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香港流行歌曲简史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9 12:16
标题: 香港流行歌曲简史
香港流行歌曲简史
歌曲是较为特殊的艺术作品,它是音乐、文学及声音艺术的结合体。一首广受欢迎及传唱的好歌,应该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意义深刻的歌词及让大众容易接受的演唱方式。事实上,只有将歌词与音乐、演唱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水过留痕,雁过留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港台流行歌曲早已广泛传播开来。当代流行歌曲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大众文化,同时它本身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
七十世纪后期的香港流行歌曲,种类繁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爱情歌曲外,还有很多温情歌曲,也不乏昂扬向上,激励人们意志的歌曲。直到今天,港台励志歌曲依然发挥着它们的积极作用,鼓舞大众士气,在人们的心中凝聚起强大的力量;而大家通过歌曲,在心理上达成共识,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气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克服困难。
狮子山是香港的象征。七十年代的香港电视剧《狮子山下》反映了香港人开拓创新、建设香港的奋斗历程。当年黄沾凭歌寄意,撰写的《狮子山下》歌曲激励了千千万万的香港人,他们同舟共济,不畏艰辛,为共同理想而奋斗,一齐谱写建设香港的业绩。“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大家既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那么就不妨“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歌词融人生哲理与平常生活于一体,既有理想也注重现实,词句既通俗又典雅,抒发了香港大众的心中情,比生硬的说教亲切多了,一下子凝聚了人们的力量,成为香港励志歌曲的代表。
七十年代的香港人还是在艰苦中度过的,当时人们的文化活动还不很丰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机开始普及,电视台的编导不失时机地把报刊热销的武侠小说搬上荧屏,此后武侠剧的情节发展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晚上每到武侠剧播放的时候就万人空巷,剧集主题曲在夜空中回荡。由于旋律悦耳动听,演唱的歌手唱功不俗,歌词琅琅上口,意境开阔,充满斗志,撩动着听众的激情,歌曲一下子传播开来,造成当时的流行歌坛尽被电视剧主题曲垄断的局面。《书剑恩仇录》、《楚留香》、《天蚕变》等武侠剧主题曲掀起了第一股励志歌曲热潮。
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出现了民族意识强烈的歌曲。1982年,日本篡改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侵华史实,遭到了香港内外华人的严正指责,全球华人掀起一股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浪潮。在香港歌坛,黄沾的《勇敢的中国人》(汪明荃演唱)率先拉开了用歌曲正面反映抗日民族意识的“民族歌曲热”的帷幕。及后,刘家昌的《我是中国人》、黄沾的《我的中国心》(皆为张明敏演唱)更将这股浪潮迅速推上了高峰。随着香港回归的日期逼近,不少音乐人撰写了爱港爱国的歌曲,表明了自己的民族立场。罗大佑在香港推出了《东方之珠》一曲,郑国江为该曲填上粤语歌词(关正杰演唱);而有“粤语流行曲先驱”之称的许冠杰,也谱写了《同舟共济》歌曲,与广大市民共勉,从精神上为市民打下强心针,励志歌曲再度掀起热潮。
在八十年代的香港歌坛,爱情歌曲占了绝大部分,当时词作家卢国沾看到歌坛爱情歌曲泛滥,便在报纸上撰文批评这一现象,他利用自己在报纸、电台的影响力,呼吁发起了“非情歌运动”,企盼音乐人创作一些其它类型的歌曲,尤其是励志歌曲。他的呼吁曾得到一些词作家的呼应,江羽的《莱茵河之恋》、郑国江的《随想曲》等作品先后出现,给歌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健康的气息。然而卢国沾发起的“非情歌运动”,前后搞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淹没在一片爱情歌曲的洪流中。到了今天,情歌仍旧大行其道,励志歌曲则偶然有几首出现,它们几乎都是一些励志剧集的主题曲,例如《我来自潮州》、《从不放弃》等。
