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相比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城市孩子“条件优越”、“养尊处优”,这是人们惯常的印象。然而,这只是“表面的光鲜”,走近城市孩子的生活,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无规律的餐饮、拥堵的交通、狭窄的空间。为此,本报推出“城市中小学生生存状态调查”系列报道,从营养、交通、体质等方面呈现城市孩子的生活状态及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改进的可能。 不正常三餐背后的营养尴尬 北京市某小学校门前,学生买零食应付午餐。CFP供图 ■本报记者 张以瑾 实习生 刘博智 “孩子初中3年,就饿了3年”,说起儿子小瑞的吃饭问题,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刘女士显得忧心且无奈。每天能让小瑞好好吃一顿的就是晚餐,然而为了减轻他接近170斤的体重,又不得不提醒他节食。 在很多人眼里,城市孩子是吃喝无忧的“小皇帝”、“小公主”,但如果具体到“吃什么”、“怎么吃”的层面,“富足”映衬的却是现实的尴尬。“早餐被忽略,午餐在流浪,晚餐太丰盛”,多年前就见诸报端的描述至今仍是对很多城市孩子一日三餐的最好写照。 在解决孩子吃饭问题上,家庭、学校为何总显得疲软无力?长期不规律、不科学的餐饮给孩子健康造成哪些危害?怎样才能让他们吃饱、吃好?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在北京、天津等城市进行了调查。 尴尬的一日三餐 早餐时间紧,没胃口;营养午餐没滋味;“饕餮”晚餐弥补一天“亏欠”。三餐链条结构失调,成为中小学生生活常态。 “早上1袋牛奶、3块威化饼干,中午在学校吃大半碗米饭、几个鸡块、一点蔬菜。”对于12岁的小斌来说,这是他习以为常的早餐和午餐,“饿”也因此成为他每天都要面对并逐渐习惯的体验。 每天早晨6点起床,6点半出门,7点到校。短短一个小时内,小斌要快速完成一套仿佛设置好的“程序”——穿衣、洗漱、吃早餐,然后走到公交站台,坐7站地到学校。他总是抱怨“时间紧”、“没胃口”,这让他的母亲李女士很头疼,因为再丰盛的早餐都会在这两个原因面前黯然失色。 李女士唯一能补救的办法,就是让他多带点巧克力、饼干之类的零食,不然小斌上午最后两节课就得挨饿,直到中午12点送餐公司把午饭送到教室。 事实上,无论是零食还是学校的营养午餐,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斌“饿”的问题。即使有零食支撑,上午到了三四两节课,饿感还是阵阵来袭。 李女士曾指望学校10块钱的营养午餐能把儿子早餐的“亏空”补上,但她后来渐渐发现,营养午餐对孩子并没有诱惑力,现在只要说起营养午餐,小斌和他的同学经常是一副不屑的语气:“饭菜永远没有热乎的时候,味道也就那么回事。大家都是挑一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扒几口饭就了事,每天中午就像例行公事。” 记者来到小斌就读的北京市东城区某小学,在教室门口的营养餐发放现场发现,这些送到学生手里的营养餐基本是温热状态,部分盒饭汤汁露洒了出来。走廊里,不少学生正围着一个保温桶添菜,里面盛放的是豆腐炖白菜。送餐员小王告诉记者,这是给盒饭不够吃的学生准备的,但很多学生饭盒里的菜并没有吃完就过来添菜。一位女同学解释说:“保温桶里的菜更热乎,又有很多汤,泡起饭来好吃点!” 送餐员小王也承认饭菜不够热,但他认为这是送餐公司面临的普遍难题。以他所在的送餐公司为例,尽管离学校只有半个小时车程,但“每天从出锅到装车,再运送到学校,分发给学生,这个过程至少也要1小时。有时候路上堵车,时间还要长一些”。 其实,学校营养餐饱受诟病的不仅是温度,更重要的是口味。打开小斌的饭盒,确实如送餐公司所说的有“两荤两素”:香炸鸡排、酱香鸡腿、麻婆豆腐、炒大头菜。油炸过的鸡排看上去很像肯德基的“新奥尔良烤翅”,比较受学生欢迎。一些男生还悄悄地用酸奶和不爱吃肉的女生交换鸡排。而同为荤菜的酱香鸡腿却备受冷落,不少学生说鸡腿“有点怪味”。 在送餐员的首肯下,记者也品尝了这种10元一份的学生营养餐,发现学生的挑剔和指责并非空穴来风:鸡腿不是很新鲜,蔬菜和豆腐味道太淡,而比较受青睐的炸鸡排,已被餐盒里的蒸汽和菜汤泡软了。 午餐时间过了不到10分钟,小斌班上2/3的学生已把餐盒送到教室门口的回收处。大部分餐盒都剩了一半以上的饭菜,有些餐盒里只是炸鸡排那一格是空的,其他格子里的饭菜只动了一点点。 记者对京津地区112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62.4%的学生对学校配送的营养午餐“很不满意”,其中温度和味道是主要原因;64.5%的学生感到“很饿”。92.1%的学生表示,三餐中最喜欢的是晚餐。 这也难怪,晚餐不用赶时间,而家长们都以补偿的心理为孩子准备了各种好吃的菜品。晚上6点,刚进家门的小斌直接奔向餐桌,妈妈已经做好了他喜欢吃的黄酒焖肉,还有蒜薹炒肉、菠菜鸡蛋和炒胡萝卜,这是他从下午就开始期待的大餐。 李女士心疼地打量着狼吞虎咽的儿子,一声叹息:“现在是长知识的年龄,也是长身体的年龄。长身体其实更重要,但一到上学时间,每天吃不好饭似乎成了常态。” |
