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热烈欢迎湖北初中语文名师!!!!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8 16:03
标题: 》》热烈欢迎湖北初中语文名师!!!!
==公益服务教学研究专业网站
--《教师之友网》
热烈欢迎
湖北初中语文名师
光临

指导工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8 16:09
余映潮品评教学案例的艺术

文章作者:程韶荣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0·12B 2011-4-1


解读余映潮
    余映潮老师的教艺精湛秘诀何在?我们从他的《得失寸心知——纪念我的公开课上到100节》的文章中,获得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
  “我的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源于论文写作。更确切地说,源于‘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的写作……从1993年3月起,我开始了中学语文界由个人进行的有系统的‘案例研究’并开始了‘教例品评’的专栏写作……正是由于‘教例评析’专栏写作中的精心提炼,我才能真正地走入课堂,才能真正地走上讲台。”
    反复揣摩这段文字,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大胆而自信地走上课堂上公开课、示范课和研究课,他的教学艺术的喜人成就,与他最初的“教例品评”有着很直接的渊源关系!既然如此,研究他教例品评的艺术也就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了。
    余映潮老师的《余映潮语文教例品评100例》一书,共收录他的品评文章100篇,实际课例106个,其中《卖炭翁》、《中国石拱桥》、《天上的街市》、《狼》、《口技》等为同题异案。按文体来分,散文30课,文言文14课,小说童话寓言14课,议论文10课,说明文10课,古诗7课,现代诗6课,戏剧2课,读报课1课,答问课1课。所选的教例有知名教师的,如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徐振维、张富、胡明道、宁鸿彬等(以上所列名师基本上都是2节以上),也有不知名的,还有余老师自己的课例,如《天上的街市》、《刘胡兰慷慨就义》、《狼》、《口技》等课。从时间跨度看,最早的课例发表于1981年,最近的则为1998年。可以说全书覆盖了八九十年代全国各种主要语文期刊的优秀课例,而这些课例是他从所积累的成千上万条目录索引资料中筛选出来的精品,用他的话说,“天下的语文教学风光被我尽情收入眼底,那么多深藏于教例中的奥妙与微妙之处被我提炼了出来”。余老师是怎么进行“提炼”的?他又提炼出什么“奥妙”和“微妙之处”呢?下面我们通过具体课例剖析他品评教例的艺术。
    一、发现式评课
    评课当然贵在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能够用新的理念去发现一个教学案例的闪光之处,细一点说可以分为三种:
    1.发现教例的“课眼”。文有文眼,课也有课眼。余老师评课善于发现“课眼”。比如评析《〈论语〉六则》(第5篇,以下只写序号),他指出其教例之眼在于“指导学生做分类式课堂笔记”。他对此不仅从笔记的优点上一一列数,还大声疾呼:“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是学法研究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亟需我们用创造性的做法去填补。”他想借此呼吁语文教师们要高度重视“在教学中永远占有相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一生”的课堂笔记的研究和指导问题。
    2.发现教例的个性。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总会有若干的美点,抓住这些美点逐一加以点评,是我们都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提炼出一个案例的个性特色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看余老师是怎样抓住一个教例的个性进行点评,或者由此生发开去的。比如对《最后一课》(4),他抓住“一线串珠”这一特色深入剖析,充分肯定其切入角度、讲析角度、控制角度的把握,恰到好处。余老师能从教例中发现教者的匠心,从而捕捉其特色。如对《海滨仲夏夜》(33)一课,选取该课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的精心设计,《从宜宾到重庆》(52)选取了对学生定向式信息检索能力的训练设计等,都可以看到余老师眼光的穿透力。
    3.发现教例的创意。一堂课的研究价值高低就在于它是否具有创新之处。有些课尽管表面看很完美,但未必具有创意。余老师特别看重一个教例的创意达到了何等程度。比如对《狼》(29)的品评,标题是《赛读赛讲,分层互促》,文章开篇说:“这个教例很具创造性。教者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语文差生,用分层次互相促进的方式让差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用激励、鼓励、表扬的手段让差生感受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虽然我们平时也并不忽视差生,对差生的指导也早已有过很多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但这节课旗帜鲜明地让差生唱“主角”,把课堂教学的阳光洒向差生,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我们却也许不会将它上升到创意的高度来认识。还有《狼》(30),作为文言文教学,全课没有串讲和翻译,有的只是朗读;没有分解和切割,有的只是评点;没有大段的讲解和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像这样的课当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余老师对这样的课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
    二、多角度评课
    对一个教例的评判,如果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便能看得更真切,看得更深入,看得更透彻。比如余老师对《第二次考试》(27)一课“多向假设”的问题群的设计,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厚度,从教学形式、学法指导、思维训练、教学效率等四个维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充分肯定了胡明道老师这节课在创境作文的创新形式、教给学生新的“潜台词阅读法”等方面产生的教学效应。再比如他对《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35)一课的评价,除了从课堂教学的程序和训练取材手法等常规角度评价变读为写的好处外,余老师还另辟蹊径从教学过程“隐形效果”的角度来审视,看出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给学生创造的角度的特殊意义,这样的思考角度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评析方法。
