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90后青年文艺公社》专栏主持人 庄 苓 师友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08
标题: 《90后青年文艺公社》专栏主持人 庄 苓 师友录
彭金山:不当院长我就去写诗来源:兰州晨报

2008年04月07日



图片分享

彭金山近照(刚杰·索木东摄)


引言:
再过几个月,在彭金山身上将发生某种改变——
该换届了,彭金山说他不打算继续担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职务。
“到年龄喽。累!想轻松两年。”
3月下旬的一个清晨,我们见到彭金山时他正在家中静养。就在前些日子,他做了一次手术。明显浮肿的眼睛无疑就已说明了一切。“做了个手术(人)变得难看了。”对着咔嚓咔嚓的照相机,彭金山开了一句玩笑。
彭金山是一位有“分量”人物,无论是站在甘肃诗歌还是甘肃评论的角度。
“他一人而兼二者之长——他首先是个诗人,同时,他还是个文学评论者。”关于彭金山,在甘肃诗坛和甘肃评论界,这是一种公开的认识。
2007年年底,在揭晓的“甘肃省第二届黄河文学奖中”,彭金山的专著--《中国新诗艺术论》获得了综合类一等奖。
图片分享:

彭金山在甘肃诗歌之夜上朗诵(刚杰·索木东摄)

“在这届黄河文学奖中,彭金山的论著《中国新诗艺术论》从评论作品中脱颖而出。彭金山以一个诗人和文学批评学者的身份结合大量现当代典范诗歌作品的分析举证完成此书,涵盖了新诗从形式、创作到阅读的全过程,从而使该书具有理论系统性和社会通用性。他采用专题的形式对”新诗艺术“做多角度的观照,他把新诗放在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中进行全方位的艺术思考,获得了一种特别的阐释效果。他采用的‘感悟式’的结构与诗歌传达生命体验的本质特点相暗合,使全书充满了诗意的境界、感情的激发、理性的思考。”诗人牛庆国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中国新诗艺术论》。

《中国新诗艺术论》是彭金山几十年从事新诗创作以及高校教学研究的结晶。而对此,有观点认为,《中国新诗艺术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高校中文系大学生的教科书,而更应该是当代新诗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
“前两天我和家人乘着阳光明媚到黄河边去走了走,当望着黄河对面的时候,突然灵感就来了,其实我看到的(事物)也就是茶摊上红颜色的桌子椅子,但是顷刻间(我)就有了一种创作的冲动——椅子是花,人是花心。”彭金山说那一刻从内心爆发的冲动让他明白了一点,
“我还是可以写诗的。”
彭金山笑言,在生活中,这种“冲动”不断来访,但多因杂事缠身而未能完形为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的彭金山多年已很少写诗了。


人物档案:

彭金山,1949年生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敦煌》诗刊主编、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象背上的童话》、《看花的时候》等个人诗集以及专著《中国新诗艺术论》、《文学批评与文体透析》、《陇东风俗》等书籍10余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09



彭金山主持首届甘肃诗人诗歌大展揭幕仪式(刚杰·索木东摄)

对话

“别人说我做了一项笨工作”

晨报:听到一种说法,说此次黄河文学奖参选是别人替您报名的,而并不是您自己,是这样吗?
彭金山:(黄河文学奖)刚一开始进行作品申报的时候,我就接到了作协的通知,不过我没有要申报参选的想法。

晨报:为什么?记忆中这也是您个人第一次获得黄河文学奖。
彭金山:这没错,对黄河文学奖而言我是第一次获奖。当时的想法就是想把机会留给年青人。后来,(黄河文学奖)在进行补充推荐作品的时候有人直接推荐了我。在这种情况下,我随后就填了报名表参加评选。

晨报:获奖是意料之中的吗?
彭金山:我觉得有获奖的可能。

晨报:《中国新诗艺术论》一书因为具有宏观诗学与微观诗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互证的特点,特别是它的独创性在于对于诗学界长期以来一些模糊的、存在争议的概念和范畴做出了新的独到的阐释。为此,你的这本专著一出版就得到很多学者和诗人的好评,它被评价为“是一部当代新诗研究方面的力作”。那么,作为作者,你个人是如何评价它的?
彭金山:就这本书,不仅仅别人说“我是做了一项笨工作”,我个人也承认“自己是做了一项笨工作”。对于有些关系诗歌本体的似乎清楚但实际上并不清楚的问题,我进行了正面的攻坚。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诗歌创作的一些具体问题--一些概念讲了千年,一些范畴说了万遍,但我发现其定性定值往往依然是很模糊很笼统的,对其研究远没到就可以“鸣金收兵”的时候;比如,常说诗是情感的表现,但诗的情感表现和其他文学样式的情感表现有无区别?差异究竟在哪里?诗与对象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的这本书试图就从这些方面往前走一走。当然,这一步到底走得如何,我相信读者自有明鉴的。无疑,从一开始起了写这样一本书的念头的那一刻,我的行为似乎就是在知难而进了。

晨报:那么关于《中国新诗艺术论》,您个人觉得有遗憾吗?
彭金山:《中国新诗艺术论》可以说是我几十年从事新诗创作和高校教学研究的心血结晶。我自1973年开始诗歌创作,虽然未能成名,却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大学毕业后到高校工作,一是工作需要,二是兴趣所使,和诗的密切关系就一直保持下来了。从1996年起,我为本校中文系学生中开设了“诗歌创作与鉴赏”选修课程,后来又作为跨系选修课“诗词写作与欣赏”的一个部分,给全校学生开设,应该说这本书就是在课程讲稿的基础上形成的。
坦率地讲,仅从体例上看,这本书的总体框架并不新颖,这一点我很清楚。再是有些问题的论述还不透彻,不够圆合,需要再思考。

晨报:“诗人学者二者兼于一身”,这是别人眼中的您,不知道,您个人是如何定位自己的?
彭金山:我天性追求自由、散淡,这似乎更符合一个诗人的性格。事实上,似乎所从事的职业和这种个性有些“错位”。比如,“院长”和“诗人”在角色上不可能没有冲突,但既在其位,当谋其政 ,当(文学院)院长就要谋学院的发展,考虑大家的事情,所以,我认为自己还算是个好院长。(笑)


“如何突破甘肃诗人面临的问题”

晨报:作为一位诗人,您曾不止一次地说你的诗歌创作走了弯路,就此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彭金山:我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大学之前。1973年我的第一首诗公开发表,那时候我在生产建设兵团,诗歌发表在当时的《人民军垦》报上。翌年两首诗被选入甘肃人民出版社诗集《青春似火》,自此我也进入了业余诗人的行列,陆续有诗歌发表;1978年我上了大学,这是(我的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在此期间我的诗歌创作多是青年题材,主题是人本主义的;大学毕业工作后,应该是属于(我的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如果说第一个阶段的诗歌创作更多地局限于配合形势的政治诗歌和歌唱劳动生活的诗歌的话,那么,这种现状的改变在上大学之后,诗歌创作开始走向表达个体情感方向。工作之后的诗歌创作则完全走向生命体验和历史感的东西了。很显然,(发生在我身上的)这种变化是经过了一些弯路之后才完成的。

晨报:同样,身为甘肃诗人的一份子,您个人怎样看待甘肃诗坛的现状以及甘肃诗人?
彭金山:到目前为止,甘肃的诗歌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甘肃是个诗歌大省的说法是无可厚非的。当然,甘肃成为诗歌大省的历史(原因)无须我在此赘言,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李季、闻捷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到80、90年代随着一批甘肃本土诗人的崛起推动了甘肃诗歌的第二次崛起。其中,“60后”出生那一群诗人是推动甘肃诗歌往前走的中坚力量。
尽管甘肃诗歌在诗人们的推动下继续往前走着,但对诗人自己而言,他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突破的问题。

晨报:突破什么?
彭金山:突破自我,突破过去。

晨报:那就您个人而言,您将如何突破?
彭金山:我寄希望于年轻诗人们。至于我个人,今后能写出一半首让人记住的诗就行了。

晨报:对于曾在诗坛喧嚣一时的“梨花体”以及“下半身”写作,您个人持怎样一个观点?
彭金山:不管是赵丽华还是“下半身”写作那群人,都有一些让人称道的作品,但是对他们的有些“诗歌”确实不敢恭维,怎么看都不应该叫诗。诗嘛,还是有诗的规范的,这规范既有精神的,也有艺术的。

“评论要进入中心话语圈子不容易”

晨报:从诗歌创作的诗人到诗歌评论的评论者,发生在您身上的这种转变是一种必然的转变吗?
彭金山:有一定的必然性,创作到一定阶段,往往会自觉地思考其“所以然”,这“所以然”便是理论和批评。当然,还有建国后我国高校长期形成的“场”和“势”的作用。上大学时,我不理解我的老师为什么放弃了创作,后来我理解了。

晨报:对您的诗歌(文学)评论,有这样一种评价:具有明显的个性角色。能谈谈您的评论特色吗?
彭金山:《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是这样说的:他“在诗评中往往直接由直觉上升到本质,使评论文字准确、中肯;而且他还善于发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用颇富文化意蕴的诗意语言表述出来。另外,多年从事写作学、民俗学研究,使他能以较为开阔的视野观照对象,进而选取独特的切入角度探幽发微。”这个看法我基本认同。

晨报:想知道,您选择评论对象的原则或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作品更容易进入您的评论视野?
彭金山:价值,首先是评论对象的价值,看其是否给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东西。当然,有些基层作者的作品虽然价值不明显,但我还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来评论他们。因为我理解他们的心情和不容易的处境,再者也是我的一份责任。

晨报:对甘肃评论界,您能给个评价吗?
彭金山:甘肃评论上不去。

晨报:这样说的理由是……
彭金山:评论的基础薄弱,人数也太少。一个新人出现后,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扶持;其次,评论界无形中也形成了各自的“圈子”。像我们甘肃这样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不发达省份,不但文学新人的发现和传播有局限,而且评论者的声音要进入中心话语圈子也是不容易的。

晨报:如果不当院长了,想知道,这种职位或着说角色的改变,在你心中将会有产生怎样的影响?
彭金山:(改变)对我没影响,即使有也只会是更好的(影响)。

晨报: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你的这个“更好”——无官一身轻还是其他的什么?
彭金山:我将有更多的时间去写我的诗了。我刚才也讲了,我发现我还是可以写诗的!(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11
彭金山:诗艺的探求与发现
甘肃日报  
  诗歌评论或研究一直有学院派和非学院派之别,学院派往往以艰深的理论、晦涩的论述、严密的逻辑见长,而非学院派多凭对诗的感觉来进行阐述,文章轻灵多姿,具有报章体之风,兼容散文和评论之长。彭金山一人而兼二者之长,而尤以学院派身份为人所称道。   彭金山首先是个诗人,出版有诗集《象背上的童话》、《看花的时候》等,他以朴拙之情而兼灵敏童心,《远距离对话———给开开》就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作,“太阳公公敲门哩!他走热了,想进来歇歇呢。孩子用胖呼呼的手刚拉开门,太阳公公立刻站满了一地。”而他的代表作还是发表于《飞天》的《有根的石头和无根的山》、《沉重》等。“根就一代一代地续下来了/一代一代如藤如蔓/绕着石头/结出一个一个村庄”,“山/总是沉默不语”(《有根的石头和无根的山》),这样的诗句写出来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不是那种才子气的诗人可以想到的。   可惜的是在彭金山的诗歌创作中(包括散文),这样的作品不是很多,作为诗人,彭金山的影响是有限的,他的兴趣和他的业绩主要在诗歌研究上,尤其对诗歌的理论探索,颇有功绩。代表作《新边塞诗流变概观》洋洋洒洒一万余字,从边塞诗的概念、新边塞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繁荣到上世纪80年代的高潮,进行了独具只眼的梳理,尤其从新边塞诗的诗歌内容到艺术成就等方面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在全国诗坛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还有《新时期诗歌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什么》、《后新诗潮感言》等都是不乏创见之作。代表作、诗论专著《中国新诗艺术论》更是他多年诗歌研究的心血凝聚,在学界和诗歌界影响较大。由于彭金山一直还从事写作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习惯思维使得他在书中很喜欢从写作学的角度深入钻探诗歌的奥秘,虽然个别地方有削足适履的过度阐述,与鲜活的诗歌创作总是有些距离,但综合来看,不乏创新之见,如在诗学概念的梳理和清理方面,就做了不少工作,对“聚核”、“拓境”、“心灵之象”等力图做出新的阐释,并根据诗歌的新的发展趋向,和自己多年的研究思考,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双向升值”、“双元异步透融结构”等。总之,《中国新诗艺术论》在既有的框架里,给读者提供了一些新的值得思考的东西,对诗人也不无启迪作用。如果作者能够在“接受论”一编多使用一点笔墨,此书就更加完美了(“接受论”在书中所占篇幅只有百分之七),因为“接受论”毕竟是20世纪西方文论(诗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20世纪诗歌创作影响甚巨。   彭金山在诗歌理论研究之余,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代表作《大海的追求———吕剑印象》、《雄浑壮阔的西部交响》等,前者作为他早年的代表作,现在看来虽不无稚嫩,但那种对诗的感觉,那种大气,还是让我们钦佩的。后者彭金山以四万多字批点甘肃诗坛,气势磅礴,既有对甘肃乃至西部诗坛的大写意,也有对个案的细部刻画,其材料之详实,论断之准确,在同类诗论中是上佳的,体现了彭金山诗人的妙悟和史家的眼界,在甘肃诗论史上是一篇奠基之作。彭金山在诗歌研究之外,还涉及小说散文领域,也有极见功力之作,如发表于《飞天》2002年11期的《简论马步升的散文创作》等文也为他在甘肃文坛赢得了话语权力和言说地位。   彭金山作为甘肃新时期诗坛的见证人、亲历者、研究家,从西北师大第一任诗歌学会会长开始,中经庆阳师专的历练,终又回到母校,就任文学院副院长,20多年来一直钟情和耕耘于诗歌园地,以诗人之身而兼诗歌研究者、硕士生导师,在精研诗歌艺术之时难免也写了一些应酬之作,对散文诗的解读和研究虽倾入了大量心血,亦不乏新意。但因为过于细化,亦有机械板滞之嫌。如果更严格地说,彭金山的诗歌研究,最大的缺点可能是还停留在诗歌的外部研究,用新术语说,是社会历史批评,对诗歌的内部研究用力不多,比如诗歌的格律、语言等。张世英在《哲学导论》里认为:诗的语言之不同于非诗的语言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它容许甚至偏重无直观在场的语言的意义。诗歌语言是诗歌研究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由于没有更多地从诗艺上精研深挖,而主要从社会历史方面入手,所以,彭金山对一些诗人诗作的解读出现了偏颇,把不同层次的诗人等而同论,没有更好地体现出诗歌史家的经典意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12
彭金山,笔名金山、菊山。1949 年 11 月生,籍贯河南内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中毕业后先后在农村和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生活 10 年之久。1978 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校任青年诗歌学会第一任会长,与同仁创办诗刊《我们》。1985 至1986年在武汉大学修完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民族学院兼职教授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外散文诗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关陇民俗研究会理事长、《敦煌》诗刊主编。         彭金山兼诗人、学者于一身,他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从事高教工作。迄今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香港《诗》双月刊、《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作品 400 多篇(首),文学评论百余万字。出版有诗集《象背上的童话》(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1 )、《看花的时候》(金陵书社出版公司 1992 ),诗选《别一种风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母亲颂》(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父亲颂》(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3)、《中国现当代抒情诗选》(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6),编著《 20 世纪中国散文诗精品
  
赏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及专著《中国新诗艺术论》(东方出版社 2000)、《文学批评与文体透析》(新华出版社2001)、《陇东风俗》(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等。 从事高校教学工作 20 多年来,他结合教学和创作实践深入进行当代文学和文体学研究,提出散文诗的“双元异步透融结构”理论。在新时期以来的诗歌思潮和诗学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他的文学研究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其中既有对著名诗人的评论,但目光更多关注的则是从

      基层崭露头角的文学新人的成长。多年来,他为扶掖校园和地方的文学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指出,彭金山的评论“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色。作为诗人,他与评论对象——诗歌作品易于沟通。在诗评中往往直接由直觉上升到本质,使评论文字准确中肯;而且他还善于发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用颇富文化意蕴的诗意语言表述出来。另外多年从事写作学、民俗学研究,使他能以较为开阔的视野观照对象,进而选取独特的切入角度探幽发微。”彭金山先生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中国文联 2000 年度文艺评论奖、甘肃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十几项科研和创作奖励;在教学上,曾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 1987 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大学毕业生、 2001 年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2003 年获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辞条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华文作家词典》、《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民间文艺家辞典》、《东方之子》及《中国写作教育家·重要学术观点会萃》等多部辞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12
彭金山《中国新诗艺术论》出版

  彭金山学术论著《中国新诗艺术论》,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彭金山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首)、文学评论百余万字。出版诗集《象背上的童话》《看花的时候》,诗选《母亲颂》《父亲颂》《中国现当代抒情诗选》,专著《文学批评与文体透析》《陇东风俗》《20世纪中国散文诗精品赏析》等,曾获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六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评论奖、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十多项奖和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中国新诗艺术论》是作者几十年从事新诗创作和教学研究的结晶,从诗的情感表现和其他文学样式的情感表现的差异,以及生活的“诗歌性”实现、“心灵之象”的原理和聚核、拓境等方面作了深入思考和独特发现,成为当代新诗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牛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14
彭金山/崛起的高地


    建国之初,甘肃诗坛同全国诗坛一样比较寂寞,只有林草、安十坡、杨文林、于辛田等少数诗人的创作。此后近 50 年的运行轨迹大体呈马鞍型走势。50 年代初,李季到玉门油矿落户,从甘肃大地掀开了我国石油工业诗的壮丽篇章。后来,闻捷也从新疆来到甘肃。1958年,李季、闻捷共同筹建了中国作协兰州分会,分别担任主席和副主席。50 年代中后期到60 年代初,从偏远的甘肃传出了新时代诗歌的大声,产生了《玉门诗抄》、《河西走廊行》等优秀诗作,《复仇的火焰》和《杨高传》更是那个年代叙事诗的扛鼎之作。这是甘肃当代诗歌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潮期中,在李季、闻捷的关怀下,从甘肃本土站起了杨文林、于辛田、汪玉良、伊旦才让及农民诗人刘志清、张国宏等一批承前启后的诗人。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大格局中,甘肃诗歌的开局是不错的,真正是高起点的。正是这漂亮的开局为甘肃诗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准备了充足的前进的动力.
  甘肃诗歌的第二个高潮是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的,至世纪之交达到极盛。如果说前一个高潮带有某种外来性质,是由于著名诗人来甘肃深入生活而产生的短暂的繁荣的话,那么第二次高潮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生发于本土壮大于本土的诗歌盛景。甘肃诗坛在新时期的开局中,又奏响了一支漂亮的前奏曲。在这支前奏曲里,“归来的歌”和“新生代”的嗓音是两个最为鲜明的声部。唐祈,这个因历史的原因中断歌唱多年的著名九叶诗人,于1980年来到他青年时代学习和生活过的兰州工作。他没有像一般“归来者”那样久久舔舐旧日的伤口,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西部大地和西部人生,用他美丽的《大西北十四行组诗》在甘肃竖起一面诗的旗帜。50年代就以《大雪纷飞》、《珠穆朗玛》蜚声诗坛的高平,这时也得以重归歌手的位置一展歌喉,由此进入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收获期。从1978年开始,高平“一面打扫,一面开始”(《心迹》),出版了《古堡》、《冬雷》、《高平诗选》、《中国情结》等多部诗集,他的诗歌愈到后来,愈见风骨。“归来的歌”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赵戈的《贺老总,请你再来听我朗诵》、《一束红柳祭李季》等。甘肃校园文学的觉醒是值得一提的。1979年1月,西北师大百花诗社的壁报栏里出现了一首歌唱爱情的小诗《雪花》,立即引起一场全校范围的激烈论争。后来,这场讨论转移到《甘肃日报》,演变成一场全省范围的文艺观念大讨论,为甘肃文艺界的思想解放奏响了先声。1980年,甘肃省青年诗歌学会成立,一些大专院校和地州市相继成立了分会,诗歌的早春热潮在陇原大地滚滚涌动。1981年,《甘肃文艺》改名《飞天》,率先在全国开办了“大学生诗苑”,为先锋诗歌提供了一块竞技的场地。纵横当今诗坛的许多名将,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最初的马蹄声。这些,都为新时期以来甘肃诗歌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铺设了最初的道路。此后,群体日渐强大,特色愈加鲜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一批数量可观的中青年诗人在全国诗坛崭露头角,甘肃开始迈入诗歌大省的行列。

  西部诗情唱大风

    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东西三千里,丝绸之路纵贯全境。秦汉以来就留下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脍炙人口的诗歌,唐代边塞诗更是成为一时之胜。 50年代,建设大西北的号角不仅使李季等前辈诗人落户甘肃,也吸引了诸如郭小川、邵燕祥、冯至、张志民等众多诗人的目光。新时期开始,边塞新诗首先在新疆唱起,崛起了杨牧、周涛、章得益等名重一时的新边塞诗人。而坚持最久、倡导最力者,我以为还是甘肃的林染。1982年就在他编辑的《阳关》打出“新边塞诗”的旗帜,开辟新边塞诗专栏,20 多年不遗余力地奋臂大呼,在《阳关》杂志刊发了大量的新边塞诗或曰西部诗歌。而他本人在西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为人瞩目,3000余首诗作叙说着一个独立诗人不懈的追求。在对西部人生的体验中,他的诗跳出大漠、雪山、红柳、牧女的抒情框架,深入生命和地域文化的深层,触摸到了这片辽阔的世界那最让人感动的部分。“西藏的雪/展开在荒凉夜空的台座上/人迹罕至/偶尔的白羊从思想浮出/又没入思想”〈〈西藏的雪〉〉这巨大空旷孤独中瞬间的感悟,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非现实的象征,如神凌空,轻轻地拂摸时间之河,鸟瞰造化的玄机。“西藏的雪”和“雪水流域”系列标志着林染诗歌新的高度。
    西北师大向有“诗人的摇篮”的美誉。的确,这所校院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从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学子在这里与诗神结缘。在校他们是缪斯虔诚的朝觐者,毕业后他们把自己融入立足的热土,西部诗歌的大合唱中有他们嘹亮的歌喉。从何来《火山口的晚餐》、吴辰旭的《牧归》到董培勤《巴丹吉林的恋歌》、彭金山采自陇东的《象背上的童话》、于进的《行走在镍色戈壁》、徐兆寿的《麦穗之歌》等,他们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继续用诗诉说心灵的发现。张子选在校就显露出出众的才华,而阿克塞的教书生涯则成就了他的诗名。他的《西北偏西》、《牧马人的妻子》等阿克塞风情诗歌,以视角的新颖和体验的独特为人称道。和他一起奔赴阿克塞的高尚,也在新的人生体验中找到了自我和表述自我的“行进”的方式。 1989年毕业的叶舟在发表了大量的诗歌之后,以《大敦煌》来了一个漂亮的亮相。《大敦煌》不仅在立意上别开层天,而且化用民间谣曲的形式,在繁富的意象转换间,给人以牧歌的悠长韵味儿。神奇的甘南草原给了阿信、桑子们异质文化的营养,他们以诗歌回报草原的馈赠,灵魂在与草原的对唱中抵达悠远与古朴:“玛曲:雪水汇聚的河流/抵达一座/雾气蒸腾的草原/三声鸟鸣,九座耀眼的帐篷/抵达一个人内心的边疆/梦中的牛羊/抵达《圣经》中遥远的故乡”(阿信《抵达》)这既是对现存世界的抵达,又是对精神家园的抵达。还有天水的雪潇、周舟、王元中、丁念保、欣梓等,朦胧的麦积烟云滋润着他们的生活更滋养他们的诗情,他们的抒情短章随意撷拾西部风物,在生命化的过程中见出独到的发现与个性。由于他们和王若冰等人的努力,天水的上空总是飘荡着诗的彩云。
    阳飏这些年一直走着一条卓然不群的道路,在诗歌的题材和审美选择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而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西部诗歌。在这些诗歌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碰撞,闪烁着诗人独到的体验与思想的亮光:“当我坐着长途汽车穿行在丝绸之路的时候 /仿佛坐在一本丝绸书里/没有文字/只有历史被轻轻撕碎的痕迹”(《丝绸之路》)。他和他的朋友古马常常结伴出现在生活中和报刊上。他们发表在《诗刊》上的《青海湖二重唱》及《西北日志》、《寄自丝绸之路某个驿站的八封私信及其它》等,都是广有影响的作品。
  从泾水之滨到河西走廊,到处都有甘肃诗人们深情的歌唱,他们用五彩缤纷的诗歌织成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
  乡土诗味深千尺
   
