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汉川市实验中学校志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07
标题: 汉川市实验中学校志
汉川市实验中学校志  目 录
作者:汉川实验中学
2012-2-15


第一章
创建之路

绪 言
学校大事记
第一节 汉川市实验中学的创建
第二节 机构设置和学校管理
第三节 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
第四节 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五节 体育、卫生、艺术活动
    第六节 学校建设的起步


第二章
探索之路

绪 言
学校大事记
第一节 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节 教学实验班的开办
第三节 课程改革实验  
第四节 学校德育的拓展
第五节 体育、卫生工作的发展
第六节 教育科研的兴起
第七节 学校建设与学校经费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绪 言
学校大事记
第一节 学校管理新变化
第二节 课程改革再练兵
第三节 教学管理和学教结合
第四节 和谐德育的构建
第五节 阳光体育运动
第六节 卫生工作
第七节 楹联文化和艺术工作
   第八节 学校建设成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08
第一章
创建之路
1998年8月—2001年7月

绪言: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学生不断向城镇集中,学校逐渐向城镇收缩。1998年至2001年,是汉川市政府对汉川市教育布局进行大调整的三年。汉川一中搬迁,实验中学和汉川高中创建,无不显示汉川教育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章记录了实验中学创办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校的结构、管理的模式、开展的活动和取得的一些教育教学成果,同时也介绍了学校基本建设方面的情况。
实验中学在开办的最初三年,学校的工作百事待举,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尽管有汉川市政府的支持和汉川市教委的指导,学校领导和教师付出的艰辛努力仍然不可车载斗量。从实验中学的挂牌成立,到成为汉川市“文明单位”和孝感市“示范学校”的道路上,前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学校全体员工的心血和汗水。
学校的办学模式、发展方向,教育教学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科研的起步,学校发展规划以及设施设备的建设,这一切都是从起点开始。实中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寻求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实验中学发展史上闪光的第一页。
汉川市实验中学的创办,为汉川教育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以一种特有的姿态展示在社会面前。她生机勃勃、奋发向上,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己任,一步一个脚印地谱写着实验中学教育的华章。三年的耕耘,为上级学校输送了她的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向社会、向人民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学校大事记
1998年7月20日至1998年8月23日,在汉川市教育委员会主导下,开展了实验中学的组建工作。新组建的实验中学于1998年9月1日正式开学。
1998年10月,文化路西教工小区教工宿舍楼正式破土动工,1999年12月完成A、B、C、D主体楼群的建设。
1999年4月23日上午,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了“汉川市实验中学”挂牌仪式,教委主任鲁文栋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文茂志、副市长张艳出席了挂牌仪式。
1999年11月21日,实验中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校长杨行彪作了题为《坚持民主治校,努力创建示范学校》的学校工作报告。
2000年元月12日,汉川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了督导评估。实验中学被评为“汉川市示范学校”。
2000年3月,杨行彪同志被汉川市教委评为名校长,吴祖华同志被评为汉川市名教师。
2000年9月,汉川市实验中学被省教育厅列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2000年11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批准结题。
2000年12月,学校通过了孝感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综合督导评估。汉川市实验中学跻身于“孝感市普通中学示范学校”行列。
2001年3月,汉川市实验中学在市体育馆成功承办汉川市第四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2001年2—3月,汉川市纪委对实验中学学生收费问题进行调查处理,因问题牵连,杨行彪暂停实验中学校长职务。3月下旬,原教育装备站站长陈国安调实验中学主持学校工作。
2001年5月,张育群老师被评为湖北省第六批特级教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08
第一节
汉川市实验中学的创建

一、汉川市实验中学创建的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国家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政策的调整,汉川市内的有关中等专业学校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相继失去招生优势,其生源纷纷流入到市内的各个高中。汉川市的重点高中——汉川一中,面临的招生压力越来越大。
原来的汉川一中地处城区中心,规模较小,而且没有发展的空间,难以缓解当时学生就读高中的需求;同时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农村进城务工和经商的人员急剧增加,农民工子女在城区面临就读初中、高中难的问题又客观地摆在政府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汉川市委、市政府对当时的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
首先是迁建汉川一中,扩大汉川一中的办学规模。市政府决定在城郊的霍城地区征地250亩,建设新一中。新一中的建设于1997年春破土动工,1998年7月一中实现了整体搬迁。
其次是改造城区中心的老一中,将老一中新建为“汉川市实验中学”。
1998年3月22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形成了川政字【1998】8号文件,即《关于教育工作的会议纪要》。
会议决定:“为了解决城区学生就读初中、高中难的问题,同意市教委改造老一中的方案,即将原汉川一中改建成汉川市实验中学,初、高中各占一半。为提高实验中学知名度,保证生源,其高中部可作为汉川一中的分部办学,以后,根据城区教育发展趋势,逐步办成一所高质量、规范化的初级中学。”会议明确了新建立的汉川市实验中学的行政级别为副局级,直属市教委领导。
会议要求,“实验中学务必在一中搬迁之前,做好交接工作。”并责成市教委,要抓紧“组建筹备实验中学的领导小组,做好教师配备工作,认真拟定开学工作方案,落实资金筹措”等相关事宜。
二、汉川市实验中学组建:
汉川市实验中学的组建工作,从1998年3月市政府形成决议,到1998年9月1日正式开学,历时5个月,工作分四个步骤完成:
第一,组建筹备专班。1998年7月,从汉川一中和城关中学抽调杨行彪、王剑波、张连发、汪四坤、吴遵和、宋雄峰、周国贤、李道华、邹丽霞等人,组成实验中学筹备小组,与原一中办理有关的交接手续,开始实验中学的筹备工作。
第二,配备学校管理干部,组建实验中学管理班子。为了不影响工作的开展,学校管理干部的配备是采取先到任,然后任命的办法进行的。1998年8月底,学校校长和相关的管理干部都进入了工作岗位。1998年9月至1998年12月,市委组织部和市教委先后任命:杨行彪任实验中学校长,万中洲任实验中学副校长兼总务主任,王剑波任实验中学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张连发任实验中学副校长,汪四坤、邹生木任实验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吴遵和任实验中学政教处副主任。
第三,选聘教师队伍。
1998年7月20日,汉川市教育委员会向各乡镇场教育辅导组、委直各学校发出了“关于实验中学选聘教师的有关意见”,初步决定选聘各学科教师(含中层干部)40人,选聘的范围为:汉川一中、汉川师范、进修学校、成人中专、汉川职高等五所学校的教师,汉川职高、成人中专作为教师选聘的重点;在超编单位的重点初中选聘初中教师;、在应届毕业生中选聘有关教师。选聘条件为: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选聘教师均为年龄不超过45周岁且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身体健康的人员。
教师选聘工作在市教委主持下进行。各乡镇申请调入实验中学的教师7月22-28日到教委人事股报名登记,1998年8月22-23日,由教委人事股负责,抽调市教研室教研员与一中骨干教师组成评审组,对人事股初步选聘的教师进行试教。8月28日,教委确定正式调入教师名单报市编制委员会批准。8月29-30日由教委人事股通知正式调入人员到实验中学报到上班。
第四,招生和开学工作。学校的招生工作与教师的选聘是同时进行的。高中部的招生基本沿用普通高中的收费政策,实行学生自愿报名的办法招收高中新生;初中部的招生则按政府出台的新政策,每生收取建设集资费3000元,在实验小学学区范围内,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办法招收初中新生。初中的招生与收费政策暂执行三年。到1998年8月31日为止,高中部招收新生六个班,学生365名;初中部招收新生七个班,学生395名。
1998年8月31日,学校在教学楼阶梯教室召开第一次教职工大会,布置学校开学工作。9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
1999年4月,孝感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关于建立汉川市实验中学的请示”,并为“汉川市实验中学”授牌。1999年4月23日上午,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了隆重的“汉川市实验中学”挂牌仪式。由副市长张艳向学校校长杨行彪授牌,市委副书记文茂志到学校祝贺并代表市委致贺词,教委主任鲁文栋作了重要讲话。至此,在市政府和市教委的主导下,汉川市实验中学基本完成了初期组建工作。


三、学校的进一步调整: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到1999年,原汉川师范已面临萎缩的态势。市政府决定将汉川师范新区划分出来,建立一所新的普通高中——汉川高中,以继续缓解我市高中学校不足的压力,同时也解决城区初中学校不足的问题。
1999年6月10日,市长胡功民在原汉川师范主持召开“全市教育布局调整”专题会议,对汉川市中等教育布局调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市委书记李巨松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形成了汉川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即川政字【1999】3号文件——《关于汉川市中等教育布局调整的会议纪要》。会议决定:把实验中学创办成一所实验示范性初级中学,其高中部的学生从实验中学分离出来,转移到新开办的普通高中学校——汉川高中。实验中学的招生范围主要在实验小学,另在城关镇限招100名,不足的部分在其它乡镇场招收;其收费继续执行“自愿集资”的原则,每生收取集资费3000元。实验中学每年向一中交纳50万元迁建费用。实验中学的招生与收费政策按原文件精神暂执行三年的政策不变。
由于高中部被撤销,学校于1999年8月底,面向全市各初中招收插班生100名,使原来升入初二的7个班扩充为9个班。
汉川市实验中学在建校之初为完全中学的格局,后因全市教育的布局调整,最后定位为一所实验示范性初级中学,“汉川市实验中学”的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09
第二节
机构设置和学校管理

一、学校工作机构的设置:
学校开办之初,设立了行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管理部门,分别管理和开展各个方面的工作。
行政办公室由校长杨行彪负责,由熊中平暂代办公室主任处理“校办”的办公事宜,负责文件的收发与处理、人事工作的管理以及处理相关行政管理的日常事务。
教务处由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王剑波负责,由教务处副主任汪四坤负责高中部的教学管理工作,由教务处副主任邹生木负责初中部的教学管理工作并兼管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政教处由副校长张连发兼管,由政教处副主任吴遵合牵头,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安全工作管理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总务处由副校长兼总务主任万忠洲负责,分管学校总务后勤以及学校财务财产管理的相关工作。
由于学校建校之初的基本建设任务较大,因此,学校大型基本建设的相关工作由副校长张连发全面负责。
学校团委会和学生会由团委书记邓文辉负责,在学校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共青团以及学生会的工作。
1999年11月,实验中学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学校工会工作委员会。会上,校长杨行彪作了题为《坚持民主治校,努力创建示范学校》的学校工作报告。会议确立了把学校办成集“实验性、特色性、超前性、示范性”于一体的示范学校。明确了“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目标。大会分组讨论了大会的报告,对学校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良好的意见和建议。
大会选举张连发、张育群、唐三华、陈干珍、周国贤等五位教师为实验中学工会委员,张连发同志为工会主席。
2000年9月,学校又增设了教科处和“体卫艺”处。由邹生木任教科处主任,负责学校教育科研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和学校现代化教学建设的工作。由游华祥任“体卫艺”处副主任,负责学校体育、卫生、健康教育以及学校艺术工作。教务处工作由教务处副主任周从新牵头负责。
至此,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工作体系,学校各项工作进入正常运转的轨道。
二、学校和处室的工作管理:
汉川市实验中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工作分块负责,处室工作明确到人。这种管理模式经历了由自然式管理到制度化管理的发展过程。
1、学校行政管理:
建校之初学校只设立了《实验中学教师办公制度》、《实验中学教师考勤制度》和各项工作要求,学校的其它各项工作制度都是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衍生出来的。
学校工作的开展按照期初计划、期中检查落实、期末兑现的程序进行。在这个时期,即1998-1999学年至2000-2001学年,学校不是首先制定工作计划,而是在各个处室计划制定之后形成学校工作计划。每学期,先由各处室拟定部门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然后交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审核批准,再由处室组织计划的实施。
学校日常工作中,除特殊情况外,每周由校长主持召开一次行政例会,总结上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每月召开一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布置重要工作。
学校日常工作的管理实行行政干部值班负责制,值班人员由值班行政领导和值班教师组成,负责处理突发性的日常事务,保障学校安全。这种值班制分为两种值班,即日常巡视值班和节假日轮流值班。
1999年春,为规范学校管理,使学校管理逐步趋于制度化,由王剑波、邹生木、熊中平三位同志负责,拟定了《实验中学学校工作管理条例》。在此条例的总体框架下,各处室制订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到2000年12月,学校制定并形成了一套5万余字的管理制度汇编,分为“行政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总务管理”四个部分。为学校创建“教育教学规范化管理学校”奠定了基础。
2、处室的工作管理:
学校各处室的工作以处室主任或牵头副主任负责,由职能处室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各项工作。职能处室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工作规律,完善各方面的工作规程,同时开始实施评价管理。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学校的部分工作基本进入“工作制度—管理方案—评价细则—实施评价”管理运转模式的轨道。
1999年秋,教务处制订了《实验中学教学工作常规》管理制度,并形成了《实验中学教学工作常规》的量化细则。
2000年春,政教处制定了《实验中学班主任工作制度》,并形成了班级工作的评价方案以及班级工作的评价细则,由政教处、团委会实施了对班级工作的评价。
因此,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并逐步趋于系统化,学校的工作管理也不断向规范化的目标迈进。1999年春,学校被汉川市政府督导室评为“汉川市教育教学规范化管理学校”。
1999年秋,孝感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学校“花园式学校”称号,汉川市文明城市建设指挥部授予学校“花园式单位”称号;学校被汉川市委市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单位”,被汉川市教委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99年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0年秋,孝感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孝感市教委、孝感市公安局授予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三、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制订了《汉川市实验中学行政领导转变作风“十规定”》、《汉川市实验中学领导工作若干准则》等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相关制度。同时,学校通过召开行政会议,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并有计划地安排相关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的岗位培训,以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
学校采取了管理与学习相结合的办法,以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学校按规定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学分登记管理,每年都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根据学习的实际登记学分。同时,学校还组织一些校内自培自训活动和聘请专业人员协助教师培训。1999年暑期,学校开展了教师微机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中27人获得计算机等级合格证书。学校还配合市教委的继续教育部门,每年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能参加专业技术职务晋升。
在教职工的管理上,以“重业绩、轻表现,重激励、轻惩罚”为基本原则,不断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1999年9月,学校制订了《汉川市实验中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2000年6月制订了《汉川市实验中学关于推行全员聘任制的实施方案》、《汉川市实验中学关于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方案》、《教师岗位目标评分标准》等。在这些评价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重业绩”的管理思想。
这一段时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代表,1999年9月,陈长华老师被汉川市人事局、教委评为汉川市优秀教师,2000年3月,杨行彪同志被汉川市教委评为名校长,吴祖华同志被评为汉川市名教师。2001年5月,张育群老师被评为湖北省第六批特级教师。






杨行彪,男,出生于1955年6月,1978年12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杨行彪同志1982年1月参加教育工作,在汉川一中担任高中地理课教师、班主任,1996年任汉川一中副校长,1998年8月负责实验中学的筹建工作,1998年9月至2001年4月任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先后获得“汉川县十大青年精英”、汉川县优秀班主任、汉川县优秀共产党员、汉川县优秀教育工作者、汉川市名校长、汉川市特等劳模等荣誉称号。

