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推行十周年的日子。 回望十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这场以“课程”名义推行的改革,影响的何止是课程! 它关乎教育观念的重大变化,关乎关键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关乎每一个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式,关乎每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精神成长。 因为触及根本,所以引发激烈论争。 论争不仅是学术的,更关乎中国教育道路的选择: 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取舍? 传统多一些,还是现代多一些? …… 所有的论争最终归于平静。 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个对“新课程”的判断。 当“新课程”这个词随着时间渐渐远去,像之前的所有改革一样一点点变为历史的时候,回过头看,或许会发现,我们之前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现在已经不重要了;我们之前没感觉到重要的东西,却变得非常重要。 改革之初,我们关注行动、操作;改革之后,我们关注思想、理念。 改革之初,我们关注“新”名词、“新”理念;改革之后,我们关注文化土壤与现实条件。 改革之初,我们跟着“专家”走;改革之后,我们跟着“自己”走。 …… 无论实践冲破了多少现实的阻力,是否达到了彼岸;无论有多少人走了“回头路”,又回到了改革前的起点,课改造就的独特而深刻的思想经历,将永远沉淀在一些教育者的心里,成为教育界一场永远不会“回头”的观念革命。 改革十年,引发了教育界对中国几十年来的课程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彻底反思。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变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意味着教育中的人是“完整的人”的存在,这一点得以确认,得到尊重。 改革十年,引发了教育者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的本原性思考与追问。“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在基本达到教育机会的公平之后,在教育内涵方面的重新定位(国民素质教育)。因为这一观念的变化,所有课程教学的定位都应发生变化。因而可以说,这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质变”过程。 改革十年,引发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现实”形态的探索。素质教育不能停留于口号。素质教育必须从理念走向实践。因此,素质教育需要可以操作的微观理论,需要现实载体和桥梁。课程以及与课程相关的元素就是这一载体。在这个世界里,一批思想前卫、充满生机的实践研究悄然萌芽、生长,成为引领中国教育的先锋。 改革十年,中国上千万教师接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从“统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民主”。教学方式开始多样化,现代甚至后现代的教育理论开始普及。 …… 我们知道,前方是什么。 我们更知道,脚下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本土经验总是难以生长出具有恒久价值的中国教育理论? ——因为我们对实践成果与教训缺乏客观的总结与梳理,缺少深入研究与科学提升。 为什么那么多被认同的理念,却变不成课堂行为? ——因为我们严重匮乏这个环節的专业思考与研究支撑。 为什么有一些争论永元休止却毫无意义? ——因为我们在根本上缺乏实践关怀。不了解中国教育的现状,不了解孩子们当下的日常校园生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实践判断。在这个基础上讨论中国教育的道路走向,前提本身就存在巨大的缺陷。 破坏一个旧世界容易,建设一个新世界很难。 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最需要的,不再是争论,不再是批判,而是建设,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建设。 愿所有真心热爱教育的有识之士,沉潜下来,踏踏实实为我们的学校、为我们的孩子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因为,历史还将延续。 我们今天的认识将被明天的见解所替代;后天,也许又一场改革将奔腾而来。 但,每一场改革,无论成败,都要能为下一场改革提供养料。这样,中国教育才能行走在“进化”的道路上。 为了离共同的教育理想更近些,为了离现代文明更近些,珍惜每一次改革的沉淀吧! (执笔 《人民教育》余慧娟)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写作课程设置很不合理 本次新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五种课型,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称“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而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因此,从理论上讲,在完成基本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任务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听话与说话教学(新课程标准把二者统合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课型。根据对被调查学校的课程表统计,实际教学中,三种语文教学课型在教学时间上的权重如下: 表1 三种语文教学课型的课程设置比重 {图略} 以上数据表明,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对读、写、听、说教学投放的精力是极不平衡的。其中每学期写作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二者相加的课时总量还不到阅读教学课时总量的1/3,而写作教学的周教学次数几乎仅占到阅读教学的1/10!对写作教学“量”的投放的严重不足,是构成写作教学长期效率低、效果差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在访谈中,许多语文教师谈到,通过这为数不多的几节写作教学课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觉得力不从心。 (二)写作课程取向过于功利 写作课程取向涉及的是写作教学的价值追求,它反映了人们对写作教学的功能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并且强调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1]。可见,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价值的定位更多的是从学生“生活”的角度来考虑的。然而,调查研究表明(见表2),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面对“为什么教写作”这一问题上,比例最高的是“为了学生的升学考试”,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选择了此项。而“为了学生的生活需要”则成了语文教师们最少想到的,选择此项的教师还不到一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应试成了一线语文教师们进行写作教学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动机。 表2 语文教师对“为什么教写作”的回答情况 【图略】 当今以应试为核心取向的写作教学的基本格局是:以训练“审题”为起始,以模仿相关作文套路为核心。这几乎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为了科举考试所进行的八股文式写作训练的延续。而一个人正常的写作从来就不是以“审题”开始的,也从来不会刻意地模仿什么套路而“因文生情”。以应试为取向的写作教学,它使写作者执笔时处于和现实中的写作实践迥然不同的心理状态,背离了人的正常写作程序和写作心理,因此,它培养出的学生的写作技能必将是残缺的、畸形的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