    有时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平平,但换一个角度看却别有洞天。如余老师对《过故人庄》(8)一课的分析:“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上也许没有很多的评价语可说,但它从设计思想上给我们以启迪:教师变换了‘讲析’的角度,设置了非常充分的‘课中活动’,学生的活动充分而又热烈。”下文则对“课中活动”的意义和实施现状作了深入剖析。这种从教学设计思想的角度看问题,是余老师经常采用的思维方式。
    余老师的多角度评课,看似五光十色,好像不易把握,但当我们再作理性分析时,发现他在评析任何一节课的时候,都离不开两个角度,一是对教学艺术的赏析,二是对学法指导的赏析。该书先后不断提到的教法和学法各有几十种。对这一些内容,如果我们做一个有心
某种历史问题,看其新的探索和突破。比如余老师在品评《〈论语〉六则》(5)时,充分肯定活页式分类课堂笔记的好处,然后作了如下联想:“在传统的做法中,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教学效率上,其利用价值到底如何?”这里所指出的现象确是积习太久,差不多到了司空见惯的地步。余老师对此深怀愤激,有感而发。
    由一个课例联想到某种现实问题。在评析《枣核》(7)一课时,余老师联想到“课文教学中不少俗套的教学设计,有的相沿已成习惯,在大面积上有不少人在运用……俗套的教法禁锢着我们的创新意识,束缚着我们的创造性”。这是余老师经常作的正反联想,时而由正面联想到反面,时而由反面联想到正面。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中,余老师决不停止在人所共知的显性问题上,还对一些隐性的深层次的问题给予关注。比如在评析《中国石拱桥》(39)一课时,他对该课语言模式训练的创新设计予以热情洋溢的评价,同时他还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我们对汉语语言组合的‘密码’破解得太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之中给学生点示的语言结构与组合的规律太少,这可能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像这样的分析就是非常深刻的。他击中了我们教学效率低下的要害。
    四、启迪式评课
    余老师品评课例,往往在最后引出启迪,与我们分享他的思考成果。他的反思是多向辐射的,有些反思将话题指向对这类课例的再创造,或者说如何精益求精,力求打造成精品。比如评析《背影》(2)的三则课例,得出三点启示:“如何就这些设计再加以改进?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这些设问,能够开拓我们的思维,激活我们的思路,鼓励我们进行新的探索。
    有些启迪是对教学设计提出的:
    1.有时追求教学设计方法的体悟,能于“举一”中受到“反三”之效。比如评析《天上的街市》(19)一课时获得了这样的感悟:“教学设计也要善于借鉴、化用,善于从别人的分析文章中发现可以供教学设计的珍贵素材,这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我们读了一则课例分析,还能对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能力有提升,那收获就不一般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35)一课也有类似启示:“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打开思路,想得开阔,想得新颖,想得长远,不仅要多角度地讲析课文,还要能够多角度利用课文。”
    2.有时追求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了,究竟从何处入手或者说以什么为抓手去改革,是一直困惑我们的难题。余老师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但他不空想,而是尽可能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比如在评析《中国石拱桥》(39)一课时就发表了如下很有见地的意见:“语言教学可以尝试‘量化’,可以尝试像数学内容那样的台阶化,就像上面这节课一样,一个点一个点地进行语言训练。也许,语文教材‘不过是例子’的说法可以由‘语文教材是科学的训练语言的蓝本’所替代。那个时候,初、高中全套教材的语言训练点排列细密而训练的层面又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学效率的明显提高。”这里讨论的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事关语言教学甚至语文教学的重大问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科学问题,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探索的难题。如果我们对此有一点推进,都是对语文教学重大问题的有益突破。
    余映潮老师在《如果能够遇到邹贤敏先生这样的智者》一文中谈起“课例品评”一书的写作时说道:
    “现在,当我回忆起那段燃烧着写作激情的时光时,我有了更深的感触。
    那是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那是一番极为严酷的磨练,那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长征。
    那是非常专业的写作训练,那是刻骨铭心的学习研讨,那是创新思维的多角度操练。
    没有那样的开始,就没有这样的现在。”
    从余老师的切身体验中,我们感到课例品评对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如果能从余老师品评课例的艺术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受到一些启发,并进而对课例作大量的艰苦的品评实践,一定会探索出鉴赏课例的新思路,为我们独立地进行教学案例的创新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江苏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22423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8 16:10
新课标启示:这是机智的语言 