   黄土层最为深厚的陇东高原和绵延起伏的陇中山川连成一片浩瀚的黄土地,甘肃的乡土诗以这片黄土地及周边的诗歌最具特色。新时期以来,陇东诗人姚学礼的乡土诗率先在海外打响,丁国成曾撰文称之为“崆峒诗钟海外闻”。他的诗歌努力寻找心灵与自然、历史的感应契合,常能舍弃事物的表层意义而进入生命和哲理层面,开启了陇东乡土诗的新篇章。在陇东、陇中、陇南、天水,都有一个显示出强劲势头的乡土诗人群。高凯以乡土诗起步,一度以新英雄诗闻名,后又回到乡土诗写作上来。他的诗以他所生活过的陇东黄土高原为基地,男婚女嫁、推磨、识字、放羊、会友,社会众生相都在他的诗里得以展示。最具特色最感染人的,还是诗人与这块土地生死相依中的情感体验:“命中我们紧紧相连 /我的身上至今/还有一个深深的肚脐/即使背井离乡/我也是一个天涯断肠人”(《枯井》)高凯写乡土,却没有乡土的陈旧和封闭,他的艺术视觉是广为展开的。他的诗歌借鉴了后新诗潮的某些话语方式,在轻松中写出了沉重,幽默里见出机智,感情饱满而不恣肆,意象单纯却意味绵长。陈默的乡土诗也是相当厚重的,从他的诗集《聆听乡土》中,我们听见了黄土地的喘息与呼唤。
   生于陇中的林野,也是写乡土诗的一把好手。正如他诗集的名字《黑与白》一样,林野的诗歌注重色彩和画面,虽然抒写的是“苦甲天下”的陇中,却给人以小令的明丽与淡雅。他的诗常能从庸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生发出令人艳羡的诗意美。“那条悠长的乡路在门槛上屈膝而坐 /小茶炉父亲样蹲着/日子是牛粪火/一些洒落在灰烬里/一些升腾为浅兰色的雾霭”____这是陇东、陇中一带老年人熬罐罐茶喝的场景,读诗如临其境,如唔其人,那鲜明生动的画面里蕴涵的哲理启示,也像罐罐茶一样品味不尽。诗画思的和谐统一,正是林野诗歌的魅力来源。在陇原坚守最久至今仍把身心植根于这片黄土地的诗人,要算夏羊了。他是甘肃当代诗歌最早的播种者之一,早在40年代的大学时代就发表了数百首诗歌。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和文学创作,从1956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紫花苜宿之歌》到90年代的《希望的调色》,对绿的渴望是夏羊诗歌永远的主题。这是旱塬父老的心声,也是夏羊心灵的色彩。《飞天》原主编李云鹏也是从这块土地走出的歌者,他的诗里总是蕴藏着一个巨大的乡土情结。对乡土的感情扩张为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使他的诗歌多着眼于生活或大自然中不起眼的事物,在物我契合里表述着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后来的马青山也是从这块土地站起的歌者,他的诗歌在关注乡土人生的同时,叙说世事的沧桑,在对自然和人事的聆听中,力图触摸宇宙的真谛。比起上述诗人,牛庆国的诗是又一种“热爱的方式”。“它植根于故乡的热土,又沐浴了外部世界的阳光雨露”(吴思敬语)。他的诗既是乡土的,又是现代的,一些诗对故乡生存境况的揭示,达到刻骨入髓的地步:“只是天上没水/再吼也无非是/吼出自己的眼泪//好在满肚子的苦水/也长力气/喝完了我们还得去种田”(《饮驴》)。无奈中的抗争,催人泪下!在这块土地上伸枝展叶的诗人,还有苏震亚、郝明德、杞伯等。
    甘肃的乡土诗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从五六十年代的刘志清、张国宏到七八十年代的曹焕荣、贾治龙、高仲选、于进、王韶华等,在辽阔的甘肃乡土上,留下了几代人跋涉的足迹。陇南的南山牛、波眠、小米、毛树林、苞谷,陇东的杨永康、邵小平、张志怀、魏向迥及河西的谢荣胜、倪长录、阎虎林、苟天晓、万小雪等,都是甘肃乡土诗群或西部风情诗歌的主力歌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16
对话彭金山:山边,行吟的歌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123f180100t9ww.html



人物简介:
彭金山,笔名金山、菊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8年创办诗刊《我们》,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敦煌》诗刊主编,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外散文诗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关陇民俗研究会理事长、《敦煌》诗刊主编、甘肃文学院特约评论员。提出散文诗的“双元异步透融结构”理论,在诗歌思潮、诗学理论和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以下文字经彭金山审阅并授权发表。

记者: 彭教授,您曾经在平凉灵台县的万宝川农场下乡。
彭金山:是的,那对我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在显失公平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大潮中起起伏伏,但应该保持自己的信念,应该奋斗,苦难的生活会磨练人的意志。任何时候,信念不倒,我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也常以此鼓励年轻人。
记者:彭老师,您身为诗人,同时也是甘肃著名的诗歌评论家,请问这种多重身份之间的矛盾您如何处理,即为了保持诗的纯度而需要的感性因素和为了保持评论深度而需要的理性因素怎样平衡?
彭金山:多重身份之间会有影响,有一定的矛盾。所以有些人只写诗,有些人只作评论,但这二者也有共性,也可以相得益彰。行行不精,才更容易受到影响而行行不成,相反,如果自己能深入精研,自己就可以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保持自己的独立,甚至从两个方面互相汲取养分,互相滋润。创作到一定阶段,往往会自觉地思考其“所以然”,这“所以然”便是理论和批评。诗的语言之不同于非诗的语言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它容许甚至偏重无直观在场的语言的意义,而思考“所以然”,写诗就会写的更谨慎,相应的,在面对一首诗要说出自己的见解来也就会自然而然的附加上诗化的世界里所应有的触须。诗歌评论一直有学院派和非学院派之别,学院派往往以艰深的理论、晦涩的论述、严密的逻辑见长,而非学院派多凭对诗的感觉来进行阐述,文章轻灵多姿,具有报章体之风,兼容散文和评论之长。我从事写作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习惯思维使我很喜欢从写作学的角度钻探诗歌。
我觉得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很重要。这要求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审视美、欣赏美、追求美的眼光和一颗灵动的心,这样,才会在平淡无奇的琐碎生活里常见常新,所谓的“平极则显峥嵘”。我天性追求自由、散淡,这似乎更符合一个诗人的性格。事实上,似乎所从事的职业和这种个性有些“错位”。比如,“院长”和“诗人”在角色上不可能没有冲突。现在我就可以更多的写写诗歌了。
记者:预祝您创作丰收。姚康康在《陇东行吟,试论彭金山诗歌的地理学意义》一文中指出,“从新时期开始至今,彭金山作为西部诗坛一位执著的歌者,他始终在不断探索中国的诗歌道路……陇东,作为诗人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那一片神奇的土地,既安放了诗人漂泊的足迹,又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乡愁。彭金山在陇东的行吟,在诗人这里,突出的个人化视角被一种浓烈而鲜明的地域经验所渗透和强化,其诗中一切关于民俗、自然和现实的观照即以此为基点得以进行。”实际上,在您的多重身份中,民俗学研究本就是您的学术研究之重要内容。那么,您的民俗学研究和诗歌创作也是相得益彰?
彭金山:我在大学念书的时候,我们的甘肃文艺界办了一个民间文学的刊物,当时我并不太重视民间文学,因为我是从平凉灵台的一个农场走到了大学,在农场时也没有重视过民俗文化。后来到武汉大学念书之后,听了吴彬安(音)教授的一场报告深受启发,后来我又承担了省教育厅陇东文化研究的项目,到陇东特别是庆阳地区的好多县和村镇调查和搜集民间文化,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一直被深深感动着,每次下去调查都会确定一个目的,但每次下去调查的结果却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收获往往大于自己的设想,并且民间的这些艺人和普通群众都使我非常感动,所以后来我就深深的爱上了民俗文化研究。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根,我们民族的根和灵魂,我们的家园就在这里,从那以后我既不放弃诗歌创作又搞民俗研究,还搞诗歌评论,也是我感兴趣的。
《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说,我“多年从事写作学、民俗学研究,使之能以较为开阔的视野观照对象,进而选取独特的切入角度探幽发微。”我比较同意,我觉得,多一个视角总是好的。
记者:彭教授,您超脱其他诗人探索的潮流,而思考时代的演进,在《中国新诗艺术论》中提出了新诗发展的新理论:感情的双向升值、生命体验的写作、境界拓进、诗性语言及散文诗的双元异步透融结构,为新诗写作提供了新的生长点。那么,您作为甘肃诗人的一份子,怎样看待甘肃诗坛的现状以及甘肃诗人?
彭金山:甘肃诗坛我觉得发展态势非常好,从甘肃当代的诗坛来看,我觉得它曾有两次高峰,一次高峰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这个时期是诗坛大家李季和闻捷来到了甘肃,当时李季是作协主席,闻捷是副主席,他们在甘肃创作了当时诗坛上称作扛鼎之作的一些作品;第二次高峰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一些“60后”的诗人走入诗坛,出现了甘肃诗歌的又一个高峰。到目前为止,甘肃的诗歌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甘肃是个诗歌大省的说法是无可厚非的。尽管甘肃诗歌在诗人们的推动下继续往前走着,但对诗人自己而言,他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突破的问题,要突破自我,突破过去。甘肃的文艺创作有广度,却欠缺深度,有平均高度,但缺乏绝对高度,缺少领军型的大家、名家,这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甘肃诗歌一定会实现新的跨越。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从事教育多年,这次来平凉调研,您对我们平凉的教育也提点意见吧!
彭金山:平凉教育现在发展的非常快。平凉本来就是一个在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你们举办的艺术精品进校园活动,请一些文学大家、名家来和学生们见面、对话,让文学艺术走进课堂,我觉得这个非常好,这样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受到了高雅的、高水平的文学艺术的熏陶,从而接受这种滋养。人的一生中,有时一场报告或者某人的一句话,就会对他一生的道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平凉请一些大家、名家到校园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因为我们现在高校里的大学生,研究生等都看书太少,有些学生靠的就是背诵复习资料才走进大学的,这点就不如我们那时上中学,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还会去看一些小说之类的书,而阅读对整个人生来说是本就是一种提高,但现在的学生没有时间去看,所以他们的阅读面太狭窄了。现在的学生从分数看是提上去了,但是人生的营养是欠缺的,是干枯的,这样长期下去不行,所以平凉举办的这些文化活动我觉得非常好,希望你们做出表率,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27
星 河 无 限
———《西北师大校友诗选》序
赵逵夫
  在甘肃,有人说西北师大是“诗人的摇篮”。西北师大学生为什么会形成爱好诗歌创作这样的一个传统,我想可能由于下面三个原因:
  一、甘肃大地有很深的文化蕴藏和气象万千、风景各异的自然风光,又是民族风情丰富多采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是孕育诗情,激发诗兴的条件。生长在东乡的著名诗人汪玉良,因为写阿克塞扬名全国的张子选,甘南草原上成熟起来的阿信、桑子等,便是证明。
  二、师范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也有工矿、城市等地的青年学生,生活充实丰富,古老的传说,民间歌谣是培育诗情的土壤,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是他们永不枯竭的诗的渊源。在校期间便蜚声诗坛的夏羊和何来便说明了这一点。
  三、西北师大的历史,从北平师范大学的西迁,到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到西北师院的独立设置,兰州校本部的形成,都是在抗日的烽火中经历的。传统,就是在这时形成。西北师大,从成立之初,便是以培养教师为主要目标。但教师不是只靠粉笔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教育人,还可以用诗笔去教育、鼓舞、感染、团结更多的人,它的作用远出于课堂之外。这也是我们西北师大学生对于教育的一种理解。
  1944年,由进步学生创办了文艺刊物《新地》,还得到郭沫若先生的支持,郭沫若写信鼓励,并题写了刊头。抗战胜利以后,青年学生以他们的诗笔一方面抒写生活,抒写爱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争取自由民主和反内战、反饥饿的思想。王楚斯创作的小诗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
  四十年代后期的诗作则反映了争取自由民主、反对专制统治的思想。夏羊在这个时期写了数百首诗。他是定西人,他将陇中的歌声带入西北师院,又带着西北师院的作风回到定西。五十年代他写了大量歌颂农村变化的诗歌,直至新时期他还在放声歌唱,是我省创作时期最长的一位诗人。
  五十年代走出师大校门的诗人,最有代表性的是汪玉良。此外还有以散文见长的谢富饶等人。六十年代的代表性诗人是何来、吴辰旭,此外还有以小说见长的黄英等人。
  汪玉良是东乡族诗人,是我省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汪玉良的诗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以后四十多年,绝大多数采用四句为一节的现代格律诗的形式。五十年代李季、闻捷在甘肃写了大量诗歌,包括几部长篇叙事诗都是用这种形式。汪玉良运用这种形式不仅写了大量抒情诗,也写了三首叙事诗。《阿娜》写战争中牺牲的一位东乡族英雄的母亲,《白鸽姑娘》和《米拉尕黑》都是在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再创作,情节美丽动人,语言生动传神,情文并茂。尤其《米拉尕黑》是一部长诗,是甘肃五十多年来诗歌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六十年代从西北师大校门走出的最杰出的诗人是何来。他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创作。他的《我的大学》不仅在当时引起大的反响,在几十年之后也勾引起师大校友们对母校的回忆和惦念。他的《夜宿射鹿》、《烽火台抒情》等长久在同学中传诵。
  六十年代前期学校有一个百花诗会,办有一个《百花园》的大型墙报,贴在学生饭厅的砖墙上。它培育出了不少有成就的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吴辰旭、郭歌、李迎才、曾礼等都是上面的活跃作者。
  新时期的诗歌不仅仅是题材新,思想新,而且在创作方法、创作技巧上也有很多新的探索。大约在1978年底或1979年初,师大77级中文系学生栾行健在壁报上发表了一首叫作《雪花》的小诗,歌唱了爱情,立时招来了铺天盖地的争鸣大字报。后来,这场争论通过《甘肃日报》引发了一场全省范围的讨论,对甘肃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这一声爆破之后,打开了一些人头脑中的坚冰,自由和煦的春风吹进了青年的心中,吹进了师大校园,吹进了甘肃高校校园。甘肃师大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时期。此前,中文系率先成立了“百花诗社”,———用文革前原有的诗社的名称,也反映了对于六十年代传统的继承。继而成立了全校性质的青年诗歌学会。彭金山、周永福、崔桓、董培勤、于进、刘芳森、张津梁、朱子国等都是当时很活跃的校园诗人。从此,这里走出了一届又一届阵容强大的诗人纵队。
  彭金山是西北师大青年诗歌学会的第一任会长。由于他的积极组织、倡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北师大的学生诗歌创作空前活跃,并继承和弘扬了师大学生诗歌创作的传统,深入生活,贴近现实,抒发真情,勇于创新。彭金山的《象背上的童话》等以他敏感的笔触写出了西部人的情感、回想与梦幻,如寒潭百丈,既清澈,又深邃。
  张子选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学生。我为他改过第一首诗。他的诗第一次在《甘肃日报》上发表时,他高兴地来告诉我。他不仅有才华,尤其有情感。二十多年来他的西部诗歌曾在全国产生了影响。阿克塞成就了张子选,阿克塞也因张子选更加为人们所向往。
  1986年,同在历史系毕业的阿信和桑子一同奔赴甘南,也在与异质文化的相遇相融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园”。他们的诗表现出了对脚下土地的深深理解与相知。阿信的《诗十四首》是甘南草原的风俗画,也写出一个生长在临洮的大学生以草原为家之后的特殊感受。桑子与阿信是大学同班。他也在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组诗《状况及其他》是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作品,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师大产生的诗人空前多,而且出现了一批很有才华、成绩突出的诗人,晏苏、汪幼琴、高尚、于跃、周舟、武承明、张中定、雪潇、王元中、叶舟、唐欣、杞伯、邱兴玉、欣梓等都为大家所瞩目。
  叶舟、唐欣是持续多产的诗人,也是富于创造性和诗心特别敏感的。他们写甘肃,写青海,写西藏,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料。叶舟的《致一位诗人》既有诗友的深情,也有作为诗人的信念。和叶舟同班的唐欣,以一颗敏感的诗心感悟生活,与时俱进,他以生活化、平民化、口语化的特色创作和写作实力,成为民间立场写作的代表诗人之一。
  九十年代西北师大毕业的诗歌爱好者,似乎看到只有创作热情和对诗境的执着追求不成,还有一个工作条件问题:采风、体验生活也要经费,诗人也有吃、喝、住、行方面的种种问题;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有一个寻找园地的问题。所以,不少人到了新闻、宣传、 文艺部门。颜峻、金延、刘晋、敏彦文、张海龙、王子恢、万小雪、马克、柴春芽、杨恒等俱是。颜峻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是极具诗人气质的。他以其多产和思想的开放、技巧的创新而在省内外有大的影响。在文化部门工作的还有一个波眠,他以写农村生活,表现农民的情感与愿望受到关注。
  九十年代西北师大成长的诗人的第二支队伍是大、中学校任教的教师。徐兆寿和扎西才让是其代表。十年中徐兆寿出版了长诗《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和诗集《麦穗之歌》。在西北师大校园、课堂、图书馆,很多青年学生一方面受到诗的气息的薰陶,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吸取着古今中外名著的乳汁。诗人就是这样产生的。徐兆寿的作品在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人生的思考方面,是深刻的。读扎西才让的诗,常使我进入想象和沉思。他的诗大部分节奏均匀、舒缓,就象草原上空飞翔的鹰。萧音、何环永、尔雅、刚杰·索木东、王文扬、张文静、白眸、阎岩等也都是以教师的身份仍在校园里歌唱,但大部分所面临的已不是上学时所面临的校园环境。我们希望校友们有更多反映校园生活的诗作问世,以后有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全省、在大西北、在祖国各地歌唱我们的时代,歌唱我们的民族,歌唱我们富有意义的人生。
(作者系西北师大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29
润物细无声的诗歌:评《敦煌诗刊》  
书评人: 夏雨菡

    中国诗坛在经历了80年代的辉煌之后,在90年代变得沉寂与荒凉。诗歌是精神家园里灵魂的歌唱,可惜这片家园荒芜的太久了。现在这种现象有所改观,标志就是一些诗刊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还有一些新诗刊的出版发行。
    值得一提的是,西部一本诗歌刊物——《敦煌诗刊》的出现,这本诗刊的创办让西部诗坛有了春天的绿意。《敦煌诗刊》是由甘肃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创刊于2002年,一出现就受到了诗歌界的关注。她就像生长在西部的胡杨树一样,生命力极强,有着鲜明的个性。我阅读了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诗刊2002年卷》,这本书纯黑色,特型本,雅致朴素,装祯精美,引人注目。
    《敦煌诗刊》是一本厚重,有大气魄,深刻、别致的刊物。它的出现,改变了西部没有精品诗刊的现状,并且开创了西部诗坛的新局面。诗刊的各个栏目都由名家主持,内容多样,特色鲜明,博采众家之长:既有名家诗作,也有民间诗歌;既有现代诗作,也有先锋流派;既有犀利而独到的评论,也有针对当前诗歌现象的中肯批评;既有国外的诗歌荟萃,也有校园诗群的青春展露;既融入了诗人的诗歌笔记,也加入了论述诗人及其作品的精彩论文。
    “名家新作”栏目的主持人是著名作家、诗人,甘肃作协主席高平先生。这个栏目选编的是省内外著名诗人的佳作,如选发的那位有“孩子诗人”之称的山东作家苗得雨的诗作《水忧》中的意象:“三十年后/孙辈已组成家庭/那时我们可能不在,/也可能在他们当中。/我们和他们一起,三个人把两碗水端平”。再如:“他们也在顾盼,也在挑选,/向着心中某种超常的愿望/……/有的那精心不亚于挑选郎君/一千中、一百中,那得挑个举世无双。/当我看见一副副满足的容貌闪过,/分明都像有春风在心中荡漾……(《欣赏商场》)。
    甘肃著名女诗人娜夜主持的“大敦煌诗歌方阵”和“点将台”是诗刊的一个亮点。我读过娜夜的第三本诗集《娜夜诗选》,她的诗,沉郁而优美,洗练而柔情。娜夜不仅诗歌写得好,选编诗歌也颇有独到的眼力,将栏目做的有声有色。她在“点将台”上选发了阳飏的先锋诗歌,并且配上相关的评论,不仅延伸和分析了诗人的诗歌,也突显了栏目的风格。不仅如此,她在“大敦煌诗歌方阵”中也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诗歌,让读者的阅读,成为一种享受。比如颇有江南瘦竹风骨的车前子的诗,“而我热爱的诗人翻墙而来/不热爱的诗人翻墙而去”(《薄荷味的香烟》);庞培的诗“空气在问:你有没有怯生生爱过一个人?/原野吹来新麦的气息。/……/大地的蓝在我的脸上/新的血在脏黑的冰层跳舞/田岸旁那些老柳树,死而复生……(《冬天的圣境》)”;蓝蓝的诗“在我黑色瞳孔的中心/阳光从七月的灯光上燃出蓝色火苗/……/我看到水中,最低的地方/莲花笔直地升起火把……(《夏日》)”。这些诗人的作品风格各异,笔调悠长,韵味十足,都是优秀的诗作。
    唐欣主持的“藏经洞”中可尽是诗歌的宝藏啊,篇篇都有闪光之处,比如著名诗人伊沙的《唐》:“当幽居的隐者/归来/醉卧临泉/洗去一身倦怠/独自孤清起来/……/唐时的朋友/我已经穿越了你的心情/干吗要了解你的抱负呢/ ”。又如四川诗人何小竹的《发现》:“发现山洞的人/他未必想在那个山洞里度过余生/……/而我们的发现则是/很多人已经络绎不绝的/进入那个山洞”。再如诗人苏历铭的《衡山路上的红蕃酒吧》:“调酒的侍者正把酒杯举在空中/透过他的手臂,秋天的梧桐树已经凋零……”。
    如果说诗歌是诗刊的生命,那么诗评就是诗刊的灵魂。敦煌诗刊中的评论栏目选发的文章俯拾皆是珍珠,颗颗耀眼,粒粒生辉。每一篇都是沉甸甸的作品,非常值得收藏。
    林野主持的“诗界焦点”栏目给中国诗歌界投放的都是重磅的炸弹。比如那份由达吾、马莉所著的调查报告——《抚摸与疼痛:关于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普及状况的调查》。他们在发放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18所大学的一千份调查问卷中,就有关现代诗歌有代表性的问题,做了广泛而深刻的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客观地、深入地评析和论述。整个调查报告所揭示的当今诗坛的真实现象,读来令人震动和深思,非常有价值。
    如果说 “诗界焦点”的风格是犀利的,那么马步升主持的“敦煌论坛”就是厚重的。“论坛”中的那篇《海子论》是评论诗人海子的一篇不可多得的佳品,其中的观点独到和深邃。文章的作者是北大博士生谭五昌,他深入分析了海子思想的成长历程,其诗歌脉络的形成,评述了支持海子自身诗歌创作的精神资源,详细分析和论述了海子的“浪漫精神”、“史诗情结”、潜藏的“死亡意识”、“逃亡冲动”、以及海子迷恋麦地的“田园情怀和灵魂寄托”等等。并且客观地分析了“海子现象”的成因、影响、发展,以及文化意义。
    林野主持的“长镜头”就是透过镜头看本质的栏目。著名的诗人昌耀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但是诗刊“长镜头”中尔雅的一篇《斯人昌耀》,让我们又看到了这位诗人的精神和样貌。看得出作者是很欣赏昌耀的,否则不会写得如此深刻和感人,也不会评述的这样到位和准确。写昌耀是很难的,那是因为大家都对他太熟悉了,他的诗歌风格,独特的气息,甚至他坎坷的经历和诗人的个性。但是尔雅论述起来驾轻就熟,语言洗练,诗歌的选取也具有代表性,我们甚至可以从这篇评述读出昌耀的个性,以及作者的尊重和感情,这是颇为难得的。
    张林祥主持的“三原色”栏目,选择的是当代学院派学者的观点,选取的理论文章皆是学者们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敦煌诗刊》的2002年卷就从不同的方位来表述“诗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以及对诗歌的另类解读。如人类学博士庄孔韶所提出的“诗学与人类学”的相关联系,“中国民间唱本的研究”,以及“民族诗学研究的态度问题”。还有民族人类学博士周泓所提出的“人类学有必要发展出一种能纳入诗的品质的写作和叙述类型”,并且“人类学诗人以这些方式引导读者共鸣和经历他人的体验,并借助隐喻更深层次地认识人类本身”。还有北大学者孔庆东的“无题谈诗”,认为“诗歌这种形式在人类的艺术史上进入了衰变期。……,对现代派诗歌的研究最能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或肯或否,因为现代派被那么多的人诩为新诗艺术的珠穆朗玛峰”。
    还有一些栏目也是各具特色,比如唐欣主持的“经典重读”的华彩与纯粹;彭金山主持的“校园诗群”的阳光和清新;蓝深主持的“阳光地带”的别致和风雅;“敦煌视线”的独特视角等等。
    当然,如果《敦煌诗刊》能够更多地体现西部特点就会更有自己的特性。另外,希望诗刊在关注名人名家的同时,也能够更加关注于民间话语诗歌。一直保证自己的品味和质量,这才是诗刊长久立足的根本。希望这株诗歌之绿树茵茵,希望这本诗刊成为高原上的明珠。
    诗刊的卷首语引用了马丁·海德格尔的经典句子“天地间自从有了诗,人类便不再绝望”。既然在西部已经擎起这面诗歌的旗帜,那就让我们“诗意地栖居”,让那诗歌之光照亮未来之路吧。
(源于2004年12月《莽昆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32
甘肃诗歌:地域性与身份特征


http://jhwj9912.blog.sohu.com/137207282.html
     中国文学从源头上就显现出了极为分明的地域性特征,北《诗经》南楚辞,对于文学和地域之间的关系,上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在其大作《汉文学史纲要》中即给予精彩评述。[1](p372)]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既是民族文学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又有着世界文学发展的大参照,所以,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自我个性化身份的标示,也便如鲁迅所言“越是民族的,同时也便越是世界的”,或者,“我想,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另外,歌德也在看了中国的小说《好逑传》和《玉梨魂》后称赞“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到来,相信这代表了许多人的认知。其实,民族文化的个性化与本土性,为文学的地方化提供了很大的可能。从20世纪20年代北平的“乡土文学”开始,至其后的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国统区文学与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东北作家群等等,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说始终是有着与地域性相关的个性身份标示的。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构成格局中,甘肃诗歌创作因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因此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和个性化身份特征。这一特征本应引起相关论述者的注意。

