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个西部校长的心声(一) | ||
作者:admin 2008-8-25 http://www.westsa.org/jydt/dt/200808/39.html | ||
时间:2007年1月14日 地点:北京市颐和园路1号北大资源宾馆1308室乌有之乡书店 主办:《市民》杂志北京编辑中心,乌有之乡书店 主持人:黎光寿,《市民》杂志驻北京记者,“第九世界”发起人 演讲嘉宾: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全体学校校长、教站负责人 特别鸣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雷、《明报》驻京记者阮纪宏、惠黎基金会项目官员胡晶于本次活动主持人黎光寿一起分担了本次教师在北大学生食堂“家园”408元午餐的费用。 黎光寿: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到乌有之乡,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活动。 对于教育,我们很多人都非常关注,社会各界人士还发起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活动,但是教育的路该怎么走,却一直都众说纷纭。六十年前,陶行知老先生说:“中国的教育走错了路,他叫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他叫人住房不种树……”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来自贵州省月亮山区的13名小学校长和4名乡教育辅导站的干部,我们希望他们给我们带来一些真实的东西。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前几年起,就在西部贫困地区做了“两免一补”,免去了学生的书本费,杂费,补助住校生的住宿费,2007年,国务院又宣布西部地区学杂费全免。中央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工作效果后来怎么样?基层是因为这些政策变得更好呢?还是另有隐情?我们的许多机构做过很多调查,但很遗憾的是,许多调查都是单向度的,并不能全面反映这些状况。正好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的这么多老师到北京来,我们就请他们来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叫黎光寿,是《市民》杂志驻北京的记者,也是“第九世界”的发起人,经常在乌有之乡活动。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到现场的各位老师。首先介绍我身边的朋友,他是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教育辅导站站长梁金生。 以下是各个学校的老师: 廖 胜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尧等小学校长 孟凡岗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滚玉小学校长 卢大锦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洞小学、大洞复新小学校长 王金贵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敖里小学校长 梁顺福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令里小学校长 欧长林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高加小学校长 卢胜忠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宰略小学校长 钟成权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两料小学校长 石全忠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龙江小学校长 孟繁荣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中心小学校长 杨正忠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小学校长 滚 炜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敖里小学教师 滚志灵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乌纽小学校长 吴德刚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教育辅导站 刘忠银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归林小学校长 现在,请梁站长对雍里乡教育基本的概括给大家讲一下,有请!