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第二次西部农村教育论坛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5:56
标题: 第二次西部农村教育论坛
第二次西部农村教育论坛议程


  主题:新课程与西部农村教育

  时 间:2005年11月12日(周六)

  点:北京市远望楼宾馆1楼会议大厅(西三环北太平庄西北角、北京师范大学附近)

  主 办 方: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部阳光行动)

  协 办 方: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赞 助 方:维奥阳光公益基金

  媒体协办:博客网(现场直播)


  参与讨论的嘉宾:

  虞 音 民进中央副秘书长兼参政议政部部长

  吴宁华 民进中央社会活动服务部助理巡视员

  王大泉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

  史静寰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郑新蓉 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张莉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王 啸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蓝 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梁晓燕 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

  樊 英 惠黎基金会

  李红艳 英国海外志愿者协会

  致 辞: 尚立富(西部阳光行动负责人)(8:30~8:35)

  播放关于“西部阳光行动”的纪录片(8:35~8:45)

  第一单元 新课程●教材

  时 间:上午8:45~10:10

  主 持 :杨 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西部学校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8:45~9:00

  严芙兰(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晓兰希望小学)

  2、西部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问题 9:00~9:15

  鲁建娣(甘肃省靖远县三滩中学)

  专家点评:解读新课程教材问题9:15~9:25

  刘坚(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助理)

  4、提问与讨论:9:25~9:35

  第二单元 新课程●实验时 间:上午9:35~10:50

  主 持 :杨 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新课程改革与其他教育教学实验课题的现实冲突 9:35~9:55

  专家:戴汝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北京新课程进展情况及中考评价问题 9:55~10:15

  专家:吴颖惠(北京海淀区教科所副所长)

  3、东部教师在推进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10:15~10:35

  专家:安永信(原北京教育丛书编委会副主编、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教研员)

  4、提问与讨论:10:35~10:50

  第三单元 新课程●校长(上)

  时 间:10:50~12:00

  主 持 :杨 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基层校长看新课改 10:35~10:55

  祁团(甘肃西和县北川中学副校长)

  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建与农村校长观念转变问题10:55~11:15

  专家:褚宏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3、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如何为当地社区服务? 11:15~11:35

  专家:萧 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4、提问与讨论:11:35~11:55

  上午会议小结:杨 东平 11:55~12:00

  午餐 休息 12:00~13:30

  第四单元 新课程●校长(下)

  时 间:下午13:30~15:15

  主 持 人:梁晓燕(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

  1、基层校长看新课改 13:30~13:45

  贺 勇(四川省仪陇县大罗乡中心学校)

  2、新课程与农村校长管理问题13:45~14:05

  专家:于波(西南师范大学教授)

  3、提问与讨论:14:05~14:20

  4、新课程与学校教师培训问题14:20~14:40

  专家:刘铁芳(湖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

  5、新课程与农村社会的转型14:40~15:00

  专家:秦玉友(东北师大教授)

  6、提问与讨论:15:00~15:15

  中间休息 15:15~15:25

  第五单元 新课程●教师

  时 间:下午15:25~17:05

  主 持 人:梁晓燕(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

  1、播放关于代课教师的记录片(15:25~15:35)

  2、陕西蓝田县山村代课教师李小峰谈自己两个月来受关注的感受及其对所在复式教学学校实行新课改的困难问题(李小峰,陕西蓝田县山村代课教师,受到许多媒体的关注,近日《现代教育报》以《山村代课教师李小峰的故事》、《南方周末》以《一个人坚守13年》为题所做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农村代课教师的巨大关注。)(15:35~15:55)

  3、新课程教学中的学生接受情况及课堂难题 15:55~16:10

  朱莉萍(贵州省镇远县城关一小)

  4、新课程与教师培训的实效问题 16:10~16:25

  雷延红(青海省互助县小寺小学)

  5、新课程与教师观念及教师培训问题 16:25~16:45

  专家:郝京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4、提问与讨论:16:45~17:00

  会议总结:梁晓燕:17:00~17:05

  (论坛结束后,欢迎参观“西部阳光行动”展览)

  联系人:

  尚立富 010-62205109 81991674(小灵通);shineleaf1977@sina.com

  王 翔 010-62205109 w7670315@126.com

  朱寅年 86520518(小灵通);bjcunfu@vip.sohu.ne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5:56
附:西部农村教育发展论坛

  一、论坛名称:“西部农村教育论坛”

  二、主办单位: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三、举办目的:秉承“西部阳光行动”的宗旨,建构以“西部农村教育论坛”为平台,注重教育专家与西部农村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与互动,为西部农村教育建言把脉,倾听农村教育的声音,关注西部农村教育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关爱西部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关心西部农村学校的发展,努力使“西部农村教育论坛”成为关怀西部农村教育的人们与西部农村教育工作者联系的纽带。

  四、论坛举办时间安排:每年四次,分别于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举行,每次时间为一天。举办地点不固定,或于东部城市,或于西部城市乃至农村举行。

  五、论坛组织成员:

  顾问团成员:西部阳光行动顾问专家

  组织者:尚立富、王翔、朱寅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5:57
第一单元 新课程●教材

  时 间:上午8:45~10:10

  主 持 :朱寅年(现代教育报主任)

  主持人:下面请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尚立富。

  尚立富(西部阳光行动负责人):各位同学老师大家上午好,我简单介绍一下西部阳光行动是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下述的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前致力于大学生资教,后来延伸到西部的项目,现在开展交流培训,援助农村幼儿园,还有图书馆项目,资助贫困生,还有西部阳光行动论坛,开展以志愿者参与为主的活动。今年将近400多志愿者支教,他们把所学的东西和农村做一个交流,也希望论坛里面,主要一线老师,以及嘉宾做一个交流,现在大家需要一个平台在一起交流,问下面老师你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说对新课程不了解,缺少一个有效的沟通,今天有一线的老师还有专家学者,大家在一起关于西部农村教育做一些新的探讨和研究。

  预祝今天的活动圆满成功,感谢大家的到来。

  


  主持人:杨 东平

  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来自西部第一线的同学教师大家好,非常高兴在北京举行这次新课程与西部农村教育的研讨会,近几个年我们国家教育改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全面推进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这进行了五年左右,覆盖全国大多数地区,一场真正的改革发生在课堂里,这新课程已经深刻改变中国教育的面貌,但是在农村和西部地区遇到很多问题,今天希望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请学科的专家教授学者和第一线的教师校长实验者一块交流探讨问题,以促进新课程改进。

  今天上午有三个单元,涉及教材、实验和校长三方面。第一方面讨论新课程和教材问题,第一位发言是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晓兰希望小学的严芙兰老师。

  严芙兰(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晓兰希望小学):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上午好,我来自四川省遂宁市一所基层学校,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实话实说,我跟大家探讨的是西部学校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我们教师开发技能部门,表层化形式化现象严重,教师校本开发能力不足,学校不知道怎么搞教师不愿意搞,校本开发处于模仿状态,缺乏良好的外部氛围,学校内部经费和硬件不足也严重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我们现在毕竟还是一个启蒙阶段,而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学校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所以在校本教研方面要谈多一些。

  学校校本教研要有外部氛围,学校外部检查验收难以招架,在探讨的过程中气氛很浓,教师积极性高,但受外界因素干扰,各级部门的检查验收评比牵涉学校大量的精力,种类繁多的活动,特别影响中小学承担的增值性活动宣传性活动浪费学校人力财力和宝贵时间,严重影响校本工作的进行,地方升学体制,制约了校本教学研究方向,学校人事制度僵化,不利于激励教师校本教研。

  第二用校本思想指导课程改革中的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积极促进的作用无庸置疑但目前不少学校在推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也附带一些功利色彩,这与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对校本注意形式上热热烈烈的形象比较严重,使校本教研走入误区,难以落到实处,难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难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本脚印停留形式。

  第三研教分离导致专业引领严重不足学校急需专业引领,校长教师强烈呼吁,急切希望得到专业教师辅导,现在最缺乏专业人员引导,专家高层次的引导。希望能有更多专家到基层学校给大家帮助,本地区教育研究部门的人员研教分离,使从事校本能力的资源得到制约,学校无法得到高层次的专家指导,研讨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教研部门管理能力弱缺少对学校的指导帮助,有些方面还处于门外汉,有的管得过多,束缚了学校的手脚。另外在评价方面,经费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不以单一肤浅机械,引领教师进行校本资源。经费不足也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发展。

  学校从事校本教研热情不足,特别中老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亟待提高,学校实施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因此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任何外部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起到反作用,因为校本教研是教师内在需要的,是自主发展的教研,是引领提升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愿望的教研。而目前教师自主研究的情况不容乐观,一些教师觉得没有做校本教研的能力和动力,如何调动教师制度研究,激活教师潜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能力问题意识有待提高,很多教师问题意识不强发现不了问题,也分不清问题的轻重没有问题,校本教研何从谈起。

  第三教师负担太重,已经成为制约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主要因素。目前教师负担重,教育量大,升学压力占去教师很多精力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目前教师负担问题非常突出,他们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钻研教材没有时间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现在的教师活得太辛苦,待遇低而负荷太重,考试分数又是唯一的参照物,关系教师的名誉及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各学校一味追求分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工作能力唯一标准,教师的前途与学生分数息息相关,教师已经不堪重负,此外学生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没有长远的专题,研究缺乏方向。在许多学校校本教研缺乏一条婉转规范的体系,没有形成成熟的操作模式,有学校机构交叉重复,使工作受到影响,学校制度发展空间小,学校法人地位难以确立,校本管理难以有实质性的推进,校长没有办学制度权,人事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从教师实际出发,目前教师压力很大,刚刚参加工作还对教育充满好奇心,而工作三年、五年、八年、十年,教师便失去以往的热情,有些人甚至想离开教师这个岗位,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教师在应付自己的工作那就更难发挥应有的创造性和活力,各种恶性循环如果持续下去,无论对教师本人和学生来说都将是可悲的。建议行政部门和学校能不能少一些无意义的检查,让教师多一些时间研究教学,少一些形式的东西,使教师走向创造研究之路只有学校给教师创造宽松的氛围,给予人文关怀,使教师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应指导学校建立校本教研的机制,在切实减轻学校的负担,建立良好氛围基础上,建议教育部门建立指导和校本教研机制,专业引领交流学习机会经费保证,校本教研必须发挥教师个人集体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其中专业引领是关键,这是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里说的专家既包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各地教研室的教研员,也包括骨干教师,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带头人作用,采用结对子和研讨方式给普通教师研讨,这些教师的经历对普通教师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实践,学校要积极征询专业人员支持,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专业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改变书斋式研究,切实给中小学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提高,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5:57
主持人:感谢严老师,严老师从第一线实际出发提了全方位的问题,下面请甘肃省靖远县三滩中学的陆建娣老师。

  陆建娣(甘肃省靖远县三滩中学):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是来自甘肃省靖远县一名代课老师,我先把个人教学经历简单说一下。

  2001年中师毕业参加教学工作,首先在家乡一所小学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经过两年教学之后,经过当地招聘考试进入中学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进入中学之后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初一的数学工作,当时使用的是旧教材,旧教材也不难教,当时记得我们老师给我们上的就是旧教材,我回忆我们老师怎么教的,我就这样教给我的学生,所以问题不是特别大,旧教材对我来说第一次比较好教,第二年就比较难,随着教学的深入,第一次教的时候比较肤浅的,到第二年学校开始使用新课程,新课程在我们当时有这样一句话,要教新课程的老师不培训不让上岗,我们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就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当时新课程的教材没有见过,新课程的理念也没有听过,新课程到底新什么地方,我们连课程标准都没有见过,就直接进入新课程的教学。所以在那实行新课程砸幌呃鲜此嫡的非常难。特别我的学生翻书之后,老师好像内容简单,但是要往深学特别难,今天主要西部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问题谈几点意见?

  首先从教材内容方面适应、第二点教师对新课程适应,第三学生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第四新课程学校配备的问题。

  第一点教材内容方面的适应。新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兴趣,这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前的教学特别旧教材大家听更多是填压式教学,新教材让学生发挥自主性通过参与性更好学习,学生认为内容比以前简单了,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他们比较愿意学新课程,在课堂表现也比旧教材时活跃了。新教材特别对于数学来说,每一节课几乎通过一个情景把这课引入,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这里面好多内容对于城市孩子比较熟悉的,比如肯德基,比萨饼,打折销售,我们想像的把自己投入这个情景中,自己进行学习,但是农村孩子不行,他不知道什么是打折销售,说半天也不大懂,比如比萨饼他没见过也没吃过,比萨饼什么样的想象不来,所以书上很多东西难以理解的,这方面不仅学生存在适应方面的问题,老师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用的数学是北师大版的教学,这由生活在北京多年的专家和一线北京好多老师编的,城市老师和北京老师对这方面比较熟悉,但是对农村老师来讲确实很陌生,比如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学的是一个集合,呈现是立交桥的图案,这对城市老师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农村老师来讲就得想一会儿,立交桥真的没见过,只有到北京才见到及再对红绿灯来说,书本说红灯停绿灯行,我到北京以后发现不是这样的,因为红灯有时候也不让你过,所以我得看别人怎么走,如果按照书上红灯停、绿灯行真的会出事故。

