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高效课堂的十大假象解读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7 23:41
标题: 高效课堂的十大假象解读
高效课堂的十大假象解读






     课堂是学校的心脏,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教学,而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高效的课堂取决于高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老话题,但是如何从新的视角去观察、指导以及评价却是一个新问题,也是校本研究的主课题。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研究如何全面审视课堂教学行为以及如何构建系统有效的教学行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总结了目前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假象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路,欢迎大家指正。


第一大假象:小组学习中的假合作

    行为描述:某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6名学生。第一环节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写出一些短语的英文形式并大声朗读,学生分小组先写短语,然后各自朗读。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一天的作息情况,用第一人称手法写,动词用原形。学生分小组开始写,学生各写各的,2分钟后,教师要求学生停下来,学生回到原位,有些学生还没有写完,教师开始点学生展示,期间学生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的过程。


     行为探析:合作交流学习是学生个体打破独自学习的习惯,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有效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高效课堂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任课教师没有真正弄清楚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操作要领。认为只要学生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期间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的过程。有些时候纯粹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有时候当学生还没有进入探究状态时,教师就叫学生迅速合作;有时候当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时,教师突然叫停……常常成为高效课堂的装饰性教育,学生则成为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行为策略:①增强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教师要认清合作交流学习的必要性。合作交流学习对改善课堂气氛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应用合作交流学习,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帮扶,缩短了反馈和矫正的时间,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习任务。
     ②把握合作交流学习的契机。合作交流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交流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等等,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运用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二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易或不能解决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③抓好合作交流学习的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得好”,其内涵之一就是关怀每一个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占大多数的班级上课,合作交流学习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班级里通过合作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学习,他们的学习才可能有持续的进步。要实现合理高效的合作交流学习,还必须讲究合作策略:首先,要选择好小组长,一般是将悟性好且有责任心的同学分到各组担任组长,每组6-8人,好、中、差三个层次按1:2:3的比例配置学生,尽量做到“异组同质”。其次,对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酌情对待。能力差但有学习愿望的要分配到组长有爱心且成绩优秀的组里去,调皮的学生放在全班最有“权威”的同学任组长的组里去。第三,在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他们的动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听取意见,接受好的方法。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老师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第二大假象:课堂教学中的假目标

     行为描述: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出示了课文《自己去吧》(第一课时)的三个学习目标(来自教师参考书上):⑴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⑶了解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自己做的事就不要依赖父母,自己要学会生活的本领。


     行为探析: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归宿。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在教师确立切实可行的明确的简明扼要的
     学习目标。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就越能够获得成功。很显然,如果这位老师把上述三个内容同时出示给学生并不恰当。因为作为第一课时,学生往往要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课文。如果老师将本课中的三个学习目标同时展现给孩子,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如果将第三个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原封不动照搬出来,让学生去完成,很显然难度很大,既便是高年级学生你把这几行字留给他,他也茫然,“了解”一词很泛泛,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因为这个目标不是学生凭着动动笔、动动口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反复对话的过程中产生感悟。


     行为策略:教学目标作为“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做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首先是从三个维度的角度来确立的,它不仅包含着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而且也涵盖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它是从教师角度确立的,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则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某些过程和方法使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对技能的体验。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着一致性。我们可以借鉴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完全照搬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每节课在预设学生学习目标时老师心中要有教材,眼中要有学生。


      如何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课标的正确解读是基础,教材及学生的准确把握是关键,学习目标的准确表述是条件。具体地说:①学生的学习目标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完成的,每节课不宜过多。②学习目标要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目标语言要通俗易懂,易于评价。③预设学习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个别差异。④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经过内化、理解、感悟到的东西──即:生成目标。⑤目标出示要得体得法,不应让学生读一遍后就放到一边再也看不管了,或是通过课件出示完就算了,而应成为学生对学习目标是否完成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在表述上目标要具体、适宜、具可测性。具体是指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要注意学习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其次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 ”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第三大假象:自主学习中的假自学

      行为描述:某初中数学课堂,上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菱形”一课,教师先安排学生自学10分钟,完成三个目标任务: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10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答如流,教师非常高兴地表扬学生,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得很快。


     行为探析:《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自主学习更是高效课堂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上让学生自学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方法。看书,是一种自学方式;但是,并不是自学就一定要看书。对一些适合探究的知识,看书就容易直接看到结论,就不能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的收获也就要大打折扣。学生自学时,教师也可以适时介入,在教师的组织、调控下自学。考量某一种学习是不是自学,不是看教师介入没有,主要看教师“直接讲知识没有”。上述案例中,在10分钟的自学时间里,学生只需要把书上的几句很短的黑体字记下了,就算完成任务了。用10分钟记住几句话,是“假自学”。


     行为策略:1、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要全程参与,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要让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产生的过程,收获这个过程中的非知识元素,这样有利于锻炼思维、培养兴趣,促进可持续学习。


      2、在自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疑惑的痛苦与顿悟的愉悦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假如一个同学一节课作了10道题,这10道题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难度,那么该同学这节课的收获有多大呢?他最大限度把某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再熟悉了一遍。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他必须经过大量的思考,经过多次试错,充分体验到没有找到突破口疑惑、痛苦和终于出现灵感后的顿悟、愉悦。经过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有实质性的发展。所以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组织、指导学生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①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学潜能。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故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②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自学新知识。让学生提前完成练习,首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学习新知识,再让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自学新知识。③讲课当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学生通过预习,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注意课前预习,决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或自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提出思考题和提示自学重点。


第四大假象:学习交流中的假展示

      行为描述:某校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上,老师通过投影布置了五道自学新知识的预习选择题,学生独自完成,3分钟后,进入展示交流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依次订正答案,老师问,学生答,全班共有五名学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期间没有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质疑的过程。行为探析:考量课堂的有效、高效,必须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数量,尽可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假课堂”。还有些老师为了营造好的展示氛围,设计的任务、问题等越简单越好,耗时越少越好,试图形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印象,这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学习交流中的展示环节应该是交流展示预习或自主学习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展示和反馈是为预习服务的,是促使学生认真预习悉心准备的两大手段,为了能使自己在展示课上争取机会、展示精彩,学生在预习中就会根据预习或自学提纲的要求认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完成问题,为了能使自己小组在展示评价中多得分,小组成员之间也会在预习环节中相互研讨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所以,展示是促使学生和小组充分预习的内驱力。绝不是单纯的做题目后的对答案,更不是教师问学生答,而且只是少数优等生的展示。


     行为策略:一般情况下,学习成果展示是在教师指导下,首先进行小组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在小组讨论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投入,除了接受信息外,更多的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去思考,其反应除了听之外,更多地是赞许、补充、质疑。然后是全班性的展示,全班性的展示要展示“普遍”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习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对展示的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


      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永远都存在,教师的集中讲解不可能照顾全部学生,因此,充分利用优生资源,变一个老师为多个老师,实现生生互帮、互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策略。如上述案例,如果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已会的与不会的结对,进行对话、讨论、互助。这样,就好像有很多小老师一样,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发展。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深度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发言,每个人把最美丽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也得到培养。


第五大假象:当堂训练中的假检测

     行为描述:某初中历史课上,下课前10分钟,老师出示了当堂检测试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边看书边讨论边做题,下课时间到,学生下课,老师离开教室。


      行为探析:“当堂训练”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背记重要知识点,二是完成作业题;训练的形式则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为有利的。


     上述历史课教师只是孤立地应用当堂检测,对如何有效实施“当堂训练或检测”这个环节没有真正领悟,学生看书完成作业,效果不会很好;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不将学生作业收起批改,怎么能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当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行为策略:当堂训练是保证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


① 要保证训练时间不少于10—15分钟,让学生能在做题的实践中,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②要注意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所以教师务必精心设计习题,要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不要粗制滥造的题。
③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根据学情,把作业分为“必做题、选作题和思考题”,重点出好必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④要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先复习再做题,死记活用。在做作业之前要再看一遍例题,先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不要一拿过作业本就做,这样往往容易出错。
⑤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不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如有错误,待课外辅导。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牢固地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求甚解地完成作业,或者抄袭别人的作业,那就起不到做作业的作用。做作业如同考试,限时当堂独立完成,就很好的保证了学生能及时练习,独立练习,快节奏练习,解决了学生因课下做作业时自觉性差,随意性大而导致的抄袭作业或不做作业等问题。
⑥ 课堂作业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让学生多练、精练。教师一般不当堂批改作业,下课时,把课堂作业收走,到课下再认真批改。对没有当堂完成作业的学生,要记下姓名,作为课下补差和日日清的重点对象。
⑦ 要强调学生纠错。有题必做,有错必纠。对作业的批改,学校规定上午的作业,教师应在下午上课前批改完发给学生,有错改错;下午的作业,应在夜自习或放学前批改完发下。除作文外,作业都要当天批改完毕并发给学生纠错。教师批改以后的作业,学生如果做错了,必须更正,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更正错误。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补漏改错、融会贯通的过程。一门课程,知识漏洞越小,说明学得越好,考试时的成绩也就会越好,那些作业中出错的地方(考试时出错的地方也如此),往往就是知识漏洞最大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要建立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含测试和考试)之后,将其中做错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就是知识的漏洞。教师既要重视这些错题,从中找出教学难点和规律,又要督促学生经常看看这些错题,反复练习,时间长了,漏洞就会补上。
⑧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和规范书写,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六大假象:教学过程中的假民主

     行为描述:
    案例1:在一次语文优质课竞赛上,有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小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有这样一个片段。完成词语教学环节,学生自读找出课文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师板书列出大括号: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师:同学们,西沙群岛物产丰富,它可以分为哪四个部分?生: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部分。(师板书)师:同学们,你们最先想学哪个部分呢?生:我想先去看看海滩。
     师:海滩的确很美,我们的海面更美,我们先去海面看看,好吗?师生学习海水部分,刚刚回答的学生有些不大开心。


    案例2:有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上册《AO OU IU》第一课时时出现以下情况。
    师在每次要读的同时会这样询求学生的意见:“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开小火车,好吗?”“我们请小老师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读音标调,标完声调后,师:“小朋友们,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此时学生已开始精神不集中,有的没兴趣读了。)
行为探析:课程改革实践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一些变化,课堂形式从沉闷封闭走向了快乐开放,教师团队从激烈竞争走向了双赢合作,师生交流从反对话走向了心灵对话。这是新课程提倡“教育民主化”的体现,所谓教育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等特点。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在师生密切的配合中,我们的课堂是否真的重视了民主,体现了民主。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我们还是发现了“假民主”的存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是故意或刻意表现民主意识,骨子里则是专制思想。



     案例1中的教师完全可以避免“假放手”,然而教师为什么没有做到,那是因为她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解读,从而导致教学设计上不够周全。既然要体现一堂课的民主,那就应该在备课,设计课件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想法,有可能学生想先学这一段,那么课件必须做好,并且具有随机性,教师忽略了这点,民主的问题就等于白设置,而且更显得牵强。这样的民主,倒不如不要,干脆教师直接引入课文海面段的学习来得更自然。案例2中所述的拼音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发音,学生根据发音方法练习读,根据图记形,辨认声调为主,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变着方式进行读的巩固。其实“好吗”就是要让学生说好,商量等于没有商量,反倒让人觉得多余。
行为策略:教育民主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效课堂必是重视民主,体现民主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民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大于等于师,做民主的朋友。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也就是说孩子的地位大于等于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孩子,无论他的成绩如何,无论他的行为如何,无论他的父母如何,在课堂上就是平等的,用“民主”去对待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对待他们每一个稚嫩的疑问,对待他们每一次细微的进步,这样他们才把你当朋友,才乐于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声音,真心和你进行心灵的交流。无论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上,教师都应创立一个民主的环境,怀着民主理念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2、解读把握教材,做民主的保障。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地分析教材内容,把握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是教学设计之本。唯有准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更深入地开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用活、用好教材,才能营造出可以实现的民主环境。只有在深入解读教材,全面考虑设计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拥有民主的保障,给学生一个自由飞翔的知识空间。


     3、谨记所设疑问,做民主有心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意外提出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有些教师会时刻关注,留意;而有些教师则会敷衍,带过算数。而这样的差别就是“民主”的差别。


     4、尊重学生情感,做民主倾听者。


    教师在要求学生学会听,认真听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先成为一个倾听者。教师应耐心并用心地听孩子说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字,给孩子的情感一个回应,任何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发言有个情感的回赠。让学生明白,我们是被老师关注着的,爱护着的。


第七大假象:集体备课中的假研讨


    行为描述:某初中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内容是《与朱元思书》。备课组长孙老师主持,本次中心发言人轮到王老师,王老师首先将自己打印好的教学设计每人发了一份,然后照着教学设计说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基本过程、教学时间和注意的几个方面,其他老师一边听一边看教学设计,王老师发言结束后,组长孙老师问大家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内容,大家都说蛮好,还有个老师说这是从教师用书上抄下来的,肯定好。接着孙老师布置下一次备课内容由谁负责,宣布散会。
行为探析: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形式。围绕课堂教学,通过集体参与,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彼此交流,集思广益,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教学研究和讨论,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整体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像上述学校出现的集体备课现象,我们可以经常碰到。


    我认为上述做法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缺少反思和上周教学工作的得失总结;二是因集体备课要求不够明确,很多时候集体备课除了主备课老师主讲外,其他老师因没有提前备课,很难提出有价值的教学建议;三是集体备课内容上偏向知识点过多,而教学资料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及对学生学法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偏少;四是主备课人(即中心发言人)发言完后没有落实重点知识清单等,具体操作中没有实用性。主要原因是:一是集体备课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为什么要集体备课?);二是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对事业的追求标准降低(集体备课能给我什么?);三是技术层面还缺乏必要的“套路”创新(怎么进行集体备课)。
行为策略:集体备课是各学科组要开展的常规教学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各学科集体备课事先确定主备人,主备人超前一周按课时准备好说课提纲,提纲必需含有教学目标、教与学过程设计以及课程内容。集体备课时,结合主备人说课内容,备课组成员研讨教与学的最优化方法,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个人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切合教学实际的个性化教案。
2、学科组教师每人都准备好说课提纲,集体备课时,临时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老师参与研讨,提出建议,修改完善后形成教案,下次集体备课时,首先反思得失,然后再修订教学方案,更新教案内容。


3、学科组教师每人准备好说课提纲,集体备课时不定中心发言人,每个人就某一方面重点发言,相互研讨交流,最后形成教学方案。
集体备课中,重要的是组长要组织教师认真开展研讨活动,研讨既要认真地研究教材,更要侧重于研究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教案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要达到以下目标:(1)落实基点。落实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训练点及其与思想教育的基本结合点,明确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点以及学法指导点和科学方法训练点;(2)突出重点。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3)突破难点。明确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难点、能力训练难点,有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4)巧析异点。明确本节课中的知识点与以前或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5)激发疑点。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适当的设疑;(6)体现特点。能够体现本节课的特点,反映了学生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特色。以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要求。

