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学模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 22:33
标题: 教学模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教学模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5期)
  摘   要:文章从教师专业实践知识分析的视角出发,结合案例,剖析新入职教师教学模仿的动机和作用过程,总结出模仿对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共同体教学专业发展的促进意义。研究认为,教学模仿不仅有助于新入职教师应对教学初期的不确定感,帮助教师了解实际教育情境中的意义、规范和原则,教学模仿也有助于建设教师实践共同体,是发现和发展教师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的一种媒介。
  关键词:教学模仿;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新入职教师;实践共同体
  作者简介:徐月,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北京   100871);钟启阳,男,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生命力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研究方向:体验式学习、教师教育(广东东莞   523221)。
  一、引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研究”视角
  知识研究是哲学和社会学中日益兴盛的一个研究视角。而在教育研究中,以知识视角关照教师专业成长也开始成为近年国内外的一个趋势。
  在迈克尔·波兰尼于1950年代系统阐述其“意会知识论”和“个人知识”的概念后,人们开始关注实践领域内个人化、经验化、身体化的知识,觉察到知识领域中缄默性知识的存在及其重要影响力。唐纳德·A·舍恩提出的“实践认识论”更加全面地开启了对教育实践过程以及专业教学者“实践中反映”和“实践知识”的研究。1980年代以后,以北美地区为中心,一些国家开始先后出现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的热潮,至今仍有一些研究者以不同方式持续关注和分析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个人知识。①
  在中国,以“专业实践中的个人知识”视角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出现相对较晚。目前相关研究已从理论介绍发展至与专业实践过程相结合。研究内容涉及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如教师教育信念、身份认同、学科知识观等)、生成机制及过程、表征形态、生成媒介等方面,研究方法上包括叙事分析、比较研究、质性研究等。②总体来说,“实践性知识”研究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是方兴未艾的研究方向。它的研究视角、价值立场、理论关怀、现实意义都值得研究者们持续深入下去。
  本研究是在参与陈向明教授主持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课题研究中受启发而开展的。根据课题组成员提供的田野材料,研究者注意到一些新教师在进入教学的初期,会经历一个自我怀疑或者拒绝作出自我判断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新教师可能会感受到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教育实践情境的现实需要,一些时候这些理论甚至会对教学实践带来阻碍;而他们身边有经验的老教师们常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可能是那些教育教学理论没有涵盖甚至是无法解释或者相互矛盾的。这可能是发生在教师个人职业生涯中第一次鲜明的理论与实践的两难问题。国外的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现实冲击”(reality shock)。③而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带来新教师对自身能力的质疑和调整,直接影响其之后对待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的态度。
  现实情境中,新入职教师会通过哪些策略来应对这个阶段的挑战?这些策略可能产生什么作用或效果?它与教师在学校文化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体制规范、文化习俗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研究新教师专业发展中都是非常有趣的。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模仿现象。研究认为,教师的模仿过程与其专业成长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将结合案例,从个人和共同体知识发展的视角,分析新入职教师教学模仿的动机和作用过程,试图发现教学模仿对教师个人和教师共同体教学专业发展的意义。
  二、案例:邵臣老师的教学模仿
