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淑霞《流失的记忆》1999年 布面油画 160×130cm | ![]() 陈淑霞 《米家山》2006年 布面油画 161×112cm |
![]() 陈淑霞 《水性》 2006年 布面油画 250×156cm | ![]() 陈淑霞 《日中天》 2007年 布面油画 120×68cm |
![]() 陈淑霞 《青花和马嗲利》 2001年 布面油画 130×160cm |
小议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创作中的内倾性心理 |
|
日期: 2008-9-8 作者:苗瑞 来源: 互联网 |
传统上,女性的性别角色被固定在“内”,女性照顾家人、做家务,男性则主“外”,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但是经历了二十世纪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你会发现随着教育的普及,妇女地位的逐步提高,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在今天似乎已经土崩瓦解,进入了历史,女性作为个体的独立性愈加凸显出来,许多女性通过个人的努力寻求获得成功并使自己的生活更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导致八十年代出现了以“女性” 概念为研究对象的文艺学术活动,至九十年代,“女性艺术”这一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艺术方式得以正式提出。可以说“女性艺术”首先是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当代文化和艺术问题,是涉及一系列与性别和身份相关,与传统与习惯相背、甚至与历史与社会无法分割的当代文化问题,是当代艺术中一个特有的后现代话题。在这里需要区分两个概念“女性主义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女性主义艺术是指用艺术去表现女性主义理念的艺术家,它往往对男性主导的社会价值持批判态度,其艺术主要是作为文化或社会问题的承载。本文所要阐释的是在性别上作为女性的艺术家,她们的艺术并非是在二元对立意识支配下的女权主义创作,而是在创作中表现女性意识和女性艺术的自身经验。在中国,大多数女艺术家应该称之为女性艺术家,而不是女性主义艺术家。女性艺术是在与男性艺术的共生中发展的,是在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包括它的全球化现象]对话中生存的。 中国女性艺术的特点与其社会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在一个由两性构成的世界里,相对于男性,女性的性格特点更多的表现为对周遭事物的观察入微,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情感细腻,富于感性而具有内倾性。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独特而切身的心理感受给了女性心理深刻的烙印,它直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而许多女画家们往往又对色彩更为偏爱。夏俊娜是当代著名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她作品的题材全都是关于女性的,画面的主人公也基本都是对自己形象的再创造,不论人物是在干什么,周围总有鲜果、花卉相伴,闲适的环境、靓丽而和谐的色彩,难怪好多人都说她的画是小资情调的,其实这恰恰反映了画家对这样一种生活情调的向往,她的内心只有关注才会表现,借物抒怀历来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把花比作女人在传统文化中也屡见不鲜,当代中国的女性艺术作品中都有不少以花为创作题材的。画家闫平的《母与子》系列表现的几乎都是自己的生活、婚姻、家庭,很有人情味。她自己说:“对我而言,最为敏感的话题,恰恰是我周围的生活。”梳妆打扮,吃喝拉撒,为妻为母……总之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关系着的,表现着对自然、人性与生命的关爱,向人阐述着自己的审美追求。林菁菁的《物语》系列,则选择了一系列与女性生活相关的生活用品,各种服饰等等,色调大多淡雅,像一首首抒情诗一样记录着心曲,不少人看到她的作品都说这一定是一位情感细腻、淑女型的画家。而像在中央美院工作的著名女画家喻红、申玲、陈淑霞,她们的画作也都是选择以自我或家人的生活为中心,在她们的作品里你不会看到宏大的场面,人物不多,像日记一样记录着自己的生活,表达着女性对人生、情感的独特理解,这让我想起年初看到的一个展览,是非常典型的日记体作品,作者周青是天津的一位女画家,展览展出了她的《紫藤花在蔓延》系列,画幅不大,是一张张的铜版作品,从2004年8月26日至2005年 8月25日一年间她没有间断地作了365张,每一张又都配有一首诗,前言有这样一段话:时光总是不为所知般稍纵即逝。日子就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言,从我们身边、迈腿的足间、洗手的盆沿、喝茶的浓香而滑过,剩下的是何物? 只有我们明眼视听而以。对于有的人,当然便烙在心里,烙在那难以平静的灵魂深处。忧伤也罢、快乐也行、悲观也罢、得意也行,一点点、一滴滴,通通进入我笔间的耕耘,向心电图有规律而无意地记录着。我幻想着用文字展现多维的空间,可视而不可见地,可闻而不可听的,无一例外的向紫藤花蔓延在我思维老屋的外围栏墙上。记录吧 我记忆的“紫藤花”在蔓延。这段话应该是作者内心最真切的表白,也反映出这是只有女性才有的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而男性画家即使也有这样的敏感也决不会以诗话日记的形式去纪录365天而从不间断。也许正是这种普遍的性别心理差异,使得女性对于世界的感知方式、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与男性不同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去诠释世界,从而形成不同于男性艺术的“女性艺术”绘画。 爱美是人的本性,社会愈向前发展,人类就更关注自身的完善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艺术文化源远流长,积极发挥着对其它文明的渗透功能、回归与认识功能,人类活动不可能超脱审美,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也成为现代人理解清代人的气质、情绪、智能及性格的“心理学教科书”。