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学者称民国小学国语课本堪为儿童作文模范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 21:37
标题:
学者称民国小学国语课本堪为儿童作文模范
学者称民国小学国语课本堪为儿童作文模范
编者按:
语文教育及其背后更深广的母语教育,是一个不会也不应过时的话题。近一百年前的国语老课本,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共和气象,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风。
从臣民到国民、公民,如何在少年时期养成独立之人格,如何在共和社会中安身立命?
年末的最后一期冰点特稿,我们刊发
教育学者王丽
的这篇文章,作为对辛亥革命一个小小的纪念,当然,也作为对当下教科书一番恳切的期许。
本世纪初,我曾参与过某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期间的经历可以用
“
痛苦
”
两个字来形容,幸而不多久就逃离了。
后来当我第一次见到重版的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和世界书局这
3
套民国小学国语老课本时,那种惊喜如逢离散多年的亲人,心里说:哦,这就是我亲爱的母语啊!如此优美、如此典雅、如此亲切。
透过那一帧帧工笔线描的插图、一行行竖排的繁体字、一篇篇隽永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材编写者,我仿佛重新发现了汉语的美,呼吸到来自那个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并且,这
3
套老课本也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之后,便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
中国韵味,潜移默化审美观
老课本第一眼吸引我的与其说是内容,不如说是版式和装帧。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小学初级学生用)。这套读本的字体选用颜体楷书,结体方正,笔力雄健,富于阳刚之美,即所谓
“
颜筋
”
。在印刷史上,颜体也是自宋以后的主要印刷体。可以想见,儿童日日面对这样的国语课本,天长日久,入之于眼得之于心,执笔写字自会受其熏染,其作用相当于书法字帖。
读本一页一课,每课均有插图,采用中国传统写意技法,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均寥寥几笔勾出,活泼灵动,意趣盎然,与课文的颜体楷书相互映衬,教人一翻开课本,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中国气韵。
老课本在文字和插图的配合上也别具匠心。图与文的位置不拘一格,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的文在上,图在下;有的反之;有的上下皆为图画,中间夹着课文;有的插图居于书页一角
……
因所选课文多为韵文,故排列不求上下对齐,而是一行行参差错落,配上优美方正的颜体楷书,犹似一串串珠子叮叮当当落在纸页上,产生节奏之美。
如第
15
课《手拉手》:
“
好朋友,好朋友,手拉手,慢慢走
”
,书页上
6
个小朋友手拉着手,排着队向着斜上方做行走状。画面上方的文字也相应地排成
4
行,向斜上方成雁行铺展,整幅画面呈鲜明的动感。这样的设计,非常切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这一点上,《商务国语教科书》(小学初级学生用)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课文字体也为颜体楷书,插图亦为工笔白描,十分简约素净。
而《开明国语课本》为丰子恺先生作图,质朴自然,充满童趣,一副大家气派,与叶圣陶先生编写的课文相得益彰。
相比于今天满纸卡通人物的彩色小学课本,老课本只有黑白两色,却别有一种平和、朴素之美,让人想起意境悠远的中国水墨画,想起中国乡村的白墙黑瓦。
老课本将中国文学之美、书法之美和绘画之美融于一体,
在装帧设计上不照搬当时西方教科书,而是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创造出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国语教科书的样式,比之传统私塾读物大大前进了一步。儿童使用这样的国语课本,得到的不仅仅是母语能力的提高,还有对中国书法、绘画的欣赏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审美观属于中国人的审美观。这样的课本,其内涵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国语。
做人常识,启蒙教化价值观
民国老课本的另一特点是教给儿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常识。
如初版于
1917
年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从课文目录便可看出编写者的意图:
1.
入学。
2.
敬师。
3.
爱同学。
4.
课室规则。
5.
操场规则。
6.
仪容。
7.
早起。
8.
清洁。
9.
应对。
10.
孝父母
……
透过这些条目,我们看到的是《弟子规》的影子,即中国上千年来传统启蒙教育的核心:童蒙养正,固本培元。
但老课本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采用大量儿童日常生活的小场景来达到教育目的。如
“
亲恩
”
一课,画面中是一只老燕子叼着虫子,正飞向树丫间一窝嗷嗷待哺的小燕子。
“
敬老
”
一课的插图是一个小学生捡起一位老人被风吹落在地上的帽子,双手奉还给老人。
“
好学
”
一课课文为:
“
李敬文,年六岁,时向其姐问字,渐通字义。
”
插图中有一几,几上摊一册书,姐弟二人一坐一立,姐正向弟弟讲解。
“
睦邻
”
一课课文为:
“
母在厨房,制糕已成,命儿捧糕,送往邻家。
”
画中母亲倚门而立,一儿手捧一盆糕走出家门,转头回望其母,母似做叮咛状。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课文,配上生动朴素的插图,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对于一些儿童一时不易领悟的
“
大道理
”
,老课本往往能用浅近通俗的事例来说明。如
“
读书
”
一课,课文曰:
“
学生入校。先生曰:
‘
汝来何事?
’
学生曰:
‘
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
’
先生曰:
‘
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
一问一答之间,点出了
“
读书
”
的要义,朴素而深蕴。儿童一旦记住,便终身难忘。
我不禁想起古时私塾的开笔礼:儿童入学第一天,须用毛笔描一个大大的
“
人
”
字,意含
“
读书成人
”
。由此可见,民国老课本与传统一脉相承。可惜今天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却找不到这样的内容了。
老课本的编辑思想既传统又
“
超前
”
。在上世纪初,职业教育还完全是新事物甚至今天的小学教育中似乎也还没有这样的内容。商务老课本中便已有
“
职业
”
一课,课文内容只有
5
句:
“
猫捕鼠,犬守门,各司其事,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
,将一个不无抽象的大道理说得如此深透明白,有趣有味。
而像
“
国家民族主权
”
这样的概念,儿童更不易理解。课本中有一课曰
“
御侮
”“
鸠乘鹊出,占居巢中,鹊归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鸠去。
”
我读着此篇,不禁会心一笑:真是由小见大,举重若轻!今天的小学课本中也有主旨相同的
“
二小放牛郎
”
一课,曾因其
“
带血腥
”
而引起争议。两者相比,教育效果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些课文均从儿童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摈斥空洞说教,注重趣味性与潜移默化,背后则处处看到
“
教化
”
的影子,即在小学阶段便树立中国传统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为将来的立身处世奠定基础,难怪当初有的国文课本便称之为
“
修身国文
”
。
商务这套课本问世后,
10
年间风行全国,印数达七八千万份,可见对一代中国人的影响。我的父亲与母亲,还有母亲的兄、姊,均出生于上世纪
20
年代,由于家境之故都只念到小学毕业。他们后来均能在社会上谋得一份职业,自食其力,安身立命,其
“
秘密
”
也许在于这样的小学课本。而当年跟他们情形相似的那一辈人里,一些经过刻苦自学,后来成为文化大家,如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范用、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冯英子等。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