张育群同志简介:
张育群,女,出生于1953年12月,物理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第六批特级教师。
张育群同志1971年4月参加教育工作,1978年以前在小学任教,此后历任初中、高中物理教师、物理教研组长。1998年调入实验中学,2001年任实验中学工会主任,2002年12月实验中学第二届教代会当选为实验中学工会主席。
张育群同志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一九八九年承担了湖北省教研室下达的“中学物理目标教学”的专题研究工作,获“湖北省中学物理目标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被评为汉川市学科带头人,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过突出成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09
第三节
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课程计划,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实验中学在建校之初,便努力克服教师人数不足的压力,开齐开足了各项课程。
一、课程的设置:
学校的教学课程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按照“六·三”学制标准设置
1998——1999学年,学校只有初中一年级7个班和高中一年级6个班。
初一年级开设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听力、政治、地理、生物、体育、劳技、音乐、班会。共11门课程。
高一年级开设课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地理、生物、体育、劳技、音乐、班会,共12门课程。
1999——2000学年,高中部被分离到汉川高中,学校有初中一年级14个班和初中二年级9个班(包括扩招两个班)。从这一学年开始,听力课并入到英语学科,在活动课中开设了微机课程。
初中一年级课程的设置: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美术、体育、劳技、微机、生物、音乐、班团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共15门课程;
初中二年级课程的设置:语文、代数、几何、物理、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劳技、微机、地方课、科技文体活动、健康教育、班团活动。共18门课程。
2000——2001学年,学校有初中一年级 14班、初中二年级 14个班和初中三年级 9个班,全校三个年级共 37个教学班。
初中一年级开设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美术、体育、劳技、微机、地方课、生物、音乐、班团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健康教育。共16门课程。
初中二年级开设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劳技、微机、地方课、科技文体活动、健康教育、班团活动。共17门课程。(其中代数、几何两门课程合为数学一门课程。)
初三年级开设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劳技、音乐、美术、体育、地方课、科技文体活动、健康教育、班团活动。共15门课程。
从以上三个学年各年级的课程开设情况来看,课程开设逐年丰富,尤其新开设的微机课、地方课和健康教育课,是这个阶段课程设置的特点。
二、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各备课组学期初按照教务处的教学计划拟定备课组的工作计划。备课组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活动。
一是集体备课。各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形成集体备课记录,然后分头备课,实施教学。教学中,要求每个班的教学基本达到进度一致、训练一致和目标一致。
二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备课组根据期初的研究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的教法研究,通过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的形式展开研究工作。教师们通过这些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个时期,主要是研究如何按教程上好一节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同时,学校还开展一些活动,锻炼与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功。2000年3月,学校开展了教师课堂教学比武。2000年12月,在教师中开展“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质课”的“三优”评比活动。
教学活动的开展,部分青年教师获得了成长。
1999年9月—2001年1月,邓文辉老师在《孝感日报》上发表了《让晚自习姓“自”》一文,其教学论文在全国“写作与素质”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国家级三等奖。陈凤霞老师在全国第三届教师范文写作比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999年10月在华严农场中学举行的“汉川市第六届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我校教师彭先荣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获优质课二等奖。
1999年12月,在汉川市第二届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邓文辉、吴祖华、卢建德三位教师被评为汉川市级骨干教师。
2001年4月,在汉川市“三优”(即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实验中学获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
三是开展课题研究。1998年11月,学校向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1999年3月正式批准立项。参加课题研究的有汪四坤、刘振华、陈艳芳、蔡新兰、曾贵平、许连祥等英语教师。2000年6月,刘振华老师的研究论文“中学英语教学的误区极其应对”在上海教育杂志《中学英语》上发表。
2000年9月,教科处主任邹生木、课题组负责人刘振华两位同志代表学校参加了湖北省在沙市召开的教育科研年会,会上交流了实验中学承担的省级课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论文。2000年11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批准结题。与此同时,汉川市实验中学被省教育厅列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
四是开辟第二课堂。为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发展个性,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要求,教务处组织各班开展了“因材施教,分层辅导,抓好特长生,开辟第二课堂”的活动。各班、各学科除开展培优补差辅导活动外,还组织了课外兴趣小组。三年中坚持开展活动的有数学、英语、器乐、体育(田径、篮球类)、书法、美术、手工制作等课外兴趣小组。
1999年4月,在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中,汉川市实验中学获汉川市初一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初一彭博同学获得汉川市初中组唯一的一枚银牌,另外有7名学生获得铜牌;高一组的方启涛获国家级二等奖,另有6名高一学生获国家级三等奖。

1999
年4月,在“湖北省第八届中学生作文竞赛”中,学校获省级奖的学生4名,获孝感市级奖的学生6名,获汉川市级奖的学生19名。

1999
年3月——2000年11月,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级各类竞赛,共获得奖项计119人次。
在教学活动中,学校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特别注重落实劳动技术教育。学校在川宇集团(原汉川棉纺厂)建立了学生劳技实习基地,学生定期到基地学习和实习。通过劳技课和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一些劳动技能。
三年来,学校教学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01年,实验中学首届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升学率遥居全市初中学校之首,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人数就有78人,超过全市录入重点高中总人数的七分之一。
三、学生的学业管理:
学生的学业成绩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考试学科,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考试学科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劳技学科在初三进行一次结业考试。考试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第二个部分是考查学科,即体育、音乐、美术、微机、劳技(初一、初二)。考查学科不进行考试,其学习成绩根据教师的平时记录得出,每学期由任课教师将学生的平均成绩交教务处,这些成绩也进入学生学籍档案。
学生的毕业成绩一般由两级市教研室(即孝感市或汉川市)对考试学科统一命题,组织统一考试,由教委(2001年以后改为教育局)基础教育股根据学生毕业成绩办理毕业证书。
四、教学工作评价:
学校把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成立以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评价细则,有《实验中学备、教、改、辅、考常规要求》、《教学工作管理细则》、《教学质量奖励方案》等,通过这些制度、细则和方案,实施评价管理,从而达到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对于备、教、改、辅、考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平时调阅和每月检查的形式,形成过程管理记录资料,然后结合学科考试、考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行学期或学年的综合评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0
第四节 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德育工作机构:
学校把德育工作视为一个全员工程。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案的教学目标中突出体现三大目标,即:思想教育目标、知识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
学校建立了由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以及班主任等组成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和德育管理队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团组织的建设:
1998年9月,学校向团市委递交了《关于成立共青团汉川市实验中学委员会的请示》。当时,学校有教职工68人,初、高中学生760人,其中共青团员180人。同年10月16日,共青团汉川市委下发文件,(川青组字【1998】3号)《关于成立共青团汉川市实验中学委员会的批复》,同意成立共青团汉川市实验中学委员会。根据《团章》规定和团市委文件精神,实验中学团委会召开了团员代表大会,选举邓文辉为实验中学团委会书记。1999年元月12日,共青团汉川市委员会下发文件(川教团字【1999】1号),同意邓文辉同志任共青团实验中学委员会书记。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共青团实验中学委员会。
共青团实验中学委员会成员:书记:邓文辉。团委成员:王超、陈玲、王静、吴方明、刘明、张应华、向萍、凌晶。

2
、学生会的成立:

1998
年11月,在政教处、团委会的组织下,先由各班推荐,然后民主选举,产生了实验中学学生会。

实验中学第一届学生会成员:主席:罗维波(高中)。副主席:丁海亮(高中)、胡佩云。纪律监察部长:张力。学习部长:蒋白露。文体部长:李刚。宣传部长:胡蝶。劳动卫生部长:丁海亮、熊钰。生活部长:张波。女工部长:陈玲。
二、德育活动:
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同时还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热爱劳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开展一些教育活动是落实这些教育的途径。
1998年9月,学校聘请解放军某部驻汉川红星的部队官兵,到学校进行学生军训,同时为学校进行了升国旗的培训。学校每周的升旗由各个班轮流执行升旗任务,并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1998年10月,政教处、团委会开展了“向灾区献爱心”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998年12月,结合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1999年2月,团委会和初、高中语文组联合开展了“水,生命之源”的征文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保护自然,爱我家园,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1999年3月,学校举办了“学雷锋、学英雄、争做文明中学生”的演讲会,为培养学生的养成文明习惯、陶冶高尚情操和树立远大理想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1999年9月和11月,澳门回归之际,全校各班举行了“庆建国50周年迎澳门回归“的主题班会,团委组织了“庆回归,迎元旦”篝火晚会,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更增添了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学校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进行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每学期都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规定内容,召开各个年级的学生家长座谈会,交流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问题。
1999年11月的家长座谈会上,学校倡议家长给自己的子女写一封信,题目为:写给孩子14岁生日的信。
此外,学校还因时制宜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心灵上得到启迪。
1999年12月,开展了《我不是差生》主题班会,2000年6月初,学校举行了“向游戏室告别”游行活动,激发了学生昂扬上进的情感。
2000年3月,与市政府共建“青年文明路”。2000年4月、5月,学校又组织部分学生到街道上义务修理自行车,到文物所、门窗厂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每年的清明节,政教处都组织部分学生到“仙女山革命公墓”扫墓,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000年4月5日,初一学生在“仙女山革命公墓”听取了由汉川武警中队所作的革命传统报告。
2000年4月,政教处与校团委举行“我与新世纪有约”演讲比赛。熊倩芬同学《国旗在我心中》获一等奖。
三、德育工作的管理:
学校政教处编制了《实验中学德育手册》,利用晨会、班会、报告会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转变,在学习中提高。
1999年9月,政教处制定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细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登记,量化评比。
2000年6月,制订了《班级管理量化细则》,在班级纪律、清洁卫生等方面每月进行量化评比,评比结果作为期末评选先进班级的依据。
学期末,政教处组织班级对学生进行一次操行评价,开展一次先进班级评选活动。同时通报表彰一批先进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0
第五节
体育、卫生、艺术活动
体育、卫生、艺术工作(以下简称体卫艺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8月—2000年8月,体卫艺工作由教务处管理。2000年9月,体卫艺处成立。
1999年秋,学校制定了《实验中学体育工作制度》、《实验中学卫生工作制度》、《实验中学学生兴趣小组活动要求》。
一、体育活动
1998年9月—2001年7月,学校常规的体育活动包括“两课”、“两操”。“两课”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课(课外活动课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的田径运动队训练)。“两操”即早操和眼保健操。同时还开展一些有规模的体育活动。
1998年10月,举办了实验中学首届广播体操比赛。到2000年10月共举办了三届广播操比赛。
1998年11月,举行了迎“十一”全校师生拔河比赛。
1998年12月,学校运动队成立。1999年4月中旬,参加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这是实验中学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在这一次运动会上,学校只有高一和初一两个年级的学生,因此,实验中学初中组没有突破“零”的记录。

1999
年11月秋,举办了实验中学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23个代表队进行了运动竞技角逐。
2001年3月底,学校在汉川体育馆成功承办了汉川市第四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这一次运动会上,学校运动队一举进入前八强,获得总分第七的成绩。
2001年4月,学校体育组举办了实验中学首届初二年级足球赛。
至此,学校各项体育活动逐步开展起来。
二、艺术活动
学校的艺术兴趣小组,有书画小组和器乐小组,也开展了一些有影响的活动。
1998年11月,学校举办了庆“元旦”学生书画比赛,并展出了学生的书画作品。
1999年5月,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联合组织“首届校园歌手卡拉OK比赛”。
1999年12月,汉川市实验中学在汉川市影剧院举办了迎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的“世纪之光”大型文艺晚会,这次晚会是实验中学师生的第一次同台演出。市教委领导出席并观看了这次文艺晚会。
2000年5月,为纪念“五四”青年节,学校组织了学生器乐演奏会,由8位学生用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吉他、二胡等乐器分别演奏了《春江花月夜》、《梁山伯与祝英台》、《金蛇狂舞》、《童年的回忆》等曲目。
2000年—2001年,由于班级数、学生数急剧增加,以及音乐、美术教师不足,加之教学辅助用房严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艺术活动发展。
三、卫生工作
1999年秋,学校对学生开展了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工作。从此,每年的春、秋两季都定时对学生进行流行病的预防宣传。
2000年秋,学校对三个年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常规检查登记,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2000年5月和2001年5月,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学校对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青春期卫生的生理及心理知识讲座”。讲座分男女两组进行,女生组由汤隽老师主讲,男生组由成秋新老师主讲。
从此,学生的卫生健康工作逐步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1
第六节
学校建设的起步
一、学校基本建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汉川市政府为了规划城镇建设,已经把原一中操场的一部分开辟为文化路的通道。实际上,新创办的实验中学面临的基本建设就是文化路东、西两部分。
1998年9月,学校行政会研究了学校基本建设方案,即文化路东建设方案和文化路西建设方案:
1、文化路东的建设,主要是规划学校操场。原来的操场由于文化路的开辟,所留的面积较小,要向东发展填平洼地完善操场建设。
2、文化路西是一块狭长地带,规划为实验中学教工小区,以安置从乡镇新调入的教师。
3、文化路是城区的商业通道,其两边要修建与之相适应的商业门店。
根据《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1998】39号)文件精神,实验中学和文化路的建设,是1998年市政府下决心落实的“十件实事”之一。《纪要》强调“实验中学虽已建成,但必须进一步把建设第一流的学校形象放在第一位,要把当前有限的经费先用于教学设施建设”。同时,“实验中学要迅速将临近文化路的部分自建成型”。
为了切实落实市政府的精神,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学校群策群力,多方筹集资金,在短短的三年内,做了以下几件大事:
1998年10月,文化路西教工小区A、B、C、D四幢宿舍楼建设破土动工。1999年12月,新调入的教师基本入住新居。同时文化路东的操场建设从1998年11月起开始施工,1999年3月也交付使用。
2000年2月至4月,完成了文化路西商业门店面墙的装修。门店总面积约390平方米。2000年5月完成了门店的招租工作。
1999年3月至2000年7月,学校陆续完善了学校操场、教工小区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同时,对球场和路面进行了硬化,对教室、办公室进行了修缮。


二、教学设施建设
1、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
建校初期,原一中留下的财产只有一幢教学楼、一幢实验楼、一幢科技楼和两栋宿舍(新六楼和东二楼),办公设备、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图书等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学校的很多设施、设备都是从零开始的,连教师的办公桌椅的一部分都是由已经撤销的原城隍职业高中提供的。
图书室建设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面从有限的经费中抽出部分资金购买必须的书籍,另一方面,动员、鼓励广大师生捐赠书籍。据统计,从1998年10月到11月,师生共捐赠书刊达4548册。其中,教师捐赠1500册,学生捐赠3048册。通过一年的努力,学校图书室收藏图书达3.5万册,各类工具书达272多种。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知识的更新,学校还订阅了各种报刊杂志达95种。并在科技楼一楼设置了图书室和阅览室。

2
、微机室和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微机室和实验室的建设也是从无到有。1998年11月6日,学校领导在科技楼召开行政会,决定在活动课中每周开设一节微机课。1999年春,第一间微机室装备完工,设总机1台,分机35台。
学校又先后投资近60万元,购买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器材以及电脑设备,其中部分实验器材是从原“3509”子弟学校作为处理品购进的。到2000年7月,学校有微机教室一间,物理实验室两间,化学实验室两间,基本满足了学校教学的需要。
在进行教学配套设施的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制定了《实验仪器管理员职责》、《实验员职责》、《实验室管理规则》和《实验室安全规则》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学校已成为一所教学设施较为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环境不断改善的一所新的学校。1999年,学校被汉川市文明城市建设指挥部评为“花园式单位”。
2000年元月,汉川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了督导评估。通过评估,实验中学被评为“汉川市示范学校”。
2000年12月,学校通过了孝感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综合督导评估。汉川市实验中学跻身于“孝感市普通中学示范学校”行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1
第二章
探索之路
2001年8月-2005年12月

