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站 | 分类 | 省市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思品 |
历史 | 地理 | 生物 |
体育 | 音乐 | 美术 |
幼教 | 职教 | 特教 |
学校 | 家长 | 学生 |
贴吧 | 课堂 | 更多 |
通用 | 袖珍代码 |
一年来,我区多个学科多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获得殊荣。可谓捷报频传,着实可喜可贺。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公开课颇有微词。我以为,我们看问题不能情绪化,不能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要理性应对、辩证以观,不能因为其存有某些不足,便“格杀勿论”。公开课可以发挥示范、引领、展示、评估、研究等诸多功能,可以反映出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与认知,可以代表一个教师或一个学校、一个学科、一个地域、一个阶段教学的最高水平。上公开课是特别锻炼人的,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执教者,上一回公开课就长了一截,这是“上了才知道,不上不知道”。 诚如大家所批评的那样,时下的某些公开课变了味,姑且不论它能否代表教学的“最高”水平,即便此说不虚,它不能代表教学的“普遍”水平,确是实情。那么,什么课能代表教学的“普遍”水平呢?那就是老师们关起门来每天都在上的课,我们称之为日常课或常态课。新课改推行十年有余,当下教学的“普遍”水平又当如何呢?我在区进修学校工作,经常要深入课堂听课。在日常的课堂里,不备课就敢上讲台者不乏其人,课堂乱成一锅粥者不足为奇。有一回,听一位市级骨干教师的常态课,她在区域内小有名气,经常上公开课,可这节常态课她却判若两人,讲的完全是老教材里的内容。课后交流时她直言不讳道:“公开课是为了拿奖,常态课是为了拿分。按照老教材授课保险系数大。”人们爱用“穿新鞋,走老路”来形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某些教师“捧着新教材、用着老教法”的现象,而这位骨干教师纯粹是“穿旧鞋,走老路”。这是相当一部分“名师”的写照!还有一次,我听了一位“教学新秀”的课。课堂上从始至终、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没有一次像样的师生互动,直讲得昏天黑地,末了学生在课桌上趴倒一大片。不要说用新课改的要求来衡量了,就是用一般的标准来评价,这么上课也不行。课后交流时我对此提出了质疑,陪同听课的校领导却说:“课堂上学生睡觉也比闹课强吧。”我追问:“那么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不成想这位“教学新秀”反问道:“我该讲的哪一点没讲到?”我真的哑口无言了。听这样的课,每一次坐在课堂里,我都不免为孩子们的成长而担忧。每一次听完课,我的心情都很沉重。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改目标的达成,最终都要落到教师身上,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就不用说消极抵触了),新课改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有些人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竭力贬低、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极不负责的。不久前,我的新书《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出版,教育时报首席编辑代修鹏发表感言:“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好问题啊。我感到首先是责任感,其次是技艺,两者不可或缺。”然也!目前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根据我的切身体会:教师的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其能力的不足。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皆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落实、来达成;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移回广大教师的常态课,也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常识。当下在广大教师中对新课改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这千万要不得。我想起了那句至理名言:课程不改不行,改了也不一定行,但不改坚决不行!我们应当坚定信念,不颓唐;坚守高地,不退缩;决战课堂,不言败。 人们试图通过培训来增强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广大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尽管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师训工作,人、财、物力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取得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方面重视不够,校本研修是当前师训工作的最薄弱环节;二是教师自身动力不足,相当多的教师对培训持一种“不合作”态度。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如果师训工作不能跟教师的切身利益切实地挂起钩来,我们所做的一切皆可能归零。学校现有的激励制约机制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有待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确立。(贾书建) |
一年来,我区多个学科多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获得殊荣。可谓捷报频传,着实可喜可贺。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公开课颇有微词。我以为,我们看问题不能情绪化,不能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要理性应对、辩证以观,不能因为其存有某些不足,便“格杀勿论”。公开课可以发挥示范、引领、展示、评估、研究等诸多功能,可以反映出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与认知,可以代表一个教师或一个学校、一个学科、一个地域、一个阶段教学的最高水平。上公开课是特别锻炼人的,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执教者,上一回公开课就长了一截,这是“上了才知道,不上不知道”。 诚如大家所批评的那样,时下的某些公开课变了味,姑且不论它能否代表教学的“最高”水平,即便此说不虚,它不能代表教学的“普遍”水平,确是实情。那么,什么课能代表教学的“普遍”水平呢?那就是老师们关起门来每天都在上的课,我们称之为日常课或常态课。新课改推行十年有余,当下教学的“普遍”水平又当如何呢?我在区进修学校工作,经常要深入课堂听课。在日常的课堂里,不备课就敢上讲台者不乏其人,课堂乱成一锅粥者不足为奇。有一回,听一位市级骨干教师的常态课,她在区域内小有名气,经常上公开课,可这节常态课她却判若两人,讲的完全是老教材里的内容。