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预约:拟在4月25日上午约请14位老师进行[课例/复盘]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2 13:21
标题: 》》》预约:拟在4月25日上午约请14位老师进行[课例/复盘]
》》》预约:拟下周三上午约请14位老师进行[课例/复盘]



==我不大会下象棋。但知道棋界有一个好做法,叫[复盘]。

[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的:

        ‘象棋术语,也称 “ 复局 ”,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一般用以自学,或请高手给予指导分析。如按照棋谱排演,类如复盘,称 “ 打谱 ” 或 “ 研阅棋谱”。下围棋的高手都有复盘的习惯。复盘就是每次博弈结束以后,双方棋手把刚才的对局再重复一遍,这样可以有效地加深对这盘对弈的印象,也可以找出双方攻守的漏洞,是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方法。棋手平时在训练的时候大多数时间并不是在和别人博杀,而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复盘上。复盘就是把当时“走”的过程中,把表面的过程重复一遍,从内容上看,把双方的心理活动比较全面,

  客观地表现出来,即当时是如何想的,为什么 “走”这一步,是如何设计,预想接下来的几步的.在复盘中,双方进行双向交流,对自己,对对方走的每一步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假设,如果不这样走,还可以怎样走;怎样走,才是最佳方案。
  在复盘中,双方的思维不断碰撞,不断激发新的方案,新的思路.新的思维,新的理论可能在此萌发。’

===最近,我区有不少老师参加了[比教学活动]市级比武-----明明是‘文’化人教‘文’化课,却是‘比武’这样一个霸蛮的词。呵呵-----,赛事差不多结束了,比了一‘武’的老师们也很累很累了。
     拿到等次奖的,高兴一下很应当!不容易啊。
     没进入前三名的老师呢,也不必郁闷!
     ‘比武’是为了促进专业成长,只要自己觉着有所悟,见到‘贤’于己者晓得要‘齐’一下,看到同行有‘长’处暗暗地要‘补’一下,就是收获!
      相信所有的参赛者都是有收获的,思想认识上的收获更重要!


====老师们辛苦了!
         我也累得不轻。
         想跟下列老师提前打个商量,预约一下:拟于下周三上午,约请各位在区教研室会议室聚谈一次,主题即是对市赛的课,进行[复盘]。

====我觉得这很必要!!
        为啥我能得着这个奖?又为啥与高奖失之交臂?有哪些新的感悟??
        聊一聊,写下来,就是[课例研究]!


====约请电话会打给各校分管领导,请他们支持这个设想。


=====约请的老师是:
         丁雅君/管惠平/刘朝霞/陈娟/冷兰芳/刘喜鸿/段春丽/张泉/熊瑛/黄桂春/陈昊/王培娇/王慧洋/冯杰,共14位。

                                                                                                            
                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
                                            谨邀 周日[4月22日]下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3 08:26
在‘比教学’的日子里

                                                                                  -------2012年4月市级‘比教学’活动亲历记


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




一,忙碌的四月,累得不轻
1,匆促的区选过程
2,应邀为几位赴市参赛选手作陪练
3,巡回四县市担任市赛评委的零星感受


二,观课有思
1,假如艺术课教师更注重文化积淀,课堂教学的面貌将会大大不同
2,依据〈课标〉,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很有必要
3,课堂教学是需要技术和 一连串的细节的。从目前状况看,必 要的课堂教学技术的训练,更为紧迫。引入‘微格教研’可能是一种有效手段
4,‘裸课’得失辨
5,延伸‘课例研究’,让‘课内比教学’活动‘去行政化’,葆其学术研究的特质,才不会仅仅‘雨过地皮湿’      


三,尴尬的‘教研室’和无奈的‘教研员’如何才能为提升教育整体水平找到奉献的着力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3 08:26
帖文作者识:

        帖文尚未动笔。


        发出题纲,请14位拟邀进行‘课例研究’的老师审阅。


         要求你们进行[复盘]研讨并形成文字,我即会率先完成。周三见面时将完成稿请你们阅批。


         据此题纲,预估成文后篇幅会在4000字左右。对14位赛手的[复盘]文字,则不提字数要求,短至百字,亦无不可。角度/文风,悉尊君便。


         我的[回顾]文,会尽量站在专业研究角度表达,力避空话套话,不说言不由衷的假话。


        14十1篇[课例研究]文字,将打包发在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上。


         有兴趣一阅的网友,请下周移步审读,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3 08:47
》》》卧龙中学熊瑛老师的三个参赛收获


==1,参赛强化训练期间,克服了讲课语速过慢的毛病,赛课时收获一份自信。说课时的表现也出类拔萃。


     2,上周五[赛事结束当日]下午,学校专派一位学校中层干部,协助其拟出题纲。周六/周日熊老师一气呵成,撰写[课例复盘]文稿4600字。我已从邮箱中收到,晚间即传《教师之友网》。


    3,顺便取得[农村初中组]第三名。名次并不重要!课艺有所提高,这,蛮值得高兴!!!!

参赛老师们辛苦了!你们可不可以再吃点苦,将参赛所悟梳理一下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3 09:03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663-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663-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663-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663-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663-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3 09:11
在“教学比武”活动中体验专业成长


——参加孝感市“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的全程回顾



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中学美术老师熊瑛
从0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不知不觉居然已经8个年头了,刚参加工作时其实并没有专职美术的想法,因为在大多数农村学校,类似于美术、音乐的小科通常是语文、数学等主科老师的调剂课,所以在最初的几年美术专业的我教过语文、英语等主课,美术课成了我主课外的“点心课”,当学生们实在是“抗议无效”即将“造反”时,我才拿出来“平息众怒”,这样的状态到08年时才彻底改变。因为学生数量减少,学校已有能力让老师们专科专职了,从这时起,我和另一个老师成了我校名副其实的“美术”老师,自从当上了专职的美术老师,我发现自己轻松了不少(因为没有了升学科目的压力),学生们却更喜欢我了,几乎每到一个班上课,开始的几分钟不是做别的,就是让学生从兴奋状态平静下来,在这样的氛围中,自我感觉良好的享受着“最受欢迎老师”的美称,自由自在的教着我的美术课。
一个月我“嚼”了六本书
今年开学,一次会议上校领导通知大家,所有学科老师要做好准备,本学期将有一次高级别、大规模的教学比赛,包括美术、音乐等小科,教学竞赛的内容则是任教科目中三个年级六册课本中的任意一课,区级选拔赛大约在3月中旬……听到这里我有点慒,教学比赛???任教科目中三个年级六册课文中的任意一课,OMG这这这不是真的吧?这样的规则还是头一次听说。在随后一周的时间内,其它学科通过校内比试每科确定了一名区赛选手,美术科总共就两人,最后确定让我去,好吧,不就六本参考书吗,没问题。一番四处搜借之后,三个年级六本教参终于第一次一本不差的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看着其中两本还是第一次蒙面的新书,我心里竞有一丝惭愧(咱好歹也当了四年专职美术老师了,可………),就先看这两本吧。在此之后的一个月,我每天的主要活动除了上课,就是钻教参,我和同事谈论的主要话题也变成了讨论教参的内容。虽然因为这件事而放弃了每天雷打不动的午睡,但越来越发觉我教的这一所谓的小科竟然如此的内容广博,内涵丰雅,不觉间有了一种感悟,美术其实是一种告诉你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并教会你怎样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学科,而追求美好生活不正是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吗?如果说一开始读教参是为了完成任务,那么到后来,吸引我继续细读慢嚼的则是这一学科本身的魅力了。
未能奏响的《大提琴》
读完教参等资料,我的表现欲也空前的高涨起来,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学校领导邀请了以专注、专心,专业闻名的区教研主任管季超老师来我校指导我一堂课,我选择了《大提琴》一课,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教案都花了三天时间来设计,还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心想,这次一定要让学校改变对我们体、音、美小科的课好教学(内容简单,要求少)的印象。在这节课上我介绍了意大利造琴师安东·史特拉底瓦里图,又讲述了抽象主义的概念,还详细分析了毕加索的《吉他》,教学生们用解构重组的方式去创作抽象画,一节课,欣赏了近二十幅名家作品图片……,下课后,我心想,累了这么久,今天也算值了。
收拾好上课的资料,我来到校长室(在此评课),里面已经坐满了刚刚去听我的《大提琴》的学校领导及老师,我环视一周,目光落在了奋笔疾书的管老师身上,我冲着他微笑,但他严肃而又挑剔的神情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感觉不妙啊。果然,在接下来的评课中,我被猛烈的排炮轰得体无完肤。教学内容多且乱,课堂气氛沉闷……这里不对,那里不准确,这个环节没有实际价值,那句话完全是多余的废话……在这些毫不留情,直接而又中肯准确的评价中,我满满的信心被无数个问号塞得没有了空隙,为什么?为什么我精心准备的课被大家贬得一无是处,为什么我每一个地方都有错?为什么连一句话都要抠住大做文章?为什么大家对我如此无情,难道他们没有看到学生们精彩的回答,没有看到学生作业中有几幅作业还不错吗?干吗连我说话的神态、语气都看不顺眼。我心里乱糟糟的,今天是怎么了,平时对我还不错的人,今天怎么都集体组团来批斗我了,一个比一个厉害,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他们评了快3个小时,我坐在那里,头越来越低,心里越来越觉得冷!你们说够了没有,再不停止,我就不客气了(真想一走了之)。不一会儿食堂打电话来催大家去吃饭,评课终于结束了,一看表都到六点一刻了,大家其实也早就饿了,来到食堂,大家都赶紧吃饭,我心里百般滋味,虽然狠饿,但吃到嘴里的饭菜,感觉味道苦苦的吞不下去。看到我这个样子,詹松华校长笑着说:熊瑛,今天这节课,在听课之前,我已经给所有听课老师下了命令,只找缺点,用最高要求来评课,不放过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原来如此,我心里稍稍亮堂了一点,是啊!如果像从前评课那样,先说优点,少说缺点,我还能像这样深刻的省视自己吗?
带着疑惑重读《美术新课程标准》
评完课,管老师要回去了,走之前他问我,熊老师你读过《美术新课程标准》吗?我立刻回答:看过啊,他又问我,什么时候,我不好意思的说:刚上班时……。管老师走之前一再强调:你回去好好看看那本书,的确那本已经不知身在何处的《美术新课程标准》才是我所有问题的答案,书是找不着了,上网查吧,终于找到了:《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包括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第二部分目标,一总目标、二分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标准》中是最具体丰富的部分。1、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教学段。2、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相关关系的说明、4、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评述建议和评价建议。(详细内容略)读完课程标准,心中有被填满的充实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实施方法等理论依据有了具体的了解。再回想先前凭感觉和一点点小经验支撑的教学活动在《标准》的面前,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说的,真希望所有的美术老师都能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看完这份《标准》,确实很有用,它就像导航仪,目的明确而又过程详细。
五个小时我完成了七个课题的简案设计
3月20日在孝感市车站中学进行的区级选拨赛中,我出线了。这要特别感谢帮助过我的领导及教师们。因为美术课需要的教具比较多,积累起来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詹校长一次次的给我肯定和支持使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老师们不辞辛苦的帮我准备资料,评课纠正缺点,也使我有了不断向前的动力。终于到了市级比赛的时间,18号早上7点半,我就打开了电脑,规定宣布备选课题的时间是10点钟,我必须利用好每一分钟的时间,我边吃早餐边收拾行李(市级比赛的赛场在汉川)我和陪同我参赛的邓老师约好下午3点钟出发。早上10点钟初中美术备选课题已经出来了,同时出来的还有很多其它科目的备选课题,我已经无暇它顾了,飞快的抄了下来,共7个课题分别是七年级下册《星空》,《过去的日子》。八年级下册《五角星》,《方寸之间》,《大提琴》,《诗情画意》,《心灵的关爱》,粗略一算,我还有5个小时出发,在这段时间内我一定要把这7个课题的教案写出来,详案是来不及了,列个简案吧,我马上拿出备课本,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的课本及参考资料,用我平生最快的速度列出了这7个课题的简案。
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星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二、感受星空的神秘和美丽(照片和图片)三、欣赏有关星空的美术作品。四,介绍和示范绘画的特殊技法。五,学生创作星空题材的作业。六,作业展评。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过去的日子》,一、导入课题(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句子)二、赏析《山村小店》《小书摊》三、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回忆。四、学习创作。五、作业展评。
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五角星》一、导入课题(著名艺术家艾轩的话)二、欣赏《五角星》三、认识感受肌理和质感。四、表现质感和肌理(压抑、拓抑)。五、小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方寸之间》一、导入课题(奥运会徽)。二、印章的常识介绍。三、镌刻的方法讲解,四、学生功于感受镌刻。五、作业点评。
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提琴》一、导入课题(欣赏大提琴音乐)。二、欣赏《吉他》等抽象作品。三、掌握结构重组的绘画表现手法。四、引导学生创作(追求形式美术)。五、作业点评。
八年级第六课《诗情画意》一、导入课题(国标艺术起源知识)。二、欣赏课本图片。三、导赏目标中典型的亭子,漏窗。四、学生设计漏窗。五、作业品评。
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心灵的关爱》一、导入课题(提出设计中考加油卡的任务)二、介绍卡片的不同款式。三、示范演示动作过程。四、学生创作卡片。五、展示并修改卡片。

写完简案已经到了2点半,午饭都没吃,到此时才觉得真饿得受不了了,但离出发时间也差不多了,胡乱买了一点吃的就登上了到汉川的车,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一路上想必是美景不断吧,但我满脑子都是刚刚七个课题的教案设计,想到什么好的点子便赶紧拿笔记下来,哪有偷瞄的时间呐,只盼望天能不要那么快黑就好了。

满城搜寻教学教具,紧张的40分钟

到达报名地点安顿下来后,开始按照教案设计的内容清理教具和学具。这可累苦了陪同我参赛的邓老师,此时已临近晚上八点了,我开了一张单子,邓老师就立刻出门购买了。我留在宾馆继续备课,这中间我又不断想到需要的各种工具材料,于是一次又一次的打电话让邓老师补买,想象着为我东奔西跑一次又一次回头补充材料的胖胖的同事,我心里是又惭愧又感动,等到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提着两大包油画棒、小剪刀、彩卡纸等工具材料回来时,时针已指向10点多钟。
第二天抽签排讲课顺序,我抽到农村组的第3号(即第三节课的顺序),课前40分钟我抽到课题《五角星》,我立刻找出《五角星》的教案,积极做准备,忽然发现先前课程设计的“袋中猜物”小游戏的材料没准备好,在得知只需要一些常见的不同材质的废旧物品后,邓老师轻松地说:这还不容易,我一会就来,你别慌。不一会儿,他果真用黑色袋子提了一袋“哐当哐当”响的东西进来了,手变得脏兮兮的。我问他,这么快从哪儿弄来的这么多好东西?他看都没看我小声说:垃圾堆!我心里顿时那个感动啊。