=假教研

行为描述:某校数学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听了一节数学研讨课,听课后教师在一起评课。教师甲说:课堂教学流程清晰,环节到位。教师乙说:教学中突出了目标导引,注重了当堂训练、以练为主的目标。教师丙说:整堂课实在有用。教师丁说: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过程实在,教学效果好,值得我们学习。教研组长要求老师们说几点建议或不足时,在场的老师都沉默了。
行为探析: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具体地说: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上述评课现象,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一起评课说某某老师上课的一大堆优点,而说到这节课的建议和不足时就没有话了。由于评课者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观点也不能一样,泛泛听,泛泛评,评完之后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也没有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往往是甲老师出现的问题又在乙老师课堂上出现。
行为策略:1、要明确评课的视角。把握有效评课的视角,就是要体现出层次性,不同的人——骨干教师,侧重教学思想、教学特色、教学艺术、教材处理的独创性的分析总结;胜任教学的教师,重在课堂结构和教法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指导、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先进课改经验的推广运用;有待提高的教师,重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学程序是否清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以及教学基本功的评析。不同的课——实验课、示范课,突出一个“研”字,集思广益,抓住突破点、成功点、闪光点;评优课,突出一个“严”字,体现选拔功能。有待改进的课,突出一个“扶”字,引导理性反思,诊断问题,寻求改进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2、要明确评课的标准。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有“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善”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有意义”叶澜是这样表述的: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初步的意义是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我们不可能像大师那样高屋建瓴,但我们可以选择适应新课程与自己的评课标准。我觉得一般教师选定“学生活动说和教学效益说”比较适合、妥当,还较容易操作。
学生活动说:(1)学生动起来了没有?(关注少数与全体的效应)(2)是不是自主地动起来了?(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3)是内心里动起来了?还是表面动起来了?(关注思维与精神领域)
教学效益说:(1)教学资源优质利用(2)教学潜能有效开发(3)实践过程有机展开(4)有用信息动态生成(5)发展需要适时满足
3、要聚焦评课的内容。听课者每人带着不同的目标和观测点进教室听课,评课时,每人就自己的观测点和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说。然后教研组将评说内容重点聚焦到课堂教学某一个方面,再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讨论,形成优化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让大家去分享、去实施。


第九大假象:课堂教学中的假问题

行为描述:某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提出了8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什么?②统一战线建立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两个问题是复习上节课内容。)③北伐的目标是什么?④北伐的主要对象?⑤北伐军分哪几路?⑥北伐的主要战场在哪里?⑦北伐军的主力是哪一路?⑧东路的讨伐对象是谁?然后采用男女生竞赛计分的方式完成这8个问题。
行为探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是以问题而展开的。所谓的教学问题是一个有新的内涵的概念,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制的,又覆盖教材内容且认识水平较高的一些问题。它不是随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而是以“问题群”(指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的问题)的形式刻意安排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但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多为事实性问题,预设性问题多、生成性问题少,共性问题关注多、个性问题关注少,优秀群体的问题关心多、弱势群体的问题关心少。
上述案例中历史老师提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激发学生思维,不如说是打发课堂时间。很明显,第一,这些问题大部分是事实性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回答;第二,所提问题与其说是在努力引发一场有意义的讨论,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口头测验;第三,采取男女生比赛计分的办法,促进了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由于问题本身基本是一些判断题、填空题,大部分学生关注的是谁来回答问题,而并不是关注问题本身。而这种为问而问,为答而答,提问和回答事实上都已经远离了发问的初衷。
行为策略: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如何把握好这门艺术,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提问应该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纽带,它应该是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必须教的东西不能直接讲授,必须将其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才是发问的本质。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依据于教材,另一方面取源于学生,但很大部分需要教师的再加工——“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问题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班情、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让问题驱动教学,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联系实际,贴近生活)。②“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利于思考,富于启迪)。③“问题”设计的导向性(强化“双基”,突出重难点)。④“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铺设“阶梯”,逐步深入)。⑤“问题”设计的创新性(强化思维,求异创新)。
第十大假象:常规管理中的假检查
行为描述:某天到某校随堂听课,发现王老师上课很随意,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好,后来查看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教学设计,翻看学生课堂练习册,老师只批改过一次,到教务处查看教学过程检查记载,却是这样记载:王老师,备课节次12节,等次:优;听课4节,评价:优;批改作业3次,评价:优;辅导学生记载4次,评价:优;教研组活动2次,评价:优;集体备课4次,评价:优。
行为探析: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教学过程管理就是对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要看教学结果,更要看过程的管理,在教学过程检查中,要注重教学工作的实效,要注重每个环节的有效。学校检查往往是检查和工作两张皮,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就采取赶备课、补作业、添记录、抄听课等方式应付学校检查,学校教研组组长在检查的时候,也没有认真进行评价,项项都是优,都不得罪,所以就出现了上述情况。这种过程管理不会带来好的教学风气,更不会带来好的教学质量。
行为策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先从过程管理抓起。有了过程管理的严、精、细、实,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抓教学过程管理,学校可采用一计划、五检查、三评比方法,具体操作是:
1、加强计划性,落实目标管理。开学初,学校要布置各学科教师针对教学任务,结合各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主管部门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完善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辅导等计划,在计划中明确规定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具体要求,如备课笔记的书写要求、写明笔记中各栏目所有的细小环节,体现备课的功夫。再如作业处理中,要求各学科设计好几种作业形式、每种作业每周次数和批改计划等。有了目标,教师就可以依据目标,扎实地完成教学常规,同科老师间也就可以做到步调一致,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位。
2、实施五查程序,促进目标落实。为了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学校可采用检查促落实的方法:一是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三项中,每次至少检查其中一项,促进互相学习交流,促进按时完成任务。二是发动学生评教评学,每学期至少两次抽学生代表对各科教师教学情况用问卷方式打等第,再将学生的反映及时汇总、及时反馈到教师群体中,使教学过程接受学生随时监督。三是教务处、校长室抽查,在听课后,相应处室必须立即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作业布置批改情况,使得每个人做到随时接受目标检测。四是组织教研组、备课组长参与全校交叉检查备课、批改作业、听课等笔记,分优、中、差等第,当场亮分,使得检查工作公平、公正。同时达到学段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目的。五是学校值日组查,要求校级值日组全天候检查教师考勤、上课有无违纪、辅导是否到位等,发现一起违规,当即记录,通报批评,月底兑现。通过以上五查,做到立体式、全方位管理,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多元监控之中,真正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3、发动三级评比,强化过程管理。学校要将教学过程管理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做到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同时发动年级组、教务处、学校三级考核评比,使得每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多方监控之下,体现学校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
(laizi:柳岸钓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8 11:37

原文地址:
“学案研究”类文章导读作者:北雁南飞
“学案研究”类文章导读
  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   赵加琛




“学案研究”文章导读(未完,不断更新)
【推荐1】《学案教学设计》简介
【推荐2】《学案教学设计》被许多学校重视
【推荐3】《学案教学设计》读后感
【推荐4】《读学案教学设计有感》
【推荐5】读《学案教学设计》有感
【推荐6】学习《学案教学设计》
【推荐7】“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二)
【推荐8】“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
【推荐9】“学案导学”课题实验与研究成果专家组鉴定意见
【推荐10】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题实验与研究评价
【推荐11】“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推荐12】“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题实验与研究结硕果
【推荐13】一位教师对学案导学的疑问以及引发的大讨论
424.引用 潍坊一轮学案的思考
423.“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422.交口二中学案教学的可行性报告
421.学案导学设计——为我校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420.实施“学案导学”改革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419.学案代替教案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418.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7.生本教学学习资料汇总(二)
416.我对怎样编写物理预学案的几点感悟
415.引入学案导学模式
414.关于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413.学案编写与使用的误区
412.学案编写要求与细则
411.小学高年级数学学案使用情况调查报告[①]
410.对学案的若干追问和初步回答
409.构建生命课堂之一——“学案设计”
408.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利用好“学案导学"
407.
如何打造“动车组课堂”——小组合作的流程与管理
406.如何用评价让课堂“活”起来
405.地理学科的学案使用探讨(老师们的讨论)
404.“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403.初探学案导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402.关于高效课堂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评价制度
401.闵行中学探索“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多媒体学案的教学实践研究”
400.学案式课堂教学
399.学案教学模式
398.关于学案的思考
397.我用“学案导学”教学法
396.中小学英语骨干参加学案设计高级研修班
395.写好“学案”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394.参加《小语“学案导教”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39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案导学”法
392.学案导学模式探究
391.武汉市新洲区刘镇中学的“学案”效应
390.学案”教学心得体会
389.学案的编写及使用
388.高三一轮复习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387.“高中英语(人教版)学案的编制模式及课堂操作方法研究”结题总报告
386.集全组智慧  凝个人心血  雕精品学案  创高效课堂 
385.如何指导学生编写“学案”
384.巧用学案,跨越课改的“高原现象”
383.《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生物学案设计》开题报告
382.有感于张厅长谈到的“学案导学”
381.学案校本培训
380.学案的制作与使用
379.学案的使用细则
378.由教案到学案的反思
377.学案设计漫谈
376.关于“学案导学”的思考
375.小学语文“学案教学”的探索
374.“学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地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373. 徐城谈讲学稿
372.东庐中学对外公开的讲学稿使用策略
371.“以学为主,双案合一”教学模式下学习小组的建设探究
370.我眼看东庐,坦言说学案
369.高中地理“学案”的目标分层及运用策略
368.做“活”学案,以学导教
367.让“学案”激扬起历史的生命课堂
366.草根的“学案”能否长大?
365.关于实施学案教学法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364.对学案教学模式的冷思考
363.新时期好高中的六条标准
362.加大县中改革力度是深化我省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361.濠头中学生本教育体系下的学案教学经验交流会
360.回到教育原点看“高效课堂”
359.什么是学案?
358.学案教学在信息技术远程协同课堂中的应用
357.中学历史自助式“学案”教学法尝试
356.“探究式学案教学”初探
355.学案教学反思
354.浅谈学案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353.小学数学“学案教学”研究
352.合理性存在:教案与学案的对话
351.学案教学模式
350.浅论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实施学案教学的设计研究
349.新课改暨学案教学推行现状分析
348.关于数学学案教学
347. 学案教学
346.以学案为载体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效率
345.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情况汇报
344.仰望理想——走近学案导学
343.“321”策略下的学案式教学模式
342.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导”
341.以学案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40.学案导学学习资料
339.“学案导学、展示激学”教学模式总结
338.浅谈历史学案导学法
337.“以‘导学案’为载体,‘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题实验方案
336.导学导出了什么?从实例看学案导学改革
335. 课改学案教学的常见问题之我见
334.学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33. 灵活运用学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2.创造性使用学案
331.学案教学实践有感
330.面向学生的“学案”教学法研究
329.“学案”教学心得体会
328.学案教学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27.学案一定能长大
326. 学案一定能长大
325.地理学科的学案使用探...
324.对高中生物学案编写的思考与探索
323.中职数学“学案导学”初探与实践
322.学案五步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321.“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320.更新教学理念激活学案课堂
319.1116教学模式下学案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318.“学案”教学模式探究
317初中化学课堂“学案导学”有效教学模式初探与应用
316.开展学案教学三周来的一些作法与感想
315.高一年级对学案教学及学习互助小组的实施情况的意见反馈及阶段总结
314.农村中学数学进行学案教学的意义
313.关于实施学案教学法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312.实施学案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11.历史“学案教学”
310.西来桥学校实施“学案教学”意见
309.创新学案教学建构发展“软件”
308.“探究式学案教学”初探
307.浅谈学案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306.实施“学案教学” 构建和谐课堂
305.当前学案存在的问题及要求
304.如何编写作文学案
303.学案教学课堂评价标准
302.学案教学工作总结
301.高中地理学案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300.关于学案教学的思考
299.如何使学案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98.高三学案教学的一点体会
297.呼和浩特第一中学学案教学改革侧记
296.学案教学法之我见
295.新课改暨学案教学推行现状分析
294.浅析学案教学模式
293.预学案教学工作总结
292..“学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291.观“学案导学”有感(济宁十三中谢经锋)
290.蔡林森理论结合学案导学授课
289. 对“学案导学”的一点见解
288.对“学案导学”的几点思考
287.殊途话同归——“学-展-思”与DJP带给我的思考
286.参加家长会思考导学案
285.“导学案”言论集锦
284.一个家长对使用“学案”的见解)
283.教学改革的一点想法
282.引用学案
281.松陵第一中学校“学案”教学系列活动
280.“目标引领 任务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立与运用
279. 教案、学案、课案
278.精彩主持展示课展示出精彩
277.“精彩主持自主学习”铺就成功之路
276.小议“导学案”
275.“自学·交流·展示”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274.从“一页纸”练习设计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273.“一页纸”——有效教学的一点尝试
272. “一页纸”
271.帮学生整理学案
270.“学案”写些什么?
269.关于学案的几点想法
268.“学案导学”大家谈(含“学习模板”的未来发展方向)
267.关于“学案导学”的粗浅思考
266.从事我校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来的点滴体会
265. 杜郎口教学模式教学反思
264.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感受《纯朴的教育,鲜活的课堂》
263. 剖析杜郎口教学模式
262.关于学案教学的交流与思考
261.“讲学稿”解读之二
260.使用讲学稿的体会
259.如何利用讲学稿进行预习
258.“讲学稿”的设计说明
257.“讲学稿”引进、设计和使用
256.山东枣庄奚仲中学导学案交流汇报
255. 学案导学教学反思
254.学案导学在广播操舞动青春教学尝试纪实
253.解读“讲学稿”
252.黄河路小学“有效教学”学案式教学活动
251.有关学案式教学和学案编制的思考
250.“30+10三步六段式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249.浅谈“学案”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48.浅析物理课如何利用学案提高教学效率
247.导学案”辅助教学,这样施教有何好处,有何弊端?
246.预学案中确定教学目标下的教学内容
245. 学案教学中的不足和困惑
244.学案教学的几个问题
243.你的课堂是死水还是活水
242.学案式学习课堂教学
241. 莫把学案当摆设
240.基于“学案导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误区
239.改革教学模式  强化教学效果
238.导学案教学的思考与困惑二
237.有效的学案式教学
236.学案导读教学体会
235.《学案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234.使用学案教学,还课堂教学于常态
233.初中思想品德课学案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32.冷言“学案教学”
231.学案教学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
230. 语文发展性阅读模式教学中的困惑
229.对学案教学的反思
228.学案教学的反思
227.听学案教学示范课
226. 浅谈学案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225.《学案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224.使用学案教学,还课堂教学于常态
223.初中思想品德课学案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22.冷言“学案教学”
221.学案教学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
220.语文发展性阅读模式教学中的困惑
219.学案教学的反思
218.听学案教学示范课
217.浅谈学案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216.对学案教学的反思
215.学案导学
214.学案教学的教育思想
213.“学案导学”教学法
212.学案教学研讨活动
211.学案教学之我见
210.反思学案教学
209.学案教学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极积性?
208.教师要有“三心”——对学案教学的体会
207.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运用
206.“引、导、论、练、结”五环学案导学教学法
205.导学案与作业的设置改革
204. 楼德镇中学《以学定教,学案导学》达标课验收情况
203.《生本教育》学习有感
202. 这样的“学案导学”不要也罢
201.预学案中确定教学目标下的教学内容
200.“导学案”教学方式利弊谈
199.学案教学法
198.学案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用好学案,落实学案
197. 怎样编写高质、实用的学案
196.学案:学生自主探究的“导航仪”
195. “学案”教学要彰显教师的个性魅力
194.如何有效使用学案
193.“导学案”实施细则(转)
192.导学案编写基本要求
191.学案使用调研随笔
190.导学案的思考
189.“麟溪之韵”带来的对学案导学的感想
188.学案教学之弊
187. 学案导学课的应用体会
186.引用从公开课中得到“学案导学”的启示
185.学案导学课的应用体会----听课体会
184. 改进学案编写与使用的若干意见
183. 改进学案编写与使用的若干意见
182.关于导学案
181.浅谈导学案
180预学案编写的规范
179.学案教学的好处
178.导学案使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对策
177.学案导学法
176.关于学案教学
175.关于学案教学的交流与思考
174.学案教学法
173.学案教学的常见误区及解决策略
172.从教案导学到学案导学模式
171.学案和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170.“学案教学”的生命力
169.学案教学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
168.语文学案教学模式研究
167.推进学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166.开展学案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165.关于学案教学
164.学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63.学案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162.学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61.关于学案教学的交流与思考
160.浅谈三型结合学案在教学中的运用
159.学案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58.“学 案”教 学 模 式 探究
157.尝试“学案”教学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56.学案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探微
155.学案教学反思
154.农三师中学高中化学学案教学调查
153.如何使学案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52.“学案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151.历史“学案教学”给了“我”什么?
150.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由教案走向学案的研究文献综述
149.学案导学,合作教学,创建和谐课堂
148.“学案”教学要彰显教师的个性魅力
147.“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启示
146.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困惑
145.小学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44.中学历史自助式“学案”教学法尝试
143.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中生成“有效问题”的实践研究
142.学案教学能一路走好吗
141.学案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探析
140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法心得与体会
139“学案导学”教学法在职高花卉教学中的应用
138.“学案导学”式教学法浅议
137.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13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135.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学案的设计
134.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133.诱思探究学案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32.实习教学学案“导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13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130.小学数学“学案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
129.导学学案的设计与教学
128.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方式初探
127.谈高中生物“学案导学式”教学
126.“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25.支架式”学案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
124.学案“四形式”,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123.借用“学案”重塑语文课堂教学格局
122.生命化课堂之“学案导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误区日志标题
121.打造高效课堂——“四环八步”学案导学教学法
120.以“学案导学”为载体 转变学习方式
119.学案导学法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18.《理想课堂---学案导学合作学习》
117.物理科“学案导学”模式
116.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导”
115.走在学案导学的路上
114.关于学案导学的一点心得
113.学案导学话课改
112.“学案导学”模式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11.浅谈开放式教学模式中的学案设计
110.学案的认识、设计与应用
109.历史学案的几个误区
108.提炼他人,成就自己――关于“学案导学”的思考
107.语文“学案导学”课指导意见
106.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困惑
105.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案导学”法
104.学案导学让老师成为“伴奏者”
103.“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
102.新异灵活返朴归真——初探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学案导学”
101.从公开课中得到“学案导学”的启示
100.张志勇厅长关于“学案导学”的阐述
99.物理科“学案导学”模式
98.依托学案导学  实施四本合一
97.温家宝考察山东进课堂点评后汉书张衡传(图)
96小学数学探究性“学案导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95.推进学案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94.“自主学习环节”注意
93.使用学案导学问题解答(1)
92.利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效率
91.如何设计学案
90.“教学案教学培训会”材料
89.
学案教学
88.学案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探析
87.小学数学“学案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
86.学案导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84.某教师对学案导学的批评
84.浅谈高中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83.“学案导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应用的几点体会
82.“不教课”和“备学案”刍议
81.浅谈“学案”导学法在综合探究课中的运用
80.走“学案教学”之路
79.怎样在教学中发挥学案的潜在优势
78.学案定教,合练定学“双定”教学模式
77.谈谈学案教学
76. 拓展课程中“学案”编写和实施的初步研究
75. <学案>相关知识
74.学案设计应把握的四个“关注点”
73.学案导学让老师成为“伴奏者”
72.“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
71.1116教学模式下学案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70.学案的利弊?如何用学案导学让学生学得主动?
69.实施学案导学打造高效课堂
68.“DJP教学”中的“学案导学”
67.对学案导学的几点思考
66.学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65.体育课“学案”设计探究
64. 学案和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63.用思维导图构建“生态型”美术学案的初探
62.试论信息技术课程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61.如此学案教学当慎行
60.开展学案教学三周来的一些作法与感想
59.案教学指导
58.对于学案教学的粗浅体会
57.我从“学案教学”中获得快乐
56.走“学案教学”之路
55.使用学案导学,你准备好了吗?
54.学案导学学案导学问题解答
53.“学案导学”知识讲座
52.“学案导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效率
51.写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0.历史学案导学法
49.学案导学释疑
48.关于学案教学的思考
47.将学案教学进行到底
46.对“学案导学”的几点思考
45.从学案的实施看师生的教学习惯
44.陈毅中学“生命化课堂教学改革(原学案教学)”的理论思考
43.如何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42.对学习小组建设的几点认识
41.学案让教案起死回生
40.深刻思考学案导学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39.学案教学在信息技术远程协同课堂中的应用
38.“学案导学”并不神秘
37.陈晓明副校长在实验班学案教学研讨会上讲话
36.“六环六自”学案模式运用心得
35.学案教学的体会
34.“高效课堂”中导学案编写、印制基本规则
33.“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32.“学案导学”应把握好“四个不能淡化”
31.我用“学案导学”教学法
30.有关中学英语学案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29.试谈数学课堂中的学案教学
28.关于学案教学的交流与思考
27.学案教学的常见误区及解决策略
26.学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5.运用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4.探访学案带来的变化
23.如何利用情景创造高效课堂
22.学案教学反思
21.学案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0.“学案导学、自主学习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
19.“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18.从“教案”到“学案”如何转变?
17.让“学案”带出好教师、好学生
16.学案教学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
15.教案成为学案让“教案”起死回生
14.预学案教学工作总结
13..高中新课改地理“学案教学”模式初探
12.推进学案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11.新课改暨学案教学推行现状分析
10.谈学案设置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9.五环八步自主高效课堂复习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8.学案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7.学案导学师生课堂教学关系的定位思考(修改稿)
6.“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5.学案编制的常见问题与实施技术指导
4.学案编制存在的常见问题
3导学案问答
2.关于学案教学的再反思
1.关于普通高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指导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8 11:41

