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家乡创事业 | ||
——记孝昌县管业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管少华 | ||
http://www.xiaochang.gov.cn/news/qtby/200710/news_9727.html | ||
从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农产品,到走俏国内,出口国外市场的“香饽饽”,管氏茶叶的创业之路坎坷而辉煌。 管少华的童年可谓是不幸的, 14岁那年父亲就病故了,父亲临终前说了一段令他终生难忘的话:“孩子要好好做人,不甘人后,穷不输志,富不张狂,要发奋图强。”由于家境拮据,为了改变当时的贫困处境,刚进初中的管少华虽是对学校和知识无比的眷恋,但不得不告别了老师和同学们,回家挑起了家庭重担。种好自留地、学做油漆工,晚上还在露天电影场卖瓜子、花生用以补贴家用。四处奔波之时,看到别人一斤茶叶卖几十甚至几百元,稍作对比就可发现,卖茶叶的收益比做小生意和手艺要强好几倍,加上茶叶又是人们常用的饮品之一,今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管少华就想不妨在专门做茶叶生意上试一试。决心一下,管少华就拿出了百倍的努力和精神一心扑在茶叶销售上,敢于吃苦,勇于拼搏,立志要在家乡里创出一番事业来。 创业艰辛,苦乐相伴 1983年,身无分文的管少华拿着从十几家亲戚家中仅仅借得的1500元钱,只身到花园镇做起了茶叶生意。但是,由于当时全国茶叶滞销,行情不好,价格大跌。购进和赊欠茶场的茶叶不仅没有获利售出,反而亏本2万元。然而,巨大的打击,并没有击跨瘦弱的管少华,却常常这样激励自己:一定不能放弃自己所选择的目标,在厄运中要坚强,要拼搏,要拿出山里人的执着、志气和骨气来。于是,他又怀着从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来的决心,重新振作了起来。再次筹资15000元,转身又投入到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中去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到了1991年,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还清所有债务,还有了一定积累。1993年,孝昌建县对管少华又带来了极佳的商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好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充斥市场的却几乎全是低档的散装茶。为扩大经营规模,就在县国税局门前租了80平方门面正式挂起了“管氏茶叶批发部”的牌子。睿智的管少华思忖到,要想把生意做大做强,眼光仅仅孝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扩大视野,潜心学习全国有名气的茶叶同行们的先进经验。于是,管少华便陆续自费参加安徽娥桥、河南信阳等全国各地各种形势的茶业博览会,茶叶档次也从几元钱一斤的做到上千元一斤,以求满足县内外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在管少华的茶叶生意刚有点收获的时候,建筑行业正异常红火,有些好心的人就劝管少华,何必老守着这个穷地方而不愿出去干大事业,不如联手在外面搞房地产开发比做茶叶生意有效益。但是,对家乡异常热爱和依恋的管少华婉言谢绝了朋友们的好意。小悟乡是一个集旅游区、林区、库区为一体的山区乡镇,生态环境好,风景秀丽,有着生产“名优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那时,管少华到外地茶叶节现场一看,就发现自己20斤茶的利润还不如别人一斤茶的利润,而且越是高档茶,价格越高,卖得越好,利润自然也越高了。自此,管少华暗下决心,要生产高档茶叶。从1993年起,管少华到浙江、安徽等地的有机茶种植基地学习种植加工技术,回来后开始在自己的茶园实践。 自此,管少华开始在小悟乡境内精心培育自己的茶园基地,茶园面积逐渐扩大。2000年达到100多亩,2003年达到500多亩.管少华还请中国农科院教授对技术工人和茶农进行培训,积极参加“有机茶制作工艺”培训,加强对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通过联营茶园等方式,一举解决了小悟乡茶叶外销难题,促使家乡人能够从茶叶上实现增产增收。2001年,管少华以“小悟乡大悟山制茶厂”为名称的企业在孝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了注册登记,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唱响茶叶品牌,2003年,管少华在国家商标注册机构正式申请了注册了“管氏”茶叶商标。并全部采用易拉罐包装,成为孝感最早一批采用易拉罐包装茶叶的企业。“管氏品牌打出来后,品质不断提高,价格在原基础上提升了50%,还供不应求。”管氏茶叶挂上金字招牌的效益开始显现。尝到了品牌甜头的管少华开始申报有机茶、湖北名牌。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中国农科院对管氏茶叶企业的产地、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通过了有机茶认证,各项指标都获得有机茶认证证书,成为孝昌县有机茶农产品认证的第一人。 