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重新发现儿童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3 07:55
标题: 重新发现儿童
——2012年3月10日石梅小学“一年级很重要”专题研讨会回顾


陈文芳



  “一年级连着一辈子,是学习生活的起点,是走向社会的开始”
2012310在石梅小学开的“一年级很重要”专题研讨会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天,小豆子(清风几许)、邱磊、陈春(江海河边人)、随火车远行、水边的长路等人已经从各个角度做了及时的报道和补充,如果不是此前答应过一些网友要写活动回顾的话,这个懒肯定被我偷过去了。
时隔十天,我只能结合着自己当时的笔记和以上各位的记录(特别鸣谢邱磊的《石梅简录》,此文让我省去了很多敲字的时间)来建构我对研讨会现场的记忆。
我和张老师、青流、随火车远行、杨校长和罗老师六人走进石梅小学的大门时,刚好九点整。陆均在门卫室里跟门卫交代着什么,我喊了他的名字,他转过身来,跟我们打招呼,说:“本校的和外地的老师都来了”。每次见到陆均,我都会有点感伤,他每天要处理无数琐碎繁杂的事务,久而久之,它们也成了岁月的一部分,刻划在陆均的脸上。
到会场时,突然被告知说我和秋秋是本次讨论会的主持人。我们俩都毫无准备,坚决不从,最后大帅哥、石梅小学的副校长曹深替我们解了围。
曹校长三十出头,孩子正读一年级。他先是致了简短的欢迎词,然后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谈到教师和家长一起探讨来“一年级孩子”这个话题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张文质老师接过话筒,介绍前来参会的各位老师,然后对生命化教育课题组这些年来在家庭教育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做了简单的梳理。张老师说,以前生命化教育团队也有过类似的家庭教育研讨活动,但组织化还不够。2007年开始,他和刘良华老师提出了“新父母行动”,共同在电视台做过家庭教育节目,分别写了家庭教育专著《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新父母学校》。
通过多年的观察、调查和研究,张老师认为:“我们的家庭对孩子身体、知、行、情、意等的关怀,都比较欠缺,”要让孩子成长的健康,父母们至少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做对。一年级就是孩子成长关键的阶段之一,因为“一年级连着一辈子,是学习生活的起点,是走向社会的开始”。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6岁是亲子关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从学校教育来说,“6岁是一个人学习习惯、社会规则的形成起点,这些最初的习惯和规则的养成关系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老师认为一年级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融入到群体,融入到生活当中,一年级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学会遵从规范,而是诱发、引导并培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随后他把这个话题抛给大家——
“大家提一提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成果是要给父母看,要帮助父母,要让家长知道什么是共识。
“比如,第一次上学,我们怎么和小孩子描述学校?是怎么描述同学的?描述学校生活的?
“作为家长,你要做哪些准备?你对今天的学校有什么样的了解?很少有老师会领着孩子认知学校的校园、景色、部门。几乎很少有老师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告诉他们厕所在哪里,有的孩子很害羞,也不询问,一直憋着回家,也有的孩子可能就拉在身上,那将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灾难。
在叙事风格上,张老师拿起一本随身带的港版幼儿教育图书举例说,我们要向港台的教育图书学习,写作上“更朴素,更生活化,把所谓的大事做小,把所谓的小事做得更真实,这样的研究才是更重要的”。
当今家长们焦虑重重,“而焦虑其实是和无知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意味着,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炫耀才华,展示自己对教育的“独到”、“精深”的理解,而是阐释和普及常识。



“中国的父母,无知是最大的问题”


