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捕捉新视点,评出新亮点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2 12:30
标题: 捕捉新视点,评出新亮点
捕捉新视点,评出新亮点
怎样听课评课
文章作者:肖俊宇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2年1月 2012-3-29
    听评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下面谈谈如何听评一堂课,如何听评多堂课,如何听评专题课?
    一、捕捉新点听评一堂课
    如何听评一堂课?有下列两种情况:
    (一)预设话题听评一堂课
    就是在听课前作思考,查资料,温习相关理论,甚至试列几套听评课提纲……如,听课前,根据平时教学教研情况,准备关注以下三点:一是语文学科特点;二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三是相机的动态生成。
    1.语文学科特点。
    在听《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学时发现,一位老师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在学生理解了“纹丝不动”的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相关句子:①“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②“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的整个身子包住了。”③“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④“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通过对这四个句子的细读、引读、诵读,教师引导学生摸清文章思路:潜伏时纹丝不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牺牲时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文章的一条暗线。透过这条暗线,学生很快感悟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崇高品格。
    基于这段教学,评课时,结合教学便总结出了该教师教学时突出语文学科特点的三个方面:
    ①理解词语结合语境入木三分。主要评如何理解“纹丝不动”,如何紧贴语言体会四个句子。
    ②利用词语理清文脉相机巧妙。主要评如何抓住在“潜伏时”“烈火烧身时”“牺牲时”三次对“纹丝不动”的品味。
    ③运用词语体味文旨水到渠成。主要评如何在理解纹丝不动,在理清文路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特点。这样的评课,把事先的预设与现场的课例相机融合。
    2.学习方式改变。
    结合教学,总结了教师“动人的讲解”“有效的质疑”和“合作探究”等三个方面(具体例子略)。
    3.相机的动态生成。
    结合教学,总结了教师“相机引导”“依学定教”“鼓励个性”等三个方面(具体例子略)。
    结合课改理念,涉及语文教学核心可供关注的话题有:朗读引导;想象能力;个性张扬;课程资源;人文特点;语言实践;小组合作;主体精神;整体把握;媒体运用;评价与提升;探究与引导;讲解与感悟;文本与拓展;个性与导向……
    预设话题听评课的利弊分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话题听评课首先,有利于评课新手作即席发言。新手或积淀不丰,或经验不足;或短于概括,或心里紧张,精心的准备无疑比打无准备之仗更易成功。就是评课老手,遇重要场合,高规格大场面的评课,许多人也往往事先有所准备,有所预设。其次,有利于有针对性地作出分析。事先预设,能有意识有目的地针对教学现象作专题式的深入剖析,可避免听课的随意性,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再者,有利于迅速有效地捕捉信息。心有目标,心矢目标,十分有利于对信息的捕捉与概括梳理。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种评课方式用框框看问题,处理不当,有时往往容易先入为主,有时会以偏概全。
    (二)动态生成听评一堂课
    主要指边听边想,边想边梳理,边梳理边概括,边概括边总结。要求听课者听一个环节或一个阶段一个部分,就要从中归纳出该部分的特点,书于听课本一侧,随着听课的进展,对课的特点进行归整、概括,根据一定的线索,把诸个特点贯串为一个整体。这里讲最主要的四点。
    1.理清思路,概括环节。
    评课的无序与支离破碎缘于听课思路的模糊不清,缘于听课环节的不会概括。下面以我听支玉恒老师的一节作文课为例来阐述。
    一、课前热身,情意浓浓
    A.在会议主持人对支老师作介绍后,支老师要求同学们代表支老师再补充两句,学生一时茫然。
    师:都不敢举手,那就说明你们不行了。你们真的不行了?
    生:如果上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师:(面向全体听课老师)如果上得不好,而且很可能上得不好,请多多包涵!(掌声)
    B.师:面对这么多听课老师,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我可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了(拉一生手置于老师右胸前),我的心跳得厉害吗?
    生:不厉害,(为什么?)因为支老师是专家。(众笑)
    师:你摸到我的心跳了吗?(摸到了)你怎么能从右边摸到我的心跳呢,人的心脏明明在左边!(大笑)
    生:因为身体振动了。(更笑)
    C.师:我心脏在左边,连右边都振动了,是不是说明太紧张了!现在我问大家三句话,你们要如实回答,说真话。①上课时,想说话了,你敢不敢说?(生:敢!)②上课时,想笑了,你敢不敢笑?(生:敢!)③上课时,想睡了,你敢不敢睡?(生迟疑,有的说敢,有的说不敢,气氛异常活跃。)
    D.师:上课了,我问一句,大家答一句——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真精神!
