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希望结识《教师之友》李玉龙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37
标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希望结识《教师之友》李玉龙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希望结识《教师之友》李玉龙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39


《教师之友》是我很喜欢的一本杂志,因为它有一支很敬业、很有水平的编辑和作者队伍。现在它已经停刊,但,这些编辑和作者为教育做点事的决心没有变,所以他们推出了新的教育平台。我看到后,心里实在是高兴,赶紧转到了咱们论坛,希望论坛的兄弟姐妹对他们有所了解。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兄弟姐妹比我更了解他们。
        
          天高地迥,第一线腾蛟起凤
              开场白
气血从周身聚合,渴望自心底升腾,我们重新上路,擎起“第一线”这个新的平台。
这是一次接力。从《教师之友》最后一张“纪念照”到今天这第一枚“第一线”首日封,其间,我们的秒表一刻也不曾停滞,因为我们必须行走,因为行走,在教育这条道上行走已经成为我们的宿命。
我们丝毫不掩饰对“第一线”这个新名头的喜爱,无须解释,这个名字已经说明了我们的身份归属。不独如此,我们还把“第一线”看成是一个标示我们行走方向的矢量。第一线是教育的最前沿,最前沿就是我们为自己标定的教育方位。这个方位是显示我们存在的合理性的惟一理由。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占据着我的心灵,若是不断地加以思索,就会使我产生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之情,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套在“第一线”身上,这个头顶的星空就是一个教育理想的星空,而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则是以自由思想为原点的教育价值系统。
在我们的教育谱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波段曾长久地给我们以心灵的烛照,那就是由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等开启的中国现代教育体系,而今天我们的视线又更多地投向了以西方当代教育为代表的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这两者构成我们教育理想的主要资源和参照,而其所倡导并努力践行的真正的人的教育则是我们教育理想的内核。我们并不讳言我们是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并且坚信,理想和现实并非不可连接。
“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这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个性的成熟端赖于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思想的有无,我们相信,“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寻找并坚守的价值。而于当下的中国教育而言,此种价值实属稀缺,因而天然地成为成为我们孜孜追求之目标。
今天,教育正逐渐成为一个专业的领地,从某种程度上说,一线教师的专业水准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当前国际教育研究也越来越向教师专业化聚焦,这是“第一线”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服务固顶为核心要务的缘由。以新课程的全面推进为标志,中国教育目前正处于范式转型的初期。在这样一个阶段,新旧观念的碰撞乃至激烈的交锋在所难免,为教育重新“立法”不仅必须而且可能。我们势必要以一种更为积极和开放的心态重建教育存在的坐标,以使不断的学习、思考、研究、探索和创造成为教育生命的常态,从而才可能为我们赢得作为一个教育者的真正的尊严。
此刻,我们激情不已;此刻,我们坚定无比。“无所谓胜利而言,挺住就是一切”,《教师之友》只是一个逗号,不是句号,永远也没有句号。
树理想为旗,挽臂膀成阵,凭依自由思想和专业精神,2005年3月,“第一线”赫然鼎起,一部新教育叙事鸣镝开场。
是为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40
简 介

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是一家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咨询的民间教育学术机构。
“第一线”研究团队由一大批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教育媒体人组成。原《教师之友》杂志社核心作者和主要编辑构成第一线研究团队发展初期的基本班底。
“第一线”将以各种方式独立或合作开展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诸问题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前沿研究并不定期发布相关研究成果。
教师用书及相关图书的制作是“第一线”的一项主要工作。电子杂志《教育飞船》、专题式系列教育图书《师刊》是由“第一线”独立完成的两个精品传播载体。
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是“第一线”的一项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为各级各类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提供多种形式的人性化、专业化服务,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论坛和高级教师研修班等。
以《教育飞船》、《师刊》为媒介,以“第一线”研究团队为依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人性化、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作保证,“第一线”将逐步构建一个紧密型的学习化组织,一个完全开放的教育生活社区,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
传播载体
1.《教育飞船》
精典的内容制作
更迅捷的阅读方式

更开放的互动交流

更强大的学习功能

《教育飞船》凌波启航
《教育飞船》为一份电子杂志,是“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制作的精品传播载体之一,每月出刊一次,以电子邮件(传真)的形式直接发送。
《教育飞船》以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助推为第一要务,核心理念一脉承袭原《教师之友》,并对原《教师之友》内容进行了有效取舍,增加了强大便捷的学习功能。
《教育飞船》将坚定不移地坚持走精品路线。精品,只有精品,才是《教育飞船》的惟一定位。我们以为,为广大读者提供精品教育阅读就是最好的专业服务。我们有完全的信心在内容上全面超越2004年《教师之友》。
《教育飞船》每期都设置专门链接,点击链接即可直接进入BBS专题讨论区。这个便捷、开放的实时对话平台的构建,将极大地满足读者深入研讨的需要。
《教育飞船》精品文章将直接入选“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另一传播载体——每两月出版一期的《师刊》精品图书系列。《师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教育飞船》的口号是:
更贴近,更实用,更精典
栏目设置
有一番咀嚼在场景
有一点灵犀悟方法
有一串解析剖案例
有一方天地是课堂
有一回顿悟为学理
有一份沉淀打底色
有一道视野筑书坊
有一行脚印连行者
有一壶温暖醉家园
注:加黑体部分为《教育飞船》固定栏目
一、场景
有内涵有韵味现场感强可读性强的教育故事
二、方法
基于实践层面的有效、有新意的做法
三、案例
富于教育意义的教育、教学个案剖析。
四、课堂
优秀课堂的原生态记录或有解析价值的课堂片段,并附开放性讨论。
五、学理
经典教育文萃
六、底色
人文、科学大视野
七、书坊
1. 名著开讲;2.新书评论
八、行者
记录教师个体前行足迹,彰显求索精神
九、家园
多方互动社区
投稿方式
1.《教育飞船》电子信箱为di_yi_xian@126.com
2. 编辑个人投稿邮箱:
李玉龙 l681118@sina.com;
刘 琴 xiaoliu028@vip.sina.com
范美忠 fanmeizhong@sina.com.
3.也可采用教育在线短消息的形式发送稿件。
注:
1.《教育飞船》仅限订阅者个人使用。没有本中心授权,不可公开传播或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2.第一期《教育飞船)将免费赠送(4月25日准时出刊),请需要的老师在此跟贴,并写清楚您的电子信箱。
2.师刊
专题式系列精品教育图书——
《师刊》
《师刊》是由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制作的系列教育图书,每两月出版一期,每本定价18-25元,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师刊》内容为专题式,即每期精选一个专题做深、做透。
《师刊》强调精美设计、精致印刷,强调邮发及时、服务到位。
《师刊》的定位是: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必读书。
注:因涉及商业秘密,关于《师刊》的更多信息不宜公布,请理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41
从一般性阅读到专业精品阅读
从纯文字信息到全方位专业亲密接触
从一个人孤军奋战到坐拥一个强大的专业发展智囊团
诚恳欢迎您加入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
选择我们为您提供的各种人性化的专业服务条款……
服务条款菜单
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将为广大教师、学校推出四种类型的套餐式服务项目,具体条款如下:
个人类
A类
1. 一年12期精品电子杂志《教育飞船》(电子邮件发送);
2. 每年为您撰写的1~3篇教育类文章提出详细参考建议;
3. 教育热线即时服务,帮助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疑难问题;
4. 定期提供最新教育图书信息,为您购买教育类图书当好参谋;
5. 享受《师刊》9折优惠服务;
6. 优先参加由“第一线”主办的各种教育教学教研活动。
全年费用共计88元

B类
1. 一年6本专题式精品系列教育图书《师刊》(每本定价18—25元);
2. 一年12期精品电子杂志《教育飞船》(电子邮件发送);
3. 每年为您撰写的1—3篇教育类文章提出详细修改建议;
4. 教育热线即时服务,帮助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疑难问题;
5. 定期提供最新教育图书信息,为您购买教育类图书当好参谋;
6. 优先参加由“第一线”主办的各种教育教学教研活动。
全年费用共计188元

C类
1. 通过电话、email、信件、面对面等方式协助您制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专业发展规划(包括个人读书计划、课堂解决方案、教育写作参谋、专业发展路径等),并由第一线研究团队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
2. 一年6本专题式精品系列教育图书《师刊》(每本定价18—25元);
3. 一年12期精品电子杂志《教育飞船》(电子邮件发送);

4. 每年为您撰写的1—3篇教育类文章提出详细修改建议,某些文章由责任编辑帮助修改完成;

5. 教育热线即时服务,帮助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困惑疑难问题;

6. 定期提供最新教育图书信息,为您购买教育类图书当好参谋;

7. 享受由“第一线”主办的各种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的优惠服务。
全年费用共计388元

单位类
D类
1. 一年12期精品电子杂志《教育飞船》(电子邮件发送),可在本单位公开发布;

2. 一年两套(每套6本,共计12本)专题式精品系列教育图书《师刊》(每本定价18—25元);

3. 为每个学校免费服务一个C类会员,具体人员由学校指定;

4.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帮助学校制订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计划,并推荐授课人员;

5. 协助学校制订市场化的招生、宣传推广计划,必要时可以项目承包方式完成整套方案(单独收费);

6. 为学校远、中、近期整体发展规划当好参谋。

全年费用共计1800元

注:
1. 服务对象目前主要为小学语文、数学、中学文科(不包括英语)和班主任老师等,中学理科和小学部分学科待条件成熟时再开通。
2. 自汇款收到之日起计服务日期,或应读者具体要求变更。
3. 请您在汇款单上注明您的详细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教龄、任教学科、单位名称、职务、详细联系方式和通讯方式、服务类型选择、您的个人简历和对我们的要求和建议等(选择C类服务的老师请附2寸相片一张),我们将为您制作精美的服务卡并建档。
4. 教育热线电话:028-86660929 028-86672587
5. 地址:成都市盐道街3号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61001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41
第一线研究团队
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由长期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教育传媒人组成。
第一批研究团队名单如下(依姓氏笔画为序。以后将陆续分批发布,括号内为网名)
小学语文部
闫 学(枫荻)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研室
张学青(小青) 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
朱 煜 上海市福山外国语小学
吴 群(依然在飞) 湖南省岳阳市教研室
何金钟 江苏省滨海实验小学
诸向阳(言者) 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实验小学
范绫缜(彤铃)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师范附小
武凤霞(翼然)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管建刚 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中心小学
蓝祭宏 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校长
薛瑞萍(看云) 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
窦桂梅(玫瑰) 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

小学数学部
张齐华(无语)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张向阳 江苏省苏州市金光小学
徐 斌(斌山来客)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徐 丽(幻夜) 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夏青峰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

中学语文部
王 雷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
丰继奎(风之语) 四川省广汉中学
卢 军(红荻) 江苏省金湖县中学
任 玲(木棉) 云南省曲靖一中
史金霞(沧海月明) 河北省徐水综合高中
李镇西 四川省盐道街外语学校
吕 栋(胡说) 浙江省桐乡四中
刘恩樵(大潮河) 江苏省昆山市国际学校
沈春松(活在真实里)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
杜小刚 四川内江市铁路中学
吴礼明 安徽省铜陵三中
杨先武 湖北省郢都中学
周仁爱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
周迪谦(泥土) 重庆市涪陵五中
郭初阳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
秦晓华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
凌龙华 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
韩 军 北京市清华大学附中
袁雨萌 江苏省兴化市楚风实验学校初中部
蔡朝阳(阿啃 1919) 浙江省绍兴稽山中学
魏智渊(铁皮鼓) 四川省盐道街外国语学校
戴文军 江苏省苏州市书院中学
窦爱君 河南省焦作市十二中

综合部
干国祥 原教师之友杂志编辑
孙启民 江苏省徐州市教科所
朱 能 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
刘 敏 河北徐水县巩中
郑 飞 江苏省徐州市教科所
冯 梅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冯卫东 江苏省南通市教研室
范美忠 原教师之友杂志编辑
唐锋卢(唐唐) 淮安师范学院
黄耀红 湖南教育杂志社编辑
魏 勇 重庆市涪陵五中

管理部
卢志文 翔宇教育集团
协调员
李玉龙 原教师之友杂志常务副主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42
【人物】中国教育的侠义之士
中国教育的侠义之士


——记我眼中的《读写月报新教育》主编李玉龙


前言:

2009年,一本名叫《读写月报教育》的杂志,专刊推出了《有这样一个母亲》引爆全国教材的话题,《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浙江日报》等重大媒体和网站相继转载和报道。而随着桥西新教育的逐渐深入人心,这本杂志也渐渐走进更多桥西教育人的视野,《有这样一个母亲——教材研讨专刊》、《插班生林可树》等等一个个独辟蹊径的教育专案和一份份掷地有声的教育思考,都让我们在畅快淋漓地吸收这份教育大餐的同时,开始好奇——是谁,在作这样一个中国教育界与众不同的品质杂志?是谁,在为大家如此真诚敢于碰撞地传播这样一种有质量的声音?他,就是国内著名的教育媒体人,现任《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执行主编,第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号称中国教育的侠义之士——李玉龙

保存李老师的联系方式已经三年,几换手机,未曾遗漏,惭愧的是即使是年节时分,也不曾发过去哪怕是一个祝福的短信,但这并不代表着遗忘那段研修班的日子,相反的,经常会在心底忆起,尤其是在自己因得意于具体事务的小成就又开始内心躁动时,他和他的那些事儿,总让我产生阵阵强烈的挤压感,觉得自己还是那个不折不扣的井底之蛙,愧对自己,愧对那段日子,愧对那个对每一个人都如此真诚的教育志士。直到——因为联系校长们的成都之行,经陈连林介绍,竟然才拨通了李老师的电话。我知道,这三年,他又经历了很多事情,虽然《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在一天天的更好起来。没成想,电话那头李老师竟然率先叫出我的名字,“邵坤啊!我记得你当年拿过全国的一等奖啊!”,还是那样的爽朗,带着几分侠义之气,让我这个当年在研修班成绩很差的学生顿时无颜,但更多的还是温暖。细数与之交往,听人讲述的那些细节,这个在我心中已经渐行渐远的“人物”立刻又真实、清晰起来:




  李玉龙的教育情结

第一次知道李玉龙老师,是因为参加2006年岳阳全国第三期第一线教师高级研修班,那个亲自到车站接送我们,人高马大、细眼带笑,总是人前人后相互介绍大家的热忱男士竟然就是研修班的发起组织者,说实话,初识感觉不像个教师,更谈不上专家,倒像个军人。后来的接触果真证明了我的猜想,这个在石家庄市军械学院特种兵专业完成大学学业的军校高材生竟有着10年的军龄,后来,毅然脱掉了足以给他荣耀与资本的军装,与教育结缘。


石破天惊,创刊《教师之友》
复员后的李玉龙先投身媒体行业,因为长久以来就从部队的规范管理中对比思考中国的教育,于是,四处游走,发现、游说一批有着教育智慧理想的有识之士,于2003年创刊了《教师之友》杂志。只知道那是一份敢说真话、触及实质的教育期刊,后来因政府阻挠等诸多方原因停刊。对于《教师之友》,以我的年龄和阅历并没有什么印象,只模糊的从网上众多热烈的主题帖和朋友那得知,很多读者至今都在怀念它。


艰辛漫溯,再创《读写月报》
全力打造一个:沟通教育界和知识界的学术走廊。 这是曾经的《教师之友》的办刊方针。《教师之友》的停刊并没有让他的教育理想沉沦,而是更加激起他创办全国最具影响教师的刊物的决心。与大多数教育媒体、学科教学杂志不同,《读写月报》并不局限于教育之一隅,李玉龙和他的编辑们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仅以08年第一期为例,刘铁芳、李政涛、肖雪慧都不属于纯粹的教育界人士。可能会有读者抱怨他们的文章缺少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但他们始终坚信:思想永远是技术的内蕴,没有思想的技术远不如没有技术的思想。与李老师的几次深度漫谈,他都总在强调这个杂志的唤醒,这或许也成为了他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了吧:


《读写月报》正努力唤醒一线教师站立起来--在教材面前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苏格拉底如是说。

未经省察的文本没有价值。不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

选入教材的文本,首先要经过教师的审查,那些假大空,高大全,远离学生生活、情感实际的文章可以不讲或少讲。如若非讲不可,起码应在讲解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另外一个视角,另外一种可能,以便学生自己省察、取舍。

比如《读写月报》第一期提到的《我要成名的玄奘》一文,对于被方丈所否定的只能做煮菜的薪柴的松树,教师完全可以提供另外的故事,以作比较:

当年,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读写月报》08年第一期有两篇文章直接向教材开炮--冷玉斌的《却向教材觅儿童》和郭初阳的《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这种对话甚而审视教材的胆识,值得一线教师学习

有问题的教材可怕,然而教师在教材面前一惯的匍匐姿态更可怕。他们视教材为圣经,视教参为圭臬,不敢越雷池半步。当教师唯教材是瞻的时候,他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的讲解无限可能的贴近编选者的意图和教参的解读,只能是教教材。而他们始终坚信,用教材教才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起点。


《读写月报》努力唤醒一线教师站立起来--在名师面前
教师应对所谓名师或风行一时的教学流派保持戒备心理。没有批判的吸收最后可能是学步邯鄣,匍匐而归。

《教师之友》(《读写月报》前身)04年第一期专题对那一代名师的批判,至今让很多人耿耿于怀。究其根本,就在于我们和我们的教育依然未能走出那一代名师的阴影,依然在魏书生的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圈子里打转。

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需要的不是阅读,不是思想,也不是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是魏书生式的应试技术。只要掌握了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这两大法宝,我们就可能如魏书生那样达到应试教育的最高境界,名利双收。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讲,批判以魏书生为代表的那一代名师,就是在批判我们曾经或正在进行着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对自身的反思、批判乃至否定是最艰难同时也最有必要。

外表刚烈的李玉龙老师内心也会流露出诗意的情怀,他经常对我们提起李广田《记一个教师的谈话》中的话语:我必须每年落一些叶子,我必须不断地脱一些皮。我必须每年生长一些新东西……人生就是这样,只有经历刮骨般的痛苦反思,把自己打回起点,才能生长出新的思想,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读写月报》正努力让教师站立起来,在教育面前,生活面前。

李玉龙自己说,我们总在说一些出格的话,作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转载和编译类文章(《38使你的课堂富于魅力的基本技巧》《课堂交流:问题背后的信息》《今天的帕夫雷什学校》三篇)稍多,杂志中的看板栏目与教育关系不大,但这恰恰是编辑匠心独运之处,没有放眼世界的眼光,没有对国计民生、普通事件的关注,仅仅局限于教育一隅,可谓陋矣。看板栏目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一线教师打开一扇窗口,使我们的视野得以开阔,高度得以提升。李阳英语为什么疯狂?其背后折射的母语教学问题值得深思。那新课标是光绪皇帝,高考就是慈禧太后的比喻更值得我们追问,光绪皇帝何时才能真正掌权?

在此意义上,李玉龙正透过《读写月报》,努力借助他们的高度,打开我们的视野。

荀子云: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无论是从前的《教师之友》还是今天的《读写月报》,都拥有这样一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优秀的教育媒体,致力于提升一线教师的高度,致力于拓展一线教师的视野。


蛟龙腾飞,组建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

“天高地迥第一线腾蛟起凤,山长水阔几百回批荆斩波”——这是第一线高研班的口号,执着教育的气魄与胸怀可见一斑。2005年,江苏宝应,一群有着对教育深沉的感怀和执着追求的一线教师和部分学界翘楚聚集在这里,《教师之友》第一期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啦!看云、郭初阳、闫学、张曼凌、武凤霞等众多在小语界乃至全国教育界闻名的专家成为了这里的第一批学生。四期的历程,期期震撼,以下是成都实验小学副校长李勇,网名实小十八子的部分博文:



这个汇聚全国思想精英研修班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冲击,摧毁了我很多固有的价值观念,也让我找回了很多本来深藏于心的人生的底色。学员中不乏读书破万卷的人物如阿肯、范美忠者,也不乏思想激进而头脑清晰的家伙如助理、荆蛮客者,有很多在教育教学中颇有建树的行家里手如玫瑰(窦桂梅)、翼然者,有成熟稳重,激情不老的大哥级人物如大潮河、泥土大哥者,有很多中学和小学的激情飞扬的校长如何金钟夫妇、冰冷酒者,还有很多如我一样来享受这场教育的盛宴的普通而有追求的老师。尽管当时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无知以至于借故逃跑了两个晚上,但是现在跟身边的任何一位朋友说起这段经历时,我都会很自豪地说,研修班的十天让我觉得长了十年的功力。李玉龙总是跟我说,不要夸张研修班的作用,在我身上能够有一些作用也是自己以前的积累不错的缘故,研修班只是在恰当的时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而已。可是,我心里知道,我何曾有过什么积淀呢?

研修班回来,我仿佛变了一个人,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常常没完没了地上网看帖子,常常抱着以前断然不肯一看的书津津有味地啃。以后的日子变得单调而兴味盎然,买书读书教书上网构成了我生活的全部。一年中用于买书的钞票应该好几千了吧,仔仔细细咀嚼了一些书,大多数则翻一翻觉得好就买下了,等哪一天有兴趣了或许会捧起来好好阅读,书不断涌进来,卧室的书柜里盛不下了就把一些稍次的书移到书房的大书架上去。好书我总是不愿意示人,摆在书房里不太安全,我就把它们放在书房里和我同寝了。妻子常说我是疯了,我总是笑一笑,以后还照样隔三差五地往家里搬书,日久天长妻子也和我一样疯了,两个疯子常常出没在成都的几大人文书店,星期天为了节约经费,我们一家人就自带干粮到时间简史大书坊看一天书。等到晚上回到家,便有异常充实的感觉。现在口袋里的钱大多奉献给书商了,还剩下一点钱也要为研修班做准备,我知道让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是多么可怕,我知道了,我妻子知道了,于是我们都疯了。


作点灯的人,亲自主持教育写作与课堂教学研究项目

台上的李主编,开始了自己的论述,话语一点也不多,最精明的一点便是把问题抛给所有的听者,挑选一件印象十分深刻的孩子的教育故事!“十分钟的思考”!可以想象,大家的脑子在如何的快速、全速的飞转着、更多的是筛选着、比对着、排除着、搜寻着……

就像在考场上的看到“命题作文”的那一刻一样,我第一时间里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串学生的名字,大约有六位的样子,依次把他们、她们的事例,列举在其后,考虑着、对比着……

我不知道最好的案例在哪里?我也不渴望拥有一个什么的结果?我只是一幕幕回忆着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同事讲述着自己的那份精彩故事,台上的李主编,全身心地倾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主讲的老师,通过问答的形式,点播着他作为旁观者的观点,尝试着发现那人眼里的“亮点”与“误区”!三位同事的讲述之后,我感到我似乎明白了李主编的思路脉络与倡导精髓!

