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记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潘文彬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8 22:22
标题:
记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潘文彬
一根思想着的芦苇
——记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潘文彬
本刊记者
闫隆斌 王玲玲
出生于江苏省六合县农村的潘文彬,给人第一眼感觉就像他的名字:文质彬彬。在学生的印象中,他从未发过脾气,内敛而温和,如同他的课堂——灵动而实在。从1985年在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到如今成为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副校长,
这位身具儒雅之风的小学语文教师已踏上教坛26年。26年来,他痴情于语文教学研究,
诗意地栖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园地上。
听他上课,听他评课,听他说课,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教学行为中浸润着教育探索的思路。这种思路很难用一两句话来阐述明白,但耳熟能详的有两句话:“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灵中去。”“语文课要教得实在一些,再实在一些;‘语文味’要浓一些,再浓一些。”
在课堂开设“超市”
顾客总喜欢到超市里购物,因为那里自由度大,选择空间大,顾客置身其中可以体验到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购物理念给了潘文彬启发,他把“超市”的理念引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让学生在充满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在识字教学中,他发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都是一无所知,其中一些生字,一些学生已经会读、会写。但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感受,而采用“齐步走”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此教学,不仅浪费时间,还会使课堂索然寡味。于是,他在课堂上开设了识字“超市”,让学生各取所需,自由支配时间。
精读感悟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那么,在精读感悟课文的阶段,是否可以开设“超市”,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呢?潘文彬进行了尝试。比如,他在引导学生精读《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时,只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自然段写出草原的美丽景色。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最美,给你的感受最深刻?”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它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选择的范围,有利于形成一个人人都能够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其间,潘文彬的任务只是对学生的理解作出相应的启发、指导。事实证明,开设这样的“超市”,不仅能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的过程,还能引发学生间的思维撞击,出现不可多得的课堂争辩。
实在的语文味
“
在课堂上,潘老师不仅让我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更让课堂变得活泼起来。我们喜欢上潘老师的课。”一名学生说道。下面是
潘文彬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段对白:
师:同学们,这一部分对海的描写很有特色,你们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第三自然段依次写了海水、海面和海风,描写有序。
生:我认为这一部分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五月的海描写得很迷人,令人向往。
生:我感觉这一部分用词造句很讲究。五月的海水是温润的,初夏的海风是温馨的。虽然文字不多,但留给我们的印象却十分深刻。
师:你们真是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啊!请你们仔细读读这段文字,看看“温润”与“温馨”这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一下位置?
生:我认为“温润”的意思是柔中带有一点湿度,而“温馨”则是温润中带有一点馨香。所以这两个词语不能对调。
师:由此看来,初夏的海是浪漫与温馨的,作者对海的感觉是何等细腻,用词造句是何等的精准啊!同学们,让我们把这一部分的第三自然段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五月间的海水、海面和海风……
一段平淡无奇的文字,却让潘文彬在课中演绎得有声有色。言为心声,课如其人,潘文彬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实在的语文味”为根本旨归。他的语文课,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实实在在,显现出他教学训练的扎实;精于预设,巧于生成,显现出他教学内涵的厚实;手段简便,过程简约,显现出他教学过程的朴实。
《小学语文研究》主编王向东这样评价潘文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快乐,还能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你说这是简单语文还是智慧语文?”
守护学生的天性
潘文彬
老师对习作教学情有独钟。他能够正视“习作难写,难写习作”“习作难教,难教习作”的现实,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探寻习作的真谛。他把习作教学的研究成果凝聚在了
《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这本专著当中。
潘文彬认为,写文章不一定非要瞄着“有意义”,“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习作“有意思”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习作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发现。生活中,学生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如果他们能观察到“有意思”的事,主动把事情记录下来,那么“有意思”也就变得“有意义”了。
他说,“有意思”与“有意义”并不矛盾。不舍弃“有意思”,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的情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写出对生活的真实感悟。这样一来,学生怎么会习作无话可说、言之无物呢?