从教以来最有成就感的一节课

第2号老师刚上完课,马上就要轮到我了,紧张的情绪这时也到了最高值,来参赛的老师们个个身手不凡,真可不是平常的表现就能蒙混过关的,我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否则是怎么都hold不住的,我从容走上讲台,一低头,我一惊,我的书不见了,刚整理好的教案还在里面,此时离上课还有3分钟,顿时我脑中一片空白。等我回过神来,看大家都在帮忙找,心想来不及了。于是我定定神,在脑中回顾了一下,还好教学过程牢牢地记在心里了,不要教案应该问题不大,一瞬间感觉自己变了,居然这么镇定,这还是我吗?接下来的过程中,教学程序照预定的方向进行的非常顺利,每当我提问,学生回答的答案常常是出乎意料的好,中间穿插的小游戏使他们兴奋,我的现场示范,更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最后的作业展示更是精彩连连。这堂课在学生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

这堂课虽然并不是本次比赛中最好的一堂课,但却是我有史以来上过的最好的一堂课,我只想感谢这群真诚可爱的学生们。(虽然我们只共聚了短短的40分钟)但却让我得到了之前从未曾体验过的成功,那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喜悦,是他们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我可以做得这么好,
我相信,只要能够接受这蜕变的痛楚而全心全意、脚踏实地的付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这种收获的喜悦则会促使自己向更高的方向前进,后面的说课,我也真的超越了自己,当着众位评委和参赛同仁,我是那么自信。因为我知道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练之后,使我对美术教育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对教学设计的方法有了更多的思考之后。在那段茶饭不香、日思夜想、焦虑重重的准备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和进步,这自信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代表我会就此放松,因为我已经喜欢上这种在成长中蝶变的感觉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3 09:11
在“教学比武”活动中体验专业成长


——参加孝感市“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的全程回顾



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中学美术老师熊瑛
从0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不知不觉居然已经8个年头了,刚参加工作时其实并没有专职美术的想法,因为在大多数农村学校,类似于美术、音乐的小科通常是语文、数学等主科老师的调剂课,所以在最初的几年美术专业的我教过语文、英语等主课,美术课成了我主课外的“点心课”,当学生们实在是“抗议无效”即将“造反”时,我才拿出来“平息众怒”,这样的状态到08年时才彻底改变。因为学生数量减少,学校已有能力让老师们专科专职了,从这时起,我和另一个老师成了我校名副其实的“美术”老师,自从当上了专职的美术老师,我发现自己轻松了不少(因为没有了升学科目的压力),学生们却更喜欢我了,几乎每到一个班上课,开始的几分钟不是做别的,就是让学生从兴奋状态平静下来,在这样的氛围中,自我感觉良好的享受着“最受欢迎老师”的美称,自由自在的教着我的美术课。
一个月我“嚼”了六本书
今年开学,一次会议上校领导通知大家,所有学科老师要做好准备,本学期将有一次高级别、大规模的教学比赛,包括美术、音乐等小科,教学竞赛的内容则是任教科目中三个年级六册课本中的任意一课,区级选拔赛大约在3月中旬……听到这里我有点慒,教学比赛???任教科目中三个年级六册课文中的任意一课,OMG这这这不是真的吧?这样的规则还是头一次听说。在随后一周的时间内,其它学科通过校内比试每科确定了一名区赛选手,美术科总共就两人,最后确定让我去,好吧,不就六本参考书吗,没问题。一番四处搜借之后,三个年级六本教参终于第一次一本不差的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看着其中两本还是第一次蒙面的新书,我心里竞有一丝惭愧(咱好歹也当了四年专职美术老师了,可………),就先看这两本吧。在此之后的一个月,我每天的主要活动除了上课,就是钻教参,我和同事谈论的主要话题也变成了讨论教参的内容。虽然因为这件事而放弃了每天雷打不动的午睡,但越来越发觉我教的这一所谓的小科竟然如此的内容广博,内涵丰雅,不觉间有了一种感悟,美术其实是一种告诉你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并教会你怎样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学科,而追求美好生活不正是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吗?如果说一开始读教参是为了完成任务,那么到后来,吸引我继续细读慢嚼的则是这一学科本身的魅力了。
未能奏响的《大提琴》
读完教参等资料,我的表现欲也空前的高涨起来,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学校领导邀请了以专注、专心,专业闻名的区教研主任管季超老师来我校指导我一堂课,我选择了《大提琴》一课,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教案都花了三天时间来设计,还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心想,这次一定要让学校改变对我们体、音、美小科的课好教学(内容简单,要求少)的印象。在这节课上我介绍了意大利造琴师安东·史特拉底瓦里图,又讲述了抽象主义的概念,还详细分析了毕加索的《吉他》,教学生们用解构重组的方式去创作抽象画,一节课,欣赏了近二十幅名家作品图片……,下课后,我心想,累了这么久,今天也算值了。
收拾好上课的资料,我来到校长室(在此评课),里面已经坐满了刚刚去听我的《大提琴》的学校领导及老师,我环视一周,目光落在了奋笔疾书的管老师身上,我冲着他微笑,但他严肃而又挑剔的神情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感觉不妙啊。果然,在接下来的评课中,我被猛烈的排炮轰得体无完肤。教学内容多且乱,课堂气氛沉闷……这里不对,那里不准确,这个环节没有实际价值,那句话完全是多余的废话……在这些毫不留情,直接而又中肯准确的评价中,我满满的信心被无数个问号塞得没有了空隙,为什么?为什么我精心准备的课被大家贬得一无是处,为什么我每一个地方都有错?为什么连一句话都要抠住大做文章?为什么大家对我如此无情,难道他们没有看到学生们精彩的回答,没有看到学生作业中有几幅作业还不错吗?干吗连我说话的神态、语气都看不顺眼。我心里乱糟糟的,今天是怎么了,平时对我还不错的人,今天怎么都集体组团来批斗我了,一个比一个厉害,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他们评了快3个小时,我坐在那里,头越来越低,心里越来越觉得冷!你们说够了没有,再不停止,我就不客气了(真想一走了之)。不一会儿食堂打电话来催大家去吃饭,评课终于结束了,一看表都到六点一刻了,大家其实也早就饿了,来到食堂,大家都赶紧吃饭,我心里百般滋味,虽然狠饿,但吃到嘴里的饭菜,感觉味道苦苦的吞不下去。看到我这个样子,詹松华校长笑着说:熊瑛,今天这节课,在听课之前,我已经给所有听课老师下了命令,只找缺点,用最高要求来评课,不放过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原来如此,我心里稍稍亮堂了一点,是啊!如果像从前评课那样,先说优点,少说缺点,我还能像这样深刻的省视自己吗?
带着疑惑重读《美术新课程标准》
评完课,管老师要回去了,走之前他问我,熊老师你读过《美术新课程标准》吗?我立刻回答:看过啊,他又问我,什么时候,我不好意思的说:刚上班时……。管老师走之前一再强调:你回去好好看看那本书,的确那本已经不知身在何处的《美术新课程标准》才是我所有问题的答案,书是找不着了,上网查吧,终于找到了:《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包括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第二部分目标,一总目标、二分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标准》中是最具体丰富的部分。1、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教学段。2、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相关关系的说明、4、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评述建议和评价建议。(详细内容略)读完课程标准,心中有被填满的充实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实施方法等理论依据有了具体的了解。再回想先前凭感觉和一点点小经验支撑的教学活动在《标准》的面前,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说的,真希望所有的美术老师都能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看完这份《标准》,确实很有用,它就像导航仪,目的明确而又过程详细。
五个小时我完成了七个课题的简案设计
3月20日在孝感市车站中学进行的区级选拨赛中,我出线了。这要特别感谢帮助过我的领导及教师们。因为美术课需要的教具比较多,积累起来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詹校长一次次的给我肯定和支持使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老师们不辞辛苦的帮我准备资料,评课纠正缺点,也使我有了不断向前的动力。终于到了市级比赛的时间,18号早上7点半,我就打开了电脑,规定宣布备选课题的时间是10点钟,我必须利用好每一分钟的时间,我边吃早餐边收拾行李(市级比赛的赛场在汉川)我和陪同我参赛的邓老师约好下午3点钟出发。早上10点钟初中美术备选课题已经出来了,同时出来的还有很多其它科目的备选课题,我已经无暇它顾了,飞快的抄了下来,共7个课题分别是七年级下册《星空》,《过去的日子》。八年级下册《五角星》,《方寸之间》,《大提琴》,《诗情画意》,《心灵的关爱》,粗略一算,我还有5个小时出发,在这段时间内我一定要把这7个课题的教案写出来,详案是来不及了,列个简案吧,我马上拿出备课本,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的课本及参考资料,用我平生最快的速度列出了这7个课题的简案。
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星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二、感受星空的神秘和美丽(照片和图片)三、欣赏有关星空的美术作品。四,介绍和示范绘画的特殊技法。五,学生创作星空题材的作业。六,作业展评。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过去的日子》,一、导入课题(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句子)二、赏析《山村小店》《小书摊》三、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回忆。四、学习创作。五、作业展评。
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五角星》一、导入课题(著名艺术家艾轩的话)二、欣赏《五角星》三、认识感受肌理和质感。四、表现质感和肌理(压抑、拓抑)。五、小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方寸之间》一、导入课题(奥运会徽)。二、印章的常识介绍。三、镌刻的方法讲解,四、学生功于感受镌刻。五、作业点评。
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提琴》一、导入课题(欣赏大提琴音乐)。二、欣赏《吉他》等抽象作品。三、掌握结构重组的绘画表现手法。四、引导学生创作(追求形式美术)。五、作业点评。
八年级第六课《诗情画意》一、导入课题(国标艺术起源知识)。二、欣赏课本图片。三、导赏目标中典型的亭子,漏窗。四、学生设计漏窗。五、作业品评。
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心灵的关爱》一、导入课题(提出设计中考加油卡的任务)二、介绍卡片的不同款式。三、示范演示动作过程。四、学生创作卡片。五、展示并修改卡片。

写完简案已经到了2点半,午饭都没吃,到此时才觉得真饿得受不了了,但离出发时间也差不多了,胡乱买了一点吃的就登上了到汉川的车,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一路上想必是美景不断吧,但我满脑子都是刚刚七个课题的教案设计,想到什么好的点子便赶紧拿笔记下来,哪有偷瞄的时间呐,只盼望天能不要那么快黑就好了。

满城搜寻教学教具,紧张的40分钟

到达报名地点安顿下来后,开始按照教案设计的内容清理教具和学具。这可累苦了陪同我参赛的邓老师,此时已临近晚上八点了,我开了一张单子,邓老师就立刻出门购买了。我留在宾馆继续备课,这中间我又不断想到需要的各种工具材料,于是一次又一次的打电话让邓老师补买,想象着为我东奔西跑一次又一次回头补充材料的胖胖的同事,我心里是又惭愧又感动,等到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提着两大包油画棒、小剪刀、彩卡纸等工具材料回来时,时针已指向10点多钟。
第二天抽签排讲课顺序,我抽到农村组的第3号(即第三节课的顺序),课前40分钟我抽到课题《五角星》,我立刻找出《五角星》的教案,积极做准备,忽然发现先前课程设计的“袋中猜物”小游戏的材料没准备好,在得知只需要一些常见的不同材质的废旧物品后,邓老师轻松地说:这还不容易,我一会就来,你别慌。不一会儿,他果真用黑色袋子提了一袋“哐当哐当”响的东西进来了,手变得脏兮兮的。我问他,这么快从哪儿弄来的这么多好东西?他看都没看我小声说:垃圾堆!我心里顿时那个感动啊。

从教以来最有成就感的一节课

第2号老师刚上完课,马上就要轮到我了,紧张的情绪这时也到了最高值,来参赛的老师们个个身手不凡,真可不是平常的表现就能蒙混过关的,我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否则是怎么都hold不住的,我从容走上讲台,一低头,我一惊,我的书不见了,刚整理好的教案还在里面,此时离上课还有3分钟,顿时我脑中一片空白。等我回过神来,看大家都在帮忙找,心想来不及了。于是我定定神,在脑中回顾了一下,还好教学过程牢牢地记在心里了,不要教案应该问题不大,一瞬间感觉自己变了,居然这么镇定,这还是我吗?接下来的过程中,教学程序照预定的方向进行的非常顺利,每当我提问,学生回答的答案常常是出乎意料的好,中间穿插的小游戏使他们兴奋,我的现场示范,更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最后的作业展示更是精彩连连。这堂课在学生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

这堂课虽然并不是本次比赛中最好的一堂课,但却是我有史以来上过的最好的一堂课,我只想感谢这群真诚可爱的学生们。(虽然我们只共聚了短短的40分钟)但却让我得到了之前从未曾体验过的成功,那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喜悦,是他们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我可以做得这么好,
我相信,只要能够接受这蜕变的痛楚而全心全意、脚踏实地的付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这种收获的喜悦则会促使自己向更高的方向前进,后面的说课,我也真的超越了自己,当着众位评委和参赛同仁,我是那么自信。因为我知道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练之后,使我对美术教育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对教学设计的方法有了更多的思考之后。在那段茶饭不香、日思夜想、焦虑重重的准备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和进步,这自信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代表我会就此放松,因为我已经喜欢上这种在成长中蝶变的感觉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3 09:11
在“教学比武”活动中体验专业成长


