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诺贝尔奖评委马跃然:曹乃谦的语言完全是民间性的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0
标题:
诺贝尔奖评委马跃然:曹乃谦的语言完全是民间性的
诺贝尔奖评委马跃然:曹乃谦的语言完全是民间性的
2012年04月26日
来源:人物周刊
马悦然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在我看来曹乃谦也是中国最一流作家之一,他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15年来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东西,因为他没名气。”
食欲和性欲这两项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欲望,对于晋北地区的某一部分农民来说,曾经是一种何样的状态。我想告诉现今的人们和将来一百年乃至一千年以后的人们,你们的有些同胞你们的有些祖先曾经是这样活着的。
曹乃谦,57岁,生于山西应县下马峪村,当过煤矿井下装煤工、文工团器乐演奏员,现供职于山西大同市公安局。38岁时,因和朋友打赌,开始写小说。至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其中30多篇短篇小说被翻译介绍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国。著有短篇小说集《佛的孤独》和《最后的村庄》、中篇小说集《部落一年》、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 2005年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已由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先生翻译成瑞典文)。
“朋友木心在回答《中国时报》关于中国作家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一针见血:译文比原文好,瑞典人比中国人着急的时候。”作家阿城这样写道。的确有一位比中国人还着急的瑞典人——惟一精通中文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
早在1988年,在沈从文因为去世无法获得诺奖的情况下,迷恋沈从文作品的马悦然无数次试图说服瑞典学院破例把诺奖授予死去的人,在最后一轮近乎疯狂的劝说无效之后,64岁的他哭着走出了会场。
马悦然一直不掩饰对自己喜好的执着,这种执着有时候到了“一根筋”的地步。1991年,身在瑞典的马悦然看到《山西文学》上《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系列小说中的5篇,一看见就喜欢得不得了。2005年,已经81岁的老人专程从瑞典来到山西,寻找这位在大陆很少有人知晓的作家。
就像很多年前对沈从文一见倾心一样,无论在哪里接受采访,马悦然总是说,这是“活的文学”, “我不管中国大陆的评论家对曹乃谦的看法,……他使用的语言有时候是非常粗的、非常‘脏’的,完全是民间性的,我觉得曹乃谦是个天才的作家。”
57岁的曹乃谦几乎一直被中国的文坛主流所遗忘——一个乡巴佬,一个会唱要饭调调的民歌手。
“油炸糕,板鸡鸡,谁不说是好东西。”
曹乃谦的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写的是温家窑的人和事。
温家窑的原型北温窑村位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的雁北地区,是1974年曹乃谦当知青插队的地方。当时,村里的农民穷到连炕席都铺不起,只能铺着从矿上弄回来的牛皮纸,有的连牛皮纸也弄不到,就只有直接睡在土炕皮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1
农民娶不起老婆,全村30户当中,有的人家是两个男人共同拥有一个女人。这种两男共妻在当地是公开的风俗,第一个男人和第二个男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平相处。
村民们的主食是糊糊,是燕麦面或玉米面做成的比浆糊还稀的粥,或者斋斋苗儿,一种野生的韭菜。他们最爱的食物是用黄米做的油炸糕,可是每个人一年才能分到半斤油,于是油炸糕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奢侈品。
所以曹乃谦写——温家窑的光棍们最喜欢吃的是油炸糕,最盼望的是娶个女人,最需要满足的就是这两种欲望。有一首要饭调是这样唱的:“油炸糕,板鸡鸡,谁不说是好东西。”板鸡鸡是指女性生殖器。
温家窑的光棍很多,这些光棍时时在一起“打平花”,也叫“打拼伙”。每人带来的只是土豆、莜麦面一类的粗粮,但是可以一起唱民歌。其中一首《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尤其令人动容:
白天我想你,拿不动针,
到黑夜我想你,吹不灭灯;
白天我想你,盼黄昏,
到黑夜我想你,盼天明;
白天我想你,墙头上爬,
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
黑夜里想你抱枕头,
咬破□头,满嘴是谷皮。
曹乃谦和他们相熟之后,常去听他们唱歌。有时还带上烟酒,一次两个光棍酒喝多了,就抱在一起疯狂地亲嘴。看到这场面曹乃谦既感恶心,更感伤心。
中国农村的落后、贫穷,深深触动了他,于是有了《温家窑风景》系列小说。曹乃谦说:“温家窑里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都是有原型的,都是真实地存在过的,都是我们山西雁北地区农村的人和事。我把他们集中在了温家窑。”
小说里叙述的事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1973和1974这两年。故事里头的人物多半是一些可怜的年轻或者中年的光棍。除了渴望吃饱以外,他们都渴望跟女人睡觉,“做那个啥”。但贫穷的光棍到哪儿去找买一个女人所需要的两千块钱呢?买不起女人,年轻光棍按捺不住胯下鼓胀的冲动,只好骑奸母羊,或者去打母驴的主意。
小说中的愣二为了性欲的压迫有时都发疯了,他母亲就让她丈夫到离村比较远的煤矿去跟他们的女儿要钱。丈夫过了几天回家的时候,愣二好了。曹乃谦作品的一个特点是让读者读出言外之意。
贫苦青年玉茭甚至羡慕“不要脸的蚊子”能够随意叮咬雌性牲畜,终于,意识混乱时,他强奸了母亲,后来被绑在门板上饿死。家里给玉茭娶鬼妻,人们对玉茭妈说玉茭想要个女人,这下有了,这大庆的日子你该笑才对。“玉茭妈的腮帮子动了动,想装笑可笑不出,差点儿又要放开声哭。她赶快拿上牙咬住下嘴唇。”
这是苦寒、封闭、吃莜面的雁北农村的生活。
小说中女人和丑哥有这样的对话:
“有钱我也不花,悄悄儿攒上给丑哥娶女人。”
“我不要。”
“我要攒。”
“我不要。”
“你要要。”
汪曾祺老人说:“这真是金子一样的心。”最后,作品里的丑哥和女人还是归结到这是命。
曹乃谦的语言带有莜麦味,因为他用的是雁北人的叙述方式。书中的人物不会说“每天”,一定说“日每日”。而描述落泪时,则是“他听她真的哭了,他也给滚下了热的泪蛋蛋,‘扑腾,扑腾’滴在了她的脸蛋蛋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2
“雁北穷乡的语言,有无比摄人的魔力。以为读不懂的,读着就会懂了。一个故事串出一个故事,肚肠串出心肠。你读着想哭……这才知道,人间为什么会有歌。”台湾中天书坊主持人陈浩读完《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后,写了这样一段。
一位美国作家在《
拉斯维加斯
时报》上,发表了书评《性、死亡、饥饿吞咽的中国夜色》,文中写道:“中国山西的警官作家曹乃谦的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就是中国版的《楢山节考》,书中写尽了30年前‘文革’中塞北农村的贫穷,以及当地民众遭受饥饿和性欲煎熬的灾难。人们不应该忘记,书中所有的愚昧、贫困与残忍,是极其低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造成的;更不应该忽视,苦难不只吞噬卑微的生命。”
谁能看懂,谁就是我的知音
翻译这部长篇小说的马悦然一再评价:曹乃谦的作品文学价值相当高,他是个真正的作家。“我为什么对他的作品评价这么高?因为他说的是真话!我念他的作品,觉得非常动人,这一点的确是很重要的。我自己认为他的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高。”
马悦然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在我看来曹乃谦也是中国最一流作家之一,他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15年来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东西,因为他没名气。”
曹乃谦的作品用雁北方言。在四川研习过汉文的马悦然来过60多封邮件探讨这些方言的释义。曹乃谦认为,读者是最聪明的,自会揣摩到方言的味道和意思。2005年9月,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曹乃谦的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出版社当时希望给那些难懂的方言加上注释,曹乃谦拒绝了:“谁能看懂,谁就是我的知音。谁看不懂就让他看不懂去吧。”马悦然对此也有个很好的比喻:“读者不是婴儿,不需要拿着勺子强喂。”
“温家窑离台湾的乡村或者离我瑞典家乡有几千光年的距离。虽然如此,我深深地感觉到那山村的居民,除了那狗日的会计以外,都是我的同胞,都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在同一个苍天之下。”在邮件中,马悦然写道,“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汪曾祺那么喜欢你的小说,如果沈从文还活着,他也会非常喜欢你的小说。”
为了“住窑洞、睡热炕、吃莜面、月亮地里听乃谦唱要饭调”,马悦然于 2005年10月21日到山西大同,与曹乃谦、作家李锐、蒋韵等人一起去北温窑村,这趟旅程其实早在半年前就开始筹划了。马悦然特别提出想去看一下愣二的坟!愣二,是小说中一个悲剧的主人公,马悦然记忆最深的是光棍愣二最爱唱:“白天想你墙头上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马悦然“住窑洞、睡热炕、吃莜面”的希望,都在村里实现了。但愣二的原型二明已经在前一年去世了,他们几个人在漫山遍野的沙棘丛中找到了一个坟包,是二明的。
马悦然提议曹乃谦为愣二唱个歌,曹乃谦唱道:“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刮起东
风水
流西,看着人家就想起了你。二明呀,二明呀,我的二明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2
夜色里的苍凉啊,马悦然低头落泪。
在他们回村后的篝火会上,曹乃谦想再唱一次这个歌,可是只唱了一句 “山在水在石头在”,就哽咽得唱不下去了。
我有力量!
我要将你们一个个都打倒!
1986年11月,刚刚写出了《我与善缘和尚》的曹乃谦,第一次参加了大同文联和《云冈》杂志举办的笔会。“我想请教请教诸位老师,我38岁了,想学习写小说,不知道写小说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创作讨论会上,曹乃谦站起大声说。
室内很静,静了那么一小会儿,他的后面不知道是谁悄声说:“球也不懂一条,还想到窑子里爬擦。”大家哄的一声全笑了。
曹乃谦后来写道:“我知道我在这里是个人人都瞧不起的傻瓜蛋,是个可怜的人,多余的人。我原本就不该写什么小说,原本就不该妄想当什么大作家。”但也就是在那次笔会上,他喝醉酒后向其他作家宣布:“我有力量!我要将你们一个个都打倒!”