绪言:
2001年,汉川市政府对实验中学收取集资费的政策取消,学校为求生存、图发展,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这一阶段前期,学校努力寻求以“实验性”为特点的办学发展之路。
多媒体实验班和英语特色班的开办、校园网的建设以及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留下了学校探索发展的足迹,更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实验中学大胆创新的改革精神。
这一阶段后期,新一轮的课改,给学校提出了新的课题。学校积极引导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开展了较为扎实的课程改革培训。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课改实践中作了重要的尝试。在这一时期,教坛新秀不断成长,德育工作初具特色,体育工作逐步呈现活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孝感市教科研20强学校”、“湖北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学校”。
但是,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艰难和曲折。2003年以后,由于政策环境的变化,学校经费出现危机,短缺的经费和沉重的债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这几年,是实验中学发展过程中不平凡的几年。但无论是一马平川的大道,还是蜿蜒坎坷的小路,实中人总是矢志不渝,努力前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2
第一节
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

一、学校领导班子的调整。
2001年8月,为了推进全市教育系统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竞争机制,激发教育的内部活力,汉川市委研究决定:实验中学的校长职位实行公开竞聘。

竞聘工作于2001年8月8日在汉川饭店一楼会议室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评审团成员、市直学校的部分代表和实验中学的全体教师。会议分公开述职、投票量分和综合评审三个程序进行。

从7月26日的宣传发动到8月11日的考核审批,原汉川市教育装备站站长陈国安同志竞聘为实验中学校长。
实验中学副校长的人选,由教育局在参与竞聘中的人员中产生。2001年8月底,教育局任命:张连发为实验中学常务副校长,李生贵、万忠洲、汪洪为实验中学副校长。(原校长杨行彪调孝感高中。原副校长王剑波调汉川高中任副校长。)

陈国安同志简介:
陈国安,男,出生于1958年2月,中文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陈国安同志1978年参加教育工作,1983年以后,先后担任里坛公社教育组普教干事、回龙区业教干事、汉川县教育局科员、实验小学副校长、汉川市经委工作员、汉川市装备站站长等职务,2001年4月至2005年12月任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教育教学工作精益求精,教育管理工作成绩斐然,2002年12月当选为汉川市第二届政协第十五次会议政协委员,先后获得汉川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汉川市优秀政协委员、孝感市优秀校长等荣誉。

二、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
2002年12月,汉川市实验中学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47人,大会执行主席张连发同志主持了会议。会上,校长陈国安同志作了《发扬民主,依法治校,团结拼搏,与时俱进,为把我校建成荆楚名校而努力奋斗》的学校工作报告,张育群同志代表工会作了工会工作报告(2001—2002年学校工会工作实际由张育群同志负责)。
会议通过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工会工作委员会。
第二届工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名单:
工会主席:张育群
工会副主席:黄柏顺

委员:陈干珍 唐三华 吴向明 马丽琴 陈珍祥
三、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职工的全员聘用。
2003年7月—8月,汉川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
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是教育人事制度的一项改革。这一工作的开展,其宗旨一方面为增强教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试图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即在高中落聘的教师到初中应聘,在初中落聘的教师到小学应聘,在小学落聘的教师休息待岗或由教育局安排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为此,学校根据《汉川市中小学教育评价方案》和川教字【2003】20号文件,制定了《汉川市实验中学关于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的实施方案》。
实验中学的这一次教职工全员聘用是在全体在编在岗的公办教职工中进行的。已经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参加了这一次的聘用。(当时,已经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在人事局还没有批准正式的人事编制。)
2003年8月,学校教职工全员聘用工作开始。
学校在聘用工作进行之初,首先设置工作岗位,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岗位说明书。然后根据学校工作的要求,按照组织发动、教职员工个人申请、组织考核、签订聘用合同的程序开展了这一项工作。
为保证教职工全员聘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和调解小组,同时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工会、共青团、教代会的协调作用,确保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工作的平稳进行。
2003年9月上旬,178位教职工与学校签订了聘用合同。
四、教师的工作管理与评价。
2001年秋,学校根据《汉川市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实施了教师工作的评价。
《汉川市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分为三个一级指标:1.教师的基本素质(20分);2.工作职责(60分):3.工作成绩(20分)。
从指标结构的分配来看,教师的工作过程是评价工作的重点,即工作过程重于工作效果。这是一个重过程轻效果的评价。2002年春,学校将对教师工作评价的结果作了张榜公布,曾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一些反响。
2003年秋季,市教育局将原来的教师工作评价扩展到对学校、校长以及课堂教学,开展了“四个评价”活动。
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汉川市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形成了《汉川市实验中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和《汉川市实验中学教辅后勤人员工作评价方案》,在注重对工作过程评价的同时,适当加大了对工作效果评价的权重,形成适合实验中学实际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
教师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促进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而且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也检验了学校工作管理的一些不足。因此,“方案”的实施,为规范教学、提高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2
第二节
教学实验班的开办

一、多媒体教学实验班的开办。
2001年秋季,为了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将现代多媒体手段融入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的现状,学校决定在初中一年级开设多媒体教学实验班。
1、2001—2002学年的多媒体教学实验。
开办多媒体教学实验班,首先要解决购置设备的经费问题。在当时,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极其有限的,学校根本没有能力负担多媒体设备的费用。所以,多媒体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必须向学校缴纳一定的装备费。因此,要启动这一项工作,只能是由学生和学生家长自愿报名,自愿缴费。然而,学生的报名却相当踊跃,学校最后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开设了7个多媒体教学班。
2001年8月30日,学校对新生进行了编班考试,然后随机编班,将初一年级1—7班定为实验班,8—14班定为对比班,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入班成绩基本持平。实验班配备教师18人,教师年龄35岁以下,专科学历10人,本科学历8人。
2001年9月,学校结合多媒体教学,设计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题实验,开展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实验工作。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务处和教科处不间断地组织教师多媒体教学的培训与提高,定期进行一些技术性的交流与探讨,保证了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2年4月,为解决实验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副校长张连发的带领下,多媒体教学班的全体教师赴云梦实验中学进行考察,与云梦实验中学的领导和老师就多媒体教学实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2002年5月,在学校阶梯教室进行了一次公开教学展示,400多位学生和家长应邀观摩了实验班的多媒体教学展示课,这些家长给予了学校多媒体教学较多的肯定与支持。

通过一年的实验对比,实验班各科的整体成绩明显高出对比班,其中地理和英语的教学效果尤为明显。其原因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性、动态性、趣味性和高效率的优势。其次,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促进了教师对教法、学法的研究。教师备课时不仅要深钻教材,还要设计随机训练以及相关课件,以求找到人机交互的最佳结合点。这些工作对教师研究教材教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2、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推广。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学校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受教学人员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的限制,多媒体教学功能还难以有效发挥,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情景创设,轻情感功能;重问题展示,轻交互功能;重使用频率,轻实际效果”的现象。故此,教务处和教科处加强了对教师多媒体应用策略的进一步研究。

2001年10月,学校装备了教师电子备课室,随即进行“几何画板”的应用开发、“flash”动画的应用研究、“Authorware”课件的制作,开展了教学软件的应用开发和课件制作攻关。参加这些工作研究的牵头人员有陈中秋、吴平姣、方军等教师,后来教务处副主任张永祥也参加了研究并成为教师多媒体培训的辅导骨干。
2002年春,学校教务处、教科处联合组织了教师的“四优”评比,即“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CAI课件脚本、优质课”评比,为期三个月,83人次参加评比活动。
在这一次的评比活动中,共评出优秀论文36篇,优秀教案28篇,优秀课件制作脚本7篇,优质课12节。李红斌、曾敏、李汉姣三位教师获综合评比一等奖,李继光、王家文、陈晨、李相宇四位教师获综合评比二等奖。体卫组、初三化学备课组获团体一等奖,初三数学备课组、初一英语备课组、初二英语备课组获团体二等奖。
2002年秋,学校在新招收的初一年级又开设了四个多媒体实验班。2002—2003学年度,学校在巩固原来成果的基础上,又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至2003年7月,全校有130人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证书。
随着实验工作的进展,教育信息化又提到了议事日程,学校决定着手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2002年秋,学校投资36万元,在全市率先建起了校园网,并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校园网的建成,不仅行政办公和多媒体特色班可以与互联网沟通,而且为学校进一发展多媒体教学奠定了硬件基础。
为推动多媒体教学的普及,2003年春,教务处、教科处又联合组织了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体的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评选优秀论文54篇,优秀教案、课例61个,优质课28节。
其中,获优质课一等奖8人:
周华荣 别利荣 徐 俊
戚红伟 罗文华 艾文涛 陈文慧 张胜凯

获优质课二等奖20人:
何健华 侯崇燕 向莲红 王涛
谢志华 陈珍祥 段卉
张志伟

黄友兰 许连祥 曾敏
胡凤兰 高安明 湛丙祥 付海兵 王必刚

黄敬
邹丽霞 吴平姣 王家文

2003年4月,学校与北京大学附中达成联办“远程教育”协议,顺利实现了与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的开通,成为汉川市首家“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参考的资源不断丰富起来。
2003年暑假,教务处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计算机操作培训、课件制作培训。教务副主任张永祥主讲了《几何画板》,陈中秋老师主讲了《课件制作》,并请汉川市教育技术装备站丁全江老师作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的辅导讲座。
2002年—2003年,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孝感市“教科研20强学校”、“湖北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学校”。

2003
年秋季,由于地方教育收费政策的限制,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得不到更新,因此,多媒体教学实验受到影响。

2004年7月,在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学校向孝感市教育局呈报了《汉川市实验中学关于申请开办多媒体教学班的请示》。8月15日,孝感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汉川市实验中学申办多媒体教学班的批复》,同意我校开办多媒体教学班22个。其中一年级7个,二年级6个,三年级9个。后因要求进入多媒体教学班的学生增多,以致于将一、二年级的多媒体教学班扩大到22个。全校共有31个多媒体教学班。多媒体教学又开展起来。
但是,在2005年秋,为落实国家新的教育收费政策,学校不能向学生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由于学校缺乏维持多媒体设备更新的经费,多媒体教学的规模不得不压缩,最后只剩下初三年级的设备勉强维持多媒体教学。
二、英语教学特色班的开办。
2001年,在多媒体教学实验工作顺利展开以后,学校又计划开设英语教学特色班,以体现学校特色办学宗旨。于是,紧锣密鼓办理聘任外国语教师资格的相关手续。
从2001年10月到2002年4月,在湖北省教育厅外事处的支持下,学校获取了聘任外籍教师的资格证书。2002年8月,学校聘请了湖北经济学院的美籍教授丹尼斯·黑根夫妇到学校担任英语课的兼职教师。同时,为提升学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黑根夫妇在实验中学兼职期间,对学校英语教师进行培训辅导。
2002年9月,学校在新招收的初中一年级开设了5个英语教学特色班(同时还有4个多媒体教学实验班),学校对英语特色班的学生与多媒体实验班的学生实行一样的收费标准。在英语教学特色班中,每周开设一节英语外教课。黑根夫妇除了每周在特色班上课以外,还对全校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小时的英语教学业务培训。
2003年2月,黑根夫妇的合同期满,学校又聘请纳米比亚留学生穆哈比担任学校英语外籍教师。
一年的英语特色班的开办,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来自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的英语教学,还使学校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境界。融教学任务于课堂活动之中,开展双向互动,进行课堂交流,完全改变了以往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要求,学生做题目”的那种重复训练的教学模式。

2003
年秋,同样由于教育收费政策的限制,英语教学特色班没有持续开办下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3
第三节
课程改革实验

一、课程改革前的准备。
2001年上半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拉开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陆续展开。汉川市作为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从2004年秋季开始,将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 2003年5月16日,汉川市教育局下发了《汉川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
为了确保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有序展开,2003年6月,学校制定了《汉川市实验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比较细致地部署了新课改实验的相关工作。
2003年7月—2004年8月是课程改革前的准备阶段。
首先,学校成立了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领导小组,同时,对课程改革实验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确定由学校教科处负责课改的师资培训工作,教务处负责课改的资料准备以及课改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其次,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并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参加省、市级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学习。
2003年7月,学校派出10位学科骨干教师参加省级新课改培训。
英语学科蔡新兰、历史学科刘阳、化学学科叶天才3位教师赴江汉大学参加培训;
体育学科艾文涛,赴武汉体育学院参加培训;
语文学科汪洪,赴华中师范大学参加培训;
生物学科成秋新、音乐学科严松涛、地理学科朱凤姣三位教师赴湖北教育学院参加培训;
物理学科胡向阳,赴湖北大学参加培训;
思品学科张胜凯,赴湖北师范学院参加培训。
这些参加省级课改培训的骨干教师,除了有对全市教师进行课改“通识性培训”的任务外,还必须承担学校内部学科教师的课改培训任务。
2004年7月到11月份,学校又先后派出42名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不同学科的课改培训,未派出学习教师的新课标学习培训在校内也同时展开。
“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这是在课改准备阶段坚持的重要原则。至2004年8月底,学校基本完成了课改实验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

2004年9月,学校七年级(即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正式进入课改实验。初中二年级和三年级还没有课改新教材,使用的是过渡教材。
在课改工作中,教务处和教科处直接管理和指导日常教学和课改实验。主要做法是依据课标、依托教材,通过教学实践,推进课改。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与管理,不断增强教师的课改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落实备课组的课改活动,充分发挥备课组在教学中的组织作用。
教学活动中,如何改变“教师本位”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实,如何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变为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是学校在课改实践中研究的主要课题和难题。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课改的重点。学校力求把这一工作落实到备课组的具体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课改实验的第一学期,要求各个备课组依托新课标,组织教师上好一节有质量的研讨课,写一篇研究论文,进行一次教学交流。同时,规范集体备课,推行“多人参议,一人主笔,统一步调,资源共享”的集体备课模式。
教务处、教科处的实验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跟踪听课,参与备课组的研究活动,做到边实验、边研究,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2004年秋的一学期中,七年级上示范课、展示课、研讨课的任课教师达31人次。学校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在实践中开展课改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加快了教师适应新课改的步伐。
2、组织力量,开发校本教材。
为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边研究、边开发校本教材,以求不断完善实验课程。
2004年秋,教务处主任邹生木主持了《荆楚文化与汉川》校本教材的开发,参与编写的人员有范三周、彭华仿、李相宇、娄秋生、向莲红等七年级语文教师。2005年春,副校长汪洪又编撰了十课时的《楹联赏析与运用》。
教材以传承荆楚文化为依托,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学模式,以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研究汉川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200411月市教育局在实验中学召开了“汉川市校本课程开发现场会”,语文教师彭华仿主讲了“汉川习俗与风土人情”展示课,受到汉川市教研室领导和与会代表较高的评价。
三、校本培训的开展。
新课改理念下,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而把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通过集体的探讨和个人的感悟,仅依靠上级业务部门进行教师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实际教学的需要。因此,从2004年暑期起,学校按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开展了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工作。
2004年7月10日—7月16日,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教科处负责人范三周的主持下,组织部分教师进行了信息化培训。由邓文辉老师主讲了“幻灯片制作 ”,张永祥老师主讲了“文档处理”。并对培训签到情况进行统计,据实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
2005年上半年,学校将教师培训工作融入到平时的教学间隙中。开展了师德培训、课改培训和电教培训等一系列的培训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校本培训不断走向日常化、多样化和广泛化。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总结中提高,形成了实验中学“校本培训”的基本作法。
2005年7月,学校一方面开展师德师风整训,一方面进行课改培训,166位教师和后勤人员分为七个学科组,由参加了省级课改培训的骨干教师担任培训辅导教师,解读课程标准,尝试新课教法,讨论课改问题。通过培训学习和讨论,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改,走进新课改。
四、历年“中考”成绩。
2002年-2004年,实验中学上重点高中人数:

2002
年毕业生901人,升入重点高中61人,重点高中升学率6.8%。

2003年毕业生941人,升入重点高中84人,重点高中升学率8.9%。
2004年毕业生968人,升入重点高中64人,重点高中升学率6.6%。


资 料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第八次课改)的总体框架由以下六项具体目标构成: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过于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和评价内容、方式单一的现状。建立评价内容、方式多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引自《汉川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3
第四节
学校德育的拓展

学校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的目标。在拓展德育工作阵地、优化德育方法、改进学生评价等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学校德育逐步由教育管理型向教育培养型转变。
一、“辩论赛”风采
2001年11月底,汉川市实验中学由青年教师组成的代表队,在副校长汪洪的带领下,参加了湖北省教研室组织的“湖北省中青年教师教育观念辩论赛”。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汉川市实验中学获“团体二等奖”。参加这一次辩论赛的胡兵来、何建华、严松涛三位教师获“教师风采奖”,邓文辉获“最佳辩论员”称号,汪洪获“优秀教练员”称号。
本着扩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的指导思想,2002年5月9-10日,学校举行了初三“做文明礼貌的中学生”辩论赛,祁璐、黄琛、伍丹、丁聪、吴雅、周愿、黄菱子等同学被评为最佳辩手,政教处组织部分优秀辩手在学校阶梯教室为全体教师举行了表演赛。
2002年5月中旬,学校在白云大酒店举行了汉川市实验中学“中学生风采”辩论赛。比赛的第一场:辩题是“成才的第一要素是聪明(勤奋)”。正方:彩虹代表队;反方:阳光代表队。第二场:辩题是“中学生上网利(弊)大于弊(利)”。正方:海燕代表队;反方:风帆代表队。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最佳辩手”、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余磊等嘉宾应邀担任评委,湖北省教研室综合组组长刘合荣老师和本市三十余所中小学领导应邀观摩了此次辩论赛。汉川市电视台对实验中学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汉川有线电视台对学校举行的“中学生风采”辩论赛进行了录像转播。
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不断丰富的。除了注重一些连续性、持久性的德育活动外,如3月份的学雷锋,4月份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每学年一次的“学守则、守规范”知识竞赛、一些重大的纪念日活动等,还适时地开展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2002年10月至11月,学校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六个一”活动:读一本好书、讲一个故事、看一部电影、写一份征文、画一幅图画、办一份手抄报。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活动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2003年3月,为了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0周年,学校召开了“学雷锋,创文明”动员大会,3月4日,学校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组织200多名学生干部代表,带着全校学生捐赠的1000余件慰问品,前往汉川市光荣院和福利院,慰问伤残军人、孤寡老人,所到之处,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汉川电视台对此次活动也作了相关报道。
2003年4月,学校组织了第五届“新风赞”书画手抄报比赛,近1000名学生参加,100多幅获奖作品在汉川市总工会和学校展出。
2004年11月,为了迎接“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感受书信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封信”的活动。
2005年3月,学校开展了“加强环保做实事”活动。在这一次活动中,学生志愿者搜集易拉罐3160个,饮料瓶5679个,电池12691个,塑料袋18534个,废纸1560公斤。同时还收集环保建议243条,绿色征文186篇,摄影稿116幅。学校将这次活动的内容制作展牌6块,分12期进行了板报宣传。
2005年4月,学校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全校师生爱心助学捐款6000余元,帮助近20名学生解决学习经费困难的问题。
每逢寒暑假,在散学典礼上,学校都要请城关派出所指导员作专题法制报告,以教育广大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三、困难生的转化工作。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向上的基石。针对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的实际,学校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上。
2002年10月,学校政教处建立学生谈心室,开展了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由陈长华、汤隽、陈伏姣等几位教师为心理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严重、独立能力弱、以自我为中心、自卑、逆反、学习障碍等问题进行心理指导。教学楼设有心理咨询信箱和热线电话,学生可以采取写信、打电话的方式与心理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直接到谈心室找心理辅导员谈心,解决心理存在的问题,消除心中的苦恼和困惑。心理辅导员对学生咨询的问题采取保密、真诚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
政教处还建立了部分学生的心理档案,对一些学生个案进行认真记载和剖析,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引导。2002年秋,谈心室一学期接待心理咨询的学生达80人次,其中毕业班学生占50%,女生占70%,收集心理个案60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效地帮助一些学生解决了自身的心理问题,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03年10月,为了进一步促进困难生的转化,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教师中实行对困难生的对口帮教活动。即由教师自主选定1—2名帮教对象,进行跟踪培养和对口帮教。在对口帮教期内,教师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要针对学生实际,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教师要认真填写《对口帮教记载簿》,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做好谈心、家访、心理辅导、问题处理等方面的工作。2003年秋季,对口帮教的学生初一年级有23人,初二年级有42人,初三年级有38人;参与对口帮教的教师共96人。
四、尝试操行评语的改革。
操行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生活、为人等方面的表现所作出的终结性评价。操行评语的撰写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之一。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文化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的特长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评语效应更是不容忽视。
2003年秋,学校开始尝试评语改革。提倡评语的针对性、教育性、情感性、可读性,提出以“亲切、准确、鼓励”为宗旨的一些建设性的要求:
第一、用鲜活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优点。要发自内心,言之有情,教师要以“爱”的情感,实事求是地全面看待学生。
第二、抓住学生“不一般”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后进生,更要发现他们微小的进步,唤起他们的自尊心。
第三、不要居高临下,不以教训、指责的口气来写学生的缺点,而要采用对话方式与学生平等相待,对缺点委婉道出,寓善意的批评于真诚的激励之中,使学生摸着“伤疤”不觉痛。

学期末,教务处和政教处两个处室分工,认真审查了班主任写的学生评语,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评语的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见贤思齐;另一方面对于密切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关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4
第五节
体育、卫生、艺术工作的发展

经过前三年的工作积累,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校艺术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制度健全、目标明确、活动逐步丰富的发展态势。
一、逐步提升的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上好体育课,抓好“两操”、“一活动”(即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为目标。2001年秋,体卫艺处在成秋新同志的主持下,对学校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撰写了《实验中学学生健康状况分析报告》,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并在体育学科开展了体育愉快教学的尝试。2001年10月,湖北省体卫艺工作督导评估组来学校检查,对学校体卫艺工作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2002年秋,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健康体育”思想开始融入体育教学。学校注重落实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水平;二是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四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团结、守纪的体育道德教育。
2002—2004学年,体育组开展了《实施快乐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不同反响的调查及对策研究》的课题实验。对学校体育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作了一些新的研究与尝试。
在体育活动上,以竞技性活动带动群体性活动。每年一次七年级(即初一年级)的广播操比赛和学生田径运动会已经形成常规。七年级的乒乓球比赛,八年级的足球赛,九年级的篮球赛,从2001年到2005年,这三个年级的体育特色活动,已经作为“七乒、八足、九篮”的传统体育比赛活动一直保持下来。
在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教工的体育活动也陆续开展起来。
2002年10月,学校教工篮球队参加了汉川市第八届“仙女杯”篮球赛;11月学校又成功的承办了汉川市第二届教职工“园丁杯”篮球赛,荣获团体第三名和“优秀组织奖”。 2003年3月,为了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推动学校教职工的健身活动,体卫艺处与工会联合开展了实验中学“教职工活动月”活动,举行了乒乓球、篮球、围棋、象棋等比赛。
二、卫生工作的开展。
学校卫生工作是在政教处、总务处和体卫艺处三个处室的分工合作下进行的。政教处负责学校的日常清洁卫生工作,总务处负责食品卫生安全、环境的绿化与建设,体卫艺处则负责健康卫生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学校从新生七年级起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每年组织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将学生体验结果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反馈给家长。
2002年4月起,体卫艺处每学期办一期卫生宣传墙报或卫生营养知识专刊。2001年10月,还聘请卫生防疫站的专家为学生作了食品卫生安全的报告。2004年3月,举办了卫生营养知识专题讲座。
2002年11月,“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在我国内地出现病例并开始大范围流行,2003年3月以后,疫情向全国扩散。在这一次抗击“非典”的工作中,学校做了较为细致的工作。
2003年5月,学校利用黑板报、橱窗进行流行病、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在全校开展了“预防非典,从我做起”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下发了湖北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编印的《非典型肺炎常见问题解答》,成立了预防、晨检、宣传、督查的工作专班,对办公室、教室进行定期消毒。到2004年5月,学校没有出现一例发热疑似病例。2004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游禁令,表明中国内地抗击“非典”取得胜利。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这个时期体育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体卫艺处除了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以外,还加强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辅导与引导工作。在每年一次初二年级的“青春期健康的生理与心理知识讲座”的基础上,2005年3月,邀请了汉川市“疾控中心”专家来学校作“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2005年6月,学校还对初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考前心理辅导。
三、学校的艺术活动。
学校艺术工作的一直以来由于教师队伍缺员,艺术活动的开展往往限于兴趣活动小组的范围。2002年以前,除了每年一届的学生书画作品比赛以外,少有大型的主题活动。
2001年9月7日,实验中学迎教师节教职工卡拉OK比赛在白云酒店多功能厅举行,钟少红、徐丹、邓文辉获优秀奖。
2001年11月,学校开展了“生物·环保”书画展评活动,这是学校的第一次艺术类的主题活动。

2003年10月—12月,学校参加了“湖北省第六届黄鹤美育节”,由音乐教师严松涛、王红心创作辅导的音乐剧《班团会——说出心中的烦恼》获孝感赛区特等奖,获省级优秀文艺节目二等奖。王红心老师被评为“美育工作先进个人”。
2004年11月,学校举办了首届“中学生艺术技能比赛”。这是自学校创办以来艺术类的首次综合比赛。
教师队伍的增加为学校的艺术活动奠定了基础,各级竞赛活动的参与,使学校的艺术工作初露锋芒。提升学校品位,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为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目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5
第六节
教育科研的兴起

2001年秋,学校大力倡导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并创办了《实中教育科研》杂志,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一时进入一个热情高涨的时期。
一、《实中教育科研》的创刊。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开展,2001年9月,在副校长汪洪的主持下,创办了《实中教育科研》杂志(校刊)。《实中教育科研》以“探讨管理策略、拓展教育思路、研究教法学法、交流科研信息”为宗旨,其内容包括:《学校管理》、《教坛纵横》、《科研网络》、《学生天地》、《德育园地》等栏目。学校以《实中教育科研》为窗口,展示学校的管理以及教改科研的点、线、面方面的工作。刊物的创办,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开展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对研究管理,转变思想,促进教学也起到了一定地推动作用。
2002年5月,在《实中教育科研》专题座谈会上,汉川市教委、市教研室、市教科所的领导,对我校的办刊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实中教育科研》是“主题鲜明,导向性强;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名副其实,研究性强;立足教学,服务性强”的“四强”刊物。
二、课题研究的兴起。
在学校的大力倡导和鼓励下,2001年11月开始,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纷纷申报立项,形成了一股课题研究的热潮。
2001年9月,由教科处负责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汉川市级课题正式立项,作为学校启动的现代教育工程的主要课题,子课题《CAI课件攻关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由陈中秋、陈伏姣两位教师设计制作的劳技课件获得了湖北省CAI课件评比二等奖。
2001年11月,由物理教师徐革政牵头,申报了湖北省级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2001年12月批准立项,并组织物理组的全体教师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2002年10月,由体卫艺处副主任成秋新负责,承担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的子课题《实施快乐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不同反响的调查及其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授予实验中学为“全国重点科研课题(简称218课题)实验学校”,是当时孝感市唯一的一所参与研究的初级中学。课题研究历经两年,于2004年6月结题。其结题报告由中国体育科学会、21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研究中心评为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2年11月,为促进学校多媒体教学实验的开展,由教科处负责,向中央电教馆申报了《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媒体应用策略研究》的课题,2002年12月批准立项。学校10余人参与了课题研究工作。
2002年6月,由学校校长陈国安负责,向湖北省教科所申报了《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的省级课题并批准立项。
2004年9月,学校还参与了孝感市教科所的“读、写、说”课题的协作研究, 2004年底,课题组编印了《“读、写、说”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
《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研究》课题,于2004年10月被湖北省教科所批准立项。
在这三年间,还有《初中化学“导—探”式教学法研究》、《初中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研究》等孝感市级课题也陆续立项,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为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2002年3月,学校制订了《汉川市实验中学教育科研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教育科研考核制度》、《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教育科研的兴起,为促进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校多媒体教学实验,在多媒体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师应用多媒体的技术不断提高。在全市范围内,实验中学教师的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和实际效率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学校理科的教学在教学策略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教育”已经渗透到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但几年的课题研究,其结果没有预料中的顺利。一方面,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不高,课题的研究难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另一方面,忽视了课题的中期管理,课题研究的专门经费得不到保障。除了《中学英语听力课堂训练模式研究》(1999—2000)和《实施快乐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不同反响的调查及其对策研究》按期结题以外,其它已经立项的课题,都没能按期结题。有的课题还处于继续研究状态,甚至有的课题还处于游离状态。省级课题《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只有立项批复,还一直没有开题进行研究。2004年7月,由于学校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实中教育科研》被迫停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走入低潮。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6
第七节
学校建设与学校经费



一、学校建设。


2001
年9月,每生3000元建校集资费政策终止。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一方面与政府协商将原来的政策放宽期限,另一方面,对学校建设进行了新的规划,决定利用学校自身优势,广辟学校创收渠道,以求在建设中创收,在创收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

第一是文化路东的建设。文化路南接欢乐街,北通山后一路、二路、三路,东临西正街,西靠市政府大院,乃汉川城区的中心,是投资经商的黄金地段。实验中学路段的文化路建设,不仅有利于市政建设,也有利于拓宽学校经费创收渠道。当时市政局对实验中学文化路的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早在1998—1999年,学校已经将文化路的西区辟为教工生活小区,路西小区临街建有出租门店36间,成为文化路实验中学路段的“半边街”态势。2001年秋季,学校决定完善文化路的建设,改变“半边街”的局面。因此,文化路东的建设势在必行。
第二是学校新校门的建造。学校原校门面向西正街街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正街整天车水马龙,加之街道狭窄,人流拥挤,师生出入极不安全。因此,将学校校门改到文化路也是当务之急。学校决定在文化路建造新校门,原校门将作为学校的消防安全通道。
文化路东的建设工程于2001年11月破土动工,2002年12月竣工。建设总投资160万元,新建门店27间。文化路的临街门店得以完善。
2003年6月,投资30万元,由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设计的新校门建设正式开始施工,工程历时70天,2003年8月竣工。2003年8月下旬,新校门正式开通使用。至此,实验中学学生出入通道由西正街改变到文化路。
完成了两大工程建设以后,于2003年秋,又投入20余万元进行了学校园区、教工生活园区的花坛景点建设以及绿化建设。

进行文化路的两大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多媒体教学实验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有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学校领导决定建设校园局域网,计划投入经费100万元完善校园网络建设。2002年秋季,学校投资30余万元启动校园网第一期工程,实现了学校网络的联通。与此同时,学校与北大附中签订了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学校每年向北大附中缴纳一定的合作费用,有偿使用其丰富的教育网络资源,并通过卫星接收设备接收视频课程1000余节。2003年4月18日,校园局域网正式开通。至此,汉川市实验中学成为汉川市同级同类学校中的第一个电子网络校园。