——参加孝感市“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的全程回顾



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中学美术老师熊瑛
从0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不知不觉居然已经8个年头了,刚参加工作时其实并没有专职美术的想法,因为在大多数农村学校,类似于美术、音乐的小科通常是语文、数学等主科老师的调剂课,所以在最初的几年美术专业的我教过语文、英语等主课,美术课成了我主课外的“点心课”,当学生们实在是“抗议无效”即将“造反”时,我才拿出来“平息众怒”,这样的状态到08年时才彻底改变。因为学生数量减少,学校已有能力让老师们专科专职了,从这时起,我和另一个老师成了我校名副其实的“美术”老师,自从当上了专职的美术老师,我发现自己轻松了不少(因为没有了升学科目的压力),学生们却更喜欢我了,几乎每到一个班上课,开始的几分钟不是做别的,就是让学生从兴奋状态平静下来,在这样的氛围中,自我感觉良好的享受着“最受欢迎老师”的美称,自由自在的教着我的美术课。
一个月我“嚼”了六本书
今年开学,一次会议上校领导通知大家,所有学科老师要做好准备,本学期将有一次高级别、大规模的教学比赛,包括美术、音乐等小科,教学竞赛的内容则是任教科目中三个年级六册课本中的任意一课,区级选拔赛大约在3月中旬……听到这里我有点慒,教学比赛???任教科目中三个年级六册课文中的任意一课,OMG这这这不是真的吧?这样的规则还是头一次听说。在随后一周的时间内,其它学科通过校内比试每科确定了一名区赛选手,美术科总共就两人,最后确定让我去,好吧,不就六本参考书吗,没问题。一番四处搜借之后,三个年级六本教参终于第一次一本不差的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看着其中两本还是第一次蒙面的新书,我心里竞有一丝惭愧(咱好歹也当了四年专职美术老师了,可………),就先看这两本吧。在此之后的一个月,我每天的主要活动除了上课,就是钻教参,我和同事谈论的主要话题也变成了讨论教参的内容。虽然因为这件事而放弃了每天雷打不动的午睡,但越来越发觉我教的这一所谓的小科竟然如此的内容广博,内涵丰雅,不觉间有了一种感悟,美术其实是一种告诉你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并教会你怎样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学科,而追求美好生活不正是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吗?如果说一开始读教参是为了完成任务,那么到后来,吸引我继续细读慢嚼的则是这一学科本身的魅力了。
未能奏响的《大提琴》
读完教参等资料,我的表现欲也空前的高涨起来,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学校领导邀请了以专注、专心,专业闻名的区教研主任管季超老师来我校指导我一堂课,我选择了《大提琴》一课,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教案都花了三天时间来设计,还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心想,这次一定要让学校改变对我们体、音、美小科的课好教学(内容简单,要求少)的印象。在这节课上我介绍了意大利造琴师安东·史特拉底瓦里图,又讲述了抽象主义的概念,还详细分析了毕加索的《吉他》,教学生们用解构重组的方式去创作抽象画,一节课,欣赏了近二十幅名家作品图片……,下课后,我心想,累了这么久,今天也算值了。
收拾好上课的资料,我来到校长室(在此评课),里面已经坐满了刚刚去听我的《大提琴》的学校领导及老师,我环视一周,目光落在了奋笔疾书的管老师身上,我冲着他微笑,但他严肃而又挑剔的神情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感觉不妙啊。果然,在接下来的评课中,我被猛烈的排炮轰得体无完肤。教学内容多且乱,课堂气氛沉闷……这里不对,那里不准确,这个环节没有实际价值,那句话完全是多余的废话……在这些毫不留情,直接而又中肯准确的评价中,我满满的信心被无数个问号塞得没有了空隙,为什么?为什么我精心准备的课被大家贬得一无是处,为什么我每一个地方都有错?为什么连一句话都要抠住大做文章?为什么大家对我如此无情,难道他们没有看到学生们精彩的回答,没有看到学生作业中有几幅作业还不错吗?干吗连我说话的神态、语气都看不顺眼。我心里乱糟糟的,今天是怎么了,平时对我还不错的人,今天怎么都集体组团来批斗我了,一个比一个厉害,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他们评了快3个小时,我坐在那里,头越来越低,心里越来越觉得冷!你们说够了没有,再不停止,我就不客气了(真想一走了之)。不一会儿食堂打电话来催大家去吃饭,评课终于结束了,一看表都到六点一刻了,大家其实也早就饿了,来到食堂,大家都赶紧吃饭,我心里百般滋味,虽然狠饿,但吃到嘴里的饭菜,感觉味道苦苦的吞不下去。看到我这个样子,詹松华校长笑着说:熊瑛,今天这节课,在听课之前,我已经给所有听课老师下了命令,只找缺点,用最高要求来评课,不放过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原来如此,我心里稍稍亮堂了一点,是啊!如果像从前评课那样,先说优点,少说缺点,我还能像这样深刻的省视自己吗?
带着疑惑重读《美术新课程标准》
评完课,管老师要回去了,走之前他问我,熊老师你读过《美术新课程标准》吗?我立刻回答:看过啊,他又问我,什么时候,我不好意思的说:刚上班时……。管老师走之前一再强调:你回去好好看看那本书,的确那本已经不知身在何处的《美术新课程标准》才是我所有问题的答案,书是找不着了,上网查吧,终于找到了:《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包括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第二部分目标,一总目标、二分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标准》中是最具体丰富的部分。1、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教学段。2、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相关关系的说明、4、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评述建议和评价建议。(详细内容略)读完课程标准,心中有被填满的充实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实施方法等理论依据有了具体的了解。再回想先前凭感觉和一点点小经验支撑的教学活动在《标准》的面前,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说的,真希望所有的美术老师都能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看完这份《标准》,确实很有用,它就像导航仪,目的明确而又过程详细。
五个小时我完成了七个课题的简案设计
3月20日在孝感市车站中学进行的区级选拨赛中,我出线了。这要特别感谢帮助过我的领导及教师们。因为美术课需要的教具比较多,积累起来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詹校长一次次的给我肯定和支持使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老师们不辞辛苦的帮我准备资料,评课纠正缺点,也使我有了不断向前的动力。终于到了市级比赛的时间,18号早上7点半,我就打开了电脑,规定宣布备选课题的时间是10点钟,我必须利用好每一分钟的时间,我边吃早餐边收拾行李(市级比赛的赛场在汉川)我和陪同我参赛的邓老师约好下午3点钟出发。早上10点钟初中美术备选课题已经出来了,同时出来的还有很多其它科目的备选课题,我已经无暇它顾了,飞快的抄了下来,共7个课题分别是七年级下册《星空》,《过去的日子》。八年级下册《五角星》,《方寸之间》,《大提琴》,《诗情画意》,《心灵的关爱》,粗略一算,我还有5个小时出发,在这段时间内我一定要把这7个课题的教案写出来,详案是来不及了,列个简案吧,我马上拿出备课本,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的课本及参考资料,用我平生最快的速度列出了这7个课题的简案。
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星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二、感受星空的神秘和美丽(照片和图片)三、欣赏有关星空的美术作品。四,介绍和示范绘画的特殊技法。五,学生创作星空题材的作业。六,作业展评。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过去的日子》,一、导入课题(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句子)二、赏析《山村小店》《小书摊》三、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回忆。四、学习创作。五、作业展评。
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五角星》一、导入课题(著名艺术家艾轩的话)二、欣赏《五角星》三、认识感受肌理和质感。四、表现质感和肌理(压抑、拓抑)。五、小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方寸之间》一、导入课题(奥运会徽)。二、印章的常识介绍。三、镌刻的方法讲解,四、学生功于感受镌刻。五、作业点评。
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提琴》一、导入课题(欣赏大提琴音乐)。二、欣赏《吉他》等抽象作品。三、掌握结构重组的绘画表现手法。四、引导学生创作(追求形式美术)。五、作业点评。
八年级第六课《诗情画意》一、导入课题(国标艺术起源知识)。二、欣赏课本图片。三、导赏目标中典型的亭子,漏窗。四、学生设计漏窗。五、作业品评。
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心灵的关爱》一、导入课题(提出设计中考加油卡的任务)二、介绍卡片的不同款式。三、示范演示动作过程。四、学生创作卡片。五、展示并修改卡片。

写完简案已经到了2点半,午饭都没吃,到此时才觉得真饿得受不了了,但离出发时间也差不多了,胡乱买了一点吃的就登上了到汉川的车,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一路上想必是美景不断吧,但我满脑子都是刚刚七个课题的教案设计,想到什么好的点子便赶紧拿笔记下来,哪有偷瞄的时间呐,只盼望天能不要那么快黑就好了。

满城搜寻教学教具,紧张的40分钟

到达报名地点安顿下来后,开始按照教案设计的内容清理教具和学具。这可累苦了陪同我参赛的邓老师,此时已临近晚上八点了,我开了一张单子,邓老师就立刻出门购买了。我留在宾馆继续备课,这中间我又不断想到需要的各种工具材料,于是一次又一次的打电话让邓老师补买,想象着为我东奔西跑一次又一次回头补充材料的胖胖的同事,我心里是又惭愧又感动,等到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提着两大包油画棒、小剪刀、彩卡纸等工具材料回来时,时针已指向10点多钟。
第二天抽签排讲课顺序,我抽到农村组的第3号(即第三节课的顺序),课前40分钟我抽到课题《五角星》,我立刻找出《五角星》的教案,积极做准备,忽然发现先前课程设计的“袋中猜物”小游戏的材料没准备好,在得知只需要一些常见的不同材质的废旧物品后,邓老师轻松地说:这还不容易,我一会就来,你别慌。不一会儿,他果真用黑色袋子提了一袋“哐当哐当”响的东西进来了,手变得脏兮兮的。我问他,这么快从哪儿弄来的这么多好东西?他看都没看我小声说:垃圾堆!我心里顿时那个感动啊。

从教以来最有成就感的一节课

第2号老师刚上完课,马上就要轮到我了,紧张的情绪这时也到了最高值,来参赛的老师们个个身手不凡,真可不是平常的表现就能蒙混过关的,我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否则是怎么都hold不住的,我从容走上讲台,一低头,我一惊,我的书不见了,刚整理好的教案还在里面,此时离上课还有3分钟,顿时我脑中一片空白。等我回过神来,看大家都在帮忙找,心想来不及了。于是我定定神,在脑中回顾了一下,还好教学过程牢牢地记在心里了,不要教案应该问题不大,一瞬间感觉自己变了,居然这么镇定,这还是我吗?接下来的过程中,教学程序照预定的方向进行的非常顺利,每当我提问,学生回答的答案常常是出乎意料的好,中间穿插的小游戏使他们兴奋,我的现场示范,更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最后的作业展示更是精彩连连。这堂课在学生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

这堂课虽然并不是本次比赛中最好的一堂课,但却是我有史以来上过的最好的一堂课,我只想感谢这群真诚可爱的学生们。(虽然我们只共聚了短短的40分钟)但却让我得到了之前从未曾体验过的成功,那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喜悦,是他们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我可以做得这么好,
我相信,只要能够接受这蜕变的痛楚而全心全意、脚踏实地的付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这种收获的喜悦则会促使自己向更高的方向前进,后面的说课,我也真的超越了自己,当着众位评委和参赛同仁,我是那么自信。因为我知道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练之后,使我对美术教育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对教学设计的方法有了更多的思考之后。在那段茶饭不香、日思夜想、焦虑重重的准备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和进步,这自信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代表我会就此放松,因为我已经喜欢上这种在成长中蝶变的感觉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3 09:23
在“教学比武”活动中体验专业成长



——参加孝感市“课内比教学”市级比武活动的全程回顾






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中学美术老师 熊瑛



     从0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不知不觉居然已经8个年头了,刚参加工作时其实并没有专职美术的想法,因为在大多数农村学校,类似于美术、音乐的小科通常是语文、数学等主科老师的调剂课,所以在最初的几年美术专业的我教过语文、英语等主课,美术课成了我主课外的“点心课”,当学生们实在是“抗议无效”即将“造反”时,我才拿出来“平息众怒”,这样的状态到08年时才彻底改变。因为学生数量减少,学校已有能力让老师们专科专职了,从这时起,我和另一个老师成了我校名副其实的“美术”老师,自从当上了专职的美术老师,我发现自己轻松了不少(因为没有了升学科目的压力),学生们却更喜欢我了,几乎每到一个班上课,开始的几分钟不是做别的,就是让学生从兴奋状态平静下来,在这样的氛围中,自我感觉良好的享受着“最受欢迎老师”的美称,自由自在的教着我的美术课。
一个月我“嚼”了六本课本

    今年开学,一次会议上校领导通知大家,所有学科老师要做好准备,本学期将有一次高级别、大规模的教学比赛,包括美术、音乐等小科,教学竞赛的内容则是任教科目中三个年级六册课本中的任意一课,区级选拔赛大约在3月中旬……听到这里我有点慒,教学比赛???任教科目中三个年级六册课文中的任意一课,OMG这这这不是真的吧?这样的规则还是头一次听说。在随后一周的时间内,其它学科通过校内比试每科确定了一名区赛选手,美术科总共就两人,最后确定让我去,好吧,不就六本参考书吗,没问题。一番四处搜借之后,三个年级六本教参终于第一次一本不差的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看着其中两本还是第一次蒙面的新书,我心里竞有一丝惭愧(咱好歹也当了四年专职美术老师了,可………),就先看这两本吧。在此之后的一个月,我每天的主要活动除了上课,就是钻教参,我和同事谈论的主要话题也变成了讨论教参的内容。虽然因为这件事而放弃了每天雷打不动的午睡,但越来越发觉我教的这一所谓的小科竟然如此的内容广博,内涵丰雅,不觉间有了一种感悟,美术其实是一种告诉你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并教会你怎样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学科,而追求美好生活不正是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吗?如果说一开始读教参是为了完成任务,那么到后来,吸引我继续细读慢嚼的则是这一学科本身的魅力了。
未能奏响的《大提琴》

    读完教参等资料,我的表现欲也空前的高涨起来,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学校领导邀请了以专注、专心,专业闻名的区教研主任管季超老师来我校指导我一堂课,我选择了《大提琴》一课,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教案都花了三天时间来设计,还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心想,这次一定要让学校改变对我们体、音、美小科的课好教学(内容简单,要求少)的印象。在这节课上我介绍了意大利造琴师安东·史特拉底瓦里图,又讲述了抽象主义的概念,还详细分析了毕加索的《吉他》,教学生们用解构重组的方式去创作抽象画,一节课,欣赏了近二十幅名家作品图片……,下课后,我心想,累了这么久,今天也算值了。
    收拾好上课的资料,我来到校长室(在此评课),里面已经坐满了刚刚去听我的《大提琴》的学校领导及老师,我环视一周,目光落在了奋笔疾书的管老师身上,我冲着他微笑,但他严肃而又挑剔的神情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感觉不妙啊。果然,在接下来的评课中,我被猛烈的排炮轰得体无完肤。教学内容多且乱,课堂气氛沉闷……这里不对,那里不准确,这个环节没有实际价值,那句话完全是多余的废话……在这些毫不留情,直接而又中肯准确的评价中,我满满的信心被无数个问号塞得没有了空隙,为什么?为什么我精心准备的课被大家贬得一无是处,为什么我每一个地方都有错?为什么连一句话都要抠住大做文章?为什么大家对我如此无情,难道他们没有看到学生们精彩的回答,没有看到学生作业中有几幅作业还不错吗?干吗连我说话的神态、语气都看不顺眼。我心里乱糟糟的,今天是怎么了,平时对我还不错的人,今天怎么都集体组团来批斗我了,一个比一个厉害,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他们评了快3个小时,我坐在那里,头越来越低,心里越来越觉得冷!你们说够了没有,再不停止,我就不客气了(真想一走了之)。不一会儿食堂打电话来催大家去吃饭,评课终于结束了,一看表都到六点一刻了,大家其实也早就饿了,来到食堂,大家都赶紧吃饭,我心里百般滋味,虽然狠饿,但吃到嘴里的饭菜,感觉味道苦苦的吞不下去。看到我这个样子,詹松华校长笑着说:熊瑛,今天这节课,在听课之前,我已经给所有听课老师下了命令,只找缺点,用最高要求来评课,不放过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原来如此,我心里稍稍亮堂了一点,是啊!如果像从前评课那样,先说优点,少说缺点,我还能像这样深刻的省视自己吗?
带着疑惑重读《美术新课程标准》

