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2007年岳阳市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高级研修总结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4:40
标题: 2007年岳阳市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高级研修总结
2007年岳阳市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高级研修总结
时间:2007年07月16日 作者:吴群
吴群,女,中共党员,岳阳楼区教科室副主任。在岳阳小学语文界很有影响,《湖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等刊物对她进行过专题报道。她开创了岳阳楼区网络教研模式,作为语文版主,“晓语”的网络为全区、全市的教师所熟悉。她是一个十分踏实的研究者,为了掌握一手资料,担任教研员后,她仍然每周一次站在讲台上执教。她在省级教育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达100余篇。
2007年7月10日至7月14日,岳阳市小语学科新课程高级研修学习在平江县进修学校进行。短短几天的时间里,通过听取专家讲座,互动研讨,观摩课堂等形式,学员们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学到了方法,总之,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有一定的收获。
一、 严密组织给研修提供了纪律保障。
对本次研修,我们作了认真的筹备,制订方案,联系专家,准备资料,前期工作非常充分。我们给学员准备的资料袋,内容详尽丰富。有研修的日程安排表,有学员分组名册,有专题讲座的讲义,有三堂研究课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同时,还有语文出版社提供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培训手册等。第一天的开班仪式,我们成立了班委会,宣布了分组及组长人选,明确了研修纪律,对出勤、听课、讨论、考核等作了严格的规定。
在整个研修过程中,每天的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班委会成员和各位组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帮着班主任老师主持、组织活动,作电子文稿记录。严密的组织为研修取得好的效果提供了保障。
二、 务实的培训带来理想的效果。
本次培训,专家阵容强大。人教社的专家沈大安老师和语文社的专家娄湘生老师都是了不起的语文研究专家,在全国知名度很高。应我的要求,他们一个讲文本解读的策略,一个讲怎样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都是针对老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讲的,专家的深刻和生动,让学员们大开眼界,为这种高品味的讲座而激动。学员吴小围说:“专家们的那种自信和独特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们身上,我得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作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事业、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孜孜不倦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以及作为教师、作为学者的闪光的人格魅力给我的感染。在这里,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我们的教育,能更严肃地思考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
教科所张所长和张主任关于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的讲座,结合实例,操作性强,深受学员欢迎。我所讲的《语文情怀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部来自我的课堂实践和教研体会,贴近学员,易打动学员的心灵。三堂研究课,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各一堂,尽量给学员们展示多种课型。同时,考虑到学员们使用的是两种版本的教材,阅读课用的是语文版的教材,口语交际课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习作课是自创教材,体现教材使用的丰富性,使来自不同市县区的学员都有了自己的收获。
三、 精彩互动尽显培训的魅力。
“一切培训都只对想培训者发挥作用。”如何发挥培训对象的主体参与性,让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中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把互动研讨作为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我们这次研修的特点之一。沈大安老师和学员的互动是结合在讲课之中的,讲课时,他会走下讲台,和学员们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自然,和谐。娄湘生教授在讲课结束后,留下一段时间和学员们进行互动,学员们提问踊跃,涉及到教材、教法等方方面面,娄教授一一解答。学员们就几个专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到全班交流,大家都争着上台发言。来自身边的榜样更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培训中安排了两位学员作经验发言,一是胡艳玲老师谈自己读书的体会,一是严霞老师谈学校的课外阅读。当参加培训的老师们看到同是学员的胡艳玲老师列出一本本她读过的书单时,都很震撼:这些书,他们有的一本都没看过!他们有了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在研究课后的评课讨论时,听课学员和执教学员真诚对话,使研讨拥有了深度。
四、 研修并没有结束,前面的路还很长。
无论是在培训前的开班典礼上,还是在研修快结束时的总结讲话中,我都强调,这几天的培训的作用有限,更多的研修还在于今后自身的学习提高。限于条件,我们无法再集中学习了,但自己的自主研修不能放松。为了便于老师们交流,我们在岳阳市教研论坛建立了研修专帖,把几天学习的资料一一上传到论坛,并提倡老师们把自己的研修心得也放到论坛,和大家一起交流。
但我对这种交流不作太多期望,一是因为参加培训的大多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学校硬件条件不行,二是软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从这次研修,我发现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老师们的培训理念落后。很多老师的培训理念还停留在以前,老师们最感兴趣的,是“学以致用”,能够立刻用上的才是最好的。张金华所长讲校本课程时,了汩罗黄柏镇做例子。这一点非常高明。因为,以前讲到校本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说,我们这儿的条件不好,所以没法开展这样的活动。但即使像这次这样,还是有相当的老师认为,黄柏镇只是一个特例,大部分农村是做不到的。在评黄芳老师上的课时,有一位老师提出,像这样用课件上课,课上利用大量资料来上课,我们农村学校不行,希望以后多组织一些平常用得上的课让我们来学。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显然老师们忽视了眼界的开阔、理念的更新是比教学方法更需要学习的。窦桂梅的课,我们也很难照着她的样子的上,但听她的课我们难道不能受到启发吗?二是参培老师整体水平不高。根据市教育局安排,参培的应该是各个市县区的骨干教师,应该说,来参培的学员相对其他老师来说,是比较优秀的群体。但是,从讨论、评课发言及作业的质量看,有一部分老师水平不高,与“骨干教师”之称不符。三是各个市县区间学员不平衡。相对来说,楼区、市直、华容、汩罗的学员在研修时表现更突出一些。
教师培训,我们还任重道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4:56
听名师讲课
文/吴群
周六和周日,在长沙听名师讲课。很累,很有收获,累得有价值。
吉春亚。
一堂《神奇的汉字》,从汉字的有声形,有情趣,有义理三个方面展开,设计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只是作为名师上课,大家要求都高。这样的课觉得未免缺乏高度。这样的课应该算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原来在锦州好像也听过一堂这样的课,讲古诗的。看来,吉老师把开发这种课当作自己的一个特色了。
第二堂课上的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首先出示目标。受新教育课堂框架影响,我现在对目标制订非常关注,所以仔细读了。目标分三个方面,一是了解课文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朗读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二是初步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三是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学目标的设定明显关注了文章的表达方面。因为我以前对这篇课文没有太多关注,所以她的很多解读和设计对我还是有启发的。从王熙凤的语言看她背后的性格。比较透彻。后来,出示“协理宁国府”一段,让学生想象王熙凤会说什么?学生猜测后,再出示原著。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说:好恐怖!但后来一个听课的老师告诉我,她原来听过别人上过这一课,特别好。让我很神往。在网上查了一下,可能是蒋军晶。但视频看不到。
吉老师后来的讲座倒是觉得很好,很实用,可惜时间短了。一边听她的讲座,我一边在思考。记录倒不多。思考了有效课堂的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目标意识。目标要具体清晰,好操作,可检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指向目标。二是方法意识。注意对学生的带动和点拨。三是指导意识。四是资源意识。在网上找到吉老师博客,刚好也是新浪的,马上加关注。
窦桂梅老师。
几年没见了,她现在成了清华附小的校长,成了博士生导师。还是那么漂亮,那么迷人,只是多了疲倦多了憔悴。早知道她上过绘本课《我的爸爸叫焦尼》,但一直没有听过。认真地用心地听了,还是叹服。还是那么大气又精致,深刻又温暖。
课的环节很简单,“听一听”故事,“看一看”书中的儿子和爸爸,“想一想”图画的表达,“写一写”读书感言。起先以为这样的安排只是为了引出了解故事,分析人物,想象图画和读写迁移。后来才知道,这种“简单”的环节安排,也是精心设计的,为了突出绘本的特点“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也是为了突出本课的特点“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然而,几个简单的看似并列的环节,却能鲜明地体现层次性。“听一听”是整体感知故事;“看一看”是剖析书中重点,包括核心语言和动作;“想一想”是从文字切换到图画,“读图”既是与读文并列的一个新的角度,又是一种拓展补充,一种深入。充满新奇的发现。如对色调的解读,对构图的思考,特别是对其中的小道具的发现和解释,感到在意料之外,却又叹服其在情理之中。
