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是语言和行为的延伸,网络写作由此而可能。 2、网络写作的第一要义是尊重网络,尊重网络即是尊重它所代表的社会空间。 3、网络写作的第二要义是要尊重他人——包括你的论敌,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4、网络写作的第三要义是要尊重语言,尊重语言才会使你成为真正的写作者。一味耍酷的网络语言,可以成为流行,不过,通常它也只是流行。 5、对于网络写作者来说,赢得尊重,与赢得注目是两回事。一只反复嚎叫的小狗也可以赢得注目,但它永远不会赢得尊重。 6、比网络写作更重要的,是网络阅读。惟有一流的阅读,能产生一流的写作。 7、网络写作不止是在线写作。尽管你可以在线写作任何文字,但是,人类真正重要的、杰出的、成熟的作品,都来自离线写作。深思熟虑和反复修改,仍然是一切写作的真谛。 8、要学会感恩地书写,学会感谢给你启发的人们。要学会诚实写作,杜绝抄袭的最好方法是:诚实地注引他人的资料和观点。 9、网络只是媒介,它是装盛信息和意见的容器。没有内容,网络就什么都不是。不写作有用的内容,网络的写作者也就什么都不是;同理,不使用网络上有用的内容,网络的漫游者也什么都不是。 10、从来就没有什么网络作家——只有使用网络的作家,和使用网络的非作家。作家的名望只基于写作本身。 11、个性写作比比皆是,规范写作也不足为奇,真正困难的是它们的统一。 12、互联网是发言者的天堂,但是,沉默的旁观,也同样使人受益。因为,最好的思考者都是冷静的。 13、不要对一切来自网络的信息都信以为真。网络上的虚假和欺骗比现实中更多,因为在互联网上弄虚作假的成本更小。网络上的偏见和缪见更多,因为奇谈怪论在互联网上的流传更广。 14、进一步的,不要对网络语言过分信以为真——尽管,在未来某个成熟的网络时代,网络可能是极其真实的。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间接符号,语言是现实的影子;而当语言来自更为表象化的网络媒介时,你所看到的,通常只是影子的影子。 15、在现实中忧郁和孤僻的人们,有可能在网络写作上分外活跃,对于他们来说,网络生活是一种对人际交流缺陷的弥补;但是,这种弥补有时是饮鸩止渴。应该切实的改善性格、人格和人生处境,而不能完全依赖虚幻之境。失之于现实的,仍然应该补之于现实。 16、聊天室里的写作是人际交流,它通常不是文本的写作;BBS的写作是讨论,它通常是写作前的准备;博客可以是写作,但是,写给自己的博客,与写给大众的博客,不是同一种写作。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网络出版或发表,应该具备以下五个要素:作者具有可识别的真实身份;来自严肃而负责任的写作;不违背法律及伦理;言之有物;刊登于有公信力的网络媒体。 17、网络写作的责任,等同于大众媒体。虚拟的言行,一样会有可能触犯现实的刑律。网络没有秘密可言,要学会保护你笔下的当事人,包括保护你自己。思想无疆界,写作有准绳。 18、网络写作不仅是文字,未来的网络写作者,有可能是以视频、音频全副武装起来的人;即使如此,在任何时候,你仍然应该苦心修炼语言文字的技能。 19、网络写作不仅是汉语,未来,众多网络写作者会精通外语;即使如此,你仍然应该葆有对汉语写作的热爱和忠诚。因为,不只是悠久、独特、有力,而且,汉语的确是美好的。 20、不管你如何依赖网络写作,都不可放弃对纸面书写的练习。纸面书写更加严整和郑重。纸面书写更加独立和安静。纸面书写饱含着对汉字的深沉体认,它所传承的不仅是书法,而且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纸面书写更加接近写作的本质。 21、学会适量的写作。写作很多的人,未必是作家;当然,写作很少的人,也很难成为作家。不管写作多少,每一次写作都应该全力以赴。 22、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即使你不是作家,你仍然可以做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写作者。 23、最后,我要总结并陈述以上戒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比网络更重要的,是现实;比写作更重要的,是人生。 |
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下半场” ●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学会在舆论面前表达教育心声,学会与社会沟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在社会面前,争取社会对教育的理解与支持。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方式需要创新,基本思想是不仅为了学科建设表述教育科研成果,还要开拓面向大众的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方式。 ■蒋建华 各种各样的球类比赛,往往分上半场和下半场。有些球队开局不错,上半场打得很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下半场没有组织好,或者没有发挥好,结果球队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借用球类比赛上下半场的划分,我们也可以将教育科研工作区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文献综述、选题、申报、研究和结题,均可以称之为教育科研工作的上半场,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宣传、推广等工作,均可以称之为教育科研工作的下半场。教育科研课题在重视上半场的同时,还需要重视下半场的工作,这样教育科研工作才算完整,也才可能真正有价值。