1988年,《温家窑风景》系列小说的第一组在《北京文学》发表,当时《北京文学》的主编是林斤澜,副主编是李陀。汪曾祺和林斤澜是朋友,文学观念相近。恰好编辑部在大同开笔会,就邀请了曹乃谦。他在这次笔会上见到了汪曾祺,让老先生看了他的这组小说的草稿。汪老先生看罢甚是喜欢,当即向他建议:“题目就叫‘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并欣然提笔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评论,与小说一并发在《北京文学》上。此后,曹乃谦一组一组地抛出了他的这一系列,并依着汪老的建议,冠了一个总题目《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
2005年11月,曹乃谦带着刚刚出版的繁体字版《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到香港参加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此时,距离 1988年6月发表第一组“温家窑”小说,已经过去了近20年。
中国作协主办的内部刊物《作家通讯》编辑室有次来信问他,你在创作中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他的答复是,“食欲和性欲这两项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欲望,对于晋北地区的某一部分农民来说,曾经是一种何样的状态。我想告诉现今的人们和将来一百年乃至一千年以后的人们,你们的有些同胞你们的有些祖先曾经是这样活着的。”
这块土地别人不理睬我理睬,
别人不热爱我热爱
曹乃谦长得像个庄稼汉,走路大甩着手,完全是一个在地里刨山药蛋蛋、累了就要愣吼上两嗓子的乡巴佬。
这个真正的乡巴佬好回村子转悠,吃苦苦菜,吃莜麦面条,坐在大炕上。他说:“村里的人好,房子好,炕好,院子里的狗好,猫好,土坷垃好,我看着啥都好。”他还说:“这块土地别人不理睬我理睬,别人不热爱我热爱,所以我永远也写不干。”
因此,马悦然说曹乃谦是“一个真正的乡巴佬”。
他是警察,“一个警察,会写什么东西?嗤——”就算是今天,也有作家同行从鼻子和牙齿里发出刺一样的声音。
曹乃谦不管那些,照样在编内部刊物的空当里,写几个字。下了班,就从公安局大院里推上破破烂烂的自行车,一路唱着要饭调调往家走,“白天想你墙头上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远远看去,只能看见这个头发花白的庄稼汉一样的人嘴巴乱动着,看见他一直骑到颠得不行的东关一段烂路上,到一个门口堆着一大堆垃圾的老红砖楼房跟前,算是到家了。
山西大同的街道不很宽,土大,人说话都舌头扳得紧,发音压得平,鼻音重,可是这样的声音唱出的要饭调,却是字字抠着人的心眼眼,拽着人的泪蛋蛋,多少年来,口口相传下来。曹乃谦会唱,唱得好,常把一群人唱得泪流满面。唱着唱着,曹乃谦自己也眼泪蛋蛋扑答扑答往下掉,和写小说的时候一样哭。
他甚至不切实际地幻想着去做一个流浪歌手。好友李锐说,曹乃谦的歌唱“不是为了取悦别人的耳朵,而是衷心地发自生命的叹息”。
曹乃谦一直没有办法忘记的,是村里一个“脑袋不全”的光棍汉——二明。马悦然曾经问曹乃谦,二明娶媳妇要花多少钱?曹乃谦说,为了娶媳妇,二明攒了一辈子的钱,可是一直赶不上价钱涨的时候,一直到死,也没有攒下够娶媳妇的钱。二明死的时候,一共攒了16000块钱,可娶媳妇的钱,已经涨到了四五万。
2006年5月,在村里,曹乃谦盘腿坐在炕上,学着没眼的二明翻着白眼仁拉二胡的样子,脸扯成一块布,又皱成一个核桃,凄凉的声音吼着,那是把人的肠子都要揪断了的声音。唱完,眼泪蛋蛋滚了一脸。小说里的原型李队长,用老手抹着眼泪,一屋人的眼窝都是湿湿的。
二明去世以后,村里人在杨树林里挖坟,谁想到又挖出一个野坟,在坟上插了一根当引魂幡的白杨树杆,结果这树还活了。“这都不好,苦命的二明呀……我又想起二明唱的歌了……”
没眼人,一辈子娶不起媳妇的愣汉二明,再也听不到这个识字人唱给他的歌了。而这个识字人,始终记挂在心尖尖上的,是和愣二一样的受苦人。
他滚着泪花花学着二明唱。
山梁梁高来山弯弯低,
走到天边边也忘不了你。
你变成狐子我变成狼,
一溜溜山弯弯相跟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4
曹乃谦:中国最优秀的作家
2012年04月26日
来源:
www.eduww.com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曹乃谦是中国最一流的作家之一,他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不管中国大陆的评论家对曹乃谦的看法……,我觉得曹乃谦是个天才的作家。”对大陆评论界长期忽略这样一位优秀的中国作家,马悦然感到难以理解。2006年12月,曹乃谦的短篇小说集《最后的村庄》出版,这是他在大陆出版的第一个小说集。2007年7月,早因马悦然的推荐而蜚声海外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才在大陆正式出版,这两本小说在市场上都有不俗的销售成绩,但同时这也对中国大陆的文学界提出了一些问题:一,曹乃谦是否是“中国最一流的作家”,对他应该如何定位;二,中国批评界是否忽略了这位作家的价值;三,马悦然的评价是否可靠?在读完《最后的村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这两本小说后,我认为曹乃谦是一个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但说不上是一位大家,曹乃谦小说的特点很突出,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叙述方式和语言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最后的村庄》在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是描写民俗民情与乡村少女命运的作品,如《野酸枣》、《沙蓬球》、《斋斋苗儿》、《亲圪蛋》等,这类作品是艺术价值最高的,作者饱含深情,以精致而又浑然天成的艺术方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而可爱的艺术形象;二是书写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感悟,这些作品往往短小精悍,在形式上很自由,比如《小寡妇》、《老汉》等,以两三千字的篇幅,写出了作者对底层人深切的感情,而《小精灵》一篇,描写在火车上偶然遇到的一个小孩,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三是直接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如《老汪东北蒙难记》、《豺狼的日子》等,这类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在艺术性上还略欠缺一些。前两类作品代表了作者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是更值得重视的作品。在文学传统上,这些作品继承了中国现代小说“抒情诗”的艺术脉络,即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的传统,在小说的抒情性、散文式笔法等方面别开生面,其优秀的作品如《野酸枣》、《沙蓬球》等,能令人想起沈从文的《萧萧》、孙犁的《山地回忆》等经典作品,但作者却又有独到的发挥与创造,在色调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沈从文的小说明丽自然,孙犁的小说清新细腻,那么曹乃谦的小说则更为幽暗,但他们对特定环境下“人性美、人情美”的关注则是相通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是由29篇短篇小说和1部中篇小说连缀而成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雁北地区1973、1974年极度贫苦的生活,作者对农村中的食物匮乏与性饥渴的状态有着细致的刻画,其最优秀的小说都是极为短小的,其特点在于简洁、含蓄,简洁使小说具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轻盈之美,含蓄则使作者把握住了中国人感情与伦理的表达方式。小说中的一些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但却缺乏更为整体性的构思,我们很难将之理解为“长篇小说”,事实上它更接近于中短篇小说集。曹乃谦小说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上采用了一些方言土语,并成功地将之融入到小说的叙述之中,带有浓重的泥土味,达到了一种“既雅且俗,大雅大俗”的艺术效果,这令人想起赵树理的小说,但与赵树理将方言“化”为普通话不同,曹乃谦的小说则注重突显“方言”自身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曹乃谦有着类似韩少功、李锐等作家对语言的自觉。另外,对地方民歌的频繁引用,也构成了小说的一大特点,这显示了曹乃谦对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的汲取,也是构成他小说“风俗画”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去以上优点,曹乃谦的小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小说的风格化过于明显,不少作品自我重复,不但在风格、题材上重复,在叙述的姿态上也自我重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我们读曹乃谦的一篇小说,会有惊喜之感,但读完他的一整本小说集后,会发现人物、故事与叙述方式都极为雷同,模糊在一起了;二、小说一直以“性与饥饿”来刻画农村中的苦难,但对“性”的描写与展示过于集中,如兄弟朋锅、母子乱伦、兄妹越界、光棍“跑马”、粪坑偷窥等等,有时显得格调不高,并有“炫异”之嫌;三、小说对苦难有着较为细致的呈现,但作者却时常流露出一种类似于古代“文人”那种欣赏、把玩的态度,有一种精英式的优越感,这使小说以“审美”遮蔽了对人物的同情、批判与反思。
如果我们承认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莫言、韩少功、张炜、李锐等是“中国最一流的作家”,那么曹乃谦离他们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他没有这些作家的文学世界那么丰富、宽广与深厚,也许曹乃谦最大的意义在于他延续了“抒情诗”小说的传统,并做出了自己独到的探索,这使他在当代文坛有不可忽略的价值。
那么,中国文学界是否忽略了曹乃谦呢?
