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摘要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9 16:05
标题:
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摘要
原文地址:
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摘要)
作者:
中年教师
途径一:阅读,为教育生命加温
一些老师会觉得,我们每天要上课、阅卷、改作业、写教案,还要应付学校的一些事情,管好孩子、老人,我们真的很不容易,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然而,在被调查的
30
位
“
成长力教
师
”
中,我们发现,他们每年的阅读量在
100
本左右的有
3
人,
50
本左右的有
5
人,
30
本左右的有
6
人,
20
本左右的有
12
人,
10
本左右的有
4
人。那么,教师到底应该读哪些书籍呢?不同的专家会开出不同的书单。在这里,结合对
“
成长力教师
”“
从教至今,对您影响比较最大的两本著作
”
的问卷调查,我们把他们读的书籍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教育理论书籍,
90%
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特别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很多教师专业阅读的开始。另外,《陶行知教育名篇》《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也颇受教师的喜爱。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素养。第二类是与学科密切相关的书籍或者期刊,比如说《听余映潮讲课》《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等等。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
30%
的教师是从读学科教学专业类的书籍开始的。他们在学科教学方面达到了一定高度以后,才开始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第三类是中外名著,如《论语》《窗边的小豆豆》等,这一类的书籍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不同视角。此外,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网络开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渐渐地开始成为我们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的、能够与人的思维同步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在
“
成长力教师
”
中,
85%
的教师拥有自己的教育博客。这些教师通过开设博客、注册一些教育类的网站与同行们交流。著名教育专
家徐
锡良教授说:
“
现在从不上网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
从
“
成长力教师
”
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络的确是一个引领教师成长的好地方。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通过
QQ
、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直接与大师名家对话、与优秀教师交流,甚至能够够寻找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最智慧的头脑进行交流。但是,网络再美,也只是一个工具。当你有了成长的欲望,想不断超越自己的时候,相信任何阻力都阻挡不了你成长的脚步。
途径二:专业写作,
“
仅此而已
”
专业写作,表面看来,只是教师随时随地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其实是教师在书写自己的职业和生命传奇。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也认为,专业写作可以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优化的路径。
“
成长力教师
”
的成长路径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
“
成长力教师
”
的调查问卷中,谈到是否有专业写作的习惯,
30
位教师没有一位教师说没有。根据调查显示,他们每年的写作量在
20
万字以上的有
6
人,
10
万
~15
万字的有
12
人,
10
万字以下的有
12
人;他们中有
28
位的教师每年都会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虽然每个人发表的篇数不同,但是他们已将公开发表作为了自己的一种追求。就像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所说的那样:
“
教师是否能够
‘
公开发表
’
自己的声音,已经成为影响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够走多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
由此可见,专业写作,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另外,在
“
成长力教师
”
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专业写作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是
“
专业性
”
,即它是
“
面向教育事实本身
”
的写作,应该把它看做是自己教育生涯的一部分,整个过程应该是写作磨砺、专业发展、教育生命对话的过程。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热衷于文学创作,而对专业写作并无多大兴趣。其实,二者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学创作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加强个人修养,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正如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所言:
“
文学著作和创作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说没有意义,但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或诗人未必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这也是事实。所以,我们更提倡
‘
面向教育事实本身
’
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志、观察日志和行动研究日志,通过这些日志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
”
而叙事研究不同于文学意义上的讲故事,它的目的在于接近教育时空里发生的各种
“
真相
”
。所以,
“
讲故事
”
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教师要努力实现一次跨越,实现从
“
现场文本
”
到
“
研究文本
”
的转变,努力从自己所关注的事件和经验中解读出内在的学术和理论意义。很多名师正是跨出了这一步,才踏上了
“
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
。第二是
“
日常性
”
,即教师把写作当做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那些为了应付检查才去写总结和论文。作为一线教师,可以说每天都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而且又非常生动、珍贵的特有的实践和感受。拿起笔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是却能促使写作者慢慢地摒弃外在的浮华和自己内心的浮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正是
30
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教育日记,才使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为