二、学校经费的困境。
2002年6月,正当学校建设热火朝天的时候,汉川市物价局下发了《关于取消中小学校多媒体实验班(特色班)收费的通知》,学校原来和政府协商可以向学生收取的集资费、多媒体装备费全部归入违规收费的范围。从2003年秋季起,由于失去了地方政府的收费政策保护,学校的基本建设失去了经费的保障与支撑。原来已经开办了一年的英语(外教)特色班也被迫终止。
从2001年文化路的建设开始,学校用于建设方面的各项经费达300万元。在这期间,还支付一中50万元(原建校时期应付给一中的财产补偿费);市教育局调走30万元作为局机关办公经费;教育局修建的“教育综合大楼”又从实验中学调走80万元,以12套教师住房予以补偿。至2003年底,学校累计负债高达400余万元。
2004年秋,孝感市教育局批准了汉川市实验中学开办多媒体教学班的请示,尽管收取了一定的多媒体装备费,但由于装备费用高昂,结余的经费所剩无几,依然不能填补学校庞大的经费亏空。以致于学校正常教学经费得不到保证,教师应得的津补贴不能发放。
2005年秋,为了切实落实国家的教育收费政策,学校又将已经收取的多媒体装备费全部退还给了学生,使本已债台高筑的学校雪上加霜。至此,学校负债累累,只能靠借债和贷款维持运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6
第三章 发展之路
2006年1月-2011年8月

绪言:
领导班子的调整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新的领导班子制定了学校五年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为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以大胆的开拓精神摆脱了学校沉重的债务,力排万难,迈开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坚实步伐。
西街的开发、运动场的升级、教学楼的新建、教学环境和办公环境的改善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无不显示学校建设发展的高速度。
在这一时期,管理思路不断创新,学校各项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和谐德育的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文化艺术氛围的提升,民主管理的形成,正不断充实着学校自身内涵。教师乐教敬业、学生文明向上的教风、学风初步形成。
课程改革练兵活动和务实的教科研工作,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批又一批教坛新秀脱颖而出,教师参加省、市级优质课竞赛连连获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捷报频传,中考升学率年年居于全市初中学校榜首。

五年辛苦,五年奋斗,一所全新的学校面貌展示在社会面前。


学校大事记
2006年1月,原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骆华郧调任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原实验中学校长陈国安调任汉川市教研室主任。
2006年8月,汉川市实验中学网站平台正式开通。
2006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了孝感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的“孝感市普通中学示范学校”复评。
实验中学第三届教代会换届选举于2007年12月开幕。2008年1月14日,召开第三届教代会的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17日圆满结束。
2008年7月,学校启动西街综合楼的开发工程,12月开发工程完工。
2009年11月,学校运动场建设开始施工。2010年1月,新运动场交付使用。运动场建设总投资240万元,是汉川市第一个全塑料、全封闭运动场。
2009年10月,学校承办了汉川市第八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2010年5月和2011年4月,学校工会举办了实验中学第一届和第二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2010年9月,王健龙被评为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
实验中学首届体育艺术节于2010年12月拉开帷幕。12月30日在学校运动场举办了《在阳光下成长》大型元旦联欢会。这是实验中学开办以来的第二次师生同台演出。
由汉川实验中学牵头承担的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专项资助重点课题《百科知识阅读与初中生道德认知水平关系研究》,2011年3月2日通过了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顺利结题。
2011年4月16日至22日,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布里奇顿中学校长蒂姆·卡布尔斯基来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友好访问。布里奇顿中学与实验中学结为姊妹学校。
2011年7月,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活动在汉川市实验中学举行。实验中学是这一次活动的协办单位。
2011年6月至8月,由政府投资建成实验中学第三幢教学楼,原南教学楼作为D级危房停止使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7
第三章 发展之路
2006年1月-2011年8月

绪言:
领导班子的调整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新的领导班子制定了学校五年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为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以大胆的开拓精神摆脱了学校沉重的债务,力排万难,迈开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坚实步伐。
西街的开发、运动场的升级、教学楼的新建、教学环境和办公环境的改善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无不显示学校建设发展的高速度。
在这一时期,管理思路不断创新,学校各项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和谐德育的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文化艺术氛围的提升,民主管理的形成,正不断充实着学校自身内涵。教师乐教敬业、学生文明向上的教风、学风初步形成。
课程改革练兵活动和务实的教科研工作,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批又一批教坛新秀脱颖而出,教师参加省、市级优质课竞赛连连获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捷报频传,中考升学率年年居于全市初中学校榜首。

五年辛苦,五年奋斗,一所全新的学校面貌展示在社会面前。


学校大事记
2006年1月,原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骆华郧调任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原实验中学校长陈国安调任汉川市教研室主任。
2006年8月,汉川市实验中学网站平台正式开通。
2006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了孝感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的“孝感市普通中学示范学校”复评。
实验中学第三届教代会换届选举于2007年12月开幕。2008年1月14日,召开第三届教代会的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17日圆满结束。
2008年7月,学校启动西街综合楼的开发工程,12月开发工程完工。
2009年11月,学校运动场建设开始施工。2010年1月,新运动场交付使用。运动场建设总投资240万元,是汉川市第一个全塑料、全封闭运动场。
2009年10月,学校承办了汉川市第八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2010年5月和2011年4月,学校工会举办了实验中学第一届和第二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2010年9月,王健龙被评为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
实验中学首届体育艺术节于2010年12月拉开帷幕。12月30日在学校运动场举办了《在阳光下成长》大型元旦联欢会。这是实验中学开办以来的第二次师生同台演出。
由汉川实验中学牵头承担的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专项资助重点课题《百科知识阅读与初中生道德认知水平关系研究》,2011年3月2日通过了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顺利结题。
2011年4月16日至22日,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布里奇顿中学校长蒂姆·卡布尔斯基来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友好访问。布里奇顿中学与实验中学结为姊妹学校。
2011年7月,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活动在汉川市实验中学举行。实验中学是这一次活动的协办单位。
2011年6月至8月,由政府投资建成实验中学第三幢教学楼,原南教学楼作为D级危房停止使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17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一节 学校管理新变化


一、学校领导的调整。
2006年1月26日,汉川市教育局党组成员陈银成代表党组到学校召开校级领导会,宣布党组任命决定:原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骆华郧调任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公示期满由组织下任职文件;原实验中学校长陈国安调任汉川市教研室主任;张育群免去实验中学工会主任职务,王红心免去实验中学体卫艺处副主任职务。
从2006年8月—2010年8月,汉川市教育局对实验中学领导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更。
2006年8月,原官备塘中学副校长周从新调任实验中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邹生木任实验中学工会主任。
同时,对学校中层干部也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范三周任教务处主任,蔡新兰任政教处主任,张永祥任教科处主任,张胜凯、胡望林、王健龙、分别任政教处、教务处、体卫艺处副主任。
原政教处主任吴遵和调任官备塘中学副校长,原党支部副书记熊少玉退居二线。
2006年9月,在实验中学实行了中层干部竞聘,胡应平被聘为总务处主任,成秋新被聘为体卫艺处主任。
2007年8月,教育局又对学校行政人员作了部分调整,同时充实了新的力量:原常务副校长张连发同志改任实验中学党支部专职副书记,任命蔡新兰为副校长,游华祥为政教处主任,李红斌、张云莉为教务处副主任,陈长华为政教处副主任,艾文涛为体卫艺处副主任,李继光为总务处副主任。
2009年8月,工会副主任黄柏顺退居二线,教育局任命周传炎为工会副主任。
2010年8月,教育局安排张连发、张志高、邹生木三位同志退居二线,任命范三周为副校长,熊中平为工会主任,张永祥为教务处主任。同时,严松涛竞聘为办公室主任,李红兵竞聘为教科处主任,黄友兰竞聘为教务处副主任。
经过四年的充实、调整,实验中学的基本完成了领导干部的新老更替。至2010年8月,学校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不超过43岁。
二、“和谐管理”的提出。
2006年3月,在学校教职工大会上,骆华郧校长作了“克难奋进,锐意创新,努力实现实中腾飞”的工作报告,确立了“彰显学校特色,打造实中品牌,强化人性化管理,构造和谐实中”的总体工作目标,规划了“体现特色、增强意识、抓好创新、强化措施、实现目标”的五大工作蓝图,提出“为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
2006年11月,孝感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了“孝感市普通中学示范学校”的复评回访,对学校“以管理促进和谐,以和谐优化管理”的思想给予了肯定。

骆华郧同志简介:
骆华郧,男,出生于1961年9月,物理本科学历,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骆华郧同志于1980年元月参加教育工作,先后担任汉川市喻河中学校长、乡镇教育组干事、教委科员、仙女山教育组组长、汉川市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等职。2006年1月,任汉川市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至今。


长期以来,骆华郧同志致力于教育教学的管理与研究工作,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研究管理方法,更新管理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先后获得孝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汉川市劳动模范、汉川市“十佳”校长、孝感市名校长等荣誉称号。


三、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

2007年12月24日,实验中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进行了新一届教代会代表的换届选举。2008年1月14日,召开第三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通过民主选举的代表47人,其中列席代表8人,特邀代表一人。市教育局工会主席熊小林参加了会议。
第三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由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张连发同志主持。骆华郧同志就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作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和谐发展》的专题报告。大会选举了新一届的工会工作委员会。
第三届工会工作委员会成员名单:
工会主席
邹生木

工会副主席
黄柏顺

工会工作委员会委员
肖善伟
吴向明
曾贵平
黄国红
马丽琴

2008年3月,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工会主席邹生木代表学校行政,对第三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议案,做了认真的答复。
第三届教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学校民主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干部、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

2006
年春,学校提出了干部队伍的“四要、四不要”原则,即思想要先进,不要消极;工作要务实,不要推诿;作风要严谨,不要生硬;行为要规范,不要随意。学校对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开展了干部、教师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一些活动。

2006年5月,学校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主题活动,陈长华被评为师德标兵,范三周、陈燕芳被评为师德模范。

2007
年7月,学校利用暑期组织教师进行了师德师风的学习,牟道琼、范三周等同志在培训学习期间作了师德报告。


2007
年11月,学校行政人员一行,赴武昌水果湖二中进行了考察。2009年2月,学校又组织行政人员到武汉外国语学校和吴家山二中、三中进行了参观考察,学习外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以提高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


2009
年4月至5月,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法规的学习,并进行了教育法规和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考试。

2009年10月,学校工会在教师中开展了“培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题讨论活动。
2010年5月,学校开展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的教师演讲比赛。
2010年9-11月,学校工会又在教师中开展了“讲教师礼仪、塑儒雅
形象、为学生示范”的系列活动。

五、教师评价工作的发展。

在新课改时期,教师工作的评价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标准,旧的评价方案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必需有一个新的、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适应新课改。
2006年9月,学校启动了新的评价方案的设计编写工作。方案的编写采用了“千分制”。新的评价方案试图构建一个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评价机制,采用菜单式的积分方法,鼓励教师个体用获取积分的办法来实现自我专业的发展。
2006年秋,“千分制积分方案”进行了评价试验,然后根据实验的情况进行了修订和完善。2007年春,学校按照修订方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性评价。2007年秋,正当学校“千分制积分方案”投入管理评价的时候,汉川市教育局下达了统一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并要求各个学校自己的评价方案一律废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又改变“千分制积分方案”的整体构架,将学校评价方案按照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与教育局的评价方案合理整合,形成《汉川市实验中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
《汉川市实验中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注重教师工作实绩,与教师的浮动绩效工质直接挂钩。新的评价方案其实是一个综合的的评价体系,既注重学校的管理工作实际,又遵循教育局“评价方案”的基本原则。通过几年的评价运行,《汉川市实验中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正不断走向成熟。
六、学校管理工作的成绩。
2006-2007年度,学校被汉川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是汉川市委、政府表彰的20个文明单位之一。
2007年度和2008年度学校连续两年被教育局评为“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2009年度,学校被汉川市委、市政府评为“红旗单位”,是汉川市委、政府表彰的10个红旗单位之一。
2010年度,学校被教育局评为“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2011年4月16日至22日,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布里奇顿中学校长蒂姆·卡布尔斯基来学校访问。在此期间,汉川市实验中学与布里奇顿中学结为姊妹学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23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二节 课程改革再练兵


2005年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二个年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客观地摆在学校面前。一方面,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还难以真正实现自己的角色转变,“新教材、旧观念、老教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日趋明显,学生中厌学、弃学的群体在人数上有上升的趋势。这些现象,无疑为课改的深入开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教学反思”的推行。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及时地、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加速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进程。
部分教师过去上完课,很少自己回头看,学校也没有硬性规定。2006年春,校长骆华郧同志提出进行“教学反思”的倡议。提倡教师及时反思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法。为了推进“教学反思”活动,教科处对教师们写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反思或教后记,分期刊登在《实中教科研》上,供大家学习、借鉴。2006年秋,学校又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出明确的要求,把写教学反思和教后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展。
2006年11月,学校启动了以适应新课改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这一次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其宗旨是研究探究式教学,即在传统课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的探究性,并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教学贴近生活,体现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课改理念。
学校成立了由骨干教师和学校领导组成的学科评课专班,本着“不务虚,要务实”的六字要求展开工作。通过为期六个周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学校共评出27节课为好课。
好课教师名单:
陈凤霞、李倩、贺康雄、黄慧明、胡凤兰、余毅、陈伏姣、王家文、
王支华、张云莉、岳铮、倪杰平、魏友姣、夏婷、李彦兵、余黎、吴平姣、
万梅芳、周华荣、张志伟、黄友兰、陈桂平、高安民、罗文华、叶天才、黄静、冯丽。
2007年12月,教务处开展了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其目的是规范新教学观念下的教学行为。这一次研究活动确定部分新调入的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从而总结优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08年3月7日,全市教育教学工作现场会隆重召开,我校作为全市三个现场之一,接受了教育局领导及全市教育同仁的观摩指导。
三、“青蓝工程”的实施。
2008年3月7日,教务处组织召开了“结对子”工作专题会议,针对青年教师群体教育教学不够成熟的问题,学校开展了老带新的结对子工作,即“青蓝工程”。副校长周从新主持了这一次会议。2008年和2009年,学校通过名师、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与青年班主任结对子,开展了师带徒的传帮带活动,促进了部分青年教师和年青班主任的快速成长。
四、强化质量意识大讨论。
2008年3月,学校开展了强化质量意识大讨论。3月10日校长骆华郧作了动员报告,3月17日,学校召开“质量意识大讨论”专题会,副校长周从新作了题为“强化质量意识,打造实中品牌”的辅导报告。3月21日,学校蹲点年级的领导和年级主任、年级组长、各备课组长进行座谈。3月24日,学校分年级组织教师进行座谈。通过座谈讨论,教师们明确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素质。
五、“有效教学”的推进。
2009年10月至12月下旬,历时40天,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2009—2010学年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的主题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动的目标是:开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学生自主、合作、高效、快乐学习,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学校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五个评价小组(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文科综合组、理科综合组)。参与讲课的中青年教师29人,涉及三个年级11个学科。本次活动注重了课堂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对课堂的总体把握、细节处理、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亲活力等方面总结了一些可贵的经验。
经过评价组评选推荐,经领导小组的确定,共评选出七个优秀课一等奖、六个二等奖、十六个纪念奖;评选优秀教学反思(论文)二十五篇;评选出六个优秀备课组。
获奖情况记录:
优秀课
一等奖:黄玲、刘莉霞、李萍芳、倪杰平、叶黎霞、刘国东、陈文慧。
二等奖:潘勇高、段卉、张静宜、沈茜、李淑兰、熊俊。
纪念奖:王丹、李学军、周利芳、汪懿、褚小华、付植华、陈红梅、夏婷、张企红、鲁旭华、熊炜、倪厚文、付海滨、欧阳锋、张志伟、吴平姣。
优秀教学反思(论文)
一等奖:李继光、张企红、李萍芳、刘莉霞。
二等奖:王丹、熊炜、王家文、周利芳、张志伟、李汉姣。
纪念奖:吴平姣、段卉、刘国东、沈茜、黄玲、冯彦平、潘勇高、陈红梅、熊俊、曾敏、李学军、王光平、叶黎霞、倪杰平、鲁旭华。

