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9 11:25
标题: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网络转载,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满堂红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以此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奠基工程。鉴于我国64%以上的是农村人口,1.6亿农村中小学生(全国目前有2.2亿中小学生),且农村学校分布点多面广的特殊情况,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时期,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矛盾很多,改革和发展遇到了许多障碍。因此,多维度审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特征,进一步了解其发展的困境,并积极应对,这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新世纪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及发展困境
  (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效益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教师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学内容缺乏特色,加上地区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致使我国农村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这一境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教育观念陈旧,同时与我们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没有把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有关。具体表现在:其一,地方政府和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而教育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潜在的、非显性的,所以把农村基础教育搁置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再者,教师与家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认识也比较模糊,把“离农”、“厌农”作为学生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在这种取向的影响下,学校偏离了国家确立的“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上来”的方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热爱农村,也缺乏建设农村的责任、*****和真正本领。正由于我国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没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引,教育教学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导致农村许多学生徘徊在辍学的边缘,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加之家长对基础教育的期望逐渐降低,从而使农村基础教育缺乏改革和发展的动力,甚至进入“高原期”。
  (二)学校分布点多面广,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这就决定我国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偏小,影响了办学效率,也影响了区域内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其次,由于受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再加上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近年来农村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差距更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区域发展失衡,终将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由此进一步扩大区域与区域之间教育资源、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的差距。
  (三)基础薄弱,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物力资源极度匮乏的境况。全国农村仅有一半左右的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建立了实验室,而且绝大多数实验室仪器配备尚不完善,利用率极低。农村校舍整体水平不高,边远山区更是破败不堪,危房大量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财政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年人均财政投入的公用经费仅为28元,其中低于20元的县约有30%,一分钱也没有的县约有10%。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在1997~2000年间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投入虽有所增加,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但地方政府不透明的“漏斗式”的划拨管道,使农村一部分县市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与预期值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有的中小学连正常的教学工作都难以运转。加上国家实行费改税、取消教育附加费、推行“一费制”等政策,真正落实到位的农村教育经费进一步减少,更加加剧了农村教育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困境。
  (四)教育管理僵化,办学模式单一
  我国教育管理主要是采取集权制,长期管得过多,统得较死,使学校自主性的发挥受到了限制,这也严重束缚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长期的僵化管理,使农村中小学形成了被动接受上级指示的惯性思维,缺乏根据本地本校具体情况来解决问题、管理学校的自主精神和内在动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滞后,学校领导绝大多数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上级指任委派的,因而形成了唯上、盲目服从、不敢改革、缺乏进取的惰性。另一方面,许多中小学教师对领导的非科学化管理有抵触情绪,造成了学校内耗。在这种僵化的管理下,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单一,不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五)教师素质不高,校园文化匮乏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低,年龄老化,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缺乏更新,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加之优秀教师大量外流,使本就师资薄弱的农村基础教育更加雪上加霜。再者,由于学校分散,交通不便,经费短缺,农村中小学教师极少参与教育培训,以致于面临突如其来的新课改而不知所措,陷入困境。此外,由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教师难以把学校长期积淀的校园文化加以集中、积累和系统化而传授给学生,更不用谈校园文化的创造和再生了。
  (六)留守儿童增多,教师不堪负荷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且需要委托亲人或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据统计,200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1.139亿,比2002年增加了8.8%,即增加了3100万流动人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涌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数量还会持续上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还将呈上升趋势。由于留守儿童学习缺少监督,生活缺乏亲情抚慰,成长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他们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终将会或多或少地转嫁给学校,使农村教师不堪重负。据笔者得知,有相当多的留守儿童,由于委托监管人监管不力、缺乏家庭教育、教师工作繁重无暇顾及和自身自制力欠佳等原因,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
  (七)农村经济落后,儿童失学增多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贫富过于悬殊。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较多,据统计,截止2002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800多万人。由于-家庭贫困,许多贫困学生升学抱负被弱化,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儿童失学增多,严重妨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八)改革动力不足,激励机制缺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基础教育依然是以计划为主、政府包办为主的模式,农村基础教育所推行的还是传统的运行机制,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农村许多中小学还没有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农村教师安于现状,他们大多把教育改革看成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待遇偏低,优秀教师留不住,外面的教师不愿来。在编奇缺的农村中小学,推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困难重重。这样的状况,极度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对中国今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消极影响将是深重甚至是灾难性的。
  二、解决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农村建设要靠留得住的农村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还要靠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应该多维审视分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采取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农村基础教育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协调、健康、稳定的发展。从宏观上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全新的发展观;2005年3月召开的“两会”,再次强调了协调统筹、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转变农村落后的教育观念和促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没有科学的观念也就没有科学的行动。政府和教育行政官员要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维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件大事来抓。其次,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也要树立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原来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全面推行和实践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再次,学生和家长也应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从“功利性”转向“教育性”上来,从工具理性提升到价值理性的高度,逐渐转变农村几千年传统农业文明所形成的读书就是为了“离农”、“升学”、“升官发财”的陈腐落后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确立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的正确思想。
  (二)均衡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农村之间,其教育发展水平、普及程度、办学条件、教育投入、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对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公平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而教育的不公平会影响到人今后的就业不公平甚至一辈子的不公平,会引发整个社会的不公平乃至危机。农村基础教育要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实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学校的扶持,以均衡发展来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政府也要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重点学校,使各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公平地享用国家拨付的教育资源。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还必须正确处理好扶持薄弱学校和贫困地区教育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缩小差距与分类指导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确保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协调、均衡地发展。
  (三)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虽然我国逐步提高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但相对于一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农业大国来说,还远远不足。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还未到4%,远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5.1%,而且低水平教育投入在配置上也极度不合理。2002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人口总数64%以上的农村地区只获得其中的23%。为了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首先政府应竭尽全力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这就要求增加各级财政教育投入,研究制订农村中小学生公用经费基本标准,规定政府教育投入必须保证其基本生均公用经费,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教育农民办”向“农村教育政府办”的根本转变。其次,拓宽融资渠道,调动多方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或捐资办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体制。其三,科学规划、合理使用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杜绝浪费和重复建设。
  (四)政府科学决策,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要在教育上体现科学发展观,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国家在教育政策上必须从以高等教育发展为重心逐步转变为以基础教育发展为重心。尤其要在政策上对农村基础教育给予倾斜,以此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健全教育制度,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将科层制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升管理效益。二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要在对农村教师按时足额发放国家政策规定的工资待遇的前提下,再适当给予农村教师补贴,以减少农村教师的非正常流动;在努力改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农村任教与支教的力度,建立农村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交流合作制度;制订农村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帮助农村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更新知识结构。三是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教。四是建立贫困生档案,除认真落实中央“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外,还应采取师生捐款、社会捐款等多种形式给予贫困生教育救助。五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形成教育合力。
  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会促进另一个问题的化解。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因地制宜,消解农村基础教育现存的问题,使其持续、健康、全面、均衡地发展。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462362&extra=&highlight=%C5%A9%B4%E5&page=1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