以上是李玉龙到学校指导教师教育写作时一位教师的如实记录。没有以往的专家报告或培训,李老师就是这样点亮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教育之光,让你觉得,教育写作就是这样一件自然而然而又专业的事情。

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是李玉龙长期关注并坚持行动的研究领域,而李老师也在实践中深深感受到,要想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是不可回避的阵地,于是,就在今年,他又亲自主持,纠集一批人马开始扎进课堂,于是,我们会在网络或交流中看到李老师亲自执教《小马过河》,于是,我们也有幸了解到以成都泡桐小学为实验点的课堂研究项目。记得李老师那天半开玩笑又异常诡秘的对我说:明年吧,在课堂上,我们准备弄出点动静!因为他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所以,我相信并期待。
  


如今的李玉龙老师正带领着他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向专业更深处漫溯。虽然他们越来越多的受到教育同行的关注和更多教师的热烈反响和回馈,但此时的他们似乎又更加平实,正如李玉龙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更期待批评,来自更多方面的。这不是姿态,而是我们自身视角、知识和能力的有限性的警惕。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的侠义之士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44
《读写月报•新教育》主编李玉龙来访[zt]


    3月9日,《读写月报·新教育》主编李玉龙来到山东济南,专程前往《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参观走访。

    《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褚清源副站长热情地接待了李玉龙主编一行。他向李主编详细介绍了《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并就关心的课改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褚清源副站长的陪同下,李玉龙主编还参观了《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办公文化展示。

    李玉龙,国内著名的教育媒体人,《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执行主编,第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有中国教育的“侠义之士”之称,创办的《教师之友》《读写月报》等杂志都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
褚清源副站长与李玉龙主编合影
李玉龙主编参观《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文化墙
亲切交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44
http://xnjyw.5d6d.net/thread-38854-1-1.html

http://xnjyw.5d6d.net/thread-38854-1-1.html

http://xnjyw.5d6d.net/thread-38854-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45
《教师之友》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在翔宇举办
时间:2004-09-04
来源:校长室 作者:向宇
,

  8月13日,历时15天,计有来自11个省(直辖市)58名学员参加的《教师之友》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在翔宇结业。结业仪式上,《教师之友》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李玉龙作学习总结,杂志监制、翔宇总校长卢志文应邀出席并发表讲话。本期研修班是翔宇继承办第三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之后,协办的一个很有思想高度、理论深度的民间教育研修活动。
  研修期间,组织方先后邀请崔卫平、王东成、唐昊、刘铁芳、王荣生及王建军等六位国内知名学者莅临讲学。所聘学者分别从“人类文化视野”、“教育理论”及“案例分析与课堂演练”三个版块着手,高屋建瓴,帮助学员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近现代中国教育发展演进史,在引导学员建构自我及教育主体人性人格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版块课堂教学实践中,参与活动的宝应实验小学及实验初中的三个班学生的精彩表现,给研修班学员留下深刻印象。
  本期研修班,人数不多可影响很大,学员大多是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58人中有特级教师一人,国家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三人。为组织好本次研修活动,教师之友杂志社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六场报告八场对话引进了新理念,拓宽了新视野。除报告对话外,教师之友各责任编辑还利用休息时间与学员进行广泛交流,加深了编创读三方的了解,帮助研修人员提高了教育文章的撰写水平,深受好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46
我眼中的李玉龙及他的《教师之友》

□朱寅年

 1
认识《教师之友》已然三年,认识李玉龙先生亦两载有余。
 熟悉《教师之友》非常偶然。那是2001年的秋天,我采访韩军,在他家里,我们俩高谈阔论,兴奋之余,韩军拿出一本《教师之友》(2001年6月号),向我介绍上面的一篇由钱理群老师以笔名撰写的长文《〈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大致看了一下便为之热血沸腾。
知道李玉龙这个名字也是从那时起。从此便关心起这位未曾谋面的兄弟来。
 2002年年末,玉龙来了北京,是被韩军邀来办一份名为《中国教育》的刊物。然而直到有一天,韩军告诉我由于出资方发生变故,刊物没有办成,他便漂在了北京。后来,听说他到了朱永新老师与人民政协报合作办的《教育在线周刊》。后来,通了电话相约有时间见面,但各自忙着工作而没有得见。
正值2003年春的两会期间,我邀主编贺春兰及李玉龙吃饭,我眼巴巴地等到最后却没有看见他的到来,贺主编告诉我:他忙着采访两会的代表呢。心中充满遗憾。
直到有一天,我打电话给贺主编,才知道他悄然离京回成都继续办他的《教师之友》了。我更加遗憾:半年了,同在京城竟然没能见上一面。

 2
 不见面则矣,一见面便“同居”了。(此处不允许幻想)
 2003年7月,“教育在线”在昆山举行研讨会,我与玉龙兄住在一个房间。从那天起,我领略了他的风采。
我作过教师,现在是记者。可是工作之余,我是一个心里有话嘴里说不出来的人。哪怕是见到了自己想见的人,嘴上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回去之后才感觉到有许多话没有说。而做采访的时候,我却是滔滔不绝的。这样的性格,我是没有办法的。
然而,第一次与玉龙见面,我还是满意自己的,因为毕竟还说了许多话。也许是虽未谋面但互相已很熟悉的缘故,也许是他的真诚使你感觉到他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人,可以不设防。总之,这位军人出身的家伙确实令我感到有魅力。
他每每流窜于教师们住的房间中,拿着小本本边聊边记录的架势,不但吓住了老师,也吓住了我。我想,他真是一个热爱工作、热爱教育的“工作狂”。所以,一时竟仰慕起他来。

3
第二次见面,我们又“同居”了。
他陪着他们的社长来北京办事。他打来电话时,我正在出报。晚上,便空着肚皮去见他,并蹭了一顿饭,不,是两顿。
 坐地铁又换城铁,赶到他住的宾馆已经是夜里十点了,恰好窦桂梅老师也在。我坐下来便大吃起来,他们看着我狼吞虎咽,心里一定在笑呢,可我管不了那许多了。
窦桂梅、玉龙都是见过两次面的了,所以我也就不拘束了,说了许多心里想说的话。
夜已深了,我们送窦桂梅回家。接着,我们两个又去吃了一顿。
晚上,我们又聊天到深夜,不,是凌晨。
玉龙兄的形象,至此,在我的心里已经完整了。
我能感觉到他的兴奋,因为他的《教师之友》刚刚做了“那一代”的专题。由此,我也看到了一个教育媒体人的锐气与勇气。
与玉龙谈话,三句话离不开教育。但从来不谈什么工资、待遇之类的,这是我与之能谈得来的很重要的原因。我想了想,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来得及打听过他个人“婚否”“生育否”的问题。
从前,我和我的同事在一起办《教育周末》周刊时,为了招聘到有教育理想和新闻追求的记者,来应聘的人,我们不管他是学什么的,只看他是否太关心工资待遇的情况,如果很关心工资待遇,我们就马上打发走。觉得这样的人不是我们要找的人。
我再想,如果是玉龙来我们这里应聘,三句话下来,我们就会留下他的。
他太热爱教育了,而这在他几年前还是很陌生的领域。

4
 一位大家熟知的老者说过:这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
 而我认为,对待工作,最怕“责任感”三个字。只有你对这个事业充满了理想,你才会热爱这个事业,才会乐中不觉苦。这里面贯穿着一条线,那就是“责任感”。
一次,京城某大报的老总说:在全国,懂经济且有责任感的经济调查记者,掐指算来不超过20人。
其实,在教育媒体中,懂教育且有责任感的教育记者,我想,数到底也没有几个。而我坚决认为,李玉龙应该是这几个中的一个。这不是我无原则的吹捧。从他的那些经过精心策划、不辞辛苦进行采访的众多专题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对于这样的媒体人,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和保护。说句义正词严的话,支持他们,保护他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的良心。
作为新闻人,《南方周末》屡次受到清洗、《南方都市报》又惨遭横祸,我们感到痛心。这些能影响我们的社会历史进程的媒体良心,我们不去支持和保护他们,有一天,我们自己感到后悔的。
有一次,在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制片人张洁先生聊天时,一位新闻教育专家说,像张洁这样有新闻理念和追求的新闻人,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起来,不要让他们这样的人受到不公的冲击。
我知道,玉龙做杂志做得很辛苦,也很艰难。这次做“那一代”专题也曾引起了许多人不快。但我知道,这绝不是搅混水,而是在警醒,在反思,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冒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意义。我所在的报纸对这个专题率先做了全文转载。
这次《教师之友》在徐州合作举办的第一回“青年教师论坛”,我是在会议已经开了的时候才收到了他们的邀请函(这可能是因为邮局的耽误,也许是我们的投递人员耽误的),另因为爱人有孕在身而无法脱身,所以没能参加,很是遗憾(同样,朱永新老师也邀请我参加他们在张家港举办的新教育实验开题会,也没有参加上)。但此后,我一直在论坛上关心着这次活动。虽然大家各有各自的看法,但我始终不怀疑他们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我支持他们继续搞下去,心地无私天地宽,只要有利于教育,有利于教师,有失误也没有关系的。
是的,关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该说是我们教育界的人本主义大势,由一家杂志和一家市级教育研究所来做启蒙的工作,这实在是有些为难他们了。
我只希望,玉龙能愈战愈勇,而不是激流勇退。也希望,教育同人能支持他。

5
玉龙也不是没有缺点的人。
人就是这样,一旦对一个东西着迷,必然会围着主流走,而不在意其他细枝末节;必然会盯着问题较真,而不在意会冒犯谁。
我深有体会。当我的激情过甚的时候,身边的人会觉得有些异样。
玉龙关注教育,关注教师成长。所以爱之深,恨之切,这我能感受得到。
一次,我出报很晚了才回家睡觉,早晨被电话叫醒。原来是与我很熟悉的网友云之青老师打来的。他对我说,一夜没有睡,刚从网上下来,跟李玉龙大战了一场。
他显得很愤怒,觉得李玉龙不宽容。我只是说:“没必要这样”。
接着,白天上班时,又接到了玉龙的电话,他也感到委屈。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我还是劝他:“犯不着这样”。
在发短消息和玉龙交流的时候,我还是诚恳地说了对于他的过于较真以致伤害感情的看法。
 其实,对于我来说,对于网上所谓的“李云之争”,我表态是很尴尬的,两个都是朋友,不知道该怎样去调节了。但当时我想,给他们时间,他们会自己解开心结的。于是,我只是把“不打不相识”的话送给了他们。
 我还是这样的观点,云之青作为一位普通教师,玉龙的较真与针锋相对是有些过了的。
 我还是想起了在报界口碑很好的《南方都市报》,曾首先报道孙志刚案的记者陈峰是我的朋友,他说,《南方都市报》的老总就倡导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所以做报道的时候,从来不抓弱势群体的小辫子不放。甚至对那些卖淫女都不报道,而是以友爱的态度关怀她们,但对那些腐败官员不手软。我想,这才是一个有胸怀的报纸的风格。
所以,我想作为有抱负有理想的《教师之友》来说,对它的发展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玉龙兄,我还是希望他能更加大气,胸怀更加广阔。使《教师之友》成为更多人的真诚朋友。只有人大气了,杂志才会更大气。
 我相信玉龙兄的人格,更相信他有这样的能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47
<教师之友>2004年第一期目录



追寻
苏格拉底
地图
天下
要刊
网事
专题
那一代
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
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
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
场景
呵护飞出课堂的思绪 贺学根
你可以嫁给我吗? 刘艳坤
读书之变 陈春
秋风沉醉的晚上 管建刚
方法
设计一个场景 范崚瑱
学生给我布置作业 鲍成中
期末了,写点“故事式评语” 唐金龙
“一支上进的红笔”辩
培训教师的新方式——个案学习与讨论 袁竞成
每期一卷 新课程问卷教学理念与策略
画语 赶考 图/阿桂
课堂
用生活阐释理论
——我上《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茅卫东

学理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底色
人文书院 中国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庄礼伟
科学讲堂 科学精神的纯净气质 夏中义
路径
两地书 “你我是一样的人” 薛瑞萍
指南录 教育教学研究的实用性策略(上) 李海林
行者
长成一棵树 闫学
茶馆
观察 时评
操场为谁而建? 焦晓俊
记事 我与“上岗费”抗争的日子 李俊兴
书坊 每期一书·《学会生存》
好书推荐
海外
我在英国受培训 袁伦高
家园
读者来信 一道前行
——读2003年第12期《教师之友》 顾文东
编辑手记 为教育而歌 为教育而泣文字
邮局邮发代码62-45,也可随时汇款到杂志社直接订阅,一年12期,每本6元,全年72元,免邮费。地址:成都市盐道街3号教师之友杂志社,邮政编码:61001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48
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
——《教师之友》2004年第一期编辑手记


             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
  柯领是我的一个朋友。
  《教师之友》的老读者也许还记得,我们曾在2001年第2、3两期发表了洋洋两万余字的《教育本质的新视角》一文。该文的作者就是柯领。我们也是因此文而相识并成为朋友的。
  《教育本质的新视角》是一篇理论性文章,但柯领却并非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教育研究者——他不是师范大学或者教育研究所的职业教育研究人员,不是教研员,也不是教师。他的研究没有列入什么课题计划,也没有什么研究经费的支持。这些对柯领来说都太奢侈了!因为迄今为止,他连一个维持生存的基本职业都没有,生活费都是由他在美国打工的母亲提供的。我曾和柯领在一起吃过几次饭。每次,他总要把剩饭剩菜全部打包带回。这是很可以理解的——他母亲每月寄给他几十个美元,可就是这几十个美元,大部分也都被他用来买书或者是买资料了。
  柯领从事这种研究已近20年。大学期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柯领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5年大学毕业时,他曾试图谋取一个教师的职位,但没有成功,于是他干脆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民间的教育研究者。在他租来的两间民房里,除了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外,其他的都是书。这些书和他断断续续参与的几次短暂办学的经历成了他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支撑。
  他母亲曾多次要求他出国,甚至有几次要以断绝经济来源相威胁,但他终究没有出去。
    有人说,柯领是一个教育狂人,也有人说柯领就是一个教育疯子,但我却对柯领从心底里充满了敬意。
  每次面对柯领,我都能感觉到他眼中射出的灼人的教育热力;每次面对柯领,我都能感受到在他身上那种对教育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纯粹的爱。
  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整个地托付给教育了。
  在编辑本期《教师之友》的日子里,柯领的影子不时在我眼前晃动。
  康德曾经说过:“在留给人类的所有问题中,教育是最大、最难的一个。”是否最大和最难,或者不好说,但教育肯定值得我们投入全部的身心,也需要我们投入全部的身心。这种对教育的全部身心的投入就是对教育的忠诚。
  柯领并非一个“教育中人”,但他对教育无疑是忠诚的,这种忠诚近似于献身。他的这种精神在激励着我,也在鞭策着我。我们也要求自己以这种忠诚教育的心态来编辑本期《教师之友》,来编辑以后的每期《教师之友》。
  作为一个媒体,勇气是必不可少的。本期的《那一代》即是体现我们勇气的一个专题。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曾经是、现在依然是某种被标榜的偶像,对他们的批判是要有所担当的。但我们以为,只要这种勇气源自教育,就没有什么可以顾忌的。其实我们并不乏对他们的尊重,只是对他们的综合评价需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沉淀,需要放到学术的天平上去考量。我们期待这个专题能够对年轻一代教师的精神成长和学术发展有所裨益。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我们把去年《教师之友》封面上“坚持教师立场”的主题词换成了“全面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切换并非表明我们以后就不“坚持教师立场”了,恰恰相反,“坚持教师立场”将是我们永远秉持的一个宗旨。只是我们以为,对当下的中国教育来说,踏踏实实地做点事也许比什么都重要,而对我们的服务对象——教师来说,还有什么比自己的专业发展更为切实、更为必要的呢?
  作为一个媒体,《教师之友》有自己的媒体理想;作为一个教育媒体,《教师之友》更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忠诚教育是《教师之友》教育理想的起跑线和生命线,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是《教师之友》的主旋律。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作为《教师之友》的编辑,我想,没有什么比拿出一本理想的《教师之友》更能代表我们的祝福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49
鉴往知来:批评兼欢送《教师之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e23f601008qzr.html
    在“《教师之友》停刊”而来的一片哀音里,我看到了很多读者与作者的失落、痛苦和绝望,甚至还夹杂着愤激与猜度的声音。诚然,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想,我们还是应该站在理性的岸上来欢送曾经创造过教育上的辉煌的《教师之友》。我们既需要总结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为中国教育所做过的切实的贡献,同时还需要深切地反思它存在的不足和缺憾,正如杂志本身所倡导的那样。而且,当这份杂志脱下了“官员恶臭的嘴巴、某些权威自慰的用具和某些部门捞钱的平台”的官服而换上印有民间色彩的从市场出发放下“架子”而与主要读者对象教师的距离更近的新衣的时候,一个开启新的杂志时代不是已经到来了吗?从中国教育的土壤里生发出这样一个新品种,我们不是应该感到欣喜的吗?我们是没有理由对这份教育媒体的未来表示过度的悲观的。
要平息“教师之友论坛”上的怨声,仅仅靠获得过这份杂志的帮助和支持的受益者的狂热是不行的,仅仅依靠冷眼旁观的一瓢冷水的漠然也是不行的,而为激动所占领的过度的猜度当然更是不行的。我想,正如一切事情均有其始终和逃不过去的自然生存法则,那么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奢求这份杂志千秋万代起来呢?在一个长度的历史长河里,正如我在网上对一篇《陈独秀的希望与绝望》的文章的跟贴里所说的“斯人已逝,万谷空音;人文沧桑,凭谁细说”,我们又如何对目前如此短暂的时间段发生的事情作出多少精致的评说呢?恕我直言,说这份杂志是如何之好,并激发起一些热烈支持的网友写出纪念性的文字以表达对这份杂志的恩情,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理数上,我以为似乎并不妥当。“清者自清,何须自辩”?可能,因为感情用事,青年人的所为,朝气和青春气扑面而来,却少不得因情而误事的。我也知道,我也是这部分网友中的一分子,我的心情也是格外的沉重的,我甚至还唾骂了,但这仅不过是一种愤激的情绪和行为。至于抨击、过度的牵连,或妄议环境的险恶,其实细细想来都还只是在较浅层次上的认识。这些声音里,除了写满了的“感激”之类的言辞,似乎所剩不多。如果仅仅留在这个地方,不能说我们的目光是远大而深长的。还是我的朋友卢泰之说得好:“在中国历史上,对于肉身的重视又因为在强权和专制体制下对于权力的恐惧和无奈极度地异化着中国个体的人格,甚至在关系到自身的切身的诸如名节等重大问题时,更多的关注自身切身利益,这与西方基督精神中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不可等同而语。”
李玉龙们应该说是比较优秀的,围绕《教师之友》也有一批质量不错的作者。但这份杂志因为缺乏通盘而必要的自我反思,而似乎意气用事的时候颇是很多,用烂漫的理想和崇高的关怀去悲壮地碰撞一个个冰冷的现实,甚至义无返顾地走下去而不去看身后和左右,我觉得这对杂志本身,对从事编辑的集体,对作者,对读者,甚至是对中国的教育都要负起一定的责任的。在一个道德认知水准极为低下的社会风气里,仅仅靠这种壮怀激烈的义举和道德感召力而欲使教育有一个怎样的改观或转变其实是有限的。在这里,我绝不怀疑杂志和编辑们的对教育的执着和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但我想,作为关怀教育的同道人,和广大的教师一道,必须稳健而耐心地参与到当前的对教育复杂问题的解决的实践中来,而不能以奔跑者的姿势急速地冲向其实是漫长的教育理想之路的终点。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教师依靠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已经在渐渐地打破目前对教育环境消极的观望态度,摈弃了自身的狡猾和怯弱而不断地提升着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并可能地采取了一些切实的行动,我们应该为这些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不能剧烈地人为地自加如磐的压力和造成内在的紧张。
    当然,对像李玉龙们这样的改革者,我们还是应该抱着理解、支持与同情的态度的。但并非一切的改革的行为都被我们所认可,都是可圈可点的,我想,存留下的巨大的罅漏和空间其实很值得我们认真地辨认和思索的。很多时候,《教师之友》似乎都在我行我素,听不进批评者的声音,可能还带着比较浓厚的傲慢色彩。对中国教师的大多数,思想的改造固然是重要的,但一定得找寻到让他们比较容易认可的接受方式。杂志在这一块,似乎是思想性张扬过度而与它倡导的“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的定位相差甚大,因而,在其固有的偏向性上,可能是离教育一线越来越远。又如,《教师之友》的语言风格,“在我们这里可能很难见到一些平庸的套话连篇的四平八稳的名词概念满天飞这‘性’那‘性’到处贴好象从观点到每一个句子都无比正确但却空洞无物的没有什么价值的论文,可能很难见到一些无根浮萍飘来飘去情话绵绵络绎不绝却独独缺乏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的抒情散文,可能很难见到一些满口大词专门寻大问题开刀而自身的功力又很难与之匹配的宏论,至于那些摆出一副教训人的架势拿腔拿调做‘冒号’状紧跟形势‘哈’这‘哈’那的文章更是我们所坚决摈弃的。”“在日常的看似平凡的教育实践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这种文章切口往往很小,但却能开掘出一个新天地,有‘大气象’,能让我们产生眼前猛然一亮的感觉;论文当然也欢迎,但一定要有扎实的实践做支撑,研究的是真问题,做的是真学问,且研究思路清晰,逻辑路径谨严,对于一线的教育实践有一定的价值,能让我们受到启发;以一种平实的文字记录所思所感,这种文字可以直抵心灵,有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融在其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美,一种朴实的美;以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理性地直面现实,勇于并善于揭示、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不仅挠痒挠对地方,且能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寻求解决办法;‘宏大叙事’也并非不可以,但要有高屋建瓴的能力,有真知灼见等……特别欢迎能对教师的观念有引领、技术操作有指导的文章,且以通俗易懂韵味无穷的案例的方式呈现为上上之选。”但是,只要认真地审读,我们就会发现,它的语言却是朝着“陌生化”方向走着的。而很多读者因为并不理解而盲目地跟风,甚至“为造‘思想’而造生词”。针对有网友已经提出的这个方面的批评,杂志不仅不认真对待,反而,还以嘲讽的口气,甚至大张旗鼓地鼓吹某某篇文章,这只能在险路上愈走愈远。
对于《教师之友》的停刊,引发的震动应该是很大的。我想很多杂志都为此召开过专门性的会议来商讨杂志的生存问题的。但《教师之友》似乎至今还没有真正地听到不同的声音,在被一些“食利”的拥护者和真诚的拥护者所围裹的城墙里,杂志和编者似乎并不很清晰自己究竟所要走的路,因而不可避免地,正如我所不幸指出的,快要走进一个“孤芳自赏主义者”的小受众圈了。要知道,杂志的努力和作用还是极其有限的,而人们精神层面的巨大提升还有待时日,那种在教师身上显现的一种不能忽视或者被磨灭的精神存在还很隐微,而以为体制的问题而逃避作为教师应该负的责任和社会道义的现象在现在还比较严重,那么,一场对于教育主体尤其是教师自身的审视和改革的问题就显得异常地沉重了。
尽管如此,《教师之友》的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却是不可磨灭的。但正如真正的成长,仅仅靠和风细雨是不行的,它还要经受轰轰烈烈的时代风雨的洗礼,固然这其中的痛苦是难免的了。但我们现在很多人似乎还只在痛苦的旋涡里作绝望的挣扎,而看不清自己的来路和去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作为真正的为着中国教育的现在和前途着想的人们,除了有一种胜任本职、忠诚于事业的品质外,每一个人都要动脑筋去思索人生途中经常遇到的困惑与挑战,要敢于面对艰苦的环境而不悔,因为命运有时就是要在困厄中去发现人、认识人,从而锤炼人,直至完善与升华人。显然,《教师之友》的编者集体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场真正的命运的考验事实上才真正开始。不过,我听到了很多坚定的声音,他们都珍惜曾经难得的集体温暖,表示着坚决一起的决心,我想这些都是非常地感人的。
但是,不可否认,《教师之友》的一系列主张与它的实践真正地合而为一,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这次《教师之友》的停刊中,我已经感到了很多很可怕的东西,起码,他们还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作者结构和具有引领性的高级作者群。我曾经化名“sianaq”与李玉龙先生有过一段对话,那是在徐州会议回来后,具体时间在2004-5-10 17:03:00——2004-5-10 17:45:00。我觉得《教师之友》今年第一期上的三篇批判“那一代”的文章虽有震撼力,但其副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小估的。最明显的我以为是它又一次地将人的心中那个“野兽”放了出来。那种弥漫在后徐州会议论坛上的种种恶劣的言辞,在我看来都是令人吃惊的。虽然那种批判的锋芒确实起到了效用,但伤人也太甚了。我想,这种打击的面可能是很大的。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心中都有一种无形的恐惧呢。而这,对一个以服务于全国广大教师,欲创出品牌的《教师之友》可能就不能不说是个潜在的危机了。而且,我还认为,批判“那一代”的文章和杂志陆续刊出的一些批判与反思的文章我都一一拜读了,真正的理性审视很少,而要做出扎实的成绩来,又不可能是这一年或两年的事情,它必等着一个丰厚的积累。而那些行文作者所倚恃的后现代理论有多大的作用,其实也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作为主编,李的魄力与坚韧让人敬佩,但他的旺盛的激情常常又使他不由自主地由幕后跑到前台,说了一些连他都不自觉的醉语。比如,在李镇西先生那篇大约是谈退稿的帖子里,他说到,不少大学教授的文章寄给他,他也没有“亲睐”,是不是很有些高不可攀的感觉呢?
我觉得一切都应该作真诚的反思,而不是再用愤激的言辞指斥当下教育的种种痹症或是其他什么了。我是不否认《教师之友》曾经对中国教育所做出的贡献,我一直认为它的基本思想是优秀的。我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正如我对当今教师存在问题的审视,任何其他的做法,其实都不能掩盖问题的真正的致命的所在。但我更希望李玉龙们能对中国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想,经历了严寒的考验,春天的灿烂似乎更有理由为一个冬天的蓄积作出最美丽的回音了。既然一个“教师之友”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其实是可以欢欢喜喜地将这个时代送走,而不必哭哭啼啼地像对待一个末日的降临一样,对于已经经受过《教师之友》洗礼和经过这个杂志培训的读者和作者来说,更应该懂得走什么样的路和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和方向了。我们不仅要对既有经验和成绩的喜悦,更多的还是要对未来充满着强烈的渴望。我想,我们还是应该豁达和乐观地走出去,去尽我们应该尽的责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可能才是对这份有教育理想的杂志所应有的态度。