这既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科研社会价值的需要,还是提高教育舆论科技含量的迫切要求。 做好教育科研的下半场工作,需要深刻领会每一项教育科研成果的核心。社会极为关注教育工作,这种关注既可以成为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有可能干扰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教育特别是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学会在舆论面前表达教育心声,学会与社会沟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在社会面前,争取社会对教育的理解与支持。这需要探索科学适用、符合大众需要和习惯的表述手段,从而达到让科学引导教育、让教育引导社会、让学校引导家庭,实现“让社会舆论成为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的目标。 现在教育舆论问题非常重要,可是在教育宣传过程中,简单地宣传成绩已经很难达到目标,必须直面教育热点、难点、敏感和盲点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应该体现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这些都需要提高教育宣传的科技含量,现在常规的表述方式单一,特别是受学术论文国家标准的规范,作为社会科学的教育科学很难适应这样的需求。 我国教育实践中蕴藏有丰富的教育思想,然而长期以来有些人误认为基层教师、校长研究水平低,没有多少成果,以至于有些人发出了中小学教师是否需要从事教育科研的疑问。其实,不是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水平低,而是用习惯性的“学院”标准去审视他们,因为他们的很多思想是难以概念化的,这样他们丰富的思想就被忽略了。事实上,每一个校长能够在他那个局部领域脱颖而出,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只是我们缺乏新的表述手段去承认他们而已。 为什么我们常常从国外去引进教育理论,却暗示我们这里没有。在要造就一批杰出教育家的今天,笔者想说,不是我们没有,而是我们的教育基本理论中还没来得及解决这一类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问题。 这几年,对国外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介绍很多,有些人言必称西方,看不到中国教育的成就,看不到中国教育工作者对改革教育、发展教育、提升教育所作出的努力,常常发出中国教育落后、教育理论落后的声音,其实是因为我们用“学院”的标准去对待,用“学院”的术语去表述鲜活的教育实践经验、表述教育实践中的科研成果,因此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没能凸显出来。 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多年的发展,教育理论成果非常丰富,然而教育理论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是对教育科研成果的极大浪费。而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表述上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按照自然科学的方式进行规范,以为通过数学推导就能够得出对教育的理解,致使有相当一部分成果晦涩难懂,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需要引进新的表述理念和操作手段进行改造。 教育理论要发展,必须实现教育理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流。然而,现在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教育研究成果进入核心期刊,然后进入图书馆,在图书馆里“睡大觉”,过几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教育科研成果仅仅成为“子孙后代”引用的文献。为了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打好教育科研的下半场,实现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方式的创新。基本思想就是不仅为了学科建设表述教育科研成果,还要开拓面向大众的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方式。 多年来,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理论是有需求的,然而,现有的教育理论表述方式晦涩难懂,削弱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其实,在教育行业工作,很多人与我有同感,教育事业的科技含量需要提高,教育科学需要在全社会普及,当然首先需要在教育界普及。这些,均需要创新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方式,打好教育科研工作的下半场。(作者为中国教育报刊社新闻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17日第2版 |
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四种群众语言 | |||
[ 作者:胡德贵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