石梅小学的査慧玉老师接过话筒,介绍了石梅小学近一年来针对“一年级学生”这个主题所做的一些工作。原来,石梅小学德育处去年就把研究主题转换成一种更好思考的方式——“当你遇到第一次的时候……”——并把任务布置了下去。査老师分享了她收集到的一些话题:
面对小孩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表现出的各种奇怪的行为,家长应该怎样摆正心态?有疑惑时,家长怎么和老师交流?比如,第一次排座位,同桌是男孩还是女孩,有些家长非常在意;第一次测试,如果孩子不合格,家长也会焦虑;孩子和别人第一次冲突;孩子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第一次撒谎;第一次受到伤害……
这些问题,教师和家长都必须应对,怎样应对呢?他们各自要担当起怎样的责任呢?
石梅小学的叶青老师讲了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之间因为言语不当发生冲突的事例,类似的冲突也可能在一年级发生,她提出的问题更是很值得思考:什么类型的孩子之间会有冲突?家庭背景、性别、性格,都是要需要考虑的。
石梅小学的仲建勋,块头大、眉毛浓、声音洪亮有磁性,更主要的是,他博览群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常熟本土的文化几乎了如指掌,因而张老师给他取了个响当当的外号:仲博士。仲博士先是循着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提出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今天该怎么做一年级孩子的父母”?他谈到最近自己查阅钱三强夫人何泽慧(何泽慧也是苏州人)的家族史,发现有着“中国的居里夫人”之称的何泽慧有八兄妹,且个个都很有出息。然后他又联想到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四姐妹,亦是个个命运不凡。(受阿毛指引,我今天到网上搜了一下梁启超的九子女,同样也是一个传奇般的家族。详情请见文末附录。)仲博士隐约地觉得这里面肯定蕴藏着某些家庭教育的奥秘。当然,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挖掘出更多这种传奇家族,研究他们的家族史,肯定对今天的家庭教育研究大有裨益。
石梅小学的黄晨洁老师谈了一个她自己遭遇的问题:有一些孩子平时作业很认真,一到双休日,作业质量就打折扣了。而且双休日的时候,家长说的话孩子也听不进去,这样一来,家长也容易变得失去耐心,这可能是不少年轻家长容易犯的毛病。有一次,一名80后的妈妈跟她说:“我自己都还是个孩子”。
曹校长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自己是1978年出生的,现在中国社会正处在第一代独生子女教育下一代独生子女阶段。许多这样的家长都还没完成从孩子到父母的身份转换,“有一次家访时,学生的家长还坐在电脑前打游戏。”
博士又补充了一点说,中国的孩子在上学前,几乎不要承担什么责任,在家里,责任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但是到了班级里,就不同了,孩子必须面对一个个平等的个体。这个时候,家长和教师怎么引导孩子融入到群体生活中来,这是一个问题?他分享了两个有趣的故事:一次,外公去接孩子,见孩子的头发被剪了两绺,外公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不回答。后来外公发现另一个同学也是这样被剪了两绺。仲博士说,这件事情最后也没问出个原因来,但他估计是其中一人不小心被另一个剪了两绺头发,然后另一个为了获得公平,就要求剪回来,这是孩子眼中理解的非常朴素的“公平”概念。第二个故事也是发生在他自己孩子身上,外公去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正在拥抱一个女同学,而且还互相碰了一下头,这一幕恰恰被女孩的奶奶看到了,老太太便严厉地教训了一顿老头,老头大概想着自己的女婿在这所学校教书,所以隐忍了,没有以牙还牙……
老师觉得这个话题涉及到了孩子性教育的话题,很重要。他说,我们看待性,“不仅仅有观念的问题,有时候也是知识的问题。观念错误可能来自于知识的缺乏。比如,面对6岁的孩子,成人一定不要把“性”说成是脏的、恶的、丑的东西。中国的父母,无知是最大的问题。”

“没有惩罚教育就没有教育”