附1想起了苏轼的诗——因《教师之友》停刊而写
窗外有块黯淡的月,斜斜地,在一千五六百万元围成的体育馆的上空。
那里正张挂着铜陵市书画院的作品。日里去看了一下,油画不粗犷,沙滩上的女人的脸遮住了,但雪白里带着红晕的双峰是那么地逼真和诱人。
看的学生不少。我默默地走了出去。
学校这几天很忙。来了英国圣查德学校的访问团。我不懂他们与各班学生交流什么,只听懂很少的几句英语,只是外籍老师的开怀的笑声是我全懂的。
这几天心很乱。与美忠、国祥和玉龙通了电话,想到的只有“挺过去”,只有叹息声,只有尴尬而刻意的笑。至于“教育”“思想”与“技术”的词汇,似乎很遥远。
傍晚的时候,收到了一个远方的短信:“你知道么?刚才你明亮的应答声,和急匆匆挂掉电话,留给我的是满腹的凄凉和无言的忧伤。拿起挎包,我走出家门,片片黄叶飘落在我身前身后,不知道哪一片记载着我的这段情感的乌托邦。凄凄凉凉走在大街上,满眼看到的都是你开门。”心里猛地一沉,眼泪差一点滴落了下来。点着了一支烟,抽着。一想,还是下楼去吧。
外面很冷,但空气还不错,人也似乎清醒了不少。走在钢筋和混凝土的丛林里,慢慢地走着。脑子里先是空荡荡的,后来才回过一些神来。
我理解,所有的我都理解:寂寞、无言和苦痛。
灵魂真的是很鲜丽的,却也是太脆弱了。可我并不是耶稣基督,我的只有写满纸面的无能。
不敢往深处想,我的十年磨难,撞见南墙,几欲自绝时的人生迷阵和恶鬼。
还是回来吧。却看到论坛上人那么多。一看,不想看到的一幕还是出现了。

《教师之友》重要公告:
2005年,《教师之友》消失
今天下午我们被告知,2005年《教师之友》将由四川省教科所接手,改名为《教育科学论坛》,原编辑队伍停止工作。
                               教师之友杂志社
                               2004年11月3日

李玉龙只作了简单的解释,说:“今天下午给我们传达的上级精神是,四川出版集团要利用《教师之友》和四川省教育厅达成一个交流的平台。”
莫名地,突然想到要骂人。骂了几句,又止住了。
夜很长啊。
想起了苏轼的《与文与可墨竹》诗:“笔与子皆逝,诗今为谁新;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我想象着那里所有的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的气息,想象着一个个异代同时的故事。
夜很深了。又想起了陈师道的诗,“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默然,长久,兀坐。
我与《教师之友》,与李玉龙之间的故事似乎很多,又似乎很少,总那么飘忽和缥缈。我们就《作文背后的教育风波》争吵过,且言辞都很激烈。但不久在语文网,我们又和好了。我发感于“美伊战争”,提出了一个“课堂教学现场化”,被他看中,但先后凡六次,又让我改得差点吐血。不过我依旧认为在编辑中,他可能是最突出的一个了。在徐州会议上的四天,他可能只休息了不到八个小时,在我所见的会议的组织者中,可能是仅无绝有的……
两点的样子,眼前模糊了。
睡吧。
便睡了。

附2:原《教师之友》主编李玉龙先生的留言
礼明兄,对杂志的很多背景你并不很清楚,所以所论难免偏颇。这是很可以理解的,我就不多说了。我同意你说的“《教师之友》的一系列主张与它的实践真正地合而为一,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我以为,这或者不是《教师之友》的问题,而是中国教育整体贫瘠的问题。而这的确需要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我现在越来越感觉“断裂”的可怕!至于大学教授退稿云云,我以为不是大话,而是我们的一贯作风。对待稿件我们只能以我们目前的水准来取舍,只能以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来取舍,而决不会看他是什么身份。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什么时候都会坚持的。我想,这也是常识问题,应该没有什么好说的。也许过一段时间,我会将我的《关于〈教师之友〉的非总结性陈词》在论坛上贴出来。到时再欢迎你批评!一直在关注着你,因为你是我在中小学教师中发现的很少的几个有“思”的潜力的老师之一。期待着你新的进展。
握手!

李玉龙
2005-5-1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51
1 
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那一代》之一  蔡朝阳
2 
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那一代》之二)景诵 白尘
3 
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那一代》之三)卢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52
作者:江南会胜   2005-07-11 09:59 星期一 晴
  想起了苏轼的诗
  ——因《教师之友》停刊而写
  
  
   窗外有块黯淡的月,斜斜地,在一千五六百万元围成的体育馆的上空。
   那里正张挂着铜陵市书画院的作品。日里去看了一下,油画不粗犷,沙滩上的女人的脸遮住了,但雪白里带着红晕的双峰是那么地逼真和诱人。
   看的学生不少。我默默地走了出去。
   学校这几天很忙。来了英国圣查德学校的访问团。我不懂他们与各班学生交流什么,只听懂很少的几句英语,只是外籍老师的开怀的笑声是我全懂的。
   这几天心很乱。与美忠、国祥和玉龙通了电话,想到的只有“挺过去”,只有叹息声,只有尴尬而刻意的笑。至于“教育”“思想”与“技术”的词汇,似乎很遥远。
   傍晚的时候,收到了一个远方的短信:“你知道么?刚才你明亮的应答声,和急匆匆挂掉电话,留给我的是满腹的凄凉和无言的忧伤。拿起挎包,我走出家门,片片黄叶飘落在我身前身后,不知道哪一片记载着我的这段情感的乌托邦。凄凄凉凉走在大街上,满眼看到的都是你开门。”心里猛地一沉,眼泪差一点滴落了下来。点着了一支烟,抽着。一想,还是下楼去吧。
   外面很冷,但空气还不错,人也似乎清醒了不少。走在钢筋和混凝土的丛林里,慢慢地走着。脑子里先是空荡荡的,后来才回过一些神来。
   我理解,所有的我都理解:寂寞、无言和苦痛。
   灵魂真的是很鲜丽的,却也是太脆弱了。可我并不是耶稣基督,我的只有写满纸面的无能。
   不敢往深处想,我的十年磨难,撞见南墙,几欲自绝时的人生迷阵和恶鬼。
  还是回来吧。却看到论坛上人那么多。一看,不想看到的一幕还是出现了。
  
  《教师之友》重要公告:2005年,《教师之友》消失。
  
  今天下午我们被告知,2005年《教师之友》将由四川省教科所接手,改名为《教育科学论坛》,原编辑队伍停止工作。
  
  教师之友杂志社
  2004年11月3日
  
  李玉龙只作了简单的解释,说:“今天下午给我们传达的上级精神是,四川出版集团要利用〈教师之友〉和四川省教育厅达成一个交流的平台。”
   莫名地,突然想到要骂人。骂了几句,又止住了。
   夜很长啊。
   想起了苏轼的《与文与可墨竹》诗:“笔与子皆逝,诗今为谁新;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我想象着那里所有的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的气息,想象着一个个异代同时的故事。
   夜很深了。又想起了陈师道的诗,“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默然,长久,兀坐。
  我与《教师之友》,与李玉龙之间的故事似乎很多,又似乎很少,总那么飘忽和缥缈。我们就《作文背后的教育风波》争吵过,且言辞都很激烈。但不久在语文网,我们又和好了。我发感于“美伊战争”,提出了一个“课堂教学现场化”,被他看中,但先后凡六次,又让我改得差点吐血。不过我依旧认为在编辑中,他可能是最突出的一个了。在徐州会议上的四天,他可能只休息了不到八个小时,在我所见的会议的组织者中,可能是仅无绝有的……
  两点的样子,眼前模糊了。
   睡吧。
   便睡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53
《教师之友》的十四行诗

有一缕沉思去追寻
有一种博大绘地图
有一抹厚重做专题

有一筐故事在场景
有一点灵犀于方法
有一方天地是课堂
有一番顿悟为学理
有一腔豪气打底色
有一串解析铺路径

有一行脚印连行者
有一席谈吐围茶座
有一道眼光看海外
有一丝牵挂回家园
有一壶温暖送朋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55
http://bbs.eduol.cn/post_18_371066_0.html

http://bbs.eduol.cn/post_18_371066_0.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4:58
一份遗憾的延续 ——我与《教师之友》的故事

重庆铜梁大庙中学 代安荣 邮编:4 02572 教育在线,广大教师的生命线,这是我参与教育在线的一个深刻体悟。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涯已经和《教师之友》、以及教育再线紧紧的融为一体。看到引领自己从一个无知的教师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的《教师之友》要停刊,我不禁潸然泪下,于是,我写下了这些文字,来纪念《教师之友》和我与《教师之友》之间未完的故事。 我与《教师之友》的相识是一个偶然的因素,在这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她,但当我看到她第一眼的时候,我就深深的爱上了她,直到如今。20009月,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教研组长知道我喜欢看书,于是拿了一些杂志征订单给我,要我自己从中选取一些教育杂志订阅。我从众多得目录中选取了《教师之友》杂志,原因很简单,《教师之友》杂志的名字很独特,因为在我看来《教师之友》就是教师自己的朋友,如果连这个杂志都不订,还要看什么书。因为,再我的心中:“教师之友,教师自己的朋友;教师何以解忧,惟有教师之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我从此喜欢上了她,年年订阅该杂志,每一期我都认真的阅读,事后好要反复回味。 《教师之友》杂志在我所接触的时候,上面刊发了很多有关教师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且,很贴近广大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困惑、矛盾、不解,在看了《教师之友》后都能够找到答案,都能够释放我心中的不满、困惑、矛盾,用我自己给教师之友的评价、定位:教师何以解忧,惟有《教师之友》!我是一位比较喜欢看书的教师、读了很多的杂志和教育书籍,也喜欢把在杂志上学到的观点、知识运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之友》在我的大脑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烙印,久久不能挥去,才会发出这份感叹吧。我一般每学期要订阅10多种杂志,而且多是半年为一个期限,好就续订,不好的换,在我所接触到的杂志中,5年坚持订阅也只有《教师之友》杂志,而且,现在,没事或者在遇到某些情况时,我还会去翻一翻以前的《教师之友》杂志,的确,他能够解决教师心中的忧愁和烦恼,用时下年轻人的话说“太爽了”!我喜欢教育,更喜欢从书报杂志众学习与时俱进的教育经验,尤其是那些教育经验丰富的教育家们的教育经验。我是一个学习的实践者,学习了别人先进的教育经验,就要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际工作,在体悟和感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后,激流澎湃的心促使我也要发表我的教育“感悟”,但是,一次次的投稿都石沉大海,让我欢喜让我忧,成为了我与《教师之友》永远的痛,尽管我在其他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的文章。 虽然教育在线开通很久了,看着网友们指点江山、激扬昂宇,心中不觉有些痒痒的,但天公不作美,身在边远山区的我只能望洋兴叹,不过,失落中又有些自得:自少,我还有教师之友。2004年春期开学伊始,喜从天降,传来喜讯,学校可以上网了,这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喜讯,当别人正忙着下载课件、教案、论文时,我悄悄的走进了教育在线。第一次走进教育在线,让我眼花缭乱,傻乎乎的楞在那里不知道干啥,真有点“陈焕生进城”的味道,当然,更不敢发言,生怕说错了话而遭到网友的攻击或者遭遇“驱逐出境”的待遇。久了,胆子也大了,也有了一些经验,于是我欢快的小舟开始向快乐出发。走进教育在线,我突然发觉自己很浅薄,而外面的世界时那样的精彩。这里,是一个思想的聚居区,一群年轻、干劲十足而对教育充满了热忱的教育者们正在“画圆”,画他们自己的圆、画我国教育的圆,虽然有些充满了稚气、幻想、怀疑,但更多的时充满了自信和希望,因为我们不足、落后,所以我们才来学习,不断进取。有人说,中国的教育的希望有一半在教育在线,这个断言我相信。 《教师之友》的办刊理念是“搭建自由的思想平台,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这也是教育在线的宗旨。的确,我深有感触,平常生活中很多难以实现的,而今在这个虚拟社区却变成了现实。“那一代”大讨论拉开了惟幕。说实话,这使《教师之友》的品味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洱濡目染的我还未回过神来。因为不足,所以来学习,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汲众家之精华,这是我进教育在线的目的,也是众多网友的目的。我没有远大理想成为什么家,只想多学一些教书育人的本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现在《教师之友》偏重于教育改革,特别是对那一代的讨论,与我们有点渐行渐远,而且,现在刊发的文章多是一些大师级别的重量级人物,好象找不到以前的感觉,这是我今年读《教师之友》杂志第一期的感想、但是,读了以后又有另外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教师之友》比以前起点高了,品位高了,但却与广大普通读者的距离也拉开了。以前,广大普通读者或多或少还能够参与其中、或者从中找到一种知音感,但现在却只能处于旁观者的位置,静观其变,游离于《教师之友》之外。正如蔡明老师所言,《教师之友》已经很有品位了,是一份很俱影响力的杂志,保持原有的风格,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老教师和师范生接受,这才是当前的工作,而不是去靠解剖名师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我是一个学习历史的教师,对历史有很深的感情,虽然我没有教到历史,而是政治课,但在教学中我一直把历史、政治、中文(我自考本科)这三门学科结合起来教学;但是,历史却给我一双智慧的眼睛,我一直就在担心,历来改革者都没有好下场,那么,《教师之友》会不会也有这种下场,比如,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尽管他的历史功绩伟大而卓越,但他最终却遭到了顽固派的攻击而以失败而告终。现在,却听到《教师之友》要停刊,我的心仿佛被什么刺痛了,我想,不仅仅是我,爱《教师之友》以及教育在线的教师都会如此。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问为什么《教师之友》会遭遇这个尴尬的局面,因为领导自有领导的考虑、出版社也自有自己赚钱的理由;同时,我们也不想我们有些人过激的言论不仅让我们失去了《教师之友》的伤痛,还要遭遇丧失教育在线的悲哀,这是我们热爱教育、渴望教育改革的教师的最后的联盟阵线,最后的自由地,最后的精神场所,我们不想失去!因为,我们失去的已经太多太多了。而我,则失去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2005年之内在《教师之友》发表自己的一篇文章,然后以后在继续努力,但这个目标和机会我已经永远的失去了,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痛,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会时常挂念《教师之友》,挂念我心中没有完成的梦想、以及我的奋斗目标。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尽管我没有了《教师之友》的指引,但《教师之友》的精神、理念已经深入我心,在我的内心深处生根,我相信,我会牢记《教师之友》的教诲,不断前进。正如王国维所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我也想,虽然我不奢望能有什么“著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意境,但我想,我的努力会使我更好的教书育人,服务于我的学生,服务于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服务于我“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也为此目的而从事教育。正如泰戈尔的诗云“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影子,但我已经飞过”。 我是一个学习者,不断欣赏沿途的风光,不断捡起沿途的贝壳,串成一串珍珠项链。为学生的发展,为自己的成长,增加一个又一个法码。我会谨记:“路漫漫其力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经典名言,它将激励我不断前进。 打完这写文字,我已经泪流满面,因为,我知道,在现实中我们不仅失去了《教师之友》,更中要的是失去了我们的理想、失去了我们心中的梦、失去了一个指引我们前进的挚友;但是,我相信,《教师之友》的教育理念,我会牢记于心并永远发扬光大,来完成、延续我心中的梦和牵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5:00
新教育实验转型,我们怎么办?
——新教育实验区联系人浙江萧山联席会议的启示
2007-10-08










为进一步促进新教育实验区的发展,改进和规范实验区管理工作,92829日,由新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召开,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新疆等全国16个新教育实验区负责人近4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继山西运城新教育年会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新教育实验正式转型。朱永新、卢志文、许新海、朱寅年、李玉龙、袁春霞、干国祥、马玲……新教育实验管理核心的几乎所有重要成员均出席这次会议,并分别从不同角度谈了新教育实验今后的工作思路。
会议由新教育实验秘书长朱寅年主持。姜堰实验区(教育局教科室)丁粉红、沙华中老师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汇报了姜堰实验区过去的工作。


(一)会议情况概述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先生做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解读了新教育实验转型期的一些特点。现将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新教育实验要有效利用“行政推动、专家推动、草根推动”的力量继续深化研究。这种运作方式浙江苍南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浙江苍南市的新教育实验最初是草根,后来依靠行政推动,过程扎实,效果很好。朱永新说:因为,中国和外国不一样,行政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但一味地依靠行政力量就会导致形式主义的应付检查之风盛行。新教育实验虽然是民间教育科研组织,但必须要整合行政、专家、草根的推动力量。
第二,要打造新教育实验共同体。过去的五年,新教育实验处于浪漫期,靠理念、理想、激情吸引了不少优秀学校、教师。但这种浪漫式的教育方式,很难持久下去。所以,我们必须转型。新教育实验将进一步着力打造专业化的团队,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一是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种子计划,遴选优秀的人才,发现一批可造之才。二是通过新教育实验研究会的方式,凝聚人心,留住人才,将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持久地做下去,将“六大行动”成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日常工作,这一点不可忽视,不能动摇。新教育实验不是某一项实验,需要做大,但要做好点和面的关系。各学校可以围绕一点开展深入的研究,但其他的几个方面不可以放弃,要做好整合工作。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而在这些项目中,阅读是新教育实验的基础,是安身立命的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的研究实践很有成效。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目前,“毛虫与蝴蝶”项目组正在各新教育实验区开展实实在在的培训工作。他们到每一个实验区培训时间为一周。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宝应翔宇实验小学举行开放周活动,通过开放周对各实验区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时间是每个月的第二周)。
“新教育读写”杂志主编李玉龙(原《教师之友》杂志主编)谈了杂志的筹备工作情况,他将努力把这份刊物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杂志。这份杂志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新教育实验。课题管理中心负责人许兴海(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谈了课题的管理。干国祥、马玲谈了实验区的培训工作。卢志文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提出来了新教育实验要做好六个方面的结合,即:点和面的结合,质和量的结合,管和理的结合,培和评的结合,官和民的结合,专与兼的结合。

(二)对姜堰实验区今后工作的思考
萧山会议是新教育实验转型的标志性会议,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姜堰实验区必须主动适应这种转型。下面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思考:
一、整合三种力量,扎实过程管理
姜堰实验区将优化整合“行政推动、专家推动、草根推动”的运作方法,扎实抓好本实验区各学校的新教育实验。第一,对于一些学校虽然申报参加了新教育实验但长时间没有进展、只是敷衍应付的学校,姜堰实验区将动员其退出新教育实验队伍。第二,在“教育在线”网站建立姜堰新教育实验区教师博客群,在“教育论坛”开辟姜堰新教育实验主题帖,及时发布各校新教育实验的优秀随笔、研究动态、研究成果。各新教育实验学校继续开辟学校主题帖,做好与外界交流工作。第三,做好阶段小结工作。各新教育实验学校每半年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小结,一年进行一次总结,全面梳理研究工作,思考下一阶段工作。
二、抓好培训工作,重视专业引领
    新教育实验转型后,培训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我们也要抓好相关培训工作。一是积极参加总课题组培训部的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通过一定的程序申报“访问学者”、“访问教师、“新教育义工”,接受总课题组的专业培训和相关实践活动,使参与者成为新教育实验的“种子”,在精神、思想和实践艺术上实现“质”的提升。二是适时参加“新教育实验宝应翔宇实验小学开放周”培训,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感受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并学为己用。三是重视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所有学校均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阅读项目”的实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参与“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的实验研究工作。对于研究成果,本实验区将积极做好推广工作。
三、加强团队建设,书写实验历史
本实验区相同项目组之间要继续做好交流工作,要通过现场会或专题研究形式,跨学校甚至跨县市开展学术沙龙或专题研讨活动,以加强新教育实验项目组的团队建设。各实验学校要有意识地做好新教育实验的成果搜集和整理工作,及时书写实验历史。要及时发现在实验过程中的典型事迹,形成“故事”。在萧山会议上,朱永新先生特别强调了要发现典型故事,发现有了故事的苗头要继续做下去,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说:一个老师一生遇到一个难忘的故事,一生都会幸福。从07年山西运城年会上,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了典型故事强烈的感染性。典型故事应该成为实验学校鲜活的历史见证,是实在工作的必然反映,是草根研究的优势所在。书写实验历史,可以是“教育在线”的学校主题帖,也可以是简报,可以是教师博客群,也可以是反映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书”。
新教育实验组织机构已经日趋完善并正常运转,新教育实验已经在转型,但“六大行动”是新教育实验永恒的主题,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永远的理想目标,实实在在的过程性研究是新教育实验坚实的脚步。我们不能等待总课题组为我们规划好实验的进程,我们更不能等待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拿出现成的模式、理论成果供我们模仿,因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行动研究学派,是一个不断创造、生成的教育梦想,其研究永无止境。我们能做的,且要做好的,就是靠我们的实践,靠我们共同体的实践研究推动新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从而不断书写新教育实验的辉煌历史。

沙华中 丁粉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5:00
你订阅《读写月报新教育版》了吗?
《读写月报新教育版》这份刊物将于2008年1月与大家见面,你订阅了吗?为了增加网友的了解,本期“网言”,我就其相关方面做了专题的编辑,希望网大家喜欢。

