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的通知--[二楼起附我区赴市参赛教师名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2 20:24
标题: ★★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的通知--[二楼起附我区赴市参赛教师名单]
孝教育字〔2012〕9号


关于开展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
市级比武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开发区、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社管局,临空经济开发区社管办,市直各学校: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内比教学”工作,市教育局决定于2012年4月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市级教学比武。现将《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一: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方案
附件二:孝感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日程安排表
附件三:孝感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选送教师名单
附件四:孝感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承办信息表
附件五:孝感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工作手册








孝感市教育局
一二年三月十三日














主题词:课内比教学 市级比武 通知

孝感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2年3月13日印发

共印35份
附件一:

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课内比教学”活动主题,以教学比武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以高效课堂的打造为重点,着眼于提升教师教学常态课水平,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素养,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活动的领导,市教育局成立了全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活动组委会,统一领导、组织这次市级比武活动。
主 任:蔡诗红
副主任:韩传银 李博文 蔡光照 胡胜启 伍运刚
颜中祥 伍红斌
成 员:丁应华 殷世德 李俊平 万新才 严友田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基础教育科,丁应华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教育局及承办比武活动的市直学校,要成立相应的比武活动领导小组,做好组织、承办工作。

三、活动方式
(一)比武教师确定方式
1、农村教师组。各县(市)区教育局及孝感市直学校(作为一个比武单位,下同)按附件二《孝感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日程安排表》中确定的全部比武学科,每学段每学科选送一名农村教师(高中段选送非重点高中教师)。
2、推荐教师组。各单位每学段每学科选送一名在县(市)区级(孝感市市直学校校际)教学比武中的优胜者。
3、抽查教师组。孝感市教育局市级教学比武活动领导小组在各教育局人事科或师训科上报的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名单中随机抽签确定一名教师参加。
4、孝感市直管学校比武教师的选送及推荐工作由市基础教育科负责。
(二)比武方式
1、比武采用讲课与说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组每学科比武教师讲课完毕后,按讲课顺序进行说课。
2、比武教师在正式比武前40分钟抽签决定比武顺序,每节课开始前30分钟依次抽签决定比武课题。每个学科的比武备选课题将在该学科正式比武前一天上午10:00在互联网上公示。
3、同学科的不同比武组同时进行教学比武,在一天半内结束。
4、比武教师的最终成绩=讲课分数×70%+说课分数×30%。学科比武活动结束时,当场公布比武教师的获奖名次。
四、其他事项
1、本次全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活动从2012年4月8日开始至4月20日结束,具体安排见附件三。
2、各单位要依据《孝感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工作手册》(附件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细则要求,按时完成各项工作。
3、奖项设置。各学科每组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其余为优秀奖。此外,设“工作优秀奖”三个,奖励“课内比教学”工作开展较好的县(市)区教育局,计分权重为此次比赛结果占60%(农村教师组、推荐教师组以及抽查教师组各占20%),平时工作开展情况占40%;设“优秀组织奖”10个,奖励各具体承办的学校。
4、为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减轻各承办单位的经济负担,各参加比武的教师需交纳费用300元,不足部分由承办单位补贴。
5、本次市级比武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将被优先推荐参加省级教学比武活动。
6、做好比赛的摄、录像和资料分类整理工作。市、县(市)区两级教育技术装备站要做好市级比武的摄、录像工作,并将资料分类整理好。比武结束后,各组每学科比武第一名教师讲课的录像资料要刻盘交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附件二:

孝感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日程安排表

时间
比武学科及承办单位
比武学科及承办单位
4月8—10日
高中语文(应城市)
高中政治(应城市)
高中物理(汉川市)
高中音乐(安陆市)
初中历史(云梦县)
初中化学(大悟县)
初中英语(孝昌县)
小学体育(孝南区)
小学数学(云梦县)
通用技术(孝南区)
4月11—13日
高中数学(孝感高中)
高中化学(云梦县)
高中历史(大悟县)
高中体育(汉川市)
初中生物(安陆市)
初中物理(孝南区)
小学音乐(孝感实小)
小学英语(应城市)
小学信息(孝昌县)
小学美术(汉川市)
4月15—17日
高中英语(安陆市)
高中信息(云梦县)
高中地理(孝感高中)
高中美术(应城市)
初中音乐(孝南区)
初中语文(汉川市)
小学语文(大悟县)
高中生物(孝昌县)
初中思品(文昌中学)

4月18—20日
初中美术(汉川市)
初中信息(应城市)
初中体育(云梦县)
小学科学(孝南区)
小学思品(安陆市)
初中数学(文昌中学)
初中地理(安陆市)





附件三:

孝感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选送教师名单


单位:
学科

农村教师组

推荐教师组

学科

农村教师组

推荐教师组

小学语文



初中音乐



小学数学



初中美术



小学英语



初中体育



小学思品



初中信息



小学科学



高中语文



小学音乐



高中数学



小学美术



高中英语



小学体育



高中物理



小学信息



高中化学



初中语文



高中生物



初中数学



高中政治



初中英语



高中历史



初中物理



高中地理



初中化学



高中音乐



初中生物



高中美术



初中思品



高中体育



初中历史



高中信息



初中地理



通用技术




附件四:

孝感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承办信息表


承办单位:
比武学科
农村教师组
推荐教师组
抽查教师组
承办学校
住宿宾馆
承办学校
住宿宾馆
承办学校
住宿宾馆























































































附件五:

孝感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工作手册


为了规范全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活动,保障比武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手册。
一、各单位工作职责
1.落实好教学比武通知中的各项工作要求。
2.按时上传各种表格信息。
3.在市教育局确定教学比武教师名单和比武评委名单后,迅速将比武时间、地点等事项告之本单位比武教师和评委,并督促其按时参加比武活动。比武教师及评委不得无故缺席,否则取消其资格并给予个人和学校通报批评。
4.安排专人负责比武工作,将其联系方式报孝感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5.安排同学科教师参加比武活动的观摩学习。
6.承办比武活动的单位,要安排专人做好接待工作。
7.承办比武活动的学校,需提前准备好比武活动所用场地,并在适当位置悬挂“孝感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活动”横幅。学校还需安排好临时备课室,在校门口放置宣传牌和指路牌,提供作息时间表,作好班级调配工作。
8.同学科的不同比武组尽量安排在一所学校。其中一组可以固定一个多功能教室,其他组直接到班级上课。
9.录制比武活动的相关音像资料,就本单位参加本次教学比武和承办组织比武活动写出活动总结。所有材料上报孝感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二、具体工作细则
1.2012年3月,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全市中小学市级教学比武活动的通知。
2.2012年3月23日前,各单位按照通知要求,上报本单位各学段各学科抽查教师组比武候选教师花名册,上报农村教师组、推荐教师组比武教师名单,上报承办活动的有关信息。
3.2012年3月27日前,市教育局确认上报名单,抽签决定推荐教师组人选;确定比武备选课题;选聘评委;确认各承办学校、住宿宾馆等信息。3月29日,在网上公示相关信息。
4.2012年3月30日,召开全市市级教学比武工作会议,通报有关情况,协调有关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级教学比武领导小组成员以及承办比武活动的市直学校负责人参加会议。
5.从2012年4月8日起,各承办单位依据通知精神,开始组织相应学科的比武活动。
6.在每个学科日程安排的第一天上午10:00,该学科的比武备选课题将在比教学工作QQ群(号码190160203)上公示,各单位注意查看。QQ群只对单位,不对个人发布消息。在比武备选课题公示之前,相关人员不得向外透露比武备选课题内容。
7.每个学科比武教师和评委须于比武日程安排的第一天下午5:00之前到达指定宾馆,作好相应准备工作。承办学校注意做好接待工作。
8.每个学科的比武活动均在一天半内进行完毕,比武日程安排的最后一天中午离会。
9.评委和所有参加比武的教师,于承办学校上午第一节课开始前40分钟到达指定比武场地,进行抽签。先抽比武顺序,然后于每节课开始前30分钟时依次在全部备选课题中抽取比武课题。比武教师凡迟到者,作为1号选手,依此类推。抽签活动开始后,迟到30分钟者,取消比武资格,视为缺席。
10.依据省教育厅精神,比武活动是“裸讲”,不使用电脑和课件(信息技术除外),可以使用其他教具。讲课时间40-45分钟,说课时间10-12分钟。
11.每学科的比武活动结束后,当场公布比武教师获奖名次。获奖证书在教育局发布比武活动情况通报后,由各单位集中领取。
12.评委打分记录及比武教师名单、比武顺序、比武课题等材料,由学科主任评委整理齐备后带回孝感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13.2012年4月26日,各单位上报承办及参与比武活动的情况总结,上交比武活动相关材料。
14.2012年5月10日,孝感市教育局完成比武活动材料的整理、比武活动的总结以及比武活动的情况通报等相关工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2 22:52
孝南区赴市参赛选手/小学音乐


刘朝霞[西河镇小]
陈   娟[车站中心小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2 22:52
孝南区赴市参赛选手/小学美术

刘喜鸿[杨店镇桃花驿小学]
冷兰芳[孝南区实验小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2 22:52
孝南区赴市参赛选手/初中音乐

段春莉[肖港初中]
张    泉[区西湖中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2 22:53
孝南区赴市参赛选手/初中美术

熊   瑛[卧龙中学]
黄桂春[区车站中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2 22:53
孝南区赴市参赛选手/高中音乐

陈   昊[孝感一中]
王培娇[孝南三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2 22:53
孝南区赴市参赛选手/高中美术



冯   杰[孝南高中]
王慧洋[孝感一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2 22:53
孝南区赴市参赛选手/小学语文


城区学校:丁雅君[孝南实小]
农村学校:管惠平[孝南二小]



----谢谢罗/吴/蔡/张四位评委辛苦代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2 23:22
      告   白:

-----所有参加区级竞赛的选手均颁奖,以示鼓励。

-----感谢区车站中学/孝南三中/车站小学/区实小/区三里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乐意为赴市参赛选手提供赴市参赛备赛建议,有询必答,共同切磋。


                                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2012。3。2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2 23:51
[恍然若梦]版主蛮勤快,第一时间就关注到此帖。那要谢他一哈!


==争取后天上午在此帖后再挂一篇给我区参赛教师的备赛建议短文,有兴趣的选手可参阅。[明天白天另有任务,明天晚上写好贴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2 23:56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5485&goto=lastpost#lastpos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3 00:0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5 00:16
http://xnjyw.5d6d.com/forum-169-1.html
http://xnjyw.5d6d.com/forum-169-1.html
http://xnjyw.5d6d.com/forum-169-1.html

==用整整四年加14天证明我们坚持:文明办网/公益服务的创站初衷从无动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5 00:21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374-1-4.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374-1-4.html

好饭不怕迟,我们为您公益服务的诚意,愿意再用四年来证明

不妨,您四年后记得再来!

一言为定,不见不散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5 00:40
课改十年:直面最尖锐的质疑
——
十年课改,忽悠了谁?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bae75010119wu.html

课改——站在十年的节点上

不知不觉,“新课改”已经走过了十年(2001-2011),十年里,课改送走、迎来了十届学生,并且还要有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真可以说神州大地没有人可以脱得了干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户家庭的希望和寄托,而在当下的时代,对教育改变命运的需求又是那样的强烈,课改的方向如何、成效怎样,都与千家万户密切相连。然而我们号称转型的“新课改”,在这走过的十年里从未缺少争议和尖锐地批评。有很多直到现在,课改的“先进理念”都没能回答。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十年往往被当做一个“节点”,用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展望未来——尤其是对于课程改革这样关涉到每个人的事情——毕竟十届学生的青春不可耽误,国家十年的发展机遇不容浪费。所以,是时候全面地总结我们的“新课改”了!

令人高兴的是,这种声音已经出现!近期,《教育科学研究》杂志连续刊发了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邢红军教授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下称《一论》)【点击进入】和《再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下称《再论》)【点击进入】,作者以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背景对课改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展开了论述,得出结论:“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危险之旅,需要重新定位,才能走上正轨。”

初看这一结论,几乎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毕竟,此次课改有它的特殊性,一线教学中,仿佛质疑课改是很敏感的,仿佛谁质疑课改谁就落后。诚如一位一线教师所说:“这十年来在基层一线的我们,听到的多是‘应该’怎样做,因为‘课程标准’中怎么写的,某某教授专家怎么说的,很少问个为什么,或者在基层的我们问了,也会人微言轻遭人白眼,哪敢说个‘不’字。”

质疑课改第一步——卸下思想包袱

要对课改发声,首先要卸下思想包袱。很多用来堵住人们嘴的说法是“课改大方向是好的”。对此,教育界的老前辈王策三先生指出,说课改“大方向是好的”说的是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好的。然而新世纪伊始开始的“新课改”一开始就号称“转型”“教育的概念重建”,并且绝口不提之前八十年代以来教改的经验和成绩,反而仿佛要同80年代以来的教改彻底撇清、把我们以前的教育彻底搞臭。所以,今天质疑的,就新课改的方向问题,质疑的就是其“转型”“概念重建”正确与否。绝对可以大说特说、大讲特讲。

对课改还要需要分清的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文本。其一是2001年6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其二是2001年8月出版发行的朱慕菊主审,钟启泉等人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的专著。“其他对课程改革的解读,大都以此《解读》为准。官员与学者结合,在全国范围强力推行对《纲要》的一种“权威”式的《解读》。”

显然,首先“解读”新课改理念的就是学者,并且是同一线教学很远的学者。我们没有理由以一种学术见解为“正宗”。相反,在课改十年的节点上,我们需要这种学术民主的精神。因为正如某学者所说,“钟启泉教授,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如果对《纲要》“解读”稍不正确,影响可就大了!”所以,对课改质疑,质疑的就是这种“权威解读”是否正确、可行,何况实践中没有任何学术见解可以作为“权威”。

也有人容易被这样的话语迷惑:“课改的理念是好的,实际中的问题是因为做的还不够。”对此,需要指出的是,课改的“先进理念”(如“三大转型”)是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从《纲要》中“解读”出来的,《纲要》中没有这种表述。更何况,我们要明确:世上好的理念多了去了,但是都能拿来用吗?“大跃进”时代“赶英超美”的理念好了去了。再如,“让每一个人都吃鲍鱼”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绝好的理念,然而一旦实施,恐怕是难上加难、乱上加乱。所以说,世上没有完美的理念,但是有适合不适合。故而,课改的“好理念”绝对是可以大批特批的。

还有一种思想,认为如果说新课改“方向错误”,影响太坏,有损声誉和公信力。这也是不对的,如果课改方向真的错了,只有先承认错误才是走上正轨的第一步,否则难免不会一直错下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信力。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海峡对岸的台湾的课改就敢于承认“十年课改,一事无成”,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实在是值得我们大陆同胞学习!

面对质疑——华东师大没有噤声

更令我们高兴的是,在课改十年之际,尖锐质疑突出之时,华东师范大学没有噤声!2011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的董守生老师在同名杂志发表了《无限风光在险峰:新课改的理性深思》(下称《董文》)一文,面对首都师范大学邢红军教授的尖锐质疑,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学者们的观点如何,这种情况都是令人欣喜的。正视矛盾、不漠视矛盾,是解决矛盾扎扎实实的第一步。而实际上的很多质疑往往都没有得到回应,如查有梁先生关于新课改“软着陆”的文章,虽然观点犀利,发表伊始曾被许多教育媒体转载,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引起广泛关注,而对此“课改专家”就没有作声。更无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声音了。

唯一显得波澜壮阔的就是教学论泰斗王策三先生与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的钟启泉教授历时数年的争论。可惜在2010年王策三先生发表《台湾教改与“我们的课改”》一文后,也未见钟教授继续。

所以,在欣喜的同时,我也非常不希望这一次的关于课改方向的争论是无疾而终。毕竟,公道自在人心、真理愈辩愈明,在争鸣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各位家长、同学都可以擦亮眼睛。也可以一睹学术讨论中课改专家的风采。

若问我对课改开的药方是什么?我不知道,毕竟本次争鸣还没有全面展开,董守生老师为华东师范大学的课改专家们开了个好头,我想,在充分地争鸣、讨论之后,大家才能对课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容易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到那时,新课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会得到总结与汲取,成为我国教育史的宝贵财富。

有如此美事,何不顺势而为之?

校内校外两张皮——老百姓看新课改

曾经在网上看见过这样一个说法,说新课改已成了“皇帝的新装”。不论这一比喻恰切与否,讨论都能帮助我们看清事实。在此我只想以一个老百姓的视角,课改十年之际,谈谈所见所想。

总体而言,我不得不说:校内课改与校外补课已成了两张皮!

我的一位亲戚,小外孙女儿(化名“Lucy”)在小学低年级。2011年,她向我们谈起了她的育儿经。虽说Lucy在学校成绩不错,但是仍然在校外参加了许多辅导班。而谈到学校的课堂,她表示数学老师只管班里的前二十名。每次作业作完,只要求前二十名的交上来当堂批改,有时还另给他们加课,其余的放任不管。20名以外学生也乐得这样,倒是Lucy时而心中不平的说“他们都可以玩了”。对此,亲戚说:“她还小,不懂,我是办过学前班的,老师教出来和不教的就是不一样。”我质疑说:“难道没进前二十名的孩子,不上辅导班自学、自己弄懂就不行吗?”亲戚表示:“你是不知道,有些东西老师在课堂上就是不给你点透。”

我实在是为这种情况感到吃惊!如今比我们那时是越发不如了!这不能归咎于个别老师的师德,师德是要正确的导向与制度的保证与塑造的,当大多数情况出现的时候,更深层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反思了!

2011年,同一位初二(八年级)男生(化名“Tom”)沟通过。他暑假里除了要参加本校任课教师办的辅导班,也要赶去参加另外的辅导班,同一门课报了两次。为什么呢?一位辅导机构的从业人员道出了实情:老师让自己的学生报自己的班,谁敢不报?不报家长也不会放心。然而有了这些“刚性生源”,老师也有恃无恐了,不给好好讲课,所以无法提高成绩。所以家长才会再报别的辅导班。只是到自己老师那里“挂个名”。“这就是我们这些辅导机构发展的市场”——那位从业人员说。

我所采访的另一位在某省会城市辅导班的从业人员印证了这一说法,她说,在某某市,辅导机构这些年正处于“开枝散叶”阶段。

这简直就是课堂腐败。这种“课堂腐败”远比十年前猖獗的多。

要对课改问责——老百姓再看新课改

新课改当初是以行政式的方式推进,如今不能拒绝行政式的问责,今天的民众是有觉悟的,无论是动车事件还是校车事件,舆论都爆发了强大的力量,反映了草根民意的觉醒,对于课程改革的问题更没有理由落后。

新课改理念承揽的责任是什么?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曾不止一次表示:新课改的目标是“应试教育”(有据可查)。而十年过去了,他承揽的这一责任完成了没有?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作了诚恳的回答:“到今天为止,应试教育依然十分严重”,也就是说,这一责任没能完成——这同老百姓的所见所闻是一致的。当初既以“应试教育”作为改革的对象,十年过去了,“应试”不但不改观,反而愈演愈烈,岂止是失职,简直是破坏!本着谁揽责,谁负责的原则,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看清责任是谁的,决不能再被忽悠了。

有人说,钟启泉教授说“现在绝大多数教师不合格”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我认为这话有点尖锐了。但是有些忽悠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声音却不得不引起老师们的警惕!课改十年之际,钟启泉在权威期刊《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三维目标”论》一文,结尾说:我们需要“不断锤炼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这是作为革新的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姿态。”在课改十年之际、文章收束之时这样写显然是有表态意思的。这句话的意思显然就是说:“广大教育工作者,你们反思去吧!”这显然将当初承揽的责任全部撇给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他们“解读”出来的“先进理念”则旱涝保收,实在是令人含笑摇头。事实上,责任问题是今天最需要正本清源的。如果今天允许有人推掉责任,等到课改成功那天,就难免不会允许有人独揽功绩。广大教育工作者,让我们擦亮眼睛吧!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挑动群众斗群众

王策三先生早已批评过“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提法和把“应试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绝不能说我们一直以来搞的是“应试教育”,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生源本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虽然现实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但是,终究要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来解决,要着眼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而不是人为地设置“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挑动群众斗群众。学生冤!考试制度也冤!