娱乐圈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歌星奋斗的历程大多比较艰苦,词作家为歌手度身定造了较多的励志歌曲,最为突出的是1986年小美为歌星罗文创作的《几许风雨》。在词中,小美细腻地描写了罗文复杂的心态,反映了罗文对事业追求的不倦斗志。而罗文一改以往高亢激昂的唱腔,轻松、洒脱地将心底话用歌声轻轻道出。歌星本来是名人,然而歌星也有自己的苦恼,真情着实感人,听众对罗文“披荆斩棘的挑战,斗志永不倦”的斗士精神萌发了深深的敬意,歌曲产生广泛共鸣,赢得了大众的喜爱。歌星的奋斗史更激励着人们去奋斗,与命运抗争。九十年代初,黄沾为歌星郑少秋撰写电影《画皮》的主题曲《摘星》,替郑少秋抒发了豪情壮志:“发誓发愤写我绝世传奇,摘下梦中满天星”。其时郑少秋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仍旧为实现理想孜孜不倦地工作,这种精神也激励了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
词作家紧贴社会形势,每每遇到困扰港人的事情,都会用励志歌曲鼓舞港人士气,虽然不多,但几乎首首都是精品,体现了香港人的团结精神。每年香港都有很多大型的公益活动,为公益活动作主题曲成为作词人义不容辞的事情。二十多年来,词作家郑国江为这些活动作了不下数十首的歌曲,如《一点烛光》,曾被香港政府选作1981年“国际失明人士之歌”,《珍惜好年华》与《美满前途全力创》被定为禁毒活动主题曲,《和平之歌》被选为1986年“世界和平年之歌”。03年初,他为励志剧集《万家灯火》作了主题曲《人间总有希望》,为市民打气,一齐度过困难关头;接着又为“心连心,全城抗炎大行动”作了主题曲《香港心》,与香港市民一道,同心协力抵抗罕见的传染病,为迎接香港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早期武侠剧的歌曲,气势磅礴,豪放雄浑,充满力度,前面所引用的武侠剧歌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而它们由于歌词语句较短,充满力度,在歌唱的时候就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情绪,排除压抑,使人振奋。如黄沾为武侠剧《天龙八部》撰写的插曲《万水千山纵横》:
万水千山纵横/岂惧风急雨翻/豪气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
独闯高峰远滩/人生几多个关/却笑他世人妄要将汉胡路来限………
歌词语言简洁,节奏强劲,其洗练气直逼唐宋诗词。每句歌词,几乎都是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侠客在万水千山纵横驰骋,无惧风吹雨打和艰难险阻,为朋友两肋插刀,放下汉胡民族偏见,“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豪气尽显。虽然夸张,但显出英雄本色。而且,通过歌词表达侠客为促进民族融合而放下民族偏见,握手双欢,使歌词超脱一般情爱歌曲的俗气,令人把玩再三。歌词在形式上极为工整,讲究押韵,一点也不造作,是对传统诗词的一种继承与创新,其意义不可忽视。
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两宋是词的黄金时代,词人纷起,词作繁多,而且流派纷呈,推陈出新,词中出现了豪放词与婉约词,且形成了雅俗两大文学潮流的融汇合流。后来元明两代词道衰落,虽有清词的中兴,但词的发展已大不如前。现代的词体词艺到了港台地区,被歌词创作人发扬光大。而宋词中的豪放风格,在港台流行歌曲中的励志歌词里再度出现。由于词作家对中国文学有较深的研究,创作态度严谨,歌曲注重艺术性,因此大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香港早期的武侠剧歌曲歌词,可谓默默地守护着中华文化传统的血脉。它们作为流行歌曲,承载了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重量,传达出来的东西已不是“流行”二字可以表达的了。我们可以说,歌曲的价值并不仅在它的流行度,更在于它的文化取向、音乐价值和文字的耐久力。
爱国爱港歌曲:体现高度的民族精神与对国家的深厚感情
香港的七十年代是一个艰辛的年代,香港人埋头苦干,为香港创造出辉煌的成绩。当时描写青年人面对挫折及奋斗的外购电视剧如《前程锦绣》等,令身处逆境的香港人产生很大的共鸣;而《前程锦绣》的主题曲,因卢国沾的词,罗文的演绎,使歌曲家喻户晓,其流行的延续性至今跨越二十多年:
斜阳里气魄更壮/斜阳落下心中不必惊慌/知道听朝天边一光新的希望……
