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练习放下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5-31 22:00
标题:
练习放下
灾后面对逆境的方法:练习放下
傅佩荣
一切终究复归于平淡,所以要练习最后放下。
人活在世界上,最后总是要离开的,这一点我们都了解,但是却很少严肃地去看待它。什么是一切复归于平淡?假如你现在做官,一帆风顺,步步高升,一路上去,最后还是要退休的,退休之后的结果就叫做平淡。假如你做过很大的官,要平淡很困难;你只做很小的官,要平淡很容易,这是非常公平的事情。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有一句话就非常传神,他从总统之位下来之后不久,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才知道,原来很多人高尔夫球比我打得好。”为什么这样说?
他当总统的时候,与别人打高尔夫球一定赢,大家都让他,让他的时候还要装作没有让,这不容易吧。瞄了半天,弄半天就是打不进,这也需要高度的技巧。但是布什总统下台之后,别人与他打高尔夫球,就毫不客气了。你现在不是总统了吧,不必对你客气,要报一箭之仇,从前输给你,现在赢回来。这时候老布什总统才觉悟: “现在我才发现,原来很多人高尔夫球打得比我好多了。”一个人从高峰再回到平地,心情不容易调适。
◎ 人生会开展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有钱人离开世界的时候,绝对比一个穷困的人更痛苦,除非这个有钱人从事高度的精神修养。“放下一切”,这四个字说起来很容易,其实不容易做到。
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法国和尚,可以说是不简单,他把生物学博士读完之后,停下他在世间的发展,走入另外一种世界──宗教修行的世界,而在那里成就非凡。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那是他个人的选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如此选择。人生没有那么容易的事情,说这条路有人选了,所以我们都可以选。因为那不见得适合我们。不过,我们至少要了解一个原则,就是:人生是会开展,是会进步的。
我很喜欢印度教的一句话。他们对人生有各种观察和描写。我们对印度教不太熟悉,我在这里只特别介绍一个观点。他们说:“看到一个小孩没有玩具可以玩,真是蛮可怜的。但是,你看到一个大人还在玩玩具,就觉得很可悲了。”
大人玩玩具,就是说好像一辈子都在拼命追求名利权位,得到就很开心,失去就很难过。至于小孩子玩玩具,玩具代表具体的物质、具体的成就,小孩子有这种需要,但是大人如果只有玩具,没有心灵上的发展,那么就不但可怜,还有点可悲了。但是你又不能勉强,必须让他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面觉悟,觉悟之后把从前种种放下,所有的一切由今天重新开始。
所以,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遇到逆境的时候,绝对不是坏事,为什么?因为基本上人不可能没有逆境啊!
◎ 提升心智、灵修
举例来说,我现在身体上有挫折或病痛,就会转移目标往心智方面发展;心智上又遇到考验,我就会转往灵修方面发展。用“灵修”两个字倒满适合的。人有身体、心智、灵性三个层面。假如你外表长得英俊潇洒,就不容易发展心智。
有时候,我很同情台北市长马英九先生,他很有学问,是哈佛大学的博士。我在美国念书时,他也在美国念书,他在哈佛,我在耶鲁,我们还互相拜访过好几次。那时候他学问已经不错,不过身体绝对没有现在这么潇洒,他有个外号叫“小胖”,现在马市长哪里会胖呢?是吧,身体好得很嘛!但是因为外表潇洒之后,别人就忘记他很有学问,这是他最吃亏的地方。所以我一向很同情这些外表长得英俊美丽的人,因为大家看到他的外表之后,忘记他有内在美,在这一点上我们反而占了便宜。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习,让自己的生命接受各种逆境的考验。这种考验最后看起来,都会使你觉得是人生的一种幸福。人生的幸福来自于基本的正确观念,你有正确观念的话,一切的遭遇都可以重新解释,在逆来顺受的时候也可以从身体提升到心智,再提升到灵修方面。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有些人身体残疾,但是心智非常坚强,而他心智的坚强几乎是从他对身体的态度就看得出来。
