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国培班]导师----孟沛欣教授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5 01:38
标题: [国培班]导师----孟沛欣教授
孟沛欣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心理学副教授,全国知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心理咨询师论文评审委员,艺术治疗师。现于中央美术学院从事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并为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多门课程,包括:艺术心理学、艺术发展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艺术治疗概论、观众开发与拓展。并在中央美术学院针对在校学生开设艺术治疗工作室,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大学生。
  孟沛欣是我国第一位从事绘画艺术治疗的博士,曾以博士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艺术评定与绘画艺术治疗干预》填补国内艺术治疗领域的空白,在国内相关的专业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有关艺术评定与艺术治疗的论文,并出版译著《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艺术治疗实践方案》、《艺术与视知觉》这些译著将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引进中国,为艺术治疗专业在国内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孟博士系统的研究了精神分析学、人本主义治疗理论、客体关系心理学、格式塔治疗理论、艺术疗法、表现性艺术治疗、宗教的疗愈作用,运用自己独具特色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成功的处理强迫症、情绪困扰创伤、抑郁分裂症等多种心理问题,成功地处理儿童的惊恐发作问题,成年人的婚姻关系问题,幼年创伤等心理问题。特别擅长运用非言语的治疗技术打开心理症结、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同时提升心理能量。现主要从事艺术与心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孟博士综合心理分析理论、完形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治疗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了她独具特色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观点。她在长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采用以言语为媒介的心理咨询有其相当的局限性,在她的心理咨询过程中,采用相当多的音乐、绘画、舞蹈、心理剧等多种治疗手段和技术,绕开言语的拦阻直达问题核心.
  孟博士还擅长为企业员工实施团体干预。她在最近五年来为一系列公司和政府机构职员进行心理培训。她用英语对诺基亚中国公司的高级职员进行心理培训。多次为财政部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培训,并且成为财政部机关工作人员心理培训的长期培训专家。
  孟博士是一个有创造性的培训专家。由于她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经济学学习经历,对企业文化员工心理培训有了一定的了解,她能够根据企业培训要求和企业员工的心理特点,整合各种团体心理治疗理论,灵活使用音乐、绘画、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和形式新颖的培训活动。 她曾接受多所学校与心理服务机构的邀请,担任艺术治疗课题组的指导专家,在低幼儿童教育及聋哑、智障儿童特殊教育领域亦亲临现场指导。
  自调入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工作后,近五年内所承担的主要教学、科研任务及社会工作如下:
  一、2004——2005年
  为硕士生与博士生讲授《艺术科专业英语》
  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
  应中央美术学院学工部要请在中央美院女生节中举办《女性与压力管理》专题讲座
  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举办《艺术家与人格建设》讲座
  在人文学院与美术教育学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的《国际美术教育学研讨会》上担任同声传译,并主持艺术教育与心理发展板块的研讨,做专题演讲《艺术发展与心理建设》
  针对全员本科生开设心理门诊
  二、2005——2006
  针对美术教育学系硕士生讲授《艺术发展心理学》课程
  针对中央美院本科生讲授《艺术与心理健康》课程
  翻译出版《作为治疗时的艺术家》和《艺术治疗临床实践方案》两本关于艺术与心理治疗专业书籍
  应中央美术学院学工部要请在中央美院女生节中举办《女性与压力管理》专题讲座
  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举办《艺术家与人格建设》讲座
  创办《中国艺术心理》网站
  应浙江、贵州、湖南等省市教委的邀请真对当地美术教师及省教研员举办《艺术发展与心理建设》、《艺术治疗基础理论》、《艺术治疗个案分析》等讲座
  在清华大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杂志上发表《绘画艺术治疗的新探索》
  在《中国教育报》开设《绘画治疗室》专栏
  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四篇文章:《请让孩子自由涂鸦》;《美术不再是副科》;《画得像得不像又何妨》;《透过绘画实现无痕教育》《绘画作品个案分析》
  在中央美院长期开办《艺术治疗》工作坊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坊
  应新浪网邀请与网友在线沟通,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针对全员本科生开设心理门诊
  二2006——2007
  针对美术教育学系硕士生讲授《艺术发展心理学》课程
  针对中央美院本科生讲授《艺术与心理健康》课程
  翻译出版《艺术与视知觉》一书
  在人文学院与美术教育学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的《国际美术教育学研讨会》上担任同声传译,并主持艺术教育与心理发展板块的研讨,做专题演讲《艺术发展与心理建设》
  应当地教委邀请赴贵州、辽宁、湖南、内蒙古等的艺术教育年会中作主题发言,解读青少年绘画中的心理元素。
  在《时尚》杂志中发表文章《儿童艺术发展与作品解读》
  针对全员本科生开设心理门诊
  三、2007——2008
  针对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本科生讲授《观众开发与拓展》课程
  针对人文学院硕博研究生讲授《艺术与视知觉》课程
  应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儿童中心、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邀请,就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心理康复等问题针对一线二线的救助人员开展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工作。
  应北京陆军总院、协和医科大学、北京青少年成长中心、北京安定医院等医疗单位的邀请开设《以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工作坊
  应浙江特殊教育学校邀请主持题为《用艺术帮助特殊儿童》的省级科研课题
  应广州市育才幼儿院邀请主持题为《低幼儿童艺术发展与心理建设》的市级科研课题
  应贵州省教育局及贵阳市一中主持《心理健康与艺术发展》的科研课题
  出版个人专著《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沟通》
  在《时尚》杂志中发表文章《绘画作品个案分析》
  针对全员本科生开设心理门诊
  四、2008——2009
  针对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本科生讲授《观众开发与拓展》课程
  针对人文学院硕博研究生讲授《艺术与视知觉》课程
  整理资料并准备出版《绘画治疗室》专著、《治疗性绘画——曼陀罗》专著
  针对全员本科生开设心理门诊
  应妈妈网邀请在线开办《儿童心理建设与艺术发展》专题讲座
  应南京中药大学及慧远心理公司邀请开设《绘画治疗》工作坊
  应海南心理所邀请开设《绘画治疗》工作坊
  应厦门怀众教育公司邀请开设《绘画治疗》工作坊
  应贵阳市一中邀请担任《心理健康与艺术发展》课题指导教师
  针对全员本科生开设心理门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5 01:41
孟老师著作:《艺术疗法--超越语言的交流》