编辑手记:
沉浸于教育在线,走马观花地浏览、海选,为编辑“网言”而努力,但总觉得方向不明。于是想从某个层面打开缺口,让感染我的“网言”涌出来,挤压自我,然后浸润众多博友。这时,《新教育杂志鸣镝!》横空出世,既为08年出刊的《读写月报新教育版》宣传,又为《教师之友》喜爱者提供了昔日的精神食粮,借李玉龙老师的话语“都在试图打通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通道。我们坚信:理想和现实并非不可连接……”来导引新教育者,提前了解、想象值得我们期待的教育杂志。因此本期“网言”编辑的内容,完全来自“《新教育》?读写月报论坛”中的主题贴《 新教育杂志鸣镝!》。


1一份全新的杂志,一种亘古的情怀;一次美丽的相遇,一段不舍的依恋!
作者——xiaotian12
摘自——117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4.html

2以一种平实的文字记录所思所感,这种文字可以直抵心灵,有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融在其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美,一种朴实的美;以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理性地直面现实,勇于并善于揭示、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不仅挠痒挠对地方,且能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寻求解决办法……
作者——李玉龙
摘自——《《教师之友》的用稿标准是什么?》118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4.html

3忠诚教育是《教师之友》教育理想的起跑线和生命线,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是《教师之友》的主旋律。
作者——李玉龙
摘自——《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119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4.html

4学校教育是温情的期待,是热情的搀扶,是真诚的关怀,是恒久的鞭策。
作者——张万祥
摘自——《陈晓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范例》139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5.html

5、把教书的呐喊当做欢歌,把育人的耕耘当做舞会,把科研的探索当做旅游,把奋斗的甘苦当做咖啡。
作者——张万祥
摘自——《破解“沁心荷难题”140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5.html

6这将是一份与其他教育刊物截然不同的杂志:
有我们始终凝聚活跃的作者为证
有我们一直祈盼追随的读者为证
有我们曾经步步艰辛的历程为证
有我们心中生生不息的热情为证
作者——小狐
摘自——144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4.html

7我们走的辛苦而快乐,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付出,前面,总有美丽的故事在等待。
作者——看云
摘自——《让我们凭着理想、友爱与坚强》177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6.html

8、一时胜负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作者——看云(引用)
摘自——《范美忠》179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6.html

9、他们坦然宣称自己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开庄严的面具、撕掉无聊的温情,目光直指人的本性和教育的本质,用力之处全为剔除教育的死肌,对权威的怀疑正是试图把从业者从浓重的意识形态迷雾中拉出来,重归教育人道主义的原点,在依然弥漫着专制谰言和奴性自得的教育界辟出一条人文的小径。
作者——胡说(原帖主人)
摘自——208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4.html

10、前进,就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
作者——李玉龙
摘自——224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8.html

11真正的教育杂志必需有一种超验性的追求,他关注倾听现实,同时也干预导引现实。而将教育理想贯注于教育现实,其弥漫的激情与理想、焦灼与信念,是殊足以确证《教师之友》为真正的杂志的。
作者——梁卫星
摘自——一份杂志:方死方生的宿命228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8.html

12知耻而后勇,见贤而思齐,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一种态度,还应将其付之于行动——中国应该有一家真正对得起教育二字的媒体,教育媒体也应该昂身挺立于优秀媒体之林!《教师之友》即愿以此为方向来设定自己的目标,规划自身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媒体理想,或者说是一种雄心。
作者——《教师之友》编辑

摘自——小草的歌唱243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9.html

13、《教师之友》从来不曾宣称自己真理在手,也从来没有登高一呼的旗手情结,她属于默默做事,在大地上匍匐前进。
作者——阿啃1919
摘自——一个人的《教师之友》——兼谈《教师之友》的意义245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9.html

14我知道他不单单是一个敏锐的编辑,他也不甘心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几个看点,在《一个教育媒体的雄心》之前,我就看到了一个教育媒体编辑的雄心,那雄心,是对现实的忧患使然,是对理想的追求使然,是为教育忧为教育求的大心胸使然。每一期,几乎每一期,都有他和他的志同者热热的心血浓浓的情怀。
作者——木棉
摘自——《为谁而鸣?》 252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9.html

15我的告别,只是寻找一个方向,让这股力量更加雄浑有力,更加坚定有序,让这股力量成为沟通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只是寻找一种环境,让自我获得更加健全的成长。倘若停留在原地,一生必沉陷于无望的挣扎。
作者——小狐
摘自——我们走……277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10.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5:02
http://www.lqsqxx.com/jywz/HTML/20061207203729.html

http://www.lqsqxx.com/jywz/HTML/20061207203729.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5:03
新教育研究会海门会议资料再整理
http://www.nzzx.com/jszy/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2


江苏新教育人海门会盟——
对话发起人苏州副市长朱永新 诠释新教育人的四种精神【P.2】
《江南时报》记者 中游 文

让新教育为素质教育开道(2007年11月24日)
----许新海在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的工作报告【P.5】

诠释新教育精神
——朱永新在新教育研究会成立会上的报告【P.7】

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
——祝禧:建设新教育书香校园的观念与行动【P.11】

新教育理想德育
主讲人:储昌楼【P.18】

新教育学校文化
主讲人: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周建华
【P.21】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海门区域新教育发展专题报道【P.23】

关于新教育实验区运作的再思考【李宜华】【P.30】

关于新教育有效课堂论坛发言的再梳理【李宜华】【P.31】



江苏新教育人海门会盟——

对话发起人苏州副市长朱永新 诠释新教育人的四种精神

《江南时报》记者 中游 文


11月23日到25日,又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江苏的新教育人会聚海门,成立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并举行优课展示活动。有“教育市长”之誉的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到会并阐释了新教育人的四种精神:追寻理想的执著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朱永新说,如果在教育生态中都没有理想,那么这个社会还会有什么理想呢?

江苏研究会成立:新教育组织架构完成

近日,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为一份工作简报流下了眼泪。这是来自河南焦作的工作简报。该市于今年3月开始启动新教育实验,至今已经小有成绩。一位退休的教科所所长说,“我已风烛残年,我要把后半生交给新教育。之所以这样,看中的不是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人的精神。”那么,新教育人的精神是什么呢?朱永新在海门说出了四种,这是他初步形成的、尚未最后定稿的思考结果。

11月23日晚,在江苏省海门市师山宾馆的一个会议室里,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宣布成立;24日全天,江苏新教育人在海门市的几个学校举行优课评比活动,五位新教育实验骨干同时在江洲小学举行了若干个主题讲座,最后朱永新作了主题报告。

据了解,作为教育市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率先在江苏省和苏州市点燃了新教育实验的星星之火,虽然这粒火种迅速蔓延到全国,并且在中西部地区越烧越旺,但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是新教育实验的大本营。此次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的成立,是在新教育实验组织架构日趋完整和完善的总体趋势下完成的,这个事件是新教育实验完善组织的事件之一。正因为如此,该事件才更具有标志性意义。在24日的理事会成立报告会上,来自四川成都的李玉龙就代表新教育实验网络期刊部宣布了《新教育杂志》的孕育诞生,该杂志的创办是新教育实验组织健全的又一个标志。

对此朱永新满怀信心地表示,伴随着新教育在线网站、新教育研究院、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新教育基金会的相继建立,一个民间的、草根的新教育实验,就从无组织发展到有组织和有了健全的组织,这应该看作是新教育实验成长过程中的一大转折。

新教育实验发展:为江苏素质教育开道

从去年7月新教育实验在清华大学汇报引起全国性的轰动,媒体普遍认为新教育实验“进京赶考”大获成功,坊间及媒体对新教育实验的赞誉之词开始压倒质疑之声,这种转变引起了朱永新的注意,朱特别告戒新教育人,我们必须变得清醒一些,必须更加贴近实际和行动。朱表示,自己所谓的新教育实验从理论来源上看其实并不新,西方教育家杜威等都提出过这种观点,我国近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都践行过这些理论。而相对于当下中国教育的主流观点,朱也未曾冒犯,他认为新教育实验实际上是在为素质教育鸣锣开道。于此,新教育人之一、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许新海做了具体的阐释。

新当选为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的许新海使用了“让新教育为素质教育开道”这个题目,作为理事会主题报告标题。他用海门市进行新教育实验的8大行动,说明了新教育实验为素质教育的开道之举。

江苏省教育厅前官员周德藩于24日下午在海门“遭遇”赶会的新教育人,素质教育这个流行于当今教育界的关键词,其实正是源出于江苏,其流行的历史还不到20年。周德藩说,1988年,素质教育一词始见于《人民教育》杂志,但该词并没有被赋予含义和作出任何解释。1989年12月25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文件,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1990年周撰文谈素质教育发表于《人民教育》杂志,1991年1月15日江阴会议纪要为正式讨论素质教育的全国性会议,1997年教育部正式发出文件。然而,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一位曾主管教育的高官无可奈何地说出素质教育的现状: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作为前教育官员和素质教育提出者之一,周德藩有何种理由与新教育人见面?周表示,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抓住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周德藩目前在潜心研究幼儿的语言学习,他以语言举例,认为新教育实验提倡的阅读、让孩子们早一点介入阅读,正是找到了核心问题,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东西。

谁来为素质教育开道?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校长刘正才表示,在江苏,素质教育曾经有过一段很好的实验期,但目前从考试制度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的回潮现象。新教育实验在江苏大地的发端,为素质教育的一路前行增加了强劲的动力,同时也壮大了队伍。因此,说新教育实验为素质教育开道,从实质上理解是名正言顺的。

新教育理念实现:新生活的现实版本

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吴建英介绍了该校实践“新教育、新运动、新生命”教育理念的过程,对新教育实验提出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了具体的解读。该校以体育文化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体育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以大课间活动、体育文化周、球类俱乐部为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运动,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从而体验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质量。

长期以来,运动会一直在固定的模式下进行,这种方式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战斗员少,观众多,孩子们看一会儿就没有耐心了。“新教育、新运动、新生命”首先从改变运动会的模式入手,进行了改革。全校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分成红、黄、蓝、绿四队,每队自选教练、队长、队员,确定本队的口号。每个队都设计一面富有个性的队旗,在队旗下由队长带领表演团体操,高呼团队口号。竞争就在四个团队之间进行。在运动日这一天,还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参加。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运动中,对原来运动会中技术要求比较高但参与人数较少的田径比赛改为游戏比赛,等等。

新当选的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长、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许新海说,现在海门全市都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曾经作为留学澳大利亚学者的许新海带来了这样的观点——运动的最主要作用,不是锻炼身体,而是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使人快乐。

记者看到,东洲小学的教室像是一个图书室,靠墙边有许多书厨。许新海说,要让孩子们在图书馆上课。中国的孩子什么时候在图书馆里上过课?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进行延伸,提出“图书馆就是教室,教室就是图书馆”。

海门市一位村小校长说,图书漂流改变了农村孩子的生活状态,因为有了与城里孩子同样的图书资源,使农村学生有了与城市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的可能。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村小的儿童表现令人振奋,他们一样能说会道。

一辈子喜欢阅读,一辈子喜欢运动,一辈子喜欢劳动,一辈子因为艺术而具有生活情趣,这是新教育实验的追求,是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当下及未来的追求。海门、昆山、常熟、姜堰、灌南等江苏实验区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各自刻画着新教育新生活的活的样本。

“理想主义会盟”:新教育人的四种精神

在朱永新的理论中,新教育人的精神有四种涵义诠释:

一是追寻理想的执著精神(理想主义)。新教育实验发端于朱永新的教育理想,理想的朱永新在海门再次提及这个重要的话题。他说,教育是一个有关理想的事业,如果教育都不谈理想,我们的社会还会有理想吗?新教育实验的关键词就是理想,一群理想主义者在引领人们走向人类最崇高的精神生活,而坚持理想又需要一种执著的精神。没有执著的坚持,最终会被淘汰。大浪淘沙的结果,是要淘汰那些不够执著的人。

二是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田野自觉)。行动是新教育实验的又一关键词,也是新教育实验的生命所在。朱永新介绍,一位朋友对他说,现在社会上分为官人、学人、农人,农人就是那些把脚插在泥巴里苦干实干的行动者。朱表示,在教育界,行动者就是终日与孩子为伴、每天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的教师。伟大的教育家,都是行动家。一位教育家说,他希望少写论文、少出门讲学,而是花足够多的时间认识自己的课堂和课堂里的学生。一位印度著名学者在接待我国学者时,拎一个小箱子,坐了10个小时的火车,那样子就是一个赤脚的布衣。他不满足于频繁出书、到处开讲座,他需要的是真正的田野里的劳作。朱永新表示,新教育六大行动之一的师生共写随笔,目的也不是培养文笔优美的作家和善于思辩的理论家,而需要真实思想,需要作者能够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需要宁静的心。

三是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新教育实验2007年的运城会议提出新教育共同体的概念,确立了一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和人际交流方式。朱永新表示,合作的基础是平等,求真的前提是平等,新教育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求真。新教育是一个特别的团队,任何人都是新教育的一分子,要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教育团队,为了事业,可以对任何人拍案而起。

四是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公益情怀)。新教育实验最初的组织,是大家一起去义务支教,至今仍然为新教育义务打工。新教育实验获得基金后,在支教等活动中增强了力量,有了捐助的能力,每个人仍然需要在经济、时间等方面作出奉献。“以您为首的新教育人,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选出来承担责任的人。这样理解,还有什么抱怨的呢?”有人给朱发了这样的短信。公益情怀是新教育人承担责任的人文基础。

一位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女校长说,理想主义的朱永新和以他为代表的新教育人,在海门会盟之际,又重新会盟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给了我们新的感动。

《江南时报》 ( 2007-11-26 第05版 )



让新教育为素质教育开道

----许新海在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的工作报告

(2007年11月24日)

各位理事、各位会员、各位代表,下午好!

下面我代表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作工作报告。

一、研究会筹备情况

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朱永新教授的直接关心和协调下,在储昌楼、王胜等同志的艰苦努力下,在省教育学会周德藩会长、叶水涛秘书长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2月2日经省教育学会和省民政厅正式批准。在此,我想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朱永新教授、周德藩会长、叶水涛秘书长、储昌楼、王胜等表示真诚的感谢。

受朱永新教授的委托,由我负责筹建新教育研究会理事会,并把秘书处设在海门教育局。为此,我们成立的筹备组,于2007年6月,向省内各新教育实验区与新教育实验学校发出了发展会员和推荐理事会成员的通知。由于联系上的一些问题,我们于2007年7月份,再次向部分新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发出了通知。之后,陆续收到回执。经过与新教育实验部分核心团队成员的多次磋商,初步确定了新教育研究会的理事会成员。与此同时,筹备组向省内各新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发出了优课评比和论文评比的通知,秘书处也陆续收到各地报来的录像课和优秀论文。2007年11月16日,在我的工作室召开了第一次研究会成立预备会,参加会议对象有我、储昌楼、李宜华、吴勇、王领琴、丁建强等。我们详细讨论了新教育研究会成立会的议程、论文评比的规则、数量和评委成员,优课评比的规则、得奖数及评委等。最近几天,秘书处成员每天加班,编印了研究会会员手册、论文集、会务指南等,落实了会议中的优课评比安排,新教育论坛等重要工作,制作了理事聘书、论文、优课获奖证书等,海门新教育团队还为大家编印了《2007’海门新教育拾粹》,拍摄了海门新教育专题片,各实验区为论文和录像课的选送也做了大量工作。对大家的辛勤劳动,我建议各位代表用掌声表示致意。

二、研究会的主要工作

新教育研究会的成立,意味着新教育又多了一个共同发展平台、交流展示平台、相互协作的平台,为更好地开展好研究会的工作,下面我就理事会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作如下考虑,请各位修正。

理事会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全面发展学说”“行动哲学”及和谐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托新教育研究会这一学术团体,团结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教育实验”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模式两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发挥“孵化器”的作用,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促进素质教育思想行动化、具体化、系列化,让新教育为素质教育开道,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1.组织理事会议。我们将定期召开理事长会议、常务理事会议和理事会议,研究新教育研究会的具体工作,以及“新教育实验”不断深入推进的行动策略等。及时总结全省各新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的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实验的最新成果。不断壮大新教育研究会的力量,秘书处将继续接受会员申请,以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新教育实验的队伍中来。

2.组织论文评比。组织每年一度的论文评比,以选送最优秀的论文参加省教育学会的论文评比。今年论文评比的主题是“有效课堂”,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已经评选了一批报送的论文。由于种种原因,还有部分新教育实验学校没有报送参评论文,本次会议之后可以继续报送,我们将补评一次,截至时间12月20日,请把电子稿和书面稿(一式三份),同时发送和邮寄新教育研究会秘书处。明年新教育研究会的论文评比主题是:每月一事。请大家在未来的一年中,把“每月一事”做深、做实、做细,做出实效。注意积累其中的各种案例,对发生的各类故事,作理性反思和理论提升,共同把“每月一事”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3.组织优课展示。课堂教学是课程的“终端”落实,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以后,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每年都将组织优课展示或评比活动。我们将把“有效课堂”的研究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方案上,要从价值观和教育思想的层面研究课堂教学,要把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使理想课堂的建设始终处于动态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4.组织主题论坛。主题论坛将作为新教育研究会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根据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的进展和“十大理想”构建,不断形成研讨的主题,并通过论坛,分享思想、经验、设想等,通过对话,碰撞智慧,生成智慧,不断加快新教育前进的步伐。

5.组织成果分享。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将组织各种形成的成果分享活动,建立成果年度报告制度,要求参加新教育研究会的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于每年的12月31日前,向新教育研究会秘书处,以电子文档的方式,报送一年的新教育实验研究报告,并附一年的各种活动剪影和图片。研究会秘书处将编写简报,发送全省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交流。另外,将根据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研究进展的程度,确定一些专题性展示研讨活动,组织相关的学校一起参与交流、展示、研讨。

6.组织项目联盟。新教育研究会理事会将通过项目联盟的方式,推动新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之间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共同体,科学进行项目攻坚。目前我们初步确定以下一些项目:新教育儿童理想生活方式;新教育理想德育新教育学校文化新教育有效课堂新教育书香校园等,以后根据研究进展,不断丰富项目内容。凡是对其中一个或几个项目,有志于进行深度研究的实验学校,通过填写项目联盟申请,确定项目联络人,采取轮值主席制的方式,推动项目联盟的活动,以及研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每次项目联盟活动情况,以及形成的共识和成果,研究会秘书处将及时通过“教育在线”及简报的方式发送至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分享学习。

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会是江苏省教育学会领导下的二级学会,它将在省教育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由于新教育实验是全国性的研究活动,所以,研究会将与新教育研究院密切合作,坚持发挥作为研究会的“孵化器”功能,研究会将及时推广研究院对新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邀请研究院的研究员深度参与相关项目的研究,形成研究合力,共同推进新教育发展。新教育研究会的各种活动、研究进展、取得的成果将及时通过教育在线和新教育杂志与新教育同仁们分享。

新教育的行动哲学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我们将以行动和坚持,让新教育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诠释新教育精神

——朱永新在新教育研究会成立会上的报告



今天我要讲"新教育精神",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我昨天收到一份杂志《焦作新教育简报》,很坦率地说,看了这份杂志我流泪了。焦作今年三月份才开始启动新教育实验,但是这几个月的时间,在焦作掀起了新教育的风暴。焦作的校长们和父母亲的投入让我感动。他们六十多位“毛虫”的主题贴,随笔写得非常精彩,其中有个老师,是一位退下来的教科所长写了一篇文章,他说:“我已经风烛残年,后半生就交给新教育。”他还说,真正让我动心的不是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的精神。他说此刻我想到了一首诗:《如果我能是一颗星,免于哀伤》。诗中说:“如果我是一颗星,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够解除一个人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伤心,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而是新教育的精神便是如此,我愿意做一个不虚此生的人。”我看到他的这一段话,我就在想什么是新教育的精神?所以我就想了四句话,这四句话还不是最终的定稿,我想我们来一起完善它。

新教育的精神就是: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这四个方面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我想对这四个精神做一些简要的解释。

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

  新教育精神在他的四点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理想。我们曾经称新教育实验是理想的教育实验。新教育人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活着的人,是为了帮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从而也让自己不断走向崇高的人。新教育人,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他的每一份付出,都会悄悄影响世界,他知道一个世界,需要有一群擦星星的人。新教育人是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他愿意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新教育人是一个执着的人,新教育的坚韧精神,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挫折,碰到什么样的打击,我们仍然会坚定地往前走。我觉得这就是新教育的理想精神。


最近我编了一本小书叫《改变,从阅读开始》,大家不要说这本书是讲阅读的,书的副标题叫做“重塑心的文化”。在这本书里面我选了章太炎先生的一篇文章《“我”有多大》,章太炎先生他终老于苏州,他非常特立独行,有人称他为疯子,也有人称我为疯子,说我们新教育实验是一群傻子跟着一个疯子。但是人家称章太炎为疯子,他不但不生气,而且很开心。章太炎说,大凡非常的人,也就是有创造性的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是能想也不能说,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没有精神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自古以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为了这个缘故,他自己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意各位同志个个也有一两分神经病。他说,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他说,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就好了,那是要不得的。事实上,我觉得,这种神经病是加引号的神经病,它实际上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执着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不要做新教育。所以新教育最后必然是大浪淘沙,几百所学校也许最后留下的只有几所学校,几十座学校。没有关系,我说,只要有一个人在坚守着新教育,新教育就能成功,一定能成功。所以新教育这种执着的精神,这样一种理想的情怀,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团队,干国祥、马玲,包括杜涛,他们在甘肃起早带晚,中午不吃饭,就那么和一线的老师在一起辛勤地工作着,没有追求理想的精神是做不到的。他们比过去的收入少很多,但是他们就是冲着这份理想过来的。所以,我觉得,新教育人这样一种追求理想的精神是我们今后要极力去提倡的。


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

  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当下中国教育最缺少的就是一种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我有一个朋友发了一个邮件给我,他说:“当下有三种人: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我也算是个官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他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个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是个有名的特级教师,前一段时间我和他联络,我和他说,我希望我能少出去讲学,甚至少写一点文章,能够沉下心来,我说只有真正认识你课堂的孩子,才能认识自己。一个真正能成就的大教育家,他必定是深深地、认真地、努力地在每一天去认识他的课堂,他的学生,最后才能成就他自己。事实上,我们知道经过大浪淘沙,历史上留下的那些伟大的教育家几乎都是行动家。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客,鲁迅去看梁漱溟先生的墓,我读过梁漱溟先生的很多书,最近我读了他的一篇传记,叫《孤寂与落寞》。我专门写了一篇读后感,他说,我根本不是学问家,我是行动家,真正教育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所以,新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做不出名堂。新教育最后一定要走进课堂,我们今后评论文也好,搞活动也好,一定要强调是真正来自‘田野’的东西。我们师生共写随笔,不是去培养作家,也不是写美文的妙手,而是培养真正记录自己每天教育生活,教育行动的人。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这是新教育实验就师生共写随笔得一个最真实的想法。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真正的新教育,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这种田野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最近我看了一些评论国内外知识分子的文章,其中写到关于印度的知识分子,那篇文章介绍了很多印度的知名教授,他们不是满足于出来做讲座,坐飞机,满天讲学,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田野”,他介绍了一个新德里著名大学的教授,去接中国的一个著名学者,拎了一个小箱子,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我们的教授一般不太会拎一个小箱子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去接一个外国的教授。这位记者说,我看他就是一个苦力的样子,长期奔走于“田间山野”,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目标。他还说,或许,当年的甘地也是如此,布衣赤脚地奔波。知识分子和田野接触的情怀是非常值得我们新教育人去学习的。