特级教师 胡明道


录影点击
    五(2)班正在上《半截蜡烛》一课。第一次在课堂上演话剧、对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们别提有多兴奋了。老师对大家说:“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的语言?为什么?分小组讨论一下。”大家立刻从“舞台”上回过神来,认真投入讨论。
    不一会儿,小龙站了起来:“我们组刚才意见不统一,我和小珉喜欢杰奎琳的语言,可是小虎、小帆却有意见。”“哦,他们有什么意见,说说。”“您让他们自己说吧。”小虎见老师看着自己,红着脸站起来说:“我也不是完全不同意,只是觉得有些别扭,她为什么要称德国佬为‘司令官先生’,又为什么要笑得那样灿烂,‘像百合花’似的,过分了吧?”小帆赶紧补充道:“尤其不能理解的是,她还跟敌人拉家常,谈他的女儿,甚至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又说与他聊天‘真有趣’。这不是在跟敌人拉关系,谈情感吗?”“哦,问得也很有道理呀,大家说说。”
    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这时,小慧举起了手:“我觉得看一个人的语言有没有智慧,先要看他讲话的目的,然后再看他说了什么话,想想他为什么这样说,最后看他达到了目的没有。我觉得用这个标准看,杰奎琳的语言是非常机智的。她的‘笑’是制造气氛,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是唤起敌军军官作为一位‘父亲’的情感,她说‘和您聊天真有趣’是为了麻痹敌人,最后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把半截蜡烛从敌人眼皮底下拿走了。”