    相较于甘肃经济在全国的位置,甘肃诗歌在当代中国诗坛上产生过而且还在产生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除了80年代即已成名的诗人外,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诗坛的表现力愈益强劲,高凯、娜夜、古马、人邻、阿信、唐欣、桑子、高尚、张子选、高尚、牛庆国、叶舟、崔俊堂、沙戈、扎西才让、林野、周舟、王若冰、雪潇、南山牛、小米、毛树林、包苞、波眠、谢荣胜、胡杨、孙江、梁积林、李满强、马丁,及军旅诗人王久辛、辛茹等,[2]许多名字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等刊物和一些诗歌文学网上频频亮相,其中不少人成为有全国影响的诗人。前三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选中,甘肃诗人就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名额。于此现象,《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曾说,每年占《诗刊》版面最多的是甘肃诗人,这其实是一个事实了[3];此外,《诗刊》、《绿风》、《星星》等全国知名诗歌刊物的编辑们在不同的场合中,也曾多次对于新时期以来甘肃诗歌的成绩给予好评(其实还有很多诗人并没有总在期刊上显山露水,虽不具有此文言及的地域性特征,但体现了很强写作潜力,如周舟、欣梓、丁念保、郭富平、赵鲲等中青年诗人。我们相信,诗歌荒地若得以坚守,这也许会是另一种甘肃诗歌的景观。)   
  在相对荒芜的当下中国诗坛,甘肃诗歌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可喜的成就?这是一个值得热爱诗歌的人认真思索的话题。
    甘肃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山多,水少,土地贫瘠,资源困乏,与此相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比较落后。对于这块貌似长柄哑铃般的土地,外界的人多以偏远、贫瘠概括,但是“儿不嫌母丑,狗不限家穷”,外在人的不屑,在甘肃诗人自己的眼光之中,却是另外一种别样的景象。沙漠、戈壁、孤烟、窑洞等地域地貌特征成为诗人反复描写的物象,壁画、飞天、石窟、黄河、经幡等等意象大都也成为他们诗歌中标示鲜明个性文化身份的象征符号。除此而外,更具有地域和个性化身份特征的是甘肃诗人在边缘地带和贴近土地的生活中表现出的珍视精神生活、敬畏诗意生命的文学态度:“当现代文明的诱惑带来足够的浮躁时,酒绿了涉世的秋波,灯红了赤裸的筋骨,我还是把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当作奶和蜜,以用来保养我的诗歌圣体。”[4]
在为数众多的甘肃诗人群中,高凯、牛庆国、波眠、阿信、索木东等诗人的诗歌从总体上表现出了一种亲近乡土的倾向。高凯的陇东乡土,牛庆国的定西乡土,波眠的陇南乡土,索木东的草原想象,阿信、完玛央金的甘南图景等无不弥漫着一种清新的泥土味。他们或是对农村、乡土的生活和原生态劳作方式进行诗意的提升,或是对生活的本真进行反复的吟诵,风格虽然各个不同,时而苍莽粗犷,时而柔美淡远,但是在句式的长短交错与音节的抑扬起伏中传达着诗人们对于故土极为一致的念想和感恩。
    即使是身居闹市,甘肃诗人也大多保持了更多的乡村怀想,“带着‘村里人’的偏执,在陌生的城市,仿佛自己变成了从口袋里倒出来的洋芋,正被抹去一身的土再水洗一新”[5],不改根性深处的泥土的清香。从80年代的李老乡、林染、杨牧、周涛、章德益等前辈诗人到当下的梁积林、李满强等中青年人,时代虽然不同,但在现代后现代之风劲吹的当下中国诗坛,甘肃诗人却始终能够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在对自己所置身的故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反复吟诵之中,表现出了甘肃诗歌独自的魅力。
   比较而言,在中国当代新诗发展过程中,甘肃诗歌与主流诗歌之间有意识地保持了某种距离,它较少随波逐流,很少成为引领诗歌审美和艺术策略演进与嬗变的先锋,但却将自己对于土地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深沉体味寄寓于朴实的文字,在形式主义的偏执充斥当下诗歌的语境之中,立足于本土自然、人文景观,表现出了较为丰赡深厚的诗意内涵。缘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地域性和个性身份特征的精神护持,其实也便是甘肃诗歌之所以能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从纵深的层面看甘肃诗歌的精神内涵,甘肃诗人的诗作之中表现出了一种对于生命近乎于对神的虔敬与畏惧。叶舟、刚杰·索木东诗歌表现出了鲜明的宗教性和地域性(或异域性)特征,将“神”、“上帝”、“真主”等精神客体作为顶礼至上的力量,力求在想象的世界里,摹拟古人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将精神力量放大,使其写作因此而染上了某种“神性写作”或“宗教性写作”的意味。
细加品味,可以清楚这一倾向源自于西部边远地区的人们对于土地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叶舟诗歌中的敦煌、菩萨、喇嘛、僧侣、经卷、经文、神明、寺庙等词语的使用,原本不是为了空洞的宗教宣喻,相反,这些词语在诗人主体的选择和组织之中,却附着了诗人所体察到的西部人对于环境所给予的命运的默然承受心理。在《祈愿》一诗里,叶舟说:“秋天/点亮一条金鱼;/夜晚/吹熄一盏灯笼;/草原上的毡房睡了/草原上,寺庙的尖顶亮了/青海湖以西,四匹寂寞的牧羊犬,阒无足迹;……枯黄的草地,繁茂的羊毛;/唱读完毕的一本经/要款款放进;/我知道那些热爱生活的穷亲戚们,吮着酥油,/到了山顶”,所有的一切都被“我”的那些穷亲戚们饮泣。《边疆》、《大地的课堂》、《从桑科草原到舟曲》等作品,其中也都充满了这样的对于苦难生命的喟叹与礼赞。
   从诗歌构成的内容看,甘肃诗歌较多关于诗人与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关系的描绘,诗人们喜欢表达他们与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和百姓人家生活的亲近和亲密。从这个意义上说,甘肃诗的歌骨子里流淌着一种严正的现实主义精神血液。尽管他们中有一些诗人,如古马、阳飏 、叶舟、唐欣、王若冰等等,在艺术上寻找过刻意的突变,而大多数诗人如高凯、阿信、牛庆国、波眠、雪潇等诗人却基本都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默默而又平静地耕耘和劳作。他们的创作延续了文学与人的现实生存之间所具有的本真关系,源于这一关系,所以甘肃诗人的精神世界显现出了与诗歌内在精神的同一性,——即在表现人与生活的遭遇关系时,诗人的诗作大都体现出了他们所置身的乡土家园天长地久所坚守和默默传承着的生命态度。牛庆国、波眠、崔俊堂等诗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无论到哪里,都保持着一个诗人所应有的那种真诚品格和心性。“他们是在把诗歌创作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弄清楚之后,才考虑别的方面的事情的。他的诗具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出于一种稳定的经验,都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6]他的诗所走的是——一贯的拙朴,一贯的厚实,一贯的悲天悯人的路子。“一颗牙掉了/就是一生的长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现在连风都挡不住了/还说什么以牙还牙”(牛庆国《一颗牙掉了》)。这些诗灌注了他鲜红的血液,保持了他诗歌统一的风格,同时又很有智慧和才情,它们在土豆般的朴实中散发出了别样迷人的芳香,从而使得素朴、厚实的黄土情愫成为诗人诗作中流淌全身的血液。
    因为对于地域和以地域为代表的乡土、大地的眷顾,所以在诗人个性身份表现上,甘肃诗人也便往往显现出了某种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诗人对繁复的诗艺甚至技术的突变与创新所保持的清醒,对于乡土与自然的执着坚守,还有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惯有的质朴,甘肃诗人表现出的这种独特让他们成为当下诗歌中的“这一个”,也促使他们坚信只要有生活就一定会有诗歌,生活是羊群,而诗人是牧羊的人,诗歌就是诗人们日常放牧生活的牧歌,是人的生命提升的精神能源。这种观念极为类似于当下底层的打工诗人的写作:“当他们真正地用他们的信仰、心灵甚至忍辱负重肩负起写作的旗帜时,也许他们的声音在世俗中细若游丝,但却使我们觉得弥足珍贵。”[7]在当下诗歌各自为政、相对狭隘的写作与表达视域中,甘肃诗人却表现出其惊人的生存能力,他们的努力和做为,是应该能够为中国当下诗歌走出困境提供一些借鉴的。

注释:
[1]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甘肃乃至西北诗坛逐渐受到全国诗界的重视,这里列举很可能挂一漏万,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相关列举还可以参看:彭金山《中国西北版图诗歌一览》,见《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3]徐春萍文:名家看甘肃诗歌[N].转引自甘肃每日新闻网,2005年11月24日
[4] 崔俊堂:一滴泪里,深藏着什么? [J].诗刊2004年第2期
[5]彭金山:倾诉与呼唤——波眠诗歌简论[J].西北师范大学文学联合会内部刊物《我们》第26期
[6] 唐翰存:诗歌:关于苦难的感知和叙事——谈牛庆国的诗歌写作[J].诗探索2002年3-4辑
[7]柳冬妩: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关于打工诗歌的白皮书[J].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34
兰州交通大学师生举办诗歌朗诵会纪念海子
稿源: 每日甘肃网  2011-03-28





  22年前的3月26日,诗人海子俯身铁轨之上,“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今年的3月26日,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师生在该校萃英厅举办了“春天,十个海子”诗歌朗诵会,与兰州及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一起,通过现场朗诵以及网络线上线下的互动,纪念诗人海子。
  当晚的萃英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人人都怀着一颗热爱诗歌、热爱生命的火热之心,聆听了文学院师生精心准备的诗歌朗诵节目。“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我痛苦地站在你面前,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等海子的诗句,深深地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位师生。西安、南宁、成都、福州、南昌等地的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借助网络视屏与我校师生一起,通过自己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魅力,共同纪念海子,怀念诗歌。
  参加朗诵会的著名诗人、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彭金山教授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说,回首三十多年前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诗歌氛围,进入九十年代,诗歌开始走入低谷,但青春怎能没有诗歌?大学怎能没有诗歌?中国怎能没有诗歌?今晚90后大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热情,“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他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兰州交大的文学氛围日益浓厚,在这个春天,海子不死,诗歌永存。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院长王为群教授也发表感言,深切地怀念了自己当年热爱海子的情景,认为海子是青春的,也是永恒的,诗歌是理想的,也是现实永远需要的,我们每一个内心都需要永葆一颗诗歌的心灵。
  会上,不仅有兰州交通大学各学院同学的诗歌朗诵,还有西北师大等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以及兰州法院和兰州一中等单位的诗歌爱好者也登台朗诵了海子的诗篇和自己原创的诗作。
  甘肃文学院特约评论家杨光祖,甘肃文学院荣誉作家尔雅,兰州大学祝东博士、杨许波博士,西北师大刘涛博士、王小英博士以及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部分老师参加了朗诵会,并与同学们举行了座谈,分享了彼此对诗歌及其海子的理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38
王若冰:一个引人注目的诗群沉思者

----关于天水诗人 王若冰先生的诗歌和评论集花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31a530100bd3l.html
天水,地处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接处,也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这里不仅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盛誉,更是一个生长诗人和作家的绝佳文化名城。就在丝绸之路边孤寂的小城天水,麦积山的烟雨、南郭寺的流泉、大地湾的残陶破罐凝聚了深厚的秦州文化,流花泛韵的滔滔渭河养育了大唐的李白、杜甫,近代的霍松林、雷达、彭金山、何来、漆子扬、王若冰等一批文士名人。
成就一代诗人除了先天的文化环境,恐怕更多的是一个诗人要有生活的热情和创作的激情。而造就一个优秀的诗歌评论家的又是什么呢?我想这大概和单纯的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作品的研究、乃至职业评论家对诗歌发展走向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而我认识的王若冰就是这么一位姗姗来迟的诗歌评论家,相对职业评论家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偶遇与造化,人生路上邂逅若冰是幸运的涅磐

供职于天水日报社的王若冰先生的是一个幸运的诗人、作家。头戴中国作协、中国诗协会员,甘肃文学院特约评论家光环的他1962年出生在杜甫客居秦州时小住过的东柯谷。
王若冰在《倾听与呈现》(中国文联出版社)里《我所认识的张书绅》一篇中深情的写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其实是在等一个人,等待一个足以包容和接受自己的一个人出现,有些人很容易就和那个人遇到了,他便干出了许多事情,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没有等到。他至死都睁着眼睛,抱着遗憾。是的,这大抵就是王若冰对自己在三十多年来平淡而生动的人生感悟,也是在他汩汩流淌的诗词之外对人生多戕命运的惊叹。
从中学时代开始迷恋文学的王若冰1982年进入天水师专学习中文,后参加过校园文学社。在那个西部诗歌盛行的年代,王若冰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燃起了诗歌激情。省城兰州编辑出版的《飞天》杂志上仅有六个页码的《大学生诗苑》栏目却成了众多大学校园里自誉为“诗人”的莘莘学子心目中的麦加圣城。青春而阳光的王若冰也不例外。
师专校园里的王若冰和三年前的我一样,一双眼睛审视着这个世界。在激情绽放的年代里写着自己的诗歌,虔诚的把一首首用心写出来的诗歌作品投进绿色的邮筒。这些会给他带来希望和梦想的诗歌作品投寄出去后是漫长的等待,再是经历退稿的苦闷。当他准备将来自《飞天》编辑部的无数退稿信付之一炬,永远和诗歌楫别的时候,两封新写的诗歌稿和他的人生一样走在了路上。
十天之后,一封“退稿信”来到了他的面前。只不过这封和往常一样的退稿信只有一页,附在后面的短信上说,他的诗歌《花栏》已发表在1984年5月号的《飞天》杂志上。这封短信的作者是“编辑”,这个编辑呢,就是主持《大学生诗苑》的张书绅老师。显然,熟知挽留他在文学的路上坚持下来的就是张书绅老师,也就是说王若冰是幸运、快乐的。
值得一提的是师专毕业后的王若冰分配到了教育部门,家住古巷深处的四合院,他家门口的天水群艺馆大院内住着当年在天水文坛德艺双馨的诗人万家斌和作家牛正寰夫妇。被朋友称为杂家的若冰在万斌夫妇的建议下放下小说创作,专攻诗歌写作。在万斌的介绍下,自认为极其平庸的王若冰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写信的人是与自己素未深交的张书绅老师。在信中,还附了《飞天》编辑部请求借调杂志社重点培养的公函。就这样,王若冰居然和张书绅这样一位被称为中国当代大学诗歌运动的领袖人物联系在了一起。
1985年后,接受过张书绅老师培养的王若冰铭记着恩师的淳淳教诲,作品频频发表在《星星》、《诗刊》等文学刊物上。一时间,这位沉默内敛的西部青年诗人引起了中国文坛的注意。这以后,他几乎再没有给书绅老师去过稿。可在1987年2月,由于诗作《第一束阳光》的发表,却促成了若冰和一位外地姑娘的婚姻。当他特意去兰州感谢书绅老师时,年事已高的书绅老师听后居然用修改了一辈子诗稿的手抹着头发日渐稀少的脑袋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若冰,一个我所认识的很有才气的天水本土诗人。
1991年初,当了《飞天》杂志社副主编的王书绅老师仍然负责着诗歌栏目,王若冰著名的长诗《海葬》据说在编辑李老乡选审时两次都没有通过。若冰最为满意的诗歌稿子自然而然的退了回来,书绅老师还在退稿信里写了长长的两页点评和建议,那些滚烫的文字王若冰在一篇文章中说他至今都能背下来。
从王若冰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即使是在遥远的15年前,当他平静似水的生活和精神同时陷入绝境之际,还是在那场致命的手术中,他都没有停止过一刻的阅读、写作、思考。这也就是我在文章中把他称为一个引人注目诗群沉思者的原因。写着文字,吟着诗歌的王若冰、欣梓、周舟、叶梓、李继宗、雪萧等实力派诗人以其自己的华彩和诗的光辉照耀着天水这块土地,让人对这块土地满怀亲切和感激。“我们都是天水这座城的外来者,不是土生土长的天水人。而我们确确实实又都已经成为天水人!这座城市养育了我们十多年,十多年的生命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之中,喜也罢,忧也罢,都与天水息息相关。” 在若冰等人合著的散文集子里,我不止一次的看到类似的文字。这种朴素的感情用著名诗人艾青的话说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用王若冰的话说,“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事情来说,也就是经历了。有些经历我们并不看中,将它抛弃,有些经历被我们铭记住了,进而维持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茫茫人海中,我们的一生命中注定要认识不少人。有些人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上匆匆的过客,有些人我们将刻骨铭心的惦记着。只所以刻骨铭心,不仅仅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和名誉,我觉得更多的是看我们遇到的那个人是不是你要等待的那个人。
作为旅居重庆的天水人,因近年来为生活所累,我几乎停止了涂鸦式的诗歌创作。每次进书店、上网时我都会下意识的看看有没有天水作家的作品和新闻。是的,在这些年从遥远的北方小城到南方大都市谋生的路上,我辗转经过了不少地方,除了奔波的疲惫外,我也不在去刻意的坚持写作。但对于发生在家乡小城天水的大小事、文艺动态却关注得很勤。在我间或的写作过程中,本土媒介几乎不约而同的发现了我这个文学边缘人。包括去年给天水日报社平生第一次投稿,也是王若冰转给副刊编辑叶梓的。遗憾的是我的稿子因诸多原因还是没发表,但若冰老师鼓励我不要泄气,以后有文章可发在周末版上。这就是我对王若冰的直接印象,大概是我们交往的开始。正式的关注若冰的作品,是在诗家园网站上看了他作为第一个中国作家,全程关注和考察中华民族父亲山“秦岭山脉”的系列图片报道之后的事。
行走与创作,在抒情中感悟尘世沧桑的微痛

