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改革开放30年儿童文苑十二景(束沛德)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20 01:33
标题: 改革开放30年儿童文苑十二景(束沛德)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儿童文学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三十年,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三十年,创作兴旺、多元共存的三十年,新陈代谢、新人辈出的三十年。回望30年来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重大成果、热门话题,我欣喜地看到,儿童文苑出现了一道道靓丽、独特的风景线。在我的心目中,至少有以下令人赏心悦目或眼花缭乱的十二景观:  

  一、全面认识儿童文学的功能  
  周晓的《儿童文学札记二题》、刘厚明的《导思·染情·益智·添趣——试谈儿童文学的功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提出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不能理解得太狭隘、太机械,要充分认识其在陶冶孩子性格、愉悦孩子身心、提高孩子欣赏趣味等方面的作用。随后又展开关于儿童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从而突破“教育工具论”的束缚,使儿童文学工作者对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娱乐作用等多方面的功能,有了更为全面、完整的了解。  

  二、迎来儿童文学的第二个春天  
  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是我国儿童文学的第一个春天,那么,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则可说是迎来儿童文学的第二个春天。十年浩劫过去,老作家青春焕发,壮心不已;中年作家思想、艺术日趋成熟,笔力更健。而一大批生气勃勃的文学新人崛起,如王安忆、罗辰生、夏有志、程玮、郑渊洁、刘健屏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老、中、青作家富有新意、锐气的优秀之作,给荒芜了十年之久的儿童文苑带来了一片生意盎然的新绿。  

  三、长篇少年小说热  
  长篇少年小说的崛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领头羊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该社推出的《中华当代少年文学丛书》,作者阵容强大,几乎囊括了当今中国儿童文苑最活跃的一批中青年儿童小说家。收入这套丛书的不少作品,在全国性评奖中频频获奖。紧随其后的是《巨人丛书》、《青春口哨文学丛书》等。曹文轩的《草房子》、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全传》入选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署、中国作协等部门联合推出的向国庆50周年献礼的十部长篇小说之中,充分显示 了儿童文学在思想、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所占有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上的幅射力、影响力。  

  四、《花季·雨季》引爆自画青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年轻作者郁秀反映中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问世后一炮打响,被誉为“90年代青春之歌”、“跨世纪新人的心灵之歌”。该书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发行量逾百万册。时隔不久,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举‘自画青春’旗帜,树青春文学品牌”,推出《自画青春丛书》,入选作者都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年轻人怀着真情自写花季,自画青春,给儿童文苑吹来一阵清新之风。随后各地少年作家接踵而至,“低龄化写作”现象引起文学界和社会关注和讨论,普遍认为对低龄写作要引导不要炒作。  
    
  五、高扬三面美学旗帜  
  儿童文学界一向高举爱和美的旗帜、以善为美的旗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的上空又先后高扬起三面鲜明夺目的美学旗帜:大幻想文学的旗帜,是1997年10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举办的跨世纪中国少年小说创作研讨会上首先举起的;幽默文学的旗帜,是1998年9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中推出《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时举起的;大自然文学的旗帜,则是2000年10月举办的安徽儿童文学创作会上打出的。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旗帜,反映出儿童文学界、出版界顺应改革开放大潮、创作发展趋势、读者审美需求,努力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也标示着-作家的创作路子、题材、手法、风格更趋多样化。  

    六、“杨红樱现象”成了热门话题  
  女作家杨红樱2000年以来先后创作出版的校园小说《女生日记》、《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童话《笑猫日记》等,深受小读者的喜爱。据出版方称,其累计发行量达3000万册,成为儿童读物中首屈一指的畅销书。对杨红樱作品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一种意见认为:“杨红樱是中国儿童文学三个层次中童年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她所创造的‘马小跳’与‘笑猫’已成为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品牌”,“具有使人一读难忘的艺术魅力”。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杨红樱,成了商业童书的领跑者”,“商业童书也并非全无艺术性可言,甚至,它也未必没有一点教育性,但在它们身上,艺术性和教育性,都成了商业的工具”。由此引发出关于艺术的儿童文学与大众的、通俗的儿童文学的特征、价值、评判尺度之异同以及市场化与儿童文学等问题的讨论。“杨红樱现象”成了当今儿童文苑的热门话题。  

  七、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深入  
    1989年8月,台湾作家林焕彰等一行七人首次组团访问大陆,堪称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破冰之旅。1994年5月,大陆儿童文学作家蒋风、洪汛涛等一行十四人首次组团赴台访问,从而揭开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互动新的一页。此后,两岸作家互访、考察,参加学术讨论会、作品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大陆很多知名儿童文学作家都有作品在台湾发表、出版。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的也有六位台湾作家,他们是林海音、子敏、林焕彰、桂文亚、谢武彰、李潼。其中有几位还曾分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大陆也有十多位作家、评论家先后获得过台湾的“杨唤儿童文学奖”。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频繁深入,必将促进中华民族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  

  八、《哈利·波特》风靡一时  
  著名英国女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前三集于2000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在我国掀起“哈利·波特”热。该书首印500万册,依然供不应求,连续27个月居全国销售排行榜榜首,成为图书出版界前所未有的奇迹。《哈利·波特》的轰动也引起我国儿童文学界的关注和思考。《中国儿童文学》2001年第3期发表题为《走近〈哈利·波特〉》的座谈纪要,对它畅销、成功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的启示作了分析、论述。多数论者肯定它的故事的幻想性、游戏性,源自生活的现代感,富有儿童生活的根底,独特的通俗小说手法;同时也有些论者指出,这本书的文学价值不是第一位,商业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九、经典书系、名作荟萃蔚为大观  
  1988年希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大系》七卷十五册、2006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系统、完整地展示了自五四运动至今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和基本脉络,全方位勾勒了小百花园百年的全景画卷,存史价值极高。2008年7月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儿童文学金品30部》、同年10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儿童文学》,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儿童文学的优秀创作成果,并选编了若干回顾、总结、记录30年儿童文学发展历程的论文、资料。上述鸿篇巨制,兼具阅读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项文化积累的传承工程。  
  在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方面,除了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外国儿童文学丛书》(少儿版)、《世界儿童文学丛书》(人文版)外,在世纪之交先后出版的又有《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丛书》(中少版)、《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书系》(河北少儿版)、《世界经典童话全集》(明天版)、《外国儿童文学获奖作家作品丛书》(人文版)、《译林外国儿童文学名著丛书》(译林版)等。外国经典、名著的引进,不仅开阔了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小读者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儿童文学工作者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儿童文学成果。  