现场采访


    “小慧,说说你怎么能把杰奎琳的用意揣摩得那么清楚?”“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了杰奎琳,在哥哥的办法未行通时,她想,哥哥已经失败一次了,我一定要想法拿走蜡烛;听到敌人的话后,她想,我一定要说一个非要蜡烛不可的理由,我一定不能引起他们的怀疑,我要缓和气氛;听到敌人有个女儿后,她想,让他被当‘父亲’的感情麻痹一次吧。就这样,她成功了。”

学长寄语
    谁说语言只能在平常交往中产生作用,谁说对待敌人不能用机智的语言?杰奎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范例,小慧又准确地解读了杰奎琳,我们只能说,智慧的语言魅力无穷,智慧的语言不仅可以是钥匙,是润滑剂,而且它也可以是反侵略的武器。今后我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要记住:语言交际明目的,环境对象细分析。迂回、撩拨缓气氛,智慧语言显魅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8 16:11
语文创新教学概说

文章作者:杨舜山 来源: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 2009-8-7

[内容提要]  该文对语文学科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问题,从概念与内涵、特征与要素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阐述。作者认为,所谓语文创新教学,就是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积极吸收创新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掘教材潜在的创新价值和学生潜在的创新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21世纪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它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体系,是一项立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的教学实践。语文创新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创新必须作用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创新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它强调的是课内与课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衔接,今天与未来的衔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能力是核心,个性是主导。当代中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在哪里?作者认为,在我们语文教师开放的思想观念里,在现行教材精要有用的语言文字里,在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里,在学生个体遗传基因的摇篮里,在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懈的探索和不懈的追求里,语文学科对创新教学的研究,选择的是两个新的高度,一个是跨世纪的高度,它所追求的是世纪的跨越,另一个是民族竞争的高度,它所追求的是民族的张力。语文学科有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优势,有无限广阔的生活背景,只要语文教师高扬创新的时代主旋律,就一定能实现语文创新教学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  语文创新教学  概念  内涵   特征  要素  实施策略
     语文创新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标新立异,创新就是要敢为天下先!站在世纪之交的大门之口,我们面对的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创新时代。在滚滚前行的车轮声中,我们能否抢上知识经济的快车,能否抢占时代的制高点,关键就看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朱熔基总理也说:“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面对世纪挑战,必须毫不含糊的作出自己的回答,要通过我们的创新教学,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全面地打好素质基础。
     一、语文创新教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辞海》对“创”、“新”两字的释义是:“创”为“创始”或“首创”之意;“新”为“初次出现”或“改旧更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合“创”、“新”之义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这是对创新一词最为确切的解释。
    “创新”一词由来已久。早在《南史·后妃传》中就曾出现过,意思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首次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创新”的概念。2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1943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987年,英国人弗里曼提出了风靡全球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其中就包括教育创新问题。1993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德伯拉. 爱弥顿在《知识创新:共同的语言》中对“知识创新”这一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诠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中央教科所则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的课题。把创新教育定义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随着语文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知识经济的日益迫近,语文创新教学的问题已历史地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所谓语文创新教学,就是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积极吸收创新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创新价值和学生潜在的创新因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简言之,语文创新教学就是在读写听说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指向的学科教学活动。
    语文创新教学的科学内涵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1、开启学生创新的门扉。人的创新要求是与生俱来的,创新的欲望也较为强烈。从孩提时起,人的创新行为就像门扉一样是敞开着的。学生从入学起,接受的是大一统的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学生创新的门扉慢慢关闭,创新欲望渐次减弱。到了中学时代,这扇门扉基本上是虚掩着,只不过是还没有紧紧关闭。这个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两个可能性:要么把学生虚掩着的门扉徐徐打开,让学生的智慧通过创新之门奔涌出来;  要么继续坚持“唯书”、“唯师”、“唯一”,踹上一脚把学生虚掩着的门扉紧紧关闭,使学生成为拥有很多知识却无创新才能的庸才。我们今天专门研究语文创新教学,我们选择的当然应该是前者。
    2、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起点。它主要是指学生在读写听说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新需要等因素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创新教学,对任何一篇课文、一次作文、一项活动都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持续的,可以发展的;在任何一次课或一项活动中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这种欲望是不可遏止的;对任何一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到表达方式还是从结构到语言技巧,都敢于怀疑,敢于挑战,不盲目附和;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超越别人的愿望。总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渴望创新,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3、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指的是学生在创新教学中敏锐的把握创新机会,积极、主动、持续地把创新意愿付诸创新行为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包括强烈的创新动机、顽强的创新意志、健康的创新情感和持续的创新行为等。创新精神强调的是人品格的高尚和修养的良好,强调的是创新目的的正确和创新态度的科学,强调的是创新理想的远大和创新信念的坚强,强调的是有敢于说“不”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又不是固执己见;敢于说他人没有说到的话,但又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提出挑战,但又不是无知妄说;敢于对课堂上老师不合适宜的解说说“不”,但又不是蔑视师长;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但又不是离群索居,远离集体。总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思考,肯于钻研,勇于尝试实践,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的奥秘。
    4、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个性是学生在创新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它是学生整个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在创新教学中,学生的创新个性主要表现为: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⑵全神贯注、专心致志;⑶主动参与,独立性强;⑷自信心很强,有坚持力;⑸另辟蹊径,见解独特。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就是要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越位”或“越轨”的言行给予适度的宽容,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幽默感、独立性、恒心、一丝不苟等人格特征给予必要的尊重,使学生真切的体悟到自己主体地位的存在。因此,语文创新教学必须允许和鼓励个性发展。
    5、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的创新潜能指的是潜在地储存在学生个体遗传基因之中的那些以创新为特质的心理功能和心理力量。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笔无比巨大的财富。有研究成果证明:人拥有巨大的潜能,其中创造力是最具价值的潜在力量。由于环境、教育、以及学生个体自身等诸种原因,这些潜在的创新因素一直未能很好的被开发和利用,一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酣眠在学生个体遗传基因的摇篮里,多少年来我们都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去唤醒它。今天我们实施创新教学,就是要通过  对教材创新价值的发掘,对教师创新才能的展示,对学生创新活动的设置,让这些酣睡在学生个体遗传基因摇篮里的创新潜能清醒过来,把潜在的创新因素转化成现实的创新能力。
    6、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思维。就语文创新教学来说,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用以解读某一课文或解答某一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主要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前者以逻辑思维为主,思维的目的是但求正确,不求有效;后者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目的是但求有效,不求正确。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基本点,是语文创新教学要着力培养的两种思维品质。怎样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第一、要鼓励学生放开思想,大胆思考,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第二、勉励学生大胆质疑,向“书本”和“权威”挑战,对他们的勇气给予必要的宽容。第三、支持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第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7、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学生的创新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创新学习中的行为技巧或是学生在创新学习中的动作能力。这是语文创新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大体来说,学生的创新技能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是基本能力,包括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知识信息的加工能力即听读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即说写能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能力、观察和认识生活的能力等。二是动手能力,包括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检索工具书的能力、自办手抄报刊的能力。三是实践能力,包括校内外的言语交际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创新技法的能力、接受新事物并提出新思想的能力、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能力、参与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学生的创新技能当然不止这些。但就是这些也只有通过刻苦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