    艺术疗法就是以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形式)为介质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方法。这种疗法因其实践过程中绕开了语言的部分,而具有传统心理治疗所无法比拟的干预效果。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绘画艺术治疗的著作,全书穿插了来自作者多年实践的大量真实案例与图片,大页面彩色印刷,简约大方。是艺术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了解绘画艺术治疗的佳作。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亦可从中领悟:艺术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表达,是与生俱来的才能,拥有着超越言语的力量。

本书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两部分:
第一章 什么是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简述
       定义艺术治疗的不同角度
       以绘画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的定义
       与艺术教育相区别的艺术治疗
第二章 艺术疗法的生理学理论依据
       大脑功能侧化
       左脑取向的认知模式与右脑取向的认知模式
       大脑功能侧化与绘画艺术能力
       大脑功能侧化与心理功能
       大脑功能侧化与情绪
       大脑功能侧化是艺术疗法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优势
       绘画艺术疗法的独特性
       绘画艺术疗法的实施场地与适用对象
第四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应用领域
       诸多学科对艺术与康复关系的理论支持
       艺术与康复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绘画艺术疗法在临床操作方面的可行性
       绘画艺术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不同理论取向的绘画艺术疗法
       精神分析取向的艺术疗法
       客体关系取向的艺术疗法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取向的艺术治疗
       格式塔理论取闫的艺术疗法
       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取向的艺术治疗
       表现性艺术疗法
       艺术作为疗法的心理治疗
       教育与发展取向的艺术疗法
       家庭系统治疗取向的绘画艺术疗法
       团体治疗取向的绘画艺术疗法
第六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局限性
       绘画艺术疗法在评定中存在的问题
       绘画艺术疗法在临床中的问题
       实践篇
第七章 绘画艺术评定
       绘画艺术评定
       绘画艺术评定的优势
       绘画艺本评定的发展特征
       国际常用的绘画艺术评定测验
第八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临床治疗技术
       西方对绘画艺术疗法临床技术的研究
       绘画艺术疗法在临床上具有的高度整合能力
       绘画艺术疗法的临床治疗技术墨现诸多优势
       绘画艺术治疗法的临床技术分类
       常用的临床治疗技术
第九章 绘画艺术治疗室的建立
       绘画治疗室中如何看待来访者的艺术能力
       成为绘画艺术治疗师的职业素质
       如何建立绘画治疗工作室
第十章 以绘画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来访者研究
       经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的绘画分析
       荣格分析派的绘画分析
       以客体关系理论为基础的艺术治疗
       人本主义的绘舀团体—一透过绘画的自我探索
       一次团体绘画治疗的量化研究——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艺术干预
附录一 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干预
附录二 艺术疗法的国际组织与专业期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5 01:43
《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现代心理疗法》 (美)罗宾斯 著,孟沛欣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阿瑟·罗宾斯探索了艺术治疗师如何将美学和心理动力学整合到治疗过程中中。他认为,心理学现象都有相对应的美学部分,将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就会推动治疗进程。治疗师内心的艺术家对病人使用的色彩、空间、形和能量适时地做出回应;治疗师运动其艺术家的反应来确定每幅作品的心理动力学含义。罗宾斯提出,美学形式的复杂性说明了发展性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而发展性问题不可避免地和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的要求有关。他还强调治疗师的个人在体验对于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性。
    阿瑟•罗宾斯是教育学博士,Pratt学院的艺术治疗教授,也是表达分析协会(the Institute of Expressive Analysis)主要创建人之一。他作为美国心理协会心理分析顾问委员会成员已有30多年,也是纽约州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分析师。罗宾斯博士的其他著作还包括《创造性艺术疗法与治疗表现手法的多样化研究》。