这涉及到曹乃谦作品的发表与出版情况,在《最后的村庄》的“后记”中,曹乃谦说,“收进本集子的作品,都是以前发表过的”,杨新雨在该书的序言中也介绍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巨擘汪曾祺就看中曹乃谦的小说,极力举荐他之后,还说他是‘一举成名天下闻’。他的小说连续发表于国内的大刊及港台的报刊,入选各种选本,被翻译到国外,文坛人物也多有评价”,而他后来是“因服侍病重的母亲,为尽孝而辍笔”了。
在这两本书的封底,附有王安忆、陈忠实、李锐、刘心武等人推荐性的短语,对曹乃谦的小说都有极高的评价,这些评论都摘自这些作家1990年代初期对曹乃谦的评价。曹乃谦在《命运的安排——我的一些和文学有关的事(五)》一文中介绍了更多人对他小说的赞赏,海峡两岸都有,并且说,“从发表第一篇小说算起的4年后,也就是1991年,我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那时我还没有出过一本书,没有写过一部长篇或中篇,仅仅发过20来万字的短篇小说,一眨眼工夫就被破格‘提拔’成了中国作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陆文学界对曹乃谦并没有故意的忽略,而只是没有马悦然的评价那么高罢了。至于《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出版,马悦然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书的“内容提要”中,提及正是因为在马悦然的高度评价,“从而引起港台及海外地区高度关注。台湾地区抢先推出其中文繁体字版,美国、德国等地也相继组织翻译。由马悦然亲自担任翻译的瑞典译文也于2006年在瑞典出版。”而大陆版的推出则是2007年7月。马悦然和他背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当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就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它不仅忽略了20世纪初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也忽略了瑞典本国最伟大的作家斯特林堡,在冷战时期甚至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工具,其客观性与公正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如果我们承认其权威性,那也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198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情结”本身就是值得反思的一个对象,中国文学的伟大与否,并不是某一个外国文学机构所能评定的,而在于它是否表达出中国人独特的经验与美感,是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中起到了推进作用,是否为中国普通读者所真心喜爱。就马悦然个人来说,对曹乃谦的评价,首先受制于他的个人趣味,他像一般的海外汉学家一样,不喜欢“感时忧国”的作品,更喜欢“抒情诗”的优美动人,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对沈从文的喜爱,个人趣味是时代与环境的产物,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以之凌驾于中国文学之上作为评价的标准,则难免跨越了界限;其次,则是政治与民族偏见,我们注意到《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背景是1973年左右的中国,小说将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描述为贫穷、愚昧、落后,似乎不可理喻的世界,虽然较为隐约,我们似乎也不难看到马悦然对之肯定的背后,存在着他对中国在政治与民族上的双重偏见;第三,从现实的效果来说,曹乃谦的小说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在“文学场”上也获得了成功,这双重性的成功不仅属于曹乃谦,同时也是属于译者马悦然的,与曹乃谦的亲近关系使他的评价不得不打上一点折扣。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曹乃谦是一个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但说不上是一位大家,中国文学界对曹乃谦并没有忽略,只是没有马悦然的评价那么高,而马悦然的评价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不足为定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4
风格与惯性
晓南
我们这一代搞小说评论的知道曹乃谦,恐怕都是因为马悦然的那一句话。读罢曹乃谦,脑海里便牵出一连串作家的名字。曹乃谦的小说语言很特别,如果说赵树理是将方言“化”为小说语言,那么曹乃谦是直接把方言照“搬”进小说语言里了。这种瓮声瓮气的生活语言落到书面上,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声音,使小说的肌理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现当代文学史中,以方言入小说的企图此消彼长,似乎从未终止。从韩邦庆用吴侬软语写《海上花列传》,到废名用黄梅方言、唐人诗境写《桥》,再到林斤澜以温州方言写《矮凳桥风情》,方言的运用令一些作家在众多风景中脱颖而出,另辟无限风光。方言是一出怪招,也是一出险招,倘若用得太厉害,就难免因理解的障碍而失去大多数读者,敢于那么坚决的作家毕竟不多。曹乃谦也算是做得比较彻底的一位。“隔上个一月两月的,年轻些的光棍们就要朋各着打一顿平花。充充足足讲讲究究滋滋味味地吃个大肚圆”;“人们尽说狗子,可狗子就是闹不机明撞上啥鬼和发上啥灰了”;“老柱柱家这两年简直简红火翻了”;“东房的土炕上日每日黑夜不安生”……
这样的方言是即使赵树理、李锐也不敢用,即使能用也用不到如此彻底的。况且,小说家们写村里的生活,顶多不过是让人物模仿模仿农民的口吻,而曹乃谦的小说里,连叙述语言都是和农民一模一样的村言俚语,从语法到用词,乃至于思维方式,全方位地“土化”了。曹乃谦就这样豁喇喇将它直接倒到纸面上,不经文人的墨水浸泡酝酿便吐出,散发出浓烈厚重的泥土味。那是雨点打在干渴土地上散发出的土腥味,它热烈地说出了渴望,朴素地直奔主题,油泼辣子一般三下两下就点着了火。这样的语言是有冲击力的,当人们被当代小说那些泛滥满纸的大白话弄得审美疲劳之后,看到这样独特而简捷的语言时,确实眼前一亮。曹乃谦是有风格的,人们凭语言一眼就能认出他。
然而,当这些小说叠加在一起时,曹乃谦的语言便显得过于朴素了。他的语言像木刻,全是粗线条地白描与勾勒。这固然可作为小说语言的技法之一,但若篇篇处处如此,既单调又缺乏节奏变化,不免让人怀疑作家若非笔力不足就是在偷懒了。
她又圪挤住眼,又流出两行泪蛋蛋,又是那只涩巴巴的大手给她抹去了泪。
她紧紧搂住他的脖子。
快起开快起开。你也甭哭,哭也没用。一村人尽得黄病死了,我也得上了,我也要死了。他说。
你死我也死。她说。
你快起开快起开。你快走哇,到河套去寻你爹。要不,会带害你的。他说。
几行字就交代过去了,像一个不够敬业的人讲故事,总让人觉得不够咂摸。读着读着不免让人怀念贾平凹的丰腴袅娜,莫言的恣肆铺张。在某种程度上,语言的简化在省略对生活精细入微的描绘的同时,也省略了对生活精细入微的观察。曹乃谦小说中的描绘和观察与农民无异——光棍看见了女娃的渴,荒年时见到油糕的馋,都依循着直勾勾的本能。或许这样的语言也是对那种的生活的一种适应。那里的生活本来就如此简单,照实了写,语言也便简单了起来。倘或不是这样,能用这种语言写现代都市生活吗?
至少这种语言还能应付得了温家窑的生活,我们姑且不去求全责备。比起语言来,手法的单一才是曹乃谦真正面临的问题。汪曾祺先生在二十年前就向他提出过:照这样写下去,顶多写两年。一个人不能老是照一种模式写。汪老真是一语中的。从《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到最近的作品集《最后的村庄》可以见出,二十年来曹乃谦始终是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在写作,如同他所喜欢的陕北山西一带流传的民歌小调一样,表现手法均一。“哥哥在山上嗖喽嗖喽割莜麦,妹妹在山下圪嘣圪嘣挑苦菜”,这种民歌手法几乎概括了曹乃谦创作的一切:他的小说常常是以意象如莜麦或苦菜等作为一种人或命运的象征,由这意象起兴,设置一种对仗式的结构,哥哥与妹妹因贫困而生的食与性的不能满足的故事就通过“割莜麦”、“挑苦菜”等农事铺演,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封闭的村庄,无非是“山上”与“山下”这么大的范围。在描写时,他最擅长“嗖喽嗖喽”与“圪嘣圪嘣”这样简练、利落的白描手法。
于是,两本集子看下来,当初看一两篇时所有的那种印象深刻的“惊艳感”和悲凉感反而渐渐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疲惫和乏味。原来他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人物都是一个人,所有的母题也只是一个而已。这些母题虽全是人类最简单的欲望不能满足的悲剧,却没有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出形形色色的角度和花样,那些故事只是一味地重复重复再重复,呈现出一种执拗的单向度,使小说整体陷入闷局之中。痛苦是有层次的,但在曹乃谦的笔下,它们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而且,它们被过于内在化了。导致人物悲剧的根源似乎仅仅是贫穷,但贫穷之外的文化之根却不在作者的追问之列,这使得曹乃谦的小说难以深入地层深处,因而缺乏一定的深刻性。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也由于故事过多的相似性、作者笔法笔力的单一、性格内涵的一致,而呈现出某种同一性。他们的区别仅在于痛苦的程度不同而已,痛苦的内容、成色几乎一样。当这些人物叠加起来,反而让人想不起形象鲜明的“这一个”,似乎都成了“这一类”。
曹乃谦确实是一个有风格有个性的作家。不过,几十年来总使一套拳脚,作者或许是得心应手,轻车熟路了;读者却失去了新鲜感。风格固然难得,但也要提防惯性。从总体上看,评论界不给予这样一位特异气质的作家足够的关注固然不当,但若像马悦然先生评价那么具有压倒性,恐怕会让人看轻诺贝尔奖的分量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5
由方言成就的小说
赵
晖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最打尖之处莫过于语言。不光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就连小说的叙述本身也统一于一种精筛细磨过的雁北方言。事实上,由于曹乃谦对雁北方言的沉浸,《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不仅仅是运用了某种独特的方言在写作,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部以方言来感知与思考的小说。汪曾祺曾用“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来强调小说语言与内容的不容割裂,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可以说,是雁北方言最终成就了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的语言魅力首先来自于构词结构上的陌生化。那些被食色压抑的雁北人的生活本身就足以令世人瞠目,再透过如此扳着口的语言来“还原”他们的生活,简直可以虏获读者双倍的惊奇。在“温家窑”这个虚拟的世界中,这些人物与表现他们的方言完全融为一体,这种精简过的方言已经成为他们身上难以剥离的一部分,折射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亲家》中,黑旦送女人去庆家住时,虽然也心疼媳妇,内心深处也怀有屈辱,但他的立场却很明确,“人家少要一千块,就顶是把个女儿白给了咱儿。球。去吧去吧。横竖一年才一个月,中国人说话得算话”。出门前,还不忘叮嘱女人,“把那干净衣裳换上,甭叫人家村笑话”。这就是温家窑独特的行为逻辑和价值观念,从中可以看到个体尊严与困窘生活之间的相互妥协,也可以见出“食”与“色”之间沉默而艰难的换位体谅。这无疑是《黑夜》最动人之处。
汪曾祺认为,曹乃谦“小说的形式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朴素,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简直就是简单,像北方过年夜会上卖的泥人一样简单”,汪曾祺更看重的是那“似乎草草率率画出的眉眼间”的“天真的意趣”。同样,虽然通篇看来,《黑夜》的语言多多少少给人删繁就简的感觉,但具体到各个短篇之中,这种简省的方言却有效地扩大了小说的表现空间。无论是小说的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对话,照句讲都一句是一句的,按词看也是个顶个得挡事,罕有虚费;且字句言词都聚焦于人物的言谈举止,往往指实打虚,尽力将人物复杂胶着的心理状态与温家窑风景内面的烈焰包裹于村民们举手抬足的具体细节。在《锅扣大爷》中,甚至用锅扣大爷临死前的一句话“把我埋进三寡妇的坟”,洞开了他在温家窑的另一重生活,很得林斤澜所谓“无话则长、有话则短”的妙处,为读者开放了想象空间。但无庸讳言,由于小说的长处是呈现而不是反省,是沉重的叹息而不是深入的追问,它为读者开放的想象空间就不能不处处为作者全然匍匐于温家窑这块贫瘠土地的姿势所局限,而温家窑生活的苦烈在更多的时候也终成风景,许多原本可以深挖的东西也令人遗憾地隐而不张。
最后,很可能并非作者有意为之但却客观达到的一点是:这种简涩朴拙的方言本身还具有极佳的象征意味。雁北方言中所谓的“简直简”、“日每日”似的骨鲠,所谓的“泪蛋蛋”、“灰了”似的土味,所谓“穷球的”、“狗日的”似的脏口,民歌以及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一方面,固然使得小说的文质互益、相得益彰;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种种语言特色是如此突出、令人难以轻视,以至于它们自己也获得了某种独立于内容之外的象征意义——从语言层面直接构成了一组想象中的“中国人形象”:“他们”木讷寡言、贫穷蒙昧、满身尘土味,艰卓的生活压弯了他们的脊背,同时也赋予他们硬朗的线条和执拗的生命力量——这种“中国人形象”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之间有着不自觉的隐秘联系,但似乎更暗合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普遍想象。借此一隅观之,《黑夜》深得诺贝尔奖评委马悦然的赞誉,原也在情理之中。
这部小说的语言、人物、主题相互契合、浑然天成,仿佛确证了那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老话;其骨力全赖独特的雁北方言成就。相比之下,曹乃谦改用现代汉语写就的本书“后记”就显得糙多了,完全失去了遒劲的力量,前后的语言“简直简”判若两人。而比照曹乃谦的另一本小说集《最后的村庄》,这种精简过的方言赋予《黑夜》的魅力就更为显在。《最后的村庄》中反映雁北乡下人情、人性的小说,启蒙者的优越感不再遮遮掩掩,叙述者的情感带入也更为明显,小说给人的感觉却是拖沓与平淡。即使是取材与《黑夜》非常接近的小说《豆豆》、《荞麦》,也因或多或少地离开了那种筛磨过的雁北方言的叙述与思考方式而减损了小说的冲击力。当年,汪曾祺说曹乃谦照这种方式“最多写两年”,“以后得换换别样的题材,别样的写法”;现在看来,曹乃谦的新路走得并不宽展,让人挂念的仍然是这“两年”之内的语言和这“两年”之内的作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5
曹乃谦:“当代的贾岛”?