走着的人是快乐的,特别是走在路上的诗人是幸福的。对于若冰来说,行走与写作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生活。因为以前做副刊编辑的缘故,若冰在他主持的版面上曾开设过《天水人在外地》这么一个专栏。据说为了充实版面,若冰经常游走在各个城市的角落。通过这个栏目的推荐,不少天水的游子对此十分感激,也给天水人了解天水外地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随着这个栏目的红火,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最近因为天水日报副刊改版缺稿,我也在若冰的帮助下有幸在这个栏目上了一些自己在坎坷的人生路上经历的苦难。在写作过程中我所真实的感受到,诗歌是真实的、美丽的,而我们诗人这个弱势群体则是痛苦的、悲壮的。
秦岭山脉西起陇南徽成盆地,东至大别山区的伏牛山,绵延1500公里,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岭,也是我国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分界线。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若冰考察的基点。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上游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六朝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特别是陕西关中与陕南为中心的秦岭两侧,三国和汉唐时期曾经发生过不少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人和事,因此秦岭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细心的若冰发现,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文化考察活动十分频繁,诸多名山大川都已经反复被专家、学者所关注过,唯独没有人对秦岭山脉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走访。2004年7月,时任天水日报记者的若冰决定深入秦岭山脉考察采访,没想到他的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天水日报》、《陕西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以中国第—位作家全程关注“中华民族父亲山”为题的新闻报道,这给他神秘的秦岭之旅增添了很大的压力。
在历时2个多月的考察过程中,王若冰采取坐车与步行结合的方式,从秦岭西部余脉,天水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山——齐寿山出发,对横贯甘肃、陕西、四川、河南及湖北西北部的秦岭进行一次全程考察采访,并且在此基础上,正在创作一部能够反映秦岭精神与秦岭深处人们生存生活现状的文化散文集。与此同时,《天水日报》开设了《沿着秦岭东行》的专栏(类似德阳日报著名栏目记者行吟之流),刊发了王若冰沿途采访中发来的新闻稿件及散文作品,引起不少社学家、平凡百姓的广泛关注。
在整个考察活动过程中,王若冰途经4省40余县市,行程3000公里。沿途考察了渭河、嘉陵江、汉水、黄河等。在途经秦岭山脉时,对天台山、太白山、终南山、武当山、伏牛山、熊耳山、嵩山、邙山、华山等历史、文化、名胜进行了研究论证,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这期间,若冰不仅写出了诸多考察、研究性文章,更多的是对 “中华民族父亲山”——秦岭的魂魄与精神探询,用一个记者的思维和眼光极大的关注了秦岭山脉深处劳动人民的生活现实。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对秦岭的人文、历史、地理及社会状况进行全面考察。
为人厚道的若冰其实和我只有几次电话往来而已,虽说每年回老家省亲我都要乘火车经过他所在的城市,可至今我们也没见过一面。若冰的诗歌大致是我在麦积烟雨文学网上看到的,因为网上看东西很费眼睛的缘故,我如数将其作品打印了出来,足有厚厚的一本。有些花絮是在国内权威的刊物和网上看到过的,包括那首著名的长诗《海葬》和《灯光组诗》。
因为晚上赶写这个稿子的需要,几天前我给若冰去了一次电话,让他把九五年出版的诗集《巨大的冬天》里的部分诗篇给我发个邮件过来。没想到一周后我居然收到了一本装帧精美,散发着陈墨飘香的旧集子,这显然是若冰诗集的最后几本个人藏书之一。这就是我所认识的王若冰,一个极其认真而热情的人。无论他工作有多忙,对答应朋友的事总是做得干净利落。
在这之前,我们仅仅只是陌生作者和编辑的关系。虽然我寄稿时已经知道他不在负责副刊工作。可在西北师范大学作教授的漆子扬先生还是推荐我把稿子寄给若冰。在一次偶然的查稿电话里,若冰说他给我寄书。我当时吃了一惊,这个年头,还有这么美的事。你想想,一个素不相识的作家给你一个平庸无为的作者赠书,这我还是头一次遇到。通过对后来寄给我的评论集《倾听与呈现》的研读,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不少甘肃各地,乃至一些天水作家、诗人的创作情况。从中国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撰写的序言里不难看出,若冰在他以前负责的副刊版面上培养了不少青年作者。这其中不少人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作家、诗人。希望他们能够担当起改变天水文学现状的担子,愿他们不会辜负这些沉甸甸的期望,写出更优秀的作品,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天水文学。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认识和被认识的过程,无论是偶然的,还是挖空心思安排的。
诸如我和石星光、漆子扬、王若冰等甘肃文艺界老报人、学者、作家的认识,都是很偶然的。在写这些文字的前不久,因为我去年创作的《谒小平故居》系列散文在当代文学研究会组织的征文活动中获得一个奖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给我发来长城文学奖颁奖大会邀请函。这是一次今年五一期间在北京举行的文艺盛会,中央电视台特约作家、中国作协创研究室主任、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雷达先生等前来参加研讨活动。我本是有机会去拜访从天水北道走出去的雷达先生的,可为了谋生我不能。年纪尚轻、嘴巴甚拙的我在一场诗人朋友应邀参加的聚会后,确切的说是在一次莫名奇妙的醉酒后无意识的写这些文字。面对若冰这位给不少甘肃文艺界大脘们写过评论的 “时代鼓手”,在无形的压力面前我惟恐不能好好的把若冰的作品研究一番,于是顺便写点不成评论的文字。
王若冰是一个真诚的朋友,也是我偶然认识的一个在中国诗坛上小有名气的甘肃诗人。这些年无论是诗歌还是评论,王若冰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分量。在诗集《巨大的冬天》出版之后,若冰似乎从诗坛上消失了。在对自己业余创作进行了短暂是调整之后,若冰的其他文体写作水平跨越了一个大冬天的困境。若冰的历史文化题材散文已写得曙光初现,在诸多文章中,我所感觉到的是若冰出手不凡,放弃了不时简单地重复或再现天水已有的历史大众写作,而是试图对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诞生的历史人物、一息尚存的历史遗脉赋予鲜活的生命激情,唤醒她沉睡已久的文化精神。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散文作品,如《天水古巷》、《水号百流泉》等都是我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好文章。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素有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的秦安大地湾原始村落,不仅比西安半坡早七百至八百年,而且前后续延三千多年。春秋时期,秦始皇依靠天水一带肥沃的土地和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横扫六合,一统天下。自秦汉到盛唐,天水一直是丝绸之路之路上最重要的通商要道和军事关隘。天水麦积山石窟群被誉为“东方雕塑馆”,这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天水,曾经哺育了伏羲、女娲、秦始皇、李广、李世民、赵充国、苻坚、姜维等一批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域文化。”
在天水工作、生活着的王若冰、安永、周伟合著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天籁水影》以追寻天水的历史文化渊源为主旨,在对现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重新审视、研究、论证之后,挖掘出古秦州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写出了特殊地域文化,提升了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天水历史文化的定位。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在《天籁水影》的序言中所说,《天籁水影》出版,无论是从繁荣天水文学创作,还是从进一步提升天水对外宣传的文化品位来说,都是值得重视的。是的,不仅这些作品值得重视,我觉得作家本身也该重视。然而,该书独特的文化视角,真挚的历史情感,新颖的历史文化观无疑都是很有欣赏价值的。
“在《天籁水影》中,古老而神气的天水,充满了生动的人文气息和背景深广的文化精气。杜甫在秦州的经历,是杜诗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在《秋雨落杜祠》里,却是杜甫在秦州的苦难经历对于造就一位杰出诗人的意义。这以前,杜甫的诗还没有超过唐代其他诗人,这以后,唐代的诗人就很少超过杜甫了。”这给我在初次阅读时启迪很大,相信不少和我一样的读者也是。
在整个《天籁水影》里笔者几乎惊奇的感受到作者倾注于散文作品中的那种至真至诚的感情。无论写人论事,凭古悼今,或者是追怀堙没于岁月积尘下面的历史碎片,作者们几乎都饱含着天水历史沧桑,任务沉浮的深切情意和无限挚爱,俯仰观察,吟咏赞叹。而那种与作者心灵和感情融为一体的行文方式,使《天籁水影》唤醒的,不仅是我们对天水悠久历史的感怀,更是对底蕴深厚、辉煌灿烂的天水历史文化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用天水市委宣传部孙周秦的话说,要想“知羲皇故里,悟文化精神”,请不妨一读《天籁水影》。
多年前我从书上看到过,天水有不少著名石板小巷和历史文化遗迹。而天水秦安就有一个千年古墓,其墓主则是汉朝名将李广。根据这些历史文化素材,经过多次走访、考察、论证之后,若冰和朋友合伙创作有14集电视连续剧《飞将军李广》文学剧本。若冰在努力完成必须养命的采访、写稿、编稿工作任务之外,还在业余创作了不少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先后荣获过甘肃省首届电视艺术理论(评论)奖、甘肃省第三、四届优秀文学作品奖等荣誉。在天水这个小城来说,像若冰这样的杂家能把文章写到这种炉火纯青的地步是很少见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39
水手与鼓手,追求唯美不是若冰浪漫的旋律
若冰的诗集《巨大的冬天》是1995年出版的,仔细算来,至今也10年有余。然而,这十年的时间足以让王若冰的诗歌创作从调整时期到颠峰。就这么几年时间,正当我为他的诗评和散文的写作拍手叫好时,王若冰的诗歌不乏在一些权威文学刊物上发表。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却提高了不少。显然,他已迈出十年前冬天的《阴影》。综观其风格和意境,足以站在当代西部诗歌前沿的一个新的高度。尽管我不知道他的长诗《最后的葬礼》有没有写完,但从我手头的一些诗歌作品中足以看出,若冰最优秀的诗篇绝对不是诗歌的最后的葬礼,而是新时期天水诗歌创作的伊始。
若冰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诗人。从最近给我寄来的诗集《巨大的冬天》里不难发现,这本集子的出版无非是对他而立之年诗歌写作生涯的一个总结。在他扬扬洒洒五百行的《海葬》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我的坟墓是我写给情人的最后一句遗言。”而他诗歌意象里的情人绝对不是诗歌本身,无非是因为一位给了若冰激情的女人。那个欣赏他多年前发表《一束阳光》的女人,一个捧着若冰忧郁诗稿泪流满面的女人。是吗?我不得而知。因为我知道,有甜蜜爱情滋润的诗人,是这个世界上感情最丰富、最真诚的诗人。往往这个时候写出的诗歌是温暖的、优秀的,诗人的写作状态同时也是非理智的。
若冰在一段时间以来充当着时代的鼓手,西部诗潮前沿的水手。他对生命个体、生命内涵有着无穷的追求,对黄土地上金灿灿的麦子、高高的谷堆旁的农人报以感激的姿态,对城市边缘的灯光、对钢筋森林里行走的人们用诗人深邃的眼睛透视着。在这其间揭示的苦闷和飞扬的思绪,难到不是当代人心灵的孤寂,忧郁吗。一个《灯光》和《花朵》的缩影,它所表现出的《倾听》和《意象》不是很明了吗?可以看出他独到的眼光和思维。若冰的诗歌真实地写出生命、生存的体验,使诗与思呈现出丰富的面目,并由此带来诗歌经验的复杂深度,以及话语的巨大包容力。真诚、凝炼、新锐、好读,是人们对诗的期望。诗友若冰在这方面迈着可喜的步子。我为他取得的成绩和对诗艺的不懈追求而欢欣鼓舞。当然,来路还长,有待若冰继续努力。
若冰是一个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诗人,一直不断地探求着新的出路,其实这也是他对诗歌艺术毕生的追求,这大概和他的行走有很大的关系。若冰对生活、人生智性的烛照和思索,使人警醒。若冰带着西北气息的《庭院》其实是对乡情亲情的吟哦,深沉而动人;对春天的朴素歌唱,撞击着农人的心扉;若冰借助对《海葬》的抒写,展现出的强悍和内心痛苦挣扎的锐气,令人激奋;其深邃的境界,让人回肠荡气;仅仅一个灯光的意象,对人生世事深入地咀嚼喟叹,给人新异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若冰的诗作,给人以情感冲击,呈现出多义性,不确定性,充满诱人的魅力。我从内心为这个才华横溢的天水诗人而倍感高兴。
有人说,一个人选择诗,是他个体生命的开始。前年出版了诗歌评论集的若冰有一颗朴素心灵,对世事深切而悲怜的抚触绝对不是空话,且看:
人类的智者/在火把纵横的海上漂流/我的船队传播着若石崩裂的巨响/废墟上流离失所的瓦砾/你黄金的光芒使我的体内绽放恐怖的釉光。翻读《海葬》,给我深刻的印象即是如此。从字里行间,我随处都感触到诗心的跃动,和诗人超乎常人的敏锐和疼痛感的传达;感到他为人的真诚,诗歌的良知。这是一曲背水一战的进行曲,这是血与泪,灵魂与精神的控诉。
若冰在《庭院》中这样表现对艰辛的父辈的同情和无奈:…… 在周而复始的四季/我拒绝沉思/却于无望的眺望中/迷恋每一个干净的黎明/……那轮自屋梁上/冉冉升起的月亮/让我在辽阔的大海上/都能回味粮食的芬芳。诗人对乡村父老乡亲希望的生动概括、由衷的慨叹,深深地打动着我,特别是我这颗容易被情淹没的心。
若冰的《灯光》给人的是另外一种视野和情怀,是一种深入心灵般的牵念。置身安静的夜晚,他对灯光浮想连翩:在洁白的云朵下面/接近大海/你需要石榴花照耀的/干净爱情……播种并收获的高原/在火焰与诗歌的河流/我手中的灯光/一寸一寸升高。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情愫!
从若冰《春天的事情》,我们同样可以看出他敏捷的诗心,对深层情感的捕捉。他这样写住在城里的自己乡村生活的感受:我想,春天来临之际/我该把书房收拾干净/把唯一一盆盛开的鲜花/摆放在阳台显眼的地方……我将看到/一群时代的乌鸦/在苍苍暮色里/沉默着飞过平原和村庄……更辽阔的原野上/河流、绿草、手风琴和马车/在黎明的光线里满怀激情/手挽白云/走出城门。这些诗,灵动而意境深邃,让人心灵震颤,过目难忘。我以为,一首好诗都应如此,有力度,而又以其真诚给人穿透感。
若冰的诗,很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他的《灯光和其他》系列组诗。在《三月》中,他这样展自己在《春天的忧郁》:三月,灯光的背后/是阳光敲打的黎明/和心事重重的八百里秦川/一声歌谣在霸桥的烟雨里/隐隐约约飘来/刺痛了我的双眼……读着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忧伤在心中激荡,让人心绪难以平,清澈明净的诗意,我不能不多读几遍。
读若冰的《意象》是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一种抵达肺腑的快感。他这样表现内涵丰厚的意象:……一朵五月的鲜花/把干净的身子/在雨水洗了又洗/向我讲述曾今有过的春天/一座医院打开窗户/让云和雨的影子/在健康的祝福中/落在了南方的稻田/一位少女走过花园/泪水带走了/灯光和火焰/却把爱留在了春天。它的诗思和情感的涵盖,可以说已远远超过了诗句本身。它使我想起这样的话:真正的好诗,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它们从土壤中吸取营养与水分,在原野上获取阳光,从心底摇曳出自身的节奏。这也是我读若冰诗作的感受。若冰在自己的情感世界,自由地伸展着诗的触须。
“从灯光的缝隙之间/我高高捧起的是一朵鲜花/她在你短暂的幸福里/怀恋,回忆,甚至伤痛。”(《忧伤的爱情》)这是典型的王若冰式的诗歌:怀恋,回忆,甚至伤痛……这些仿佛已经俗烂和陈旧,被潮流性诗歌所遗弃的意象,在王若冰的诗歌中却大量繁殖,固执地把我们引向对终极性的美和理想的体悟,也固执地坚持了诗的抒情品格。王若冰看到的、写着的,不是表象的、现在进行时态的生活,而是生活留下的更有永恒意味的“生活的反光”。“反光”,似乎可以视为诗人这一时期诗作的主题意象之一,它能够表明诗人不是在处理“生活”,而是穿透“生活”后,“生活”在诗人内心留下的光亮。
“你看马蹄下/奔跑的仓促的春天/绕过黄昏的院落/延长灯光下的黑暗/它沾满灰尘的影子/让我一生都生活在从前”(《阴影》),这样的诗歌让我们看到,生活与生命留在诗人内心的,是幽暗的光亮。它表明,王若冰在生活的艰辛、命运的坎坷、隐性的支出、人生的变数面前没有怨叹和畏惧,有的只是永存的奉献与感恩。正是因了这种苦难的宽容与感恩,才使诗人带着挥之不去的阴影和疼痛继续上路。
在王若冰笔下,以灯光、春天、花朵、爱情为意象的作品,往往具有极为广泛的现实意义,显得十分生动而富有节奏感。这些意象互摄互融的结果,使若冰诗歌的精神空间显得虚静而又博大,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和春天般的温暖。以其朦胧诗的风格,开创了乡土题材诗歌理性化创作的先河,从语言和结构上而言,给人留下许多值得思索的东西。在若冰看来,诗歌的意义在于:“诗歌只不过是诗人生命的一种方式,诗人的人格力量比任何东西都要长久的保持。”
通过对若冰作品的阅读,我认为,艺术没有规则,只要顺其自然了,就是好诗。在我看来,浪漫是诗人的天性,但过多的追求唯美反倒会影响意境的延伸。写诗不是写新闻和评论,只要注意把握好对抒发感情中的克制,原本疼痛的日子不在微痛,原本美丽的事物会更加美丽。就像天水师院丁念保先生在若冰诗评《在抒情中感觉生活的微痛》里写的一样,如何使诗在高蹈的惟美之外,具有更加亲切的人间烟火气息和生活的质感,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听众,恐怕是王若冰应该深思的。我觉得若冰通过后半生的努力和创新,想必其诗歌是能够走向世界的,这还用质疑吗?
倾听与呈现,说实在话的若冰不是诗评界的妓者
《倾听与呈现》这本集子中的诗人、作家即是黄河流域这绵延九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浪花。以王若冰为天水文坛代表的诗群,一个有着自己个性追求的年轻诗群,在经历了在甘肃文坛上从一度辉煌走向惨败的他们,踉踉跄跄的行走振兴文艺事业的路上。
正如我手头的这本评论集,里面一个个陌生艺术家名字和我要说的一样,都是天水文艺界默默无闻的艺术工作者。从他们的作品看来,分明看到的是天水乃至整个甘肃诗坛最为丰硕的成果,这其中更多的包容着过去几十年中陇原文艺的沧桑和苦难。如第三辑里在《温暖》一篇中,可见活跃在天水小城的20多位诗友立足故土,关注人生、吟颂时代和歌唱生活。诗思飞扬,又诗情各异。色彩各俱,但诗境优美。好似生意盎然的春天,以它的斑斓,以它的绚丽展现出繁茂和丰厚的诗歌实体和文化底蕴。可在真正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持在生活、工作上互帮互助的友谊,大家很少指出对方作品的不足,甚至失败。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具有杀伤力的苦难吗?
甘肃是一个出了不少诗人而少出评论家的省份,而能把诗歌评论写的如此精彩的,除了远在兰州的沙戈女士,我觉得该说说天水的若冰了。写诗歌评论不是若冰的职业,但把评论文章写到入木三分,追求完美我想也是若冰一个小小的追求罢了。要说若冰写评论,还要从十年前说起。而出版这个研究性的集子,可是近几年来的事。
前些年,我在德阳日报社的时候有朋友戏言我为“妓者”。大凡与我写的人物通讯、企业形象之类的报道有关。朋友是个正直人,他的话也不乏有些过激之辞。用朋友的话说,妓女是靠出卖肉体,而记者就是以出卖灵魂为生。将这二者联系起来,统称“妓者”。而写评论的,不乏有既卖又偷的嫌疑。在我没有读若冰的这个集子之前,我对写评论的人是很有偏见的。诸如我以前曾因一个看似精彩的评论而花最高的一笔稿费够买过一个“美女作家”的全套作品,当我看完300余万字的作品后十分后悔自己的冲动。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对炒作性的书评文章大失兴致。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些自称为评论家的人先是向作家索书,然后写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文字。若冰是个诗人,但写评论的事却是大家不曾料到的。能这么快的出本评论集子,惟恐若冰也不在计划之内。这只不过是朋友猜测罢了,我亦如此。
对若冰来说,写评论不是他的本意,仅仅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和即兴的评说。特别是负责天水日报副刊的那些年,无论是他读别人的作品,还是编辑普通作者的稿子,遇到能使他砰然心动的稿子,难免会评说一番。这大概就是若冰认为自己评论写作的缘起吧。有的时候,他编辑的版面需要一些评论性的文字。特别是文学新人和书画家需要向读者推荐,向别人约稿吧,总觉得是一件费力的事,当来不及时就自己来写。时间一长,就有报刊和作者邀请他写些关于作品的评论性文字。若冰是个铁嘴软面人,推谢不过朋友的热情,就只能赶着鸭子上架。
因为工作的性质,我看的书籍大部分是文学读物,偶而之间也写点特稿、随笔之类的文字。若冰的这个集子是我唯一看了三遍的文字。若冰是个典型的诗人评论家,因为有写过诗歌和散文的经历,他的评论性文章让人读起来十分轻松愉快、朗朗上口。给人一种介于诗歌、散文语言之间的快感。
在《倾听与呈现》一书中,总共有六辑。无论场景与现状一辑中对甘肃诗歌发展倾向的关注,还是春天的灯盏一辑中对天水文坛作家未能成大气候的剖析,都是若冰把他那双评论家才有的眼光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中审视这个艺术世界的。通过倾听与呈现一辑中对诸多作品、诗人的全方位认识和扫描,在远方的岸一辑里,若冰不仅关注的是雷达、张书绅这样对中国新时期文艺发展做出过贡献的艺术家、更多的是对像马朝阳这样从天水张家川走出去的后生的关注和勉励。而在甘肃这块西部边陲狭长的地带上守望诗歌评论的人,除了兰州的沙戈,天水不乏有若冰这样的高手。而天水除了天水师范学院的丁念保先生的文学评论外,真正的操笔大写诗歌评论文字的守望者,无外乎我认识的诗人朋友若冰也。
在《倾听与呈现》一书中,若冰关注的对象不仅是诗歌本身,更多的是诗人。就像有句老话,是钱钟书大师说的,你吃了鸡蛋,你觉得好吃,不一定要见那只下蛋的鸡。我引用这话的意思,无非就是我们不仅要研读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诗人,只有把诗歌和诗人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入的研究诗歌作品的实质。对诗人的作品一个客观的评价,这对于造就一个像若冰这样的诗歌评论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即使不去理解作家,再说人们的窥探欲都是欲壑难以填平的。若冰是一个严谨的评论家,他的评论属于文本研究范畴,而不是所谓的大众评论文章写作范畴。“无论评诗写人,还是评论小说、书画作品,他最重视的是直觉。是对作家、艺术家在进入创作状态的一瞬间,以及沉醉于创作情境时心理知觉的一种分析研究,他的评论,尤其重视特定生活经历对艺术家情感世界的塑造,和特定的艺术氛围所赋予作品精神意义的解法。谈起若冰的评论作品,雷达先生如是的说。
站在评论家阵营里的若冰一直对靠评论成名成家不敢有非分之想。他曾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写过这样一个比喻,从事建筑监理职业的我倍感亲切。在这个比喻中,恰到好处的阐述了职业评论家与诗人评论家的概念。“职业评论家是站在建筑工地百米之外,引据经典把握一座高楼结构布局,风格走向的工程总监。他所关注的是整个文坛,甚至整个人类艺术发展史大背景下,作家、艺术家在一个时期,一种文艺思潮中所表现出的艺术走向,于是高建瓴,睿智博大是他们让我终生都引颈仰视的文本风格。而我则是斜背一只挎包,手持钎锤刷子,惶惶然钻进一座大楼,挨家挨户四处巡视的修理工或粉刷工,双目所及,无非是一些小技巧、小缺陷,活是干得很辛苦、很迈力,却总不能对整座高楼大厦的设计原理、艺术风格讲出个有论有据的头头道道来。”这大概是若冰对于职业评论家和诗人型评论家最好的见解了。
若冰曾说过,人总是匆匆忙忙的行走在路上。我们的诗人评论家朋友若冰,你说呢,人生这支烟你已抽了一大半,抽完了就没有了。我们这一生还有什么值得守望么?毕竟现有的光阴还够你受用的,再说你也没有和诗歌评论作别的想法,那就沿着我们西北诗人的脚步,朝着朝霞升起的方向边走边唱,前方一定有我们共同的诗歌艺术天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41
王若冰:在抒情中感觉生活的微痛
丁念保   
甘肃日报  
  在诗集《巨大的冬天》于1995年出版之后,王若冰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调整期,有那么几年工夫,他几乎淡出了读者的视野。正当他的读者以为他已经彻底转向了散文和评论的写作时,又不无惊讶地发现,王若冰又回来了,短短数年之间,他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选刊》等杂志上发表了一批有相当影响的作品,他已然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   显然,王若冰已经度过了精神上“巨大的冬天”,现在,他来到了“春天的房子”。“在光芒中苏醒,在微痛中倾听”(《春天的房子》)。就是说,王若冰笔下的“春天”,还未完全了断与“冬天”的最后机缘,它还蹲伏在“冬天”的暗影里。   ——这是否说明诗人过于敏感和阴郁?其实,知识分子的冬天感,在一些诗人笔下并不鲜见,因为诗人不是别的,正是生活和生命中庸常、世俗的反抗者。故此,王若冰的目光始终没有凝滞于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和具体物象,几乎没有目下诗坛常见的以客观物象为抒写对象的篇什,除非它们触动了王若冰心中的隐痛,让他忆念起往昔岁月。譬如鲜花和雪山:“一束鲜花移过窗前/带来我熟悉的芬芳与激情/从花枝闪烁的绿色叶片上/我看见了阳光的痕迹,儿时的歌声”(《一束鲜花移过窗前》)“在艰辛和勇气的窄门之处/雪山聚集苍茫、浩渺和肃穆/把惊异的目光逼上了绝对的高度”(《从远处望见的雪山》)我们看到,在这样一类作品中,王若冰绝不掩饰他的激动,他是用充血的声带歌唱。   王若冰看到的,不是表象的、现在进行时态的生活,而是生活留下的更有永恒意味的“生活的反光”。“反光”,似乎可以视为诗人这一时期诗作的主题意象之一,它能够表明诗人不是在处理“生活”,而是穿透“生活”后,“生活”在诗人内心留下的光亮。   “你看马蹄下/奔跑的仓促的春天/绕过黄昏的院落/延长灯光下的黑暗/它沾满灰尘的影子/让我一生都生活在从前”(《阴影》),这样的诗歌让我们看到,生活与生命留在诗人内心的,是幽暗的光亮,它表明,王若冰是谦卑地匐匍在生活的“窄门”前,这里没有怨叹和畏惧,有的只是永存的谦敬与感恩,正是因了这种谦敬与感恩,才使诗人带着挥之不去的在体性裂伤———或许,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多少可以解释此种心理奥秘:“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然,王若冰眼里的泪水,不是“感激”的泪水,而是“忧伤”的泪水。故此,王若冰的诗去除了浮华与尘嚣,它把读者引向对现代性生存的窘境与真相的追问的高度上。   “从灯光的缝隙之间/我高高捧起的是一朵鲜花/她在你短暂的幸福里/怀恋,回忆,甚至伤痛。”(《忧伤的爱情》)这是典型的王若冰式的诗歌:怀恋,回忆,甚至伤痛……这些仿佛已经俗烂和陈旧,被潮流性诗歌所遗弃的意象,在王若冰的诗歌中却大量繁殖,固执地把我们引向对终极性的美和理想的体悟,也固执地坚持了诗的抒情品格。在王若冰笔下,上述为古典诗人习用的意象,其所指往往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内涵,显得十分饱满而富有弹性。这些意象互摄互融的结果,使王若冰诗歌的精神空间显得虚静而又博大,并且使他的诗具有了一种可贵的形而上品格,从而与外貌肖似的朦胧诗拉开了距离。   已经形成的,正是有待超越的——没有比诗的创作更为残酷的艺术法则了。如何更为凌厉地切入人类生存问题的紧迫性与尖锐性之中,使诗歌更为切实而有力地参与到时代精神的建构之中;如何使诗在高蹈的惟美之外,具有更加亲切的人间烟火气息和生活的质感,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听众,恐怕是王若冰应该深思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42
王若冰:我触摸到了秦岭的灵魂
王若冰
王若冰: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天水市郊。毕业于原天水师专中文系,现在天水日报社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巨大的冬天》、文艺评论集《倾听与呈现》、地方历史文化散文集《天籁水影》(与人合著)。曾获甘肃省第三、第四届优秀文学作品奖,甘肃省首届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中国首届地域诗歌评论奖等。2004年7月—9月完成对横贯中国大陆腹地、绵延1500公里的秦岭山脉文化考察,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秦岭历史文化的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行》,2007年11月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在今年元旦起在央视播出的《大秦岭》中,王若冰担任了主要的撰稿。
2004年7月3日,就在新华社以《中国第一位作家全程关注“中华民族父亲山”》为题播发王若冰对秦岭进行全程考察的消息的3天以后,王若冰背囊负笈,从天水齐寿山起步,钻进群山莽莽的西秦岭,开始了孤身一人的秦岭之行。天水的文友深知每年夏秋之交的南秦岭洪灾如猛兽,而且性情耿直的王若冰体质又有些孱弱,大家为他此行的安全忧心忡忡。临行前的那天晚上,为他饯行的朋友个个喝得泪流满面。但秦岭的苍茫与神秘已经深深摄取了情感和灵魂,第二天一早,王若冰毅然走进了丛林莽莽、峰峦叠嶂的茫茫秦岭。
从秦岭北坡麦子泛黄的初夏,到陕南连日艳阳高照的酷暑,再到南阳盆地阴雨连绵的秋天,王若冰昼行夜宿,披星戴月,成天奔走在隐埋在密林深处、峡谷之间、高山顶上的古道、古战场、古村落和历经岁月烟火熊绕的古城、古镇,面对那些至今还遗存着华夏民族童年时期精神烙印的历史遗迹,面对至今还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高山密林里淳朴善良、祖祖辈辈像守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守护着一座破败的祖庙、一册破烂的几乎无法辨认的家谱的山民,他经常被这片茫茫山岭里还留存的一个民族最本真的精神形态感动得双目含泪。
2004年整整一个夏天,王若冰以总行程6000多公里的里程绕秦岭东西穿行,先后六次南北穿越秦岭主脊,途经甘肃、陕西、四川、湖北、河南五省50余县,考察了100多个乡镇,翻阅了沿途各县县志,搜集了几十公斤的资料。他白天穿行在大山深处,晚上住在乡间客栈或者农户家里,一边整理当天的资料,一边为他供职的《天水日报》开辟的专栏撰写新闻稿件,次日一早,天色未亮,又搭乘早班车赶往下一个目标。从7月3日到9月6日,60个日日夜夜,王若冰每天都在山林河谷之间奔走,汽车、拖拉机、摩托车,他坐遍了所有能够代步的交通工具,实在没有车辆就步行。在去周至老县城的路上,回来时天色已晚,他趴在一辆拉石头的大货车驾驶楼外面翻过秦岭梁;在从山阳去漫川关的高山顶上,两车相对,他坐的长途汽车一只轮胎悬在万丈深渊半空,几乎车毁人亡……
行走让他历经了艰辛,也让他享受了快乐。面对善良的山里人捧上的一杯茶水、手机短信里传来的素不相识者关切的问候,特别是当他确信自己已经触摸到了秦岭沉智伟大的灵魂时,他不仅深深地痴爱上了这座古老神奇的山岭,而且每每投身山林之际便激情飞扬。8月底,在即将完成他这次秦岭之行前,他甚至依依不舍地两次沿蓝关古道再度进入黑龙口,顺西汉高速进入到黑河峡谷,重温体味一路奔走中这座神秘山岭给自己情感、精神和灵魂的震撼。
作为2004年中国诗坛的一个事件,王若冰的秦岭之行引起各媒体广泛关注,国内数十家报刊和网站播发了第一位中国作家考察“中华民族父亲山”的消息。诗人王若冰全程考察秦岭还被《诗家园》等网站评为“2004年中国诗坛十大新闻”。
王若冰——“新诗观”:
第一,创作方向的迷惘。“人类之所以需要文学需要诗,是源于生命于生存的需要,本真的生命就是诗化的生命,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引自傅道彬《文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正文第7页)“文学从来不是少数人掌握的一种技艺,而是人类的生存状态。”(引自傅道彬《文学是什么》)第二,意象的纷乱无序。“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然后使玄解之宰,循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引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三,创作心态的失调第四,重义轻文——诗歌语言的流失。语言本身是一种现象,而且是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弥补我们创作中的不足:
一、树立正确的诗观。
二、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
三、勤于交流和沟通。告别自我封闭的写作、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王若冰,其诗品是纯粹大道之高德。在《我看“写诗软件”的诞生》中云:“ 关于‘写诗软件’的是与非的争执渐趋于白热化的时候,我才慢腾腾的来步一个尾声。...从九五年开始攒格子写诗,到现在都没写出些眉目,总觉得自己还在诗歌的门外,所以短暂的60秒间忽然就“成就”了...到底这只脚应该落在哪只船上,一时间倒也成了一个难题,颇为犹豫了一番,还是跳到岸上的老柳树底下才觉得心里踏实一些,左瞻右顾,然后也就慢条斯理的理出一些头绪来了。当几乎所有的“诗人”乃至于所有的“伪诗人”们众口一词的对这个新事物全力讨伐的时候,这个问题却从来没有人认真地思考过。是的,程序到底是程序,它的按照固有模式的编辑和排列,无疑会使诗歌成为一种彻底的文字游戏。”。“写诗软件”的诞生,正是因为“写诗硬件”自身的不足所促成的。“写诗软件”诞生,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必然。这是诗人对当代诗歌界弊端最强有利的讽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43