本书内容有一下几个方面:
1.理论回顾
         美学和治疗过程的相互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及其经典流派的根源
         通过共情、转移性空间和游戏缔造出容纳性环境
         鲍勃个案中治疗性沟通的美学应用
         治疗关系中意象与言语的相互关系
2.技术:反映理论的镜子
         诊断、发展性问题、美学再组织和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
         引入言语或非言语干预时的指导原则
         作为教育者的治疗师
         治疗师的自我暴露和身体接触
         发展性诊断及其技术考虑
         发展中常见的各种状态:抑郁、强迫、被动功击、物质滥用
         给孩子治疗时的特殊考虑
         青春期与青少年
         临终病人及其家庭
         结论
3.作为理论和技术框架的容纳性环境
        阿瑟·罗宾斯贝蒂·考斯塔 皮娅·密歇尔 米歇尔·罗文分组练习系列
4.内在表征世界中治愈的美学
        阿瑟·罗宾斯 普瑞斯拉·罗杰斯
5.扩展容纳性环境的艺术材料
        阿瑟·罗宾斯 唐娜·戈菲亚-吉拉塞克
        形
        纹理
        色彩
        体积感
        空间
        动感
        抽象性
6.作为治疗师容纳性环境的治疗机构
        贝斯·贡萨雷·道尔金克 阿瑟·罗宾斯
        创作性艺术治疗师的个人认同
        治疗机构内的实习治疗师
        治疗团队和督导
        反移情
        结论
7.短程治疗目标中作为辅助的视觉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
8.精神现象内的移情的反移情
9.治疗不合作病人的潜在生活空间的重建
10.痛苦、愤怒、丧失、再整合的美学研究
11.写在最后的话
附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5 01:43
《艺术治疗实践方案》 (英)布查尔特 著,孟沛欣译



    艺术治疗主要是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段为来访者进行治疗。这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相当盛行,而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
    艺术创作的练习无论对成人还是儿童都是适宜的——例如画出期望和目标,雕塑自己的压力,制作拼贴自画像、个人标识等。治疗师通过各种艺术方法与来访者沟通,可以深入探索他们的心灵世界。来访者可以透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内心的感触、向往,或需要宣泄的压力、孤寂等,从而使症状有所减轻。
    本书的各个章节涵盖了多种艺术材料和艺术方法,如壁画、拼贴画、雕塑、线描等,作者用日常物品设计出治疗方案,并列出了详细的所需物品清单、程序和目标,最繁忙的治疗师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它。本书的写作风格简单易读,提供了对团体和个人都极其实用的创造性经验,适用于艺术治疗的初学者、临床艺术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社工人员。
   
    作者苏珊·布查乐特,普林斯顿大学医学中心高级治疗师、注册艺术治疗师、职业注册心理咨询师、注册团体心理治疗师,有二十几年的临床实践,曾带领过多个艺术治疗团体,从事艺术治疗的实践工作。
译者:孟沛欣,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博士学位,从事艺术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她在攻读博士期间,专门研究以艺术为介质的心理疗法,此项研究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现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绘画心理工作室及心理咨询门诊,接待艺术治疗的个案。

内容主要框架:
1 热身
2 壁画
3 线描
4 广告
5 颜料
6 拼贴画
7 玩偶与面具
8 雕塑
9 黏土
10 结合形式
11 曼陀罗
12 肖像
13 团体协作
14 节假日计划
15 减轻压力
16 百宝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5 01:44
美术教育学系列译丛 《艺术与视知觉》  (美)阿恩海姆(Arnheim,R.)著;孟沛欣 译


