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王旭明:语文课堂应回归一支粉笔一张嘴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3 20:31
标题:
王旭明:语文课堂应回归一支粉笔一张嘴
王旭明:语文课堂应回归一支粉笔一张嘴
5月19日,语文出版社社长、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发了四条评论语文教学的微博,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只用嘴和粉笔、黑板,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
11:17,@王旭明:听贾志敏老师讲课,讲课人老,已经74岁了;讲课手段老,粉笔板擦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讲课方式老,老师讲学生听和练,一个老人呈现的老课。朴素的表达真诚的教学和逻辑严谨的环环相扣以及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引导,都令人耳目一新。当下有太多的形新实老,太少的形老实新,时髦误国误教误人!
11:37,@王旭明:受贾老师启发,郑重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只用嘴和粉笔黑板,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
15:43,@王旭明:下午又听了一位头衔和名头比上午贾老师多得多也大得多的中青年优秀老师讲课,大失所望!因此,我更加坚定了上午二观:一是许多优秀语文老师已经很老了,尽管他们表面年轻,手段现代。二是语文课练语练文,少来花里胡哨。增加了一观就是当下优秀多了,专家更多,含金量真的少了,不可信名头!
18:07,王旭明再次更新微博。@王旭明:一天有感:真实真情真心真意呼吁:全国人民学语文,语文教师也要学语文,优秀语文老师更该学语文!学会语文和说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赞同请转发,谢谢。
■专访王旭明:
很多语文展示课是作秀、表演,很花哨,不着边际
王旭明,2003年4月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2008年7月,任语文出版社社长。
在2008年教育部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了他对四川汶川地震中不顾学生安危自管逃命的“范跑跑”的态度,王旭明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我们可以不崇高,但是不能允许无耻。”
2011年7月28日,王旭明在博客上撰写了一篇6000多字的“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对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一次新闻发布会中的表现,从开场白、语态、表情等各方面逐一点评。这条“教科书”式的博文被网友点击阅读了12万多次。
这次,王旭明为什么会对借用现代技术的语文教学连续炮轰?现代的语文教学存在什么问题?理想的语文课堂又是怎样?记者电话采访了王旭明。
问:当天你听的是什么样的一堂课?
答:当天是语文杂志社的一个语文阅读教学论坛,74岁的贾志敏老师演示了一堂课,上课内容是一篇30多字的文言文。
问:这堂课为什么让您触动这么大?
答:这是我听到过最真实的语文课。现在很多语文展示课大多是作秀、表演,很花哨,不着边际。语文两个字,“语”是口头表达,“文”是书面表达,语文课最重要的就是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贾老师的课没有使用多媒体,只有粉笔、黑板、板擦,但他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从字词句段文到逻辑关系、谋篇布局,这才真正体现出“语”和“文”。他不会让孩子去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体现的情感,但这样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是很荒唐的。
问:您在微博上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您之前也关注这个问题吗?
答:我一直在关注。PPT是国外传过来的,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它是对复杂性事物的形象化展示。但语文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课堂,完全不需要PPT。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花哨,有些还配有音乐、音效、画面,比如文章中提到巴黎,就放巴黎的图片,提到鸟叫就配上鸟叫的音效。
过多的PPT和录音录像会破坏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原本完整的思维也被这些花哨的效果弄得支离破碎。学语文不需要依靠视力和听力,
更多的是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
此外,过度使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对孩子的视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问:在平时的课堂中,你还比较关注哪些领域?
答:这次课堂中给我启发比较大的还有一点:赏识教育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在贾老师的课堂里,会感觉到他对学生的爱,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会抚摸他们的头或肩膀。他不会吝啬赞美学生,但也会委婉地批评他们。表扬和批评、宽与严并存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儿子看PPT的姿势
就像射击
一位爸爸说:儿子读五年级,前几天去学校听公开课,儿子坐在教室最右边,PPT的投影屏在教室最左边。白天光线很亮,儿子斜着身子,眯着眼睛,用射击一样的姿势瞄着屏幕,非常吃力。而正对屏幕的学生举手积极。这位爸爸说,当时感觉很吃亏,几个家长也在议论这事,孩子们的座位,听说是定期轮座,就是为了看屏幕公平。回来后他就给儿子配了眼镜,150度。
现在的电子白板技术还不成熟
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章献明说:多媒体的应用要辩证地看待。新技术可以弥补老师的缺陷,比如朗读不标准的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的标准发音来辅助教学。但语文课很多是要靠想象来体会,如果换成看电视、图解,那就把文学作品简单化了。
西湖区在推广“电子白板进校园”的项目,西湖小学是这方面的先行者。章校长说,现在的电子白板大家也都还是试用阶段,技术还不是太成熟,有时会出错,有的定位不准,有的软件资源不多、不匹配。以后电子白板的方向,精准度要提高。
滥用多媒体,
会让教学艺术变得匮乏