  以下案例材料来自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课题组成员钟启阳的博士论文。因研究需要,研究者加入一所私立学校,担任其“生命力教育中心”“体验式学习课程”的教学组长。一年多时间里,他一边承担课程设计和教师培训的任务,一边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收集资料,研究“体验式课程”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过程。本文案例就来自于这期间的一段课堂实录笔记。
  在引入案例之前,有必要对案例涉及到的体验式学习课程和案例学校“生命力教育中心”进行简单介绍。体验式学习是近几年在中国大陆逐渐兴起的一种与团体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课程新形式。它强调学习一定要通过学习者卷入自身经验的“做”来达成;其中,“做”不仅包括身体的行动,还有大脑的思考,特别是学习者结合个人经验而展开的反思与内省。在此,体验式学习专指以团体活动的方式,在经过系统设计的情境中,透过各种不同的刺激与挑战活动,让个体去体验和思考,并透过其经验的重组和改变,使人产生正向变化的一种教育模式。
  “生命力教育中心”是案例学校为开展体验式课程特别建设的教育改革中心。在硬件设备方面,它建设有总面积达1874平方米的绿色课程营,包括:露营区、探索挑战区(含35种高低空项目)、户外攀岩区、森林教学区、营火场、雨天活动场、室内活动场、营舍、行政中心等。早期,生命力教育中心仅限于组织学生参加露营(中学、高中)或宿营(小学)活动,从2009年开始,才正式提供体验式课程,每周为各班授课一小时。
  就师资队伍而言,在研究者兼任教学组长期间,中心除研究者外,另有11位在岗教师。由于体验式学习进入中国大陆时间较晚,目前境内还没有针对这门课程的专门师资培养和训练机构。中心的11位老师在入职前均未接受过体验式学习课程的培训或教学训练,对这些老师而言,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和理念不仅是需要通过职后培训和教学来相互学习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种陌生、新奇的教学生活方式。
  在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时,人们常会发现,新教师似乎更容易受到有经验教师的影响。在一些新教师的课堂设计、内容编排以至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很明显能看到其他教师的影子。在体验式学习课程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相较于其他学科,这门课程更难找到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刚从事这项工作的老师来说,找一个可供参考、借鉴的教学“范例”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学开始的第一步。
  “生命力学习中心”的老师们对这个现象有比较明确的自觉和反思。一位老师以自己的经验说:“我刚来的时候,真的什么都不懂。就是上课也不知道要教些什么、怎么教,所以只能先看别的老师教,然后就先学他怎么教。一开始真的是教得一模一样。不只是教学的流程,连说话的内容甚至口气都完全一样。我都觉得那不是我了。”
  年轻老师邵臣更是因为善于模仿别的老师说话,被其他老师戏称为“鹦鹉”。下面的材料呈现了邵臣老师的一个教学场景,并记录下他和指导老师在课后对教学模仿过程的讨论。
  邵臣老师今天负责向七年级学生讲解“小队旗”和“小队日志”的做法和要求。他对学生说:
  各位同学,等一下的小队时间,各位要完成两项任务:第一项是小队旗。小队旗代表小队的精神,上面一定要写有班级、第几小队和小队名。然后各位可以设计一些与小队名有关的标志,例如老鹰队就可以画一只老鹰,皮卡丘队就可以画一只皮卡丘(全班笑)。制作完成之后,请把旗面套在发给各位的竹竿上。这是第一项任务。有没有问题?(全班静默)……(大约两分钟后)好!那接下来我交代第二项任务,那就是小队日志。首先请大家设计一个封面,这个封面上一样要写上班级、第几小队和小队名,然后里面要有每个小队员的基本资料。基本资料包括什么呢?规定要有姓名、座号和照片一张,其他就由你们小队共同决定。然后是订定小队契约,至少要有五条,内容要与上课有关。例如:我们上课会准时,不迟到。最后是日志。虽然叫做日志,但是我不要求天天写,只要每次上完课写就可以了。每篇至少要有50字才算合格,而且我希望不要每次都由同一个人写,而是轮流写或是全队合力完成。请问大家有没有问题?(没有停顿,马上接着说)好,请开始!
  这是七年级某个班上学期的第一堂课。其他班级已经由我(指导教师)上过了,这是邵臣老师第一次讲这一段话。这段话就像是录音机一样,把我之前所说的话几乎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而且无论脸上的表情、说话的语气、停顿的时间,还是肢体的动作,几乎都一模一样。我好像看到自己站在上面一样。对此我觉得非常有趣。我知道他在模仿我,但是没想到可以模仿得这么惟妙惟肖。下课后我赶紧把他找来,想问问他的想法。
  指导老师:你觉得你刚刚表现得怎么样?
  邵臣老师:我知道你要说我都在模仿你,对不对?(他笑笑说)
  指导老师:是啊。我在想你怎么这么厉害,几乎可以一字不漏地说出我说过的话。
  邵臣老师:(笑)因为我记忆力好啊!其实我是真的很认真地在看你上课,因为我不知道要说什么,或者是怕说不好,所以干脆照着你所说的来说。你觉得这样不好吗?
  指导老师:没有。我只是想知道你的想法。所以你连“笑点”都觉得不需要改?
  邵臣老师:我觉得不必。因为你说的点都蛮好笑的,所以我觉得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不需要改。而且事实证明,他们也觉得很好笑。所以好的东西不需要为了改而改。
  指导老师:那你中间停顿了2分钟左右,那时候全班都很安静,你的目的是什么呢?
  邵臣老师:因为我记得上次你问了“有没有问题”之后,有同学发问,所以我在想也可能有同学有问题,就等了一下。没想到今天没人发问,所以……
  指导老师:这也是你需要模仿的吗?
