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追求“生活本真”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 17:16
标题: 追求“生活本真”
追求“生活本真”
                 ——谈聋校生活化作文教学



内容提要:聋校教师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必须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常规,突破时空限制,树立“生活处处皆课堂”的意识,给学生自由、广阔的时空,在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引领学生在原生态的生活中去经历、体验和感悟生活,积极倡导学生写原汁原味的生活,抒心中的真实情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作文教学
生活化
原生态
个性化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背离生活,作文就找不到回家的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已然被越来越多的聋校语文老师所接受并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做法仍然背离于生活化教学的实质。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白坚在谈到当前的作文教学时说:“由于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语言文字出发,就把本来生动活泼的以生活和观察为基础的实践性作文课,搞成了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基础了理论性课程。”这正是我们当前作文教学的真实写照。
聋生由于感知觉的部分缺失,他们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缺乏完整性,这一特点直接导致了聋生生活经验的严重贫瘠,在事物间难以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进而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处心积虑所创设的虚拟生活情景根本无法勾起学生对过往生活经历的有益回忆,最终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上述意义来说,聋校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必须追寻生活本源,还原学生所认识的生活,引导学生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呢?
一、淡化立意,强调真实性的写事抒情。
在当前的习作指导中,教师总是首先要求学生主题要“鲜明”,立意要“高远”,先入为主地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未成年的学生身上,让学生围绕既定主题去搜集、整理写作材料。如在教学《难忘的老师》习作指导课时,为了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总是启发学生以“红烛精神”、“辛勤的园丁”、“爱的使者”等等一系列崇高精神为主题,通过描述老师“带病上课”、“为生病学生补课”、“为了学生不顾自己的孩子”……来表现主题。这样的教学表面上关注了生活,实质上是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抹杀了学生的生活个性。此类教学具有很广泛的现实代表性,不少老师在教学中一再耳提面命:人物精神一定要升华,事件要写光明……既定框架难免使学生习作落入俗套。
因此,只有淡化立意,提倡写真,才是作文教学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只有真实的才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别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笑语和泪珠”(冰心),也只有真实的才是最有魅力、最能感动人的。
我们提倡作文教学要淡化立意,绝非不要立意,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描写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表达真实的情感。我们追求的是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倾情的“打造”。笔者在此收录一篇小学生短文——《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浙江省诸暨市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凭借着这篇两年前写的仅107字的短文,从海内外五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这篇短文的取胜秘诀在于其“自然率真,素面朝天,充满童趣,非常清馨”,这正是现在中小学生作文所普遍缺少的。从这篇短文可见,立意之高不在口号,而在本真。这一获奖事件也带给我们一种启迪——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过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切实确立“生活化作文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和学生开展心灵对话,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让学生能畅所欲言的习作环境,使他们的心灵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二、创造条件,展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
在现实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热衷于在课堂上通过创设课堂情景,用模拟生活来代替现实生活。这样的教学事例俯拾皆是,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当前生活化作文教学的一种“主流”。诚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易于动笔。但课堂情景的创设充其量也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模拟,缺乏真实性,仍缺少了生活的原味。在课堂上以模拟生活来替代现实生活,其关注更多的是这一节课、这一篇习作的人物、事件,而非原生态的生活本真,难道这样的作文教学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吗?
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角度提出:“写作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如果缺乏个体真实的生活体验,有谁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一定会有老师说,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是有限的,聋生得生活经验更是非常贫乏的,怎么可能每一次教学都达到“展现原生态生活”的要求呢?笔者认为,第一,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不管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多么的贫乏,总是有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第二,教师要有强烈的生活意识,大胆开放课堂,引领学生更多的去关注生活,接触生活,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第三,如果学生此时对习作相关的某个生活领域没有实际生活经历,就不要硬性要求学生去作文,让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之后再开展教学。如果学生根本无法去体验某种生活,则宁可放弃。比如那些非听觉参与不可的生活场景。正所谓“有体验才能写出好文章”。
三、关注学生,相机进行作文训练
我们现在的作文课堂教学总是在固定的时间(习作课)来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在8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习作。“文章合时合事而作”,由感而发。如果在学生没有真实体验和感悟的时候强令他们动笔,学生怎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沿袭了几十年的“定时限时”的传统做法,让学生的习作时空无限延伸,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随机安排学生习作训练,打破非习作课不作文的传统教学安排。
一方面,教师要有强烈且敏感的教学资源意识,随时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作文教学资源,相机进行习作训练。比如我所教班级在一次校内广播操比赛中失利,比赛结果出来后,我得知学生们对这次比赛颇有微词。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改阅读课为作文课,引导学生就这次歌咏比赛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和感想,重点倡导学生要说真话,写真心。因为学生都有生活体验,并且感受很深,所以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一篇篇习作充满了激情。像这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稍纵即逝,尤为可贵。
另一方面,教师在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的同时,还要有意组织开展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一定要是原生态的、真实的而非模拟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经历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比如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四时变化;倡导家庭合作,让学生与父母进行角色互换,体味家长的辛苦……
在习作时限上,教师应根据具体习作要求,适当延长练习周期,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周,甚至是一个月或更长。其前提是学生对习作内容要有切身经历和深刻的感受,在情动时作文。
相机训练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抓住学生的情感涌动时(或生成的,或有意激活的),充分调动学生作文“内驱力”。“一个老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只有当学生在其个人生活中遇到了感兴趣的话题,并对之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其丰富的、沉睡的生活积累才得以激活,情动而辞发,才能写出真实、动人的习作。
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把作文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的观念指导作文,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用生活的情感营养作文,指导学生站在生活的源头来写出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力的习作。这样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潘新和,《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1999年。
2.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李海林,《论真实的作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
4.于漪,《今天怎样教作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10期。
5.张滢,《寻找小学作文教学的真意》,《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9日第6版。
[信息来源:湖北省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
[信息作者:粟青玲]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