    师:同学们真可爱!
    生:老师真可爱!(众笑)
    师:我都快70岁的人了,能可爱吗?老顽童!应该怎么答?
    生:老师真慈祥;老师真和蔼;老师真幽默!
    师:可我最愿听的是老师真健康!人老了,总想多活几年,愿听健康的话——同学们请坐!
    生:老师请——坐!
    师:叫我坐哪?席地而坐?(众笑)
    生:老师请讲。
    这是课前互动的一个环节。如何评?
    首先,在听清楚的基础上要理清思路。教师的上课是一个连续而无痕的过程,这个环节如果不梳理,就难以真正把握它的内容。经细细咀嚼,上例有“补充两句”“谈紧张”“问三句”“问一句答一句”四个点,即上文的A、B、C、D四个小部分。
    其次,要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巧妙概括。以上四个小部分,相对独立,可概括为四个点,这四个点又具有相同的性质——均在课前,属于热身,所以可概括为全课的第一大环节:“课前热身,情意浓浓”。
    再者,要在把握特点的基础上精要点评。本环节,从课的情况看,短短的几分钟互动,课未始,情已浓。这就是课标强调的平等对话,民主和谐;这就是新课程追求的良好课堂生态环境。它为后续的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营造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情意浓浓”是第一个特点,“平等和谐”是第二个特点,“为课奠基”是第三个特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2 12:30
2.揣摩用意,观测效果。
    揣摩上课用意,就是分析、梳理、概括课的特点。它需要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精准理解课标实质,透彻理解文本意韵,准确捕捉课的特色。现以点评的下例诠释。
    多元理解 紧扣文本 动态生成
    孙双金老现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 )的林冲”这一专题,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并说明依据。
    生:我认为是“聪明”的林冲。因为洪教头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就落了空。如果不聪明,他就会站着不动。
    师:哈哈,我想,这算不上聪明,一般人都会让开,除非是呆子才站在那边不动。(众笑)
    生:从“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看出林冲聪明。在一般人看来,那气势汹汹很吓人的,可林冲镇定自若,能从可怕的气势中看出他脚步已乱。
    生:我觉得是“武功高强”的林冲。从“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看出林冲武功盖世。
    生:我觉得是“足智多谋”的林冲……
    师:哦,林冲看出了破绽,乱中取胜,有智有谋。
    生:我觉得是“临危不乱”的林冲。
    师:这个词用得与众不同,“临危不乱”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生:面对危险一点不慌张。
    师:林冲面对什么危险不慌张?
    生:面对洪教头杀气腾腾地冲过来,抡起就打,他并不慌张,而是镇定地避开,回他一棒,击中要害。
    师:你这个“临危不乱”用得好,但对你的发言,我有一点小小的不同看法,我也想发表我的意见。你说击中要害,林冲击中了洪教头什么要害?
    生:小腿骨。
    师:小腿骨是不是要害?
    生:不是。
    师:而洪教头抡捧劈头打来,要打林冲的什么?
    生:头部。
    师:头部才是要害,可置人于死地。而林冲只是打小腿骨,是要害吗?林冲只是点到为止。还有补充吗?可再读读课文。
    生:“讲义气”的林冲。洪教头是柴进的朋友,打伤了洪教头,就伤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生:林冲是“深藏不露”的。
    师:啊,这是一个很好的词语,你很有独到的见解。说说你的理由。
    生:林冲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对洪教头的挑战,他说“不敢,不敢”。其实他武艺是非常高强的。
    师:“不敢,不敢”,林冲不仅谦虚,而且是深藏不露,有本事不显露出来。
    生:“智勇双全”的林冲……
    师:你们发表了许多高见,有水平,有的还很深刻。我们不仅要理解得好,还要能把它读出来。第7自然段,集中表现了林冲的谦虚谨慎,讲义气,武功高强,足智多谋,临危不乱,深藏不露,智勇双全,根据你的理解,把它读出来。(在学生散读,个别读,边表演边读,齐读表演后)
    师:你们三个人表演的很精彩,林冲武艺高强,临危不乱,洪教头气势汹汹,没有真功夫。解说时,你们发现了没有,书中描写的那么好,一旦用自己的语言就逊色了。这就是中国古典名篇的魅力,语言特别好,有时甚至不能改动一个字。对于林冲,你们说得好,这是一个谦虚的林冲,讲义气的林冲,是一个武艺高强,临危不乱的林冲,是一个足智多谋、深藏不露、智勇双全的林冲,是一个丰满的林冲,一个立体的林冲。这也是名篇的魅力,人物是丰富多彩的。林冲打的是谁?