然而,众所周知《红楼梦》就是一本关于女人的书,其中的主人公哪个又不是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极赋艺术才华?在古代,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她们的才能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在男权社会赢得更好的生存,说小一点就是能嫁一个不错的丈夫,因此她们的作品无非是借画抒情而已,尤其是在古代尚诗书画印结合的风气下,“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加深了这种抒情写意的程度。所谓“聊寄闲愁”“感伤身世”等自怜自哀或自得自足都是自己生活的写照,也反映出女性在狭小的生活圈里在心理上所形成的内在规定性,也决定了她们的创作选择必然是与女性气质相关的事物。现代艺术对自我意识的挖掘和女性主义所导致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并行不悖的。早期女性主义艺术更多地带有一种自恋倾向和主观意象。它排斥社会、异性,要求像男性一样成为社会主体。20世纪初的墨西哥女画家弗洛达·卡洛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她的作品多数是自画像,虽然带有明显的男性化特征,然而却是完全的内心独白、内倾性心因的体现。卡洛的作品将历史、观实、幻想、传说以及个人意象化的符号拼接在一起,超越了直线性的现实主义描述手法,从而以自我心中的意象,打破了现实中父权制话语的秩序感。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的反叛意识和对自我意识、个体情感的强调,正是女性主义的特点之一。但是现代主义艺术的情爱意识更是一种返回内心的自省,它无力也不会面对处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的男女关系问题。至于卡洛的那种早期的女性主义艺术,更多的也只是反映一种生存体验,自我意识向个体情感的回归。这不仅是作品的个人化问题,而且还有着性别化特征,是创作者的性别心理及作为女性的特质对生活与生命的体验、情感、欲望和梦想甚或器官,身体语言等的普遍化象征的体现。 在中国当代,“女性艺术”作为一个艺术的问题,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女权运动,要求争取女性和男性平等的地位,在艺术上平起平坐,而是追求独立于男性艺术之外的美学品格,力争展示自己的特色。这一点上, 女性艺术鲜明的“内倾性” 亦即“向内关注”的心理特点首先是与艺术家的生理特点紧密相联的。女性艺术家在她的一生中,会经历身为女性为女儿、为妻、为母的经历,每一阶段的体验和记忆又是多种多样的,如做少女时的童贞,恋爱时的甜蜜或惆怅,孕育生命时的欣喜、分娩的痛苦等等,她给予了女性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作品女性艺术家找到了与自身具有类比性的形象,实则是对自身关注的一种折射。在具体表现这些形象时,她们都不一定以形似为目标,而是利用自己敏锐的直觉概括了形象或是假籍着优美的景象作为视觉元素,托喻个人的感悟与心境。其审美情感的形成类似于“移情”,所以世间的万事万物无论是—朵小花、一株草、亦或秋叶冬阳等等都能勾起画家丰富的情感世界,且乐于关照体恤宇宙中与宏大事物相对应的“小”的事物而富有情致。静安先生有句话,“境界不以大小而分高下”。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反映了这种艺术状态已经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艺术面貌而存在,其在数量与质量上使得人们不再可以小视,作为与之相对的男性艺术的补充,更是完整的艺术史不可缺少的。 以上论述了“内倾性”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心理,并不代表所有的女性艺术家。在一个社会转型、经历大变革的时代,尤其是受后现代及西方女性艺术的影响,当代许多女性画家的绘画已不再是传统的含蓄婉约或“内倾性”的了,喜欢放开视野用大胆敏锐的视觉叙事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不同程度的反映出社会学的反抗和颠覆,画面上表现的视觉强度往往不亚于男性艺术家,无不凸现出当代女性的时代特征——人格独立、思想大胆、性格开放,令男性艺术家也刮目相看。正是女性艺术家在新时代中有不同以往的性格特征,使其绘画作品在新“语境”下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魅力。近日美院刚刚展出2006届本科生的毕业作品,一件名为《左耳垂》的作品吸引了很多观众,它是身体艺术,录像里播放了行为的主人公躺在手术台上做切割耳垂的全过程,手术完成后,耳垂上留下了一个三角形的豁,这件作品的作者即是行为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就在现场,另外的两件作品也是关于身体行为的。在现场的宣传单上有一篇名为《后现代语境下的身体艺术》的文章,大概是为不明其意者作的解释。以往这类行为的作者多为男性,女性的加入表现出在这一领域的毫不示弱。其他的一些女性艺术家,如崔岫闻、陈羚羊、李虹等也多受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在作品中表现出更为主动的探索迹象,这些新的倾向,在当代女性艺术中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1998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纪·女性”展上,著名艺评家?贾方舟在该展目录的前言里概括出“女性艺术的基本特征”,声称:女性艺术着重于“艺术感性特征”,充满“孩童般的幻想”,表示出“对于政治、历史、哲学的大主题缺乏兴趣”,仍然“对男性的世界普遍缺少兴趣”。这种对女性艺术的描述,将其限制在一个内部世界中,维护了一个性别差异的社会建构,也遭到不少人的非议。事实是女艺术家虽然没有西方“女权主义”艺术家那样强烈的政治意识,但她们表现出了独立的个人判断,以艺术阐述了其特有的心理感受和对艺术的看法。 中国女性艺术家,不同于西方女性艺术家,是被如贾方舟所“概括”的那些特质所限制了吗?显然不是。他们对有关性别和女性艺术家心理意识的假设,使得男性艺术家更有力地向前迈进了一步。无论如何,男性与女性的性别心理差异是历史的、演化着的,我们应该尊重它、利用它为艺术创作服务,对于“内倾性”的女性艺术家来讲,从自身内心的原本出发来创作、表现生活,才是真正符合心理的、真切的、精神的,这也正是女性相对于男性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