  十、文学期刊“一刊两版”成了时尚  
  进入新世纪以来,少年儿童文学期刊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小读者的审美需求,也为了取得市场激烈竞争下的生存权,锐意改革,相继走上“一刊两版”、“一刊多版”的办刊之路。少儿文学期刊之林中的老字号驰名品牌《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率先大胆地走出这一步。《儿童文学》已由原来的每月一本扩展为目前的每月三本:《儿童文学》、《儿童文学·选萃》、《儿童文学·下》。《少年文艺》则改为上半月刊、下半月刊(阅读前线)。其它刊物,如江苏的《少年文艺》分为《上旬版》、《写作版》;《小溪流》分为《A版·故事作文》、《B版·成长校园》。创刊不久的少年文学半月刊《读友》也分为《清雅版》和《炫动版》。刊物的改版,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都是在倡导经典阅读、主流阅读、时尚阅读和辅导写作上做文章。  

  十一、新陈代谢的“五世同堂”  
  从儿童文学队伍的构成看,改革开放之初的“五世同堂”,随着儿童文学老前辈叶圣陶、谢冰心、陈伯吹、张天翼的谢世,当时的第一代,即五四至抗战前的,已渐行渐远,不复存在。但随着世纪之交一代文学新人的涌现,如今又形成新的“五世同堂”:第一代,即建国前、战争年代开始写作的如郭风、任溶溶、圣野、黄庆云等;第二代,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涉足儿童文学的如任大星、柯岩、葛翠琳、孙幼军、金波、张秋生等;第三代,即上世纪80 年代涌现的如张之路、曹文轩、秦文君、黄蓓佳、冰波、郑春华等;第四代,即90年代成长起来的如彭学军、张品成、汤素兰、杨红樱、张洁、殷健灵、薛涛等;第五代,即进入新世纪崭露头角的如黑鹤、三三、林彦、王一梅、王立春、张晓楠等。第三、四代作家是当代儿童文学的主力军、中坚力量;第五代作家则是我国儿童文学的生力军和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30 年来,几代作家精心创作的各种题材、样式和风格的作品,滋养、丰富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的心灵。他们着力塑造的盐丁儿、男生贾里、桑桑、金铃、大头儿子、皮皮鲁、黑猫警长、怪老头儿、乌丢丢等艺术形象,组成了儿童文苑一个长长的人物画廊。这些文学形象深深镌刻在小读者的心坎上。  

  十二、儿童阅读的点灯人闪亮登场  
    2004年中国作协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和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2005年会,都把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列为会议议程。新闻出版署从2004年起,每年六·一前夕公布100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图书书目,其中也包括儿童文学。2005年,张之路在获得中国安徒生奖的同时,被任命为中国推广儿童阅读大使。2004年9月,江苏扬州举办了“首届中国儿童阅读教育论坛”。2007年10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牵头建立的“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在南昌举行,发表了《南昌宣言》。这个论坛每年举行一次,并评选年度“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优秀人物奖”,公布“年度文学童书推荐榜”。2008年4月,上海成立了少儿读物促进会。同年10月,苏州市成立了少儿文学阅读指导站。童年的文学阅读,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有了一批热心的、被誉为“点灯人”的儿童阅读推广人,这是近年来儿童文苑可喜的闪光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20 01: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六十年了,六十年中国儿童文学是与中国社会文化、中国当代文学同步发展演进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艺术规律。概括地说,六十年儿童文学前三十年折腾多,后三十年成效大,六十年儿童文学在不断探索中积聚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与十分宝贵的经验,限于篇幅,本文拟就六十年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与观念、作家原创与出版两个方面作一透视,以期探折六十年儿童文学的深层次变化。

  思潮与观念:成人中心主义到儿童本位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根本区别是:成人文学是成年人之间的文学活动与精神对话,而“儿童文学则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即儿童文学的创作、传播(包括编辑出版、批评研究、推广应用等)主体是成年人,而其接受、消费主体是处于启蒙、成长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儿童文学从根子上说是由成年人主宰、生产、指导的文学,从根本上说是体现成年人目的、目标、意志与理念的文学,因而这种文学与成年人如何理解、对待儿童的观念与行动也即“儿童观”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儿童地位、权利、生存状况,也就有什么样的儿童文学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审美追求与艺术章法。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一切儿童文学现象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掌控、规范着儿童文学,这就是成人社会的“儿童观”。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儿童观经历了传统社会视儿童为“缩小的成人”——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救救孩子”“儿童本位”——共和国成立后的“红色儿童”“革命接班人”——新时期的“儿童权利”“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等阶段。六十年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与理论观念的演变、更新,正是围绕着“儿童观”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同时在历时性的轴线上经历了三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成人中心主义的挑战。共和国建国伊始的“十七年”(1949—1966),由于方方面面对儿童和儿童文学的重视,当代儿童文学曾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主要是1950年代)。作家团队中既有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金近、贺宜、包蕾、郭风等一直关心儿童的现代儿童文学老作家,又有鲁兵、圣野、洪汎涛、葛翠琳、任大星、任大霖、任溶溶、邱勋、萧平、袁鹰、柯岩、徐光耀、孙幼军、金波等一大批中青年作家。50年代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创作基调青春、乐观、清新、向上。张天翼提出的儿童文学要对儿童“有益”和“有味”的两个标准,陈伯吹提出的著名的“童心说”,代表了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主体观念与审美走向。

  但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随着当代文学政治挂帅、“中心任务配合论”尤其是“阶级斗争工具论”等思潮的急剧膨胀与干扰,儿童文学被迫突出成人中心主义,向成人文学的“中心任务”“阶级斗争”的范式不断靠拢,消解以至铲平为儿童服务的根本艺术属性,造成如同茅盾在60年代初所批评的那种“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语言干巴巴”的尴尬局面。“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正是当时工具论文学观在儿童文学理论的突出反映。这一尴尬局面的彻底化解一直要等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以儿童为主体”,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儿童文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将儿童文学从以成人意志、成人功利目的论为中心转移到以儿童为中心,贴近儿童,走向儿童,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正是在“儿童本位”的旗帜下,后三十年儿童文学才能出现“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要为儿童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童年情结”、“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等等一系列执著于儿童文学自身本体精神的学术话语与基本观念的探讨和建设。从整体上说,改革开放以来,后三十年儿童文学经历了回归文学——回归儿童——回归(作家创作)艺术个性的三个阶段,但其核心则是回归儿童,让文学真正走向儿童并参与少儿精神生命世界的建设。“走向儿童”是后三十年儿童文学高扬的美学旗帜,由此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增强了作家的使命意识、人文担当与社会责任感。