江阴华士实验小学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上做的特别扎实,年初在哈尔滨听了华士实小的王丽华和赵贞俐两位老师的报告,我已对此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这一回,华士实小的赵燕老师从自身的实践出发,分享了她自己从孩子两周岁开始到现在的亲子阅读经验和成果,她家7岁的女儿已经可以自主阅读很多书了。赵燕老师的亲子阅读实践引发了张老师的兴致,因为她的整个流程都是自然的,是以一个妈妈的身份一点一滴地行使着“妈妈”的职责,孩子能达到现在的这种阅读水平,是引导、诱发、激活、鼓励的结果,孩子的阅读活动是生长起来的。由此,张老师得出了一句格言:“一年级是从零岁开始的”。
泗洪育才实验小学的杜琼和孙晓娓老师分享了两个故事。有一次,杜琼老师让孩子背书,孩子突然反问了她一句:“老师,你会背吗?”杜老师当时心里一惊。不过庆幸的是,自己能够完整地背下来。孩子们看着杜老师流利地背出课文来,惊讶和佩服之情全部写在了脸上。杜老师的反思是:作为教师,在要求孩子做到之前,自己一定要做到。她还提出,教师要重视孩子的习惯问题,比如,倾听的习惯,上课时孩子回答问题,其他的孩子往往不大关心。另外,要让孩子学会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好多人都争着答,这容易使部分孩子没有时间思考。所以,老师应当多留时间给孩子思考。
孙晓娓老师分享的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一个孩子经常被父亲打,有一次,竟被打破头,缝了7针。孙老师很困惑,不知道教师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老师听到这个案例,话语也变得沉重了,他延伸出另一个类似的问题,“孩子之间的冲突,有可能出人命”。接着他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所学校里,有个孩子成绩很好,但却是个惯偷,在临近高考的时候,这个孩子又在学校里偷东西了。老师对此的回应是:“我要是报案,这个孩子就不能参加高考了!”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名校,但这又能怎样呢?无非就是,他成了一个有着名牌大学学历的小偷。
不能因暂时的好,耽误了孩子真正的好啊。国外学校一有事,警察就到校,这才是合理的。学校需要有惩罚教育。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惩罚教育就没有教育。”张老师接着分析道,“学校丢东西,老师搜包,这是违法的。但警察来搜,却是合法的。一个学校发生盗窃事件,警察来,找到小偷,并把小偷带走,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插话道:“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新闻,印象中是发生在英国的事情。一对父母因为不能让自己家的三个孩子减肥,被法院剥夺了其抚养孩子的权利。而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权责上是不分明的,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太多太繁琐。”
“给父母这一类的提醒是很重要的,孩子所犯的有些错误,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可以了,这样很可能问题再出来时,小事就变成大事了。”张老师最后回应孙晓娓老师说:“父母对孩子不好,是对孩子根本性的摧毁。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好,其他人再好,作用也是很有限的。别人的补偿是远不能替代父母的责任的。
石梅小学的朱玥老师说,自己是一名幼儿园孩子的家长,现在是一年级老师,自己坚持每天和孩子读一首儿歌。她接着分享了自己遭遇的一个“融入团队有障碍的孩子”的个案,有一个孩子,当其他同学都在外面玩时,他总是一个人独自坐在角落里,但奇怪的是,这个孩子跟大人的交往没有任何问题。朱玥老师说,她一直努力从细节去关注这个孩子,努力让他融入进团队中来,但还不知未来的效果如何。
重庆冉家坝小学的杨乾敏校长因为自己的学校今年九月将开始招收第一批一年级学生,所以听得异常认真,她说,自己准备到幼儿园去跟孩子、跟家长、跟幼儿园的老师们沟通,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苏州枫桥实验小学的燕子校长带了大队人马过来,她们给在场的老师们分享了许多温馨的故事,其中一名老师也提出了她对孩子性教育问题上的困惑。
老师回应说,可以参考一下香港性教育教材,“非常直观”,他还说,“我自己家里做性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然后张老师对上午的讨论做了一个简短的小结:“我们送孩子上学之前,家庭一定要形成共识。”他认为,“作为教师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资源”,但是,“作为教师的父母有时候对孩子又过分焦虑了些。不要着急,告诉孩子,从正常的起点来说,慢慢学。幼儿园时学的太多,其实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老师建议一年级的老师们“可以在孩子上学之前,开一次家长会,甚至可以叫爷爷奶奶来,要和家长们讲方法,叫‘入学须知’,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共识。
上午的活动就此结束,与会人员集体合了影。优培的成员也合了影,相信有一天,我们把历次活动中优培成员的合影拿出来,能够拼凑出一张全家福来。