    评完课,管老师要回去了,走之前他问我,熊老师你读过《美术新课程标准》吗?我立刻回答:看过啊,他又问我,什么时候,我不好意思的说:刚上班时……。管老师走之前一再强调:你回去好好看看那本书,的确那本已经不知身在何处的《美术新课程标准》才是我所有问题的答案,书是找不着了,上网查吧,终于找到了:《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包括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第二部分目标,一总目标、二分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标准》中是最具体丰富的部分。1、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教学段。2、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相关关系的说明、4、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评述建议和评价建议。(详细内容略)读完课程标准,心中有被填满的充实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实施方法等理论依据有了具体的了解。再回想先前凭感觉和一点点小经验支撑的教学活动在《标准》的面前,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说的,真希望所有的美术老师都能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看完这份《标准》,确实很有用,它就像导航仪,目的明确而又过程详细。
五个小时我完成了七个课题的简案设计

     3月20日在孝感市车站中学进行的区级选拨赛中,我出线了。这要特别感谢帮助过我的领导及教师们。因为美术课需要的教具比较多,积累起来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詹校长一次次的给我肯定和支持使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老师们不辞辛苦的帮我准备资料,评课纠正缺点,也使我有了不断向前的动力。终于到了市级比赛的时间,18号早上7点半,我就打开了电脑,规定宣布备选课题的时间是10点钟,我必须利用好每一分钟的时间,我边吃早餐边收拾行李(市级比赛的赛场在汉川)我和陪同我参赛的邓老师约好下午3点钟出发。早上10点钟初中美术备选课题已经出来了,同时出来的还有很多其它科目的备选课题,我已经无暇它顾了,飞快的抄了下来,共7个课题分别是七年级下册《星空》,《过去的日子》。八年级下册《五角星》,《方寸之间》,《大提琴》,《诗情画意》,《心灵的关爱》,粗略一算,我还有5个小时出发,在这段时间内我一定要把这7个课题的教案写出来,详案是来不及了,列个简案吧,我马上拿出备课本,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的课本及参考资料,用我平生最快的速度列出了这7个课题的简案。
    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星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二、感受星空的神秘和美丽(照片和图片)三、欣赏有关星空的美术作品。四,介绍和示范绘画的特殊技法。五,学生创作星空题材的作业。六,作业展评。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过去的日子》,一、导入课题(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句子)二、赏析《山村小店》《小书摊》三、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回忆。四、学习创作。五、作业展评。
    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五角星》一、导入课题(著名艺术家艾轩的话)二、欣赏《五角星》三、认识感受肌理和质感。四、表现质感和肌理(压抑、拓抑)。五、小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方寸之间》一、导入课题(奥运会徽)。二、印章的常识介绍。三、镌刻的方法讲解,四、学生功于感受镌刻。五、作业点评。
   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提琴》一、导入课题(欣赏大提琴音乐)。二、欣赏《吉他》等抽象作品。三、掌握结构重组的绘画表现手法。四、引导学生创作(追求形式美术)。五、作业点评。
    八年级第六课《诗情画意》一、导入课题(国标艺术起源知识)。二、欣赏课本图片。三、导赏目标中典型的亭子,漏窗。四、学生设计漏窗。五、作业品评。
     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心灵的关爱》一、导入课题(提出设计中考加油卡的任务)二、介绍卡片的不同款式。三、示范演示动作过程。四、学生创作卡片。五、展示并修改卡片。

     写完简案已经到了2点半,午饭都没吃,到此时才觉得真饿得受不了了,但离出发时间也差不多了,胡乱买了一点吃的就登上了到汉川的车,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一路上想必是美景不断吧,但我满脑子都是刚刚七个课题的教案设计,想到什么好的点子便赶紧拿笔记下来,哪有偷瞄的时间呐,只盼望天能不要那么快黑就好了。

满城搜寻教具教具-紧张的40分钟


    到达报名地点安顿下来后,开始按照教案设计的内容清理教具和学具。这可累苦了陪同我参赛的邓老师,此时已临近晚上八点了,我开了一张单子,邓老师就立刻出门购买了。我留在宾馆继续备课,这中间我又不断想到需要的各种工具材料,于是一次又一次的打电话让邓老师补买,想象着为我东奔西跑一次又一次回头补充材料的胖胖的同事,我心里是又惭愧又感动,等到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提着两大包油画棒、小剪刀、彩卡纸等工具材料回来时,时针已指向10点多钟。
    第二天抽签排讲课顺序,我抽到农村组的第3号(即第三节课的顺序),课前40分钟我抽到课题《五角星》,我立刻找出《五角星》的教案,积极做准备,忽然发现先前课程设计的“袋中猜物”小游戏的材料没准备好,在得知只需要一些常见的不同材质的废旧物品后,邓老师轻松地说:这还不容易,我一会就来,你别慌。不一会儿,他果真用黑色袋子提了一袋“哐当哐当”响的东西进来了,手变得脏兮兮的。我问他,这么快从哪儿弄来的这么多好东西?他看都没看我小声说:垃圾堆!我心里顿时那个感动啊。

从教以来最有成就感的一节课


    第2号老师刚上完课,马上就要轮到我了,紧张的情绪这时也到了最高值,来参赛的老师们个个身手不凡,真可不是平常的表现就能蒙混过关的,我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否则是怎么都hold不住的,我从容走上讲台,一低头,我一惊,我的书不见了,刚整理好的教案还在里面,此时离上课还有3分钟,顿时我脑中一片空白。等我回过神来,看大家都在帮忙找,心想来不及了。于是我定定神,在脑中回顾了一下,还好教学过程牢牢地记在心里了,不要教案应该问题不大,一瞬间感觉自己变了,居然这么镇定,这还是我吗?接下来的过程中,教学程序照预定的方向进行的非常顺利,每当我提问,学生回答的答案常常是出乎意料的好,中间穿插的小游戏使他们兴奋,我的现场示范,更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最后的作业展示更是精彩连连。这堂课在学生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

    这堂课虽然并不是本次比赛中最好的一堂课,但却是我有史以来上过的最好的一堂课,我只想感谢这群真诚可爱的学生们。(虽然我们只共聚了短短的40分钟)但却让我得到了之前从未曾体验过的成功,那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喜悦,是他们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我可以做得这么好,
    我相信,只要能够接受这蜕变的痛楚而全心全意、脚踏实地的付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这种收获的喜悦则会促使自己向更高的方向前进,后面的说课,我也真的超越了自己,当着众位评委和参赛同仁,我是那么自信。因为我知道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练之后,使我对美术教育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对教学设计的方法有了更多的思考之后。在那段茶饭不香、日思夜想、焦虑重重的准备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和进步,这自信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代表我会就此放松,因为我已经喜欢上这种在成长中蝶变的感觉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3 16:27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3 17:54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678-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678-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678-1-1.html
》》---《孝感教育》执行主编任建元先生授权独家网媒发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4 10:45
》》写给13位参赛教师朋友的信:




让我们相信文字的力量






丁雅君/管惠平/刘朝霞/陈娟/冷兰芳/刘喜鸿/段春丽/张泉/黄桂春/陈昊/王培娇/王慧洋/冯杰老师:

     历时近一月的‘比教学’活动结束了。你们辛苦了!
     赛事结束后,我给各位提了一个建议。卧龙中学一位赛手接受了这个建议,已经完成。
    昨日,我已与部分赛手所在单位分管领导通了电话,他们都非常支持我的建议。有的分管领导还表示会帮着赛手拟题纲、作疏理、督促完成。
    后天就到期中阶段性学业测试时间了,老师们一定很忙!
     原拟议中的集中进行【课例复盘】的设想更改为:给老师们宽松的时间,分散在校进行,以个人文稿的方式呈现
    文稿的主题、角度、文风,文字长短,悉由君便!

     文稿传递方式有三种:
   1,有人来办事时带来!【手写稿也可】
    2,从邮箱传来:xnjyw123@163.COM.
    3,实名注册自行上传《教师之友网》。


               很希望在5月5日前,看到你们的[课例分析/参赛感言]。




                                       
                                
     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17:52
方西河:《让评课促进教师成长》  








    听课与评课是学校教学常规中的一条重要内容,它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目前的听课与评课中,常常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只听课不评课,完全只是完成听课的任务;在评课是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套话,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与领导的意见相统一,失去了评课的价值等。这样的听课与评议无疑是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成长的一大障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用如下三招。
第一招:教评连排,趁热打铁。一般来说,如果听课之后只是打打分定个等级就算完成了任务,那么,主要的原因还是学校管理未落到实处,有的是有制度但没有实施。至于在听课之后的评议中,教师们只说说形式主义的套话,除了不知如何评课、怕评后引起争议自己下不了台以及碍于情面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评议与教出时间相隔太长,听课时深有感触,但是等到评课时却忘记了许多细节,这样,为了完成任务,也就只好说一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课套话了。
把教出与评议连排在一起就不一样。一是大家都在一起,听完课后马上评议,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会少。二是听课过程中的所感所思,还处在兴奋状态,顺口就可以说出来,自然,真实,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从目前全国性的赛课情况看,教出与评议是连在一起的,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
第二招:互动评议,评有所得。评课与听课不同,它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在听公开课的时候,特别是听有专家点评的公开课的时候,更会用心地去倾听评课。因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够,不知哪些地方就是好,哪些地方就是不好,也从什么地方评议,有时还会出现把“糟粕”当“精华”来学习,以至于害了自己的情况。虽然我不会主动地去评课,但是,专家评课时,我会用心地去把专家的评点与自己的评价相比较。当自己的评价与专家的评价不谋而合时,我会暗自高兴。当自己的评价与专家不同时,我会分析为什么会不同,是自己不对,那么,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今后还要从哪些方面再努力;是专家不对,专家为什么会不对,自己的观点有多大的含金量。正是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我在评课中不断在成长。
在互动评议时,我们可以让教出的教师回答几个问题:你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你在教学中成功之处在哪里?你还有哪些遗憾之处?等等。这样,评议就能在针对性很强的氛围中进行。围绕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教出的教师与听课的教师会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的也会出现争议。当评议过程中出现争议时,这就表明评议已经进入研讨这一实质性阶段,它具有很浓的学术氛围。由于评议时间的限制,有时争议还会延伸到这节课以外。这样,对一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来讲,都是很有收获的。
第三招:领导参与,指点迷津。在评课时,常常有领导参与,这当然是好事。毕竟领导的眼光不同于一般的老师,他会从更高的层次看待这一堂课的得失,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但是,正如《听课评议“怪现象”种种》中所说的一样,常常有一些领导无视学术研讨的规则,把行政作风强加给评课之中,影响教师的评价。我想,领导要从促进教师成长(并不是一位上课的教师成长)的角度出发,从理论的高度向教师们传授如何进行听课与评课。可以介绍如何作好听课笔记,如何进行随堂点评,如何利用课程标准评价一堂课,等等。这样的话,教师就会在与领导平等对话的氛围中进行评议,在评课过程中畅所欲言,从面达到教研课的最终目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0:5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1:52
各市(州)教育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各县、市(区)教育局教师管理科(师训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教师进修学校)
自2011年6月开始,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校外访万家”的活动(简称“比教学、访万家”,以下同),率先扬起“教师专业化”的旗帜。“比教学、访万家”活动贴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与要求,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为有力呼应省教育厅开展的“比教学、访万家”活动,搭建教师交流、分享和展示活动成果的平台,湖北省教育工会委员会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决定在全省中小学教师中开展“比访同行·演绎精彩”的征文活动,并委托湖北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具体组织与实施。征文活动方案得到了省教育厅教师管理处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要求学会精心组织,把征文活动办好。现将此次征文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和参与对象
1、指导机构:湖北省教育工会委员会、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2、承办单位:湖北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
3、合作单位:长江报刊传媒集团;
4、组织单位:“比访同行·演绎精彩”征文活动是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教师管理科(师训科)统一组织,或由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具体组织,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安排专人负责。
5、参与对象:全省中小学(含幼儿园、职业学校、特殊学校)在职教师。
省将成立由相关机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比访同行·演绎精彩”征文组织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湖北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秘书处。要求各县、市(区)在20123月底前将具体实施方案上报征文组委会办公室。
二、征文要求
1. 征文内容。“比访同行·演绎精彩”征文,应紧扣省教育厅“比教学、访万家”活动的主旨与要求。所谓“比”,即比师德,比能力,比业绩;所谓“访”,即访家长,谈学情、听心声。“比访同行,演绎精彩”的征文内容,应以其中的“比”或“访”为切入点,呈现“比访”中的精彩案例或生动故事,可以是某一堂课教学的亮点,可以是某个问题的研讨,可以是某项活动的感受,可以是某次家访的见闻,可以是某种情况的调研,也可以是对某事件的反思,以及读书心得、体会等文章。文章要求有理念、有情节、有过程、有感悟,有新意,内容真实,积极向上,有较强的可读性。作品讲求原创,一人一稿,严禁剽窃抄袭,文责自负。
2. 征文体裁。“比访同行·演绎精彩”征文的文体以记叙文为主,可以是散记、札记、通讯,也可以是小品文、小故事、小论文等,切勿写成经验材料、工作总结、诗歌或杂文等形式。

3. 征文文面。凡提交的征文必须版面规范、朴素,不用彩色。作者要认真校对,确保无错别字、多字或掉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全角打印。文稿首页左上角用方框标明“‘比访同行·演绎精彩’征文”字样;主标题用二号华文仿宋,居中;接下是作者任职单位(全称)、姓名、联系电话、QQ号; 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距24磅。征文要求提供纸质文本一份,文本用A4文稿纸打印。为方便评选,征文不受理电子文稿。
4. 征文提交时间。征文纸质文本提交日期自2012年5月20日起,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30日,请组织者自行到当地邮局寄递(人手有限,不受理个人投稿)。邮件寄至湖北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秘书处,地址为“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首义新村159号”,邮编430060;每篇征文缴纳评审费50元(教师教育分会会员40元),与征文同时用汇款单汇出,收款人为曾监利,收款地址与前同。
湖北省教育学会教师分会
2012年2月10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1:53
听课的20个要点(转载)






1.
听板书:书写规范,作图大小适中,字体大小适中、笔画粗细适中,排版合理,灵活使用彩色粉笔。

2.听语言:语言准确、生动、幽默,声音高低适度,语速适当,讲究抑扬顿挫。

3.听教学目的:自己明确,学生明确。

4.听交流:师生互动,时刻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听课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

5.听小结:一节课的最后,师生共同小结一节课的内容。

6.听容量:在学生听懂的情况下,容量越大越好。

7.听突破:怎样突出难点、重点,怎样突破重点难点。

8.听内涵外延:讲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9.听联系:讲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新老知识之间的联系,熟能生巧的关键在于发现知识间的联系。

10.听气氛:课堂气氛活跃但不失控,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11.听情景:善于营造优良的教学情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听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熟练,熟练使用教具,熟练使用挂图,突出直观性教学原则,能画图就一定画图。

