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解读:艺术 美术 美术课和艺术课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因为它们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与创造性的培养。这两门课修订后的课标有哪些变化?在落实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针对广大教师关心的一些问题,本期专版刊发了修订组专家的解读。——编者 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 ——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尹少淳教授 福建省泉州市现代中学初中学生在上美术课(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杜悦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日前已经颁布。实验稿课标在实施过程中显示出哪些问题?课标修订的过程与原则是怎么样的?修订后课标有哪些变化?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尹少淳教授。 记者:经过10年实验,实验稿课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尹少淳:这个问题可以从教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和教材的变化3个方面谈。 教师的变化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能够从人的素质和发展的角度认识美术课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开始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学生素质的培养联系在一起。第二,教师能够将美术课程放在文化背景中思考和实施,不仅赋予知识与技能学习目的性,使得美术表现活动指向广泛的文化和生活情境,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征。第三,教师对美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接受了一些适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美术教学方式和方法,并自觉地加以运用,包括接受性学习方式和这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第四,教师对美术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拓展更加主动和自觉,部分教师甚至成为校本课程的编制者。第五,教师能够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地选择和拓展美术教学资源。他们将课程资源视为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在认识和选择上拓展到了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多方面。第六,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多样的美术评价方法。第七,教师由单纯的美术教学的实践者,变成了思考者、研究者,一些教师实现了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教材的变化表现在既注重美术知识与技能,又能将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人文、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情感表达联系起来。内容更加活泼、开放,能联系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精神。范例、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要素更加丰富和完整,出现了引导学生学习的栏目,并因此展示了丰富的“教育性”和“学习性”。美术教材的呈现方式也更加丰富,除了纸本之外,还有电子辅助资源。不同的美术教科书也比以往更加注重地域特色,并追求独特的编写思路。 学生的变化应该说是因为教师和教材变化的结果。由于美术课程降低了难度和较为专业化的要求,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相联系,教师的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性,采用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种教学方式,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成果呈现方式,使得学生更亲近美术学习,参与性、互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增强,并能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记者:实验稿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修订是依据哪些原则作出的? 尹少淳:实验稿课标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实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思想和条件方面的限制。由于长期以来美术课程未受到真正重视,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难以完全实现。一些学校缺乏专职教师,降低了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材料都不具备,学生甚至连颜料都买不起,别说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即便最为传统的教学要求都满足不了。