在文化大视野中观照秦岭
——王若冰先生《走进大秦岭》评析
(配图:天水在线)
  去年夏天,我满怀喜悦地读完了合肥一位山友的作品《行走秦岭七年间》,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佳作,作者用镜头和笔头,使我久久沉醉于秦岭那大美无言的胜景之中。就自然风光而言,秦岭无疑是辽阔、旷远、博大、美丽的,是极富魅力的户外运动天堂。今年的五月,我的案头又摆放了一本关于秦岭的书,这就是天水诗人王若冰的《走进大秦岭》。这部书的阅读远没有前一部来得轻松,因为其中蕴含了太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者是在文化大视野中观照秦岭、探寻秦岭、记录秦岭的。评论家丁念保称赞这部书是“一部元气淋漓的作品”,是作者的“锥心之作”,确实是很中肯的。
  秦岭的北部是渭河,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南部是汉江,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因为有秦岭的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才会有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古代文明,的确得益于这座巍峨高大的山岭。如果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考察,秦岭是中国南北文化和东西文化交融、渗透的一个聚合点和交汇点。作者笔下的秦岭,是一座千姿百态的“文化秦岭”,织就秦岭这座“文化长城”的,有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中原文化、道教文化、宗教文化、兵戎文化、土匪文化、移民文化、交通文化、医药文化以及山水文化等等。多元文化的穿插比照、勾连呼应,使该书丰厚如织,浑朴绵邈。作者画龙点睛般地称秦岭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如此的文化定位与诠释,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新闻记者出身的作者,恰恰拥有了一些训练有素的文化历史学家容易丢失的开阔视野。他在大量征引正史资料的同时,又广求民间传说、野史、逸闻作为补充。即以历史人物而论,既有对“最早的改革家”商鞅、“英雄神仙”张良、“千古贤相”诸葛亮、“飞将军”李广等的缅怀与追忆,也有对恶魔王三春、“好土匪”魏辅唐的描画与勾勒;既有对彪炳史册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樊崇率领的赤眉军形迹的神往,又有对史著语焉不详的白莲教起义的考略;作者还提到了“最后的英雄”前秦皇帝苻坚,远离尘世在秦岭深处修炼的“商山四皓”;最富于冒险精神的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十年,最后长眠在秦岭南麓的城固县;为中华民族发明了造纸术的蔡伦,最后也安葬在秦岭的龙亭镇。至于作者还提到的洛水之神宓妃、三国才女蔡文姬、一代女皇武则天、使六宫粉黛黯然失色的杨贵妃和前秦才女、回文诗作者苏惠等,这五个与秦岭有关联的女人,使秦岭在金戈铁马的历史氛围中,又平添了几分温柔、妩媚、缠绵和哀怨的气息;秦岭在历史上给了秦人生存、生活、成长、壮大的温暖家园,培养了秦人从马夫到帝王的气魄与雄心;秦岭还催生了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作《蜀道难》和杜甫的《石壕吏》等。作者还从秦岭深处为数不少的烈女牌坊和县志记载中,读出了当年女性生存的悲惨境遇。
  作者不愧是诗人,有着诗人丰盈的激情和才情。他用诗人的眼光欣赏秦岭,用诗人的心体察秦岭,用诗人的笔描绘秦岭。在整整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和长途奔波中,作者成了秦岭的痴情追随者。秦岭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他感情和灵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愈是深入到秦岭的内心深处,作者荒芜的情感就愈频繁地被那一座座看似沉默,其实时刻都涌动着生命律动的山岭,唤起了作者此生从来没有过的冲动、颤栗、振奋和悸动。作者惊讶地发现,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原来还有这么一个有血有肉、有过去和未来、有灵魂和精神、使作者产生了像热恋情人一样感觉的庞大山体可以安妥他漂泊无依的灵魂。于是,那段日子,秦岭的呼吸,秦岭的神韵,秦岭的灵魂,整日整夜笼罩着诗人,震慑着诗人,召唤着诗人。一路上,只要看见莽莽苍苍的山岭,诗人就会心旌飞扬。
  作者还是一位痴情的文化苦旅者,他既有文化人的襟怀、眼界和学养,又有旅行家的坚韧、执着和耐劳。在他考察秦岭的60多个日日夜夜中,几乎坐遍了各种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走过了甘、陕、川、鄂、豫五省五十多个县的一百多个乡镇。有时烈日炎炎,挥汗如雨,有时大雨滂沱,浑身湿透。一路上,他闯州过县,以超过6000公里的里程,绕秦岭南麓和北麓环行,先后五次南北穿越秦岭主脊,查阅了50多个县的县志,复印并搜集了20多公斤的资料。那些日子,每当作者攀上一座静默于天地之间的高山峻岭,徜徉在隐匿于高山密林之间的溪流峡谷,或者置身于那些早已荒废的古城镇、古村落、古战场、古蜀道之际,作者的内心就会被一种穿越千年时空的苍茫感所笼罩。那个时候,作者不是感到自己行走在当代,而是在一条汹涌澎湃,融汇了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民族精神情感的江流上逆流而上,透过茫茫林海和起伏山峦,作者仿佛看到了大地湾人、半坡人、蓝田猿人、郧西人和仰韶人在荆莽遍地、天荒地老的远古时代打磨石器、狩猎捕鱼的朦胧身影;俯拾起沾满时间绿锈的残砖断瓦,作者能够感觉到伏羲、女娲、炎帝神农、轩辕黄帝等这些华夏氏族的首领在天地混沌的背景下召唤华夏古国第一缕文明曙光震撼人心的场面。还能感受到春秋战国、秦汉盛唐,这些风云际会,开启并凝铸一个民族大疆土、大气象、大气魄的时代风雷,作者从秦岭的历史看到了中华民族高贵丰满灵魂由孕育到成长的全部历程。
  一座山脉的高处在大地之巅,一个生命的高处,是灵魂和精神的高地。充满了传奇和征战,苦难和幸福,历尽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秦岭,拥有了可以标榜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高度的高迈灵魂。秦岭归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作者的情感和灵魂已经被这片苍茫的山岭所征服,作者一直在努力表述“秦岭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真正意蕴,虽然,作者自谦地称这部书是在秦岭里面徜徉、驻留捡到的“一块留下岁月痕迹的石头”,而对于秦岭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需要更多的时日。但我们已经从中领略到了多姿多彩的秦岭历史和秦岭文化,我们期待着更多关注秦岭、喜欢秦岭、热爱秦岭的人来阅读、了解这部著作,我们也同样期待宝鸡的学者和户外运动者能够拿出更具特色的关于秦岭的著作来。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46
《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出版








[tr][td]



  □记者胡晓宜

  【本报讯】近日,由省文联副主席孙周秦担任编委会主任并作序,马青山和史德翔担任副主任,王新军、张懿红等作家、评论家选编的《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由甘肃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市作家王若冰、丁念保、王元中、雪潇等人的诗歌、散文作品入选。

  该作品选从2009年10月开始征集作品,共收到600多位作家、诗人的作品3000篇(首),经严格筛选,共有170位作家、诗人的作品被收入。其中小说25篇,散文62篇,诗歌101首。王若冰、丁念保、王元中、雪潇、周舟、李继宗、欣梓、汪渺、叶梓、左昊苏的诗歌被分别收入该作品选的《诗歌卷》。作家北斗小说《共度天涯》入选《小说卷》、王若冰《我的大学》,北斗《皮鞭的记忆》、叶梓《渭南镇》、薛林荣《一对陡然长出的耳朵》、李祥林《走失的泥土(外一题)》、聂中民《陇中高原的冬天》入选《散文卷》。作品选编委会主任孙周秦称:“这套选本容量之大,作者涵盖面之广,作品质量之上乘,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陇原之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47
   甘肃诗人与佛教石窟寺分布
                                              王若冰
    甘肃地图,像一只形状怪异的大蜥蜴,呈西北东南走向横卧西北内陆。它的一头伸进阳关以西的浩瀚沙漠,东南一端则越过秦岭,连接着青山绿水的巴山蜀水。从文化传承上来讲,东南部天水、陇南的秦陇文化和兰州以西河西走廊的西域文化几乎毫无牵涉。陇东、陇南、陇中和河西,几大自然版块所孕育的文化多样性,让甘肃诗歌从历史上就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西部的戈壁大漠、陇东的黄土苍天、渭北的干旱焦渴、甘南的藏区文化、天水陇南的温润秀美,是不同地域诗人创作的文化背景。但在从敦煌到天水,漫漫两千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上,星罗棋布的佛教石窟寺,却让这个历史上管辖区域频频变迁的地域,有了神性的联系。佛教从西域东渐的漫漫长途上,佛教徒们从敦煌莫高窟开始,一路向东行进,在沿河西走廊、黄河、渭河和秦岭一线开凿了数量众多的石窟寺院。它们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寺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山木梯寺石窟和水帘洞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这些规模不一,年代不同的石窟寺,穿过戈壁大漠,把佛陀一路送向关中和中原,让佛祖的光芒照亮中国大地的同时,也让自古至今的甘肃诗人在走向诗歌的时候,始终拥有了一种宗教般的圣神情感。于是,脚踏实地,不似声张,老实做人,老实作诗,也就成了甘肃诗人地图最具特色的特点。
                 《甘肃诗人地图》【天水诗群】
  万家斌:甘肃天水人。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生。曾任天水地区群艺馆创作员,后调入民盟甘肃省委工作。诗作发表于《飞天》《当代》等报刊。
毛菁文:回族。1951年出生于甘肃天水张家川。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陇南秋色》《横笛》。曾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教体局副局长。
汪浩德:甘肃天水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与儿子汪渺出版诗歌合集《汪浩德汪渺诗选》。秦州区汪川中学教师。
罗巴:原名文长辉。甘肃庄浪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天水日报副总编。现居广东云浮。出版有诗集《超低空飞行》。
杨春:浙江杭州市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曾在《飞天》《星星诗刊》《西北军事文学》等报刊发表诗作。现在天水市中医院工作。
周舟: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籍贯陕西。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发表诗歌作品。出版有诗集《正午没有风》。曾获黄河文学奖。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文学院荣誉作家。现在天水师范工作。
雪潇:甘肃秦安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出版有诗集《带头像的肩膀》、散文集《怅寥廓》、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论》、《现代诗歌创作论》等。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文学院荣誉作家、天水师范学院副教授。曾获黄河文学奖、甘肃省“敦煌”文学奖。
王若冰: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公元759年杜甫寓居秦州时小住过的天水市近郊街亭古镇。毕业于原天水师专中文系。出版有诗集《巨大的冬天》、文艺评论集《倾听与呈现》和长篇文化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文学院特邀评论家。曾获首届黄河文学奖、甘肃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现在天水日报社工作。
欣梓:天水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等国内百余家报刊。甘肃省作协会员。现为天水师范学校教师。
闫虎林: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生于1962年。出版有诗集《春柳抚摸的村庄》等。现在天水电视台工作。
丁念保:甘肃通渭人。生于上世纪六年代末。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大学期间发表小说、诗歌、评论等。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文汇读书周报》等。甘肃省文学院特邀评论家、天水师范学院副教授。
王元中:甘肃秦安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诗歌理论博士、天水师范学院副教授。作品见于《诗刊》《飞天》等报刊。出版有诗歌理论集《艰难的现代》。
李继宗:回族。1968年出生于甘肃张家川。合作民族师专毕业。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月刊》等报刊发表诗歌数百首并收入多种选集。出版有诗集《场院周伟》、散文集《人们的梦》等。现在张家川二中工作。
阎小鹏:1975年生于甘肃通渭,1997年毕业于天水师专中文系,曾任教师、记者、编辑,现供职于天水市委某部门。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4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北方文学》、《飞天》、《诗歌报》月刊等报刊,近年来致力杂文和时评创作。
苏敏:1971年生。甘肃清水人。天水师范学校毕业。在《飞天》《诗选刊》发表诗歌作品。现在麦积山风景管理局工作。
汪渺:1968年天水农村。曾在《飞天》、《十月》、《诗选刊》、《诗刊》等发表诗作近百首。现在天水市文联工作。
叶梓:本名王玉国。1976年生于甘肃天水。毕业于兰州工业专科学校。有诗作刊于《诗刊》等处。现在天水天水日报社工作。
郭富平: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诗作散见于《飞天》《星星诗刊》等。天水师范学院讲师。
阎小鹏: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甘肃通渭人。天水师院中文系毕业。曾在《飞天》《星星诗刊》等报刊发表作品。现在天水市委组织部工作。
申世家:甘肃清水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天水师专中文系。作品散见于《飞天》等报刊及各诗歌网站。天水日报社记者。现在甘肃某企业做人力管理工作。
阎桔林:甘肃天水人,种地为生,开店为业,写作为乐,有百余篇(首)诗词、散文见诸报端及杂志。现居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
王选:甘肃天水人,1987年7月生于甘肃秦州农村,2005年开始写作,有诗入选《大西北诗刊甘肃80后作品选》,2007年将所写文字结集成书《葵花之远》。现在天水电视台工作。
蔺保东:陕西人。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作品散见于《飞天》《诗刊》《星星诗刊》等。现为天水市二中教师。
郑万明:笔名江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作品。有少量诗作散见于在《诗歌报月刊》、《北京文学》、|《北方文学》、《青海湖》、《星星诗刊》、《绿风》诗刊等文学刊物。现在天水电视台工作。
赵亚锋:1982年生。2003年毕业于天水师范。有作品发表于《芳草》《花雨》等。现主编《大地湾文学月报》,任教于甘肃省秦安四中。
杨强:1985年生,甘肃天水人。曾在《星星》《青春诗刊》《陇右周刊》《天水日报》等刊物发表诗歌数首。现为某乡中学教师。
龙占福:男,1984年生,武山县人,教师。曾先后在《阳关》、《阅读与写作》、《西凉文学》、《敦煌诗刊》等刊,以及一些网络、民间刊物发表作品近百件。有作品入选《2007中国诗观察年选》等选本。现为武山某中学教师。
兰叶子:女,本名刘勇勤。甘肃天水人。2004年起有散文及诗歌作品见诸各级报刊,有作品入选《2006年中国散文诗精选》、《2007年中国散文诗精选》等。著有诗集《兰之语》。系天水市作家协会会员。
左昊苏:生于1980年2月,甘肃天水人,在《十月》、《星星诗刊》、《青少年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等300余篇。现供职于天水市一行政单位。
杨玉林:1980年出生,甘肃天水人。有诗歌、散文发表《绿风》、《西凉文学》、《北方作家》、《辽河》等省市级刊物。现为秦州区民政局干部。
小鲁:原名鲁学恩,甘肃清水人,生于1985年。2006年毕业于天水师范学校大专部并开始诗歌创作,现在清水某山区小学任教。
席国平生于1981年9月,甘肃甘谷人。曾获《中国教育报》第四届青年文学大赛(散文)一等奖,甘肃省大学生艺术节征文一等奖,甘肃社科院首届敦煌杯诗歌大赛优秀奖,作品散见于各报刊,现在甘谷二中工作。
李王强1980年出生于甘肃秦安。在《青年文学》、《飞天》、《黄河诗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二百余篇(首)。有诗作入选《中国当代新诗选》、《80后朦胧诗选》等选本。现任教于天水市第九中学。
李林寒:甘肃天水人。生于1985年。民刊《十二号》编委,发起人。2008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天津。
麻雀:甘肃天水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原名金勇。网络诗人。现在麦积区文化馆工作。
李雅春:女。陕西省靖边县人。1990年于天水师专中文系毕业。原为中学教师,1992年到天水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先后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30余万字。
杨岁虎甘肃甘谷人。1978年出生。中学起发表作品。诗作散见《散文诗》《北方作家》《梅园文学(澳洲)》《天水日报》《大西北诗刊》等报刊及多家网站。现为甘谷三中教师.
杨逍:1982年出生于甘肃张家川。出版有长篇小说《在奔跑中微笑》、诗集《二十八季》。现在张家川某学校任教。
高彦堂:1972年生于甘肃天水,1995年毕业于天水师院中文系,现供职于天水市秦州区委宣传部。1993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清水河:本名王进录。甘肃秦安人。出版有诗集《阳光的影子》。
缑光明:天水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做过工人、私企老板,写小说也写诗歌。出版有诗集《空置的思想》。
淑曼:原名刘淑静。女。兰州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出版有诗集《淑曼抒情诗选》等。现在天水市中医院工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48
改革开放三十年甘肃诗歌创作
高凯 王若冰
    改革开放三十年,甘肃诗歌创作就像一座厚积薄发的高地,积聚力量,积攒实力,不断崛起,在乘势上升的状态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塑造起为全国诗歌界共同瞩目的“诗歌大省”形象。因为是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之反映,本文着意要表现的是甘肃诗歌在这一阶段最光亮的诗事和诗人,我们惟愿能够尽量客观、准确呈现这一历史时期甘肃诗歌创作最新的收获和最大的惊喜,而不希望将历史撰写成一本点名签到的签到薄。
         朦胧诗人的聚集地和大学生诗歌创作的策源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能代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和文学创作新成就的文学现象,就是朦胧诗的出现和由此引发的持续多年的争论。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思想的解放。朦胧诗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中国新诗乃至中国文学打破禁锢的重要成果。30年前,由意识形态领域掀起的一场思想革命,促使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复苏。而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以民刊《今天》诗人们的作品为代表的朦胧诗登上时代的舞台。事实表明,没有那场摧枯拉朽的思想飓风,就没有朦胧诗的登台亮相;没有朦胧诗的登台亮相,就没有中国新诗接二连三的“崛起”。朦胧诗应该是九十年代以降中国新诗的胎衣。
    朦胧诗潮涌起之初,甘肃诗人不仅以交流和创作的形式直接参与这场对当代中国诗歌创作带来脱胎换骨巨大变革的诗歌运动,而且在朦胧诗从地下走向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文坛之际,兰州一度是当时还备受压制的朦胧诗及其诗人的集结地。在朦胧诗人还处于被排斥、歧视、甚至敌视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除舒婷外,包括北岛、顾城、杨炼、江河等在内的朦胧诗人,都曾经到兰州活动过。有一种不无道理的观点认为,朦胧诗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九叶派”诗歌。而“九叶派”当时惟一在世且活跃的诗人唐祈就在兰州的西北民大。1981年秋,在兰州西北民族学院任教的“九叶诗人”唐祈,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诗会,邀请朦胧诗“五大将”:北岛、舒婷、顾城、江河和杨炼参加。舒婷乘火车从厦门到南昌时,行李和钱被偷,邵燕祥获悉后,告诉蔡其矫,蔡其矫便赶到兰州救急。舒婷虽没有成行,但北岛、江河和杨炼来了。但由于当地有关部门的阻扰,唐祈精心操办的诗会被迫取消。蔡其矫便与他们一起旅行,沿着刘家峡、酒泉、玉门,最后到达敦煌,游历半个月。蔡其矫后来创作了《敦煌莫高窟》、《飞天之歌》等,杨炼也有《敦煌》问世。为配合这次会议,唐祈还编印了一期《中国新诗》,刊发了顾城、舒婷、杨炼等人的诗作。唐祈对朦胧诗的贡献由此可见。
    在整个朦胧诗萌发和兴起的最初几年,甘肃诗歌界虽然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朦胧诗代表人物,但是,受其诗歌精神和文学理想的引领,以吴辰旭、李老乡、高戈、嘉昌为主要代表性人物的诗人于198010月发起成立了当时全国第一个青年诗歌学术组织——甘肃青年诗歌学会,会员多达4000余人,遍及全省各地,声势浩大,影响全国。19912月,甘肃青年诗歌学会进行了调整,选举阳飏任会长,人邻、陈桂林、王若冰、胡杨为副会长。同时创办《敦煌诗报》。对成立甘肃青年诗歌学会的意义,高戈有三个见解:一、带动了甘肃一大批写诗的人;二、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诗歌节目,达40多期;三、促使《飞天》开办《大学生诗苑》专栏。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日报》、《当代文艺思潮》、《甘肃文艺》(后改名《飞天》)以及甘肃青年诗歌学会主办的诗刊《虹》一报三刊为朦胧诗的破土而出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1023日《甘肃日报》以整版的篇幅除刊发甘肃第一篇议论朦胧诗的文章——高戈的《朦胧诗小议》而外,还刊发了唐祈、匡文留、林染、王蜀谅、唐光玉的“朦胧诗”。《甘肃文艺》刊发的嘉昌的《生活意象》,也被视为朦胧,引起争论。而当时由甘肃省文联主办的前锋理论刊物《当代文艺思潮》为朦胧诗所营造的氛围对全国朦胧诗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号角作用。那场标志着新时期中国文学大幕开启的关于朦胧诗的论战和争鸣,就是由当时的《当代文艺思潮》策划组织的。因此,兰州又是徐敬亚、孙绍振、谢冕三个著名的“崛起论”的始发地。这个时期,与甘肃诗歌有关的关键词还有一个:高尔泰。高尔泰成为这一关键词,具有象征意义。之所以选高尔泰,是因为他的“美是自由的象征”这一美学主张对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以及我们对他所秉持的学术品格和艺术精神的崇敬。高尔泰与甘肃诗歌的关系具有间接性,但也至关重要,他对美学最基础和最上层的理论建设,使我们大受裨益。另外,我们想以高尔泰这个名词,唤起人们对一些不该失去但却已失去的人或事物的追问,譬如高尔泰、余斌和《当代文艺思潮》。新时期以来,甘肃的美学研究和诗歌研究与评论,为甘肃诗歌甚至全国诗歌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八十年代初,评论家曾镇南说:“中国文学评论界的重心在向西北转移。”三十年来,在诗歌评论和研究方面,洪毅然、唐祈、孙克恒、谢昌余、吴辰旭、高平、张明廉、常文昌、彭金山、叶知秋、梁胜明、高戈、管卫中、马永强、彭岚嘉、王若冰、肖美鹿、马步升、唐欣、邵宁宁、李鹏、高尚、杨光祖、于贵锋等等,都有各自的理论建树。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甘肃本土当下还没有一位在全国具备话语权利的文学发言人。
    这一时期,李老乡、林染、嘉昌、高戈等当时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诗人,也在其作品中吸收了不少朦胧诗的诗歌元素,为甘肃诗歌创作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是,脱胎换骨,秉承朦胧诗艺术精神至今的,只剩李老乡一人而已。
    朦胧诗出现后,理论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作为一种新的诗歌现象,其大胆吸收国外现代派创作手法对中国诗坛的影响,首先被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诗人所接受。1980年前后,随着中国诗坛沉闷气氛被朦胧诗打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大学生开始以诗歌创作的方式表达对新时代的赞美、渴望和遥望;更有一批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创伤之后考入大学的年轻诗歌爱好者,拿起用诗歌反思十年动乱的经历,审视民族前途和命运。这就形成了发轫于1980年前后的大学生诗歌运动。
    在这一波对后来中国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学生诗潮来临之际,甘肃大学生诗歌创作不仅不曾落居人后,而且形成了一股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诗歌力量。《雪花》是一首诗的题目,作者是弈行健。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全诗如下
:“雪花儿,雪花/你在我滚烫的心上融化。/我渴饮你生命的泉水,/在生活中植上爱情的幼芽”。这首今天看来稚气十足的诗在当时西北师大的墙报上出现后,便由校内而校外,由兰州而全国,引起了一场风波不小的文艺争鸣。其实,这是一片很大的雪花。尽管弈行健以后不再写诗,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不容忽视。虽然今天看当初关于《雪花》的风波很幼稚,但它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即甘肃本土诗歌的复苏。由此,我们可以说,新时期甘肃诗歌的最初觉醒是从西北师大的文学苗圃开始的,西北师大是新时期甘肃文学的摇篮。这片巨大的雪花,使甘肃文坛瑞雪连年。在当时,以兰州为中心,覆盖全省各大专院校的诗歌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成为新时期开始最初几年甘肃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西北师范大学不仅成了青年诗歌学会,而且创办了会刊《我们》。此外,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商学院、兰州铁道学院、兰州师专等在兰州的各大专院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诗社和文学社,有些学校甚至每个系都有诗歌社团。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庆阳师专、天水师专也纷纷响应,加入到了甘肃大学生诗歌创作的阵营中来。这些大学校园诗歌社团不仅经常开展诗歌研讨,定期出版会刊,刊发同仁作品,还广泛开展各校社团之间的交流,有力推动了甘肃大学生诗歌创作的发展。
    当年甘肃大学生诗歌创作力量中,西北师大和兰州大学的创作势头最为强劲,在全国大学生诗歌创作中影响也最大。西北师范大学《我们》文学社不仅刊发本校作者作品,还与北岛、舒婷、江河等朦胧诗领衔人物和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地大学校园诗人保持着密切联系,使兰州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前后中国大学生诗歌创作在西北地区的大本营。那个时候,上学期间的刘芳森、王建勇、彭金山、张子选、封新城、韩霞、匡文留,以及后来的石厉、阿信、桑子、叶舟、漆进茂、苗强等人的作品,在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
    1980年前后,面对大学生诗歌创作汹涌澎湃的浪潮,甘肃省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飞天》,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专门刊发大学生诗歌作品的《大学生诗苑》,每期以六个页码编发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的诗歌作品,使兰州成为新时期全国大学生诗歌思潮的策源地。这一功劳,我们应该永远记在杨文林、张书绅身上。
    《飞天.大学生诗苑》的创办,不仅对推动甘肃大学生诗歌创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而且集结了中国大学生诗歌创作的中坚力量,对及朦胧诗后又一个深刻影响当代中国诗歌走向的大学生诗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在当代诗坛有影响的中年诗人,如叶延滨、王家新、于坚、西川、徐敬亚、王小妮、翟永明、欧阳江河、肖开愚、沈天鸿、伊沙等,有的是在《大学生诗苑》发表处女作的,有的则是由《大学生诗苑》推上诗坛的。
    所以,在新时期诗歌运动最初几年,由于《当代文艺思潮》和《大学生诗苑》的影响,不仅使甘肃诗歌创作紧跟时代潮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而且对全国朦胧诗和大学生诗歌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西部诗潮的发源地和西部诗歌突兀隆起的高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股以西部大地高山草原,戈壁大漠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为背景的诗歌创作潮流,继朦胧诗之后在中国当代诗坛刮起了强劲的西北风,这就是30年前那场曾经直接引发了一场至今余波尚在的西部文学热的西部诗歌运动。这场波澜壮阔的西部诗浪潮始作俑者和最后的高峰,除了青海的昌耀,新疆的周涛、杨牧、章德益外,其始发力量和实力诗人都在甘肃。他们分别是新时期以来甘肃诗歌创作成就的标志性人物老乡、何来、林染、李云鹏、嘉昌以及横跨西部诗运动高潮期并且至今都支撑着甘肃诗歌天空最高远一角的阳飏、张子选、人邻、高凯、阿信、王若冰、第广龙、高尚、胡杨等。
    真正意义上的西部诗创作,也许可以追溯得更远,但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流派和文化现象,西部诗派的源头却在甘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在周涛、杨牧、章德益开始新边塞诗创作的时候,诗人林染在他编辑的《阳关》杂志上率先开辟“新边塞诗”专栏,不惜版面推介西部诗人的“新边塞诗”。与此同时,唐祈、汪玉良、于辛田、伊丹才让、赵之洵、老乡、何来、李云鹏、林染、吴辰旭、高平、唐光玉、嘉昌、匡文留、傅金城等诗人以自己的创作实绩,为西部诗的兴起与发展进行行动上的支持和声援。那一时期,甘肃诗人的作品频频引起国内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和文化界关注,唐祈的《西北十四行》,何来的《阳关》、《黑山岩画》,林染的《藏经洞的故事》、《敦煌的月光》,老乡的《从沙海里打捞的绿荫》、《清晨,我拉起昨夜撒的黑网》,张子选、高尚的阿克塞系列,阳飏的《九色鹿》等作品,至今都是当年西部诗歌运动取得实绩的最好例证。
   
