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大撤退”不必太慌张 |
课文改革,有增有减 尽管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比如“阿Q”,离开了新教材,但也有一些新面孔加入。据初步总结,现代文部分中,课本新增了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呼唤奉献精神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散文方面,则有巴金的《小狗包弟》,这是一篇反映“文革”的“反思文学”,选自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里面许多文章是巴金用“自我忏悔的形式,从反省自己的软弱开始,逐渐进入对全民族的灵魂的拷问”,这是巴金写《随想录》的一个重要特点。【详细】 |
定期换血还属正常范畴 许多人为传说中大量鲁迅杂文和思想性、社会性文章被剔除感到不满,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学生思想的成熟,影响他们学习做人的道理,这种不满可以理解,但也无需过于紧张:即使早先的传闻是真的,果真有大量鲁迅杂文被剔除,遗憾归遗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语文课本的内容定期换血,也还属正常范畴。 部分鲁迅杂文思想性虽然强,但中学语文课文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帮助中学生打牢字、词、句、章、语言、修辞、逻辑、作文8方面的基础,这些“投枪和匕首”显得有些过深,适合进阶而不适合打基础,加上应试教育的泛滥,原本就饱含“微言大义”的鲁迅杂文,就更容易被“大卸八块”成一堆堆七零八落的“知识点”,令疲惫不堪的学子们因目无全牛,而对这些课文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 |
学子的微言大义很少从课文中学来 至于某些人担心,思想性、社会性文章大量消失,是否会影响学生感知世界、健全人生观,这种担心固然有道理,却并没有击中要害:中学语文教育固然应该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但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学大纲、教育思路、考试引导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倘这些都不去做,即使课本里充斥着深邃的哲理,辛辣的针砭,也不过和别的文章一样,是一道道习题,一个个得分点、知识点,又能让学生领会多少微言大义?古往今来,中国几多学子,又有多少人的微言大义,是从课本中学来。 |
舍易取难的改革是失败的 |
把眼光从鲁迅放到语文教育质量上来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优秀的作家不计其数,优秀的作品汗牛充栋。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本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的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本也不是离不开鲁迅,离不开鲁迅作品。也就是说,鲁迅及鲁迅的作品,并不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而语文能否回归学生、回归作家、回归语文,则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详细】 |
古文删减问题多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一些基础性课文内容的增删,其中又以古文问题最多。众所周知,诗词是文言文的高级形式,是文字的提炼和精华,不但文字更紧凑、洗练,还有独特的韵律、诵读节奏,没有良好、扎实的文言文功底,是很难真正品味、理解和欣赏古体诗词内在美的。此次增删取舍,文言文的总篇数没有大的变动,这说明有关方面仍然认识到,中学生理应具备相当的文言文知识和水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经典,继承传统文化,但大量删减难度不算大、有助于学生打好文言文基础的文言散文,以篇幅虽短小、理解吸收却更难,且非常不适合用于进行文言基本功训练的文言韵文代替,岂不是缘木求鱼,影响学生的“做文”? 更何况,新入选的许多诗文,都是吟咏景物、风月的作品,这当然同样具有艺术价值,但仅就学生吸收知识的广度、深度而言,却远不如原有的、同时蕴涵古代人文、历史、社会知识元素的篇章。语文是基础学科,学好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给学习其它功课,学习社会知识和做人道理,打下认知的基础,将原本难易适当、内容丰富的东西舍去,换上理解困难、容量有限、题材狭隘的大量诗文,难道真的是为学生前途着想?【详细】 |
语文的回归要建立在人性基础上 我们的语文已经被异化了,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而是为了教育而语文;解读作品不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机械地沉溺于对“中心思想”的提炼与解读;看待作家,不是从作家的时代背景和完整人生出发,而是在只言片语中随社会思潮而摇摆,要么“微言大义”,要么“只抓虱子”。语文的回归,其实就是钱理群教授在《对话语文》中说的“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语文不仅要适当地进行“语言行为,能力和习惯的培育”,更要“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实现心灵的相遇相通”。【详细】 |
换血能理解,换骨太激进 |
好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 在我国,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而且承载着文学、文化和文明。语文教材改革映衬时代特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跨过栅栏远去的背影,曾经不但让作者“一阵心酸”,也令不少青春叛逆期的少年和父亲的心贴得更近。如今的语文教材,依然能看到这些课文。在不少中小学课文里,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些课文里的寓言或者故事,打下了人生懂事明理的基础,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文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详细】 |
语文课本改革保守与革新并重 语文课本换血是可以的,但这样的增删却已经是在“换骨”,显然是过于激进了。纵观世界各国,在中学语文课本改革上,都是保守和革新并重,当代文字和应用文方面经常修改增删,而占相当大分量的古典文字,则修改取舍,十分慎重,欧美不少中学课本里充斥着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和维克多-雨果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增删就非常保守,有些课本里的这一部分,甚至两、三代人都不会有什么变化。 传言被删除的文言文,大多选自《古文观止》和《古文小品咀华》,这两套书曾经是中国学子认知文言文的敲门砖,是经受过时间考验的东西,不应轻举妄动。更何况,中学语文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相对于诗词歌赋,文言散文的实用功能,至少不会更低。 |
换骨可能影响教育公平 这种“换骨”式修改还可能影响中学教育的公平性。一些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师资力量强,教师眼界开阔,对于“换骨”,他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添加“补药”调剂,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家长更可以用送孩子上补习班、买课外读物等手段找补,而那些师资、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学生仍然只能主要依靠课本,原本就存在的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和贫富学生之间的落差,很可能被拉得更大。 换血可以,换骨不行,不论这次中学语文课本内容调整的最后定案如何,都不应影响学生中文基础学习的质量,影响教育的效率和公平。 |
1963年版 |
1978年版 |
1990年版(以上照片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