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4 23:57
标题:
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2012年04月26日
来源:文艺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无论是学术推进和市场化进程,都得到迅猛的发展。并且,与整个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尤其是,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它从模仿、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阴影中逐渐走向本土化,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原创风格。
理解“当代艺术”,必须对“当代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所谓“当代性”,就是艺术创作在时代进程中保持的先锋性、探索性和独立性。“当代性”不仅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核心,也意味着当代艺术的双重任务。首先,必须面对现代性直到当今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再一点,必须面对今天这个时代的新现象,比如电子图像、数字图像、网络等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物质形式。当我们说某件作品具有“当代性”时,就意味着这件作品具有关注现实的性质。当然,具有“当代性”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好作品,所以,对具有各个时代属性的作品本身该如何评价,还有很多因素。
理解“当代艺术”,重要的是在作品中感受艺术家对今天的文化现实、社会生活中表达的“当代性”,在作品中寻找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思想痕迹。换句话说,首先是态度和立场,一件作品到底有多少艺术家自己的观点,表达个人所创造的形式语言,以及个人的艺术观念等。艺术家置身于今天的现实,作品必须面对今天的现实,必须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即使是针对历史、经典以及未来话题,在表现上也要进行一种当代性和当代感受的转换。一个时代最好的艺术能直接体现出这一时代的民众心理状态及精神现象。当代艺术是时代的前沿,最能代表一个时代。作为视觉力量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量作品中我们发现,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在媒介、语言和感觉中体现出“当代性”。也就是说,它更多传达的是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文化针对性,表现当今艺术家体验到现实中不同于常人的最敏感的生存感受——用当代的艺术语言和媒介进行转换与表达。如果说,后现代艺术主要区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解构、观念等更多的方式介入艺术本体的变化,那么,当代艺术则强调的是建构艺术与时代背后的文化感觉的关系。从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坎坷道路上,我们发现,只有反映和表达现实问题,才是当代艺术的立足之本。
由于当代艺术的独立性、实验性和社会批判性,因此在中国艺术史上无疑是一场价值革命。当代艺术在中国如此引人注目,是它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至——但是,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分量?关键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结构。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特征和文化氛围等等,所有这一切,汇成了一个无可代替的特殊场域,我们投入其中,就会产生一个基本感觉,就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方圆。这种感觉回旋其中,如影随形。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入艺术既是体验当代,我们甚至在当代艺术中更强烈地意识到生活本身。
回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美术的实践是以深入街头、走向民间、到群众中去、深入生活而展开的,它继承了“五四运动”倡导的艺术思想,即“艺术社会化”和“社会艺术化”,也是“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的延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美术界都在谈论“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它们对左翼美术有着极大的影响,虽然与当代的介入不同,但看待艺术社会关系的视角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仍然可以发现它们的积极意义,仍然可以发现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政治的特殊关系。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将艺术塑造成为社会结构中的积极元素,这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结果,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一种积极努力的结果。
今天,当代艺术在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考验,这就需要艺术家与批评家,还有那些关心当代艺术的热心观众,在不同程度上做出各自的调整。总会有一天,当代艺术将成为过往的历史景象,供后人去研究和访问。今天,当代艺术依然在成长的过程中,远还没有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很多问题不是当务之急——留给后人去总结和批判。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继续努力地表述我们这个时代,努力表述我们这一代人,与周围的历史进行全方位的对话。这其中,不仅需要思想和态度,更需要精神和勇气。
今天,我们很多人,包括一些批评家和理论家,以及收藏家和媒体,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过去成功成名的艺术家身上,认为他们是衡量或判断中国当代艺术的惟一标准。这种认识上的局限和视野的狭窄暴露了当代艺术的一些问题。今天,当代艺术呈现出一种混乱和停滞状态,尤其那些“商业神话”,使得早年的批判性和独立精神正在消失。它的成长与发展,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是艺术介入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当代艺术一直面对的问题。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是鱼龙混杂,我以为,这句话说得真好——因为,鱼龙混杂才是当代艺术的正常生态。重要的是,我们始终与当代艺术站在一起,共同呼吸我们这个时代的空气,承担自己的命运。2009年12月,“中国当代艺术院”在北京挂牌成立,说明了官方对当代艺术的接纳与认可,很有可能,若干年之后,在中国成为一种主流艺术。
从中国的历史情境出发,当代艺术向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的拓展,艺术家改变现代主义的个人化的形式追求,注重交流与互动。互动不仅是跨界的结果,还意味着艺术人格的改变,以开放的心态,去呈现个人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对存在的感受和体验。当代艺术需要一种介入,介入就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是针对某种问题所采取的手段,然后以行为和视觉方式呈现出来。我们强调的介入不是一般的社会活动,而是一种批判意识。介入是以艺术的方式提出问题、反思问题并质疑现状。从另一个角度说,介入能改变我们原有的观看艺术和欣赏艺术的方式。当代艺术的种种实验,是对社会变革的记录,它只代表它的时代。同时,它还是一个与社会紧密相关但又具有高度独立性的思想活动和知识活动,当然,还是一种追求自由、智力和解放的活动,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可以通过智慧获得自由和解放。
“当代艺术”就是我们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将态度转换成一种艺术形式。其实,艺术不解决问题,但艺术可以发现问题和表现问题。当代艺术在任何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是艺术家觉醒之后的自觉创造。艺术家能够敏感地发现问题,并将一个纯粹的问题一直保持下去,直到把它搞清楚为止。当代艺术要求艺术家必须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做文化上的清理,揭示人在现实处境中的真实状态,催人思索,催人觉醒。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从艺术的意义上说,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极少数具有反叛意识的人物,凭着敏感和先见准确把握了时代的特征,同时,影响并改变着同代人以及后人的日常生活和思考方式。
“当代艺术”改变了传统的观看方式,也就是说,作品不再赏心悦目,不再为观众提供“美”的图像,而是引发观众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艺术开始介入到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中。它要求艺术家不能在一个充满问题的时代,创作毫无感觉的作品。当代艺术在当代中国确实有一种无限的可能性,与现代艺术相比,确实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独立人格和探索价值;从社会形态上看,打破了一元化的传统创作机制,尤其是在学科建立上,推动了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其实,当代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关注、介入同时还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在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曾这样说过:“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要做其他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
如果说,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以艺术的解放推动人的思想解放,那么,当代艺术的价值就在于以艺术的多元和对生活感受,推动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由于当代艺术的动态性和即时性,导致了它的多义性、叙事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中国,当代艺术是艺术家获得的自由和解放,也是人性的觉醒。(刘淳)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