主题的确定。确定一个深刻、特别的主题,是窦老师课堂的特点。“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这个主题,很切合这本书的特点。1.书中的核心语句“这是我的爸爸,他的名字叫焦尼”“这是我的儿子,他的名字叫狄姆”确实非常简单,但又蕴含在丰富的意味。2.书中父亲的动作,举、搂、抱、牵等,很简单,也很丰富。对这一点的理解,窦老师是通过换词比较等方式来学习的。如“牵”是否可以换为“拉”。“牵”意味着“牵挂”,意味着“牵肠挂肚”。如此来体现简单中的不简单。3.书中妈妈的话也能体现“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她在板书“丰富的感动”的时候,我在想她应该是写“丰富的感情”。为什么选用“感动”,她没作说明。我一直在思考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丰富的感情”一说太平淡了,她不屑于用。但我对这样的搭配还是不习惯。在网上搜索一下,果然除了她,没有人用这一说法。
课的展开,一直围绕着这个主题。如前所说的环节的设计。如前所说的分析儿子和父亲的话,分析父母的动作,分析妈妈的话等。还有,后面“写一写”的环节中,对学生提的要求,用“简单的表达”,来诠释“丰富的感动”。
富有变化。她能把简单的一个读故事弄得变化无穷,而且还有节奏:教师读——学生猜情节——学生读——学生猜情节——教师配乐读。
简单的一句话,能读出丰富的变化。“这是我的爸爸,他的名字叫焦尼”,这句话在书中出现了五次,她指导学生分析每一次场景下的心理、感觉,读出高兴、激动、大声的自豪、小声的自豪、伤感。不愧是专家,不愧很专业。模糊的感觉,细微的差别,在她的引导下,变得那么清晰。
窦老师的讲座《回到教学的原点》,最有意思的讲现代儿童诗的朗读和古诗的吟诵吟唱。其他的东西都在网上或书中看到过,唯独这种朗读和吟唱必须现场感受。吟唱去年听一个姓戴的老师做过,当时第一次听到,感觉新奇有意思。而窦老师的吟唱,却让人感到动人,美丽。
崔峦老师。
崔老师针对目前小语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谈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议。他的梳理站得高,帮着我明晰了不少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有“打通”的感觉。
对低年级教学的建议。
关于识字写字。1.要整体识记,不要分析,不要太关注字的细节,一回生二回熟。2.及时巩固。在游戏中巩固;让学生自己创造方法的巩固;在语言环境中巩固(用生字编儿歌或故事);在阅读中巩固。3.要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每周都要拿出点时间来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自主识字。
关于朗读。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不是有感情地读,而是正确地读。“正确地读”包括字音要准,要读准生字、多音字、轻声、儿化、变调等;要不丢字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要读出停顿,不唱读;要读出节奏。小孩子语感差,正确地读并不容易。要通过指导正确地读,帮助孩子在朗读中建立基础语感。
关于听说。让学生乐听、爱说、敢问。
关于写话。鼓励写句子写话,表达自己的感觉。
体验式学习。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倾听、讲普通话、写字姿势和习惯、主动识字、爱问、查字典、天天读书、爱惜文具等。
把握住各个年段目标,强化目标意识。
中年级目标:词、句、段。段的学习包括概括段意,理清段序和了解表达方法。中年级还要加强默读训练,要一边读一边想,画画批注,要有一点自己的理解,要学习提出问题。
高年级目标:句、段、篇。篇的学习包括:整体把握,要学习概括主要内容,要加强对概括的指导,指导一类课文后让学生举一反三;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基本的调子、关注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方法策略。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1.创设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2.引领学习的方向,始终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3.及时点拨。对学生回答不正确的要订正,不到位的要引申完善,对答得好的要充分肯定并指出好在哪里,在对学生启而不发时要讲解。4.适当小结。回顾本课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今后学习同类课文时应该怎么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反思,既得意,又得言,使学习更清晰落实。5.好的示范。要示范写字、朗读、口头表达、习作。6.适当评价。用即时评价引领孩子的学习。评价要注意激励性,要有针对性,防止廉价表扬。
习作教学要体现全过程指导。指导不仅仅在作文指导课的一二十分钟。要帮助学生打开素材仓库;在指导学生写时要针对本次习作训练重点详细指导;在学生动笔写的过程要指导;要重视在讲评和批改课上的指导。
李卫东老师。
原来听过一次课,没留下太深的印象。今天的课和讲座有不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中年级段的教学一般是三个步骤,了解大意,理清结构,学习读懂段的方法。《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两处构段有同样的特点:困难+但是+做法。2.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鸟瞰”。不能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还要理解课文段落是怎么安排的及其原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将“起因”部分放在第二自然段,更显紧迫感。《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有三处描写和两处评价,它们各有作用,知有意图。3.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第三步是“会通”,意指打通课内外。《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为什么用一个中性词“奇特”来表达赞美?引出介绍德国的大屠杀,同时也介绍德国的认罪态度。让学生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奇特的民族”。4.学习表达。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习怎样写结尾。即:交代结果+表达的感情。此课结尾表达的感情体现了三个层次。一是这种感情是骨肉亲情,二是这种亲情不一般,是空间阻隔不了的,三是这种亲情时间也阻隔不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5:13
2011年岳阳楼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备忘录转载▼
一、活动安排
时间:2011年3月16日
地点:岳阳楼小学
参加人员:各小学语文教研组长
主持:许丹
程序:
1. 课例《刷子李》展示:颜丽君 8:10—8:50
2. 说课:徐献 9:00—9:10
3. 课改经验介绍:严霞 9:10—9:30
4. 分组研讨:9:30—10:20
5. 小组汇报:10:20—11:00
6. 活动总结与工作部署:11:00—11:30
二、2011年岳阳楼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分组讨论题
1.颜老师执教的《刷子李》一课,三类目标制订、预习题及板块设计是否符合教材、年段特点,是否科学?
2.《刷子李》一课教案框架是否合理,有没有更科学更简便的方式?
3.“岳阳楼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讨论稿)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何如?
4.对岳阳楼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后期工作(研讨、培训、推行)有何建议?
三、研讨交流和反馈
1.预习题中关于侧面描写的内容与目标没关系。本单元阅读训练点“悬念的设置”应该优先考虑作为核心目标。
预习题量太大,课后还有作业,学生负担过重。建议对预习题进行整合,有些内容可以去掉,如对课外阅读《俗世奇人》中相关段落实进行摘录。预习作业可以作两个课时分担。
2.教案形式比较繁琐,建议其中的“学生个人活动清单”可以删掉。
3.建构模式的必要性,一是通过模式能让语文教师的教学达到基本要求,二是给推广小学语文教学课改经验一个范型。
模式三大步骤“检查预习基础目标——合作交流核心目标——深化拓展延伸目标”,建议改为“检查实现基础目标——合作突破核心目标——深化拓展延伸目标”。
4.希望有面对大面积老师的相关培训,特别是怎样制订核心目标,是首要培训的任务。
四、评课
1.对模式的简单阐述。主要是三个板块。三个板块对应三个目标。其中核心目标是重点。核心目标的突破含四个步骤。一是各自汇报预习收获,二是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整理展示交流,四是引导实践提升能力。第一步是对预习的反馈检查。第二步是在个人基础上的共同学习,第三步是小组内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第四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第三板块的延伸目标里,我们强调将互文性文本纳入进来。
2.评课。这堂课既是示范课,又是研究课。不同于平时的公开课,不仅是展示,还是研究。有勇气,敢创造,体现的是一个研究型教师的素质。三次试教,三次都有大的改动。展现了老师的勤勉态度和创新精神。这堂课基本展示出了一个阅读课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预习题、板块教学的对应很清晰。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核心目标既有内容方面的,又有言语形式方面的。比如,教学中几次提到的“抓住什么来写”和“夸作者什么”。另外,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如预习的布置和落实,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些课改理念思想还不能融会贯通,落实不到位。其次,在集体确定了“教什么”问题后,对“怎样教”还比较茫然。第三,可能是由于紧张,教学中有的内容游离于目标之外,游离于框架之外。
四、活动小结
1.活动的缘由
今天的活动小学语文课改系列活动之一,是一次研讨,也是一次培训。去年组织阅读了《构筑理想课堂》,结合东升小学提供的课例《草船借箭》,进行了两次网络研讨。对三类目标的制订、预习题的设计等有了一些认识。不少老师反映,还是不知道要怎样上课。本次活动,拟通过课例,探索一个具体的操作模式。
2.活动内容
去年布置阅读《构筑理想课堂》,学习有效教学框架以后,岳阳楼小学领导非常重视,给每位语文教师买了书,组织认真阅读,并开展了读书讨论活动。本期开学,岳阳楼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开始自觉按照有效教学框架模式开始备课。这种改革的精神和力度值得我们所有学校学习。岳阳楼小学语文组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为本次活动,颜丽君老师三次试教,教案一次次推翻,一次次修改。赵校长和黄主任每次都亲自指导,语文教研组长许丹和徐献每次都共同备课。从领导到老师,群策群力,借鉴新教育的理论,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一起探讨有效教学模式。终于有了一个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刍形”。感谢他们为我们全区教改工作付出的创造性劳动!