第二,辩证思维的缺失导致了美术课程改革中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在强调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候,极端地排斥接受性学习、示范和临摹教学。第三,在强调综合和教育功能的同时,对美术本体有所忽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人们或者过分强调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或者过分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或者对文化情境过度阐释,挤占了应有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概括地说,上述美术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困窘和失误,其原因可以分为条件性和认识性两类。条件性的原因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在追求教育公平性的努力中得到逐步的解决,而认识性的原因则需要加强学习,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辩证性从而加以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的修订原则是:坚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基点;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记者:修订后的美术课标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什么? 尹少淳: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可以概括为“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具体而言,就是对实验稿课标的思想精髓,需要“一以贯之”。需要改变的方面主要包括:对美术课程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完善,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对课程内容的表述结构进行了调整。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梳理了“欣赏·评述”的逻辑顺序;调整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增加了设计的分量,使得与工艺的关系更加平衡。对“实施建议”部分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使之更简明、准确。 这些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课程性质的表述、课程表述结构的变化。标准修订稿在美术课程性质表述上增加了一段限定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受、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增加了这一限定语之后,美术课程独有的性质和特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强调,还原了美术课程应有的面貌。 在前期的调查中,许多美术教师要求对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作出更明确的规定。作为回应,这次修订采用了一些“强化”和“量化”的方式。具体而言,将“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这种改变意味着力度上的一种增强。在“评价要点”中,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等等。 记者:依据这些变化,您对教材修订及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具体建议? 尹少淳:课标修订稿将对美术教材的编写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是课程实施的终端,课标修订稿秉持的理念、设定的内容、倡导的方法有赖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建议教师,其一要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放在文化的背景之中、生活情景之中,使美术教学与价值发生关联,使体用相互结合。其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的培养,不让学习止步于义务教育阶段,以求对美术的长久兴趣和学习。其三不偏执于一种学习方式,要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综合效应,但鉴于课程改革的主旨,依然需要关注研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 |
尹少淳老师谈美术与文化 |
晓闽 发表于 2007-10-14 |
10月12日,在浙江武义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会议上,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中国美术家会少儿艺委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尹少淳教授亲临武义,在实验小学的报告厅里,他做了非常重要讲座: “再谈文化”。 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这里刊出,提供给大家思考: “文化的交融是生存空间的交融”, “封闭与交融导致的不同结果”。 “文化交融的意义”—— “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发生着变化。” “优秀的文化——生物性和人性的双重满足、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满足、身心状态的高质量的提升。” …… “文化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综合体”—— “兴许只有专门的学者才可能从综合的视野看待文化。” …… “人们需要熟悉自己的一隅,也需要概略地了解文化的图景。” “没有文化视野的人只了解自己所居的一隅,有文化视野的人不仅了解自己所居的一隅,而且能将自己所居的一隅放在文化的视野中来认识。” “比喻: 在GPS中,我们需要在具体的位置与大的范围中不断的变化。