  进入世纪之交尤其是新世纪以后,中国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网络时代传媒多元的双重挑战。这一挑战至今依然检验和考验着儿童文学的现实姿态与未来走向。关于“艺术的儿童文学”与“大众的儿童文学”的讨论,关于儿童文学的典型化与类型化创作应面对不同年龄层次儿童的观念,关于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中的经典阅读、分级阅读、亲子阅读、班级阅读的策略,关于儿童文学利用语文教学改革多渠道(课程资源、课外阅读、校园文化建设)进入校园的举措,关于儿童文学对接儿童影视、动漫、图画书、网络文学等多媒体形式的探讨,以及知名作家配合出版社纷纷走向孩子们中间签名售书、演讲儿童文学等方式,正是儿童文学应对市场经济、传媒多元的双重冲击和挑战所采取的积极策略与冷静理路。事实证明,儿童文学界的这些举措和行动都是实事求是、行之有效的,诚如曹文轩在前不久“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商业化、网络化也可以成就儿童文学,“巨大的发行数,不正是凭借商业化而得以实现的吗?凭借或是利用商业化,不是也能将优秀的儿童文学送到更多的读者手中吗?”孙建江说得更为透彻:“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儿童文学无法回避市场:对于创作者,市场意味着读者;对于出版者,市场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市场本身并不可怕,市场可以催生一批又一批的低档次作品,市场同样可以孕育高品质的儿童文学作品。关键在于,是无条件一味迎合市场,还是按照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市场。”显然,在今天市场经济、传媒多元的环境下,儿童文学工作者需要承担起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真正对儿童负责、对民族和人类下一代负责的文化担当和美学责任,需要更为清醒地把握和坚守先进的科学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儿童观”。

  原创出版:“五代同堂”与“多元共生”

  六十年儿童文学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作家原创的大面积丰收和出版传播的超越式发展上。作家队伍建设是发展文学事业的重中之重,没有作家原创就没有文学系统工程的一切。

  六十年间,中国儿童文学曾在长时期内拥有过“五代同堂”的鼎盛局面:第一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文学启蒙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叶圣陶、冰心、茅盾、郑振铎等,第一代主要是开创之功、奠基之功,而且一开局就是大手笔。第二代是三四十年代战争环境中革命和救亡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贺宜等,他们用文学直接切入现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革命救亡等时代命题。第三代是共和国“十七年”运动语境中的一代,代表人物有金近、任大霖、任大星、葛翠琳、洪汛涛、鲁兵、任溶溶以及孙幼军、金波等,他们创造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原创生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同时在文学配合“中心”、“运动”的复杂背景下进行着痛苦的探索与民族化追求。第四代是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一代,代表人物有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沈石溪、班马、董宏猷、周锐、冰波、郑春华等,他们的特殊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们对儿童文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品格的执着坚守,努力践行用文学塑造未来民族性格,打造少年儿童良好的人性基础。第五代作家大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成名,如今正在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具创造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群体,代表人物有杨红樱、汤素兰、彭学军、薛涛、殷健灵、郁秀等。今天,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中的一部分文学新秀也在积极加盟儿童文学,这是使人十分欣慰的现象。

  从总体上说,六十年儿童文学原创在不断开拓进取,扩大艺术版图,儿童文学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文体等,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文学小说、诗歌创作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革命历史题材,二是少先队校园内外生活题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表现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脉。前者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刘真的《我和小荣》,杨大群的《小矿工》等。后者如袁鹰的《丁丁游历北京城》,郭风的《叶笛集》,金近的《小队长的苦恼》,任大霖的《蟋蟀》,任大星的《吕小钢和他的妹妹》,胡奇的《五彩路》,柯岩的《小兵的故事》,萧平的《海滨的孩子》,邱勋的《微山湖上》等。这一时期的童话创作注重张扬幻想空间,同时也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贺宜的《小公鸡历险记》、金近的《小鲤鱼跳龙门》、洪汛涛的《神笔马良》、包蕾的《猪八戒新传》、葛翠琳的《野葡萄》、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等,以及金江的寓言《乌鸦兄弟》,是“十七年”幻想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进入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想显得十分活跃,儿童文学作家的主体意识也逐渐由觉醒走向强调,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美学’,探索适于自己个性的创作方法。”(蒋风《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共荣的儿童文学新格局就此形成,进入新世纪显得更为生动而清晰。于是这就有了:曹文轩坚守古典、追求永恒的《草房子》,秦文君贴近现实、感动当下的《男生贾里》,张之路集校园、成长于一体的《第三军团》,董宏猷跨文体写作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沈石溪全新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杨红樱、郑春华独创品牌的《淘气包马小跳》《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孙云晓的报告文学《十六岁的思索》,高洪波、金波、樊发稼、王宜振、徐鲁等拥抱童真、独创诗艺的儿童诗《我喜欢你,狐狸》、《我们去看海》、《小娃娃的歌》、《笛王的故事》、《我们这个年纪的梦》……才有了金波的诗体童话、郑渊洁的热闹型童话、周锐的哲思型童话、冰波的抒情型童话、张秋林的小巴掌童话,以及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双媒互动小说……才能出现旗号林立、新潮迭出的创作景象,高举起大幻想文学、幽默儿童文学、大自然探险文学、少年环境文学、生命状态文学、自画青春文学等一面面创新旗帜。

  多元共生的儿童文学新格局,需要我们的作家践行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多样文学门类的审美创造,为小读者们提供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艺术作品。新世纪儿童文学在这方面已经表现出了积极的作为。这具体体现在: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精品性儿童文学(如曹文轩的长篇小说新作《青铜葵花》,黄蓓佳的《亲亲我的妈妈》,金波的童话新作《追踪小绿人》,张品成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十五岁的长征》,黑鹤的长篇动物小说《黑焰》,彭学军的诗性文化成长小说《腰门》,李建树的校园情感小说《真情少年》等)与注重当下阅读效应的类型性儿童文学(如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杨鹏的科幻《校园三剑客》,葛竞的《猫眼小子包达达》系列等),直面现实、书写少年严峻生存状态的现实性儿童文学(如薛涛、董恒波、刘冬等的《辽宁小虎队儿童文学丛书》,韩青辰的长篇报告文学《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邱易东的长篇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等)与张扬幻想、重在幻想世界建构的幻想性儿童文学(如曹文轩的多卷本幻想小说《大王书》,殷健灵的长篇《风中之樱》,薛涛的《精卫鸟与女娃》等),交相辉映,互补共荣,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为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注入了一股深刻、飞翔、灵动的多样元素。