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


我们新教育实验在运城会议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共读共写共生活。共同体的概念已经是我们新教育实验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如果说理想代表我们的追求,田野代表着我们的行动,合作就代表着新教育的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新教育实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希望,今后新教育人不要有称呼,比如,许新海,我们也不要称他为理事长,就是称“老师”。“老师”成为我们新教育人在任何场合下共同的称呼。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包括我也是。我觉得没有高低贫贱之分,在各个岗位上,为新教育作自己的贡献。因为只有平等了,你才不会盛势凌人,才不会俯视这个群体,而是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吵架”。我非常感动,我们在新教育沙龙---相约星期二的时候,新教育的很多人,经常和我吵架,比如干国祥,铁皮鼓等几个人,现在他们依然和我吵架,不过,我很开心。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他们没有把我当作是发起人,他就是觉得,你朱老师和我们是一样的。新教育实验,没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是不能求真的,求真的前提就是平等,新教育就是求真的事业。有问题,可以放在桌面上讲,桌面上交流,推心置腹,拍案而起。但是讨论完了,还是好朋友,需要合作。我经常说,现在的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人做事业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你再能干,也是走不远的。我和干国祥说:“你很能干,的确很能干,但是你一个人是走不远的,要有一个团队,需要一个群体。”团队的意识,群体的意识是我们新教育人牢牢记在心头的。这个团队是基于一个共同愿景的团队,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一个只问真理的团队,不屈服任何一个庸俗的关系,行政的压力。我们新教育人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团队,只在这样一个团队里面,你才能够成长。有人把我们研究中心的团队称之为魔鬼团队,的确是这样,你去看一看。我就观察过两个人,一个是马玲,一个巍巍中条,就是高丽霞。你看,这两个人,到新教育团队不到两年,他们的成长,可以说,大学里面,带一个博士生,硕士生,都不可能成长那么快,因为我带的博士生,硕士生有很多啊,我不断地把我的博士生、硕士生赶到这个团队里去。要考我的博士可以,到我的研究院里去,到课堂去,和研究中心的人生活在一起。你看他们是怎么工作的,每个星期共同讨论,教育完全成为他们非常充实的幸福而完整的生活。我记得高丽霞,一开始连写文章都不会,而现在成为新教育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小专家。马玲这几年的进步,她对童书的理解,敬业的精神,一直让我非常感动。我认为,一定要有团队的精神,要学会组织团队。今天来了很多校长,包括周建华校长,上次我去他的学校,我说,光有一个校长全心去推新教育是不够,不组建真正意义上的新教育团队是不行的。就是真正要有那么一群人,把新教育作为自己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理想,整天想着是新教育的事业,才能把事情做好。在一个团队中,他们能够相互鞭策,相互影响。张树国老师,也就是焦作市教科所的一个普通老师,把整个焦作的新教育实验给操纵起来。他说,新教育期待种子开花,但是决不会去温暖一块石头。我觉得,石头也是需要去温暖的。说明团队的精神,能共同生活的一群人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历史上今后不是记住朱永新一个人,而是记住新教育的一群人。无数的新教育人,共同在为这个事业做努力。周会长这几年一直在推动科学认读,主要是学前和小学初期的阅读教育。他表示,愿意和新教育紧密地合作,把科学认读作为新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一起来努力,一起来开发,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些新的合作。用张树国老师的话来说,这就是相同尺码的人。我想,一定要有团队的意识,合作的精神。参与新教育实验有早有晚,有先有后,作出的贡献有大有小,这些我觉得都无所谓,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曾经经历过,因为这个事业作出过我们的一份贡献,那就够了。不要去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在这个团队中成长起来。

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昨天,我给一个朋友发去我小孩的一篇文章,我这个朋友很喜欢朱墨的文章。他看了以后,今天早晨给我发了一个邮件,他这么说:“我相信有一天,他真实地感受到整个社会中存在着苦难,不公的时候,或许,他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的这种敏感,会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内心的折磨之后,获得的一种新的理想,从而真正地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融入更多人的生命才能够真正地获得更多的意义。而一颗伟大的灵魂,只能够用这样一种方法来炼就。”这位朋友的话让我很感动,实际上说的就是,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新教育经常讲自己是擦星族,我也经常说,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改变世界的都是那些极其普通的人。我给大家推荐过一本书《如何改变世界》,这里出现的人物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都是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律师,普通的医生,有些是普通的母亲。在美国,有个叫斯兰姆的男人,他帮助了数以千计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在南非,有个叫波萨的女人,她发展了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艾滋病病例的护理模式,改变了政府的卫生医疗政策;在巴西,有一个叫罗沙的人他帮助了数以万计的边远农村的居民用上了电,使巴西无数大草原的环境得到了保护;在印度,有个叫彼得莫莉亚的人创造了儿童热线,给流浪儿童提供了24小时的救援;在美国有个叫格兰特的人,他推出了一个全球儿童免疫的行动,挽救了五百多个儿童的生命。这些都是普通工作者,事实上你们看《心灵的教育》这部片子的时候,这里的老师不也是普通的人吗?说老实话,采访我们的时候比那些老师时间用的长得多,采访我用了四个多小时,电视里就用了几句话,采访苏州市教育局长两个小时,就用了一句话,但是,他们最关注的就是那些最普通的人。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公益的情怀和公益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也注意到,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大爱让世界亮起来》,新教育实验从第一天就是用这种公益的精神以公益的情怀来追求的。最早,我跟李镇西等一批人去西部支教,后来我们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已经非常有效的形成了特殊的支教模式。新教育从今年要启动“新教育种子计划”“新教育移动图书馆计划”,这都是新教育的公益行动。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有两个最重要的后盾,一个是无锡的灵山基金会,在北京清华大学的会议上,灵山基金会正式与我们签订了协议,拨给新教育实验500万用于做新教育公益事业,吴国平先生前几天还碰到我,和我说,只要新教育事业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全力支持。在他们的支持下,现在我们实验区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培训工作,像朱寅年他们去,所有的路费、吃饭的钱都是自己付,没有用当地的一分钱。当地的几十万的图书,也都是我们赠送的。我们没把这些钱用来改善研究人员的待遇,没有用来做其它事情,而是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还有一个是台湾的“慈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组织,他们的宣言是这么说的:我们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取救苦救难之行,于乐把苦,缔造清新洁净的慈济世界,我们的方法是以理事缘由之智慧料天下善事,同耕一方福田,同造爱的智慧。它是一个宗教的组织,但是我觉得它的这种公益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慈济用200万基金购买了我们新教育的儿童图书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同时我们知道,还有一群帮助我们新教育的企业家,台湾的营伟华女士,上海年轻企业家王海波先生,营伟华女士把她自己在公司百分之五十的股份捐给了新教育,王海波先生一次性给新教育两百万成立鼎新教育基金会,而且他来负责运营这个基金会,帮助新教育以钱来生钱,帮助新教育发展。我觉得当一群拥有公益情怀的人聚集在一起,新教育可以作出更大的事业出来。教育公益化,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是做得最突出的。我们看贵州,在网站上我们看到,奉港的新教育,就是在新教育团队的支持帮助下,当地的教育品质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所以,真正地中国教育的变革应在农村边远地区,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发生变化,那才能说中国的教育在变革。

最后,我把今天给我发邮件的人,给我讲的一段话,作为今天发言的结尾。他说:以您为首的新教育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选出来承担责任的,这样理解,一切的付出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所以我想我们新教育心中有理想,扎扎实实扎根于田野之中,抱着一种合作的精神,作出一番公益的事业,去成就我们的人生,去成就我们的教育,去成就我们的民族,这就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新教育精神的本质内涵。



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

——建设新教育书香校园的观念与行动

祝禧

各位新教育的同仁们!下午好!今天下午有五个研究论坛同时举行。在我们这里举行的是书香校园论坛。我首先代表东洲小学欢迎大家的到来,也欢迎大家参加书香校园建设的研究活动。

书香,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浸润其间,必会获得心灵的宁静,性灵的萌发。书香校园是一种品位,一种文化,一种智慧。“建设书香校园”则是一种眼光,一种信念,一种情怀,一种精神。新教育实验学校,乃至全国许多有致于让每一个师生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学校,都怀着一颗虔诚而执着的心引领着孩子们走在幸福的阅读大道上,因为阅读能改变人生!

新教育的阅读名片是“阶梯性阅读和经典诵读”。看到“阶梯”,让人产生拾级而上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棒,它昭示着儿童的阅读和成人不一般,它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因为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开始扩大,但是不要指望一下子就扩得很大,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走一步,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每达到一个目标,都会处在不同的境界。

经典诵读则告诉孩子,读的方式有很多,经典是需要一读再读,一品再品的永恒的文化,母语的极其灵活和高度自由的语意、语用,以及重情境、重具象、重神韵、重意会、重诗趣、重虚实等特性,通过细细咀嚼,深情诵读,感受着经典不一般的遥深意义。

今天,我以东洲小学的阅读行动为例,讲讲海门市书香校园建设的观念和行动。

一、儿童阅读成长的“阶梯性”需求

我们组织儿童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帮助儿童通过语言建立起他们自己的生存宗教或神学,让语言成为他的和所有生命的礼赞、恩宠和庆典,让语言这个养育滋润他一生的母语,成为他终身顶礼膜拜和终身报答不尽的神灵。

母语到底是什么?母语是比任何东西更本土化的文化现象。我们的母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系统,它的表达方式极具人文禀性。我们在引领儿童阅读时,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巨大价值。

苏教版第十册有一篇课文,名为《月光启蒙》,节选自著名诗人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讲的就是作者小时候,母亲在美丽的月夜给他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故事。

从母亲口中唱出的歌谣,带有野草的芳香。让我们看文中的几段文字:(计显)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

歌谣展示了一个梦幻的、诗意的、奇趣的世界,流淌着乡土的旋律,散发着野趣的光辉,融注了对真美善的向往。这是一种原生态的本色的口语文化现象。

吸引我反复诵读这些文字的,既有对大字不识一个却能吟唱这么多歌谣的母亲的深深敬意与感念,更多的是对母亲充满智慧的做法由衷的敬佩。孙友田小时候并没有读很多的书,但是,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却让他一辈子受益,这实在是母亲最高明的做法。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妇,通过祖辈口耳相传的歌谣在一个农孩子的心里播下想象的种子,语言的种子,爱乡音的种子,精神成长的种子,成为心灵中永远不会消失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母亲真不愧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语言有着巫术般的魔力!

月光母亲的教育智慧是一种对人类童年时代语言本性的深刻洞察。人是符号的存在物,语言对于处于初始状态的儿童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命意义、神圣意义。可以说,语言(特别是歌谣、童话、神话、传说、寓言等)就是儿童的生存宗教或生存神学。传统的汉语文化为后人保留下一笔巨大的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么多凝聚着汉语人文情致的诗文、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等等,都值得我们领着孩子反复玩味,反复品鉴,反复吟诵,获得自然积淀。

如今,我们在鼓励儿童多读书的同时,往往忽略让儿童用耳朵去听“书”;我们让儿童阅读大量的现当代儿童文学的同时,往往忽略瑰丽的民间文学宝藏。现在的许多老师给孩子们讲识字,讲科幻,讲所谓高雅的东西,却很少涉猎民间文学、乡土文化。我们离口语文化越来越远,离这些乡土化的文化越来越远。

所以,当儿童入学接受阅读教育时,我认为首先是语言的“听”而不是文字的“读”。其实,听也是一种读,听文字,同样能将文字变成画面,而且是有声有色的画面。

东洲小学儿童的年级阅读阶梯:

低年级:听故事、讲故事、看绘本。从儿童步入小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让他们听童话、听寓言、听童谣,说故事、念儿歌、唱歌谣。每天一个。这可能和别的学校不同。有时老师还伴以动作或展示实物帮助口述,使儿童易于理解或进行模仿。我们的计划是,一年级要听完200个童话或寓言,会说80首童谣(儿歌、颠倒歌、顺口溜、接口词、绕口令)等,会讲100个故事。我们坚信,听多了就能说,说多了就能写。孩子们每天回家,把自己当天听到的故事、童谣说给家长听。我这本《让好书引领孩子成长》的记载本,就是孩子们听书的记载。这份小荷尖尖班报,就是孩子们创作的杰作。

低年级孩子们的听,还包括老师领着孩子们读绘本,一页页耐心的翻阅、讲故事中看完一本本。这种看,也是基于老师引读基础上的看。

中年级:读儿童文学经典、诗歌、童话、绘本故事等,同时纳入了科学、自然、历史类的阅读书目,仍以文学作品为主。这种阅读很多学校都在做。

高年级:读儿童文学经典、百科类的书,同主题文化读本。这时的儿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除了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目,还阅读适合自己口味的书籍。

二、学校阅读课程的“阶梯性”行动

东洲小学对“建设书香校园”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这份感情是从办学的最初几年就开始有的,那时,我们为了改变建校初期生源差,学生素质低的现状,产生了最朴素的思想:我们培养的孩子,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的,工人、农民、工程师、科学家……他一定是爱书的,是喜欢读书的,让读书成为他们一辈子的生活方式。于是我们采取了最朴实的方式: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学生的阅读书目、报刊杂志,了解学生阅读习惯,确定各年级段学生的阅读量,(见专著)设计阅读策略,自编《广泛阅读手册》,出台《东洲小学学生80本优秀必读书》。通过评比阅读 “金、银、铜奖”,组织获奖同学为同伴买书等策略,激励学生广泛阅读的原动力。

现在当我们回忆起这段办学历史,对阅读所产生的几乎神奇的效果,让我们觉得多读书有多么的神圣!因为阅读确实改变了儿童的气质、知识结构、整体的素质,也带来了一个学校的发展。

真正想到把阅读当作学校课程来设计的是2005年,我们全面启动“新生活教育研究”,在重新设计学校课程各门课程的同时,也将 “校本阅读”纳入学校的“综合课程”的整体改革与建设中。

有什么样的学校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我们怎样把阅读作为学校课程来设计呢?我们首先从学科课程入手。下面讲讲我们校本阅读课程阶梯的搭建:

(一)丰厚学科课程

校本阅读课程改革首先从语文课程入手。虽然我们理想中的语文教育是让儿童读一本本整本的书而非一篇篇文。但是当前中国的教育使用教材的现实是活生生的。所以不仅要用它,而且要用好它,因为它还是诸多评价的重要依据。我一直认为,母语课程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向母语文化传统回归罢了。但总的说来,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合乎母语本性的文本还太少,我们的教学策略更是过于理性化和工具化。教材的阅读量更少,教学这样的母语文本,则更应当选择与之相应的文本去补充,去丰厚,让更多的充盈着母语丰厚文化的书籍走进孩子们的视野。所以我们用主题融合学科课程和阅读课程!我们对语文教材进行重组、整合。我们将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如“永远住在童话里”、“感念母亲”“友情如歌”“寓言是一面镜子”等大单元主题阅读活动,并以此拓展阅读多篇相关的或者同主题的文章或书籍,开发了许多阅读材料。如果说课文是“经”,那么这些拓展的文章、书籍就是“纬”,这样构建成的“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把教材教学与校本阅读进行了有机的渗透、补充和调整,加上阅读后的创造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文化习作的有机串接,有效地促进了国本教材和校本阅读,主题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语言积累和语言创造之间的对话、沟通、互动、共生的发展空间,使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综合素养获得了全面发展。

后来,校本阅读的视野由语文课程拓展至数学、音乐、美术、社会、科学乃至于体育等诸多课程,让儿童的阅读视野不仅仅停留在文学上,它涉及到儿童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课程中原生态的文化质素都通过一本本书籍达到一种精神与智慧上的丰富。

(二)建设校本阅读课程

校本课程的建设包括学科文化阅读、主题文化阅读、经典文化阅读为主要领域,以课堂阅读、课外阅读、班级阅读、亲子阅读、网络阅读、自主阅读为主要阅读行动,以文学文化阅读、科学文化阅读、艺术文化阅读、道德文化阅读等为阅读板块,以丰富的阅读指导、推广策略和评价机制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东洲小学校本阅读课程。

重点讲讲老师们开发一本本书的故事。我们树立了凡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都是教材的思想。学校为学生添置了上百部共读书籍,我们的老师把一本本书当作一篇篇教材去研究、设计,共同研读,把读书与听、说、议、讲、编、写、画、演、做、想象相结合,逐步建构起以名著为精读范本的阅读课程新体系,编制了一本本辅助儿童阅读的内容和形式皆丰的阅读手册。领略语言文字所记载的文明演进的波澜壮阔和所抒发的历史情致。

我们相信这一本本《阅读手册》能够成为孩子心灵的驿站,一年,两年,六年之后,它将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一笔记录孩子精神成长过程的财富。

阅读手册是配合精读和赏读课程而建。此外,泛读、品读、诵读、导读、自由阅读的课程也正在建设中。

组织机制:每周一节校本阅读课,每周一次班级读书会,每月一次月表彰会,每学期一次“亲子读书乐”活动。为家长提供《家长指导孩子阅读手册》。

(三)丰富活动课程

阅读是一项艰辛又愉悦的旅程,阅读的外化和吸收同样重要。我们应该经常给儿童注入阅读的新鲜活力。于是许多传统的,非传统的读书活动伴随着阅读课程应运而生。具体的是全校性的每年两届的阅读节。阅读节中活动异彩纷呈。诸如读书竞赛、图书交换、读书心得交流、收集读书名言、制作读书小报、表演课本剧、读书讲故事、演讲、辩论、主题读书沙龙、书评、“跳蚤书市”、作家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把阅读行为一次次推向高潮。每一次阅读节,孩子们都像过节一样,享受着一次次的精神盛宴。

再看全市,“好书伴我成长,好书伴我飞翔”,“读有用的书,做有根的人”,“与经典为伍,与大师同行”,“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各校都设立了读书节,每学期一次。整个读书节,各校设定的时间或长或短,但都精心策划、主题鲜明,比如有以阅读内容为题的——“打开感动这本书”,有以倡导愉快阅读为题的——“做快乐的读书人”等等。“我的阅读故事”征文、美文诵读会、书本剧表演、“书香班级、学生、家庭”评比、读写大奖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读书节成了孩子们的狂欢节。

(四)开放环境课程

我们希望把学校办成永远开放的图书馆。我在英国考察教育时,看到这样一张照片:读书好的孩子受到的最好奖励是可以躺在沙发上看书。教室里的沙发是为读书好的孩子而设立的,多温馨。这种安排,关注的是孩子心灵的宁静和有书作伴的家的温馨。我们有一种理念:走进东小每一个教室,处处飘溢书香。东小的教室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就是教室。一本本书从学校图书馆、家庭走进了班班教室。铲除后墙黑板,附上夹板,让每一个学生的读书体会,摘录笔记、读书小报上了墙。把图书馆改造成“青少年读书中心”,分别有低中高年级阅览区。在“读书中心”可以自由阅读、查找资料,给孩子一个自主、温馨的阅读空间。为了让孩子们每天都有不同的书读,学校添置了20万册图书,并强势推进每天中午30分钟的师生共读和日常30分钟的自由阅读活动。双休日和晚上,图书馆对外开放,学生可以来校看书、借书,使学校成为一个永远开放的图书馆。

(五)打造文化型教师团队

阅读首先应该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为了打造文化型教师团队,学校每学期都给老师赠送书籍,我们成立教师读书会,组织 “儿童文学阅读”沙龙 ,深入研究 “阅读指导课”的课例,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品味赏析作者的创作风格,畅谈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其中还穿插了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些阅读课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文学修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区域推进书香童年计划

城里孩子有书读,城里孩子读书乐。从城里孩子阅读漂流到农村孩子阅读,我以为这也是一种阶梯,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阶梯,他用这把梯子,把处于不同地域内的孩子连在了一起,让每一个孩子享受读书的幸福和快乐,这真的是一件造福人民的事情。

1.图书漂流。

2005年9月,海门市教育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以区域的方式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首先启动的项目是“书香童年计划”。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围绕这一项目展开了“九大行动”。其中之一就是“图书漂流”。在教育局书香校园项目组的组织、指导下,各教育基地和各乡镇中心小学积极配合,由市青少年阅读中心将一批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有计划地、无偿地逐校提供给全市村小学生阅读。迄今为止,在全市村小共实施了三轮“图书漂流”活动。首轮漂流,为期1年,倡导的是自由阅读,意在激发阅读兴趣、形成读书氛围。第二轮漂流,为期1年,倡导的是师生共读,意在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将全市村小组合成3个漂流圈,为每个漂流圈配备了不同年段的30种图书,每种40——50本,确保每校每天都有2个班的共读图书。第三轮漂流,从2007年9月开始,倡导的是深度阅读,把第一轮与第二轮两种形式漂流形式组合起来进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面向村小的首轮图书漂流开始,就要求直属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参照上述形式,同步在校内年级间进行图书漂流。

在这一活动的带领下,各校掀起了读书热潮,都建立了长期的阅读机制,课外阅读已经全面进入了全市小学教育领域。特别是影响了许多边远学校或是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学生。

2.书香班级建设的策略

建设书香班级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形成儿童阅读文化圈。教育局在全市发出了建设书香班级的要求:其中明确要求班级中有浓厚的阅读氛围,有共同的读书信条,有立足实际的明确思路,有持续推进的具体计划,有富有成效的管理机制,有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的促进措施;3.班级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直属初中、小学生均图书至少3本,乡镇初中、中心小学生均至少2本,村小生均至少1本。所有图书每学期至少更换50%; 每学期生均读书至少8本。同时,确立了明确的建设思想,提出了6条建设原则、4项建设内容、10条保障措施。一年多来,全市100%的班级建立了图书角,生均拥有图书约3.5本,生均读书约35本。

3.亲子阅读

在书香家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因地制宜,针对城镇、乡村的实际,采取分层、分类推进的策略。重点以亲子共读为突破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共读的形式看,亲子共读可以是大人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自己读给自己;除了“读”的形式,还可以有表演、图画、手工、实验等等多种形式,重要的是,大人与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因此,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亲子共读可以理解为大人与孩子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

为推广亲子共读,采取了多种有效方式: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在校与在家的阅读活动,获得家长对班级读书会的支持,吸纳家长直接参与班级读书会的活动;不定期地组织家长参加专门的讲座和演讲,讲解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和方法,交流经验;创办专门性的亲子阅读论坛,由老师和热心的家长共同主持,交流亲子共读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孩子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家庭建立家庭读书会,共享图书资源,不定期地举办亲子读书活动,交流经验和方法;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专门的亲子共读活动,邀请家庭参加,在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员中招募有经验的志愿者,为孩子们读书,同时也作为共读方法的示范;定期或不定期推荐适合亲子共读的书目,介绍基本内容、适合阅读的年龄范围,以及推荐适合的阅读方法。

4.诗词诵读蔚然成风。

在教育局的大力推进下,全市小学从小诵读诗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濡染的氛围已经营造,《小学生诗词诵读》系列丛书成为海门每一个孩子的必诵诗词。其次,大力提倡、践行诗词诵读活动。2007年4月27日,组织7所直属小学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春天诗会”, 700多名师生参加了诵读表演,全市450余名校长、教师以及40余名外省市代表观摩了活动。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李庆明盛赞诵读水平“国内一流”。2007年10月中下旬,组织了面向全市乡镇小学的“我爱诵读”电视大赛,2000余名师生直接参加了比赛,掀起了又一轮的诗词诵读热潮。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学校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诗词诵读活动。如一天一首小诗,一周一曲古韵,双周一次联诵,一月一次比赛,一学期一次综合评价。

在中华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小学《英语美文诵读》和初中《英语美文赏读》本,在广泛推进英语诵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了英语美文诵读电视大赛。

为了引导广大学生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教育局组织阶梯阅读项目组成员开发了两

5.开发了两本导读课程。

1本导读课程:1到6年级的《好书伴我成长》,7到9年级的《名著导读和古诗赏读》。前者分3个学段编写,体例一致,主要版块有:推荐书目、阅读指导方案、文学类记录单、百科类记录单、诗词背诵记录单,其中阅读指导方案的内容每学期更换。初中分3个年级编写,体例一致,主要版块有:背景助读、阅读赏析、阅读体悟。实践证明,以此为抓手对于激发广大学生的读书热情、指导读书方法、引导深度阅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教育书香校园建设任重道远,我们怀揣着一颗不老童心,携着孩子们的手一道在书香的氤氲中轻轻呼吸,在童年的花园里流连、徜徉。但愿我们的孩子通过阅读,能对世界的把握多一种诗意,对生活的把握多一种温情,对生活的态度多一种优雅!