事实上,上文提到的“课堂腐败”猖獗正是新课改没有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矛盾主要方面的必然结果。而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说:“课程改革取决于高考的改革。高考不改,高中改革那是一纸空文。”将责任推给考试制度也是在逃避责任并转移人们的视线。“新课改”的全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管不了大学的选拔制度——高考;其次是对课程的改革,课程仅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总之,“新课改”的触角伸不了那么长,也管不了那么宽。将责任一会儿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会儿推给高考,实在是有“逮谁咬谁”之嫌。

实际上,考试制度作为选拔制度,存在淘汰是必然的,在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拔无法废除,而是应该维护其公平性!没有考试来选拔自然也要其它的方式,就看哪者更公平,哪者容易滋生腐败,哪者容易忽悠人了。

课改专家好像陷入了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希望新课改无所不能(甚至滑向是教育万能论),另一方面又为课改撇清一切责任——这种行为真是乖张至极!

而新课改挑动群众斗群众的结果如何呢?课改专家在成功的推销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名词后,又成功的对高考制度施加了压力!给人们造成了“教育已经行动了,只有高考制度没有动作”的印象和错觉。高考制度已经开始变动了!近年来,“北约”、“华约”等高校联盟轮番推出了选拔方案,另有“中学校长推荐制”,都显示同弱势群体和无法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孩子关系很小。王策三先生多年所警告的“避免使选拔前移”已成事实!近年有媒体报道,选拔,已经从中小学就开始了,一旦进入二流的中小学,“翻身”的机会就越来越少。诚如一部现代电视剧中所说“我打听过了,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分三六九等,一步跟不上你步步跟不上。”

近年来的相关报道可资印证。陕西省位于西安的四所“超级中学”占有了全省90%以上的清华北大录取名额,据笔者观察,河南省也正在显出这样的趋势——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生员越发向省会集中。甚至包括“寒门难出贵子”现象……

课改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忽视助长了两极分化。如今已经不再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而是清者愈清、浊者愈浊。阶层分化已是趋势,教育公平已经被某些解读《纲要》的“先进理念”忽悠到了沟底。长此以往,难保不会出现社会动荡。

结语

我总觉得“新课改”是在按办幼儿园的思路办理整个十二年的基础教育,课改专家的文章中“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流于表面,开出的药方治标不治本,并且类似一种情绪化的抱怨;涌动着一种“运动情节”。我是经历过新课改、审视过新课改、学习过新课改、思考过新课改之后,才艰难地明白了。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

我看到的是:课改专家和他解读出来的“先进理念”撇清了责任,课堂成了“秀”,并且“秀”越来越好看,一派大好情景(就有暗访说杜郎口就是“明室课改、暗室应试”)。而本该是他责任的就不得不转入地下,课堂腐败的空间是课改的不负责造成的!台湾课改期间,辅导班数量加速上升,如今在大陆重演了!这样,有钱的可以购买更多的教育资源,无钱的只能接受阶层分化。我害怕这种责任的撇清会持续下去……更害怕购买教育资源的沉重费用压垮一个个家庭。

我不愿意再想更可怕的后果,只愿广大师生和家长们擦亮眼睛;只愿我们的课改专家们不要再回避矛盾,做真正负责任的教育学者!

课改十年,让我们直面“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的质疑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5 02:06
http://xnjyw.5d6d.com/thread-40600-1-4.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0600-1-4.html


我们希望:本站读者,对学术问题保持开放/独立思考和判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5 02:43
http://xnjyw.5d6d.com/forum-185-1.html
http://xnjyw.5d6d.com/forum-185-1.html

==欢迎孝南区同仁直言批评管季超教研工作的失误。

本站专设《管季超教研工作失败案例实录》专栏。


     只要您实名注册,言之有据[管季超失败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失误原因/给教育事业带来的损失等等],您都明白表达,本站一定永久存帖,并表谢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5 02:52
[恍然若梦]版主蛮勤快,第一时间就关注到此帖。那要谢他一哈!


==争取后天上午在此帖后再挂一篇给我区参赛教师的备赛建议短文,有兴趣的选手可参阅。[明天白天另有任务,明天晚上写好贴出]


教师之友网 发表于 2012-3-22 15:51



====因3月24日[周六]在乾坤商务酒店全天参与接待省楹联学会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8222&extra=&page=1来孝感指导工作的潘会长/李副会长/皮秘书长,故原计划未能实现。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5561&goto=lastpost#lastpost


        拟周一上午与部分赴市参赛教师通电话,提醒一下。拟提醒西湖中学教导处/肖港初中教科室/车站中学教导处。。。。重视本校赛手
赛前操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6 05:51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在华南师大国家级教师培训班上的演讲


许锡良

2010122日上午900——1145分)







合影留念(左起依次为--许锡良,刘良华,管季超,刘铁芳)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行:大家好!
非常荣幸,也很高兴,能够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有机会跟远道而来的教育同行,今天一起共同探讨与交流关于做教师的一些心得体会。





之前刘良华教授曾对我说,我将要面对的这个国家培训班是湖南班,是来自湖南的中学教育界,大家长期在中学一线任教,而且大多是来自湖南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倍感今天的交流对象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因为,在我刚刚登上教育讲坛的时候,我也是在江西老家的边远落后的山区农村任教,而且一待就是六年时间,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最为坚实的人生经验,至今我还有许多的教育思想观点都源自于这段刻骨铭心的落后山区的农村教育经验,它丰富了我的人生,特别是丰富了我的教育人生。因此,我想,今天我们的沟通交流,心灵是相通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我选择了没有悬念的人生》,那意思是“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没有悬念的人生。”我把我那段在中学的教学生涯作了一些梳理,作了一些简单的概括。公开发表出来之后,也产生了一些社会反响。因为我写出了作一个独特的个体生命,作为一个独特个特的老师的切身体验。从那时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的价值、意义与前途。




多年来,这个念头一直没有从我心中消退。我想,既然教育人生是没有悬念的人生,那她是不是就没有价值?如果她有价值,那么她的价值与尊严究竟是在哪里呢?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做了教师的人,我始终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即有两个奢望必须去掉,否则做教师就会做得非常痛苦。第一是做了教师不指望有当官掌权的机会,当然这里不是说教师不需要维护自己的公民权与教育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权利,而是说,一个教师即使后来有机会当了官,掌了权,那也已经不是一个普通教师的价值与尊严。第二是不要奢望发大财。当然,这也不是说当教师的人不能够计较自己正当合法的利益,而是说不能够与商人比较物质财富。因为,以上两点都不是教师职业的长处。有些人原来也当教师,后来去当了官,发了财,成了官员与商人,大家千万不要再把他当成教师,称这些人为老师,实在是贴错了标签。会给你们形成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当教师当得很失败。如果一个教师在以上这两点上不安份的话,那么当教师将会当得很痛苦,很失败。其实,一个真正的教师的价值与意义本来就不在以上两个方面,因此,当教师的人在权力与财富方面要做到安分守己,心安理得。如果一个当教师的人有能力也有兴趣去从事上面的两件事,我以为可以尽快离开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当教师一般很难满足这些愿望,在这两个方面出人头地。一个人无论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怎样挣扎,怎样奋斗,也不太可能在教师的岗位上升官发财,权势与财富这是官员与商人追求的东西。当然,就一个社会而言,权力与财富也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个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我们当教师的人所能够追求的。




我记得尼采曾经说过,推动世界的力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金钱的热爱;另一种是对知识的热爱。对金钱的热爱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市场发育,构建社会,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任何扩大再生产的热情,都无不是为了多挣钱。人类社会倘若没有了金钱,倘若社会中的人们缺乏对金钱的热情,那么,人们的生产、创造的激情会因此大大地消退。因此,正因为人们对金钱与权力的普遍的热情,才导致了人们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对知识的热爱,使人们寻找到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寻找到一种充实感,正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探究社会与自然的奥秘的热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尼采说,推动世界的这两种力量却是相反的。就同一个人来说,每对金钱的热爱增加一点,就会让他对知识的热爱减少一点。就是熊掌与鱼不能兼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金钱与知识是推动世界的两种力量,却是推动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聪明才智是有限的,兴趣爱好常常也是特定的。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样样爱好,样样成功。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曾经用诗说明过这个道理:鸟的翅膀上挂上了金块,它也就再也飞不高了。现代的人才素质的相关研究也发现,研究技术型的人才与管理型人才是人才素质坐标的两极。要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天才去当官,没有不失败的。




由此可见,当了教师的人,其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应该集中在第二种力量上。因为,教师的职业本身就是与知识、思想与智慧打交道。我们每天教书育人,每天面对充满活力,充满好奇心与充满求知欲的孩子,这就是我们的优点长处所在。一个教师要想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就必须始终保持对对思想,对知识的热爱,因为对思想与知识的热爱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所在。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常常会因为有知识,有思想,有充实的精神支柱而变得十分自信。因此,我有这样一个看法,尽管教师可能没有权,可能没有很多钱,但是,同样可以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很阳光、很自信,充满着尊严感。这种尊严感在万贯巨商面前,在显赫权势面前,都不会感觉自卑。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立起来了。这种立人之本,就在于我们要有思想。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因此,今天,我的演讲题目就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是我们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之源。也是使我们的教师工作感到充实,感到有价值,有尊重的唯一的一个途径。假如我们离开了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目标,我们的职业生涯将会感觉虚空。这种虚空将会使我们感到一无所成,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我记得十八世纪有一个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叫卢梭,他曾经有一本教育名著,叫《爱弥尔》,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得非常好,他说,出自造物主的都是好的,一回到人的手中就变坏了。这是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富有深远哲理意义的。因为,这是判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这句话也奠定了他整个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同时也在人类历史上重新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价值。他还有一句名言说:我们通常喜欢把人分成男人女人,其实还有更为有效的分法,那就是人还可以分成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而有思想还是没有思想,要安全归因于我们的教育。也就是说,受不同教育的人,他会表现了不同的思想境界,也会表现出有思想或者没有思想。为什么教育会对一个人有没有思想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因为人是可教的动物。受不同教育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受奴性教育,人的思想就会遭受磨灭。凡是专制社会的教育,其目标都是要消灭人的心智,降低人的思想水平。使人变成简单的驯服的工具。反之,受人性化教育影响的人,就能够以主体人,以其自由、自主的姿态介入社会,独立思考,主动进取,敢于负责,这样的教育就容易将人变成有思想的人。




纵观人类社会,源远流长,各具形态,五花八门,纷繁复杂,但是概括地说来,凡教育无非是两种基本形态,一种以权为本的教育,即官本位理念下的教育;一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以权为本的教育,一切教育行为都把人作为工具,服务于权力的需要。以人作为工具的具体表现就是学生与教师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变成了分奴,见分不见人,人鲜活的生命气息没有了,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分数。人的创造力磨灭殆尽。围绕权力而展开的评估、检查、排名会没完没了,非弄得学生、老师疲惫不堪不可。目的就是要达到消灭人的思想灵性,这样权力的威力才会达到最大化。而以人为本的教育,一定是尊重人性,敬畏生命,一切金钱与权力都是为人服务的,无论是金钱的使用还是权力的使用,都是受到约束与监督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才会使人性得到张扬,才能够保障人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焕发出生命活力。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够保证人们热切而纯真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形成自己的思想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够让人有思想。以权为本的教育,只会造就大量没有思考能力的愚民,只会培养出一种丧失了思想力的工具人。工具人只是权力玩弄与操控的工具,这种工具人,过去很长时间被要求成为的镙丝钉或者革命的一块砖。那时曾经十分流行的一个口号就是“做革命的镙丝钉”、“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人的价值呢,也就在于为革命献身青春,献完青春献子孙。(大笑)世世代代就这样吃苦耐劳地献身下去。一代苦难成为一下代苦难的根源。那时,学校里流行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也就变成了对学生这样的教育:“一怕学生不苦,二怕学生不死。”一切都围绕着意识形态的需要,为献而献,没有做人的尊严与幸福。用这样的指导思想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成为社会邪恶的帮凶,有这样的愚民存在,中国的“文革”爆发也就几乎是必然的了。因此,愚民的大量存在是一个社会最可怕的力量,人类的一切人祸,莫不来源于此。今天,党中央、国务院重提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和谐社会,实在是抓住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害所在。为什么要提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构建和谐社会?因为,中国有上千年的官本位传统,中国长期在“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价值观指导下,将人作为权力的工具,将人分成十等,什么“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之类,中国传统社会即使是所谓的盛世,即使是所谓的和谐社会,也只是官本位的而不是人本位的和谐。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在中国从来不缺,可惜有的只是“以官为本”的和谐社会,而缺乏的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也就是鲁迅所说到的“做奴隶做稳了的社会”。今天我们的建设目标就是要补上历史的以人为本的这一空缺。最近温家宝总理提出政改要求时说到,他说,我们所作所为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能够让人获得有尊严的幸福?这个说得太对了。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是符合人性,符合世界潮流的。这样的追求使得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有了目标。当然这对中国社会来说,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要真正达到人性化社会,还得需要几代人,甚至世世代代的人去不断努力,每一代人都为人性化社会做一点点事情。需要漫长的博弈。在这里,我们不要将人的价值看成一是个目的,就是不要在目的中寻找人的价值,而是要在过程中去寻找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意义要从传统的“成王败寇”的价值观摆脱出来。人的价值与意义,不在于成功还是失败,而在于你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人性,是不是促进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一个人去这样做了,哪怕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那种人生也是幸福的,是有价值的。事实上,人类社会演绎的从来都是这样的历史,正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人的自由,可以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他想做的,但是却不能够得到他所想得到的。为什么?人的行为有什么结果,是由社会的许多条件与许多力量所促成的,是许多力量合力的结果。在这里,每个人的力量,无论多么微小都不会是一个零,也许结果可能是在倒退,但是,即使是倒退,你的力量也是在起到某种作用的。这就是博弈。社会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博弈不是斗争,不是你死我活,不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排斥关系,而是共存共亡,保持张力,实现转化的过程。




一个社会的希望在于一个个的普遍人的生命觉醒,在于对真相与真理的自觉维护。中国数千年以来,为什么反反复复地百代皆行秦政制?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会反反复复地演绎着“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人间悲剧?就是因为,人们自觉地放弃追求真理,放弃维护社会正义,人们害怕权势,见风使舵的结果。邪恶的权势常常就是在这种的愚民背景下得以张狂的。假如人们自觉维护常识与常理,坚持鹿就是鹿,马就是马,你不能够横着来,再有权势也不能够横着来,那么,那种横着来的权势将不会再成为权势。真正的权力其实要来源于每个人的认同。在这里,每个人的觉醒,每个人的力量都是不可忽略的。每一个贪官污吏的后面是一大堆愚民。没有愚民,贪官污吏无以自足。而贪官污吏又在不断地制造出愚民来维护自己的贪婪。学会自主地博弈,才能够有效中断这种恶性循环。



这对我们教师的启示就是:我们所教的一切,都必须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以权为本的理念之间的一种反复博弈关系。我们所作所为,不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作为人的自尊感与自信心?让这些种自尊感与自信心为孩子的一生的幸福奠基吗?倘若每个人都去等待,即使再等待500年,我想中国也会在人性化社会,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上有所前进。我想这也是我的精神支柱所在吧。




以人为本,不是空话一句,以人为本,不能够将人作为工具来使用与支配,不能够将人作为手段与工具去达到除人之外的什么目的。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是最终目的。人的一切所作所为,除了人的幸福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过去的报纸经常宣传说,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代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可怕的。那种思想价值观,将人视为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终极目标,以这个终极目标为借口,去肆意地剥夺当下活着的人的权利、利益、幸福与尊严。因此,把当下的人都当成工具,要求他们作出牺牲。而且这种一代人的牺牲竟然又成了下一代牺牲的理由与根据。因此,生活过得没有幸福没有尊严的时候,最有力的一个说法就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革命老前辈。”一代人吃苦受累又成为下一代人吃苦受累的理由。如此代代相传。因此,我们小时候受得最多的就是那种忆苦思甜的感恩教育,每天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还得感恩,还得忆苦思甜。因此缺乏幸福与缺乏尊严都得心安理得,不但不能够反思,还得不断地感恩。一个社会落后面貌是怎样造成的?就是这样造成的。我向来不认为一个普通教师,甚至是一个农村教师,在变革社会方面就毫无作为。我认为每个生存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可以用所作为的。作为虽然可以有大有小,但是绝对不会是等于零。这个力量可能会微小到十三亿分之一,一千万分之一,也可能是万分之一,就个人来说,相对于整个社会,都不可能会是很大的力量,但是,无论多么微小,总之是可以起到某种作用的力量。这些微小的力量,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积攒起来,都可以形成社会的某种力量,形成社会变革的某种力量。




作为一个教师,先要在大的方向上定位自己。正如逻辑演绎推理上,如果大前提错了,接下来都将会是错误的。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大前提错了,那么,他无论将手头的工作做得多么细致,都将是没有价值的。教育工作绝不只是技术操作的工作,育人的事业,一定要心中有人。这就是教育的大前提。没有这个大前提,一个教师,每天十几个小时,兢兢业业,含辛茹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所作所为,很可能是在做一件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工作。整天只是为了一点分数,为了一点升学率,以为通过这样的训练,终于把孩子送到了大学,就尽了自己的职责。其实,如果你没有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生存,他们被送到了大学,毕业后也基本上等于失业。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小教师在教育这些孩子的时候的贡献在哪里呢?所以,做一个教师的幸福与做学生的幸福从来都是密切相联的。教师的幸福与尊严来源于学生,而学生的幸福尊严要靠教师为他们奠基。让他们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能够在创造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人。你所教的学生有幸福,有尊严,你当教师的才会有幸福有尊严。我们作为教师,再也不能够像从前那样活,我们必须活出一点新的形象,一点新滋味来。




