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真会忽悠,我“手”能写出我“心”来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10:16
标题: 真会忽悠,我“手”能写出我“心”来
真会忽悠,我“手”能写出我“心”来

           ——一个命题的真假探究


宋运来/文


“我手写我心”,这句话出自近代诗人黄遵宪之口,当初是为了倡导一种诗歌创作的理念,反对传统诗坛盛行的泥古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语言风格。却不知道何时从文学创作领域移植到写作教学领域,变为中小学作文追求朴实文风的标杆。其实这句话在当下作文教学指导思想中还有另一层意蕴:被奉为作文教学圭皋——希望学生能把心里想的什么,笔下能写下什么。作文就是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就如何写。出口为言,下笔为文。学生果真能做到“出口为言,下笔为文”吗?本文试做探讨。
可以肯定的是——“出口为言人人会,下笔为文有几人?”出口易,下笔难。任何有写作实践的人都不难体会:要把说的变成文字,绝非易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小学生习作的基本原理。
经常不写文章的人,一旦真的动起笔来,却发现到嘴的词不见了。为何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窘境呢?原来问题出现在“写作心理的转换”上。在我们了解写作心理转换过程之前,有必要知晓人的思维活动与语言表达的特点。第一,人的思维是立体的,而非线性的,人的语言表达却必须是线性的。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学生必须把存在于大脑中立体的、非线性的思维一一分解,形成便于表达的线性的结构。第二,思维是可以跳跃的,而表达必须具有逻辑性。因此,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学生必须经历一个按逻辑顺序加工整理已有思维的过程。第三,思维可以是残缺不全的,也不顾及他人理解与否,具有自足性,而表达具有交际性,把思维直接反映到作文中,极有可能造成语无伦次或不知所云。而在思维与表达之间,还有一个“转换”的因素。作文进程中思维到书面表达往往要经过三级转换。第一级转换是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化;第二级转化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口头言语表达的转换;而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要经过一个“过滤器”才能到三级转换。“过滤器”的作用是把加工充分、质量好、能直接用于书面表达的放行;表达上不合乎要求的则进行三级转化回到内部言语去“回炉”。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作家能够做到心口如一、言文一致,因为他们具备了很高的言语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也无需过多地经过三级转化过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也不需要三级转换,因为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再加工的能力有限,从而使过滤器的检测水平受到限制,检验标准低,放行度加大,常常不需要经过三级转换,结果表现为,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水平无显著差异,书面作文常常是口头作文的记录形式。“我手写我心”对小学低年级来说就是个真命题。对于中、高年级来说,“我手写我心”则是个假命题了。原因在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但尚未达到心口如一的程度,三级转换过程就比较充分,因为书面言语表达更为精细,再加工的压力就越高,往往不能我手写出我心来。
在写作中,要顺利完成把思维转换为表达话语,离不开学生对“写作素材、书面语言、书面表达方式、书面表达经验”等方面的储备。写作和阅读一样,是在写作实践中形成写作能力的。只靠一个学期七次或八次课堂作文,恐怕是练不好写作的真本领的。只有经常写作,才会使“过滤器”放行书面表达比较舒畅。在日常阅读中不仅要注意规范书面语言的积累还要注意日常写作素材的积累,而日记不仅是记录写作素材的最好平台也是书面表达方式、书面表达经验的训练场。
当然,要想使学生顺畅地 “我手写我心”,还要充分利用教材课文这个最佳的写作“范例”。注意读写结合:精彩段落,仿一仿;课文空白,补一补;悬念结尾,续一续;动情之处,抒一抒;古诗意境,叙一叙;课文插图,写一写。既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精妙赏析,也要有适合儿童年段特点的读写结合的习作设计,合理安排梯度。没有长篇、完整的写作要求,只有铢积寸累的“句、段”的仿写、改写、扩写等练习,让课内与课外、习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10:17
真不明白,我们为何总把作文目标定在天上
                   ——或许坐上时光机才能上去
宋运来
请看下面作文考题1,判断一下,这道考题是属于哪个阶段的,小学的?初中的,还是高中的?
考题1:在你上学期间,你仔细地琢磨过许多人,请回想其中一位你曾仔细琢磨过的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与众不同?请你写一篇短文讨论这个人,说明是这个人身上的什么东西使他非常特殊,请用例子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
写作注意事项:1.仔细阅读要求。2.用特殊的细节和例子来全力支持你的观点。3.针对读者和你自己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词语。4.句式多样化,使得文章读来有趣。5.检查词语、语句……
下面一道小学作文考题,您是不是觉得非常熟悉?再请您判断一下是属于哪个年段的作文考题。是低年级的,中年级的,还是高年级的?
考题2:在生活中,你或许帮助过别人,别人或许也帮助过你,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次写下来,并且要写出你最真实的感受,题目自拟。(30分)
笔者在为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讲课时,现场多次让老师们判断2道作文试题,皆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多数教师认为考题1是初中阶段的考题,其实这道考题是美国高考作文题(王丽:外国怎样考作文,《教育文摘周报》2007.07.25 )。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考题2是四年级考题,而实际上考题2是南京市某区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作文测试题。这,您可能没有想到吧。
考题1居然是美国的高考作文题。如果从作文的难易角度去分析,您可能感觉美国的这道考题比国内的考题可能要好考得多。别说人家的高考题,就是当下中国小学生的考题,也没有做到如此细致。这道考题,其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力。题目简洁明了,又具体切实。命题者似乎恐怕学生跑题,在“写作注意事项”里,既有阅读的要求,也有如何写作的点拨,还有写作技巧的提醒,写作目的、写作内容交代得如此清楚,让学生一看便明白应该如何完成。从这些内容及注意事项的背后,不难体察出命题者的友善和人文关怀。而中国中小学生常常需要揣摩命题的写作指向,因跑题而失分的现象比比皆是。
考题2与考题1相比,从语言的表述上看,显得模糊,有那些注意事项不清楚。从哪里入手写,要仔细斟酌才行,这样的考题也真难为刚迈进写作门槛的学生了。下面是一位小学生根据考题2的要求,写下的一篇文章,请您按照百分制为《橡皮》打打分数,看它能得多少分?     