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教育辅导站站长梁金生: 尊敬的黎光寿记者,尊敬的各位朋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乡里的基本教育情况,讲不好请大家原谅! 我们是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座落在从江县的南部,人口有16000人,主要居住者有苗、侗、瑶。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乡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国家实施“普九”工程之后,中小学入学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小学入学率达到了99.4%,中学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7%。小学在校生2237人,初中在校生836人。其中有校点14所,其中中学一所,初级中学一所,小学13所,其中还有两个教学点。有小学教师88人,中学教师54人。 国家“两免”政策实施之后,教育发展很快,但因为我们居住的环境比较恶劣,老百姓思想意识仍然比较低,所以在教育发展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学校的基础设施还比较差,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家只能提供教室和课桌凳,学校的操场、图书仪器等设备依然十分落后,有的甚至都没有。 还有,学生的生活依然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吃饭饱了,但是经济收入比较低,因为他们能够满足的只有吃得饱,穿得暖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学生上学以后,国家每个学期补100元的生活费,但是100元一个学期怎么能够解决?所以学生在生活上还是比较的困难。学生到学校读书之后,因为生活上的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之后有的就打退堂鼓了。这是第二个方面的原因。 第三个方面存在的困难是师资。因为边远地区学校比较分散,按照国家的标准配备起来师资我们实际上是足够的,但是因为我们村寨居住比较分散,一个村有7、8个自然寨,而且每个自然寨相距都比较远,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村,有些寨子离学校所在地有15至20里路,但那村只有一个小学,学生上学的时候,从小寨里面到学校就有一二十里,孩子比较小,来之后比较怕,下雨天和冬天,家长不放心,就不让到学校来,导致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流失。 第四个存在的困难是,学校的设施特别是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网络资源教学、电脑等等资源我们几乎是没有。电脑对学生来讲还是比较的陌生,这是我们在现代网络资源上跟城里面的差距是比较大。 我相信,今天各位有爱心的朋友,加入到这儿来,通过这一个平台希望大家了解我们,并通过你们的努力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 情况就先介绍到这儿,谢谢大家! 黎光寿: 接下来,我们分别给两分钟的时间,让各位校长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学校。梁站长刚才讲得比较概括。现在让各位校长讲一下他们各自的学校。 再接下来的步骤是请几位老师做专题发言。发言的主题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两免一补”,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国家实施“两免一补”之后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有哪些改变,包括有哪些好的改变,还有哪些困难。 第二个话题就是撤点并校,这是教育部好多年来实施的一项政策,就是把一些小的学校撤掉,学生和老师充实中心学校,小学三年级以上就住校,关于这项政策的评议有好有坏,希望校长来给大家讲一下撤点并校。 第三个话题就是留守儿童。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农民在家种粮食,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了,不得已外出打工。但是他们又不能带走自己的孩子,只能将他们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等亲人照管,留在家乡的孩子就叫做留守儿童。2006年,留守儿童的话题被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究竟这个问题怎样,我们也希望校长们能够给大家一个回答。 第四个话题是志愿者如何参与教育。从2004年开始,安徽复新学校派遣志愿者老师李光对到从江,开办了大洞复新学校。因为这个学校,我们碰到了李春燕医生和朱维娇老师,再他们的感召下,全国各地许多年轻人来到雍里乡做志愿者,几乎每个村都去了。