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荣 有感于李政涛教授的报告_____“‘生命自觉’ |
7月2日,我们领雁工程所有学员有幸聆听和欣赏了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李政涛教授的“‘生命自觉’与教师实践智慧”报告。李政涛教授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淳朴善良的情怀、温暖风趣的语言、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听报告的学员,我们无不为之动容、为之折服。在他的报告里流淌着一个“实”字,他的一言一行像磁石吸引着我们每一个学员。听他的报告,你会被感染、背启迪、被同化,你会被带动、被温暖、被提升。 在报告中,他从走向“智慧自觉”谈到走向“生命自觉”。他从过去教师的形象谈到他的六个观点,从他听课的实践活动总结提升到理论的概述,他谈到了新基础教育,让我们很清晰地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平时如何渗透于课堂。在平时我们如何去考虑上课,作为上课的老师应该有“课感”———什么时候应转折,每一节课都应考虑如何从一个环节过度到另一个环节。作为听课的老师如何去听课,首先应找到这节课的生长点,这节课是否有生长的气息,第二,推进感。本节课你给你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挑战?挑战什么?挑战点又是什么?突破是什么?突破点又是什么?提升什么?提升点又是什么?课堂有三种层次:有的老师不追求更新,只追求完成任务;有的老师只追求自己开花,不关注学生;最好的是这样的老师:不仅让自己开花,而且让这样的过程催学生开花。与学生同乐——才是教育的大智慧。等等。 从他的报告中,我读懂了什么叫时代敏感、什么叫内心需要。需要是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需求,因需而教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更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怀。 从他的报告中,我读懂了什么叫顺应。顺应是构成和谐的要素,顺应学生的思维的状态及表达需要,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 从他的报告中,我读懂了什么是教育智慧。他从六个观点阐述了教育智慧: 观点一、三流教师用惩罚;二流教师用语言(《岁月如歌》—用语言粘住学 生);一流教师用眼神。 观点二、智慧与快乐——智慧的老师应该是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秀自己。 观点三、智慧的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学生的心态);把学生当成自己;把学生当成学生(学生立场、儿童立场——教师立场、成人立场——替代、小大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实力、能力、潜力(自我更 新)、定力——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做——教育——启迪人的智慧和培育人的人格——漫长!——教育是一项需要从容的事业! 观点四、教育智慧首先是发现儿童的智慧——发现他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观点五、教育智慧是善于开放生成的智慧,开放是教育的底线。 开放:一是由教师向学生开放(时间、空间、权利——提问权、质 疑权、评价权),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体验和经验——充分调动激活学生的已知来吸附未知。 有效开放:一是放出学生的兴趣;二是放出学生的问题;三是放出学生的差异;四是放出学生的创意;五是放出学生的发展; 开放的不同类型: 假开放——大问题的设计,没有重心下移——下沉——差异、困难、障碍!。 半开放——重心下移——放!——收,局部开放,全程开放; 白开放——收,没有利用和反馈! 乱开放——为开放而开放,没目标和指向的开放。 三收三放:一放放什么?一收收什么?二放放什么?收什么?三放放什么?收什么?设计应有梯度的开放和收。 真开放:最理想的开放。 观点六、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要成为反思型教师。方法、思想——方法背后的思想;有思想的方法和有方法的思想;让方法长在活在思想的土壤之中。让你的灵魂跟上来! 从他的报告中,我读懂了什么叫“生命自觉”,首先是对自我的生命自觉。明自我!信念!独特?与众不同?限度?局限?做限度之内的事,超出射程之内的事;其次,是对他人的生命自觉。敏感、尊重和敬畏,主动承担责任——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习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叶澜)。挑战!——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要认真、积极、主动)不比速度比态度,不比基础比发展 . 从他的报告中,我读懂了什么叫和谐。作为一线的老师在上整节课,应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与知识融为一体,与学生心灵交映。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做到人课合一。 从他与学员的问题交流中,我知道如何解读教师的心累:我们这个时代谁不忙?谁不累?怎么累出效率来,价值来,品未来、创造来和智慧来?换种心态,不要总是抱怨和埋怨,对人总是先从好处想,爱教育,爱学生,爱学习,我享受这个过程——以享受的心态从事艰难和繁重的工作!学会享受教学、专业和职业。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就会有智慧,就会有创造。 从他与学员的问题交流中,我知道如何解读“怎么停下脚步,让心灵更上来?”,与生境有关,对所处的生境的自觉,有力的资源和空间,不要以顺应和抱怨代替自主的努力和创造。当代教师应具备:实践积累、阅读积累、写作积累,用它转化它,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
试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预设 |
来源: 《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3期 作者: 李政涛 |