导学案的设计
一、基本理念。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三、“导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四、“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及设计意图。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关注所有学习过程等方面。“导学案”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学前准备---探究活动---学习体会---自我检测----应用拓展的基本设计内容。
学前准备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技能,观察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要解决掉本节课或者本单元本章学习当中最基础的知识,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建构本节课内容的情境,为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操作建议: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学前准备内容和部分探究活动内容。2、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3、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4、课上对学前准备中复习铺垫内容通过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处理或不做处理。
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课堂教学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又有研讨交流的平台,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操作建议:
1、在探究活动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
2、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4、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5、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6、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引领、点拨、讲解。
7、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
8、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
9、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质疑。
10、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
11、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
学习体会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总结、归纳的形式明确新知。设计了一、两个针对性的交流问题,(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收获。主要是学到什么新知识,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感悟。再提出自己的疑惑。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理解。(2)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梳理知识的体系,内化新知识。
操作建议:1、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2、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3、这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后移。
自我检测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自我检测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学案”的检测反馈功能。
“自我检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
①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
②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③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操作建议:1、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2、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3、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4、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5、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检测力求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应用拓展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应用拓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研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②在导学案的空白处指导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等的记录。
③在学案的最后写出学后记,简要记录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操作建议:1、应用拓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应用拓展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4、应用拓展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⑤突出一个“导”字。在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不唯上、不唯书的质疑品质,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⑥强化一个“研”字。在实施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重视预设,课堂会杂乱无序,不重视生成,课堂就不会精彩;教师要加强对其他教学方式的研究。要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和数学学科及自身实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嫁接、创新,不断挖掘“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巨大潜力,构建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教研组集中攻关,遵循课前集体备课――课中观察诊断――课后共同反思的课例研究路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促进“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把学生的“不等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优化。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的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其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具有了预制、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使问题迎刃而解。“导学案”教学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向往追求的“有效学习,甚至是“高效学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8 11:42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的一点思考
——小学综合教研员:靖歌明
2009年以来,我区开始学习“杜郎口”模式,2010年全面实施“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改革。我区实施的“高效生命课堂”就是通过推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达标检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轻松、愉快、高效、主动地去学习。此模式旨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导学案”正是打造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区的教师基本上取消了教案,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导学案”。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也就是说“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关系到我区“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改革”之成败。学校对“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非常重视。本文主要是我对导学案深刻学习后的一点体会和思考。希望“导学案”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生命课堂
的功效。
一、对“导学案”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根据这个定义,“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导学案”的设计
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导学案”的使用:
1.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②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是我区实施“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2.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分组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在展示与交流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评、概括升华。
四、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
1、上课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时,教师不要局限于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上,要巡视全班同学的学习及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为学生的展示环节提供内容。
2、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要求学生要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注意总结学习规律及“学后记”的填写;课后注意“导学案”的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4、“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时应注意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对导学案的要求,使“导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学科“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随着我区“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的不断探讨, “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也会日趋完善。希望“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在完善各个环节的同时,更注重其内在的东西,真正能够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校生命课堂的功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8 11:42
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8 11:44
教学模式集转载▼

综合性教学模式
一、山东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一是时间模式:10+35。教师上课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35分钟。二是组织模式:师生合作,学生小组合作;三是教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自主学习的三个特点、三个模块和课堂结构的六个环节。
(一)课堂自主学习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就是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立体化,将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小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学习小组的集体智慧,产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
大容量: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如: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倡导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二)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1、预习:教师指导,小组合作
预习的主要任务是:达成学习目标,生成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基本问题的解决,提出疑难问题,并由全班合作解决。
预习提纲引导:杜郎口中学的预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习,而是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下的自主学习。
要求:教师经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编制出具体的预习提纲,它是以问题为主要形式的引导学生自学、思考的线索,问题一般涉及到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各方面。
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开始自学。
●自学
主要是独立思考,小组内进行互助和讨论。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每位同学记录在预习笔记中。
● 教师的作用
①整个“预习”过程中,教师始终穿插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观察、答疑、抽查、询问,了解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于有共性疑难问题,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引导同学顺利完成预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不要“输”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上。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心得: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理解等。
②教师在学生预习环节中并不轻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设计问题的形式,设计预习的过程和方法,要充分预测不同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尤其要关注学习“弱势群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预习”,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和信息线索。
●思考
从预习环节开始,应该看到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浓重的合作气氛,开始给教学烙上互助的印记,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搜集相关信息是共同的、合作的、开放的、共享的,教师的共同引导和个性帮助、小组内的互助是随时发生的。可以说,师生、生生交流合作,共同分享学习成果,避免了“单打独斗”,让学习成为共同生活、相互理解的平台。
预习的基本成果
①学生初步形成本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本部分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相关知识;能够自己解决教材所给出的问题;
②经过预习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经过整合带入展示环节集中解决;
③学生通过预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培养自己独立思考意识;
④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宽容、理解的良好品质。
2、展示:全员合作,激情互动
展示:“展示”与“预习”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对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然后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展示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展现提升,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或在某小组展现时受到启发,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
②在展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则是隐身于学生们身后的导演,他们所要做的是点拨、追问、总结点评。
●反思
通过各小组对不同任务的完成展现提升。课堂容量加大,原来一节课完成三个问题,现在能完成十几个,原来一题只有几种解法的,现在多达十几种、几十种;原来一节课在教师的主持下,从头到尾,称之为一条鞭子教法,全体学生同时考虑相同的问题,就像学生打菜的窗口一样,一个窗口,一排好长的队伍,如果能多开几个窗口,不就提高效益了吗?
●学生方面
①同学们在研究教师所给“展示”问题的基础上,每一个小组对本组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和准备,并指派一名代表“登台”讲解或指派几名代表共同“表演”,同组的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随时切磋甚至批驳。
②学生可以不必申请便可发言,便可上讲台讲解,只要你展示的有水平,讲解的有道理,你就会赢得师生的尊重甚至是掌声。相反,在展示过程中“出了丑”,得到的是帮助和宽容,而不是讥笑。
③注意每个学生展现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敢想、说、问、演、答,张扬个性,释放潜能。
3、反馈:达标测评,反思提高
●反馈的步骤
①让每一名学生梳理自己在“展示”中的所得,对自己在“展示”前没理解的、没想到的、没掌握的进行查缺补漏,对自己理解偏差的、做错的进行反思;
②根据梳理的结果进行拓展和深挖;
③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④同伴间的相互评价,同学自由结伴相互提出问题。
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尽力达到不让一名弱者掉队,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战略,鼓励较弱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主动向优等生拜师学艺。
(三)课堂结构的六个环节
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内,一般每组只完成一项即可;
●展现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等;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分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四)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各环节的量化指标
1、预习交流,明确目标(5分钟)
2、分配任务,立体教学(2分钟)
3、完成任务,合作探究(6分钟)
4、展现拔高,师生互动(18分钟)
5、穿插巩固,全面掌握(8分钟)
6、达标测评,检查验收(6分钟)
“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型贯穿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一种课型是后一种课型的基础,后一种课型是前一种课型的提升和发展,三种课型缺一不可,三种课型都占用正课时,有时是一个课时,有时是两个课时,有时是十几分钟,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确定具体课时。