确保营养餐美味与健康兼顾,需要科学搭配和严格监管。图为某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的熟食分装线。CFP供图 吃出来的问题 零食依赖、不规律的三餐、不合理的膳食搭配,引发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峰现象”。 “不吃”是问题,“吃”也会出问题。对孩子的营养问题,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刘女士有着另一种焦虑——儿子小瑞今年17岁,体重已接近170斤。 “早饭和午饭都吃得少,攒到晚饭一顿大吃。三餐不规律对身体危害特别大!”刘女士本人和丈夫都不是肥胖体质,双方家族里也没有肥胖基因,她把问题归咎于不规律的饮食。有一次班级开家长会,她特意留心了小瑞同学的情况,发现全班45个学生,身体过胖的有9人,过瘦的有17人。与其他家长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些问题是“吃出来的”。 一些营养学家将这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并存的情况称为“双峰现象”。在一项对北京市房山区12966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中,营养失调(包含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检出率高达49.48%,这就意味着每两位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位存在着营养不良或者是营养过剩的情况。 “双峰现象”的出现,除了学校营养餐的缺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在饮食安排上过分迎合孩子的口味,导致孩子的早餐充斥高能量、低营养的“垃圾食品”,晚上又是一顿丰盛但缺乏科学搭配的饕餮大餐。 记者发现,在孩子早餐问题上,不少家长认为“吃总比不吃好”。因此,为了让孩子开口多吃,一些膨化食品和快餐成了孩子早餐桌上的常客。事实上,这种早餐策略非但不能达到营养和能量的均衡摄入,反而为慢性病和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埋下了祸根。 晚餐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通过晚餐补偿孩子,而这种“下足了功夫”的晚餐多是孩子喜欢的菜品,而且以荤菜为主,缺少合理的膳食搭配。令人担忧的是,大鱼大肉之后,孩子们立刻伏案看书,缺少必要的运动,加快了脂肪的囤积。记者对京、津地区两所学校三个班级共112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晚饭之后,从不活动身体”的学生占61%。 另外,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或者出于给孩子加餐的想法,经常带孩子外出就餐。然而,这部分家长很可能没意识到其中所隐藏的“营养陷阱”。亚洲食品信息中心执行主席海伦女士分析认为,外出就餐时,虽然口味上有很大的诱惑,但是烹饪过程和菜品选料未必都健康,厨师为了让菜肴美味可口,一般会添加更多的油脂,而在选料上也以口味为先、营养为后。该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外出就餐已经成为少年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城市儿童每周平均外出就餐7次以上的儿童肥胖率超过10%,而平均外出就餐4次以下的儿童肥胖率只有3%左右。 造成“双峰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超量的零食。记者调查发现,9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经常吃零食,其中以冰淇淋、巧克力以及各种膨化食品、油炸食品为主,甚至有些孩子经常“以零食代餐”。对于零食,家长的心情其实很复杂:一方面,零食确实能让孩子免于挨饿;但另一方面,由于在卫生、营养方面都存在风险,长期吃零食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健康问题。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门口,记者发现,一段不足500米的小巷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大大小小17个小吃摊。下午放学时分,每个小吃摊前都挤满了学生。陈师傅是学校对门杂货铺的老板,让他意外的是,他在杂货铺门口支起的“关东煮”摊位竟然比杂货铺的生意还红火。初三学生小辉是这里的常客,经常在午饭过后过来“加个餐”,“班上80%的人都是靠小吃摊才能熬到晚饭”。言谈间,小辉已经吃完了手里的5串鱼丸,又掏钱买了5串。 小吃摊的卫生情况令人担忧。在准备“关东煮”配料时,陈师傅直接将切好的千张丝摊放在一张塑料桌上,桌面油腻得有些光滑,而一袋袋未拆封的肉丸、鱼豆腐和“关东煮”汤料则直接堆在杂货铺的地上。巷子里所有的小吃摊均是露天操作,车辆经过时灰尘扑面而来,而只顾享受“美食”的孩子们满不在乎。 为了抵制小吃摊的诱惑,很多家长主动为孩子准备零食。小瑞的书包里就塞满了各种各样的薯片、饼干和巧克力。在来不及吃早餐和不愿意吃学校营养餐的时候,这些零食就成了他的“主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认为,作为必要的营养补充,适量和健康的零食是衔接在餐餐之间的“缓冲带”。但过量的零食会对三餐正常的营养摄取造成冲击,而在选择零食时,只考虑口味,而不兼顾营养的做法,也会造成营养摄取的失衡。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