既知道所在地的信息,又需要知道更大范围的信息。” “还原: 我们需要熟悉居住地,也需要了解我们的居住地在更大的版图中的位置和关系。问题是,很多人只熟悉居住地,而对其与外界的关系一无所知,也不关心。” “我们需要了解,甚至掌握美术,也要了解美术与更大文化范围的关系,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美术又是如何反映了文化。” …… “将具体的事物放在文化的脉络中考察,被认为是文化观。” …… “各个学科都要与文化连接起来,我们所做的是打通美术学科与文化之间的通道。” …… “我们倡导的将美术学习视为文化学习,是这样的吗?!!” 尹少淳教授在讲座中举例:“我所居住在的位置,是北京的花园村,作为我来说,只知道花园村和其周围的地方可以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花园村是在北京的海淀区,只知道海淀区就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海淀区在整个北京的位置,只知道这些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北京在亚洲的位置,这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北京在整个世界的位置。 一个美术教师只知道自己的课堂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其他问题。” 当一个美术教师把美术教学放在文化的脉络中考察的时候,其视野就宽阔了。在美术活动中,很多问题是不能仅仅用审美来解释的。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在美术学科教学活动里,许多问题是不能依靠审美来解释的,天坛顶部的瓦是蓝色的,为什么用蓝色?是审美的原因吗?这样解释肯定是不对的。必须将其放在观念形态中思考。 今天的美术史研究,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了,而是从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思考与研究。 我的思考: 2002年7月20日,第一次到河南省进行艺术课程教师培训的时候,我提出了把综合艺术课上成文化课的观点。 2003年7—8月,在苏州大市的两次艺术课程教师培训,在无锡市的艺术课程教师培训中,我又反复提出了“把综合艺术课上成文化课”的观点。 几年来,这一观点反复在向周围的人渗透中,但其真正的意义似乎还是没有人理解。 直到2006年8月5日,在艺术课程网注册了这个博客,从8月8日开始,又在几十篇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阐述这一问题。 来到浙江师范大学后,听了高旭彬老师的高中美术课教学,我再次提出了“把美术课上成文化课”。 这5年多来的实践与教育现实似乎在验证着尹少淳老师2007年10月12日在浙江武义实验小学报告厅里所阐述的观点: “文化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综合体”—— “兴许只有专门的学者才可能从综合的视野看待文化。” …… 尹少淳老师在报告里曾经说过:一个具体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一个具体在某个生产岗位上工作的工人,可能不会这样去思考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美术教师,不这样思考问题,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我清晰地记得高旭彬老师在武义实验小学报告厅里的话,尹老师的讲座使我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清晰了。 这是非常欣慰的…… |
美术“好课”之我见 (作者:尹少淳) |
|
我先给大家一首诗: “上课日当午,汗滴课堂土,须知美术课,课课皆辛苦。” 3天以来,每个老师准备、上课都非常的辛苦,特别的投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我首先向每个上课的老师表示敬意。 下面我讲个小故事: 有一个家庭,这一天妻子在厨房做饭,准备炒菜,丈夫在客厅看报纸。妻子从厨房探出头来喊丈夫,没有酱油了,去打酱油。 丈夫就出门了…… 这个故事有3个结果: 一是买酱油的丈夫买好酱油后,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家商店里处理皮鞋,是“跳楼价”,大甩卖,他就挤进人群,过去看,很动心,于是买了一双皮鞋,高兴的回家。结果妻子问他酱油买到了吗?他说买到了,但一抬手,发现手里拎的是皮鞋,而不是酱油,一想,坏了,酱油忘记在皮鞋大甩卖的地方了,他被妻子一顿臭骂。 第二个结果是,酱油和皮鞋都买了回来。 第三个结果是,买皮鞋的时候把酱油瓶子打碎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在教学中,我们所遇到的情况有着偶然与必然,预设与生成,这二者的关系如何把握是每个教师需要好好思考的。 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怎么样对待教学目的的问题。 教学中目的不明确,知识、技能的具体目标也就不能实现,目的这个问题,解决它的关键在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达成教学目的,那就需要将所有的教学精力放在重点这里,而难点呢,就需要在重点解决的问题里去找。 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水彩画的表现。假如是表现水彩画的湿画法,其重点就是解决湿的问题,而湿画法的难点呢,难就难在对水分的把握,这也就是说,解决水彩画湿画法是教学重点,而对水分的把握程度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课堂教学里要在重点上下工夫。 这样,就要求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与教学相关性的问题,相关的东西就放进去,而不太相关的东西就少放,而无关紧要的生发是没有意思的。 下面,我想说说美术教育的目标。美术教育属于学科教育,美术学科教育有两个功能,一是美术功能,二是教育功能。在一堂美术课中,这两个功能需要兼顾这才是一节相对完善的好课。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不知道俄罗斯的国徽是什么? 俄罗斯的国徽是鹰,是一只双面鹰,为什么双面?因为俄罗斯这个国家横跨欧亚两个大洲,一边是亚洲,一边是欧洲,这双面鹰的两只眼睛是两面看。同理,我们的教学也需要兼顾两个方面的功能,不能偏颇一方。 另外,我们每个教师一定要有全面综合的观念,做事情、教学都不能盲目,不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今天,这是一个有很多可能性的社会里,就如同我们的数学、英语的考试那样,是多选题的,A、B、C、D多样的答案都有的,对待一堂课也就有很多的观点,这需要老师们自己找到其中的道理,而不是仅仅听一两个人谈。 |