  邵臣老师:我觉得要模仿就要模仿彻底。我现在是刚开始模仿,所以与其自己添油加醋地乱说,还不如先好好把你说话的内容、方式、语气给学好,等我练习够了,自然能够慢慢走出自己的风格。不过现在我还没有把握,所以我宁可完全照着你的方式来做。
  指导老师:那你知道我说这些话以及这样说的背后意义吗?例如基本资料为什么只规定要有姓名、座号和照片一张,其他都由小队成员共同决定?
  邵臣老师:意义?(想了一下)应该都知道吧,我们开备课会议的时候你都说过,我也应该都记下来了。像你说的基本资料为什么那样规定,我知道有两个原因。第一,只规定姓名、座号和照片一张,是因为这些就足够让老师查阅;第二,其他基本资料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所以由小队成员共同决定,这样他们就可以自己决定要公开什么资料,而这符合我们“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的教学理念,对吧?
  指导老师:你连这个也记得这么熟?
  邵臣老师:是,我觉得模仿不只是外在的,像是说话的内容、方式那些,也要把想法学起来,然后慢慢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我都会很刻意地去记,然后模仿这些想法来设计课程、讲授课程。这样我讲出来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像我自己的,而不是像你所讲的。
  指导老师:所以你觉得“理念”也可以模仿?
  邵臣老师:对,而且必须要连那些外在的东西一起模仿,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模仿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1.新教师通过模仿应对教学初期的不确定感
  作为经验欠缺的新教师,邵臣在他的教学中几乎原封不动地重演了指导者的教学过程。这种模仿行为在很多新教师早期的教学中并不少见。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师选择的模仿对象,往往被新教师认为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风格,或者在专业造诣上具有相对权威的地位。换句话说,被模仿对象的教学行为在新教师的专业判断中,具有规范、合格、安全的含义。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我们的许多动作具有客观相似性,我们因自己的行为和别人一致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我们把这些称为模仿。”新教师对他人教学行为的模仿很大程度源于对教学内容、行为和结果感到不确定而引发的焦虑,因此希望通过模仿达成与他人行为上的一致,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不安全感,最终使教学得以顺利展开。在与指导教师的讨论中,邵臣说“我还没有把握,所以我宁可完全照着你的方式来做”。这正表明了他在体验式课程教学中的不确定感,并传达出对指导教师专业水平的信任和肯定。在新教师的教学初期阶段,正是贯穿其中的不确定感,使得他有意识地关注甚至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而通过观察、比较、行为模仿和效果反思的循环过程,新教师逐渐在行动中形成自己对该学科教学常态、教学“规范”的理解和判断。这样一个由不确定到获得阶段性教学规范的动态平衡过程是新教师在教学专业成长中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所贯穿的不确定感和希望借助模仿获得的安全感这一对张力,也就成为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2.指向意义和规范的教学模仿
  但在教学模仿中,单纯地模仿他人教学行为或表面教学效果,与模仿有助于达成某种效果的教学手段是不同的。杜威认为,“模仿结局是一件表面和暂时的事情,并不影响行为的意义;而模仿完成一件事的手段,却是一种理智的行为。这种模仿包含仔细的观察和审慎的选择,所选择的方法使他能把已在试做的事情做得更好。”后一种指向行为意义的模仿是人们理解事物、事件和动作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这一类模仿直接指向教学行为、方法背后的意义和规范,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教师参与共同体的各种教学活动。
  在本文案例中,邵臣老师的模仿过程初看似乎是缺乏反思的“鹦鹉学舌”。指导老师也因此注意到他的行为,想弄清楚其行为背后的逻辑。但从他们的讨论中,我们发现,貌似机械的模仿背后有邵臣老师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意义指向,整个教学模仿的过程,正是他希望认识和理解体验式课程教学核心理念而做出的努力。
  分析整个教学模仿过程,我们看到邵臣老师首先通过观察,将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分解,并努力记住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之后他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模仿指导者的语言、动作乃至语气和节奏,尽可能把教学行为中隐含的意义和原则展开到实践环节中,并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后教师与指导者之间的讨论,使老师得到及时的机会,对双方的行为策略、逻辑、原则进行交流和反思。这个对话的环节帮助老师重申或整理出一些隐藏在教学行为之下的实践知识和智慧。这些恰好是年轻教师教学模仿指向的核心目的,在他们教学专业能力的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教学模仿中,模仿者的行动目的直接决定了模仿的价值和效果,而教师之间的讨论对激活行动者反思,及时总结和提取行动意义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之间的对话使得教学模仿从一种内隐、自发的学习行为变成有意识的专业教学研讨,增加了其中意义澄清和经验辨析的可能性。从整体来看,教学模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交流环节,促进了新教师专业知识的形成和增长。教学模仿已然成为年轻教师体会和认识课程思想、规范、原则的一种途径。他们希望从中获得的是有经验教师在教学常态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思想和规范。
  3.模仿与共同体教学知识的形成与传播
  在回应指导教师关于教学行为所隐含意义的问题时,我们注意到,邵臣回忆起指导教师在备课会议上的讲解。从这个角度来看,邵臣老师的教学模仿行为并不是孤立、偶然的个体事件,它反映出“生命力教育中心”教师团队在体验式学习课程和教学策略方面的一些基本共识。教师选择模仿谁,模仿哪些内容和形式,一方面由其教学特点、性格倾向决定,另一方面也明显受到教师所在实践团体及其文化氛围的影响。甚至可以说,那些与教师实践关系最密切的实践团体,它们的文化特点和教育目标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模仿所指向的目的和意义。