    8、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是学生们迈向21世纪的特别通行证。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产生新的想法、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是语文创新教学的核心,也是语文创新教学的目的之所在。从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来看,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必须努力达成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是前提;二是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是基础;三是合理的能力结构,这是关键;四是灵活的思维方式,这是核心;五是健全的人格特征,这是主导。
    二、语文创新教学的特征及其基本要素
    语文创新教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一是开放性。语文创新教学的开放性,是由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教学思想上,主张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既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又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主张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教学模式上,不固守单一的一种模式,而是学习和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用多样化的教学去满足学生创新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不搞注入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只有在这样开放的氛围里,学生创新才有现实可能性。
    二是民主性。在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堂里,老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习活动的经纪人,他的职责就是筹划和管理,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在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领路人,是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已经没有了满堂灌和注入式的陋习,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在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权威的勇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与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在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给了学生不计其数的创新机会,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的可能性,机会是均等的,参与也是公平的。
    三是层次性。层次性的基本含义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讲,从学段来说,有初中和高中;从年级来说,从初一到高三有六个年级或七个年级;从地域来说,有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从类别来说,有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创新教学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其阅历经验,有目标、有刻度地进行训练。在初中,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第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如记叙、说明、议论等,第三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在高中,能力训练共有18项,其中,阅读8项、写作、听说各5项;基础训练也有18项,其中语言5项,阅读5项,写作2项, 听说、文学鉴赏和文言文各1项,其它3项。这些项目在不同的年级中都应有其侧重点,需要我们在创新教学中仔细研究并加以落实。
    四是多解性。所谓多解,就是面对一篇文章或是一个问题或是一种观点,允许有多种读法,有多种理解,有多种认识,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一种。就一篇文章来说,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段落层次的划分,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技巧的揣摩,语言特色的玩味等,都允许多种理解并存。当然,不管是哪一种理解,哪一种说法,都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道。就一个问题来说,也允许有多种看法存在,允许“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以“标准答案”去规范学生的言语表述。
    五是互动性。所谓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就某一次课来讲,教师与学生创新的载体就是课文。课文成了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互动的纽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的挖掘课文隐含的创新价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拼命的去质疑,去发现。在这个环节里,发现和挖掘课文隐含的创新价值实际上已经成了教师学生互动的契机。然后,教师带着创新的设想,学生带着创新的渴望,共同进入课堂教学。这“渴望”与“设想”的联结点就成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教师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机会里,引发了学生生命潜能中创新的火花,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在学生原有的创新积累里又添加了新的营养。这个结果实际上就成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鹄的。教学到这时还没有完结,师生双方乘着创新的余韵,意兴盎然地进入下一篇课文的教学,这最后的一个环节实际上就成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新的追求。
    六是新颖性。所谓新颖,就是新而别致,这是对教师实施语文创新教学的基本要求。具体地说,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教师处理课文的方式很新,篇篇课文都不雷同;2、教师安排学生活动的形式很新,每一次活动都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3、教师对事物的看法很新,随时都能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4、教师剖析课文的角度很新,每一次课文剖析都能把学生带到创新的情境中去;5、教师对练习的处理方法很新,每一次练习处理都能满学生的意;6、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很新,每一次评价都能使学生产生一次飞跃。
    由上述基本特征,可以推知语文创新教学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下述六个方面。
    1、知识要素。扎实的知识基础是语文创新教学的支撑点,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的创新能力绝不可能是平空产生的,只能依托知识渐次发展起来。因此,语文创新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是怎样”和“是谁”的知识,更为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创新知识的知识。
    2、思维要素。这里的“思维”指的是创新思维。这种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特点。语文创新教学就是要通过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保证学生能顺利地解决他们碰到的新问题,高效率的掌握课内所学的知识,并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3、能力要素。这里的“能力”主要指的是“创新能力”。这是语文创新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文创新教学的核心问题。
    4、环境要素。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的是语文创新教学的心理环境。就课堂表现形式来说,指的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有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
    5、活动要素。这里的“活动”指的是以创新知识为主体的活动,任何新知识都是在知识创新活动中产生的。学生对知识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问题,提出新见解、新认识、新看法,没有一定次数的活动安排,创新教学是难以成立的。
    6、参与要素。这里的“参与”指的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参与。语文创新教学,没有教师的示范性参与是不行的,没有全体学生的投入性参与更是不行的。重在参与,旨在发展,志在未来。
    三、语文创新教学的施教策略
    语文创新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这样四个方面:
    第一、在语文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创新。创新既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培养目标来看,要通过我们的语文创新教学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从教学目的来看,要通过我们的创新教学,在全面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和民族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灵活的思维方式,健全的个性特征和务实的思想作风;从教学效果来看,要通过我们的语文创新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第二、在教学常规的反思中创新。语文素质教育同样需要坚持教学常规,备教改辅考,各司其职,各有侧重,共同担负着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任务。语文创新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常规的反思中创新,不是要删减或废除教学常规中的某一环节,而是通过反思,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具有创新的价值,都能体现新的思想和新的方式。比如备课,这是教学常规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环节,没有备课这一环节,其它环节根本就不能开展。在这个环节里,可广泛开展编制创新课教案活动,教师可以自荐创新课教案,鼓励教师备课时标新立异,“立案”“立法”,鼓励教师在备课中大胆创新,大胆设计。
    第三、在课堂教学的拓展中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实施语文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但进行创新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对课堂教学有所拓展。从课型上看,课堂教学可以拓展为教读课,自读课和活动课;从内容上看,课堂教学可以有多种衔接,首先是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其次是语文与生活的衔接,第三是创新教学与知识经济的衔接,第四是现实的语文学习与未来生存竞争的衔接;第五是语文与其它学科内容的衔接。
    第四、在语文教师的自我创新中创新。实行创新教学,语文教师必须换脑子,要用创新教学的基本理论刷新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特质的教师,也就是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是:①崇高的职业理想;②创新型的教学观念;③全面的知识结构;④丰富的创新能力;⑤民主的教学风格;⑥灵活的教学方法;⑦成熟的管理经验;⑧不懈的创新追求。语文教师如果不立足于创新自我,要引导学生创新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8 16:13
繁花似锦迷人眼——话说中考作文命题新动向