二、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一)教育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二)教学策略
① 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一般在7分钟左右,有的课4分钟。保证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
②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基础,适当调整。该少讲的不多讲,但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③学生自谋自学策略。教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教有自己的自学方略,开始是自控的,逐渐地形成了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④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自学的力量源泉“兵教兵”,精诚合作,在兵教兵中,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合作互相提高。
⑤教师精心备课,教师的形象、气质、基本功,教学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化课是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去渗透实施。
(三)集体备课: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②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
③确定学生自学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要求,这五确定是统一的;
④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⑤设计什么样的当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
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四)备课笔记: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题、教学内容;②学习重点;③学生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写出指导学生的策略;④课堂检测题的设计。
(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4、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再留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
(六)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学以研究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集中解决为什么学,学的效果等问题。
②教师语言准确,三言两语,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尽快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自学内容,自学方法。
③教师行间巡视,个别答疑与个别询问,必要的板演与练习进行调查,了解学情,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疑难问题、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④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
⑤对课堂检测题,教师是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教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
(七)“兵”教“兵”
①“兵”教“兵”也体现在“后教”的环节上。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②“兵”教“兵”也体现在课后,对学习上的“困难户”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困难户”搭配坐在一起,同住一个寝室。他们结成帮扶对子,成为朋友。
③事实证明,一帮一,“兵”教“兵”活动不单能解决困难生问题,也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学优生自己能学习上有紧迫感,也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学者提出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八)“做”中学
①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做”,自学不单纯看书,边看边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使学生能亲身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②学生做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知识的处我感悟,这本身就是创新。
③允许差异。在做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基础。采取不凡方法与途径,只要能达到目标就被充分的肯定,这也是创新。
④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⑤只有学中做,做中学,才能形成自学习惯。学生不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也养成了做事的好习惯,不依赖别人,什么事都自己动手操作,养成勤快、爱活动的习惯。
三、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
●“三转五让”教学模式
河北衡水中学出了名,靠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出了名。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率又靠什么来实现呢?那就是“三转五让”教学模式。
所谓“三转”,是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
所谓“五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这其中蕴含着的最大教学精神就是:自主•创造。它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上的具体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极大限度地进行了自主探索,把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变成了一种“内化”行为,把知识真正汇聚到学生自身固有的知识流中去,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
“十个环节”是指:教师的备课、讲课、布置批改作业、课内外辅导、检测;学生的预习、听课、完成作业、复习、小结。
●教学常规管理:
“一个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
“两个对待,两个至少,两个五分钟”:把每一节自习都当作考试来对待,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高考来对待;每两周至少提问每个学生一次,每学期至少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面批面改;教师连续授课时间不超过5分钟,每节课末给学生留下5分钟思考总结的时间。
“三个按时,三个转变”:自习课按时到位辅导,按时布置作业,按时收缴作业;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四精,四注重”:精选、精讲、精练、精评;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情感渗透,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五必,五让”:作业布置和检查要作到有发必收,有收必看,有看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做出结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六个环节”:备、讲、批、辅、考、评。
四、江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模式
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主要分两大块:第一块是改革备课模式,实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第二块是改革课外辅导方式,由课外转向课内,不订辅导资料,停止补课,取消竞赛辅导班,实行“周周清”。
●第一块:改革备课模式,推行“讲学稿
(一)狠抓集体备课,制定有关规定
备课是教育观、教学观念的总体体现,担负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总体策划和设计的重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过学生关,又要过教材关。备课还是解决教师(策划能力);学生(认知水平)与教材(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合一”的改革的关键是抓好备课。学校要求备课组做到“三定三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将此项规定纳入备课组长与教师的考核,一月一考核,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确保了集体备课的较高质量。
(二)“讲学稿”的编写过程及原则
1、讲学稿的编写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
新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备课具体过程为:(1)寒暑假备课。寒暑假各人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二方面把握知识体系;(2)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3)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4)课前课。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5)课后备课。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
优秀的“讲学稿”来自认真的备课。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起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摒弃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抛弃的是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二是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一份好的“讲学稿”,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充分施展的空间;既加速了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熟和骨于教师的培养,又促进了中老年教师的进一步创造;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既体现了合作研究、博采众长,又留有了公平竞争的余地;既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成了显性思维,把教师静态的个人行动转化成了动态的合作研讨,又为个人提供了性化探究、建构的可能。由此,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业务工作便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培训、教研、备课、上课,不再互相游离,而是逐步达到了和谐统一,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2、“讲学稿”的编写要求
编写“讲学稿”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据此提出了较为宽泛的要求:首先是“讲学稿”应该具备明的学习目标;第二,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第五,注意“讲学稿”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不能把“讲学稿”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第六,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讲学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大体上说,“讲学稿”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三)“讲学稿”的使用原则
首先是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使用要求:
1、根据“讲学稿”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讲学稿”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在使用”讲学稿”时坚持三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讲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对教师使用“讲学稿”的要求:
1、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讲学稿”,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多少酌情而定),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用“讲学稿”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3、用“讲学稿”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4、用“讲学稿”进行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因而教师必须提高三个能力;一要提高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二要提高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三要提高教学时的”导演”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第二块:由课外转向课内,改革课外辅导方式
为防止穿鞋走老路,防止教师囿于旧思维、老办法,在动态中把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转变到位,紧接着实施了配套改革措施:废除两项管理制度,确立一项新的课外辅导方式。
1、停止补课
从2000年起,学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杜绝初一、初二双休日补课、初三周日补课以及寒暑假补课。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思想没有了温床,迫使教师改变思路,探究如何在课内做文章;学生的手和脑被解放出来,许多课外活动得以全面开展。
2、取消竞赛辅导班
不设竞赛辅导班,竞赛辅导由课外转向课内,由集中辅导转向日常教学之中,这是“讲学稿”中能力题、层次题的设计要求之一,它既体现了竞赛辅导的要求,又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一试身手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采取“周周清”的课外辅导方式
“周周清”采取面批、个别辅导以及补标测试的弥补形式。其特点是以个别辅导为主,集中讲授为辅;以学生自我纠错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适用对象是当周学习内容不能过关的学生。
实行“教学周周清”,一是鉴于师资和生源,既承认差异,又着眼整体提高,要求不过急过高;二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认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一个接触、理解、内化的过程,破疑解难需要时日。一天一清,一堂一清,过于急促,难以内化,教学的氛围也不够宽松,囫囵吞枣只能导致消化不良;而一月一清的教学进程又过于拖沓,教学节奏过于松散,缺少适度的紧张,难有情绪的亢奋、学习的高效。而“一周一清”便于把握教学节奏的轻重缓急,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周周清”是在教师认真批改作业、认真测评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事实上无论哪一类学生都会有不“清”的时候),查漏补缺。要求教师增强课堂反馈及评价意识,及时、全面、客观在了解教学信息,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失误持宽容态度,积极期待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为学生的进步创造机会,维护学生的自尊和持续学习的热情。
“周周清”是在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前提下,进行再学习、再强化、再巩固、再提高,从而掌握本周所学内容。也以此施加适度的压力,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加课赏“负担”,如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思维的力度,加大课堂学习的效度,以减轻课外学习的负担。

五、永威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到过永威的人都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永威人教学致胜的法宝,是永威中学腾飞的翅膀,是永威经验和永威奇迹的精髓所在。那么,要学习永威经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领会永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流程,现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流程介绍于后。
1、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永威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人人都会学,人人都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挤水分抓效益。一个学校最大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教学工作也要打假,即低效,假学,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就是假学,教学改革就是通过有效的施教,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不放纵,不放流。这里的误区是:1把先学看成是预习,2把后教看成是教师的讲解,3 当堂达标看成是测试。所谓“先学”,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按照老师所揭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并尝试回答有关的问题。
这里的重点是:1、在课堂上,不是在课外,2、是在教师的指导下,3、是围绕本课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堂堂清。所谓“后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整理,评价并进行必要的补充。
把握的重点:1、在先学的基础上,2、在教师的引导下,3、就相关的问题(不会的问题,理解不深的问题,形不成规律的问题)学生互相探究,这就是兵教兵。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老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本节课的作业。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注意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指导和补充,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
具体来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如下:
(1)揭示教学目标
揭示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师要在学生自学之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降低,也不拔高。另外,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要有方法辅导、德育渗透,心理疏导等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要求。
(2)自学前的指导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学习有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当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如果在自学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3)自学
“自学”是指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因此,永威中学把这一环节称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二次备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督查,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同时重点给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另外,教师要在“先学”这一阶段,通过提问、讨论、学生板演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归类整理,为有的放矢地进行“后教”做准备。再者,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后进生,如果后进生都学会了,那么就可以保证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4)后教
“后教”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他人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教师在“后教”阶段要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要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主要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为保证整体效率,如果只是个别或极少数学生没有掌握,可以采取其他的辅导措施进行补救,而没必要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教学。
二是要明确教的方式。永威中学广泛推行的“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位同学的讲解提出疑问,或者进行相互的讨论,老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并对学生讨论未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更正和补充。
三是要明确教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而不满足于只给学生提供具体问题的答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做到“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知识的具体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少走弯路。
(5)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就是指教师课堂上要留出不小于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练习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为有利的。
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针对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同时设计的作业低起点,多层次,可以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照顾所有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以上只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具体到不同课程和不同课的类型,这一模式的结构和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始终遵循着两条线:一条是学生的自学和练习,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教师的适时的和必要的指导,这是暗线。再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特色还体现在它对于“学”、“教”、“练”三者的交叉的、循环的、整体的时间安排上,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双向融合,真正把教学过程变为学习自己获得信息、掌握技能、形成态度的过程。这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都是极为有益的。
2、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
(1)提示教学目标(辅助环节1)
[操作]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时间] 1分钟左右
[目的] 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意义] ①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②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看投影,明确了学习目标。
[教师的主导作用] 准确揭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
[注意点]
①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拨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②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
③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
(2)指导学生自学(辅助环节2)
[操作] 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小黑板)让学生看。
[时间] 约2分钟左右
[目的] 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意义] ①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②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看投影,掌握了自学的方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通过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防止走弯路,上岔道。
[注意点] 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②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自学时,往往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操作] 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
[时间] 约5—8分钟。
[目的]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意义]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 端正学生自学态度,确保人人自学高效。
[注意点]
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
②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
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4)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操作] 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
[时间] 约5—8分钟。
[目的]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意义] 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
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
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加深刻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操作。
[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认真演练,及时了解班上学生还存在哪些倾
向性疑难问题。
[注意点]
①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际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③教师要巡视,搜集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用投影(小黑板)打出,供评讲时用。
(5)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操作] ①学生观察演示操作,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操作的相同。
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④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时间] 约8—10分钟
[目的] 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②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义] 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了,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找错误,分析错因,通过评价讨论,寻求正确答案。
[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更正,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学生运用。
[注意点]
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①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②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③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6)当堂训练
[操作] ①布置课堂作业。
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
[时间] 不少于15分钟。
[目的] 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身强体壮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
[意义] ①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②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作业,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 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必做题做完了的学生做选做题或思考题。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注意点] ①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②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③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④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⑤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兖州一中“三步六段”教学法和“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简介


(一)什么是“三步六段”教学法
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六段: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归纳
课前:
教师工作:
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形成具有针对学生学情的《预习提纲》。
学生工作:
通过预习解决A、B两级问题,对C级、D级问题形成初步困惑,以便带入课堂。
A:识记级内容;B:理解级内容;C:应用级内容;D:拓展级内容。
课中:
按六段教学模式实施“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让每个人都成为交流者。
1、重申目标2、学情调查3、问题汇总4、精讲点拨5、当堂检测6、小结作业
课后:
教师工作:备好课后课,设计出学生中“未清”问题解决方案。
学生工作:完成作业,并向学习委员反馈“未清”问题,未清问题列入下节学习内容。
基本原则:预为先导、学为主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易讲难引、少讲多练、展示为主、当堂消化、减少作业、前后衔接。
强制规范:凡是学生能讲的教师不代替。
(二)什么是“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
“35+10”是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为两段:前段35分钟,后段10分钟。前35分钟解决在此之前学生已预习的《预习提纲》,按“六段”式处理,完成本课教学全部内容,包括小结作业。处理完进入后10分钟,发下一课的《预习提纲》并让学生预习,确保预习效果和前后衔接。
35+10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本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其突出特点:按课堂时间来说,是将下一课教学内容的预习任务放在了本堂课的最后;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是将学生学习的重心前移。其目的:一是能强制学生预习,规范学生预习,从而达到课前预习效果和要求;二是课后的一些课余时间可对预习所发现的问题再思考。对一课内容来说,老模式是先以老师为主(讲授)后以学生为主(作业),本模式是先以学生为主(预习),后由老师参与(点拨)。
七、河南焦作市许衡中学的“强化备课,学案导学”模式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掌握的知识,印出来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上课前预习时有纲可循,课上学生展示自学情况,教师和学生一块研究学案上学生没能掌握的内容。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和当堂达标。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了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
1、学校通过各种手段让教师们明白许衡中学要的是在高效率基础上取得的高质量,要的是能使学校保持长期发展潜力的教学成绩。
2、以构建和谐课堂为主,抓好“五关
(1)抓好备课关,强化备课小组作用,推行“集体说课,分散备课,网络管理”的集体备课制度;
(2)抓好上课关,以“学案导学”引领,实行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形为,强化能力培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3)抓好学生方法关,结合学生实际,重视方法研究;
(4)抓好反馈关,精心选择练习、习题、试卷,认真批改,对出现的作业问题,及时指导,细致分析,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5)抓好教研关,注重研究,以研促教。
3、加强教学常规监控,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学校领导深入课堂随机听课,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突出对教学常规的检查。
■学科单一性教学模式
一、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老师的高中数学“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

