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江海之花绽放西部高原——江苏南通西部支教巡礼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9 14:53
标题: 江海之花绽放西部高原——江苏南通西部支教巡礼
江海之花绽放西部高原——江苏南通西部支教巡礼




2007-11-05  来源: 文汇报  


  从世界屋脊到江海之滨,一条教育的天路把他们连接起来。
  在有着“江海门户”之称的南通,11月4日迎来了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十周年校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亲自到学校视察,当看到学校里窗明几净,学生们在操场上欢快地跳着集体舞,他动情地说:“开办内地西藏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政治工程。”
  南通一直把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十多年来,南通市先后派出1000多名优秀教师,仅教育部门就先后向西部捐赠300多万元、近千套电脑和价值约10万元的书籍,建成近20所希望小学,支教的足迹遍布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
  “把孩子交给你,我放心”
  施乃平在西藏是个出名的人物,不仅因为他援藏工作11年,更因为他受命创建的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在西藏名闻遐迩。每年西藏班开学前,都有许多藏族学生的家长翻山越岭带着孩子来到拉萨,央求施老师收下孩子。
  为了办好学校,南通市政府拿出了市中心的地块。为了节省经费,施乃平带领学校全体共产党员,除杂草、清瓦砾、挥汗如雨;为了争取支持,他四处争取、八方化缘、满嘴燎泡。十年里,市财政为西藏民族中学拨出2400万元用于办学。
  “白天是老师,下课是保姆,晚上是保安,孩子生病了他们是父母”,是施乃平等西藏民中老师的真实写照。600多名在校学生,施乃平几乎能全部叫出名字,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前几年,西藏班上的一个孩子患上新中国绝迹的顽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医院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施乃平仍不放弃希望,每天晚上都守着孩子,给他炖鸡汤。他更在上海、北京等医院来回奔波,终于请来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把孩子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10年里,共有39名藏族学生患阑尾炎开刀,全部康复。
  “把孩子交给你,我放心。”藏族孩子的家长从西藏赶来,为施乃平献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
  愧对家庭,却无愧学生
  云南省宁蒗县是南通市较早开展支教的结对点之一,这个原本教育在地区垫底的县,硬是靠着南通支教老师的骨气和爱心,一跃成为教育先进县。这其中,又有多少老师的动人故事。
  1990年,和景宝明同去宁蒗支教的妻子丁林秀突然病倒,诊断结果明白无误:食道癌,晚期。县教育局决定让景宝明陪丁林秀回江苏老家看病,临行前,宁海中学的教室里响起呜咽声,门前自发排起了近千人的队伍,为景老师一家送行。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景宝明又回来了,他实在放不下宁蒗的孩子们,丁林秀对丈夫的支教活动也很支持。夫妻俩约定过年再见,谁知这一别竟是天人永隔。
  妻子去世后,景宝明毅然提出继续留在宁蒗支教,仿佛要尽妻子未尽的心愿,他全身心都扑在了工作上,这一干就是十年。当地人都说景宝明有点石成金的功夫,都说再差的班级、再差的学生,交给景宝明,不出一年,必见成效。
  宁蒗人记得:孩子们得了疥疮,郑建华、孙亚琴两位老师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为每一个孩子涂上硫磺软膏。
  宁蒗人更不会忘记:朱朝书老师年迈的父亲带着寿衣不远千里前来看望自己的儿子,结果在宁蒗辞世。
  让山里娃进城务工
  读过书的孩子回到家乡,又会过上种地放羊的日子。近年来,南通市在多年西部支教的基础上,创新思路,积极向职业教育拓展。
  南通市国税一分局自发资助西部教育12年,共捐出15多万元,资助286名贫困学生,为106名毕业生搭桥走上了就业岗位。多年来受国税一分局分局长耿佩林资助的车小花,高中毕业后就业无门,无奈之下给耿佩林写了一封信。耿佩林给车小花在南通市找到了工作。
  海安县与宁蒗县、如东县与会宁县先后签订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合作协议,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劳务合作。海安县有关部门将海安劳动力需求信息、劳动环境、工资待遇等资料定期告知对方,由对方组织推荐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到海安培训并安排就业。会宁县每年选送初中毕业生到如东县接受职业学历教育或短期职业培训,学生学业结束后由如东县推荐安排就业。从基础教育到多方合作,南通西部支教事业开拓了新的天地。(记者郑蔚  见习记者沈湫莎)

  采访手记
  南通的西部支教工作为什么卓有成效?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说,这离不开南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是南通人,他就提出过“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父实业、母教育”的教育观,在南通创办了我国第一座女子师范学校、盲哑学校、纺织专门学校。南通人不仅重视教育,而且勇于在教育上创新。今天,西部支教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南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为人先,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大胆创新,分类指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教发展模式。
  爱心和责任感、使命感是教育的一对翅膀,西部支教尤其如此。南通人支教几十年,十年前南通的地方财政收入也十分有限,他们是省吃俭用来支教。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有一届一届政府的不懈接力,还有层出不穷的“凡人善举”,这些普普通通的南通人自发地投身西部支教,凸显了南通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体效应。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