教师之友网
标题:
网络“造句”的文化解读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2 13:53
标题:
网络“造句”的文化解读
网络“造句”的文化解读
据新华社上海2月10日专电
以“语林啄木鸟”著称的《咬文嚼字》,正越来越深地介入当下这个网络时代的文字狂欢。
作为《咬文嚼字》的当家人,郝铭鉴说,我们正生活在汉语创造力空前爆发、语言生活空前混乱的网络时代,有更大的责任要加强对当代语文生活的研究。
新华社记者就网络语言现象和相关事件与郝铭鉴展开了对话。
记者:龙年伊始,网络流行梁朝伟“生活体”。怎么看待某某体、以及某某体走红网络的流行文化现象?
郝铭鉴:很多白领、年轻人正在发掘语言的娱乐功能。一个新词被“造”出来,大家争相使用;一种语体被推出,大家竞相模仿。从最早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到去年的“蓝精灵体”“丹丹体”“高铁体”“咆哮体”,再到今年的“生活体”,层出不穷,的确给中国人带来很大的乐趣。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广和普及汉语的创新,这是以往平面媒体所无法做到的,但是互联网的技术进步让它已经变成了现实。
网络新词的涌现、生长速度更快了,有些新词的生命力还非常强大,像“给力”“萝莉”等等,都是传统词汇所无法表达的。
记者:从观察者的角度看,网民的语言创造是不是具有一种“狂欢效应”?
郝铭鉴:现在一个举国关注的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网民们会用各种语体来“造句”,给予这个事件不同解读,有的幽默、有的嘲讽、有的犀利,充满了发泄的快乐,这都和语言的娱乐性有关。在中国的历史上,汉语的娱乐性应该从没有这样得到过强调和发扬。
还有不少网络语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从一开始没有多少智慧和意思,慢慢与社会现实进行碰撞和互动,发展出越来越丰富的内涵,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记者:《咬文嚼字》杂志策划了“围观名家博客”活动,检测的结果怎么样?
郝铭鉴:名家博客既是“意见领袖”,也是语言的“弄潮高手”。以方舟子的博客为例,作为福建省当年的高考文科状元,方舟子的博文总的来说“非常严谨”。他文史知识相当扎实丰富,据说他的博文除了自己“把关”,还会请人“校对”,这是非常难得的态度。
韩寒的语言风格是“犀利”,追求“一刀见血”的痛快酣畅。准确与否,不是他考虑的重点。现在的网络语言确是“直接发表”,如果我们从第三只眼来看韩方之争,就能发现这个时代的各种语言文字风格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热闹精彩,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现在网络上比比皆是的“文字战争”,也对文人的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的互联网上语言文字的低俗化、暴力化倾向也十分明显,值得警惕。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