  五六十年代,我国只有北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两家少儿社,出版品种甚为有限。今天我们不但有34家专业少儿读物出版社(这是儿童文学的出版主力军),同时国内570多家出版社中有520多家也争相出版少儿读物,还有多家民营企业的加盟。我国少儿图书的年出版品种已由过去的200多种发展到每年一万多种,年总印数由3000万册发展到6亿多册,优秀图书的重版率达到50%以上。2006—2007年,我们还出版了囊括百年精萃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2008年又出版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儿童文学金品30部》,今年即将出版检阅新中国六十年儿童文学成就的《中国儿童文学典藏》书系、《共和国儿童文学金奖文库》等,这是何等使人鼓舞的业绩!今日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儿童文学、儿童读物出版大国,并正在向强国迈进。承续着百年现代中国儿童文学血脉、六十年共和国儿童文学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儿童文学精神的新世纪儿童文学,必将为滋养、引领未来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而新一代作家的崛起以及他们走向更为深广的审美世界的追求,则让人们看到了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繁荣的可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20 16:22
上海:语文设必读书目 课外阅读将挂钩中高考  
2003-12-31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了解到,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制订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2004年初可望出台。而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本市首次设置的、具有上海特色的学生必读和推荐书目、篇目将成为炫目的亮点。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步根海向记者介绍说,新课标规定经典作品必须要有必读篇目,并有相应要求。经典作品主要是名著名篇,按规定,名著将以课外阅读为主,名篇以课内阅读为主,而且都要规定背诵一定的篇目或片段、节选。步根海认为,现在的语文教材篇目的选择随意性太大,经典篇目太少,而作为一个上海学生有些名著名篇是“雷打不动”必须阅读的,而且是有要求的,诸如对阅读的速度、理解的程度、知识重组的能力等。过去是先有教材,根据教材阅读,而现在要让学生转到根据课程标准来阅读。

他透露,新课标将设必读名篇、名著,也会有一定量的推荐书目、篇目,虽然可读可不读,但会以硬性的行政手段和与考试挂钩的措施来“强迫”学生阅读,一是会有总量的规定,其次会在平时考试中有所体现,读书笔记也将成为检测的一个方面,此外学校和教师都必须“挪”出一定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读书交流活动,如果语文增加课时的话,首先会用于阅读,以保证学生有“独立阅读时间”。他还强调,今后必读篇目可能会体现在中、高考中,比如可以用自由选择的形式出“从推荐书目中选一段你读过的片段,就某社会现象说说你的看法”之类的弹性题目。

一些语文教学专家也早就在呼吁加强中小学生的阅读。在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的背景下,本市语文高考成绩仍不理想,2002年全市平均分92分(命题期望分96分);2003年命题期望分98分,可阅卷结果全市平均仅91.5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静安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辛冠东认为,究其原因一是教材上的“混”。语文教学是需要两条腿走路的,既要在课堂里给学生以基本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诸种能力的培养,又要在课外有足够的拓展阅读以厚积学养。以往教材编写者企图“毕二功于一役”,让教师用篇篇分析讲解的方法使用着包括了拓展阅读量的教材,教师只能疲于奔命,以“讲完”为目标赶进度,学生的思维、讨论自然没了时间。而新教材又有走到另一端的倾向,即以拓展教材代替讲读教材,文章上面只有几句导读,教师再一次陷入了尴尬。阅读教学要用适合阅读教学的教材,拓展阅读要用便于拓展阅读的读物,二者目的任务不同,编法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原因二是做法上的“等”。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单靠课堂教学不够,非走拓展阅读之路不可,这已经是语文教学界的共识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这一要求。作为机制上的保障,二期课改已为学生安排了拓展课;已经出版和目前正在争相出版的课外读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读之物;《考试手册》明示“三大能力”(可概括为“感情吟志”能力),高考命题也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移,这些都已为学生作出了再明确不过的导向。

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也认为,课外必读书目应该按小学、初中、高中分段列出。每个必读书目不在于多,而在于根据学生成长的阶段特点和可接受性,精选古今中外名作,以经典为主,偏重人文性和民族性。他提出既是学生必读的,则语文教师也应该必读。为使必读书目真正落实“必读”,还应该在教师进修和学生考查上,有硬性要求。 (记者/杨虹)

《新闻晨报》2003年12月30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20 16:26
“儿童文学教育的春天”
——第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琐记




【 回放 】

2004年9月中旬,扬州,瘦西湖畔,第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研讨会,论坛发布了“中国儿童阅读宣言”,被称为“儿童阅读点灯人的聚会”;

20064月初,扬州,古运河边,第二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20多名专家学者和12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参加,论坛发出了设立“中国儿童阅读日”的建议;

2007 3月底,杭州,西湖之滨,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国际教育研讨会,论坛特设书香策划分论坛、早期阅读分论坛,成为在国内和华语地区最有影响的一个以促进儿童阅读为目标的研究和推广平台。


如今,20083月下旬,上海,中国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一 个 个 屋 檐下

一 间 间 教 室里

一 盏 盏 灯 被点 亮

一 粒 粒 种 子在 萌 发

让 我 们 再 次相 聚

在 黄 浦 江 畔

在 儿 童 文 学的 殿 堂




    3月21日上午8
点30分,上海师范大学东部礼堂响起欢快的音乐和热烈的掌声,第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在这里拉开帷幕,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永如先生以及主办方几位领导简短而热情的致辞,表示了对亲近母语及其儿童阅读实验与推广的肯定。语文教育专家、大病初愈的商友敬先

生以“我有一个梦想”的感言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印象和追寻梦想的力量: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每一个教师都爱他的学生,希望每一个学生都爱他的老师……我梦想全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优秀的诗歌,能理所当然地进入小学的课本和课堂……”
凸显主题
着力深度探讨



近年来,儿童阅读和儿童阅读推广已经引起各地各界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

注,读书会、研讨会、论坛、大赛等等,此起彼伏,非常活跃仅以上海为例,

去年11月、12月就先后举办过“中国首届海峡两岸图画书研讨会”、“首届上海儿童阅读论坛”。时隔仅两个多月,再举办类似活动,如何确保成功、高效?经过一番回顾、调研和思考,形成了共识:主题要突出,探讨要深入。


历届论坛的主题一一呈现在面前:
第一届“阅读理念研讨、阅读推广策略、阅读实务观摩”,
第二届“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
第三届“儿童阅读、儿童文化和母语教育”。
可以明显看出,正是沿着“宣传倡导—→专题研讨—→逐步深化”的路径扎实前行;
各地相关活动提出的“儿童文学在小学校园里的实践与运用”、“图画书在教学上的运用”、“做书香少年的点灯人,书香世界的种树人,书香人生的牧羊人”等也大体如此。
    一位资深专家曾在杭州论坛坚定地认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从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那里开发真正的资源,探讨新的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和儿童文学的文学教育方法。一句话,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只