我想把洒在沙海里的朝晖/比作一炉钢水倒出炉膛/又怕烧伤沙漠有限的生命/假的描绘也曾造成真的创伤/清晨 当驼舟驶进金色的海疆/我拉起昨夜撒下的道道黑网/想捞起太阳 又怕漏掉了阳光    ——老乡《清晨,我拉起昨夜撒的黑网》
空旷的大漠戈壁,死寂的西部高原,生命的每一刻都在与死亡对视的西部人,以及沾满了岁月绿锈的西部历史文化情感,在甘肃诗人的多声部合唱中得以复活,并且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壮美和生命创造力。事实上,在众多的西部诗人热衷于描摹西部大地山川的各种外在形态之际,试图以凌厉的精神状态来理解、诠释西部人与西部大自然之间的相互印证关系,进而透参恶劣生存环境下顽强不屈的生命秘密的甘肃诗人,早就开始了一种诗歌与人、诗歌本身与诗人情感精神相互融合的探索:你用智慧构筑的金字塔/你俯视乞力马扎罗山/你蜿蜒在历史之巅的长城/你雾海般升腾的贝多芬/你戏谑于大西洋上空的闪电/以及季风、潮汐和候鸟的狂飙/以及不断转换的欢乐与苦难/以及流血与不流血的战争/以及你的每一个臣民的悲欢离合
从何来这首以美国先驱者七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为情感载体的长诗《先驱者最后的信息》可以看出,30年前甘肃诗人的已经开始并且持续地进入探寻西部精神与西部文化、历史相互辉映的时代。
    一座高原的隆起需要以坚实而辽阔的大地为基础。在以唐祈为代表的老诗人的开拓中,以老乡、何来、林染、李云鹏为主力西部诗人,就是西部诗兴起并持续发展的八十年代初期,甘肃诗歌高地最具活力的峰岭。他们中的林染,可以说是当年中国西部诗歌天地里最活跃、最引人瞩目的一位。
    至今都难以割舍西部诗歌情结在自己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烙印的林染,几乎是整个西部诗坛最充满澎湃激情的诗人。他那铺天盖地的西部诗创作,是整个八十年代甘肃诗坛最为显眼的一道诗歌景观。河西走廊、天山戈壁、青藏高原,敦煌莫高窟,以及暗淡而坚持地生活在荒凉古道上的骆驼草、见证西部生命硬度的胡杨林,残败的古城遗址、风化的岩石——遍布西部高原上的几乎所有能够象征或意味西部人生存历史与现实的物象,都成了他表述和表达的诗歌元素:
我爱疏勒河畔的黎明﹨爱河上乳白色的沙雾﹨爱水鸟圆润的晨曲......﹨我的爱﹨是聚合成火焰的一簇小红花﹨燃烧在沙砾举着的骆驼刺上
    西部诗歌天空日渐辽远的时候,还在当年的兰州师专印刷厂工作的阳飏,已经开始了从西部文化精神里寻找破解生命隐秘的创作:没有鹰飞起来﹨可每块石头都好像煽动翅膀(《河西走廊》)。而远在阿克赛的张子选和高尚,则在哈萨克族古老歌谣和旷达的生存传奇里,寻求西部人的情感与灵魂根茎。作为在西部诗兴衰更迭中成长起来的更年轻的一代西部诗人,张子选是在付出青春的代价之后,探索到西部诗歌的真谛的。他的《石头部落》、《牧马人与马》、《西北偏西》、《草原上的女人》、《今夜有暴风雪》等作品所呈现的神秘而神奇的西部文化精神,以及他所创造的“牧马人”形象,几乎成为当时西部诗歌象征本体的的流行话语。嘉昌是改革开放初期甘肃青年诗群不可忽视的一位诗人。他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黎明集》,收入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自己的大部分诗作。嘉昌以对河西走廊的优美歌唱走上诗坛,《玉门草》、《敦煌诗思》等组诗和描写乡村人物的《老当家》、《“老埋头”》等短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河西走廊那片神奇土地的热爱和对于生活底层的工人、农民的真善美本质的赞美。嘉昌属于“老三届”那一代人,历尽劫波,喜爱思考,思想敏锐,所以1980年当他告别河西进入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省城兰州之后,立即与李老乡、林染、吴辰旭、高戈等一起,成为甘肃青年诗歌学会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奔涌的诗情与深沉的哲思相交融,鲜丽细腻的笔触与清气袭人的思想锋芒相辉映,是嘉昌诗歌的鲜明艺术特色。他坚持着从中国与世界的经典诗作熏染、蓄积而来的优良传统,又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的抒情形式、表现手法,从而不断强化自己作品的艺术特色。
    此外,韩霞、匡文留、万家斌、姚学礼、高戈、唐光玉、陈默、郝明德、于进等等更多的诗人集合在西部诗歌大旗之下,使甘肃诗歌的天空呈现出群星荟萃,光彩夺目的壮丽景象:
一座雪山横亘在秋天经过的路上/一座又一座雪山/更高的一座是念青唐古拉峰(阳飏《西藏:迎风诵唱》)
   
西部诗从出现到走向衰微,虽然只持续了十年左右时间,然而在新时期文学大潮刚刚开始,朦胧诗受到多方面责难与征讨的特殊时期,以甘肃诗人为主力的西部诗歌创作,则以另外一种方式迂回行进,既较好地吸收、保留了朦胧诗所开创的一代诗歌传统,又集结、锻炼、培养了甘肃诗歌人才。于是,即便是在西部诗群最终走向衰退,西部诗歌创作被另一种更接近诗歌本身的创作替代之际,众多的诗人队伍,日益走向成熟和高迈的诗歌精神,为甘肃诗歌创作支撑起一块引人注目、气象万千的辽阔天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51
一个诗人和一座山            ——甘肃诗人王若冰印象
                    秦  岭
    中国的诗人很多,王若冰就一个。
    中国的大山很多,秦岭就一座。
    一直以来,母亲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代名词,以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让万千华夏儿女折腰俯首,没有哪位天才的文化人追根朔源到此定义的具体年代和首创人。而秦岭山脉被冠以中华民族父亲山的称谓,其时在本世纪,其人乃王若冰。王若冰以一位诗人深情的呼唤,让人们蓦然回首,把温热的目光投向精神的父亲山——秦岭。
    陈忠实说:“王若冰把秦岭命名为‘父亲山’,把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用自己的观点,用文化的观照,用一座山考证下来,视野之开阔是我没有想到的。”这是老人在2007年12月王若冰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行》(花城出版社)研讨会上的感言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一致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秦岭历史文化的发轫之作。诗人眼里的秦岭,已远非地球造山运动的物化概念。绵延达1600多公里的秦岭,以父亲才有的铮铮脊梁横亘中国内陆腹地,以父亲的巨擎之臂挥就南北分界,以父亲博大的胸怀、睿智、热情和冷静吸收、容纳、融合了南北、东西文化,以父亲般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在崇山峻岭之间孕育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先民和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文明曙光,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第一个封建制国家以及最强大的东方帝国……父亲!一声超越注解意义的呼唤,船一样驶入民族情感的港湾,泊在我们和秦岭之间。
    父亲山的命名,被誉为文坛的一个重要事件。2008年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联合制作8集纪录片《大秦岭》,首选王若冰参与撰稿,几无悬念。
    至此,诗人王若冰成就了一个跨越中国诗坛的文化传奇。
    这当然不是王若冰成名的开始,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诗歌的名义立足于世。位于秦岭西端的甘肃天水是羲皇故里,是诞生《诗经》的地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秦风古韵,使这片神奇的土地发酵、孕育出了许多著名诗人,比如远在唐代的李白,比如近在咫尺的王若冰。王若冰从秦岭一隅的贫寒农舍里一路走来,像许多文学朝圣者一样走成了中国作协会员、评论家、获奖者的模样,重要的是走出了区别,走成了个例。他大量的诗歌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呈现出了另类的景象,诗集《巨大的冬天》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季节的重量和模样。雷达在王若冰的评论集《倾听与呈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人极厚道,却又激情似火。”他的厚道与激情、他的倾听与呈现始终与秦岭脚下的土地同频共振,比如被誉为“知羲皇故里,悟文化精神”的《天籁水影》,比如文学剧本《飞将军李广》。笔走龙蛇处,尽显秦岭中人,秦岭中事。
    受命盘点甘肃诗坛的人有两个:一者,王若冰;另者,高凯。
    这东西除了影响和资格,不是谁能说了算。一如天水青年作家称王若冰“大哥”,所有的理由可以概括成两个字:引领。不久前去兰州参加全国地震文学研讨会,甘肃作协有头儿告诉我:“王若冰掌舵《天水日报》副刊20多年,撑起了天水诗歌的一方蓝天,他是天水诗坛的一张名片。”这就是一位诗人的意义:关于一座大山的,关于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的,关于一方文学的。
    诗歌不可能使王若冰尽兴,他思想的发酵池里容纳了关于社会学、哲学、史学的知识储备和属于散文家才有的灵性、悟性。大文化的理念提升了诗人的雄心,2004年7月3日,就在新华社以《中国第一位作家全程关注“中华民族父亲山”》为题播发王若冰对秦岭进行全程考察的消息的第三天,他竭力把自己的天生弱躯支撑成爬涉者的模样,消耗60个昼夜,先后6次翻越秦岭主脊,乘车或步行6000余公里,历经千难万险,踏遍了甘、陕、川、鄂、豫5省50余县市的100多个乡镇。诗人的考察离浪漫很远,离严酷很近,有次差点在秦岭腹地车毁人亡……
    咋会呢?父亲山的臂膀,托得起一个民族的分量,何止一个诗意的生命?
    在秦岭的臂弯里,王若冰重塑、再造了一个全新的诗人形象。秦岭腹地的《华商报》用了这样的标题:《王若冰:秦岭文化的开掘者》。
    一个诗人和一座山,从此构成了一种关系。

                                            2009年6月2日于天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0:5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cac130100glm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1:45

代云芳自然山水诗五首


清晨 我们早起
清晨 我们早起
跳过橘黄灿然的金盏菊
躲进梧桐与香樟的纠织
巨大的树叶镶着浅的光
细长的络爬上透明的纱
各种颜色的绿在眼前弥散
逃离一切诱人的薄雾
我们 登上高处
每一棵杉树 都是
戴着圣诞帽的孩子
那些隐隐约约的红瓦顶
可爱又敦厚坐在孩子们中间
你闻有巧克力的甜味
太阳也埋在棉花糖里
羞着脸以为没人看见
红晕却都挂上了云朵
清晨 我们早起
为了醉入太阳的笑里
偶得

在不远的天空
长成了两棵树
它们隔得不远
相互渴望 枝杈延伸
努力 想碰触对方
直至 化为蜷缩的两瓣翅膀
再慢慢舒展 羽翼丰满
周遭的红光消散
一切复归于平静
仿佛从来没有 相爱的两棵树
和长大的一对翅膀
只留下长长的一串
神灵 驶过的车辙
最后的最后
那隐约留下的湖蓝
是我
对未曾相识的海洋
的致敬
你听
滴答 滴答 滴答
轻声 划音
拨片的声音
这首歌的开场 多么平淡
你听
她的嗓音厚重
却又清亮
慢慢的敲了起来
一记 又一响
打在心上
你听到了吗?
那些凡人的落寞与忧伤
吉他的滑音 越来越快
有没有听到
嘈杂的歌声中
寂寞的钢琴 路过
多了两小时
绿的叶 橘的光
你在听我说的话
耳朵痒痒 蝉鸣嘶嘶
电台嗡嗡 人声呲呲
还有我赶蚊子的跺脚声
这里的声音这么多
你看! 你看?
它们 旖旎灿烂
坐在图书馆前
躲入慢慢老去的黄昏
侧耳倾听 你的回答
星期天的喷泉
孩子们在喷泉旁
的台阶上
跑着 尖叫着
夹杂着停不下的笑
两两坐成一排
四处张望
又在一瞬间消失
扭打到别处
旁边踩着滑轮的那个小女孩
一圈又一圈的 原地转着
小小的脑袋 又重又沉
天色慢慢昏暗
妈妈还没有来
骑着小车的男孩
背影 有些落寞
(代云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中外文学讲坛理事,青年诗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1:54
王定泰推出诗歌散文集《行者无疆》





[tr][td]



  本报讯【通讯员庄苓】近日,我市青年作家王定泰诗歌散文集《行者无疆》由中国正一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作者第一部个人作品集。

  王定泰现任教于天水市第十中学,是一位长期活跃于国内诸多文学论坛的优秀诗人。教学之余,潜心创作,笔耕不缀,精心构筑着自己精神世界的诗性家园,先后有100多篇文章散见于报刊。他的诗歌清新纯朴,注重生活,对学生充满了拳拳的爱心。他对学生文学才华的欣赏,对学生心路历程的关注,对学生作品的把玩,很能打动读者。逐渐引起了省内文坛的广泛关注。

  《行者无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精心创作的200余首(篇)作品,分为“古韵”、“现代诗”、“散文”、“评论”四部分。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自祥为其作序,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为其题签。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1:54
我们需要绿色和阴凉


  作者:王定泰  


诗歌已经被污染,
这种接近自然的纯洁,
却在快节奏中情乱意迷。
喧嚣的音乐、嘈杂的舌尖、
灵魂倾轧,世界川流不息。
庄严与自由正在缺失。
这是一种忽略。
生命的旅程需要点缀。
而我们习惯了装饰。
纯洁不幸被遗忘。
物欲横流,灵魂心跳。
自然离我们一步一步越来越远。
都市离我们一步一步越来越近。
浮躁从彷徨里无情地碾过。
留下清晰的痕迹,
却遗忘了去拭掉……
童稚的心灵已经钝锈。
诗歌的神圣光环已经被撕破,
在迷乱的欲望中,
我们带需要绿色和阴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1:56
炳灵寺的月夜(王定泰)






    在伤痛之后,于有风的月夜.我们重新依肩而坐,回忆的意象随风片片飘落;眼前的真实,遂幻想片片开起.
    响在梦中的呼唤,于有风的夏夜抚过了有月的原野,真实的你,再一次与夜风、月光联袂而至。或许,你听到了我的呼唤;或许,你可怜我疼痛的目光。
     站在你的身后,看你的长发弥漫于夜空,著一身军装,任文静与洒脱错杂修饰,在月光下荷立的如此完美。
     黎明的晨曦中,我们一步一步向炳灵寺进发。清风抚过绿色的火热,任虔诚沿激情燃烧的血液上升。
     然后,让神灵见证。渴念的爱意随风响彻于炳灵寺的山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1:58
庄苓 :凤凰山飞出的凤凰——王定泰和他的诗歌

 


时间是在2008年春天吧,定泰组织他所带的高一八班,步行到天水风景名胜凤凰山春游,出发之前邀我同行,我欣然接受,能和自己崇拜的诗人一起畅游山水那是求之不得的。位于天水市区西北的凤凰山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邦山,自古被尊为秦州镇山,相传是伏羲部族立圭表测日定四时的历法之山,后世在邦山即凤凰山所在建女娲庙、泰山庙,属道教范畴。说起来应该离学校不远,因为在我们那个叫刘家沟的小村子可以隐约的看到凤凰山的主峰,记得小时候曾经和大人们去过,这几年因为读书的缘故错过了好几次机会。
某个周末,定泰领着一大帮子小鸟们,准备好食物和水,就这样浩浩荡荡叽叽喳喳地在麦甘公路上启程了,一路上经过了伏羲老爷爷画过八卦的土堆堆,隐居过的伏龙山。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走到凤凰造林站。但令人吃惊的是虽然已身在凤凰山,但离我们的目标还似乎很远。接着又是上坡,下坡,拐弯。路过一个叫宝泉寺的地方。再左拐就已经到了山顶。站在不知有几千年了的古柏下目极秦陇时,定泰说他们家就在对面的山上。
春天的凤凰山肯定是很吸引人的,远远望去一片一片的桃花杏花酸梨花,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渭河就从山下流过,什么雪松呀白皮松呀黑压压一片,青翠欲滴,仔细观赏寺庙里的碑文匾额,才知道原来凤凰山下还真是个出人的地方啊,霍松林,郭克,雷达等艺界巨臂先不说,光一个中国道教学会会长任法融就足够炫耀的了,话说的是有些调侃的意思,但仔细想想也是实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凤凰山给了定泰诗歌,定泰的写作其实是从这里生根发芽并且走向成熟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凤凰山这块地方生来就是天水南乡士子学人发迹的地方,还是有什么其他的玄机,我想,凤凰山下那些天马行空的传奇和乡人重学重教的氛围一定影响了童年的他吧,于是我们在他的诗歌里看到了撒欢的马儿,丰收的麦垛,端午节的艾草甚至还有《金刚经》。在许多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感情当中,他把它们全部都融入到了诗歌里面,显示出了强烈的生活情感,可以轻而易举的从他的诗歌里面看透他,我们发现原来他的内心也是脆弱地,甚至是绝望地。
近年来,定泰一直沉潜沉思,不管是写作还是生活他都不事张扬,一反当年大学时代的才华外溢。在同一时期的大学诗友或多或少在圈子里名满遐尔,诗集一本一本出的背景下可谓是豪华落尽。但事情远远要比我们想象的更糟,居然没有人记得他了,只有少数几个诗友还记得王定泰在写诗,除此之外,人们对于定泰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他没有开过博客,也没有上过论坛当斑竹,也没有扑向各种各样的热闹,只是默默地管理者几十个学生,两个毕业班的语文课。
他一次一次的告诫我,离开诗歌。因为诗歌会让一个人孤独寂寞,甚至绝望。这一点让我感动并且疼痛。这个人是一个内心充满了真爱的人。也许他本身就是个孩子。他害怕张扬却又不甘寂寞。为了办几期校刊,培养了几个90后,但是他始终都在热闹之外,于诗歌,于生活,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认识定泰四年了。这期间经历了三阳川校园文学的高峰期,也经历了5.12。四年前他毕业分配到天水十中,那个叫诗人周舟牵肠挂肚的地方,做了一名语文教师,朋友们经常到他那里讲文学,发泄不满,蹭饭。一晃就过了四年,他在我们心中越来越像个诗人,连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都有人模仿,他那句“沛公军坝上”成了天水十中久传不衰的话题。
岁月还真是不饶人,好在给了定泰一个好妻子,而我也因为许多的考试而不得不放弃诗歌。我不能不感叹就像他说的那样“这是一个诗歌沙化的年代,没有聆听,对话消解”。在一帮子朋友的鼓动下,他终于舍得把他那些打印的整整齐齐的一摞摞诗稿交给省城兰州的几个名人给出版了,还叫他那个中国道教学会会长的亲戚给提了个书名,并且连我们的马主席也凑热闹写了一篇洋洋千字的序。真叫人羡慕又嫉妒。
他在诗集的后记中说“我作品中反复强调的主题:我所关心的乡村;所同情的农民;所悲悯的那些底层的人们;所揭露、批判的那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秩序....”我们还在为他这些话而感到自惭形秽时,不得不承认定泰的诗歌成熟了。前段时间我艺考要到兰州。顺便给兰州的几个文友捎几本他的诗歌集,对他说叫人家给他写几句话,他说如果人家看得上就写几句吧。结果我一下子拿了好几册。他的话让我想了好多,也让我感动。一个诗人竟然对于自己所钟爱的诗歌都无所求了。我将他的诗集《行者无疆》分几个晚上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于是就有了下面一些不成熟的观点,虽然至今我也一直都没能进入诗歌的殿堂,但定泰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朋友,不管怎样,诗歌是独立于友情而外的。
首先是他对故乡泥土的钟情。如果说在大学时期定泰只侧重于描写校园生活的话,那么在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和诗学经验之后,尤其是在生活阅历有了大的积淀之后,他就不满足于仅仅将思维触角局限在课堂内外的狭小活动范围当中。走出校园,回归土地。当故乡的泥土再一次释放他的诗情的时候,。他则把目光投在历史意味更浓厚,文化价值更充分的地域空间。对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进行深刻的书写和敞现。《东方的微笑》系列组诗属于这类内型。“隐名埋姓/孤独成一朵云的姿态/穿越松涛月色/滑过波光涧影/累了/躺在岁月的茅草屋顶/伴随苔藓花朵一道做梦/直到把自己梦入.......大鸟飞翔/世界不过是《金刚经》中的一段”这样的句子让人喜欢,诗歌的写作需要激情,但也需要这样平静的心态。
二,永恒的爱情,爱情是诗歌永久的话题,更是年轻人青春岁月里无法回避的生命主旋律,定泰不仅对爱情生活中的心灵体验作了诗情洋溢的描画,更是对爱情本身具有的人生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独特的审视,在他看来恋人始终散放着无限的魅力和诱惑。“穿红裙子的姑娘/梦幻般的身影/惊呆了我渴慕的眼神《为你动笔》。恋爱中他是害羞的“我再不敢用目光/直视你女性的天空《遥望你的归来》。渴望爱情的人也许是一只“梅花鹿”从遥远的地平线上飞奔而来/似乎受到惊吓张望的姿态/竭力地寻找安全《一只美丽地梅花鹿》”
对待爱情,他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和虚构,尽可能的使女主人完美化,他把恋人比成月亮,春姑娘,红杜鹃甚至他还用海子式的叙述方式写了《四姐妹》。因此他的爱情蒙上了一层理想色彩和神秘的光环,自然而然他也认识到爱情不仅是一种美好,更是一种责任。“睡着的土豆/我的新娘/在小木屋里/我挑满一缸清水/就着酸菜盆和你共同生活《新娘》。
第三,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他所关心的乡村,农民。于是我们看到了在渭南镇他首先关心的是他的学生“在渭南镇、我所能做的  只是惦记/文章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赵云锋的头什么时候不再疼/姚晨蚂蚁乱爬似的字高考时是否能够写好/以及天空最后飞过的一只大雁"渭南镇,周舟曾经在火车道上过来过去的寻找没有地址的火车,雪潇还一个劲的鼓吹,一个人不够,并且逼迫天水的老小诗人们鼓吹,于是欣梓开始做着开小灶的白日梦,叶梓来了,来看火车有没有火。从渭南镇生活过的诗人们越写越红。而定泰呢?他却在渭南镇教学生呢,他关心的不是他的奖金多少,不是他的妻子,而是学生。定泰关心完学生就该关心那些他至爱的《都市乡村人》了。他是农民的孩子,他那个在凤凰山下的小村庄到处开满了油菜花,但这块贫瘠的土地并没有给他的亲戚四邻带来丰收,生存的艰辛仍然摆在他们面前,也使得他没有办法回避这个辛酸的事实。他必须为他们承担说话的权利,去关注他们。
好了,现在我们从诗歌回到现实,曾有位年轻的作家告诉我“想出名吗?那就写诗歌吧”我说出了名就能过的好些吗?事实证明,诗人任然很穷,凭着一己的情绪在写诗的人多如牛毛。这是诗歌的幸也是不幸,定泰没有因为诗歌而出名,诗歌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可观的收入,但定泰没有抛弃诗歌他在用笔和灵魂谱写着,努力着摆脱着。
雪莱说“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声音唱歌,以慰藉自己的寂寞”天黑了,起风了,诗人周舟在渭南镇的单身楼看着三头牛五只鸡的街道,还差点见到了那个有点像刘建设的少年,而定泰呢?还在摆弄着几根韭菜准备晚饭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03
永远追求   铸造诗魂
                                    ——简评周舟诗歌集《正午没有风》
                                      赵三娃
对于创作诗歌的年轻人来说,周舟老师是首选的指路人。说这样的话,并不因为周舟老师在创作上的卓越成绩,关键是在于学习他“永远追求、铸造诗魂”的宝贵精神;学习他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确成功了,其作品散见于《诗刊》、《飞天》、《星星》、《诗神》、《诗歌报》等全国数十种报刊,曾多次获奖并收入数种诗歌选集。论其创作特点:从纯文学创作上讲,正如师凤轩在《自在的抒情者》中谈到的:“周舟诗歌,应是一种古典的现代派。他的诗,是真、善、美的张扬。传统诗歌推崇的凝练、空灵、意境等都融入其诗。同时,他能接纳八面来风,将自然科学对外观世界的精确表达方式以及现代社会的独有意象等,他都能纳入麾下。”;从思想风格上讲,是一位“理解生活、感谢生活、善于生活和发现生活”的思考者之风范。作为一位教师,他培养和影响了天水及周边地区的文学后起之秀,比如赵亚峰、李祥林、杨玉林、白尚礼、王选和杨强等,为天水文学的后续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谓德才兼备、可歌可敬。
周舟老师的诗歌集《正午没有风》写于1998年,可以说是他早期创作经验和经历的归纳与总结,是一本难得的好集。该诗集共分五辑:“光在瓦檐上弯曲”、 “空气又薄又冷”、“蝶翅难承逆风”、“滤尽阳光中的阴”和“红狐尾巴暖着家”,约100首。由于我个人对于创作还不很成熟,文学修养也欠佳,拜读数遍后竟然不敢下笔写出感受,只觉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内涵深刻、引人入胜、入木三分;或让人像品了一杯好茶,只是沉浸在美好的回味之中。
诗人周舟的诗集是他本人在生活中思考与提炼自己的“书面表达”;是记录与体现诗人在诗歌天地漫步的脚印、愉快的笑声、收获的欣慰和成功的影子;也是他在追求高尚人生和铸造诗人灵魂的完美写真!
周舟的诗歌语言优美、凝练庄重、思考性强、意象化浓、构思新颖又不乏生活气息,他本人的确是善于用诗歌来提炼与描绘生活细节的高手。正如《十月天》里写到的:“十月的风吹来,白日的刀片/一闪而过/站在这尖锐的锋刃之上/我不端饭碗/太阳,请再给我一点秋天的时间”,作者巧妙地将对自然现象的感悟转化为社会生活的直白,同时从侧面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惜和时间的热爱。“一张被拉紧的牛皮振动/牛车和神都回来了。腊月的雪在空中/雪照亮——鼓声,拢回坼裂而去的身影/像所有言语折断在胸——神的面前寂静”(《鼓声》)充满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细腻的语言传神地透露了诗人的深刻思考。尤其是“拉紧”、“振动”、“照亮”、“拢回”、“折断”和“寂静”等词语的使用是多么优美流畅。如《暖冬》中:“吊在屋檐下的红玉米/在雪装饰的庭院/已与冬天拉开距离……太阳照着/红玉米/像火焰,在烈风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农家的安静详和、幸福安康的生活画面,无疑透露出作者追求大自然的真、善、美。他的诗歌能够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文字表达复杂深奥的感情,如《日子》里写到的“日子被太阳的手/翻着/像动画片/关了电视/女儿啊/让我们在童话书里/拽住红狐,那小小的尾巴”,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女儿的熏陶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几乎把生活的细节写活了,这才是一位真正能驾驭语言文字的优秀诗人!
在拜读中,我特别喜爱的是《我》这首诗:
我?发问的时候
我已在我之外


我是扑闪灯火的飞蛾?
我是运输粮草的蚂蚁?
我是涉足书之高崖的壁虎?
是偶尔落入笔记夹页的蝴蝶飞翔
是蜘蛛?
……我的气息渐渐密集
寂寞的一隅露出蛛丝——


我是这个世界的恋者
不为艺术
透过《我》,才发现周舟老师的成就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忠诚,是心灵世界感动时发出的光和热,并非是诗歌文学那样简单,从而让我也真正明白了“唯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同时让我也深刻认识到一位作家应有的责任和良心、梦想与追求!