志愿者对当地有哪些影响呢?这些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以后究竟需不需要志愿者?如果需要的话,又该怎么做?这也是一个专题发言。 第五,对我们教育方向的反思。陶行知在60年以前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走错了路,教乡下的人往城里跑,教人吃饭不种稻……我们想知道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是不是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是不是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们将请一位老师给大家讲这个问题。 现在,就按照我手里的签到表,先清雍里乡尧等小学校长廖胜介绍情况,时间是两分钟。 雍里乡尧等小学校长廖胜: 尊敬的各位朋友,先生、女士大家好! 我是来自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尧等小学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今天有机会在北京和各位倾诉我们农村小学的现状,我感到非常的欣慰。下面我将我所在小学的基本的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 我校总共有学生110人,教师5人,开设1至6年级,学生全部属于苗族,这是苗族所在的学校。我所在的村是全乡比较贫困的村。 针对我们学校存在的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家庭的情况比较困难。学生穿的衣服、鞋子都是破破烂烂的。饭只能够吃得饱,其他之类像城里的娃哈哈根本都没有尝到。这是学生的生活上的困难。 第二,我们学校的师资。我们学校开设1至6年级,仅有5位老师,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学校师资严重不足。一个人至少上一个班以上。比如说就是开设语文、数学,一天下来老师是很累的。 第三,由于我们西部的思想文化比较落后,受外出打工的热潮以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农村教育的发展。 针对我校的情况,我就说这一些。 谢谢大家! 黎光寿: 非常感谢。下面大家发言的时候,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等等这样的话就不用说了,我们直接说我们是哪一个学校的,我们所在村庄有多少人,是什么状况,是什么民族,我们学校有多少人,开设了多少年级,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困难,这样简单一点。大家可以不用上来。这个话筒应该是交给大家。下一位是雍里乡滚玉小学校长孟凡岗老师。 雍里乡滚玉小学校长孟凡岗: 各位朋友好! 我是雍里乡滚玉小学的,我们滚玉村一共有人口1180,人口比较多,全部都是苗族的。我们的学校共有学生257人,其中女生有129人,我们学校的学生居住比较分散,有个自然寨离学校比较远,学生上学要步行8公里,不通公路,比较困难。学校设施方面比较差,特别是音体美的设施非常的差。其他的就不讲了。 黎光寿: 非常感谢。请把话筒交给敖里小学校长王金贵老师。 雍里乡敖里小学校长王金贵: 大家早上好!我是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敖里小学的一名教师,寨子里面主要居住的是苗族,在那儿居住的是200多户人家,总人口是1000多人。在学校里面的设备基本上是非常差的,以前没有通过公路,直到今年年底,国家的公路才通,交通设备也很差。我们学校的黑板是木板做的,只能用一年,一年之后变成了花花脸,写字不好。 学生的理想是希望能够得到一台电脑,因为学生对微机非常的感兴趣,他们很想接触微机。我们有一台电脑,我们学生上微机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的喜欢它,我们学生多了,一节课下来只能够四个学生在操作,其他学生在外面等待,等待心情是非常着急的。现在全校学生上微机课是很少的,没有机会接触微机。我想在这个平台上,希望能够得到别的朋友的理解。谢谢大家! 黎光寿:我稍微补充一下,这个敖里村,在王老师手下有一位朱维娇老师,她是一位代课老师,非常了不起,他的事迹曾经惊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他为什么能够惊动王刚呢?她过去在另外一所学校,那个学校校舍非常的差,学生上课非常艰苦,她想把这个学校建起来,但乡里经济比较困难,她也没有钱,怎么办?她认为最大的潜力就是动员人民群众,她就用自己的工资请村干部、组干部一起吃饭,然后再请这些村组干部动员老百姓修了学校。最开始她在下敖,建好一所学校以后就来到上敖,就是今天的敖里小学,用同样的办法建设一所更大的学校,县政府受到感动,还有一个美国的“燃灯基金会”受到感动,给他们拨款,建成了今天能够容纳100多人的敖里学校。现在,很多年轻人慕名而去,不怕辛苦,进出都要走四个小时的山路去做志愿者,在敖里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闲话少说,现在,请把话筒转给雍里乡令里小学校长梁顺福老师。 