  另一方面,从教师共同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的模仿行为对共同体文化的建设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模仿能够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讨论和学习。可以说,模仿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之间以具体行动展开的专业对话,这个过程特别有助于学科教师达成关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原则的共识,获得实践共同体的身份感。模仿与相应的教师之间的反思、交流相结合,往往能够帮助教师聚焦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并以适当的形式把它们呈现出来。这些教学规范、经验和行为习惯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为载体,成为存在于共同文化情境下松散的教育教学知识。它们是教师在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共同实践、相互模仿而达成的行为共识,通常也需要通过相互模仿、共同行动来传播和传承。
  四、结语
  波兰尼曾指出,教授一切灵巧活动的学习都只能依靠学生模仿进而掌握其诀窍的努力,取决于他们自己探索活动如何进行的知性尝试。最后,当轮到学生自己来教授这门艺术之时,他也说不清自己是如何操作这项活动的了。④教学模仿作为一种灵活而模糊的学习方式,特别适合于复杂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环境。它直接与教师的知性努力、共同体的身份形成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觉知相联系。所谓的“像”是为了追求“不像”,为了形成属于教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特点乃至风格,是满足变动不居教学情境需求的必经之路。而各位教师之间的“不像”却又从更丰富深刻的层面上反映出教师这个共同体对教育、教学的核心信念和共识。这对“一与多”、“共相与殊相”的张力正是教师教学发展过程辩证关系的体现,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推动力量。
  对教师个体而言,模仿是对“被模拟”行为背后教育教学意义全方位的领悟和认知,是教师个体向他者学习缄默知识,实现这类知识“共同化”的一种方式;从教师共同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模仿又能促进教师之间对话、反思,是聚焦和表达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的推动力。因此,模仿不仅是教师个人,特别是新教师,了解教学原则、规律,发展教学风格的途径,也是建设教师实践共同体,发现和发展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的媒介之一。
  注释
   ①如加拿大的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以及以色列的Freema Elbaz分别通过叙事研究持续关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个人知识;范梅南通过教育现象学研究关注师生的“生活体验”世界,从师生交往活动中把握教育价值、效果、敏感性等实践性知识;另外,荷兰莱顿大学的Verloop、Beijaard等人结合学校改革、师范生教育以及学科教学等角度展开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多样化研究。
  ②详见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课题批准号AIA06135)课题结题报告(待出版)。
  ③R. Bromme., & H. Tillema., (1995). Fusion experience and theory: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Vol, 5.
  ④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M].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Wenger, Etienn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M].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莱夫,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夏林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唐纳德·A·舍恩主编.反映回观——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M].夏林清等译.台北: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3.
  [7]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
  责任编辑:程方生        
  On  the Roles of  Imitating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Xu Yue  Zhong Qi-ya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871)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requirement of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henomena of “teacher’s imitation of teaching”. The case study indicates that imitation may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either in terms of individual or 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For pers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mitation could help the novices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of “reality shock”; for teachers’ community of practice, it is one of the medium that coul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on of rules, principles and norms of a community.
  Key Words: imit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al knowled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ovice, community of practice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