    有从儿童文学中汲取资源和方法,充分实现儿童文学化,才能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中国儿童阅读推广第一人梅子涵先生果断提出主题为“儿童文学教学中的文学味道”,即选择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立足阅读课堂,力求回答: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怎样教?怎样教出文学的味道?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文学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主题一经公布,即刻引起注意,引发兴趣(直至论坛结束以后,一位网友还感慨“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已然失败、应试之风渐吹渐紧的今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为了使确定的主题得以充分凸显,并能引发深度的探讨,除了及时广泛宣传、精选活动内容、精心构思安排以外,着重从教学、主讲、主评、主持等各个不同层面对主题加以展示和演绎、讲解和说明、阐发和归纳。
    两天半的活动时间安排了10节课,具体展示了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和学、读和写、欣赏和品味,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范例和研究剖析的话题;主持人的主要职责是确保活动有序进行,但是他们激情激趣的开场序言、妙语连珠的

    串场感言、画龙点睛的终场结语同样能够使活动高潮迭起,让代表回味无穷。请听,余耀先生在文化板块结束时的话语:“文字是固态的,可以叩击人的心扉;文学是液态的,可以滋养人的心灵;文化是气态的,可以涵养的人的精神。
    专题讲座无疑是活动的核心。梅子涵先生的主讲直奔主题,精要到位,击中时弊,为明天的儿童文学教育何去何从指点迷津:“我们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到课堂中去,让孩子们从每天的冗长的生活里,暂时走出来,走入文学的生活……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童话的课堂教学,我一直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着一个作品的文学的完整性。我们总是擅长撕碎。我们总是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给小学生读,总是要撕的……在我看来,儿童文学教学课堂的文学味道,想要体现出来,最首先,要保持住一个作品的完整性……阅读儿童文学、童话,是叫孩子们过着一种叫文学生活、童话生活的生活。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一进去就要把这些作品同现实的冗长的生活联系起来
    陈木城先生“台湾的国语教学新趋势”的系统介绍和看云老师“把世界带进教室”的生动讲演,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大会的主题;
主评人的发言旨在结合课例,选取要点,紧扣主题,深入评点,以引起人们的回味、思考和联想,从而生发思维的涟漪和智慧的火花。
请看,朱自强先生主评的片段:我自己过去在做教育部项目研究的时候,我谈的是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我是把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它的核心部分称作文学教育,所有的语文的知识语文的能力,都要在文学的平台上展开。当然,小学生语文教材里会有说明文会有议论文,但是作为主打的语文的资源、形式,应该是一种文学的东西,更具体地说,应该是儿童文学的东西。所以我很赞成诗化语文这种概念的提出。我自己理解这个诗化,就是审美性文学性
荟萃精英

引领教师提升

参加本届论坛的600多位代表,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浙江、台湾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不少是连续几届从不间断的,有不少是几十人组团与会的,有不少是多年开展儿童阅读推广颇有研究的……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在活动中有所启迪,有所释疑,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欣喜的是,评价很好,反响热烈。一位版主说“下车,刚到家……各位版主

将会陆续报道论坛实况,先让我们调整一下,还有点回不过神来,因为论坛实在太精彩……一位代表说“这一次上海之行收获太大了, 经过几年的磨砺,我又激起了对亲近母语活动的热情,开学初就开始了班级读书实验,家长会也开过两次了,效果还可以,我会继续关注这个论坛,继续学习。”一位网友说“ 这是一场绝对的精神盛会,是一部绝妙的童话剧场,是一种文学式生活的生活! 容自己静下来仔细回味和咀嚼那场盛宴的 ‘文学味道’儿……
    聆听名家示范。论坛特地聘请了国内儿童阅读推广界的名家:“中国儿童阅读推广第一人”梅子涵,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朱自强、
彭懿、阿甲、王林、薛瑞萍、徐冬梅、丁筱青等,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成尚荣、王荣生、吴忠豪、李庆明等,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周益民等,他们或示范教学,或主题演讲,或精要点评,精彩纷呈,精辟深刻,让代表们心悦诚服,深受启发。请阅读
叶才生先生的一段感言:“ 教育大家窦桂梅执教的同样是丹麦的童话——《丑小鸭》。走近丑小鸭,走进丑小鸭,走近安徒生,走进安徒生,其丑小鸭与安徒生的成长均同出一辙,读文读人,指向安徒生的写作宗旨‘我所描写的几乎全影射自己的人生,而所有登场的人物,也都是我一生中遇到的。’这不愧是大家手笔,教材的主题挖掘指向高贵——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在教材处理上,窦老师采用的是二次开发,将三年级浓缩版数百字的《丑小鸭》换为原译文数千字的《丑小鸭》,在互相对比中,品析原译文语言的味道,言语实践到位。当然,窦老师的激情四射,处处点火,学生的表现欲依然在课堂中熊熊燃烧。……她走在梅子涵所说的路上:语文不仅仅是课堂的生成,更应该是文学的生长,语言的生长,审美的生长。”

    见证新锐登台。论坛专门约请了实力派、势头健旺的“江苏才女”张学青和“浙江才子”蒋军晶展现了努力追求文学味、文化气息、童心童趣完美结合的小语课堂,亲近母语课题组核心成员刘颖、于强、丁云展现了图画书、神话、童诗课堂,他们优秀的文学、语言、人文功底,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儿童阅读推广的影响力使代表们倍感亲切,深受鼓舞。有代表这样评价
刘颖的课:“《爷爷变成了幽灵》宛如低沉的心灵奏鸣曲,安宁、寂静的氛围沉浸始终。……老师娓娓地讲述故事,轻音乐配以精美生动的幻灯片,学生猜测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穿插其中,不甚热闹均点到为止,对爷爷的敬佩与缅怀之情淡淡地氤氲整个会场。”其情其境紧扣心弦。请看两段精彩的互动对话:



问:这样的课堂跟我们平时的读书会有所不同,很安静,特别是死亡主题的

作品。您是怎么设计的?