最近几年,我经常写文章时的时候,会在不经意之间提到韩寒这个人。韩寒这个人就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教育的一面镜子。以中国传统势力这样大,惯性之样强,韩寒以一个初中毕业高中肆业的学历身份,并且在中学读书时多门功课都非常糟糕,却能够以其卓越的才华与独特的个性,为中国人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范本。这在中华这块古老的大地上鲜活而有滋味地活着,并且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焕着青春活力,作为意见领袖常常能够呼风唤雨,影响一代人,一呼百万应,终于发展到了今天,韩寒现象在中国十分值得研究与关注。其实他的成长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他始终不渝地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工作去生活,去寻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管他人怎样批评与责骂或者嘲笑,仍然我行我素,活出自己的个性。我记得去年曾经有报社记者采访过他,问他为什么以前反对他嘲笑他的人那么多,而现在赞扬他支持他的人却是那么多?他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哦,那可能是因为我的同龄人现在已经慢慢地在社会上担当了角色。这当然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其实现在并不仅仅是他80后的同龄人对他有好评,而是70后、60后、50后、40后、30后,甚至20后的都有不少人对他有好评。并不仅仅是80后的而已。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是顺应了世界的潮流,这个潮流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活出自己的个性来,不要只是活在别人的巨大阴影中,因此,韩寒出来后,我一直只是对他欣赏而已,从来没有对他崇拜过,因为,韩寒的精神就是不崇拜,只是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然后化为自己的思想营养,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个性来活。就每个人来说,我就是我,谁也代替不了我的独特的生命价值。我就是初中毕业,我不追求学历,但是并不等于我不学习,不追求有价值的东西。即使整个社会体制排斥了我,我也要活出一个人样来给大家看看。当然,现在这个时代有了这样一个有才自用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他使个人的学习与个人的公共影响都成为可能。因为互联网提供的公共平台,使真正有才华的人能够有机会绕过传统的金字塔体制的重重掣肘脱颖而出。假使没有互联网,你韩寒再有才华,在过去那样的环境里,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等待着他的职业前途也只是一个普通工人或者汽车司机的职业。当然,这些职业也不是不好,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快乐,做得有成就感,其实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而是说,那样的社会更能够制约人的个性。自由、开放、多元的社会才是最有利于人的选择有利于人的成长的社会。世界之大,之复杂,人与人之间其实没有多少可比性。每个人生命密码不同,人生逻辑轨迹不同,家庭出身不同,父母的影响不同,出生时代不同,甚至你是美是丑,是男是女也由不了你。每个人遇到的具体问题都不同,其实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选择的,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生命深处都有一个最好的自己,深藏于自己生命中的某处。假如你不是把自己总想与他人去比,总拿自己的短处去比他人的长处,把自己越比越自卑,越比渺小,而是顺应自己的生命逻辑,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地走出来,找到自己生命中最精彩的地方,那么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活得很阳光,都可以很精彩。你的不断努力总有达到这个最好的自己的境界的。每个人说到底只能够做最好的自己。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的,就是幸福的。韩寒的成功,这也说明,一个人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的个性,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也并不是什么十分遥远的事情。




我们中国人走出国外,常常会发现,无论有钱还是没钱,有地位还是没有地位,脸上似乎总缺少了一点自尊与自信,也缺少了一份从容淡定,多少总显得有那么一点自卑,没钱的中国人固然自卑,有钱的中国人常常也自卑,无权的中国人自然是自卑,但是有权的中国人也常常自卑。讲到底那是因为缺乏思想,缺乏个性,说到底是因为生命缺乏精神支柱,精神家园不够丰满,一个精神空虚贫乏的人总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一个人一旦思想贫乏,用多少钱都堆不出一个自信来。因此,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根,不要被一些东西迷惑了自己的眼。相反,我观察西方国家来中国的那些外国人,比如我观察来广州的一些西方国家的游客,也许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不一定很有钱,很有地位,但是,他们脸上似乎总是从容不迫,总是那样充满自信。其实他们不一定比我们有钱,也不一定比我们更富有。但是,他们似乎总是比我们有个性,更有精神内涵。他们的生命有有更为坚实的精神支柱,有一种幸福感。换句话说内心世界的丰富充实,让他们的生命过得更有意义,更有幸福与尊严感。




要给教师职业找到尊严感,就必须重新认识与定位教师职业。即让教师回归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思想的追求上来。教师职业的尊严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成长的期待,另一是来自对思想与知识的追求。教师职业的尊严来源于此,快乐与幸福也来源于此。脱离了这两个方面,教师职业将是空洞乏味的。从事教师职业就不会有什么幸福感。




教师首先要回归生命境界。为什么呢?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联系学生生命与思想知识的桥梁与纽带。教师职业离不开思想与知识,思想与知识的载体就是人的生命。唯有对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敬畏,才能够有对思想与知识的追求热情。重新认识生命,重新发现生命,认识自己,认识学生,你就会重新发现一个新的自己。要认识到,你自己以及你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这世界中的唯一。如果把无限复杂而丰富的人都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符号,那么就会使得我们的教育工作感到枯燥乏味。其实我们作为教师在学生的生命面前要有一种敬畏感。敬畏感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我们对于生命的认识。如果把人的生命当成镙丝钉,当成一个工具,当成一个抽象的符号,然后将这个镙丝钉,这个工具随意毁掉,任意践踏。如果你的认识里对生命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唯一的、丰满的生命体,你就会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不简单的。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是极其偶然,而且几率都是亿万分之一。真的就像《感恩》那首歌所唱的那样: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埃。在茫茫宇宙中一个人的生命的到来,确实是非常非常偶然的。但是这个极少的偶然一经变成了一个现实,那么他就是不可复制的,是无可替代的。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每一个生命的坍塌,都是这个宇宙中心的坍塌。事实上也是正是如此。为什么说人的生命体是一个整体,只要有一个人的生命死于非命,那么就是这个生命大陆整体的永恒的失却。一个人被一个沙哑的声音宣布:你被捕了,那么这个宇宙的中心就开始坍塌了。因为,每个人在观察世界的时候,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生存环境。从一个人的视角来说,他的死就是以他为中心的整个世界的毁灭。也许一些人会认为这非常非常主观,是唯心主义。但是,从人的角度来说,整个宇宙就是因为人的存在才有意义的。人的生命是思想的载体。他对自己生存的环境的观察、思考与判断,就形成了我们的思想来源。如果能够认识到生命就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不必总是企图跨越生命的必经阶段。不必那么急哄哄地样子,不必那样浮躁。在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到处喊叫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就像一道催命符,在催促着每一个人快速奔向死亡。经济上是比拼GDP,各地的GDP必须要有多少,当学生的必须要考多少分,当教师的必须要有多少升学率,重点率,挣钱必须与通胀率赛跑,无论怎样挣扎,都跑不过房价的飞速猛涨。几乎每个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在家庭里接受到这样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极大的误区。



这使整个中国千百年来,变成了一个“即使做乞丐,都必须跑在前面”的民族,因为长期以来的这种仄逼情形,使得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用批判的立场。因为,这些逼迫人的生命的价值观念并不是自今天始才有的,而是源远流长的。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出了问题。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核心价值观出了问题,便一切都会有问题。”这种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与等级观念。那种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价值观念,让人的尊严与价值消耗在这种等级层次里了。人的价值不在于生命人权本身,而只在于你在社会中所处于的等级地位。缺乏人权意识,平等意识与正义感,只是在不断地强化特权意识。这种价值观念,具体表现在“三纲六纪”的等级秩序之中。早在《左传》里就说过“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十等人中,等级划分是九儒十丐。教师知识分子是排在十等人中的第九位的。第十位是乞丐。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是没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的。在这里作为中国的教师,那些以知识思想为业的人,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因此,大家作为教师请不要在这里自作多情的。有人喜欢把“天地国君师”的牌位摆出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把教师与天与地,与国与君相并列。其实是大错特错的。这里的师显然是次于君的“官吏”,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以吏为师。读书人高中科举,做了官,才有资格被认定为师。另外,师最通常是特指孔孟一类的“万世师表”。在中国古代,真正代表教师的人物就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和中举之前的范进。那个样子才是中国真正的教师。所以,大家不要被那些假象迷惑了。把尊师重教美好梦想,寄托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



在中国,人的价值、尊严与幸福感都来源于这种等级差异中。因此,中国人的幸福感来源于与自己的同胞相比较中,在比较中产生,这是十分可怕的。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幸福与快乐将成为你的灾难与地狱,而他人的灾难与地狱将成为你的幸福与快乐,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那就是幸福与快乐的零和博弈。在这样的情势下,人际关系必然紧张,社会必然不会和谐。人的幸福感必然变态。只有具有大爱精神,具有众生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才会让我们超越人与人的比较,而上升到人性与人权的角度来看到人类的幸福问题。孔子的仁爱其实也是有等级差异的爱。有等级差异的爱必然导致社会的虚伪与险恶。人际关系必然复杂。中国人世世代代强调学会做人,这是为什么?因为,在与人攀比的过程中,人际关系是最险恶的,嫉恨之心最容易产生。做人自然就是最难的事情。这与世界潮流,与普世价值是格格不入的。在基督教里,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佛教里有众生平等的观念,但是在中国儒法互补形成的社会制度里,却只有等级与特权。人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是附着在人身上的等级符号才是有价值的。这就为中国社会千百年来践踏人权提供了平台。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在这里要特意多说几句。现在流行国学,重新大兴传统文化热,好像古代都是好的,不好的只是现在。我非常非常反对这种观点。这种观点非常容易让我们成为一个不思变革,不思进取,只是会躺在老祖宗的荣耀里混饭吃的人。


关于传统,人是不能够摆脱的。人必然活在历史文化之中的。现实中的一切都是有根源的。不会是空穴来风,从天上掉下来的。传统是我们的认识现在的一个角度,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更不是我们炫耀的对象。说传统好,并不能够证明现在坏的原因;但是现在的坏却多少可以说明传统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传统就是一条河流。任何段都是有联系的。尤其是上游对中下游是有影响的。反之,中下游对上游却没有什么影响。上游河水污染一定会影响到中下游。现在好,多少可以说明古代不错,西方文明的繁荣昌盛,多少反过来也说明古希腊文明不错。中国自孔子之后,哪个历史朝代是好的?中国唐代盛世的贞观之治,大家算一下有多少年?你们都是学历史的。而且就是唐代这样一个好朝代又是怎样灭亡的?为什么会以那样的方式走向覆灭?如果不是制度上的缺陷,如果不是帝王将相的极度奢侈糜烂,荒淫无度,腐败无能,不是制度架构设置不合理,怎么会出现那样盛世之下的衰败呢?因此,大家找尊严,找幸福,找价值,不要动辄受死人的牵连。我不是学历史的,但是偶尔翻翻像《史记》、《资治通鉴》、《明史》中明代的那些事儿,常常恶心得让我三天三夜都睡不好(大笑)。所以,我对中国传统不抱多大的希望。你看《史记》就中国历史来说还是比较久远的。你看那里什么人能够成得了气候?几乎都是流氓地痞式的人物。谁脸皮厚、谁心肠黑,谁心狠手辣,诡计多端,谁就能够当王当将,谁就能够成才成器。相反,那些保留了一丝人性,保持一份仁爱之心的人,最终都死无葬身之地。这样的历史是多么令人悲哀啊。因此,那些历史实在是太残酷太黑暗了。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温情与敬意。也许是我的修养还不够。达不到钱穆所说的那种境界。作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特别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必须学会真实地面对历史,学会反思历史,不要人云亦云,丢掉自己的思想头脑,要有强烈的个人的生命意识。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作为一个教师,与其他的职业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呢?就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你的体验,你的思考,你的立场,与另一个人是不同的,或者说不会完全相同。


  我记得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林语堂曾经说过一句耐人深思的话,大概意思是这样说的:中国这个民族奇怪就奇怪在于,我们许多人处于被统治与被剥夺的地位,他们生不如死,猪狗不如,但是,这些人却具有统治者与剥夺者的思想意识,坚定地站在统治者的一边发言,替统治者说话。世界上要再找类似的动物都很困难。有人怀疑这个话是不是林语堂所说,我去查证发现林语堂的确没有完全这样说,但是,他表达过类似的思想,并且表达的语式也是相近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话点到了中国千年传统的要害。因为,这种传统教育就是奴性教育,使人失去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意识。使人泯灭生命个体,变成一个个毫无个性特色的土豆。就像后来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人就像包裹在一个麻袋里的土豆,有麻袋的时候,还可以靠了麻袋聚合在一起,没有麻袋或者麻袋破裂的时候,没有粘合性的土豆就泄了一地。因此,孙中山感叹,中国人简直就是一盘散沙。这种一盘散沙的国民性,实在是一种文化,一种教育的产物。因为,这种文化,这种教育的目的本身就是要消灭人与生俱来的灵性,就是要泯灭人的个性,就是要培养愚民。愚民是不会选择,也不会负责的。没有外敌入侵的时候,那些奴才们常常自我感觉良好,一遇到强劲的外敌的时候,就束手无策。数千年来的中国人的命运莫不如此。后来有人概括这种情况,叫“无事袖手谈心性,国难一死报君恩。”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在今天中国又重新大兴国学的时候,我尤其要大声疾呼,要重新重视“五四”以来,鲁迅先生、胡适先生、陶行知先生、蔡元培先生等等这一代人所开创的风气。要重新审视他们那一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识。比如陶行知先生,中国有陶行知研究会,人们一谈起陶行知先生也常常是肃然起敬,但是,这只是对他的神化,他的思想观点,他的那些真知灼见,却被掏空了。名头越来越大,但是,思想内涵的影响却越来越小。我觉得陶行知先生的命运似乎又要变成第二个孔子的命运了。其实现在大家需要的是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这些先贤前辈的文章,你会发现他们早在八十年前,九十年前,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教育已经说得非常好,梳理得很清晰了。这些人都是学贯中西,精通历史的文化人,都有留学经历,文化教育的对照是十分鲜明的。比如,陶行知先生当年师从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杜威先生,他对中国的教育就有许多真知灼见。他对中国的科举之害,对中国教育中的伪知识的论述至今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传统的科举以圣人之言为知识,作为一切为人处事的标准答案。后代不断地加注加释,终于弄出了一个十分庞大的伪知识系统,滥发钞票,通货膨胀,终于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皓首也难穷经,而所学的东西严重缺乏干货,或者说干货就只是孔孟之道那一点点,被后人通过注释解说不断地稀释。这些伪知识既不利于人生,也不利于生产,远离人生,远离生活,无益于身心健康,但是千百年来,为什么还会津津乐道呢?就是因为有皇家收购这些垃圾知识。他们为了达到愚民,稳固江山的目的,不惜用了这样的伪知识来达到剥夺人们的心智的愚民目的,仅仅是为了皇权的稳固,千百年来而不惜愚民,不惜将人的思想个性完全磨灭。而且“货于帝王家”的结果就是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人都在拿着鞭子将你往愚民圈子里赶。其结果就是朝野配合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这句话是当年唐太宗情不自禁发出的一句感叹,是一句泄密程度很高的话。如果说唐代的科举因为那时还考策论,考诗词赋,还有一点灵气,一点创造的话,那么明朱元璋之后的“八股取士”的结果,就是“天下王八尽入吾彀矣”,因为八股取士已经将人性摧残殆尽。科举之害由此也达到了顶峰。很明显,天下之人被这种科举文化奴化之后,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成为会说话的工具,方便为统治者即皇权士族所使用。从而达到家天下万万年,铁打的江山,流水的百姓的目的。所以说,国学的兴起后面也使人怀疑有着同样的阴谋存在。要想达到专制的目的,必须先愚民,要愚民,最俭省的办法就是兴国学,重新强化科举文化,科举文化的兴盛,有利于阻碍选举制度的产生。其用心是良苦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国学的兴起就是某些人的阴谋。


试想今天的应试教育之风,今天的高考升学率,难道不是这样吗?高考应试之风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历史渊源的。明知所学的东西绝大多数都只是垃圾,既无益于生活幸福,又无益于人的生命尊严,还缺乏起码的谋生的本领,但是,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地进行着摧残儿童的工作。在中国神州大地上,大到一个省,小到一个县,每年都要搞出一个高考状元来。像广东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山区县德庆县,这些年来,几乎每年都要搞一次高考状元入孔庙仪式,状元身穿古代的状元服,骑高头大马,配戴大红花,前呼后拥,在万人羡慕的目光中走进孔庙跪拜。不仅是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说,全国四处都飘散着一股“状元”的阴魂,中国人总是有特别浓厚的状元情结,这个情结并没有随着中国的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一百多年而消退,反而与日俱增。也难怪,在选举不通的地方,人们只能够寄希望于科举。因为,人才没有其他的办法选拔,只有寄希望于考试。中国如果要重新走出一条新路,走上人性化社会,不要企求从主流的传统文化中去找,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向外寻求,向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学习。在这里,我不惮自己的浅薄,向大家推荐一下我的博客。我的博客中有一个专栏专门是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研究。在这些研究的文章里,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去重新梳理中国的传统,让中国这棵老树开出新枝来。不要只会捧着一个老祖宗当宝物,自己又没有出息,那是中华民族中没有出息的子孙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活在当下,为当下负责,建设好当下的中国。希望更多有兴趣的人一起来做一些有益的工作。这一方面,我们首先要向近现代历史上的那些思想先驱者们学习,他们所做的思考与工作是值得好好学习的。


比如,陶行知先生当年还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对人性的摧残作了绝妙的论述,他说,中国没有废弃的东西,千百年来,所废弃的只是人的生命。他说路边的破棉絮尚且有人拾走,路边饿得半死的孩子却无人闻问。这些话说得是非常到位的。今天,中国人的生命仍然是被废弃的不值钱的东西。陶行知先生当年大声疾呼的:“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这是陶行知先生近一个世纪前所说过话,现在听来,仍然是那样振聋发聩,那样令人深思。如果用陶先生的这个标准,我们现在是人命贵于权位,贵于财富,贵于名誉,贵于一切的社会吗?如果不是,那么,现在轻言中国站起来尚且为时过早,遑论中国的什么伟大复兴了。我想,在这里,我们还是低调一些,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创造与改善,不要那样轻狂地自以为是了。


其实,在中国二千多年时间里,平民百姓的日子都没有好过,这绝不是偶然的。所以,我们学会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受了死人的牵连,总想证明古代是好的,现在是不好的。把一个老祖宗高高捧在上面,我们在座的都是学历史的。有时有意或者无意都会把历史说得有多么光辉灿烂。如果这样,我们永远不得进步。要证明历史的源流好,必须将现在经营好。传统是一个过程,需要世世代代的人不断地努力去建设。拿到社会来说,现在的社会现实问题都可以在历史的源头找到遗传基因。当然这也不是用来推卸责任的,而只是为了加深认识的。


各位老师,各位教育同仁,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得向当年的教育前辈学习,学习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学习胡适的那种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风格。中国遍地的国学与孔子热,再次说明中国传统的巨大惯性力,说明在中国真正变革之艰难。也说明,当年“五四”时所倡导的“民主、科学、公德”的可贵。接下来,我们还得在这条道上继续前进,中华民族才会有希望。


作为教师的人,其实是在做知识智慧与生命世界的桥梁。如果一个教师要过得充实,就必须学会与思想知识智慧为伍,与学生的生命为伍,做好他们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的工作。教师的快乐与幸福之源也来源于此。假如一个教师远离了这两个方面,我们的教师职业生涯将会变得虚空。


那么,教师的思想智慧来源于哪里呢?这实质上涉及到一个宗教的问题。涉及到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思想知识与智慧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宗教哲学层次上的问题。古希腊苏格拉底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探究知识究竟是怎样来的。他曾经做过一个对话,就是要表明他的一个观点,即人的思想知识其实是早在蕴藏于人的生命之中。我们所作的教育工作只是在不断地唤醒生命,让他们回忆起蕴藏在生命深处的思想知识与智慧。他曾向人证明过,一个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在他巧妙地引导之下竟然把一个有相当难度的几何证明题给解出来了。这样的几何题,我看拿到现在需要在初三才能够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个只有几岁的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而且事先也没有什么准备,只是随意地叫来的。然后在沙滩上画了一个几何图形,这道题目就是要牧童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在面积增加一倍的情况下,几何图形的边长要延长多少这样一个数学题。让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去做出来。后来在苏格拉底一步一步的引导之下,从最简单的线段开始,最后把一个连中学生都未必能够做出来的几何计算题做出来了。苏格拉底通过这个例子要证明,人出自神的时候,他的生命中已经蕴藏了许多思想知识的密码,造物主已经将思想知识的蕴藏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每个人的生命自来到人世,其实在潜意识中,就开始追寻与探究,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每个人的大脑中其实早就蕴藏了一种逻辑,一种密码,这就是人的可教性。所谓教育就只是唤醒,让儿童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们不能够给儿童生命中没有的东西。这种教育观念至今仍然是值得重视的。因为这种教育观念建立在充分重视儿童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