    生:洪教头。
    师:文章写得好,我们用了那么多词形容林冲,那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洪教头呢?请你们快速表达“( )的洪教头”。
    生:杀气腾腾的洪教头。
    师:杀气腾腾的洪教头,仿佛要置人于死地。你看他用的是“把火烧天”的招式,劈头盖脑打去。
    生:高傲自大的洪教头。
    生:自以为是的洪教头。
    师:说得好,自以为了不起,哪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强中还有强中手。
    生:自不量力的洪教头。
    生:目中无人的洪教头。
    生:横行霸道的洪教头。
    师:好像没有看出什么横行霸道,欺负人家良家女子。(众笑)
    生:贪财的洪教头,为了25两白银,他恼恨林冲,使用浑身功夫对付林冲,可见很贪财。
    师:目中无人,专只看到钱啊!
    生:头脑简单的洪教头。
    师:说说理由。
    生:“林冲说:‘不敢,不敢’。”洪教头以为林冲真的不懂武功,便越发要与林冲交手。其实这是林冲的谦虚,他没有深刻理解林冲的话,所以说他头脑简单。
    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洪教头。
    师:这是你独到的见解和发现,言之有理,我把你说的特地写在黑板上。
    生“文中写道:洪教头冷笑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捧,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洪教头以为所有的人都是那么不好,林冲也一样。
    师:真好,你的词汇丰富,用得准确。谁是君子?
    生:林冲。
    师:谁是小人?
    生:洪教头。
    师:洪教头没有见过世面,他头脑太简单了,哪见过林冲这样的高手。
    生:满怀嫉妒的洪教头……
    师:什么叫名篇?这就叫名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可以把人物特点揭示出来。林冲和洪教头的对比是那样鲜明。洪教头开头是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后面是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林冲开头说“不敢,不敢”,后面让我们感到是一个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
    孙老师这一教学,用意何在?可谈的很多,最核心的是什么?这用意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我想,这一片断集中体现了三点:
    一是多元理解,把握“质地”。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是立体的、丰富的、多元的,正是因为古典文学有多元化理解的“质地”,是多元理解的“材料”,孙老师非常巧妙地提出“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本身具有可多元理解的特性与价值。有了这一前提,就避免了一般性的为多元理解而多元理解的牵强造作。
    二是多元理解,紧贴语言。这是本教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更为可贵的是,老师把学生的多元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品味紧密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的理解有根有据,在这种寻根问底的探究中进行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三是多元理解,动态生成。在老师启发下,学生兴致高涨,不吐不快,一口气说出了林冲十多个特点,洪教头十几个特点,课前无法一一预设,全是课题上相机生成。
    此外相机矫正,点拨提升也是本教学的一个特点。当学生说林冲乱中取胜,一棒击中洪教头“要害”时,教师及时地将“小腿骨”与“头部”相比较,既矫正了学生用词的不妥,更在深一层次上将林冲的“点到为止”与洪教头的欲“置人于死地”相对照,提升了对人物的认识,创造性地把教学中的“不利因素”变为闪光的教学资源。
    多元理解不离文本,个性飞扬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不胡思乱想是本教学的总体特色。
    3.寻觅新点,评出亮点。
    点评切忌泛泛而谈,忌人云亦云。必须能平中见新,平中见奇。能在点评中给人一清新的风,能揭示教学的意义,给人有益的启示。
    现摭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片断品析。
    师:(绘声绘色,极富情感地范读第四节。)听着,听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什么情景?
    生:我眼前出现的是地球的苦苦哀求:人类,你不要再来毁坏我了。
    师:那是你想象到的,你真真切切地看一看,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人类贪婪地享受着地球的给予,却肆虐破坏着地球的生态。
    生:我看到地球上发生的战争。
    师:战争中他们使用着什么?
