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17日电(记者肖春飞)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课题组历经15年探索、实践,终成“正果”。日前,“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成果在华东师大发布。 由叶澜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旨在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 对学生而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对教师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 叶澜表示,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便是生命。传统的学校教学教育中,关注的重心是知识与一件件事情的完成,忽视的恰恰是教育中教师、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在“新基础教育”的一所所基地学校里,后者则作为关注的核心。 记者了解到,“新基础教育”研究更聚焦学校的转型,包括实践和管理两个层面,具有提升价值、重心下放、结构开放以及动力内放等多个特性。目前,上海的闵行区已有85%以上学校推行了“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模式,江苏常州所有中小学均已采用该模式,效果良好。在全国素质教育调查和2006年公布的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总报告中,“新基础教育”被称为取得了明显成效的改革实验之一,区域推进“新基础教育”的上海闵行区被列为素质教育开展的先进典型之一。 上海闵行七宝明强小学从1999年开始参加“新基础教育”实践,校长吴国丽表示,经过5年发展性研究和5年成型性研究,学校基本上完成了由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型。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认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创造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交互作用的独特研究方式,走出了一条如何在当代中国现实条件下,高等师范大学的教育研究人员与中小学领导、教师合作开展研究的教育改革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研究中心日前也宣告成立,“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现已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