  对农村来说教材有一方面不适应的,学生还是不大懂,所以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现在手里的教材对于农村还需要加强一些,确实缺乏适合本地的内容。在我们那小学原来用旧教材,新的直接用新教材对于小学就有一个衔接上的问题,因为小学是旧的中学是新的,特别对于英语来说,小学有的开英语,有的没有开,这样升入初中之后,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参次不齐的,如果从简单的ABC教起,有人学过不愿意学,学过的学生觉得太简单,上课没兴趣,没学过就觉得特别难,这也是比较难的方面。在数学方面有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比如探究怎样制作一个长方体体积最大的,还有制作一个遮阳伞,有一些问题我都没有懂何况让我学生懂呢。教材跟学生实际水平和老师经验脱节,我们教学和考试也是严重脱节的,教学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变,但是考试不是这样,可能 会订北京海淀也可能订兰州市的,里面试题比较难,学生一考就考不好,学生经常向我诉苦,说上课讲的都会,但是考试就不行,我好学生在60分边缘徘徊,满分学生特别少,学生学得比较好,但是分数不行就感觉没信心了。所以考试体制还应该改革一下,现在好多教育专家提出,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内容还有考试体制的改革,我非常赞同这个观念,学生学了知识之后就应该给他一定成就感,让他感觉学完这些东西可以答上,最起码学了知识用到这,如果考不好对学习没信心,对学习也失去兴趣,学生有学得好,也有学得不好的,如果学生学得一定的知识符合自己的发展水平,获得不同的发展水平,教育就有一定的成果,不能学完以后一考什么都不会,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高分的学生,而是让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第二方面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比较高的,要求老师对课本是全盘的认识,老师对课程内容非常熟悉,而且不仅仅是这一本书,比如初中对六本书整体的适应,因为只有把六本书整体搞比较通,教学生就知道前面哪些知识学过,需要点点,或者深讲的,老师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没有,我们上的时候只有七年级上册,后面没有,我不知道哪些该重点教,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应用联系起来,课程非常好教,但是对于农村老师来说这一点确实不够好,生活和课本知识联系不起来,新课程要求我们老师是专家型的老师,综合型的老师,对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要融会贯通,这样在你上课的时候根据内容调解,但是我们农村老师这一点还是比较弱的。新课程要求老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是学生的引导者,甚至是朋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还要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编了这点目的是什么?还要和当地教材结合起来,不是课本上表面上的东西,还要扎扎实实结合本地的实际而行把新课程搞好,在我们学校参与新课程改造是年轻老师,因为年轻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使用,比老教师要快得多,现在已经逐步适应了新课程的教学,尽量朝新课改的要求靠近,虽然做得捕获,但毕竟向这方面努力了,如果新课程对年轻老师来说容易适应,对老教师来说,可能有比较大的问题,参加过上次论坛有一些老师可能记得,有来自甘肃靖远三滩中学的胡老师,他是我的数学老师,他数学教得非常好,他数学教学在我们当地是最好的,堪称我们乡数学教育权威,不管教学还是教学理论都有一整套的东西,他带过省上便携教材的实验班,带的好几届学生都获得省合石奥林匹克奖项,是优秀教材、骨干教师所以获得名誉非常多,在我进入中学教第一年数学的时候,胡老师给我非常多的指导,所以教学水平提高比较快,到第二年胡老师和我们一起教,一共有5个老师,其中四个是年轻老师,胡老师一个老一些了,我们年轻带两个班,胡老师带一个班,后来每次考试胡老师都是最后一名,不是他不会教,可能几十年形成的观念还有教法角色转变非常困难的,对新课程还是不太适应,所以许多的状况造成现在的情况。
  第三方面新课程教材学生适应问题,我学生在拿新课程教材以后,大家翻了说第一句话,比小学的课简单多了,真的是这样吗?可能学生没有深入看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简单了,但习题内容不一定简单,学生可以在课上把课听懂,简单习题会做,但是做测验就不会做了,他们只是觉得和原来教材。现在学生觉得上课玩的多了,比以前更爱上课,他以为说话就是讨论,以前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学习,所以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是太到位的,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孩子生活是比较单一的,接受能力和对新信息的接受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对有一些东西缺少最基本的认知能力,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的,我们应该通过不同途径给他们提供各种资源的信息让他们全面接受教材的内。

  第四方面新课程学校配备方面的问题,推进新课程必须配备教具,学具,还有实验器材包括多媒体,农村学校好多只有课本,连教师教学用书,教案都没有,所以好多课就成了纸上谈兵,新课程物理化学实验最多做50%,好多学校没有这个条件想都不敢想,好多说可以自己想办法,自己制作教具,这太不现实了,因为在农村师资比较紧张,每天得上课、批改作业本,每天没有过多时间开发和制作教具,这并不是非常现实的。在教一个几何体课的时候,当时没有演示,就让学生拿来土豆和萝卜把他们切成长方体,立方体,这课上完,但是我却不满意,因为可能把正方体切完形成六个面,很多同学切不出来,这就耽误时间,如果有多媒体在电脑上一演示可能一目了然,如果只按照比较实际的,离新课程的要求还是非常远的。学校设备缺乏有一些课想上也上不好,再比如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要求把正方形的纸折成无盖长方体,随着高的变化,体积不断增加,到最高值体积又会逐渐的缩小,我们利用数据知道了结果,但是如果有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看一下,随着高的增加体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变化,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可能会提高的。我真的希望有一天让这些都变成现实。

  农村有条件实施新课改,或有条件实施,我觉得新课程真的非常好,非常有趣味,而且上课延伸比较大一些,我相信农村只要有条件,农村老师也可以把新课程开张轰轰烈烈,也可以把新课程教的好,我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5:58
  刘坚(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助理):我是非常崇敬的心情参加这活动,每当谈西部,谈农村谈教育问题,当一个团队一个承认社会在关注一个社会处境不良团队的时候,我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我也希望更多听到来自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师的发言,但是非常遗憾,所以我时间非常紧张,我简单表达几句话。

  关注新课程关于课程改革,就是关注社会处境不良的人群,可能这词不好,我们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群体,如何使未成年人获得健康成长,使他们获得全面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新课程也是如此,所以包括今天这样一个活动在讨论新课程,包括来自农村,来自清华的老师来讨论新课程,我们从中感受到使命感。

  农村地区一种说法,新课程在农村地区似乎是困难的,难以推行的,这句话如果用困难这个词,我是能够,或者100%接受,但是往往有时候会把这话变成新课程农村地区是阻力,我个人感受如果新课程推进有阻力,阻力更多来自城市地区,如果说困难,更多来自农村地区,我刚刚到甘肃宁夏自治州,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村小,还去过内蒙最困难的两所村小,也参加一个非正式座谈会,偶尔听到来自云南德红县的一个学校校长,在这样的地区新课程在那正在生根开花,正在滋养那儿的儿童,也在滋养那儿的教师,包括课程改革实验区,比如宁夏宁武实验区,在青海黄钟实验区,包括省级实验区,比如福建南安、或者内蒙乌海实验区,共同成长的很多西部欠发达实验区新课程在蓬勃发展。

  今天很多媒体,媒体当然要反应问题如何对待新课程的问题,我是民主党派人士,我希望有对新课程本质的追求,对文化对民主科学开放的精神追求,对合作、共建文化的追求,我也有这样的请求,希望媒体给予更多的帮助,新课程推进中间一定有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当我们面对陆老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竞聘上岗成为初中教师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几十万代课教师,工资可能只有几百块钱,还不能按时发放的时候,新课程遇到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澄清在课程改革推进中间哪些是新课程改革自身的问题,哪些是历史欠帐造成的问题弄清楚,如何关注新课程的核心价值,我曾经跟白岩松有一次直接的对话,说刘老师你能不能用简单的话表达,为什么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要谈新课程,我说我刚刚从一个村中学回来,在东塔中学听一节数学课,谈论勾股定理,老师带学生要验证,在这过程中间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好像勾股定理错了,这老师说你说说你的理由,这学生在作为上边比划边说,他说我讲的清楚我到黑板上讲行吗?这学生很从容走上讲台,边写边从容的说,在这过程中,后来还说可能我错了,当中国未成年人能够持续六年、九年、十二年在面对人类文明能够从容自信的思考,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我想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一定有希望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5:59


  提问:现在教教育制度需要改革,在现有教育制度考试改革中有没有更适合教师考试制度代替现有的教育考试制度,它是什么样的?

  


  提问:在这次新课程改革所有国家的实验区内,结合改革陆老师提的问题,在农村实验区内使用的教材和新课程同时使用的教材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一样的,在农村实验改革区内怎么解决教材内容还有课程资源跟农村实际儿童的生活相冲突的问题?如果要也是一样的,在农村的实验改革区内考试和新课改冲突怎么解决的?

  第二个问题,刚才提到由于学校设备不足,导致很多可以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只能靠数学的演算,您认为切胡萝卜的问题,是多媒体演示好,还是就是动作操作好,这两个对于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来说?

  如果多用情景化的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必然导致一个问题,让学生用刀子切户胡萝卜,一个是切的不标准,一个没有切完,这样课程要延长,在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会不会导致新课程课时不够。

  陆建娣:城市化的教材和我们教材有一些地方不适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城市化内容如果学生偶尔见过,或通过东西可以认识就讲得比较少,如果学生都没见过,就转化成大家可以知道的。数学上比如学生没有见过铁轨,我们不是载水稻,就拉两根线,载出来是一行一行的,就可以引导学生说载水稻的时候那线就是平行线。

  对于切胡萝卜这个,学生自己切一下非常好,但是如果能把实际动手能力和多媒体演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会上升一个层次。可能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最好一些。

  第三个问题,会课时不够,如果课时不够就在课外活动或下午上自习的时候补着上课。

  郝京华:这是一个难题当初各个教材也考虑这个问题,有教材为了解决农村城市的问题,作为教材编写主要是出版社的事,出版社采取什么方式,有的图是一个城市情景,中间画一道线是农村情景,后来有出版社想到给农村孩子做教材,那么我们给农村做的教材你们会不会选用?

  胡建娣:我可能把城市农村结合起来。

  郝京华:当初也想给农村孩子做一个教材。比如超市农村孩子想象不出来买东西怎么先拿东西后付亲,教材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换,如果这地方没有超市和汽车站,能不能用身边东西替换是完全可以的,你切胡萝卜和土豆的方式可能是非常好的方式。当时很多出版社对这个很感兴趣,另外包括课程教材,我们就想到为农村孩子做,刚才大家都说农村没有资源,其实某些方面来讲,农村资源比城里好一些,你们可能有一个小水塘,城里看不到,你们有山有树有云彩,城里孩子也看不到,问题是这个资源怎么用足了,有时候要用好了,一颗花生可以让小孩看一下午,不一定要多媒体。关于教材问题想做这样一套教材,但是很多地方表示不会用的,课程处有一个难题,专门做一个教材,反而不受他们青睐。

  主持人:以前有方案增加校本课程的设计,

  郝京华:任何国家课程到地方都有老师要改变的,你是忠实执行教材的东西,还是根据学校情况资源情况进行调整,更多是后者,所有的国家课程到老师那都要校本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5:59
 第二单元:新课程实验

  主持人:请海淀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安永信老师先介绍一下东部教师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安永信:我准备好一个将靠想谈谈对语文改革的想法,现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还是出现了问题,主要有两个倾向,一个问题就是教材换了,但是具体的教法基本上是老的思路,老的方法,这种情况可以把它叫做穿新鞋走老路,另外一种情况下对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问题理解不是很准确、全面,过多在一些形式上做文章,甚至于有放任自流的倾向,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我想正面谈一下我的想法。

  


  语文是最具综合的学科,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道德情操的陶冶,艺术美感的熏陶,乃至学生人格的塑造都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正由于此有关语文课定义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争论不休,究竟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又或是语言文章。语文教学这一特点现象,使得人们在探讨语文教学规律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往往强调它的某些特征,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语文教学较强调工具性,相对忽视其他方面的特征,在所谓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口号下,语文教学日益背离语文教学本身固有的规律,这次课程改革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看成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对上述弊端的反驳,是对语文教学本身固有规律的回归,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方面的显著变化是大幅度增加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分量,而课时并不增加,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这就势必要引发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革命,其中怎样进行文学名著的教学就成了语文课程改革中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文学名著教学的定位不同,古今中外五文学名著是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不因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变更而消失,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个大诗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推举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各国人民的尊崇,但是对于离骚这个题目的诠释,至今没有定论,司马迁《史记》问世以来,认为不唯美不以恶的纯史实录,至今仍有学生毕生致力于《史记》研究,李白杜甫,前者是神仙,后者是神圣。红楼梦产生至今只有200多年,但是已经经历从旧红学到新红学两个历史阶段,鲁迅作品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但也经历不断深化研究过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著鲁迅文学资料汇编五大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学生致力于鲁迅研究的研究,并有专著出版,可见人类对文学名著的认识经历有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这过程与名著存在的时间同始终。

  我想法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为什么容易出现新鞋走老路,一个是习惯式的,因为半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一道固有的模式,这个模式不但在老年教师和中年教师中已经影响深远,而且作为一种精神的遗产,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有遗产已经传留给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年轻人的受到影响少一些,这就容易造成人们虽然拿到新教材,但仍然习惯按老的教学方法教学,另外升学率的压力,不可否认现在升学率仍然对老师有很大压力,对一个机构、一个学校是这样,这学校升学率高,某种程度压力就变大,这学校升学率低,就要争取改善,这学校升学率处于中间状态也不大满足中游的状态。习惯式造成升学率压力容易造成穿新鞋走老路,这样人们不大敢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怕新的教学方法影响升学率。

  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一个是要认识问题搞清楚,前一段搞素质教育,那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好像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理论指导,结果有一段时间出现了什么情况,多搞课外活动好像就是素质教育,后来出现了什么都是素质教育,有人很诙谐讲,素质教育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现在大家认识比较清楚,素质教育主阵地还是应该在课堂上,怎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现在课程改革是实行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只有通过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才真能落到实处,要解决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需要把有些概念弄清楚,咱们社会有一个缺陷,咱们不大重视理论的作用,对理论作用缺乏一个正确的定位,麦克风就起扩音作用不能喝水,这茶杯是喝水的不能用来扩音,不能赋予承受不起的责任。理论起一个路标的作用,大致方向是什么?告诉你朝哪个方向走,至于怎么走,怎么走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还是要靠你本人走的,但大致的方向要清楚,不要走错路这就是理论的作用。现在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改革要想不走错路还是需要一些理论上指导要把一些问题搞清楚,比如定位问题。文学名著现在在课本增加的分量非常大,刚才讲课时不增加这个矛盾怎么解决,还用老办法教学当然课时不够,其实过去的教学陷入一个深深的误区,这误区是什么?学习文学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物学有一个观点,一个人一生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历史的缩影,人类对于文学名著的认识要经过几百年几千年,一个人对文学名著的认识也要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过程,这就是许多文学名著,大学阶段仍然选的原因,中学时代读阿Q正传和大学时代读跟一个鲁迅研究者读的感想一样吗?比如兵,小学生认为穿军装拿武器的就是兵,中学生这么理解就不行了,兵在原来是兵器,所以有成语短兵相接,现在新闻媒体大量出现许多错别字,大量望文生义的现象,责任在谁?当然整个社会问题,中学的老师是不是在这些方面应该多起点正面的作用,文学名著的认识既然是一生的认识过程,你在刚刚接触文学名著的时候,就把若干家专家学者研究这篇名著的意见,通过参考资料浓缩改写,再灌输给学生,这么做就违背学习文学名著的自然规律,也不符合中学生青少年生理上和心理上特点,必然费时多效果差,这问题不解决,讲文学名著还是老方法,还是费时多效果差,如果把这问题定位解决好,一个人在中学阶段,只是处于学习文学名著的初级阶段,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中学生学习只是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怎么掌握,比如《阿Q正传》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你认识多少可以结合作品一点就可以了,能不能因为《阿Q正传》难教就不学呢?如果连阿Q不知道那无知程度不相当于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过去老是批判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经典著作割裂和解开它是不行的,学生有一点领会就可以了,这样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所以要解决定位问题,要定位在一个人学习文学名著的初级阶段,但初级阶段不是什么不管,字词句要搞懂,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由这个民族教师总体素质决定的,所以看到新闻媒体那么多错别字,那么多成语误读误解,望文生义,我作为一个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同志感到惭愧,我看到这个以后跟大家说一句心里话如坐针毡,当领导人答记者问,讲话不伦不类,我真是如坐针毡,我和老师们交换意见,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多下点工夫。