歌词表现出壮阔的气魄,至今被认为是大手笔之作。一听到这首歌,人们脑海里自然涌现出斜阳、晚霞、高山与朝阳的景象,然后一大群人驻足的情景,意象丰富,画面充满希望。其实,自然现象是人类出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了,中国古代诗词至今仍受传诵,很重要的原因是诗人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吟咏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千百年来,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人们由自然现象引起的情思却仍然相似。好的歌曲也是这样,吟咏自然,而不是注重瞬间的科技成果,必将陪伴人类走下去。上面这首歌曲,除了能引起人的听觉兴奋外,还会促使大家发挥想象力:夕阳下山了,夜幕将降临,天亮还会远么?它淡化了黑夜的过程,给人的是无限的光明与希望。这首歌的励志作用不可忽视,“小小苦楚等于激励,等于苦海翻细浪”这一句早已成为歌词中的名句。“等于”是粤语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就是”,说明苦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是苦海中的一个浪花而已,这就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人们也易于接受。歌曲历久弥新,仍旧值得世人回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歌词仍能适合今天社会的需要,振奋香港人,“敢抵抗高山,攀过望远方”寓意着港人将一如既往克服一个接一个的难关,迎接美好将来。而如今身患残疾的香港“词坛圣手”卢国沾,十多年来凭着他自己的歌词“总要步步前望”,用顽强毅力,重新战战兢兢学走路,发挥人生存下去的顺应性,决不悲观失望,为这首歌曲下了一个绝好的旁注。
香港人不但热爱香港这块土地,而且热爱祖国。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被英国强占,但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流着的依然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早期的词曲作家大多由祖国内地来到香港定居,怀有深厚的民族情结。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为香港人所骄傲。试看郑国江的《长城》:
屹立东方/阔步跨于版图上/光辉文化宝库/战绩似比岁月长(岁月长)
大漠风霜/塑造千秋的英勇形象/不登长城非好汉/勇者不惜血与汗(血与汗)
锦绣山河/长城内外也是故乡/古国巨龙/风沙里闲话宋唐(话宋唐)
莫问沧桑/看着朝晖充满期望/沟通文化东西方/正喜今天变桥梁(变桥梁)
(正喜今天责任是桥梁)
歌词显得大气,充满民族自豪感。对历史的讴歌,对人民英雄的赞颂,借长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深情体现在字里行间。最后一句,表达了香港人勇于承担沟通中西的责任,做东西方的文化使者。作者认为,中国人四海内都是一家,不分彼此,而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香港人应承传中国文化,勇于开拓未来。由于香港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处于一个跨文化的社会,中西文化在那里交错交织,很多香港人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播的责任。
这些流行歌曲中的精品,体现了香港人拳拳的赤子之心。他们通过歌曲表达了热爱国家的信念,洋溢着积极向上之情。这不独是某一个词作家的意志,卢国沾的《长城谣》、《黄河的呼唤》,黄沾的《中国梦》、《我的中国心》等歌曲,都表达了香港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借用“长城”、“黄河”等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气势磅礴,振奋人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良好愿望。歌曲也超越了地域界限,全球华人为之倾倒。
这些歌曲创作出来的时候,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人们以巨大的激情建设新中国,香港人也不断激励自己,以中国人为自豪,决心发奋图强。
与该时期国内歌曲相比较,同是励志歌曲,港台歌曲却受大众欢迎,究其原因,当时大陆刚刚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农村改革掀起不久,中国歌坛还是盛行红色革命歌曲,对领袖人物的颂歌较多,而且侧重强调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国内歌曲普遍推崇演唱艺术,一般来说,普通民众更多的是“聆听”,比较被动,而港台歌曲的歌词平白,从整体上来说虽然通俗但不庸俗,通俗唱法便于接受,歌曲不但可以“听”,而且可以“唱”,直抒胸臆,因此传播的速度更快,影响的范围更广。其实,当时港台也不乏关于社会理想的歌曲。试看郑国江的《理想邦》:
梦里乡早达到/此处已是理想邦/梦里乡休再找/随遇而安/
下决心肯实干/必可创造理想邦/乐意洒血和汗/他朝总有盛况。
人间多好景/同心可争光/能由苦变甜/衰转旺/一切由人创(同心去开创)!