谢俊
在我看来,曹乃谦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也顶多是贾岛在唐诗的位置了,要说特色他不是没有,但整体上格局太小,大气不足。
对农村的写作可以是大气磅礴的,如陕西的三大巨头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再往上还可以追述到柳青,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到《白鹿原》再到《秦腔》,这些作品都有为时代写传的大气,这些忠诚的现实主义写作将创作作为时代之镜,并且还有勇气归纳出时代精神,从而以“灯”照亮前景。《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相比于他们,虽然也塑造了几十个人物,但这些人物都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苦愁脸,虽然也讲述了几十个故事,但这些故事都经营着同一个主题:肚子的饥饿和性的饥渴。农村的家族、文化、阶层,从土改到合作化到联产承包到进城打工,农村的组织与破坏再组织与再破坏,农村人的喜怒哀乐,乡里乡亲的爱恨情仇,真正生活的甜酸苦辣,以及对整个历史的总结与对未来的妄想,跟主要的是一种对农村世界的激烈的情感,在这个作品里不是面目模糊就是无处可寻。作者似乎还是一个局外人,以一种精英主义的关照来描写风俗,想象心理,塑造形象,仿如一个怀揣着“瑞典人眼睛”的文艺干部。而如果以温家堡风情的面貌去让世界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乡村,那将是多么可怕的歪曲和遗漏啊。
当然写农村也可以从内部写,从“人”的内部和“文化”的内部,以一种主观和感觉入手,直抵现象下的内核,或者说停留在对现象的摧毁和虚构,这就是寻根派特别是后来先锋派的路子,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阿城的《遍地风流》系列,苏童的《罂粟之家》和《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格非的《迷舟》到最近的杰作《人面桃花》都可以看作这一类的经典之作。《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似乎也专注于个人而不是时代,也能在心理细节上停留,并注意到细微的感触。比如说《贵举老汉》这一篇,写一个老长工回忆当年和地主婆野合的情景,那种明晃晃的稻田上的阳光有了一些先锋派的影子。但曹乃谦最大的问题还是执着于语言的透明性和创作的意义,他的情节都是来说事的,而不是来抒情的、来表达感觉的、来获得写作的美感的。所以,曹往往在关键之处浅尝辄止。像有一篇写愣二和金兰的感情,写一个穷光棍的心灵悸动,还是很有特色的,但作家却仅仅停留在人物行动、语言的外在表达上,作一种客观化的反应,这里作家似乎缺乏向人物主观内心正面强攻的能力,因而那种情感的复杂性和抒情性就无法渗透出来,这可能也与作家叙事上的笨拙有关,单一的第三人称很难起到组织主观感觉流动的效果,对场景的描写总是基于写实因而生发不出莫言对情绪的组织后的风景语言那样绚丽的色彩,而抒情的匮乏则直接导致不能表达类似于苏童的对乡村颓败的迷醉,固执的情节设计、前后铺垫简单套路与格非的空缺所带来的命运的神秘和扑朔迷离相比更显得呆板而无生机。这里这么讲,并不意味着曹乃谦就要走莫言或苏童的套路,我只是认为,在经过先锋派对形式的
改装
以后,叙事技法应该是一种较高追求的作家基本常识,形式可能也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功能,曹乃谦的作品之所以显得旧,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它缺乏一种形式的自觉,依然停留在赵树理那种“大众现实主义文艺”的老路子上。
所以,我感觉不管是在经典现实主义的意义上,还是从乡村抒情叙事风范中,曹乃谦的作品都无法归纳入内,这并不是说曹的作品风格独特,卓然独立,而恰恰是在于它总体上平庸无力和画虎似猫,不客气地说,这种四不像的作品实在不能给我带来一丝惊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6
独特的结构形式
张清芳
从艺术构思来看,《到黑夜想你没办法》需要把二十九个短篇连缀起来阅读,才能够理解为何作者把小说副标题定为“温家窑风景”——一个个生活场景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和风景片断,带有某种蒙太奇式的跳跃而且需要读者的想象加入其中,才能够完整呈现出小说情境和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换另一句话来说,即这些短篇只是截取了生活的某一个层面而已,需要几个相关的短篇组合成一个复杂立体的生活和人物形象。而且某一个人物的故事及其生活情景的叙述顺序被有意打乱,穿插了诸多其他的人物和场景,无疑这造成了小说阅读中的“迷”——人物塑造和叙事上的空缺和空白,读者耐心阅读的过程就是解开这些“小说之谜”的过程,也就说,只有到小说结尾才能够了解,这部小说其实是塑造出诸多血肉鲜明的人物和苦难故事的。在《楞二疯了》、《打平花》、《楞二、楞二》中揭示出楞二和他发疯的原因,是触目惊心的贫困使他无法娶到心爱的恋人金兰,用卖血换来的钱并不能够改变他的贫穷状况,无法得到爱情和婚姻的现实把他逼疯了。而愣二只要一发疯,楞二妈就打发他的父亲外出,几天后楞二莫名其妙就好了,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原因,这种有意的叙事空缺,如同格非《青黄》中的空缺一样,也是马悦然已经指出的,隐喻了一种母子乱伦的巨大无奈和生活痛楚,而这种乱伦是被贫困生活强迫的,而且包含了一个母亲的忍辱负重和强烈的母爱。同时这也是一种虽然羞于启齿但是经常存在于贫困中国雁北农村的一种生活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隐蔽存在的,因此楞二并没有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的惩罚,而《玉茭》中的玉茭泄漏了这种乱伦,所以他被惩罚饿死。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结局反而更加令人感到温家堡生活的绝望和悲痛,乃至触摸到作者的悲伤。
古典美学精神的生存论转换
徐妍
这本充溢着莜麦香、苦菜苦的小说经过一段迂回、寂静之路,一夜成为当代中国文坛的令人瞩目的事件。诺奖评委会马悦然慷慨为其作序,毫不吝啬赞誉之语,文坛各路名家、大腕好评如潮,可谓峰回路转。应该说,小说题材本身就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发生在雁北光棍汉们中间各种真实得荒谬的故事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兄弟朋锅、母子乱伦、兄妹越界、光棍“跑马”、粪坑偷窥等等离奇情节诱惑了人们的想象力。三寡妇、老黑女、女娃、小婶婶、二尾、鼠鼠等等真实原型的虚构,又增加其传奇色彩。手电筒、洋火、大洋箱等细节设计在瞬间里便唤醒了人们对于70年代贫瘠而难忘的记忆。加上作者对人物深入骨髓的体察更产生了感动人心的力量。但我总感觉全书成就不在于上述方面。甚至小说中那些带有雁北风味的、冷静得闪闪发光、简洁却极富意蕴的语言也不是小说的全部魅力。小说一定另外还有些什么。当情节讲述到饥饿、欲望、死亡、爱情、流血时,小说让我们认识到它与当下底层写作的区别。同样是探寻生存问题,曹乃谦的《温家窑风景》呈现出惊悸之美,而底层写作则追求震撼之真。更确切地说,曹乃谦的小说提出了古典美学精神在当代文学史的延续性问题,即始终处于文学史边缘位置的古典美学写作如何转换。曹乃谦对古典美学精神的接续在短篇小说集《最后的村庄》里已经表明心迹。小说中的核心意象——雁北村庄、小女孩、民歌等无不散发出古典美学的素朴、洁净之气。其蕴涵的古典美感不仅滋养了贫瘠的土地,而且涤净读者的心灵。还有它从沈从文小说《边城》借鉴来的“那人”的称谓、汪曾祺小说的节制的语言,都传达出古典美学的艺术精神。不过,《最后的村庄》作为曹乃谦刚刚上路之作,显然依附于丰厚的生活资源和前辈古典形态作家的双重庇护之下。然而到了这部《温家窑的风景》,曹乃谦的笔调充满自信,叙事传情拿捏自如,故事结构有棱有角,人物肌理细致自然,可谓将废名小说禅宗意味的诗性表达、沈从文对人物命运的悲情态度、汪曾祺寓热于冷的高妙手法一并内化在小说细节、对话、行动等缝隙中。尤其,那些在现代主义视阈下又脏又丑的欲望场景,在曹乃谦笔下却处理得从容又节制。从这些特质中便可看出该小说储积沉潜的古典美学的力量;它激活了作者的丰厚经验,且依凭作者对生活的体察,实践了古典美学的生存论转换。由此,一向被视为优美风格的古典美学写作转向了对“食欲和性欲”的原生态书写。而且,这些原生态的书写被提升为一种生存哲学的品格,正如小说反复强调的“就为了个这”这个话语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哲学含义——生活、男人、女人及生命的要义。当然,曹乃谦小说的生存论转换对古典美学而言也是一个冒险。小说一经将生存作为写作的对象,是否会付出高昂的代价?譬如:风景,作为古典美学的重要元素,逐渐地淡出了小说之外。尽管如此,小说在古典美学的当代转换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不过,如果据此将曹乃谦的作品视为一个完美的厚重之作,也有些不合实际。姑且不说曹乃谦小说尚难以承担沈从文所致力的现代民族国家重建的重大工程,就是小说结构也有力不从心之处。虽然一些短篇确有自然天成之感,但小说一经需要表现复杂的时间切换,便常常选用简单的倒叙来替代人物的心理时间。结果,《温家窑的风景》虽云长篇,作者也力图追求古典写作的散文化结构,却还是有松散之感。
曹乃谦的小说还能走多远?我们只能以期待之心拭目以待。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一个作家已经抵达了最大的限度,我们就应该怀有感激之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7
曹乃谦三议
朱晓科
对于曹乃谦《到黑夜里想你没办法》我有三点看法。
一,如何看待曹乃谦《黑夜》里的方言?