  第二个主体性的问题,主体性是实质性的活动,不要把它理解成学生活动越多越好,更不要放任自流,主体性关键是什么?第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这节课必然是好的,在这里说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怎么理解?可以从教育者的群体、个体、受教育的者的群体个体以及我们国家特殊国情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师队伍培养等诸多问题,体制问题来做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索,从受教育者的个体来讲,素质教育可以一句话概括,就是把学问先天禀赋和后天教育结合起来,有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禀赋不可改变的,咱们教育问题是统一的模式要求个性不同的学生,结果他长处没有很好发挥,这个制度上有埋没人才的弊端。学生的长处老师要善于发现发挥出来,各种各样学生长处发挥出来了,跟社会对人才多方面需求是一致的,因为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多方面的,如果社会都是我这类型的人这社会就完了,必然是各种类型的人才。

  谢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0
主持人:下面探讨一下新课程实验当中的问题,首先请海淀区教研所吴颖惠所长介绍一下北京新课程进展情况及中考评价问题。

  吴颖惠: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海淀区三年改革做什么?初中做了一轮,小学也做了三年,目前的确进入反思的阶段,我们花很长的时间组织许多专家对这课程改革做一个回头再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最多的反思是对这次课程目的的反思。

  比如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让课程富有时代性前沿性生活性内涵,为了富有文化重建的内涵。这都是在大量开始新课程的时候做大量培训时候用的。这用的语言,要建立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的文化氛围。三年以后再反思的时候我觉得的确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也带来新的思考。


  第一方面思考的问题,可能会涉及新课程的本质和核心到底是什么?我们在长期的研究中间想提一点,为新课程也要减负,新课程如何承担为中华民族复兴,文化重建的重责,新课程从一开始是自上而下的,提出一个专家言论,一些新的思想,对教师来说新课程能不能承担这么重要的责任,通过我们研究发现,新课程事实上对一个老师来说,一个学校来说就是换了一个教材,很多专家非常反对这句话,认为新课程承载一个文化重建的责任,承载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责任,如果从这样的高度来界定新课程,我们让新课程承载东西太多了,这一段时间在各种教育刊物发了很多文章,就是反思新课程的文章,也是经过了三年,回过头来新课程让新老师新开展的时候,还是简简单单的,就是要换一本新的教材,自然而然会带来许多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并且要求教学方式的转换,评价模式的改革,但还是换了一本教材,需要扎扎实实围绕教材来开展工作。

  第二点我们想到底谁是新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一些高等院校专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给人感觉新课程代言人是我们专家,但是我想说新课程新教材能不能推行下去真正实施者还是教师,我们在新课程中间不断倡导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角色到底往哪儿转,这是我们这次反思提出的核心性问题,这三个问题在不同场合都有一些论述,因为做了这方面的总结。无论新课程要求教师职业怎么转换,都不要让教师,在座的老教师也好,新教师都感到人人自危,前期搞了大量通识培训,倡导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学生主体性充分张扬,为了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为了让我们教材富有生活性前沿性我们有许多概念,比如学习方式,提出自主等等许多新的名词,这种新的名词不要给教师一种压力,认为过去的东西不再适用了,过去老教师不再会教书了,新教师需要学习,不要把教师推到这样层面认识问题。

  专家绝对不是新课程的代言人,新课程到底好不好?真正实施还是靠教师,把这些问题告诉大家,谁是新课程使用者推进者是教师,不是需要教师做角色转换,而是希望教师有对教师使用主动性。刚才谈到教材使用问题,我本人也是一套教材的副主编,教材提供是一个基本的素材,真正的方式或教材到底怎么教怎么使,开发什么样教具,方法的的确确靠教师做,无论新课程承载多么大重要的历史责任或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回过头来说,围绕教材看教师到底能做什么,这地方罗列的就是反思过程中发现新课程中间一些各种要求改革的方方面面内容,从课标到保障体系,如果这么大庞大内容,的确需要全社会动员的过程,事实上从学校、从老师做不了这么好,比如这一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好不好?这是非常好的东西,但是现在做全国素质教育大调查,素质教育真正遇到的问题学校有责任的,但是素质教育到目前执行不下去我个人认为没有得到全的支持,因为教育部认为家长是可教育的对象,我觉得社会不会买账的。同时课程改革一样,我们在反思中间,课程改革不要把教师放在对立面,认为教师是培养的对象,是角色转换的对象,是一个改进的对象,如果在这种前提的指引下,这是新课程目前遇到最大的阻力,也是推进新课中间明确发现,比如教师的队伍的情绪,这个课改在学校推进过程中间最大的问题,原来教材能教新教材也能教,老师要在总体上考虑课改理念和方式转换的时候,对自己过去否定时候的矛盾。为了做好这次总结,前半年带了一个团到台湾考察,台湾跟我们一样,课改不是思想不好理念不好,遇到阻力同样来自于教师。

  


  我们在海淀的工作中间,在积极倡导无论课改思想怎样,把握一点教学的改革,教学的研究,这一点是我们取得最成功的一点,把教师作为主体,倡导新的研究模式、方式,同时我们在做点点滴滴的探索,关于评价体系的探索,目前伴随新课而生《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教师发展手记》《中学生成长足迹》这些都是作为评价引领的东西,但是事实上都是从教师和学生根本出发的过程性记录的东西,这是我们在过程中间做的。

  大家可能想看到是评价方面探索东西,新课改旧课程也好,无论哪个课程改革,最终的目标都是要有一些思想引领的东西,导向性的东西,在这三年的过程中,明确一个问题,课程改革都会说的,改到深处是制度,对课程改革有教师的问题,有方式问题,有学生发展的问题,等等核心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在各种各样的制度问题中间核心的问题当然是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的问题,为了落实评价制度这一次对新课改做了很多的过程性评价东西,或者发展性评价的东西,我们做了一个《小学生的素质评定》,《中学生足迹》包括《教师发展手记》也是一个评定。包括中考有这样一个评价,这是三年后的评定,教育部也有综合素质评定,这一次做的评定是第一次跟中考结合,今年是课改遇到压力最大的一年,所有的家长,因为一学期有2万多学生要毕业,家长都会提出问题,就是中考怎么考?我觉得变革,我们认为变革是渐进的过程,一个做了综合素质评定,另外做了英语口语考试,第三个渐进就是真正中考试卷我们出了海淀卷,新教材学什么我们考什么,北京市用旧教材,只有海淀区今年初中毕业生可以考独立出的题,考试这一块,中考英语、语文数学专科考试试题有变化,但是基本的方向还是渐进的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间也研究高考和中考的东西,我们觉得教育部中考高考年年都变,现在高考试题跟十几年前一样,那太委屈现在的高考,也逐渐往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导向,中考也是一样,你学这方面也是要往这方面导。通过研究,无论用新教材、旧教材考试是绝不可少的,我们这年轻的人都是高考的受益者,考试制度的受益者,我们跟英国做了对比性研究,英国考试比我们强烈得多,他们动不动全国统考,我觉得考试许多一点问题,考试是最公平最公正的东西,关键是考什么,今年在这方面,语文、数学、物理核心课程的研究,的确在中间增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东西,但是核心的东西,关于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没有放松,如果把这放松,你这考试和卷子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无论怎么说考试不可缺少,这是社会广泛认同的。另外知识能力孩子一定要掌握,今年测试中,原来都说小学家长担心用了新教材,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一会儿实验,一会儿是谈论,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知识学习,我觉得如果这样我们改革是失败的,现在孩子不仅思维能力开阔了,同时也没有字越写越难看,汉字不会认,数学题不会加了,如果出现这情况简直就是一票否决权,这肯定是课改不成功的,用什么思想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基础教育必须保证打基础。

  在这基础上,我再介绍第二个评价方案。我们今年做了综合素质评定,我们做了四份综合素质评价,调查问卷、则是问卷,一个家长评价,一个教师评价,一个同学互评,一个学生自评,学生毕业的只有2万人,但参加综合素质测定的达到30万人次,因为每位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同学之间要进行互评,整个花时间不是很长,主要完全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联系,互联网形式在家中进行的互相评价。为了这次评价也做了一些积累材料,比如收集四方面材料,日常过程记录材料、表现性材料,特长表现材料,课程考察材料等,来进行评价。在这个评价基础上,每个学生有等级加评语,这都是通过计算机做的。最关心还是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怎么使用的,今年因为第一年,我们是一种试点性质的,今年毕业生在中考成绩中两项,一个核心课程的成绩,因为在北京的城市里面,中考的压力要强于高考的压力,因为孩子们基本上可以上大学,问题是压力在于上什么样的大学,这是面临的高考压力,中考压力面临上什么样高中,进入好高中意味着可以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所以中考的压力很大,今年在中考方面,一个是核心课程的考试,另外一个方面增加了两项,一个就是综合素质评定,这成绩必须在C以上才有资格进入,比如人大附中这样一些学校,还有一项就是英语口语考试,也是四个等级,这成绩也要进入中考,所以今年中考是三方面的结果同时作为中考的保证。

  这是综合素质评定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是每个海淀区学生都有这样一个表,上网的多这个表进去,有四方面的评价,比如自评,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这是评价的结果中间还有评价的过程。经过使用结果综合素质评定也充分发挥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导向的功能,通过这个也可以监控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监控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的变化,也可以测试,也给学生一次机会让学生全面展示自己三年学习成果,这东西尽管很复杂,但是有了信息化手段做起来也就是两个星期,在中考前花两星期专门做了这工作。

  这是上次评定过程中家长提的各种各样问题,比如关于综合素质评定是不是客观的,等级是不是合理的,会不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现象,我觉得这些都是问题,包括诚信度问题,如果引导好不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次发现在整个测试过程当中,越是学校好,越是重点学生,越是家长文化素养比较高,评价越客观,有一些平时在管理层面,非常不好的学校才出现给这孩子评价全部是A没有B的个别性现象,如果一个学校全是A没有B,这测试是无效的。现在做完了以后看来不是一个最好的东西但是可以配合起来,比如配合核心课程的考试,也可以配合素质教育的实施,配合英语口语考试一起来测试新课程来引领新课程测试新课程的东西。

  通过今年的测试基本上在海淀区这样一个社会敏感的区域内,因为知识分子非常多的区域,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已经非常成功的地方,这种导向性的东西会对孩子在实施新课程发生一些很好的引领作用,比如好多孩子在最后的评价完了以后给我们写回复信谈到这个,如果早知道这样,可能在我初一学习中间,初二学习中间,才理解那时候应该多做点实业而不是做那么多作业,在那时间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些东西应该是初一、初二重点注意到的。

  就介绍大家这些,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上网看!

  主持人:海淀区这次中考改革,很多地方实行的改革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科考试的成绩用等级化评分,不知道海淀区有没有这个政策?

  吴颖惠:这没有做,在学科考试这一块没有做。综合素质和英语考试是ABCD。

  主持人:综合测试成绩加不加入中考的评价?

  吴颖惠:作为参考,因为不是成绩,中考要录取的时候,如果出现C一般重点学校不会录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0
 提问:在课改当中很大阻力教育教法变了,教材变了,评价的标准没有变,这体现在西部农村学校,刚才说在海淀实行一个综合素质的评价,这很好,这如何在西部当中进行推广?

  


  吴颖惠:西部农村地区没有用信息化手段,就是一个测试,用过程性评价,用过程积累的东西,因为从初一就要求的,对孩子情感价值态度,教育部有六个纬度,各地可能划成20个指标100个专项,你同时记录,最后用人工来做。

  提问:这样花时间不是很多。

  吴颖惠:发展性评价本身就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是在重庆一个非常落后的地区进行考核,是两方面结合,一个方面是三年过程材料的积累,每个孩子有一个档案袋,三年过程的材料在什么地方获奖,参加什么活动,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档案,这是评奖的依据之一,还有设计一套问卷,差不多打勾互评,那做得就跟多了考试卷子一样。

  萧今:刚才说到对农村老师压力特别大,在改革过程当中老师反映如何?

  


  吴颖惠:因为老师用这手段没有那么大压力,这比课改开始要早,课改初中学生初一发了一本书,叫《中学生足迹》这一学生一次,孩子到毕业的时候有六本《中学生足迹》,这上面记录着有他每学期的成绩,作业状况,每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状况,以及获奖状况,那本就有,是学生自己填,也有家长填老师填,最后交给班主任一签字,这就发给学生了,这有六本,每本12页,中间还加了很多图彩,名字就叫中学生成长足迹,老师已经习惯这个,最后综评的时候,把这六本都拿过来有同学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活字会写一个综合评定,基本上学校开一两次班会,交流这六个册子,到底是怎么表现的,我们把这个叫班会展示活动。第三个方面,要做这个,这是问卷通过网络做的综合素质评定,每部分教师评价是20道题目,根据教育部六个纬度,60个子项,其实就打个勾,学生问卷点击20次、提交就完了,剩下都是计算机做统计,所以老师没有觉得压力很大。最后统计一下一个班级完成这工作到底花多少时间,对每个学生来说差不多需要半个小时把全班的做一遍,如果老师做一般也需要一节课的时间。

  提问:现在核心还是小学生进入重点中学,进入重点大学,这综合评定有多大的意义?

  


  吴颖惠:新课改遇到最大的问题,现在遇到高中课改不搞了,和往后推,这素质在初中这一块用,这是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到位,比如你得了一个综合素质A到底相当多少分,我们没做这个,我据的这一次做得非常好就是导向,用孩子话说我觉得初一应该怎么过,初二应该怎么过,当初什么事为什么没做,如果那么功利考虑新课改,那没办法做,这是重点中学升学的参考,教育部提出高中课改往后推几年,北京市就不参加了,这一届初中生,现在进入高一,可能有一个反复,过去做的东西可能没有用了。高中的教材也在渐进改革,现在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倒不会有多少问题,所以要给课改减负,虽然高中课改不进行但是也有很大的变化。唯一不做就是教育部提出新的高中方案,就是大量选修课。

  提问:海淀在新课改有没有把社区作为源泉,你们考虑这样问题怎么做的?

  吴颖惠:海淀区有非常好的社区资源,包括各大科学院,我是海淀区课改办公室秘书长,我介绍去年连着三年做什么事,只要你在海淀区所也单位,包括部队也好科学院也好做了一个评比,需要填一张表,你可以为中小学教育提供的资源,比如动物所说我们这有一个动物实验室可以免费参观,然后根据申报的情况做一个评比,每年评比十个社会实践基地,我们会挂一个牌子,联想企业就挂着海淀区课改办公室发的牌子,这样学生可以免费到企业里参观,到这样实验室里参观,一个学生到科学院实验室做实验,还有到评的基地去免费参观。做社会的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实验。去年评10个申报50个单位,今年上周刚发的通知还想再评10个,今年已经申报100多个单位了。

  提问:你们在评价学生时候用综合评价体系对于一所学校,或者对于一个老师的评价采取相配套的措施吗?

  吴颖惠:对学校评价没做,对老师有一个《教师发展手记》一共16页,每个参加课改的老师一学期一本,这本什么时候填,开学初拿到新教材前面填几页,这新教材哪个出版社出的,给你感性认识什么样,什么留下深刻的印象,新教材怎么评价的,这是拿到教材前填,在教师实施过程中间填一次,一学期填三次,认为哪课书最好上,哪课书最有创意,哪课书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和单元,这就引导老师分析教材,到期末有一个学期反思,这一学期回过头来觉得在使用这本教材中间有什么得失,有什么感想。这一学期要求做一本,老师们也挺感兴趣的,也做得特别花哨,挺漂亮的,到处是非常人性化的语言和图片。这些东西课改办一年500万经费,去年600万,所以所有东西都是向老师学生免费发的。

  提问: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也出现一些方案,现在新课程又出了方案,显然两次是不同的,不同在哪儿,是改建还是重建?