文章作者:黄琼 来源:《语文报·中考版》2007年第40期 2008-1-24


  2007年中考尘埃刚一落定,笔者就抢在第一时间搜集了120道中考作文试题。认真阅读这些浸透命题者心血和智慧的试题,仿佛步入春天的百花园中,霎时产生了满树繁花迷人眼的美妙感觉。透过这些试题,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命题者为保证考试公平、提高考试信度而求新求变的不懈追求:
   一、非开放式题型大幅升温
  题型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话题作文   55.5%      28.1%   28.6%【32道】   12.5%【15道】
  选题作文    23%        45.2%    43.8%【49道】   42.5%【51道】
  全命题作文  6.7%      6%          8%【9道】         20%【24道】
  半命题作文 11.8%   12.6%     11.6%【13道】   18.3%【22道】
  材料作文     3%        8.1%         8%【9道】        6.7%【8道】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2004~2006年三年间,话题作文、选题作文两种开放式题型一直高居第一、第二的位置,并与第三名保持着很大的距离。二者相加,分别占到当年总题目的78.5%、73.3%、72.4%,足见开放式题型的“统治”地位非常牢固。再看2007年,全命题作文升至20%,七年来首次进入前三名,跃居第二;半命题作文虽然保持第三的位次,但是它和全命题作文一样,首次超过了话题作文。至于当初视为开放式题型创新成果的话题作文,走过2003、2004年的巅峰,明显呈现下降趋势。
  这是2007年中考作文给予我们的最重要信号:非开放式题目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考区的首选。而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全命题作文注重发挥提示语的作用。比如广州市中考作文以“心中有盏红绿灯”为题,红绿灯是指什么?如果任由广大考生去思考,恐怕会有考生将自己的思维死死禁锢在交通规则上。所以命题者干脆在提示语中说明:“除了指交通规则外,还可以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标准”,明确地指定和拓展了写作范围,降低了审题门槛,为考生创设了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这种做法,在全命题作文试题中,特别是具有一定审题难度的全命题试题中比较普遍,所以同学们作文时一定不要忽略对提示语材料的审读。
   (二)半命题作文呈现控制备选项的趋势。半命题其实是一种具有较大写作自由度的题型,这种自由度的主要体现方式在于空白处填词的全开放。或许正是要将这种自由度控制在恰当的范围之内,几个考区就采取了这样的举措:限定填词的备选项。就笔者手头所见,有湖北黄石的半命题作文试题“ 让我学会(坚强、关爱)”,河南课改区的“那一次,我很 (快乐、内疚、受启发)”等。
  二、同一考区内题型连续性大幅降低
  2007年是作文题型连续性最低、变化程度最大的一年。历年来作文题型保持一致的比例,2005年为78.5%,2006年为73.6%,2007年为50%(共计60个考区)。分析题型发生变化的考区,我们发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趋势:一类是向开放式题型靠拢。比如,山东临沂市由去年的半命题(“我,因为我 ”)变为话题作文(“每一种草都会开花”),写作的开放度变得更大一些。二是向限制性更强一些的题型靠拢。比如,江苏苏州市由话题作文(“伸出你的手”)变为全命题作文(“晨”)。比较上述两种变化趋势,后一种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都远远大于前一种情况,这很能说明中考作文命题正在进入非开放式题型“全面当家”的新阶段。
  稳定是相对、短期的,改革创新是绝对、长期的。在许多沿袭上年度题型的考区中,我们发现命题者实施的是一种渐进式创新。具体表现为:一是选题作文中备选项的题型有变化。比如,湖南长沙考区2006年是“全命题+全命题”,今年变为“全命题+半命题”。二是话题形式、内涵的变化。一般而言,充当话题的,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短语。其中后者的限制性又更强一些。同样是话题作文,一些考区就在话题的设置上作出调整。比如,2006年山东淄博、江苏徐州考区选用的话题分别是词语“节日”、“心”;2007年,它们分别选用了短语“美就在我身边”、“心有所系”作为话题,考生在写作中必须顾及更多的限制和要求。
  总之,对于广大备考学子来说,一定要广泛涉猎各种题型,全面备考。至于考生所在考区2008年度中考作文题型会不会发生变化,这要看明年年初出台的“考试说明”和当年二月举行的调研考试作文题型跟上年度中考题型是否一致。一般而言,二月调研考试就提前预示了当年中考的作文题型。这些,需要我们在备考实践中加以重视和落实。
  三、内容拓展带来了诸多创新亮点
  从选拔性考试命题必须具有的避熟性、创新性特点出发,广大命题者在拓展作文题内容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不少表示时间范围的词语进入题干。或许是坚守“文以载道”的原则,近年来,中考作文题干大多由一些标明美好思想道德、情操的词语组成。这类试题,实际上框定了主题方向,往往限制了考生个性化的发挥。作为一种探索和突破,命题者试图从学生广阔的生活中找到新的命题视角和资源。比如让表示时间范围的词语进入题干,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2007年中考,就有江苏苏州的全命题作文“晨”,上海市的全命题作文“记住这一天”,山西太原的选题作文中可供选用的三个话题“立春”、“惊蛰”、“春分”等等。从数量上讲,这类试题在以前任何一个年度中都没有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更多地面向考生的生活,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大众,有益于保证考试公平。一些诸如“节日”之类的时间名词,还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这两类时间名词,应该都会继续出现在来年的中考中。
  (二)第二人称词语进入题干。盘点近年来的中考作文试题,我们发现往年大量的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中都含有“我”字。这是中考作文命题面向生活、激发真情的具体体现。2007年中考试题中,在很多考区继续保留“我”入题干的传统的时候,几个考区试题中出现了“你”。比如,江苏常州的半命题作文“你还会 吗”,广西南宁的半命题作文“ ,你不一般”,陕西的选题作文中有一道是“ ,你好吗”等等。由“我”到“你”,其实“我”还是叙述、表达的主体,只是写作者关注的对象发生了变化,陈述的角度变成直接倾诉。需要说明的是,“你”具有不确定性,人、物皆可,由此而拓宽了写作范围。所以,我们认为这类作文试题以后也会有更大的市场。
   (三)多类“虚题”频现亮点。以我们身边所熟悉的事物来命题,也是一种命题方法。这类试题,让学生从那些具有多种属性和丰富内涵的事物出发,激活写作思维,寻找新颖立意,巧妙构思。一是用实物直接命题的,比如重庆的话题作文“翅膀”、湖北黄冈的选题作文之一话题作文“深深的脚印”、四川内江的全命题作文“路上”等等;二是以实物作为比喻的,比如天津的全命题作文“心中的彩虹”、广东广州的全命题作文“心中有盏红绿灯”、河南课改区的全命题作文“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等等;三是用某一事物揭示哲理的,比如江苏南京的全命题作文“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山东临沂的话题作文“每一种草都会开花”、湖北恩施选题作文之一话题作文“水终有澄清的一天”,等等。面对这些虚题,同学们要恰当采用借物抒情、托物寓理、虚实结合、深入开掘的写法,这样才能让文章获得理想的分数。
  四、作文的考查功能被放大
  我们注意到,不少考区将书写能力的考查与写作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在作文评价之外,另外根据作文的字迹增加书写评分。比如,浙江绍兴赋分65分,“其中5分为书写分”;江苏南通作文赋分为65分,“其中含写字5分”;江苏徐州作文赋分为55分,“其中含卷面分5分”等等。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一斑。这种做法,至少会在一些考区下一个年度中考里得到延续。
  料得来年春更好,明年花胜今年红。让我们拭目以待,满怀信心地期待2008,展望200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8 16:14
热烈欢迎
湖北初中语文名师