版画与少儿美术教育——专访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尹少淳 |
少儿美术教育中,版画是做得最好的 记:为纪念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诞生80周年,中国美协将2011年定为中国版画年,请您谈一下版画艺术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尹少淳(以下简称“尹”):就我个人判断而言,在当下的少儿美术创作和教育中,版画是做得最好的。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有一批执著的人在很热心地推动少儿版画教育的发展,比如中国少年儿童版画研究会会长张桂林等人。另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像江苏东海、郑州新郑等地对少儿版画教育比较支持,经常开展一些活动。 相对而言,绘画是直接性的表现艺术,可以直接表现,版画则融绘画和制作印刷于一体,蕴含了两种价值,一种是自由性的表达,一种是对材料控制的感觉,让少儿在其中体会到绘画和制作的双重乐趣。有些少儿对笔的控制能力比较弱,版画则可以用刀刻或拼贴等形式来弥补这个不足。版画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少儿观察和表现能力的锻炼,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或载体,训练了工艺所具备的程序制作性。 技巧的熟练掩盖不了思想和情感的苍白 记:如您所言,版画这种艺术形式进入少儿美术教育,相对容易操作,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尹:美术教师往往认为在少儿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是技巧的问题。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技巧的熟练根本掩盖不了思想和情感的苍白。就像很多孩子不会写作文,不是说他不能把文字组合成一篇文字,他会告诉你他不知道写什么,没东西可写。 我觉得对于教师,首先应考虑怎么给孩子更多的体验和经验,让他们学会观察和思考。我用“人”字结构来解释,一方面是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表达的能力。仅有表达的能力,而没有内容,表达就比较空洞,没有价值取向。只有与表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两者兼备,才能构成“人”字的感觉。所以教学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积累经验,现在很多孩子的经验来自于网络,其深刻性就比较难说。 家长和老师要想办法带着孩子体验生活,多去观察。而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尽量让孩子有要表达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加强技巧的培训,这样美术教育的效果就容易表现出来。很多情感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是在情景的诱发下产生的。 现代教育是“禽兽不如”? 记:少儿美术教育同时也是对少儿进行智力开发的手段。您认为应如何在少儿版画教育过程中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 尹:最近我一直在开一个玩笑,我说我们现在是“禽兽不如”,大家肯定都笑了。我这不是在骂人,可以想一下,我们真的比禽兽好吗?真的在所有方面超过禽兽了吗?我们的眼睛不如鹰,速度不如马,力量比不过牛吧,这是不是“禽兽不如”呢?我在讲教育的“禽兽不如”,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动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出来不需要父母养育可以自己生存,比如鱼、蛇、青蛙等;另一类则需要有父母的养育,比如哺乳动物等。人类生存的能力比较弱,一生下来,只有应激性的反应,冷热和饥饿等感觉只会用哭来表达,大概到6岁后才能独立生存下去,人如果没有这段养育期的话,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的。因为人在养育期内所获得的经验,是从上一辈人那里借鉴过来的。动物亦如此,动物小时候的食物也是父母找来的。到一定阶段才能自己出去觅食,如果动物学不会自己去觅食的话,按照自然丛林的法则,它必死无疑。动物的觅食能力越强,它将来活得越好。 人亦如此。在这里,我把食物比作知识。觅食的能力则就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从小到大,我们的知识大多来源于家长和教师,我们在背诵他们教给我们的知识。但是,小孩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吗?几乎没有。从这点看,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禽兽不如”?当你给动物喂食的时候,它会急切地张开嘴巴嗷嗷待哺,但是人类还不一样,我们教给小孩知识,他往往会拒绝,牙关紧咬,你还得撬开他的嘴巴往里硬塞。现在的教育现状即如此。恰恰这一点告诉我们,动物学会了觅食,将来会活得更好,而我们人类如果终生对知识感兴趣,学会了学习的话,那你的发展就会比别人要好。 