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关于《羚羊木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2 19:56
标题: 关于《羚羊木雕》
关于《羚羊木雕》
张之路
   
    我的短篇小说《羚羊木雕》写于1984年,发表在同年第10期的《东方少年》上。作品发表时的名称叫做“反悔”,选编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一课本时被改名叫“羚羊木雕”。
    有一天,一位在中学教语文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她正在教学生学习“我的课文”,我很惊讶!她说课文的署名就是我,又说说故事大概,我确信那就是我的文章《反悔》。我问清了这篇课文是选在初一语文的第一册上后,来到出版社。我对一位编辑说,听说我的文章被编在初一课本上,我想看看!他说他这里没有这个课本。我有些失望的看着他身背后的书柜,透过玻璃,我看见一本书的书脊上清楚的写着《九年制教育语文课本第一册》的字样!我请他让我看看。打开课本,果然看到了我的文章《羚羊木雕》和我的署名。我问这位编辑能不能给本书当纪念,他说没有书!然后把我的联系电话用铅笔写在台历上,说以后和我联系……我只好来到位于北京东单的课本门市部,买了一本“我的课本”,后来我那位当中学老师的朋友又送给我一本她用过的课本。于是,在我的书架上至今放这一新一旧的两本初一语文课本,留作纪念。
    《羚羊木雕》被选编在中学课本里已经20多年了。想想第一届读过这篇作品的学生如今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再想想有多少学生曾经读过这篇文章,那何止是成千上万啊!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
    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已经在电影制片厂当编辑。可是十多年教师生涯中和同学们同事们的友情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在我的书架上摆着一个比我的手掌稍大一些的羚羊造型的木雕,黝黑的木质焕发着柔和的光泽。这个羚羊木雕线条简练而传神,腿长身短,显得矫健有力,两只犄角并不是写实的浑圆,而是写意的棱角分明,高高竖立在头的上方,神采飞扬。
    这是一位教英语的姓李的老师送给我的礼物。有一天我到她的家里做客,看到这只木雕,我说好!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她把木雕放到我的桌上说,送给你吧!我很惊讶说,这怎么好呢?她说,有什么不好呢,喜欢就送给你吧!说完她转身走了,并不觉得送给了我什么珍贵的东西。我很感动。如果说我的写作有什么动机的话,这个羚羊木雕无疑是最初创作的诱因和灵感。
    送给别人礼物是孩子们当然也是成人之间经常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表达友情的一种方式。送给别人礼物后又把礼物要回来的事情也是有的,尤其在孩子们之间,大部分是因为彼此闹了别扭,要回礼物似乎表达了“绝交”的态度,对于“香三臭四”的孩子这是不足为奇的。当然这也是件挺没脸挺幼稚的事情!还有些时候就是我在文章里写到的——家长认为礼物的“价值”过高。孩子不懂事,然后让孩子要回来的。
    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送礼物的事情可以写成一篇小说,礼物就是眼前这只比较贵重的羚羊木雕。至于是不是告诉孩子要讲信用?是不是表现家长不理解孩子?以至于是不是批评家长重财轻义?说实话,在写作的时候还来不及想,要想的就是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他们的矛盾心理!争取做到每个人的行为和语言站在他的角度上似乎都是和合理的。文章写得有意思了,意义可能就在其中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者的立场是站在同情孩子一方的!
    编入课本的时候,编者对文章作了比较大的改动,除了题目之外,首先改动的是主人公的性别,我的朋友万方原来是个男生,现在改称万芳,被称为“她”,这样一改,“我”在书中也被理解为女生了。由于这样的改动,我和万芳在课文里的表现就不是那么准确和顺畅了。比如万芳和我换礼物的时候,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女孩子玩小藏刀让人感到稍稍有些别扭。课文中的另外一个细节就是我和万芳在体育课换裤子,虽然课文中已经删掉了“忽然,他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这样的句子,把地点移到树底下,换好了拍拍屁股,还嘿嘿的笑,读起来还是让人有一种生硬的感觉!
    我在网上看到的《羚羊木雕》的教案中有的称我是女作家,是不是受到课本中女生的暗示?
    第二,删去了前面的五个小小的自然段落。在结尾的部分也作了较大的改动。文章原来的结尾是:
    我慢慢地从楼梯上走下来。外面的雪已经下得很大了,雪花落在羚羊的身上,又滑了下去。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以至于我不得不用双手托着它。我在雪地里慢慢地走着,忽然,我听见后面传来万方的声音。我惊奇地回过头。万方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的眼前,他既没有戴帽子,也没有穿棉衣。他把手里拿的玻璃罩子盖在我的羚羊上,又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拿着,没有礼物,咱俩也是好朋友!”