我也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我只有两岁的小侄女,去选择糖果,在她面前摆上两堆糖果,一堆两颗,一堆三颗,然后让她只能够选其中的一堆,结果,她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有三颗糖的那一堆,没有人教过她算数,也没有人教过她三颗两颗的概念,更没有人告诉过三颗就是比两颗多。但是,凭着生命的直觉,她能够独自发现三颗比两颗多的概念,并且毫不迟疑地作出准确的选择。因为她想多吃糖,她因为年龄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她可凭着她的生命直觉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说明人具有的可教性,其遗传基因遗传密码早就蕴藏在人的生命中了。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够强加给儿童生命中没有的东西,而已有的东西,我们也不需要给他,但是,我们可以做一种唤醒的工作。好的教师,好的学校,都只是在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创造条件,促成这种生命的自觉,生命的唤醒。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好好地去研究儿童的生命,教师的思想来源必须与孩子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教师的思想重要来源之一就在于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用研究的心态对待你的学生,你就不会害怕你的学生调皮捣蛋,你也不会害怕你的学生成绩不够优秀。而且越是难,越有研究价值,因此,也越是乐在其中。有思想的教师并不是说只有特定的人才会有思想,有思想的教师其实也只是生命意识得到唤醒的教师,掌握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师。卢梭说得好,人可以分成有思想与没有思想两种人,而有思想与没有思想的人来自于受到不同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生命觉醒,受这种教育的人就容易有思想,以权为本的教育,让人奴化,阻碍人的生命主体意识的唤醒,受这种奴化教育的人丧失思考能力,因此,变得没有思想。教育的好坏,常常决定了思想的高低。受奴化教育洗脑的人,常常变成了一脑袋瓜子浆糊。说话常常不讲逻辑,前言不搭后话,前后互相矛盾,不能够自圆其说。当然,有没有思想,还有天赋的因素。其实每个人出自创物主的时候,都可能是有思想的,只是天赋不同,思想可以有高有低,有深有浅,但是,多少都是会有一点思想的人。天赋的差异与所受教育的差异,共同形成的合力,这两个因素融合在一起,共同促成了不同人的思想境界。


我常常发现教师职业容易有一种职业倦怠感。这种职业倦怠感,常常是因为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也脱离人类的思想。如果一个教师面对学生鲜活的生命而无动于衷,面对知识与思想,也是兴趣索然无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再来从事教师职业,确实是枯燥乏味的,是无滋无味的。教育如果变成反复的训练,变成对学生生命的规训,把学校变成监狱,把学生当成潜在的犯人甚至就是犯人,那么校长自然就是监狱长,而教师就是警察了。学生上课就是坐牢,下课就是放风,教师的上课就像警察监视坐牢的犯人一样,你说辛苦不辛苦?人家警察监视坐牢的犯人还可能收到犯人的一点好处,你教师像监视犯人一样监视与规训着学生,除了自寻烦恼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做监视犯人的警察是不需要多少思想的,需要的只是严厉的手段。做教师如果也做到这个份上,那是可悲的可叹的。不幸的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学校越办越像监狱,教师越来越像警察。学生没有需要探索的问题,教师上课没有思想智慧的火花,每天就泡在题海战术里,作反复机械的训练。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训练学生就像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训练他做实验的那条狗一样,你说这样的教育生涯有多少滋味?(大笑)。你说作为教师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师当得很有职业倦怠感,当得很疲惫,与职业倦怠感相伴随而来的是强烈的职业失败感,和职业尊严感的缺失。我记得我在中学当老师的时候,那时我年轻,才二十出头,正是朝气蓬勃、青春逼人的时期,现在青春没有了,但是仍然逼人。(大笑)。我记得那时,就看到一些教师才四十多岁,就在数着手指头在盼望着退休的早点到来,而那些真正退了休的教师呢?就把自己的辛苦了一辈子的备课本、作业本、课本,放在操场里当众一起付之一焚。因为他要把自己当老师的那些失败感,那些枯燥无味的教师职业的回忆一销而尽,重新做人(大笑)。当时我看到一些教师居然这样,心里真是拔凉拔凉的。因为,我从这样的行为举止中看到比我们大二十多岁,大三十多岁的这一代教师中似乎看到我作为教师的职业前途。有一种感觉似乎是当教师就是一辈子选错了职业。


其实,跳出来想,这并不是教师应有的命运。如果一个教师能够终身以学习为乐,以书本为伍,能够将自己投入到思考、研究与发现的乐趣中去,能够将学生当成自己的研究对象与学习对象,那么,当教师一定可以充满了乐趣。可以使自己的生命与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所以,有思想的教师并不一定就是饱经风霜的,相反,有思想的教师,因为充满了思维的乐趣与发现的乐趣,还有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因此,他们充实的精神世界,会使得他们看上去要比实质年龄小那么五岁。如果一个教师长期以学生为敌,以知识为敌,以思想为敌,把教师的工作变成警察一样的工作,那么长期身心交瘁就在所难免。那么,这样的教师看上去会比他实质的年龄大那么五岁,甚至十岁。一个人如果常常满脸旧社会,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那是容易变老的。反之与思想为乐的人,常常容易忘记世俗功利世界所带来的烦恼。作为教师,与思想为乐,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心永远是年轻的。每当有人把我的实际年龄猜小那么五岁的时候,我就特别高兴。因为,林肯曾经说过,一个人年过四十,就要为自己的长相负责,四十岁之后,心相是相通的。用思想充实自己头脑,让自己的心灵充实而安宁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教师职业倦怠感的问题。那些想提前退休,想尽快离开教师职业的人,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读书的,他们也从来没有享受过发现的乐趣,没有过思想的乐趣。他们虽然作为教师,但是,他们一辈子只读两本书,一本是教材,一本是教参。他们读的书,只比他们教的学生多一本教参。而且就是凭着这本教参的优势在那样教着。为了保持自己知识上的优势,那本教参就成了他致胜的法宝,要小心保密。否则如果给学生看到了,自己上课就没有优势了。因为学生也知道了标准答案,自己的答案也只是在上面照抄。(大笑)一个教师上课如果就是靠这一点优势去教学生怎么可能教出教师的职业尊严来?不要说做人师,就是做经师都有困难。如果就这样做教师,即使做他三十年,我们作为教师也不是一个知识人,更不是一个思想者。一个教师,如果既不是知识人,也不是一个思想者,那么要让学生对你产生尊敬,要获得教师职业的尊严,恐怕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人,要每天读书,每天思想,每天都有一点新意,每天都有那么一、两个问题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这样就可以做到乐此不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样的教师职业生涯就是其乐融融的。现在当老师当到这种境界的很少。我也曾经在中学当过教师,我知道怎样教会是比较快乐的。那就是必须要有问题,那些能够引起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一定能够吸引学生。


但是问题就在于应试教育,分数与升学率常常取决于记忆力,而不是问题意识。因为考试的要求不是这样的。考试的答案是标准的,固定的。这样的答案是现成的,需要用人的记忆力多,而需要人真正开动脑筋的时候少。那些固定的标准答案,常常限制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标准答案要的是人们的记忆力而不是批判意识。为了应付考试,学校的教育不得不进行题海战术,反复机械地训练,以便加强记忆,掌握这个标准答案。我想,许多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越来越少的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这种应试的后面必然是剥夺人的心智自由,降低人的心智水平。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都来自同一个根源。


这个根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科举考试留下来的一份遗产。也是长期以来,中国人误解了真正的教育与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教育是顺应人的天性的教育,真正的学习是促进人的思考能力的学习。但是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变成了违逆人性训练,学习变成了沉重的背诵与记忆。大脑变成了训练记忆的机器,人变成了崇拜与驯服的工具。科举考试与当前的应试教育,其最大的弊端就是,都践踏了人的生命灵性。


那么,我们在应试教育面前是不是只有束手无策,束手待毙?其实,这里个人的所作所为空间还是相当大的。应试教育其实不用那么紧张,用不着那样搞人海战术,搞题海战术,搞疲劳战术。那些应试的知识,同样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我记得我当年在高考前夕在全省预考完之的考试排名是排到53名,全班是60个同学。这个成绩当时要想通过高考,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当时升学率极低,大约只前10名的同学比较有把握考取一间学校。何况那时我又得了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常常整夜整夜地失眠。后来干脆将死马当活马医,完全当自己没有希望,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没有了精神负担,因此在最后的三个月时间里,反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实如果时间用得好,高考的那点知识内容,三年所学的东西,如果方法得当,心态良好,那么三个月就可以完成任务。我的切身经历已经说明了这种可能性。疲劳战术,只是给人一种安慰而已。其实效果究竟有多大,是不难理解的。人在越是疲劳的状态下,越是学得不好。疲劳是思维的大敌,更是记忆力的大敌。一些学校把老师与学生都折腾得非常厉害,每天休息与睡眠的时间都严重不足。时间精力情趣全都被泡在那种反复的机械训练中了。比如,我曾经看到一些学校的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总是背诵某某课文,甚至居然有让学生抄写课文56遍,这算什么作业啊?这不是纯粹是为了折腾人吗?学生面对这样的作业不厌倦才怪呢。这样的作业除了把学生的时间精力生命耗费一空,让学生变成没有灵魂的人,变成木偶式的人之外毫无用处。我想,一些老师在布置这样的作业的时候,可能指导思想就是不对的。他们可能心想,你们学生不是喜欢动吗?为了让你们没有时间乱说乱动,就布置海量的作业,让你总也折腾不完。这种机械重复的无效学习与无效作业,除了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外,不会起任何作用。这样让学生变成工具人的目的,于教师来说,只是为了方便操纵,不会给他惹麻烦。许多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工作变成一种简单的操作性的技术工作。只希望自己的学生一是不要惹麻烦,二是为老师考出一个好分数,其他都不关老师什么事。学生的生命与老师自己的生命都被置若罔闻,置之脑后。其实这也是教师的一种偷懒行为。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研究知识,研究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维降到最低限度。自己只需要充当警察的作用就是了。试想做这样的教师会有职业尊严吗?会有教师的职业乐趣吗?应试教育之所以会在中华大地上盛行不衰,就是因为后面隐藏了太多的错误的认识。


切记,越是应对非人性化的应试教育,越是要用人性化的办法。轻松、活泼、快乐才能够真正学得好。一个人,只有拥有充足的睡眠,良好的营养,和平宁静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健康的身体,才能够应付残酷无情的现实。我们作为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榜样,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引领学生过一种健康的生活。以健康的姿态去面对人生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要让学生知道,人与生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你对生活笑,生活就对你笑,你对生活哭,生活就对你哭。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守自己的生活原则,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咽喉。人必自尊,然后人尊之,人必自爱,然后人爱之,人必自助,然后人助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特别喜欢这两句话。也希望大家能够与此共勉。


中国的学校越来越监狱化、集中营化,关于这个问题,今年教师节期间,凤凰网曾经专程到广州找到我与信力建先生及华南师大的袁征教授采访有关中国教育问题的专题访谈。我们在访谈过程中就明确提到,中国学校的集中营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似乎越是名校,这个问题越严重。学校遍布摄像头与瞭望所,到处监控之下充满了紧张的氛围。多年以来,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许多所谓的教育改革家,其实只是把学校打造成模范监狱的好手,他们发明出一套规训术,能够把老师与学生监控得密不透风。方法与手段呢?就是人盯人的告密制度,有了这套告密制度,就可以脱离学校,行走天下,到处作报告,而学校不会乱,监狱不会逃跑一个逃犯(大笑)。老师们,二战时纳粹集中营也是靠了这样的方法与手段,造就了那种常常十几个人就可管住上万人的集中营。在这里靠的是,监控、告密、铁丝网、惩罚、侮辱、瞭望所,靠了这套东西一个人确实就可以管住许多人。但是,这不是学校,而是监狱与纳粹集中营。我们越来越多的学校对这套东西津津乐道,比如,谈到班主任工作,有一本书在中国的教师中非常流行,《班主任兵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我觉得书的内容暂且不论,仅这个“兵法”就是值得玩味的。兵法本来是用来对付敌人的,这里班主任用兵法究竟是用来对付谁的?对付学生?学生什么时候在班主任眼里变成了敌人呢?大家之所以会这样认识,其实骨子里还是把教育定位为了控制术。学校人数越多,班级规模越大,就越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术,学校就越来越集中营化。在这里不存在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这不是学校啊。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给学生埋下爱的种子的地方,而不是控制心灵,播下仇恨的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走进这样的死胡同?


我想,这后面其实就蕴藏了一种错误的教育观,以为对学生控制得越严,对学生和老师管得越死就越是好学校。控制的目的就是约束学生的身心,使之丧失生命灵性,而不是让学生变得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用一些严密的规训的方法,千方百计让学生失去思想个性,失去思想的灵性。害怕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极需要来反复思考一个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反复对温家宝总理提出过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杰出人才就是指世界级的大师级人才,是那种世界领军式的人物。为什么培养不出来?难道这是中国人先天就不如人?先天就智商低下?先天就是下贱胚子?先天就是劣等民族?我从来不信这个邪,我爱我们这个民族,我希望她能够变好,我认为我们存在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只是一时陷入了误区,中华民族总有云开日出的那一天。其实,钱学森临终之前的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你只要看看世界上哪个监狱培养出过什么世界杰出人才,就一清二楚了。中国只有走出集中营,走出监狱化的学校,才会有新生。


一些学校不但不倡导师生校园阅读,害怕书香校园,而且还害怕师生的闲暇阅读,一些校长自己就是从来不读书的,而且还不喜欢自己的老师与学生读书。一些学校出台的管理制度就是针对师生的闲暇时间来的。而且还津津乐道于什么“去三闲”,即学生的闲言、闲行与闲思。注意,这里不是指学生上课时产生的“三闲”,而是指放学回家的路上的“三闲”。这里其实西方的谚语可能是很好的佐证,即“闲暇出智慧”,学生真正的成长,一定是在闲暇的阅读与思考中成长的,因为只有有自主与自由的地方,才会有真正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学会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个性。


在这里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作为一个教师,不需要用挣多少钱来证明自己,也不需要用当多大的官来证明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的尊严就在于,你有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这种思想个性是谁也无法取代你的。即使你坐在国家政要面前,你也可高昂着你的头,可以昂首挺胸,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地对答如流。这种自信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你的思想个性,来源于你的见识。这不是靠升官发财就可以取代的。一个人有没有思想灵魂,除了你的生命体验,除了你的思想见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一个人可以有许多钱,也可以当多大的官,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多么有思想。思想来自个体的生命,来自你独特的这一个。


多少年来,我就是对自己提出这一要求。那就是寻找一个普通教师的职业尊严。我在凤凰网上开设教育博客一年浏览量将近千万。我当教师几十年,从来没有过一个哪怕最小的行政职务。但是,我仍然感觉自信与自豪。那是因为支撑我的是思想,是个性,是我的见识。也许有错,但是也是错得有价值,有意义的。做一个不断思考着的人,精神的享受永远没有止境。物质的享受都是有限度的。粮田万倾,不过日食三餐而已;有屋万间,夜眠八尺而已。溺水三千,只饮一瓢。一个人占据那么多自己花费不完的钱财,其实只是一堆数字而已。更何况教师职业的长处根本就不在这里。


一个教师要赢得自己的职业尊严,就必须回归教师的本质,那就是以学生为伍,以知识为伍,更要以真理为伍。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真理的过程中体验到教育工作的乐趣,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尊严。一个当老师的人最好每天研究一点学生,研究一点思想与知识。如果一个老师看到学生就讨厌,如果摸到书本就想睡,那么要从教师职业中取得自己的职业尊严是困难的。如果是这样,我奉劝这样的老师,还是早一点换别的职业好。教师这样的职业并不是符合所有的人。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够从中寻找到乐趣。只有那些热爱学习的人,才能够从中寻找到职业的尊严。


重新认识知识,可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方面。有着怎样的知识观这一点很重要。我们长期以来误解了知识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是以圣人之言作为知识,甚至作为真理。其实知识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人认识世界的一个个里程碑。既是我们认识的起点,也是我们超越的对象。我们对知识的误解之一就是,将知识静态化。以为知识就像农民打的粮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才会说一个人有知识有才气的时候,说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里存在什么问题呢?就是用了传统的老农民对待他打的粮食的态度来对待知识学问的问题。知识其实只是我们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我们思考的结果。读书只是为了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而已。所有的知识只有当它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而不是背诵与记忆的对象的时候,它才能够化成你个人的知识。因此,批判性思维与反思能力是学习中最可宝贵的思维品质。什么少批判,多学习,那完全是误解了学习,误解了知识。我们在博学的同时,还要学会慎思,还要学会审问,还要学会明辨,最后还学会笃行。中国数千年来的知识误区,就是将圣人之言当成知识,将知识看成是一个由圣人完结了的状态。所谓学问,不过就是反复地阐释圣人之言,把圣人之言过度阐述成浩如烟海式的东西,所谓教育就是灌输这些圣人之言,这个过程中说一不二,权威独断,不容质疑与探究。而这些文化遗传基因就蕴藏在孔子的言说方式之中。他的对话常常简短而独断,缺乏平等对话的氛围。形成的文本也是语录方式。语录体之所以会成为中国人特别喜欢的文本形式,那也是有根源的。孔子后来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师表的结果,就是这种语录体与独断式的言说方式,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其结果就是专制而蛮不讲理。孔子占据了绝对真理的位置,后面的孟子即使再发展,也只能成为“亚圣”,亚者,第二,即二流货色也。到荀子,只能够排第三,号称季圣。季圣之后,就一圣也不圣,真理因年代而递减。这就是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宿命,也就是后来鲁迅在他的小说《风波》里描述的九斤老太太的口头禅所说:“一代不如一代”。而西方自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开创的知识观,就是将知识看成是一个动态开放生成的过程。因此,亚里斯多德作为苏格拉底学生的学生,即柏拉图的学生敢于说出一句千年绝响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这样的话孔子虽然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却没有一个人敢于说出来。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不同的思想方式决定的。这不是因为孔子的学生不会说,不敢说,而是因为说了以后后果很严重。在《论语》中凡是敢于质疑孔子的学生,都被孔子骂得一塌糊涂,不是“朽木”,就是“粪土”,要不就是“小人哉”。而那些自始至终称颂孔子的学生,特别是颜回,就得到了孔子“贤哉回也”的回报。我相信作为中国人,今天这种局面仍然是不陌生的,并没有成为历史。大家还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因此我要说,孔子的思考方式与言说方式是禁锢人的思想的,而苏格拉底的思想方式与言说方式却能够让后人在开放的思想状态中不断前进。一种文化与制度的宿命,真的有一种类似于遗传基因与遗传密码式的东西在冥冥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说文化宿命论其实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中国的专制制度延续千年不绝,科举制度相伴随千年不绝,从知识观的视角来看,也是符合逻辑的。静态而封闭的知识观,必然导致专制独裁,因为,这里在思维方式上就杜绝了平等开放对话的可能性。孔子后来被历代的帝王将相利用,其实这也不是偶然的。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孔子被利用那是因为帝王将相觉察到他有利用的价值。利用孔子有利于专制,有利于一统万年铁打的江山,有利于维护那种等级特权秩序,如果没有这些利用的价值,历代帝王将相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功夫去反复造孔子这个至圣?把他步步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这样吓人的头衔的地步?