新教育任重而道远。以我们的行动口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结束我今天的发言。


互动

祝禧:这段时间根据大会的要求,是进行现场互动。我刚刚是抛砖引玉,希望各位畅所欲言。

代表:我就是感到一个矛盾,老师们的时间和学生的阅读指导怎么安排,怎么把这一工作与平时烦琐的工作很好地融合?

祝禧:把它当作是日常的工作,而不是额外的负担。给老师一个整合的时间,礼拜五中午是周联系会议,一起研究下周的共读书目,共同研讨,要给老师集体研究的时间,一周有教研时间、周联系时间。对于老师来说这就是你的工作。初期是大家合作完成。

代表:亲子共读这一块,有些家长有些拒绝思想,各色各类的家长,不但不理解而且有些反对,如何把家长带动起来。

祝禧:让老师和孩子的阅读行动改变家长,家长从自己孩子身上发现真的变了,一定会改变家长。每个学期开头的一个月,把家长请到教室里一起设计我们的学期计划,制定班级读书计划。请家长到教室里给孩子讲故事。让家长参与进来。

周会长:我听了很受启发,怎么样让孩子从小爱阅读,进入阅读状态。我有个问题,我们中国人100年以来,我们对自己的母语在认识上是出了问题的。当国门打开后,把中国落后归罪于国文。都认为汉字的末日来了。我们的语文教育遇到很多问题。我们班从幼儿园开始汉字的认读,培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所有的8岁孩子都能够看书读报,很早进入阅读状态。


新教育理想德育

主讲人:储昌楼


储:谈谈你们学校怎么做新教育的理想德育的?你们怎么理解理想德育?

教师:“品质德育”让每个孩子拥有健康的童心。二年级围绕阅读教学展开,但是他们的看法观点还在形成的初步阶段。

储:海门的“每月一事”在你们学校怎么推广?

师:一个学期我们有一个德育目标,每个月提出一项落实的切口,这个切口很小,例如“写好一手字”“和老师主动打招呼”等等,主要围绕我们学校的德育缺失实施。

储:“每月一事”的提出也有一段时间。我这里所有的素材都来自昆山市裕元小学的实践活动。

这些都是学生的手抄报、感恩卡等(欣赏)

这些报纸、信、感恩卡的作用是什么?在理想德育中处在什么位置?

新教育实验:理想的德育——“每月一事“的理念和实践

经过前期实验发现这六大行动不是分割的,是紧密联系的。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家长、德育、美育、体育、逻辑教育

那理想的德育该怎么打造呢?

零散的实验怎么结合在一起?“每月一事”是一种好的载体。

“每月一事“是深化六大行动的又一个重要载体,是体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理想的德育工作模式

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德育工作的模式8条:

1、在德育目标引领下定位学生的追求

2、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

3、在读书和日记中升华学生的人格

4、在兴趣特长中树立学生的志向

5、在榜样激励中磨练学生的修养

6、在对话场景中沟通学生的心灵

7、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8、在社会家庭背景下形成教育的合力

理想的德育概论

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例如:读书漂流角、书报夹、共享书架等

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榜样,

重视心灵的沟通、重视家校一体化

对每月一事的思考

定位:一理想德育为目标,以“每月一事”为载体,六大行动为途径的学校校本活动课程。

整合学校的思品课、学校的少先队团活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综合实践等,多“线”一“点”,以每月一事为点,主题鲜明,阶段有效。

整合“六大行动”、“六新项目”围绕“每月一事”听说读写一体化,学校家庭一体化。

每月一事主题

九月:阅读——学会求知

十月:家书——学会感恩

十一月:演说——培养自信

十二月:日记——坚持毅力

一月:吃饭——学会节约

二月:走路——遵守规则

三月:种树——学会公益

四月:踏青——走向自然

五月:扫地——学会劳动

六月:唱歌——走进艺术

七月:玩球——学会健身

八月:微笑——学会交往

九月:阅读——求知

德育主题:弘扬民族精神

案例:给家长的一封公开信

实践证明靠一个月的强化想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是强人所难,不太可能。这样做的实效是不够的,应该和其他相关的融合在一起

例如:国旗下讲话——营造一种氛围

可以和班级文化布置融合在一起。

九月——阅读

共看一部电影

共上一节好课

读绘

读写

努力形成一种习惯

四面墙:聆听墙、口才、读书、读绘

十月——家书

一次动员

一封公开信

一次讲座

等等

结合十一月的法制讲座

及时做好案例分析

我想不管多么美好的字词,如果没有让实验者真正感动,那么怎么能让老师们主动的、自发地靠近、走进德育教育?

“每月一事”如果和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就比较好操作,不会给老师带来工作负担。

最主要的是缺乏整合,发了书、开展了活动,感觉很忙很乱,但效果不是很大。所以怎么样让德育真正整合到学校的各个版块中是我们真正值得考虑的。

很多学校在真正操作的时候比较粗糙,虽然提出了很多想法、搞了很多活动,但学校只是注重结果,中间的过程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所以我们觉得每月一事的实施应该还要进一步细化、系统化。

我们教育局每月都有一个主题,新教育又来了一个主题,所以我从不增加老师负担的角度出发,召集了德育主任,商量能否将两者整合起来,但具体的操作还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操作的。为了全面发展学生,所以尝试“每月一事”。现在整合下来,老师这方面没有增加什么负担,学生也得到了发展。

光靠12件事情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整合了“六大行动版块”,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的生活细节


新教育学校文化

主讲人: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周建华


昆山玉峰实验学校,自2001年创办以来,是新教育实验引领我们走到了今天,走到了省内外。对于一所新学校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备受广泛关注,取得飞速发展,我们玉峰人真心感恩新教育实验。

一、什么是新教育实验校园文化?

1、新教育实验校园文化是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新教育实验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具有新教育实验色彩的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及新教育理念下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

2、新教育实验校园文化具有四大功能:

☆示范功能

☆凝聚功能

☆创造性功能

☆熏陶功能

3、新教育实验校园文化体现出五种价值观:

☆传播性价值

☆美观价值

☆道德认同价值

☆知识性价值

☆社会性价值

4、标志:① 地球

●纳入全球文化范围

●海入百川的胸怀

② 英文“e”

●e时代以“新教育在线”为纽带

●英文educatian

③ 行动,就有收获

●强调实践

●倡导成功体验

……

5、“YES”原是玉峰实验学校“Yes Feng Experimental School” 的简称,这是我们办学之初设计,至今仍在使用的标致。

“YES”有正确、肯定、接受、要求、需要、呼唤、帮助等意思。

1.新教育实验理念是正确的!

2.新教育实验能够改变师生行走方式,学校的发展模式,这是肯定的。

3.全体玉峰人接受新教育理念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实验,以满足师生的共同发展需要,这是不必争论的事实.

4.新教育实验始终在呼唤师生共同成长,帮助师生共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二、新教育实验学校初始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1、学校与幸福同在

2、七彩人生

3、长廊文化

4、走廊文化

5、班级文化

(二)

1、玉峰人认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2、新教育人需铭记的教育小语

3、新教育人需耕作的一年十二件事

三、以故事、成功创造和积淀校园文化

1、标牌、字画刻录的校园文化,这是初级的显性(硬)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底蕴不足的学校和师生是必须的,起提示、呼唤之作用。

我们倡导用玉峰人全体的智慧和劳动,去创造、积淀学校隐性(软)文化。

①高子阳:每年50本书阅读计划悄然实施。

②于洁:家校联系单留下爱的永恒。

③程远平:每日一贴一评感动不已

④单宇:一日一信传递家教信息

⑤陆文龙:与学生走上幸福创新路

⑥邓超:新老师飞速成长成绩喜人

⑦玉峰学子:以阳光诚信卓越走向社会

⑧日记本:书写玉峰人的行走轨迹

⑨父母:参与制作收藏孩子历史

⑩图书馆:永久保存全体师生的智慧

《玉峰新父母报》:为学生父母准备的食粮

作家:引领师生创造诗意人生

研讨会:让窗户声音持续飘进校园

评价:连续多年来自高中学校的反馈

四、让“心灵的教育”成为新教育实验校园文化的标志

1、每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都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积淀而辛勤劳动,多年来,浓厚的校园文化也会给后来者于值得珍藏的反馈。

2、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将有形的校园文化内化成无形的、永恒记忆

3、国内外名校校园文化标志(哈佛、北大)


与会代表讨论:

代表一:听了报告受到了很好的启示,周校长和我们探讨了新教育文化,怎么样把个性和共性结合起来?

在新教育理念之下,自己也许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怎么样结合是需要探讨的。

代表二:老师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那么学生又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现代人奢华的生活,什么是成功人士?结合时代特征,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摆好正确的价值观?

到北大、清华给人很肃然起敬的感觉,隐约的文化给人的感觉,按照老子的话,世上没有成功的人,成功是相对的,只要达到我们理想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追求。

代表三:听了发言很兴奋,只有行动就有收获,新教育的理念,让我很激动。新教育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有伟大的理念,应该把他们放到各个层面,形成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小学强调规范,但不能束缚。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我们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做到更好。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海门区域新教育发展专题报道


海门,江海之门,万里长江入海口北岸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一颗闪耀的明珠。海门教育,就是在这块沃土上秉承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教育思想,锐意进取,领先全省,闻名遐迩。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是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是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海门教育与新教育的联合、联手、联诀,旨在使高位走强的海门教育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使十五万海门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让阅读为区域新教育开道

20059,海门市教育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以区域的方式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首先启动的项目是“书香童年计划”。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围绕这一项目展开了“九大行动”。

行动一
实施图书漂流

图书漂流,主要是指这样一种读书活动:在教育局书香校园项目组的组织、指导下,各教育基地和各乡镇中心小学积极配合,由市青少年阅读中心将一批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有计划地、无偿地逐校提供给全市村小学生阅读。

迄今为止,在全市村小共实施了三轮“图书漂流”活动。首轮漂流,为期1年,倡导的是自由阅读,意在激发阅读兴趣、形成读书氛围。按照教育片的划分,分别配置了5组漂流书架,每组漂流书架包括学生书籍75种、375本,教师书籍20种、40本,用于指导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资料夹1个。每个漂流周期为4个星期,期满,指派专人负责按照预设路径将图书运送至后一所学校。

第二轮漂流,为期1年,倡导的是师生共读,意在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将全市村小组合成3个漂流圈,为每个漂流圈配备了不同年段的30种图书,每种40——50本,确保每校每天都有2个班的共读图书。这一轮每个漂流周期为2个星期,期满,依然由专人负责按照预设路径将图书运送至后一所学校。

第三轮漂流,从20079月开始,倡导的是深度阅读,把第一轮与第二轮两种形式漂流形式组合起来进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面向村小的首轮图书漂流开始,就要求直属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参照上述形式,同步在校内年级间进行图书漂流。

截止到20076月,前两轮漂流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首轮漂流生均读书30.4本,第二轮漂流所经班级的学生至少共读了12本。尤其让人欣喜的是,在这一活动的带领下,各校掀起了读书热潮,都建立了长期的阅读机制,课外阅读已经全面进入了全市小学教育领域。特别是影响了许多边远学校或是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学生。

行动二
建设书香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书香校园的标志理当是一个个漂满书香的班级。为了高位起步,高效推进,20068月,教育局出台了建设书香班级的指导意见——《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学生》。其中,提出了书香班级建设的理想目标是:让人类的崇高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过程目标是:1.所有任课教师、家长进一步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并采取具体行动支持并投身于书香班级的建设;2.班级中有浓厚的阅读氛围,有共同的读书信条,有立足实际的明确思路,有持续推进的具体计划,有富有成效的管理机制,有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的促进措施;3.班级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直属初中、小学生均图书至少3本,乡镇初中、中心小学生均至少2本,村小生均至少1本。所有图书每学期至少更换50%4.全体学生均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读物,产生浓厚持久的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学期生均读书至少8本。同时,确立了明确的建设思想,提出了6条建设原则、4项建设内容、10条保障措施。一年多来,全市所有中小学根据上述“意见”扎实地展开了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100%的班级建立了图书角,生均拥有图书约3.5本,生均读书约35本。

在此基础上,许多学校构建了校本阅读课程,编辑出版了主题性文化阅读读本,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实验学校的儿童文化阅读——《我在文学中散步》,汤家中心小学的科技文化阅读——《科技改变世界》,三星中心小学的绣品文化阅读——《绣品改变人生》,海师附小的童话阅读——《走进童话王国》,常乐中心小学的学謇、弘謇阅读——《张謇故事》,东灶港中心小学的大海文化阅读——《砺呀山的故事》,四甲中心小学的军事文化阅读——《我是一个兵》等。

行动三
邀请作家进校园

作家,学生对他们总是怀着一种天然的敬佩心理。邀请作家,尤其是那些通过书籍认识的作家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有机会聆听他们的报告,面对面地和他们对话交流,对于持续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邀请了几乎所有国内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来海和孩子们见面,比如曹文轩、郑渊洁、梅子涵、秦文君、还有黄蓓佳、汤素兰、王一梅、冰波、杨红樱、祁智、沈石溪、管家祺……每次作家见面会就是一次童年的狂欢,就是一次书香的节日。为了放大这一课程资源,各校动足了脑筋,充分把握住期待——活动——延伸的链效应,整体策划,努力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譬如实验学校小学部的曹文轩见面会——“在草房子中寻找飞翔的力量,先前他们通过寻人启事的方式,引导孩子主动阅读作家作品,撰写心得体会,又组织观看影片《草房子》,”“比照。见面会上,通过寻人启事锁定的幸运儿自然是夺目的亮点,而小小的游戏也颇具情趣:如果让你给曹文轩叔叔的这些书排队,你觉得哪一部该排在第一位?假如你是图书管理员,你准备把哪部书推荐给爸爸妈妈看,哪部书推荐给男孩看?哪部书推荐给女孩看?这样的话题别说孩子,就是作家本人也被吸引住了。对书籍的思考、对内涵的把握,也就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了。见面会的结束,又意味着新一轮阅读热潮的开始:描述跟作家亲密接触的情景,给拍摄的相片写段文字纪念,阅读作家推荐的好书……

行动四
倡导书香家庭建设

儿童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能力的提高,既要发挥学校、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资源,这样才能形成行动合力。

在书香家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因地制宜,针对城镇、乡村的实际,采取分层、分类推进的策略。重点以亲子共读为突破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共读的形式看,亲子共读可以是大人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自己读给自己;除了“读”的形式,还可以有表演、图画、手工、实验等等多种形式,重要的是,大人与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因此,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亲子共读可以理解为大人与孩子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成功的亲子共读的秘诀,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为推广亲子共读,采取了多种有效方式: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在校与在家的阅读活动,获得家长对班级读书会的支持,吸纳家长直接参与班级读书会的活动;不定期地组织家长参加专门的讲座和演讲,讲解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和方法,交流经验;创办专门性的亲子阅读论坛,由老师和热心的家长共同主持,交流亲子共读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孩子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家庭建立家庭读书会,共享图书资源,不定期地举办亲子读书活动,交流经验和方法;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专门的亲子共读活动,邀请家庭参加,在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员中招募有经验的志愿者,为孩子们读书,同时也作为共读方法的示范;定期或不定期推荐适合亲子共读的书目,介绍基本内容、适合阅读的年龄范围,以及推荐适合的阅读方法。

行动五
举行读书节

“好书伴我成长,好书伴我飞翔”,“读有用的书,做有根的人”,“与经典为伍,与大师同行”,“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各校都设立了读书节,每学期一次。整个读书节,各校设定的时间或长或短,但都精心策划、主题鲜明,比如有以阅读内容为题的——“打开感动这本书”,有以倡导愉快阅读为题的——“做快乐的读书人”等等。“我的阅读故事”征文、美文诵读会、书本剧表演、“书香班级、学生、家庭”评比、读写大奖赛、跳蚤书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读书节成了孩子们的狂欢节。

行动六
开展诗词诵读活动

让学生从小诵读诗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濡染,其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奠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教育局首先做的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建议,借助朱永新教授、杨海明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力量,系统梳理了中国的古典诗词和现当代诗词,从中精选了520首编辑出版了《小学生诗词诵读》系列丛书。其次,大力提倡、践行诗词诵读活动。2007427日,组织7所直属小学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春天诗会”, 700多名师生参加了诵读表演,全市450余名校长、教师以及40余名外省市代表观摩了活动。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李庆明盛赞诵读水平“国内一流”。2007年10月中下旬,组织了面向全市乡镇小学的“我爱诵读”电视大赛,2000余名师生直接参加了比赛,掀起了又一轮的诗词诵读热潮。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学校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诗词诵读活动。其中,实验小学的晨间诵读备受大家的关注,他们的做法概括起来为“五个一”,即一天一首小诗,一周一曲古韵,双周一次联诵,一月一次比赛,一学期一次综合评价。

在中华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小学《英语美文诵读》和初中《英语美文赏读》本,在广泛推进英语诵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了英语美文诵读电视大赛。

行动五
研发校本阅读课程

广泛阅读倘若不能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任由其自主发展的话,也许少数学校依然会做得很好,但在多数学校内难免会遭遇到被漫漫淡化,直至淡忘的结果。因此,全市各初中、小学均从地方课程中每周拿出了一节作为校本阅读课,并明确这节课的用途是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情况、共读经典名著等。当然,仅仅有一节阅读课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读书需求的,所以我们还要求各校每天至少安排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共同的时间内自由读书或同读一本书。这样两者结合就确保广泛阅读有了固定的时空。

为了引导广大学生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教育局组织阶梯阅读项目组成员开发了两本导读课程:16年级的《好书伴我成长》,79年级的《名著导读和古诗赏读》。前者分3个学段编写,体例一致,主要版块有:推荐书目、阅读指导方案、文学类记录单、百科类记录单、诗词背诵记录单,其中阅读指导方案的内容每学期更换。初中分3个年级编写,体例一致,主要版块有:背景助读、阅读赏析、阅读体悟。实践证明,以此为抓手对于激发广大学生的读书热情、指导读书方法、引导深度阅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行动八
改革评价机制

首先,市局将各校开展读书活动纳入了对学校评估的素质教育百分考核方案。在此方案中,鼓励学校以展示性的方式汇报师生读书成果,评价内容重现场、重过程、重参与度。其次,将广泛阅读纳入了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分值占比为8%,主要采用读书笔记展示、口语交际、纸笔测试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广泛阅读情况。第三,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学生”的评比细则,各年级段要依据《海门市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评价方案》探索适合班级实际的课外阅读评价机制。适时跟进的评价改革保证了“书香童年计划”的持续与深入。

行动九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200611月,邀请了新教育实验“毛虫与蝴蝶”项目组来海作了阶梯性阅读的指导培训,活动中,干国祥、马玲等老师通过童书介绍、上课、专题报告、现场对话交流等方式帮助广大教师提高了对童书的认识,并给了广大教师诸多技术支持。同月,邀请了苏州大学文学院的六位教授对全市教师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古典诗词培训,增加大家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提高的教学水平。二是通过专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教育共同体活动,围绕班级读书会、书香班级建设,绘本阅读,整本书的读前推荐、读中指导、章节阅读、读后交流,主题阅读等方面系统地开展了20余次的研究活动,累积了诸如《青铜葵花》、《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大林和小林》、《逆风的蝶》、《猜猜我有多爱你》等30余本书的阅读指导案例。

二、让新教育共同体构筑理想的共同生活

1.以“校长俱乐部”为载体,全力打造卓越校长群体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为了让校长都“能带头、懂管理、会经营”,教育局成立了校长俱乐部,以自由、开放、分享、合作为共同价值取向,每月活动一次为基本制度,旨在让俱乐部里的每一位校长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与风格,从经验型、管理型校长走向智慧型、文化型校长。

校长俱乐部活动在分享经验的基础上,正逐步走向项目研究合作的状态。俱乐部安排了一些校长们最迫切需要的合作项目,比如,如何使学校实现理想的校本发展,分成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等专题,进行合作性研究。校长们共同组建开发小组,开发了系列的地方课程资源,供全市的所有学校分享。特别是在校长们的积极参与下,构建了学生学业多元评价体系,在俱乐部活动中,大家形成了共识:在小学阶段要充分发挥评价正向激励、确立信心、体验成功等功能,而不是甄别、选拔功能。校长们在一起探讨了即时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竞技性评价、累积性评价、目标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奖励性评价等各种评价类型。充分认识到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关键在学校和校长,特别是成长文件夹(档案袋)的建立,虽然老师们辛苦了些,学校付出了一些必要的代价,但是,这对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学习自我反思,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样,迅速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整体联动的良好氛围

正是利用校长俱乐部这一特殊的平台,努力探索着成功校长的成长机制,研究铸就有思想的校长的重要路径。校长俱乐部只是一个平台,在分享交流中激发灵感,在合作研究中迸发智慧,更重要的是促进所有的校长能走向自主创新的专业化发展之路,让校长们与自己所带领的学校同成长,让思想与行动同行,为海门的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化、均衡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2.以“打造理想课堂”为任务,深入推进基础学科建设

海门市区的12所中小学都是省级示范初中或实验小学,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都比较高。海门区域教育共同体作为一种“实践共同体”,构建起的是一种新型校际合作的横向与纵向双轨制教育发展平台。即在市区直属学校高位发展层面上,打破学校界限,以学科建设为任务,以特级教师或大市级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由相关学科老师组成的教学共同体。另外,还在城乡学校之间联动的层面上,由教研员牵头,建立一所城区学校带动多所初中、中心小学和村小的联合体。通过整体联动,开展互助型项目,全面提升乡镇学校教育发展水平。这两种共同体的运作,主要是靠项目推进的方式来展开的,在共同体的集体活动中,大家信守规则、分工协作、沟通信息,逐步形成了共同体的基本运行范式。

打造理想课堂、开展学科建设是区域教育共同体活动的重点任务,各学科共同体,针对本学科的特点都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举办了各具特色的活动。

比如,从2006年9月到2007年5月间,共组织了7次由97名市级骨干教师分片对全市所有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集体备课,完成了3门学科所有教学内容的解读与设计。

为了保证备课质量,从教材解读、片断设计、作业布置三个方面制定了备课标准,从主讲教师和参与教师两个层面规定了细致的活动流程,并打通了集体备课与校本教研的联系,要求所有学校在集体备课后必须进行一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研究内容及时上传至“新教育”相关学科的交流区。实践证明,这种基于同一标准、统一内容的全市性研究活动浓厚了合作交流氛围,对于整体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广大参与教师的反馈意见来看,对集体备课的满意度达100%。97位主讲教师也表示:这种集体备课挑战性很强,很辛苦,但真正经过以后又觉得所有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因为在影响一个片教师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

2007年3月,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分别在海南小学、三厂镇中心小学、货隆镇中心小学、东洲中学、海南中学、能仁中学、实验学校举行了课堂教学范式展示活动,全市所有教师都参加了观摩活动。事后,将详细的教案和构建的一般教学范式和操作要领发至各校。从事后的反馈来看,此次活动的影响巨大,许多教师竞相仿效,引发了长时间的讨论,同时推动全市中小学的校本教研。