西湖区语文教研员倪宗红说:为什么有的老师喜欢用PPT,因为它有一定优势。以前我们做学生都有感受,老师在黑板上写完再擦,粉末飞扬。现在老师的书写能力没有这么快、黑板版面又有限制。肯定是PPT放出来直观、方便,突破了老师的局限。
但PPT的信息量会冲淡对文本的学习,削弱理解能力,学生不去看其他书了。现在,不光学生依赖,教师也依赖上了这些手段。而教师的教学艺术会变得匮乏。
有的学校用电子白板取代了黑板。我认为,白板可以适当用,但黑板不应该退出传统教学。
有些课程的多媒体应用是必要的
余文冲是长寿桥小学的科学老师。余老师说:2010年之前,只要上公开课,没有精美的课件都拿不出手。不管资历老的,还是资历新的老师都这样。现在很多老师不再刻意去用了,原因是现在有点倡导回归。还有一个原因,现在对老师优质课比赛等没有制作课件的考核。
余老师说,有些学科,特别是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科学等还是离不开PPT演示。自己教科学的,像日食、月食的形成,如果不放PPT就不方便。另外像英语学科,有些唱唱跳跳的内容,多媒体应用也是必要的。
姜晓青是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检测员,姜老师说,多媒体有效应用是有助于教学的。比如统计图,那一定得用PPT,不然怎么说得清楚?同样的多媒体,也要看使用者的能力。如果观念不先进,最多是把白板当成了彩色的黑板。
■专访特级教师贾志敏:
语文课堂的良好状态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
王旭明在微博中提到贾志敏老师,现年74岁,他是上海市特级教师、浦东名师,退休后经常在全国各地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去年贾老师来杭州给采荷一小的学生们上了一堂作文课,记者曾旁听。昨天,我们也采访了他。
贾老师虽然年纪大了,但也学会了使用多媒体,可他几乎不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
贾老师说,现在语文课堂效率不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在很多老师不是为学生而教,是为自己教,制作过分精美的PPT,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老师关注的不是学生,而是下面听课的老师,整个课堂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二是老师过分依赖教材;三是该做的事没认真做,不该做的事做得认认真真。语文教学中,基本的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最重要的是“读”。有些老师不是在教语文,是在分析课文,把一些字词句挖得很深,到后来作者自己都不敢认同,这就偏离了语文教学原来的方向。
对于现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经常使用的PPT,贾老师说,课件实在是个好东西,可以把学生带进现场,带进奇幻的世界。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巴金写的《鸟的天堂》,这个时候可以给学生放一些视频,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但是这样的好东西毕竟是工具,不是目的。多媒体中都是光、电、色彩,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注意到的是画面,忽略了文字。多媒体用得好是画龙点睛,用得不好就是画蛇添足了。
贾老师说,语文教育应该拒绝“精彩”,语文课堂应该是静静的,学生们静心读书、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踊跃发言,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精彩。语文课堂的良好状态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3 20:33
课堂教学细节“十不要”(刘湘玉)
教师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语文教师,站在讲堂上应该就是一部耐读的书。他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每个细小的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等都会给学生一种很大的影响。可我们的课堂中时常存在着某些不雅的言行细节,影响了教学美感与效益。
一、不要说无用的话:不紧张,不紧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会引发他人的情绪,而他人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再影响该人原先的情绪,造成情绪互动现象。这就是情感效应。
这里要说的是,凡大赛或公开课的执教老师,课前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是正常的,有些老师可能是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紧张情绪,课始,便无头无脑地告诫全班同学上课时“不要紧张!不要紧张!”,这分明是自己紧张,人家学生们原本都很平静,可是一经老师这样提醒,紧张的情绪便传染给了学生们。老师这么一渲染,不仅学生,连会场听课的人也都会紧张起来。
二、不要说寒喧的话:小伙子们,姑娘们。
课堂是神圣的。我们称呼全体同学时一般称为“同学们”,称个体学生时,一般称全名,师生相处时间长了感情深了,可以只呼名。《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孔子对学生的称谓,也很自然,称呼子路为“由”,称呼曾皙为“点”,称呼冉有为“求”,称呼公西华为“赤”。他称呼学生时,一般总是叫学生的“名”,不叫“姓”和“字”,这样称呼更体现出师生关系之和谐。
现在的公开课往往是借班上课,老师为了与陌生的学生套磁、拉近乎,常常说些寒喧的话,或大呼小叫着:孩子们!来显示自己的亲热。还有些人干脆戏噱地称学生们为:小伙子们,姑娘们。那就有点寒喧了,寒喧不等于幽默。
一次,在地级市的教学比赛课上,有位男教师撇着滑稽的娘娘腔:“请这位先生——”,“请那位小姐——”,会场听课教师都笑得前仰后合,而被指叫的学生也感到很难为情,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不要说混帐的话:左一个提示,右一个注意。
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深层次的思维活动非静无以进行。外动内静的课是一种表面繁荣;外静内动,动静结合的课是一种高境界。
可是,常见有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备课不充分,课堂语言不够洗练,每布置一个教学活动环节后,就在学生刚静下来思考时,就开始“左一个提醒,右一个注意”,一直在学生旁边不住地唠叨、罗嗦,婆婆妈妈的,让学生耳根不能清静,甚至无所适从。这样做等于“混帐”。
高超的教学设计,应有非凡的定力,给学生以大块大块的阅读、思考与写作的时间,只要布置学生活动,就要学生在课堂上享受静静思考的美感。
四、不要轻易说鼓动的话:咱们来鼓掌!