优秀备课组
七年级语文组、七年级数学组、八年级数学组、八年级语文组、九年级英语组、九年级物理组。
2010年12月,为鼓励中青年教师自我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举行了第二届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学校组建了评审团,由各个备课组推荐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或骨干教师、一名中年教师和一名教学新手组成,并以指导员(高级教师或骨干教师)的姓名作为参赛团队的参赛名称。这一次的基本功大赛采取限时评价的办法,即现场抽签、限时备课、限时制作课件、限时写出课后反思和评课材料。
比武活动从准备到结束,历时35天,共评出11个团体一等奖,13个团体二等奖,36个教师单项奖。教师单项包括最佳授课奖、最佳反思奖、最佳板书奖、最佳语言奖、最佳教案奖、最佳评课奖等六个奖项。
评比结果
1、团体一等奖
万梅芳代表队、严磊代表队、何建华代表队、黄敬代表队、彭华仿代表队、蒋巧荣代表队、珊荣代表队、李旭光代表队、陈伏姣代表队、徐革政代表队、郭琴芳代表队。
2、团体二等奖
王光评代表队、王运浦代表队、冯云清代表队、许连祥代表队、严松涛代表队、张企红代表队、熊中平代表队、王红卫代表队、余祖鹤代表队、吴树生代表队、吴道继代表队、李树生代表队、游华祥代表队。

3、单项奖

最佳授课奖:刘莉霞、周华荣、夏婷、李萍芳、张静宜、沈茜。
最佳反思奖:周华荣、张敏、李淑兰、王家文、倪杰平、张志伟。
最佳板书奖:王晓萍、汪懿、潘洋、李萍芳、倪杰平、周志刚。
最佳语言奖:徐燕、王丹、刘莉霞、张君燕、鲁旭华、沈茜。
最佳教案奖:万浩峰、倪厚文、潘勇高、汤隽、胡向阳、陈桂萍。
最佳评课奖:冯云清、李汉娇、叶彦勋、汤隽、王亮波、徐革政。
2011年8月,学校利用暑期休整间隙开展了教师“开卷有益”的读书演讲活动。14位领导和教师登台演讲,交流了他们读书的体会和收获。
六、教师队伍的成长。
教师练兵活动的成效是明显的,2006年-2011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竞赛活动的获奖等级不断上升,获奖人数迅速增加。几年来,教师参加孝感市级优质课竞赛,获得一等奖17人次,二等奖4人;参加湖北省级优质课竞赛,获得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5人次。20109月,王健龙被评为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

王健龙同志简介:
王健龙,男,出生于19665月,中文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
王健龙同志1988年参加教育工作,2004年调入汉川实验中学,现任实验中学体卫艺室副主任。先后被评为汉川市第四、五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孝感市骨干教师,湖北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从教以来,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部分研究成果在省市推广。教学之余,笔耕不辍。有两百余篇文章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先后担任孝感市中小学继续教育讲师团成员,孝感市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全国中语会教学改革中心、湖北省中语会等十三家学术团体会员、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孝感学院国培班特聘授课教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24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三节 教学管理与学教研究
作者:汉川实验中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 更新时间:2012-2-15
2006年春,在管理新思路的指导下,学校强化了“两条主线、三级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即教学、科研两条主线,处室管理、年级组管理、备课组(或课题组)管理的三级管理。
一、教学效果评价与班级管理。
实验中学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一直以来沿用“及格率、均分、优质率”三个指标评价。新课改以来,面对学生学业成绩两级分化的趋势,2005年秋起,教务处在原来三个指标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后进学生转化率”指标,采用四个指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期让教师重视后进学生,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
2006年9月,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作出三项决定:第一,继续坚持不分快慢班;第二,任何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选择班级;第三,如无特殊情况,学生一律不得留级。学校一方面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能毕业,另一方面,让学生以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实践“为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
2007年9月,学校把特长生的培养作为体育、音乐、美术教师的教学责任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课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处室的工作侧重点。教务处把课堂教学的研究管理作为教务处工作重点,体卫艺处和政教处,把学生的课外培养教育活动作为工作的重心,以实现学生课内课外的均衡发展。
二、学生自主学习和科技兴趣活动。
2006年春,学校在开展各科培优活动和兴趣活动的基础上,又利用学校微机室和微机课开展了学生科技兴趣活动,以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选择空间。
2007年9月,在七、八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学生自主阅读课,开展了学生百科知识自主阅读的尝试。
2007年12月,学习对阅览室进行了装修,并安装了大功率空调,由武汉“阳光·三行”公司提供了整套阅览室设备,取名“阳光阅览室”。学校阳光阅览室2008年3月投入使用。学校依托“阳光阅览室”这一平台,开展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多项活动。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学校分别开展了“中华魂”演讲比赛、“我阅读、我成长、我快乐”的写作竞赛以及“初中古诗词”的背诵竞赛等活动。
兴趣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收到了一些成效。
2006年8月,八年级学生张宇尧、向陈铭等设计制作的电子报刊《成长》获湖北省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2011年5月,学校组队参加了湖北省中小学电脑机器人竞赛,八(2)郭彦彤、李昂荣获机器人足球比赛第三名。
2010年12月,汉川市实验中学被湖北省教育厅确立为“中国国际动漫人才培养之湖北省动漫教育实验基地”。
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湖北省级以上奖项的学生达到468人次。其中仅2006年艺术类奖项达到98人次。
三、“洋思”经验的整合。
洋思中学是江苏省泰兴市的一所普通初级中学,自1980年创办以来,洋思人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创新。特别是自2005年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在全校教师中倡导“不放弃一个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坚持从起始年级开始,从最后一名差生开始,狠抓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从上帝般地令人敬爱”到“上帝般的令人敬畏”的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洋思神话”。
2008年 9 月,学校副校长周从新带队,教务处的范三周、教科处的张永祥、教师李书华、黄友兰、马丽琴一行 6 人组成考察组到洋思中学进行为期四天的参观考察。
考察小组回校后,教科处张永祥主任作了《洋思,离我们有多远》的专题考察报告。考察组成员黄友兰为全体教师演示了公开课,李书华、马丽琴也分别给大家上了汇报课。
教务处和教科处结合学校的实际,由“洋思学案”而推出了实验中学“讲学稿”学教模式,即融课案与学案于一体的学教模式。“讲学稿”学教模式,把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放到了教学的首要位置。
“讲学稿”在实验中学经历了一个“借鉴、摸索、整改”的过程。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讲学稿”的学教模式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全体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教科研工作的变化。
一直以来,学校教科研的重点放在省、市级大课题的研究上,其研究成本高,但应用转化率较低。
2006年底,实验中学第二届教育科研年会召开,会议总结了一批省、市级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拟定了今后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方向,决定学校教科研工作转向以大课题研究为辅,小课题研究为主,确立了教科研工作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的基本方略。
2007年12月,湖北省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在宜昌召开的全省校本教研研讨会,会议决定在全省中小学中,推进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科研。教科处主任张永祥参加这次会议。
《实中教育科研》于2006年2月复刊。一直以来,校刊《实中教育科研》都是作为学校的综合性刊物。2007年秋,《实中教育科研》逐步走向“校本教研”之路,真正回归“拓展教育思路,探讨管理策略,研究教法学法,交流科研信息”的办刊宗旨,以校为本,以教师为主,刊载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些务实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曾楚华老师设计制作的“汉川市实验中学网站”于2006年8月正式开通,经过两年的运营调整,至2008年秋走入正轨。“汉川市实验中学网站”的建立,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在这一时期,学校也承担了大型课题的研究工作。
2007年10月,教科室张永祥主任到武汉市参加“十一·五”教育技术类课题开题会议。汉川市实验中学承担了由中央电教馆立项的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二数学有效整合研究》的研究工作。
2009年2月,由汉川市实验中学牵头,与孝南区西湖路中学和孝昌县沙窝中学共同承担了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专项资助重点课题《百科知识阅读与初中生道德认知水平关系研究》。2009年3月18日在汉川市实验中学举行课题专家开题论证会。
在汉川市实验中学校长骆华郧的主持下,与西湖路中学和沙窝中学经过两年的合作研究,课题于2011年3月通过专家评审,顺利结题。
汉川市实验中学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有:骆华郧、张云莉、叶彦勋、彭华仿、牟道琼、黄小红、侯崇燕、何建华、刘军民、周传炎、严莉、万梅芳、周华荣、陈凤霞、刘莉霞、肖善伟、曾楚华。
五、“中考”工作和“中考”记录。
“中考”是学校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一次重要考试,也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历年来,学校特别关注中考动向,甚至通过研究中考来研究指导教学。
2006年以后,孝感市已经将中考演变为一种全科考试,在初中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除了音乐、美术以及综合活动课以外,其它每门学科都列入中考范围。因此,研究中考就是研究全科教学的提高。
学校每年对毕业班的“把关教师”进行严格挑选;每年进入九年级的学生都重新进行平行编班,以利于兑现责任目标;每年都自编自制中考复习资料。实验中学还是“八校联谊”组织的发起学校之一,孝感市各县市的八个实验中学长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
近几年,学校在各级各类考试和竞赛中,成绩一直处于全市同类学校前列。
2005—2011年中考,学校上重点高中人数一直居全市之首位。
2006年-2011年,实验中学上重点高中人数:
2006年毕业生1048人,升入重点高中89人,重点高中升学率8.5%。
2007年毕业生1012人,升入重点高中134人,重点高中升学率13.2%。
2008年毕业生1000人,升入重点高中103人,重点高中升学率10.3%。
2009年毕业生1038人,升入重点高中117人,重点高中升学率11.3%。
2010年毕业生1032人,升入重点高中109人,重点高中升学率10.5%。
2011年毕业生861人,升入重点高中90人,重点高中升学率10.5%。
2009年,孝感市高级中学赠与学校“优质生源基地”称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24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四节 和谐德育环境的构建


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
2006年9月4日上午,九(4)班学生曾凡因厌学情绪,在接受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帮助教育后,被其家长带回家中,在家里跳楼身亡。市教育局和城关派出所立即组织专班对曾凡同学自杀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处理结果认为,班主任和学校领导教育学生的行为是负责的,也是恰当的,学校在整个事件中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9·4”事件给学校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读书究竟对学生意味着什么?一个初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轻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究竟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2006年9月中下旬,学校举办了“珍爱生命”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师生中开展了“珍爱生命”的大讨论。9月18日,学校各班开展了“遵纪守法、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10月,又开展了“做有修养的实中人”的主题班会活动。
2006年12月,实验中学学生会、团委会与汉川一中、汉川市中职学校的学生会、团委会以及汉川市实验小学少先队总部,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从我做起,遵规守纪,共建和谐校园”的倡议书,提出“爱护环境、明礼修身、勤奋学习、珍惜资源、遵规守纪、珍爱生命”六大倡议。
2007年春,学校政教处把原来的“心理咨询室”改为“快乐工作室”,努力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快乐工作室”对于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保护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保护其隐私;2、尊重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怎样顽劣,犯了什么错误,都要尊重;3、培养学生自信心。
对于家长外出务工经商的“留守学生”,政教处建立了父母或监护人的联系机制。2007年2月,政教处开展了《初中“留守生”的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2008年10月,学校聘请共青团中央“知心姐姐”巡回报告团参加了新生家长会,800多位新生家长和全校教师听取了“知心姐姐”报告团栾雨竺老师的精彩演讲。“知心姐姐”以其永恒的魅力,以其永远的儿童立场,为新生家长和学校教师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辅导报告。
2009年4月,政教处副主任张胜凯同志《论校园暴力呈上升趋势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和班主任彭华仿老师《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特质案例及应对策略》的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论文均获湖北省论文评比一等奖。
2011年5月,政教处和体卫处联合组织了女生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学校副校长蔡新兰同志作了专题辅导报告,把女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
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怀。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情怀,同时也是人生的一种使命。2007年开始,学校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7年4月,政教处、团委会举办了“学会感恩,学会关怀”的学生演讲比赛。每年的3月,学校团委都组织学生到汉川市特殊教育学校慰问残疾儿童。
2008年3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学雷锋”活动和“志愿者”行动的开展,推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学校在七、八年级组开展了以“雷锋在我心中”、“学会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2008年5月,学校开展了情系灾区,共赴国难”的主题教育活动,发起了向四川灾区捐款的倡议,全校师生共向灾区捐款5.7万元。2009年5月,在纪念“5.12”地震一周年之际,学校为“5.12”地震的死难者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
2009年12月,政教处和团委组织学生自愿向贫困地区孩子捐献过冬衣物,学校千百学生作出了积极的响应。
2010年3月,学校特邀知名演说家房善朝先生在学校运动场举办了“让爱你的人为你自豪”的大型感恩演讲会。房善朝先生的激情演讲,使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和家长都为之感染。
2010年6月,开展了“中国汉字书写节”暨“弘扬孝道文化,共建和谐家园”的“孝”文化书信感恩活动。
通过活动开展,对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从而学会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地教育作用。
三、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校园平安,警钟长鸣。学校每学期期中、期末都请城关派出所的领导为学生作法制报告和安全教育报告。
2006年12月学校政教处发出“共建安全校园,争做文明学生”倡议书。
2007年8月,学校被孝感市公安局、教育局、少工委命名为“少年消防警校”。
2007年11月,制定了《实验中学校园安全预防与应急预案》,同时,学校对校园存在有安全隐患的地方作出了及时整改:1.改造学生食堂,增加灭火器,宣传安全防范措施;2.加强学生集会、早操、课间操及特殊气候条件时的安全调控和现场调度;3.楼道换上大功率的照明灯泡,校门和内操场安装大功率探照灯;4.对校园危险地段加以改造,添置了安全设施;5.补充冬季大面积防滑、化冻的安全器具。
为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安全防范知识,学会自我救助,2009年12月,学校举行了九年级学生的停电疏散演习。2010年5月,学校又举行了全校的安全疏散演练活动。
2010年度,学校被孝感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十佳平安校园”称号。
四、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养成教育的实践中,学校构建了由政教处、团委、学生会、教务处和体卫艺处组成的工作班子,建立了学校、班级的校内管理网络,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同时,每月印发一期学生行为习惯的量化评比通报,评分结果作为先进班级评比的依据。
学校把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都作为一次主题教育活动。至2006年春开始,“国旗下讲话”的教育集中到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
2006年5月,学校开展了“八荣八耻”主题教育活动,各班召开了“八荣八耻”主题班会。2006年秋,汇编了《汉川市实验中学德育手册》,并发给每一位学生,开展了“校园三十佳”评选活动。
2007年秋,政教处将学生的养成教育归纳为八大习惯的培养,即礼仪、学习、健身、普通话、唱歌、劳动卫生、守纪、安全自护等,并印制成“养成日志”发给每一位学生。
2008年秋,政教处、教科处联合开发了德育校本教材《成长,长成》。这是学校自行开发的第三套校本教材。
《成长,长成》以“学习《守则》、开展活动、感悟提高”为设计思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汇编的《汉川市实验中学德育手册》,第二部分是按德育工作月设计的教育主题活动。
2008年12月下旬,为激励学生舒展个性,发展特长,学校举办首届“三星评比”。由政教处、教务处和体卫艺处联合组织,在学生中开展了每年一届的“养成之星”、“学习之星”和“阳光之星”评比活动。
2009年秋,《弟子规》纳入实验中学的学生必读。
2010年9月,学校启动新生军训活动。
以《守则》教育促成长,以活动引导促长成,是学校这一时期养成教育的主要思想方法。
2010年度,学校被汉川市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25
第五节
阳光体育运动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006年春,学校大力倡导师生加强体育锻炼,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
2006年秋,体卫艺处在学生中发起冬季长跑的倡议,并在九年级开始了利用早晚进行体育中考适应性训练。
2007年9月18日,学校召开各处室负责人专题会议,布置学校秋季运动会和学校阳光体育工作,号召广大师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逐步展开。
2007年12月,学校安排体育教师欧阳锋、音乐教师刘英参加全市初中生校园舞的教师培训,2008年春,学校正式推行学生大课间操,并开始了学生校园舞的训练工作。校园“三操一舞”(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校园舞)活动有序开展起来。
2008年11月10日,学校隆重举行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仪式,开展了冬季长跑运动。
2008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汉川市实验中学“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2010年秋,为了让教师走出办公室,走到阳光下,开展了全体教师大课间操跑操活动。
二、学生竞技运动的提升。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激发了学校体育运动的活力,促进了学校竞技运动的提升。
传统的学生球类项目“七乒、八足、九篮”逐步改为杯赛制。七年级乒乓球赛命名为“希望杯”,八年级足球赛命名为“实英杯”,九年级篮球赛命名为“挑战杯”,学生球类运动的竞技水平不断提升。
2008年8月,孝感市第三届运动会儿童少年组乒乓球比赛在汉川市体育馆举行。学校学生乒乓球队代表汉川市参赛,获得10金8银7铜的成绩。
2009年12月,在汉川市首届初中生乒乓球赛上。学校荣获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单打包揽前三名,男子单打包揽5-8名。汪钊、林芷晴两位选手被评为“优秀运动员”。
2009年11月,汉川市第二届初中生篮球赛在汉川高中篮球场举行,实验中学九年级篮球队荣获第二名。
2010年11月,实验中学学生篮球队获得汉川市第三届初中篮球赛冠军。
七年级广播操比赛,内容不但更新。2006年9月,学校开始实行第二套全国中小学(幼儿)系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2008年9月,开始实行第三套全国中小学(幼儿)系列广播体操《舞动青春》。2010年9月,开始实行全国中小学武术操《英雄少年》,以充实大课间操的活动项目。
2009年,因运动场建设,没有召开学生田径运动会。2010年举办了春季和秋季两次学生田径运动会。学生田径运动会每年都有刷新记录。
2007年10月,汉川市第七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汉川市体育中心举行,实验中学获团体总分初中组第二名。
2009年10月,学校承办汉川市第八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这一次运动会上,实验中学以总分95的成绩获团体第二名。
三、教职工的体育活动。
随着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学校教工的运动项目也不断丰富。2010年4月和2011年4月,连续举办了两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2011年4月,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布里奇顿中学校长蒂姆·卡布卡斯基来汉川市实验中学进行友好访问时,在教育局局长李文华陪同下,参加了学校教职工趣味运动会。