本次活动由岳阳楼小学承办组织,语文教研组长许丹主持,语文教研组长徐献说课,体现了岳阳楼小学教师团队的高超素质和协作精神。朝阳小学严霞老师作了经验介绍,讲述了她从去年下学期开始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的心路历程,毫无保留地介绍了她从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教研组长们分组进行了研讨,对本次活动课例、教学模式和教改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
3.活动收获
归纳并修改了“岳阳楼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模式”(讨论稿)。
学习了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厘清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问题。
五、2010年主要工作总结
1.教研组建设。表扬优秀教研组和组长。先进经验。
2.考试命题。讲评试卷分析上交情况。
3.团队活动。网络研讨。表扬两次主持者,记录人员。东方红,东升。东升组将此项活动作为片区活动,争取领导重视,整合力量。
4.成绩。赛课;论文;课题
六、2011年教研工作部署
1.教研工作重点。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外阅读。上学期研讨,下学期争取大面积推行。
2.论文征集。上学期和下学期均有论文征集。上学期是省级,下学期是区市级。把论文写作与小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定好论文写作计划。
3.小课题研究。每年3月和9月申报,6月底结题。以前申报了没有结题的请督促抓紧结题,没有结题的不能申报新的课题。小课题研究最好能结合区里的教研重点进行,比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
4.教研组长团队活动。由各组轮流主持。去年,东方红片区组和东升片区组主持组织了两次网络研讨。本学期3-5月,由岳阳楼片区、朝阳片区和站前片区组组织研讨。然后,进行第二次轮流主办。网络研讨和现场活动相结合。网络研讨还是定在每月的月底
5.金钥匙教学竞赛。
6.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
7.教研组长个人专业成长。主动、自觉。写作,写博客,写论文,做课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5:25
依然在飞
吴群(湖南)
一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一间屋子里有很多名画,问:如果屋子里着火了,你抢救哪一幅?自然,有人说抢救那幅价格最高的,有人说抢救自己最喜欢的那幅。
我最喜欢的回答是:抢救离自己最近的那幅。这个故事给我很多启示。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标准可能是价值,可能是兴趣,但是,别忘了,最重要,不是最有价值的,也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摘自本人《教育随笔》
小时候也有过一些理想,但当小学教师显然没在此列。直到后来,初中毕业,一纸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来。作为一个家境贫寒的学子,欢天喜地就跑去了。总算能告别农村生活,一家人都喜之不尽。后来有些同学谈到他们全家在他是否上师范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和犹豫,在我们家根本就不存在。至于师范学校毕业只能教小学,以后再说吧,不是还可以考大学吗?工作以后不是还可以改行吗?但读师范几年后,我就死心塌地准备去教小学了,一是因为年岁增长,知道了世事艰难,明白了一个人要改变职业有多困难;二是几年师范读下来,与同届的高中同学相比,学业上的距离越来越远,靠再考大学来改变也几不可实现。
师范毕业,我来到了一个县城的重点小学。
工作第一年,学校安排我带实验班,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课题实验。“注提”实验教材中,一年级的拼音直呼教学难度很大,初到工作岗位的我,又要当班主任,又要搞教学实验,忙得晕头转向,才觉得自己以前实在是太天真了。好在我并不是一个不能吃苦的人。我年轻,有的是时间、精力,晚上备课、改作业,白天上课、辅导学生,工作不能说不认真,但是效果并不好。那段时间,教研室的老师几乎每天都到我班跟班听课,提的意见比说的优点多得多。我的心情十分黯淡,只是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在激励着我。勉为其难地,我艰辛地一遍又一遍阅读那些枯燥的教育教学书刊,咀嚼着味同嚼蜡的生硬理论,费力地揣摩着教学方案,总之,我觉得每一节课都上得那么辛苦,那么吃力。也许是苍天不负苦心人,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教课由生硬、拘谨,慢慢地走向自如,课堂上的气氛越来越和谐,听课的老师脸上笑容也多起来。更奇妙的是,对教育教学刊物上原来看着就昏昏欲睡的文章,也不那么排斥了。我订了好几本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一有空就看就抄。记得有一次,一位教研室的老师要搬家,无意中说到有些教学资料要处理掉,我马上就找他要。那天,我把12大捆杂志搬上三轮车时,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教学工作对我而言,已不再全是苦差事。一份设计完美的教案,一个新异的教学设想,就像是一首优美的诗篇,赏心悦目,令我欣赏激动,令我击节赞叹。时常,灵感顿悟,一个新的点子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像着用于教学后学生兴奋的笑脸,便有一种马上走向课堂的冲动。
然而,前几年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注提”实验起步较难,我带的实验班一开始有些孩子跟不上,班级两极分化较大,有些家长提出把孩子转到普通班。因为带头的是一个教育局领导,学校也无可奈何。后来,又陆续有5个孩子转走。一时间,议论纷纷,我在学校很抬不起头,只能厚着脸皮咬牙坚持。
生活上也遇到了很“压头”的事情。
1991年下学期,我刚怀上小孩,我的婆婆病了,先是动手术,后来发现是癌症。噩耗传来,我们全家十分悲痛。公公已经逝世,家里只有我和爱人及他的妹妹。我们强忍着痛苦,精心照顾婆婆。婆婆在医院里住了4个月,都是我们三个人照顾。当时,我的工作很紧张,除了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还要参加自学考试。好在医院离学校不远,我把书和备课本带进医院,在医院里备课、改作业、看自考书。婆婆住院4个月,我也在医院里陪住了四个月。后来,那次的自学考试我没有及格,这是我自考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不及格。
这期间,我曾两次到医院,想不要这个孩子,但医生鉴于我的身体情况,没有答应我的要求。而学校也因为种种原因,一时无法调整我的工作,我只好硬着头皮教下去。后来,生孩子时,因大出血不得不上了手术台,对我身体造成了很大影响。分娩不久,我就生了一场大病,高烧持续不退,被县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白血病,并要求转入省城治疗。后来,到省城诊治后,才知是虚惊一场。但也在病床上扎扎实实躺了几个星期。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带的第一届实验班在五年级毕业时,与全县其他所有六年制的毕业班一起参加考试,班平均成绩高出全县平均分十几分。这时,我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在这个县城小学,我总算是站稳了自己的脚跟。
二
美国大诗人佛罗斯特说过:“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
思想找到了文字,是一种怎样的喜悦?写诗如此,写文如此,做其他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前者,是为思想寻找文字,后者,是寻找别的载体。
对我来说,一堂课就是一首诗,当我的思想找到了恰当的表达方式,当我的课堂能把我的思想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当我的方式在学生心灵溅起了阵阵涟漪……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摘自本人《教育随笔》
我渐渐投入到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来。领导安排我上公开课,我再不推辞。上公开课,需要大胆自信。我本不是一个好表现的人,加上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上公开课时很难眉飞色舞,激情飞扬,这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吧。但我的勤奋、认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我不善于煽情,就力求上出情趣、上出深度。当年,为了一堂赛课,我可以放下任何事情,着了魔似地钻进去。每次,我都全力以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我把一切时间都利用起来,把一切能利用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尽量地使课更完善更完美。每一个教案稿,我总是反复改反复磨。“语不惊人誓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等古人的心得,我在设计教案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我不怕麻烦,拿到教材后,总要反复思考,一有感悟,就马上记下来。有时,一个词的教学,就设计好几种教学方案。往往最初的教案出来时,密密麻麻的材料纸就写了十几张。然后对教案反复琢磨,改好了誊写好了。第二天一看,又有不满意的,又改,翻来覆去的,也不知要改多少次。有时,我下决心对自己说,不管怎么样,再也不改了,我正在写的一定要让它成为最后一遍。但是,当我对其中的一个环节有新的想法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提起笔,直到自己完全满意为止。1992年4月,全县组织一次作文教学竞赛,当时我怀孕6个月,任教毕业班语文兼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但我不愿放弃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从学校到镇上到县里,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我终于获得了县一等奖。最后终因身体不便未能参加市里竞赛,我还为此遗憾了很久。
一堂公开课的意义,绝不止于一堂课,而是辐射到这一阶段的所有课堂,带动自己的教学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不可能每一堂课都像公开课一样去上,但当你的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再去上其他课,你就能站得更高。
三
我喜欢行走,每一段旅途都是新的,新的旅途蕴涵着新的元素。人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了,就会很懒散,只有不断地行走才能让人生充满激情。只有在行走中才能享受生活。
--画家杨佴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报纸上看到岳阳市一所小学面向全市招聘教师的广告,我就跃跃欲试。现在,回想那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改变一下。当然,改变并不容易:全市有184名教师报名,只有10个名额。最后,经过笔试、上课、考察,我居然被录取了。
来到新的学校,本以为经过了8年磨砺,教学已是轻车熟路,却没想到不断有挑战出现:被委任为语文教研组长,要组织各种教研活动;要担当课题研究主力,从方案策划到报告撰写一一都是现学现用;要参加教学竞赛--在这所学校工作7年,数次被选拔参加各种级别的教学竞赛;甚至,在学校决定创办全市第一个小学校内寄宿部时,我被“抽中”担任管理员……
现在想来,我是多么感谢这些经历啊。就是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我学会了怎样组织活动,怎样进行课题研究;我的眼光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周围的老师;我的眼光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还有教育科研、办学体制等。也就是在这几年中,我开始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丰收:多次获得教学大奖,在教育期刊上发表文章,主研课题获奖。
当我对工作再一次感到“驾轻就熟”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变成了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有人说,教师的事业是叶的事业,而教研员,就是教师的“叶”。作为一名区小学语文教研员,我必须对全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学负责。我认为,教研员的第一大责任,便是让自己在思想上和专业上强大起来。
我不敢懈怠学习的步伐,读书学习、上网交流、反思写作几乎成为了我整个的业余生活。
从中师毕业的第2年起,我就坚持参加自学考试,考完专科考本科,整整考了7年。2002年,我捡起丢了近20年的英语(最后一年学英语是在初三),开始艰难的英语学习之旅,整整一年,利用晚上和星期天的时间,连续参加了两届英语补习班,终于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现在,我又开始了教育硕士课程的学习。
2003年,结缘网络,然后开始认识《教师之友》。从那以后,开始读书“补课”--不读书已有多年了。原来也有猛读的日子,在读中师时,天天抱着一本书。但这时候的读书,与当年不同。以前可以凭兴趣阅读,这时却是要急切地借着读书给自己“补钙”。刚开始看理论书籍看不进去,就硬着头皮看。读不懂、读得费力的书,经了目光一遍遍地温暖,逐渐变软,软到你能欣然受之,继尔豁然开朗,最后别有洞天,于我,是颇有几分成就感的。经历了这样一番磨砺,再去读其它稍浅的文章,简直就如入无人之境,轻松得人都轻飘飘的。
四
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间惟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了。
--摘自《小王子》
不知是工作“驯养”了我,还是我“驯养”了工作。像以前投入地做教师一样,又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研员工作中来。
我牢牢记住教研员的“服务”职责,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听课、评课、做课题、请名师讲课、在网络论坛上辛苦耕耘、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研修班……教研员的工作充满艰辛,同时也充满了乐趣。
到学校视导是教研员了解老师教学情况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途径。因为需要听课的老师太多--我们区里小学多,学校里语文老师又多,每次到学校,我都尽量多听几节课。往往,一听就是连续三四节,给老师评课只能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忙得连上厕所都要一路小跑。为了能更好地给出评课意见,每次听课,我都全神贯注,详细记录,以便更多地获得课堂信息。我的听课本记得非常详细。从老师的语言,到学生的活动情况;从课堂情况,到我的评价,密密麻麻。
帮助老师,指导老师是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指导老师赛课的时候,我又拿出当年自己上课时不顾一切的劲来。白天黑夜地陪着,帮着想点子,帮着修改教案,帮着组织评课辅导,甚至自己先上一遍给参赛的老师看。
面对面地指导老师,受益的老师毕竟有限。怎样使大面积的老师得到帮助?怎样为遇到困难的老师提供一个求助“热线”?我找到了教育局信息中心,商议建立岳阳楼区网上教育论坛。我希望,把教育论坛打造成一所本区的网上教育学院。通过论坛,为我区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老师。
一开始,老师们对网络不了解、不习惯,上网的老师也不多。我就充分利用自己当教研员的身份,借助教育局的力量,动员老师们上网,并亲自担任论坛管理员,担任版主。
为了营造好这一块交流的园地,我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宣传发动,自己带头写帖回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放在上面。每天,我都要到网上论坛跟老师们交流,对老师们的发言给予鼓励,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白天,我在各个学校进行指导,晚上回家,把在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从2003年下学期起,我坚持每天在教育论坛上写教育随笔。每年二十万字左右的记录,提升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
每次到学校,面对学校行政,面对教师,我都要谈谈上网,问问老师们上网的情况。那个劲头,真有点鲁迅说的“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的味道。后来,有学校的老师看到我,就笑着说:啊, “网托”来了!