摘 要:无论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设让者、实施者,还是研究者,在策划、思考和实践之前,都存在着某种前提性的预设。预设是一切改革策划的出发点。已有的前提预设包括:对人的理想图景的描绘和培养目标的重新设定、对知识性质的理解和预设、对变革性质的判断等。 关键词: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预设 一、以对人的理想图景的描绘和培养目标的重新设定为前提 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每个时代的教育改革者都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它既是教育改革者的理论前提,也是其实践前提。 以人的图景和形象为前提预设的教育改革者,虽然对人的特征和内涵理解不一,但都认同这样的假设:已有的基础教育视野中的人,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确立新的人的理想目标,并以此作为改革的前提和起点。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旨在培养出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人来。 与以往相比,中国基础教育改革30年,带来的首要变化是凸显教育的生命价值和对人这一教育对象的重新理解,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重要变化。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得研究而言,先后经历了如下四次认识转换与深化。 (一)从“无生命立场”转向“有生命立场” 1997年,针对中国课堂教学中“见物不见人”、见部分的发展而忽视生命的整体发展、见学生不见教师发展的情况,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命,使人的精神生命得到主动发展。“生命”概念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首次出场。2001年,叶澜将“生命立场”进一步具体化,在她看来,离开生命去讨论教育的价值本源,是没有意义的。教育应当对人的生命质量负责:“我们是从把生命看作教育活动的基石,而不只是从对象的角度提出这一命题的。其目的是使教师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 (二)从“生命立场”深化到“具体个人”立场 进入21世纪后,先后出现了人的生存、日常生活、生境、具体个人、生活实践等一系列相关新概念,这是直接针对以往教育中和教育学研究中对个性形成的忽视和抽象讨论的现象,揭示了教育学实践性的具体性、独特性与“具体个人”成长的关系。教育学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和发展的;每一个具体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个体生命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具体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其个人各种生命经历中,通过主观努力、奋斗、反思、学习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创建和实现;离开了对具体个人生命经历的关注,就很难认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体个人是既有惟一性、独特性,又在其中体现着人之普遍性、共通性的个人,是个性与群性具体统一的个人。生命立场视野下的人是“具体的个人”。 (三)从“具体个人”拓展到“主动、健康发展” “具体个人”的进一步展开,还涉及到人在社会生存环境和个体参与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和德性成长问题。关于人与环境互动关系中的主体性问题,叶澜提出了“人的主动、健康发展”这一概念,强调“具体个人”的发展,只能在人与其相关的各种关系和本人参与的各种活动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尤其在当代迅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各种活动中,“惟有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在复杂、多元、多变、具有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生存环境中,实现把握和创造新的确定性的人。让学生学会在不确定性中,通过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把握确定性,是在培养日标中最富有当代价值和个体生命价值的选择”。[3] 关于人与环境互动关系中的德性成长问题,“新基础教育”改革看到当代中国处在向小康社会发展的阶段,学生健康问题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势态和更多的新难题,提出将学生个体的健康,尤其是精神和心理健康以及思想品德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等,作为教育价值的核心内涵之一。 (四)从“主动、健康发展”推进到“培育生命自觉” 时代的发展不断促动教育改革主体重建人的理想图景,随之出现了“培育生命自觉”观念。 “生命自觉”之人,首先是拥有“自我生命自觉的人”。“生命自觉”是人的精神世界能量可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它不仅使人在外部世界沟通、实践中具有主动性,而且对自我的发展具有主动性。 其次,“生命自觉”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对他人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善于换位思考,具备丰富的移情体验,并自觉承担起对他人生命的责任和重荷。这种对他人生命的敬畏、责任和相关体验,是当今时代的心理基础和伦理基础。 再次,“生命自觉”之人,是拥有“对外在生境自觉”的人。能够将自身置于特定的生境中去考量自我生命与所处生境的关系。一个人如果既能够看到生境对自我的限制,也能在生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避免以对生境的顺应或抱怨来替代对生境的主动改造,又能自觉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还应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改变现状和寻找理想发展空间,这样的人就是形成了“生命自觉”之人。 从“具体的个人”到“主动、健康发展”,再到“生命自觉”概念的转化,其意义不仅在于将教育学中的“人的发展”问题转化到教育实践变革的社会时代背景与具体生境之中,对人的图景的认识发展,也促使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需要指出的是,同样以“人的理想图景”作为理论前提,由于不同改革主体对“人”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视角。