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闲暇教育探析 | |
梁宏 来源:《内蒙古教育》2009年第1期 流动儿童是指一个地区的外来人口中18周岁以下(含18周岁)的儿童和少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是流动人口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过去“单身外出”的方式而是以“举家迁徙”的形式流动。流动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调查显示,与原来在家乡相比,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受教育条件有所提高,亲子交流有所增加,但是与城市户籍儿童相比,其闲暇生活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将从闲暇教育的内涵出发,探讨闲暇教育对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针对在流动儿童中开展闲暇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流动儿童的闲暇教育的措施。 一、闲暇教育内涵 (一)闲暇教育的定义 闲暇(leisure)一词源自于拉丁文的licere,意指“被允许”(to be permitted)或“自由”(to be free);从字面上的意义来看,即为“闲暇的自由时间”以及足以“令人恢复精神或体力的休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闲暇是指除了正规学习、正规活动和满足生活需要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闲暇教育是指教导儿童从小养成善用闲暇时间,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培养自我决定和行动能力,激发潜能,树立积极正面的休闲态度和休闲价值观,建立终生学习概念的一种教育。 (二)闲暇教育的目的 闲暇教育的重心在于帮助儿童认识个体的需求,了解人际往来,学习合理支配自由时间,学会善用休闲资源,学习休闲活动的技术和规范。闲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作为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充实儿童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闲暇教育协助儿童清楚地认识到休闲的自由是有界限的,让儿童“在精神的层次上来认识这个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产生的愉悦不过是副产品。”换句话说,即是使儿童在闲暇时间里,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休闲活动的层次,进行正当的休闲活动,在休闲中接受教育,有所收获。而通过实行休闲教育,让儿童具备正确的休闲知识、态度与行为,在往后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并与终生教育、学习型社会相结合,这也是休闲教育的重要目的。 (三)闲暇教育的内容 闲暇教育主要包含休闲意识的培养、休闲资源的运用、休闲活动技能的培养、休闲伦理道德观的树立等基本内容。 1.休闲意识的培养,包括了解休闲参与的益处,了解自己的休闲爱好,具备积极正面的休闲态度,能分析自我休闲参与的能力与限制,做休闲决定的能力,拟定休闲计划的技巧,体验休闲的真谛。 2.休闲资源运用能力的掌握,包括取得活动信息、设备与交通的能力,了解可能参与的活动机会、可能影响休闲参与的问题,并能试着解决休闲问题的能力等; 3.各种休闲活动技能的培养,包括参与各项休闲活动,寻找休闲乐趣,培养个人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精神,塑造优质高尚的生活形态; 4.休闲伦理道德观的树立,即遵守一般性常规,以关怀伦理、正义伦理、道德伦理为准则,建立休闲的正当性,不违反休闲的禁忌,如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损害健康、违背善良风俗、触犯法律与人道精神等。 二、闲暇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休闲活动对于社会环境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正面良好的功能,其不但可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扩大生活视野,而且可以增进家庭生活愉快,改善社会风气,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韦特和彼斯霍普两位休闲大师曾归纳出休闲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四个主要功能:一是净化功能——进行休闲活动可以疏解心理压力,净化不良情绪的心理反应;二是放松功能——进行休闲活动,可暂时抛开紧张的生活状态,从其他不愿面对的人事中逃避出来,恢复精力;三是补偿功能——进行休闲活动可以弥补生活中的不足或缺憾,让人另外有机会达成在其他活动无法达成的目标或无法满足的需求;四是类化功能——进行休闲活动一般是持续某些已有的特性,以达成生活中的重要目标。 据研究显示,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中在心理上表现为自卑,感情脆弱敏感,缺乏归属感,出现反叛对立情绪。行为上则出现缺乏学习动机,相对孤僻,与人交往合作能力较差等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开展儿童闲暇教育对流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激发个人潜能,提高流动儿童自信心 通过闲暇教育的学习,儿童能够学会选择参与有益的休闲活动,具备欣赏休闲活动的能力,从中激发个人潜能,拓展学习空间。课堂内的正规教学受教学任务、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儿童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发挥,而闲暇教育具有延续性与动态性,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既可以是课堂学习的延续也可以就儿童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自我学习,同时还可以润饰生活,提升自我表现与思维空间,具有终生学习的意义与效益。因此,闲暇教育在帮助流动儿童疏解心理压力的同时,还有助于使流动儿童发现自己的潜力,消除自卑情绪,提高自信心。 (二)强调沟通交流,帮助流动儿童融入集体中 闲暇教育的活动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氛围轻松自然,强调儿童彼此间的互动合作,为儿童间的交往提供了平台。传统课堂往往重灌输,轻启发,重统一,轻多元,儿童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发言的机会很少。经由闲暇教育的学习,儿童能够学会主动积极参与休闲活动,表达观点,分享经验,沟通见解,获得新知;运用闲暇教育的精神,学习多元文化,体认不同文化价值,了解不同的风俗民情,这对于儿童知识面的拓展以及与人交往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透过闲暇教育,儿童在活动中可学会尊重他人的个别差异,关怀自然环境与人文艺术,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因此,通过开展闲暇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内部群体对流动儿童的认同,同时鼓励流动儿童积极融入学校集体之中。 (三)提高鉴别力,使流动儿童学会合理安排闲暇时间 通过闲暇教育,儿童学会应用语言、文字、符号、科技信息,收集休闲相关数据,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规划自己的休闲内容,设计实施休闲方案,提升休闲效能,达成团队的目标,充实课余生活。传统课程往往重主导,轻主体,重理论,轻实践,闲暇教育有助于树立儿童的主体意识,培养儿童的探索与研究精神,创新休闲内涵与作为,建构主动学习态度,培养批判思考能力。应用休闲活动放松身心,激发个人意志,强化多元思考空间,提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因此,通过闲暇教育,有助于提高流动儿童的鉴别能力,摒弃庸俗、不良的休闲方式,学会根据自身家庭的经济能力和自己的兴趣合理安排闲暇时间。 三、开展流动儿童闲暇教育的阻碍 有鉴于休闲活动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我国闲暇教育的开展刚刚起步,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阻碍。尤其在流动儿童中开展闲暇教育面临着更多的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层面 调查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大部分属于中、低收入状况,居住地大多在城市边缘地带。地方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人际关系的孤立,文化的边缘化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城市中形成了一种社会屏障,排斥流动儿童分享相应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直接导致了流动儿童无法得到应有的闲暇教育。 (二)学校层面 一方面传统的学校一般只重视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对其在闲暇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和角色认识模糊。学校尚未充分认识到闲暇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效益,对闲暇教育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校往往忽略流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尤其是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的心理变化过程,未能给流动儿童提供相应的人文关怀,帮助其融入集体之中。这往往造成流动儿童在闲暇时间里害怕单独外出,没有小伙伴或相关的人员共同参与休闲,或者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心理上的自卑感,无法在与同伴的休闲活动中得到满足。 (三)家庭层面 一方面受过去传统教育的熏陶,家长普遍认为儿童该循规蹈矩、用功读书,休闲活动无足轻重。据2007年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与上海市妇联儿童部对1700名儿童和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59.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必须对学习有帮助才会支持;另一方面,流动儿童的父母往往承担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无暇顾及儿童的休闲生活。 四、开展流动儿童闲暇教育的策略 闲暇教育的顺利开展有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配合,现针对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就如何开展流动儿童闲暇教育,提出一些实施策略: (一)社会层面 政策法规是支持闲暇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各级政府和教育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闲暇教育的效益,给予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充分的重视,充分发挥政策领导作用,通过立法、公益宣传等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切实保障流动儿童的权利。 社会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提供是支持闲暇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我们应从流动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开放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联合社区力量,为流动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流动儿童在课余时间里有去处,有玩处,有书读,有事干。 (二)学校层面 就学校而言,其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流动儿童的人文关怀,消除周围人群对流动儿童的歧视现象,给予流动儿童应有的尊重。首先应该构建良好的校园配套环境,让学生有一个能舒畅身心的活动场所。其次,学校不应随意剥夺学生的闲暇时间,忽视闲暇教育。应根据学校师资与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以学校现有之设备,组织流动儿童开展积极的艺术性、鉴赏性、娱乐性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利用每天课间闲暇工夫,依个人的爱好与兴趣,在一学期内至少学会一项以上休闲技能,诸如跳绳、踢毽子、下象棋、集邮、美术剪贴、球类等等,从做中学习,以发展个人的潜能。甚至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到休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当中,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教师应该鼓励流动儿童积极、主动、大胆地参加活动,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日常记录、作业、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优势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让教师充分理解闲暇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建立正确的态度,在课程教学中适当渗透闲暇知识,对学生的休闲观念能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世界,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观念影响着儿童的成长。社会和学校有必要通过宣传教育、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对待休闲的正确价值观,说明休闲也是一种学习,与学业并不抵触。同时适当地鼓励流动儿童的家长尽量多抽出时间参与到儿童的休闲活动之中,身体力行,加强亲子交流,杜绝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