有了网络的帮助,许多教研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网络,使我的教研工作插上了翅膀。我这个敬业的“服务生”也受到了区里语文老师的欢迎。
为了给自己的教研工作增加更多的底气,3年前,我开始重新走进课堂。当了几年教研员后,我深深感到,教研员是不能离开课堂的。有的课文,即使听别人上过多遍,看上去很熟了,却总有一种“隔”。如果你不曾深入地走进它,不曾为它牵肠挂肚,不曾在学生面前充满激情地演绎它,你就不会对它有真正的了解和真正的感情。坐别人的车和自己开车是完全不同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学的研究者,只有亲自“开车”,才会熟悉要走的路,否则你免不了会常常为路在何方而迷茫。我找到一个愿意合作的老师,每周到她班上上一节课。我每周的课,自然就成了公开课。每次上课,都有不少老师前来听课。这当然正是我希望的,听课的老师越多,我的教学研究发挥的价值就越大。
这样做当然压力很大,因为这相当于每周要上一堂公开课。备课、上课,每课后还要写教学后记,要花费很多精力。但有所失也有所获。因为我的主动上课,解除了一部分老师的公开课“恐惧症”。而作为教研员能坚持到学校上课,也让我赢得了不少领导和老师的好感,为我的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我自己了,相比当教研员之前的上课,我感到这时的课堂已有了质的飞跃。
五
除了阅读、交流,还有思维方式、写作习惯,研修班带给我们的改变不可谓不大。然而,我最欣慰的,是教育激情的唤醒,教育思想的改变。参加研修班后,给我的思想领域里带来了飓风般的影响,激起了我对教育教研强烈的激情,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唤醒了我潜在于内心的对教育的钟爱和执着。
--摘自一学员研修总结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作为一个常常奔波于各个学校的基层教研员,我深有感受。怎样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寻找一种理想的培训模式,是我一直在思考着的。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每个学期期初都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但这种培训只有短短的几天,效果有限。我曾把对教师的培训寄希望于区网上教育论坛,觉得在网上学习交流,比较简单,不牵涉人事,不牵涉经费,非常方便。但把教师学习完全寄托于网络还是不行,因为网上学习不够系统深刻,随意性大。
后来,我看到杭州拱墅区办了一个小学语文名师研修班,学制两年,学习内容丰富,学员们反响很好。我找到杭州拱墅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闫学老师,她给了我很多宝贵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了岳阳楼区的第一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
第一批学员50人,集中学习和分散研修相结合,每个月集中学习两天,平时自己完成作业,通过区教育论坛和QQ群进行交流。我制定了详细的研修方案,研修的内容很广,从教学基本功,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从读书到写作,从思考到交流。
我们的培训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区的资源,主讲教师从区内名师之中聘请,或者就是培训班的学员。
我们的研修方式,主要是“参与式”,考虑到老师们有“沉默”的习惯,开始的讨论是“强制”的:分组讨论时,每个人必须都发言,要有发言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和大会发言要作为考核的依据。当沉默被打破,“冰”就开始融化,老师们的积极性“涨”起来了。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二次就好开展了。
学员肖老师的一次发言很有代表性:
对于任何公开场合的评课,我向来保持沉默的权利。因为心有余力不足,我的表达能力不足以表达我的想法。而这次我主动走上来发言,是因为这次的研修是真正意义上的研修,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这种敞开的、真诚的学习氛围中,如果我还保持沉默的自由,连我自己都感到羞愧了……
这种主动发言的习惯对学员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后来,我听到不少校长说,学校里每次举行教研活动,发言最积极的就是你们研修班的某某。我组织的一些区域性的语文教研活动中,发言最积极的,“炮火”最猛烈的,大多都是研修班的学员。
为便于小语研修班学员的讨论交流,我们组建了一个研修班QQ群,并约定,每周三晚上一起讨论,由研修班的六个小组轮流主持,一个学期,每个小组主持三次,其中一次必须定好主题。
每周三晚上8点,研修班学员准时上网参加QQ群交流活动。主持者提供话题、统计考勤、整理记录等。其间,我们进行了“写字教学”“课堂朗读的有效性”“如何分层次进行朗读指导” “走进绘本”等主题的聊天活动,在思维的碰撞中,绽出了灵感的火花,显示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即使在一些无主题的聊天中,大家也增加了了解,增进了友谊。
研修过程中,份量最大的内容,还是读书,因为来的学员都是各个学校的优秀教师,其中不乏爱读书、会读书之人。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巨大的,很快,研修班上便刮起了读书的“飓风”。学员们习惯在每一次集中学习时都带上一大袋子书来,其中有上一次找别人借的书,也有这一次别人找他借的书;回去时,自然又是满满一袋书。
研修班学员每月都有作业要求。所有作业,我都要求发到区教育网上,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源。研修班的学员都在区里的网上教育论坛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专帖,很多文章有思想、有见地、有文采。更可贵的是,从文章中折射出老师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他们在互相影响的同时,又影响着更多的人。研修班结业典礼时,大家整理自己学习期间的笔记和随笔等,每人都拿出了一本厚厚的成长册!可以想见,这批老师经过这样三五年的锤炼后,将是一支怎样可观的力量!
现在,我们的第二届研修班又开班了。我将第一届研修班中的优秀分子,组成为本届的指导团队。研修班的每一个学员都是一颗“种子”,都是理想的传递者。
多年前,我给自己取网名叫“依然在飞”,依然在飞,表示一直处在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不想停留,不愿停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在飞,意味着在不停地行走,在不停地寻找,不停地改变。停滞是可怕的,一成不变是可怕的。
依然在飞,永不言停。只有这样,才有超越的可能。
因为这样,我才在每年年底的时候,都要问问自己:今年与去年相比,有什么改变?在每年年初的时候,问问自己:今年我还要朝什么地方努力?