3.以送艺下村小为切入口,推动乡村艺术教育发展

位于偏远农村的村小,普遍缺乏专职的音乐、美术教师,也少有能胜任音乐、美术教学的教师,音乐、美术课不是被敷衍而过就是形同虚设,以致村小的孩子无法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为了提升农村艺术教育的质量,培养村小学生的艺术素养,围绕区域新教育共同体的工作目标与要求,构建了新型城乡联动艺术教育共同体,即由七所直属小学的艺术教师,双周至少送艺下村小一次,一年时间,为每一所村小排演一个大合唱、一支集体舞,举行一次专题美术作品展览。这样的活动将坚持做三年,试图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让村小学生共享优质艺术教育资源;二是使送艺过程成为培养乡村教师的鲜活案例与生动现场,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也提高直属小学艺术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推动城乡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局将以累计送艺下乡的时间,作为下乡支教的方式,以不断激发直属小学艺术教师送艺下乡的工作热情,确保活动的有效性。许多艺术教师克服自身教学任务重的困难,积极参与“送艺下村小”活动。他们从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器材的准备,都作了精心安排,做到切合村小实际,有的放矢,在辅导中因材施教。经统计,一个学期,各直属小学送艺下村小共活动39次,已送村小57所,占全市村小的85%,完成或在排演的文艺节目近百个,美术辅导课100多节。每当送艺教师来到村小,师生们仿佛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共同体的核心组成员还开发了“海教艺苑”网站,成为师生发表艺术作品的新天地。

除此以外,各学科共同体根据自己的学科特征,各自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探索性活动。体育共同体组织的球类俱乐部活动,使全市所有的小学都建起了球类俱乐部,市区学校之间还建立了球类俱乐部联赛制度,为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在全市推进了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共同体组织开发了“江海文化”、“绣城之旅”、“状元故里”、“海港文化”等地方资源包,组织了以金点子小发明、科技小实验、电子小报、拼贴、泥塑、造型、工艺、烹饪等为主要内容的智能杯“小巧手”比赛,搭肩了多样化的展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舞台。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教育共同体成员不断加强实践反思,增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分享与交流,不断改造师生的教育生活,使学生有着丰富的阅读生活、道德生活、艺术生活、体育生活、劳动生活,让新教育的理想教育生活转变成了现实。

三、让“每月一事”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每月一事”,即每月重点养成一个好习惯。在每月“好习惯”主题的确定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依据《新公民教育指导纲要》、《海门市小学生习惯养成20条》,立足各个学校实际面临的习惯养成问题。(2)主题的内容要从一件非常具体的小事展开,实施过程中,还要在更高的层面上不断丰富完善。(3)主题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知)、主题实践(行)、主题研究(展示)、主题随笔(反思),甚至聆听、口才、网络等路径,把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贯穿其中。从今年9月份开始,确定下半年“每月一事”
的主题分别是:9月,阅读——求知;10月,家书——感恩;11月,演说——自信;12月,日记——反思;1月,吃饭——节约;2月,走路——规则,并附有具体的样例。

为了在全市层面上落实“每月一事”,通过协商,确定了有关学校为“每月一事”的实验学校。要求实验学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样例,月底及时总结出富有特色的习惯养成案例,通过网络平台供更多的学校借鉴。其他学校也可选择其他主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依托骨干教师及典型案例的过程性引领,及时总结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打造本校习惯养成的特色。

与此同时,把习惯养成变成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把抓教师习惯养成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校出台《教师一日工作规范》,从教师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入手,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发挥教师在习惯养成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市局组织力量及时通过海门电视台、《海门教育周刊》等阵地,进行正面引领,树立教师中好习惯的典型。我们还要求学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作用,有选择地围绕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题,以沙龙、访谈等形式,交流家庭教育中养成孩子良好生活习惯、作业习惯的经验。最近又确定:2008年初的海门市“家庭教育日”即以“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为主题,由各个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教育活动。

四、让新教育网站成为海门新教育人的精神家园

与新教育实验同步建设的“海门新教育网站”经过共同努力,已经形成了“特色活动”、“书香校园”、“师生随笔”、“理想课堂”、“幼教特教”、“习惯养成”、“名师在线”等7大版块。由于网站聘请的版主均为海门市教育行政或业务骨干,由他们编辑、上传、管理的各种信息往往具有权威、前沿的特点,更由于一种教育理想的追求,“海门新教育网”吸引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访问浏览。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新教育网站成为海门新教育人的精神家园,通过网站进行交流分享,已经日渐成为每个海门新教育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除了新教育网站外,我们还与海门日报社合作创办了“海门教育周刊”,每周有四个版面发表中小学生的习作,与电视台合作举办了每周一期的“成长在线”,及时播出师生成长的历程和故事。

区域新教育实践让海门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海门新教育人正努力让新教育为素质教育开道,让师生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坚信新教育作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必将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海门市教育局

20071118


关于新教育实验区运作的再思考


建议本市教科室,在11月24日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注意结合运城会议的有关精神,调整本市新教育管理意见,全面思考新教育实验区的运作。

注意整合新教育研究院与新教育研究会的有关工作思路,依托新教育研究院组织实施有关培训工作,推动实验学校和广大老师教科研素质的提升;依托新教育研究会就“新教育实验”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模式作深入探索,促进素质教育思想行动化、具体化、系列化的进程,让新教育为素质教育开道,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作出贡献。有效组织本市的教科研方面的研讨交流和展示活动,推动广大教师成为有思考的教育工作者,推动骨干老师力求成为有思想的专家,引领参与新教育的共读共写共生活及相关具体活动,共同打造新教育共同体。

1.保持与新教育研究院的联系。在新教育实验区运作的有关培训方面,落实新教育研究院业已明确的实验区培训要求,了解具体要求,及早实施具体活动;继续适时选送代表观摩和参与新教育小学的开放活动,通过本市再培训借鉴有效经验指导本市实验学校工作。

2.组织参与新教育研究会的项目联盟。要求各实验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拟参与的(新教育儿童理想生活方式;新教育理想德育、新教育学校文化、新教育有效课堂、新教育书香校园等)项目联盟,有效参与相关实验学校间相互协作进行项目攻坚的共同体活动。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本市能够总结提炼和推出高品位成果的核心团队。

3.推动实验学校切实开展研究和积极参与教育在线论坛的网络交流。落实本市新教育课题研究管理意见的有关要求,确认本市能够坚持有效参与新教育实验进程的学校,同时推动各实验学校和广大老师建立和优化主题帖子,并根据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的进展和“十大理想”构建,组织参与研究会发起的主题论坛安排的展示和交流活动。

4.充分关注理想课堂项目研究并定期组织优课展示。“有效课堂”的研究应该是教师的永恒主题。要从价值观和教育思想的层面研究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使理想课堂的建设始终处于动态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基础上,定期组织本市的研讨交流和展示活动,参与研究会每年组织的优课展示或评比活动。

5.参与研究会每年一度的论文评比,尽可能选送最优秀的论文。今年论文评比的主题是“有效课堂”。由于种种原因,本市报送的参评论文质量不高,要继续组织报送参与研究会的补评,要求各学校选送和上报的截止时间是12月20日,电子稿和书面稿(一式三份)。明年新教育研究会的论文评比主题是:每月一事。请大家在未来的一年中,把“每月一事”做深、做实、做细,做出实效。注意积累其中的各种案例,对发生的各类故事,作理性反思和理论提升,共同把“每月一事”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6.推动各新教育实验学校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根据各实验学校研究进展和实验区既定计划,确定一些专题性展示研讨活动,组织相关学校一起参与交流、展示、研讨。及时推广实验的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成新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附一年的各种活动剪影和图片),于每年的12月31日前,向新教育研究会秘书处以电子文档的方式报送。

此外,还应注意在全市发现有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的新教育实验工作者,协助新教育研究会发展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的会员;充分了解《新教育读写月刊》及新教育推荐的其他书刊作用,根据本校实际,尽可能征订和有效使用,不断接受专家引领,及时展示自身成果。


关于新教育有效课堂论坛发言的再梳理


自从1982年初大学毕业后就养成了授课之后自我反思的习惯,这次在海门受命主讲新教育有效课堂论坛之后当然也不例外。

回忆起来,会前的准备不能说不认真,但是临场发挥却是很不理想。客观原因之一是在会议开始前发现带来的电脑无法与会场的投影仪匹配,会务组给出的电脑又是极为陈旧且没有ppt程序的,因此由于拷贝文件、安装程序方面而延时20多分钟;主观原因则是自己准备的内容太多,发现设备故障耽误时间后的应变能力又太差,仍然按部就班根据准备的文稿演绎,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如果将讲座内容重新梳理,则思路会较为简明,效果应该能够改观。

以下是会后重新梳理的发言思路。


作为姜堰市教研室负责人,我自2001年11月开始,逐步了解朱永新先生的理想教育和他的新教育实验研究,在本市着力推广有关新教育实验理论和实践的课题工作。

期间,由于理想课堂的特殊地位作用,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我市的中小学教师近年来参与了局长张逸群先生领衔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该课题的核心成果,就是获得了姜堰市科技进步奖的《姜堰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含评价标准)》,该《常规》总则确认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求理解和实践理想课堂的“六度”原则。

这里介绍的,就是在本市广大老师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所积累的点滴认识。

朱永新先生明确的理想课堂标准,以及我所理解的相关核心内容:

一是参与度-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二是亲合度-师生平等合作交流。

三是自由度-课堂宽松和谐自然。

四是整合度-知识方法能力目标。

五是练习度-引领发现体验实践。

六是延展度-着眼关注社会生活。

《构筑理想课堂标准之我见》(《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收录)——

构筑理想课堂,必须明确“理想”的标准。这个“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为此,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整合度与参与度。这里的“整合”,即课标体系框架内的知识整合、书本知识与相关实际的整合,以及理论实践知识与学生认知实际的整合;所谓“参与”,则是坚持师生共同发展前行的主体意识,并以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全员全面全程参与教学。

其次,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为此,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

再次,要优化教学效果和巩固提升。为此,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教学效果巩固中的练习度与延展度。这里的“练习”,需要有效建立和到位运用类似于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反馈与调控机制,恰当认识处理预设与生成;所谓“延展”,则是要着力引导学生善于将所学知识向“两头”延伸,理解把握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运用效能,分别都联系于客观实际。

研究和实践理想课堂的构筑问题,需要创造性地思考诠释、充实内容,并付诸实践,需要我们结合所在地区、学校、年级的特点,以及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实际等,克服传统教学“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弊端,力求使得课堂教学具备“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特点,使之成为优化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理想载体。

我们要以全新教育思想(创新力)审视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行为:

一是新的人文观,传统教育仅仅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现代教育的实施则应该由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发展,要关注人的个性;

二是新的知识观,传统教育强调的是主观的静态的滞后的知识体系,现代教育倡导的是客观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知识载体;

三是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的课程就是制度,甚至是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的国家意志,现代教育强调创造,强调师生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和创造者。

其实,我们所说的“六度”理想课堂,概括起来很简单:关键就是要实施“有效教学”。

省教科院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杨九俊先生:课程改革强调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关注教学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注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动有效的学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表现(关注主体性和参与度);

有效课堂应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和平台,激活学生思维(关注思维度);

有效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能够有效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实现深刻的情感体验,现代人才所需要的相对完整的知识建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

有效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应该积极探索尝试和努力践行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各式学习方式和学习迁移方式(教师组织的教学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实际)。

世界级大师,美国博士鲍里奇先生:所谓有效教学,多为实证研究得出的常识性知识。

一是课堂管理。“流畅”,是好的教学过程必然的特征和必然的结果。为此需要:事先约定规则,即立法三章;确定顺序,即按部就班设定程序,引导学生看一知二——随时了解接下去该做什么;低调处理,即遇到调皮学生打断正常教学,可以“不理他”“待会儿再说”。

二是学习氛围。创造好的学习氛围,需要热情加控制。相对学生而言的主体意识,“跟跑与管理”。课堂教学也是组织行为,也是社会化行为。

三是教师教学理念取向。这决定教学过程结构,因而决定教学效度:是“管理”还是“引导”为中心——有的老师课堂上只知道关心琐碎小事;教师教学策略,有直接与非直接教学法,直接传授知识还是引领学生建构知识;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后,如何综述各段内容。

四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要引导学生非常集中于学习过程,要给学生以足够的练习机会,并给以随时反馈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要立即作出反应,并合理监控和调控。

五是传授知识。注意到学生的高成绩是教学直接目的。为此需要逐步给学生反馈,确保你的要求高出学生实际水平一点点,并需要关注节奏和随时调控。

六是多样教学手段。为引起学生注意力(这在美国是大问题),需要讲究手段的运用。比如,讲动物寿命,可以设问,“乌龟可以活到200多年,我们为什么不能”,由此引发兴趣;再如强调所讲的将要考试;有效做法还是力求讲得有趣,不断提出开放性(多元结论)集中性(单一结论),或者讨论性与结论性问题等,具体形式,可以酌情交替运用。

七是与理解有关的策略。组织结构的手段,串连思想的手段,举例说明,举一反三等。关键实例得当,才有效度,并不断总结、复习,使得分散知识整体化-整合和建构知识。

鲍里奇先生在其专著《有效教学方法》中提到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

1.清晰授课: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2.多样化教学: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

3.任务导向: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专家的阐述表明: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这些道理,说说容易,做到则很难。但是无数成功教师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对理想课堂的探索思考和实践,我们完全能够有所作为。

构建理想课堂和实施有效教学,需要建树现代化教师意识(本人10月19日发布的随笔:《教育现代化,首要的是观念现代化》),由此才能引领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才。

一是课程建设意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安排课时计划;在课标框架内和广阔生活背景下,切合学生心理和认知实际,全面理解有效落实课标要求和教学建议;结合本地本校本班实际,力求创造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特色;注意贴近地区和社区实际,开发和优化校本课程,以期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

二是终身发展意识:老师需要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同时,关注自身的终身发展能力,明确切合自身实际并能够激发自身潜力的成长目标;老师所在的学科组、教研组、学校和地区,应该分别构成各个层次的学习研究的共同体,老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老师与校长之间,老师同行之间,应该是合力打造学习研究共同体的合作关系;老师应该注意问题即研究,行动就有收获,切实行动本身就是不断收获的过程,充分关注草根教研和教育科研,不断研修不断提升自己。

三是信息教育意识:优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尽量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教学实际需要,适时使用各类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丰富教学资源,注意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广泛采集和加工处理有效信息,丰富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成果,积极参与网络交流,促进自身学习载体的优化,以及学习借鉴途径的拓展;广泛参与各类教育论坛的研讨,随时总结和不断提升已有教学经验体会,充分展示自身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期有利于自身发展后劲的持续优化。

构建理想课堂和实施有效教学,关键要求是教师切实建树高品位理想。

——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手中有目标,坚持深入研究,实现到位的整合度及参与度。

——有理想的教师,才能眼中有学生,坚持深情关注,实现到位的亲和度与自由度。

——有理想的教师,需要心中有事业,坚持深度追求,实现到位的练习度与延展度。

个人以为,老师相当于渡工。渡工有借机打劫、谋生职业和同舟共济三种,你愿意做哪一种?确认与学生携手共进,才能以终身学习研究意识,实现共同成长前行的目标。

上个世纪的知名教育家陶行知:

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之活人。

现代化教师意识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自觉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教师专业发展。

为适应新教育转型,新教育实验姜堰实验区在9月份筹划过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沙龙。以此为标志,开始实施姜堰实验区管理模式的新的基本构想。这就是,引领本市有志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和老师,尽可能到位理解和实践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要求:

满足教师专业探索与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和思考的需要,邀请一线教师队伍中有影响的成功教师(山东孙明霞-迎春花开和河南李作朝-校本教研站长)讲学;

组织协调专业实践与同伴互助,明确管理意见并采取有效举措,鼓励有关实验学校和广大老师主动参与网络平台等各类交流和展示,推动全市老师合力打造学习研究共同体;

为各地各校广大老师提供引领和促进自觉进行专业提升与自我研修的平台,激发一线老师自觉优化研究意识与研究素质的发展内催力,这也是教师能够有效专业探索和专业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5:08
《读写月报·新教育》

  
  
  思想生根,根深叶茂,茂树生花,花开中国,这是中国最好的教育杂志,一份有社会影响力的杂志。
  期待各位朋友,2011,和新教育一路同行,72元,见证中国教育的探索与发现。
  邮发代号:44-72
  全年订阅:72元。
  
  他们说:
  卢志文:《读写月报 新教育》,你的真名叫“高效掌上师范大学”。
  窦桂梅:“《读写月报 新教育》,一份给我力量的杂志。”
  薛瑞萍:不知不觉中,有了文字,先给《读写月报 新教育》;不知不觉中,在谁家发表,也比不上在这里发表更让我有成就感。
  郭初阳:如果只订阅一本教育类杂志,那就是《读写月报 新教育》;
  蔡朝阳:《读写月报 新教育》的光来自内部。她自身发光,于是我们读者的内心也开始发光。
  梁卫星:《读写月报 新教育》既洋溢着深沉的教育理想,又充盈着深刻的现实关怀。
  ......
  《新教育》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818571642
  《新教育》教育在线板块:http://bbs.eduol.cn/list_69.html
  
  也可淘宝网店订阅:http://store.taobao.com/shop/vie ... 88179874013&amp;user_number_id=581566194
  
  也可建行转账至:6227 0038 1819 0141 288 户主 李玉龙
  或工行转账至:6222 0244 0200 6582 195 户主 李玉龙
  
  也可邮局汇款(全年72元)至: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高攀路7号桃李园1—1—6—22 李玉龙 收
  
  如果选择转账或汇款,请您一定在汇款后发邮件或电话028-88008828 85234326告知您的汇款时间、金额和订购份数、姓名、详细地址、联系方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5:09
《读写月报·新教育版》第二期精彩语录

一、最精妙的词:

1白搭

简言之,负数课堂,就是上还不如不上,整堂课学生收获为负数;零课堂就是上和不上一个样,近似于零的收益,白搭的是学生的时间……

――李玉龙《通往正数课堂》

2

本届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殊荣砸在了我头上。

――李勇《一个人的成长》

3整得欢

于是大多数人立足于依靠自己,ABCD,子曰诗云,一个劲整得欢。

――周迪谦《醒后》

4一片和谐

不需要争论,没有悬念,没有竞争,班级的气氛一片和谐。

――郭初阳《<我选我>之后》

5一课成名

如“赛课”机制造就的“一课成名”,很可能是对青年教师的拔苗助长……

――王丽琴《一直年纪小――我的教师专业发展自传》

6主儿

先秦与宪政,这两个在时间上相差几千年,距离上相隔十万八千里的概念怎么能联系到一起呢?这是我当时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的事情。于是我断定,这又是一个靠侃大山赚取课时费的主儿,所以我选择了逃课……

――法学公子《萧瀚的课堂:一个本科生的亲历》

二、最精当的比喻:

1、看云的智慧。

都说看云不会做人,其实我做人最智慧了——我只和要紧的人搞好关系,结为死党。

――看云《爱,需要回流》

2、狼和羊。

一只狼领导的羊群,能够打败一只羊领导的狼群。

――卢志文《从管理者到领导者》

3、信和信皮。

本来,得到一封信的真正意义在于打开它,知道它里面的内容,这是白痴都该明白的道理。可是我们教育的学生有多少东西是信封里面的呢?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头脑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信封,可真正打开过的寥寥无几,这样的人一生将会怎样或者能做什么?

――周迪谦《醒后》

4、洋葱。

每个人的内心都像洋葱,一片一片剥下去,也许会有一片令人泪流满面。

――刘国梁《教育,心灵之路上美好的相遇》

5、贞操。

在我心目中,教育应该是现代社会最后的“伊甸园”,如果连学校也沦落在功利与铜锈的染缸中苟延残喘,那将是世界的末日,人类的悲哀!为了我们心中的“圣地”,为了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每一个校长都必须恪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后的“贞操”!

――张萍《理性的管理者和积极的布道者——关于校长定位的思考》

6通道。

为孩子打开深入文本的通道。

课堂设计本来就没有给孩子的“自选动作”提供多少空间,大量的“短、平、快”式的课堂对话也更多的是问题和答案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而且有些时候教师又急于提点和总结,这就大大压缩了课堂的张力空间,使得课堂只能在一个扁平狭小的通道内局促地向着教师的预定目标行进。

――李玉龙《当一回盘古,写一个神话》
  

三、最感动人的话语:

“一直年纪小”,其实是一种值得珍惜的状态。自知无知,自觉无能,才能保持一种婴儿般的吸纳能力,少年般的生长状态。至于与此偕来的沉静、淳朴、清澈、诚实等等,都是我想一生拥有并终身保持的品质。因为,“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事物没有太多既定的框框,心很柔软。”

――王丽琴《一直年纪小――我的教师专业发展自传》

四、最悲惨的自画像:

那些光鲜的所谓荣誉背后,站立着的并非一个拥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真正的教育者,而是一个脸色苍白、伤痕累累、麻木而自卑的失魂者——决不是理想中的我。

――钱佳音《走过——对一份教育杂志的访问手记》

五、最懒惰的老师:

对应试教育来说我绝对就是那样的“偷懒取巧”或“消极怠工”。“我能干点什么呢?”一遍又一遍叩问自己。在我什么都不能干的时候,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怠工,急流勇退。

……我想,当年大炼钢铁,如果多有几个人消极怠工,少几个人去“力争上游”,或许今天的松树柏树就多几棵,生态环境就好几分。

――周迪谦《醒后》

六、最煽情的文字:

当我在子夜在凌晨阅读他们而欲罢不能,当我用颤抖的指尖书写文字,里尔克的诗歌像旗帜一样在我耳边呼啸——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钱佳音《走过——对一份教育杂志的访问手记》

七、最严厉的要求:

“凡是要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也当完成。”

或者再直接点:

“凡是要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也当完成。”

――王思勇《最体贴的教育――体验主义的宣言》

八、最富有哲理的语言: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钱佳音《走过——对一份教育杂志的访问手记》

九、最深刻的现实反映:

在部分地区,由于学校的升学率高低与考试成绩排名已经成为影响校长的晋级、名誉及地位等切身利益的重要因素,因而,学校的升学率高低与考试成绩排名自然就成了许多校长的关注焦点和实际上的首要工作目标,通过连续不断的考试安排来强化教师的应试指导意识与指导技能便成了部分学校教学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同理,在部分学校,由于所教班级的升学率高低与考试成绩排名已经成为学校考核与评价教师的一项基本依据,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奖金、晋级、名誉及地位等切身利益,因而,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排名自然就成了部分教师的关注焦点和实际上的首要工作目标,通过日复一日的考试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也就成了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久而久之,考试便成了部分校长和教师不能丢弃的一种基本手段,甚至成了一种惯常的学校生活方式。至于这样的考试以及以掌握考试知识点为内容的大强度、高密度的应试技能训练是否会妨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不在校长、教师的关注范围之内了,因为这同校长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并无多少利害关系。

其结果,校长和教师也许能通过考试而获得利益(有时也未必能获得利益),学生却因考试而备受折磨(在某种意义上,校长和教师自身也备受折磨)。

――吴康宁《为什么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
杂志论坛:http://bbs.eduol.cn/list_69_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5:10
《读写月报
新教育》2011年第4期目录及专题导读
——看板——杜杨雪
——封面——让我们停下来
唱一支歌吧
一列青春,呼啸而过
老伯牙
不只是青春愤怒
红色的蛋
歌声串起的记忆
许薇
一支曲来一段事
刘恩樵
不愿消失得太快
夏昆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
暮春时节,春暖花开,换上单衣,约上二十岁的小伙子五六个,十几岁的孩子六七个,十几人一块儿,到城南的沂水中洗澡,洗完澡,再到河边的舞雩台上吹风,在和煦的春风中唱歌,兴尽而归。这是三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为我们描绘的理想的教育场景。时至今日,大多数时间,教师的日常工作远离田野,在围墙里的学校上课、听课、改作业、评试卷……充满琐碎的劳绩。然而,如先哲所言,充满劳绩,仍要“诗意地栖居”。无论工作多忙,总要有一个时间,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吧。
——课堂——
看到了眼神和心灵的异样之光
——《后羿射日》课堂实录
执教邵坤