学校教工篮球运动和乒乓球运动活动频繁,教工球队代表学校和市教育局参加过市内的多项赛事。
2006年4月,由成秋新、陈长华、李旭光、冯云青四位教师组成代表队,代表市教育局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汉川市二OO六年劳动保障杯乒乓球赛”,获团体第四名。
2006年10月,汉川市第四届“园丁杯”篮球赛在汉川一中举行,教工队参加了比赛并取得第四名的成绩。
2007年4月,在汉川市“国税杯”乒乓球赛中,由成秋新、陈长华、冯云青、艾文涛四位教师组成的代表队代表学校参赛,获团体第二名。
2008年4月,在汉川市迎奥运“联通杯”乒乓赛球赛中,学校教工队获得团体第五名。
2009年4月,学校教工队参加市直机关工委、总工会组织“工商红盾杯”篮球赛,获甲组第六名。
2011年4月,汉川市“工商杯”乒乓球赛在汉川市体育馆开赛,三十一支代表队参加,实验中学获团体第二名。
其它教工的活动项目也有新的进展。2009年11月,学校工会组队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教职工象棋赛。由李运红、李相宇、王小康三位教师组成的代表队代表学校参赛,获团体第九名。
2010年12月,学校被孝感市教育局、孝感市教育工会评为“先进教工之家”。
四、体育工作的管理。
在“健康体育”思想指导下,体卫艺处坚持抓“三操”(即早操、眼保健操和大课间操)质量,抓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调节学生活动内容,形成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相结合的灵活模式。
将体育游戏、健身项目、运动项目融入课堂教学,采取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是这一阶段体育教学的特点。学校田径队、篮球队实行教练负责制,同时,开办了乒乓球课外训练班。
2007年9月,学校出台《实验中学运动队管理办法》、《实验中学术科(体、音、美)课程课堂教学规范》等评价细则。
2007年11月,由蒋勇刚同志主讲的地方传统课《打夯》参加了在十堰市举行的全省体育优质课评选,荣获省级优质课二等奖。
2008年4月,开展了学生校园舞训练。2008年秋,体卫艺处制定了“阳光之星评选方案”,开展了“阳光体育优秀少年”评选活动。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育、参与活动的局面逐步形成。
2008年春,学校制定了《实验中学2008-2010年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根据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2009年12月,汉川市实验中学成为武汉体育科技学院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25
第六节卫生工作的开展
“健康第一”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生卫生习惯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和保健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006年春,体卫艺处为每一位学生配发《实验中学卫生与健康》读本,开展健康卫生知识测试和竞赛活动。同时补充《关于加强体育卫生安全工作的几点措施》和《关于体操、眼保健操的几点补充意见》。2006年秋修订《汉川市实验中学体育卫生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一、加强学生视力护理。
2006年秋,体卫艺处制定了《实验中学中小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
2007年4月-2009年4月,学校与汉川卓越眼镜店签署入校服务学生协议,由卓越眼镜店免费为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和用眼卫生的咨询服务。2009年5月-2011年6月,同华视眼镜有限公司签订免费进校服务协议。
2009年6月,汉川市“六·六”全民护眼日主场活动在实验中学举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李道全教授就“保护青少年眼健康”作了专题讲话。
二、流行病的防控。
2006年秋开始,学校积极联系和配合市“疾控中心”等医疗机构,进行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和宣传工作。利用厨窗开展防近视周、爱牙日、口腔卫生保健等宣传教育活动。还印发《血防知识》、《春季主要流行病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自我,健康步入青春期》、《预防艾滋病知识》等简报刊物发给每一位学生。
2006年2月,根据学生中感冒大面积流行的状况,汉川市疾病控制中心舒端主任等一行来学校对学生了进行春季流行病预防基础知识讲座。2007年11月,请汉川市“疾控中心”专家为七、八年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的专题讲座。
2009年5月,“甲型H1N1流感”警报拉响,学校请市“疾控中心”领导来校协助布置防控工作。5月和6月,为全校师生举行了两次防控“甲型H1N1流感”知识讲座。2009年9月,学校采取了全天候的防控措施,配置了电子测温仪一台、温度计300支、工作服50套和洗手液等,从9月到11月每天一次检查,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报。同时,对教室、办公室定期消毒,以消除疾病隐患。
2009年9月,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来学校为教职工义务检测身体有关健康项目,以帮助教师了解身体健康状况。
2010年9月,学校迎接了国家教育督导团体育卫生工作专项检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26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七节  楹联文化和艺术工作


一、楹联文化的兴起。
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校在传承诗联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2003年,自编了校本教材《楹联赏析与运用》,并进行了将楹联文化引入课堂的教学实践。
2006年10月,学校邀请汉川市诗词楹联学会顾问黄文学、副会长邓万商来校给师生讲授楹联课,并聘请黄文学、邓万商两位老师担任学校楹联文化的辅导员。楹联文化在实验中学悄然兴起。
2007年2月,学校举办了“知荣耻,辨美丑、塑形象”百米长卷诗联书画签名活动,参加活动的师生、家长达3600多人。在这一次活动中,撰联818副、诗歌 956首,人生格言1250条,图画210幅,签名3600多个。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校楹联文化氛围。

2007
年3月,学校请我市知名书法美术爱好者及国家级会员黄文学、黄火青等一行来校,就学校的校园楹联文化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2007年5月1日,“中国楹联(汉川)论坛2007湖北花朝联会暨汉川市首届楹联文化节”活动在仙女山公园举行。在这一次楹联文化节上,湖北省楹联学会赠与汉川市实验中学“湖北省楹联文化学校”称号,同时被汉川市楹联学会特约为“楹联文化教育基地”。
2009年4月10日,汉川市楹联学会与学校联合举办的科学发展观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系列活动,组织八年级学生参加并听取了黄文学老师的“联律通则”专题讲座。
2011年3月,学校被中国楹联学会列为“全国楹联规范化教学试点学校”。
受学校楹联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型的社会楹联活动也在实验中学开展。
2008年3月19日,汉川市委宣传部在实验中学举行“迎奥运”诗词、楹联、书画万人签名活动。
2008年5月,“黄良辉文化研究所”成立筹备会暨四川汶川大地震诗词楹联书画倾情会在实验中学举行。
2011年7月,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活动在实验中学举行,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为学校题词:“联飞江汉有来人”。


二、学校艺术之花。
随着楹联活动的开展,学校其它艺术类活动愈来愈频繁。学校美术兴趣组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书画美术作品送交湖北省教育厅、文化厅参评。2006年6月,学校被省教育厅、文化厅评为??“优秀组织奖”。2006月至2011年8月,学生书画美术类作品获省级奖项达到??人次。
2006年8月,学生舞蹈队到孝感市教育局参加“湖北省第七届黄鹤美育节孝感赛区文艺演出”,我校节目《康定溜溜康定情》被评为孝感赛区优秀文艺节目一等奖。
2008年10月28日,汉川市第七届艺术节教育专场文艺演出在汉川市体育馆举行。实验中学的音乐剧《班团会》参加了演出。
2009年9月,学校舞蹈队《成长》赴孝参加孝感市第八届黄鹤美育节文艺演出,节目获孝感市优秀文艺节目二等奖。10月,《成长》剧组代表孝感市参加湖北省第八届黄鹤美育节文艺汇演,获湖北省优秀文艺节目一等奖。
2010年3月,汉川市初中生校园歌手擂台赛在市实验小学举行,实验中学黄宇恒和吴轶凡同学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为渲染校园艺术氛围,在推行学生集体舞的同时,学校适时开展了一些有影响的歌舞艺术活动。
2009年5月,体卫艺处在阶梯教室组织了学校首届“红五月杯”校园歌手擂台赛。2010年5月,学校举办第二届“红五月杯”校园歌手演唱会。
2010年12月,学校举办首届体育艺术节。12月30日在运动场举办了《在阳光下成长》大型元旦联欢会,这是实验中学开办以来的第二次师生同台演出。联欢会上教师的大型舞蹈《阳光路上》极为和谐的突出了联欢主题。

2011年6月29日,在汉川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红歌演唱会”上,实验中学教师舞蹈队演出了大型歌舞《我的祖国》。

几年来,学校不断努力,正在以实际行动打造这一艺术教育特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26
第三章 发展之路 第八节  学校建设和发展


2007年开始,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在免收学生书杂费的同时,国拨经费稳步递增,学校经济压力有所缓解。
一、西街开发。
2007年春,为了解决学校沉重的债务,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经济现状,学校决定改造西街临街的危房,建成西街综合楼,同时进行商业开发。
2007年2月,学校向市政府、市计划发展改革局递交了实验中学关于改造西街临街危房的请示报告。2007年4月,汉川市政府、市计划发展改革局下发了“同意立项”的文件。
但是,西街临街危房是学校对外出租的商业用房,原来的租赁户在将门店退还给学校的问题上,难以和学校达成一致意见,以致出现妨碍学校拆除危房的群众事件,改造工作因此受阻。此后,学校又通过多方工作,克服干扰,排除万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2008年6月,西街临街危房才整体拆除,改造工程终于启动。
2008年7月,西街综合楼建设开始施工,于2009年元月竣工,历时6个月。综合楼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一共六层,其中一、二楼为对外出租门店,四至六楼为商住房。
西街的开发,终于使学校从债务缠身中解脱出来。
至2009年,学校充分发挥校园地域优势,投资门店建设,不断增强学校造血功能。学校共有临街门店88间,经济收入每年达百万,有力地补充了学校的环境建设和设施建设的经费。
二、学校硬件建设。
2007年秋,在汉川财政局和武汉大学“三行·阳光”公司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改造了会议室、阶梯教室和学生阅览室。在这一时期,还利用国拨专用经费,更新了学校微机室和电子备课室,更换电脑92台,装备了15个多媒体教室。2011年7月,财政局拨专项经费15万元,为学校补充一批空调设备。学校办公环境环境开始有所改善。
2009年11月,学校利用西街的开发的结余经费,投入240余万元进行了运动场建设。2010年元月,新运动场顺利通过了“亚田联”专家组验收并交付使用。学校新运动场是汉川市第一个全塑料、全封闭运动场。
2011年6月至8月,由政府投资建成实验中学第三幢教学楼,原教学南楼作为D级危房同时停止使用。
三、学校文化环境建设。
在学校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中,创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2008年,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学校着手规划了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
    首先是学校环境容貌的改造和建设,以形成良好的校容校貌和优美的校园学习环境。2008年春开始,学校陆续对墙壁进行刷新、污沟进行清理、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在改造教学楼的人行通道时开辟了具有一定格局的文化走廊。同时,对于学校的绿化环境进行优化整形,移除小操场旁高大的的笔柏,拓宽内场视野,并在科技楼前补充有一定品位的景观树种。2011年3月,学校通过了湖北省环保局等相关单位的评比考核,并获得了“湖北省绿色学校”的资格认证。
    其次是学校思想文化的铺设,以形成健康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把“砺志勤学,健身报国”作为校训,校内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布置励志故事、校园风采剪影、优秀教师、先进学生事迹介绍等激励人心的系列风景,教室、办公室、走廊墙壁的名人画像、警句格言随处可见。同时,校园三条道路以“勤学路”、“励志路”、“健身路”命名,走进校园可见两块醒目的标牌:“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在人行过道正前面的墙壁上,写有一段警示录:“注重自己的仪表,让它神采飞扬;丰富自己语言,让它妙趣横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它知书达理;积累自己的学识,让它才思泉涌;塑造自己的体魄,让它健康阳光;管好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发展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净化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纯朴;锻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升华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
    这是沉默而有风范的提醒,这是无声胜有声的激励与鞭策。这些提醒与鞭策将不断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7 23:27
附录一. 学校行政干部任职情况


1998 -1999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杨行彪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兼总务主任)万中洲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副校长(兼教务主任)王剑波
责学校人事与教学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基本建设工作


教务副主任
汪四坤
负责高中部的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邹生木
负责初中部的教务工作


政教副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代)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团委书记
邓文辉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1999-2000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杨行彪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兼总务主任)万中洲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副校长(兼教务主任)王剑波 责学校人事与教学工作


副校长(兼工会主任)张连发 负责学校政教、工会工作


教务副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周从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总务副主任
邹光东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代)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团委书记
邓文辉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0-2001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杨行彪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2001年3月离任)


2001
年3月由陈国安代理校长


副校长(兼总务主任)万中洲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副校长(兼教务主任)王剑波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副校长
雷红桥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科研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教务副主任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邹光东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政教副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团委书记