在飞就好,不要求飞得多高,飞得多快。
可有些人不这样看。不再年轻,不是该飞的时候。也不再轻松,没有高飞的条件。即使是走,也不可能走得很轻快。为什么要飞?还敢言飞?是自找苦吃,还是怀有某种目的或野心?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依然在飞,只是我喜欢的一种状态。如此而已。
上面一段话,也是摘自本人的随笔,就让它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5:27
“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专题讨论纪要
【2011年4月12-14日,由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小语会、杭州市天长小学承办的“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在天长小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学者和教育报刊社的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做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的专题报告。与会代表围绕“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得与失”“语文教学教什么”“语文教学改革展望”三个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一)“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专题讨论纪实
【讨论主题】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召集人】
翟京华
沈大安
王显才
【参加人员】翟京华
沈大安
王显才
楼朝晖
庞继广
郭爱香
姚
颖
陈
洁
金剑辉
殷宗祥
郑
宇
金明东
第一分论坛全体与会代表,经过四个小时深刻而热烈的讨论,围绕着“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进行了深度论坛。碰撞出智慧,擦亮了思想。特别是中心主任翟京华女士,教育前辈沈大安先生,人教社小语室郑宇女士,北师大教育学部姚颖女士,杭州天长小学楼朝晖校长等对小语课改的真知灼见,使得本次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名至实归。受大会委托,代表第一小组,将小组讨论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端论坛,关注课改,意义重大
10年课程改革,波澜壮阔,其影响之巨几乎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代名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正式实施,新一轮语文课标及教材颁布在即,代表们一致认为,此时此刻,小语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能够在首届论坛上,就“课程改革的得与失”进行集中研究,回望小语课改10年风雨路,将对未来小语10年以及更长时间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正如开幕式上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小语改革在大的社会转型期,其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是极为突出的,因此小语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以“高端论坛”的方式关注课改,也昭示着小语界全体同仁坚定改革的责任与担当。
二、高位审视,课改十年,成绩显著
1.小语课改10年,顺应时代潮流,思想空前活跃,方法层出不穷,涉及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教师与学生多个维度,成果是巨大的,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心主任翟京华校长特别强调,对待课程改革,我们要有一种大智慧、大眼界。是改革,就一定会有问题。可能是改革前的旧问题,也可能是新产生的问题。改革的方向和主流是不是有助于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我们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改革,我们应该充分地肯定课改。正如鲁迅所说:勇士再有缺点,但他是勇士;苍蝇再有优点,但它是苍蝇。翟校长借用三个词形容课改成果:(1)普遍。十年课改使素质教育普遍化了。(2)普及。优质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更加普及了。(3)普通。先进的理念,或者是世界趋势的前沿理论不再神秘,而变得普通了。
沈大安会长十分赞成翟校长的观点。他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面积的普及。比如三维目标,是课改一个很大的进步。再比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本的多元解读,都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同时,他认为这次课程改革重人文,让我们感到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价值,跟过去的政治思想教育不一样。课改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将影响我国以后整个民主化进程。沈会长还特别肯定了课改的重延伸,语文教育的范围在扩大,比如一些资料的引用,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实现了小语会崔峦理事长提出的“课外阅读校本化”,这在课改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2.小语课改10年,理论研究、课程意识、教育教学观念,相互碰撞,异彩纷呈,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思想深入人心。
人教社小语室郑宇女士,强调十年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很大,集中表现在教育观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1)学生观的变化。学生不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再是一张白纸。(2)主体观的变化。课改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生放在了首位,注重营造条件帮助学生去构建,注重如何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观的变化。即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一方面我们也允许学生有多元的理解。
3.小语课改10年,思想解放,个性张扬,学校、教师、学生与课改共成长,好多教师著有专著,这点超越以往任何时代。
广西博白县第一小学的庞继广,浙江桐乡市实验小学的金剑辉、云南昆明五华区教育科研究中心的陈洁、浙江绍兴县实验小学的金明东等,从“学校、教师、学生与课改一同成长”的亲身历程,从课堂面貌、学生表现、教师行为等不同视角,阐述了课改10年的沉甸甸的收获。
三、高屋建瓴,正视问题,把脉导航
与会代表在充分肯定课改成果的同时,也以小语人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梳理小语十年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并寄希望借助本次研究厘清制约小语课改的瓶颈所在,以使我们的论坛研讨有助于小语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1.小语课程教学目标性的虚化。小语的基础性和母语特点,始终给人们一种印象,小语是学科但又不完全像学科。这就势必造成课程、教材以及教学中目标的模糊混沌。目标不清,重点不明,是小语顽疾。
广西的庞继广老师谈到十年课改有喜有忧,忧的方面谈到七点,其中第五点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基础性任务无法完成”。云南陈洁老师谈到课改“轻知识、轻表达、轻实效”,也特殊提出,许多老师上完课后教学目标不清楚,尤其是情感性语文,孩子动情,流泪就是完成教学目标吗?同样,语文学科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年段目标不明确,环节目标、课时目标不清晰。小语室郑宇老师也对课标三维目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过程要作为一个目标?目标是什么?一般是说对于一个学习结果的期待。如果说过程是一个目标的话,这个目标最后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再说价值观,是否可以和情感、态度来结合?哪有一节课就能完成一个价值观的教育的?关于教学目标虚化的讨论,与会代表认为应注意把握小语课程改革综合化及人文丰富性的尺度,赞成柯孔标副理事长提出的“有限语文”的理念,让小学语文在目标上由感性走向理性。
2.小语课程教学训练性的弱化。母语最大特点就在于其丰富的语言实践。同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脱离儿童的语言实践和训练,就会使得我们的教师不从容,心中没底,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虚化和低效。
广西庞继广老师忧虑:一是老师讲得太少,讲得又不精,学生课堂的收获在减少。二是学生的语文基础受到削弱,语文整体水平令人担忧。浙江金剑辉老师提出现在的小语课程“轻基础、轻序列”。浙江全明东老师强调语文还是要有一条主线的,应该是“学语习文”的。我们迫切呼唤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一条主线来承载,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知识体系和序列,不要把教师的水平估计得太高。他引用沈大安会长的话强调:“语文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天长小学楼朝晖校长也提出,能否给三年级的学生提出一个标准──过关作文的标准。如果样本数量足够大的话,还是能出标准的。他觉得这就是序列。北师大姚颖女士也提出:中国古代还是有很多作文训练的直接操作的方式,我们是否去借鉴。比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学写作,要经历拟作的方式,模仿别人的文章。还有自拟题目或师长命题,自作文或代长辈作文,跟长辈参加写作活动等……再比如到了唐代,是诗歌创作的高潮,要进行很多单项的训练,练声律,练对仗,立意取材,修改加工等。人教社郑宇老师也指出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对于阅读目标的关注不够。二是需要大力加强阅读策略。台湾赵镜中教授经常介绍阅读策略,但是我们吸收的不多。有些阅读策略,还是需要我们去注意的,比如自我监控的意识、图像化的策略、知识的关联等。对此,代表们特殊指出,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特别重视并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语言操练和运用的机会。
3.小语课程教学规律性的淡化。小学语文是学科,更是科学。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发展语言,更是发展思维。思维发展,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形象到抽象。同样,小语教育特别倡导“教是为了不教”,举一而反三。
广西庞继广老师谈到课改后有“学生语文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两级分化”现象。江西南昌的郭爱香老师指出:“《课程标准》关于朗读的要求,低年级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年级是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高年级是有一定速度的读。而我们的老师布置学生回家读课文,就提3遍5遍,往往会忽视这些差异性的要求”。北师大姚颖女士也特殊强调,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是变化的。我们的教学设计事实上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我们要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基础。对于语文教学规律的重视,浙江全明东老师提出了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现在的阅读教学研究应该做的非常好,但识字、习作需要同步重视,口语交际的研究就更加忽视了。可见语文学科内各领域也因其相对独立性而有其独特规律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只有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小学教学才能真正驶入“顺其自然”的快车道。
4.小语课程教学多样性的软化。课程教学多样性是一个丰富的概念。这里着重是指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和语文教学评价问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正如小语室郑宇老师指出的那样:面临一种新的理念时,教师首先要想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改变了以往哪些不足?自身是不是有不足和缺陷?认清了问题,就不会出现课改初期“小组学习”昙花一现,也不会出现课改十年“小组学习”名存实亡。同样,代表们对课改中“评价”这一软肋十分忧虑。四川乐山的殷宗祥研究员从政策方面、课程方面、社会方面对评价的制约影响,提出不解决好评价问题,课改就没有导向的指挥棒。浙江金剑辉也提出考核评价虽不是一个概念,但考什么,怎么考,也是课改需要同步配套的。沈大安会长对学生学科评价也十分关注,指出:我们非常重视考试,但是缺乏对于评价的研究。国外评价有两大部分:纸笔检验、表现性测验。《学生表现评价手册》中介绍了两种评价方式:成长记录、展览展示。纸笔检测怎么做得比较合理、科学,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2011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特别是对于小语特级教师教学中心而言,对于小语十年课改和未来十年新的起点,我们正关注小语改革的两大走向:一是回归本色,二是走向生本。我们相信在全国小语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小语教育的又一个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执笔人:王显才
吉林长春东北师大中信实验学校校长
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
(二)“语文教学教什么”专题讨论纪实
【讨论主题】语文教学教什么
【召集人】
李明新
段宗平
余
琴
【参加人员】李明新
段宗平
余
琴
陈先云
腾春友
王尚文
王雷英
王永渔
李志德
蒋
卉
李莉莉
李海鹏
吴彩花
邢志敏
贾
芬
时广郑
韩海鑫
肖俊宇
刘亚雄
于艳荣
夏迎春
程
弘
李淑艳
林
莘
张德华
李
晶
余洪礼
程惠萍
杨
华
魏
薇
本次论坛倍受大家关心的是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是,在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较为深入的阶段被再次提出,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作用。对此,三十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和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教什么”是目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组内的特级教师和专家学者都感受到,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教师存在问题,不是个别课堂存在的问题,而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于艳荣(青海省西宁市北大街小学)指出,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周围的老师,他们有种感觉,越来越不会教书了。张德华(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教研室)李莉莉(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彩花(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元小学)认为,有时候看一节语文课,感觉除了几个生字之外,对学生来说收获并不是很大。语文老师到底教什么?基层的老师并不知道。目前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还是很笼统的。李淑艳(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指出,现在的年轻教师,觉得教一篇课文非常简单。20分钟就可以教完。上课时,胡子眉毛一把抓,却抓不住重点。不能根据课文的体裁,有侧重地来设计教学。时广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很多老师,很喜欢听课,但是并没有弄清楚做课教师要教什么,只是盲目地学怎么教。
可见,不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就无法真正提高语文的质量问题。反思这个问题,李明新(北京小学)滕春友(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段宗平(湖北教育厅教研室)王雷英(宁波广济小学)认为,它已经不是一般操作层面的问题,既反映了语文理论建设方面的问题,又反映了教师实践认识的问题。由此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问题长期存在。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2.“教什么”的再次提出反映了语文学科自身的再次觉醒。
那么,为什么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长期存在?为什么这个问题再次被关注?对此,大家通过讨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王尚文教授(浙江师大)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与深思。
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再次被提起,可能隐含着语文学科自身的再次觉醒。他觉得要从根本上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必须明确这个问题来自“为什么要教”,我们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程。他以为叶圣陶老先生其实是讲得一清二楚。学校的各门课程,就好像是车轮的辐条,指向学生发展这个核心。语文教学,有它的独挡之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才是语文课的独挡之任。如果我们着眼为内容,那与政治课、历史课,没有多大的区别。
理解什么?运用什么?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教这篇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什么帮助。当然,理解离不开理解课文内容。但是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语言文字。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作者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这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语文课程之所以要设置语文,就是要培养这个能力。
