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研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型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9 17:21
标题:
教研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型
原文地址:
教研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型
作者:
中年教师
教研即教学研究。但是,教师的教研和教研员的教研还应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教研员不但要研究教学,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研究。什么意思呢?教学研究是研究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这一点和教师们是一样的。教研员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研究教师教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来指导教师们“如何研究教、如何研究学”。具体地讲,我认为我们的教研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型:
一、从学科教学研究向学科课程研究转变。
教师们始终不能从“知识本位”的学科教学中走出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们的“课程意识”不强。虽然这是长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但是与我们的教研引领不当也有很大关系。我们的教研指导一直是处在“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讲解知识”等等问题上,至于这节教学材料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很少去研究,所以,教师们大都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育人”价值,他们心目中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听到的一节课,课题是:幂的乘方。
一个是我上过的一节课:课题是:圆内接四边形。
学科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依据这门课程在培养人方面应发挥的作用,而学科教材内容只是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教材所列举的知识点也只是实现这种目标的很小的一部分,并且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一些学生学习,我们不能因此而断定这样的学生“不是学习的料”,正如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讲的: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些内容可有可无、有些内容可深可浅、有些内容可以整合。(魏书生教语文)
二、从教学技巧的研究向教学能力的研究转变。
在教研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教学导入应该如何如何、课堂提问应该怎样怎样、学生组织应该注意什么等等这样的意见或建议,这样的教研主要是从教学技巧方面开展研究和指导,常常会出现:你今天说了,他明天去按你说的去做,总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的甚至还起到相反的作用。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和指导。我认为,当一个教师他的思维习惯、心智模式、学科素养等方面还不具备相应要求的情况下,只有教学技巧的指导是没有用的。作为专门研究教学工作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科教师的研究,要非常清楚学科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并通过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引导教师们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学科教学能力。
比如:语文学科的教师,阅读能力、阅读量、阅读些什么;表达能力、语言的架构能力;语感、朗读能力。等等。一个连自己都不能把春天的景色表达出来的语文教师,他的学生是不可能把语文学好的。同样,一个厌恶阅读的语文教师,他的学生也不可能喜欢阅读。一个教师只有他知道了怎样学习,才能知道怎样教学生学习。
对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不会认同,认为这不是我们的事情,或者认为我们现在无法解决。但是,我认为,一方面我们的指导和服务不走上这条道路,我们的教研工作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从长计议,让我们的工作拥有未来的意义。
三、从零散问题的研究向系列主题的研究转变。
我曾多次讲过,目前我们的教研工作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试教研、二是应急教研、三是零散教研。
应试教研,就是从考点出发来研究教学,这从本质上讲不是教研,而是投其所好,投机取巧,希望走捷径。
应急教研,一方面指的是应对自上而下的教研活动而开展的教研,大多是各类竞赛和评选;另一方面指的是教师为了职称或考核的需要而应急式地参与教研活动。
零散教研,就是我们的教研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有时临时想起了一个问题,觉得有必要,才去研究一下;或者是有教师提到了某个问题,于是很被动地去建议一下。
这三个问题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的个性问题。这里,我提出来,只是给大家一个建议。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开展有主题”的教研,我认为还应该加上“系列”一词。需要我们结合学科特点统筹谋划学科教研主题。比如:教学主要环节的系列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系列研究,这样长时间坚持下去,研究成果就自然形成了。
四、从关注个体研究向面向全体研究的转变
教研员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培养几个优质课教师,而是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