刘老师:我想带给孩子的是文学阅读,我想给孩子完整的东西,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我觉得对于这本书来说,是最好的方式……面对亲人的

离去,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幽灵,我没有跟孩子做科学的探讨,我只是给孩子讲述。虽然没有不断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我觉得他们读懂了。
问:你的课是怎样考虑文本和教学风格的一致性的?
老师:选择文本的时候,会比较注意契合我的风格,喜欢这个故事,一定要把我对故事的感受讲给孩子听。启发孩子回忆跟自己祖父外祖父的生活细节。很多孩子对自己的爷爷辈的人的爱是不屑的,不放在眼里,希望改变这个状况。文学味道,是有技巧的。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值得我们欢呼的,也希望他们能坦然

的面对一个生命的失去。
    观摩讲述大赛。怎样为孩子们讲述儿童文学作品,怎样引导孩子爱上阅读?本届论坛在前一届论坛成功举办第一届讲述大赛的基础上,特别举办了“爱心树”杯第二届亲近母语全国小学教师讲述大赛的现场决赛。六位来自山东、四川、上海、江苏等地的佼佼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同行们感到后生可喜,信心倍增。请看

与会代表的现场报道:
“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聆听就开始了,讲述就开始了……”端庄秀丽的

“亲近母语”课题组核心成员岳乃红老师主持了这次讲述大赛。首先上场久艺甜老师为大家带来的《小蜡笔头儿》。“每个孩子都是故事的热爱者,每个教师都是优秀的讲述者。”接着是李兰老师的经典故事《爱心树》、姚君丹老师的《石头汤》、薛秀莲老师的《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潘艾老师的《壁橱里的冒险》。“因为讲述,让我们得以亲近经典;因为讲述,让我们更优雅,更富有诗意。”最后上场的是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小学卢洁萍老师,她带来了《鸭子骑车记》。这是一个讲述一只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了所有人热情和灵感的鸭子的故事。“你见过鸭子会下蛋,会……但你绝对没有见过鸭子会骑车……”讲述就这样轻松开始了。她时而模仿那只可爱自信的鸭子,时而模仿憨态可掬的母牛,时而模仿细声细气的小老鼠,观众席上响起经久不息的笑声和掌声。再加上她对文本恰当的理解,最终赢得了97.1分的好成绩,摘取了本届大赛的桂冠。徐冬梅老师盛赞这位选手是个优秀的“童话剧演员”。
最后,“亲近母语”发起人徐冬梅老师对本次讲述大赛决赛进行了点评。

提出了“讲述”的三个要素:第一讲述要有“书”。一个高明的讲述者,他会躲在书的后面,将书里的故事和意义准确地传达给孩子;第二讲述要有“我”。风格可以是抒情的,可以是记叙的,但要对阅读进行指导;第三,讲述要有对象感。物中有人,眼中有孩子,眼中有交流,讲述经典,讲述生活!
参与亲子沙龙。“在儿童阅读的教育现场,所有的老师成为母亲,所有的母亲都是教育者,我们一起携手,为孩子们点亮一盏盏心灯!”会议第一天的晚上,300多与会代表饶有兴趣地分乘五辆大巴前往本届论坛的承办单位——上海市日新实验学校参加论坛专设的“亲子共读沙龙”。许多代表以老师和妈妈的双重身份,与梅子涵、朱自强、彭懿、阿甲等特邀的专家、家长共同探讨书香家庭建设以及亲子阅读的经验和策略,深感教书育人责无旁贷。
“孩子的阅读兴趣偏好于百科类知识,比较狭窄,该如何拓展?”、“家有二年级男生,想把阿凡提的故事带入孩子的生活。想问一下哪个版本比较好?”、“我是一名老师,也想把儿童文学阅读搞起来。但是家长的文化素养、经济条件参差不齐,我该怎么办?”、“我的孩子很喜欢看课外书,可是他平时的举止怎么没反映出来呢?”一个个问题现实而直率,一张张面孔期待而急切,一阵阵掌声热烈而真诚,正如一位目击者所说,“虽然有些问题问出来显得实践不足、对孩子的阅读喜好和阅读规律并不明晓,甚至出现了功利的问题,但是那份热情和真诚犹在。”“要说亲子论坛,轻松与严谨、经验与理论、困惑与点拨,都在几位专家的话语中得到解答。很欣赏答者的直率、实在和风趣。”你听,你看:

“应仔细发现与寻找孩子的兴趣点,带领孩子进入广泛阅读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或是仅仅把书扔给孩子。需要我们拿起书来……”、“读书不是种南瓜,今天种,明天收。读书本身享受的是过程,而不是要得到什么。阅读留在记忆里的成长是渐渐的、缓慢的,却又是相伴一生的财富。虽然儿童文学很实用,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不少的问题,但不能作为一种实用的东西来处理。亲子

共读应该作为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家庭生活,是一种持久的生活方式”。
聚焦课堂
追求有效教学

    儿童阅读绝不等于课外阅读,儿童阅读推广将给小学语文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出发点,本届论坛集中两岸儿童阅读推广界的名家名师聚焦小学阅读课堂。为了避免流于形式,追求有效教学,让老师们从看课听课中学会思考,学会上课,学会听课,学会说课,学会评课更有收获,每一个执教者展现真实的、有追求的课堂,每一个板块有一位名家深入评课,每一节课后让听课的老师们深度互动。

    儿童散文为主体,重点展示。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体意识相对弱化,通常把一切叙事性的文章归于所谓的“记叙文”,其实“记叙文”不是一个具有教学意义的概念。论坛特请苏州市百节好课教师、吴江市教学能手张学青执教“儿童散文”《月光启蒙》,作为第一板块,首先呈现在代表面前。她热心语文教学的探索和改革,着力于语言吟诵与讨论研究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高品位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语文教得鲜活而扎实。一位代表这样评价她的课:“这次开头是口耳相传的吴地民谣,我能听懂些,却不确定,上海学生居然不能用方言读民谣,小青倒也不急。字词的溯源,母亲的歌声,现实生活与想象生活的交织,作者煤矿工人与诗人身份的差距,还有那令人佩服的问与解,如此不露痕迹。资料的拓展,让孩子对文本有了更好的理解,而这都源于教师的分析把握,更难得的是,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似乎就是那么柔和的月光,浅浅氤氲,把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母亲的感情糅合在一句句民歌童谣中……这样的课给孩子足够的广度和深度,让想象驰骋,让好奇心深掘,文本已经不再是油墨已干的画,而是一条注入了声色的浩荡河流,彼此有激荡有冲撞,有新的体验注入,有新的想法迸发。”