同时,王尚文教授指出,理解和运用是一个整体。不要把理解和运用割裂开来。只有“百分百”的语文课,才是最有力、最深刻的人文熏陶。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去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李明新(北京市北京小学)滕春友(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段宗平(湖北教育厅教研室)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在我们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每隔一个阶段就会出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今天再次被提起,的确隐含着学科的再次觉醒。这一觉醒,将有助于我们对语文课程基本属性的再认识。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它的长期存也在反映了语文教学复杂性的客观现实。他指出,在教育走向开放,走向民主,走向科学的今天,这个问题变成所有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说明有更多的教师语文学科的意识增强了,语文学科自身建设又到了一个迈向新起点、新高度的时候了。这个问题解决的价值将在于推动语文教学核心问题的深入探究。
3.“教什么”的问题探讨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发展。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感到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起点并非从零开始,特别是实践层面,许多同志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深化了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探讨“教什么”的问题使语文观更清晰,教学专务更明确。
李志德(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五中学校)李晶(天津市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还是要围绕语文来做文章。什么是语?什么是文?听、说归“语”,读、写归“文”,紧紧围绕听说读写组织实施,才能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林莘(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指出,在解决语文“教什么”的时候,我们得清楚语文教学中的几个概念:(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2)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3)阅读与阅读教学。(4)读者与作者,教课文与教语文。概念厘清了,“教什么”才清楚。蒋卉(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以阅读教学为例,也谈到相同的认识。她认为,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和阅读划了等号。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对象不同、目标不同。教师如果始终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那她就会忽略指导阅读的策略层面的东西。
李明新(北京小学)王雷英(宁波广济小学)余琴(杭州上城教育学院)等老师认为,语文作为国家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学的价值是多元的。既要教语文知识与方法,培养语文能力和习惯,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前者是它的专门任务,用一句话概括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后者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实施中,要在完成自己专门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所有学科一般性的任务。而我们今天迷失方向,往往是忽视或丢失了专门任务,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李莉莉(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则从语文课程性质的角度指出,新课程实施以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始终是老师纠结的一个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能够分割的。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学习一篇课文,让学生更便捷地去理解,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滕春友(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段宗平(湖北教育厅教研室)指出,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全面性价值,同时也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个性价值。特别是在体现个性价值上,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年段来深入地研究语文教什么。同样,不同文体、不同课时,都值得研究“教什么”的问题。
其次,“教什么”的问题探讨促进了语文教学多角度的实践研究。
第一,一些同志的实践与认识反映了对“教什么”的系统思考。程惠萍(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小学)提出了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生活的“三回归”主张。回归语文是指一篇课文可挖掘的教材点很多,语文老师必须把语文核心的价值挖掘出来。回归学生是指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水”,应该站在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是指语文老师不要把自己当作神。一个语文老师要善于把自己引退,把学生引向广阔的语文空间去。我们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让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智慧。林莘(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面对教什么的问题,觉得备课时要做到四点:凝聚文章的魂、把握文章的脉、点击文章的心、挖掘文章的法,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时广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指出,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不是对立的矛盾,这是统一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把教材教好了,才能解决用教材教的问题。如何把教材教好,他认为应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考虑。(1)从大处来着眼。依据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既不降低要求,也不越位。(2)要从具体入手。即依据教材所要求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入手。(3)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实际、习惯情况来设计语文教学。肖俊宇(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老师认为,“教什么”需要有三个重视。(1)重视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2)重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3)重视理清文章思路能力的培养。
第二,许多同志认识到强化目标意识有利于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张德华(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教研室)王永渔(贵州省六盘水市教育局教研室)认为,要强化课标意识,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学时目标入手确定教什么。不同年段,具体目标也不相同。夏迎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教育学院研究院)指出,目前的语文教材目标不清,方法不明。我们的出版社、专家们,编写教材时,能否让我们的老师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们说的许多目标太泛了。只有把目标弄清楚,我们的老师才知道怎么教。刘亚雄(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则提出自己的见解,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语文教学教什么,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教学目标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一线的语文老师以课标为依据,将课标对每个年段的学习要求都了然于心,能根据年段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目标的方向不至于偏离。
第三,一些同志还从更多的视角就“教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邢志敏(辽宁省实验学校)主张从生本的角度来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归于“小”字,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语文的向往是非常重要的。魏薇(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认为,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将直接影响“教什么”的问题。她指出,无论什么版本,课文后面都有提示性的内容,告诉我们教什么的范围,但这不足以让教师有效地把教学内容提取出来。语文老师都要过文本解读的关,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深入灵活地用教材。有的语文老师误读课文,把握不了文本,素养不高。语文教学能不能解决好“教什么”,与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密切相关。李淑艳(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则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角度提出自己的认识。她结合“小学语文学会学习”的实验认为,低段要贯穿两条线,一个是识字,另外一个是读说背的训练。中段把阅读的操作方法,列入教学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到了高段,学生就会逐步达到了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水平。建立有序的阅读教学的训练序列,明确阶段性的训练目标,就能基本解决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韩海鑫(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小学)在会上与大家分享非语文学科的案例,从东、西方的教学案例比较中,使我们思考“教什么”。程弘(陕西省西安小学)指出,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不能忽视调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热爱阅读、倾情于阅读、倾情于写作的情感。
4.“教什么”的问题解决呼唤语文学科理论与教学的创新。
如何根本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王尚文教授(浙江师大)认为,要建设新的语文学。新的语文学是由“语用学、语言美学、哲学解释学”等组成。这将给我们的语文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学科支撑,真正能够实现华丽的转身。魏薇(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指出,语文教材至今也没有打破文选式的结构。这种教材,我们拿到的每篇课文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而语文教材编排缺少逻辑性,文选式的编排方式也很难打破。之所以难以打破,与语文学科自身建设的不完备是有直接关系的。李明新(北京市北京小学)老师认为,语文教育或语文教学到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时候了。如果没有理论创新,我们的研究可能还在这个高原地带做一些低水平的研究。我们如果没有稳定的共识,没有一门具有学理意义的学科立在那儿做指导,语文教学研究就会存在钟摆现象。目前的语文观千差万别,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实践的摇摆。从理论层面,我们需要再次思考语文教育中的语文观、语文价值观、语文课程观、语文教学观,只有把这些方面的理论更深入地研究了,我们教什么的问题才会越来越清晰。在理论创新的同时,语文课程的研制、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教学的模式等都需要新的探索。高水平的课程研制既能回答为什么教,又能清晰回答教什么;高水平的语文教材则科学地实现用什么教;而教师更多的精力则可以用于研究如何教。可见,解决教什么是个艰巨的系统工程。
在讨论中,陈先云(人教社小语室)主任认为,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可以从课程层面与教材层面两方面考虑。在目前情况下,教师从教材层面研究更有现实意义。(执笔人:李明新
北京市北京小学校长
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三)“语文教学改革展望”专题讨论纪实
【讨论主题】语文教学改革展望
【召集人】
易
进
杨
屹
赖正清
【参加人员】易
进
杨
屹
赖正清
汪
潮
黄
兰
董
琼
董蓓菲
王
慧
邹春红
吴
群
李亚东
仇千记
王崧舟
盛新凤
俞国平
展望一:关于语文课程和教学形成一些基本共识
若干年来,语文教学在教育理念上常常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语文教学实践也呈现着非此即彼、左右徘徊的钟摆式发展轨迹。以至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仍然存在目标不明、内容不清、实效不高等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们对语文教学教什么、为什么教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稳定认识。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的董蓓菲老师提出,语文教育之所以被骂得很多,就是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复杂性。我们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既要继承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又要和西方的教学努力站到同一个水平上。课改十年来,从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改革再到教材改革,各种各样的教学思潮走进课堂,对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没有跟上,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操作方法。因此造成课改十年的成效不如大家期望的那么明显。
吉林省吉林市的邹春红老师从教研员的视角提出,语文教学的理论太多,令人眼花缭乱;实践中对新理念和新方法做“加法”多,“减法”少,总让人目不暇接。从历史发展看,语文教学实践总在左右徘徊,一直都在探索之中。80年代阅读教学重故事内容和人物分析,有固定模式,从内容到内容,把针对内容的训练当成主体。90年代初提出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很多老师将加强语言训练当做语文的本质。后来“课改”提出加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这中间可谓花样繁多,但课堂的实效性却不强。
重庆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黄兰老师搜集了许多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期望,他们期待将来大家能够理清语文教学的本质,使老师们走出混沌,不再纠结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问题;期待语文教学不在专家的辩论中徘徊和丧失自己。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也指出,“语文的本质和个性在哪里,这是课程改革狂飙突进后留给我们身后的反思”。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关于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已经可以取得一些共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揭示语文课程的特殊性。
正如王崧舟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为什么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清晰的内容和目标?其他学科课程标准里都有内容标准,而语文课程标准里则没有,这是否透露着语文教学自身的悖论?一方面它有其规定性,但语文学科的言语性和母语的习得性又使我们很难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准确的预设和表达。他还提出一个追问,即纷乱的教学现象是不是掩盖了语文学科不是知识学科这一事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柯孔标老师对此的回应是,语文肯定不是知识学科,但语文教学时刻离不开知识。但对于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什么知识,目前还不是十分明晰,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结合英语学习的经验指出,初学英语时学习了大量语法知识,但在实际运用英语时,语法规则大多已忘掉,但是讲话时还会体现出对语法的运用。这就像建筑时的脚手架。建房子时必须要有脚手架,但是房子盖起来,脚手架就撤掉了了。
对语文本质和特征的准确把握必须澄清相关方面的相互关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的汪潮老师提出不同层次教学内容,即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等。王崧舟老师和同样来自浙江的盛新凤老师还讨论了语文内容与形式,即言与意的关系;语文训练的科学序列、实用性与“小火慢炖”式的积淀、精神陶冶之间的关系;显性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关系;知识学习与能力养成的关系,等等。他们指出,就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言,教学必须首先保证内容的确切,再选择方法;就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而言,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教语文不等于教教材。