13.听备课:讲课熟练与否直接反映是否认真透彻,是否达到了备到背,是总想着学生,还是总在吃力地回想着讲课内容。

14.听导入:新课导入方法灵活多样,实效性强。

15.听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16.听讲评:讲思路,讲审题方法步骤,一题多解,讲归类总结,讲常见错因。

17.听学习方法传授:如何自学例题、课文,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预习,如何设置和使用错题本等。

18.听提问:如何选择所提问的问题,如何启发学生正确思考回答问题,如何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

19.听肢体语言:生动的面部表情,正确合适的手势,赞许的微笑,信任的眼神。信息传递形式=7%的词语+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和体动。

20.听反馈:正确启发学生及时反馈听课情况以及对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留夹生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1:55
袖珍教育导航



名站分类省市
语文数学英语
物理化学思品
历史地理生物
体育音乐美术
幼教职教特教
学校家长学生
贴吧课堂更多
通用袖珍代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7:53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876-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876-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8 00:40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940-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8 03:20
原文地址:100首惟妙古筝,清澈你心!【音乐厅】作者:弥勒内院看门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8 04:32

《百家讲坛》全部视频集(1000多部)




永乐大帝
鲍鹏山新说水浒-宋江
玄武门之变
唐伯虎
明十七帝疑案第一部
明十七帝疑案
清十二帝疑案
明亡清兴六十年
二战人物
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吕不韦
汉代国策风云
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
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
易中天品三国
庄子心得
论语心得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多尔衮
武则天
周玲解密曹雪芹
嘉庆王朝
白蛇传奇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
先秦诸子百家之争第二部儒墨之争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三部儒道之争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四部儒法之争
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
解读中医
正说包公
战国说客双雄
新说水浒:武松
马瑞芳说聊斋
紫砂壶传奇
刘伯温
李清照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爱情悲歌莹莹传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红楼梦里的配角
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
英雄史诗
爱情喜剧西厢记
弟子规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纪晓岚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吴三桂
慈禧
回目之谜
牛郎织女
红楼梦里的春节

  
道光与鸦片战争
孟子的智慧
梁祝传奇
范进中举
大年初一说经典
京剧大师程砚秋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水墨齐白石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三字经
斑墨传奇
回首开国大典
风雨张居正
易经的奥秘
苦命咸丰皇帝
伶界大王谭鑫培
长恨歌
白居易
红旗渠的故事
范蠡
焦裕禄
杨子荣
我读经典
老子
诗圣杜甫
陆游
抗日名将杨靖宇
诗歌唐朝
于丹论语感悟
鲁迅
诗仙李白
清官海瑞
抗倭英雄戚继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8 04:36
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三——教育反思
          郑金洲
    一个教师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区别在于他能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教育反思作为教师的基本研究行为,其涵盖范围甚广,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等都应包括在内。本文教育反思的概念是从狭义上使用的,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它不同于日志、叙事的一般性记录和白描,也不像案例有明确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线索,而是在记录教育事实基础上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这种形式在教师的教育研究中占大量比重,尤其在研究的初期。
    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而把这些思维活动记录下来,则可视为一种写作文体#它作为研究方式,运用简便,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它作为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写法灵活,可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因而在教师研究中广为应用。

                               一
    教育反思运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研中,至少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一)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
   专题反思有着明确的问题向,常常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这种反思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分析也相对较为深入。在教育教学中,可选择作为反思对象的专题是很多的。比如从教学各因看,可以是教育任务的完成程度,或是教学内容确定的适宜程度,或是教学策略选择的得当程度等。从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来看,可以是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和空间的程度,还可以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程度等。凡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几乎都可以成为专题反思的对象。
    一位语文教师围绕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如下反
思:

    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进行对话,即解读作品字面的意思
的过程,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的目的。可学生的认识毕竟有限,很难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因此在学生探究文本时,教师应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比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由于课文的寓意深刻,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生命力强已属不易,再深一层去领会边疆建设者那种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的精神就更不易了。这时教师就必须设法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使教材走向学生。为此我作了这样的尝试:在教学“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一段时,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去体会大壁的特点,结果学生纷纷道出了大戈壁的荒凉及其环境的恶劣,甚至有个学生在谈及自己的感受时
说:“假如前面有一个火坑,我宁愿往火坑里跳,也不愿前往大壁,为戈壁滩是那样的无边无际,苦海无边啊。”当然这一说法,当即就遭到了大部分同学的反对,但是我借此观点,让学生自己再去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句子读一读,并对比刚才的观点体会,说说自己对白杨、对边疆建设者有什么看法。就这样找到了教材和学生的联结点,学生在主动探究教材中很快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和主题:白杨的坚强以及边疆建设者献身边疆、扎根边疆的伟大精神。很显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浙江东阳外国语小学许华丽)
    上述反思,教师以学生与文本互动为主题"围绕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探究者,阅读教学的本身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基本主张进行的。

    整体反思常常不把反思的对象集中在教育教学的某一个具体问题
上,而是总体把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行为,就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思
考。比如,一堂课后,教师可以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以下行为:
    1、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说达到了,标志是什
么?如果说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
    2、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后续教学的打算有哪些?
    3、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我在课上是如
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法是否恰当?
    4、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这些事件对我来说
意味着什么?我以后需要关注什么?

    这些行为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虽然缺乏专题反思的针对性#,但可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利于改进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即时反思与延迟反思
    即时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立即对活动过程中的现象、问题或活动的成效等进行的反思。这种反思紧跟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者可详尽地回想活动的场景等细节#对活动本身作出分析和评判。

    一天下午语文课开课不久,我发现有个学生已经将头伏在课桌上。由于不想打断教学进程,我没有过多在意。可是没过一会儿,伏案的同学渐渐增多,其中个别学生已有鼾声传来,引得其他学生寻声窃笑,然后竟哄堂大笑起来。到底为什么学生提不起精神?瞌睡泛滥,或者说为什么语文课变成了催眠课?
      后,我找到了那些伏在桌子的学生,询问他们为何不能坐直听课,他们垂着头述说的理由大多,是昨天睡得晚,很累。看着他们耷
拉着脑袋等待着挨批的样子,我总觉得原因没那么简单。

    趁休息时间我与这个班级其他课任教师交流了情况,得知理科教
师上课时普遍没有此类现象。我提到的几位伏案学生有的还思维活跃,反应快捷。这样看来身体因素并非主要原因#也或许不是原因。很多时候教师被学生蒙蔽了,往往以批评教育学生而告终,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调查研究,反思自我。

    于是,我想通过本周的随笔来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的看法。因此,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随笔作业,题为“我眼中的语文课”,从作业反馈的情况我了解了诸多学生的真实想法,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文言文上课形式与学生的精神状态直接有关。的确,回想以往,文言文教学时,课堂气氛总是沉闷不堪,死水一潭,愈演愈烈也就发生了哄堂大笑的一幕。
                            (上海通河中学施晓莺)
    上述事例展现的是一位教师在课上注意到学生的表现,并立即对
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的过程。教师及时发现课堂上学生出现
的问题,将问题作为反思的着力点,力求使自己的教学在以后避免产生类似的现象,整个反思的过程与教学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过程共始终,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有的时候,教师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是马上对课堂或其
他教育情景中的事件作出系统思考,而是在以后结合其他教育事实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批判性分析,这种反思因其反思时间的滞后,可以称为延迟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就越少,进入高中后几乎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在课堂上常常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加重了学生对回答问题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也承认自己有心理障碍,手就是举不起来。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围绕这一问题,我结合新课程的学习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首先,他们应该有犯错误的权利。在以前的课堂提问中,我一般都比较重视纠正学生的错误,忽视了学生所应享有的犯错误的权利。其次,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有选择回答教师提问的权利,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他可以不回答或拒绝回答。而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我的提问,学生是没有这样的选择权的。再次,学生应该有评价权。过去学生回答问题主要是由我进行评价,而作为主体的学生是没有评价权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亟待改变。
                              (上海大境中学奚晓晶)
    这位教师的反思不是在事件发生后马上作出的,甚至不是针对某
个具体的教育事件的,这种事后反思常常是汇总多个类似的事件后综
合分析得出的,是对不同事件相同意义的挖掘和整理。

    (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
    反思可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始终。在课堂教
学的实施中,既可以在备课时思考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对教材进
行了二次开发,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估计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创设了
实际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能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现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即课前反思;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思考学生
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如何,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课上是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利用课上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
学设计进程等,即课中反思;也可以在上课之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
何,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
么困惑,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即课后反思。   

   高一期中考试后不久的一天下午,我批阅学生的随笔,看到了这
么一段令我诧异的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几天的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我总想睡觉。《荷塘月色》完全没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朱自清,也远达不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什么大革命失败啦,知识分子苦闷啦,我们没有兴趣。有那么多时间让我们对这些遥远的事情发表意见,倒不如将这些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免得课上不会发言,又浪费时间。望老师考虑。”说实话,我当时很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到底怎么了?

    事后我到班上作了一个阅读调查,了解了学生们的阅读需求、兴趣,我自己也静下心来反思了一下阅读教学过程,不得不承认学生说的是有道理的。有一些时候,我或以自己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问题的答案,以致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经过思考和探索,我开始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或深或浅、或多或寡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大体采用“整体感知——互动感悟——重点突破——训练语言”的操作策略。作为教师,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设氛围,提供自主阅读和训练的机会和环境。我的这一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江苏梁丰高级中学张兰芬)
    实例中的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遇到了一些问题,从改进教学效果
的立场出发,她对自己的教学定位作了重新思考,对自己已有的教学
理念作了重新认识,确定了新的教学出发点——个性化阅读,从而使
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气象。
    时光老人的礼物》是一首抒情诗,学生自读自悟了以后,请学生
说他们的自学结果,交流学习心得。这时一位学生犹犹豫豫举起了手,站起来还环顾了一下四周,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可不可问?”

    “读书读出了问题,这很好啊,说明你已经读进去了,有什么问
题,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一下。”

    得到了鼓励,那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应用‘您’,而这里怎么称时光老人为‘你’?”

    这个问题我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呢!
    学生像受到了启示一样,顿时议论纷纷。
    在这热闹的场面中,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说:“因为时光老人永远都不会死,他永远都是年轻的,因为他是永恒的。”

    其他学生表示赞同地点点头,我心中窃喜:学生的思维多么的奇妙!
    正当我想对这一问题作一个总结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只见一个学生带着严肃的表情,气呼呼地说:“既然是表示永远不老,永远都是年轻的,那为什么说他是老人呢?”

    话音未落,其他的学生马上就有不同意见了,一位学生说:“这里
称之为时光老人,是表示对他的尊敬,并不是说他是老人就老了。从有我们这个世界就有了时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时间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时间不会消失,所以对于他自己来说,还很年轻。”
    这么深奥的道理他们都懂,真不能小看他们。

    “就像圣诞老人一样,他也是永远都不会老的,可是我们还是叫他
老人,因为他们都很慈祥,都应受到我们的尊敬。”
    我总觉得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特别是阅读,更要充分地让学生有自主权。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每一个人的思想不同,每一个人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同,面对这么多的不同,若我们在课堂中却要追求统一,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所以在课堂中,我总喜欢让我的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有的时候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学生,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说,什么样的思维他们都有。只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的!

                       (浙江东阳外国语小学余云仙)
    这个实例既包含教师对课上行为进行的反思,也包含课后的相关思考,是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以分析的。为了有针对性地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教师在课上应随时把握课堂场景,留意课上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并注意将它们印在脑海中,以便课后再现,并进行评判。
                              二

    反思本身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相关的反思工作,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具理性色彩。但为了使反思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切实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桥梁,在反思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秉承新教育理念,形成反思参照标准。
    反思只是一个手段,可以用来达到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既可以成
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帮手,也可以成为背离素质教育的帮凶。教师在开展反思活动时,要以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注意形成反思的框架标准,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判、思考活动。

    第二,具有鲜明问题意识,捕捉反思对象。
    有问题、有障碍才会有思考、有分析。教师在开展教育反思活动
时,要注意形成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
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就拿教学来说,如果教师有明
确的问题意识,就可能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发现问题。比如,在教学目
标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如果没有完成的话,原因是什
么,教学目标设置得是否合理;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反思教材内容
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单元教学内容在学
科体系中的位置是否合理,能不能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什么样的
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反思什么样的方法
比较适合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是否适应,在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什么策略;在教学程序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的推进、教学的结束等教学环节是否衔接得恰到好处,各环节花费时间是否合理;在师生互动方面,可以反思教师是否过多地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是否过度地使用了预设,是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纪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积极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敢于提出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同学的看法,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否处于师生互动的边缘等。
    第三,联系已有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个人化理论。

    反思是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的,但并不意味着反思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完全引申开来,在思维深处将自己以往的经历包括他人相关的经历联系起来,或者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当下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这样的反思才更有深度,更能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在教育反思中,反思者要致力于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构建个人化的理论,并不见得要一味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
    有一位教师就对自己组织的课堂讨论中的问题进行了如下思考:
    在学生全班讨论时,老师“站”在哪里?
    在上第一小节中,由于是上课开始,学生们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够熟悉,这时,我组织讨论“站”在学生的前面,引导学生的讨论和学习,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时,对他进行追问,有助于学生专注于问题,也有助于引起讨论。第二小节中,学生们的讨论异常激烈,他们争着发言,以至于老师必须制定发言的顺序规则,我根本“插不上嘴”,在这时,我“站”在学生的背后。第三小节中,与前两个小节有所不同,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出乎我和同学们的意料。讨论的内容似乎偏离了教学目标,但如果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不唯书、不唯上的学习品质看,它又有一定的意义。尽管有些题,有些出乎意料,但是为了保护学生们发言、讨论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们养成爱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我又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讨论,此时我“站”到了学生的中间。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事先未作准备,我也需要在讨论中边组织边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注意到,学生们讨论的积极性并没有因为我的介入而受到影响,他们照样大胆地发言,甚至反对我的看法,课堂上散发着浓厚的民主、平等的气息。

                   (上海长宁区教育学院吕洪波)
    如果这位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对课堂讨论与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进行反思,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独到看法和认识。这些带有个人化色彩的看法和认识虽然不见得“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对改进自身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具智慧,无疑大有益处。

    第四,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化思考。
    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的,但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见得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作为研究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它摆脱了零散片段反思的状态,将反思渗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初中作文教学的三次改进
    第一次尝试:让学生掌握作文讲评四步骤。

