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教后悔一辈子--上海大学生服务西部侧记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2/06 解放日报 | |
“不支教,我会后悔一辈子。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支教只有一两年时间,但是对西部的孩子来说,持续的支教将影响他们的终身。”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杨洁的这番话道出了上海高校支教大学生的共同心声。这些志愿赴西部支教的大学生们,组成了一座座“知识+能力+人格”的交流之桥。 上海老师最“温柔” 在西部山区,志愿者们发现,当地不少老师认为要有好的班风,就得对捣蛋的学生进行体罚。同时,不少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教育方法不当等原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缺乏自信、情绪低落、厌学等,急需纠正。 了解到这些,支教团一方面积极认真完成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在教学方式、学生思想教育、教师培训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成立“学习小组”和“团结互助小组”;组织足球赛、野炊;开主题班会、辩论赛;开设英语角,为同学播出《疯狂英语》等音像读物;第一次开设《生理卫生》课……志愿者们的一举一动得到当地师生的肯定。 教孩子们“别害羞” “我的目光渐渐不再只追随变幻的云,紫色的山,满天的繁星,我发现,我的学生走进了我的世界,并成为我世界的主题。”复旦大学支教团成员宋瑞秋支教的目的地是宁夏西吉的王民中学。这是一所坐落于山坳的乡办中学,教室和师生宿舍只是三排抬头见草的泥土房,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操场是孩子们活动娱乐的唯一场所…… “他们都有一双活灵活现的眼睛,睫毛长得让我忍不住嫉妒,正当风华正茂。可是,他们的眼神充满黯淡。”宋瑞秋在支教日记中写道,“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我看到的是低垂的脸颊。于是,我合上备课本,决定先教大家‘Don’t be shy!(别害羞)’。 让我兴奋的是,第二天的课上,就有数只小手举起来要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变的很快,参与课堂讨论,从羞涩到自然。我希望自己即使当不了日光灯、白炽灯,也能成为一个手电筒或者一根蜡烛,照亮他们的眼睛。” 复旦的支教志愿者中流行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在“西海固”支教,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西吉与上海的关系日益稳固。 本报记者 褚宁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