展望二:语文教学实践有所改观
首先,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的改观首先表现在教师身上。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教材文本的体裁和体裁等)恰当设计和表述教学目标,并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落实目标。实践证明,在特级教师的引领下,普通教师通过参与教学研究可以形成比较明确的目标意识,比较清楚地把握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和训练序列。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小学的杨屹校长和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教研员吴群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介绍了她们在此方面的尝试和收获。
杨屹校长首先分析了班级授课、年级累进式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教师对学生知道或不知道什么,只有大致了解,缺乏针对性,尤其是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突破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就需要采取个人化的教学策略,诊断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确定精确化的指导内容和方式。她们学校的尝试是,组织教师通过专业化的学习和共同研讨,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理清各个年段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的努力标准,再将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努力标准比对,明确学生需要有哪些持续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尝试根据一般学生达成努力标准的学习过程绘制“教学路径图”,明确具体的课时目标和课堂教学环节目标。在教学实施中还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进程及时测量和监控,并依据测量数据指导后续教学。
吴老师的团队主要开展的是建构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展此研究的意图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规范教师的教学,改变教学过于随意的现实问题。在学习借鉴新教育的一些研究成果基础上,教师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拓展延伸目标三类。基础目标是学生不用教就会的,核心目标是教学的重点,拓展延伸目标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较高要求。教学过程基本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检验实现基础目标;二是突破核心目标,包括汇报预习收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归纳整理展示交流、语言实践等四个环节;三是通过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深化拓展延伸目标。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教师的目标意识浓了,经常思考和反思三类目标如何设定,备课时会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更加关注言语形式的指导,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得到控制,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学生能够在课堂潜心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改进只有在能对学生学习带来积极变化时才有实效。浙江省乐清育英小学的俞国平老师提出要建立“以学为主”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集中的内容,有充分完整的时间,学习过程能够表现出整体、连贯、有层次地提升。概而言之,“教学内容上以学定教,教学过程上先学后教,教学要求上多学少教,教学评价上以学论教”。董蓓菲老师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联系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提出的教育公平问题,提出语文课堂要追求教学公平,力求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她结合去年年底“两岸四地”活动中香港老师的授课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论自己的感受。
以学为主的课堂并非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盛新凤老师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主客相生的关系,是师生相互作用、教学相长的过程。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师从“请跟我来”式的教学转变为“我跟你去”的教学,但实践中出现教师该讲的不敢讲、不敢展示等现象。而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学互动,教与学之间不断地相互转换。
对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指导什么,阅读教学当然是要兼顾语言内容和形式,将对知识性内容(如写作方法等)的理性分析和运用与对文意的感悟和体会有机结合。此外,董蓓菲老师结合PISA等国际测验项目的阅读测试题指出,阅读教学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对文字产生意义,形成自己的理解,由此发展其阅读兴趣及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她还结合国际阅读测验(PIRLS)的试题案例提出,目前中国学生缺少的能力是在读完文章后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要培养这种高级思维的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她举出的试题问题如,“你觉得老鼠容易被骗吗?说出一个理由。”“你认为罗伯是个怎样的人?举出两个例子。”“文章的哪些内容可能令人不相信?”当然,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阅读教学,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其他方面的语文教学。比如习作、写话,包括写句子的活动;再如听记、口语交际,等等。
展望三: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化和扩展
语文教学实践的改进要以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包括政府、课程和教学领域的专家、教材编写者,也包括广大教师。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研究的现实情况,未来的语文教学研究在问题范围方面要进一步扩展。首先,如黄兰老师和邹春虹老师所说,要从“阅读独大”转变为对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都给以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在公开课的研讨活动中,目前许多公开课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其他课型极少。以后的教研活动要力求改变这种现状,增加对其他课型的展示和研讨。其次,语文教学研究要兼顾课内外的语文学习,将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活动结合。再次,语文教学研究要从重点研究如何解读教材、如何教转向兼顾研究学生如何学及学得怎样等。
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面,汪潮老师提出要有一种整体观。例如,对于教学内容,不能孤立地讲选取哪个内容,而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盛新凤老师也提出,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我们的思维方法中应该有一种融通的思维。至于具体的研究策略,董蓓菲老师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我国100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历史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被时间证明是正确的一些规定性要求,比如识字教学、课型教学、文体教学等。此外,她和董琼老师都提出,对国外母语教育的实践经验也需要以科学态度进行分析和选择性地借鉴。
展望四:语文教材为教学提供具体的导向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清、内容不明的现实问题,许多老师指出现行语文教材在教学指导性方面存在着局限,进而对语文教材的改进提出了期许和建议。浙江省龙游县的教研员赖正清老师介绍他们对3000多位学生的调查结果。该调查主要考察学生和教师对语文教科书中的的选文的满意度和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学生的喜好与教师的想法有一定差异。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教科书在可读性方面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同样来自浙江的俞国平老师也曾对教师进行过调查,请他们说说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内容。结果发现许多教师对此没有明确的想法,教学设计时“想当然”的成分很多。教科书没有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转化为有序的教学内容。为此,他的展望或者说期许是,建设高质量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较高的确定性,并有明确的导学系统、练习系统。综合而言,就是语文课程教材化,语文教材教学化,或者说教材内容课文化,而课文练习化或实践化。
此外,黄兰老师还提出,教科书内容要突破课文主导的面貌,通过教材的组织结构使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与阅读教学(课文)一样有一定的地位。
结束语:特级教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为时半日的讨论,不仅仅是提出了对小学语文教学未来发展的展望,而且展示了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们在未来引领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潜能。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主要学习领域,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自身的规律。这些使语文成其为“语文”的规律需要我们去发现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只有揭示和把握这些规律,才不至于使语文教学随社会风潮的变化而左右徘徊,来回摇摆。探索和揭示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不仅仅是学者或专家的责任,更是广大教师的使命。特级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取得了显著教学成果,他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植根于实践,又有一定的思想提炼,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为探寻语文教学发展方向发挥作用。
事实上,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正在并将继续带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合作研讨、教学尝试、课例研究,探索明明白白教语文,让学生清清楚楚学语文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期待在不仅的将来,特级教师们可以作为一个专业群体,将已经取得的实践研究成果汇聚成册,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也为教育主管部门、教材编写人员,乃至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提出建议。(执笔人:易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全国小语会副秘书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5:2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的思考与实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教育局 吴 群
发言提纲: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的必要性
1.厘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的认识。
教师对模式的误解。混淆“模式”和“模式化”,混淆“模式”和“程式”。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模式的误解。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交往的随机性和生成性,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很多“模式”展示出来的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
2.充分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的作用。
教学模式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为日常教学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
小学语文教师目前整体素质不高,需要模式加以规范。
新任职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一个学习课堂教学的载体。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些错误导向需要纠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实践
1.背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言语形式”的关注不够;对“学生主体”关注不够;对“教学目标”关注不够。
2.理论和实践借鉴
王荣生的教学内容理论。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
3.模式框架。
整体分为三个步骤:检查实现基础目标──合作突破核心目标──深化拓展延伸目标
第二部分细分为四步:各自汇报预习收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归纳整理展示交流──引导实践提升能力。
4.对模式的简单阐述。主要是三个板块。三个板块对应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和延伸目标这三个目标。其中核心目标是重点。核心目标的突破含四个步骤。一是各自汇报预习收获,二是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整理展示交流,四是引导实践提升能力。第一步是对预习的反馈检查。第二步是强调在个人基础上的共同学习,第三步是小组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第四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第三板块的延伸目标里,我们强调将互文性文本纳入进来,重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相关教学案例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松鼠》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核心目标:
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的,学习课文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4.学习反面说明的方法。
延伸目标:
5.查找资料,了解有关松鼠的文、诗、画等,了解《松鼠》的作者布封及他的《自然史》。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的,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2.课文第()自然段描写了松鼠的漂亮,第()自然段描写了松鼠的驯良,第()自然段描写的松鼠的乖巧,请划出具体描写松鼠漂亮、驯良和乖巧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看法。
3.阅读第51页“金钥匙”中的内容,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反面说明”的地方。
4.课(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thread-147138-1-1.html)文有很多描写得有趣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阅读第52页《猫》,找出你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划出来。
5.查找与松鼠和《松鼠》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实现基本目标。对应目标1和预习1。
乖巧、驯良、玲珑、矫健、机警、躲藏、追逐、树杈、错杂、狭窄、勉强、遮蔽扒开又干净又暖和,既宽敞又坚实,既舒适又安全
驯良:找近义词和反义词。你还认为哪些动物驯良?哪些是不驯良的?
乖巧:意思是聪明灵巧。“不乖巧”指的是什么?
二、合作突破核心目标。对应目标2.3.4和预习2.3.4。
1.板书:漂亮驯良乖巧
2.分组讨论预习题2.3.4。
小组内各自汇报预习收获。出示预习题2.3.4,分组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小组研讨,互相质疑、解答。
小组内归纳整理。以小组为单位作好汇报准备。
3.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提升。
(1)学习“漂亮”部分。
出示相关句子: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学生总结写得“漂亮”的秘诀,教师引导归纳:全面具体、优美词语、比喻拟人、按顺序写、抓住特点、带感情写等。
以填空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指导朗读和背诵:
它们面容(),眼睛(),身体(),四肢(),非常(),非常()。()小面孔,衬上一条()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2)学习“驯良”部分。
学生汇报:这一部分,怎么看出它“驯良”呢?(不打扰人类,吃素食。)
出示预习三中的“金钥匙”内容,了解反面说明的目的:介绍得更全面。
出示课文相关句子,标记带“不”的句子。提问:去掉这些描写可以吗?通过对比朗读,引导体会反面描写让介绍更全面。
语言实践:试用“反面说明”的方式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小动物。
(3)学习“乖巧”部分。
小组汇报:哪些句子说明松鼠乖巧?