“
活的教育学
”“
教育百科全书
”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
“
每一位教师都要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写作,都请您拿起您手中的笔来吧!不管语言是否华美,不管结构是否严谨,只要您能够坚持写下去,你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途径三:教科研,通往职业幸福之路
“
教师成为研究者
”“
教师专业化
”“
做研究型教师
”……
这些口号而今都已深入人心。正是在这些理念和精神的引领下,教育行业被赋予了研究的品质,
“
教育
”
与
“
研究
”
,构成了教师生涯的完整意义。
教师的教育研究要回归本原
——
教师的研究是日常教育教学背景下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是融研究、学习与工作为一体的探索性实践。在这个基础上,
“
教师人人搞科研
”
才有可能,才有意义。其实,对一线教师而言,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好方法,不是搞那些追风的所谓
“
课题
”——“
创新教育
”
的风来了,就研究创新教育,
“
研究性学习
”
的风来了,就搞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而是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型研究,或者说,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完成每一天平凡的教育琐事,这就是最好的研究。不要以为这样的研究档次低,苏霍姆斯基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省察与反思,最终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大家。从魏书生到李镇西,专家也好,名师也罢,回顾他们的成长,无一例外,教育科研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这里所说的教育科研,既不同于课程专家的学术研究,也不同于实验室里的测验量和计算,它更多的是源于教育实践的一种反思和行动。很多
“
成长力教师
”
也正是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要实现个人专业成长的突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到一个专业成长的着力点,即研究的课题,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每个老师有不同的专业发展的着力点,不管着力点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真正去钻研,才能让自己不至于沦为一个
“
简单的劳动力
”
和教书匠。
途径四:制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点火器
在
“
成长力教师
”
的调查问卷中,谈到
“
您觉得目前自身的专业成长最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支持
”
时,
98%
的教师都提到
“
引领
”
两个字,有的谈到的是学校的引领,有的谈到的是专家的引领,还有谈到同伴的引领和帮助。现如今,引领的缺失或许是我们急需面对的一个大问题。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是不是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看成了教师
“
个人的私事
”
?一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要教师
“
多读书
”“
多写教学反思
”
,比较重视的做法就是
“
传帮带
”“
压担子
”
,而没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真正强有力的、持续不断的、有针对性的
“
引领
”
。还记得一位教师谈及专业成长时说,他多次在博客上提到
“
孤独
”
两字,这种孤独的心境很多青年教师都感同身受。一方面,教师专业成长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在成长过程中,实践智慧的形成和思想的演变必须经由一段艰难的修炼和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有追求的老师都会体会到一种孤独。另一方面,一些学校
“
分数至上
”“
教学成绩至上
”
的理念,让这些成长中的教师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面前徘徊起来,时间长了,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另外,城乡之间教育资金、教学设施的差异以及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视程度,也会导致这些孤独心境的不断涌现。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自主发展,但是专业引领更不可或缺,它就像一个点火器,有了它,教师专业会发展得更快、更系统。
在学校中,校长扮演着重要的教师发展引领角色,他能让教师走上专注教学之路,对自己的教育人生充满期待。在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引领上,教研部门则责无旁贷。但愿这个问题能引起学校校长、教研部门的关注,真正承担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责任,把自己的学校、自己的教研区域也打造成名师成长的
“
基地
”
。
途径五:
“
磨课
”
,每一节课都用一生来准备
在
“
成长力教师
”
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有
40%
的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是从磨课开始的。现如今,关于公开课、优质课评选的利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其实,公开课、优质课本身并没有问题,
“
磨课
”
本身也没有问题,关键是着力点有没有找对:是单纯为了获奖而磨课,还是为了提升教学艺术而磨课。这是问题的关键。很多名师真正为众人所知,就是通过某一节公开课开始的。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思想的冲击的话,那么,这不仅是教师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课堂是最能体现教师生命价值的地方。对教师来说,打磨课堂,就是打磨自己的教育人生。
途径六:职业规划,做最好的自己
当我们找寻到了成长的途径,有了成长的意愿的时候,就应该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沿着适合自己的路径,通向一个
“
最好的自己
”
。
如何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说:
“
你可以先想好
70
岁你想干什么,达到什么
程度,身边会有什么人
……
当这些明确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你
50
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再推想
40
岁、
30
岁以至于今天。
”
教师要成为一个
“
自我实现的人
”
,就要学会
“
终点思考
”
,要有成名成家的梦,制订一个
“
个人成长方案
”
,并按照这个方案执著前行。德国诗人胡腾有一句诗:
“
心灵觉醒了,活着便是件快乐的事。
”
我们可以这样说:
“
教师的成长意识觉醒了,教书育人便是件快乐的事。
”
因为,只有个人成长意识觉醒了,才会有教育理念的重新启蒙,所有上面这些外在路径的终端,才会指向专业发展的根本
——
教师的内隐理论和个人的教育哲学:以研究的心态做教师,不满足于一般的
“
授课
”
,在自己的心中对于什么是有灵魂的教育、什么教育能指向一个更好的或更幸福的未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当然,这些路径的背后,还有柴米油盐的困扰、名利浮躁的缰绊、惰性心理的作祟等等,也因有了这些,成长便充满了挑战,成长的过程更难以复制。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李镇西你是学不会的。我们成为不了李镇西,但当我们窥探到了成长的途径,请怀着一种虔诚的教育情怀,在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中历练、坚守,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