课后交流时她直言不讳道:“公开课是为了拿奖,常态课是为了拿分。按照老教材授课保险系数大。”人们爱用“穿新鞋,走老路”来形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某些教师“捧着新教材、用着老教法”的现象,而这位骨干教师纯粹是“穿旧鞋,走老路”。这是相当一部分“名师”的写照!还有一次,我听了一位“教学新秀”的课。课堂上从始至终、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没有一次像样的师生互动,直讲得昏天黑地,末了学生在课桌上趴倒一大片。不要说用新课改的要求来衡量了,就是用一般的标准来评价,这么上课也不行。课后交流时我对此提出了质疑,陪同听课的校领导却说:“课堂上学生睡觉也比闹课强吧。”我追问:“那么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不成想这位“教学新秀”反问道:“我该讲的哪一点没讲到?”我真的哑口无言了。听这样的课,每一次坐在课堂里,我都不免为孩子们的成长而担忧。每一次听完课,我的心情都很沉重。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改目标的达成,最终都要落到教师身上,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就不用说消极抵触了),新课改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有些人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竭力贬低、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极不负责的。不久前,我的新书《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出版,教育时报首席编辑代修鹏发表感言:“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好问题啊。我感到首先是责任感,其次是技艺,两者不可或缺。”然也!目前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根据我的切身体会:教师的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其能力的不足。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皆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落实、来达成;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移回广大教师的常态课,也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常识。当下在广大教师中对新课改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这千万要不得。我想起了那句至理名言:课程不改不行,改了也不一定行,但不改坚决不行!我们应当坚定信念,不颓唐;坚守高地,不退缩;决战课堂,不言败。 人们试图通过培训来增强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广大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尽管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师训工作,人、财、物力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取得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方面重视不够,校本研修是当前师训工作的最薄弱环节;二是教师自身动力不足,相当多的教师对培训持一种“不合作”态度。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如果师训工作不能跟教师的切身利益切实地挂起钩来,我们所做的一切皆可能归零。学校现有的激励制约机制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有待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确立。(贾书建) |
■河南南阳镇平晁陂二初中 丁晓南 前天听了一节语文课,老师在课堂上又是没有板书一个字,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依赖课件进行的。像这样完全依赖多媒体来解决一切问题的做法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真可谓屡见不鲜。 语文课堂上的多媒体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范读课文环节的范读录音依赖 在语文课堂上需要对课文进行范读时,老师们往往是用范读录音来向学生示范,老师亲自进行范读的情况很少,尤其是在上优质课的时候。这可能是因为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讲的普通话不标准,对自己范读不自信,也可能是因为对名家范读录音有点儿迷信。 我认为,任课教师亲自示范朗读效果最好,因为朗读不是见字发声,而是要创造性地把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朗读者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教师范读,更有利于教师教读课文。“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给学生做出榜样!”语文教师范读课文,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专业职责,教师这项工作做得好,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有利于学生模仿学习。如果总是使用所谓名家的范读,那会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从而丧失向高标准迈进的勇气;还会让学生觉得,连教师都做不到的事,我们哪里能做得到。身边的榜样才最有力量! 范读录音可以用,但不能依赖。如果我们总觉得范读录音好,那何不先模仿学习名家范读,然后在课堂上来个“真人真唱”? 板书环节的课件依赖 传统教学中,板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教学以后,课件的使用大有取代板书之势。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需要具体分析。仔细考量的话我们会发现,课堂上应该呈现出来的内容无外乎两项:一类是课前预设的内容,如问题情境、例题、背景资料等;一类是课堂上临时生成的内容,如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发现的新思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等。前一项内容整合进课件中用投影仪展现出来,能克服传统板书效率低容量小的不足,节约珍贵的课堂授课时间,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后一项内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东西,有很强的或然性。如果教师凭想当然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每一项内容都预先设计进课件中,用课件来替代板书,让课件牵着教学活动的鼻子走,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师早已挖好的“温柔陷阱”里,那就很难实现课程的动态生成性原则,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及其思维结果的尊重,会扼杀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窒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道老师的思维学生真的永远无法超越?