赵三娃



  赵三娃,男,汉,1983年4月7日出生于甘肃省秦安县中山乡孙赵村。中共党员,大学文化,2001年12月毕业分配到秦安县第四中学任教,现为秦安县第四中学高中英语教师兼年级组组长、中国青少年作家记者协会副秘书长兼甘肃分会主席、甘肃省文学社团联谊会主席、甘肃文学社团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大地湾文学月报社社长兼主编、甘肃文学网文学社团版主、甘肃省文学院特邀评论家。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证书编号:000700567)、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天水日报教育周刊通讯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05
《中国诗歌:新世纪十年精品选编》目录


子   川   十年代 •一切已经发生•最坏的可能
大   解   百年之后•寻找一块旧手表•西风口•我的村庄
马   累   马累诗抄(五首)
王小妮   月光白的很•床上堆满棉花制品
卢   辉   用一分钟看遍果园(组诗)
北   默   幸福的词汇(组诗)
李长空   没有阳光的城市•叹息和疼痛•烽火台•苦涩的菊花
汤养宗   让一个女人找到忘记岁月的方法
江一郎   遗言•乡村公路上•村外
苏建斌   古典中国(组诗)
梧桐树   声音•日出•爱情像朵积雨云
周东坡   英雄
南   鸥   塞纳之夜
贺   燕   秋天是一枚温柔的戒指•记忆的翅膀•树
胡济卫   想象的豫南(组诗)
重庆子衣   学做王维•在乌镇•桃花的光芒•像情人的歌声一样响起

海   叶   黑夜的罂粟(组诗)
柴   棚   一个小女巫•你什么时候来看我•不像桃花一样俗•栀子花•受伤的竹林
黄化斌   雪域高原(组诗)
路   也   文史楼•身体版图•江心洲
娜   夜   亲爱的补丁•生活•眺望
李轻松   在戏剧与梦幻里抵达(组诗)
徐俊国   小学生守则
莫   独   春在骑马坝(八章)
郑小琼   黄麻岭(组诗)
梅花落   另一支玫瑰被风带走•鹿上
苏   浅   春天的明亮的•滂沱
鲜   圣   被时光雕刻的影像(组诗)

一   度   隐居(外四首)
夭   夭   对故乡的表白(组诗)
从   容   亲爱的莲花(外二首)
王九城   房子里的人(组诗)
王文军   大城子
王炳立   这些年
巴   曼   回家的路(组诗)
卢卫平   被看成人的时候越来越少(外一首)
比   娜   爱是土生土长的幸福(外二首)
北   方   夜、尽头、溶解(外二首)
布衣阿德   岭南:远方飘来故乡的云(组诗)
古   马   古马的诗(三首)
左岸微蓝   惆雨
甘南燕子   今夜不再想你
付   占   望春(组诗)
老   刀   老刀诗选
祁   国   经典绝句**首
任先青   纪念屈原•插柳
江   帆   一朵生锈的玫瑰(外二首)
江淮之波   穿越春天的河流
仲   彦   《留下生命的歌唱》(组诗)
李   浔   丝   绸
李   献   陀螺(外三首)

李见心   我要是个疯女人改多好
李继宗   古诗捡句(三首)
许   军   许军的诗
许   强   一次又一次,把大锤扬的更高(组诗)
刘小波   往事
吉日吐木   长篙下的背影(外二首)
刘功业   让诗歌和心灵一起温暖(外一首)
刘   炜   一个人的下午(组诗)
邹   芳   听雨
杜淑芳   二十年前的今天(外三首)
吴开展   乡愁是一种瘾(外二首)
阿   毛   钻石的形成(组诗)
沈奕军   我不敢想起故乡(组诗)
何吉发   心中有爱是幸福的(组诗)
宋修青   多好的夜晚都被我用旧了(外二首)
谷   禾   谷禾诗选
张太成   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废物(组诗)
张新泉   咀花嚼草(外二首)
张桂林   张桂林的诗
张静波   张静波诗选
冷   艳   冷艳诗选

周所同   西部掠影(组诗)
周瑟瑟   鬼故事(外二首)
庞清明   诗:十四行(外一首)
弦   河   写给安的抒情诗(组诗)
杨北城   时间李的一匹马(外三首)
杨进汉   守望乡土(组诗)
杨焱均   二月来了,什么花儿开
赵三娃   苦楝树
姚国禄   很多年以前
贺   红   贺红诗选
郭玉铸   黄昏从原野里回来(外*首)
施然然   美人计(外二首)
施茂盛   劈柴记
荒   叶   春光(组诗)
徐   红   菱角很绿(外一首)
徐业华   九月的山岗(外二首)
菁   也   春天里所有的忧伤与火焰(组诗)
盘妙彬   盘妙彬诗选

梁   平   扬州慢
覃志钦   在外故乡人
彭   治   农民工(组诗)
蓝   默   红
董   燕   风,裁成了谁的衣衫
敕勒川   屈原,一个人的祖国
黄金明   中国乡土诗人考
雪   莹   提灯女神
萧   艾   降灵节之火
鲁   荒   日全食(外三首)
翟永明   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
碧   霄   山花(外一首)
酣   笙   我在天堂放养(组诗)
雷平阳   战栗
楚辞歌   大地以西
瘦西鸿   幻(组诗)
蔡   宁   欲望疼痛的另一面(组诗)
穆雨菲   烟花三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06
原文地址:关于编写《甘肃省文学社团发展简史》的通知作者:甘肃省文学社团联
      
关于编写《甘肃省文学社团发展简史》的通知
   
    为了更好地研究甘肃省文学社团的发展规律,探索社团文学的发展思路,以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甘肃省文学社团的基本情况,为今后的文学社团工作提供有效地参考资料。甘肃省文学社团联谊会将组织人员编写《甘肃省文学社团发展简史》。该书主要收录现有的各级各类文学社团提供的详细资料,也包括曾经有一定影响但现在已经停办的文学社团情况。编辑时间为1——3年,不收取任何版面费、赞助费,完全是一种公益性质的纯学术活动,书籍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后免费赠送给收录文学社团。
    敬请广大文学社团负责人、研究人员、工作者和爱好者尽快提供资料与线索,以尽快完成该书的编撰工作!
       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gswxstlyh@sina.cn   347022148@qq.com
             工作QQ: 347022148
             办公电话:15120576719   甘霖
           
                          《甘肃省文学社团发展简史》编委会
                                   2010年9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09
  一支文学青年的轻骑兵             
                               ◆甘肃省文学社团联谊会主席  赵三娃

     “90后”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词眼,也是诸多人们生活中的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人们十分关注的新一代的代名词。在近几年的文学发展中,90后作为新生的一代,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与创作优势,也代表着一个新潮文学时代的到来。全国性的一些文学组织也重点开辟了各种类型的“90后”专栏,也评选出了“中国90后十大文学新人”,甘肃的张佳羽也排在前三位。如果单单把这类活动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就不会透视出90后文学青年的潜在实力,也就找不到90后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这次“突围崛起——甘肃90后诗歌8人选”的组版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毕竟是一种整体的形式亮相,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与关注90后的平台!
    《突围崛起——甘肃90后诗歌8人选》集中了甘肃90后中有实力的何培牧、刘阳鹤、张玉学、郭诗语、欧阳剑南、张佳羽、杨楠和刘全喜(庄苓)的一些诗歌,整体上创作水平较高,也从侧面展示了甘肃这个诗歌大省的诗歌创作水平。
     就创作的主题与立意上说,完全表达了诗歌的灵性与活力。整组诗歌凸显了小作家们自身发展的痕迹,读完诗歌后我们不难发现:何培牧《对青春的感叹》中对自身内心理想的思考与追索;刘阳鹤《假如你有一匹马》中对青春激情的渴望与赞叹;张玉学《黎明里的村庄》中对灵魂的审定与自身修养的界定;郭诗语《我用空无望观》中尝试着幼小人生中的禅意;欧阳剑南《遗忘的角落》中却出奇地发现了桃花盛开的地方;张佳羽《夜读》中足以清扫黎明的天光;杨楠《风铃》中坐在风琴边微笑着用十指起舞;刘全喜《三阳川的麦子熟了》中从汗水里捞出几粒闪着金光的麦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几位小作家都能够善于利用自己的生活实践去记录成长的足迹、去追求生命中成功的乐章!
     就诗歌创作的语言来说,几位作者的语言功底不错,已经在专业的文学刊物发表了一定数量的作品,有的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90后文学新人的领军人物。这种发展趋势是十分喜人的,也是十分让人感动的。甘肃诗歌的后备军不仅军容整齐,而且实力不凡,的确是一支出类拔萃的轻骑兵!我们期待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期待他们的成就辉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11
——甘霖文学选读——




乡村教师的爱情


赵三娃  著



在中华大地上,乡村教师是一个庞大而缺乏关注的弱势群体。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辛酸、苦楚、出路与希望,他们是怎样努力去超越自我?面对恋爱与婚姻,他们是如何过关斩将、屡战屡败而又重获光明?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他们又是何等的沉着、冷静与果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英明伟大的壮举!本书将带大家走入一个西北山区乡村教师的世界……


大众文艺出版社





前    言



在中华大地上,乡村教师是一个庞大而缺乏关注的弱势群体。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辛酸、苦楚、出路与希望,他们是怎样努力去超越自我?面对恋爱与婚姻,他们是如何过关斩将、屡战屡败而又重获光明?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他们又是何等的沉着、冷静与果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英明伟大的壮举!本书将带大家走入一个西北山区乡村教师的世界……
故事的主人公叫刘一斌,他是一位优秀的乡村教师。他以他的努力奋斗在学业上不断进步,由一个中专毕业生一直到考上研究生;他以他的博爱宽容迎得了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他更以他的憨厚朴实在恋爱婚姻上屡战屡败!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从恋爱到结婚跨度长达十年,先后与近30位姑娘谈婚论嫁,终于在三十五岁时娶妻成婚。然而幸福与幸运有时候是那样的短暂,一次突发事件——“5·12”大地震,让他为了实践一位教师最起码的职责而变成残疾!但因此他的生命也更加大放异彩,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使他能以更加雄健的身姿出现在另一个人生舞台上……
本书旨在描写一位乡村教师的真实生活层面,以引起社会各界从中了解乡村教师,特别是西北贫困山区的乡村教师,期盼社会各界能给予这个群体以最大的关爱,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赵三娃
                                 2009年8月28日于古大地湾



         
第一章  出生与求学
第二章  伟大的母爱
第三章  刘家庄小学
第四章  何川中学
第五章  掩埋初恋——与王小梅的故事
第六章  恋爱与城市
第 1 节  与张菊花的故事
第 2节  与刘燕的故事
第 3 节  与王涛的故事
第 4 节  与赵甜甜的故事
第 5 节  与何美的故事
第七章  恋爱与金钱
第 1 节  与周花花的故事
第 2节   与柳俊兰的故事
第 3 节  与杨敏的故事
第 4 节  与高小凤的故事
第 5 节  与黄梅的故事
第八章  恋爱与官位
第 1 节  与张静的故事
第 2节  与赵小花的故事
第 3 节  与唐叶的故事
第 4 节  与钱红霞的故事
第 5 节  与杜娟花的故事
第九章  恋爱与学业
第 1 节  与周海涛的故事
第 2节  与景小玲的故事
第 3 节  与孙丽莉的故事
第 4 节  与杨明华的故事
第 5 节  与刘雅楠的故事
第十章  恋爱与父母
第 1 节  与王新雨的故事
第 2节  与李丫娅的故事
第十一章  恋爱的新时代——网恋
第 1 节  与成小慧的故事
第 2节  与范玲珑的故事
第 3 节  与程爱美的故事
第十二章  恋爱的空挡
第十三章  意外的成功——与马萧萧结婚
第十四章 突发事件
第十五章 新的人生舞台
第十六章  留给儿子的一封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14
王步成之《兰州印象》等

王步成


作者简介:

王步成,男,86年生于甘肃酒泉。张掖市作家协会会员,在《诗选刊》《西部诗报》《诗方向》《轨道诗刊》等发表诗歌、散文八十余篇。

【诗歌观点】真实,是诗歌的灵魂!诗歌如同我的血液,无法复制。
【推崇作品】张枣《镜中》

  在犀牛角上

1)
眼睛被一种红色重重包围,狠狠攻击
穿上绿色的盔甲在黑夜中仰望
虫蛹早已蜕变成蝶,蜗牛还在慢慢爬行

在犀牛角上
我看到故乡,正发出阵阵幽香
披上黄色或者金灿灿的外衣,像个皇帝
百官叩首,百姓称赞
在犀牛角上
天下太平,母亲藏起汗水
父亲挥斥方遒

2)
立秋,就这样匆匆的来了
撇下夏天那天,没有掉一滴眼泪
还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似乎有太多的幸福,在胸膛七上八下

核桃树下静静守候的少年
绿色皮下裹着暗黄壳子的少年

3)
在犀牛角上
被红色包围,或者身穿绿色盔甲
闻到幽香,或者变成暗黄壳子
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在犀牛角上
还可以看到立秋远去
紧接着,就是处暑和白露







   四月,想起一起矿难
1)
四叔的名字曾经与一座西北偏北的煤矿有关
八年前的一次,旱峡矿难。他从死亡中逃出
我少年的目光,第一次看到一个血肉模糊的脸庞
惊恐的眼神和泪水,在黑夜里熠熠发光
十三岁的我,以一个大侄子的身份
蜷缩在炕头的一个角落,惊慌失措
灯火通明的峡谷,空荡荡,漆黑的夜里
有一群不知名的鸟,夜夜哀鸣

2)
挖矿的工人叫做煤矿挖掘工
我知道:四叔的肌肉被磨练得
足以单手举起我80斤的身体
手掌心磨起老茧的厚度
与我有一样的年龄,十三层

他的大侄子,扛不起那墙角敲煤的铁锤
和钢撬,只能带着弟弟和妹妹玩骑马马
和躲猫猫,伏在病床头的那个女人
不到十天的功夫,从一个150斤的大胖子
成功减肥,塑造成为一个不到100斤
的瘦子,那是我的四婶婶

3)
十年前的一个早晨,当我躺在一趟前往西北偏北的
铁牛车里,去一个名叫旱峡的山区煤矿
转亲戚,四叔的大侄子是个城市少年
认识几个字,和一大堆抽象的名词
除了孩子的聪明和狡黠,还有一些美丽的善良
和静静的悲伤






兰州印象
1)
这样和您对话,一定不要对我横眉竖眼
我说,很多时候莲花不在江南烟雨中盛开
流氓和英雄在一个炕上睡觉,一个碗里吃饭
兰州牛肉面,在唐朝就上市出售了
李白没有吃过,杜甫没有尝过
老板偷偷告诉我,不要迷恋金城的纸醉和金迷

安史之乱第八年的某一天的某一个下午,路过兰州时
王谢堂前的燕子一群一群的在废墟上徘徊,哀鸣
太阳一路向西,穿上靴子,骑上高马或者矮驴
古丝绸之路上,马可波罗骑着瘦马不停地唉声叹气
西北风站在河西走廊上,扯开了大嗓门
戈壁和沙漠捂着一张老脸手脚发抖,“呜呜”作响

油泼辣子,香菜萝卜,一盘小菜加点醋
兰州牛肉面,在金城又上市出售了
李白没有吃过,杜甫没有尝过
你叹息说,马家大爷的牛肉面还没有亲口尝过

2)
是谁拿个镜子不停的涂脂擦粉,一年比一年浓艳
年老色衰,乔装打扮成黄花大姑娘出嫁的样子
坐在炕上,黑夜窗户口跳动的灯光和影子,不停地绣着花鞋
黄土高原上,小伙子挑一担子水或者粮食狼一样的奔跑
吼出一嗓子,转身就下了坡,越过梁,不见了踪影
羊皮筏子,一只离了弦的箭“呼呼呼”的在耳边穿梭
在箭上我喊出长长的号子,船夫听不见,黄河听不见

土黄色的胸膛,土黄色的心脏
走到哪里,黄色的面孔和身躯立在哪里

3)
如果这是一台机器,可以叫它时光隧道
微笑和忧伤都镌刻在上面,锈迹斑驳,隐隐作痛
还能发出老牛的一声鼻息,只是“哞”的一声
历史就疼痛一次,沙漠的腰围如今越来越粗壮
风只要轻轻一吹,蓝天就黑压压的蜷缩一角

水还是那样黄,老水车修修补补多少次
九曲黄河不知道改了几道弯,顺了几道坡
一只鱼从壶口瀑布出发,逆流而上,就在青海湖边
我想起了你,鹰和羊群,躺在草原上就睡着了
我想,闭上眼睛,恐怕没有机会再喝一口青稞酒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16
河西印象(组诗)
西北步子
今夜,张掖的雪
欢乐的降临在我干渴的窗前
惊蛰过后的第三天
就这样
我遇见了你
像我曾经抚摸过故乡田野里的一阵风
也像我曾经品尝过戈壁沙漠里的一场雨
更像是我曾经遇见了自己心上的人儿一样
那般的喜悦
你说呢,张掖的雪
你要不是这样洁白、真实
我又怎会与你终身相伴
黑河
你流过我胸膛的感觉
两个字:
温暖
黑河的水不黑
碧绿,或者深蓝
风吹过我的长发时
岸上的低树和水草
正在撒欢
石头,石头
睁开眼睛,伸出手来
抓住你的根
抓住你的根
胡杨
你姓胡,名杨
你姓西,名北
你姓沙,名漠
你姓戈,名壁
你姓灵,名魂
红柳
紫色的花开在
西北6月的尾巴
我的梦也开始苏醒
戈壁的故乡
总是做着异乡的梦
离开你的人们
脚步匆忙而迷茫
风沙吹走了年轻的心
留下了
一群老人和孩子
留下了孤独和凄凉
红柳,红柳
你的根越扎越深
我的心越飘越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19
湖北诗人朱妍








  80后生人,出生于羲皇故里天水,成长于诗歌大省甘肃,曾就职于北京《中华新闻报》,现为《中国诗歌》编辑,终与诗歌为邻。
  曾先后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少年作家班高级班、北京大学青年作家班学习。
  诗观:在这浮躁的世间,唯愿以文为生,以诗交友,让青春开出美丽的花来。
  博客:blog.sina.com.cn/zhuyansg
  专栏:www.shiren.cc/zhuyan
  邮箱:zhuyan19841208@163.com

  通联: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企业社区1号楼《中国诗歌》编辑部  430312
  电话:027—61883208
  投稿信箱:zallsg@163.com
  注:来稿请附实名及地址。

刊  名:中国诗歌
刊  期:月 刊
编  辑:中国诗歌编辑部
出  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主  编:阎 志
执行主编:谢克强
副主编: 邹建军   
发稿编辑:熊曼 刘蔚 朱妍
美术编辑:叶芹云
校   对:黄锦汉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07882-0
定  价:12.00元
出版日期:每月1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21
2012《中国诗歌》·新发现诗歌夏令营”
征稿启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29cd390102dzor.html
     自2010年以来,《中国诗歌》相继推出“网络诗歌专号”、“民刊专号”、“90后诗歌专号”、“诗歌理论专号”等,致力于“倡导诗意健康人生,为诗的纯粹而努力”。

     2011年,《中国诗歌》举办第一届“《中国诗歌》·新发现诗歌夏令营”活动,选拔出了黄一文、羌人六、弋戈、但薇、潘云贵等20名优秀诗歌新人,为诗坛发现培养出了一支生力军。

     为了继续发掘新人新作,呈现诗坛当下最富有朝气的一群年轻人诗歌创作状态,为中国新诗“发现新的力量”,2012年《中国诗歌》编辑部将继续举办“新发现诗歌夏令营”活动,邀请著名编辑家、著名教授、著名诗人开展讲座,并进行诗歌研讨等活动。现面向全国大中学校征集诗歌作品:

    1、投稿作者应为热爱诗歌的80、90后,在校大、中学生、硕士研究生,大专院校毕业生均可。
    2、应征作品应为原创诗歌,题材风格不限。作品10首以上,不少于300行
    3、需注明笔名、真实姓名、固定地址、联系电话、家庭电话、电子邮箱、个人简介等
    4、《中国诗歌》编辑部将组成专门的评选小组,从中选拔出12名(包括《中国诗歌》2012年“新发现”栏目作者)优秀诗歌新人参加本届新发现诗歌夏令营。
    5、入选新发现诗歌夏令营者,往返火车票报销,统一安排接站,食宿均由夏令营组委会安排
    6、活动结束后,本刊将对入选者的作品以专号形式给予重点推介。未能入选的作者,若达到本刊发表水平的,也将选发。
    7、投稿以团体和个人均可,欢迎全国各大中学校学生会、文学社、诗社组织学生投稿。
    6、截稿日期:即日起至2012年6月25日
投稿邮箱:  sgxly_zy@126.com

咨询电话:  027——86778014
咨询QQ:    朱妍   287183743

【注意】
     
        1、来稿一定是未在公开发行的报纸、期刊、书籍上发表的,谓之“原创”;
        2、本次征稿的体裁一定是现代诗歌,散文、散文诗、古体诗、小说均不在征稿范围内,请勿投;
        3、请一定在来稿明显处注明详细通联方式(尤其是电话号码),未注明者很遗憾将无法评选;
        4、请按照启事要求精选作品投稿,不要以整部诗集投稿,一来极大的占用了编辑时间,二来不利于作者选出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参评。
      谢谢理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23
结束或者开始
                                 阎志                                               

     时间仍然是可怕的,一年半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我经手主编的《诗歌月刊》下半月刊第18期马上又要开印了。2008年5月谢克强、车延高、邹建军、王明韵、鲍风和我一起筹划出版这份刊物的情景依然清晰。
     时间仍然是温暖的,18个月走来,我通过这份刊物收获了太多的友谊与关爱。几位诗坛大家欣然出任刊物编委;诗坛各路英杰不吝赐稿;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份刊物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都是我始料未及的。谢克强、车延高、邹建军和我每月定期在一个茶馆里开编务会,总结上期、审定下期,为了刊物的质量,有过批评、有过争论,大多是直言不讳的,这些日子的确让人温暖。
    我们是如此有幸,参与到中国诗歌的复兴时代。通过这份刊物持续引起关爱与关注,我们也深深感受到,诗正在或者即将迎来一个伟大的时代。诗歌刊物空间繁荣,公开、增刊、民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新面孔出现;诗歌评奖也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受到注意;网络诗歌正在吸引着数以千万记的人群关注;每年诗集出版数量已大大超过所谓诗的黄金年代;诗歌选本热销,每种选本几乎都能卖到万本以上;诗歌节、诗会、诗歌万里行等诗歌活动经常举行…… 诸如此类可喜的现象都指向诗歌的复兴。当然诗依然不可能重新成为社会的中心,诗也不会万人空巷,诗同样无法重又带给诗人无上光荣.诗更会以多种媒介、多种层次,安静的渗入我们生活之中,有时让人休憩,有时让人安慰,有时让人欣慰,有时让人悲伤,有时让人安静,她以无可替代的现代人精神安慰剂的作用融入我们的生命。
    读诗、写诗将不再可笑,读诗、写诗也仍将不再伟大到无以复加的境地;诗将恢复她的安静和美好,并将打动更多需要滋润的现代人心灵。
    就是这样一个时代鼓舞着我们深入更多,走的更远。但由于管理、地域等种种限制,《诗歌月刊》下半月刊无法承载我们新的更宏大的构想。所以这一期的刊物将是我主编的最后一期《诗歌月刊》下半月刊。而从下期起,对,就是从2010年第一期起,我将主编《中国诗歌》,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诗歌》每月一期,栏目设置大致延续《诗歌月刊》下半月刊,将坚持“拒绝广告、谢绝赞助,倡导诗意健康人生,为诗的纯粹而努力”的办刊精神。并且继续设立闻一多诗歌奖,每年奖励一名诗人,候选诗人仍在这份刊物的作者中产生。
    无疑,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一个延续着《诗歌月刊》下半月刊18期诗的纯粹的血脉,一个承载着我们诗意健康人生之梦想的崭新开始。朋友,我仍然如此需要您的帮助和支持,伟大的诗的时代的构建需要每一个诗人与爱诗者的参与。我们期待《中国诗歌》有一个更美好的前程,与兄弟诗歌刊物和诗歌同仁一起承担起更为重大而光荣的使命。
    谨以此与您共勉。
            
                                                               2009年12月20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24
编辑手记:好诗鉴赏
转载▼




No1、养一只狐狸作宠物(作者:汤养宗)

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痴心妄想,养宠物,养了只狐狸
给自己布下迷魂阵,在自设的
陷阱中,一下子来到天堂,用它的媚
提醒每个日子,这边有味道,那边也有味道
我自言自语:“江山统统你说的算”
而我只负责腰身,负责挥金如土,也负责自己的心跳
这私了的私生活,让我在春风中不断换鞋
去桃花谷狩猎,填香艳之词,还一个人大摆宴席,与妩媚
喝交欢酒,我要用这快乐,证明找到了出路
也埋葬一切轻视我的人,但我没有罪名,只是
排队去天堂抄到了一条捷径,在这张
嬗变的脸蛋间,我已忘了谁是畜生
多么甜蜜的妖精,终于让一个男人自以为是地捏造了
自己的坏,像在午夜间作一次莫须有的飞翔

(拟刊于《中国诗歌》2010年10期实力诗人栏目)

点评:应该说,在每个男人心目中,都饲养过这样一只狐狸,娇媚的,灵秀的,甚至是刁蛮的,但一定是可爱的。这只狐狸,必是懂得讨好男人,同时也擅长驾驭男人,让男人甘愿为自己的裙下之臣。但这样的精灵必定是不食人间烟火,双手不沾阳春水的。所以,男人们的幻想注定要落空,并由此生出了许多的遗憾。汤养宗这首诗,既是他的真实心理写照,又道破了众多男人的心结。这首诗在造词潜句方面,有如天马行空般的自由散漫,但又和谐统一,既香艳又含蓄,充分满足了读者的窥探与想象欲。这个度掌握得好。



NO2、大地多么干净(作者:李点儿)

久未注视过她了
我深谙于内心的华北大平原
葱茏的禾苗在眼前闪过,这些
播于初春和仲夏的作物
在田野里错落
忙于交换彼此的成长心得
大雨过后不久
田间氤氲的气息正在形成
大地多么干净
她的胸怀正向我恣意地敞开
她曾那么多地给予过我
而今,刚从喧嚣的闹市中来,不能自拔于
欲望的深渊
我正试图摆脱一己私念的追逐
那些困扰我半生的情怀
此刻,将被她辽阔的心胸,一一收敛

(拟刊于《中国诗歌》2010年10期原创阵地栏目)

点评:读这样的诗,感觉总是愉悦的,仿佛嗅到了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清新,辽阔。语言的叙述流畅,内敛,应该是一气呵成之作。它写出了城市人对宁静乡村的向往。在城市樊笼里呆久了,我们自然会疲倦,迫切需要亲近大自然,感受田野释放的清幽香气。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我们释放了胸中的浊气,同时也实现了与生活的和解。


NO3 羊皮鼓(作者:敕勒川)

让一只活生生的羊变成一张羊皮
这是一种不太难的手艺


但是,把一只羊的心跳,从一只羊身上
剔除出来,却并非易事


这就像剔除奔跑,只留下奔跑的声音
剔除人生,而只留下人生的意义......