  


  吴颖惠:没有不同,刚才这就是对学生的评价,综合素质看到原来对素质教育的评价,那包括学生的评价,学校的评价还有对教师的方面没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1
 第三单元:新课程.校长

  祁团:我来自甘肃,我们作为贫困地区的人在这里要谈的是困难,但是我觉得谈困难不是我长处,我习惯在现有基础上面对困难如何把事情在自己范围内做得更好一些,所以把地方培训的时候准备的一个讲稿,第一部分谈困难的,就把这跟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部分内容也不是学校和县上的内容,好多地方接触老师和校长,使大家了解一下我们整体,新课程在我们地方是2004年实施的,我观点可能与大家不同,我觉得新课程在很多方面是一种理念,现在东部的老师如果把那些理念灌输进去就自觉在实施,而不是政策的问题,政策只是一个载体,我们课本里面有一些内容对农村孩子来说是城市的内容,对城市孩子来说是农村的内容,关键我们学校在教学之中把内容可以很好的开发,并且扩展资源,比如农村好多资源城市没有的,城市好多资源农村没有,不是说农村资源绝对比城市少,而是好多方面比城市得多。

  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重大的举措和载体,如果按新课程以前理解素质教育的东西做,新课程实施改革好,素质教育也很好,改革的理念与发展的目标,与素质教育是吻合的,而不是冲突的,但是总体情况来看,现在进行素质教育大讨论,因为问题比较多,说明素质教育搞了十多年还不乐观,新教学改革有些方面做得不太理想。在学校中有三大困境,一个教育者感念滞后整体素质不高,学校落后,资源匮乏,环境信息不畅,人浮于事。

  教育者整体学历层次低,我们一个学校如果我领导他,我会让他走向全国去,所以不是绝对的,整体素质不高是整方面,主要体现学历低,学理结构杂,有一些老师的学历比如是本科了,有一些是进修的,通过各种渠道进修的,在农村好些地方没有学历或者学习过其他专业的,比如上过中专,或者其他学校的,因为地方师资比较少一些,他们通过正规的渠道,通过正规的考试进学校,再去拿教师资格证,有一部分提前拿到了,这些人由于学历的问题,各个方面的问题,对教师这个行业不太熟悉,还有学识水平较差,有老师有很高的文凭,其实知识面很狭窄,老师这个职业要在生活在很多的学科领域里面要掌握很多的知识,特别是人文方面的知识,这样对我们理解能力,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好处,另外见识少,我们一些老师没有见过铁轨,事实上这不是教学中遇到一点问题,就说明老师见识少有老师没有见过坐过火车,自己见识少,自己思想思维,特别新合成改革过程中间,在课程资源开发上自己思维受到局限,只要资源能很好利用起来都会有问题。教学方法改进困难,课堂教学难以改变,校本课程开发无从着手。很多不知道什么是新的课堂,什么是旧的课堂。我们有一个困惑,我们老师看到不是这样,素质教育的时候有一些骨干老师教课,大家说好,但是有时候我们老师经常看他们课,变化也不大,有什么事汇报还是主干老师说,专家领导看到是一部分人,不是大面积的,大部分存在很多的问题,学校新课程改革,2004年实施的,但是2003年自己培训,2004年就组织听课,没有新教材,但是用新理念实施教学,那时候每周组织听课不少于两节。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我的理念不是专家学来的,意思差不多,是让两个老师上同样的课,他听了人家的课,然后他再上,但是有的好有的差,在课程开发老师是很重要的资源,学生是主要的资源,所以认识在我们自己。

  学校设施的落后资源匮乏,特别是专家指导的资源,我自己考虑我们学校需要有一个考评的方案,如果计划由这样专家指导,我们一些方法就达不到,还有一些比较好的资源,比如有一些能够教课的老师比较少,虽然总认为是少数人,但是实施的就是一个样板,我们又把它引进到地方,这样资源少。信息不畅人浮于事,社会大环境,影响我们学校老师不想好好的搞工作,这种情况是思想方面问题,不是主动的工作,比如2004年使用北师大的教材,我们今年改成河北版的,搞了很多的培训,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培训没有实际的意义,有一些学了以后把理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行动是不容易的,简单粗放的教育行为在一些农村地区,我敢说在城市地区也存在一些现象,有一些老师和学校的领导对教育比较粗暴,他实施起来可能就有问题。

  这是一个学区校长管十多所学校的认识,下面是骨干教师对新课改没有感觉,糊里糊涂,尽折腾这是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说的话。

  这是一个教研员的来信,“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年了,但是我们这里至少有90%的教师不知道它的基本理念,更不要说去如何实践了,我们暂且不说新课程理念,就是起码的教育理论与原来,我们的老师几乎为零!课堂满堂灌,从来不注重学生的感受,评价学生老师全部以成绩定论,差生面不断扩大,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家长也是这样!想我这样进行教研的,全镇仅此一人!我们教师根本不懂所以就没有困惑,这是我们这里的基本情况,告诉你,我们这里教育还是相当的发达的,我们是实验区”。

  我觉得我们作为校长,我们的责任不是讲困难,讲困难的人一般是为自己寻找客观的理由,我们面对现实把自己东西搞好更好一些,我也是这样的,我们也需要这样做,校长起码要把自己的学识提高,用文化涵养自己的素质,用文化涵养学校的素质,用文化涵养教师学生的素质,我们才能很好实施新课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1
 褚宏启:我讲一些问题吧,到底什么东西拖了西部改革的后退,或者宏观一点讲是哪些因素拖了西部教育发展的后腿,今年暑假到甘肃跑了6个县,一对一访谈了65个,我们又做了一个西部局长的研讨会,有50个局长参加会议,大家提了很多问题。

  有一句话经常讲,所有教育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到课堂上,外部改最多体制变化再大,如果对具体课堂教学没有产生实质的影响,老师教学方式没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善,师生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外在改革没有价值。所以搞课改意义是什么?让我们关注教育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课堂教学,所以我认为把学校办得更像学校,把教育办得更像教育,是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良好的契机。

  首先讲一下教师的问题,教师问题在西部是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数量不足,第二个质量不高,有大量的改革要素。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民转工,代转工的老师整体素质较低。第三由于缺乏培训教师在上岗以后得不到及时充电。第四个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第五个现在大学毕业的大学毕业生生源和过去相比师范生质量大大下降,还有少数教师不敬业不关心学生,师德比较差。

  第三个问题贫困地区教师严重不足,都往大城市发展地方跑。

  第四个问题对教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现在对老师的要求有点苛刻,包括社会对教育要求都有点苛刻。

  以及老师健康医疗保障问题,西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都很严重,还有教师职称评定问题。

  第二讲一下校长的问题,校长的角色一般来说大家公认是管理者角色,但即使是管理者角色有的还是不好,有的校长就像生产队长,不像一个管教育的校长,校长之所以可以当校长,一般来说原来书教得好,提到中层干部再提到校长,一旦成为校长之后就不再教书了,甚至课很少听了,就比较浮,整体忙于事务和管理,所以课改之后认为教师的观念和方法转变不过程,后来他们说教师教师成在教师败在校长,按智商水平平均,校长的应该比老师高,但是老师进步比校长高,因为老师有一个平台,他要上课要和孩子接触,但是校长课很少听,即使北京海淀区,头一些天交流过,他们校长听课而且数量上也很多。所以有意思的是老师讲完课,校长评课,有的校长不敢说话,这类校长比较谦虚的,因为不知道怎么评,还有一类校长非常勇敢,敢说胡说八道,导致干群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所以现在感觉校长角色应当发生一个转变,当然要做一个好的管理者,但同时要做一个好的教育者,因为校长毕竟管学校的,学校搞教育的,学校不是企业,学校不是军队也不是监狱,有校长要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把学校办成军队,有实行封闭式管理,恨不得把学校办成监狱,有用现代企业制度办学校,恨不得把学校办成企业,把学校办得像学校是校长的天职。学校最核心的业务就是教学,中国校长承担很多义务和压力,他们可以不轻易上课,但是有六个字要做大,要常听课会评课。校长要进得课堂,讲得出名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很多校长都做不到,北京市2003年底对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对课改实验情况做了调查,结果很失望,对于课改非常熟悉占比例很低,这是一个全国性问题,问一个问题,一把手校长到底该不该抓教育工作,我认为是该的,应该抓一个组织核心业务,学校的核心业务就是这样,校长还应该作为一个领导者,领导和管理,管理强调执行更强调事务,把一个事做正了叫管理,领导是做正确的事,这不一样的。我做校长培训有11年多,接触全国很多校长,我发现中国管理能力有余,但是领导能力研究不足,领导能力是站得高看得远宏观规划能力,这比较差,这和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有关系,计划体制下学校属政府所有,学校养成对政府的依赖性,但是现在政府职能要转变了,小下放更多的自主权给学校,学校必须要加强宏观管理。

  我认为校长要跳出学校进行战略思考要做一个领导者。同时还要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做一个教育者。这两个转变是必须的,为了适应课本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东西部校长接触很多,存在问题是共同的,东部校长也不比西部好。

  和校长相关还有一个问题,现在乡镇设学区的区长,这个学区的区长同时还是中心校长,这体制有一定的问题,既要管中心校又要管十多个村小教学点,压力很大,而对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块希望大家关注一下。

  第三个问题教育水平问题,我感觉教育在学校当中出了很多问题,问题根不在下面而是在上面,教育局到底该做什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都来折腾校长、教师,现在有人说这样话,如果把教委、教育局撤掉我们教育反而更好,这话当然有一些极端。政府到底该做什么该怎么管,这是职能转变核心要求。过去政府管理了很多不及管的事,管了很多管不好的事,该管的事没管好,职能转变要管什么?

  首先政府应该是教育体系的构建。再一个教育条件的保障。第三教育服务的提供,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定者,检查工作标准要有依据,现在很多到下面检查工作,最后教育质量的监管者。现在政府部门管得很细很死,抑制学校的活力,东北一个省有一个区,一个校长跟我讲,他的学校里小学中层干部谁干教育局都要干预。这个职能要不转变可能对学校支持作用大大削弱。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怎么办?我们到西部做调查以后,现在要求政府成立服务型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谁服务?为校长管理服务的,校长管为学校教服务,老师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现在往往倒过来的,现在往往反过来了,所有这些教法考法管法都被考法统死了,所以要定学校的教学特别课堂教学课,教育行政部门有一个很大的支持作用,必须加强自己服务工作,到西部看了几个县,在课改背景下,教育职能要转变机构和职能要发生变化,首先第一个教师教研室,这在西部很多地方是养老机构。再一个有一些局长自己把自己的亲戚刚大学毕业搞到教研室,对教研一点没有作用。再一个培训,现在最需要提高人的素质,没有培训很难提高。我们的西部项目,有的省给8个亿,主要用于应进体系,硬件是不行的,硬件是人用的,用好不好是人的素质。再一个督导部门是把质量的,现在督导不是质量,有地方提出发展性督导,就是到课堂听课促进发展,督导有两部分,一个教育局的督导人这是兼职的督导人,从校长选出来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希望校长兼职的督学,现在包括下面的下属机构不能形成这个机构我们要说信息化带动教育化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局支持这一块一定要加强。第四个问题是局长的问题,我们有一个感触现在提教师专业化,校长专业化,最需要专业化就是局长,因为一个老师影响一个课堂,一个校长影响一个学习,一个局长影响一个区域,很多地方干部推磨,可能原来管交通当教育局长,也有乡镇长当教育局长,他们当了局长以后热血很高,我们问了老师说这个局长也很能干,他就是抓不到点,过几年熟悉了又换到别的岗位了,应该对局长入口进行把关,入口没把关尽力培训是事倍功半的。

  第五个讲一下比局长官更大就是主管教育副区长,副县长和副市长,政府分管教育的官员大部分都是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少数分子等,现在要求建立公共服务政府,要求把纳税人钱收上来用公共事务,教育卫生公共事务主管教育卫生往往是你抓,不是党员,在所有官员队伍是最后一位,我们如果是服务型政府,抓公共事务应该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但往往排在最后一位。正值区长、区长书记,市长,市委书记,教育是长效工程,他们对教育一个不重视,有些人但是重视的方向不行,他们抓什么,不抓学生全面发展,他们更多关注分数,今年西部一个区发了一个文件,这个区2004年在全市高考排名第二位,定2005年目标保二定一,但是今年成绩下来之后在全市排名第五,区里主要领导就坐不住了,经过商量下达一个文件,这文件名字就是关于对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全报批评:全区教育系统要痛定思痛,采取有效措施大打高考翻身战,责成住层分析原因,分析责任,对近期高考质量下降,对工作没气色的领导班子进行全报批评,对影响较大,因为对不称职校长要进行调整,如果明年高考为此不能前行,将按照确定的奖惩办法,对相关学校的校长作出相关处理,还要认真发扬领导普抓,教师普教学生普学的三普精神,层层加强责任,这个市市委书记多次公开讲话,不管素质教育就要成绩。这就是我们要办什么样的教育,作为校长要明确两问题,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好老师,对一个教学行政部门要明确什么是好校长,什么是好老师,主管教育分管教育的官员对教育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常识水平,不能和老百姓一样,应该对教育更深刻,现在很多官员对教育理解很肤浅,北京有一个名牌大学,有一个女孩是四川省西部的跳楼自杀了,因为谈恋爱不顺利,是四楼跳的没摔死,治疗一个月好了,爬十几层高的楼又跳一次终于死了,那大家怎么评价这个孩子,她学习成绩好不好?当然好,不然怎么能进名牌大学,但是死了,就因为谈恋爱不成功,她非常自私,没有想到她死了对她父母造成多大伤害,概括只要你分考的高就是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吗?所以每年秋天入学的时候,不知道多少满心毛病的孩子走进清华北大的学校,教育观念首先是主要领导要正确,不然对下面教育产生多大影响,现在很多校长对教育局长教育观点不感冒,所以权利越大就越需要理性化,现在有时候反而相反,老师比校长更会教育,校长比局长会教育,局长比主管教育的领导更会教育。

  我认为我们一切工作都会落到学生身上,现在校长不下课堂,局长也不下课堂很成问题,校长抓教师队伍,如果不了解学生怎么抓教师队伍?希望大家关注学校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

  最后一点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精神,说到底还是无私的精神,首先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一个理性化的精神一个合理化的精神,现在很多做得太不合理了,我们太不实事求是,太浮躁了,教育领域非常浮躁,有人做了统计各种各样的教育,比如愉快教育快乐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哪有那么多教育都是泡沫,前一个校长做了一个教育,新来一个校长就要另搞一套,否则就没有创意,学校就没有特色,我们讲以人为本这不是。再一个民主化,我们国家封建历史非常长,在政治领域封建东西依然很盛,很多校长管理学校非常专制粗暴,讲民主科学我们都赞同但是自己却往往不那么做,我是高度评价新课改的正面性,民族政治的建设也要从娃娃抓其,如果一个孩子在基础教育,在学校体系当中,连续学了12年,在课堂上可以随意向老师提问题,课堂上有民主平等的气氛,12年以后他民主会不会大大提高。