光临
[刘兰兰初中语文工作室]专栏
指导工作!!!!

冯大海 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教研员,荆州市学术带头人,全国科研型骨干教师。

熊芳芳,华中师大一附中语文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首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4期“封面人物”。多次应华中师大之邀为新加坡、澳门的华文教师讲座,均获好评。近几年来,应全国各地之邀作报告、讲课二十多场次。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编《快乐作文(初中卷)》;编著教学书籍14本,共六十多万字;论文获全国、省、市级一等奖二十多次;多篇作品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章登享, 湖北公安县第一中学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指导学生在全国各类语文报刊上发表习作250余篇,主编了《初中语文创新学习》、《中学生创新作文》、《中考语文十大关键》(与余映潮合编)等专著11部,参编教学用书30多本,计600余万字。


胡礼仁,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湖北省荆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中语会教改研究中心理事,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先后在荆州、黄石、福州、北京、武汉等地作公开课、介绍教学经验、作专题讲座、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研论文五十余篇,有十余项教研成果获国家、省、市奖。


 杨舜山,湖北省恩施州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员、副所长,特级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73年参加教育工作,先后教过初、高中语文,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工作。是全国中语会会员,湖北省中语会理事,恩施州中语会理事长。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四百余篇,有专著6部,参编教材4部。教研成果荣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16项,主持的两项国家级、省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先后被定为省级国家级A等成果。


胡明道,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班特聘教师,“学长式教学”首创者。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理事,武汉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文科主任,武汉市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
  1998年,她首次在全国提出“学长式教学观”,后经全国中语会教改课题中心立项为“九五”重点课题,吸纳了全国23个省、市近200人参与研究。开题论文《“学长式教学”浅论》2001年获“武汉市第七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为全市基础教育在这一权威奖项中作出了“零的突破”的贡献。以此观点辅导的弟子在全国重点城市课堂大赛上为武汉市夺得了六届一等奖的殊荣(居全国重点城市之首)。该课题被专家誉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示范性、原创性的武汉市基础教育课题精品。自2003年起,此课题共获中国教育学会二等奖,武汉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全国语文单科教育科研项目所得的最高奖项——全国中语会会长语)等六项大奖。2006年又被确定为武汉市政府科技局拨款的唯一教育专项课题。近年来参与“全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武汉点的研究工作,任鄂教版教材专家顾问,并任《教师教学用书》主编。2005年为全国课标组指导拍摄高中语文4节示范片,并作4场电视专题报告。2006年受山西音像出版社邀请拍摄《胡明道教学专辑》(此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共拍10节课一场报告)。曾两度受聘任全国教学大赛评委,多次受邀为全国语文报刊学会、北师大版教材、语文出版社版教材培训教师。
  她的专著《语文学习100窍(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学作文操作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听名师胡明道讲语文(丛书主编于漪,2007年北京语文出版社出版)》、论文《课堂心理流向的把握》、《“学长式教学”与创新教育》等多部书、文获国家、省、市42项大奖,在全国重点期刊上发文近300篇,主编武汉版《新视野课外自读课本》、《作文》、《课外练笔》等数十本书,著述1000余万字。近年来,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数百次。

余映潮 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2011年元月公布的“国培计划”中首批培训专家之一。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家,中考语文命题研究专家,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专家。


华清 中学高级。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中语会理事。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课改专家,中考命题人员。已连续四年参与宜昌市中考命题。原任宜昌市十中副书记副校长。省教育厅特聘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多次承担国家级示范课。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3期)封面人物。教学经验丰富,其教学功力得到省内专家、同行的高度认可。