鼓掌是一种热烈的赞扬,它比语言更有力量。听课中我们常感动于执教老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后,学生们自发的鼓掌,也感动于教师面带微笑,注视着学生,轻轻地为他精彩表现而鼓着掌……这里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一切均是自然流露,那是一种真正的欣赏,师生都会被感染。
可是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备课不充分,课堂没有从学的角度设计出调动学生的活动抓手,没有了解学情,上课时,看气氛不活跃就三番五次地强求学生:“咱们来鼓掌吧!”,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当生硬的牚声爆响起来,躁动也就弥漫了整个教室。但响动的厉害不等于课堂的真动,表面的热闹不等于真正的高效,苍白的掌声掩盖不了课堂的空虚。真正有智慧有水平的老师课堂上应该是拒绝鼓掌。因为他驾驭课堂不靠这些浮躁的东西。
五、不要说不公平的话:只推荐最好的学生来读。
有无充分的朗读有时成了判断是否好课的标准之一。一般认为,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一定不是好的语文课。公开课执教老师深谙此理,因此上课都比较注意朗读。我们上课时,总是喜欢推荐朗读水平最高的学生来读,久而久之,优者越优,差者更差。分析原因,不过就是急功近利,想让好学生成全自己的课,他只想让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却没有想到其他读得不好的学生更需要训练,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教育公平应从课堂教学的小环节开始。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先生的示范课,他叫学生起来推荐,当该生推出谁读的时候,程老师却出其不意地问该生为何推他而不推自己?学生自然说他读的最好。程老师说,正因你读的不好才更需要锻炼,于是在他循循善诱的指导下,该生朗读水平一步步提高。这是真正的功夫。
六、不要说重复的话:听到了吗?是不是这样?
我们常常这样:上课喜欢说重复的话;你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或重复一个口头禅:是不是?是不是这样?或是重复一个无意义的口头词:恩、啊。一节课下来,“哼哈啦吗”一萝筐,让人听来生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听过山东名师朱则光老师课的人都说是一种享受,过后久不能忘怀的是他略带沙哑富有磁性浑厚的声音,他吐字铿锵圆润,不用说是读书,即使是很平常的话语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像音乐一般。他是如何练就的呢?原来他天天带着录音笔,上下班的路上坚持听自己的课,回到家立刻坐下来打磨。反思,让他的课堂语言趋向完美。
七、不要说极端的话:进了哪家的庙,就念哪家的经!
曾经到一个学校听课,课中,老师刚讲析了一个问题,想不到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固执地说:老师,这个问题,我们原来的老师不是这样讲的!没想到,那位老师却说出了这样雷人的话:毛病!进了哪家的庙,就念哪家的经!!!然后接着讲课,此情此景,不用说是那位学生的难堪,即使在教室里听课的人都感到脸红没面子。
这是前些年的事了,现在课改都有些年了,新课程的理念都已经深入人心了,现在,再已经没有这种情况了吧。
八、
不要说限制的话:给你一分钟。
谁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我们一定说是学生。可是一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上,我们老师自觉不自觉地就成了“我的课堂我作主!”。且不说备课设计不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持续时间较长的实践活动,而是用碎问碎答来牵着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又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有时我们喜欢说:给你一分钟,快想!给你二分钟,快速抢答。让学生紧张的不行,这样的课堂好像还是“计划经济”,时间是教师的,我给你一分钟,我给你二分钟,哪管你是否想透了没有,活动充分了没有。课堂每个环节的活动时间,可以提示,以便提高学习效率,但也要因学面定。
九、不要面对黑板说自言自语的话。
我们老师,我们习惯一边把身体正对黑板,把屁股朝向学生,并且一边板书一边对着黑板念念有词,自说自话,很不雅观。先不说教学效果如何,只这一点做法就对学生造成心理影响。
过去,各行各业只要从门里经过训练出来的人才,都叫“科班”出身。我们老师也都是从正式师范门里走出来的。即使一些非科班出身的老师也是经过过关斩将考入教育门的。我们应该知道,教师讲课的仪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这一项技术活,是很有讲究的。除了字的俊秀工整外,板书时站立的姿式也应该是侧面的。就像戏台上的演员一样,最忌讳屁股对着观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也是一种教养。
十、不要用手指着学生说话。
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首先应该是看有无民主的氛围,无论哪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都感到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但有时我们的一个习惯性小动作也会影响了课堂上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
曾见一老师上课时,总习惯用一个手指或用教鞭指着学生说话,虽不属于体罚,但对学生的人格却表现出了一种不尊重。学生们对于你的精彩的讲课可能记不多长时间,但对这样的细节有可能会记一辈子。
细节决定成败,高境界的课堂教学往往从推敲的细节开始。《随园诗话》中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诗如此,课亦如此。语文课堂不仅要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经历一个先巧后朴、精细雕琢的过程,而教师自身也需要经历一个自觉打磨的过程。
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