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进语文苑地的一匹狼”
![](http://s14.sinaimg.cn/middle/48ee7201gbd1956486c2d&690)
徐江曾经戏言“我是闯进语文苑地的一匹‘狼’”,“我就是要颠覆中学语文教学”,这些话语虽然言辞激烈,但是,“客观上造成了‘鲶鱼效应’,激活了一大批中学语文教师的上进之心”(徐江:答《新课程报》记者问)。在徐江看来,新课程没有改革,那种温吞水似的批评,根本不能指出问题所在,自然也就无法去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无序和盲目”的问题,因此,他闯进中学语文界,“就是要‘逐鹿’,让老师动起来” (徐江:答《新课程报》记者问)。
徐江先生还提出,“渐进实现语文基本话语体系大改革”。这一命题的内涵是指我们的语文课两大基本教学行为——“课文解读”和“写作指导”——基本理念的大改革。对于课文解读,徐江先生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指导,如上所述。而对于写作指导,我们目前严重缺乏这方面的教科书,“要写出这方面的教材,要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写出有实践意义的教材。”(徐江:答《新课程报》记者问)徐江先生已经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他在《人民教育》杂志2007年发表了《叙述意识重构》、《描写意识重构》、《论证意识重构》等文章,完成了议论文写作中“论证”方面的系统阐述,并且和中学语文老师一道付诸实践,转化成中学老师的教学能力。他认为,“我们必须改变现在的语文课基本话语体系,随着这种话语体系的改变,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改变,到那时,所谓的语文课改才算是初步实现课程内容的改革。这将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为改善培养人才的方式做出了努力。”(徐江:答《新课程报》记者问)徐江这匹闯进中学语文界的“狼”,正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以他的勇猛之势,在改变着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学会生存本领”。
尽管思维方式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学阶段仍然需要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完成的基础教育任务,语文教学仍然要从基础做起,至于哲学思维的训练,那是高一层次高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首先应该掌握基本阅读技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丰富阅读经历,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就像老百姓过日子,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在吃饱穿暖的基础才能做到锦上添花。或许,这就是以大学教授的身份介入中学语文教学领域的徐江所不能适应的地方,也是他所提出的很多观念很难被一线教师接受并采纳的原因。长期的大学教育环境,他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中学阶段截然不同,尤其像南开大学这样的重点院校,教授们一辈子面对的都是那些中学阶段成绩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即使一般的本科院校,能够就读的学生也须是成绩位居前列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相比之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无论他们的兴趣如何,水平高低,都要带着他们一起往前冲,尽可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高中阶段也大抵如此。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学阶段不需要哲学思维训练,笔者认为非常必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是必须的,而且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途。那么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思维训练,又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想,英美各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已经探索出很好的路子,借鉴,拿来,未尝不可。这也正是笔者业余时间研究境外母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大学教授们能够设身处地地关注并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给予中学教师以理论的引领和指导,为中国语文教育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这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当务之急: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行为
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来不缺乏理论研究,像徐江先生这样,从课文解读到写作指导两个大的方面都做出了极其有益的探索,成果丰硕,像王荣生先生那样,提出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也并非绝对的错误,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如何对这一系列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提炼概括,或是修正,使之能够运用于课堂实践,并且转化为教学行为,从而真正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绝对不是徐江或王荣生的个人力量所能为之,语文教学之事,不是他们各自的家事,而是国之大事,应由国家承担。锦绣中华,泱泱大国,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集中力量,利用国家财力物力来完成此项大业。徐江先生作为一名退休的大学教授,自掏腰包,全国上下四处奔跑,做着得罪人的事业,这种精神足以感动中国。如果国之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坐下来,共同商讨,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改变学生的思维状况,才能对国之未来,对我们的下一代的成长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