点评 李玉龙
【点评】心向学生那畔行
李玉龙
——方法——
还可以这样
王东
好老师可以避免的课堂错误
【美】伊丽莎白·布瑞鲁克斯
——行者——
回到“差生”
张楼军
——新教育专区——
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
朱永新
观察,记录,思考
——2010年度网师班会文章精选

魏智渊
——茶座——
漫谈生命意识
——高一人文讲座(柒)
周迪谦
化肥教育
蔡兴蓉
青年教师小叶的最后一天
老木
我的大学
小吴
回忆我的私塾生活
吕翼仁
学习水蛭
覃里雯
哲学课
徐则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5:11
《读写月报 新教育》赠刊通知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让《读写月报 新教育》更好地服务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走近现代教学,同时,让更多的作者朋友读到本刊,了解本刊、了解本刊用稿要求,为本刊支持更多好稿件,《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社领导决定向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赠送第二期《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以后每期杂志,都会适当安排一些赠阅。请朋友们互相转告,把自己的地址留下,包括姓名、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及个人博客,以方便编辑到博客采稿。截止日期200858




《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立足教育实践,呈现真实的教育场景和教育困惑,以纯粹的教育专业视角展开专业探索,以教育中的真问题来引导深度思考,还原教育的智慧思想与生命质感。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类教育专业月刊,邮发代号44-72,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424,国内统一刊号 CN 36-1049/H,全年订价 72元。







全刊共十个栏目:
【专栏】——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每期五篇。呈现国内教育界重量级人物的独家视点,目前专栏作者有全国知名教师看云、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育学者李政涛以及杂志执行主编李玉龙。



【封面】——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每期三到六篇。围绕一个专题,对一个问题进行集束式的全面解析,不但有犀利的批评,也有知性的觉悟,更有理性的建设。每期专题将会提前公布,征集文章。同时也欢迎各位朋友提供讨论话题。




【叙事】——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每期三到五篇。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故事。在具有丰富教育元素的故事中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过程。注重故事中教育的含金量,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察、教育思维、教育行动以及教育反馈等。




【案例】——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每期一篇案例,两到四个点评。一个有争议的案例,一番有交锋的评论,众说纷纭的多元解读紧紧围绕教育的核心。也许观点各不一致,但是交流却已经发生。




【方法】——如矿出金,如铅出银



每期四到五篇。可迁移、可操作的有思想的技术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一线教师从实践中来的教育智慧和科学方法,以可亲可近而清晰明确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未必追求各学科内部的知识架构,始终追寻通往个体成长的教育道路。




【课堂】——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每期一节课堂实录,一到三个点评。再现课堂教学实景,追问课堂教学理念,剖析课堂教学环节,解读课堂教学细节……为奔赴心中的理想课堂而不断推陈出新,为通向未来的精神世界而不惜穷究到底。我们不能保证每节课都是成功的,却应懂得每一分辛勤努力都是筚路蓝缕的尝试,更应相信每一份批评肯定都是思辨实践的诤言。




【行者】——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每期一篇教育“自传”。那些教育探索者,将他们曾经面对的问题,曾经痛苦的沉疴,曾经艰辛跋涉的历程和曾经领略生命风景,都一一讲述,铺展成一条通往教育深处的蜿蜒之道。他们未必确信,昨日的披荆斩棘定然变为通衢广陌;他们只能确认,曾经走过,并且继续前行,因为他们一直都在路上。




【校长】——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每期一到两位校长介绍。一个怀揣教育理想的校长,会给一所学校带来希望,会让一群教师、更多学生实现梦想。抛开刻板繁冗的套话,让教育管理者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可以讲教育管理案例,可以谈教育管理心得,也可以论教育管理的理想追求。平实切近的语言,清晰明快的线条,勾勒出你想不到的校长肖像。




【茶座】——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每期三到五篇。博至万物,微入尘芥,以教育为核心,以生命成长为关键词的一切都是茶座的内容。无论你来自哪里,位居何处,也无论你的身份、性别、职业,只要为着教育来的,都是座上宾、茶边客。




【家园】——金尊酒满,伴客弹琴



读刊心得,编辑手记。一寸文字一寸思,字里行间,是教育这块磁石将你我吸引;往来之间,是教育这座桥梁将你我连接。




★长期征集以教育为核心的寓言、故事、笑话、谜语等“段子”,用于文末插接和漫画素材。




投稿信箱:new_education@126.com



本杂志投稿人QQ群:24066049

联系电话:028-85234326
联系QQ 779280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5:11
向你推荐一本杂志:《读写月报•新教育》又到一年一度订阅报刊时。向你推荐一本近期我一直在看的杂志:《读写月报•新教育》。报刊代号:44-72 。绝对是国内教育类杂志中能让你耳目一新的。2009年第一期将有重磅!   

    它的前身是《教师之友》。

    围绕在它周围的,是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

    执行主编李玉龙。责任编辑童蓓蓓(早几个月其实还有一位范美忠)。童蓓蓓网名午后的水妖,也叫小狐,绝对是一位不让须眉的才女。

    它的作者群中有这样一些人:蔡朝阳(阿啃)、郭初阳、魏勇(刘支书助理)、朱华贤、朱永新、薛瑞萍(看云)、卢志文、刘铁芳、李政涛、干国祥、梁卫星、张学青……

    看朱华贤的文章,你会知道哪些课文是不该入选我们的中小学课本的。——几年来读过朱华贤的许多文章,现在才知道他曾经是午后的水妖的语文老师。

    《读写月报•新教育》会给你些什么呢?当然是思想和观念。它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启蒙者,它将带给你变化,甚至有可能颠覆你。千万不要轻视蔡朝阳、郭初阳和魏勇他们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有一篇改写自苏轼《书戴嵩画牛》的《画家与牧童》,牧童为画家戴嵩的《斗牛图》指正:“两牛相斗时,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戴嵩听了非常惭愧。朋友,你也一定听说过这个是吧?郭初阳老师在《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中告诉你:改写者以外行对艺术低层面的理解,在虚构中矮化了戴嵩,将名画家降格到不如山野牧童的地步,就这样用相当糟糕的方式,把不高明的见解灌输给了孩子们。

    不要误以为这只是一本语文类杂志。绝对不是。当然,你也能从中看到语文,甚至课堂。但就算是课堂,它也不是技术,而是思想。就算是技术,它也一定是有思想的技术。

    如果你是语文老师,那么,请看《读写月报•新教育》;如果你是一个小学语文老师,那么,非看《读写月报•新教育》不可;如果你是家长,那么,请看《读写月报•新教育》;如果你是一个小学生的家长,那么,非看《读写月报•新教育》不可。

    要是你喜欢读书,你会欣喜于从中知道许多书名。那些真正的读书人,简直是在联手为你提供一份不可多得的书目。

    你甚至可以了解一些电影。比如,你发现,有N个老师不约而同给学生看同一本电影:《死亡诗社》。

    总之,《读写月报•新教育》将教给你平等、民主、尊严、宽容、博爱、人性、思辩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

    记住了:它什么都教你,就是不教你应试,永远不会教你应试。

转自苦李博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5:12
淮外承办“福纳英文化巡礼—中国教育名家报告会”
作者:若尘   

        
    2011年5月7日-8日,由扬州福纳英文化教育培训机构主办的“中国教育名家报告会”在翔宇教育集团淮安外国语学校举行,名师示范课堂教学,名家论道课堂改革,为来自楚州及周边县区的数百名老师奉上了一道道心灵的盛宴、精神的佳肴。
    7日上午,在报告会开幕式上,淮外校长朱建文、楚州区教育局局长胡金浪先后致辞,卢志文总校长以公益嘉宾身份作题为“课改,向着明亮那方”报告,剖析教育实质,诠释理想课堂,明示课改方向。福纳英文化公司项目总监马飞亚主持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淮安市楚州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葛加顺、教育局副局长咸勇,资深媒体人、《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主编李玉龙,扬州福纳英公司总经理潘中耀。
    江苏省特级教师、淮安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王奎生老师应邀执教初中英语课堂。课堂上,同学们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勇于展示,其蓬勃、昂扬的精神风貌为卢志文总校长的“课改理念”作了鲜活而有力的诠释。
    8日上午,资深媒体人、《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主编李玉龙作“通向正数课堂”专题报告。 “女教师为什么一年四季穿裙子?”“怎样让猫吃辣椒?”“如何看待‘况且’的另类造句?”李玉龙老师的开场白别出心裁,他抛出一连串新鲜而有趣的问题,通过互动,妙入主题,并引导大家反思:我们真的了解孩子的需求吗?我们每天给孩子的东西,他们喜欢吗?我们喜欢探究孩子成长的秘密吗?李老师认为,对课堂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据此,他重点围绕“课堂的效度”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他提出:课堂有负数课堂、零课堂和正数课堂之分,并援引案例加以佐证。李老师还从权力、内容、形态、审美、对话等方面探究了“课堂不出彩”的主要原因,强调理想课堂应走向开放、锁定问题、加强对话,着力打造过程和路径,通过打开“学生”这个开关,让“课堂活水汩汩流淌”。
    下午14时,兖州一中原校长,第四届全国十佳中学校长、中国名校共同体理事会副理事长杜金山结合自身经历,以“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为题,讲述了自己在教改道路上关于“途径与方法”的探索实践。
    “教师的专业权威甚至不如司机,因为谁都可以评价,甚至指导。”“教师要带着火把进课堂,做课堂的纵火犯。”在分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杜校长强调了“课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生动的比喻阐发教育理解,表达教育主张。他系统梳理了课改的内容、理念、使命及原则,提出了“好课的唯一标准”——学生学(发展)得好的同时教师也能发展得好,并围绕“深度”“广度”“精确度”“发展性”等维度论述“学生学(发展)得好”的路径、方法及策略。最后,他以鲜活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分析课堂“三率”,提出了“开启洗脑工程,打造核心地势”的构想,勉励与会者致力于打造“真正全新的课堂”,实现“由传统课堂向新课堂的嬗变”!(若尘)

                               朱建文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

                                   楚州区教育局局长胡金浪致辞

             卢志文总校长作“课变,向着明亮那方”专题报告

                                      会心的微笑


                                  淮外王奎生老师畅谈授课思路及心得



资深媒体人、《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主编李玉龙作“通向正数课堂”专题报告



                                     兖州一中原校长杜金山作专题讲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19 15:14
小草与花儿

                       发表于《新教育·读写月报》2009年第1期


      “如果你不小心踩倒了一根芨芨草,你应该弯下腰来向它道歉”,这是我在上高中时读过的一篇散文《向芨芨草道歉》中的一句话。尽管我很多年都不知道芨芨草长什么样子,但文章所表达的对生命的尊重让我一下子爱上了这种草,并成为我走进网络的名字。也许是我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年轻,朋友们都喜欢叫我“小草”。
     “小草”网上行走数年,突然有一天遇到了“花儿”。“花儿”就是“迎春花开”,是孙明霞老师的网名,看到大家都亲切的称她为“花儿”,我也跟着直呼她为“花儿”。在我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得到过很多网友的帮助,也常常在博客记录我和朋友们之间的故事,以保存那一份温暖与感激。但小草与花儿的故事,却从来不敢轻易提笔去记录和述说,因为花儿对我的影响太深太重,生怕自己笨拙的笔无法述说出这份浓厚的情谊。我常常对花儿说:如果没有认识你,我始终是一只井底之蛙,是你让我知道了外面的天空有多大,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认识花儿,是在06年2月20日。那天我在K12论坛里读到她刚上传的几篇课堂随笔,真是欣喜异常。不仅是因为很少见到生物同行这样真实而精彩的课堂记录,还因为心里隐约感觉到我的一些教学理念和她是如此相似,但她的认识又远比我深入透彻。从这一天开始,我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去K12论坛读花儿的文章。我在2月27日给花儿留言道:“花儿,看到有很多朋友这么叫你,感觉挺亲切的,也就学过来了。我开学一周以来,上课总不在状态,没有激情,朋友们说这叫‘开学综合症’。多谢花儿,用你的这些文字,帮我医好了病症。你的这些文字让我真是羞愧难当 ,不得不跟着你反思起自己来。但反思的深度却是远不如你的,向你学习!真是佩服你,反思也写出的这样清丽可人。花儿对我的吸引力可是越来越大了。”熟悉之后我跟花儿开玩笑说,要是K12老总知道我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上K12论坛的话,一定很感动。每每读她的教学随笔既有收获,又有共鸣,生活从此变得快乐而充实,在内心里也把她当成了一位极知心的朋友,有了想和她深入学习和交流的心思,于是跟她讨要了QQ号,并把她拉到我当时任版主的“生物教学网”发帖。
      那时,我不知道花儿便是大名鼎鼎的孙明霞,第一次和她聊天就像遇到老朋友般直呼她为“花儿”,没有像别人一样尊称她“孙老师”。但花儿并不介意,是那样的亲切自然,让我全无拘谨,与她聊得投缘又欢畅。第一次聊天,就被她深深的吸引,喜欢上了她。我对教育教学的一些还很朦胧的认识,在与花儿的交谈中逐渐变得清晰,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课堂只关注了教学技巧,却缺乏人文思考。我开始思考我的教学行为可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否快乐舒展,而这些思考又促使我开始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审视自己的课堂。可以说她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这种感觉让我振奋,让我总想飞得更高,看得更远。于是,我常常缠着花儿聊天,聊她的课堂,聊我的教学。善良的花儿定然是微微笑着看我在她面前如小孩子般调皮,从不计较我打扰她的工作,而是很真诚细致的与我交流。每每和花儿道“晚安”,总是恋恋不舍。常常是刚说了“再见”,突然又有些想法想告诉她,或者又有什么问题要向她请教,于是又开始“说”个不停,总是要在说过几次“再见,晚安”后怕耽误花儿的休息,才终于一咬牙,下了决心,关掉电脑,带着与花儿交谈后的快乐与满足进入梦乡。
      我一边与花儿交流,一边也学习她开始记录课堂、反思教学。记得有一次与花儿聊天,她提到了公开课的做秀问题。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曾上过的公开课:制作出精美的课件,然后一次次试讲,直到上课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烂熟于心;上课时特别关注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否完成了,却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感受,很少思考这样的课堂是否是灵动有神韵的……这样的反思让我汗颜,于是,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在学校主动申请上一节常态的公开课。我希望能把自己自然平常的上课状态呈现在大家面前,然后请大家为我提意见找问题。公开课如期举行,课后我将教案、课堂实录和课堂录音一起发在了“生物教学论坛”上。让我惊喜的是,花儿连听了两遍录音,阅读了我的教案设计和课堂记录,专门写下了一篇近3000字的课评——《精彩的课堂——评小草老师的课》,文章不吝赞美之词:“小草的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知识是生成的而非传递的,体现了师生共同生成智慧的过程。最为精彩的不是前面那些有趣的游戏和师生间的开怀、愉快,而是通过游戏进行分析总结时建构知识的过程。”“总之,这是一堂很精彩的课,精彩在老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彩在师生有效的互动和智慧的生成,精彩在情感态度的有效渗透,精彩在教师的机智灵活、有效控制。相信小草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精彩。”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感动,让我看到了自己优点的同时,也引导我更深入的思考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花儿不仅关注我的课堂,为我写课评,还常常特地把自己的课堂或者培训讲座过程的录音传给我,让我听听她的课堂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改正;听一听她的讲座效果怎么样。而我也乐得有这样好的机会免费学习。但花儿传给我录音可是有条件的——不能白听哦,必须要思考写出写出自己的想法来。我非常高兴花儿给我布置的“作业”,每次听完她的课或者讲座都要写出一篇文章。记得那次听过花儿的实践课录像后,引发了我对实践课的进一步思考,我结合自己开展实践课的体会,从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小组活动的高效性、如何指导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研究、如何进行成果展示和评价等八个方面来谈了我对实践课认识,写成《实践课怎么上?——看明霞的实践课录像带来的思考》一文,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而我的每一篇“作业”花儿都会认真阅读、修改并与我做非常细致的交流,不仅让我在专业技能上获得提高,还教我如何表达、如何抓住问题写教学随笔,让我获益菲浅。因此,完成花儿为我布置的作业让我乐此不疲。
     我和花儿还常常就彼此的某一节课或某一个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有一次我上“血液运输的管道——血管”一课,我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并通过问题将一节课的内容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时上完课感觉特好,成功的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刚巧这一天花儿受邀请到外地给毕业班的学生上了一节复习课,我就让她把课堂录音发来我学习。在听录音时,我发现她这节准备并不是很充分、也看似很平常的课上,学生却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问题,结合自己的课堂再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后,我写了《 无招胜有招——听明霞的课堂录音有感》的体会,用四个“震撼”来形容我听课后的感受——震撼之一:学生的问题多种多样,而且质量之高,出乎我的意料;震撼之二: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花儿都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先鼓励学生来讲讲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观点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补充或总结。即使学生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花儿也会耐心的等待和鼓励;震撼之三:无论学生提出了多么刁钻的问题,花儿都能从容不迫的和学生一起分析,并告诉如何解决问题,从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震撼之四:在这节课里,没有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述,没有老师重点强调该掌握那些知识,只是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又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呈现出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如此的轻松和自然,又是如此主动!……对比自己的课堂,我深深感到:假如用武侠小说里高手的对决来形容的话,花儿就是熟练掌握了各种招式后又达到了心中无招的武林高手,“心中无招”,只等学生出招,无论何等招式,都被她轻轻化解于无形之间;而我自己就像是那“心中有招”的武者,在课堂上时刻惦记着我的下一招,没有给学生自由舒展的机会和空间。所以我很坚决的否定了自己的课堂。但仍然心存疑惑:我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很喜欢的,那么它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我该如何改进?百思不得其解后,我带着这些问题找到了市教研员乐天老师向他请教,回来后写下了《我的课堂与明霞的课堂差别在哪里?》。在这篇日志中我写到:我的课堂也是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课堂,只是,我的课最多算一节好课,而花儿的课,则是一节精彩的课!在她的课堂上,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要如她一样上出如此精彩的课,至少需要两个因素:一是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能、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的积累;二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让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像花儿一样“随心所欲”驾驭课堂,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我的思考再一次得到花儿的肯定和鼓励。她在随后《评课——看课堂背后是什么》一文中对我的评课笔记这样评价:“很欣赏芨芨草的这篇评课笔记。不是因为她对我的夸奖,而是她听课能够超越于课堂技术层面,站在学生和课程的高度来分析课堂,能透过课堂行为分析其背后的教学思想,并且对我的教学观念和愿望把握的很准,尽管有些愿望我还没有完全达到,比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很多都是我努力追求的目的,但这些隐藏在教学过程背后的东西都被她挖掘出来了,这不能不令我刮目――做为一名非常年轻的老师来说,她的专业水平已远远的超出了很多老教师,这是与她的谦虚好学不无关联。”这段文字让我倍受感动和鼓舞。
     有了花儿的影响和帮助,我不再满足于机械的完成教学任务。两年前我曾上过《血管》一课并将课堂实录和思考发到论坛上与大家研讨,两年后再上这节课时,我没有照搬原来的教学设计,而是重新构思教学过程,力图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没想到上这课时恰遇学校领导的“推门听课”,他们听得非常专注,并在课后与我做了细致的交流。校长表扬上得很好,一个主任说这是她听过的最好的生物课,而另一位主任则夸张的说,应该让全校老师都来听听我上课。
      对课堂探讨的深入,使我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也获得了很多公开课和赛课的机会。而我在每一次上课前,总会与她一起讨论,常常会为某一个教学环节讨论的热烈非常。记得有一次在参加比赛前,我们仅“引入”这个环节就讨论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案。而花儿总会细心的帮我修改教学设计、调整课件。经过她的修改,我的教学思路会显得更加清晰而新颖。在花儿的陪伴下,我先后获得了区、市、省赛课的一等奖,教学设计获得全国一等奖。我常常和花儿开玩笑,说她就像是我的“秘密武器”。
     花儿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并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上,同样也对我的“育人”工作非常关注。记得有一次因为一女生上课看课外书,考虑到她平时习惯很不好,就像给她点颜色看看,强行逼着她当场把书撕掉。可当学生在我的逼迫下撕书的时候我心里开始后悔,但又不愿意当面承认。我忍不住对花儿讲了这件事,花儿就很认真的帮我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我当面给这位学生道歉,告诉学生我的内疚,并由我赔偿学生书。也可以在班里公开道歉,谈谈自己的心情和对学生的期望。花儿说,当你用足够的尊重对待给他人的时候,也同样会得到他人的尊重。那天夜里,很久都睡不着,想着花儿对我说的话,想着早晨起来要做的事。当我真诚向学生道歉后,学生那么宽容的原谅了我,并从此改变了过去很多不良习惯,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这让我认识到,一位真正好的老师不在于其教学技能有多么高超,而在于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再拘泥于对自己教学技巧的反思,而是多关注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交流多了,花儿时不时的就向我介绍她读的好书。她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只是会教学,还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教,那就是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于是她经常为我推荐好书,甚至买书给我寄来。在她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杂志。比如:读美国的《学会教学》,让我更细致的思考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和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读周彬的《叩问课堂》,帮助我跳出课堂看课堂;读陶续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教我怎样获得并体会教师的幸福感;读张文质的《幻想之眼》和《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使我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课堂是智慧启迪智慧,生命润泽生命的过程;读美国名师克拉克《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让我更加关注教育细节;读《新教育》杂志中的很多文章,让我学会直面教育问题,更深入的关注学生心灵……通过阅读,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促使我一直进步而不会停滞不前。
     其实,花儿给我的帮助又何止这些。每当我要在公开场合发言时,我的发言稿都会经过她的审核和细心修改。大至我在“四川省初中生物新课程培训会”上做专题讲座的讲稿,小至我在学校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稿,她都一一认真看过,并为我润色、修改。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22日上有篇报道《金牛教师,博客上真牛》提到我的成长:“通过博客,她记录、反思自己的课堂,享受与人交流和向别人学习的快乐。通过反思,她的教学技能日趋成熟,其教学设计还获得全国一等奖。”而毫无疑问的是,这个“别人”正是花儿。我很少对花儿说感谢,因为这样浓厚的情谊实在不是一个“谢”字便能表达。2008年暑假,在一个由区教育局领导及各校校长参加的大型会议上,我作为教师代表向各位领导讲述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在讲到花儿与我的故事时,我突然泪盈于眶,几近哽咽。这种突然而来的情绪变化让我自己惊讶不已,不得不稍稍平静一下才能继续。然发言结束后,回想当时的情绪变化,自己也知,那仿佛是必然的,因为花儿对我的影响实在太大太多,我很难想像,如果没有遇见花儿,我将会是一个多么自满无知的人。没有她,便没有我的快速成长;没有她,我会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听过我们故事的人,都会对我说,你真幸运,能遇到孙明霞这位好老师。我也常想:我是一棵很不起眼的小草,却在茫茫人海中遇见美丽骄人的花儿,这是何其幸运!至今,我们的交流仅限于网络,从没有通过一次电话,更没有见过花儿一面,但在我心中,她的声音和身影都是那样的熟悉,就像已相识多年。每每想起花儿,我的内心里都会满溢幸福与温暖。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