    “你妈妈会说你的!”我看着他的眼睛。
    “没事儿,凡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给谁他们都没说的……”他十分爽朗地微笑着,露出那像白雪一样的牙齿。
    “明天打雪仗,来早点!”万方跑了,还不时地扬起手臂向我打招呼。渐渐的,他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世界里面了。
    我哭了,我真的嚎啕大哭起来。雪花和泪水一起落在玻璃罩上。我从来没有这样伤心过。
    而改动后的结尾是: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最后加上的这句话,我以为有些直露了。
    还有对于文章中几个不太重要的人物“台词”的改动,比如我的奶奶,万方的妈妈,她们在文章里只有一两句台词。正是这一两句台词被改变了,缩减了,使她们的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
    比如“我”到万芳家要羚羊木雕,万芳妈妈知道后——原来文章中说:“你怎么能要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好好拿着,我呆会儿说他!”改动以后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好好拿着,我呆会儿揍他!”
再比如奶奶在原文是小声说:“算了吧,下次记住就行啦,孩子们也要讲个信用……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好再要回来呢!”而在课文中却被简化为,“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对于这些改动,我理解课本编者的苦心和课本作为范本必须体现教学目的的意图。但这些改动有成功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这期间许多杂志的编辑希望我讲讲写这篇作品的背景和动机。我没有动笔,总觉得写作是件很“偶然”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似乎没有什么好说的,书写在作者,而理解在读者!于是一直搁置到现在。
    及至我在互联网上看到大量的关于这篇文章的教案。有些老师还把我当成女作家,我感到又热闹又奇怪!于是我想写写有关的情况,希望能给教学这篇课文的老师和同学提供点微小的帮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2 20:02
两只羚羊带来的思考
孙  戈

    张之路先生原题为“反悔”,后经教材编者改编并改题的《羚羊木雕》,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已经二十余年了。本期“课文作者”栏目,我们约到了张之路先生谈自己的这篇文章。张先生重点谈的是课本编者对文章的改动。他将改动前后的文字展示了出来,使我们对改动处一目了然。对于这样的改动,张先生表示他“理解课本编者的苦心和课本作为范本必须体现教学目的的意图”,但同时他也认为,“这些改动有成功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无独有偶,本期“案例”中董水龙老师的文章,也同时涉及了对以羚羊(斑羚)为描写对象的文本(《斑羚飞渡》)被课本编者加以删节的主题(《没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有了问题反而没问题》)。董老师在文中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教科书编者在对《斑羚飞渡》进行大量文字删改后再选入语文教科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而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和‘义理阐释’”,但以确定无疑的价值观要求对教科书中的课文持肯定态度,则“很难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判断和独立文本解读能力的现代公民”,这样的语文教学注定会“误尽苍生”。
    在这里,张之路先生和董水龙老师同时涉及了入选教材文本的处理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语文课程的功能角度来看。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的母语教育,“语”与“文”均不能偏废。语言方面,当然要学习纯正、规范的民族共通语,因此,任何入选教材的文本,都要先经过语言方面的加工,经专家确认过关后方能放行。“文”的方面则包含比较广泛,文学的熏陶,素质的养成,人文的浸润,无不在其中,就这个角度而言,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不仅可以,而且还非常必要。现行教材中存在的“语”和“文”的诸多问题,提醒我们完善教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绝不能以此作为否定对文本进行处理的佐证。
    其次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即以《羚羊木雕》和《斑羚飞渡》两个文本来看,入选教材的文本与改编前的原本都有较大的出入;从改动的效果看,虽说差强人意,但显然都有欠考虑的地方。如果从文学作品接受的角度看,严格说来,改动后的两个文本基本上已经和张之路、沈石溪二位先生没什么关系了——两个文本中的羚羊,都已经不是原来的羚羊了。这里,就又涉及对原作者负责与否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尽量忠实,还是我行我素?或者另外遴选更符合课程内容和编写意图的文本?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但给作者一个满意的说法,似乎更为妥当。
    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以董水龙老师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董老师将删节前后的两个《斑羚飞渡》文本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看到了羚羊的原貌,并最终解决了学生初读教材时产生的疑问。这是比较可行的。不过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