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闭上眼睛看诗词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2-5-22 06:30
标题: 闭上眼睛看诗词
闭上眼睛看诗词
——浅谈诗词教学中的想象






吴国娟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诗词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词精美的语言外,还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进而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高效达成以上目标,笔者从实践中认识到,让学生闭上眼睛看诗词,即在诵读、理解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味、吟咏是一有效途径。
    如教学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霜冷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教师要在疏通文意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将干巴巴的文字化成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画面: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目惊扰,先后进入了睡梦。诗人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粘湿了桂花吧!诗人又想到:明月当空,难道只有我在这里注望吗?不,普天之下,有谁不在凝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诗人吟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就这样,学生通过想象,进入了诗人创设的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再让学生将画面用诗的语言表达,品味诗人准确、凝练的语言,进而准确背诵诗作,达到“言似出于吾之口,意似出于吾之心”的理想境界。
    叙事诗同样可让学生加工成多幅连贯的画面来赏析、体味、吟诵,如白居易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 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蔽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任县尉时,诗人描写了冒着暑热辛勤劳动的农民和被沉重的租税压得抬不起头来的贫苦农妇,并对自己的不劳而食,深感惭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全诗叙事简约,描写细致。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 “目视其文,脑现其图,身临其境”,和诗人一起去“观刈麦”:田垄中的小麦,在南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都泛出了金黄色,农忙季节开始了。妇女们携带小孩,冒着炎炎烈日,给田里劳动的人送饭送水;青壮年农民在南冈的麦田中,不停地收割,他们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全然不顾脚下蒸腾的热气和背上灼烤的日光,十分珍惜白天能够干活的时光。镜头特写一位农妇:她怀抱婴儿,提着破篮子,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麦穗。当诗人问起她时,她说家里的田地为交官税卖光了,因此只能靠拾麦穗来充饥。听到这些后,诗人想到自己既无突出的贡献,又不从事农耕劳作,可是每年却要拿“三百石”的俸禄,到了年终还有“余粮”,想到这里,诗人感到万分惭愧,内心难以平静。在这想象入境的切身感受中,学生不难体味到农民生活的悲苦以及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而这正是我们的教学所期待的。
    在词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采用此“想象入境法”。如辛弃疾的《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在学生初解词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随词人一起进入作品,和词人一同行在夏夜的黄沙道中:栖息在斜枝上的乌鸦被明亮的月光惊起,息飞不定。半夜时分,阵阵凉风传来了知了叫声。蛙群伴随着稻花的清香呱呱鸣唱,好象告诉人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天边闪烁着几颗星星。山前飘落稀疏的雨点。顺着小路转弯,走过溪面的小桥,树林边那个熟悉的茅草盖的店铺一下子印入眼帘。学生在想象的画面中,见词人所见,闻词人所闻,嗅词人所嗅,想词人所想,不仅真切领略了词人笔下优美的农村夏夜景色,也自然地感受到了词人对农村的热爱之情。
学生是想象入境的主体,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是激发者,是诱导者,教师要使用一切有效手段来激发、诱导学生展开想象,身临其境,如介绍写作背景、点拨关键字词、声情并貌范读、伴奏恰当乐曲……总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其想象入境的氛围,让学生在想象中展开画面,在欣赏画面中理解、赏析、品味、吟诵,这样的诗词教学,我们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