港台人民也是对社会怀有远大理想的,只不过,这种理想虽境况美好,但只有方向性,没有细致的描绘。歌曲里没有庞大的意识形态作背景,而是因为关注人性而取得大众共鸣,那种实干的精神鼓励了全香港人。对照起“文革”时期的“颂歌”,后者对领袖怀有强烈的美化情结,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它们过分地以运动的形式,挟意识形态的力量推动歌曲的发展,借助时代精神的热烈才变得精彩纷呈。人性是最本质的东西,港台早期歌曲充满人间关怀,给人以慰藉,更多的是从心灵上提供精神支持,而意识形态属于政治范畴,有时代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变迁终成为历史的陈迹。不以意识形态为首要内容而关注人类本身,贴近大众生活,歌唱大众心声,便于大众歌唱,这是歌曲广为传唱并将不断传唱下去的根本原因。
非情歌:人类温情的摇篮
卢国沾所倡导的“非情歌运动”,确实产生了不少感人的歌曲。歌手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奋斗史更能激励人们。黄沾曾感叹地说,娱乐圈比较现实,五光十色,竞争激烈,精致的地方比小人国更精致,最匪夷所思的事情都会在这里找到。歌手在他自己的歌唱生涯中也需要勉励自己,因此曾出现了《几许风雨》、《沉默是金》等自勉性歌曲。
人的心灵世界需要精神支撑。在庸庸碌碌的社会生活中,人更加需要别人的关怀与理解,友情缺少不得。几乎所有的香港音乐人,都珍视人类的这一份真情,用歌曲温暖人心。1986年向雪怀的《朋友》,至今激励了无数人:
繁星流动/和你同路/从不相识开始心接近/默默以真挚待人。
人生如梦/朋友如雾/难得知心几经风暴/为着我不退半步。
正是你/遥遥晚空/点点星光息息相关/你我哪怕荆棘充满路。
替我解开心中的孤单/是谁明白我?/情同两手一起开心一起悲伤/
彼此分担总不分我/或你/你为了我/我为了你/共赴患难绝望里/紧握你手/朋友!
朋友如繁星,照亮了人生。友情慰藉了孤单的心,重燃生命的火光。歌词语言朴素真挚,要言不烦,生动形象,一字一句都沁人心脾,使人体每个细胞都充满张力,增添对友谊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温拿”乐队以其健康的形象,演唱了很多友情歌曲,像《友情相关照》、《岁月深情》、《千载不变》等至今让人们百听不厌。黄沾、卢国沾等写的友情歌曲,像《齐心就事成》、《患难见真情》等,对真挚友情的描写异常感人,成为港台歌曲中的精品。
如前所述,歌曲的创作本身已反映出社会的一些现象。七十年代,香港处在困难时期,《前程锦绣》、《狮子山下》、《奋斗》等歌曲,激励了香港人在经济低微时期齐心协力奋发向上,充分体现流行歌曲积极的社会意义。香港人较少存在意识形态的偏见,热心公益活动,《一点烛光》、《美满前途全力创》体现了对盲人的关心,对失足青年的关怀。已故歌星罗文演绎了不少励志歌曲,“歌在人心”令人产生共鸣,他的演绎,荡气回肠,令人百般回味。
励志歌题材广泛,作词人借助对九七问题、移民价值、核电站争议、民主体制、人质问题直剖现代都市人的心态和生活,通过不同方式鼓舞大众士气。但不是说,所有励志歌曲都是一个调子。如1986年初,香港不少青少年在政治与经济的躁动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感到自己异常的脆弱,整个自我信任的基础动荡摇曳。这种灰色、低调的情绪像传染病似的迅速蔓延开来。青少年心理上的缺陷,引起了各界关注。不少词作家,用歌曲的形式直接反映这种畸形现象,剖析这种大都市人不正常的心态。如卢国沾的《叛逆》:“常人醉心理想/于我绝未欣赏/常人爱的是俗色脂粉/却非我心景仰”,就将青少年的“叛逆”性格表露无遗。