一些事情当时看不到意义,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下午的活动两点钟开始,先是观看了南通市通州区南兴小学的陈春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一个视频短片,陈春兄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的方式记录、呈现了整个班级过去一年所走过的时光。观看这段视频的时候,会场里静悄悄的,陈春兄恰到好处的介绍和点评,让视频和相片中的孩子一下子从屏幕里走了出来。我感觉到有一种无声的、温暖的生命之间的相互信任、关怀和爱在会场内缓慢地流动着。
老师被陈春兄的所作所为感动了,“确实很用心,非常不容易”,然后他又延伸开来提醒大家,“回溯一下,教育中,哪些是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能做的。能做的,去做一下;不能做的,也不要去僭越。有时候,天分真的非常奇怪。我们村出了福建省的最后一个民国时期的省长,但是他的孙子却是我们村的最后一个乞丐。”
老师继续说,“在小学,有时真的见微没办法知著。我们做的是正确的事情,虽然一时看不到结果,但那的确是正确的事。有些事情,我们当时看不到意义,但是对孩子却是非常重要的。”陈春兄所做的,便是这种“当时看不到意义,但是对孩子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随火车远行39日晚上从济南出发,坐了一夜的慢车,早晨4点多到达苏州,我没有问他什么时候从苏州坐上的前往常熟的大巴,他八点左右敲我房间门的时候,我才刚刚起床。随火车远行从自己前夜坐火车的经历谈起,他认为,“教育孩子,首先要回到我们自己的童年”,这样你才能找到更合理的适合于孩子沟通的方式。如果碰到“真的有问题的孩子,要及时带到医院去”
谈到留守儿童问题,他说,我们的家长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的通讯工具跟留守的孩子沟通、交流,网络视频是最便捷的方式。他认为我们很多应对孩子问题的方式,应该成为“有态度的”技术,成为“有心理学、教育学支撑的”技术。
青流和火车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他们二人一直坐在一起,面相极为相似,像精神上的兄弟。青流认为,“家长的观点首先要正确,然后才有好的方法”。
沈丽新重回“老东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后排闷头看书(实际上这女子早已炼就了炉火纯青的一心二用的本领),张老师把她逮出来,她立马就变得侃侃而谈。“人们对教育过于焦虑了,这容易造成对生命的独特性的忽视”,她说,“‘迟开的花朵一样美丽”,所以,不要和孩子说‘你语文不好’、‘你数学不好’,不要和孩子说‘你读错了’,老师发现孩子读错了的时候,可以对他说,‘请跟着老师再读一遍’。”
接下来苏州枫桥实小的老师们分享了很多有趣的故事,遗憾的是我未能一一记录下来。张老师突然冒出一句:“我们看到很多妈妈在陪伴孩子,可是,我们的爸爸到哪里去了?”让人不禁一愣,然后陷入思考当中。
曹校长从家校互动的角度谈了他的一些感受:“有时候,学校要应对孩子的一些问题,家长们不是不支持,而是没有能力来支持,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让上一年级的孩子的家长和新生的家长进行一次对话交流,甚至可能比老师的指导要具体有效得多。从新生家长的感情上来说,他们也会感觉学校非常用心。”
曹校长提出了一个远大而美好的期望:“如何把对家长的指导课程化、体系化?”这可是一个值得做几十年的课题。
作为在场的唯一一个高中老师,邱磊却是听的最认真的一个,因为他家的宝宝正一天一天地长大,他得为宝宝未来的成长做好充足的准备。邱磊从一个高中老师的视角,谈了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教师和家长跟孩子说话,语速可以尽量放慢一些,这实际上是从有耐心的角度来谈;成长是相互的,教师和家长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成长;要孩子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之间达成共识,主要在于做父母的如何与爷爷奶奶做好家庭观念的协调统一工作,我们这本书可以给父母们提供一些这方面的建议。”
陈春补充了一句:“不要说一年级孩子‘错’,低年级阶段宜用‘食疗’,而在高阶阶段需要用‘药疗’”。根据自己教数学的经验,他认为,孩子三年级之前,很多数学知识其实可以不教的,因为某些东西,孩子到了三年级思维能力成熟的时候,自然就会理解。