很多知识是在学校里学习的,社会上的知识则是根据需要而学习的。我觉得知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以学待用”,我们学的很多知识比如微积分、函数等将来根本不知道做什么用,只知道高考要用。还有一种是“以用代学”,比如摄影,扔给你一台数码相机或者电脑,你摆弄几下很快就能学会使用,是谁教给你的?是因为你需要用它了,自己学会的。 我们的版画教育也一定要开展渗透方法的学习,并加强培养学习兴趣。如果孩子觉得学习版画很苦,没有什么意思,他就不学了,那就回到了“禽兽不如”的阶段了。如果他没有学习的能力,老师一旦不教他了,他就没戏了。这跟美术的学习能力有关系,跟一般的知识学习能力也有关系,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叠的,不能分开的。作为一位有前瞻性持续发展眼光的少儿版画老师,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于版画艺术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孩子对于版画或绘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先进的少儿版画教育理念。 人心的污染比环境污染还要可怕 记:在少儿美术作品展览或比赛中,有些相对成熟的版画作品经常出现抄袭或者严重模仿的嫌疑。您认为我们应如何面对这种现象? 尹:现在的某些作弊,往往是功利性的。这个问题可能不单单是美术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一两个人造假可能还说得过去,我比较担心的是形成一种造假文化。在这个造假文化里会让大家觉得造假是一个无所谓的现象,这就比较难改,比较麻烦了。我们现在生活在自然空间和文化空间里,文化是人造的,同时文化也可以改造人。现在大家都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认为人心的污染比环境污染还要可怕。不讲诚信所造成的可怕性同样如此。 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而诚信的社会氛围。从比赛或展览的主办方来讲,有必要建立一种严格的制度和评判标准来控制和约束作弊的行为。另外可以提供一个公示平台,让大家来参与公平而阳光的评比。对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诚实,怀着对社会美好事物追求的心,把这种诚实正直的心渗透到孩子们身上,要以身作则,以德育为本。 多样的组合与巧妙的借鉴 记:您觉得在各种少儿美术教学中,除版画外还有哪些艺术门类适合少儿美术工作者采用?这些艺术种类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尹:这是一个发散性的思考,少儿美术教育可以借鉴的艺术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水墨画就比较有特色,在浙江杭州、山东淄博等一些小学,开展得都比较好。少儿水墨画的学习有游戏性的特征在里面,还有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可以在所有的主观、客观、内力、外力等各方面作用下,达到一种特别好且巧妙的组合。 另外,泥塑也非常好,其材质的塑性、动手时触感都很好,适合开展少儿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一个很丰富的内容,具体可以结合每个教师的特长而定。造型艺术的区别主要在于工具和媒材,一般的造型要用手或工具,通过贴、塑、画、剪、刻,甚至是熏、烧等方式来改变材料的形态。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第一要有表达的东西,第二是要注意技法性的学习,能够表达。 感谢鲁迅 记: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有没有结合“版画年”这个契机具体着手开展一些工作推动全国少儿版画事业的发展? 尹:今年8月份,作为学术支持,我们指导开展了“鲁迅少儿版画奖”中国少年儿童版画教育展评活动。9月份,我们还将联合“全国少儿版画创作基地”江苏东海开展少儿版画创作展活动。 记:谈谈您对参加“鲁迅少儿版画奖”中国少年儿童版画教育展评活动的感受。 尹:感谢绍兴,养育了鲁迅;感谢鲁迅,培育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抗战年代无论在解放区晴朗的天还是在国统区的大地上,版画都开出了灿烂的花朵。这之前的版画没有这么强的战斗性,也没有注重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正因为鲁迅倡导开展新兴版画运动之后,版画的作用、影响力、关注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持续不衰。“鲁迅少儿版画奖”中国少年儿童版画教育展评活动在绍兴举行,很大程度上是对鲁迅的感恩,意义非同一般。本次活动还特地举办“首届全国教师高级版画讲习会”安排专业美术教育家进行理论指导,版画艺术家直接在画室里对来自各地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开展技法培训,针对版画的技法观念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于教师的版画教育和创作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链接]“鲁迅少儿版画奖”唱响绍兴 适逢鲁迅先生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80周年之际,为继承和弘扬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精神,繁荣我国少年儿童版画教育事业,8月17日至20日,中国少年儿童版画研究会、绍兴鲁迅纪念馆、《少儿美术》杂志社、绍兴市文联、绍兴市美协等单位联合在鲁迅先生家乡浙江绍兴举办了“鲁迅少儿版画奖”中国少年儿童版画教育展评活动。 本次活动为中国少儿版画教育提供了一次历史性总结,系统地展示并表彰了国内少年儿童版画艺术教育的实践成果。活动包括《中国少年儿童版画手拓本》首发式、“鲁迅少儿版画教育奖”全国少儿版画教师作品展、“鲁迅少儿版画奖”全国少年儿童版画作品精品展、全国少儿版画教育论坛和全国教师高级版画讲习会等。 来源:美术报/作者:张书彬 王道杰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