体会松鼠渡水中的智慧。
学习“警觉”一句: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为什么说“十分”?体会“稍微”和“触动”。指导朗读。
松鼠的窝是怎样建的?学习课文中“先……再……然后……”的句式。
(4)对照比较,引导进一步体会语言特点。
出示: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趾有锐爪,爪端呈钩状。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
哪些与课文相照应?有什么不同?
课文里面有些句子特别有意思,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句子。
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
说说《猫》中有趣的句子。
你能试着说一个这样有趣的句子吗?
三、深化拓展延伸目标。对应目标5和预习5。
有关松鼠,你还知道什么?
有关《松鼠》,你还知道什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7 15:29
“语文教学改革展望”专题讨论纪实
展望一:关于语文课程和教学形成一些基本共识
若干年来,语文教学在教育理念上常常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语文教学实践也呈现着非此即彼、左右徘徊的钟摆式发展轨迹。以至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仍然存在目标不明、内容不清、实效不高等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们对语文教学教什么、为什么教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稳定认识。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的董蓓菲老师提出,语文教育之所以被骂得很多,就是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复杂性。我们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既要继承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又要和西方的教学努力站到同一个水平上。课改十年来,从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改革再到教材改革,各种各样的教学思潮走进课堂,对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没有跟上,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操作方法。因此造成课改十年的成效不如大家期望的那么明显。
吉林省吉林市的邹春红老师从教研员的视角提出,语文教学的理论太多,令人眼花缭乱;实践中对新理念和新方法做“加法”多,“减法”少,总让人目不暇接。从历史发展看,语文教学实践总在左右徘徊,一直都在探索之中。80年代阅读教学重故事内容和人物分析,有固定模式,从内容到内容,把针对内容的训练当成主体。90年代初提出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很多老师将加强语言训练当做语文的本质。后来“课改”提出加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这中间可谓花样繁多,但课堂的实效性却不强。
重庆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黄兰老师搜集了许多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期望,他们期待将来大家能够理清语文教学的本质,使老师们走出混沌,不再纠结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问题;期待语文教学不在专家的辩论中徘徊和丧失自己。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也指出,“语文的本质和个性在哪里,这是课程改革狂飙突进后留给我们身后的反思”。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关于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已经可以取得一些共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揭示语文课程的特殊性。
正如王崧舟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为什么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清晰的内容和目标?其他学科课程标准里都有内容标准,而语文课程标准里则没有,这是否透露着语文教学自身的悖论?一方面它有其规定性,但语文学科的言语性和母语的习得性又使我们很难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准确的预设和表达。他还提出一个追问,即纷乱的教学现象是不是掩盖了语文学科不是知识学科这一事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柯孔标老师对此的回应是,语文肯定不是知识学科,但语文教学时刻离不开知识。但对于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什么知识,目前还不是十分明晰,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结合英语学习的经验指出,初学英语时学习了大量语法知识,但在实际运用英语时,语法规则大多已忘掉,但是讲话时还会体现出对语法的运用。这就像建筑时的脚手架。建房子时必须要有脚手架,但是房子盖起来,脚手架就撤掉了了。
对语文本质和特征的准确把握必须澄清相关方面的相互关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的汪潮老师提出不同层次教学内容,即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等。王崧舟老师和同样来自浙江的盛新凤老师还讨论了语文内容与形式,即言与意的关系;语文训练的科学序列、实用性与“小火慢炖”式的积淀、精神陶冶之间的关系;显性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关系;知识学习与能力养成的关系,等等。他们指出,就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言,教学必须首先保证内容的确切,再选择方法;就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而言,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教语文不等于教教材。
展望二:语文教学实践有所改观
首先,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的改观首先表现在教师身上。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教材文本的体裁和体裁等)恰当设计和表述教学目标,并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落实目标。实践证明,在特级教师的引领下,普通教师通过参与教学研究可以形成比较明确的目标意识,比较清楚地把握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和训练序列。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小学的杨屹校长和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教研员吴群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介绍了她们在此方面的尝试和收获。
杨屹校长首先分析了班级授课、年级累进式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教师对学生知道或不知道什么,只有大致了解,缺乏针对性,尤其是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突破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就需要采取个人化的教学策略,诊断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确定精确化的指导内容和方式。她们学校的尝试是,组织教师通过专业化的学习和共同研讨,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理清各个年段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的努力标准,再将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努力标准比对,明确学生需要有哪些持续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尝试根据一般学生达成努力标准的学习过程绘制“教学路径图”,明确具体的课时目标和课堂教学环节目标。在教学实施中还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进程及时测量和监控,并依据测量数据指导后续教学。
吴老师的团队主要开展的是建构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展此研究的意图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规范教师的教学,改变教学过于随意的现实问题。在学习借鉴新教育的一些研究成果基础上,教师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拓展延伸目标三类。基础目标是学生不用教就会的,核心目标是教学的重点,拓展延伸目标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较高要求。教学过程基本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检验实现基础目标;二是突破核心目标,包括汇报预习收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归纳整理展示交流、语言实践等四个环节;三是通过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深化拓展延伸目标。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教师的目标意识浓了,经常思考和反思三类目标如何设定,备课时会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更加关注言语形式的指导,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得到控制,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学生能够在课堂潜心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改进只有在能对学生学习带来积极变化时才有实效。浙江省乐清育英小学的俞国平老师提出要建立“以学为主”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集中的内容,有充分完整的时间,学习过程能够表现出整体、连贯、有层次地提升。概而言之,“教学内容上以学定教,教学过程上先学后教,教学要求上多学少教,教学评价上以学论教”。董蓓菲老师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联系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提出的教育公平问题,提出语文课堂要追求教学公平,力求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她结合去年年底“两岸四地”活动中香港老师的授课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论自己的感受。
以学为主的课堂并非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盛新凤老师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主客相生的关系,是师生相互作用、教学相长的过程。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师从“请跟我来”式的教学转变为“我跟你去”的教学,但实践中出现教师该讲的不敢讲、不敢展示等现象。而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学互动,教与学之间不断地相互转换。
对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指导什么,阅读教学当然是要兼顾语言内容和形式,将对知识性内容(如写作方法等)的理性分析和运用与对文意的感悟和体会有机结合。此外,董蓓菲老师结合PISA等国际测验项目的阅读测试题指出,阅读教学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对文字产生意义,形成自己的理解,由此发展其阅读兴趣及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她还结合国际阅读测验(PIRLS)的试题案例提出,目前中国学生缺少的能力是在读完文章后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要培养这种高级思维的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她举出的试题问题如,“你觉得老鼠容易被骗吗?说出一个理由。”“你认为罗伯是个怎样的人?举出两个例子。”“文章的哪些内容可能令人不相信?”当然,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阅读教学,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其他方面的语文教学。比如习作、写话,包括写句子的活动;再如听记、口语交际,等等。
展望三: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化和扩展
语文教学实践的改进要以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包括政府、课程和教学领域的专家、教材编写者,也包括广大教师。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研究的现实情况,未来的语文教学研究在问题范围方面要进一步扩展。首先,如黄兰老师和邹春虹老师所说,要从“阅读独大”转变为对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都给以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在公开课的研讨活动中,目前许多公开课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其他课型极少。以后的教研活动要力求改变这种现状,增加对其他课型的展示和研讨。其次,语文教学研究要兼顾课内外的语文学习,将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活动结合。再次,语文教学研究要从重点研究如何解读教材、如何教转向兼顾研究学生如何学及学得怎样等。
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面,汪潮老师提出要有一种整体观。例如,对于教学内容,不能孤立地讲选取哪个内容,而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盛新凤老师也提出,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我们的思维方法中应该有一种融通的思维。至于具体的研究策略,董蓓菲老师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我国100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历史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被时间证明是正确的一些规定性要求,比如识字教学、课型教学、文体教学等。此外,她和董琼老师都提出,对国外母语教育的实践经验也需要以科学态度进行分析和选择性地借鉴。
展望四:语文教材为教学提供具体的导向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清、内容不明的现实问题,许多老师指出现行语文教材在教学指导性方面存在着局限,进而对语文教材的改进提出了期许和建议。浙江省龙游县的教研员赖正清老师介绍他们对3000多位学生的调查结果。该调查主要考察学生和教师对语文教科书中的的选文的满意度和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学生的喜好与教师的想法有一定差异。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教科书在可读性方面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同样来自浙江的俞国平老师也曾对教师进行过调查,请他们说说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内容。结果发现许多教师对此没有明确的想法,教学设计时“想当然”的成分很多。教科书没有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转化为有序的教学内容。为此,他的展望或者说期许是,建设高质量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较高的确定性,并有明确的导学系统、练习系统。综合而言,就是语文课程教材化,语文教材教学化,或者说教材内容课文化,而课文练习化或实践化。
此外,黄兰老师还提出,教科书内容要突破课文主导的面貌,通过教材的组织结构使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与阅读教学(课文)一样有一定的地位。
结束语:特级教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为时半日的讨论,不仅仅是提出了对小学语文教学未来发展的展望,而且展示了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们在未来引领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潜能。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主要学习领域,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自身的规律。这些使语文成其为“语文”的规律需要我们去发现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只有揭示和把握这些规律,才不至于使语文教学随社会风潮的变化而左右徘徊,来回摇摆。探索和揭示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不仅仅是学者或专家的责任,更是广大教师的使命。特级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取得了显著教学成果,他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植根于实践,又有一定的思想提炼,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为探寻语文教学发展方向发挥作用。
事实上,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正在并将继续带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合作研讨、教学尝试、课例研究,探索明明白白教语文,让学生清清楚楚学语文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期待在不仅的将来,特级教师们可以作为一个专业群体,将已经取得的实践研究成果汇聚成册,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也为教育主管部门、教材编写人员,乃至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提出建议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