从最近十年来发生的所谓新课程改革,在知识观上其实就是要改变中国传统的死知识观,而变成西方那种动态、生成、开放的知识观。所遭受的失败其阻力来源就在于历经千年的陈旧落后的静态的知识观惯性阻力过于强大。其实,所谓课堂动态生成过程,其指导思想就是这样的一种动态、生成、开放的知识观。只是许多从事新课程改革的人并没有上升到这个层面来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一种文化知识与思想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常常取决于,他们对知识的认识与定位。只有那种有客观知识、普遍知识的文化,知识与人才会有独立的价值。文化中的逻辑理性是有普遍意义的,对本质的追求其实就是对客观、普遍知识的追求。在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所具有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独创的传统,知识产权与发明专利,唯独首先出现在西方,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知识与思想有独立的价值,才会导致这种东西出现。


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就没有。中国传统对一切发明创造都给他们赋予了一个词叫“奇技淫巧”,是完全属于旁门左道,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只有背诵圣人之言,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里没有知识什么事,没有思想什么事。这里所学的知识暂且不论有没有什么价值,即使有所价值,也要通过帝王家的承认才有意义。这就是《诗经》里曾经有过的句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天下之土,天下之人都是帝王家的,那么,你的发明创造还能够有例外?因此,在中国历代的读书人的最美好的梦想就是“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帝王家收不收购,决定了你的文武艺有没有价值。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从来没有过独立的价值。后来有人概括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毛,必然要附着在某种皮上,不是附着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皮上,就是附着在无产阶级的皮上,总之是要附着在某种皮上,才能够生存下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因为,中国的传统确实没有知识与知识人的独立价值。这里的原因很多。一是这种文化不让知识与知识人独立;二是这种文化下产生的知识与知识人确实也独立不了。孔乙已读的书,人家不收购,他只好沦为乞丐。范进中举前,虽然是秀才,但是也几乎是乞丐,受尽底层社会的嘲弄。而中举就意味着他被帝王家收编了。命运立即为之大变。这些读书人被愚化之后,所学的东西既没有独立谋生的本领,也没有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发明创造。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是体脑分离的,说与做分离的,记忆与思考分离的。而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时刻是拿着铁锤在思考的。在行中思,在思中行。你看一下西方的知识分子形象与中国的一比照就清楚了。西方的知识分子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就是粗壮有力的,是体力与智力的完美结合。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面容清瘦,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要力气没力气,要胆量没胆量,要智慧没智慧。“无事袖手谈心性,国难一死报君恩。”


在中国,最早看到这种教育弊端的是陶行知先生。今天我多次提到他,他确实是值得反复提到的一个人。中国的教育必须回到陶行知那里重新思考,重新出发。陶行知的名字改了许多次,每次改都是对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他曾经叫过“陶知行“,因为要知行合一,后来,在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又改名为“陶行知”,认为有行才有知,一切认识都必须源于行动,基于行动。主张体脑结合,手脑并用,知行统一。在做中学。学的法子要从做中来。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些都是非常准确到位的。也就是说教育与人生不能够脱节,教育与社会不能够脱节,教育与践行不能够脱节,儿童只能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那种让儿童摇头晃脑背诵记忆的东西,在成人看来是有成效的,在儿童本身来说实际上是无效的。这种有口无心的记忆背诵,只能够造就一代知识上的骗子。让人有一个错觉,以为他懂得了许多,实质上他的生命中,他的经验里什么都没有留下。那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喜欢作秀的愤青就是用这种伪知识培养出来的。


人的真正的标志只能够是思想。记得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经有过一句名言:人是会思考的苇草。人的脆弱性甚至远比不上一棵苇草,但是,芦苇是不会思考的,而人因为有了思想,因此,整个宇宙都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有尊严。人的生命之脆弱有时一滴水,一口气,就可以结束他的生命,但是,作为有思想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脆弱,人的生命灵性使人有认识自我,认识宇宙的能力。这就是人之人的高贵之处。倘若人的思想灵魂被剥夺了,人的尊严也就丧失了。


怎样才算是有思想的人呢?有思想是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是一个思想家?并不是的。有思想并不等于一定要是一个思想家,一定独创出一个思想体系,其实并不需要这样高的要求。应该承认人的思想有正误、大小、深浅、广狭之分,即使同为思想家,也有大思想家与小思想家之分。但是,只要一个人不人云亦云,凡事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让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即使得出的结论是与他人一致的,这个思想也是属于他自己的,这样的人就是有他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个经过省察的生活过程,就是培育思想,拥有灵魂的过程。好像是著名诗人莱辛说过一句话,他说,做一个不满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头满足的猪要幸福。也要更有尊严。这是值得深思的至理名言,说明我们必须过一种有省察有选择的生活,过一种能够独立自主的生活。一个人物质的需求其实都是极其有限的,而且物质上的消费非常容易满足。一个人即使再好色,也消不了三千宫女,那只是畸形的贪婪的结果。一个再爱漂亮的女人,即使一天换八套衣服,也是一个有限的数目。世界上真正享受无穷快乐的人常常是那些思想丰富,精神充实的思想家。像牛顿这样的人,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恋爱,他对上帝的爱,对宇宙之谜的痴迷,对万有引力、微积分这样的创造发现,其产生的快乐,远远超过了世俗的男欢女爱。甚至连吃饭都变成了他的思想负担,每天嘴里咀嚼的食物感受不到他的滋味。甚至连睡觉也感觉是一种负担,有一次他感觉自己的大脑似乎不太灵光,不太听使唤,才猛然想起自己已经有三天三夜没有睡了。这真的是叫“废寝忘食”。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他这样的境界,而且也不必人为地追求这种境界。牛顿是人类的一个极端例子。但是这样一个极端例子,至少给人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样本。原来世界之大,还有人可以那样活,而且可以那样活得快乐。这个世界复杂多元,多姿多彩,没有必要雷同,也不可能雷同。唯有尊重多样性才是世界之本原。一个人一旦处于这种状况,可以想见,几乎是没有什么世俗的烦恼可以让他不开心。精神思想的享受,是人类永远也消费不完的,而且思想精神的享受会产生出更多的愉悦感,而物质的过度消费常常是失落感与空虚感。一个人思想灵魂的虚空感觉是最可怕的。许多选择自杀的人,并不是因为物质上不富有,而是因为精神支柱的坍塌。类似牛顿这样一生单身,终身不娶的思想家,在西方简直多如牛毛,除牛顿外,还有康德、卢梭、斯滨诺莎、叔本华、黑格尔、尼采,可以一路数下来。虽然这不是每个世俗的人所能够仿效的,却能够说明有思想的人确实可以有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就是这样的人,才让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让后人能够享受到他们创造出来的成果。


尝试着过一种有思想的教师生活是我最近五年来的一种尝试。如果不是特别忙的话,我每天都争取写一点东西,并且放在我的博客上。那些东西,常常是我灵光闪现的一些碎片,及时记录下来,少则千来字,多则上万字。几年来,风风雨雨我几乎都没有中断过。有不了解我的朋友就说,你真有毅力,能够这样坚持。我说,如果这个事情对我来说需要毅力才能够完成,我早就中断了,因为我这个人最不喜欢靠毅力做事,性情一直很懒散,每天一定要高质量睡够8小时才肯起床的人,也不肯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许多朋友以为我有毅力,并且很勤奋,其实不是的,我没有毅力,也不勤奋,我喜欢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力不去为难自己,常常率性而为,自己开心是第一重要的,世俗的认同是非常次要的。其实我做这些事情是完全不需要毅力的,相反,做这个事情有点像吸食鸦片上瘾一样,一天不做,就感觉难受,就总感受欠缺了什么一样。做这个事情可能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乐此不疲的。可以说已经到了一天不做,就会坐卧不安的地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一个人每天大脑里总有几个鲜活的问题,有一点蛛丝马迹的想法不及时写出来,那么灵光一闪而过,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


作为教师,我以阅读、思考、写作与上课为乐,我的娱乐活动与我的工作及生活已经很好地统一在思想领域里了。现在,对我来说,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娱乐,娱乐也就是工作。每天走进课堂都是充满自信,充满乐趣的。学生一个星期没有见到我,就感觉很失落,而我也是一样的,几天没有上课内心也是痒痒的。因为思想情感的交流,围绕问题而来的交流,常常会有一种特别的快乐。一个做了教师的人,如果不能够从上课、从读书那里获得自信、自尊与快乐,而只能够求助于做一个官来支撑自己,那是很失败的。一个好校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好教师,一个好教师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从上课中得到尊严与快乐。一个人,如果终身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仅仅是把工作当成挣钱的工具与手段,娱乐要到工作之外去寻找,那是一种人生的遗憾。事实上一个可以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的人,特别是那些能够以工作为乐的人,要想不成功都不太可能。因为,这样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事情做得很精彩,做成一流。一个仅仅以挣钱为目的的商人,最后肯定挣不过那些以追求核心价值以及有强烈使命感的商人。像美国的侨布斯、比尔.盖茨都是有强烈使命感的人。他们当初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解决人类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将小型的电脑摆上每个人的办公桌,给人类的思想信息交流带来空前的方便。正是这种使命感,让他们成为了世界级的成功者。有思想的人就是常常带着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进入忘我的工作境界的。


民族振兴的第一要务就是要重新唤醒国民的觉悟,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愚民政策之下的愚民太多,这是我中华千年灾难重重的根源。一个人长期在一种舆论宣传下是容易丧失思考能力的。这种宣传信奉谎言重复千遍就会变成真理。造就最容易跟风从众的人,造就人云亦云的人,当然,有思想的人并不必然要与现在流行的一切作对,特意去标新立异,而是通过逻辑理性、尊重事实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去作出判断。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胡适曾经说过,受一种宣传影响固然是一种宣传,叫人不要受一种宣传影响,其实也还是一种宣传,只不过是另一种宣传而已。任何宣传都是剥夺人的心智能力的。掌握原理与方法,并且亲身去践行,我们才不容易受欺骗。所谓愚民就是长期被欺骗后完全丧失了思考与辨别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被当成工具。一个社会工具人太多,能够思考的人太少,就很危险,因为社会所于危险之中,没有人能够发出警告。这样的社会必然是要遭受灾难的。中国的“文革”产物原因虽然复杂,但是,愚民太多是其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原因。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行:




  休息后,现在接着上面的内容继续讲。前面说到过,做教师就要做一种有思想的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就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尝试过一种有自我省察的生活。这种有自我省察的生活,就是要学会用我们的生命去体验,去感悟。体验什么?感悟什么?康德说,人生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即我能够认识什么?我能够去做一点什么?我还可以期待什么?能够认识什么,这是理论层面的。人认识世界与解释世界是第一重要的。因为人就是在按照你所认识的结果来做出行动。只不过当无数的人都按照自己的认识在行动的时候,他也许能够做自己想做的,却不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这就是叔本华的感叹。这就为什么说愚民太多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只要存在一代愚民,这一代愚民通过家庭、学校与政府将再造就下一代愚民。罗素说过,小时候,受过残酷虐待的人,长大了他又会将这种残酷虐待接递给下一代。所以小时候受过坏教育的人,最容易采用坏教育去教育他的下一代。小时候被粗暴掠夺的,长大后就是最贪婪的。小时候太穷,大了一旦有权就容易变成贪官污吏。就是这个道理。人的认识与欲望会化成行动。而行动又会加深某些认识。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就是这样一个知与行的交互过程。我可以做些什么,是对人的实践要求。人活着总是想做一些什么,既是做,就有可能做错。减少做错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认识上找到正确的方法。无论认识还是行动,其实都受价值观的驱使。这就是我们能够期望的东西。我们期望的东西,即是我们的认识对象,也是我们的行动对象,因此期望的东西,即是理论的对象,也是我们实践的对象。人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会有所不同。理论智慧,常常遵循的是逻辑理性,要求逻辑严密,追求的是最完美。而实践智慧,常常要求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寻找的是当下现实情况下的最不坏。我可以期望什么,其实就是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巧妙博弈的产物。我们能够期望的东西永远不会是最完美的,而是眼下我们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一个有实践智慧的人,总是基于眼下的情况来做下一步的事情。当一个认识到某种事情的不完美,却又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就理性地选择改变自己。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那句话:我不能够改变世界,但是,我可以选择改变自己。其实,这句话同样值得商榷。为什么一定要将世界与你分开来呢?每个人难道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吗?世界固然难以改变。因为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有无数的人生存于这个世界,无数的人就会有无数的选择,无数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作用于这样的世界,其力量自然是非常微小的。但是,无数的人一点点微小的力量作用于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就会产生巨大的改变。其实改变自己也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样容易,改变自己,特别是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极不容易的。许多人以为改变自己容易,其实那也是一种错觉。人的许多思想观念,都是这个世界给的。王阳明就说,擒山贼易,擒心中贼难。这不是没有根据的。作为有着悠久专制传统的中国社会,其实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独裁者。当他没有掌权的时候,都希望民主,而一旦掌权,则又觉得民主是多余的。直到被人挤下台,又想到民主宪法的作用。中国人,百年来的教训,大致跳不出这个迷魂阵。比如,取得胜利之前的毛泽东,曾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许下许多的关于民主选举的诺言,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到的“四大自由”,即人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思想言论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信仰自己的上帝的自由,他都是相信的。说得当时连美国人也都乐颠颠的,也就相信了,所以就没有那么大力支持国民党,但是,取得胜利之后,却不是那么回事了。毛后来在许多方面做得比蒋介石要过份得多。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恐怕只研究个人的思想性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研究他安身立命的社会,必须研究养育他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非人性的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成王败寇的价值观,所演绎出来的历史,就必然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切勿沽名学霸王。”假如是美国的话,就会是另一番情景。比如美国华盛顿带领军队打败英国殖民者,然后非常潇洒地回到老家,安然无事地种起地来,而且一种就是四年,全然忘记了打江山坐江山的这回事。直到美国群龙无首,召开国会,要建国立业了,说还是要有宪法,要有一个政府,他才被拉出农田,去当起美国第一任总统,在他当完第二任之后,无论如何也不肯再任第三届,更没有想到要终身占据这个职务。华盛顿开了这样一个头之后,美国后来的总统只有罗斯福总统在二战特殊时期不方便选举,才有过破例。有这样的选择后面是因为有相应的价值理念,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自由。战争也只有在妨碍自由,又没有其他协商的途径的情况下,才会爆发。这与中国人数千年来,打江山坐江山,家天下的价值追求是大不相同的。再比如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军总司令与总统,都在战后得到善终,作为胜利者的北方并没有清算他,总司令败退之后,还创建了美国一间著名的华盛顿.李大学,仍然坚持他的种族歧视办学思想,将黑人排除在之间大学之外,直到一百多年之后美国再次掀起反对种族歧视运动,这间大学才招收了开办以后第一个黑人学生。而南方联盟总统在败退之后还可以继续当他的国会议员。即使不当国会议员,也还可以当大学教授、当一个花匠、当一个律师、做一个农夫等等。总之是价值多元化。只要自由快乐,都有同等的价值。因此,人们在乎自由快乐远胜于对成败的关注。这样的宽容精神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中国做一个失败者的下场会很悲惨,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并且身败名裂。在中国历史上就认成功,方法与手段可以不择。只要你成功了,做过任何罪恶滔天的事情,后人都会原谅。而一旦失败了,即使再人性化,再仁慈也将会被后人妖魔化。中国历史上类似的美国这样的战争事件不计其数,但是,其结局都完全不同。都是成者彻底清洗败者为能事,对其满门抄斩,杀戮成性,血流成河,在这里即使兄弟姐妹之间也毫不留情。中国历史的残酷性,决定了中国人的生存以成败论英雄。一个人一旦得势,常常可以践踏法律,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混淆是非,呼风唤雨,而一旦跌下来,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落井下石者云集,被打倒在地,还要踏上一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因此,中国人为了成功,常常是不计后果,不择手段,为了成功,无所不用其极,这是一种文化病态。这种情况发展到现在还可以在学校教育中不时听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即使做乞丐,也要跑在前面。”想想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丛林法则式的生存,中国人要想获得幸福谈何容易。


其实大家只要想一想,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养育的产物,人有时要从骨子里改变自己,就有点像提着自己的头发要企图离开地球一样荒唐可笑。我们不要忘记了,人是文化之人,文化是有传统的,活着的人,总难免受到死人的牵连,唯有自我省察,自我启蒙,自我觉醒,才能够逐渐摆脱那种束缚,获得新的自由。


其实,当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时候,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这个世界。世界的每一次改变都不会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一个个你我他的点点滴滴的认识与行动的汇合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在改变自己的时候,也就是在改变世界。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这世界的一部分,那怕是极微小的一部分。我们可能大大地误解了世界的改变方式。世界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翻天覆地的。如果把世界的改变是无数微小力量漫长的博弈过程,那么其实每个人的努力都不会是零。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这个世界,都在以你的方式留下你生命的足迹。当你改变了自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改变了世界的这一极微小的部分。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生存环境,你以什么面貌出现在这个世界,你也就为他人创造了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你的幸福快乐,构成了他人一个幸福快乐的生存环境。人的幸福快乐来源,按照罗素的说法,一是来自于制度,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态度。而态度归根结蒂也还是来源于社会环境。我一直不主张这么一个说法,就是以为社会是不可以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体制,你我他都是体制,都是社会。改变自己就是在改变体制。如果大家对一种体制极不满意,却又选择在这种极坏的体制里添砖加瓦,使这种坏体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那结果就是你既不能够改变社会,你也没有改变自己。不要忘记了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就是你我他这样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言行举止。




当一个人如果基于康德关于人生的三个问题来审察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过的生活就是自主的生活。他的生命质量将会很高。他的自由与自主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大。主动地做事,自主地做事,将使你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幸福地享受自己的生活与生命。


这里我将举韩寒为例来说明。韩寒是互联网时代中国的一个新的生存范例。按照中国传统世俗的眼光,他不是一个好学生,连中学都没有能够毕业,中小学的成绩按照世俗的标准又很不理想,按照世俗的偏见,这种孩子就是“坏孩子“。但是,今天这个坏孩子,活出了自己的尊严,不但在经济上完全可以自立,而且在精神价值理念上还为中国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生存样本。世俗偏见中的“坏孩子”原来是被封闭的传统势力歪曲的结果,其实是开放社会中所需要的那种新人。即有自己独特个性,能够担负责任,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的人。中国社会能够出一个韩寒,而且能够让韩寒活得这样成功,充分说明一个开放的中国社会的出现将无可阻挡。韩寒没有改变自己,但是他确实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中国。我记得去年,他第一次在新浪上开通自己的微博,才发了一个字的招呼:“喂”,当天,这个发自韩寒的“喂”字,点击量就达百万以上。不是那个“喂”字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这个字出自韩寒。这充分说明他的信众之多,影响之大。他没有高学历,他也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他没有任何行政职务,完全是素民平民一个,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影响力?这当然要首先归功于他个人的思想个性,他对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他特立独行,青春靓丽的形象。作家、思想者、年轻、英俊、国际赛车冠军,这些符号汇聚在一起,其产生的魅力是可想而知的。而这些能够产生明星效应的符号,必须要有一个传播途径才会达到效果。所以,韩寒的造就还得感谢互联网时代,感谢互联网这种新传媒,这种新传媒的特点就是充分地将人的个性、自主性,自由地展示在社会面前。不知道是谁说过,互联网就是社会的一面最大的镜子,可以照出社会人生的百态,互联网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社会及传统文化的冲击力是无可限量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有点社会影响力的文章,文章题目就叫“韩寒是中国教育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教育的腐朽与黑暗。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存过。千年的文字狱传统,千年的思想禁锢惯性,突然遭受了这种来自人类新科技,人类新发明的巨大挑战。说实在的,许多体制内的人都没有作好物质与心理上的准备。许多人面对这种新媒体,丑态百出,笑话连篇,束手无策,正是这样的背景下造就了像韩寒这种人,他以真诚、负责、信誉、个性、思想、智慧横空出世,他不改变自己,他甚至有点偏执狂,但是世界却悄然无声地在改变着。


