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二月中旬开始,全国中小学陆续开学,与校园同时热闹起来的,还有各地书店里的教辅材料区。但就是这些孩子们用来答疑释惑的无声老师,本身却有着诸多问题。别字连篇、价格离谱、超出知识范围,常常让家长和中小学师生们头痛不已。近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拳出击,治理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问题。 昨天,记者来到广州市的一家大型书店,因为正值周末,教辅材料的书架前挤满了孩子。记者注意到,仅针对中考的教辅材料就有100多种,押题宝典、经典素材,抢分36计,似乎每一本都有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独门绝招。面对琳琅满目的教辅材料,学生们颇为无奈。 学生:题目一模一样的也是会有的,你也不知道买哪本嘛。 业内:剪刀加浆糊,就能出教辅 打开这些五花八门的教辅材料,记者发现,其内容大同小异。"剪刀加浆糊,就能出教辅",这句话听起来不可思议,却是行业内尽人皆知的秘密。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产业处处长冀素琛:在业内也有人讲,剪刀加浆糊,就可以做教辅,原来是正规出版社,后来是有一些民营单位,现在甚至到什么程度,他们讲甚至有一些农民可能学历不是很高,他就是在市场上购买了一些我们正规出版社出的教辅材料,买上几本,左拼右拼,就拼出来一些,然后弄个封皮,再找到非法地方印刷了之后,再到市场上去卖,他只要卖出去了就能挣钱嘛。 我国每年出版的教辅类图书超过一万种,其中很大一部分书就是东拼西凑的。因为,这个市场太大了,目前,在校中小学生有2亿多,教辅市场的规模据估计在400亿至500亿元之间。虽然2001年就有规定,不允许出版社超范围擅自出版教辅类书籍,但实际情况是,不管国有还是民营出版单位,都在涉足这个市场。 新闻出版署助理研究员鲍红:就是这些年来,因为它出版社是一个企业嘛,就是每家可能都有一亩三分地,你不能规定人家只能种土豆,就不能种白菜,所以现在这一分工基本上被打破了。 教辅出版市场还有一个流行做法是"卖封面不卖内容",只要在封面上把一些权威机构、重点学校的名字印上,就能促销。冀素琛处长表示,在调查中发现最突出的问题就包括侵权出版。 冀素琛:我们就会发现有一些市场上,它写的是某某某出版社出的一个什么什么教辅,但是我们发现它跟市场上的另外一些教辅内容就会很相近。那么我们通过打电话,最后通过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到它标识的出版社去核实这个书的时候,出版社也表示说,他们没有出过这本书。 正规出版社的高质量教辅前期投入较大,却往往为他人做了嫁衣裳。盗版者盗来内容,再加上一个诱人的封面,就能卖到不错的价钱,甚至超过正版书的价格。 伊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权处副处长伊才晓:比如讲高中语文读本这本书,假如说就在河北省定价它也应该是9块多钱,不应该超过10块钱,我们在河北查处的基本上是同样是四川高中语文读本它的定价是16快2毛5。 面对如此龙鱼混杂的情况,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要求出版单位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必须符合资质要求,不具备相关资质的出版单位,一律不得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 过滥的教辅材料不仅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负担。以一个初中生为例,每个学期新开课程中的主课有9门,每门课买两本教辅图书,总共就是18本。如果以平均定价15元计算,就有近300元的开支,而现在许多教辅书远不止15元。 |
本报讯(记者 原春琳)管理或能影响学校的利益相关单位不能再组织编写教辅材料了。近日,教育部在其网站上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旨在切断这一饱受诟病的利益链条。 据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2001年,针对当时教辅材料存在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10多年过去了,教辅材料市场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种类繁杂、质量良莠不齐、价格虚高、市场混乱、使用缺乏规范。 《通知》希望能够改变这一状况并对教辅材料的编写者提出了3点要求:一是强调教辅材料的主要编写者必须具有相关学科教学经验和熟悉相关教材;二是要求各级行政部门、负责实施考试命题、监测评价的单位不得组织编写学生有偿使用的同步练习册、寒暑假作业、初中和高中毕业年级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学校组织开发面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辅助资源,免费提供使用。 《通知》明确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如果学生自愿购买本地区推荐的教辅材料并申请学校代购,学校应做好统一代购服务,不得从中牟利。学生和家长个人自行选择的教辅材料,学校不提供代购服务。 对于违反《通知》规定,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不按规定代购、从代购教辅材料中收取回扣的单位和个人,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纠正违规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通知》希望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省教育教学实际合理确定评议推荐的教辅材料范围,确定本省配备教辅材料的学科、年级、种类和具体程序。 为加强对教辅材料使用的指导,《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办法。而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要包括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和新闻出版等方面的相关专家,确保其专业性和代表性。教辅材料的评议推荐要做到机会均等、过程透明、程序公正。 |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目前正是我国各地中小学生开学后购买教辅材料的旺季。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拳出击,在全国开展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专项检查,治理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问题。 错别字连篇,超出知识范围,价格离谱是中小学师生一直以来对于教辅材料散滥现象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春季开学之际正在全国开展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专项检查,不断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散乱问题治理力度。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重点在出版环节、印刷环节、发行环节、质量环节、价格环节以及市场环节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针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通过教育部门统一配发教辅材料,解决散滥现象的提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产业处处长季素琛表示,目前新闻出版总署正会同教育部、发改委等四部委共同制定措施提高教辅材料质量,科学确定教辅材料价格: 季素琛:四部委选用的通知已经下发了,现在是要求各个省可以通过组织专家的评议然后进行推荐公告,可以在学生和家长自愿的情况下来统一订购。(记者 周文超) |
伉大林:“减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作者:伉大林 时间:2011-12-21 |
日前,《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孩子一天有多辛苦”的调查,根据结果可大约算出:孩子一天约有12个小时花在上课、补习班、做作业上,除去三餐和路途时间,孩子自由活动时间基本没有,睡眠时间也严重不足。专家认为,孩子不快乐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最近的网调显示:有47%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成为一大顽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新课改核心价值的实现。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是由两个“负”构成。一个是负担的“负”,“负担”的意思就是负重和承担,必要的负重是在学生可承担和能承担的范围内,而超出这个范围,就是“过重”,学生就难以承担,就会给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另一个“负”是衡量教学效果、效益的“正负”之“负”,按照国家的课业标准,课堂教学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的正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有限的课业时间中,完成课业目标和任务。而无效或低效课堂的“负”,往往会增加学生课后的作业量,用更多的课外时间来完成课内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这就会成为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所以要实现“减负”就要实现两个“有”,即“有效课堂”和“有限作业”。 “减负”应该说是一项取得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全社会高度共识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推进困难,成效不明显呢?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育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制约。从教育形态上来看,我们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在这缓慢的过程中,教育的功利性思想也对实现这种转变带来较大冲击,加上评价标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课程观,评价的倒逼机制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观念转变的实现。 二是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的“错位差”。任何观念到行为实施都存在“错位差”,又称为“有限理性”。主要有两情况:一是新观念与旧行为之间的“错位差”。二是新观念与新行为之间的错位差。旧的课堂行为仍在沿用,新的课堂行为又不能到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课堂机制不能有效解决,负担就难以彻底减下来。 三是课程改革深入引发的拉动效应。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可以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能真正减下来,与这四个方面的改革没有到位有密切的关系,而相关的教育改革没能有效的跟进,也牵动着课改核心目标的实现。 总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新课程改革呼唤着素质教育价值的回归。课改走过了十年,今后的路仍然艰难,鲁迅先生说过,“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减负也是改革,任重道远。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