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关于构建新的课堂文化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1 07:35
标题: 关于构建新的课堂文化的思考
关于构建新的课堂文化的思考
顾建德
摘自:《天津教研网》
【摘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对课堂的不同理解与认识就会构成不同的课堂文化。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解决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则十分重要。课堂文化的设计是教师文化的体现,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努力构建平等民主、自主探究、注重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达到改善学生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目的。
教育是一个介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它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不仅不断地改组与重建文化,促成文化价值体系的转换,而且其自身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既涉及社会组织的建设,更关乎人的个体成长。因此,按照寻求教育内涵发展的逻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对解决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文化心理结构和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暴露出我们对教育的极大误解,带有明显异化的文化特点。它首先表现为课堂教学背离了 “人本位”这一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功利地将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服务工具作为学科教育的追求,忽略了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全面发展、预制人生这一宗旨,使得教育目的出现极大的偏差。正因为如此,学科本位、知识至上、学术垄断、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就成为课堂教学文化的主流,学科教育目标随之异化。而且,在这种课堂教学文化的主导下,师生关系发生异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育已不是人的共同活动,而成为教师对学生的异己控制,封闭、灌输、异化的教学方式也就大行其道,从而造成学生产生严重的知识缺陷乃致人格缺陷,最终导致了教育产品的异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载体,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的过程。新课程要打破旧有的课堂教学文化,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和特长,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由关注知识变为关注人的发展,由给出知识到发现、生成知识,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处处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重视学生的生存地位,研究学生主体的心智发展方式,关注学生的人格精神是当前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要把新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通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课程的课堂支化,创造教师新的职业生活和学生新的学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当前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为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中,我们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力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
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是新课程的核心和灵魂,是现代社会民主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表现,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生存地位的关注与尊重。但是,由于中国教育文化具有 “尊师重教”和维护“师道尊严”的传统,在这种传统官僚文化中,教师往往以权威对学生采用压制、抑制和控制的方式,强调满堂灌输知识、教师的说教等。这种文化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个性,学生在权威文化控制下往往形成顺从型人格,缺乏创新能力。因此,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首先要在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点上面对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过去的课堂教学往往只关注能升学的少数学生,忽视多数发展潜力极大的学生。这种做法不仅舍弃了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使他们在真正的生活还没有开始时就被认定是失败者,带着不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而且明显违背了社会主义法律所保证的教育的全民性和平等性,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要实现教师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从时代发展看,信息时代改变了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方式,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这种情况必然引发传统师生关系的变革和教师角色的转型。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更多地从传统维持性教与学过渡到创新性的教与学。教师必须在引导和顺应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实现角色意识的转变。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创新性思维的启迪者,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从文化知识的“代言人”转变为意义的“对话者”,从领导者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要彻底改变原有的权威式角色和灌输式角色特征,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师。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要抛弃传统传授知识的观念,自觉成为学生思维的激顾者,促进学生多元智慧的发展。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创造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处处引导他们、塑造他们,实现教师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构建新的课堂文化,就其实质是重建教师的心智状态,教师必须从原来相对固定静止的角色状态中走出来,面对课程改革的大势,勇于自我挑战,自觉转变角色,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发展。教师角色的转变,关键在于自我的自觉性和人格的重构。
2.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
一种教育,如果他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那么它就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缺陷的教育;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他没有学会怎样学习,那么他的学习便带有致命性的不足。当前,世界教育改革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 “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也是新课改的最高目标。然而,由于过去的教育文化是一种控制性文化,教师文化是一种权威性文化,教学文化是一种重教不重学的灌输性文化,因此,课堂成了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和凭借的教材,不是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而是唯书唯上,死记硬背。所以,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是难以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事实上,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实际上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剧本”,是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对于这些“剧本”和“案例”,由于教师以及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和解读方式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该视教材为“圣经”和“金科玉律”,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要关注“案例之后”的更为本质的东西,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积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对“问题”进行不同的解答,大力倡导“创读”、“创解”。对教师而言,必须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进行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而且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也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状态的根本改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正因为如此,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也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此,教师要以主体性教育观为理论依据,以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发展为动力,以教师指导帮助为后盾来设计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生命体验”的先进教学方法,真正走出传统课堂教学的窠臼,实现教学方式的革命。一旦这种自主发现和意义创造的课堂文化构建起来后,学生就具有知识发现和能力生成的后续力,就会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促成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目标。
3.构建学生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
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要达到这个目标,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灵、注重学生的人格也显得格外的重要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成才必先育人,只有当知识与品格、意志、价值观倾向等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培养健全人格,造就有用人才。构建学生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就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指对人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主体性和社会化发展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起来,使不平衡的部分平衡,使滞后的部分通过重点培养和特别训练达到与其他要素平衡一致,从而使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达到和谐、均衡,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完善系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科学地把环境意识、社会公德与实践行为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目标,注重意向目标、认知目标、行为目标的结合。要以传统的“勤、俭、敬、信”等作为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基本要求,并赋予它新的涵义和时代精神。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人格教育认定为人的主动的、全域的发展。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在系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智能与品格的结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肯定;合理组织竞争活动,培养勇为人先精神;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重视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尤其要通过第二课堂,即社会实践将学生的生命意识、道德准则转变为自觉行为。可以通过育人途径的模式,即把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一发展(Sci.ence一TechnolOgy--SOciety--Development)相互联系,把学校课堂置于社会之中,与社会息息相通,让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学生开放探索能力、社会交往品质、协同合作精神、自我调控心理能力的期待。
总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对教育的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的不同理解与认识就会构成不同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的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诠释,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因此,要构建新的课堂文化,教师就必须以当前教育的神圣使命为依据,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努力构建平等民主、自主探究、注重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为此,我们还必须重建教师专业文化,必须对现有文化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并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只有做好上述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改革才会曙光在前。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