大量地道的雁北方言的运用是《黑夜》最为浓郁的特色之一,因此曹乃谦被冠以“土得掉渣的乡巴佬”——在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这算是不低的评价了,因为它代表了作家驾驭语言和生活的能力,还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作家的立场和道德取向,更使人将曹乃谦与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的赵树理联系在一起。
但是,我认为,曹乃谦的特点恰恰不在于其与赵树理的相像,而在于其与赵树理在语言上的差别。赵树理算是印象里最“土”的作家之一了,可翻开赵的作品,《三里湾》也好,《登记》也好,可以发现:赵基本上用的都是普通话、大白话,即便碰上几个方言也要添加注释,生怕读者看不明白;而曹乃谦的《黑夜》则并非如此,读者对《黑夜》中方言的揣摩过程是阅读的间离效果之一,很大程度上直接构成了对《黑夜》的审美风格的接受。如果说,人们从赵树理的普通话中读出了“土”味,那么对于曹乃谦,就是从他的“土”和“方言”力读出了诗味——读者一定不会忽略《黑夜》中大量借用了复沓、比兴等手法:“她一会拈起大襟揉揉眼睛,一会拈起大襟揉揉眼睛”……曹乃谦对民歌小调的偏爱明显融入了作品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会使读者联想起《诗经》。
这一切都揭示了曹乃谦独特的语言质感:曹的“土”是一种诗意的“土”,是吟唱着的“土”。他骨子里端着智识分子的架子,“土”得不如赵树理更“本色”。但是,如果完全用“本色”这个标准来卡曹乃谦恐怕也枘不对椽,因为这无异于抹杀了曹乃谦的特质。时下的乡村题材作品多若牛毛,乱伦、共妻比较少见,但偷情、越轨那可见得多了。不客气地说,这些统统掺杂着知识分子的道德判断,都是知识分子的“叙述”,只不过着眼点与曹乃谦相异罢了。这其中,有几个作家能有曹乃谦这般考究的语言?有几个作家能在“土”和“诗性”之间达到这般水准的平衡?——即便是韩少功《乡村四题》,也仅仅有孩童气,纯真气,论及诗兴恐怕还差几分,至于另一批作家,做到曹乃谦这般“土”就已不易,遑论诗意了。其实,《黑夜》最成功之处就是曹乃谦的语言。对语言特质的追求在时下并非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也是曹乃谦可以孑立于当下作家的理由之一。
二,如何看待《黑夜》中“留白”的叙事技巧?
除了“方言”之外,曹乃谦对“诗性”(或许是对“民歌性”)的追求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黑夜》的叙述风格上:节俭、精约、留有余地、意在话外、余韵深长。我觉得,曹乃谦在叙述中频频留白似乎是对古典诗歌表意手法的模仿,这与他语言风格的追求是一致的。曹乃谦的语言容纳性非常强,负载量很大,善于用尽量简单的词汇容纳尽量丰富的内容,其对复杂场面和人物微妙心境的刻画非常到位,比如《楞二、楞二》中的那句“金兰撕”、“金兰撕”。想要理解《黑夜》中的语言,必须先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境、情绪和处境。对于其中的某些篇目,比如“楞二系列”,读者的会意和参悟直接决定了能够读懂作品几成。
或许,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会被说成是取巧,走捷径,并在相当程度上暴露了曹的软肋。但这也不能一以概论:楞二的“疯”与“不疯”之间一定要说清楚才带劲么?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曹乃谦为了将自己的审美追求贯彻到底,做出了一定的取舍,也因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比如:他放弃了小说的丰富性,陷入单调与重复,并容易因此被人诟病;同时,他也搁置了另一种凸显写作功力的方法:正面强攻,并很可能因此放弃了对自己写作生涯的另一项挑战。但正是因为如此,《黑夜》才是《黑夜》,是赵树理和汪曾祺都无可替代的——这也是《黑夜》与《最后的村庄》最大的不同。
不过,平心而论,尽管《黑夜》并不缺乏直面农民的心态的篇幅,《玉茭》本身也正是“楞二故事”的正面讲述版,而且笔者也并不赞同把“正面强攻”作为作家功力确之如凿的度量衡,但不得不承认:《黑夜》诸篇章确实呈现出某种质量与篇幅成反比的倾向。
三,如何客观地评价曹乃谦,并给他在当下作家中恰如其分地定位?
这看上去是在回应马悦然的呼吁,但真要落到实处,却不得不把马悦然和诺贝尔完全抛到一边:欧洲的事情踢回欧洲去,中国的东西却必须留下来。
诚然,在《最后的村庄》、《到黑夜里想你没办法》出版之前(也就是马悦然的大力推荐之前),曹乃谦仅仅是精英作家小圈子中的谈资,几乎与公众隔绝。而且《黑夜》的另类也使得对曹乃谦的评价面临着无处着落的尴尬:说他有“山药蛋派”的气象,其实他与赵树理“貌合神离”;说他“土”的有诗意,可也确实与“白洋淀派”风格迥异;将其完全独立于“山药蛋派”?又觉得颇对不起雁北的土腥味和方言……此外,若把《黑夜》看成是短篇小说集,就忽略了各篇章之间草蛇灰线的联系——显然这也是作家的苦心经营之一;可视之为长篇小说,作品的整体又缺乏推进的层次感,过于平面化。我们发现,曹乃谦不仅难于纳入文学传统,甚至连基本的定位都难于实现:他究竟是一个短篇小说家,还是要排进长篇小说家的序列?作为前者,他有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作为后者,他目前也有难以企及的地方。
或许,我们必须把文学史、长短篇小说的分野统统抛到脑后:同样的穷乡僻壤、同样的光棍难题,同样是“黑夜里想你没办法”的焦虑,有谁写得比曹乃谦好?有谁像曹乃谦这样俗得彻底、脏得合适而又意蕴深长?——这是曹乃谦可以孑然于时下创作的第二个理由。
最后,笔者还是认为:应该把曹乃谦和马悦然完全分开。小说是小说,评奖是评奖。若以马悦然的视角,结合国外汉学的热衷,《黑夜》难免有“哗番众而取宠”的嫌疑,但因此遮蔽了曹乃谦的艺术特色,窃以为反为不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8
得之于简,失之于单
——对曹乃谦创作的评论和评价
邵燕君
近来,一直名不见经传的曹乃谦成为中国文坛最引人注目的作家,其主要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作品被相继出版(《最后的村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2月;《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这自然与马悦然先生的力推盛赞有直接关系。中国评论界虽然不必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首是瞻,但若真是长期忽略一位优秀的作家也难辞其咎。在细读了这两部作品后,笔者以为,曹乃谦的创作虽然极具特色并在多方面有探索成果,但比起在该方面“最一流”的作家——不管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级的,都略逊一筹。
这样的比较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u 逼近“原生态”,但角度嫌单一,手法嫌单调——相对于李锐《厚土》
u 直写“生存本能”,但经验细节欠突破——相对于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
u 内敛、克制,但深层少冲突,整体欠张力——相对于前苏联巴别尔《骑兵军》
u 讲求简笔、留白,但人物嫌简平、“风景”显固态——相对于赵树理作品
u 语言“原汁原味”,但稍嫌简化做作——相对于赵树理、韩少功、李锐的方言实践
曹乃谦的创作,尤其是最代表其风格和成就的《黑夜》,其核心主题就是一句话:“食色,性也”。这种直逼、并且固守“原生态”的写作,在当代创作中特色鲜明但并非独一无二。李锐在1989年发表的《厚土》系列也是要“拨开这些外在于人而又高于人的看似神圣的遮蔽,而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人的处境。”(见《后记》)《黑夜》的写作时间和地域都与《厚土》相近,但相对于《厚土》,《黑夜》在篇幅上厚了,在意蕴上却薄了,主要原因是将人物从其所属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孤立了出来,单纯受困于本能欲望。在艺术手法上,曹乃谦专注于经营对话,特色突出,但也嫌单调。
单调和重复是曹乃谦创作的一个比较显见的问题,“一两篇惊艳,一两部沉闷”是较为普遍的阅读感受。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感受,除了创作主题的单一和叙述方式的固定化外,还有更内在的原因——宏观上:价值缺乏对立、结构张力不足;微观上:细节经验缺乏突破。
读曹乃谦《黑夜》的感觉与读巴别尔《骑兵军》的感觉明显不同,前者如履平地,后者如登峻岩。《骑兵军》的紧张感来自作品内部蕴含的巨大的文化价值冲突——作家作为一个犹太人却向往成为其“天敌”哥萨克人。而在曹乃谦这里,在将所有的问题都指向“本能”的同时,也将所有的价值都压向了平面。
当然,写“本能”并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对“本能经验”进行突破。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就是专注于写“本能”,主题更单一到只有一个——饿,22篇故事写的就是一件事:人是怎么被饿死的。然而,读完整个系列,你会发现,这些作品的震撼力居然具有惊人的可重复性和可持续性,其原因是由于构成这些故事的“核儿”的生命体验都是具有突破性的——带着沉入地狱者最后的挣扎和哀号。曹乃谦的创作基本上是把读者带到“底线”处就止步了,在他“留白”的地方,是杨显惠真正的起点。除了艺术追求不同外,这里恐怕还是显示了曹乃谦“下生活”的深度还不够。即使写“在人间”的生活,也缺乏足够扎实鲜活的细节支撑,在一些地方,看得出文人想象的局囿。
简笔、留白,是曹乃谦重要的艺术追求和成就,从中可以看到与林斤澜、汪曾祺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但有的时候简笔也真成了简略,使人物简平,缺乏厚度。比如那篇让马悦然先生特别赞赏的《女人》,题材其实是赵树理在1950年发表的《登记》中就处理过的。温孩女人新婚之夜为什么不愿意“脱裤子”?被毒打时是什么感受?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整治女人”的规矩到底该不该破,能不能破?这些曹乃谦用简笔“留白”的问题,正是赵树理当年深挖细写的。在赵树理那里我们看到的“女人”不那像影子一样的“毛驴”,而是渴望“翻身得解放”的“受苦人”。马悦然称道曹乃谦“冷静状态之下藏着对山村居民的真正的爱,对他们的艰苦命运的猛烈的憎恨”,但对比一下赵树理在笔下人物身上投注的爱与憎,曹乃谦的“不动声色”里多少还是有一种“写风景”式的超然物外,而这样展示出的“风景”难免是固态的,也是平面的。
“原汁原味”的方言构成了曹乃谦创作的另一重要特色,由此马悦然也称之为“一个真正的乡巴佬”。相对于赵树理的“将方言化入普通话”,曹乃谦对方言的运用显然更“彻底、直接、全套”。但有趣的是,赵树理虽然很少直接使用方言但满纸“土味儿”;曹乃谦照搬“土话”甚至“脏话”,背后却隐约可见“诗味儿”、“洋味儿”,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文人精心选择的方言。究其原因是,在赵树理这里,方言只是手段,目的是文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而在曹乃谦这里,方言本身已经有了意义,渗透了作家的语言意识,乃至“最中国的才是最世界的”的文化意识。曹乃谦突破了赵树理等前辈作家使用方言的限度,但在与方言的内在亲和性上还有距离;而在现代语言意识的维度上,相对于李锐在《无风之树》《万里无云》中的创造性和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的颠覆性,曹乃谦又稍嫌拘谨简单。
以上从几个方面讨论了曹乃谦作品的不足,需要申明的是,这样的品评是苛刻的,是在将其分别与该方面表现“最一流”的中国作家、乃至世界级作家的比较中做出的——这当然不能掩饰,曹乃谦在二十年如一日的创作中,特色突出、风格稳定、成就斐然,在当代众多随风而动、面相模糊的作家中,他风光独具,堪称优秀。当代文学批评不该忽略这样一位作家,将来的文学史也应给予其恰当定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9
曹乃谦谈写作:细节是下酒菜语言是好酒 缺一不可
2012年04月26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曹雪萍
马悦然说“曹乃谦和李锐、莫言是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图片来源:曹乃谦blog)
曹乃谦的名字在国内一直和诺贝尔文学奖联系在一起。因为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说过,“曹乃谦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他的文字。
今日,本届全国书市上,曹乃谦写于10年前的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简体中文版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首发。这本书是马悦然最推崇的一部作品,被台湾誉为“沈从文、汪曾祺继承者”的曹乃谦再一次进入了媒体的视野。此外,曹乃谦另一本中篇小说合集《佛的孤独》也将于下月与读者见面。
对于写作,曹乃谦说过:“细节、语言搞好了,才能把读者灌醉,细节是下酒菜,语言是好酒,缺一不可”。
结构多篇小说“组合家具”
新京报:《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由29个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小说汇成一个长篇小说,整体构思巧妙。我发现在《锅扣大爷》一篇的结尾锅扣大爷只吐出一句“把我埋进三寡妇的坟”。而在《三寡妇》一篇中却只字未提“锅扣大爷”,有伏笔,也有留白,是为了让小说更意味深长?