    生:化学武器。
    师:于是,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死伤的无辜的居民。
    师:是啊,许许多多的人,在化学武器的阴影下,你能看到他们在死亡前的那种抽搐、那种恐惧吗?那种无奈、那种悲哀的哭泣吗?你能看到化学武器对地球造成的生态灾难吗?是的,当你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大家朗读第四节。(生读)
    师:面对这随意毁坏,面对这不加节制,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人们任意乱倒垃圾……
    师:不光是这些啊,不光是这些,请看屏幕,——这是发生在我们地球母亲身上的一天啊。(师缓慢而沉痛地诉说)
    ……
    这就是贪婪的、无知的、愚蠢的人们对地球母亲犯下的滔天罪行。同学们,拿起书,拿起书,让我们像作者那样,向他们发出最强烈的抗议,最深切的呼喊(师生齐声呼喊):“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同学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相信,你对地球这位母亲,对那些贪婪的人们,对那些精心保护地球的人,一定有话想说,一句话也行,几句话也行,写下你最深沉的呼喊,写下你最真诚的祝福吧!……
    这一教学,其一,教师入境出情,声情并茂的范读极具感染力,其功效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王老师对第四节绘声绘色的朗读,打动了所有学生和所有听课教师。这一范读,既有情感感染功效,又有语言学习功效,加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的点拨,更有启示下一环节,激发学生想象的功效。接着,王老师对学生想象的进一步引导与提升,加之学生之情被撩起后对第四节课文的再朗读,这种“综合功效”达到了高潮。
    其二,学生的搜集资料固然不可缺少,但有时显得零碎、无序或欠目的性;学生的探究固然具有不言而喻的价值,但如果加之教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课堂上就会更多一份亮丽,学生心灵就会更多一缕明媚的春光。这里,王老师切合时宜地出示一组(七项)资料,动心动情的讲解,如泣如诉的叙述,讲得让学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扣击着学生的心灵,诱发着学生的想象。点燃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这里,教师相机展示资料,适时激情诵读,是它与一般课堂“铺天盖地”让学生搜集、交流资料的最大不同,也是王老师的过人之处。
    俗话说得好,莫为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守望传统,成了王老师课的一大特色。又曰,浴之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法那法泛滥之时,王老师这一“合适即为最好”的典例,给人以深深启示。
    4.分析问题,思考对策。
    听评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提升。寻找课中问题,深入剖析,提出完善建议是重要目的。例子从略。
    动态生成听课的利弊分析:因为是动态生成,相机梳理的,所以十分有利于摸清执教者的思路;十分有利于对课作出客观评价。又因为没有问题框框,十分灵活。
    然而,它需要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临场发挥、即席调控能力;需要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2 12:31
二、综合梳理听评多堂课
    有时,连续听课十几节,怎么点评?主要须把握以下三点:
    1.摸清当前教学先进导向。
    2.把准本次课堂主要特点。
    3.适而有度进行艺术提炼。
    点评多堂课,要善于把握每堂课的特色,发现新点立即梳理,重复的新点取其典型,多个新点便构成了一组课的特色。
    以下是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上笔者评课的要点,我从这组课中概括出的八点,基本上反映了这次课的面貌。
    理念催生实践 实践丰硕理念
    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这11节课在深化课改的更高层次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人文的课堂,对话的课堂,读书思考、体验感悟的课堂成为了本次展示课的主旋律。
    一、既倡导合作讨论又注意静思默想(具体内容略)
    二、既倡导自主探究,又注意有效引导(具体内容略)
    三、既倡导自读感悟又注意讲解点拨
    四、既倡导表达阅读感受,又注意不离开语言材料(具体内容略)
    五、既倡导评价能力的培养,又注意评价后的引导与提升(具体内容略)
    六、既倡导拓展学习又注意紧扣文本(具体内容略)
    七、既倡导综合性学习,又注意凸显语文学科特点(具体内容略)
    八、既倡导尊重学生的体验又注意正确导向(具体内容略)
    三、搜寻特点听评专题课
    听评专题课,评课时必须把握确保能够——
    1.反映这个领域的特点。
    2.蕴含这个领域的要点。
    3.引领这个领域的视点。
    笔者听了于永正老师多节口语交际课后,对其课进行评析——
    一、口语交际注重情境
    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强烈的交往和表达欲望中不吐不快,是进行口语交际有效训练的关键。于老师教学古诗《草》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他把自己扮成老奶奶,“老奶奶”要听孩子们背古诗。当孩子背出“一岁一枯荣”时,他徉装听不着:“什么,一岁一‘窟窿’?一个洞?”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言。为让“老奶奶”听明白,争先恐后的介绍了“枯荣”的意思和写法,既真正弄懂了古诗的含义,又收到了表达与交际的良好效果。
    二、口语交际注重得体
    规范口头语言,礼貌得体地交际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任务,于老师紧紧把握住这根弦。一节虚拟课——学生帮助食堂孙师傅看说明书,在双方问好后有这么一个片断:
    生:我是××小学六(1)班学生。听于老师说,您为了改善老师的伙食,特买了一部轧面机,可是看不懂说明书。于老师叫我来教您使用轧面机。
    师:你的意思表达得很明白。可是我们说话还要得体,有教养。这两个词你们考虑(板书:叫 教),换个什么词更合适?