20
多年的教学生涯,潘文彬一路走来,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同时出版专著《走在语文路上》《潘文彬讲语文》等。
但更让他欣慰的是看着自己的学生成为一棵棵栋梁之才。他说:“我只愿做一根思想着的芦苇,在语文教学这片苇塘里深扎根、勤摇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18 22:25
思辨,让行走更有力量
潘文彬
感谢青年才俊杨树亚老师对我的信赖,让我有机会能够读到用他的智慧凝聚而成的《思辨 行走——我的语文生活》这本书稿。说真的,读着杨树亚老师写的这本浸润着思想、流淌着才情的书稿,我的思想受到了荡涤,心灵得到了浇灌。多么善于思辨的青年才俊啊,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用挚爱拥抱语文,用思想孕育智慧,用真情奉献教育,走出了一条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学的思辨之路。在探寻语文教育真谛的路上,杨树亚老师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研究,学会了总结。思辨,已经成为杨树亚老师的一种教学习惯,更成了他教学行走的一种最美丽的方式。
我对杨树亚老师的认识就是从读他的文章开始的。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文章是在《语文教学通讯》上,那篇的文章叫《轻拨复捻皆成曲,低吟浅唱总关情——名师执教〈二泉映月〉精彩片段赏析》,洋洋上万字的文章,我一口就读完了。一个年轻的教师竟能写出如此分析透辟的文章,让我很震撼,很钦佩。这之后,我相继在《小学教学设计》《基础教育课程》《小学语文研究》等杂志上读到他的文章。说真的,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总是那样充满着思辨的力量,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思想的深度,也带着实践的温度,每每读之,有一种别有洞天的豁然之感;他的文章总是那样自然朴实,没有名词术语的炫弄,也没有陈词滥调的赘言,每每读之,有一种清风拂面的舒爽之感;他的文章文笔很老到,功底很深厚,且都是源自于他的教学实践,都是他的思想积淀和经验升华,每每读之,有一种如饮甘泉的痛快之感;他的文章见地独到,切中时弊,字里行间总能够透发出他对语文教学所保持着那种特有的矜持、冷静和沉思,每每读之,有一种茅塞顿开的酣畅之感。他的文章总是在简洁明了中徐徐展开,既有案例,又有反思,更有入木三分的理性剖析,就在这种剥笋式的记录与阐释中,让人聆听到他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溪流在汩汩地流淌时所发出的欢歌……
杨树亚
老师把对语文教学的思辨,落实在了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他长期进行着“语文思辨式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的语文课始终充满一种思辨的力量,启人心智,令人回味。记得,我最初听杨树亚老师的课是在2006年春的南京市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上。当时,杨树亚老师执教《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杨老师把握住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关注“语文元素”,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扣词析句,品读体悟,交流讨论,步步深入。学生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课堂上,既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和顿悟,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和收获,既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杨老师亲切从容,或凝神倾听,或启发点拨,呵护学生的稚嫩心灵,尊重学生的切身感受,在平等对话中,轻松愉快地达成教学目标。整堂课都氤氲着一股如茉莉般幽香的“语文味”,自然清新,沁人心脾。杨老师这节课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引起了轰动。
听了杨树亚老师的《爱如茉莉》后,我就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对语文何以能有如此精准的把握和精彩的诠释呢?于是,我开始关注杨树亚老师。在“大家语文”的博客上,我俨然成了杨树亚老师的“粉丝”,经常上网去阅读他写的“博文”。从他写的有关读书感悟和生活随笔等“博文”中,我终于读出了他思辨的力量源泉——阅读。阅读生活,阅读书籍,成了杨树亚老师的一种生活习惯,就如同呼吸一般自然。杨树亚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读书的热血青年。试想,不读书,他何以能有如此强盛的思辨力?不读书,他何以能有如此的真知灼见?不读书,他何以能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他读中国的文典,使他有了一种深厚的底蕴;他读文艺理论,使他有了一种思想的深度;他读教育理论,使他对教育教学有了一种深刻的透析力;他读哲学,使他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充满着一种科学的辩证法。杨树亚老师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思想、行走,走出了“自我”,走向了语文的深处,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与杨树亚老师的交往中,我发现他还是一位谦逊善问的青年教师。今年4月,我与杨树亚老师一起担当南京市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的评委。每听完一节课,杨树亚老师都主动过来与我交流探讨,让我说说对课的看法。两天半的听课活动刚刚结束,杨树亚老师就在他的博客上写了一篇《元素 话题 张力——听潘特说语文》的“博文”。这次活动,让我对杨树亚老师有了更深地认识,他真的是一位活在思辨中的语文实践者。他总是在聆听中思想,在思想中反省,在反省中提升。这或许就是杨树亚老师成功的秘诀之一。
杨树亚
老师对语文还有着一种特有的敏感。前不久,我又与他相聚在一起听课。课间,他与我谈及了对语文课堂的一些思考。他发现当下的有些语文课堂有些哗众取宠,只顾让学生穷开心,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他准备写一篇《语文课,岂能让学生穷开心》的文章。问我可否。我很认同他的想法,更折服于他那敏锐的洞察力。
杨树亚,一位充满着智慧的青年教师,以其对语文、对生活的炽热情怀,抒写着属于自己的美丽的语文人生!
杨树亚,一位思辨着行走的青年教师,以其稳健的行走姿态,步履坚实地行走在语文路上,花香一路,芬芳四溢!
潘文彬
2009
年仲夏写于南京莫愁湖畔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