曹乃谦:实际上,我当时写的时候就有意把他当一个长篇小说写,而且我有意让这些人物交叉,场景也重复,发表时也是零散发的,我意思是,这本书的篇章都是组合柜,最后一摆,就是完整的一套家具。
新京报:小说里所叙述的事多半发生在1973年和1974年。这两年中国还处在“文革”晚期,但你笔下的温家窑似乎和“文革”的集体记忆并不紧密,那些底层大众的境遇甚至可以被读者想象在任何时间背景下,这是有意为之?
曹乃谦:我就是故意虚化时间。鸡子、狗子都能有解决食欲性欲的问题,人为什么就不应该呢。有人问我,为什么书写出来十年后,你才出这本书?我发现,现在人都说“以人为本”,都关注底层的人了,我想我这本小说现在受到关注,也很可能是这个原因。虽然那是发生在30年前的故事,但今天依然有人买不起房,娶不起老婆,生不起孩子。时代在进步,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新京报:有人说你的小说受西方世界关注是因为写出了某些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端。
曹乃谦:那是他们的想法。我没那个意思,虽然我是个警察,可我喜欢坐在农家的大土炕上吃农家的大烩菜,我整个儿是个穿着警服的农民。
天不下雨,我就替农民着急,下得多了,我也替他们着急。
我的小说在关心关注我的父老乡亲。马悦然说我是一个“真正的乡巴佬”,我说“悦然懂我,悦然懂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39
情节想象中的真实故事
新京报:《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故事发生在“温家窑”,这个在大同地图上不存在的地方。故事里头的人物多半是一些可怜的光棍儿。除了渴望吃饱以外,他们都渴望跟女人睡觉。有意思的是,口里装满了脏话的光棍把“睡觉”说成“做那个啥”。两个贫穷的光棍儿买不起女人,竟然紧紧搂抱,没完没了地亲嘴……
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吗?
曹乃谦:“温家窑”是我想象的,真正的村子原型叫北温窑,但整个雁北地区,人们的生活都是那样。我给你讲一件真事。1974年,我被派到北温窑村给插队知青带队。当时大队支部书记的儿子跟我说他刚才吃过饼干了。原来是知青去供销社花了很少的钱买了饼干末,他用舌头舔着吃了一口。你想想,大队最大权力者的儿子居然是这样。
实际上,我并没有把很多的悲伤的事情都写出来。
新京报:会不会担心有的读者以猎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真实的故事?
曹乃谦:我什么都不担心,他怎么看,是他的事。有的人看长篇小说,一看是讲爱情的,哗哗哗哗翻过去,就看“做那个啥”了,这跟我没关系,我不是为他们写的,我为喜欢我的读者写,我为我笔下的主人公写。
新京报:你的小说里很多女性形象让人久久不能忘记,比如在大喜的日子里,给玉茭娶鬼妻放声大哭的玉茭妈,为什么你笔下的女性那样伟大?
曹乃谦:在我的笔下,女性的结局都是悲剧,但我把她们写得那么美好,她们又是那么的胸怀博大。我把女性全部神化了,犯罪的女性也是美好的罪犯。我的小说不会让任何一个女子说出“我爱你”,她只会说“要不今天,我就把我给你了吧。”我已经写出了比说那三个字更美好的意境。
我再给你讲个真事。有一年,我爸爸当公社书记,我放假去村里看他,我们住的一个院子里就有这么一家人。一个女人嫁给了两个男人,一月份归一个男人,二月份送回来归另一个男人,就这样过呢。后来我把它写进书中《亲家》一篇。
语言改成普通话就不是我了
新京报:听说你小时候老跟着个放羊倌听他唱山曲,所以你的小说里语言充满了山曲的味道。
曹乃谦:小时候,农村姥姥家村里有个叫疤存金的放羊倌,他会唱很多山曲。我常哄姥姥说到野地背书,瞒着家里人跟他去放羊。他唱的时候老痴痴地盯着山下的村庄,唱:“对坝坝圪梁山那是个谁,那是个要命鬼干妹妹。崖头上的杨树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数干妹妹好。”唱完,他坐在那里半天不作声,随手摸住身边的土坷拉往坡梁下狠狠地扔。过了四年我听说他上吊死了。《天日》一篇里的羊娃原型就是疤存金。
我在小说里,大量引用了“山曲儿”、“麻烦调”、“苦零丁”、“伤心调”、“要饭调”、“挖莜面”等,只有这些民歌才能表达出人们对食欲性欲得不到应有满足时的渴望和寻求。
新京报:你小说中对话里所运用的粗话粗得吓人。诸如“狗日的”等言谈放在那些人物身上却让人恰如其分,出版时有没有什么争议?
曹乃谦:我就只会这一种语言。其实我写的时候没想过用个什么语言写,我原来就不知道小说语言还有什么规定。
我就用我自己的口语写出来,我的小说就是我的口语,而且当地人也这么说。所以好多编辑要把我的语言改得规范的时候,我很气愤,弄得文绉绉的,我来不了,我说:“你改得不像我说的话了。”有人就问,你不是说,你喜欢很多外国小说吗,你写作是不是在模仿他们?我喜欢斯坦贝克、海明威的小说,但我写的时候,就用我自己的语言写。
新京报:你小说中的很多方言,会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吗?
曹乃谦:以前我也不注意,现在有南方读者说不理解,我说,你看不懂,还有前后语境可以猜猜。有的编辑还建议我把语言换成标准普通话,我说,那就不是曹乃谦了。
新京报:马悦然说过“在我看来,曹乃谦也是中国最一流作家之一,他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提高了你在国内文坛的知名度,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曹乃谦: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40
曹乃谦:国内毫无知名度 国外称最可能获诺奖(图)2012年04月2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郑媛
在国内他毫无知名度在国外他被称为“最可能获诺奖的作家”———
在国内,可以说他是个毫无知名度的作家,但在国外,他却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称之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曹乃谦,这位几乎被大陆文坛主流所遗忘的山西作家,在辛辛苦苦笔耕了近二十年后,首部小说集《最后的村庄》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推出。
“这本书其实我几年前曾经在山西的出版社出过,但那是自费的,没有签约,没有合同,花了1.2万,只印了1000本。”昨天,在《最后的村庄》的首发式上,曹乃谦解释自己的作品为何在国内迟迟未能面市时说,他不是那种会自我包装,自我推销的人,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找出版社出书,十年前小说连续发表后入选港台的报刊并出版集子,甚至被翻译介绍到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瑞典等国都是“命好,遇到贵人”所致。这次《最后的村庄》的出版也是因为出版社直接找上门来,顺其自然的结果。
今年57岁的曹乃谦,虽然目前供职于山西大同市公安局,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却是个“真正的乡巴佬”:皮肤黑红、走路像庄稼汉一样大甩着手、步子“摇揺晃晃”,一口带着浓重鼻音的雁北话,他甚至会唱当地的“要饭调”。昨天,在大家的提议下,他还当众唱了起来,他唱情歌“上了一道坡,下了一道梁,瞟见小妹妹我心发慌”。“井拔凉水苦菜汤香,不如妹妹唾沫香……”他还唱《山在水在石头在,就是你不在》,那是去年马悦然到山西大同拜访他时,他们一起去给他作品中写到的一个人物楞二上坟时曾经唱过的一首民歌,也许是想起了当时的伤心情景,曹乃谦开始唱这首歌时,只唱了一句“山在水在石头在”,便哽咽住了。
■打赌走上文学之路
在进入山西大同市公安局工作之前,曹乃谦曾经当过煤矿井下装煤工、文工团器乐演奏员。“我是38岁开始写小说的,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作家,而且,除了写过一些古体诗词,我从来没有写过什么文学作品。”曹乃谦说。
他说,他以前非常喜欢看书,到他38岁时,家里的书多得除了占据了四个与房顶一般高的大书柜外,连孩子的衣柜都装满了。有一天,有一个朋友到家里玩,看到这种情景后对他说,你的书虽多,但我打赌有一本你没有。曹乃谦不服道:什么书?朋友说,书名不知道,但作者是曹乃谦。于是曹乃谦就和朋友打赌说,这有何难,我现在就写。于两个月后,他把写出来的小说寄给了大同的《云冈》杂志。“当时也不懂什么短篇长篇,写了2万多字,编辑对我说,短篇太长,中篇又不够,删到8000字吧。删好后,在杂志上发表了。”
■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好
1991年,身在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看到《山西文学》上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系列小说中的5篇,喜欢得不得了。将其中的五篇翻译成了瑞典文,并给曹乃谦写了一封信。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会和马悦然认识。”曹乃谦说,那天,他接到了一封从《山西文学》转过来的信,由于上面都是瑞典文,他只看懂了自己名字的拼音,根本没有意识到竟然是马悦然翻译了自己的作品。过了一段时间,马悦然再次托夫人给他写了一封信,并将稿费附上。之后,两个人开始陆续通信。
早在1988年,对沈从文作品非常迷恋的马悦然就曾无数次试图说服瑞典学院破例把诺奖授予死去的人,在发现曹乃谦后,马悦然宛如发现了另一个沈从文,对他推崇有加,他不止一次地说:“曹乃谦是山西一名普通警察,但在我看来他也是中国最一流的作家之一”。