    课后,台下老师问:散文在教材中比例大,甚至是散文的天下,怎么教?担纲主评的王荣生教授说道:“从课的流程看,第一是了解课文,第二部分是体验……了解是体验前的环节,是启动的环节。从后面的体验看,了解是对文字的内容掌握。体验是读者(学生)的感受。这里利用了很多外加资源:让学生拍手跺脚,在音乐声中读,老师的唱。对课文的体验往往要运用外部资源。另外,感到印象深刻的就是体验和理解。很多人理解为学生自己读读,简单等同于朗读的感受。这里学生活动、情境、体验达到了自己反复读不可达到的深度、厚度。老师在过程中有必要的阐述式的解释。起点是芳香。围绕问题阐述。体验和理解深入,情感与认识是交互的,统一在一起。” 朱自强教授在点评下午的课时,也说到了她:“张学青抓散文也非常巧。儿童文学与语文不同的是,自己要喜爱文学,进入到文学世界中,掌握理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如果从诗的语文来说,从抒情散文来看,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有价值,能生长。为什么是芳香的音韵?老师也抓住了有些陌生化的修辞,其实是比较典型的诗歌修辞……文学的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在中学,都会让我们看到很多,如果不了解会看不到。”
    多种文体同台展示,相得益彰。在突出散文主体的同时,汇集了小学课本中常见的多种体裁,童话、图画书、神话、科学说明文、童诗等,还邀请了来自台湾的著名诗人、康轩版教材负责人陈木城先生献教童诗,并介绍台湾的小语课堂。从学生的年级看,二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安排;从教材的版本看,北师大版、苏教版、台湾康轩版,以及原版儿童文学作品、自编的校本教材都有呈现;从执教的课型看,阅读欣赏、名著导读、文化阅读、科学阅读、童诗创作等都有涉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科学”板块,一位代表想:“语文、历史、科学,如何舞出文化的旋律?值得期待。三位老师分别为大家呈现了关于神话的《开天辟地》、关于历史的《郑和下西洋》、关于科学的《麋鹿》这三堂课,倒是引起大家对这一新生话题的更多思索。”
李庆明老师主评时也说:“科学的文化阅读,历史的文化阅读,神话的文化阅读……今天的阅读,又好像是放在语文名下的一种多元化的阅读。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文学味道”……我个人的感觉是,科学、历史、数学也好,这些学科的知识,应该是有多种形态的,它们跟文学未必是没有关联的,事实上我们也有很多科学的文学的作品,有很多历史的文学的作品,甚至还有数学的文学的作品……文化能给人带来一种情怀的操练,一种追根问底追问宇宙与生命本源的情怀;给我们带来一种冥思,通过这种冥想和沉思,带来智慧的启迪,灵魂的拷问。”
    中学、小学同题童话教学成为论坛最受推崇的板块。小学执教者周一民:儿童阅读推广人,江苏省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首创人,任教于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中学执教者郭初阳:杭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致力于探索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范式——“踏实凌空的结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两位“王子”都教安徒生的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正如代表们评价的那样欣赏了当前语文教学前沿的两位年轻男教师的风采。学生不一样,一个是小学四年级,一个是初一;构思不一样,一个形象,一个理性;但他们的大将风度实在潇洒、帅气、迷人。太有才了!……精彩的互动时又引发了一个重大课题,小学中学如何衔接,小学教材如何重构。主持的成老师真是宝刀不老,言辞犀利,随时将两个黄口小儿的言语瑕疵无形中驳倒。崭!真崭!”主评发言也给予高度评价:“两位老师对语文课都是驾轻就熟,有那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在课堂上那种非常从容、非常放松的姿态,其实,背后我知道他们做的那些案头的工作,做的那些思考,但是那些厚重的东西当呈现的时候,就是非常轻松的,当然也是很快乐的一堂课。我是感觉确实是高手,就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这两节课可以说是相映生辉,相映成趣,是平分秋色的两节课。对我个人来说,也促使我思考儿童文学用于语文教学的时候,它的一些方法、规律……郭老师语言的那种干脆利落,思维的严谨和敏捷,还有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那种自信,我觉得这种风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就对你老师有一种信赖,愿意跟着你来学习。另外,他的技巧,跟周老师一样,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他们其实都很有点子,设计的问题都很巧妙,这是一个技巧的东西。”
【结语】
     再精彩的戏终有落幕的时候,“对于搞好儿童文学教育没有什么捷径,一线教师起码可以做儿童文学的爱好者,鉴赏者,写作者,儿童文学世界需要教师领跑,才能更好的亲近母语”。
                                                           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
                                                           朱肇祺

                                                                                                                       20084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20 18:59
武汉市第三届“江城读书小明星”评选及颁奖活动通知
各区小学教研室、市直属小学:
武汉市小学生读书竞赛自2004年开赛以来,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七届。20085月、20093月,我们已经开展了两届“江城读书小明星”评选活动,表彰了近60名在武汉市小学生读书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为了进一步鼓舞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和学校着力打造书香班级、书香校园,经研究决定,武汉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将武汉市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励定,开展举行武汉市第三届“江城读书小明星”评选及颁奖活动。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参评条件
连续三次参加武汉市第五、六、七届小学生读书竞赛,三次获市级奖项,其中有两个市级壹等奖。
2.参评要求
(1) 参加武汉市第五、六、七届小学生读书竞赛,获得市级奖项的荣誉证书复印件1份。
(2) 提交1份候选人个人情况简介,字数在200字左右。
(3) 提交1张候选人生活照(以数码照片为宜)。
3.推荐办法
(1) 各区小学教研室和市直属小学根据参评条件推荐候选人,填写《武汉市第三届“江城读书小明星”候选人推荐表》(见附件),并且单位签章。
(2) 2012年5月14日之前,各单位提交《武汉市第三届“江城读书小明星”候选人推荐表》、候选人个人情况简介纸质稿,以及候选人获奖证书复印件;候选人个人情况简介和生活照一并发至邮箱。逾期视为弃权!
(3) 2012年5月14日,武汉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组织复核。
4.颁奖典礼
(1)时间: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上午9:00—10:30。
(2)地点: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3)与会人员:① 各区小学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市直属小学分管语文教学的负责人;
江城读书小明星”候选人;
江城读书小明星”候选人的家长(限1人);
江城读书小明星”候选人所在学校领导、语文老师。

武汉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257
附件:
武汉市第三届“江城读书小明星”候选人推荐表


区: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学校
班级
获奖情况
语文教师
(1至6年级)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区教研室签章:


     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20 19:00
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表(新阅读研究所项目组研制,2011年版)
学段
类别
书名
作者(译者)
小学低段
(1-2年级,10本)
文学
蝴蝶·豌豆花
金波/编,蔡皋等/画
稻草人
叶圣陶/著
没头脑和不高兴
任溶溶/著
小猪唏哩呼噜
孙幼军/著,裘兆明/图
猜猜我有多爱你
(爱尔兰)麦克布雷尼/著,(英国)婕朗/绘,梅子涵/译
不一样的卡梅拉(我想去看海)
(法国)约里波瓦/著,(法国)艾利施/绘,郑迪蔚/译
科学
第一次发现(濒临危机的动物)
法国伽利玛少儿出版社/编,(法国)雨果/绘,王文静/译
神奇校车(在人体中游览)
(美国)乔安娜?柯尔/著,(美国)布鲁斯?迪根/绘
人文
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
周兴嗣、王应麟、李毓秀/著,罗容海、郝光明、王军丽/译注
中国神话故事
聂作平/编著
小学中段
(3-4年级,10本)
文学
千家诗
谢枋得、王相/编选,李乃龙/译注
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绘
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著,丁午/图
安徒生童话
(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
长袜子皮皮
(瑞典)林格伦/著,李之义/译
亲爱的汉修先生
(美国)贝芙莉?克莱瑞/著,柯倩华/译
科学
奇妙的数王国
李毓佩/著
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
(日本)后藤道夫/著,施雯黛、王蕴洁/译
人文
林汉达历史故事集
林汉达/著
书的故事
(前苏联)伊林/著,胡愈之/译
小学高段
(5-6年级,10本)
文学
西游记
吴承恩/著
城南旧事
林海音/著,关维兴/图
草房子
曹文轩/著
我的妈妈是精灵
陈丹燕/著
夏洛的网
(美国)E·B·怀特/著,任溶溶/译
科学
科学家故事100个
叶永烈/著
昆虫记
(法国)法布尔/著,陈筱卿/译
地心游记
(法国)凡尔纳/著,杨宪益、闻时清/译
人文
孔子的故事
李长之/著
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
丰子恺/著
“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推荐书目表(70种,新阅读研究所研制,2011年版)
学段
类别
书名
作者/译者/编者/绘者
小学低段(1-2年级,15本)
文学
百岁童谣
山蔓/编著
寻找快活林
杨红樱/著,大青工作室/绘
熊梦蝶 蝶梦熊
郝广才/著,(俄)欧尼可夫/绘
月光下的肚肚狼
冰波/著
格林童话选
(德国)格林兄弟/著,魏以新/译
让路给小鸭子
(美国)麦克洛斯基/著,柯倩华/译
青蛙和蟾蜍
(美国)阿洛·洛贝尔/著,潘人木、党英台/译
木偶奇遇记
(意大利)卡洛·科洛迪/著,徐调孚/译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美国)罗尔德·达尔/著,代维/译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德国)迪米特尔·茵可夫/著,陈俊/译
科学
一粒种子的旅行
(德国)安妮·默勒/著,王乾坤/译
鼹鼠博士的地震探险
(日本)松冈达英/著,蒲蒲兰/译
动物王国大探秘
(英国)茱莉亚·布鲁斯/文,兰·杰克逊/图,杨阳、王艳娟/译
人文
笠翁对韵
李渔/著
(美国)彼得·史比尔/著,李威/译
小学中段(3-4年级,25本)
文学
武松打虎
刘继/绘
孙悟空在我们村子里
郭风/著
让太阳长上翅膀
金波/著
小英雄雨来
管桦/著
戴小桥全传
梅子涵著
舒克贝塔航空公司
郑渊洁/著
我是白痴
王淑芬/著
雪花人
(美国)马丁/文,阿扎里安/图,柯倩华/译
父与子
(德国)卜劳恩/绘,洪佩琪/编
丁丁历险记
(比利时)埃尔热/编绘,王炳东/译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英国)刘易斯·卡诺尔/著,王永年/译
柳树间的风
(英国)肯尼思·格雷厄姆/著,任溶溶/译
彼得·潘
(法国)巴里/著,杨静远/译
时代广场的蟋蟀
(美国)赛尔登/著,傅湘雯译
窗边的小豆豆
(日本)黑柳彻子/著,岩崎千弘绘,赵玉皎/译
科学
生命的故事
(英国)维吉尼亚·李·伯顿著/绘,刘宇清/译
最美的科普·四季时钟系列
(德国)雅各布/著,顾白/译
有趣的科学
(英国)温斯顿/著,刘建湘/译
101个神奇的实验
(德国)安提亚·赛安,艾克·冯格/文,夏洛特·瓦格勒/图,谢霜/译
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
(韩国)洪在彻等/著,林虹均/译
人文
成语故事
李新武/编
图说中国节
大乔/编
讲给孩子的中国地理
刘兴诗/著
希腊神话故事
聂作平/编著
儿童哲学智慧书(第一辑)
(法国)奥斯卡·柏尼菲等/著,乐迈特等/绘,李玮/译
小学高段(5-6年级,30本)
文学
绘本聊斋
蒲松龄/著,马兰、王育生等/改编,吴明山、叶毓中/等绘
寄小读者
冰心/著
有老鼠牌铅笔吗?
张之路/著
四弟的绿庄园
秦文君/著
我要做好孩子
黄蓓佳/著
狼王梦
沈石溪/著
狼獾河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著
铁丝网上的小花
(意大利)克里斯托夫·格莱兹/著,罗伯特·英诺森提/绘,代维/译
鲁宾孙漂流记
(英国)笛福/著,徐霞村/译
汤姆·索亚历险记
(美国)马克·吐温/著,刁克利/译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国)柯南道尔/著,俞步凡/译
小王子
(法国)圣·艾克絮佩尔/著,周克希/译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德国)米切尔·恩德/著,李世勋/译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英国)罗琳/著,苏农/译
不老泉
(美国)纳塔莉·巴比特/著,肖慧/译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巴西)保罗·柯艾略/著,丁文林/译
科学
飞向人马座
郑文光/著
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
潘家铮/著
安德的游戏
(美国)奥森·斯科特·卡德/著,李毅/译
森林报
(前苏联)维·比安基/著,王汶/译
万物简史(少儿版)
(英国)布莱森/著,严维明/译
科学家工作大揭密
(英国)理查德·斯皮尔伯利、路易斯·斯皮尔伯利/著,王庆/译
人文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苏叔阳/著
老子说 庄子说
蔡志忠/编绘
世纪三国
罗伯英潘/绘,钟孟舜/漫画,罗吉甫/撰文
中国孩子的梦
谷应/著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英国)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改写,萧乾/译
希利尔讲艺术史
(美国)希利尔/著,李爽、朱玲/译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
(德国)贝蒂娜·施蒂克尔/编,张荣昌/译
居里夫人的故事
(英国)杜尔利/著,二栗/译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