    布置作文,写作前的指导虽然很重要,但我觉得作文的评改更重要。既然作文本上的评语作用不大,那么干脆就“权力下放”,把作文批改放进课堂,设法引起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我设计了作文讲评课的四个步骤:(1)复习写作基础知识,回忆作文训练目标和作文指导要点;(2)习作展示;(3)学生讨论,指导优点,并提出修改意见;(4)作文修改。
    第二次尝试:让学生书面记录评改意见。
    尝试结果,学生反应热烈。他们在讨论中发现了不少优缺点,并能针对作文的不足提出许多较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被展示的习作通过修改,作文出色了许多。但经过几次讲评讨论课后,我发现: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对自己的作文,除了订正错别字之外,基本上不作改动,其中主要原因是,除了被展示的习作之外,大多数学生没有书面记录,离开课堂后,就忘了修改要求,难以下笔修改。为此,我调整了作文讲评课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把对展示习作的意见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并对照自己的作文,及时记录课堂上提出的可供自己修改作文时参考的意见。被展示作文的习作者针对别人的评判,可以作自我辩护或说明为什么这样写作。让学生在争论之中明确写作要领。
    第三次尝试:让学生编好写作提纲!。
    指导策略的调整,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但还有不少学生只稍作改动,改观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照写作要求,觉得相距甚远,修改等于重写,太麻烦。确实,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一次已是不容易,重写更是头痛。为此,我开始强调写作前要精思,编好写作提纲。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作文前没有计划,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到哪里算哪里。凭感觉写出来的作文,能勉强凑足篇幅,但很难写出好文章。
    起初,学生虽然编写了写作提纲,但作文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原
因是多数学生的写作提纲是为了应付老师。为此,我把提纲的讲评与
修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修改作文提纲,检查提纲与题目是
否吻合,并把提纲写具体。教师巡视,挑出较好的提纲作示范。经过
几次训练,学生作文偏题情况大大减少,作文讲评讨论后的“修改工
程量”大为减轻,学生变得乐于动手修改作文了。

   李萍《初中作文教学之行动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2-3期
    上述实例中的教师把作文教学策略作为反思的对象,不断注意发
现问题,又不断注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后续的教学中尝试改进
这些问题,使得自己的教学一步步贴近学生的实际和新课程改革的理
念。这个过程就是持续反思、系统推进的过程,是教学反思的基本指向。

   最后,教师要注重将反思的结果用于实践之中,反思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切实变革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而,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现象或问题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要注重
将反思的成果用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改进实践状态,提升教
育智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8 05:58
http://zgjypl.5d6d.com/


http://zgjypl.5d6d.com/


http://zgjypl.5d6d.com/


http://zgjypl.5d6d.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8 12:08
课改,要关注教师的常态课  2012年02月08日  作者:贾书建  来源:教育时报
  一年来,我区多个学科多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获得殊荣。可谓捷报频传,着实可喜可贺。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公开课颇有微词。我以为,我们看问题不能情绪化,不能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要理性应对、辩证以观,不能因为其存有某些不足,便“格杀勿论”。公开课可以发挥示范、引领、展示、评估、研究等诸多功能,可以反映出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与认知,可以代表一个教师或一个学校、一个学科、一个地域、一个阶段教学的最高水平。上公开课是特别锻炼人的,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执教者,上一回公开课就长了一截,这是“上了才知道,不上不知道”。
  诚如大家所批评的那样,时下的某些公开课变了味,姑且不论它能否代表教学的“最高”水平,即便此说不虚,它不能代表教学的“普遍”水平,确是实情。那么,什么课能代表教学的“普遍”水平呢?那就是老师们关起门来每天都在上的课,我们称之为日常课或常态课。新课改推行十年有余,当下教学的“普遍”水平又当如何呢?我在区进修学校工作,经常要深入课堂听课。在日常的课堂里,不备课就敢上讲台者不乏其人,课堂乱成一锅粥者不足为奇。有一回,听一位市级骨干教师的常态课,她在区域内小有名气,经常上公开课,可这节常态课她却判若两人,讲的完全是老教材里的内容。课后交流时她直言不讳道:“公开课是为了拿奖,常态课是为了拿分。按照老教材授课保险系数大。”人们爱用“穿新鞋,走老路”来形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某些教师“捧着新教材、用着老教法”的现象,而这位骨干教师纯粹是“穿旧鞋,走老路”。这是相当一部分“名师”的写照!还有一次,我听了一位“教学新秀”的课。课堂上从始至终、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没有一次像样的师生互动,直讲得昏天黑地,末了学生在课桌上趴倒一大片。不要说用新课改的要求来衡量了,就是用一般的标准来评价,这么上课也不行。课后交流时我对此提出了质疑,陪同听课的校领导却说:“课堂上学生睡觉也比闹课强吧。”我追问:“那么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不成想这位“教学新秀”反问道:“我该讲的哪一点没讲到?”我真的哑口无言了。听这样的课,每一次坐在课堂里,我都不免为孩子们的成长而担忧。每一次听完课,我的心情都很沉重。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改目标的达成,最终都要落到教师身上,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就不用说消极抵触了),新课改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有些人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竭力贬低、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极不负责的。不久前,我的新书《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出版,教育时报首席编辑代修鹏发表感言:“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好问题啊。我感到首先是责任感,其次是技艺,两者不可或缺。”然也!目前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根据我的切身体会:教师的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其能力的不足。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皆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落实、来达成;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移回广大教师的常态课,也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常识。当下在广大教师中对新课改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这千万要不得。我想起了那句至理名言:课程不改不行,改了也不一定行,但不改坚决不行!我们应当坚定信念,不颓唐;坚守高地,不退缩;决战课堂,不言败。
  人们试图通过培训来增强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广大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尽管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师训工作,人、财、物力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取得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方面重视不够,校本研修是当前师训工作的最薄弱环节;二是教师自身动力不足,相当多的教师对培训持一种“不合作”态度。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如果师训工作不能跟教师的切身利益切实地挂起钩来,我们所做的一切皆可能归零。学校现有的激励制约机制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有待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确立。(贾书建)



  一年来,我区多个学科多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获得殊荣。可谓捷报频传,着实可喜可贺。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公开课颇有微词。我以为,我们看问题不能情绪化,不能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要理性应对、辩证以观,不能因为其存有某些不足,便“格杀勿论”。公开课可以发挥示范、引领、展示、评估、研究等诸多功能,可以反映出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与认知,可以代表一个教师或一个学校、一个学科、一个地域、一个阶段教学的最高水平。上公开课是特别锻炼人的,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执教者,上一回公开课就长了一截,这是“上了才知道,不上不知道”。
  诚如大家所批评的那样,时下的某些公开课变了味,姑且不论它能否代表教学的“最高”水平,即便此说不虚,它不能代表教学的“普遍”水平,确是实情。那么,什么课能代表教学的“普遍”水平呢?那就是老师们关起门来每天都在上的课,我们称之为日常课或常态课。新课改推行十年有余,当下教学的“普遍”水平又当如何呢?我在区进修学校工作,经常要深入课堂听课。在日常的课堂里,不备课就敢上讲台者不乏其人,课堂乱成一锅粥者不足为奇。有一回,听一位市级骨干教师的常态课,她在区域内小有名气,经常上公开课,可这节常态课她却判若两人,讲的完全是老教材里的内容。课后交流时她直言不讳道:“公开课是为了拿奖,常态课是为了拿分。按照老教材授课保险系数大。”人们爱用“穿新鞋,走老路”来形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某些教师“捧着新教材、用着老教法”的现象,而这位骨干教师纯粹是“穿旧鞋,走老路”。这是相当一部分“名师”的写照!还有一次,我听了一位“教学新秀”的课。课堂上从始至终、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没有一次像样的师生互动,直讲得昏天黑地,末了学生在课桌上趴倒一大片。不要说用新课改的要求来衡量了,就是用一般的标准来评价,这么上课也不行。课后交流时我对此提出了质疑,陪同听课的校领导却说:“课堂上学生睡觉也比闹课强吧。”我追问:“那么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不成想这位“教学新秀”反问道:“我该讲的哪一点没讲到?”我真的哑口无言了。听这样的课,每一次坐在课堂里,我都不免为孩子们的成长而担忧。每一次听完课,我的心情都很沉重。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改目标的达成,最终都要落到教师身上,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就不用说消极抵触了),新课改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有些人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竭力贬低、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极不负责的。不久前,我的新书《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出版,教育时报首席编辑代修鹏发表感言:“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好问题啊。我感到首先是责任感,其次是技艺,两者不可或缺。”然也!目前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根据我的切身体会:教师的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其能力的不足。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皆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落实、来达成;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移回广大教师的常态课,也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常识。当下在广大教师中对新课改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这千万要不得。我想起了那句至理名言:课程不改不行,改了也不一定行,但不改坚决不行!我们应当坚定信念,不颓唐;坚守高地,不退缩;决战课堂,不言败。
  人们试图通过培训来增强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广大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尽管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师训工作,人、财、物力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取得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方面重视不够,校本研修是当前师训工作的最薄弱环节;二是教师自身动力不足,相当多的教师对培训持一种“不合作”态度。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如果师训工作不能跟教师的切身利益切实地挂起钩来,我们所做的一切皆可能归零。学校现有的激励制约机制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有待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确立。(贾书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8 12:09
语文课堂上的多媒体依赖要不得  2012年01月20日  作者:丁晓南  
  ■河南南阳镇平晁陂二初中 丁晓南
  前天听了一节语文课,老师在课堂上又是没有板书一个字,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依赖课件进行的。像这样完全依赖多媒体来解决一切问题的做法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真可谓屡见不鲜。
  语文课堂上的多媒体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范读课文环节的范读录音依赖
  在语文课堂上需要对课文进行范读时,老师们往往是用范读录音来向学生示范,老师亲自进行范读的情况很少,尤其是在上优质课的时候。这可能是因为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讲的普通话不标准,对自己范读不自信,也可能是因为对名家范读录音有点儿迷信。
  我认为,任课教师亲自示范朗读效果最好,因为朗读不是见字发声,而是要创造性地把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朗读者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教师范读,更有利于教师教读课文。“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给学生做出榜样!”语文教师范读课文,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专业职责,教师这项工作做得好,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有利于学生模仿学习。如果总是使用所谓名家的范读,那会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从而丧失向高标准迈进的勇气;还会让学生觉得,连教师都做不到的事,我们哪里能做得到。身边的榜样才最有力量!
  范读录音可以用,但不能依赖。如果我们总觉得范读录音好,那何不先模仿学习名家范读,然后在课堂上来个“真人真唱”?
  板书环节的课件依赖
  传统教学中,板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教学以后,课件的使用大有取代板书之势。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需要具体分析。仔细考量的话我们会发现,课堂上应该呈现出来的内容无外乎两项:一类是课前预设的内容,如问题情境、例题、背景资料等;一类是课堂上临时生成的内容,如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发现的新思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等。前一项内容整合进课件中用投影仪展现出来,能克服传统板书效率低容量小的不足,节约珍贵的课堂授课时间,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后一项内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东西,有很强的或然性。如果教师凭想当然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每一项内容都预先设计进课件中,用课件来替代板书,让课件牵着教学活动的鼻子走,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师早已挖好的“温柔陷阱”里,那就很难实现课程的动态生成性原则,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及其思维结果的尊重,会扼杀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窒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道老师的思维学生真的永远无法超越?难道教师在上课时没有灵感突然来袭的时候?上课不板书,所有内容都依赖多媒体投影仪(课件)显示的做法要不得。
  预设性的内容尽可以用课件显示,课堂临时生成性的内容最好还是用板书。课件和板书,一个都不能少!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剪集依赖
  不少老师爱用视频、动画等再现课文内容,觉得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经常见到有老师在讲到名著节选类的课文时播放大段对应的电影、电视剪集;也经常见到有老师依据课文内容制作Flash动画,演示课文内容。我不能说这样做就绝对不好,但使用视频动画时一定要反复权衡利弊,一切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与发展为原则。因为语文课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语文课应该靠语言文字自身的形象性来唤起学生的形象感,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语文课中的形象性应来自学生大脑内部,而不是外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有学生的联想与想像参与,学生会主动思考,再造形象;而影视频剪集,人物的外貌形象是固定了的,学生再造形象的空间大大缩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已,学生的思维被限制、被固化,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更难以对学生语感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语感的提高还是要靠学生的语文实践,视频动画的形象性太强,会占用学生语文阅读的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除了极少数不用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要去用。
  诚然,多媒体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无疑会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如果迷信上了多媒体,过度使用多媒体,那也会对教育教学产生不利影响的。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0日第8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8 12:10
教师不能忽视教学基本功  2012年01月11日  作者:毕延威  来源:教育时报
  常规工作大检查,到一个乡镇听了几节语文课,没有随意评价,只和作课老师交流了一句:怎么教比教给了学生什么更重要,努力为他们推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看到一个乡镇作课的所有老师板书的粉笔字都正楷规范,这是我到教研室工作三年来,看到的唯一一次。
  我听罢课后查常规,每位教师座位上除了有一整套规定的东西外,还有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和“三字一画”。中心校教研员解释说,这“三字一画”是他们乡镇教师一以贯之的要求。对于教师备课各环节形式上的东西我不议,对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有个别教师流于形式也不去谈,但我对“三字一画”的做法大为称赞。
  记得我在全县优质课评比时,听过曾经作过省市乃至国家级优质课老师的课,也不时有写错别字的现象,更别说板书的字的好坏。可能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板书都比作课老师板书得好。我曾为此扼腕叹息:优质课的评比怎么可以这么简单粗陋?
  想想,自己是恢复高考后就读中等师范学校的,那时,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就是要练写好三笔字和简笔画,简称“三字一画”。“三字”就是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一画”就是简笔画。没达到此要求的学生,毕业证晚发一年,等于比其他同学迟毕业一年。所以,在那段学习时间里,“三字一画”成了我们学习的业余修养,不可马虎。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了,高等师范学校对未来当教师要写一手好字没有具体要求,何况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人预言,2050年纸质媒体将彻底消亡,就更没有人注重教师写字了。
  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呢?想起前一段时间,刚刚工作三年的女儿的学校里把她的一节公开课推荐为课例课,我办公室里的同事听罢她的课后回来告诉我,说女儿的课堂语言准确、妥帖、简练,肢体语言也准确到位,板书公正规范,注重对学生不规范语言的修改,对不准确的语言作补充和调适,有大语文教学的概念。
  我笑着问同事,何谓大语文?同事解释说:学语文,最重要的是感悟语文的兴趣,教语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传达学习语文的兴味。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仅在语言和书写上规范,更应该涉猎一些音乐、美术、建筑、影视、戏剧、舞蹈这样相关的艺术领域。
  同事的话让我想起了自己对女儿的教育。女儿开始教语文时,询问我语文教学法,我告诉她要把握住两个词:一个是“诵读”,二个是“琢磨”。至于对汉语言文字的“琢磨”,我告诉女儿的话也大多是同事说的那些话,无外乎加了一条,就是有时间要多方面、多角度学习,不要因为自己教语文,就不关注音乐、美术、建筑、影视、戏剧、舞蹈方面的知识。对于怎么诵读,我告诉女儿,我读书有读出声的习惯,尤其是遇到情文并茂的文章,我总是吟咏一番,在吟咏的快意之间,仿佛亲身经历过。古人也说读书要“使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心”,诵读只要养成得法,自然会不断进步。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在我看来,就是到了2050年,取消了纸质媒体,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名教师,写一手好字,也必须作为教师的基本功。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对汉语言文字有恰当、简洁、逻辑性的理解,并能声情并茂地诵读,增加自己语言的感召力。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住语言的变化和节奏感,包括音量的大小,语速的调适、弹性,长短句的穿插,口语板书相映衬,等等。再就是要做到教学语言的生活化,不要让自己的话语太书生气。要学会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就应该做到既要向书面学习语言,又要向口头学习语言,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轻松感和幽默感。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才能和学生友好地沟通。
  做一位好教师,要处处留心皆学问,既要做到对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又要出自于自然。(毕延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8 16:26
课堂选择与生活选择
文/徐莉