如将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等问题持续升温都与此预设有关。对于学生的关注视角也会体现出种种差异。如有的主张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一个无可争议的地位;[4]旧有的提出应从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成为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前提;[5]有的则强调要从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出发,因为这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6]但无论哪种视角,都不能离开对人和教育中的人的认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前提性假设。 二、以知识性质的理解与预设为前提 持这一预设的改革者,大都赞成美国教育学家索尔蒂斯的观点:“从根本上说,知识的概念与教育的概念是无法分离的,因而,我们关于知识和认识方面可能存在的许多问题的回答,对我们教育者如何思考与行动将有重大影响”[7]。他们相信,我们如何思考知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改革实践。由此形成的观念是:以知识性质为核心的知识观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便有什么样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育改革观。 (一)知识性质的预设成为教育改革的起点 “什么样的知识最具有教育价值?”基于知识性质的预设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改革,都不得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这一问提。并将答案作为确立教育改革方向和改革目标的前提。19世纪的赫尔巴特将儿童的“多方面兴趣”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基本标准;斯宾塞则将“科学”及“完满生活的形式”作为确定课程类型的两个主要标准;20世纪的实用主义者认为最有教育价值的知识,是能够促使学生经验不断生长和适应环境能力不断提高的知识;要素主义者主张将人类文明的一些“基本要素”作为最有价值的教育知识;当代的批判教育学家强调那些能够唤醒学生解放意识、批判意识和内在力量感的知识,如此等等。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部分改革主体力图以知识性质、价值、功能等多方面的转型为起点,讨论知识转型对于教育改革的首要价值。在他们看来,教育改革应该从打破对知识性质和知识运用的传统预设,树立新的预设开始。例如,传统课程知识具有“绝对合法性”、“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唯一性”、“确定性’等经典预设,与之对应,教育改革后应确立新的前提性预设。其中包括:教育中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课程知识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质疑性以及知识本身的可生成性等等。 (二)当代知识创新或增长的特征成为学生素养的重建起点 从知识性质的预设出发,教育改革者对学生的关注具有了“知识视角”。由此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为课程知识的教育价值之一,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1.知识观更新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当代知识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在、开放、动态的知识本质观;多维、互补的知识价值观;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合作建构的知识获得观。以此为核心和前提,基础教育改革应认真处理好知识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8]上述当代知识观的理论阐释,不仅影响到知识目标的确立、课程的建构和对知识的不确定性的认识,也将直接挑战传统的学生观、师生关系、教学方式以及课程与教学评价方式。 2.知识创新与知识生产者素质的关系 当代知识创新的特征可以归纳概括为:[9] (1)知识的增长方式已经从积累式的增长转变为批判式的增长,丰富的想象、大胆的猜测、合理的假设、理性的反驳和反例的应用已经成为知识增长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知识生产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理性意识以及对于不寻常现象的高度敏感性。 (2)知识的增长不只是分科式的,且出现了综合式增长,新的知识大量来源于跨学科的研究,传统的学科界限趋向模糊。要求知识生产者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学会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一同工作。 (3)知识的增长已经从确定性的增长转变为不确定性的增长。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向进一步的批判开放。在这种背景下,所有的知识生产者都必须放弃本质主义的心态,接受知识的多样性和可错性,培植一种认识论上的宽容和对话意识。 当代知识增长的如上特征,对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了知识视野下的答案。 总之,持知识性质预设说的改革者,将当代知识观的转型和知识性质的重建,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对基础教育学校所教知识性质的判断,体现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10] 三、以对变革性质的判断为预设 任何一种基础教育改革,其目标都内含了对某种变化的期待,即都试图产生某些变化,推动这些变化的发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理论的建设,在明确了社会基础变革的性质和特征之后,首先需要作出些事关变革性质的判断。