  西部那么落后有可能发生良性的变革?我觉得可以的,但是在投入和制度上应该有相应的支持,而且投入不应该只是建房子,应该把相当一部分钱用来改造人的思想观念,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国际项目的经验,再就是制度,管靠教师不行,我们改革的重点中心应该上政府层面。谢谢大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2
主持人:下面请香港中文大学萧今教授就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如何为当地社区服务。

  萧今:各位学者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我本来是来听课学习的,后来让我发言,我就借这机会分享一下对农村发展的考虑。今天特别高兴见到海淀区教育教科所副所长,过去几年在西部农村做了五个小学调查研究,在课堂上观察他们语文课数学课用摄像办法做研究,他们用的都是海淀区和人教社的课本。

  我今天就这次新课改上次刚好到云南西部看了一次,这课本跟刚才老师说的,肯德基,还有打折销售,我自己做研究的时候,同时我上在中文大学上中国教育与社会,我一般采用两种课本,一个讲了中国中国教育改革100年,还有香港陆宏基老师编的,讲乡村到电脑堂,讲香港教育改革。我一面研究也一面反思一个问题。刚才特别同意前面海淀区吴教授讲座中间讲的课程中间改革改到最后是深处制度的问题,因为具体的内容发表文章在网上,从制度层面讲一下改革,我感觉一些大的问题。

  100年前我们把西方的学校新制引进过来,现在把整个西方整个校本课程改革引进过来,我在美国流血最后1991-1993刚好参与教育改革,当时美国出两本指导性的书,一本83年、一本86写的,是所有中学校长和老师以及教育学院院长对美国学校考察之后拿出两本纲领性文件,这指导美国后来教育改革。当时参加了有那一段经历。看到新课程改革就是把那东西引到中国了。前一段看到香港改革的问题,先反思一下制度上的问题,后面讲一下在美国看到的经验和教训。

  先回顾一下教育的改革,从制度层面看100年前把私塾科举抛弃掉的时候,当时后面的理念是要学习西方强大的科技造出舰船利炮强兵富国,我们抛弃私塾的时候,当时考虑不是太谨慎的,科举和私塾是绑在一起的,科举是文官制度的产物,是把民间下层精英选到国家官僚机构里面,帮助皇朝管理国家的。当时中国学校制度和教育制度是民间私塾和书院,当时私塾教学很松散的,精英的孩子考官学,到县城、省城里面洲考试,所以学院里面没有考试制度的,我们抛弃把这两个都抛弃了,我们引进新的学校制度,现在看起来100年来,西方学校制度也没有严格的考试,我们把科举考试制度放在西方教育之中,这是100年来没有很好的反思。

  当时乡村的私塾,引进新学制没有注意到私塾和书院有两个功能,一个是选拔人才,精英的选拔。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社会性功能和相辅性功能,传承了地方的社会文化道德,保持社会治安稳定,在香港还保留了一个很好的宗祠和私塾的学堂都保留着。没有钱的孩子都会让在学堂里学习,清末60%男同志识字,10%多是识字的,这在当时世界上比例比较高的,在2、30年代实行新学制,发现中国识字率在上升。所以当我们新学制进来以后,100年任务从当时强兵富国,到现在科教兴国,一直强调现在教育制度选拔人才,但是为乡土的服务和社会性方面可能学校制度是欠缺的,这使得我们无论在教材上面改革的时候缺乏学校的地方性,社会性的功能,很难照顾农村广大地区,农村人口60%,加上乡镇人口有7、80%,对中国的生态和地理是南北东西完全不同的,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域,形成不同生活、生产不同方式,必然形成不同的文化,实体从文化礼数等等不同的,这是中国的多元性,现在慢慢抛弃掉,所以现在到每个地方旅游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是到美国旅游你吃的都是肯德基,他介绍全世界人吃肯德基,现在中国也都吃肯德基,把美国学校校本教材全部引进来了,在8月31号国家教委的政令下,可以长驱直入,进入乡村,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教师,这是应该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的官员和老师思考,我们是不是把我们多元的东西丢掉了。我在老课本新课本上都可以看到。

  我们在讲打折的出售,老课本当时有讲杨梅熟了,讲金华双龙洞,还有讲南京长江大桥和黄河,我们讲这些东西的时候,科学、知识的角度来讲,如果在云南农村讲地理,跟讲珠江上游,南盘江的地理生态科学的含量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课程给地方留下来的空间太小,老师没有办法讲空间要应付考试,因为用地方课本,如果给你农村课本要不要,不敢用,如果用了,这校长和老师的教育堵死他们出去考试的道路。

  学校在建立人才选拔的同时还要从学校的制度关注学校的社会性,为本地人们生产生活保存生态,以及文化历史去服务,同时要传承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知识。我们看到奥运会很少发现有黑人跳水和游泳,我在美国请教当时大学的游泳教练,他说黑人肌肉质地很紧的,所以掉水里面就往下沉,不同的生态和文化真的对人有影响的,西藏人歌喉很好的,汉族人不行,如果没有统一的教材会失去多元的东西。希望在学者的研究中应该多尽到课时里面坐在那跟老师一起听课。

  美国是七十年代末看到四小龙兴起的时候,他就研究为什么?全国教育学院院长,把中小学教材和课本都做了一个评估,当时改革有两个呼声引起争吵,一个争吵学校的管理和学校培养不出好的人才是因为学校没有像企业一样有效管理,需要学校有更严格的评估和管理培养人才,但是另外一些专业学者和研究者老师说我们培养的是人,人不是产品,产品是没感情的,不能用大生产的方法,可以用大生产大加工的方法成批加工你零件,但是对象是人,这两个是不同的产品和过程。现在2000年回去的时候又问了,当时那批孩子都毕业了,后来美国人加强了考试,认为亚洲人考试有效,后来教课的老师说当他们引入考试以后,没有办法应该教孩子的知识,因为被考试限制住了,所以到现在为止,美国搞教育改革的教师和老师对评估制度也有质疑也有怀疑。

  美国还做一个研究对美国50州四个大的教育改革项目,他有所有包容性的改革项目,都是地方发起的,还有月球学校,还有回到基础知识,有针对黑人,有针对后进的群体,现在对这些进行五年的观察,从2001年到2005年在抽样调查,不同的教育项目有什么不同的特色,美国这地方是对的,他们研究者即使过了20年仍然坚持一个长期的实验,长期的改革,而且允许多元的改革,大家可以通过网上来看美国改革研究的结果。

  我看到香港过去十年的教学改革,我主要看语文可,原来在重庆师范学校主要是高中语文教学,在学校校本课程在香港执行,很多老师反映单元教学和校本教学给老师评估很大的压力,还有后来在教学当中也是一个过于机械化,但是后来发现外部改革干预性比较多,我们可能也出现这些问题。



  我最后对自己和大家的共勉。第一、不能一刀切大面积大跃进太浮躁了,把外国东西全面接进来的方式需要比较谨慎。

  第二、我们学者应该下到基层跟老师一起研究去听课。刚才听到两位老师的报告,其实已经深刻的观察到很多问题,而且他们阐述很有学术性的。

  另外一个需要教育部教育政策制定者,包括师范大学的教授应该是允许多元,允许实验,允许老师有尝试,不要过于过分干预,而且我们大部分人受过的教育都没有校本课程和开放课程的,我们怎么指导老师我们资历和资格也是有问题的。

  整个教育刚才师范大学也提到教育管理过于行政化,教育对文化传承和社会性应该考虑让基层农村同时富有为社区服务的功能,包括图书馆为没有考出去的学生,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让他们经常回到学校来用学校的图书馆,通过学校给他们一些培训,让他们通过学校变成一个面向农村知识传播点,不要光把人送出去,这是我们私塾原来有的社会功能,使得中国几千年,私学能够在民间保持一个民间道德文化传统。

  我发言完了,谢谢各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2
  梁晓燕提问:我们关于在农村地区怎么进行教育改革的问题,我们现在也有一种探索的思路,我们想从乡土教材的思路切入课程改革,在不久以前,两三个星期以前开了全国性正在乡土教材的机构和学校,有十八家机构在一起研讨,研讨的思路主要也是从新课程改革开始,因为新课程改革给了农村学校很大的压力,农村学校同时感觉无从着手,我们正好是乡土教材的思路大部分从城市教育研究改革思路进去的,怎么和农村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相结合,这十八个点都在进行探索我们有一套资料也有一批做出来的教材,这些教材的思路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和教育,和社区发展功能相结合,教育部仅仅为了选拔精英人才,教育有一个普遍性的提高作用,大部分的农村孩子将来可能发展的路子还是需要在农村生活的,对他们自己的乡土,对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对他们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这些东西是不是在教育中有所体现。

  


  还有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变,我们教师培训配合乡土教材的培训,让老师感觉这门课应该怎么上,我们把新教材改革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在乡土教学培训当中首先实施,让教师们有实感,因为这个教材是教师们没有接触的,以前没有陈规,就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这方法是我们在教材便携过程中和教师进行互动。

  


  对现在已经做的实验当中,包括各个地方我们开会有全国10个省,有十几家机构在十个省都在做这样的实验,也和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开发什么内容,校本教材的思路怎么走,这也是一种考虑,我想跟大家提供一个这方面的信息,也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们,老师们,校长们能够有意识从这个角度考虑怎么通过乡土教材这样一种思路,以及通过乡土教材对教师的培训,通过乡土教材对学生接受教育的习惯的一种改变,这里面有很多的环节。只是就这个话题提供一点内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3
 第四单元 新课程 校长(下)

  主持人梁晓燕(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我们现在开始进入下午讨论的议程,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是在宏观层面上,有的问题是在微观层面上,甚至是在个人层面上,我们想很多东西也许不管什么样的改革,什么样新的举措,我们都不能指望他在不同层面上的问题都能解决,因此我们每次最近教育的研讨也很多,有很多基层来的朋友,会开完以后会觉得有一种无奈感,我们的一些看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动真正有效的改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变成我们希望的现实,我们在讨论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人有这样一些叹惜,我想今天有下面的这样一些发言,大家都是来自基层的,对实际的岗位,我们不仅仅看到大家提的问题,确实也看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面,所做的努力,这个努力也包括我们今天这个会议。我想很多事情我们这个问题从提出,实施,中间有好几年的过程,同时需要有新的东西替代这个。因此我想今天的会议包括我们下面所有这些发言,都是在这个推动力的累积,做这样一个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研讨的价值,我们会增加更到一点儿的信息,我们现在就开始进入下一轮讨论,第一个发言人是贺勇。

  贺勇( 四川省仪陇县大罗乡中心学校)发言题目:基层校长看新课改。

  大家下午好, 我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在我生平是第一次,在这种大规模,这么大影响力的场合讲话应该说很紧张的。上午我听了老师,专家,校长讲了新课改很多方面的问题,我感觉讲的已经是实在的。今天下午我从几个方面,可能说主要就是从我们学校,我们周围的一些学校,我们县的一些情况对某一些方面做一些举例,第一个从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来看,我觉得第一个比较大的方面教育的资金很少,以我们学校为例,经费紧张,财政困难,控制教师的进入,上级的文件要求的基本上是这样的,缺三补一。什么叫“缺三补一”我们增加两个老师,就是这样的。按照四川省学校和老师的比例,应该是至少我们学校要缺编五到六名老师,造成了老师的超负荷运转,再就是代课老师的问题。临时找。第二个在政府,基层政府十多年对学校总的投入,我们学校得到了投入的是14万左右,这当中学校要解决就是三师,幼儿园,代课老师,民办老师,基础设施的改变,现在这个连本带利息滚动达到了百万,在以前的学校在100万,是难以想象的。目前我们在街道租了四处民房,二处做学生寝室,两处做学生教室,教室除了微机室没有一间工人的教室。就包括教育部,在上年对西部进行的远程教育的支援,项目支援,无偿给了一些设备,最新我们安排了一间教室,检查之后没办法撤掉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教育管理体制僵硬,一个方面就是管理层对新课程要求制定了很多措施,考试,其他评价体系没有改变,评价一个地区什么叫发达地区,我的这个概念现在不是搞的很清楚,评价一所什么叫重点学校,是不是高考,什么是骨干老师,特级老师,我们最近新任教育局长提出了末尾淘汰制,对学校的管理,考试分数,连续倒数第一两次,校长下课。新课程改革理解的片面性。由学校,家庭共同完成一个新的课程,我感觉对学校,教育系统内部要求十分多,十分重,对社会,其他方面要求的可能小一些,我们山区的学校有90%是留守儿童,老人管理就是学生的生活,对学生娇生惯养,一味地袒护,四,就是师资水平有限,我们学校初中学历有八个,高中有三个,中师有21个,中专有两个,师范有两个,这个比例,正规的师范类教育相对来说比例是比较小的。第二个就是经过培训,主要是民转工,或者其他一些情况,老师的学历培训,与专业不对口,这些现象都是十分突出的,课堂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我们参加了一些课堂教学观摩和实录观看,感觉做的多,讲的多,或者说按照我们大家时髦的说法,绣得多,我觉得课堂要进入常态教学才是最好的,我们在检查,在其他方面,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是不是我们随便进入课堂,一般是提前联系,提前预约,提前准备好,这里面我们感觉与我们真正的课堂还有一点儿距离。

  另外一方面学生不能适合,对学生的客观的评价有一些矛盾,课堂当中我们听了一些公开课,试范课,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很多,这是应该的。但是有时候我感觉做的有点过,一味表扬学生,赞扬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没有好处。
  第三,课程开发和完善,课程实现三级地方管理。地方的比较少了,校,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当然更不可能提到这类问题,因为老师的水平只有这个样子。随便翻开教课书都可以看到我们使用统一的教材,以城市为背景,为基础所做出来的新课程。那么能不能开发出,与我们农村实际相结合的课程。

  第四,教学效能差,老师的强度大,县内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也少。这样以校教研实质上,把近亲繁殖产生积极的后代,这是都不好的。从学校的管理看新课程管理,安全的高压线,合同的开发,安全是第一位,但是为了安全把学生关进牢房好不好,学校搞一些社会活动,这个受很大的限制,教师的培训,培养,对农民的乱收费已经很少了,对学校的乱收费,对老师的乱收费越来越多了。我同意学校本身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天堂,是教师发展的乐园,但是由于改革发展的需要,由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接受多种多样的培训,但是这些活动的实质效果,组织的新课程培训,组织应该说是不是很完善,管理组织,所以说水平也都不是很完善的,很高的。我们教师有了一定的进步,就出现了我们刚才说的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县校长评上特级 教师马上就走了,到成都,用不着跟主管部门打招呼。