引言:
   富有意义的教育经验经常发生在班级中的课程经验边缘或以外。(马克斯范梅南)而这些“意外”促使教师、学生更多地反思和自省。课堂是特殊的教育情境,在这个情境中的教师,基于自己的预设,作出教育的、指导性的行动,而孩子们看待和体验这个情境的方式可能会与教师有所不同,甚至与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作出的理解和行动也不一致。课堂情境与其他类型的社会情境有何差异?教师是否需要在课堂上作出弥合差异的努力?当教育的影响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常常显出微妙,因此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

教育案例: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我爱我们班”这部分内容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东东的孩子跑得慢、力气又小,但他很想参加运动会,为班集体争光。让不让东东参加运动会呢?不让他去,他会伤心;让他去,会影响班级的团体成绩。课堂上我们假设东东是大家的同学,请大家作一个选择。
课上,同学们读完东东的故事,发表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出于对同学的关爱,认为应该让东东参加;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应该维护集体荣誉,说服东东不参加。我分别请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举手示意之后,开始同学间的自由讨论。我请双方同学说明各自的理由,尽力让对方同学接受。
在一轮自由讨论之后,曾反对让东东去参加运动会的那帮孩子纷纷被对方说服,改变立场,觉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给东东一个机会让他参加运动会,他一定会很开心。”并表示“即使成绩不理想我们也不会责备他。”也有个别孩子被反对东东参加运动会的那一群同学说服,觉得“班级荣誉是大家的,可以和东东好好说,劝他为集体做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不伤同学的心,也维护了集体的荣誉。”我允许他们改变立场,但必须陈述改变立场的理由。然后开始这个环节的小结:“无论你们最终决定让不让东东参加运动会,你们对同学的爱和对集体的爱,老师都体会到了。选择让东东参加运动会的同学在乎的是同学的感受,老师感受到你们对同伴的那份友善;选择说服东东不参加运动会的同学关注的是集体的荣誉,老师感受到你们对集体荣誉的热爱。”
同学们满脸错愕地看向我,似乎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难道没有谁对谁错吗?当我正为自己这个具有开放性的答案带给大家的意外而感到几分自得时,小江突然“噌”地站起来,大声对我喊:“ 徐老师,你别相信他们,他们都是骗子。”话音未落,我就看到他的眼泪流下来了。教室里突然变得很安静,只有小江的啜泣声。我们全体都愣住了,呆呆地看着他。见我们不明白,他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哽咽而坚定地补充道:“那些说让东东去参加运动会的同学都在撒谎,嘴上那么说,事实上他们才不会让东东去参加运动会呢!”。同学们不乐意了,他们齐刷刷地回头,用极不友好的目光看向教室最后一排的小江。短暂的沉默、对峙之后,几位同学们纷纷举手抗议:“不,我们真心愿意给东东一个机会!”教室里陷入混乱,大家七嘴八舌,或小声嘀咕,或大声议论,有的甚至直指小江,向他质询。
发现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小江流着眼泪强调:“老师,他们说假话,其实他们心里都不是这样想的。”可他的声音湮没在混乱中了。还没容我做出应对,他又对着那些与他争辩、对他怒目而视的同学大声喊起来:“那你们为什么不让我去参加运动会呢!”当他开始在教室里放声痛哭时,教室里又静了一小会儿,接着是更加汹涌的声讨:“没有,我们没有不让他(你)去。”
我笑笑,一一看了看小江和那几个奋力反驳者,等大家激动的情绪稍稍平息一点之后,就小江参加运动会的事做了个小调查。我发现小江的确没有撒谎,刚结束的学校运动会之前,虽然小江一再努力争取,但大家就是不同意让跑得很慢的小江参加运动会,这事让小江非常难过,所以这节课的讨论深深刺痛了他,他不平则鸣了。
这个课堂上的意外事件,让我在心里一下子闪现出很多问题:为什么孩子们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作出的选择不一致呢?为什么当小江指出问题所在,却招致大家一致的反感和抗议呢?为什么当孩子们意识到自己态度前后不一致,还要不停辩解?他们怎么看待自己前后选择的矛盾呢?
课堂上,我迟疑了一下,最终没有简单地提出上述问题、批评同学们言行不一致,因为那一刻我不知道深究下去是否恰当。我不愿让同学们和小江觉得我在偏帮谁,也很担心我的追问或者不当回应进一步加剧同学们和小江之间的对峙,便笑着打圆场:“这样好吗,下学期的运动会如果小江仍坚持参加,请今天决定让东东参加运动会的同学也能投小江一票,支持他参加运动会,行吗?”同学们犹豫了一会儿,复我一片还算响亮的应承。
这个环节似乎过去了,因为我没有唯一答案的小结和小江的意外事件,大家尝试站在东东同学的立场处理问题的角色置换变得模糊起来,我只好更加着力于通过故事续编引导孩子们假想:“如果我是东东,该怎么作出选择?”希望同学们明白,我们都有为集体做点什么的心愿,而发挥自己的所长是更好的选择。可是,在后半节课的讨论中,我分明看到小江眼中的不平没有减少。倒是同学们,好像很快淡忘了课堂上的那场激烈争执,轻松愉快地进入了新的体悟和讨论环节。
如果把学生比作花朵,那么每朵花都是与众不同的,这是一种个性美。但个人身处集体之中,还有和谐美的问题。我不能忽视孩子们的共性问题,也不应忽视小江的问题。如何让他接纳这次的“不公平“(小江语),与大家友好相处呢?
课后,我分别邀请了几个课堂上反应最强烈的同学聊起这事儿,发现经过一小段时间之后,孩子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已经比较冷静、客观。他们说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前后态度的不一致,也觉得有些不安。但他们强调,在课堂上小江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全班同学,说大家都是骗子,实在太过份,所以才会一起指责他。从孩子们的言谈中,我发现一个教学之外的重要问题,小江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是个被同学和老师普遍嫌恶的孩子。当我指出这一点之后,他们承认,如果换作其他同学,也许在前些日子的运动会筹备会上,就不会全班众口一词地反对小江参加运动会,无论他怎么请求都予以拒绝。“你们心里的疙瘩影响了你们的决定。”他们笑着承认。
然后我找到小江,请他自己分析一下大家态度前后不一致的原因。当他的认识由“他们撒谎”转变为“他们故意和我作对”时,我便直接指出他和同学关系紧张的问题:“也许我们该想想怎么让大家接纳你,这样他们才会因为接纳你而在意你,因为在意你的感受而愿意成全你。”看到小江从愤懑堕入沮丧,我安慰他:“我有时也会因为别人不喜欢我而感到沮丧,但如果只是沮丧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一起找找自己的问题,然后试试怎么能让更多的人越来越喜欢自己。”
课似乎结束了,但我觉得对有些问题而言还只是个开始。我找到班主任老师,给她讲了小江的故事,对老师、同学们与他的紧张关系可能带来的彼此伤害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我坦率地说:“他太以自我为中心,平日里我也不大喜欢他,不过通过这事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克制自己的偏见,帮助他融入集体,这样,他与同学的关系才可能有一点改善。”

自我反思
东东的故事改编自台湾国语教材,作为这套教材的编者,我很清楚编写意图,当初我们看重的就是这个故事中可能存在的两难选择:关爱同学还是爱惜集体荣誉。将这个故事放在这里,并不是让学生完成一道是非判断题或是单项选择题,让不让东东参加运动会不是问题的关键,不设唯一的答案。面对这个两难问题,孩子们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只要从“爱”出发,将心比心地处理这件事就行了。可是,我明显感到教学中孩子们自发地想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且这个愿望十分强烈,这让我有些意外。
孩子们似乎经习惯了唯一的答案,在有意和无意之间,不断地揣摩着我的意图,试图找到这个唯一的答案。他们在努力地迎合一种潜在的标准,他们由一种近乎本能的力量支配着。当我提供了一个不确定的答案时,却因此感到了这个答案带来的压力。
课后,我不断回到课堂上的这个突发事件。小江提醒我:无论怎样努力地创设情境,进行角色置换,故事终究不是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孩子们在故事中的选择不一定就是孩子生活中的选择。他们在处理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时,常常就是双重标准。而我居然以为,让孩子们假设东东是自己的同学就是在让孩子们处理自己的事,看来我错了。
一个闪念,这是不是说明孩子们的本性就是虚伪而自私的呢?我立即否定了自己的这个念头——你不是经常提醒自己,武断而草率地下道德判断是非常有害的吗?——看来,我并没有逃脱潜在的思维习惯的支配。实在没有必要扩大这个偶然事件的意义及影响。
感激小江,正是因为小江的抗议,使假想与生活的真实在孩子们心里有了一次真正的交锋,回想起课堂上孩子们的尴尬、孩子们的反感、孩子们奋力地争辩,我觉得虽然最后没有给他们一个确切的评判,但仍引起了他们内心的不安与震动。我只是不确定,课堂上不直接指出同学们的问题,并就此展开更加深入、触及心灵的讨论是否算作我的教育立场的丧失,一次决策的失误?我课堂上的“不了了之”是否过于消极?而课下的交流放到课堂之上是不是更具有教育的意义?

教学延伸
情境可以看作“人必须对其作出行动的各种具体细节的总和”。无论教师如何努力、用心,课堂情境与生活情境总是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细微差别。这个差异客观存在,所谓情境再现只是一种理想,只要某一处细节不同,就可能会导致孩子们作出不同的选择。如果你信心满满地保证完全一致,那也只说明你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来理解情境。因此,孩子们课堂选择与生活选择出现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能够分析、把握和理解孩子的情境,然后根据我们与孩子所处的关系的方式作出行动。而不是简单的责备他们课堂选择与生活选择出现不同,更不需要动辄断言“你们是一群小伪君子”。
在这个案例中,故事中的班级荣誉和朋友情谊是虚拟的,孩子们需要调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来感受和理解,然后采取行动,这个行动本身也是虚拟的,无需证实。相比之下,他们与小江的关系,以及他们与自己班集体的关系却是具体而实际的。东东是一个不存在的虚构的同学和朋友,他与同学们没有情感上的直接交流,对他的情感想像使孩子们的选择面临更多可能。而小江这个日日生活在身边的同学,因为和老师及同学们关系一向紧张,大家在处理这件具体事件时,自然是毫不犹豫地舍弃他,站在了集体利益的立场上。
当孩子们的课堂选择出现与生活选择不一致之后,教师怎样的行动才是恰当的,我想这也没有一个封闭和唯一的答案。我们往往将教师的行动简单等同于即时干预,即时应对,其实,有时教师不了了之、不置可否同样是一种行动,耐心等待、延迟判断也是一种行动。行动是否有效是检验其是否恰当的标准,这个有效应该是在平衡了速度、安全和收益三者之后产生的。
教师特别提到,孩子们对唯一答案的强烈期待,甚至有探察教师意图,迎合老师、迎合标准的倾向,这可能就是长期的消极经验带给孩子们的消极影响。试想,如果孩子们在过去的学习经验中获得的都是唯一而确定的答案,他们自然就会被“训练”出对这个唯一而确定的答案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如果孩子们所经历的选择都是虚假的选择,当真正的选择来临的时候,自然会感到“意外”、“惊讶”、“不知所措”。需要反思的不只是某一位教师。