张思明老师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分成五个环节:引导创设问题环境,师生平等探索讨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我评价巩固成果,求异创新延伸问题链。
“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主张:
(1)课堂既是知识学习的主阵地又是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教师不应该把知识机械地“一瓢一瓢”的舀到学生的“桶”里;
(2)数学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一个学生只在课堂上“听”课,没有活动,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
(3)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亲身感受,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口交流。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索来完成课堂教学。
(一)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要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高度活跃的思维,激烈的自主探索的欲望可通过创设新奇、有趣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得以解决。譬如,在《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数学家高斯计算1+2+…100=?的有趣故事引入。然后设问:“同学们,小高斯是怎样快速算出正确答案呢?大家努力思考,也许你同样具有高斯的数学天分呢!”“你从中还能得到什么启示吗?”这样一来,学生感到了“趣”和“挑战性”。从而由“趣”生“疑”,由“疑”至“思”,由“思”得“学”。
教师只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一些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得”的教学境界,就能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使学生在“我要学习”的意识的强烈驱动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
(二)环节二:师生平等探索
自主学习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将表达机会留给学生,将结论发现过程留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快乐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有一种手段值得推广,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故意地弄出一些错误,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教师假装“坚持错误”,展开激烈的争论,学生大胆争辩,据理力争,教师放下架子,终于“认输”,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师生在平等的争论中,既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良好体现,其中的论证过程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讲解三角公式sin(x+y)=sinx•cosy+cosx•siny时,教师假装联想到乘法的分配律,“sin(x+y)=sinx+siny,这太简单了!”仿佛有了惊喜的发现,于是,激烈的讨论就此开始。事实上,只有在充满生命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的果实。
(三)环节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的活动下,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例如,在双曲线焦半径公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略加引导,让学生类比椭圆的焦半径公式的探索过程,自主地去演算、探求、发现结论。把四个研究目标分给四个学习合作组,各组完成相应目标后再派代表相互交流,发表观点,形成共识。最后得到第一类双曲线四种情况下的焦半径公式:左支上的点与左焦点形成的焦半径R=-ex0-a;左支上的点与右焦点形成的焦半径R=-ex0+a;右支上的点与右焦点形成的焦半径R=ex0-a;右支上的点与左焦点形成的焦半径R=ex0+a。
(四)环节四:自我评价与成果巩固
教师在发现学生自主研究的成果基本形成以后,引导学生对探索发现的结论或成果进行评价和自我总结。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发现是否充分合理,问题解决是否最优化,有何意义等等。也可以对某一位学生或某一个研究组的成果让另一位学生或另一个研究组作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或交互评价中主体意识、综合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增强。对于成果的巩固,同样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代表根据探究体会编制一些数学练习题来巩固自主发现的学习成果,如公式、结论等。例如,在学生学习椭圆的定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定长与定点间距离的不同关系自主地编制一些可能出现椭圆、线段、无轨迹这三种不同结论情形的练习题,学生在试题的编制中,不知不觉丰富了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提高了自主创造的能力。
当然,教师在环节三与环节四的实施过程中,不能把自己从学生中脱离出去,应该和学生共同的参与探究。最重要的是,还要在学生自主创造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激励。只有教师不断地给予激励,才能使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从因为创设情景得到调动到因为成功激励得到巩固。
(五)环节五:求异思维培养与问题链的延伸
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课堂上,受时间的限制,它的效果虽不能发挥到最佳,但教师仍要重视。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设问、质疑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求异思维培养与问题链的延伸容易形成新创造所需的条件。给新的自主创造注入鲜活的动力,这也是更高阶段新知学习的起点。的确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同时,要提醒学生对旧知识加以延伸拓展,自主地再发现问题,为下阶段的“自主创造”埋下伏笔,从而尽量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的教”的至高教学境界。
二、江苏杭州大学教育系兼职教授邱学华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
一个完整的尝试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六个步骤:尝试准备→尝试问题→尝试指导→尝试练习→尝试评价→再次尝试。各类学校的各门学科都可以按照上述的通用模式来设计各自的教学操作程序。根据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和“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其教学程序分成七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一)第一步:准备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二)第二步: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也就是给学生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同桌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如何解决尝试问题。
(三)第三步:自学课本
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老师应提醒学生:“这道题你们还不会做吧,请翻开课本看看例题是怎样做的,再想想这道题应该怎样做。”自学课本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通过自学,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都跃跃欲试。时机成熟就转入下一步。
(四)第四步: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要环节。尝试练习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在哪里,为后面讲解提供信息。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帮助。尝试练习结束后,就转入下一步。
(五)第五步:学生讨论
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要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其实,在对尝试题评议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尝试讲道理了。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听教师讲解已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教师讲解火候已到,就转入下一步。
(六)第六步:教师讲解
这一步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以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这里的讲解同过去的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因为现在学生的起点不同,他们已经自学过课本,并亲自做了尝试题,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也就是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教学。
(七)第七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得到了反馈矫正,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溃这一步对中差生特别有利。第二次尝试题不能同第一次相似,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它一般同例题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第二次尝试练习后,教师可进行补充讲解。
以上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它也是一个有序的可控的教学系统。在这七步中,第一步是准备阶段,第七步是引伸阶段,中间五步是主要环节。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教学模式为教师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提供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但是教学情况是各不相同的,生搬硬套一个模式是不科学的。因此,以上的7步基本操作模式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应用。但“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不能变。因此,从基本式可派生出许多变式。这里略举几种主要变式。
变式1:调换式。把基本式中某几步调换一下。例如,第三步“自学课本”与第四步“尝试练习”可以调换一下。让学生先做尝试题,尝试解题之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加以对照,检验尝试结果。这样调换的条件是学生解答尝试题有一定的基础,估计独立做尝试题困难不大。这样调换的优点是学生不受课本束缚,能更主动地去探索,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符合学生看到尝试题后急于想试一试的心理特点,如果硬要学生按部就班先看课本再尝试,反倒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变式2:增添式。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基本式上增添一步或几步。例如,可以增添一步学生讨论。出示尝试题后,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有的胸有成竹,有的模模糊糊,有的一知半解。这时如果先让学生议论一番,则可以互相启发,有利于尝试练习。这种议论可以采用三三两两的自由议论式。有些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如小学的自然、中学的理化、数学中的几何知识或计量知识,可以在尝试练习前后增加一步尝试操作。
变式3:结合式。当学生比较熟悉和适应尝试教学以后,基本式的7步就不必分得那么清楚,可以有机地结合进行。如出示尝试题以后,学生可以一边自学课本,一边动手做尝试题,即把第三、第四两步结合起来;第五、第六步也不要截然分开,即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可以结合进行,教师参加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把需要讲解的内容穿插进来。这样做比较自然,既节约时间,又灵活机动。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结合式应用比较普遍。7步基本教学程序多在开始时使用,一旦学生已经熟悉,就应该灵活应用。如果还是照套7步基本式,学生反而会觉得厌烦。“自学课本”与“尝试练习”这两步结合进行,是先看课本再练习,还是先练习再看课本,让学生自己决定。一部分学生觉得做尝试题有把握,就先做练习再看书;一部分学生做尝试题有困难,就先自学课本再练习。这种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即按各类学生的内在需要决定教学程序,不强求一致,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策略。
变式4:课外预习补充式。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这就产生了一个突出矛盾,即7步全放在课堂里进行时间不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出现了课外预习补充式。课外预习补充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把基本式的前几步提前到课前作为预习。上一堂课结束前,教师出示下一堂课的尝试题,可作简单的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课本,解决尝试问题。下一堂课开始,教师立即检查尝试结果,接着进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以及“第二次尝试练习”等环节。把尝试过程延伸到课外的做法使课内课外协调一致。课外预习是尝试的开始,学生自己探索,初步解决尝试题;课内是尝试的延续,检验尝试的结果,巩固尝试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本课结束时,布置预习,又是下一次尝试的开始。整个教学过程以尝试为核心,学生始终处于尝试的状态。这样做,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超前学习意识。过去学生在课外只是被动完成上一节课的作业,往往感到厌倦。现在课外是超前自学下一节课的内容,学生会感到新鲜好奇,愿意去尝试。
长此下去,学生会增强超前学习的意识,逐步学会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这种超前学习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以上介绍操作的基本模式以及4种变式,教师应按教学的不同情况,灵活安排教学程序。关键在于要体现“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
三、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的中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各学科中都可以设置情境,开展情境教学,下面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作文教学三个方面来谈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
(一)导入情境
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1、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挖荠菜》一课,抓住一个“挖”字,为什么挖,挖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2、故事导入
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3、扮演“角色”
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有位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想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一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4、实验导入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初二的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老师给学生问题: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最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5、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天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6、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挖荠菜》这一课中,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我的老师》一课中,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的给老师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那里。
(二)课堂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1、生活情境的创设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有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会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渴望内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不过,课文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要丰富多彩得多。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待学生掌握工具后,由课本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就会大大扩展。
2、表演情境的创设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研究。初二《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的理解上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初三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会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音乐情境的创设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大胆引进音乐。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可以给学生放瓦格尔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之上。初二的《听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可以给学生放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急昂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在诗词的教学,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初二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初二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那种离愁别绪,可以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4、竞赛情境的创设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如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初一下的《挺进报》的教学目标中有要求学生了解伏笔和时间词语的巧妙运用,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前后呼应的伏笔,看谁找得多、快!学生的全部的主动性被激发后,就会紧张地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样的也把陈然被捕的时间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寻找。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问题。
(三)作文情境
作文在许多孩子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的写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们写作欲望的情境。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写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中的宝藏发掘出来,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许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是一种作业”的形式下,变得无话可说了。所以,用轻松的写作情境来消除这种畏惧心理,是必须的。比如在新闻写作中,可以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去收集新闻。这个新闻并不要求是国家大事,把范围缩小,只要是身边的新闻,比如学校、班级生活中的新闻。然后在作文课上,告诉学生今天进行一次“新闻联播”,每个小组的同学用十分钟的时间分别写出一则身边的新闻,然后请每个小组选出两为同学上台模仿电视的新闻连播给同学们播报新闻。在这种写自己生活的作文情境下,每个人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愿意写。
又如在写信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做一个纸皮邮箱,先让每位学生想象一个地址。有的时候,作文教学更可以大胆地走出课堂,进入生活中去进行。在初二的说明文写作中,有一个传统题材,要求学生运用空间顺序来介绍自己的校园。这个时候,坐在课堂里口沫横飞给学生讲解如何写作,不如走出课堂,老师做一次导游,带领学生从校门口游览校园,边走边给学生讲解空间顺序以及立足点的移动,学生面对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自然对空间顺序的理解是事半而功倍。
网络情境对学生的写作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大潮汹涌而来,必然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互动性,也就是相互交流。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创设一种作文写作的成功情境。让孩子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而让其他的孩子去阅读它。阅读别的孩子的文章,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别人的写作,这比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讲评优秀学生的作文或者是作文园地的形式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面的主动性是在发表文章的学生手里,他不需要老师的点评或者是推荐。同样,孩子的阅读也是自主而自由的。当孩子给孩子的文章评论的时候,所带来的成就和交流感,是老师无法带来的。当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是作文bbs 来交流的时候,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也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
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部主动能力,理解课文,掌握各种语文能力。
四、福建华东师大一附中张思中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
●核心理念
“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
●攻克四大难关:即单词难记关、语法难懂关、阅读背诵关、听说口语关。
1、适当集中:集中教学,指集中内容、集中材料、集中时间、集中一切手段与方法
第一步:超前集中,先将单词和语法简要讲授,使学生有粗略印象。
第二步:随机集中,对词汇、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进行详尽、完整地教学。
第三步:综合集中,对文中的词汇和语法进行总结性、复习性的教学。
2、反复循环:在教学中有两个层面:
一是运用各种记忆法:“集中突击,分步要求”记忆法;循环记忆法;卡片记忆法;排列组合记忆法;分析结构记忆法;形象化识记法。
二是运用多种循环方式:圆周式循环,通过循环强化记忆;螺旋式循环,即每循环一次或几次,就提高一层要求;逆循环,倒过来复习巩固;渗透式循环,各种循环方式交叉渗透、综合运用。
3、阅读原著: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1)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教师最好选择中外文对照的读物;
(2)教师可组织跨学科的兴趣小组,阅读外国中小学原版教科书;
(3)也可以阅读、翻译外国的书报杂志。
4、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一方面是个体差距:少数优秀学生,通过组织外语兴趣小组,提高外语水平;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或课外辅导小组,帮助查漏补缺。另一方面,群体差异:采取课内同堂分块、快慢组复式教学方法来处理。
五、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中学语文“六步”教学法