通过这一判断,建立其社会变革与教育变革的性质意义上的关联性,进而明确基础教育变革的任务。”[11] 上述观点提出了一个为人所忽略的前提预设:若对基础变革性质的判断不清晰不准确,则变革的意义、任务就难以确定,也难产生恰当有效的变革途径和策略。若与近30年的社会变革研究相比,教育变革性质研究的缺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缺失不利于教育变革主体清晰的方向感以及有关变革意义和变革力度、任务和策略的自觉把握,不利于改革的推进和目标的清晰化与实现。 我们认为,将变革性质的判断和认识作为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的前提,对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提出并改变当代中国基础改革的前提性问题,实现“提问方式”的转换 在以往,人们更多地关注“为什么改”、“改什么”,还是“如何改”等与变革目标、内容和方法相关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变革性质”问题的提出,跳出了以往的认识框架,转变了提问方式,具有关键性的“定位”价值,只有将变革的性质判断准确,才能对上述问题作出准确的定位。 2.改变改革主体的思维方式,提升改革自觉 变革主体是否具有对变革性质作出类型判断以及对自身从事的变革进行性质定位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变革能否成功至关重要。自觉认识变革性质类型的丰富性,提升变革主体作出变革性质判断的意识和能力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使变革主体在更为充分、恰当和成熟的水平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自觉的变革主体;在明确自身变革性质的基础上,承担起变革主体的重任,以保证变革的有效推进与成功;在变革的过程中提升变革主体的智慧和能力。 3.提高改革策略和步骤的精确性,避免改革走入误区 变革形态的丰富性向我们揭示了一系列与变革相关的重要形态、因素和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如变革究竟是局部的还是全面的,还是要从局部始逐步走向全面?面对多项变革任务时必须要判断的是,它们之间是相关的还是相对独立的?若判断为“相关”,则还须进一步问,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或什么性质上的相关,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是同一层面上的不同方面的相关,还是不同层面上的相关?是层面相关还是过程相关等等。明确这些对制定变革策略和步骤有直接影响,如若对变革时间长度的判断有大差错,就可能造成效率过低或草率走过场的后果。有关变革动因、范式的正确选择或适时转变,则是变革能否持续进行和逐步深化的重要保证。变革的失败、流产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深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总存在与变革性质判断相关的方面。因此,对变革性质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变革策略和步骤的精确性,有助于变革过程少入误区,逐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3]叶澜.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实践——“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结题报告[A].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陈嘉.基础教育政革与“人”的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5]张群.基础教育改革亟需引起注意的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6]庄西真.论基于“生存能力”培养的基础教育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2001,(8). [7]索尔蒂斯.教育与知识概念[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智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4,(6). [9]石中英.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论思考[J].人民教育,2002,(1). [10]孙振东.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J].教育学报,2006,(2). [1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
李政涛教授谈"有效教学"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 ||
10月24日,赴杭州参加培训活动,聆听了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的讲座,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讲座内容如下,供同行们一起学习。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从“有效教学”谈起 引子: 价值取向 两个例子: 1、两个工人搬砖:一人:工钱?另一人:美丽的大厦? 2、两个年轻人应聘: 老总:你希望得到什么? 应聘者一:薪水?房帖?车贴?话贴?三险? 应聘者二:学习!待遇 服务(等价物) 教师学习: 帆(价值取向)和桨(动力) 教师的有效学习 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l 当我进入现场,我要带好两个东西: 钉子、钩子 钉子——钉住教师的语言流、思想流(信息流) 钩子——钩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 方法、观点、视角、分析框架 眼镜框、眼镜片,就是你的视角 人最怕偏狭、狭隘 人是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看课堂的视角的 衡量是否有效,有一个尺度:离开华师大,你的眼镜变了没有? 如果离开华师大,镜框、镜片、分析框架不一样了,学习就有效了。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理解有效教学的关键字: 实 “五实” 1、扎实——有意义的课——走出课堂,走进课堂是否不一样? 