韩寒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大的明星效应,是因为他以自己的方式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生存路子。韩寒的生存路子,既不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也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甚至都可以生存于体制之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互联网将他的个性放大之后置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前。让许多受到传统压抑的年轻人突然感到,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原来人还会有这种幸福与快乐。因此,发现自己,做有个性的自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一个民族要想有出路,就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向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学习。不要总是躲藏在老祖宗的荣耀里洋洋得意。如果老祖宗那么好,自己这么没有出息,这能够说明什么?这除了证明自己没有出息之外,还有什么价值?因此我常常对传统文化采用批判学习的态度,我批孔子、批孟子,只是为了进一步认识自己文化的根源,而不是要推卸当代人的责任,而是要找到重新出发的出发点。我们比较理性的态度就是:老祖宗不是那么好的,我们当下的人也不是那么差,这样的心态才有利于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




建设好家园当然要从现实出发,但是,也不要抱残守缺。我们常常迷信现实中的特色。现实中有许多特色其实恰好是我们需要改革的对象。中国式的专制就是需要变革的特色,而不是能够立足于这样的特色。我昨天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狗屎的特色》,如果一种特色像狗屎一样臭,我们就不能够说立足于这样的特色,而是要立足于改掉这样的特色。我想世界各个民族,各个社会阶段都曾经遇到过狗屎特色问题。英国人的办法是在“自由宪法”指导思想下的“光荣革命”。法国人则立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红色恐怖的结果,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日本人则悄无声息地进行了一场“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式的和平变革。美国人面对狗屎特色,常常用研究与立法的方式分批渐进式地改变。唯有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抱残守缺,认为狗屎特色不可改,不能改,只能够从狗屎特色出发。狗拉了屎在餐桌上本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掉这堆狗屎,打扫好餐桌继续生活。但是,在中国不同,狗拉了一堆狗屎在餐桌上,因此,就有文人学士出来摇头晃脑,然后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结果就是:原来这是二千五百年前二郎神的天狗拉的圣屎。虽然臭不可闻,却因为屎的出身高贵,时代久远而显得有了圣气。因此,这堆狗屎被保护了起来,并且后来的人还要立足于这堆狗屎,还要后人学会在这堆狗屎面前香喷喷地吃饭,还要建设更多的狗屎餐桌,且代代继承与发扬下去,久而久之的结果是,人们发现在没有狗屎的餐桌上吃不下饭,再久而久之的结果,甚而至于人们发现,饭菜其实是臭的,而狗屎才是香的。(大笑)


难怪鲁迅会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为酱缸文化。还说中国巨大的惯性力,如果没有鞭子抽打在背上,万万是不会动弹一下的。他曾经说到过近一个世纪前的中国是富人的孩子在家里嗲里嗲气、妖里妖形地在家里闹,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地在街头转,后来长大之后就一起到社会上闹。要看二十年后的中国社会,其实只要看看现在的孩子就知道了。现在看来,中国仍然是这样的。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的问题还不是如当年鲁迅所判断的那样?因此,要认识中国社会,至今仍然无法绕过鲁迅提供的视角。现在人急切地宣布说鲁迅已经过时了,要将他的文章全部撒出中学课本。我以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行为。中国现实中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撒掉鲁迅就不存在。其实鲁迅早就预料到他的命运。他真诚地希望中国人能够忘记他。因为唯有忘记他的时候,中国才是真正摆脱传统酱缸污染的时候。但是这不是把鲁迅撒出教材就可以的,而是要真正地将中国建设好,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好。让中国人过得有人的尊严的幸福。此时鲁迅自然而然地就不会成为人们感叹的对象。现在中国问题仍然那么多,受侮辱受压迫的人仍然那么多,怪不得人们自然而然地又跑到鲁迅思想里寻找答案。一些人可以将鲁迅从中学课本里删掉,但是删不掉现实中存在的那些黑暗。一些害怕鲁迅,就像猪八戒害怕照镜子一样。打碎镜子并不意味着猪八戒就长得英俊了。其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至今仍然没有走出鲁迅、胡适、陶行知他们所批判的中国面貌。比如胡适曾经多次在大学毕业典礼上说到过,学生所过的教育都要化成几个纠结于心的问题,有一些研究的兴趣。要带着问题离开学校,那样就会让你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离开考试之后仍然会坚持阅读与思考,没有设备与仪器,就是砸锅卖钱也会去想办法。胡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都来源于他们的老师杜威。中美教育的差异其实早一个世纪前先贤们就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但是,至今中国的应试教育仍然是要剥夺孩子的这种问题意识与好奇心。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天真活泼好问的。小学时也还可以。到初中时就消退了许多。到高中时即使是踢他三脚,恐怕也不肯再放个屁。(大笑)大学生提问之难常常难以上青天。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没有问题,没有思想个性,没有棱角,变成了一个溜光圆滑的琉璃蛋。而我们的老师常常也是用这样的办法培养出来的。且通过教育代代相传。如果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够积极地引领学生进入创造状态,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一点,那就是对学生有一种宽容之心,期望之心,对孩子要有一种花苞心态。就是面对千瓣莲耐心等待其厚厚地结实的心态。千瓣莲开得越晚的,结的莲子就越多。我们的孩子其实都可能是丑小鸭。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当年之所以要写一篇童话《丑小鸭》,其实那是他自己的自撰体童话。那丑小鸭,其实就是安徒生自己。陶行知先生当年也曾大声疾呼过:你这个糊涂的先生,你的冷眼里有瓦特,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咒骂声中有爱迪生。无数的事实表明,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下结论。人与人的发展与个性都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少年老成,智慧早熟,也有的大器晚成。我常常与刘良华教授开玩笑说,我的成长过程之所以不及你有成就感,就是因为早年在小学时比你留级的次数少了一次。刘良华教授昨天给你们讲过课,他现在是国内教育界很有知名度的教授。可是,他在小学时连续留级三次。我也留级两次。但是,我的人生其实是从四十岁开始的。我今年四十四岁。(大笑)四十岁之后重新发现自己,以这个年龄进入人生说起来有点晚,但是我现在信心越来越足,精力越来越充沛,许多我这个年龄的人都已经想到要退休了。而我的人生才走了四年。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完全一样。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相反的例子也很多。武汉市教育系统在前年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就是对高考三十年来各省市的高考状元一千多人作了一个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人数占三分之一,结果发现这些接受调查的当年高考状元里,在不同的行业里几乎没有一个对社会有杰出的成就。这也让我想起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招收了二十多个学生。这批学生年龄最小的才9岁,最大的16岁。当时的班长是宁铂14岁,作为我的老乡,离我们家不远,那一年,我小学四年级,由于各门功课不及格,主科加起来也不够60分,因此,无条件被宣布留级。那时我们的班主任就拿宁铂为榜样,我作为留级生坐在教室最后面,很伤自尊。那时我想,人与人的差距怎么就这样大呢?人家在我这个年龄上大学,我却在小学四年级还要留级。但是,现在看来,我也没有什么好自卑的。当年的神童宁铂几年前出家去五台山当了和尚,据说现在在老家南昌出家。这种个人的自由选择,我认为无可厚非。但是至少给了我们教育一个启示。人是不可拔苗助长的。虽然对他个人的成长之路,我以为无可指责,但是,当初国家花那么多钱,从千万人中把宁铂挑选出来去少年科大作特别培养,毕竟不是为了培养一个高僧,而是想培养成牛顿、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巨人。可见,人的成长自然有其规律的。后来的著名数学家陈身省先生倒是对这种现象一针见血地发出了这样的告诫,他说:顶有出息的孩子,你不要干预太多。管得太死再有天赋的孩子也会被废了。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就不是什么神童,除了数学不错外,甚至还有多门功课不及格。考南开大学也很勉强。进去后又换了多个专业,最后因为不擅长做实验,才无可选择地选择了数学。可见天才并不是什么都行的。天才常常就是偏才,就是怪才。我们不能够对其身心管束过多。


但是,我们的教育千方百计似乎就在剥夺孩子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惊异感。然后就变成了鲁迅当年描述的那样:“满脸装出一副死相,说笑就是放肆;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原话是不是这样,我记不清了,我的记忆力不好。常常记不住有的原话。


我记得清华大学一个老教授何兆武先生曾经说过国情不是妨碍接受真理的理由,当国情与真理相违的时候,要改变的是国情,而不是真理。这可以说是我们应该有的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基本态度。普世价值产生于西方,但是并不是仅仅是西方的,而是人类普遍性的。以人为本,这到哪里都是说得通的。以人为本,这是针对中国以官为本来说的,以人为本,之所以会遭受那么大的阻力,就是因为中国有着千年的官本位的价值取向的深厚土壤。


中国近向年来经济上确实有一些发展。积累了一些财富,但是,这些财富又拿来去买了美国人印刷的纸,甚至只是他们银行里的一些数字。我们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财富最后不能够买美国人的飞机,不能够买美国人的航空母舰,也不能够用来购买美国人的高新技术。那么,我们还储蓄那么多美元做什么?为什么不能够用这些钱引进美国的一些顶尖大学?与他们合作办学?引进他们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一个国家的智慧之母。北洋、民国时期都可以大量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形成民国教育的辉煌历史,为什么今天就不可以做一做?哪怕尝试一下也好啊。我们中国人千万不要变成拉封丹寓言中的那头布里丹的驴,面对两堆丰美的干草,无从选择,最后活活饿死在两堆干堆之间。


最后一点就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是要学会做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生命在宇宙中都是唯一。都是不可复制的。消逝了就永远不会再来。因此,每个人都要好好地珍惜自己的人生。前几天,我研究生时的老师杨启亮先生来我们学院演讲,我接待了他。席间我们讨论起韩寒来,老师说,你不要举韩寒这个例子,韩寒在中国只有一个。我说,韩寒只有一个,许锡良也只有一个啊。老师您也只有一个啊。而且我现在也要面对着听课的老师说,你们的生命也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精彩。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精彩,发扬出来。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人可以重复,可以互相替代的。我这样说的自信心来自于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佛道就是要让每个人的生命还原为独特的自己。就是一个撕掉世俗的标签的过程。我们不幸就不幸在于每个人的生命自出生之时起就被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进幼儿园被贴上“好孩子”,“坏孩子”的标签。进小学被贴上“三好学生”、“红领巾”、“绿领巾”的标签,一路下去,无完没了。


好了,说得够多了,现在留一点时间,与大家交流对话。希望有什么不同的思想观点尽量说出来。如果时间不够的话,还可以在互联网的博客上、QQ上继续讨论。机会难得。写纸条也行。感谢大家。(热烈掌声)


教师1:许老师您好!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就是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就是西方的那些评奖者他们抱有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偏见这样的因素在影响着中国获奖?谢谢!


答:感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我个人的看法是,诺贝尔奖作为科学奖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虽然也会有存在偏差的时候,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国际奖项。是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实力的。大家只要看一下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越多的国家,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综合实力也就越强。美国一个国家获奖近一半,200多个,他们民间的研究基金会三四万个,科学研究是万马奔腾,东方不亮西方亮,不像我们利出一孔,千军万马只有一根独木桥。怎么可能竞争得过人家?掌握资源的人不研究,研究的人没有资源与平台。这就是体制性的掣肘。科研资源的获得变成了权力的分配格局。权大资源多,权小资源少。按照权力的大小,排座座,分果果。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原因归咎为人家的歧视与偏见,那么永远不会有进步的时候。应该承认诺贝尔奖的权威性。要说中国被人用意识形态偏见而导致不能够获奖是没有道理的。要是不服,我们也拿出一项巨大的科学研究成果来?拿不出啊。前苏联尽管有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但是也不妨碍苏联获奖。这个问题上我们还需要多多反省自己。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科学研究水平确实是比较低的。看看中国的科学研究机制就知道了。从研究项目到研究经费都完全控制在政府手中。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因为科学研究是探求未知,要是政府官员知道哪些可以研究哪些不可以研究,那还要科学家干什么?最近几年发生的科学造假现象其实也说明中国式的科学研究弊端多多,水平低劣。比如曾经号称“国际领先”,出自于华中科技大学的肖传国作为“973”国家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其肖氏手术曾经一度被认为有希望为中国拿到诺贝尔奖。结果,被方舟子举报造假,他就雇凶暗算,一个科学家不会证明自己,选择用这种下作的方式,已经充分说明我们的科研领域黑暗到了什么地步。后来据说中科院重新组织科学家对肖氏反射弧进行重新鉴定,结论是确实造假。人们才没有什么话说了。就科学研究来说,应该是世界性的普遍法则。中国的发明创造少,知识产权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比如,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却迟迟得不到承认,一个工程院士评了许多次,都过不了。后来据说领导干预才通过的。通过后袁隆平先生表示放弃中国科学院士的评选。这种事情在美国就不太容易发生。一个国家如果被太多的国家偏见,就要学会反思了。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偏僻的地区,却办出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好的大学。香港的大学排名在亚洲前五名的大学中有三间。即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这非常了不起了。科学研究是世界性的,没有什么特色可言,规则同一。


当然,诺贝尔奖中的文学奖、和平奖肯定是有一点意识形态成分的。不过,以人为本的普世价值追求,是人类共同的愿景,这种愿景甚至比某项科学研究的意义还要大得多。有这种意识形态成分也没有什么不好。诺贝尔奖的权威性是不必去怀疑的。谢谢。


(掌声)


教师2:许老师,您讲到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对我很有启发。我最近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一个学生交的作业只写了一句话:“自己百度一下就有了。”这样的学生显然很有个性,也很有才,请问题面对这样的学生,您怎样办?谢谢。


答:你布置作业,学生说百度一下就有了。是吧?(是的)很有创意的。呵呵。以我的观点来看,这个学生可能误解了一点。你百度一下当然是有了一些答案,但是,这些答案却不是你思考出来的,你自己有什么想法,才是关键的。如果你同意百度的结果,那也要说明为什么同意,如果不同意就更要说明为什么不同意。百度一下是别人的见解,并不能够代替你自己的思考,面对每一个问题,你要学会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自己的生活来作出判断。如果是我的学生我就这样告诉他。


同时这也说明互联网时代需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包括教师的职业内涵。一个教师仅有一些客观知识是不够的,还得学会有见识。有知识不如有见识。知识可以百度一下获得,但是见识却必须自己学会独立思考。


真知识是要从做中学的。那些没有自己切身体验的所谓知识,其实大多只是伪知识。


人类的知识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出了许多挑战。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记忆力与背诵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相反,个人的见识与创意却越来越重要。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发明创造,然后不断地解放人,把人从工具人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过程。比如人类机器的发明代替人的体力,使得人的体力不占优势。而电脑计算机的发明,又将人的脑力从记忆与计算的工具中解放出来了。因此,现在的脑力越来越淡化记忆与计算,因为这些都可以大量地交给电脑去完成。准确性还要高得多。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有问题意识,然后要知道到哪里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料,找到之后如何利用它。有围绕问题寻找与利用资料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幸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包括高等教育,至今仍然停留在要学生围绕考试的记啊,背啊,算啊的传统教育模式中。现在知识信息的获取与来源都非常方便。现在不仅可以读书,还可以上互联网,甚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读手机代替读书。尽快教会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利用资料这可能才是关键。


人类唯有生命体验是不可以用机器代替的。比如,如果让美国的学生来学习中国的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美国的学生就可能无法理解。因为他们现在早就用联合收割机种农作物,一个80岁的老太太靠了这种机器一个人就可以种上3000亩土地,而且还很轻松。因此,这种农活早就没有那么辛苦了。这就是人从工具人解放出来了。因此,无论时代,生命的体验与感悟,以及创造力是机器所不能够替代的。将来的教育就是越来越集中到这些机器不能够替代的领域,而应试教育的危害就是将人训练成为工具人,扼杀了人的创造活力,一个没有创造活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受这种教育的人将无法适应日益开放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谢谢。(掌声)


教师3:许老师,刚才您提到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问题意识,探究未来,这对我很有启发性。我也看到过一个杂志说,中国的电影总喜欢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而美国的电影总喜欢拍摄关于未来的电影。比如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那现在有一个矛盾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按照许老师的教育观去教育学生,那么在领导的眼里,在家长的眼里,在社会的眼里,会被认为不是一个好老师。因为现在的领导、家长与社会还是很看重学生的考分,所以现在心里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做。请教老师一下。谢谢。


答:是的。大家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共同问题。中国社会目前正处在转型的博弈时期。这将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旧的教育思想,旧的教育体制早已露出其难以为继的破绽。大家只要看一看,每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即等于失业,工资拿得越来越少,就业越来越困难,创业能力越来越少,就知道这种境况将会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那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数过多?是我们社会人才过剩吗?不是的。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中国大学生按照人口比例只有美国的几分之一,只有日本的几分之一。关键是人家培养了大量的创造型人才,每个创造型人才可以帮助社会解决许多就业问题。我们的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磨灭了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丧失了生命灵性,既不会生活,也不会生产。社会悲剧、个人的悲剧和家庭悲剧都因不合理的制度与不合格的教育而产生。


如果一个社会大学生的就业率还不如中专生,不如中学生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反思了。人们就会开始怀疑,受那样的教育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个时候,领导也好,家长也好,就开始慢慢反省了。


事实上现实中类似的例子越来越多。中山大学附中我有一个好朋友,他有三十年教龄,他曾说到过一个案例,他教过一个极差的学生,全班49个学生,他每次考试移居第49名,从来没有超越过。后来实在无法学下去,放弃高考,去工作,后来自己开了一间规模不错的公司,据说当年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就去了他的公司工作,由当年这个倒数第一的学生开出工资。我听完这个案例之后,我真的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感觉脸红,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感觉焦急。中国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这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从孩子的一生考虑,作为一个明智的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往这种残害儿童的应试教育的火坑中推。作为教师也应该着眼于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那种考试保障不了孩子的前途与幸福。


当然,眼下而言,应试教育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有一些教育领导抓升学率还是要抓出血来。而且作风又很霸道,怎么办?作为普通教师如果公然站出来对抗,下场会很悲惨,我也不主张作无谓的牺牲。因此,我也奉劝大家,学会生存。有时,不能够积极反抗,就消极对待。在错误面前落后你就是进步。(大笑)。谢谢。


最后一个问题。刚才我在回答问题时,后面有一位老师的手一度举得很高,现在将这个问题交给他来提。


教师4:好,那我来提一个问题,如果按照许老师今天上午所讲的,我以为不教还好一点。(大笑)让学生自学,我们老师不教是不是会更好?(大笑)


答:如果从学生实际受到的教育效果来看,如果你用了错误的方法来教育他,确实还不如不教。教育就是这样,如果不是正确的教育,那么就是反教育。如果是反教育就是摧残儿童的活动,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卢梭曾经有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说,一个受了错误教育的孩子远远不如一个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聪明。与其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还不如站在原地不动。细细想想,这个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教育就是一把双刃剑,一个好的教育常常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一个坏的教育,常常摧残儿童的身心健康。所以,各位老师,不要以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就是在做培养孩子的工作。当我们用了错误的教育把孩子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上的时候,我们不但没有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反而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个时候,我们付出的汗水不但无功而且有过。因此,我们工作的成效,常常并不取决于我们付出了多少,而是取决于我们做对了多少。做正确的事情远远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工作是有正面的价值还是负面的效应。


刚才这位老师说不教还好的问题,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假如我们处于错误的教育道路上。确实教还不如不教。比如,我小学时,那时正值“文革”,上课就只是背诵毛主席语录,上课就讲那些大而空的东西。在那种情况下,经常生病,经常请病假,也不负责任的老师就是好老师。那时我最喜欢的老师也就是这样的老师。三天两日请病假,虽然我学不到东西,但是,至少他不会压迫我,不会教坏我。(大笑)。那时我身心是自由的,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看一点小人书,与孩子一起玩点游戏,身心也能够得到一些发展。人生命中本身就蕴藏了发展的基因。只要不被摧残总有一天会发展的。因此,卢梭的那句话值得我们反复深思。谢谢。


郑海燕博士总结:


各位老师,我们把许老师请来,给大家开了这个讲座。我在他的讲座面前,我的语言是很贫乏的。我想,我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一下呢。我想,我找不出一些语言概括出许老师的讲座的思想与风格。我一路听下来,很感佩,我看老师们也很振奋。今天上午分成两个时段,讲得很精彩,大家听得也很认真。今天尤其值得一说的是今天最后一位提问的老师,好像是余老师吧。今天大家好像已经被激活了,都在勇跃提问。我们的大脑中原来的一些观念已经与许老师所提的许多新观念在发生冲突了。我们确实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许老师能够博览群书,能够对我们老师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似乎没有能够难倒他的问题。相信大家还有许多话想说,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我们的交流暂时停止。剩下的讨论我们还可以延续,在哪里?在许老师的博客上,大家可以在那里继续畅所欲言,相信许老师也会像今天这样与大家热烈讨论。希望大家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作为教师,我们也可以有我们的力量,也可以有我们的空间。虽然环境总体上还让我们无可奈何,但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教师,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好了,今天上午的讲座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热烈的掌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9 14:42
立足校本比教学 着眼长效抓课改
——肖港初中2011年秋季度“课内比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全省开展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校紧紧围绕“立足课改,狠抓常规,全员参与,共同提高”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在活动进程中,我校教师认识逐渐提高、行动日趋积极,对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过程及结果都有了明确认识本学期“课内比教学”的活动已结束,现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效果总结如下:
1、以肖卫国为首的校委会一般人高度重视,教导处教科室精心组织。学校积极成立了“课内比教学”活动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动员大会,大力宣传发动,校长、主任亲自上阵,教学副校长肖显设、教导主任刘国强、教科室主任肖树伟等领导主动带头讲课,为全体教师树立了榜样,营造良好的比教氛围。学校及时制定了详细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深入宣传发动,严格按照方案实施,确保了本次活动的有序进行。让全体教师明白此次比教学就是要达到的目标。
2、狠抓常规管理,夯实课内比教学根基。本学期组织进行了4次教学常规检查。为了让检查更具有实效性,先后请教师代表郭厚明、肖应鹏、彭丹明、陈勇、连炎周、朱亚军等教师参与学校常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教学常规情况本学期有了整体提升。尤其是七年级老师王运娇、彭秀丽、祝爱丽、杨建华、冯辉、朱友珍、章著;八年级老师肖胜林、汪端、肖莉辉、陶辉、唐子英、秋文英、肖俊东;九年级老师胡进红、肖保艳、彭端明、魏敏英、江锦玉、肖小东、肖进强、郭厚明、叶立华、陶桂华、舒文明、肖荣、涂春平;行管人员彭俊雄、唐文、杨光一、彭黎、余自浩、王顺海、岳中波、余信俊、陈琼香、黄平安、徐金星、汪朝曙、肖显设等老师,历次常规检查成绩均在优秀行列。在12月中旬,我校迎接了学区的教学常规大检查,课堂教学得分和常规档案得分都居学区同组检查第一名。特别是连炎周、朱友珍、祝爱丽、万仁光等老师的课堂教学,发挥高效课堂的功能,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给课堂改革教学提供了示范,得到学区检查组成员的一致好评。
3、全校教师不分男女老幼全体参与,课内比教学规模空前。学校根据拟定的方案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全校教师中无论是年纪超过50周岁的梁炳林、肖应鹏等老教师,还是20多岁的青年教师都能够参与其中,全校151名任课教师,赛课达181节次,教师听课达1318人次,做到了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实现全覆盖,比例达100%,通过课堂教学比赛,让全体教师得到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得到展示和发展。特别是我校借助孝南区第六次学校管理“校校行”检查和“学教结合当堂巩固”高效课堂改革的强劲东风,各教研组一起发力,让年轻教师在“怕”中炼胆,中年教师在“慌”出危机中再树“高效课堂”改革新观念,老年教师在“烦”中与时俱进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率先垂范下,使得集体备课、评课、议课、公开课、比教学活动稳步推进。在孝南区校校行检查中,我校推出10人展示了高效课堂(彭朝艳、肖树伟、唐文、余加文、胡晓雁、朱佑珍、周秋菊、肖瑞、唐雪艳、王顺海),3人展示了实验课(陈琼香、叶立华、魏寒娇),9人指导展示了特色课堂(汪端、祝爱丽、彭秀丽、张超明、杨忠诚、王足霞、胡聪、段春莉、李俊杰),受到了检查的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好评,为我校赢得了荣誉。同时积极办好《“课内比教学”简报》,小结课内比教学工作。
4、全校教师人人准备认真,“课内比教学”活动效果明显。学校积极把本次活动与高效课堂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浓厚的课改教学研究气围,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全体教师积极把握高效课堂改革的机会,活动准备非常充分,比武活动中教师们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纷纷采用“271”高效课堂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想说、敢说、能说”,并充分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带来的乐趣。教师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善于调控教学场景,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比武活动各位教师都充分展示教学才艺,体现了教师群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示了自已的教学风格,使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升。特别是我们的校长、主任都认真做好示范带头作用,亲自上阵,为教师们展示教学风采,涌现出了像朱友珍、连炎周、祝爱丽、杨光一、王运娇、唐文等一批教学能手课改标兵。
5、积极加强交流活动,总结活动经验。本学期我校第三次组织教师赴山东昌乐二中观摩学习,并组织教师和班主任两次到闵集中学观摩学习,切实更新教师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向课堂高效迈进。在本次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新课改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有效学习。通过课前有目的有内容的预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又通过生生互动学习等环节,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在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参与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进步,也让老师感受到了一节成功的课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课内比教学活动助推了我校打造高效课堂的步伐。学期末每位教师都认真书写了“课内比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6、课内比教学活动教研工作生机勃勃,全面推进,成果丰硕、成绩喜人。九月份,陈琼香老师参加孝感市物理复习课竞赛活动,执教的《密度及其测量》荣获孝感市一等奖。十月份,肖瑞老师参加孝南区思品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并获得参加市级竞赛资格,并在十一月初的孝感市思品优质课上,执教《合理消费》荣获市一等奖。更可喜的是,肖瑞还很有希望被推送到省级参赛。12月初,施华老师设计的《分子的运动实验改进》在孝感市中学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叶立华老师论文《加强创新设计,改革实验教学》荣获市级二等奖。祝爱丽、陶保新两位教师,花费了很长时间很大的精力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并被拍摄制作出光盘。在孝南区课本剧展评活动中,祝爱丽、黄焕明导演的《皇帝的新装》荣获一等奖,陶保新导演的《范进中举》荣获二等奖。学生李佳、唐有聪、李彤、舒敏、章臣壮、寇雄飞荣获优秀表演奖。以上荣誉的取得,不仅是相关师生个人的光荣,也是相关教研组和班级的光荣,背后都凝聚着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在以上竞赛活动中,我校师生都得到了市区相关教研员的多次指导,师生的研究水平和合作精神得到了提升。
一学期以来,课内比教学活动取得的一些经验值得肯定和发扬,同时一些带共性的、亟待改进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反思的。首先,教师自我闭塞,不更新观念,不投身课改,不抓紧学习,总以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方面都还说得过去,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很危险的。其次,教师不能很好的抓住每个锻炼的机会,不断地磨砺自己。正如古语说的,百炼成钢。以前参加的机会少,即使有机会了,自己也往往没有很好地抓住机会。所以平时自己以为容易的事,往往一做起来,就是眼高手低了。其三,年轻教师不能多向优秀教师学习,虚心请教。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把自己淹没在批改学生作业的题海之中,忽视了与教师们的交流、讨论、学习。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教学已经落伍了,有些甚至是有些不合时宜了。其四,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有严谨的态度,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在工作中,我总觉得平时马虎点没关系,比赛的时候认真一些就行了。可真正到了比赛中,我就发现,我们的工作也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平时的习惯,这一时半会儿,还真的是难以改正啊。
通过这次“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不仅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宽广的平台,也让教师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有待研究提高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先进的教学技能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提高课堂效率,用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担负起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赋予教师的重大使命。

[供稿/本站资深会员刘国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7 18:38
孝感市“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
高中语文学科时间安排表

比武时间: 20124810


比武地点: 应城一中

                                                说明1、每位比武教师在授课前40分钟抽签确定自己所讲授的课题。
      2、教学比武的课题均在本学期高一、高二同步必修教材中抽取。

           3、备选课题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规定,将于4月8日上午10点发布。


时 间

内 容

地 点

8

1700以前

各地比武教师和评委报到

名轩酒店

19302030

全体比武教师和评委参加预备会

应城一中行政楼

6楼会议室

9




700730

   

名轩酒店

725805

1号比武教师抽取课题与备课

应城一中科技楼


各组备课\讲()课地点

详见科技楼内指示牌

810855

1号比武教师讲课

820900

2号比武教师抽取课题与备课

905950

2号比武教师讲课

9301010

3号比武教师抽取课题与备课

10151100

3号比武教师讲课

10251105

4号比武教师抽取课题与备课

11101155

4号比武教师讲课


12001230

   

名轩酒店

9




13051345

5号比武教师抽取课题与备课

应城一中科技楼


各组备课\讲()课地点

详见科技楼内指示牌

13501435

5号比武教师讲课

14001440

6号比武教师抽取课题与备课

14451530

6号比武教师讲课

15001540

7号比武教师抽取课题与备课

15451630

7号比武教师讲课

17301800

   

名轩酒店

10




700730

   

725805

8号比武教师抽取课题与备课

应城一中科技楼


各组备课\讲()课地点

详见科技楼内指示牌

810855

8号比武教师讲课

855915

课 间 休 息

920930

1号比武教师进行课后说课

940950

2号比武教师进行课后说课

10001010

3号比武教师进行课后说课

10201030

4号比武教师进行课后说课

10401050

5号比武教师进行课后说课

11001110

6号比武教师进行课后说课

11201130

7号比武教师进行课后说课

11401150

8号比武教师进行课后说课

11501200

各组评委统计教学比武成绩

12001230

      

餐后各地比武教师和评委返程

名轩酒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8 12:30
孝感市“课内比教学”高中语文学科备选课题
(每位比武教师在授课前40分钟抽签确定自己所讲授的课题)
比武时间:
2012
4810



比武地点: 应城一中


序号
年级









【说明】“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都是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中必须安排一定课时来完成的重要教学内容。而这些教学内容往往被许多学校所忽视,甚至根本不上。因此,这里统一将高一、高二本学期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表达交流“部分作为教学比武篇目,既显得公平,同时也能促使大家今后对这些教学内容的重视。


1
高一
必修三“表达交流”: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2
高一
必修三“表达交流”: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3
高一
必修三“表达交流”: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4
高一
必修三“表达交流”: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5
高二
必修五“表达交流”: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6
高二
必修五“表达交流”: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7
高二
必修五“表达交流”: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8
高二
必修五“表达交流”: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 备 注 】必修三》和《必修五》均为本学期高一、高二年级的同步教材。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5 09:45
课例研究让教师更明白地上课

  任何教育改革,如果不能引导教师进行有效的学习,改革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教师在历次的教育教学及课程的改革中,其自身的学习机制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适应性的变化,是长期以来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美国教育政策的著名学者科恩在《一个教室里的革命:遗忘太太的案例》中,研究了一位教师“Mrs.Oublier”(遗忘太太)。这位教师说,4年前她的数学教学完全是传统式的,现在完全不同了,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者,正步入数学教学的新境界。
  然而,科恩观察之后发现,这位女士的确采用了新的教学材料,设计了新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处理这些材料的时候,她却仍把它们看作传统教学的一部分,仍然呈现出僵硬的课堂。总之,她所用的依然是一种抑制学生理解的方式。
  显然这位女士所缺乏的是一种反省课堂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制约了她在课程政策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转化。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有“自觉”?

  对教师来说,上一节课是容易的,围绕一个主题上一类课是难的,要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上课是更困难的。课例研究就是要让教师们更明白地上课。
  《课例研究,我们一起来:中小学教师指南》融合了作为“局外人”的研究者和作为“局内人”的教师的共同知识。这样形成的课例研究不仅有益于增进教师的教学理解,而且对诸如“机械识记”、“简单说教”、“小组合作的成效”等理论难题也同样有所贡献。
  这本书的体例安排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师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它不仅回答了教师最关心的“怎样做”的问题,而且还有课例研究的范例供参考。此外,该书还提供了课例研究的国际背景与线索,美国的课例研究、日本的课例研究与中国的教研组活动间的区别。这些背景材料可以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做课例研究,怎样做课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要不要做课例研究”的判断。
  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自觉”理解复杂课堂的方式。所有的教育研究工作,其价值指向不该是教师的教学技术,而当是学生长远的学习目标。在2006年的香港课例研究年会上,美国的刘易斯教授在其报告中提出,课例研究要设定长期学习目标,要考虑“5年-10年后你期望学生具有什么素质”。日本的课例研究也多强调“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让学生体验合作和学习的快乐”等长远目标。而就当下我国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听评课,还是课例研究,往往急于解决教学的技术问题和实际遇到的难题,对于发展学生核心学科素养、学科情感等长期目标考虑较少。
  我们期待并相信,教师能够主动进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推动更深广、更具有延展性的课例研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12:52
在公开课中成长
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  寇玉菊

突然很想为自己的成长写点东西,也突然地想为自己上过的那些特别重要的课写点东西。倒不是说自己已功成名就,或者有了多少值得一提的资本,而是在自己的成长中,公开课总是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那些在公开课的前前后后为我铺垫和奔跑的人,更值得感谢和铭记。
而我所要记叙的那些公开课,有的是比赛课,有的是观摩课,有的仅仅是一些研究课探讨课。有几百人来听的课,也有几个人来观看的课,这些课在我的教学生涯中都那么重那么重。
(一)

记得第一堂课便是我在大学的试讲。班主任安排下了试讲的任务,我记得我选的是杜鹏城《夜走灵官峡》。这是一篇记叙铁路工人修建宝成铁路的感人故事的文章,至少我当时是被感动了的。选定课文之后,我便是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遗憾的是,当时只找到了一本教师用书,没有找到教案之类的玩意儿。当时根本不懂得什么解读文本,一般都是按照教参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然后就是处理课后的几个练习。就按照这几个步骤,我完成了我的设计。试讲的时候,因为过分紧张,几乎使整个试讲泡汤,总之,是以失败而告终。而在这次试讲中,我却有了一个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本寝室的好姐妹婷,出色的试讲,使我对课有了一些朦胧的认识。婷平时是一个乖乖女,和人说话都会脸红。但是,在讲台上,她仿佛变了一个人,滔滔不绝,绘声绘色。记得她是讲的蒲松龄《狼》,特别是她采用描绘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屠夫遇狼的情形。她这样描绘说:屠夫走在回家的路上,乐滋滋地想,今天的生意真不错,赚了不少银子,还可以给媳妇买一件新衣服呢。这个情景顿时攫住了我,原来课可以这样上,并不仅仅是照搬书上的东西啊。
实习的时候,我被分在了重庆68中,与师傅蒋碧英应和盛映红分在一个班。带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教师,姓蒋。现在想来,这个老师是真正把我领进课堂的老师。我们跟着蒋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她讲阿累《一面》,她没有长篇大论地分析,而是死死抓住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并且让学生着重自己去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去感受鲁迅的人格精神以及作者对他的情感。从中,我很获得了很多教益。我们实习时其实每个人只讲了一篇课文,我讲的是张洁《挖荠菜》。记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查找了相关资料以后,我还是觉得从教材课文的几个问题入手,进行教学。这一次走上讲台,我已经比上一次试讲放松多了。讲完后,我问学生听懂了,他们说听懂了,而蒋老师也给予了我赞扬的目光。但她告诉我,我抛给学生的问题太大,太囫囵,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她又给我讲了如何把这些问题分解细致一些。在半懂中,我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
在我教学的初始阶段,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啊。不知道现在蒋老师身在何处呢,应该早就退休安度晚年了吧,学生在这里遥祝您身体健康,百事可乐了。
(二)

1996.7,我正式毕业了,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被某些人“无心的眷顾”,我被分配到万盛一个偏远的乡镇工作。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展现的舞台,有的只是蓝天白云和波澜不惊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那两年,我也无大多心思研究教学。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使我们这些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牢骚满腹。云端的漫步成为泡影之后,贴地而行也不再成为可能。就这样,两年多的时间,结婚生子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终于,捱到19996月,我决定申请调动,理想的学校是城区较好的一所初中。那一次,我们调动讲课抽签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面对这样一篇长文章,再加上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我感到手忙脚乱。老公带着我一起去拜访了他们学校的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霍老师,他给我了很多指点。特别是在上课的形式上,我采用了当时风行的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的人物名字作为小组的名称,主要以小组合作抢答的方式完成教学。现在想起来,这节课的理念真的很超前,这和本世纪初进行的初中课改小组合作探究不谋而合啊。上课的当天,由于天气较热,我一直大汗淋漓,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虚汗淋漓更为恰当。毕竟,在学校10多个领导的面前讲课,我是第一次,怎能不心虚呢?最后课的结果不得而知,总之,我是被排挤掉了。结果,我当年没有调到这所学校,却阴差阳错地去了重庆115中学。这到底是福,还是祸,不得而知。
直到现在,霍老师仍然是我们这个地区的语文顶梁柱之一,他的语文功底,特别是他所写的文学评论,鲜有人能及。能够在公开课上得到他的指点,谁说不是人生之福呢?

2012.4.11
星期三  时隔多年,这些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人生的巨大财富,怎能忘怀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12:54
(三)
115中,度过一些那么难忘的日子。也许是一种幸运,我们当时一个非常年轻的团支部书记带领我们学校的一些年轻老师参加了重庆市的一个关于创新的课题。自然,每学期少不了要是上公开课和写论文等。记得到115中上的第一次课是比赛课,我上的是杨朔《荔枝蜜》。犹然记得,我设计的时候,抓住了对蜜蜂的三次对比来作为教学的重点,自己感觉讲的还行,至少没上一次那么紧张了,很有条理,应该说是按要求完成了任务。结果得了个三等奖,记得一等奖被同一办公室的李老师夺走。
那以后,我记得又上了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那一课的处理,我用了朗读教学法。结果是我自己的情感很到位,而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朗读并未达到很好的效果,但这一次上课,我自己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也渐渐发现了自己在朗读教学方面的长处。于是,我又上了一次余光中的《乡愁》,这一首诗歌,仍然采用朗读教学法,按照时空转移的线索教学,并且穿插了课本剧的演出,我感觉很成功。这两次课,教研组的老师给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特别是教研组长蒋成林老师,用他几十年的经验,对我悉心指导,使我在文本解读和方面往细的方向延伸。他是一个性格温柔的老师,教学也是如清泉细细地渗进学生的心底。与蒋老师讲话,你的烦躁会很快地沉淀,也许这就是他人格的魅力吧。对于语文真正地热爱与钻研,大抵就从那时开始吧。
正因为前面的铺垫,接下来的日子,我也有了丰厚的回报。那两年,应该是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吧。记得当时我包揽了好多的第一:赛课、论文、征文、故事、演讲等,把许多的第一收入囊中。记得当时上了一次《心中的鹰》,仍然采用朗读教学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读出文中崇敬和怜悯的情感,同时设置的亮点是学生对教师朗读的评价,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学生朗读的自评。另外一个亮点是对题目的四次朗读,也是贯穿全课的主线。这是课改初期一次大胆的尝试吧。这次的课,我逐渐使教学变得简单起来,通过品析字里行间的情感,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一次课,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全新的尝试,自然也得到了评委和听课老师的高度赞同。另外一次课,是上的作文课《多彩世界,七彩人生》,上的是作文多角度立意,也上的很出彩,仍然摘取了桂冠。现在想起来,那时真的好胆大,这些课,我居然没有试讲而一举成功。教研组的老师给予了我高度的认同和相应的改进意见。
接下来,书记给了我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就是给全校老师上一次公开课。而恰在这时,我公公病逝了。回到老家,按照老家的习俗,料理完丧事,回到家,已经是一个星期以后了。我急忙开始准备课,这一次,准备的是刘成章《安塞腰鼓》。这是一篇充满激情的文字,全文充满了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以及高原人激昂的生命状态。我力图采用读和品的方式去解读这篇文章,于是设计出了板块式教学设计,即“知内容——寻美点——品佳处”,通过朗读、品读、悟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并且大胆采用了小组合作方式,完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研组的老师也给了我许多建议,我一一修正。最后,上课的时候,因为感冒太严重,吃了药之后,昏昏然,只是属于把课上完了,自己其实没什么感觉,感情也完全不到位。但书记却给了我很高的评价,也许是在褒扬我的大胆尝试吧。
记得上《安塞腰鼓》这一次课,为了找与黄土高原格调一致的音乐,我跑遍了万盛所有的音像店,最后终于找到了一首《西部放歌》。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朋友——霍妹妹,一个教音乐的美女,我几乎上课所配的音乐,大部分出自她的手笔。当我不知道选择哪一首乐曲之时,她总会义不容辞的帮助我,给我提供很有参考价值的材料,甚至直接帮忙选好乐曲。上一次参加优质课比赛时,因涉及一个舞蹈,她更是不辞辛劳手把手地教会我跳,直到熟练为止。这一次上《斑羚飞渡》,她同样用了一个下午帮我选择了朗诵背景音乐,并且按照文字材料,加以剪辑组合。这样的好姐妹,人生何求?