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1、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
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2、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3、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4、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5、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6、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泠沅的中小学数学“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模式
1、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2、尝试:探究知识,阅读教材等、数式图形观察,试探试验探求新知识新方法。
3、归纳:归纳结论,纳入已有知识系统。
4、变式:编制好顺序排列的练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5、回授:教师及时收集、评定学生的尝试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组织质疑和讲解。
6、调节:学完每个单元后再回授调节,阶段过关。
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
自学辅导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过程。它的优点在于能更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法的重大改革。它以初中学生为对象。从初一开始,就把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在教师指导、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每节课,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连续30~35分钟的自学时间。在此时间,教师不打断学生的思考。所用教材有三个本子:课本,供学生阅读;练习本,印有习题,并留有做题的空白;答案本,供学生核对答案。学生利用这三个本子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
自学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启、读、练、知、结”。“启”是启发,“读”是阅读,“练”是练习,“知”是及时知道结果,“结”是小结。“启”和“结”是由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将要下课时向班集体进行的,共占10至15分钟。中间30至35分钟,让学生自己进行“读”、“练”、“知”的学习活动。学生阅读课本,读到指令做练习处时就做练习,并核对答案。在这期间,教师巡视课堂,不打断学生的思维,只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发现共性的问题。
启发不是讲课,只是从旧知识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认真阅读课文,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启发时,教师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小结时,必须有的放矢,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做题规范化,概括学过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主要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阅读分粗读、细读、精读,粗读是浏览一遍教材,知其大意;细读是对教材逐字逐句地读,钻研教材的内容、概念、公式和法则,正确掌握例题的格式;精读是要概括内容,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记忆。要求学生基本会阅读教材,能正确理解题义,概括段意。大约需一至两周的时间。
第二阶段:
主要让学生适应自学辅导教学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形成自学习惯,本阶段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拟定启发自学提纲和小结检查提纲,让学生自学35分钟,然后按小结检查提纲提问,训练口语表达,小结巩固收获。在学生自学时,教师重点帮助一些差生,使他能适应自学,同时了解学生的一般学习情况,检查练习题。启发自学提纲和小结检查提纲,要详细而浅显,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解答,使凡是认真读书的学生都能完满答出,以鼓励学生自学,强化自学兴趣。教师定的学习步调要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定的步调结合。每节课一开始,教师可用几分钟时间规定学习进度,出示阅读提纲或由学生自己概括段意,对疑难处略作启发性引导。以后,就由学生自学阅读课本,做练习题,对答案。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习情况。下课前10分钟,教师按提纲提问、集体纠错、做小结。这一阶段大约是两个月左右。
第三阶段:
在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独立性。要求学生写章节或单元总结,归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不再给启发自学提纲,只指出应该注意之点,鼓励学生边自学边概括,注眉批或做笔记,全面因材施教,继续帮助差生转化到一般水平或先进水平,注意一般学生学习的提高,充分发挥优秀生的潜力。这一阶段大约半年至一年。
第四阶段:
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这一阶段延续到初中毕业。教学实践证明,自学辅导法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方法,大多数实验班已经获得显著的效果,在学业成绩,能力的迁移,各学科全面发展等四项指标上都优于普通班。
八、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
(一)“异步”教学法的起源和发展
“异步”教学法是黎世法在1981年2月至1984年12月,经过研究和大规模实验后,将教师的“五步指导法(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与学生的“六步学习过程”综合起来,构成的“六阶段有效教学过程”(简称“六段教学方式”)的异称,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六步学习)-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实现有效的统一。
黎世法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同步教学”,即一个班全体学生的学习速度与一个教师的讲课速度同步,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为了区别于同步教学,并突出最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的特点,黎世法将“六段教学方式”更名为“异步教学方式”或“异步教学理论”。
异步教学法的具体特征有: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能将教师的三种指导形式(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和全体指导)与学生的五种学习形式(独学、对学、群学、请教教师和全体学)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的“五步指导”与学生的“六步学习”紧密结合进行。以学生的个体独学为基础,充分运用一切教学条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高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六步”实现“个体化学习
在异步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个体化学习”是一条主线,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阶段进行学习的过程。
自学。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基本掌握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首先,由教师向学生布置自学参考提纲,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开通思路,理解课文。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回了解学情并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与学生研讨学习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除了问教师外,还可与座位前后的同学小声议论。通过自学教学,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新课。这样也便于教师明确指导的重点,解决多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少数学生存在的非共性问题。
启发。旨在为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有效的联系,寻求和提供恰当的解决问题的认识条件。实质是启发学生自己启发自己。教师可以向全班学生提出在自学过程中多数学生难以解决的一个或几个带共性的问题。难度比较大的共性问题,可以在全班大多数学生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只能给学生指出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的认识条件和方法,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依靠每个学生自己对有关的认识条件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
复习。复习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继续解决在新单元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初步的系统化、概括化,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将所学的新知识应用于实际,形成新的技能作准备的过程。教师布置复习参考提纲。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提纲进行复习。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检查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个问题还没真正理解,教师可及时地针对这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指导。
作业。作业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将所学的新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新的技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过程。为了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异步教学提出了五种作业题:必做题、巩固题、深化题、提高题、过渡题。教师上课时可以先出示必做题,待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基本正确地做完了必做题时,教师可将选做题(巩固题、深化题、提高题)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任意选择。学生进行独立作业,教师巡回了解学情,并点面结合进行作业指导。
改错。改错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错误,认真分析作业的错误原因,改正作业错误,掌握正确作业方法的过程。学生的作业没有错误,也要分析总结一下能正确地完成作业的原因,进一步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进行自改。学生遇到困难,可请教同座位的同学,或请教别的同学,还可以请教教师。在全班学生都进行了认真自改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进行互改作业。同时,教师巡回有重点地指导学生互改,与学生研讨改错问题。对于特别重要的作业题,同学之间互改以前或以后,可请一至两位学生对这一重要的作业题进行讲解。然后,由教师对该题作正确的分析和结论,提高全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除了有一般的作业本外,还要有一本错误作业的重做本,教师要定期掌握学生作业改错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讲解作业的内容要评分,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依据之一。
小结。小结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使所学的技能进一步综合化、熟练化,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教师布置小结参考提纲并进行小结指导谈话,指示小结方法,学生对教师的谈话内容作重点笔记。学生根据小结参考提纲进行独立小结。教师进行巡回指导,一边了解学情,一边与学生研讨小结问题。学生根据小结参考提纲,将课文中的有关重点内容摘录在小结笔记本上,以便思维加工、整理和概括。学生在小结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点或需要加深理解的内容,要反复阅读和深思课文并认真查阅参考资料和工具书,如果经过独立思考,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可与座位附近的同学展开小声讨论,或请教教师。
九、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熊飞的中学数学“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是诱导、思考、探索、研究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法是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集基础教育27年的实践经验、潜心研究22年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揭示客观教学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素质教育的现代教学法。诱思探究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理论,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其内涵包括三方面:诱思教学思想论、诱思教学模式论、三维教学目标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以及落实这一思想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河北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来源于“诱思探究教学法”。
十、山东财政学院副教授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思想
所谓和谐教学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王敏勤认为,首先,和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它们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它们配合得不够合理,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各种要素的搭配关系,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
王敏勤根据和谐教学思想提出了最新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环节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环节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借助知识结构图(纲要信号)来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
环节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练习达标,拓展提高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十一、北京现代教学研究所所长马承的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
(一)“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的教学
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也称小三位一体教学法。这种方法把字母、音素、音标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学会26个字母,在熟读字母的基础上引出音素,在学习拼读单词时引出音标,然后将音素与音标挂钩,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发音和记忆单词的问题。
1、第一“位”,字母名称音教学
字母是组成单词的最小单位。每个字母都有一个名字,叫字母名称音。字母名称音既有音又有形;音素是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音素是音的概念,是靠听觉器官判断的。音素数目大大多于字母,有48个。音标是音素的书面符号,有一个音素就有一个相对应的音标符号。举个例子来说,blackboard一词中共有10个字母b,l,a,c,k,b,o,a,r,d,但只有b-l-a-ck-b-oar-d7个音素;用相应的7个音标表示它们。在教学中,马承利用孩子们已熟知的常识引出26个字母名称音,只用一节课,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2、第二“位”,音素教学
音素教学是三位一体中的核心部分。音素表现了语音中的本质特征,马承教学音素时是根据字母名称音来学习辅音字母的音素,体现字母与音素的二位一体。他用以下几种方法学习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掐头法学读音,读辅音字母名称音,将其第一个音去掉,余下的音即为该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如Ff[ef],[e][f],去[e]余[f]。去尾法学读音,如Bb,,去余。对比法学读音,指与汉语拼音区别,对照法学习g、h、y、w、r五个辅音。对比法学读音,是根据认知法的理论来设计的。认知法认为,学外语一定要将外语与本民族语言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相异之处。英语和汉语的读音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英语的辅音读音与汉语拼音的声母,从音到形相似之处很多。比如,g、h、y、w、r,就可以用字母组合记忆法。
3、第三“位”,音标教学
当学生已经熟悉了5个元音字母的短音,5个元音字母的长音,21个辅音字母的读音,4个常见的字母组合共35个语音单位时,这就为讲48个音标符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扫清了大部分障碍。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生唱英语语音歌学习其他音标,如短元音歌与长元音拼读歌等,学生在读读、说说、唱唱、玩玩的过程中就轻松地学会了字母、音素、音标。
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简化了音标的教学过程,注重字母、音素、音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三者之间的交叉关系,把讲授26个字母名称音作为学习音素的基础,把掌握音素作为学习音标的前提。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掌握字母与音素的对应关系。学生把单词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记忆,可以达到会读的单词会写,会写的单词会读。这样,学生的语感形成得早,可以大大增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它还从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入手,循序渐进地加大词汇量,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另外,由于三位一体教学法注重了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使学生读写单词有规律可循,因而培养了学生认读能力,做到“见其形知其音,听其音知其形”。又因为这种教学法把音标尽早地教给了学生,学生就可以借助音标预习单词和自学课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初学者不可能通过自然习得的方式学会英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正如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论述“回避本族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所说的:“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竭力设法避免学习者的本族语言的中介作用,这既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运用迁移法进行英语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的母语达到熟练的程度。
(二)“词汇、语法、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
词汇、语法、阅读三位一体教学法,也称大三位一体教学法。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词汇编码,提前记忆
马承认为,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听说和阅读的最大障碍就是词汇,学生提前记单词,就为听说阅读扫清了障碍。记单词首先涉及到编码,需要以音为序,整体记忆。以音为序,可以是先解决单词会读的问题,整体记忆一定要启迪学生思维,遵循记忆规律。理解和推理是记单词高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理解,就是把正在学习的与已经学习的以及正在学习材料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形成系统,概括规律,并从深层上把握词汇的音、形、义。不明白的东西是记不住的,或者暂时记住了,遗忘率也会相当高。推理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逻辑判断,达到由旧而知新,由前而知后,由此而知彼,化机械的死学为理解性和意义性的活学。学生记单词可以有归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合成与分解法等方法。
2、语法提前略讲与随进度精讲相结合
语法提前略讲,重点研究的是时态如何略讲的问题。如果半年只讲一个时态,这对系统地了解与使用一个时态是有用的,可以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法基础,但这样做大大拉长了学习时态的周期,使学生难以进入会话阶段和阅读阶段。时态相对集中讲是将语法表格化、公式化,将句子归纳成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和答句,简略为肯、否、问、答。先让学生按逻辑顺序记住8种时态的名称,并简明扼要地介绍每种时态的意义和简要的时态定义,不要求全。然后,介绍规则动词的词尾变化,再以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回答为系统进行训练。按照这个记忆系统,去学习8个时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彼此相联系的8个记忆组块。由于它是直线序列,讲到现在时,马上就能联想到过去时,进而联想到将来时。8种时态的基本公式记住后,进行反复练习,并且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一节课集中讲别的语法内容,为会话和阅读扫除障碍。
3、阅读与词汇、语法教学同步进行
单词提前记忆扫除了讲新课的词汇障碍,语法提前讲扫除了交际和阅读的障碍。初中英语实验教材还安排了精读和泛读,精读即教材上的阅读,并随进度重点突出精讲的语法内容,即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将提前略讲的语法内容不断深化和扩展,着眼于应用。泛读是要扩大知识面的内容,即课外阅读材料,体现提前略讲的语法教学内容。简单地说,精读要“精”,泛读要“广”。不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要强调同步阅读,即用学过的词汇、语法、句型进行阅读。同期阅读词汇量是逐步扩大的,是有过渡性的,让学生能逐渐会读和速读。
每个单元的教学均构成“结构-会话-阅读”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没有好的结构就没有好的交际,语言结构是准交际形式,会话才是真正的交际。对学生来说,交际包括校内的交际、社会生活的交际,而阅读是结构和交际内容的综合体现。
词汇集中记、语法集中学、阅读同步行,大大加快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速度,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尤其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增强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纵观以上教学模式,不管是综合性教学模式,还是单一性的学科教学模式,都是各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管教学模式有多先进,如果管理不到位,教学模式就无法发挥最大、最优化的教学效益。在单一性的学科教学模式中,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必然还涉及相关的教学论思想、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等方面的变革,如果不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根本的改变,借鉴和运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也是徒劳无益的。同时,除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外,以上例举的单一性的学科教学模式,经过名师大家们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已形成相关的教育教学体系,已经适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运用。
要强调的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同时做好两手工作:一手抓常规,一手抓改革。抓常规(常规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抓改革(教育科研、校本教研)寻求教学的突破创新和打造本地区的品牌和特色。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3 10:16
从本质入手,反思语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
2012-02-17




    还记得自己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在第一节班会课和我们讲过的两个词:事倍功半、事半功倍,想不到这两个词不仅对学生管用,其实对老师,甚至所有人都管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陷入了“事倍功半”的泥潭,那么,如何总结经验教训,摆脱低效教学行为的困境,开创出“事半功倍”的新天地呢?
    语文教学,复杂而繁琐,浏览一下书籍和互联网,无数的同行正以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把语文课堂的“无效”变成“有效”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各有道理,可惜要么言过由衷,要么缺乏可操作性。掩卷沉思,本人尝试由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得低效行为进行反思,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学生没有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
    经常听说,现在的中小学生专注力越来越差,一节课40分钟的课,能够由始至终认真听讲的寥寥无几,低年级就更加不理想了。很多时候,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他们却若无旁人地干着自己的事,教室里嗡嗡的声音却又找不出是谁在说。课堂上每次学生的发言,好像只是对老师说的,只有我和少数孩子在听,别的孩子都自忙自的,有时我也看出问题急忙提醒他们要学会倾听,可是这样,要么发言的孩子精彩的部分已经说完,要么就打断了孩子的发言使他们没了思路。孩子们不注意听就不会明白别人说了什么,就无法辨别回答的对错,就不会有自己的见解。这些现象都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应该在礼仪、纪律等方面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珍惜老师和同学的劳动成果。其次是教师本身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认真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以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别人的发言,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
二、学生畏惧当众说错话,放弃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
    任何人都想被别人尊重和肯定。老师也一样,课堂上,由于自己的讲解能够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哪怕是不断的质疑,相信是没有哪个老师不喜欢的。可是,在别的场合“胆大包天”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却变得“沉默是金”,要么就是搞小动作,尽管是中上层生,大部分也是“收心养性”,不敢举手,课堂就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也错过了无数说话锻炼的机会。每每跟他们个别聊天或者家访的时候,都听到这样的答案:怕讲错了惹同学讥笑!这样换来的后果就是学生胆小怕事,口头表达能力差,说话不规范,没有条理等等。因此,我们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意见,从而提高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师注重有声的朗读,忽略了安静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要将学生动起来,于是走进课堂,琅琅读书声犹如春风乍起。曾听过一堂课,教师采用了自由读、点名读、分组读、轮流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配合读、师范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读,生怕课堂安静下来,好象安静就代表着冷场。因此,“书声琅琅”成了该类课堂最值得炫耀的亮点。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找到了本位,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发出声音的读却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隐去了。其实,学生沉浸于文本中,不是一般性地接触文本,而是作为个体生命进入作品,是情与意的交融,言与思的汇合。因而,给足了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得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发散,想象才能自由飞翔。
四、课前课后均缺乏练笔环节的安排。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谁能让学生会读,会写,并养成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语文的工具性,也在写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写”这个重要的环节却往往被忽略,甚至课后也只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字词或优美语句的积累,较少真正落实写作的训练,只有在某些公开课时才真正安排。其实,只要我们细心研究一下教材,会发现许许多多让学生动笔的理由与题材,我们要学会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在教学中适时抛给学生,可以多角度找“写”点,让学生自由选择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还可以通过想象补白,转换角色、利用插图等等手段,让学生依靠教材,培养写作的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既要注重感悟积累,又要注重表达运用,让“听”、“说”、“读”、“写”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3 12:2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云梦县实验小学  易月星

近两年来,我校致力于打造有效课堂的研究,许多老师都在不断的学习、尝试、思考,我也不例外。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精彩课堂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我们一线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课型创新----焕发课堂魅力
    时下我们运用教材的课型非常单调,就阅读教学来说仅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种。教学设计呆板、单一,经年累月地使用难以撩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毋庸讳言,缺乏针对性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通病。无论什么样的课文,老师们都可以用少得可怜的几种课型去对付,如同一种形状的木料,不管粗细长短曲直,都试图切割成四平八稳的木条。这样的课堂就像几枚固定不变的图章,在语文课堂上周而复始的盖来盖去,它窒息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难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潜能。
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呢?这就要求我们创新课型,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组合形式,创造有时代特点的科学的高效的新颖的实用的新课型。抓住某一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因文而异,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型。巧妙利用课文资源,课文中那一种资源好开发就充分利用哪一种。是大海就让它波涛澎湃,是小溪就让它潺潺流淌,有春风就让杨柳舞出新绿,有冬雪就让红梅摇出诗韵,遇奔马就让它铿锵的节奏弹拨学生的心弦,遇激流就让它闪烁的光芒点亮学生的心灯。例如我们可以将诗歌、文言文设计为诵读课型;将语言特别丰富教学重点以突出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课文设计为积累课型;将适合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的课文设计为学法指导课型;将突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文设计为思维练课型……不同的课型呈现不同的教学流程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乡下人家〉〉设计为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品----美美的说四个板块,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自始至沉浸在音乐、图景等美和雅的意境之中,整节课兴味盎然,美不胜收。《文言文两则》、《杨氏之子》设计为一读,读懂词意(学习读课文,读注解)。二读,读顺句子(教师辅导难句朗读)。三读,读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写评点)。四读,品读意味(品析课文语言)。五读,演读情景(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词汇丰富,语言精警的课文设计为语文能力训练课,其教学流程为1识记字词(听写10个好词)2背名句(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3 析精段(品析一个段落 )4学表达(学用一种常用句式)……
不因循守旧,不断激发创新意识,努力追求课型上的创新,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焕发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
二.         设问精粹----保障有效思维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在课堂上要善导善控,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贵在善问”。
语文课应该富有理智的挑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以前的语文课,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做听众,我们批判为“满堂灌”;后来的语文课,变成了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提问不下于40个,课堂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匆匆而过,批判为“满堂问”;在后来,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就是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批判为“满堂读”;现在,又流行“满堂悟”,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感悟,就是不说怎样去感悟,要感悟些什么。所有这些语文课堂的“流行曲”,之所以受到批判,就是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一是缺少有内涵的问题,二是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三是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四是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集中在重要的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学得充分一些,学得透彻一些。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的教学中,薛老师只问了两个问题:在作者的眼里,这是一个这样的园子?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自由、快乐、幸福的园子的?前一问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后一问指向对课文独特表达方法与语言形式的学习模仿。既明确了学什么,又有了一定的思维难度,促使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学生真正进入思考状态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长进就越大,课堂教学的效益越高。
三.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错误,只要老师运用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只得我们潜心追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专业技能。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在课改大潮中勇于实践,不断反思,大胆创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4 10:21
欢迎您注册登陆《教师之友网》,参加本站内容建设,发帖转帖,共建分享


★★注册本网站会员

必须实名!