为给茶叶的品牌提供良好技术支撑和发展环境,管少华还积极主动与质监、科技、农业、工商等部门进行衔接沟通,在县委县政府和小悟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企业日渐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企业正式更名为“孝昌县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逐步成长为了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实体。 质量制胜,内产外联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为了进一步提高茶叶的科技含量,创业中,管少华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把科学种植、管理、制作作为实现茶叶产业的增产、提质、增效目标的关键环节来抓,促使茶叶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0%以上。常年聘请茶叶专家做茶叶公司的技术顾问,每年还定期选派一至二名技术骨干到外地先进生产场园学习、深造,努力缩小茶叶产品与名优茶之间的质量差距,逐步提升了建园、管理、制作、仓储、包装等方面科技含量,极大地加快了管氏茶叶标准化生产进程。为确保“管氏”牌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管少华在县质量振兴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积极创建“精品名牌”。投资近50万元,购置改造生产设备,从保证原料的质量入手,强化加工技术管理,实现茶叶生产责任追究倒查制,坚决杜绝不合格的茶叶出厂,同时还不断加大产品的宣传资金投入。 近年来,管少华通过广泛市场调查,瞄准市场空白,借鉴武汉云雾茶叶和五峰采花毛尖一些成功企业的先进经验,扩大营销区域,确立了资源互补的经营思路,用本地滞销的茶叶试销外地,用外地低价位、错季节的茶产品弥补本地市场不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了提高产品档次,充实原料资源, 2004年秋季,公司又投资60多万元在小悟乡熊畈村高标准新建良种茶园130多亩,今年春季试采60多斤成品茶,此产品色绿、香高、味甘,一上市就一抢而空,而且价格比其它品种高出一倍。随着市场渠道的畅通,管少华自己茶园生产的茶叶很快便不能满足销售的需要,他采取与附近茶农联营的方式扩大规模。由他提供种植标准和技术,并负责回收鲜叶制作加工。但联营的茶园,都必须按有机茶的种植标准生产管理,按面积定量施有机肥,采用灯式灭虫等等。在管氏茶业的带动下,周围农民纷纷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优势,退耕建茶园,更有不少的丰山、周巷、白沙及大悟县、广水市茶业企业慕名而来与“管氏”进行合作,签订了供货合同,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为使产品质量有较稳定保证,管少华又投资近5万元,建成了120立方米的茶叶冷藏库,确保了“月月有名茶,季季春茶香”。 通过几年的拼搏,“管氏”牌茶叶逐步被市场认可,鄂茶杯“金奖”、湖北省“二十佳名优茶”、“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湖北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质量信得过先进单位”、“计量先进单位”等各种奖牌与荣誉接踵而来。2006年5月,省农业厅向香港裕华国贸公司推荐400多家食品企业,该公司选中40余家,其中管氏茶业是入选企业之一,通过严格的通关检测,首批100多斤试销样品在香港倍受青睐,10月,又和多家香港茶商签订了2吨购销合同。管氏茶叶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山区、走向了全国。 天道酬勤,前景辉煌 十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而今,由管少华创建的“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迈上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2006年,公司连续实现了三件大飞跃。2006年3月管氏茶叶顺利获得QS食品生产许可证,同年5月又获得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然而, “管氏”茶业自创业以来获得的最大的荣誉,就是管氏茶叶被湖北省政府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为“湖北名牌”产品称号,不仅为孝昌争了光,为小悟乡争了光,还打破了孝昌县农产品湖北名牌零记录,并以此得到了孝昌县委县政府高度的嘉奖,专门为管氏茶业颁发了3万元奖金。管少华还被推选为孝昌县政协委员。2007年年初又获得了“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目前公司有固定员工42人,季节工400多人,每年为务工人员发放劳动报酬100多万元,合作联营的茶农达240余户,面积达到了2280亩,年可创产值1200万元,网络全县茶农达2000余户,面积达到了8000亩,年可创产值3000多万元。