  学校管理,校长要考试教职工的满意,也要满意学生的自身的条件,评比,达标验收,有很多是重复没有意义的内行人,夏季工作主要以考试为中心,秋季以迎接检查为中心,学校花费不少的时间,精力,为了达到上级的要求,学校准备多种多样的资料,我们都感觉自己好笑。按照要求学校每天至少要开一个会,如果按照时间来计算,每天要开一个会,一个工作计划做出来以后还要单列做计划,总结,有没有意义呢?所以说学校领导除了应付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思考新课程改革,这有我们本身的难处,当然新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果说达到一个我感觉一个什么标准呢,当真正各种类的人才和天才从城市,农村当中产生,新课程改革应该说就算成功了这一天离我们是十分遥远的。谢谢大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4
  主持人:贺龙校长从实际的感受,我相信说出了很多人想说的话。下面有请于波:

  于波:西南师范大学教授 题目:“新课程与农村校长管理问题”

  我是来自西南大学,以前的西南师范大学,在今年秋季的时候,以前是一块儿的。现在叫西南大学,我是在基础教程负责学校发展的工作的。这几年到了不少的实验区看了课堂,教师培训,校长培训这些方面的工作,有了一些感想,我们西南师范大学在今年参加了一个项目,就是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从明年开始实施,今年进入一个社区阶段,我们学校作为国内咨询机构参与进去,我们有幸作为一个专家参与这项工作,我们对西南农村地区进行调研的时候,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做一些交流,我不知道我们西部阳光行动这个事情,我昨天到了北京之后,我们很受感动,我们是地处西南地区的高校,关注西南农村的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我没有想到在我们北京这么发达的地区,还有这么多人同样和我们一样在关注我们西南地区的农村的教育,我真的是感到非常地高兴,同时也对大家感到非常地敬佩。我想今天讲一个问题就是对西南地区,农村学校管理中三个问题的一些想法,谈一点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大家进行一个交流。
  这三个关系是什么呢?学校和教育局,学校和社区,校长的校长和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关系和现象,我们来思考我们学校管理的问题。因为学校管理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我借助于我们对西南农村学校管理的一个小样本调查。因为我们下去搞研究,是这种县教育局,是毫不保留地把材料提供给我们的。 我们对西南四省一个县进行了调查,调查本身并不仅仅是学校管理。我们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调查,教育局,第二个是学校,三,是社区,三个层面的调查,我们在对教育局的调查的时候,所有的教育局,是一个什么关系,上下级关系,校长都认为学校应该根据教育局的要求管理学校,这是100%,没有一个人有疑义的。并且所有的校长都是教育局任命的。这个也是没有疑义的,所有的学校都是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学校和教育局就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这是很明显的。我们到学校去调查的时候,70%的学校认为:可怕我们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中,心灵的围墙,把学校和社区隔离开,70%的比例是非常大的。有55%的学校认为:他们和社区有一些联系是什么,学校的办学条件学习改善的时候,没有办法的时候,通过社区他们乡,镇,但是没有一所学校的管理有社区的成员来参与,对学校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就是我们只有20%的学校有教代会,有15%的老师认为:他们可以参与一定的学校的管理,这些老师都是一些组长管理者,一般老师认为这是校长的事情,我是教书,我就管我自己的事情,我们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

  还有对社区的采访,多数社区的成员还是觉得,只要学校有困难我们还是愿意提供帮助的。给我们感触最深,我们在很穷的地方,在广西这所学校被94年洪水冲毁以后,富的一家人就是500公斤的玉米,就是靠他们把这所学校修起来,村民很支持学校办学,村民说学校怎么管的,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是根据这个,我就觉得我们限阶段西南农村学校的管理,在这三个关系方面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统一,第二是封闭,统一不仅仅是学校对老师统一进行管理的层面的问题,实际上体现是至上而下,以权为本管理的机制,教育局对学校的管理是统一的,我们到很多学校看到他们的规章制度都是一样的。这是教育局给我们的。这就是一个统一的管理,在计划经济时代里优越性能把政策很畅通地贯彻下去,在现在经济改革的时期,需要的是激发学校办学的积极性,而这种统一恰好就制约了学校办学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我们有老师,校长的一些发言,谈了一些问题,我还在想我们校长提出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想过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不能把什么问题,你给我们上面,我就做什么,在办学中学校对教育局,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种依赖,这种不利于发展的。教育局,全县几百所学校,他是不可能根据学校的具体的情况提出管理的措施和策略,因此学校的管理就不能充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而展开。

  第二个特点学习和社区脱离,使得学校成为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孤岛,在社区之外,这样两个弊端,学校缺少来自于社区的各种的实际的潜在的教育资源的支持,第二点社区的发展,也不得到学校的支持,学校不仅是教育人的场地,是教育传播的场地,文明的场地。

  第二就是服从。两个层面,学校对教育局的一种服从,二,教师对校长的一种服从。我就觉得这些老师,校长让怎么讲就怎么讲。你教哪个班工作,期末一次会,这个班考试的成绩是什么,最后的奖励是多少,就是这两次,中间学校的管理,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是没有制度保障的,这个随意性是非常大的。再一个这种服从制约了学校的民主建设和发展,学校的发展,民主的建设,如果说是这样的一种纯粹上下级的关系,服从于被服从的关系是不可能发展的。同时如果说校长的自身素质不高的话,学校的管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校长,这说明了校长的一个重要,我觉得我们也有一种悲哀。就如同我们在现在的清官一样,我们在盼望一个好的校长,没有盼望着对学校的制度,机制进行改革,也就是说我们自己没有创造一种自己的一种保障,而去祈求于他人的一种恩惠,在学校的管理中还是这种情况的话,还是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这三个关系,教育局和学校,学校和社区,校长和教师之间应该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从学校管理的理念上看这个问题,新课程倡导的是学校的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结合,科学管理应该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有效性。二,规范性,三,是责任性。有这个特点。

  学校的人文管理应该有一个,因为它更注重人主动的参与,激励和人的发展。因此新课程倡导既追求学校管理的高效率和规范化,又注重学校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的目的是营造学校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这三个关系,教育局和学校的关系,是以校为本的关系,学校和社区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关系校长和教师的关系应该是民主的,我们发现这个差距是很大的,新课程的理念和我们现实是有距离的。要注意我们前面谈这个调查,我在10月份做的,这个时候我调查这些县,学校都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距离非常大,如何改善应该有思考,建立至上而下,至下而上的县级学校管理。也就是说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要重新定位一个职能,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应该是什么,培养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一个保障的机制,再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我们有很多来自农村学校也有县里学校的。还有一个优先,搞重点,我到一个县里,全县支持办好县里重点高中。这就说明一个什么呢?我们在资源的分配上没有更多的关注农村学校,尤其是村校。但是靠领导认识是不够的应该有一种机制的一种保障。
  第二,发觉教育资源和发挥学校的作用,我们学校和社区应该有三个学校意识,服务意识,资源意识,在社区有着广泛的教育资源,要善于挖掘,形成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学校,同时要有一种参与意识,让学校家长参与管理。学校管理建立一种民审议制度,我们学校都实行了是校长制。教育法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没有注意下面一句话,应该要有校代会其他的民主形式,进行一种民主参与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我们调查的学校里面,几乎后面这两个是没有的。我们只注意了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削弱的。再一个就是依法执行,我们光依靠校长的觉悟,认识来管理学校,国家地方的法规,他们比较遵守,学校自身的管理制度随意性就比较大了,不是依靠制度管理学校,以校长意志管理学校。但是我们在这些问题的逐渐的解决的多数中,校长的管理的能力,和教育的主体意识,这些应该得到了提高,我们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校长的研究考核,我了到学校看到很多村校,多数没有校长考核这一说的。城市的中心,小学,都有严格的校长的考核,教师,家长对校长的评议,但是在农村这些地方做不够,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的保障都没有。教师提出的意见还是会受打击报复,都有,这都制约了学校的民主管理。因为时间关系,不好展开,仅仅就是对看到的一些问题做了比较肤浅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和大家进行交流,希望基层的老师和校长给 提供这样一些资源,我们一块儿进行研究和讨论,怎么样使我们学校的管理更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5
 主持人:还有一位专家,我们会三位发言,我们一起来讨论,接下来是东北师大的教授,秦玉友。他的题目是:“农村转型与新课程”
  秦玉友:我是想说的是农村转型与新课程,我们说 课程改革,教育改革也好。我们教育多么多么重要,别人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放在整个农村背景来看我们教育有很多东西,有很多挑战,这样我们就说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研究通过教育,研究课程才有人会听你的。你就事论事,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只有放在一个整体农村转型来看,农村教育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客观的看待,这对农村教育是最好的。农村转型与新课程,下面就展开我,争取在15分钟之内说完。

  我的研究的假设,我们改革需要有社会的假设,我们不能需要改革,美国改了,我们要看我们社会状况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中国的农村是一个富有概念,你要说我下面说的,农村也是某些农村,农村农村怎么样,其实农村很富,当我们清理农村概念说,从经济概念来说,南方的农村比北方的城市还要富裕。他们投资两个亿建校舍,这种情况下我们清理农村的概念,农村是一个富属概念。通过是一个富属概念,我下的概念都是针对部分农农村而不是全部农村。看农村社会转型,农村经济的转型,制度转型,文化转型,我们教育,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对这个东西我们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我们农村有一个什么样的介境遇,太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从宏观上看,这些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什么最重要,但是我觉得,我们首先考虑这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全面考虑这个问题最重要,首先看农村的转型,我清理四个问题,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一个是文化转型,一个是制度转型。我们说经济转型,就是说我们的农村现在是一个富属概念,在经济上也是一个富属概念,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农村,一般外流,中等发达的农村,有多种产业,在河南有许多比较富裕的乡镇,也有许多产业,发达的农村,他们看到农村已经形成了龙头产业,有相当能力,看到外国人简直频率比在一个地级市,一般的省会城市都要频繁,他们已经形成发达地区,这是我们经济转型,经济多元,我们在农村带来的问题复杂了,中国整个大含量下,我们促进社会的阶层化,在中国农村的人口占了70%,按照清理一下,按照我们所从事传统农业的人口占到50%,我们阶层结构是不健全的,而我们最大是最底层的人口,所以我们迟迟不能进入福利社会,不能建立保障机制,我们人口流动是一个单向,农村的,一方面是简单向城市出卖劳动,农村通过教育把一些优质的人口,质量比较优质人口,这样就是说我们刚才有人也总结,可能出现一个人才飞出人口流动,农村人口的变化,许多农村有很多地方人口很少,一个班级,有许多农村的学校人口很少,这样人口变化社会转型,人口变化,规模变小,直接引发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人口的流动,这些教育,引发农村的一些其他问题,使我们直接带来的教育!就是隔代教育增加了,肯定有很多问题。

  文化转型,在若干转型当中文化转型是最滞后的。贫困文化,在外国特别多,在我们中国特别少,文化得我们教育的制约是最直接,但是大家觉得最不重要,农村要增加投入,从来不谈贫困文化,更多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有一个是阶层文化,刚才老师也说了,产生一个体制,形成一个文化,我们在这种体制当中,我们要是不被 统一到这点,我们心里安全点,并不是要到这里,有些学校,大学,接受这种关门文化,它有一种安全感,特别复杂,我们很难说谁想摆脱这种文化,在文化当中,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清理,这种文化因为制度特别复杂,我们在农村当中,制度转型,就是文化转型,滞后,不受限制的,我们更关注是制度转型,我们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我们看农村教育怎么应对,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我们满足多种需求,制造了多种需要,人有不同的流流向的时候,经济出现不同产业的时候,都需要多种渠道,多样化,但是没有规模效益,一个镇里面,这些人有很多去向,但是我们的规模太小了,我们真正分配分配不了。多样化但是没有规模,这是农村的教育面对这样的困境。应对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时候,面临很大的困境。第二个应对要促进人口的 流动,中国这么一个基本的政策,要城镇化,减少传统的农业人口,从长远来看,社会真正达到和谐,如果我们长期维持低收入就很麻烦了。但是农村到城镇,给教育提出来什么问题,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原则想流动,你的教育质量比别人高,素质比别人高,我们恰恰是低的,质量低,农村要到其他阶层,我们对他的流向很难鉴定,今年过了,后年毕业,你很碳难鉴定他以后的流向。这是宏观层面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微观也很难解决的。

  三个应对,我们在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都要以文化转型为基础的,或者说都客观上教育提出一个问题,促进由传统文化向现代的文化转型,在农村有很多文化,贫困文化,就是一种不急于脱离文化的,其他方面不跟上,反而带上很大的骚乱,真正的社会,怎么样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相配合,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说有很多时候,我们的资源长期受限制,对人的观念和行为,形成我们的教育是性别文化的结果,并不是对女性歧视的结果,所以我们会感到它改变也是很难,这是我们在西部,还有很多人女童教育,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文化积淀的产业,短时间投一些钱解决不了,文化的改变有一个周期,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所以教育,只有教育才能促进转型,教育的观念,文化的观念,教育的受益也好,转变文化观念,转变性别文化,只有教育能做得到,但是教育也做得到。

  四,制度转型,本身也需要学校提供转型环境,包括对农村是制度受惠我们对农村只是一个制度补偿,制度积累,其实中国在,初放型是人口流动好的时期,这时候人口流动就会慢下来,这时候制度补偿,只能通过教育了。而且就是说越来越这样的人需要的越少我们的教育怎么促进 制度转型,也面对很大的问题,教育当中制度转型,可能是呼应社会制度转型,必须对农村进行了补偿,农村是农业文明,支撑工业的消费,教育,中国的教育,还是要以工业建设为标准农村的农业文明,本身是很困难的。所以说必须给农村受惠,仅仅是免不够的,还有很多,有许多东西必须深刻的考虑,我们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减免了义务教育就够了,其实远远不是这样的,教育当时很多,农村搞点职业教育,现在包括国家发展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是最大,职业教育是省钱的教育。所以再教育当中促进制度转型,有很多人出了很多坏主意任何一个问题,职业教育发展好,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费钱多,职业教育受益人是30岁到40岁,普通教育是20岁到50岁。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教育促进制度,这也是很大的问题。

  下一个问题农村教育最终目的让群众感觉幸福,让人满意。我们新课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概念,这些概念完全是对的。但是这个需要是分解,我们拿出一个政策就以这两个大旗来说,你要证明你这个东西何以达到这个目标,让学生信服,任何一个教育制度,我这个东西就是让学生感到信服,你能论证,能调查,这是不一定的。所以就需要一个,只是改革面临的一般问题是什么,政策制定方面,好的动机,是很多很多的。像改革,政策出来,好的动机,都是引起好的结果。政治传播,并不是简单的指导关系,好的理论是什么,是适合这个理论,我们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许多人说,我们这个理论是很好的,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显得没有逻辑,但是共产主义是不是好,我们为什么还要实行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绝对跟实践理论不是很违背的。发现理论和出台政策,特别是学会,一定要谨慎,这个东西我的理论是正确,正确的东西太多了。在城市正确,在农村也不正确,在我们真正采取某一个政策是正确,论证正确,真正需要社会对整个它转型期的一个分析,对它发展的一个分析,政治分析,改革的利益的调整,以非理性不改。在实践当中肯定有人 是非理性。所以我们更要加强社会转型,农村转型。