    生1:把“叫”换为“让”。
    生2:换个“委托”。
    生3:还可以换为“嘱托”。
    师:很好。这个“教”呢?别人说可以,在这里自己说显得不太合适,别忘了,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年长的师傅。
    生:换个“帮助”。
    师:“帮助”通吗?心里试着说说(学生摇头)。
    生:换个“告诉”。
    师:好!这样显得很谦虚。你连起来说说。
    生:孙师傅,听说您买了一部轧面机,可是看不懂说明书,于老师委托我告诉您怎样使用轧面机,我感到荣幸。
    生:于老师,我再加上一句:不过,我讲得不一定好,请您原谅!
    师:多么谦虚!
    生:孙师傅,这轧面机好操作,您一听就会明白的……
    这样循循善诱,学生口语表达的得体性受到了卓有成效的训练。
    三、口语交际致力创新
    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新时期人才素质的核心,口语交际训练在这里同样有可为的天地。于老师在“看轧面机说明书”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再看看说明书的最后一条。
    生:用完之后,要用干毛刷或布把机器清理干净。
    生:要经常在运转的地方加点油。
    师:对。可是加什么油呢?
    生:加机油。
    生:加润滑油。
    生:于老师,说明书上没写加什么油,我想,机器自然应当加机油。
    师:凡事动脑筋,好好想一想,你会想出来的。
    生:(恍然大悟)应当加食用油!
    师:为什么?
    生:加机油,沾到面条上那怎么吃啊!
    师:这不是想出来吗?这一点说明书没交代清楚。
    加什么油,说明书上没交代,于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一点,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新的火花被点燃。
    四、口语交际思路开阔
    口语交际强调“双向互动”性,但这并不影响自由表达,开阔思路。于老师让学生教孙师傅看完说明书后安排了这样一个训练,让学生把今天自己做的,看到、听到,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清楚明白便行。于是学生稍作准备,纷纷谈了自己的话题:《不耻下问的孙师傅》《没有文化寸步难行》《我学会了一种本领——轧面条》《今天我当小老师》……大家选择不同的角度,围绕不同的意思,作了明白具体的发言,态度大方,思路清新。
    五、口语交际幽默风趣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口语交际之花盛开的沃土,是教学成功的要诀。这方面,于老师为我们作了典范。一节公开课上,于老师让学生写他的身材,有这么一个精彩场面:
    师:看看于老师身材怎样?看看是不是当模特儿的料。先猜猜身高多少,要比,要想。
    生:于老师身高大约1米65。
    生:于老师身高1米70左右,中等身材。
    师:说得差不多。于老师年轻时身高1米69,心想,年龄大了或许还会长点,谁知,不但不长,反而矮了,现在只有1米68了。身体除了身高,包括胖瘦,谁连起来说说?
    生:于老师中等身材,身高1米68,稍微有点发福,但身材仍然很匀称。
    师:听了你的描述,我心里像吃了蜜似的!看来,人还是喜欢听好话。
    融洽的关系,诙谐的语言,使师生间的口语交际无拘无束,充满了情意,充满了欢快。
    这里,根据口语交际“倾听、表达、应对”的核心,“情境”“得体”“创新”“思路”“幽默”是口语交际关注的焦点,这样评析,能给老师们口语交际课以引领。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