2005年10月,已经81岁的老人专程从瑞典来到山西,在山西作家李锐、蒋韵及台湾作家文芬的陪同下,走访了曹乃谦作品中的“温家窑”。不过,曹乃谦说,在他们的交往中,马悦然从来没有和他谈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事情。“我们只谈文学,谈创作,从来没有说过有关诺贝尔奖的半个字。”曹乃谦说他也不会做这种幻想,“只有傻瓜才会这么想。”
■小说里有一股莜面味儿
曹乃谦推测他的作品受到汪曾祺甚至马悦然等“贵人”喜欢的原因时说:“汪老曾经说过,他喜欢我的小说,是因为里面有一股莜面味儿。”
曹乃谦所说的莜面味儿指的是他用的雁北人的叙述方式,2005年9月,中国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时曾希望给那些难懂的方言加上注释,曹乃谦拒绝了:“谁能看懂,谁就是我的知音。”这句话也印在了他的新书《最后的村庄》的腰封上了。
曹乃谦并不介意别人说他是“乡巴佬”,“我肯定是个乡巴佬。一是我写的全是乡巴佬的事情,我只熟悉他们的生活,另外,在生活中我也是个乡巴佬。”
曹乃谦说自己平时不修边幅,有时不穿警服出入公安局时,常常会被门卫拦下,问他找谁。“我喜欢农村,小时候在大同生活常常生病,只要一回到农村就全好了。”他说:“村里的人好,房子好,炕好,院子里的狗好,猫好,土坷垃好,我看着啥都好。”他还说:“这块土地别人不理睬我理睬,别人不热爱我热爱,所以我永远也写不干。”
曹乃谦的身世也非常奇特,他是个“被偷来的孩子”,当他只有九个月大时,他被没有生育能力的养母从生母的身边偷了出来,并因此从农村到了大同生活。
曹乃谦说,因为这件事,他的生母一年后去世了,养母对他心里也一直非常愧疚。不过,他已经原谅了她。1993年之后,曹乃谦开始构筑他的自传体小说《伤逝九章》。但只写了四章,由于养母生病,曹乃谦停止了写作,为此一耽误就是六年。
现在,写作在曹乃谦的生活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他目前正在写作长篇小说《母亲》:“每天早晨三点起床,便打开电脑开始写作,能写五百字就写五百字,不着急。”写作时,他经常掉泪。他说,这部长篇争取在明年年底前完成。
曹乃谦( 左)与马悦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41
曹乃谦用生活口语和方言土话创作 拒绝普通话2012年04月26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波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
在重庆全国书市期间,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高调亮相。首发签售仪式上,作者曹乃谦当众唱起了书中描写的要饭调,“上一道坡坡又下一道梁,瞟见小妹妹就心发慌”。曹乃谦的歌声悠扬婉转,如诉如泣。在众多名作家和大腕林立的签售现场,他显得如此的老土和淳朴。被他的作品和“要饭调”吸引的市民不禁要问:“他究竟是谁?”
诺贝尔文学奖唯一通晓汉语的评委马悦然这样评价曹乃谦,“在我看来曹乃谦是中国最一流作家之一,他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15年来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东西,因为他没名气。”
采访遭遇“原生态”方言
也许是记者的孤陋寡闻,在全国书市新书发布会上才得知有个警察作家曹乃谦,而且还被诺奖评委马悦然评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该文学奖的作家!记者随后还吃惊地发现,作家曹乃谦竟然只会方言,他所说的话语记者无法听明白!最后记者只得借助网络完成采访。
曹乃谦操着原封不动的生活口语和方言土话,他拒绝以规范语言为媒介,他的写作直接与生活接轨。他认为普通话和书面语言缺乏表现力。曹乃谦在网上显得非常谦虚,他告诉记者:本人老土,而且还不思上进,当了30多年的警察,都59岁了,还是个科员“小”警察,还兢兢业业。我大胆,年近花甲的人了,还敢说:我的小说就写食欲和性欲,不写政治。还说,有人写剧本讽古喻今,我觉得那真叫一个浅薄!
曹乃谦成为文坛的谈资,是因为那个一再向诺贝尔评委会推荐沈从文,希望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已经逝去的沈从文的瑞典老头马悦然。老马见到中国人就问:你知道曹乃谦吗?你认识曹乃谦吗?老马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摇头,因为曹乃谦的小说并没有在内地正式出版。老马认为曹乃谦简直就是沈从文再世。
三级警督的爬格子生涯
59岁的曹乃谦几乎一直被中国的文坛主流所遗忘——一个乡巴佬,一个自称穿着三级警督服装的农民,一个会唱要饭调的民歌手。
曹乃谦1968年高中毕业后,当过井下装煤工、文工团器乐演奏员,1972年调入公安系统,1978年在大同市公安局内保处刑侦科,因为破过案曾当过劳动模范。37岁前曹乃谦没有想过要当作家,但喜欢看书。一天,有个朋友指着他的书说,书不少,但有一本你没有。曹乃谦问哪一本。他说书名不知道叫什么,但作者他知道。问作者是谁?他说:“曹乃谦。”
因为和朋友打赌,曹乃谦开始写小说。第一篇小说《我与善缘和尚》发表在大同的杂志《云冈》上,就这样他开始了小说创作。曹乃谦一共写了三本书,中篇小说集《佛的孤独》、短篇小说集《最后的村庄》和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后者给曹乃谦带来极大的声誉。1988年,《温家窑风景》系列小说的第一组在《北京文学》发表后就得到了汪曾祺的好评,老先生向他建议题目改为“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这个题目取自书中唱到的要饭调:“白天想你墙头上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曹乃谦创作的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完成后,在国内经历10年无出版社问津的尴尬。由于当时他在文学上尚无建树,也无名气,小说很久也没有出版社出版。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曹乃谦遇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他的推荐下该书才由台湾天下文化书坊出版,后被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出版,并亲自作序。
曹乃谦说,眼下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他的养母,预计今年年底出版。在这部小说写好后,曹乃谦将封笔。
对话曹乃谦:
“马悦然在我家订婚”
广州日报:曹老师,您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10年前已经完成,能谈谈此书“雪藏”10年的原因吗?
曹乃谦:1987年我动手写《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我是个什么事也不急急地去办的人。这18万字,慢腾腾地整整写了10年,于1997年完稿。我让朋友李锐帮我找个出版社,他给找了一家,责任编辑看后说很好。我表态说不要稿费,也不要版税,给我100本书就行。可她上头的编辑没看中。我连底稿也没跟他们要,也没再找别的出版社。我决定,以后谁主动来找就给谁,没人找就那么搁着。就这样,一搁搁了10年。
广州日报:能谈谈你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吗?
曹乃谦:1974年,我被指派到大同市一个边远的农村给知青带队。那个村的农民实在是太穷了,穷得连炕席都铺不起,铺着从矿上弄回的牛皮纸。那一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但书里写的那些人和事,并不都发生在这个村。细细算来,百分之八十写的是我熟悉的其他雁北地区的人和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42
“悦然在我家订婚”
广州日报:听说诺贝尔奖评委马悦然很欣赏您的作品,和您有非同一般的交往?
曹乃谦:对,马悦然喜欢我的小说那是肯定的。要不,他就不会翻译我的小说。
1993年我就收到从山西省作协转给我的几本瑞典文的杂志,那里就有他翻译我的小说。后来他跟李锐打听到了我是大同市的一个警察。2004年8月的一天,李锐给我打电话,说悦然在太原,想要见见我。我就去了。悦然在山西大酒店请我们吃饭,我和他那是第一次见面。在场的有李锐、蒋韵,还有台湾的文芬女士。二十天后,接到文芬的电话,说悦然要翻译我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过些日,告诉我说悦然要给这本书作序。文芬尽告诉我好消息。真是太好了。我真高兴。
悦然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把《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翻译完了。那些日子我俩差不多是天天通信。他很谦虚地向我“讨教”,问我这个或那个词他理解得是否正确。悦然不愧是个汉学家,他给我纠正了好多语法方面的错误,还给我找出了好多的错别字。在翻译完后,他在给我发来的一封信上说,“乃谦,这两天我的心空落落的。我舍不得离开温家窑哟。”这真挚的话,使我深受感动。
于是我诚恳地邀请他到我的“温家窑”做客。2005年10月21日,悦然、文芬、李锐、蒋韵,我们五个人到了“温家窑”,住窑房,睡大火炕,吃莜面,听要饭调。第二日,也就是2005年的10月22日,在李锐、蒋韵和我的见证下,悦然和文芬在我家举行了订婚仪式。那一天可真是个好日子。
“我只用自己的语言创作”
广州日报:你为什么用方言写作?