  最后我就想谈一下课程改革,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课程改革从大方面是对的。关注学校,关注教师发展,关注文化复兴,这个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就是说我们应该注意一些问题,我在清理一些问题,教师方面,农村根据我的调查,一个农村一个老师,要承担几门课程,课程内容同时更新的话,这个老师很困难的。五是另外一个资金大量的注入,带来一个后续化的现象,我们调查的时候。一个乡改革注入大量的资金起动,就产生了后缺乏,改革必须拿到钱推动,之后就会有一个塌陷,所以说后续化是很大的现象。我们关注我们的改革有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拥护,这种拥护,能报道的方面,很关注,素质教育,反思也好,有一些特长。有一些可炒作,校本教研出来了,这样我们就是一个很不健康的现象出现,江南太富了,江南农村资源太缺乏,这个情况下作为农村持续发展来说,我们考虑政策带来这样一个,他是好,还是不好的,带来一定的代价,这个社会代价有多少,我们一定要认真地考虑。在课程改革当中,面临很多问题,我们不要面临问题我就说这个不好。它存在的问题严重程度不一样,当我们投到农村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理想跟农村实践相差太远了,所以说我们在以往的调研当中,我们也发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对农村持续地关注不够,对某些东西持续关注太不够了,这样带来很大的问题,这种持续关注,我们渴望是持续地发展,但是我们不渴望就是无代价的发展。

  在南方某个百强县,水很浑,河水都变样了,所有产值都用来治理水对治理不了,我们农村也不要这样的发展,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考虑既能和谐的发展,充分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我们许多问题还是很值得从长考虑的。谢谢大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5
 主持人:刚才我们陈教授给我们讲了视野很宽阔农村大的社会变迁中的问题,和我们教育联系起来了,我相信大家听了会有很大程度开拓我们的思考,简单说几句三个发展当中,也包括从贺老师,发言当中也讲到:刚才秦教授讲到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在新课本现在在推广,我们的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给大力在推行,因为是一一种行政化的推行,必然会出现一种注重面子上的,能够拿得出来,能被人看得到,能够以新鲜的面目出现的东西,把新课真正改了,长期延续的东西,我刚才记得是哪位老师讲到,我们在上公开课,经常学校在搞公开课,可是公开课往往和教师的平常上课是不同的。他们弄出一个特殊的花样,使得去看的教师也知道,我们上不成这样,这个事只是给外人看的,实际上公开课并不是给教师看的,这样我们想,这种东西现在也在基层教学当中,经常会关注去考察很多农村学校,具有一点亮点的教学试验,但是这些实验我们会发现,多多少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 我觉得在很多程度上,和我们行政化的主导非常有关系的。因此我觉得在我们讨论新课程也好,讨论农村的教育改革的课程里面,重要的一点怎么把它到集中到我们的日常课程中,教师的日常教学里面,教师有可能做,并且坚持下去的那样的东西,能够发生一种变化,这个东西是我们真正教学改革的推进,今天包括秦教授刚才在他的结局的时候,也提到这个东西,我们把新名词,把新花样搞得纷纷扬扬,对教师们本身真正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提起教师真正的兴趣作用并不大,很多教师反而因为很花样,这事跟我根本没有关系,我想听了几个发言以后,我想提取出来讲一下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是有十分钟的讨论,我们十分钟的讨论,就刚才三位教授,作为教育专家,就这个问题提出的方方面面的一些看法,我们希望有一些提问或者讨论。多少都行,哪怕是一句,两句,大家都可以很随便地说,也包括很多西部阳光的志愿者,这些大的教育问题也是你们在考虑的问题,我希望大家一起来参与。农村发展对新课程发展,还有教师培训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志愿者都在做教师培训的工作,大家在做这个工作的过程中,有一些什么困惑,有什么问题我希望有人提,我们也讲到了对学校的管理,学校的管理体制对教师的积极性是一束缚,还是一种推展,怎么通过学校管理体制的变化,对教师本身的自主性有一定开发。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6
 主持人:这个话要到教育局的会上去说去。因为我们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管理,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是一个最核心的关系。这是我们国家教育体制必须要改变的东西,不是我们现在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能够非常主导性去做的事情。刚才这位老师说,做新课改的研究,大家对大的东西提法,理念性的提法比较多,对一线教师非常具有指导性,可以说让一线教师受益这样一些研究成果很多。这些东西恰恰是一线教师非常需要的。

  提问:教研确实值得推广,香港也做这方面的研究,我在学校,每周星期一,全校的教师学习,集体教育活动,内容比较广泛,包括集体备课,你每一次有一个中心方案,以小组的形式有一个主讲的内容,你讲了你的思路其他的主任发言,集中统一一个,你上一堂你应该怎么搞,你在备课当中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集体来研讨,在实际当中付诸于实施。在集体备课当中省去了很多重复的劳动,原来的备课一般来说,教案书抄下来就行了我们现在做了很大的改革,先集体备课,你在这一周当中,你觉得你上的课,哪些地方是亮点,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教学中能够推广的地方,提出来供大家学习,在开会上在大会上进行交流,我们在课本教学方面主要是备课,把式上的改革。我们也是一线教师接触到就是公开课,我们平时的赛课很注重实践,学生自主性,主体性,体现比较重,但是真正在赛课,不光代表一个教师个人,还代表整个学校,这堂课不光是个人事,也代表了整个学校的智慧,有一点比较注重形式上的东西。像这些我们究竟该怎么样去,把这个矛盾怎么样来解决,这是我想知道的。

  主持人:一下子我们就有这么好的想法跟我们大家分享了。其他还有哪位?

  提问:你如何面对新课改和升学率的关系?

  贺勇:既要照顾到,新课程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虽然说老师的水平不高,那么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大多数是有60%的内容理解,也能够在课堂当中逐渐地去使用,逐渐地去实行。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到升学的问题,因为在农村有专家说的一句话叫做:知识改变命运,在农村这句话就是更加客观地,就是说要从农村走出来,唯一的出路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最后进入到城市,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当中,这是家长希望,这是社会需要的,学校既要让家长满意,学生满意,如果不考虑他们的想法,我们的改革也是一厢情愿地。所以一方面我们在课堂上,或者课外都要搞各种各样的活动,都要搞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另一方面也照顾这个东西,对学校来说,这就像管理来说,踩钢丝。

  提问:教育局与学校关系的问题,大家说的特别复杂,我们在学校的层面,特别是我们校长如果凭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行动,和自己做出来的成绩,把自己的学校带好,引领大家能够发展,带动一片,在这情况下我们还能影响到教育局一些领导的政策的制定,我们也做过这样一些工作。第二个是幸福培训,幸福调研,教学,三个问题,我来做过大量的探讨,结合起来,请你给我指导一下。

  刘铁芳: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本来就应该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明显的事情,不是应对外在的东西,问题是来自于你的学校,你找到这样一个结合点,你的教师的素质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不要搞一些脱离你学校实际的一些东西。包括我前面讲的,教师培训和教研,素质没有适当地提高,仅仅是个口号的问题,教研还要立足于教师的实际,所以三个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提问:我们也做了大量的问题,我们具体把它们结合起来,我反对教研活动这个名词。教研就是我们传播一个活动的过程,就像我们这样的会,是专门的活动,可能就是中间一个环节,我们遇到了把教研工作,走过几年的时间,希望专家有一个更深入的指导。

  提问:我很高兴我觉得这个论坛特别有意义,是实话实说,而且有北京教育部新课程的制定,有老师,还有我们的梁晓燕女士,这样一个论坛,我们看到很多朋友,包括提出了老师的自主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满意度,校区的关系,现在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刚才秦玉友老师也提到一个问题,我们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满意性,和人民满意幸福,最后我们的教育改革,老师能够把教育做的很满意,这些学生出去,我们的教育价值,人生的价值,在城市生活的形态里面,经济形态里面,大家算是成功的,培养出一个成功的人来,我在中部和西部两个县,包括学校老师,他们问去,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那些到了大学,考上大学,是博士,到深圳,到北京找到工作,最后他们还有我们这位副县长,也是我们这个中学毕业的。我们给我举的例子,都是国家的正规体系里面,大城市里面工作的人,他们自己留下来,你们是不是人才,我们这些人没本事出不去,最后我们教育的价值在哪里,我们农村的价值在哪里,我们有60%,70―80%,生活在哪里,我们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在山山水水这个文化,这个价值怎么体现进去,我在 一直搞教育研究一直在问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最后把我们的讨论提到一个更大的问题上,这个问题也是在我们做教育改革探索的人,对这个大环境,和对我们现在,刚才讲到的我们中国农村在发生的转型,整个社会发生的转型,那么教育放在一个,在整个大的转型过程中,教育放在什么,他应该展现的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确实不是我们一次两次会能解决,但是他们蕴含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在一个问题点上的,我们已经占了十分种,还有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大家休息一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6
  主持人:陕西蓝田县山村代课教师李小锋谈自己两个月来受关注的感受极其对所在复式教学学校实行新课改的困难问题。
  李小锋:后来没有办法上课了。这个老师也是出去打工的,他一个月也是一百来块钱。他一共就8个学生。他们冬天怎么办,冻得没办法,上一会儿课晒一会儿太阳。他们这儿没有路,这个房子怎么盖起来的,用毛驴驮过来盖起来的,这个老师30多岁了也刚刚才结婚,他们作业本用过了再翻过来订上再用。旁边有一个学校现在倒塌了,那个学校里面出来过好几个大学生,这个老师叫常勇春。老鹰抓小鸡是老师和学生最爱玩的一个游戏就是这个。我是02年我去过,98年我又过一次,我们前两天去还是这样,就是永远没有变化,就是学生比以前少了一些。他是复式化,三年级上课一年级就到外面去了。因为还有一部分没有来得及剪,就到这一部分。

  主持人:一个很简短的片子,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分钟,甘肃像这样的情况确实也不是很少,几乎每个县都有这样的学校,我们今天接下来请一位现在坐在我们这里的,陕西蓝兰县的李小锋,很多媒体都报道了李小事迹,可是李老师不知道还在那里,还要待多长时间?我们有请李老师讲一讲他的经历。

  李小锋:大家好,首先我很高兴来到这里参加这个会议,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生存在一个很穷的山村里,我今天看到这样一个大的场面我很高兴,我介绍这个情况我很高兴,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这个面貌是这样的,我们农村就是说要盘土炕,小火坑,我在两岁的时候不幸掉到火坑里,造成现在的情况,把我的面部介绍一下。媒体对我非常关注,我是92年5月份参加高考,我是村里唯一一个高考生。也是很有希望考上大学,因为父母都给我寄于希望,希望我走出农村,在92月5月的时候我准备参加高考,我父亲去世了,这个打击对我非常大,因为农村父亲去世,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我即便考上了,家里也没有钱,我就放弃了当年的高考,我可以外出打工,一边打工一边来还清家里的外债,在我准备外出打工的时候,村里一个老师说我不愿意交了,村里一听说老师不愿意交,咱们的村子就失学了。我说一听说53,53块对于我还债很难,我非常犹豫,不答应孩子就失学,不答应我的外债很难还清,村长说,你是咱村里唯一一个高中生,你不教怎么办,我就想在这年中,我能不能答应先试教一年,教学方面还是没有多大的经验,我就说在一年终我先答应他们,也可以照顾我自己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我说我先试教一年,因为我要还债,走进 课堂里,看到孩子大大的眼睛看着我,城里很简单的问题,山里的不知道,首都是什么样子,在城里孩子来说非常简单,乡村孩子不一样,我被深深地震撼,一年当中 我来教书,非常高兴,我家的困难就是村民的困难,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他们就会去帮助,给我解决这些问题,乡村的孩子每次到山上采野果子时候就舍不得给我带来,我就说,那行,我就教吧,92到93年正好一周年的时候,给我父亲过周年的时候,我提前把学生放了,老师有点事。这是老师父亲一周年的纪念日,村民给我很多祭祀品,我非常激动,当我跪在我父亲坟前,诉说我没有参加高考,没有实现他愿望,有的村民看到我跪下,有的跪在我父亲的坟前说,他们说你不要怪小峰,是我们把他离开的。同时我就不提打工的事,这样一教就教了13年。教学是非常困难,桌椅板凳就都非常差,我就想办法去解决,可是我的婚事也是很不幸,大家看到我的面貌是貌不如人农村流行在娃娃亲,我在初中的时候,我父亲给我订了一个妻子,我参加工作以后,貌不如人,工资给我特别低,就给我退亲了。92年到97年是五年的时候,92年我退亲的时候,我到外面去打工,我就离开那些孩子,到了放暑假我先到西安打工,当时一个月收入400,400块对于我来说,还债,那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打工一个月以后,到了9月份一天,我在上班,一个人喊,我一看是农村的村支书他又来找我,我还有什么事,孩子们等着你回去,就这样我无奈又跟着他们回去所以说,我一直坚持了13年。最近我说,13年之中我的工资是涨了四次,53,76,现在是103元的工资,现在已经停发了,停发了两年。因为没有收入,拿不到。经过媒体报道以后,社会反响是特别大,不少好心人给我捐款,帮我改善学校的环境,帮我家里还债,在网上公布一下,很多华人给我打电话,为什么存在这样的问题,我最近的压力特别大,打电话是好意,我的领导对我施加压力,对我们摸黑了,他们觉得我这样做不对,前几次南方周末记者,报道以后我邀请我到广州去,我第一次看到那么美的城市,第一次他让我坐飞机,我上飞机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看别人怎么坐我就怎么坐,有时候服务员给我送那些饮料,水,我看着她们说,这个得花多少钱,别人不掏钱,我就不掏钱,我才知道那是免费,我坐在飞机上,就想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太大了,到了广州以后,在新浪做一个访谈节目,看见那么到的高楼,我看到高楼,汽车多,人多,楼高,我简直就说: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美的事,我把这些事告诉我们的学生,看到我照的照片,老师,照的很美,我们给他介绍我的经历,就是说以我的自己经历来教育他们,要努力学习,其实我们的孩子学习都挺好,四名已经考上了大学,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媒体的报道,社会的关注,我表示感谢,我对媒体记者表示感谢,我对我母亲和我妹妹对媒体记者鞠三个躬吧。

  我今年32岁,我的教师资格证99年,我很希望政府出台一个政策,解决我们代课老师的生存问题。对于我们的扶持教育情况来说,很难,山村的孩子父母大多数不认识字,学前教育在他们那儿是一个空白,有的孩子上学之前,从1到10的数字都不认识,新课程的教材怎么教他们,所以我觉得新课程在那儿是相当困难的。上学之前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教学也是很困难,看图识字,孩子们根本没有见过,怎么教他们,他们上学之前连十个数字都不认识,教学起来相当难,新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方面还是很好的。因为新课改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教学生的分数,我让每个学生带一个土豆,从中间横切就是二分之一,再切就是四分之一。我上中文课的时候,就带他们观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很灵活,学生写什么,我就给他们讲解一一怎么写,我根据山村的实际情况教育他们。所以我最希望新课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编写,这次来也没有做充分的准备。走的比较匆忙,没有写材料,简单谈了一下,我谈的不周,希望大家能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很关注政府当中的问题,作为一个老师教那么多,你要主流的社会接上。

