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李志民:互为师生的时代即将到来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6 05:37
标题: 李志民:互为师生的时代即将到来
李志民:互为师生的时代即将到来




  ——专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互联网时代将是一个新闻真正自由的时代、一个政治充分民主的时代、一个文学进入无经典的时代、一个艺术成为雅俗共赏的时代、一个教育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就教育工作而言,教育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继承和发展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每一次技术变革不仅增加了教育内容,同时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工具。
  学习的革命
  《中国教育网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教育信息化有浓墨重彩的表述,您认为当前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李志民:互联网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以技术进步为标志的,只有技术进步到一个新的台阶,人类文明才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从铅与火的时代,走进光与电的时代,再走向互联网时代,每一次技术进步发展,都对我们的教育与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可以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人享有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教育和学习两个词涉及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一致的,从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上看,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是主动态和被动态两个方面,也可以说一个是政府职责义务,一个是个人发展需求。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正面临很多批评,所有人都好像是教育家,教育问题成了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学校问题、家庭问题、孩子问题等等,把教育的功能无限扩大。而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让学生又会面对很多指责,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把学习的功能等同于跻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敲门砖。教育和学习在不同的阶段或从不同的角度看,其角色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政府不光是教育的主角,也要学习历史,学习他国的经验;教师是教育者,但也需要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各类教育资源无限增多,可以满足不同人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学习不再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而是根据个人需要而学习,模糊了教育和学习的界限,改变校园和家庭学习(教育)功能的区分,淡化了老师和学生的概念,人人都是老师,人人都是学生。
  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使学习更有效。我们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是社会交往类的学习,如语言学习、礼仪习惯、品德养成、管理有效等,这一类的学习是靠模仿和习惯养成,学习的环境很重要,有了同样的环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在教室内学习的效果比场景学习效果差很多,这一类的学习不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第二类是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如文字、文学、数学、逻辑、运筹等,这一类的学习靠师传面授,课堂教学效率高,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第三类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如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哲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这一类的学习需要灵感、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和创新思维。所有这三类学习,都有积极学习和消极学习之分,或者说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之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被动的学习模式,缺乏内在动力的被动学习或强迫学习不仅效率低下,还会给参与者带来痛苦。互联网时代将成为自我做主的学习时代,快乐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互联网将会使学习的有效性增加,减少参与者的痛苦,提高学习质量。
  互联网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将会改变人类学习的方式。在互联网技术进入民用的初期,就出现了Email、E-learning等等。我们看到今天的Email几乎完全替代传统的信件,彻底改变了人类通讯的方式,而由于教育的复杂性,E-learning却仍然踯躅不前,我们急需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现在对待学习,尤其是对待通过互联网学习时,有一定的误区。家长因为担忧孩子沉迷于游戏,而禁止孩子上网,殊不知有些家长沉迷于电视的时间远多于孩子的上网时间,家长为什么不自责?现实社会中不会因为有交通事故而不发展汽车产业,同样,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而忽视它对人类社会积极的一面。
  《中国教育网络》:您曾经指出:未来大学的功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将逐渐转变为以研究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机构,在这个过程中,重视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大学的功能产生变化了吗
  李志民:是的。大学有三大传统的功能:知识传播、知识产生和知识应用,即我们常说的产学研。互联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对大学传统的三大功能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为受互联网的影响,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变宽,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会使大学的知识传播功能逐渐弱化,而知识产生的功能会逐步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会逐步演变成为以知识产生为主的研究机构。无论你相信与否、愿意与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贪婪将会导致大学功能的根本性转变。移动电话取代固定电话用了二十年时间,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而大学将通过政府授权,成为鉴别人们掌握知识水平的考试和认证机构。这一天将很快到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6 05:38
资源共享规则先行