邓文辉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1
—2002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陈国安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万中洲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副校长
李生贵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陈连生
负责学校党支部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王红心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教科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科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代)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总务主任
湛丙祥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团委书记
邓文辉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2
—2003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陈国安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万中洲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副校长
李生贵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熊少玉
负责学校党支部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邓文辉
协助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永祥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科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王红心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代)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总务主任
湛丙祥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团委书记
张胜凯
负责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工作



2003
—2004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陈国安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副校长
李生贵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熊少玉
负责学校党支部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永祥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副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体卫艺主任
王红心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体卫副主任
成秋新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邓文辉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总务主任
湛丙祥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胡应平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协助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张胜凯
负责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工作



2004
—2005学年度

校长、党支部书记
陈国安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副校长
李生贵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熊少玉
负责学校党支部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协助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永祥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副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体卫艺主任
王红心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成秋新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代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总务主任
湛丙祥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总务副主任
胡应平
协助学校总务工作

团委书记
张志伟
负责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工作



2005
—2006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陈国安(12月离任)


2006
年1月,骆华郧调实验中学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常务副校长兼副书记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汪 洪
负责学校教学、教科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熊少玉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工会主任

张育群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10月内退)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蔡新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永祥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副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政教主任

吴遵和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代)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总务副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张志伟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6
—2007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骆华郧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常务副校长兼副书记
张连发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汪洪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总务、基建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熊少玉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工会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政教主任
蔡新兰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教务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胡望林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主任
张永祥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王健龙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总务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游华祥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张志伟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7
—2008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骆华郧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汪洪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副校长
蔡新兰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张连发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工会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教务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胡望林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科主任
张永祥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王健龙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总务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李继光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张志伟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8
—2009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骆华郧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汪洪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副校长
蔡新兰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张连发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工会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教务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胡望林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云莉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李红兵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陈长华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王健龙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艾文涛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教科主任
张永祥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总务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李继光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黄柏顺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黄友兰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09
—2010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骆华郧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张志高
负责学校常务工作


副校长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


副校长
汪洪
借调到教育局修志办公室


副校长
蔡新兰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张连发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工会主任

邹生木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严松涛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教务主任
范三周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胡望林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云莉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李红兵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陈长华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王健龙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艾文涛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教科主任
张永祥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总务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李继光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周传炎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黄友兰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2010
—2011学年


校长、党支部书记
骆华郧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副校长
周从新
负责学校教学和教科研工作


副校长
蔡新兰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和办公室工作


副校长
范三周
负责学校总务工作和体卫艺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
张开雄
负责学校党务工作(10月-12月)


工会主任
熊中平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办公室主任
严松涛
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副主任 张胜凯
协助学校办公室工作


教务主任
张永祥
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胡望林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张云莉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教务副主任
黄友兰
协助学校教务工作


政教主任
游华祥
负责学校政教工作


政教副主任
李继光
协助学校政教工作


体卫艺主任
成秋新
负责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王健龙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体卫艺副主任
艾文涛
协助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


教科主任
李红兵
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总务主任
胡应平
负责学校总务处工作


总务副主任
陈长华
协助学校总务处工作


工会副主任
周传炎
负责学校工会工作


团委书记
袁宝华
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5 21:25
  论文化形态史观对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申国昌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武汉 430079)

    摘 要:由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首创、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发展的文化形态史观,从文化角度阐释历史的兴衰得失,并将文化看作经历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强调打破文化中心说,提出文化多元论和等价观,运用挑战与应战来解释历史的衍生和演进等。这些观点为教育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为开拓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构建大教育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形态史观; 教育史研究; 启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值教育史研究处于学科反思与方法探新之际,众多研究人员力求跳出传统微观史学的窠臼而跃入宏观、整体与综合的新领域,深刻反思过去仅将主流文化、精英人物、官方制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忽略与之并存的非主流文化、中间群体、基层实践研究的弊端与不足,广泛吸纳与借鉴西方各种史学流派的研究方法,在反思之余形成了创建大教育史观的共识,以此来开拓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在这种教育史学理论反思与重构的特定背景下,文化形态史观为教育史研究人员带来了新鲜空气,给教育史研究以更多的新启示。
                         一
    文化形态史观发端于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集大成于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是把文化(文明)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自律的、同时具有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在机体,倡导文化对等、多中心、多动因,主张多视角、多层面研究世界各种文化,通过比较各种文化的兴衰得失,从而去整体把握与宏观思考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
    文化形态史观的首创者斯宾格勒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是对长期以来占西方独霸地位的“欧洲中心”论的反叛。他以生物进化论为科学依据,将文化看作是有机体,要经历生、长、盛、衰的发展变化过程。一种文化“有生就有灭,有青春就有老境,有生活一般地就有生活的形式和给予它的时限。”[1](P66)每种文化都要遵循这样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他认为西方文化“中心论”是不成立的,将西方文化描述为“永恒真理”也是不现实的。他倡导打破“中心论”,建立文化多元历史形态评价体系。他运用整体的等值的、多元的历史观,去审视与评判世界历史文化。提出了等量齐观的八种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动态存在着的个别世界,就其意义而言,它们在历史的一般景观中和古典文化一样重要,而就其精神之伟大与崛起之力量来说,它们还往往超过古典文化。”[1](P18)这种观点充满了“历史面前一切文化一律平等的味道;它对于西欧中心论的观点,不失为一次重大的突破。”[2](P101)这八种文化各具特色,每一种文化都各自循着自己的发展轨迹经历了初创、发展、兴盛与衰落的演变历程。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一种文化可被视作比其他文化更优越。《西方的没落》“显示了一种等价性、共时性与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发展图景,在对世界各个独具个性的文化的相互比较中,寻求文化发展的规律。”[3](P2)同时, 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与其他七种文化一样,要经过前文化时期与文明时期三个阶段后,必然走向衰败与死亡。他奉劝欧洲史学家切勿仅以欧洲文化为中心去研究世界历史,而应平等的态度对世界各种文化进行研究,因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形态的“集体传记”。
文化形态史观的集大成者——英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在其代表作《历史研究》中,在继承斯宾格勒的观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文化形态史观,将该史学流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之成为一种思潮,对世界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汤因比的卓越贡献在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作了宏观、整体与综合的把握。“我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即从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4](P10)他将文明看作历史研究的单位,他认为人类发展的6000年历史上,曾出现过21个文明,之后又增加了玻里尼西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鄂图曼文明、斯巴达文明等个“停滞发展的文明”,共26个文明,后来又增加到了37个。汤因比认为,各种文明好似几代人的生命延续,具有历史继承性,这些文明之间具有“亲属关系”,而且是“价值相等的”、“平行同时代的”。关于文明的起源,汤因比不同意19世纪以来西方传统的种族论和环境论,强调文明的产生是对恶劣环境挑战而成功应战的结果,即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第一代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对物质环境提出的各种挑战做出了成功的应战;第二、第三代文明的起源则大多是对人为环境挑战所做出的应战。不过汤因比认为挑战与应战不一定完全成正比例关系,有时挑战超出一定范围,应战就无以应对因而挑战与应战应该是适度的,过度的挑战会使文明夭折。“足以发挥最大刺激能力的挑战是在中间的一个点上,这一点是在强度不足与强度过分之间的某一个地方。”[4](P173)此外汤因比将文明分为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四个阶段。他将文明生长的动力归结为那些富有创造能力的少数人的“自决能力”。这部分人通过退隐与复出来达到推动文明进步的目的。文明的衰落是由于“自决能力”的丧失,从而导致和谐状态受到破坏。同时由于少数创造性人物的骄傲,也会致使文明丧失。汤因比在论述大部分文明已走向解体的必然趋势时,他对西方文明尚存一线希望,“死去的那些文明,并不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是 ‘天生要死的’,所以我们的文明也不是必须同其他多数文明共命运的。”[5](P15)最后,他还对未来作了预见与前瞻,将希望寄托在东方,“21世纪是东亚人的世纪,并非惊人之言。”[6](P15)
    由上可见,从斯宾格勒到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作为一种新的史学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并以其富有批判与革新精神的显著特征,日益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因此称之为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当之无惭。
                           二
    文化形态史观不仅在西方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中国史学领域也产生了强有力的回音。据王敦书先生考证最早在中国介绍斯宾格勒及文化形态史观的是李思纯[7],他于1923年留法学成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当年在《学衡》上发表《论文化》一文全面介绍了《西方的没落》的观点,使中国学界及时了解了斯宾格勒及其文化形态史观。之后在中国宣传文化形态史观的学者是被称为“史学奇材”的张荫麟,他于是1928年翻译了《西方的没落》的美译本,取名为《斯宾格勒之文化论》,并在《国闻周报》与《学衡》上发表。此外,作为《学衡》杂志主编的吴必在介绍文化形态史观过程中,也是功不可没。他在《学衡》上经常发表关于文化形态史观方面的评论,他认为斯宾格勒代表了现代学术综合研究的精神及趋势。当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出版后,1936年张君劢在《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中作了介绍,使国人对文化形态史观有了大概的了解。
    文化形态史观真正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要算是40年代的战国策派学术群体的崛起。1940---1941年,云集云南昆明的史学家林同济、雷海宗、陈锉等创办了《战国策》半月刊,之后又在重庆出版的《大公报》上开创《战国》副刊,先后发表了许多介绍文化形态史观的文章以及运用文化形态史观去研究中国历史的论文,使文化形态史观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林同济的《战国时代的重演》就是“运用文化形态史观,从世界文明共时态比较研究的视角出发,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都定位在‘战国时代’。”[3](P5)战国策派学人中运用文化形态史观研究中国历史最成功的要算雷海宗,他将阐发文化形态史观的论文集结成《中国文化与中国兵》一书。他强调历史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每个文化的历史形态是大致相同的。他运用文化形态史观去研究历史的杰出成就是《西洋文化史纲要》的出版,还提出中国文化“三周说”。
    借鉴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又一个高潮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新时代,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又重版发行。系统介绍文化形态史观及运用该史观研究历史的有刘家和、朱维铮、许冠三、张志刚等一大批当代著名学者与专家。
文化形态史观已成为影响我国史学研究的一种最重要的理论,其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已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哲学及社会学的研究,该思潮已成为对我国影响至深的主潮之一,它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三
    教育史作为史学的分支学科,同样可以借鉴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深入探究文化形态史观的内在本旨与精神实质,给我们教育史研究人员以诸多新启示,对当前加强教育史学科建设,拓宽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从而建立“大教育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领会与分析文化形态史观的思想内涵,给教育史研究以如下启示。
    启示之一:在教育史研究中,不仅要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而且要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方法,开辟研究的新领域。学会从文化视角去观察与审视教育问题,将教育作为传播与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思想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因子。任何一种教育都不会是永恒不变、永葆青春的,一种教育就是一个过程,就像斯宾格勒与汤因比所言的那样,好像是一个有机体,都要经历产生、发展、衰落与消亡的自然过程。因此我们研究教育史时,不能用停滞的僵死的眼光去看待某国教育或某种教育,而应用动态的眼光从去研究,找出其产生的根源、发展的动因、衰落与消亡的原因,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可知得失”的治史目的。
    启示之二:文化形态史观反对将一种文化作为中心,而应当对世界存在着或存在过的各种文化均进行研究,打破“中心论”,倡导多元化。在教育史研究中,我们也要采取文化形态史观的多元价值观。第一,不能仅将欧美的教育作为外国教育史研究的重点。欧美教育目前固然发达,但其以后也难保永久发展的态势;况且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教育也各具特色,也应作为研究的重点,诸如印度教育、非洲教育、中东教育、东南亚教育、南美教育等。第二,不能仅将汉族教育作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重点。而应当在重点研究汉族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教育传统、教育观念、教育实践以及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和著名学校,以开放的胸怀、兼容的态度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研究中国各民族的教育史。第三,不能仅将主流文化的教育观作为教育思想史的主线。斯宾格勒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基本特征,人类历史本来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传记”。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代表不同文化的基本象征的多元现象。[8](P289)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我们既研究以儒学为主线的主流文化,也要研究以道家道教、佛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构成的非主流文化的教育观与教育实践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勾画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外教育史图景。
    启示之三:文化形态史观将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正像汤因比所说:“我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即从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4](P10)这就给教育史研究以新的启示:应当对人类教育发展的客观历程作整体与综合性考察。教育史研究要打破中国教育史与外国教育史的人为壁垒,突破狭隘的国别史界限,将中国教育史纳入世界教育史的研究视野之内。中国是世界不可分割的一员,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是在世界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借鉴与学习中缓慢前进的,因此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尤其要融于世界教育史研究之中,只有在世界教育史图景中才能找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线索与脉络。同时,要善于在中外教育史整体研究中比较与把握中外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而取长补短,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这正是治史的宗旨所在。
    启示之四: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的理论,为探究教育史上重大制度变革与思潮涌动的机理与动因提供了新启示。譬如,经历了二千年封建传统教育的中国,在20世纪中叶遇到欧美新教育模式的挑战之后,作了沉痛反思之后,为了应战西方发达教育的挑战,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振兴中华教育之良策,迫使近代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然挑战要有一定的度,若挑战过强超过了应战者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文明夭折。如北魏鲜卑文化教育原先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与特有的教育方式,在受到中原文化教育的强大挑战和冲击后,无力应战,只好丧失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而完全被汉化。
    启示之五:斯宾格勒倡导打破“古代——中古——近代”这个长期以来主宰着西方研究的思维模式,告诉我们教育史研究人员不要固守传统的教育史分期方法。切勿在教育史分期问题上模式化,摆脱传统研究中受制于政治与历史的做法。因为历史发展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而且各国教育又有各国的特殊性,因国而异,不能采取千篇一律、一刀切的分期方法。尤其是中国教育史研究要改变过去按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分期去研究教育史的传统方法 。或根据自然分期法,或根据思潮板块去研究中国教育史,这样有可能更贴近历史。
    启示之六:文化形态史观倡导从宗教学、神话学、心理学等角度去探究推动历史发展的深层次文化动因与文化潜意识,这就为探寻教育史发展的内在动因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过去研究教育史仅从经济、政治、社会变迁、人才需求、对外交流等方面去探索与思考发展动因,忽略了人的深层次、潜意识动因。文化形态史观给我们诸多启迪,引导教育史研究人员从古代神话、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个人欲望等方面去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教育思潮的起因、教育制度的发韧与教化实践的启动,从教育的主体——人的潜意识与心理冲动等视角去认识教育史发展的历程与走向,从而使教育史研究从显性因素的研究转向隐性动因的探寻。只有如此研究,才能再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的教育史画面。
    当然,西方文化形态史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理论失误,诸如放弃了历史或文化合力问题的研究,割裂了精神动因与文化本质的联系,将文化灵魂归结为经验的神祗等。不过只要我们善于在批判中借鉴,扬弃中学习,就会从文化形态史观中汲取有利于教育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进而为教育史学理论大花坛增添了一束绚丽多彩的鲜花。
参考文献:
[1]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 何兆武,陈啟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 张广智.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J].复旦学报,2004(1).
[4]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 汤因比.历史研究中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 汤因比.半个世界——中日历史与文化[M].台北:台湾枫城出版社,1979.
[7] 王敦书.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在华之最初传播[J].历史研究,2002(4).
[8]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On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History Made by 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Cultural Morphology
SHEN Guoc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cultural morphology that initiated by German historical philosopher Oswald Spengler and developed by English historian Arnord J . Toynbee , expounded 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history from the cultural angle and considered culture as the organism that went through these periods included birth, growth, vigor and decline. It advocated the cultural pluralism and the viewpoint of equal value and explained historical birth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reak the theory of culture center. These viewpoints provide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history with many new enlightenment and have significance for opening new realm of educational history research and building great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Cultural Morphology;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History; Enlightenment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