并填全相关信息以便查证!

否则

一律删除!!


==本网管约定即日起实行!

                                     2012。3。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4 12:00
欢迎您注册登陆《教师之友网》,参加本站内容建设,发帖转帖,共建分享


                 告     白

      我站已将[自由注册]改为人工审查后才放行注册会员发帖权!

      也就是说:即或您用网名注册‘成功’,也只是[待验证注册会员]状态,不能发帖!

     重申本站网管约定:请您实名注册,填全注册信息!

        否则,对不起,一律删除。






                                                    公益服务教育文化网站《教师之友网》
                                                                      2012。3。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7 10:02
警惕高效课堂   文/郑伟2012-04-25





    有时候,我在博客圈子里会看见一些论述高效课堂的文章,比如,“如何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XX大法”等等。对于这类文章,我很少在圈子里推荐给老师们。因为,当我看见“高效课堂”几个字时,我会本能地联想到其他一些问题。
    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似乎就应该是高效的,否则,大家便会质疑课堂教学的意义。单纯从教学角度来看,提出“高效”似乎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下去时,便会发现“高效课堂”有一个致命的陷阱或误区。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既然是“高效”,就是必须追求效率,也就必须采用极权主义的方式。在课堂上,
灌输式教学便是一种极权主义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任何干扰都会扰乱教师对课堂的预设,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学生只能接受或倾听,任何质疑都是不被允许的。
    与极权主义的教学相对,民主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在这里,学生有质疑的权力,生生/师生间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由于讨论是一种“干扰”,教学效率便会显得低一些。教师们有这样一种感觉,即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由于讨论要占用时间,甚至占用比预计更多的时间,教学目标便往往无法实现。那么,民主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怎么样的呢?
    民主的教学方式中,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预设性的,而是变成了生成性的,即在课堂上临时生成教学目标。这样,预设的教学目标便失去了意义。即使讨论占用了时间,教师也可以临时生成教学目标。
因此,民主的教学要求课堂是生成性的和开放性的。在民主课堂中,没有了预设性的教学目标,教师便可以上到哪儿就算哪儿,不存在“完不成教学目标”的问题。
    或许有教师会说,课堂的高效未必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来实现的,尤其是在理科的课堂上。我承认,这是事实。理科教师可能只会精讲十分钟,然后在剩余的时间里学生进行练习,并最终掌握某个解题方法。这种课堂上,教师只讲十分钟,好象不是灌输,学生也有自由活动的时间。然而,这种课堂还有另一个问题。
    一般来讲,有教育功能的课堂应该有三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十分钟之内,教师可能会实现前两个维度,但要实现第三个维度就比较困难了——我不是说理科有多少人文素养,而是说教师在十分钟之内根据教学内容在第三个维度上进行拓展有点困难。有教师又会说,理科教学何必太在意第三个维度呢?第三个维度应该交给文科去完成吧?
    诚然,理科是工具学科,似乎不必有人文的东西。然而,我曾说过,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将文理打通,数学教师也能高谈阔论地讲讲文史,文史教师也能涉及一些理科知识。因此,不能因为是理科,所以就不应该有人文。真正的优秀的理科教师,也应该能够凸显第三个维度,在教会学生解题方法时,也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予学生以启迪。我们若将第三个维度寄望于文科,那么,文科教学又是否坚守了人文底线呢?我看未必。
    总之,若没有第三个维度,教学只能培养出工具。只有实现了第三个维度,教学才能变成教育。“高效课堂”必须以实现第三个维度为前提。否则,一味地强调教学效率,必然只能抓住教学而丢掉教育。真正的教育,一定是通过第三个维度来实现的。即使是单纯谈到教学,也是师生通过对话去发现真理的,而不是让教师采用极权主义的方式把真理灌输给学生。
   
说到底,教学有效率的概念,但教育却没有效率的概念。人们天天都在谈课堂的高效,却很少有人关注真正的教育。对于我而言,“高效课堂”的背后有一种与自由民主根本相悖的的观念——极权主义。对此,我是非常敏感的。正因为如此,我不喜欢谈论课堂的高效——在教育的本质问题没有解决时,教学效率再高又如何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9 00:4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9 06:58
原文地址:杜郎口搞的是什么教育?作者:散花剑
                杜郎口搞的是什么教育?
杜郎口中学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中国教师报》让杜郎口中学红遍全国。5月11日,《中国教师报》又再次大张旗鼓地宣扬了杜郎口中学。不过,看了这些报道,让我生出很多疑惑和惊讶。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没见过世面,不过,不把自己的浅见薄识写出来,还真是如鲠在喉。
一、杜郎口中学的校长一个人说了算?
一个来参观学习的人在该校丢了500元钱,校长不问青红皂白,就叫该同志打个领条到会计室领走500元钱。下次去了,他该说自己丢了5万元。
学校领导考试评比没有取得前三名,立即下马……姑且不论这些做法是否科学,也不论难道这所学校其他的老师都是吃呆饭的、教书都不如领导?单就领导的任命情况来看,当杜郎口中学的领导似乎风险很大:一不走运就会被撤了,没啥合法的组织程序。

二、杜郎口中学是世外桃源?
教师买小车学校补贴3万元,考驾照学校全部报销……杜郎口中学仿佛是世外桃源,一个没有纪律监管的小王国。杜郎口中学这样“显摆”的补贴,不知是否引来非议?这样好的待遇,真是羡慕啊!领导不眼红?家长不告状?没人想搞学校的经?
我们学校曾经为教师补贴约5000元(公家一半,私人出一半)购买笔记本电脑,结果引来纪委的调查。每年在物价局等部门审批下收缴的几百万线下生费几乎都上交给上级部门了。
学校每月给每个学生160元的生活补贴、免费发校服……杜郎口哪里来的那么多钱?校长不怕出经济问题吗?
据说杜郎口中学靠收取参观人员门票赚钱--如果学校收的钱可以任意发放,那么全国公路执法收缴的4000亿罚款都发给职工、交警,路政人员一定富得流油--为什么杜郎口中学发钱政策那么宽松?

三、杜郎口搞的是什么教育?
[size=+0]据报道,作为乡镇中学的杜郎口,一无资金(笔者注:曾经吧);二无师资:至今杜郎口中学仅有一个本科毕业的教师,即便是中专毕业的,也有不少是非师范类的,校长问会教数学吗?不会,那教语文呢?不会,去教外语吧;三无好的生源,就是本乡本土的孩子,可能还有些孩子天生是侏儒、残疾甚至弱智;四无专家引领;五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
[size=+0]杜郎口中学轰轰烈烈的究竟在搞什么样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引人注目?答案是:应试教育。崔其升当校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升学率。2006年中考,报名268人结果有267人考上重点高中--高升学率让杜郎口成功了!
杜郎口中学应试教育抓得是如此可怕:学校领导带的班成绩不在前三名,立即下马……
这些都揭示了这样一个实质:
杜郎口中学不过是在搞应试教育。不要谈论,“素质教育也离不开考试”、“升学率高也是素质教育好的表现”之类的诡辩的话语。
可见在中国目前,本质还是要搞应试教育。搞素质教育?上面来检查时可以说,口头上可以说,就是不能真的做。反正二者没有明确的界限,大家彼此都愿意被忽悠。如果相信并且搞素质教育,学校的结局恐怕会很惨:没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到时连想搞应试教育的机会也没有了!

四、模式化的教育除了作秀便是对“因材施教”的违背。
我不反对局部模式化的教育,也不反对创建一些示范基地……但是,有时候这些“榜样”会起坏的作用,束缚别人的教育。例如,如果一个学校总是到各地去学习,一会儿洋思经验,一会儿杜郎口模式……对别人的经验顶礼膜拜,生搬硬套,总是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跑,这所学校的教育便是没有主见,没有自信,没有比较稳定一点的规章制度,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不会提高的。
教育是很实在的东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一旦作秀,像搞政绩工程,便可怕,会害人。

【中国人做事喜爱凑热闹,“一窝蜂”,所以搞开了“文化大革命”。写作本文刚好受到杜郎口中学教室里标语的鼓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9 07:23
语文教学需要冷静
——八问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任海林(太原教研科研中心)