  《中国教育网络》:当前,互联网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着迫切的需求,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您认为,促进开放共享,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李志民: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技术发明,它还给人类提供了一个伟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合作共赢,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互联网还有一个本质的规律:无穷大和无穷小。从教育和学习的角度来讲,互联网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无穷多的学习资源或课件,但真正好的课件、真正有用的资源可能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学习效率高的课件,好的资源尽管比例小,但选用的人会无穷多。所以说,互联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是教育和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现在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会在资本和技术的驱使下逐步解决。就教育信息化而言,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定互联网教育规则,而不是教育资源和课件的技术细节标准。如果拿互联网与高速公路相比,公路上跑的车可以是不同汽车公司的,零配件可以是各大中小企业生产的,不同汽车的零配件不通用是允许的,只要汽车跑得好就行。而政府的职能,一是修好路,二是制定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比如左右行、出入口设置、交通管控、汽车排放标准等等。现在的视频公开课,对课件基本要素的简单规则还没有,只是谈技术标准是舍本逐末的。
  对当前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来说,不宜过分强调技术的标准,否则有可能使得教育资源建设停滞不前。我们要鼓励多元化的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队伍中来。制定互联网教育管理的规则很重要,现在的情况是相应规则的制定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中国教育网络》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很早就已经建设“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和“中国学术会议在线”这样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您认为这两个平台对资源开放共享的模式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李志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一个公益性的科技论文网站,从2003年创办至今已经8年;“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是面向广大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信息服务平台,从2005年开通至今已有6年。
  建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初衷就是试图建立互联网时代学术的新规则。传统的学术论文发表流程是先评审后发表,而我们采用先发表,后评审的流程,大大缩短了中间的评审环节,规避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第一,网络发表速度非常快,传统论文发表周期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这个平台上只要论文投过来就可以发表。新的科技成果提前一年交流,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将大有帮助。第二,这种方式可以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有效地规避了传统的论文发表过程中的风险,避免中间环节的各种不正之风。另外,后评审能够给同行一个学术水平的参考值,解决了学术界普遍要求的同行评价问题。
  谁有新思想、新成果,我们第一时间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公布、免费发表、免费查阅,以国家机构的名义给他一个证明,保障他的原创性成果不受侵权。我们不要版权,允许并鼓励作者再向传统学报投稿发表。国家出钱做这样一件事情,不仅能促进学术成果快速免费交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而且能够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减少学术不端行为。
  另外一个开放的平台是“中国学术会议在线”,它是为了解决“大科学家有钱没时间,小科学家有时间没钱参加学术会议”的难题而开设的。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新的技术条件,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参加学术会议。更主要的是,学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些会议资源,发挥它的效用。过去我们条件不是很成熟,传输速度比较慢,图像不够清晰,最近我们改善了网络条件,服务质量会有显著提高。我们还会一点一点地改进,以便能够真正给广大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免费的环境,保证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放在科研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6 05:38
资源共享多元化发展
  《中国教育网络》 :著作权一直是资源开放共享不可避免的讨论话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目前不少学校也在努力进行机构仓储的工作,您如何看待这一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
  李志民:应该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著作权法应该进行相应的修订。事实上,现行著作权法已经被出版机构过分地解读。比如,关于一稿多投的问题,出版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用霸王条款限制作者。著作权法第32条明确规定,从肯定的角度许可著作权人在法定期限后一稿多投,也就是说,法律实际上赋予了著作权人在法定时限届满后一稿多投的权利。事实上,学术界要避免的是一个成果多处发表后,谎称取得多个成果的学术不正之风。
  所以,在一定层面上,著作权法常常被误读,这也是现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之所以困扰的原因,学术界应该打破出版商垄断学术资源的局面。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制定规则。最近,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重新修订了网上发表论文的规则。对论文的版权所属,作者在网络上如何署名,网络参考文献如何引用等规则进行明确的规定。
  再有,目前对学校教师课件的著作权归属并不明确。我们了解到,很多高校都在着手进行本校的机构仓储工作。机构仓储在国际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就是学校的教职工在工作时间内所有的职务成果和职务发明,都应该归属于学校,包括在任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在享有著作权之外,学术成果应该在学校归档,包括讲义、实验报告、实验数据、课件等,都应该交给学校存档。相信机构仓储的推广,将很大程度地推进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应该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
  李志民: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应该由政府进行引导性的资金投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实现百花齐放,多元化发展,政府不要试图大包大揽。保证开放共享的活力,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和激励政策。教育信息化不是具体的项目,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政府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同一规则下相互竞争,共同推进这一事业的发展。
  要保持资源开放的活力,我们的评价体系一样需要改变。比如,我们现在的名师、精品课程等,是由少部分人评选的,而不是大众选择。不同的人对名师的理解是不同的,标准也是不同的,而互联网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由公众选择,自然能选择出好与坏。基于互联网的新的评价体系建立,将大大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开放,进一步将我们的教育资源推向更广泛的人群,促进知识的生产和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