张敦礼,特级教师, 湖北黄冈英山石镇中学


黄琼,供职于武汉市黄陂区教育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致力于写作和中考问题研究,先后在百余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教研文章约800篇(件),多篇著作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人民网、新浪网等转载;编制的中考模拟试题经发表后,部分被引用为中考语文试题。策划和主编了《中(高)考作文90秒突破》等约30本作文和阅读备考精品图书。为湖南少儿出版社策划和主编的“高中生最佳范文”丛书(全套共5本),得到广泛好评。
    现为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常务副理事长,被聘为《语文报·中考版》特约编委、吉林《作文与考试》杂志顾问等。


张晓勤,湖北恩施市书院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湖北恩施州首批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从教22年,多次在州级以上优质课竞赛中获奖;主持参与的科研课题获国家级教研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A等成果1项。近年来,在公开出版的各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另有多篇在各级评比(竞赛)中获奖。2000年始,先后荣获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2年,在第二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教改新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4 09:27

热烈欢迎湖北初中语文名师光临[刘兰兰初中语文工作室]专栏指导工作!!!!







李补生、魏斌华、余江剑、陈艳丽、甘和平、徐  芳、刘孟文、毕文学、李友望、周荷慧、汪秀丽、钟为诚、张玉芹、杨荣芳、韩  伟、周海珍、李世恒、向昌茂、任泽寿、吴辉寅、傅  山、胡祥学、赵一军、方和平、丰小兰、宋景华、余雄林、高永平、张木兰、周七零、范定枝、胡佳仕、刘  俊、赵凤枝、干章焕、彭  意、瞿  飞、金  婵、张  益、孙  丽、周旺平、杨立新、郭胜元、张赛珠、程文彬、周新文、耿玉清、徐金奎、曾德学、陈群鹏、黄建军、柯知明、陈雪梅、叶伟平、毛元德、万长青、陈  烨、霍  萍、刘冬竹、谢惠芳、陶坤波、刘  杰、刘红梅、伍卓敏、黄华明、郑  可、李  萍、吴从林、胡  梅、明道树、李  方、陈小兰、李相文、王刚泉、杨艳伟、陈秀林、肖珊珊、王凌昊、胡安莉、王 芳、李儒炎、黎 勇、李 辉、钟儒桂、聂 晶、廖媚娟、郭君妮、邵金喜、周玉林、龙 锋、龚金喜、贾  红、樊  琛、别业清、杨必君、李  劲、周  丽、杨晓蕾、龚恋梅、徐国喜、李爱梅、邹成平、黄发莲、崔静芳、郑天荣、李海燕、曹双英、王天才、雷中富、汤  勇、王佑军、邓诗兵、董大春、张兴武、田方佐、罗必科、王小力、谢  明、王旭东、江  红、高伦强、徐善慧、刘拥军、覃章彪、刘  焱、陈子姣、方永鸿、谢同育、关业峰、莫园林、郭  珍、韦世杰、陈春媚、周道琴、王均江、寇章云、王朝阳、贺德才、姜炎华、王春燕、许文霞、郭清强、冯  艺、周兆梅、吴鹏飞、文  砚、徐纯凯、刘  鹏、董  晖、张  曦、王道远、郑学华、徐明生、何华东、吴修云、左小租、傅爱芳、王  敏、胡秀芹、黄云丹、吴  军、周秀芬、周义文、孟天华、吴新文、熊科军、柯遇洲、张明芳、彭茂林、魏巨亮、钱金涛、郑圣祖、周  志、李浩文、余天泽、余  蓉、陈学富、张婷婷、祝红军、赵素娟、黄文义、曹江林、杨  冰、杨红莲、任红斌、宋三兵、詹  雁、陈志军、周远瑞、叶学兵、李  涛、王彦章、张新华、柳玉涛、叶永忠、刘家坤、汤文贵、程信奎、刘昕燕、陈镜莹、刘凤侠、韩喜莲、郭尔芬、丁贤荣、刘  杰、陈小前、严  晗、罗哲明、余  霞、周  琴、汤敏飞、雷同沫、艾春宝、孙东飞、谢守郁、陈娅兰、雷介武、刘昌谋、殷  静、魏建文、胡金海、王  蓓、张颂诗、王  强、李亚平、田墨文、王细荷、郭邦寅、陈胜林、朱香平、王义芝、林  勇、郭兴华、郭军东、席凌云、陈海清、田玉波、唐  琴、纪宏涛、庹  毅、孔  英、李  静、王  霞、郭慧敏、张  慧、朱康玲、陶晓杰、钱良兴、阳晓霞、黄晓莉、万运华、王  燕、王  凯、卢家芩、魏 娟、张  蕾、蒋兴慧、李晓青、胡继舟、余景芬、戴  兰、吴高珍、张连军、张基涛、罗  猛、杨晓安、徐红燕、彭俊玲、杨寒江、刘其林、黄桥新、李金海、高玉玺、李宝民、李文书、尹满章、周国瑞、徐应鸿、蒋元梅、王  皓、吴海宁、汪昌友、谭思棪、韩宗秀、涂传群、张红菊、杜红艳、高凤芹、刘立念、邱望清、黎  蓉、周  敏、伍红春、周  新、程光新、何斌师、任新华、张宗元、刘明茂、陈  峰、付  蓉、罗  艳、林重九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17:45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