    时下,当杜郎口风暴席卷全国时,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瞬间热闹非凡。把学生推向前台,有人说这是一种革命,是一种颠覆。于是,到杜郎口、洋思、永威、山西的新绛、灵石、清徐等地取经的络绎不绝,这些学校瞬间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学校也随之创收了。校长开始作报告,老师开始讲学,学校的一些试题、经验总结也被编辑成书,发展成为学校的一种产业。中国人十分爱搞“一刀切”,也十分喜欢“崇拜”。于是,取经回来,便开始“大兴土木”,讲台拆了,墙壁上都挂满黑板,其次,老师讲课时间也严格限定了。
       这些所谓的名校最大的说服力是:课堂改革后,学生成绩提高了。这就是所谓的分数才是硬道理。当然,有人说,不仅如此,学生会学习了,自信心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好了。我始终坚信,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未来教学的主流。但不管这些校长的报告中“忽悠”的成分有多少,我们需要冷静地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把把脉,有助其更有利的发展。
       这种课型的大体模式是:课前自学(学案导学)——课堂展示——达标反馈
1 活动目标有“权威性”吗?凡事都要合作,都要讨论,有必要吗?当活动的目的缺少了新鲜感,权威性,失去了活动本身具备的探究的快乐的时候,活动就失去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了。
2展示过程中谁在倾听?常常看到一种现象。当一个小组代表发言的时候,其他小组的成员表现出“事不关己”的状态。没有倾听,便没有交锋,没有碰撞,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互动。有些同学表现出的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 展示过程中重复知多少?一节语文课,六个小组展示,一样的话题,展示内容大体相当,前两个小组展示,还有些新意,后四个小组,便不断重复,拾人牙慧的东西就显得多了,课堂效率的低下由此而来。
4 热闹的展示带给大家的是什么?学习有时需要安静的学习场。我一直坚持一种观点:朗读不能代替默读。同样,热闹的课堂不能完全等同于学习。学习有时需要安静的学习场,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热闹背后的隐患就是:人心集体浮躁。
5 展示的成果是自己的探究成果吗?走进一所薄弱学校,惊诧于许多相对薄弱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极高。其中的秘密是,每人手里拿着一本《教材全解》。学生的课堂发言无外乎就是重复、复制、翻版。这种依赖于教材全解的展示有何意义?而这种陋习下的展示培养的能是会学习,会思考的学生吗?
6 谁是课堂的发言人?许多展示,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班级比较活跃,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他们时而组织活动,时而展示成果,时而做些评价。但另外的一些学生,只是“羞答答的玫瑰”,也没见他们“静悄悄地绽放”。他们可能心里在问:谁剥脱了我们的话语权?
    7 语文教师,你在哪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我们常常看到是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任由学生“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课堂里,我们常看到教师是俯下身子倾听,去没有教师慷慨的解说,睿智的点拨。今天的语文教师没有尊严感,原因何在?因为我们总不能“高高在上”,总是和学生在一个平台上跳来跳去。当缺少了学生的仰慕、敬畏,何来学生的尊重?久而久之,自己的专业成长从何谈起?别忘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绝不能在课堂中沉沦,迷失。所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教师不能迷失自己。面对学生,可以俯下身子,面对知识,我们始终要虔诚的仰望。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有尊严感。
8 达标的内涵怎样理解?今天我们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是:议课就是议效果。怎样理解“效果”二字?岂是会写几个生字?读懂一篇文章?语文教学的效果不能简单量化,因为人文与情感的东西是潜在的,是未来才能显现成果的。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还要不要?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用语文的眼光审视语文课。
八问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否定,更不是颠覆,而是为了促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1 11:14
高效了,就科学吗
  ■天津   吴   奇
  当下基础教育最火爆的课堂是什么?估计很多人的回答是“高效课堂”!在百度上搜“高效课堂”找到相关结果4,070,000条,可见影响之大!影响大就意味着有正向影响吗?“高效”课堂真的就让课堂高效起来了吗?这种旋风式模式真能代表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吗?
  论及这个话题,不可不谈“高效”一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效率或效能超出一般的。”“高效”一词在课堂上应该是指“效率”。“效率”的解释为:“获得的劳动效果与所消耗的劳动量的比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高效”这个词属于形容词。“高效课堂”属于偏正结构,“高效”是定语,课堂是中心词,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期盼的,是愿景;课堂高效属于主谓结构,可以理解为课堂就是要提高学习效率的,争取学习效益最大化。至于课堂高效的标志是什么,只能说它有一个“价值”--以人为本,围绕这个“价值”,因教师、学生、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价格”。
  反复观看“高效”课堂典型的视频,以及现场观摩模仿“模式”学校的课堂,笔者发现,这种所谓“高效”课堂,与常规课堂比无非是学生座位调整了,讲桌没了,黑板多了,学习难度降低了,课时无限增加了。还有一个发现就是“高效”模式总是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总是有局限性的。
  国内高效课堂“火”,是有聪明人趁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抓住课改艰难难出成果的问题,利用人们对教育的高期望值和急功近利心理,把“高效”这个词当噱头,搞火爆,忽悠人,似乎谁不谈高效谁就落后,谁写文章不写高效就不是新课改,谁不去典型学校参观谁就不与时俱进。其结果是把课堂搞热闹,把教师悬空,把各地官员和校长搞忙,而聪明人却借机成名发财升官。
  国外课堂高效“火”,所见到的介绍课堂教学书籍中,还没有见到“高效”这个词,见到的是对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家庭作业、教师勇气、学生心理、教育规律的研究,对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机智、课程研发的研究,见到的是翔实的案例、实验数据的分析、家长社区对教育的关注、提供的条件。
  对于课堂模式,在改革初期是有作用的。改革的初期,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你推出模式,让人“循规蹈矩”,目的不是模式,而是通过模式来推动改革。如果把模式高推,把模式固化,每节课都规定讲几分钟,练几分钟,这对教育来说就是灾害。因为模式化意味着千篇一律、机械僵硬,意味着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如此何谈教学创新?教师对模式应有选择权,年轻的需要模式引领,经验丰富的就要超越模式。至于要考的就教,怎么考就怎么教,这种做法根本就没逃出应试的窠臼,是打着改革的旗号干着扼杀生命活力的蠢事!
  在听或看众多“高效课堂”的经验介绍中,有一点要引起教育人的警惕:豪言壮语,狠话,把话说到极致,颇有文革火药味;用行政的手段强行推广,作报告还得意扬扬。如果是专制思想指导下的改革,不改也罢!
  “高效课堂”这个理论据说是天津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提出的,某学校就是在他的假设理论下实践的。有人借鸡下蛋,过分渲染“高效”,把高效当做包装点。在一些谈“高效课堂”的文章中,我们能看到其“舍我其谁”的勇气,“天下兴亡”的拳拳之心,但其对课堂批判有余,建设不足。所提建议不是自己独创的而是借他人理论,这就有炒作之嫌。
  在一些谈“高效课堂”的文章中我们会看到一个怪圈:非此即彼。为了弘扬学生主体,就要把教师主体打倒;为了说“学”,非得打倒“教”。对教与学,我认为最好的比喻是古代的阴阳鱼。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只讲对立而不讲统一。教与学是此消彼长。学生启蒙时教师就是主体,成长中是主导,有了自主学习,教师就是不教,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学生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果过分突出学生的学,这何异于过分突出教师的教呢?课堂改革以人为本,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不能牺牲教师的教而成全“以学生为主”的学。
  在众多谈“高效课堂”的文章中我们见到的是模式的操作步骤,大同小异的几个环节;见不到的是小组是怎么分的,分小组的原则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探究过程如何掌控,学生对这种模式的真实反馈,教师对这种模式的真实反思。一边倒的做法本身就是残缺的,居然还能风靡,岂不怪哉!
  在众多谈“高效课堂”的文章中我们还会看到文章内容的雷同。仅举一例就可说明:
  “高效课堂三原则:一、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教什么才高效?二、从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来看,用什么方法来教才高效?三、从教学结果上来看,达到什么目的才是高效的?”
  笔者把这段话中的“高效”替换成“有效”,大家看看意义变了没有。
  “有效课堂三原则:一、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教什么才有效?二、从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来看,用什么方法来教才有效?三、从教学结果上来看,达到什么目的才是有效的?”
  由此可见,有关高效课堂的文章泡沫有多大!文章的背后是文风不正!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就是没有认识到这句教育名言的真谛。教育犹如人的成长,人的成长不能拔苗助长,教育同样也是。既然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地按教育常识办事。按常识办事就会远离狂热,拒绝各种旋风;课堂教学就会春风化雨,春种秋收;课堂高效才会从地里长出而不是从包装中。
  教育不是产业,学生更不是商品。经济建设需要市场运作,商品营销需要策划包装,可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如果教育也学商品市场,用策划包装手段,运用媒体的狂轰滥炸、名人助推方式,进行教育改革,如此制造出来的神话,当风力小的时候,它就会轰然倒塌。因为“改革者”眼中关注的不是教育“经”而是经济“经”。神话破灭后,又有谁想过,谁为这些孩子们的一生负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1 11:15
别让“高效”成了“搞笑”
  ■四川   代安荣
  近几年,“高效课堂”粉墨登场中国教育改革大舞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领着当前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否存在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本质是什么?高效课堂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高效课堂?
  纵观当前中国教育推出的九大课堂模式,不论是 “10+35”模式,还是“271”模式等,就其课堂模式的本质而言就是应试教育的变种、变异,甚至变本加厉。这些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和做大量练习,表面看是自主学习,实则是高强度的应试训练,只不过换了一个招牌。这样的高效课堂,完全背离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仅仅完成知识传承,但却忽视“传道”;仅仅完成师生互动,却忽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教学。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更是教育的一种背离,教育已经由一种不动手转向动手,但同时却丢弃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那种所谓的高效课堂,每堂课让学生自主训练,表面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思维,其实,这是一种以高强度的作业量来让学生达到识记、强化的目的,并不能解决思维问题;同时,这样的教育因为老师讲得太少,根本不能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东西,也不能解决“传道”的问题,相反,变成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我反对这样的高效课堂,这是一种“裸奔”式的教育方式,这是一种变异的学习方式。目前教育界流行的很多教育模式,不是素质教育的治病良方,而是很多人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真正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多大作用,对教育有多大贡献,我看不能乐观,需要用时间和实践来检验这种伪高效性。
  现代教育需要的高效课堂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维性、创新性等一体的教育,因为现代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和眼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增长学生的智慧,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高效课堂不仅仅简单地针对高分数,还需要高素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知识内在联系的纽带,才能融会贯通。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这才是真正地融汇了“慢的艺术”。
  纵观历史上的数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没有哪一个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些人就好比那些练武者打通了学习的“任督二脉”,找到了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能左右逢源,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解答、相互释疑,不断创新发展。学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练习,师生对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更需要教师以一个大教育观的立场,凡是讲到有关的知识,就要前后左右、纵横交错地对学生进行启迪,开阔其视野,拓展其眼界,启迪其思维,以纵横捭阖的教育理念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然,这样的课堂一时半会不能显示其教育的功效,但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相反,那种以课堂练习、动手的高效课堂,是名副其实的追求高分数而忽视素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围绕考试指挥棒转,不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两种课堂,前者是无为而治,后者是有为而治,至于哪种课堂更有效,实践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切实标准。但是,教育更希望无为而治的高效课堂。
  练剑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剑,心中亦有剑;第二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第三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这里的剑是指工具和招式,对于老师则指教育教学的工具、教育教学方法及教育教学模式。目前,教育界倡导的九大课改模式,甚至被称之为高效课堂,只能算第一重境界,还要通过自己熟悉之后走出模式,甚至要融合之后超越模式,即课堂没有模式,心中也没有模式。我指的“无为而治”的教育境界就是第三重境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一定就是热闹的课堂,一定就是师生互动的课堂?不一定。师生对话与课堂生成,这是一种至高的教育境界,就像武术大师练成剑气那样,那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可遇不可求,更不必强求。何况,课堂要生成,需要很多条件的制约,即不仅要有大师级别的教师,还要有思维顶尖的学生,也要有师生之间默契的配合,更要有学生课堂的自觉性、自律性、悟性等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即使万事俱备也会欠缺东风,即上课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激情,如果没有这个激情,也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只能由少数在教育艺术造诣上登峰造极的老师能够达到,对于一般普通教师而言,平时偶尔能够达到,更多的则是把这种高效课堂当做一种理念,一种追求的目标,一种思想的动力,一种行动的方向。因此,高效课堂是引领年轻人不断前进的利器,而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如果哪一个评价者要这样进行评价,其思维已经走入一种极端的境地,甚至危害着我们当前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不是浮躁和功利的奴隶。只有遵循教育规律的课堂,才能培养真正的人才,才能培养钱学森提到的尖端人才,否则,一切浮躁的教育、功利的教育只能创造伪高效课堂,复制伪人才。
  让我们呼唤摈弃功利、浮躁的课堂,千万不要让“高效”成了“搞笑”。我们更应该呼唤一种回归自然、理性而又人性化的课堂,为孩子的发展,也为社会的进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1 11:16
 “教”得高效才能“学”得高效
  ---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对高效课堂的朴素理解
  ■江苏   赵建康
  工作十多年来,一直践行在教学的第一线,先后参加过多项国家级、省级有关有效课堂的课题研究,教学课例也曾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是否高效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来。教师的“教”虽然不能完全决定着学生的“学”,但教师的教学行为如能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时,教学效果就会更加显著。所以我坚信,以“教”促“学”必然学之有效,对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做好“研读教材”“ 分析学情”“ 引导探究”“ 组织练习”是达成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一   仔细研读教材是“教得高效”的前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一名教师而言,研读教材是最基本的工作,它是教师教学高效的前提。我们应逐章逐节逐句地细读,逐章中我们可以看出编排的体系,逐节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知识的结构,逐句中我们可以剖析出细节的处理。
  在这样研读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要准确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其次要细腻处理好“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应从教师的角度去想,哪些是“教”的重点;而“教学难点”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即哪些是“学”的难点。
  最后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提倡活用教材,重组教材,使教材更具创造性,教学更有实效性。
  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中,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教学难点是:弄清在有相差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二  认真分析学情是“教得高效”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是否高效最终要看学生知识的收益程度和素质的发展程度。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心中如果没有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动机,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新,教学效果也不会明显。所以说认真分析学情是教师教学高效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准确找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新课标指出,不同的学生,所处的学习背景不同,他们的学习经验也不相同,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最后我们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是否具备学习新知的基础,学生哪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在哪些地方需要给予指导与帮助,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如我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的学情分析:小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曾经进行过许多转化,这些都是学习新知的基础与经验。但以前他们对转化活动的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所以需要教师有序组织点拨。学生对不同形式的转化感觉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由浅入深进行,先从图的转化过渡到形的转化,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最后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转化上。
  三  引导主动探究是“教得高效”的核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从课堂教学来看,应当鼓励学生去尝试探索知识,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应该是教师教学高效的核心所在。
  首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其次要保证学生有探究的基础。探究不能是零起点,要让学生能面对新知,主动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新的构想。最后要为学生探究创造条件。教师要充分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平台,一方面引导其猜想、探索、验证,另一方面组织讨论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如在教学《分数乘整数》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对灾区人民慰问活动中,我校捐赠了价值1000元的方便面,价值1000元的纯净水,价值1000元的牛奶。后来这批救灾物资送给了一些灾民,其中张大伯、王大伯、李大伯、赵大伯都分到了这批救灾物资的。这些生活化的信息,不由自主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这时教师适时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自然把学生带入到自主探究的境地。
  四  组织有效练习是“教得高效”的保障。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达成教学高效的保障。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每一道练习题,对每一道题目训练的目的要了然于胸。
  练习的目的性要强,练习的数量不在多,而在于精,每一个习题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明确。练习的形式要新,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我们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些“测量”“调查”“操作”等实践性的作业。练习的梯度要准,课堂练习的难度不能总是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练习的层次要明,一般来说,课堂练习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我组织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题:你想怎样进行替换?5个苹果和3个梨共重1350克,一个苹果比1个梨重50克。每个苹果多少元?提高题:怎样才能替换?买3支铅笔和1支钢笔一共10.8元(补充条件),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拓展题:你能想到哪些替换?1个苹果等于2个梨的重量,4个梨等于1个菠萝的重量,1个苹果和1个菠萝的重量相当于600克的砝码。
  总之,达成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永恒的追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只有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智变化,扎实做好我们的基本工作,我们的教学才能卓有成效,最终迈进高效的理想大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1 11:17
课堂改革需要从“形式的关注”
  达到“形上的关怀”
  ■江苏   陆云峰
  从教学的本义上来讲,因为教学过程的复杂多变,特别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采用单一的甚至有些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作为教育的一种主体性存在形式,课堂教学在通常的情况下又确实受到教学的因素、条件、方式和方法的影响,不管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如何变化,也不管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发展因素和学习倾向,有些过程必须要在教学中发生的,我们也必须筛选和整合各种教学观点,给教师提供一个符合教育规律和教学逻辑的课堂教学活动参照框架,给课堂教学以“形式的关注”。
  对课堂教学“形式的关注”,就是需要我们在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基础上,按照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和微观的操作层面上,科学地建构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校本性和高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在“形式的关注”中,我们还必须要“超越教育的技术层面,去领悟教育的真谛”(刘铁芳),找寻“形式”中的意义与价值,给教学模式的建构以“形上的关怀”。这样的课模建构,就具有了教育学和教学论的意义,才可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推广的价值。
  首先,要从当前课程改革的众多理念中提取最具有现实意义和改革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即我们的教学模式无论怎样变,都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能力为重,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可以说,理念的撷取,会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找到一个最具有价值意蕴的理论基石,也会使得新建构的模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浪潮”中比较成功的个案之一。“以学生为主体”本来就是教育的核心要义,课堂教学无论怎样变革,都必须体现这一要义。这也是检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行不行”的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理念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行为,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其二,要在参照、筛选并整合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建构。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凯洛夫模式”。应该说,“凯洛夫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过去那个时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正是这样一种单一的模式,使得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或者困难重重,毕竟根深蒂固的东西想一下子推倒重来是相当有难度的。因此,一些所谓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容易被我们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而这种接受往往是水土不服,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我们在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必须要参考他人成功建构的经验,通过分析本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站在教学论的高度,通过多个阶段的试验与论证。这样的建构,既有对别人经验的参照汲取,也有对自我经验的科学提炼;既有传统教学经验的传承延续,也有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践行提升。
  其三,一定要符合教学的规律,操作性一定要强,一定是为实现高效课堂而建构。从当前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的文本资料和展示的课堂教学来看,“教”与“学”的关系处理比较得当,特别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了非常巧妙的融合,“讲什么”和“怎么讲”、“学什么”和“怎么学”界定明确,重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应该说,课堂教学,只要重视了教师的“讲”,就有了“价值引领”的教育意义;只要重视了学生的“学”,就有了“自主建构”的理性追求。应该说,这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备了六个最有效的教学原则(不是凯洛夫的教学原则):一是意义性,在知识的呈现上将学习主题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进行了链接;二是理解性,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三是开放性,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知道了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且专注于学习内容;四是经验性,编选与组织精要的内容,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学习与记忆;五是示范性,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让学生掌握这种技术;六是一致性,让目标、内容、方法、练习和教师的解说彼此一致,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应用课堂中所学的内容、技能与方法。
  其四,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一定要有“超越技术层面”的努力与尝试。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知识习得和精神提升的过程,是师生彰显生命活力而共同参与的生命历程,因此,课堂教学既要关注物质层面的合理架构(即教学流程的程式化),也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有效激发。拿“活动单导学”来说,因为有了“活动单”,特别是学生手中的“活动单”,会不会因此减弱甚至泯灭了师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这不仅仅我们对此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担忧,也是对其他各种各样课堂教学模式的担忧。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的以“学的课堂”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是目标的梯度设计,二是合作的方式引导,这些都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说得最多也是力图做好但未能做好的问题。但是,从我个人对当前所谓成功的模式来看,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还是学生手中的“讲学稿”“学案”或者是“活动单”。可以毫不避讳地说,这些所呈现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应试”的痕迹。当然,我们也应该毫不避讳地将“应试”作为教育的一个目的,但是如果将这样的课堂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那课堂教学或者学校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将是十分单调和乏味的,甚至是可怕的。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无论是“形式的关注”还是“形上的关怀”,都会让我们再次面对教育的实然状态和未然状态。这个过程是一个“快乐并痛着”的过程,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是,作为一项倾心于事业的改革,在经历风雨之后必然会见到彩虹。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也一定会在当前已经取得初次成功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求新、创新,在教育的规律和教学的逻辑中回归教育教学的本源,而不能为了所谓的高效,一味地考虑建构和推行某一模式。
  纵观上述文字,“高效课堂”一词至少已经风靡神州。无论是力挺的还是反对的,甚至批判的,似乎我们已经回避不了这个热词了。是“高效”,还是“搞笑”,也似乎不仅是文字之争的问题了,它已经涉及价值追求和文化建设。
  课堂教学究竟应不应该追求效率?应该的话,是不是一定就要冠以“高效”?“高效课堂”的提法究竟有没有道理?“高效课堂”的追求价值何在?目前似乎还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阶段。
  一所学校、一个区域的教育教学改革,最终总是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落脚点的。可以说,离开了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的学校文化建设最终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学校文化建设路在何方?是不是一定就在“高效课堂”的建设上?还需我们擦亮双眼,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我们思考的是,无论用什么方式,打什么旗号,最终的目的就是一个,即努力使我们的课堂回到教育的常识上来,回到教育的常态上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