难道教师在上课时没有灵感突然来袭的时候?上课不板书,所有内容都依赖多媒体投影仪(课件)显示的做法要不得。 预设性的内容尽可以用课件显示,课堂临时生成性的内容最好还是用板书。课件和板书,一个都不能少!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剪集依赖 不少老师爱用视频、动画等再现课文内容,觉得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经常见到有老师在讲到名著节选类的课文时播放大段对应的电影、电视剪集;也经常见到有老师依据课文内容制作Flash动画,演示课文内容。我不能说这样做就绝对不好,但使用视频动画时一定要反复权衡利弊,一切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与发展为原则。因为语文课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语文课应该靠语言文字自身的形象性来唤起学生的形象感,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语文课中的形象性应来自学生大脑内部,而不是外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有学生的联想与想像参与,学生会主动思考,再造形象;而影视频剪集,人物的外貌形象是固定了的,学生再造形象的空间大大缩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已,学生的思维被限制、被固化,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更难以对学生语感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语感的提高还是要靠学生的语文实践,视频动画的形象性太强,会占用学生语文阅读的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除了极少数不用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要去用。 诚然,多媒体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无疑会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如果迷信上了多媒体,过度使用多媒体,那也会对教育教学产生不利影响的。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0日第8版 |
常规工作大检查,到一个乡镇听了几节语文课,没有随意评价,只和作课老师交流了一句:怎么教比教给了学生什么更重要,努力为他们推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看到一个乡镇作课的所有老师板书的粉笔字都正楷规范,这是我到教研室工作三年来,看到的唯一一次。 我听罢课后查常规,每位教师座位上除了有一整套规定的东西外,还有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和“三字一画”。中心校教研员解释说,这“三字一画”是他们乡镇教师一以贯之的要求。对于教师备课各环节形式上的东西我不议,对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有个别教师流于形式也不去谈,但我对“三字一画”的做法大为称赞。 记得我在全县优质课评比时,听过曾经作过省市乃至国家级优质课老师的课,也不时有写错别字的现象,更别说板书的字的好坏。可能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板书都比作课老师板书得好。我曾为此扼腕叹息:优质课的评比怎么可以这么简单粗陋? 想想,自己是恢复高考后就读中等师范学校的,那时,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就是要练写好三笔字和简笔画,简称“三字一画”。“三字”就是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一画”就是简笔画。没达到此要求的学生,毕业证晚发一年,等于比其他同学迟毕业一年。所以,在那段学习时间里,“三字一画”成了我们学习的业余修养,不可马虎。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了,高等师范学校对未来当教师要写一手好字没有具体要求,何况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人预言,2050年纸质媒体将彻底消亡,就更没有人注重教师写字了。 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呢?想起前一段时间,刚刚工作三年的女儿的学校里把她的一节公开课推荐为课例课,我办公室里的同事听罢她的课后回来告诉我,说女儿的课堂语言准确、妥帖、简练,肢体语言也准确到位,板书公正规范,注重对学生不规范语言的修改,对不准确的语言作补充和调适,有大语文教学的概念。 我笑着问同事,何谓大语文?同事解释说:学语文,最重要的是感悟语文的兴趣,教语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传达学习语文的兴味。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仅在语言和书写上规范,更应该涉猎一些音乐、美术、建筑、影视、戏剧、舞蹈这样相关的艺术领域。 同事的话让我想起了自己对女儿的教育。女儿开始教语文时,询问我语文教学法,我告诉她要把握住两个词:一个是“诵读”,二个是“琢磨”。至于对汉语言文字的“琢磨”,我告诉女儿的话也大多是同事说的那些话,无外乎加了一条,就是有时间要多方面、多角度学习,不要因为自己教语文,就不关注音乐、美术、建筑、影视、戏剧、舞蹈方面的知识。对于怎么诵读,我告诉女儿,我读书有读出声的习惯,尤其是遇到情文并茂的文章,我总是吟咏一番,在吟咏的快意之间,仿佛亲身经历过。古人也说读书要“使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心”,诵读只要养成得法,自然会不断进步。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在我看来,就是到了2050年,取消了纸质媒体,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名教师,写一手好字,也必须作为教师的基本功。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对汉语言文字有恰当、简洁、逻辑性的理解,并能声情并茂地诵读,增加自己语言的感召力。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住语言的变化和节奏感,包括音量的大小,语速的调适、弹性,长短句的穿插,口语板书相映衬,等等。再就是要做到教学语言的生活化,不要让自己的话语太书生气。要学会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就应该做到既要向书面学习语言,又要向口头学习语言,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轻松感和幽默感。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才能和学生友好地沟通。 做一位好教师,要处处留心皆学问,既要做到对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又要出自于自然。(毕延威)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