企业的售茶门市部、生产车间、办公楼、仓储、生产基地都具有一定规模。而今,新建在隆盛花园的茶叶超市和品茶楼隆重开业了,新茶楼的开业,标志着管氏茶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在管少华的茶叶门市部有这样一幅对联: “事业是一首歌,苦乐交融;人生是一杯茶,回味无穷”,个中道出了他对创业和人生的感悟。谈及管氏茶业下一步的发展思路,管少华自豪地说“以后的发展目标是勇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的横向联合,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去发展,不断引进技术人才,搜集和挖掘地方茶文化,丰富茶叶内涵,提升家乡茶叶品位。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使家乡山更青,水更甜,茶更香,民更富。” |
青春富康行动孝昌县“管氏”茶叶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践基地 | |
发布时间:2008年7月22日 来源:孝感团市委 | |
| |
|
![]() ![]() 2011年10月5日(农历9月初9日),九九重阳佳节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管子后裔聚集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管仲纪念馆,举行 了2011年祭祖自由行活动。 中华管子文化促进会会长管国全,常务副会长管洪胜,副会长、秘书长管捷,副会长管文贵、管庆沟、管延博,副秘书长管嗣建、管建军等近200位宗亲参加了祭祖活动。 中华管子文化促进会顾问宣兆琦、张士友、李任飞、苏宏伟,常务副会长王砚平,副会长郑德敬,常务副秘书长段梅丛,副秘书长李华,法律顾问任文举等陪同祭祖活动。 管子后裔、参加活动的嘉宾敬献了花篮、祭品,表达对老祖宗的尊敬。管国全、管洪胜、管捷代表管氏宗亲向老祖宗敬奠祭酒,彰显了管氏宗亲同根同源、一脉相传的血脉亲情。 (责任编辑:将军) |
有趣的茶回文 回文,是指可以按照原文的字序倒过来读、反过来读的句子。茶回文当然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 "清心明目"这是最简单的也是很有名的茶回文,常常出现在一些茶杯的杯身或杯盖上,这四个字随便从哪个字读皆可成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几种读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杯随字贵、字随杯传",不但给人以美的感受,更增强了品茶的意境和情趣。 "不可一日无此君"是挺有名的一句茶联,也可看成是一句回文,从任何一字起读皆能成句:"不可一日无此君"、"可一日无此君?"、"一日无此君不可"、"日无此君不可一"、"此君不可一日?quot;、"君不可一无此"。此联横读、纵读均能得到同样的意思,堪称一首佳作。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在很多茶馆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对联。如回过来读则成为"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前后对照意境非同,文采娱人,别具情趣,不失为茶亭联中佼佼者。 茶的自白——唐代元稹《茶》诗赏析 茶 香叶,嫩茶。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鞠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净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宝塔形送别诗,因为白居易要升任东都洛阳,作者与王起诸公举行欢送会。宴席上各以“一字至七字”作一首咏物诗,标题限用一个字。白居易本人也当场写了一首《竹》诗作答。 《茶诗》作者从自然可见的茶叶外形描写起,生发到茶道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态,从茶自身视角以拟人化手法写它与外界关系: “香叶嫩芽”又专爱与“诗客僧家”为伴,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根雕”与“罗织”则写茶叶的炒制与筛选步骤,“铫煎”与“碗转”两句,写出“铫子”煮茶、用“碗”转动漂去水面上的茶沫尘花之类。 末四句是全诗题旨所在,“夜后”与“晨前”说茶与晨昏相伴,与朝霞明月相处,夸张手法运用恰到好处。最后两句,点出茶道最高理想境界是:既能够“洗尽古今”,又能展望“醉后”的未来;既能拂去过去的不称心事,又会在忘却中“人不倦”,醉中有醒,警觉日后行为的指向,鞭策前进。 《茶诗》贯穿着我国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文化意识,怀抱着“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隐含着对白居易此去东郡的希望。 