2012.4.13
星期六    回想起这一切,总觉得有一种苦涩和甜蜜混合的味道。在磨砺中进步,在进步中困惑,在困惑中成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12:55
(四)
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课改开始在中国教育这块热土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也与公开课一起走过了许多浓淡不一的日子。
时间回溯到2002年,那一年,我到过南川、重庆育才中学、西师等学校听课,学习了课改的许多相关的理念。那一年,我参加了区骨干班学习,这也成了我的公开课从学校走向区的一个契机。骨干班培训的学员需要选择一位上一次展示课。在喻姐的大力推荐下,班主任罗老师(就是区语文教研员)决定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而从这以后,我与罗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课当中,渐渐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和知己。她多次把任务交给我,我总是很认真地准备,我觉得都是不辱使命的。在这里,要特别感谢罗老师的鼓励和信任,以及悉心的指点,我才一步一步成熟起来。
当我把准备好的教案《多彩世界,七彩人生》交给她看时,她认为选材太宽泛,不容易集中一点讲透。根据罗老师的建议,我将作文课的内容定位为“多角度立意”,这样内容相对集中,便于讲深讲透。最后是在104中上的这一节课,文科班骨干班的所有成员和104中的部分老师参与听课。在那一节课上,我发挥特别出色,也得到了学员们的好评,估计也得到了罗老师的赞许。因为从她的评课中我可以感受得到。而那一节课,我也感觉自己特别进入角色,在调动学生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因为在这以前,很少在外校上课,借班上课的难度相对要大一些,而我,还很缺乏这种调动陌生学生情绪的能力。但至少这一节课,我是放开了手脚的。
一年的培训时间匆匆流逝,在临近结业的时候,我们把学员分成几个片区,每个学员要上一次汇报课。那一次选择的课题是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我这篇文章的上法取法于《安塞腰鼓》,按照“知内容——明主旨——拓思维”的板块式结构教学,采用抢答、复述、多角度评析的方法,把学生带进这个小故事当中,并且结合生活实际,带着学生走出课文。这个时候多媒体教学已经很盛行了,这次的课件完全由我自己完成,我也在努力地尝试把课件做的更好,更熟练。这次汇报课,最大的收获是拓展了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带领学生走进去,又读出来,入情入境。但从现在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一种横向的设计,比较容易把握,但从课堂的深度来看,是不够的。但至少,在课改的初期,我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尝试。
这两次课以后,罗老师在2004年上半年,叫我上一次全区的教研课,并且叫我推荐学校的另外一名老师也要上一堂初三的课。我推荐了学校的余老师,她上的是议论文的复习课。我选的是《秃鹰之死》,这一次,罗老师的要求是,把语文在品味语言上的方法,由陈述性语言变为程序性答题,意思就是教给学生一些答题的方法,在课堂的语言品味中表现出来。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一是这篇文章比较短小,尽管是一篇说明文,但也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并且环保这个主题也好把握。我仍然采用了板块式教学法,用“知内容——明结构——品写法——提建议”这一条教学线索贯穿课堂。在品写法时重点品析说明文采用的说明的方法以及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在“温故”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在“知新”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找出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表达效果。这一程序性知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地运用。特别是在“提建议”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实话实说”这一电视栏目,通过多学生的引领,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提升。这也成为了课堂的高潮。记得那一次的课件,我请了49中郭老师帮忙做,他为了使效果更好,采用了Flash动画制作,使得现场效果特别理想。郭老师是一个特别热心的人,在我后来参加的赛课中,他也不辞辛劳地帮忙做课件。尽管与他不在同一个学校,他是老公的同事,但他的热心帮助我一直记在心中。
(五)
一晃,在115中就呆了5年。也许是因为上课有那么一点点出彩,一些教语文的朋友认识了我。又是在喻姐的极力鼓动下,我准备尝试调动。于是,就与进盛中学结缘。刚调入学校的那一学期,即是2004年下半年,重庆首届新课程大赛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大幕。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区级优质课比赛。我抱着试试看的状态参加了语文说课比赛,结果一举夺魁,代表区参加即将举行的市优质课比赛。那一段时间是特别紧张,一方面要进行紧张的教学,还当着班主任,另一方面还要从各个方面准备参加比赛。期间,喻姐还受罗老师委托,给我担当起形象设计的任务。她陪着我到理发店设计发型,到时装店购买服装。记得那次买了一套在当时觉得价位很高的“玫”牌的服装,花了1000多元,但现在看来,是物有所值啊,样式挺好,时不时我还穿一下呢。那条裤子因为是纯羊毛的,不小心被棉虫给蛀掉了一部分,我只得拿到服装店,师傅给我改成了一条短裙,因为手艺太棒了,很多人误以为是新买的。
200412月,市优质课比赛如期举行。我记得是12.10在教科院抽签,我觉得当时运气好差,抽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且是第一天的课。当一抽完签,我就很沮丧地给罗老师打电话。罗老师一边安慰我,一边开始查找资料。而我,则匆匆忙忙地赶回万盛准备课。当天晚上,基本没有思路。对于这样一篇长文,难文,我的确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第二天,我赶到进修校与罗老师汇合。而让我想不到的是,中心组的好多老师都在,原来他们是罗老师召集起来为我出谋划策的。我心里莫名地感动了,便匆匆投入了与大家的讨论与备课当中。当天上午,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路。中午回到家,就开始将思路整理成文字。整个下午,我呆在家里,根据教学设计开始收集下载关于这一课的图片资料和朗读录音等。晚上,与罗老师再次敲定教案,定稿之后,便叫郭老师帮忙做课件。第二天上午,课件做好了,我对着课件再次试讲。其实是相当不熟悉的,因为毕竟仅仅只有1天的时间。
12号中午吃过午饭,便与罗老师,侯老师,万老师匆匆踏上了去讲课的路。我们坐车到沙坪坝凤鸣山中学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在附近找好旅馆,吃过晚饭,7点多去拷课件。因为那时还没有笔记本电脑,只用U盘拷上。结果在拷贝上去以后,因为没有将文件打包,结果音乐、朗读根本放不出来。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调试,还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终于可以正常播放了了,我们顿时松了一口气。晚上,我在旅馆最后一次试讲给他们几个老师听,他们连连安慰我不要紧张。我想,不紧张才怪呢,毕竟没有经过这样的大场合呀。第二天上午,我是第四节课。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终于走上了讲台。在那个讲台上,我始终没有将自己调整到很好的状态,也未能带领学生很好地进入文本,始终未能找到平时上课的激情。我想,如果要算公开课的话,这一次远远不如我平常上的那些公开课,基本算是失败的。不过我并不后悔,也没有遗憾,因为参与了,所以无怨无悔,她也是我人生旅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去年和罗老师说到这次比赛,我们又一起看了当时的教学设计,其实是相当不错的。实现了长文短教和难文浅较的,并且与新课标的要求也很符合。
后来我在反思,这次公开课的失败,原因有如下几个:第一是我对这一篇课文基本没有感觉,也完全不符合我上课的风格,但是也警醒我,需要多尝试一些不同风格的文章和不同的课型;第二是准备时间太短,加上来回奔波,时间更是所剩无几;第三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缺乏大赛经验,临到上场时分外紧张,从而影响了正常发挥,大赛经验是要一次一次积累的。就这样,我只获得了三等奖,而那次比赛,市一等奖被几所直属中学包揽。

2012.4.14 星期六  因故周末需要上课,这样我们要上12天课才休息。愿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12:55
(六)
在那次赛课比赛中,区中心组的老师,学校备课组的老师给与了我大力的支持与帮助。李老师主动联系试讲的班级(因为是周末),备课组的所有老师与罗老师一起听课,提出建议。
一路走来,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喻姐,一个能干的语文人,她常戏谑说:“语文人简称文人,通常是文人相轻,而我与她是文人相亲。”真好,遇到这样一个姐姐。而在我成长的路上,如果罗老师给予我更多的是语文上的智慧,而喻姐则给予我更动的前进的动力。在语文的细节上,我不太记得她给我具体指导过什么,但她给予我的是方向和关键时刻的机遇。前几天,在电话里我们聊了30多分钟,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把感情流露在外的人,但在电话里谈到那些往事的时候,我说了很多。其中引用一个学生的作文:“对你的感激,我无从说起,就像小鹿对赖以生存的湖水自有感激,却不用说起。”“我不是千里马,却已经遇上伯乐。”
很自然地,我也把这种关爱和支持给与了其他一些需要帮助的人。2006年秋,我与徒弟俊杰同台竞技,上了一次全区的教研课。罗老师要求是我上九年级的一次复习课,而俊杰是上七年级的阅读课。
对于复习课,作为公开课来上,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挑战,因为以前基本上是上阅读课。我的课,我选择的是关于记叙文的复习。但罗老师看了教案之后,认为内容太多太泛,不如就一个知识点展开深入下去效果好。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加上罗老师给我的资料,最后我们共同敲定,上记叙文考点中的一个小点——概括文意。中心内容出来之后,就准备具体的教学内容。重点讲述文意概括的三种方法,即抓纲拉网法,整体概述法和段一叠加法。围绕这三种方法,将文意概括的方法交给学生。
提前两天,罗老师和备课组的老师来听我们试讲。在对我的试讲做了简单评价后,我们开始为俊杰的教学设计做大刀阔斧的修改。毕竟俊杰刚参加工作不满一年,凭着自己的过硬功底和满怀激情,才赢得了这次机会。就教学经验来说,不太丰富,他的课更需要打磨。大家都各自发表完意见之后,他的头上爬上了几道黑线——要改的地方是在太多了。他们都离开之后,作为教研组长和师傅的我,与他一起留下,细细地磨课。直到很晚,才离开办公室。当然,两天后的教研课,应该说我们都取得了成功,各自彰显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为自己高兴的同时,也为俊杰的出色表现高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啊。之后,我们教研组新加盟的洪——一个非常优秀且活泼的语文教师,在全校的赛课和说课比赛中,都获得了一等奖,这两次课,都留下了我和教研组的成员集体打磨的痕迹。洪这样说:“在以前的学校,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么好的氛围,从来没有人这么无私地帮助。”这就是我们的集体,一个非常优秀和团结的集体。罗老师也多次对我们的这个群体赞不绝口,大家把听课磨课当成自己的事情。因此,我们教研组除了个人得到很多荣誉以外,这个群体也得到上级部门的褒奖。在公开课的磨砺中,我也渐渐地成长起来。
2007年开始,我由于接手了高二的班级,所以对于初中教研,参与得并不多。从此后的两年时间,总是跨高中初中教学,并且还当了班主任,任务特别重。除了在2008年上了一次校骨干教师献课莫泊桑《项链》之外,就再也没有上公开课。这次献课,感觉上课的内容偏多,因此时间也没有掌控的特别好,自己感觉是不太满意的。再加上上高中的时间还不满一年,因此对于高中的课堂深度没有完全吃透,基本上还是按照初中的上法,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挖掘。那几年,自己的感觉并不是太好,总觉得对于高中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不过这样更促使我在专业成长方面往更深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后来不再教高中以后,又回到初中的讲台,我陡然发现自己已经和以前在思考教学、挖掘文本、语文素养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提升。教完一届高中,再反思初中的教学,立足点更高,视界更宽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许不过如此吧。
带完高2009级以后,我正式回归了初中。此时仍然是跨年级教学,初三和初一,还担任着初三班主任。这几年,应罗老师的要求,陆续在区作了“新课改交流”“校本教研的做法”“教研组经验介绍”“初中教学点滴”“作文选材专题报告”等多次专题讲座。这些讲座都或多或少地促进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提高,也总是迫着自己不停地向前走,不能停步。特别是在中华语文网上开博以后,接触了更多的名师,他们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以及钻研精神那么深刻地震撼着我。多读书多写作,是我此时最深刻的感受和最迫切的愿望。就这样前行在语文的路上,乐此不疲。

2012.4.15 星期天 晴天 一切又基本恢复了正常,日月光华,周道如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13:17
http://zgjypl.5d6d.com/bbs.php
http://zgjypl.5d6d.com/bbs.php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17:5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8 23:49
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



学段学科:初中生物       比武时间:2012411—13
比武地点:安陆市          人:余章浩



序号
年级


1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
2

尿的形成和排除
3

皮肤与汗液分泌
4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5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
6

生态系统的概述
7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物





  
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比武时间:2012411—13

比武地点:孝南区


人:叶浩




序号
年级


1

声音的特性
2

平面镜成像
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

熔化和凝固
5

电流的强弱
6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7

变阻器
8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






学段学科:高中化学
比武时间:2012411—13

比武地点:云梦县


人:梁六珍



序号
年级


1


物质的分类
2

氧化还原反应
3

金属的化学性质
4

元素周期表
5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6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7

盐类的水解
8

原电池



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






学段学科:高中历史
比武时间:2012411—13

比武地点:大悟县


人:昝旺木



序号
年级


1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3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5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6

启蒙运动
7

欧洲的宗权改革
8

戊戌变法



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






学段学科:高中数学
比武时间:2012411—13

比武地点:孝感高中


人:杨田



序号
年级


1
高一必须1
函数的概念
2


函数的表示法
3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4


奇偶性
5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6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7


幂函数
8


方程的概念与函数的零点





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






学段学科:高中体育
比武时间:2012411—13

比武地点:汉川市


人:朱宏魁



序号
年级


1


快速跑
2


耐久跑
3


跳跃项目
4


铅球(侧向滑步)
5


球类
6


武术
7


体操
8











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






学段学科:小学美术
比武时间:2012411—13

比武地点:孝昌县


人:肖显军



序号
年级


1

风来了
2

拼拼摆摆
3

线和秘密
4

真情对印
5

记忆大比拼
6

静物一家
7

家乡美
8

生命的甘露





孝感市中小学“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






学段学科:小学音乐
比武时间:2012411—13

比武地点:实验小学


人:孙丽琴



序号
年级


1

湘版:小动物回家
2

湘版:大鹿
3

鄂教:鹰
4

鄂教:月亮姐姐快下来
5

鄂版:小青蛙,你唱吧
6

鄂版:草原上的歌
7

湘版:七色光之歌
8

湘版:音乐家莫扎特


备注:属单元内容的课题可以选择一课时进行教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8 23:51
应城市参加孝感市"课内比教学"情况一览表
学科
农村教师组推荐教师组抽查教师组时间报到地点
小学语文东马坊
陈莲英

孙杨娇开发区叶香美4月15-17日大悟盛鑫宾馆
小学数学东马坊
艾余兵

肖娟实小
4月8-10日云梦宾馆
小学英语开发区
谈娟

缎欣实小
4月15-17日应城宾馆
小学思品开发区
张娟

祁春鲜  4月24-26日安陆宾馆
小学科学

郭金荣

高恒  4月8-10日孝南 三组分开住
小学音乐

张燕

胡小平  4月11-13日孝感人和商务酒店
小学美术

程峰

陈俊  4月11-13日孝昌金石宾馆
小学体育

陈国红

陈小红  4月18-20日孝南 三组分开住
小学信息

毕小芬

叶志祥  4月15-17日汉川烤鸡店
初中语文

刘丽

许萃实中余红华4月15-17日汉川大哥大宾馆
初中数学

杨进峰

丁奇方实中
4月18-20日孝感人和商务酒店
初中英语
彭明

阮慧实中
4月8-10日孝昌儒家楼
初中物理

张伟

祁光杞开发区汪金平4月11-13日孝南 三组分开住
初中化学

王丽君

吕雄英杨岭
4月8-10日大悟盛鑫宾馆
初中生物东马坊郑庆国开发区
陈志能实中孟少平4月11-13日安陆宾馆
初中思品


李玲开发区
易艳梅实中
4月15-17日孝感人和商务酒店
初中历史
肖刚开发区
范庆伟实中
4月8-10日云梦宾馆
初中地理

田火生开发区
李燕杨岭
4月24-26日市政宾馆
初中音乐东马坊
胡萍

杨莹  4月15-17日孝南 三组分开住
初中美术

张希

李海霞  4月18-20日汉川大哥大宾馆
初中体育
田志辉

程剑桥  4月15-17日云梦宾馆
初中信息义  和
杨红

孙阳涛  4月18-20日应城宾馆
高中语文

史琴

李永健一中
4月8-10日应城名轩酒店
高中数学

李燕玲

陶志国一中石文超4月11-13日孝感云都大酒店
高中英语

艾蓉

王文洁二中
4月15-17日国斌宾馆
高中物理

万杰

徐卓二中
4月8-10日汉川帝豪酒店
高中化学
彭富贵
叶荣华二中
4月11-13日云梦宾馆
高中生物西
陈毅刚
施云二中吴晓莉4月15-17日孝昌一中北大门报到
高中政治

胡亚飞

田新涛二中
4月8-10日应城月圆宾馆
高中历史

黄军

吕前桂三中常金华4月11-13日大悟盛鑫宾馆
高中地理

凌开平

夏芬一中许应鹏4月15-17日孝感云都大酒店
高中音乐

张君新

李伶  4月8-10日国斌宾馆
高中美术

黄华荣

詹薇薇  4月15-17日应城名轩酒店
高中体育

张帆

程金荣  4月11-13日汉川帝豪酒店
高中信息

万义成

袁小英  4月24-26日云梦宾馆
通用技术

程云生
王映红  4月8-10日孝感玉泉路温州商务酒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1 12:30

       今天上午,在开发区教育办教研员李红霞主任的讲话中,开发区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选拔赛在严桥小学多媒体教室拉开了序幕。这次“同课异构”选拔赛,参赛对象是2011年3月开发区小学数学说课比赛的前四名获得者,可以说是“强者”之间的较量。就像教育办基教科胡耀初科长在活动总结发言中说的,每位选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虽说四节课执教的是同一内容,但每一节课都能给听者以收获和启迪。最后严桥小学周鑫老师以甜美的嗓音、科学的教学设计力拔头筹!感谢四位参赛选手的辛勤付出,给我们严桥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上演了一堂堂好课。


  • 图片:李主任作赛前讲话
  • 图片:胡科长作总结发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1 12:31
讲课教师风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1 14:46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