考题2作文:《橡  皮》
我的橡皮不见了,我心急如焚。
我第一反应,在地上找,我东看看,西看看,没发现我更急了。因为那是我最好的橡皮。老师让四人小组学生字,我问他们看见了没有,他们说没有。
突然盼盼说:“好象是利军拿的。”我虎视眈眈的看着他,而利军不说话。
我们就算了,开始学生字,可我写错了字又没有橡皮,利军就主动把橡皮给我用,我拿了就擦。
后来,我的橡皮被利军找到,她还给我非常感谢她,她说:“同学要互相帮助。”
利军在我责怪她的情况下,还帮助我借我橡皮用,我很感动。
省骨干教师们现场打分,65%的教师给这篇文章打了80分,2 5%的教师给这篇文章打了90分。而现实中这位学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刚刚迈进了“良好”级别,得了70分。这位学生的语文老师评分时认为“最真实的感受”没有表达出来。师者的意思是,考试平时要严格一些,最后才能考得好一些。孩子的家长不满意了,她的孩子因为作文的失分,导致本次语文检测等级是良好,家长请我评等级:“哎,您是特级教师,给俺孩子看看到底能得多少分?”我说,“优秀等级没问题的” 。“您说说老师为什么扣这么多呀?”“可能您孩子的语文老师期望值比较高吧”我回答说。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尴尬的现状。相当多的学生怕写作文,存在畏难心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作文目标定在天上。我们往往一厢情愿地提出了许多脱离实际的过急、过高的要求。比如我们常常以一个成人的心态,以一个成人的标准,对小学生的写话和习作,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低年级应着重写话,应侧重于词和句的训练,却升格为写片段;中年级应着重练习写片段,却升格为写成篇的作文。教学要求的超前,造成各年段的训练都不够扎实,结果就事与愿违。就语文教师来说,对作文还有词藻华丽、文学化、形式单一化、指导程式化等问题。如果作文中没有几个优美词语,这篇文章别想得高分。再如写人,人物要典型,选材要集中,要突显人物特点等等,这些东西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是困难的,这样就造成了小学生觉得习作特别的困难。有些教师还常常用公开出版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的标准来衡量小学生,或者拿老师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要求小学生,这是对小学作文“启蒙训练”的性质认识不清造成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会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课标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是一种启蒙性的习作,是一种练笔活动。
作文目标被拔高,作文考试往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是使学生倍感作文难的幕后黑手。在考什么,教什么的作文思想指导下,许多教师关心的还是如何教学生在作文考试中拿到高分。过多关注的是怎样写,忽略的是学生习作的情感与心理需求,作文教学的功利色彩比较浓。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