一杯香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两曲清歌,乐乐乐乐师的心 〈赏析〉从前有一个"解元"(科举时,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姓解,一日外出,又热又渴,回到家里,侍女忙端来一杯香茶,便风趣地说出一联(见上联)。解元一听,竟忘了口渴,连连说道:"妙对!妙对!"前两个"解"字是解渴之"解";第三个"解"字是姓(音谢);第四个"解"字则是"解元"之解(音介)。解学士忙向诸生求对,却一时竟无人能对出。于是"绝对"之名,遂传遍京城。 无独有偶,京城里有一个姓乐的乐师,一天从外边回来,不见妻子,只闻清唱之声。就唤妻子到跟前,他说:"家事不理,唱什么?"妻子一看丈夫的脸上颇有不悦之色,于是就满面堆笑地说出一句话(见下联)。乐师一听,不快之情顿消,并连声赞道:"妙对!这不刚好对上了那个上联吗?" 这下联前两个"乐"字是快乐之乐;第三个"乐"字是姓(音乐);第四个"乐"字则是乐师之乐。恰与上联相应对仗,妙趣横生。 为名忙, 为利忙, 忙里偷闲, 饮杯茶 去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解放前,广州惠爱路(今中山路)的“好奇香”茶楼门口,悬挂着一条向顾客求对的上联。茶楼老板以此招徕顾客,为饮茶凭添雅兴。一天来一位茶客,看上联后,凝视不语。老板忙将顾客让上茶座,斟上了一杯香茶,但看客人仪表有欠风雅,即以语含讥讽的口吻道:“客官如有意,何不挥毫赐教?”见那客人把茶一饮而尽说:“老板,有笔墨何不拿来一用。”说话间,笔墨送到,客人提笔立就下联。老板看后,连连伸出大拇指,赞赏不已。于是这副主客妙对,随之传为佳话。劳 心苦, 劳力苦, 苦中寻乐, 拿壶酒来 和尚墙头递酒, 必是私 沽道童锅里煮茶,不知罐煮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 [解]相传古时某地有两位书生,山前的叫李观竺,山后的叫刘思古,两人都是遐迩闻名的才子,也互有景慕之心。由于一山相隔,且有文人相轻之意,谁都不願首次登门拜访,所以闻名虽久尚未相见。 有一天,刘思古来到山前,特意去拜访李观竺,两人初次相见便针锋相对地以"对句"斗起法来。他们以联语巧妙点出各自姓氏,却心照不宣避而不说其名。主人故意发问:"刘先生可知我名否?"思古会意,他一眼瞥见院中书童正在点燃鼎鍑煎茶,灵机一动,便脱口说出了上联。 此上联语带双关,饱含讥讽,又切中双名(茗),妙不可言。其?quot;锅煮"与"罐煮"两个"煮"字恰好说明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宋代"点茶法"与唐代"煎茶法"交替之际。"煎茶法"是将末茶投入鍑锅中沸水煎煮;而"点茶法"则是以铜瓶煮水至沸离火,落汤后将末茶投入以茶筅搅匀分茶于碗品饮。刘公子的出句以"罐煮"谐音点出主人名字"观竺",且以"锅煮",讥讽主人命书童仍以鍑煮茶是不精于茗事。("罐"在这里作冲茶器具之代名词)。 主人听客人出句饱含贬损之意,虽然不快,但暗服来者才高,于是略加思索便以下联相对。此下联也对得绝妙,"必是私沽"其中"私沽"点出客人之名"思古","沽"又与"姑"字谐音,在此含有鸡鸣狗盗之意,淋漓痛快地回敬了来客的嘲讽。主客二人因会心而撫掌大笑,之后,两人朝夕相处成了忘年之交。 |
![]() ![]() ![]() |
湖北孝昌首届茶文化节 “管氏杯”书法大赛征稿启事 ![]() 为传播茶文化,“管氏茶”与书法联姻,特举办湖北孝昌首届茶文化节“管氏杯”书法大赛,现将征稿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 主办单位:孝感市书法家协会 孝昌县文体新局 湖北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承办单位:孝昌县文化馆 二、征稿对象 广大书法爱好者及相关专业人士,地域不限。 三、征稿内容与要求 (一)内容:以茶文化相关的诗词歌赋为书写内容,提倡自作诗词,尤其欢迎以管氏茶为创作内容的作品。 (二)要求: 1、书法尺幅在六尺以内,不小于四尺宣对开,以竖式为准,草书篆书作品请附释文。 2、篆刻作品每件印蜕不少于4方,并附2个以上边款拓片,印屏一律竖式,规格统一为四尺宣对开。 3、所有参赛作品请勿装裱,并在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楷书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通讯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 4、本次大赛免参评费,参赛作品由主办单位收藏不退稿,主办方对参赛作品有展览、发表、出版权,不另支付稿费。凡参加此次大赛的作者均可视为已确认并同意本启事的各项要求。 四、作品评审与奖励 (一)评审:由孝感市书法家协会组成评委会对作品进行评审。 (二)奖励: 1、大赛评出一等奖2名,各奖励人民币3000元;二等奖4名,各奖励人民币1000元;三等奖8名,各奖励500元;入展作品40件,赠管氏茶礼品一份;对获奖、入展作者颁发证书。 2、获奖作者将被邀请到孝昌活动现场参加颁奖仪式、参观管氏茶业基地及笔会交流活动。 五、征稿时间 自发布之日起至2012年5月15日止(以当地邮戳为准)。来稿请用挂号或特快专递寄发,以防丢失。 六、参赛作品寄送地址 参赛作品请寄:湖北省孝昌县平安路95号孝昌县文化馆,联系人:刘丽。请注明“书法赛”字样,邮编:432900 联系电话:0712-4761539 2012年3月 10 日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