曹乃谦:我就只会这一种语言。我的小说就是我的口语,而且当地人也这么说。我原来就不知道小说语言还有什么规定。所以好多编辑要把我的语言改得规范的时候,我很气愤,弄得文绉绉的,我来不了,我说:“你改得不像我说的话了。”
虽然我是个警察,可我喜欢坐在农家的大土炕上吃农家的大烩菜,我整个儿是个穿着警服的农民。天不下雨,我就替农民着急,下得多了,我也替他们着急。我的小说在关心关注我的父老乡亲。马悦然说我是一个“真正的乡巴佬”,我说“悦然懂我,悦然懂我”。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非常年代的饥渴:食欲和性欲
曹乃谦9岁时,在姥姥家的村子里,有个叫疤存金的放羊倌,会唱很多山曲,后来因为娶不起媳妇,骑奸母羊时被人看见,羞得上吊而死。
1974年,曹乃谦被派到北温窑村给插队知识青年带队,有个叫二明的唱要饭调唱得最好,二明最喜欢唱的一首是:“白天想你拿不动针,黑夜想你吹不灭灯;白天想你盼到黄昏,黑夜想你盼到天明;白天想你墙头上爬,黑夜想你没办法;想你想你真想你,抱住枕头亲个嘴;想你想你真想你,亲了一嘴荞麦皮……”有次唱完,有两个光棍儿竟紧紧地搂抱住,没完没了地亲嘴。这令曹乃谦在感到恶心的同时又无比悲哀。
“食欲和性欲这两项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欲望,对于晋北地区的某一部分农民来说,曾经是一种何样的状态。我想告诉现今的人们和将来一百年乃至一千年以后的人们,你们的有些同胞、你们的有些祖先曾经是这样活着的。”在谈到这部小说时曹乃谦如是说。
莜面味儿
沉甸甸
“白天我想你,拿不动针;
到黑夜我想你,吹不灭灯。
白天我想你,盼黄昏;
到黑夜我想你,盼天明。
白天我想你,墙头上爬;
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
这段曾让文学巨擘汪曾祺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着迷的话,估计会成为2007年度的流行语,并让读者记住一个人——曹乃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42
曹乃谦操着原汁原味的方言土语,唱着直白而辛酸的“要饭调”,将雁北的乡村生活浓缩成一篇又一篇“带着莜面味儿”的小说。莜面,北方人的吃食,爱吃的非常非常爱吃,不爱吃的非常非常不爱吃。爱与不爱,理由却是同一个:土。
因为不入流,因为没名气,曹乃谦的小说曾被国内多家刊物与出版社拒之门外,如果没有汪曾祺的大力举荐,没有马悦然的高度评价,曹乃谦现在可能依然仅仅是个吹拉弹唱样样能行的大同警察而已。即便有贵人相助,曹乃谦在大陆文坛上的路并不顺利,从198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到2006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最后的村庄》,整整等待了18年。
曹乃谦真正火起来是在今年,因为他的拳头产品《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近日终于面市。故事发生在1973年和1974年这两年,一群可怜的小光棍和老光棍,脑子里只有两根筋:吃饱饭,搂个女人睡一觉,做点啥。可肚子都难填饱,哪还有钱娶老婆。按捺不住胯下鼓胀的冲动,酒后情悲时,还有两光棍“嘴对嘴地吸,谁也不怕吃亏,把对方搂得死死的,嘴唇吸得嗞嗞响”。
不管是偶然读到的,还是慕名追看的,对于曹乃谦的小说,献花的多,拍砖的少。好在哪里?大致归结为两点:语言够劲,故事够精。这语言,这故事,在雁北乡间横陈多年,只有曹乃谦把它们当成宝贝,当成骄傲,说了又说,写了又写。在他眼里,那里的人好,房子好,土炕好,狗好,猫好,土坷垃都好。想知道雁北在他心中到底有多重,看看沈从文怎么偏爱湘西就有答案了。
写小说时,曹乃谦经常会掉泪,伤感得一塌糊涂,小说成了他梳理记忆与情绪的隧道,而不是扬名赚钱的介质。他写小说就像生孩子,三个月还搞不定一个短篇,慢得让人着急。你看他怎么说?“石头蛋蛋一坡,不如夜明珠一颗。龙生一子打天下,猪产一窝拱墙根。”一句话,不求多生,但求优生。
当下小说,主流是展现大人物小人物的怒与哀,悲与离,曹乃谦的也在此列。不过,他痛得真切,没有半点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看他的小说,眼泪是慢慢地慢慢地流出来,过后还不会觉得自己幼稚浅薄。
(天佑,媒体人士)
《蓧麦稭窝里》是一道很美的、极其独特的抒情诗。这种爱情真是特别:
“有钱我也不花,悄悄儿攒上给丑哥娶女人。”
“我不要。”
“我要攒。”
“我不要。”
“你要要。”
这真是金子一样的心。最后他们还是归结到这是命。她哭了,丑哥听她真的哭了,他也滚下热的泪蛋蛋,“扑腾,扑腾”滴在她的脸蛋蛋上。也许,他们的眼泪能把那些陈年的习俗浇湿了、浇破了,把这片苦寒的土地浇得温暖一点。(采写及图片搜集:记者吴波)
——汪曾祺点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曹乃谦(前排左一)与马悦然(前排右一)。
曹乃谦站在新立的温家窑站牌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43
最后的村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44
传山西作家曹乃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复评名单2012年04月26日
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马占富
作家曹乃谦
据山西新闻网报道,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已结束,来自世界各国的210名入围作家中有20人入选复评,其中应县籍作家曹乃谦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复评名单。
曹乃谦,1949年出生于应县下马峪村,1986年开始潜心文学创作,目前已发表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其中有30多篇作品被翻译介绍到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瑞典等国。曾出版长篇小说集《到黑夜里想你没办法》、短篇小说集《最后的村庄》等。据了解,《到黑夜里想你没办法》是曹乃谦历时十年完成的代表作品,曾被《中华读书报》、《亚洲周刊》等评为“2007年十大好书”,并入围了2010年度美国最佳英译小说奖的复评。
相关背景:
曹乃谦:37岁真正做起小说
37岁的曹乃谦才真正做起小说来,却是源于一嘲赌局”。“我写小说是跟朋友打赌而开始的”,曹乃谦如是说。他的第一篇小说《我与善缘和尚》发表在大同的《云冈》上。第二篇也是发表在《云冈》上,“朋友就说你那是有熟人,有本事给外省市的杂志上来一篇。”曹乃谦正不知道外省市的杂志该给哪儿,北京作协来大同组织笔会,于是他就把打赌写出的第三篇稿子给了《北京文学》。
正好,汪曾祺也应邀参加了这次笔会,稿子就有幸叫汪老给见到了。当时的副主编李陀先看,看完说“这是国内的一流作品。”于是就给了汪老。汪老一看说:“好1这个稿子正是《温家窑风景》的前五题。汪老问曹乃谦说,“像这样的题材你还有吗?”曹乃谦说多的是,能写没完没了。汪老说:“好!你继续写。写完让李陀帮你出书。我给你写序。”让曹乃谦遗憾的是,10年后,全部的三十题《温家窑风景》写完了,汪老却去了另一个世界。
所喜还有更多人逐渐发现曹乃谦的价值。2005年11月,曹乃谦被邀请到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文学院讲学。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邀请的9位作家中,7位是外国人,中国作家,除了曹乃谦,另一位来自台湾。“我想,那一定是我小说里的雁北高原的原生态和泥土气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曹乃谦说。
马悦然说过:“我简直简(温家窑口语,意为“简直”)不能懂为什么大陆的文学评论家没有足够地注意到曹乃谦的作品”,“我最大的希望是曹乃谦的小说在台湾出版之后,大陆的出版界会发现他是当代最优秀的中文作家之一。”问到诺贝尔奖的事情,曹乃谦却不愿意多谈,他只是又唱起了要饭调“你变成狐子我变成狼,一溜溜山弯弯相跟上”,拖起打狗棒,操起四弦琴,唱起要饭调,他更愿与精神的流浪者同往。
不管是否把马悦然还是其他国内作家定状补整饬齐全的赞扬印到书封上,在今天,曹乃谦的小说,都应该有人读,有人议论。曹乃谦的小说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具体到小说的各个构件,题材、人物、叙事和语言风格上,也有诸多值得议论的地方。像马悦然一句“天才作家”的评判不可能随时随地合用。
故事从这里开始
曹乃谦的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除了展现短长篇的风采之外,还集中体现了曹乃谦小说中的地方特色,糅合山西雁北地区的方言,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小说语言系统。语言是他的最大特点,这一点是曹乃谦最成功的地方。无论读他的哪一篇小说,语言都是活生生的。不仅有粗俗的村骂,还有一些极其难懂的方言,如“温孩从地里受回来”的“受”,“不楔扁她要她挠”的“楔”与“挠”。这样把土话直接用到小说里的中国作家不多,赵树理的田寡妇和李有才都没有这么土。但在今天的小说创作中,真正拥有自己“声音”(叙事语言)的作家,不多,较为特别的是韩东近年的大白话叙事语言,几乎是一种对于往日文学腔、抒情味的极端反动。其他的则是我们所见千篇一律的、深深切合这个时代消费主题的玩世不恭叙述方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6 20:44
《最后的村庄》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
在这种独特语言氛围之下,曹乃谦的大部分小说女主角性格鲜明,这与他所追求的对那个年代的青春女性的描摹很有关系。无论是《野酸枣》里的酸枣,《斋斋苗儿》里的斋斋苗儿,《山的后面还是山》里的穗儿,《陨歌》里的柳姐,还是《冰凉的太阳石》里的小嘧嘧,《部落一年》里的古兰,甚至包括《黄花灯》里的两个杀人犯王二莹王三莹,曹乃谦把她们写得都很美,这种美未必是正大仙容抑或韩式美容院的精工作业,它的效果是与曹乃谦小说并未点明的时代氛围(“文革”前后)对照着产生的。正是因为在那样的年代,才会有关于这些姑娘们命运(甚至就是性命)的悲剧故事。她们的美感依附于这种悲剧感。
除此之外,曹乃谦还塑造了另外一个女性,比母亲还要微妙的一个身份―――养母。曹乃谦虽然这三本小说集篇目众多,但是小说主题的自传性色彩尤其浓厚。中篇小说《换梅》是长篇《母亲》的开头部分,提到这篇小说,不仅是因为它交代了这一系列小说中的“我”和“母亲”的由来,而且在“一个女人偷走邻居儿子远走高飞”这个故事下,曹乃谦既写得像传奇,又在遇狼那一段写得饱满异常,谋篇布局非常到位,慌乱紧张的故事叙述得一点不乱,充满了一篇好小说应有的味道。如果说我要向别人推荐曹乃谦的话,仅此一段就够了。
曹乃谦的访谈里曾经谈到,他经常对家人说自己要整理一个案件,其实是在搞创作写小说。他的一些跟破案有关的小说,比如《最后的村庄》里收录的《老汪东北蒙难记》、《豺狼的日子》,确实特别像刑事报告,而关于生活远远高于文学的诸多论据中,大概案件最有说服力―――诚然,小说的想像力永远无法与报纸社会新闻版的消息相抗衡,但小说具有的各个部件呈现出来的文学效果却是新闻很少具有的。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类的小说看做是他对现代题材的处理,很显然,这些处理都不如他得心应手的“过去的故事”。相对于《换梅》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文学性,这类小说的确枯燥了一点。曹乃谦大部分的小说氛围,都不是在目下,即使在这部《佛的孤独》里收录的他较新的作品如《鱼翔浅底》,故事的氛围照旧还是在“文革”这一背景模糊的年代。又如,有些小说过于主题先行(尤其是在短篇集《最后的村庄》中),使得小说读起来成了故事。又如,其小说主题的自传性特色,未尝不是胶着于个人记忆。如此种种,都反映出一种艺术上的单一,尽管这种单一也是风格,相对来说却少了很多艺术的好奇心。即使是最拥有独特性的语言,和曹乃谦小说的类型特色是一样的―――固然你不可不读,但是读完了这几本书,也会很不满足。我们固然不能要求曹乃谦去写盗墓笔记,但无论从写作题材的范围还是如今读者的趣味而言,“文革”时代的故事毕竟太快读完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