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中国魂的中国人” ——访香港青年发展基金会会长蔡元云先生 ![]() 图为蔡元云先生 能否做好青少年工作,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港澳台地区均把青少年教育视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并且积累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宝贵经验,值得内地学习与借鉴。日前,香港著名青少年工作者蔡元云先生因公务来京,本报记者借机对其进行了专访。 ——编者 ■本报记者 杨桂青 黄金鲁克近几年,蔡元云先生在内地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作为香港特区四川重建督导委员会医疗康复小组成员,他一直在关注汶川灾区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他任会长的香港青年发展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的“培育卓越生命”项目,也在进展之中。他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合作,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持项目”、“外来务工子女健康发展研发项目”,帮助很多孩子找到了成长的目标和力量。 “蔡医”,是香港认识他的人对他的尊称和爱称。因为39年前,他曾经是医生,后来放弃医生这一待遇优厚的职业,投身青少年工作,至今不改,而且还要继续做下去。他,还是香港突破机构荣誉总干事。 在蔡元云先生来京对北京青少年工作者进行培训之际,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以期从他的经验中汲取教育灵感。 “你内心有一团火是为年轻人燃烧的” 记者:蔡先生,您好!我们了解到,您在加拿大拿到医学博士学位,而回到香港后,又在中途义无反顾地放弃从医并转身青少年工作,一直坚持到现在。您最初是怎样作出这种抉择的? 蔡元云:我1971年在加拿大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学成后在香港行医5年。我大学前受到的教育基本上是英国教育。在英国殖民地下,香港是没有公民教育、国民教育的。 后来到加拿大,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是中国人。那时,加拿大人刚刚开始寻找加拿大人的身份认同,开始拥有自己的国歌、国旗,开始摆脱英联邦的阴影。后来,一些外国人用很标准的普通话给我讲国家的故事。我很奇怪,为什么这帮外国人比我更了解我的国家?那时候我突然有了点觉醒,意识到我是中国人。 记者:您“弃医从文”,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吗? 蔡元云:鲁迅先生对我有影响,因为鲁迅先生是中国魂。在他们那一代,中国被列强瓜分,整个政治经济状况有很多让他看不过眼的东西,他写《阿Q正传》、《孔乙己》等,很有风骨和中国心,而且敢于讲话,是我很羡慕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这样,有良心、讲真话,而且对自己的身份很认同。他到日本念医学,但在日本醒悟过来,医学不如文化对国家有影响。在加拿大,我有一种身份的醒觉,我是中国人,所以我又回到了香港。 记者:香港突破机构的苏恩佩女士对您选择从事青少年工作是否有影响? 蔡元云:当然有影响。苏恩佩是一个很特别的中国人,她在美国学成后放下感情,回到亚洲并成为很出名的作家、编辑。后来,她面临很重要的问题——年轻一代如何为香港发展作出贡献,因为香港上世纪70年代经济比较发达,但年轻人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于是,她创办了《突破杂志》。 我和她相遇在香港。她问我是否愿意加入青少年工作,我说,我很喜欢医学专业,是一个很不错的医生。她说,但你内心有一团火是为年轻人燃烧的。这是真的,我回香港后,很多学校邀请我讲授和年轻人有关的课题。所以,1973年开始,我决定上午在医院,下午在突破机构,从而开始了我的青少年工作生涯。 记者:您在“突破”机构做了哪些工作? 蔡元云:我们在突破机构作的研究是“根”,我们的根就是生命。第一个“根”是“植根香港”,就是肯定香港的孩子是香港人,不要轻看这个城市,要敢于承认自己是香港人。第二个“根”是“寻根中国”,就是不要忘记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种族、我们的国家。当初讲“寻根中国”的时候,很多人是抗拒的,因为香港人都拿不同的护照。但无论什么护照,都是“美籍华人”、“加籍华人”……都有一个“华”字,这也是我们永恒的根。第三个“根”就是“扎根永恒”。我们的工作是三个字“植根香港,寻根中国,扎根永恒”。 香港刚刚回归时,就出现过香港有没有“根”的问题。无根的一代,就是没有生命的一代。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