形成一种更宽广的对生命的理解力

原本活动预定在下午四点结束,结果轮到我的时候,已经快四点半了。综合了大家的发言,我从个人的理解角度谈了一下我们的研究可能可以形成的四种“成果”——
一本给学校管理者读的书:学校可以设计哪些活动,让家长、孩子来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学校,对学校有更多的期待?新生入学要做哪些准备?
“一年级很幸福”:从各位老师讲的一年级孩子的故事中,我发现更多的都是一种温情,充满了真实的、绵长的生命关怀。在这个国度,呈现一本炫耀幸福的书是奢侈的,就让我们在冰冷、劳累的教育生活中奢侈一回吧。
“一年级从零岁开始的”:这是从张老师那里得到的启示。这句话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崭新的教育命题。在这个国度,怎样强调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责任都不为过,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在那些以工作、事业为由脚不落家的家长面前念叨:你前面培养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成长的顺利与否,也决定了孩子未来给你带来麻烦的大小。“你播下的种子,注定要你自己来收。”
一年级的教师怎么办:我们要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层面,给予教师一些儿童知识理解力、认知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常识。当教师有了对生命、对儿童学习活动本身的理解力,教师才会变得更有耐心、更不易发怒、更不易焦躁、更不易绝望。
同时我还觉得,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不是怀着解决问题的期待来思考一年级孩子。我们应该明白,孩子们的某一些行为表现之所以会被称作“问题”,可能是因为成人评判这一行为的标准本身就是错误的。孩子身上那些曾被看做是“问题”的行为,很可能只是生命成长的正常表现而已,我们需要做的,依然是揭露成人本位的、社会本位的对孩子的偏见,回归生命成长的常识。

接着我跟大家分享了最近我从《纽约时报》上翻译的两个研究成果:
一、父母每天陪伴孩子,能够对孩子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询问一下你的孩子在学校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一种真诚的热情和兴趣,这样的交流,效果堪比数小时的家教辅导”。通常,孩子在阅读方面的得分差异,与父母陪孩子读书、谈论这一天所做的事情,以及给孩子讲故事时的参与有着密切的关联。”父母如果仅仅只是跟孩子玩一些形式简单的游戏,这几乎不能促进孩子的考试成绩。
二、为什么读纸质书比读电子书要好?因为在阅读纸质书时,父母会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内容、分享阅读经验,孩子便能更快掌握阅读的技巧。我从中得到的启迪是,其实无论是读纸质书还是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要想让孩子受益更多,就一定要回到对阅读内容的交流上来。所以我们的亲子阅读,也不应简单地停留于念故事的阶段,我们需要在阅读的同时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复述、想像。

最后我把欣然自如老师在活动的前一周发给我的研究成果《小学新生教学秩序的生成研究》做了分享。我特别喜欢她说的一句话:“好动,但动并不代表他没听课,他是用‘动’来思考问题”,这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瞬间就给人的思维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欣如老师的这种找到一条核心线索——“秩序”,然后始终围绕着它来阐释的写作方式非常值得借鉴。考虑到这篇研究报告还未出版,我就不再透露内情了。

附录: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