学生走出课堂,他的知识增长、技能提升、情感态度变化、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提升 2、充实——有效率的课——两个意义:面上有效率(好中差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3、丰实——有生成的课 4、平实——常态下的课(不是只能在公开课上上的课),公开课(仿佛偶尔吃的宴会、宴席、大餐)最炼人,家常课(平常的家常饭菜)最养人。 5、真实——有缺憾的课,恰恰说明这样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问题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二)必须理解的关键词 有效? 框架一:三效 1、有效益:目标——达程度? 2、有效果:学生——进步发展? 3、有效率:投入与产出? 框架二:八效 1、全效——面小全体学生——例如:一堂课,一生发言12次,一生发言9次,全班共发言43次,这样的教学面向的是少数明星学生 2、广效——视野宽广——眼界决定境界 3、远效——持续长远——有没有教给学生:方法、能力、习惯 4、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 例如:《船长》一文中的“绅士”一次的理解。 英国媒体为什么赞扬船长?一、以身殉船;二、逃要逃得像一个绅士; 从谈绅士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绅士:1、无论在何种情况,依然保持镇定,从容不迫;2、无论何种情况,仍然履行、承担责任,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承担的责任。船长,很显然是一个绅士。 文中的大副的话,理解为绅士的表现,即为“浅度”解读。 5、强效——兴趣和需要; 案例: 师:(再和班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熟字“射”)同学们,这个字读什么? 生:(齐读)射(shè) 师:(摇头)这字不念(shè) (生惊异—— 让学生爱上汉字和汉语,感受到汉字汉语的魅力和美! 例如: 解读“休息”——一人靠在树上,叫“休”;自己把心放下去,叫“息”。只有把心放下了,才真正的叫休息。 老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 深圳的史丰收成为速算大师的原因: 小时候,数学课,史丰收问:为什么只能从左往右算,不能从右往左算呢? 教师:提得好!你自己可以试一试呀。 6、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 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 ——苏霍姆林斯基 7、速效——简约:目标要简约、方法简约、环节简约、技术简约、语言简约(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8、奇效——化腐朽为神奇 角色 情感 案例: 语文课上,教师范读课文,当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到“爸爸……”,台下“哎”了一声。 教师:读书声情并茂,明天给你5分钟时间,介绍如何这么快进入角色的。(学生晚上备课备到11点。) 李镇西:知识分子---社会担当 视野和思想 前沿的理论和实践? 最大的宫殿是什么?——一生答:故宫;一生答:子宫 如何处理? (三)必须思考的三个问题 1、教什么 如何确定这个内容?哪些可以教?哪些不可以教? 方式之一:对照课程标准 活出课标来! 质疑能力——对应知识点训练! 方式之二:对照学生发展需要 原则一: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 有些课,为什么无效或低效,恰恰是教师把力气花在了学生会的动的地方了。 原则二: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 教什么?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学生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 钱梦龙——《死海不死》 教学起点?——从学生不懂得地方开始 原则三: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例如:《外婆的手纹》——老人的孤寂和悲凉,初一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花太多的时间,学生也很难理解,干脆放了。 2、怎么教? 用什么方法教?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路径: 基于学科特点 基于教学内容——说明文、小说、古诗词 基于学生特点——年段、学生的基础 基于教师特点—— 从名师那里学什么? 名师好似参天大树 一是技巧和方法(花朵和果实) 二是思想、观念(出方法)和精神——于漪: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根) 名师,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三是成长历程 《岁月如歌》于漪 用语言“粘”住学生 语言敏感:学科语言敏感---思维方式、 学生语言敏感: ---儿童诗---大概78首---问题!亮点 教师语言敏感:他人、自我 学习的心态、倾听的姿态:视角、表达---打动?说服?(倾听,一听视角,二听表达;自我) 熊川武---理解教育 美国学生三强:表达 演说 动手 中国学生三强:考试 知识 3、教到什么程度? 基于课标——“新基础教育”成型性 研究丛书 基于学生——年段、基础 基于能级——台阶、层次、 层级 例如:阅读能力(捕捉信息能力、解释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 “学会”三个单词——不准确,能级不清。学会的三个能级——认识、拼写、运用。 1、本节课的知识训练点 2、本节课的能力培养点 3、本节课的方法习得点 教结构(知识内容结构、方法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教学 4、本节课习惯养成点 5、本节课考试关注点(站在复习考试的终端回溯,把考试的终端,用于平时) (四)、必须明确的五个点 面面俱到、十全大补、单刀直入、孤军深入、精确打击!--炸点! 1、知识训练点 2、能力培养点 目标设计:能力目标! 3、方法习得点 教结构(知识内容结构、方法结构) 用结构---长程两段式教学 打破匀速思维(运动),变速运动(思维) 4、习惯养成点 习惯是所有教育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5、考试关注点 二、我的“有效教学”观 许妍娜——局前街小学 浙江的课漂亮没获奖,为什么? 崔峦—— 看好课,不看是否活跃、是否热闹。 看一堂课后,学生变了吗?发展了吗? 浙江老师的课,除了老师非常出色以外,学生也很出彩。