十三个西部校长的心声(二) 发布时间:2007-3-27 来源: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 作者:WESAC 点击数:32 雍里乡令里小学校长梁顺福: 我来自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令里小学,全村人口400多人,有97户,村子虽然很小,但是工作难度比较大,它是一个偏僻的小村。现在我的学校在校学生42人,女22人,三个老师,三个班,每天工作都是满的。 还有,其他的教学设备都是比较差,体育器材也没有。音乐器材也没有。过去政府支持了哪些都是哪些,其他的就没有了。我们学校学生的家庭和生活比较困难,有些不愿意上学,开学的时候,都是靠我们老师捱门捱户去动员,因为生活困难才会这样。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三个自然寨,有一条小河在中间,河上没有桥,上学放学的时候,为了人身的安全,我们都看着学生过河,有大雨时我们老师必须要送。没有桥的问题,是我担心的地方。 谢谢大家! 黎光寿:非常感谢,请把话筒交给雍里乡高加小学校长欧长林老师。 雍里乡高加小学校长欧长林: 我是高加小学校长欧长林,我们小学距雍里乡7.5公里,是雍里乡最边远、最高寒的地区。我们村还没有通公路。全村总人数是770人,我校学生总数是50人,全村的学生总数是106人。在我们高加小学教学开设1年级和2年级,3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乌纽小学或者雍里小学读书。 我校存在的情况是,现在处在村寨中间,村寨管理非常差,学生的安全难以保证,在此,我通过这一个平台希望大家给我校建设一个围墙,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 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各位。 黎光寿:感谢欧老师,请把话筒给雍里乡宰略小学校长卢胜忠老师。 雍里乡宰略小学校长卢胜忠: 我是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宰略小学的本村人,就在本村任教,现在的学校有6位老师,学生有99人,其中女生50人。我们村从古到今都有学校,到现在为止,已经换了4个楼了。就现在的状况来看,我们学校的学生比较困难,教育设施比较差,连个基本像样的厕所都没有。通过这一个平台,向各位先生、女士汇报一下当地的教育的情况,目前来说,厕所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谢谢大家! 黎光寿:请把话筒交给两料小学校长钟成权老师。 两料小学校长钟成权: 大家好!我是两料小学校长钟成权。两料小学居住于县国道883+1公里处,位于政府西北角,距县城16公里。(注,这条国道已经废弃,很多年都没有大车经过了。)我们村一共有165户,总人口800人。它主要居住苗、汉、瑶三个民族。全校学生是80人,入学率可以说还算比较好。但是学生居住分散,这个村一共有5个村民小组,离学校都比较远,学生上学比较困难。至于学校的各种设施,比如说围墙等设施都还没有很好的完善。学校现在最需要的是一台电脑。现在所有的材料都是教师们通过手写,如果有了电脑,可以让老师们从繁重的刻印卷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现在没有,工作起来比较困难,效率也难以提高。 黎光寿:谢谢,请把话筒交给雍里乡中心小学校长孟繁荣老师。 雍里乡中心小学校长孟繁荣: 大家早上好,我是雍里乡中心小学的老师孟繁荣,我们雍里村有210户人家,1000多人口,居住着苗族、壮族、汉族三个民族。现在有学生134人,共开设6个班级。老师有7人。在前几年,我们的教育成绩比较的缓慢,近两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存在一些弊端,教学设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根据数字教育,我们学校电脑是必要的,如果我们有一两台电脑,我们的教学成绩会更加进一步。 谢谢大家! 黎光寿:请把话筒交给杨正忠老师,他是大塘小学,因为我们有很多来自杭州的朋友帮助,这个村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校图书室,请杨老师说的时候稍微多说一点。 雍里乡大塘小学校长杨正忠: 我是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春燕所在的大塘村。我们的村寨人比较多,是雍里乡数一数二的大村,人口有2000多。在校的学生是345个,老师有13个。现在我们学校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安全问题。也就是说,有一条公路经过我们的学校,就是在校园内有一条公路,这样造成了学生安全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一些危险。需要改道,但是改道需要钱,要3万块钱,村里面说不知道怎么样找到这一些钱。我现在希望通过这一个平台向各位在座的关心我们的先生、女士,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 谢谢大家。 黎光寿:非常感谢!