一次,即是无数次
一生,即是永生


命运的鼓槌,反复敲打着
像是某种暗示,又像是某种结果——


难道,生命仅仅是一具空空的壳
只能被疼痛敲响?


越空,敲得越响
越响,越空


而敲多疼,那些走散的灵魂
才会回来


(拟刊于《中国诗歌》2010年10期中国诗选栏目。)

点评:诗歌也像酒一样,分很多种。有甜美的米酒,清爽的啤酒,可口的黄酒,更有呛人的白酒。敕勒川这首诗,应该算白酒。
   
作者借写羊皮鼓,在解剖生活,直指生活深处,探索形式与意义孰重孰轻。而关于这个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悖论,是讨论不出结果的。但作者不回避问题,把它写出来,并引人思考,这就是值得肯定的。好的诗歌不仅仅是给读者带来美感,更需要有后劲。



NO4、一只品德高尚的鸟(作者:江耶)

我不会出来,我决定
    放弃飞翔,只是呆在树上
    我呆在树影里
    呆在夏天的清凉里
    呆在冬天的风雪后面


我离天很近
当一片云在树杈间穿行
    擦过我的脚,我也轻飘飘的
    自在成一个神仙


没有人注意到我
    放心在树下
    窃窃议论。我多么伟大
    被那些人一下子
    抬在了高处


这是应该的,我不会
    可怜任何一个
    仰望的眼神


  
(拟刊于《中国诗歌》2010年10期中国诗选栏目)

    点评:用俏皮,短小的句子来描写一只高处不胜寒的鸟,有点意思,形简而意不简。
这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只鸟就像一个备受关注的人,被抬得高高的,被众多人仰望,貌似很威风,很端庄。但也不自由,要顾及的东西太多,被束缚在了自己的顾虑里。同时,因为众多的仰视,也滋生了骄傲的心理,放弃飞翔,从此止步不前,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NO5、石片(作者:缪佩轩)


它们潜藏在河底。安祥地活着
它们一直在借用水
打磨坚硬的翅膀
在转瞬即逝制造快乐
它们喜欢将一个戏水场面
折腾得惊心动魄
让身体飞翔闪耀光泽
它们从一群鸟的呼声里
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如何躁动
并且见证了小鱼的成长
流水搬动过它们
带走了许多它们深爱着的事物
现在,它们把翅膀还给了翠鸟
把火焰还给了闪电
它们却仍然把自己
在河底安放
它们需要静下,但它们不能使河水
一声不吭地流淌

(刊于《中国诗歌》2010年08期原创阵地)

   
点评:粗看很平常,于是我又读了第二遍。就觉出它的好了。语言是粗粝的,没有过多的修辞。我始终相信,华丽的诗歌是美的,但朴素质朴的诗歌,更能检验作者的功力,也更能打动读者,因为它卸去了胭脂水粉的修饰,更像一位素面朝天的姑娘。这是一首描写底层生活的诗歌,一块石头片就是一位草根平民,他们虽然生活在底层,但仍然有他们的快乐,并且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



NO6、望京选章:在王府井(作者:肖易)


左侧是人潮,我来自其中
右侧是一栋大楼,在装修
肉体,没有想象中那么结实
电钻一响,心就痛
傍晚的钟声使我忍不住落泪
风,越来越大,是让人落泪的一种理由
开朗而坚强地活下去,也是让人落泪的一种理由

   (刊于中国诗歌2010年06期《2010年网络诗选》)

    点评:不能否认,作者是一位高明的厨子,作品中截取的片段,人潮、电钻、风,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一部分,但被他貌似随意地组合以后,就有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这首诗的总体基调是忧伤的,但又不尽是忧伤,否则就落入俗套了。我最喜欢结尾部分:风,越来越大,是让人落泪的一种理由/ 开朗而坚强地活下去,也是让人落泪的一种理由。
写诗不难,但把诗写得简短,有力,余味悠长,则更见功力。


NO7、举(作者:明月湾二小姐)

年青时,力大无穷
他举过很多东西
比如火把,麻袋,甚至石磨
他也曾经举过他的女人

他可以举着28寸的大彩电上下7层楼不喘气
他举着路灯啃故乡的白馍
他举着车流招揽瓦工活
他举着建筑楼盘广告试图自豪
他举着报纸读初中的字
他举着别人的白眼踩自已的影子
他举着地图找天安门和毛主席
他举着火车逗儿子笑

父亲去世时,他举着父亲的遗像
走了十里地
后来,他还把自已举上高压塔
讨要工钱

(刊于中国诗歌2010年06期《2010年网络诗选》)

点评:描写民工生存状态的作品很多,我们读得也不少。这类诗歌,容易被作者的主观悲悯给弄砸,度把握得不好,渲染就容易过头了。
而这首诗,显然是冷静客观之作。作者在写作技巧上貌似无特别之处,层层铺排,冷静叙述,但其实是在蓄势。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紧扣“举”这个中心,步步隐忍,步步为营,绵里藏针,终于在故事的结局拔剑出鞘,震慑人心。另外,细节的描述也很到位。所以它成功了。


NO8、说说(作者:逐歌)

风也是轻的,你也是轻的,我出生在长江也是轻的,
白云投入苎溪河,长出水藻

你在对岸笑,红艳艳的

我出生在长江也是轻轻的。几十年
流过,回声里长大一群鱼

(刊于中国诗歌2010年06期《2010年网络诗选》)

    点评:这首小诗,能够使人放松下来,并融入在它所营造的优美意境里,感悟到:生活其实是很美好的。寥寥数语,灵秀,淡定,仿佛一剂灵药,慰藉了读者疲惫的心灵。诗歌的魅力就在于,用最少的话,述说尽可能多的内容。欲说还休,意蕴悠长,让读者去想象,去沉醉。这一首才5行的小诗,达到了这种要求。


                                                                  点评:熊曼
                                                           2010/08/3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0 22:35
==公益服务教育文艺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欢迎花盛/小米/李彦周/朱妍/刘蔚。。/张玉学/张佳羽/何培牧/刘阳鹤。。。。等诗家实名注册登陆审网,关注/支持庄苓/珊珊主持的《90后青年文艺公社》专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3:00
序号
姓名
学校
社团名称
社团职务
1
关颖仪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求进报社
社长
2
陈智娟
北京理工大学
北理战鸽橄榄球社
社长
3
蔡旭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圈点社
社长
4
赵德坤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财经协会
主席
5
庄盼盼
湖南商学院
酒零逅大学生酒店管理文化社
会长
6
陈渴
集美大学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社联会
办公室主任
7
赵敏
沈阳师范大学
黑苹果俱乐部
优秀学生
8
魏巍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炫动轮滑社
社长
9
杜雅楠
南京师范大学
演朗社
社长
10
侯庆峰
菏泽学院
菏泽学院“绿之行”友谊联盟
创建人
11
王云舒
天津财经大学
HiAll职涯导航协会
会长
12
杨帆
南昌航空大学
疯狂英语俱乐部
会长
13
邱心怡
中山大学
请填写社团全称
优秀学生
14
黎鸿浩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创业协会
会长
15
王祺
湖南商学院
大学生法苑协会
会长
16
徐学良
内蒙古工业大学
探索者天文CLUB
会长
17
莫中旭
电子科技大学
健身协会
会长兼创始人
18
赵晓志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就业创业服务社
社长
19
冯睿鑫
长春大学
成功协会
优秀学生
20
苏承轲
内蒙古工业大学
社团联合会
办公室主任
21
扬琴
贵州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会
优秀学生
22
周旭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IN粤时代-粤语文化社
办公室主任
23
王标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拓荒者志愿服务队
北校区负责人
24
于令海
长春建筑学院
团委宣传部
部长
25
杨晓
四川农业大学
请填写社团全称
优秀学生
26
赵振华
吉林体育学院
学生会
部长
27
龙鹏
山西农业大学
校社团联合会
策划部部长
28
顾博森
盐城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模拟联合国协会
创始人&会长
29
田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督导部部长
30
周晓蓓
天津财经大学
学生会秘书处
副部长
31
陈晨
上海师范大学
请填写社团全称
优秀学生
32
叶洋
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百合环保协会
副会长
33
陈曦
长春大学
吉林省国学社团联盟
副会长
34
陈茜
中山大学
健康生活协会
副会长
35
杨扬
黄河科技学院
青年志愿者协会
副会长
36
黄晓丹
集美大学
学生企业管理学习社
副社长
37
王兰
天津外国语大学
请填写社团全称
优秀学生
38
宋大生
天津外国语大学
聚智棋社
副社长
39
李晓威
安徽理工大学
电器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
副主席
40
顾云清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副主席
41
卫宁
河北科技大学
社联联合会
副主席
42
邹展
西安财经学院
西安财经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
副主席
43
黄润华
福建医科大学
请填写社团全称
优秀学生
44
刘颖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环保协会
户外拓展部部长
45
陈晓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IN粤时代-粤语文化社
教务部部长
46
郭晓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IN粤时代粤语文化社
教务部部长
47
姚超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研究协会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研究协会会长
48
许哲豪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赛扶团队
秘书长
49
张雪亭
西南大学
请填写社团全称
优秀学生
50
张皓博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学生电视媒体中心
秘书长,总编
51
冯宇庭
中山大学
AIESEC
品牌拓展部负责人
52
赵瑞
内蒙古工业大学
乒乓球协会
乒乓球协会会长
53
王嘉仪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
学生会主席
54
王星伟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学生会
学生会主席
55
苏艳
贵州大学
生科院学生会
优秀学生
56
刘亚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棋迷协会
会长
57
刘舒婷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团总支
实践部部长
58
王玮
山东工商学院
思宇责任社会
思宇责任社会烟台分会秘书部部长
59
彭先烨
安徽理工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
体育部部长
60
周景熙
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
武汉大学粤语文化社
外联部副部长
61
杨峰
大连大学
请填写社团全称
优秀学生
62
卢志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IN粤时代-粤语文化社
网络部部长
63
郭志宏
长春大学
成功协会
网络技术部部长
64
白旺彩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西北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
65
肖冠林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学生会
校报团长、校学生会技术部部长,宣传部副部长
66
王雯
鲁东大学
鲁东大学大学生电视台、鲁东大学报记者
校电视台副台长、校报记者团副团长
67
寇彬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珠海校区团总支
优秀学生
68
石杨斌
中国计量学院
生态与化学协会
校分团委副书记、会长
69
庞爽
河北工业大学
学生会
宣传部部长
70
郑雅文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宣传部副部长
71
杨生凯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红十字会
学生分会会长
72
郑雅莉
国立华侨大学
学生团体联合会
学生团体联合会外联部部长
73
龚甜甜
湖南商学院
请填写社团全称
优秀学生
74
宋吉刚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社团联合会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社团联合会竞赛部副部长
75
郑雄才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工程系创业协会
执行会长
76
常婉璐
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体育学院远学生会
优秀学生
77
李娜
南京邮电大学
经管院学生会
优秀学生
78
樊伟来
江西理工大学
8090爱心协会
会长
79
张靖
湖北荆州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笛箫协会
组织部部长
80
吴丽佳
黑龙江省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记者站
优秀学生
81
张园园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院学生会
组织部部长
82
穆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职业规划者协会
组织部部长
83
何洪育
四川大学
请填写社团全称
优秀学生
84
张鹏
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
阳光爱心社
组织部部长
85
王政洋
内蒙古工业大学
请填写社团全称
优秀学生
86
周裔文
皖西学院
绿色环保协会
会长
87
孙克文
经济贸易大学
请填写社团全称
优秀学生
88
郑思源
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APEX英语俱乐部
社长
89
裴豪
合肥工业大学
学生会社会实践部
优秀学生
90
韩哲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潮客一族社团
会长
91
张军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跆拳道社团
会长
92
伊翔
闽南理工学院
闽南理工学院摄影协会
会长
93
王文臣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实习联盟
会长
94
黄居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微博协会
会长
95
龚杨柳
贵州大学
贵大社联
优秀学生
96
董薇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医疗普及协会
会长
97
洪梦莉
中山大学
校区学生会
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98
付梦玲
天津商业大学
Computer fans拓展协会
会长
99
杨银行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协会
会长
100
易一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微博社团
总顾问,总策划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3:01
1 刘丹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主席
2 于蒙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商界大学生促进会 商界会长
3 陈治彤 黄淮学院 读书协会 会长
4 邓志军 深圳技师学院 心理协会 会长
5 董伟伟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sunny爱心社 手语部部长
6 杜文娟 山东大学(威海) 摄影爱好者协会 秘书处处长
7 冯燕秋 广东梅州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客家文化协会 嘉应学院客家文化协会会长
8 冯志勇 广东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社团联合会 主席、书记
9 高璐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速录协会 会长
10 古轩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学生记者团 副团长
11 徐毅 陕西科技大学 羽毛球协会 副会长
12 郭元元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学生会 生活部部长
13 黄子圭 哈尔滨师范大学 APEX英语交流社 小组负责人
14 江超 吉林体育学院 “绿翔”志愿者协会会长 会长
15 姜宇 铜陵学院 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 监审部部长
16 杨宪芳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慈善志愿者服务队 副中队长
17 李成贝 湖南工程学院 市场调研协会 副会长
18 张浩 陕西科技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19 李杰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农民之子”协会 会长
20 李维 山顶大学(威海)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21 刘方超 陕西科技大学 社团联合会 部长
22 李亚平 湖南理工学院 大学生语言艺术团 团长
23 李重阳 山东农业大学 播爱action联合会 副会长
24 梁安林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阳光志愿者协会 秘书部副部长
25 林诗彬 漳州师范学院 化学与环科科学系学生会 主席
26 毕天骄 安徽大学 经济学社 学术一部部长
27 郭盛楠 内蒙古大学 足迹文学社 社员
28 孙健康 陕西科技大学 爱心联盟 副会长
29 李秀秀 山东农业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30 刘瑞京 东北农业大学 绿色志愿者协会 外联部部长(没换届呢,不过目标是会长!)
31 王福东 陕西科技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32 刘艳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学生会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33 刘义波 海南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34 陆钱彬 长安大学 经济协会 会长
35 刘可达 内蒙古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36 牛玉辉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九月文学社 社长
37 潘登媚 ?信息缺失? 立自女孩 副部长
38 乔诚 陕西科技大学 校学生会 学习部部长
39 石启志 漳州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学生会艺术团 艺术图副团长
40 石巧 宝鸡文理学院 大学生兼职和职业发展协会 优秀学生
41 舒柏涵 西南大学 书法协会 代理会长
42 宋茜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慈善志愿者服务队 中队长
43 宋祖全 吉林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44 粟海辉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天梯魔术团 副团长
45 张彤彤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速录协会 技术部部长
46 田琳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 副部长
47 王传福 吉林体育学院 康复保健协会 康复保健协会会长
48 赵吉祥 南京海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净心国学社 前任社长
49 曹杰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会计协会 文化品牌建设部干事
50 王健 陕西科技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51 王莹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净心国学社 团支书
52 魏巍 华东交通大学 八一诗社 社长代理
53 魏梓翊 西南大学 西大电子商务协会 会员
54 吴添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慈善志愿者服务队 中队长
55 吴星星 东华理工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56 杨苗苗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团 组长
57 周维康 山东大学(威海)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58 刘其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棋类爱好者协会 会长
59 曾云妹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60 许莉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慈善志愿者服务队 中队长
61 许腾 天津外国语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62 宿浩然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创业者协会 会长
63 杨强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绿色之舟 宣传部部长
64 杨蕙伊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 副团长
65 玄涛俊 山东大学(威海)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66 杨敏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慈善志愿者服务队 副中队长
67 夏正 西安外事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68 杨文瑞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慈善志愿者服务队 副中队长
69 李晨 中国计量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70 姚杰 请填写学校全称 填陕西科技大学慈善志愿者服务队 中队长
71 姚媛媛 吉林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72 叶荣财 ?信息缺失? 生命使者协会 会长
73 朱媚媚 湖南大学 读者协会、校刊《湖大青年》 读者协会秘书处成员、《湖大青年》办公室成员
74 王海娜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的部长
75 袁野 重庆理工大学 绿色天使环保协会 项目部干事
76 闫聪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 秘书长
77 张洁茹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 新闻部部长
78 张菁蕾 山东大学(威海) 校报/足球协会/人力资源管理协会 优秀记者/秘书长/理事
79 张磊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80 张磊 陕西科技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81 张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学生联合会 干事
82 张诗雨 陕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与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 志愿者服务中队长
83 张天顺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社团联合会 公关部优秀干事
84 张樱腾 山东大学(威海)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85 张栩栩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 记者部部长
86 刘韬 长江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87 张原 长春建筑学院 话剧协会 外联干事
88 赵明远 陕西科技大学 学生会 自律部副部长
89 朱东练 华侨大学 房地产兴趣研究社 房地产学习小组组长,班长,学院体育部副部长
90 赵军委 福州大学 学生职业发展协会 副会长
91 赵琳琳 陕西科技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92 李继军 海南师范大学 海师自行车协会 团支书
93 郑传祯 长安大学 微博协会 会长
94 钟健 华南农业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95 周佳滨 福州大学 第一画室 会长
96 徐小松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E-club 社长
97 赵晶 内蒙古大学 挑战者科技创新协会 负责人
98 朱丽媛 东北农业大学 我享创业社团 论坛部副部长
99 于辉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速录社团 会长
100 马圣云 湖北文理学院 创新设计协会 会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7 23:02
1
曹文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信息管理系学生会
信息管理系学生会常务副主席
2
陈春
乐山师范学院
三江红丝带协会
负责人
3
陈泓舟
重庆理工大学
实践与就业协会
会长
4
陈娟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PPME
青年爱好者协会宣传部部长
5
陈镍开
成都大学
英鸣之声高校联盟
创始人
6
陈颖心
莆田学院
英语演艺沙龙协会
会长
7
程伟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环保爱心协会
会长
8
戴继民
赣南师范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学生记者站
站长
9
丁娜
天津外国语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10
杜海槐
大连大学
大连大学生命科学工作室
负责人
11
范佳莹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院社团管理中心(社团联合会)
主任(主席)
12
范丽
天津科技大学
青年志愿者协会
策划部部长
13
范娜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流火话剧社
社长
14
付振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环境保护协会
会长
15
韩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市场营销协会
会长
16
郝梦瑶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商学院社团部
优秀学生
17
何伟
漳州师范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青年宣传中心
闽南文化部民俗研究副部长
18
洪世贤
西华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19
胡杰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PPME
青年爱好者协会组织部部长
20
黄伟韬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21
黄文恒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牵手明天大学生创业协会
会长
22
贾铭洋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淨心國學社
社长
23
赖泉超
重庆理工大学
成功学协会
会长
24
黎辛元
中南民族大学
南湖棋社
会长
25
李津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
社长
26
李琳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院系学生会
副主席
27
李宁
安徽新华学院
新华学院党小组,
联络组组长
28
李帅
宝鸡文理学院
环保协会
组织部部长
29
李腾
唐山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系学生会
主席
30
林健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社团联合会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协会
执行会长,校社联主席助理
31
林清海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
福建农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会长
32
林润亨
广州大学
联想idea精英汇
创始人兼现任会长
33
刘举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PPME
青年爱好者协会副社长
34
刘俊吾
西南大学
创业协会
副会长
35
刘翔
湖北文理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36
刘孝洪
阜阳师范学院
大学生爱心社
大学生爱心社策划部部长、11-12年度优秀社团干部
37
刘彦斌
西南大学
风翼动漫社
10
届会长
38
刘洋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队长
39
罗国彬
漳州师范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40
吕静
安徽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41
彭志刚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营销协会
会长
42
秦伟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PPME
青年爱好者协会社长
43
任金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44
任志鹏
山西财经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45
邵东海
淮南联合大学
市场营销协会
社员
46
盛春花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阳光健身协会
部长
47
施展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英语角协会
英语角公关部部长
48
石宇思
重庆理工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49
舒冬情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环境保护协会
安徽大学环境保护协会副会长
50
眭惠友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创业协会
理事长兼任人力资源部部长
51
孙华
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
襄樊学院计算机爱好者协会
计算机爱好者协会副会长
52
谭玮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绿色行动力环保协会
绿色行动力环保协会副会长
53
唐利凯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副主席
54
田鑫垚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社团联合会
社团联合会主席
55
汪玲燕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56
王凯莉
长春建筑学院
大学生创业联盟
团员
57
王敏
西南大学
励志协会
会长
58
王素云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英语协会
英语协会副会长
59
王炜晔
江西城市学院
绿林青年环保协会
常务副会长兼团支部书记
60
王晓宇
天津外国语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61
王星汉
湖南工程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62
王阳
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手语协会
组织部副部长
63
王一帆
湖南商学院
湖南商学院桌游棋社
第一届社长
64
王易欧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帐篷剧社
社长
65
王英华
中南大学
C
联盟
会长
66
韦喆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学生会、院学生会
学习部副部长
67
吴子芸
安徽大学
艺术团戏曲队
队长
68
肖寒
请填写学校全称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69
肖宇晴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叩响南泰排球社
社长
70
徐金
西南大学
足球协会
会长
71
徐姝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乒乓球协会
会长
72
徐文达
皖西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73
许珍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学生记者团
副团长
74
杨福磊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新闻社、微博协会
河南高校传媒联盟副主席,新闻社社长兼微博协会会长
75
杨昊东
湖南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76
杨洁丹
江苏师范大学
新世纪限塑同盟
副会长
77
杨磊
安徽大学
电子商务协会
网络部部长
78
于洋
沈阳师范大学
GMC
协会
宣传部部长
79
袁猛
长春建筑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80
昝孝庆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协会
技术部部长
81
张皓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明天环保社团
社团团支部书记
82
张璐娜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83
张琪
天津外国语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84
张赛
安徽大学
轮滑协会
会长
85
张新迪
河北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86
张亚男
漳州师范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飞动话剧社
编导部部长
87
张焱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阳光健身协会
会长
88
张羽
安徽新华学院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89
张忠诚
重庆理工大学
武术协会
会长
90
赵曾美
华东交通大学
侦探推理社
社长
91
赵海强
西南大学
计算机协会
会长
92
赵敏
江西农业大学
思源社
优秀学生
93
赵伟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院团委
社会实践部部长
94
赵晓参
中南大学
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
95
郑康
安徽大学
化鸿学社
副社长
96
郑丽芳
福州大学
野风文学社&赛扶社长&项目顾问
97
郑松松
西南科技大学
爱启航志愿服务团队
队长
98
朱福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商学院学生会
宣传部副部长
99
左杰仁
天津外国语大学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
会长;副会长
100
左梦如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PPME青年爱好者协会
会长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