    艺术似乎正在面临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被大量空泛的理论探讨所淹没。这使得公众形成一种印象:艺术飘忽不定,很难把握。这是因为那些人太多得使用理性思考和理论探讨的方式对待与艺术有关的问题。而本书是一本完全重新编写过的书,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
    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5 01:45
译著《艺术与视知觉》节选:

再版序言:


这是一本完全重新编写过的书。像这样将一本书彻底重新编写的事,对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比其他任何的作家都更为方便,因为只有作为一名教师,才可以在每年中找到这样的机会。一名教师为了不断改进教学,必须将他的理念清晰地呈现出来。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沉旧的内容抛弃掉,并同时补充新的信息和洞见,除此之外,还要将教学材料重新进行组织。总而言之,只有作为一名教师才有机会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中受益。
回想起二十多年前,这本书的第一个版本的写作实在有些仓促。当时,如果我想把那本书一气呵成,只有十五个月的写作时间了。写作期间,我基本上只是在埋着头,将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想法一股脑儿的倒出来,根本没顾得上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所以,书中所使用的那些论点与解释只是按照我脑海中原有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出来。尽管整个写作过程充满了喜悦,但也难免仅代表一家之言。本书第一次出版后,得到了读者的赞许,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本书采用了一种不受羁绊的风格,对于一部讲究系统陈述的理论专著来说,这种风格实不多见。
然而,在按照本书的题目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观察了学生对课程的反应,这时我发现,这本书的缺点就显现出来了。在书中,我所做的大部分描述都来源于那几个基本原理,但是这些原理在教程中体现得确实不那么明显,就连那些基本原理本身也没有得到清晰的阐述和足够的强调。这种写作风格,对于那些既要注重视觉形式的细节,又要捕捉绘画作品的整体感觉的艺术家们或艺术学科的学生们来说,都是很不合适的。当时我逐渐意识到他们最需要的是一种更加统一的系统性的教程。当然,我很自信我能够像偏爱系统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那样把书写得更好一些。
除此之外,如何才能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在二十年前,我的头脑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像今天这样清晰的构思。在这次的新版本中,我用了很多笔墨来阐述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它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对我来说,这些基本的视觉原则根本就没有被其它新出现的视觉现象所取代。情况恰恰相反,这些基本原则正在缓慢地将自己表明在各种视觉现象中。我希望这些基本原则能够在更广泛的场合中持续不断地显现出来,从而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有许多段落经过时间的考验后仍然能站得住脚。如果读者经过个人的判断后发现与我的观点相符,那么,他们大概不会对这些规则视而不见。如果读者可以成为这些规则的忠实使用者,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逐渐习惯于运用这些原则,并感到爱不释手。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这些基本原则会贯穿不同的章节,乃至不同的段落中。我希望,这种纵横交错的陈述方法不至于妨碍本书逻辑上的连贯性。
这一新的版本中绝大部分的内容完全是新的,但是本书中的某些段落或章节仍然是从第一个版本中收录或节选的。本书不仅采用了新的术语,而且筛选了新的例子。这二十多年来,我对这个课题所有的积极关注,都会在这个新的版本中显露出它们的痕迹来。我可以预言,这个新的版本无论从结构还是从内容上都将变得更加充实和丰满。二十多年来,我不断积累新的思想,收集新的例子,发表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所以,在旧版本的基础上,这次的新版本更有资格称得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专业性文献。长期以来,我一直都在期待能将与艺术相关的视觉现象做出更加详尽的阐述。同时,我已经对旧版本中错综复杂的陈述和偏离主题的讨论做出了修整,删节下来的部分已经被单独地收集在我的另一本专著《指向艺术的心理学》(Toward a Psychology of Art)一书中。如果各位读者注意到本书的语言风格简洁、流畅、精练,在此,我希望他们能够了解,这种改进应该归功于一位出色的编辑穆里尔·贝尔(Muriel Bell)的努力。我还要真诚地感谢我的妻子玛丽,她承担了我整个书稿的编辑与打字。
第一版本中使用过的插图大部分仍然保留了下来,只有少量的插图被更能说明问题的图片所代替。总之,我殷切地希望,那本封面印着阿尔普(Arp)黑色眼睛的蓝色的书,尽管已经书页翻卷、画满圈圈点点、浸透墨水与颜料,但仍然一直摆在那些关注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人们的桌子上。现在,这本书换上了整洁的新装,但我仍然希望,在悄然无声的视觉艺术领域里,这个新的版本还会成为一本可供人们进行专业探讨的工具书。
                                                                              鲁道夫·阿恩海姆
                                                                      哈佛大学视觉与环境研究系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5 01:47
《艺术疗法》专著节选