点评
“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站在学生的存在的角度理解情境,然后作出教育的、指导性的行动。理解程度影响着教师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
课堂上,教师笑着打圆场是基于“不确定”,担心处置不当加剧小江与同学们之间的对立,造成对孩子们的伤害——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矛盾冲突比较激烈的时候,冲突双方会对教师的反应过于敏感,此时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已经产生怀疑,认为不是最好的干预时机。于是,教师轻描淡写、四两拨千斤,为自己的延迟判断创造了空间和可能。
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结束了,教师的行动却没有结束。教师课后与孩子们的对谈表现出教师理解孩子们体验的诚意和能力,否则教师可能就无法发现问题的重要症结:“小江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是个被同学和老师普遍嫌恶的孩子”,然后采取进一步,看起来更加针对问题实质的行动。教师甚至坦率地告诉了孩子们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得以发现教育的尊重与平等。特别是教师事后与班主任的对谈,让我们感受到教师充满诚意的自省以及解决问题的态度。
不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防止伤害以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将教学放置于一个更加完整和广阔的视界之中去理解孩子们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我们“看到”老师课堂上耐心的倾听、充满善意的微笑,“听到”教师课后的三次对谈和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的思考,我们就会明白教育因其不确定而充满挑战和美好的含义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8 16:50
做一个懂得反省的教师
——写给宇琼的一封信
■江苏   袁卫星
宇琼:
你好!你这个昔日的“课代表”如今步入了教师的行列,我拿什么来欢迎你呢?还是像过去一样,写封信,对你的事业成长谈些供你参考的意见吧!
梁启超说,纯粹的教书只能体味到一种人生趣味,单纯地做学问也只能领会到另一种乐趣,既教书又坚持做学问的人,却能拥有两种甚至更多的趣味。那么,怎样才能教书又做学问呢?我提三个词:吸纳、思考、创新。
先说吸纳。吸纳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书本中吸纳,“重要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有时候不求甚解,有时候要做卡片,有时候还得不耻下问;要学会坐冷板凳,孤身一人,孤灯一盏。也可以从同行身上学,这需要有两把尺子,一把量别人的长处,一把量自己的短处,要善于从别人那里“学”东西,甚至“偷”东西;要常问自己:“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怎么就没有想得那么深呢?”
再说思考。一个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摸索了一段之后,应当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而不是人云亦云,唯唯诺诺。比如为“后进生”补缺:不是一味地增加练习,多做多讲几道题,而是首先要给他解决动力系统问题,要让他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激发他学习的兴趣,要磨炼他学习的意志。至于知识系统问题,方法系统问题,在动力系统问题解决以后再解决,就容易得多。最重要的是在学科教育中的思考:事先而思,行而有序;事中而思,行而不迷;事后而思,行而有得。思广则能活,思活则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
教师课前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可谓“事前而思”。有的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没有主见的,很少考虑与课文关联的对比性材料、结论性材料、实例性材料及扩展性材料等,一味地按照教参图解课文,囿于他人的陈说定论,甚至将错就错,圆人所说。有的教师很少分析学情 ,很少研究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知识结构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情感需求的差异,很少让学生有“沟通前的准备”,因此就创设不出黑格尔所说的“情境”。黑格尔说:“情境就是更特殊的前提,使本来在普遍世界情况中还未发展的东西得到真正的自我外现的表现。”
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可谓“事中而思”。课堂提出并让学生们回答的问题,应当有层级,有梯度,更重要的是有弹性,有空间。有弹性是指问题不求答案的一律,不搞“1+1= 2,不搞“天空是蓝蓝的而不是灰灰的”那一套。有空间是指学生有思维活动的空间、创造的空间。思维活动空间大,创造空间也就随之扩大。这里有一点应注意:有层级有梯度有弹性有空间的问题,提出来后不妨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然后抽样来念一念,这样可以避免总让一些“优生”占了先。
教师还应当有“事后而思”,对于一堂课的得失成败要及时总结。我主张每堂课下来都要写“教学后记”,写在教案后面……
最后说创新。首先观念要更新,以教学观念为例:应当把尊重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第一观念,时刻牢记每一个学生的姓名中都包含着独立与尊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中都蕴藏着创造与成功;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第一要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地想和做,让他们有更多的社会实践和交往合作机会;把丰富而变动不居的教学过程还原到整体的生命活动中去,努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教学恢复生气与乐趣,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其次手段要革新,尤其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应当认识到,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的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电子出版物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写作方式,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言输入等,单纯的文字写作变化为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在这样一个技术背景下,我们教育教学必须考虑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合理使用。青年教师应当责无旁贷地走在现代化媒体运用的前列。
再次内容和形式要创新,要走在课改的前列:要体现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活动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要追求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要落实价值取向的个体性,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
吸纳、思考、创新,这三个词,我认为是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关键词。那么,有没有更重要的词汇了呢?如果有,我认为应当就是在这三个词基础上的深入一步的一个词:反省。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在一次笔会座谈中说,20世纪以来我们犯了两个短时期内改变不了的大错误,那就是人口和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闻听此言,在灵魂震撼的同时,我私下里提出这样的命题——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确确实实应当进入反省时代了;中国教育进入全社会共同反省、审视甚或忏悔自己的时候,也就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开始!
宇琼,我希望你和我一样,学会在教育中反省自己。我给你推荐一位榜样,他就是《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等书的作者、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李镇西。
李镇西老师是懂得反省的。早在1987年到1990年期间,他就发表了一系列教育反思的文章:《商品经济的德育思考》《中学德育危机原因初探》《从理想的天空到现实的大地》《正视历史的进步》《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德育的困惑》《关于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教育观念的十大碰撞》……这些文章,以现代的眼光,用李镇西老师自己的话来说,观点也许偏激,认识也许片面,论述也许肤浅,但是,其中对教育现状的忧虑是真诚的,对教育弊端的思考是严肃的,对教育改革的期待是热切的。从这些文章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决不因循守旧的革新派。
宇琼,任何一个精英的形成,我们承认有机遇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靠他们自己,靠他们自加压力、自求进步,不懈地努力,更上一层楼。
——让我们以此共勉,奋步向前!

                                              你的同事   袁卫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 23:44
http://wenku.baidu.com/view/dd012b0e763231126edb11d0.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dd012b0e763231126edb11d0.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dd012b0e763231126edb11d0.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 16:23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6672&goto=lastpost#lastpos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4 11:30
网络教研E时代,您准备好了吗? 网络E时代已经来临,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感慨没有网络,该怎么过?是啊,我们使用网络上网查资料,打游戏,偷菜等等,打发了很多的业余时间。但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是否知道网络教研时代已经来临?昨天,笔者和一位老师聊天的时候,我问他网络教研是什么?他很漠然的问我这是什么,是不是就是上网查查资料,开个博客。笔者很愕然,原来这就是他所认为的网络教研。那么什么是网络教研呢,网络教研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是传统教研方式或常规教研方式有益的补充。
网络教研最初是由许多教师、教研员零星的、自发的、分散的利用网络来开展教研,到后来发展成教师、教研员的自觉主动行为,即由“草根教育”转变为“专家引领”,网络教研才焕发了生机。而且我敢大胆预言,网络教研以后将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我们的学校和行政主管部门,将会在实际工作中推广这种形式的教研,甚至今后将成为教研的一个主要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网络教研已经有了实足的发展,推出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出了很多新的网络名师,着实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新的明天。不仅如此,网络教研已经不是单一的民间行为,教育部已经组织了不少网络教研培训活动,比如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国培计划知行中国的研讨活动。这些事件,无一不在提醒我们网络教研时代已经来临。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如何应对网络教研时代的来临?笔者以自身2年多的网络教研经验总结出了一些浅薄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 要平常心不要功利心  
笔者的团队中,存在这样一类老师,他们总希望不努力不认真研究就可以获得一些成果,天下掉馅饼的事情是很少出现的。有可能在单位有这样的事情存在,但网络不可能的。没有努力,没有奉献,是很难在网络上收获什么的。记得笔者08年接触网络教研,完全是懵懵懂懂的,摸不到门道,后来加入了新教育论坛和K12论坛,认识了一些朋友,经常与朋友们进行交流,帮助朋友修改文章,从不奢求回报,才有了不少真心朋友。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拜了师,加入到了现在的团队。加入团队后,笔者怀着一颗奉献的心,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帮助统计团队的信息、制作电子杂志等等工作。正是笔者这种奉献的精神,让师傅非常赏识,对我青睐有加,交付了很多重要的工作给我。
当然,我并不是认为功利心不应该有,而是希望大家不要被其蒙蔽了双眼,变得急功近利。加入团队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生命状态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前,自己感觉作为一名小学老师碌碌无为,心中看不到希望。但是现在,只要想到每周都有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志同道合者与自己交流探讨,心中就倍感温暖,仿佛自己找到了某种依托。泡一杯清茶,闲坐电脑前,抛却一身的疲惫,这是我最为享受的。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们总是怀着一颗功利心,希望付出就要立刻见到回报,但这怎么可能呢,有的时候付出了很多回报迟迟不来,有的老师就开始打退堂鼓,不再肯付出。但一旦他们不再付出,机会却来了,本来机会是准备留给他们的,但他们却在机会来临前放弃了,最终也与机会失之交臂。所以,笔者觉得要想在网络教研中有所成就,就得有一颗平常之心,不计较个人得失。  
我的师姐温爱娟老师,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很依赖丈夫。但她勇于突破自我,承担团队的讲座任务。据笔者了解,很多老师一生可能都没有做过一场讲座。虽然团队的讲座,是在网络上,但也有一百多个老师收听,这是需要挑战内心的胆怯,勇敢担当的。温老师通过准备,最后讲座非常成功锻炼了自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师,来听讲座的老师达到了一百八十多人。而听讲座的人中恰恰就有他们广西教育厅的一位领导,他很赏识温老师,也邀请温老师在广西的网络国培班上发言。后来,她也勇敢地不远千里去到济源为老师们做了一个成功的讲座。就是这次讲座,让她获得了上班主任核心杂志《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机会。
二、 要恒心不要“行”心   
笔者在班级自主化实验团队中遇到了不少老师,他们开始的时候是非常有热情,愿意在网络上搞一些研究,但时间长了,他们就懈怠了。原因很简单,我们做老师是很辛苦的,白天要在学校教学研究,晚上回到家还要忙于家务孩子,实际上上网的时间是不多的。刚开始的时候,一时的热情,让他们能够克服一些困难,但时间长了,人是有惰性的,而网络教研是不能短时间出成效的,所以很容易就散发了热情,就没有了开始的激情了,所以也越来越少的参加网络研讨活动了。
所以,笔者认为网络教研需要我们参与者保持一颗恒心,一颗不断坚持的心,而非“行”心。激情,是需要永葆青春的,是不能一时而过就挥发了。笔者的师姐覃丽兰老师,就是一位有激情有坚持的老师,要说她,绝对比任何老师都要辛苦,她白天带着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晚上还要忙家务照顾孩子。就是这样一位如此辛苦的老师,还坚持着参加笔者所在团队组织的每一次活动,不仅仅如此,她在团队中还负责着一些领导工作。当然,她的收获是巨大的,1年多来,主编了一本书,参编了2本书,发表了不少论文,这一切的成果就是源自于她的热情和坚持。
三、 要长远规划不要随波逐流
有些老师已经参与网络教研好几年了,但依然没有起色。经过深入交流,笔者发现这些朋友从没有做过什么规划,就是参加参加团队的活动,在教育教学中做一些小尝试。他为什么好几年没有收获,归根到底是缺乏对自我的规划。
每一个参与网络教研的老师,都必须懂得规划自身。人生短短几十载,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目标。我可以不腰缠万贯,但一定要让家庭丰衣足食;我可以不成名成家,但一定要曾经奋斗过;我可以一辈子籍籍无名,但一定要有三五知己……各地教育局现在也要求老师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教研也需要做一个网络教研发展规划。说到底,还是要自己心中有个目标,一个月要完成什么目标,一年要完成什么目标。规划的制定必须是真实有效的,符合自身的实力,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的。比如我们规划自己1年内通过参加网络教研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能够发表1到2篇省级以上论文。3年内通过参加网络教研进行新的教育理念试验,在学校和当地造成一定的教育影响。
参与网络教研,不能局限于网络,需要不断地开拓各种领域。笔者从08年参加网络教研开始,2年来笔者成长了不少,但笔者并不局限于网络教研,笔者发现本地的教育周刊做的非常的不好,进行了一些思考,最终给报社递交了一份策划书,帮助教育周刊进行了改版活动,并主持了其中的几个栏目。其中的闲话栏目就是采取了网络研讨的模式,通过群聚集了一些家长和老师,共同研讨一些教育话题,出了不少很好的教育稿子,在当地有了很大的影响力,成为教育周刊的一个金牌栏目。通过栏目的运作,我获得了当地媒体的重视,自身得到了发展。
四、 要精诚团结不要各自为政
笔者与一些朋友交流的时候,他们都有提到他们学校的老师都不知道他们加入了笔者所在团队。笔者很好奇,问他们为什么不告诉别人并推荐他们一起参加团队做一些研究。他们总告诉我说做人要低调。我发问:这跟教育教学研究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是坦诚的,同事不但会敬佩你还会向你学习。一个人在一个学校独立的做一些研究是很困难的,如果能够有一些志同道合的盟友加入到一个活动中来 ,这样在日常的试验中,就可以互相协商互相探讨,共同解决试验中遇到的问题了。
事实上,在单位里“拉人入伙”是极为重要的,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尚显保守的社会里。自主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短时间内很难“一朝成名天下知”。在旧有体制力量依然强大现实下,如何冲破束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智慧。任何人都不可能无视周遭的环境、领导的评价去进行实验,这不理智也不现实。只有让更多的老师甚至是领导加入进来,自己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一个人、一个学校的人、一个地区的人,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自主化,他们才会不将你打入异端的另册。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够在这个小群体里达到“领头羊”的位置。
特级教师凌宗伟,经常和这样那样的一线教师、理论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他告诉我感觉收获颇多,自己的思想也有了很多升华,更趋于完善。所以这几年凌宗伟先生领导的二甲中学也在全国名声渐长。在研讨交流中还要学会与人合作,成为团队。秦望老师,就带领他的7+7教育团队,通过团队老师的一起努力,最终在学校、县级市、地级市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获得了很大成功,2010年的《班主任之友》就专题发表了他们的文章,还以一个团队的形式上了杂志封面。
郑学志老师,通过聚集全国的优秀教师,一起搞班级自主化实验,在全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影响了二百多所学校的五百多老师,使得很大一批学生获得了实惠。试想郑学志老师和秦望老师如果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获得这样大的成功么,笔者以为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搞网络教研,就必须有一颗合作的心。通过融合人员,共同研究,互相弥补,才能做出更大的事业。
五、 要结合实际不要坐而论道
有的朋友参加网络教研也很积极,活动中也激烈的进行思想碰撞,但实际教学中还是我行我素,这不是做网络教研的态度。任何一个教育理念,能够在网络教研的大环境生存下来,总是有精华所在的,比如新教育就很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接触了新的理念,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我们就要把握好的地方,然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进行试验,以期望获得一个好的结合,为孩子造福。如果仅仅是局限在讨论之中,那和空谈有何不同。空谈误国,空谈不可能有长足发展。
行成于思,思源于惑。网络教研,还需要多读书、多反思。很多人误认为,搞网络教研是不需要读书的,只需要讨论讨论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案例经验。笔者觉得书是必须去读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源源活水。我原来参加研讨的过程中发现大学本科阶段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潮流,常常因为看到别人说出的言论而不知所措,无法了解其本质内涵。不仅如此,在与一些名家对话的时候,也发现很难与他们做一些深入地研讨以升华自己。所以,我从08年开始读书,先后读了《班主任工作招招鲜》、《把班级还给学生》等等上百册书籍,各种教育思潮都能了解一二,自身也能够更好的进行网络教研,把握住与名家交流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光阅读不深悟不反思不写作,也得不到实质的思想素质提高,所以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上还必须坚持反思写作。郑学志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每次交流后,大家思维激活了,往往有话可说。但是时间稍微长一些,激情过后就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了,思想不用语言固定下来,往往就会溜走,就会使研讨失去作用。好记性当不得烂笔头,现在也是这样的,尽管有电脑,不及时写下来,你的发现,你的研究就会被搁置。所以,请大家务必养成及时写作的好习惯。”
钟杰老师,本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能够成为一名被大家所熟知和崇拜的名师,源于她厚积薄发,笔耕不缀。自2006年起,钟杰老师在“班主任之友教育论坛”以《招招都是情,情到深处即无招》、《静听花开的声音》、《教育航海记》、《教育西游记》为主题帖书写教育故事近200万字。功夫不负有心人,《教育航海记》主题帖华在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2010年5月正式出版;《教育西游记》则由万千书系策划出版。
如果没有200万字的教育教学故事的撰写,钟杰老师也不可能出版2本专著,也不可能在班主任工作方面越来越有经验。有些老师不要说200万字了,连1000字的文章也懒得动笔,如果这样参加网络教研活动,就算有所心得有所悟,如果不能及时记录下来,也会稍纵即逝,成为过眼云烟,谈何发表,谈何提升。网名快乐相伴的曹建英老师刚写文章的时候,连标点都不会使用,写出来的文章她自己形容为:“惨不忍睹”,但她坚持不断写作,不断修改,现在发表了不少文章,杂志社也不断向她约稿。因此,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写作是网络教研的一个必须养成的好习惯。
王国维说人生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3种境界表明要有理想、寻求,并锲而不舍地努力攀缘,才会获得胜利。
作者:鞠锋
发表于2011年2月刊《班主任之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0 17:09
http://xnjyw.5d6d.net/thread-46672-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25 20:47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0262&extra=&page=1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