现在有请雍里乡乌纽小学校长滚志灵老师,这个学校和高加小学都在高山上,气侯和环境比较恶劣。我们曾经有一个志愿者在这里支教和用中医义务帮人治病,他在这里待了几个月,得到滚校长和村里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离开后一直还在继续关注这个地方。 雍里乡乌纽小学校长滚志灵: 我是来自雍里乡乌纽小学的老师,全村有600多人口,学校有老师7人,学生是170多人,女生达到89人,这一个地方比较贫困、比较困难,是全乡最穷的地方,到现在还没有公路。有些学校还打赤脚,没有鞋穿,生活很困难。 黎光寿: 好,非常感谢以上几位老师的发言,大家都注意到,还有好几个校长没有对他们学校进行介绍,因为他们负有专题发言的任务,他们将在专题发言当中介绍他们的学校。 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阶段,请几位老师向大家演讲,告诉我们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 第一,留守儿童的问题。 第二,撤点并校的问题。 第三,“两免一补的”的问题。 第四,志愿者参与教学的问题。 第五,教育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的问题。 一共有四个老师做专题的演讲。 先请雍里乡龙江小学石全忠老师讲一下他们的学校以及留守儿童的问题。他这个村在过去大概是5年以前曾经因为一场火灾把全村都烧了,是一个比较艰难的村,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行动援助现在正在这个村帮助重建。 因为艰难,这个村现在出去打工的人特别的多。现在我们请石老师,请坐到我身边来。 雍里乡龙江小学校长石全忠: 大家好,这一次到北京很有幸跟大家见面,是我们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10多位老师一生中的荣幸。话不用多说,我是一个直人、爽快人,说爽快一点。我是龙江小学的一位教师,我也是龙江的本地人,是侗族。全村人有461户,1917人,有学生272人,女生121人。学校就是政府教育局、乡政府、县政府投资一部分,国际行动援助组织赞助了一部分,在1996年建造的。我们学校原来全是烂木房子,一个香港的老板到那儿来看太可怜了,才决定资助的,后来国际行动援助也参加到龙江村的重建中来,当时的操场、教室都破烂不堪,下雨的时候漏雨,学生在里面上课,是不可想象的。不能用一两句话介绍给大家。我们得到了各界的帮助,把学校建起来了。 现在学校有7个班,6个教师宿舍,是一个刚刚容纳一个球场的校园。黎记者到我们这儿来,想办法让我们得到很多的图书,还有其他地方都送给了我们图书,但是我们没有图书室。学校有学生272个,一个是学前班,一年级有两个班,二、三、四、五年级一共有7个班,教室坐得满满的,有图书而没有地方放。电教室是不可想象了。仅仅是有一个教室,有一个黑板,10个老师在半个接待厅这么宽的地方办公。住宿也是很窄的,我们龙江小学的情况就是那么一个情况。 我们村是在雍里乡算是一个大村,归林可以算是第一大,大塘第二大,我们龙江第三大。从我们那个乡来讲,我们村自然条件比其他的村要稍微好一点点,好在哪些方面?有山,山清水秀,还有一条美丽的小溪。这是好的条件。有了好的条件,为什么得不到好的日子?问题存在什么地方? 我们距离乡政府是18公里,距离县政府是16公里,土地面积方圆10里,就是方圆5公里,土地肥沃。但在交通方面太差了。我们做老师,稍微有一点工资能够买一个摩托车,下起雨来,是一身的黄泥,不下雨可以将就过去,一下雨简直就是滚爬回家的。学校有教室,有课桌凳,还有10个老师共坐一个办公室。想得到图书室,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有一个电教室,还有阅览室,但是到什么地方找这些呢? 在2000年农历快过年的时候,农历12月24的晚上3点钟,由于不注意防火安全,遭了一次大火灾,惊动了贵州省,甚至惊动了北京党中央。当时快过年了,我们从28日过年,全村烧了两三个小时,因为居住比较密集,全部是木房,都是木皮盖的,烧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天一亮一看全部是废墟,就象看电影画面似的。如果有摄像机摄下来,作为电影被火烧的一场场景,看起来是太害怕,太悲惨了。受到那一次火灾之后,到现在已经是5年到了,老百姓生活影响太大了。当时如果没有政府和各界的援助,又是一个冬天,可以说吃、穿都不用讲了。 这几年来,学生有那么多,但是父母为了培养孩子读书,现在很重视文化,很重视教育,为了培养孩子读书,虽然得到“两免一补”,我们是免去了书费、免去了杂费,但是这仅仅是免去一部分,这是事实。我们272个学生,免去了116个,还剩下多少?还剩下一大部分。现在父母也知道文化的重要,社会没有文化是无法生活的,基本上跟讨饭差不多。但是为了培养他们,想不能让下一代再苦下去了,想多让孩子们多学文化,拼命到外地打工,很多人到北京来,跟包工头搞铁路,像搞青藏铁路。剩下的小娃,爸爸妈妈都走了,剩下一两个娃在家里面,有一些跟着亲人住,有一个10多岁的姐姐带着两个弟弟或者一个弟或者一个妹,或者是哥哥带着妹妹在上学。上课的时候带着弟或者是妹到教室来,一下子哭了,一下子拉屎了,因为没有谁带他。这一种现象,其实是为了让孩子多学一些文化,恰恰又能够学到什么? 话很多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