由于商业化的需求,当代很多作词人都在爱情世界中唱游,似乎都喜欢追求“另类”。然而,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物质上不断得到满足,但在精神上却得不到升华,甚至感到空虚。今天,人们面对的困难仍很多,更渴望从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歌曲中升华出快乐的力量。
武侠剧歌曲:英雄梦造就心中激情
七十年代末,武侠剧热潮兴起,造就了不少英雄侠客梦,给纯真的人们带来很多理想,鼓励人们像剧中主人公一样艰苦奋斗,扎实地打好基础,建设香港,营造美好生活。
当时在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武侠小说家如金庸、梁羽生、古龙(另有武侠剧编剧黄鹰)等的作品纷纷搬上荧幕,《倚天屠龙记》、《楚留香》、《天蚕变》等同名主题曲被唱到街知巷闻,爱恨情仇、儿女情长的人性心理被刻划得极为细腻深刻。“男儿当自强”,没有比实现抱负更大的希望了。如黄沾所作的《陆小凤》插曲《誓要入刀山》:
誓要去/入刀山/浩气壮/过千关/豪情无限/男儿傲气/地狱也独来独往返/存心一闯虎豹穴/今朝去几时还?……
歌词简短有力,爆发力强,充满豪情壮志,昂首挺胸姿态凸显,没有充沛的感情是绝对唱不出来的,更加不容易唱好。原来这是陆小凤“武当之战”的插曲,是配合陆小凤上武当山决战的画面用的,衬托陆小凤上武当山的心情。当时“陆小凤”一角早已为观众了解,他们都把主人公幻化成自己,听着这首歌,恨不得自己也上去决战,这就将歌曲的力量化为勇气,大胆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可以说,这首歌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它作为电视剧插曲的本身。
有困难当然要克服,其实在做事情之前,更要有忍耐力,练好“内功”才行。励志歌曲全方位鼓舞人们。《天蚕变》主题曲,就告诉了人们这一道理:
……抛开爱慕/饱遭煎熬/早知代价高/
丝方吐尽/茧中天蚕/必须破笼牢。
一生称英雄/永不信命数/经得起波涛/更感自傲/
抹去了眼泪/背上了愤怒/让我攀险峰/再与天比高!
歌词句式简短,语言简洁,文字具有穿透力,而且气势雄壮,讲究押韵,恰到好处,琅琅上口,便于传唱,一点也不造作。一位“勇者”形象,豁然从歌曲中跃了出来。这位仁兄,饱经风霜,造就了不屈不挠的性格。歌词还通过比喻,以天蚕破茧而出的形象比喻勇者发奋图强,赢取胜利。“勇者”具有傲气,看——“让我攀险峰/再与天比高”,他不但是剧中主人公,而且还是“我”!有傲气有信心,天下那还有干不成的事?!
侠客代表正义,所向披靡。侠客的出现,势必与邪恶力量作一翻较量。试看卢国沾的《天龙诀》:
……朝辞磨剑石/不加顾虑/轻提我宝剑/飞身再跨千里驹。
到处惶恐争探问/问我是谁/看我傲然摘云彩/更感畏惧……
这首歌将正邪两方面的神态都刻划得栩栩如生,犹如一首叙事诗:好汉单枪匹马闯敌营,却引起对方众人的慌乱,他们到处探问,被“我”的傲气所震慑……看,一首歌词能包含如此多的意象,可谓真不简单!