◎ 态度决定高度
我有一个朋友患了先天的肌肉萎缩症,肌肉萎缩一直在持续之中。他个子很小,演讲的时候要趴在桌子上才能演讲,他说:“一个人的高度,由他的态度来决定。”我们这些人个子比他高,但是态度如果不正确的话,在心智上比他更像一个小孩子,更为矮小!他态度正确而乐观,积极而进取,所以他的高度非常高,这当然是指心灵上的高度,而不是身体的高度。有些人身体上有各种困境,心智反而更容易伸展。
他的特色就是头特别大,《天下》杂志从第一期到现在,每一期他都看,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可以同别人讲英文,然后看完这些《天下》杂志之后,任何人同他谈任何问题,他都可以讲得头头是道,连股票怎么投资他都懂,比我们一般人懂得多,为什么?因为身体受到限制,他就发展心智。
心智如果遇到困难,饱受各种考验、挫折、煎熬的话,他就发展灵修。灵修方面的发展更加让人觉得惊讶。一个人有这么宽阔的胸襟,这么平静的心灵,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你看到他之后就会觉得人生还有什么好到处彷徨,到处游荡,到处追寻的呢?给你博士,给你教授,给你诺贝尔奖,又如何呢?你还是要追寻,这样的人会给你一个定力,也只有修行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如果不谈修行的人,要在人间找到这样的人是不容易的。
◎ 平静心灵的定力
我有一位老师,就有这样的境界,就是方东美先生。他年纪比我整整大了半个世纪,所以我当学生的时候,他即将退休,后来继续在辅大教书。我的学长第一次带我去方老师家拜访的时候,我还记得当时的情况。
方老师很少有访客,他也没有兴趣同别人打交道,从来不回信也不回电话。就是读自己的书,教自己的书。学长带我去的时候,到方老师家客厅坐下来之后,他老人家二十分钟一句话不讲,只是盯着我看,他为什么不讲话?他可能认为:“是你来拜访我,为什么我要先跟你讲话?”但是我们不敢讲话,我那时候才二十几岁,是年轻的学生,刚刚开始读研究所。我坐在那边想,老师如果问什么问题,我一定要认真回答。老师不问我,我怎么敢开口?你一讲话就会觉得自己心虚。
我这一生只有碰到两位老师时,有这种经验。比较明显的是方东美先生,因为那时候我非常年轻,才刚刚毕业,到台大念研究所,到他府上同他见面,不知道该说什么话。
比如,我说:“老师身体好不好?”第一次见面,我身体好不好,关你什么事?也不能问:“老师最近在读什么书?”啊,你还管老师读什么书,这不是开玩笑吗?我也不能提问题,说:“老师,我对儒家不太了解。”那么他会对我说:“你先说说你所了解的是什么?”我要怎么说呢?我不知道如何开口同他谈话,只能坐在那边看着他,他也这样看着我,最后我只好说:“老师,我要回去了。”他坐在自己家里的沙发上,泰然自若,稳定大方,一点也不觉得不讲话会很尴尬,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他很自在,好像告诉你:你要来是吧?请坐。坐下来之后,一杯茶放在你面前,接着就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当然,以后比较熟了自然没有问题。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美国念书时的一位老师,比我大二十岁,余英时先生。余先生是学历史的,我是学哲学的,有时候谈话不是很投机,因为学科不一样。但是,如果你所谈的稍微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域,比如你讲一个观念,讲的时候他瞪你一眼,你就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你也不知道错在哪里。
后来我发现这一招很管用,我现在教学生也是一样,让他讲,讲到一个时候看他一眼,他就会觉得是不是有问题呢?有学问的人不就是如此吗?如果你看他的脸色没有变化,你就继续讲,继续讲,因为你知道他认为你说得不错。他不用开口,他只要眼神一闪,你就觉得自己好像有什么问题,就要稍微调整一下说法,再回去看书的时候要认真一点。这样子训练四年下来就不一样了,到后来我去向他请教的时候,一定是读书非常仔细,做好笔记,哪一本书第几页,什么话怎么说。他听了之后才会觉得这个学生还不错。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属于灵的方面,没有一点修养的话,不可能有这样的一种力量。
(转自:
http://blog.cersp.com/58582/1524651.aspx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