  李小锋:我一个人要教五个年级,因为乡村小学15公里,不加一点课程,不加年级,这些孩子就会失学,所以我教了一到五个年级。

  主持人:你先下去,我们接下来还有两个发言,我们后面有一个讨论,后面再问你,谢谢。我们下一个发言人是青海省互助县小四小学雷延红,他的题目“新课程与教师培训的实效问题”

  雷延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青海互助县小寺小学一名教师,现在就给我们那边的新课程实效情况向大家做一些介绍。我现在新课程改革是2002年开始实施的,课改以前给全县的领导,教导主任进行培训,通过到江苏实地考察,教育局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校领导管理理念发生根本变化,校长也关注教师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管理层封闭保守到开放。二,教育局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听课,听专题讲座,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基本上掌握了课程基础上,了解课程改革方向,使广大教师改变了教学方向,积极参与到改革的实践中,请江苏省一线教师,让教师目睹对课程的要求,经过观看优秀的教师的示范课,体会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导者,参与者,在这里面我们跟江苏省的交流比较多,我们以前学小学所教的语文课,后来改成苏教版,我们和江苏都是属于山区地方的,跟他们的差不多。所以语文课程基本改成苏教版,到今年我们又改成了。为什么呢,主要老师们反映,进行苏教版课实施的过程中,有些资料比较欠缺,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少,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们已经进行了改革。一线的教师通过理论培训,理论联系实际不但地摸索,不断地研究,通过县与县,校与校之间的相互听课,相互交流,我们的县,附近的县手拉手,让他们的一线到我们进行讲课,我们学校,我们县以上的乡村学校和城镇的学校进行交流,让城镇的老师到乡村听课,邀请城镇的小学的教师又到偏僻小山村的小学去讲课,让他们的老师听一听,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在实施课改革效果。

  经过我们学校老师反映情况我总结了几点,学生的自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创新能力不断体现,综合能力提高,第二,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学成为师生双边的活动,共同发展,比过去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了,非常容易了,三,教师的教学不再是满堂灌,有教师自己的特性,每位教师都有危机感,加强学习,推进自己的素质。四,教学体现学生的发展,从单一到多样化,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差异,评价不仅仅学生知识,技能的情况,更注重过程。五,改变教师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舍得花时间做课前准备,舍得花时间琢磨学生,学生课堂,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对新课程培训中有关动作几点看法。走进课堂,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们那边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也采用了合作学习,我们原先刚开始实施通过小组讨论,效果不大,又采用私人组织讨论,有的时候也采用两人组讨论,四人组和两人组讨论,对我们那边比较适合。通过观察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主要实质,低年级比较突出,小组中合作中,师生间缺乏互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限的发展和提高,探求,合作式的学习和有效的实施,老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就开始了,一时间教室乱成一锅粥。也就是说在合作型学习应该针对本校的,本地区的特征采取合适的办法。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中,方向式的,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说是辩论的。因为他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相互配合,但是我们那个地区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我们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汉族,土族,藏族,土族和藏族基本占80%,家长的素质比较低,有的需要家长填写的内容,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在家里面的表现,家长都无法如实的填写,这样上面要检查,由教师,或者学生自己包办代替的现象。

  这是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我是如实的说的。我们校办学条件比较差,没有配套的教具,老师需要的教具都要自己全部操作,数学圆柱,圆规,所以我们就拿易拉罐来进行演示,有的演示不规范,展开图,老师要自己亲手做,这些都要自己,老师自己随手做,老师根本没有配套的学具。这来以来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跟刚才的相比我们还是比较好的。教师理论上对教学的教改有一定的认识因为新课程的理念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差,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非常欠缺,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希望的培训方式,让有经验的 教师深入到农村来学习,深入到农村学校,让我们亲身感受新的教学方法,让教师走进 师范校学校,进行实地培训,让他们感受先进地区教师的经验,由于地区的差异,有些课程对农村不太 适宜,使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四,教师素质不论是适应新课改革要求,我校的教师年龄结构不符合,不合理,我们学校的年龄平均都在40岁,平均年龄近40岁所以说接受新事物,接纳新的教学方法就比较缓慢,困难很大,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播式的,你问我答这样的学习方法,我们就希望专家,教育界的领导,应该想办法提高我们中老年教师的教育方法,给我们进行这方面的咨询和服务,转变我们中老年教师教学观念,以更快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数量不足,所以教师基本他们对课题实验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做的很少,一方面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经验可以模仿,老师不敢大胆去做,课题研究工作比较薄弱。听了专家对农村教育的一些看法,我也看到这么多的领导,这么多的老师,都在关注我们农村的教育,所以我内心也非常地激动,有这么多的人在关心我们关心我们的教育,我内心也比较激动,回去以后,我会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地工作,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无怨无恨,我们大概一周15节以上,乡村比我们重的多,一周30多节课。所以课时是比较重的。

  但是我们作为我们老师来说,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自己的良心努力工作,为了孩子我们是无怨无悔,情愿奉献我自己的一切,谢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7
 主持人:感谢郝教授给我了讲话,他对教育确实有实地经验的教授。接下来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蓝健研究员,他也是谈跟教师培训有关的问题。

  蓝健: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刚刚就是说站在后面,你发一些言,我没有准备成段落的发言,是临时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作为农村教育也有十多年时间了,最开始做女童教育,很长一段时间,我到了跟李老师做复式教学,我简单说几句,由于时间方面的原因,由于临时性的分派的任务,我就想说一点,就是我们所有在坐的人,都是跟农村教育相关的人,都是参与到农村教育中的人来的人我们必须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农村和城市,怎么样理解平等的看待城市与农村,前面很多人的发言里面也点点滴滴也涉及到这个问题了。比如说教师,是不是城市的教师,都比农村的教师一定强,我们就是用城市里,师范院校和正规学校里面毕业的老师替代农村老师,这是不是对农村老师的歧视,在江苏省市实行了教师轮换制度,城市的老师到农村任职,农村老师认为我们不行,但是城市老师去了以后,也呆不住,毕竟我们二元社会,城市和农村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在世界所有的国家,澳大利亚,发达国家在在比较落后的地区,谁都不愿意去。农村的老师有农村老师的优势,了解那个社区,他了解那里的村民,他了解那里的一山一水,他了解那里的学生,这都不是一个我们同书本,学了一些书本,从一个机械纸制造出来的师范生制造出来的。

  因为我到过这么多的农村,农村的孩子有农村孩子的特点,他们落后,他们差,城里孩子有城里孩子的特点,我们应该平等看待这一切。我们说的是教师,课程资源,或者叫课程的源泉,城市社区的 课程资源,难道就一定比农村里的课程资源丰富,每一次黄金周,大城市有那么多人开着车到农村去,农村那么落后,你们干吗去了都,一我们要看到农村里丰富的一面,农村的社区有他的资源,而且这个不仅仅是自然资源,也不仅仅是非常有名的名胜古迹,明星,并不是指的这些,农村的人口,农村的世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我们城市的社区和的社区是一样,城市的社区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农村的社区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都可以成为资源。城市社区有小朋友有打架,农村有其他的事情发生,我们都可以在课堂上讲,所以我们是一样的。农村的老师,我们要昂起胸,抬起头,不要有自卑感。你这个办法引出更多的话题,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学生切成三角形,你的创意是非常好,每一个农村老师,都应该充分信心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我们一定能把这个课教好,我们有我这儿的优势,你城里有你城里的优势,我们现在也不是说农村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城市也不是一点儿问题没有,农村教育搞不高,城市的教育也好不到那儿,因为他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我想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来,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方法,来挖掘我们当地的资源,当地的这种源泉。另外一个刚才说到,教师培训,让我谈一下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刚才郝教授也谈到教师培训,我们认为我们国家的教师培训目前要开拓思路,不能光是正规培训,应该是系统地培训。所谓的系统的培训,对于农村当地的老师来说,不论他现在是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他现在在这个岗位上没有他们,可能这个学校就要关门。可能在很多农村里,都有这个问题,农村青海的老师也说到,他们那儿教师非常缺乏,教师人数不够,现在派大学毕业生到那儿去,显然也是不是太现实的事情,作为我们平等的看待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我们对当地农村的老师进行培训,他才是真正重视农村教师,国外很多国家都是这儿做的。要对这些农村的老师,在他担任教师之前,要进行 短期的,两周到一个月的正规培训,就是咱们现在所进行的正规培训集中起来,而且有小孩还可以带小孩,要雇保姆还可以带保姆,对他岗前的正规培训,每隔一段时间,或者半年,或者一个学期,或者多久,再要回过头还是这一批人还要进行正规培训,在这中间这应该是一个连续的持续的过程,两次正规培训中间,应该是由当地的,督党人员到学校听课,给他以指导,这是一种培训的过程,这是一个大培训观,教师之间刚才也谈到了,教师之间相互的切磋,交流等等,这些也都是教师培训的方式,在一些我们周边的发展中国家,有政府来出资,对农村的教师在假期里。

  对于农村教育的培训不仅仅是教课本,还有人文背景的背景知识的培训,政府应该出资在假期里头,把农村的教师送到城里参加博物馆,参观各种展览,在周边的国家已经实现的了,我举的这些例子,这些国家GTP,归根到底还是我说的这句话,我们必须给西部的农村教育,全国的农村教育,以平等的地位,农村的教育有它自身独特的价值,他不是依附于城市,也不是要用城市的现代化的一套去消灭现在的农村教育,包括复式教学,在澳大利亚,在加拿大,在瑞典,在许多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城市里还在使用复式教学,杂式教学不是一种落后的东西,他有他自己的价值,在不同的年龄交往中,儿童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还要开拓眼界,给农村教育给它自身的价值,平等地看待农村教育。

  主持人:这个单元就到这儿了,接下来我们有五分钟的讨论时间,我希望大家听了这几个发言以后,有什么样的,从李老师开始,后面我们有四个发言,这四个发言围绕着课堂教学和教师培训,这样的一些问题来的。希望我们有不同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发表。

  提问:我想就郝老师讲的努力读书,走出大山,说一点看法,因为我觉得这一点是不应该值得怀疑的,作为个人来说,如果是通过努力读书的走出大山,走出农村,在不侵害他人权益下,实现个人的价值,也就是实现了社会价值,二,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走出去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心里念着农村,回过头帮助农村做很多事情,也能起很多的作用,对于 努力读书,走出大山应该是值得肯定,我希望越来越的农村的孩子通过努力读书,走出农村,走出西部,走得越远越看。80年代台湾大量学生出国留学,人才全部外流,台湾高科技的发展,都是通过这批海归来发展的。

  现在提出来要有一部分学校实行用美国的教材,我你对这个做一个评价,做一个预测?

  郝:我不是说反对走出大山,我是讲以这个东西作为唯一的目标,只有通过高考走出大山,我们很多孩子必须是失败,走出大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我们把目标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很多学校里就把追求 高考的升学率作为唯一指标,这样在他学生时代就非常地痛苦。你完全走出去开拓眼界,这是完全没有争议的。很多学校里面,完全是升学无望,年复一年的复读,一年不行,两年,一直在那个学校里面读,除了通过高考没有别的路线了。

  主持人:作为个人奋斗目标和国家整体的目标,这两个东西是不同的,自己设定的目标无可非议,国家目标是面对是国家整体如果教育整体目标能走出来的人设定的话,那么大量的也许走不出来,也许走不出来是不是要被这个,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甚至不在一个层面上。

  提问:直接使用美国的教材。

  主持人:这个话题跟我们这个主题完全不相关,你可以私下跟郝老师交流。我们会议的时间已经到了。

  提问:这也许中国未来课改的一个方向?

  主持人:这是下一个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今天主要讨论农村课改问题。因为我们接下来还有别的,哪位朋友有问题要问的。

  提问:我们国家在课改上是很艰难的事情,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有很多障碍,为什么说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要在农村地方实现?

  郝:课程改革的理念大家认可不认可,或者说农村老师认可不认可。认可这样理念的话都是可以的。就是说不能把中国教育的问题都想通过课程改革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把这两个问题区别开。去年的时候我在澳门住了一段时间,澳门40万人口,10万学生,澳门有多少所大学,有13所大学,所以他们的考试的试卷没有一个超过书以外的,如果用这样一种方式去要求我们的学生,我们学生个个都是优等生,难在把合格的教育和优秀的教育隔在一起,因为筛子的存在,美国多少学生,美国多少人,美国多少大学,6000所,中国多少人,中国多少大学,1800。这不是通过课程改革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2 16:07
 主持人:还有哪位想说几句,或者不同的看法,或者有几句议论都可以,我们非常欢迎。按照我们的预定时间是要结束,我们最后还有一个结束的发言,是由我们副秘书长,于英,作为我们研讨会的结束发言。我们欢迎。
  于英:确实没有想到最后叫我来讲话。我想讲的就是今天这个论坛,作为我们民进中央,是八个民主党派之一,民进主要成员是教育文化出版,我们教育世界成员大概占了70%,而民主党派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为民进来说,主要流域再教育,民进一直关注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这几年来一直对于我们国家农村的 教育,少数民族的教育,始终是我们民进参政议政的重点,所以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我们这样的一种职责,因此我们非常关注和国家教育界,教育的方方面面的联系,沟通,对这个会,对这论坛我们也非常重视,今天我们民进中央的参政议政部和社会服务部,我的同事一共来了六位,我们来的目的,我们是想把这次参加论坛作为一次 社会学习的机会社会调研的机会,今天一天的会下来,我们感到了我们的目的是达到了。得到了很多信息也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总的感觉今天围绕了西部农村教育的问题,在这个会上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讨论,进行了理想与现实的冲动,也进行了成就与挑战的这样一种分析,所以我觉得围绕西部农村教育,给了我们很大的信息量的东西,总的我的感觉就是说,无论是教育的改革也好,还是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好,改革与发展都应该立足于我们的国情,因此我今天有一个,东北师大这位教授给我启发很大,他讲课程改革也好,讲农村教育也好,我们的改革 都应该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他联系了农村的社会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看我们的农村教育改革,我觉得这个给我的启发非常大。所以我们民进在讲财政议政工作的思路上面,我们要固定老阵地开拓新领域,我们参议议政的老阵地是教育,但是我们的参参政议政,教育问题跟我们国家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方方面面的问题是相联系的。因此脱离其他方面国情,单谈教育问题是谈不清楚,我们教育和改革发展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也是为了整个教育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地发展。

  是以人为本这样一个发展,所以我想我们参加这论坛,最大的收获,最大的体会是这样,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一次一次,和我们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和我们尚老师这个地方交流合作,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对我们以后的发挥我们民主党派在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中间,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想今天一个下午的会开起来,大家都很累了,我就不罗嗦什么了想说的话,在议论当中都讨论了。谢谢大家参与,也谢谢大家光临。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