在这样的公开课上,学生表现很好,有两种:一是学生本来就好,再现、表演;二是教出来的好:不好到好,本来一种好,这里有了另一种的好!好上加好! 浙江的老师的课,学生本来就好。评委没有看到,学生的好,哪些是这节课教出来的好。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只是滑冰课,滑行而已,没有扎根,没有刨坑。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学生课堂中的任何一个活动都是学习,课的问题在没有把活动变为学习。 语文课的表演:为了内化语言。但是往往有表演没有语文学习。 课感、语感、数感 听课看重两种感觉:推进感!生长感! 让课堂上有生长感,教学设计要想明白三个问题: 一是挑战(点)什么?——准备给学生什么养的挑战? 二是突破(点)什么?——希望本节课突破什么难点和障碍点? 三是提升(点)什么?——如何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一)生长的前提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 2、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教材 什么是学生立场? 一是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 评价一堂课好不好,看一堂课教与学互动生成的质和量 二是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目标 目标制定的依据(课标依据、教材依据、学生依据) 教参姓参不姓我! 其一、需要 其二、缺什么 其三、困难和障碍 其四、差异 (二)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 放什么?时间、权利(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 课堂开放类型化: 假开放——课堂有大问题的设计,没有重心的下移,常常体现在:重心太高或者偏高。例如:交流汇报,仅仅满足于教师与个别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教师喜欢和学生单挑!没有把问题放到学生中、小组中、组际中,这样,很容易个别替代群体。这样的课堂,常常掩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困难和障碍。看起来很流畅。开放,要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障碍。 半开放——有重心的下移,但放下去,没有回收。 白开放——有对资源的回收,例如会将学生讨论中对问题讨论的方法、问题进行回收,分类;但没有充分利用和有效反馈,导致资源的浪费。 乱开放——没有目标和指向的开放。到底放什么?收什么? 真开放——有大问题设计,有重心下移,有资源回收,更有有效地利用与反馈。 2、扎实的生长 (1)扎实在于清晰 学生清晰?内容清晰?目标清晰?环节清晰?教学的指令和要求清晰? 听课者提问:教学中的第 个环节 和第 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例如:如何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 (2)扎实在于细节 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教学细节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有效,一定要分步骤、分阶段的训练: 第一步:同桌合作——一人说,对面人倾听、评价、补充 第二步:小组内部合作交流(明确分工、规则:例如:弱者先说,强者补充) 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我认为、我觉得……制止,改为:我们小组认为) 第四步:组际互动交流(补充、质疑、提问、回答……)——用好组际资源! 细节1:指令和要求(怎么合作 合作什么 要注意什么) 细节2:评价和反馈——指向:小组合作质量 可以展示介绍经验、可以好的小组参与到不会合作的小组中,帮助提高质量 细节3:及时板书,提供学习和讨论的支架(教师要有支架意识,尤其要提供方法的支架) (3)扎实在于生成 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织网) 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滚雪球)——把一个人的亮点成为全班的亮点 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刨坑) 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扭转) (4)扎实在于停顿 教学是停顿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 当学生有两点的时候,停顿,放大,鼓励。 当学生有错误时,停顿,纠正。 当学生有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停顿,解决。 当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停顿,满足需要。 (5)扎实在于运用 不要让学生的积累沉睡在笔记本上! 大量持续的运用,给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 (6)扎实在于写练 孙双金:一堂好的语文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3、优美的生长 知识之美、过程之美、语言之美、仪态之美……生长之美 4、温暖的生长 课堂是一段温暖的旅程 教师首先要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结语: 开放中扎实、优美和温暖的生长课堂 有相应的价值取向,有丰厚的积累 教师要有三大积累: 一是实践积累(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不是看出来的,也不是听出来的,而是自己亲自实践练出来的) 二是阅读积累(窦桂梅《个人阅读史》、阅读习惯) 听课——评议——上重建课 无论多忙,每天坚持阅读1-2个小时——阅读习惯 三是写作积累(案例、随笔、论文,强调写课技能) 教师的五课技能: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议课、写课 李教授送给我们的话: 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 |
李政涛:让课充满生长的气息 | |||
http://www.lylxx.cn:88/u/xuewenzhuo/archives/2011/2893.html |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