八十年代中期,香港回归开出了日程表,由于距离“九七”不远,港人心态复杂,移民现象反映了香港人赞成、反对或游离于二者之间的微妙复杂心态。但是词曲界普遍对香港回归抱着渴望的心态,热爱香港、热爱祖国之情在歌曲中时有流露,于是出现了较多的政治性、社会性色彩的歌曲。许冠杰是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先驱,他词曲并演唱的《同舟共济》表达了香港人的愿望:
……香港是我心/一颗不变心/实在极不愿/移民外国做二等公民/
必须抱着信心/把基础打稳/尽力地做我本分/定能突破战胜黑暗。
破镜明日定会重圆/时局定必得好转/怀着希冀/再创造时势/令到这条船永久温暖……
这首歌唱出了大众的心声。许冠杰对香港的未来确实抱着信心,用他的号召力,为香港人打了一支强心针,对于稳定香港的局势无疑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此后,香港人更加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境挑战,移民现象有所减少。
1986年,台湾音乐人罗大佑谱写了一曲《东方之珠》,郑国江填写了粤语歌词,表达了香港人民对香港这块土地的热爱,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歌词充满深情:
回望过去沧桑百年/有过几多凄风苦雨天/东方之珠/熬过锻炼/熬过苦困遍历多少变迁;
沉着应变苦中有甜/笑声哭声响于耳边/东方之珠/赢过赞誉/赢过一串黯淡艰苦的挑战。
无言地干新绩创不断/无尽的勇气无穷的斗志永存不变;
繁荣共创刻苦永不倦/龙裔的贡献能传得更远光辉一片;
迎面更有千千百年/这小海岛新绩再展/东方之珠/谁也赞羡/犹似加上美丽璀璨的冠冕。
郑氏词着重表现的是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当中有笑有泪走了过来,才使香港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和羡慕。歌词内容是很广的,时间跨度大,既有对历史的讴歌,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一首《东方之珠》,画面容量之大,引起人们的多少沉思,更增添了多少的勇气!然而罗大佑却认为歌词表达不了他想表达的东西,过了五年,他重新填上国语歌词,表达了他对香港的敬意。罗氏词主要是从局外人的角度看香港的变化,把中国音乐的轻柔婉转和西方音乐的激昂慷慨结合起来,“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流露出香港实有的历史沧桑感及归属感,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怀。
励志歌曲中,不乏人生哲理,例如“同心做事情,齐心就事成”,“爱在阳光空气中”,“愿望就是明天”,“好景自己去寻”等等。本来抽象的道理,可是经过词作家的吸收转化,用歌词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通过音乐传达到每一个听众心里。日积月累,励志歌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了催化作用,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人们聆听这些歌曲,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信心,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励志歌曲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它的意义早已超越地域界限。它们不仅仅立足人本位,而且也立足人类全体。对社会的关注,对世界的关注,使励志歌曲具有“大气”的特征。请看看黄沾的《爱的音讯》:
让爱的音讯轻趁你我的歌声响起/为世间添上快乐美满幸福共和平/去驱散人类隔膜/
更将种种纷争变安宁/令世间千百万人永远相亲相爱敬。
快将那爱心倾出/献出不分彼此百般情/为世间千百万人带了解共和平。
愿爱的音讯天天你我的心中响起/愿笑声响遍地球你我永久多爱敬/驱散人类隔膜/
了解将纷争变安宁/用爱的音讯高唱美满幸福共和平。
《爱的音讯》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追求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用爱心温暖世人。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采用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精华部分,黄沾的歌词充满博爱精神,名曲与好词,使得这首歌曲具有特别的意义。八十年代中后期,反映地球人和睦相处的励志歌曲有很多,如《和平之歌》、《地球大合唱》、《燃点真爱》等等,通过音乐来企愿世界和平,令人充满期待。这也成为流行歌曲直接介入社会生活的一个象征。如果说,音乐没有国界,那么,这些表达人们良好心愿的歌曲,表达真善美的歌曲,也应该没有国界,是人类音乐的瑰宝。
关于励志歌曲的话题很多,港台歌曲带来可借鉴的经验也很多。在七八十年代,港台确实产生了很多励志歌曲,它们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生命旨趣。直到今天,它们仍引领着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人民同甘共苦,团结一致,建设美好生活,激励大众克服困难,奋发向上,发扬人类博爱的精神。我们不能因为平时听到港台太多的情歌而对港台歌曲全盘否定。
其实,港台情歌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它更能表达平常人的真情实感。如果说,港台励志歌曲因其昂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调子高扬了唐宋诗词中的“豪放”风格的话,那么,港台情歌也毫不逊色地展现了其“婉约”的一面。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