艺术疗法研究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什么是艺术治疗
一 艺术治疗简述
二、定义艺术治疗的不同角度
三、以绘画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的定义
四、与艺术教育相区别的艺术治疗
第二章 艺术疗法的生理学理论依据
一、大脑功能侧化
二、左脑取向的认知模式与右脑取向的认知模式
三、大脑功能侧化与绘画艺术能力
四、大脑功能侧化与心理功能
五、大脑功能侧化与情绪
六、大脑功能侧化是艺术疗法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优势
一、 绘画艺术疗法的独特性
二、 绘画艺术疗法的实施场地与适用对象
第四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应用领域
一、诸多学科对艺术与康复关系的理论支持
二、 艺术与康复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三、 绘画艺术疗法在临床操作方面的可行性
四、 绘画艺术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不同理论取向的绘画艺术疗法
一、精神分析取向的艺术疗法
二、客体关系取向的艺术疗法
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取向的艺术治疗
四、格式塔理论取向的艺术疗法
五、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取向的艺术治疗
六、表现性艺术疗法
七、艺术作为疗法的心理治疗
八、教育与发展取向的艺术疗法
九、家庭系统治疗取向的绘画艺术疗法
十、团体治疗取向的绘画艺术疗法
第六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局限性
一、 绘画艺术疗法在评定中存在的问题
二、 绘画艺术疗法在临床中的问题
第七章  绘画艺术评定
一、绘画艺术评定
二、 绘画艺术评定的优势
三、 绘画艺术评定的发展特征
四、国际常用的绘画艺术评定测验
第八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临床治疗技术
一、西方对绘画艺术疗法临床技术的研究
二、 绘画艺术疗法在临床上具有的高度整合能力
三、 绘画艺术疗法的临床治疗技术呈现诸多优势
四、 绘画艺术治疗法的临床技术分类
五、 常用的临床治疗技术
第九章  绘画艺术治疗室的建立
一、绘画治疗室中如何看待来访者的艺术能力
二、成为绘画艺术治疗师的职业素质
三、如何建立绘画治疗工作室
四、 绘画工作室的绘画材料的准备
五、收集相关音乐
第十章 以绘画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个案研究
一、经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的绘画分析
二、荣格分析派的绘画分析
三、客体关系理论为基础的艺术治疗
四、人本主义的绘画团体——透过绘画的自我探索
五、一次团体绘画治疗的量化研究
附录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干预结果
附录二:艺术疗法的国际组织与专业期刊


艺术疗法——以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
  言    艺术,自古以来与人类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是人类精神成长的表征。人类借助艺术手段逃离了历次的精神困境,并在其过程中使得人类自身生存的信念受到鼓励,使得人类的精神得以升华。每当步入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类都借助艺术手段表达累积的智慧、生存的困惑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将文明进程中那些不忍目睹的曲折、迷惑不解的处境和难以掌控的未来跃然纸上。
    在文明的初期,人类对许多自然的事情都茫然不知所措。那些原始洞穴壁画中出现的两维的图像或象形文字,正是人类逃离身体与精神困境的智慧痕迹。这些遗留下来的文明碎片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和战胜自身弱点的生命的纪录,是保持群体联系并维系和发展族群关系的介质,亦是人类将最有利于生存的宝贵信息呈现出来的视觉见证。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在面对待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恐慌时尝试过种种自然的和超自然的方法,这个应对的过程显示出卓越的智慧。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人类认识到艺术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他们学会了以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我、验证自我和鼓励自我。然而,到了后现代文明的今日,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多元存在的价值取向、日趋迷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的精神再一次陷入深层的迷惘。源自人类本性的表现自我、倾诉心灵之声的自然手段被扭曲、被剥夺、被压制,乃至被误用。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心有所想而口不能言是现代人的各种精神压抑与心理冲突的缘由。身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最需要的是寻找一种与生俱来的、鲜活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触及心灵的柔软之处,安慰人们焦灼的心理体验,点燃人们本性中所具有的灵性,揭示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重塑一种充满平安与喜乐的生命状态。这时,艺术以其古老的形式和独特的魅力,胜任这一功用。正当各种心理治疗技术茂然葱郁之时,以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呈现出她独特的魅力。艺术本身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具有的表达、宣泄、修复和重建等心理功效,为心理治疗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心驰神往,艺术疗法对于言语疗法的补充作用也是每个临床治疗师所不能忽视的。他们或许接受过传统治疗技术的严格训练,但艺术过程对于各种微细心理变化的揭示与洞悉,仍然使治疗师心醉神迷,它激励着治疗师在此领域做出更加深刻而系统的探讨。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