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 | ||
作者:成梅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8-8-25 | ||
内容摘要 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注意脚下该怎么走。能站在学校讲台上的,不是教授、专家就是学者、官员,虽然课本里也写着劳动无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是低调的,不被关注或赞扬的,学生们也早已习惯了把科学家、学者、官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偶像。 1992年,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在采访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时发现,和同龄的日本孩子相比,中国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缺点,比如独立性差、不能吃苦、没有环保意识等等。他在《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中曾担忧,中国孩子是日本孩子的对手吗?当时这篇文章引发了持续几年的全国大讨论。 2006年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再一次给了我们在国际视角下,审视中国学生十几年来变化的机会。为此,本报专访了这一研究课题的组长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记者:最近刚刚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作为课题组成员,您在这次调查中有什么意外或印象深刻的发现吗? 孙云晓:确实有几个发现让我们颇感意外。这次调查显示,中国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投入是4个国家中最低的。这和我们的日常经验正相反。中国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孩子所有的要求,父母基本上都会在第一时间满足。可是,孩子们却认为,父母给他们的投入并不多。我们分析,孩子们期望得到的应该是,父母多样化的关怀和综合投入。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关怀比较少。 记者:精神层面上的关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孙云晓:比如,中国的父母把孩子当大人看的比例最低,中国的父母表扬孩子的最少。我们经常在国外的电影上看到,学校的运动会或集体活动,父母即使请假,也要亲临现场给孩子加油助威。可是在中国的学校运动会上,很少能看见家长的身影。此外,中国父母并不鼓励孩子参加过多的课外活动,而是希望孩子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中国父母提问频率最高的几个问题是: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这么晚才回家?跑哪儿野去了?和谁出去的?男的女的?时间长了,和孩子的沟通必然会变得乏味。这也就难怪,中国孩子普遍感觉,和父母在一起不快乐。 记者:您写的一系列文章,包括《夏令营中的较量》和《千年警世钟》,都在抓住每一个机会对比中日两国的教育理念和两国青少年的特点。那么在您看来,经过了15年,中日两国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哪些变化值得关注呢? 孙云晓:我在这个研究报告中,把中国和其他国家学生的对比总结成了“四强四弱”的特点,即自信心强,上进心强,幸福感强,纪律性强;实践能力弱,自主能力弱,亲子沟通弱,休闲娱乐弱。 其实,在2000年我到日本参加两国青少年登山探险活动时就发现,中国的学生不比日本学生差,中国学生也不缺少自信心。自信、上进,一直都是中国学生的优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迅速完善,学生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这些变化都无形中增强了中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让中国学生感受到生活很幸福,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相反,日本近年来,大中学生的上进心很成问题。在日本,每年只有52%的学生愿意上大学,大概能录取50%。可能是因为录取率较高,导致学生们在大学里生活懒散,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学生都面临教育荒废的问题。 中国学生竞争激烈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调查发现,在4个国家的学生中,中国学生最不甘于平淡,最不满足于过普通的生活。我们在讨论时一致认为,这不仅和升学压力有关,和我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日本,甘于过平凡生活的观念相当普遍。日本的中学,经常把社区里的普通人请来给孩子们讲课。学生们在吃饭之前,要向厨师鞠躬表示感谢。大家对普通的职业都怀有感激和尊敬的感情。 中国的学校显然缺乏类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注意脚下该怎么走。能站在学校讲台上的,不是教授、专家就是学者、官员,虽然课本里也写着劳动无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是低调的,不被关注或赞扬的,学生们也早已习惯了把科学家、学者、官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偶像。 记者:据您观察,15年前中国学生在夏令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孙云晓:这也正是我要强调的。15年前暴露的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尚未解决,还有的问题比原来更严重了。比如,中国学生现在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能力都比以前更差了。原因是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比以前大,实践的机会也变得更少。15年前组织的那次中学生野外探险夏令营,现在看来是非常难得的。放到现在,这样的野外探险夏令营,根本组织不起来。一旦有学生出事,动辄索赔上百万元,现在没有哪个学校敢承担这么高的风险。 2006年11月,我专门去日本考察了他们的修学旅行制度。日本的小学生可以跟随学校组织的活动,在家庭所在地附近和同学待上一天一夜,初中生每年可以有3天~4天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的旅行。高中生则可以跟随学校出国旅行一周左右。日本的学校非常重视在修学旅行中培养孩子们的交往和合作能力,和谁住一个房间、和谁分到一组,都是老师特意安排的。日本的修学旅行制度迄今已经坚持了100多年,而中国孩子的野外锻炼机会却在不断萎缩。我们的学校,现在连本地春游都不敢组织,更不要奢谈到外地旅游,出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记者:我们在调查报告中还发现,4个国家中,中国高中生的压力最小,这似乎也不符合我们平常的印象。 孙云晓:我是这样看这组数据的:中国孩子的升学压力的确很大,我们从1999年开始,就连续监测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化情况。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最近,这种状况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增加的趋势。 但是除了升学压力之外,孩子成长中还有自立、金钱、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综合起来看就不一样了。中国学生的压力通常来自父母或者学校对学习成绩的要求,真正自发的学习或者自立的压力很小,是一种外紧内松的状态。有专家把中国孩子的这种压力状况概括为“软垫理论”,意思是,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还是就业,哪件事情没做好,都有家长为孩子解决后顾之忧,家长就是孩子的安全垫。中国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一样可以坦然地住在家里啃老。这种现象在国外很少见。国外的孩子,独立的紧迫感比较强。国外的家长也确实说到做到,“你能养活自己了,我就撒手不管了。” 记者: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中国学生的理财观念比较差,对金钱没有感觉。这和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吗? 孙云晓:据我分析,中国学生的理财观念差,是由于学生的零花钱来得容易。另一个数据是,中国高中生在4个国家中,打工挣钱的比例最低。钱不够花了就伸手要,还有很多家长会时不时主动关心孩子一下:“最近钱够花吗?不够了赶紧说啊。”要来的钱花起来就不会算计。相反,国外的学生一般都是自己打工赚零用钱。所以,他们从小花钱就得学会斤斤计较。 记者:除了和国外学生对比,我们也应该和自身纵向对比。在您看来,中国学生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呢? 孙云晓:学生的变化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和原来相比,家长们的表现似乎更令人担忧。15年前,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只是一些零星的表现,可是现在,很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对成长的理解都被应试教育给扭曲了。甚至可以说,父母的问题可能比孩子更严重。 当然,父母的做法也是无奈的选择。在父母的背后,还有一种更大的力量逼着家长们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比如,孩子面临小升初了,如果没有乐器、外语、奥数等一技之长,很可能进不了重点中学,进不了重点中学就意味着上不了好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一连串的后果让家长不敢放手。 每天都有人在我的博客上留下他们作为父母的郁闷和遗憾。有一位妈妈留言说:我儿子7岁半,读二年级。他经常问我:“妈妈,有没有另外一个地球是不用天天去学校读书的啊?”他非常讨厌上课要呆坐45分钟,如果坐得不够直,就会被小组长点名,还会扣纪律分。他说课间休息才5分钟,连撒泡尿的时间都不够,周末两天时间还要去参加各种兴趣班。 实质上,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只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部分。所以在我看来,教育的问题根本原因不在父母、不在压力大小,而是教育这个整体系统的设计出了问题。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