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语文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打印本页]
作者:
卢望军
时间:
2012-6-15 20:47
标题:
语文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
课堂实录
设计说明:
《安塞腰鼓》选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化艺术”单元,文质兼美,但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内容陌生而语言繁难。研读课文后,我以“艺术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为切入点,将文章处理成“朗读型文本”和“写作型文本”。为达成学习目标,一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我有趣
通过学生拍打课桌寻找班级节拍的过程,感受集体的共振,顺势导入课文,为感受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蓄势。
二、听读我有感
听课文朗读,听出腰鼓的气势,听出文本的气势,听出朗读的气势。体会刚性的语言和激昂的腰鼓相映成趣,激情的朗读和华彩的文本相得益彰。腰鼓、文章及朗读,这三种艺术,都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三、朗读我有情
采用小组集体朗读的形式,体会合作朗读的魅力,体会安塞腰鼓所展现的黄土高原上生活的人民的蓬勃生命力。
四、研读我有据
以“作者刘成章是老师的学生,他写作《安塞腰鼓》的手法和老师平常的作文指导如出一辙”为激趣点,把学生了无痕迹地引导到对文本的赏析和解读上来。
五、疑读我有理
用“刘成章上课也会开小差”再次激趣,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标点符号的用法质疑,体会标点符号对于情感体现的作用,变仰视文本为质疑文本,培养学生深入研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目标:
1
、多角度多层次的地朗读课文,培养散文的朗读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2
、品味语言的诗意美,了解语言的创造过程——文章鲜明的写作特色。
3
、体会“艺术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并通过体会安塞腰鼓的思想精华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质疑精神。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我有趣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玩个游戏。同学们用双手拍打桌面,开始的时候可以随便打,一分钟后根据老师的手势找到班级共同的节奏,和着节拍拍打,然后根据老师的口令骤然停止。
游戏。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感受。
生:我感觉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了统一的节奏中。
生:当节奏整齐划一的时候,我觉得我和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好像连呼吸都是一致的。
生:我感觉耳朵里隆隆作响,听不见任何其他声音,好像教室的墙壁都在隆隆作响。
生:当突然停下来的时候,我感觉怪怪的,觉得这个世界很陌生。
生: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打腰鼓时的情景。
师:对啊,的确就是打腰鼓的感觉。不过,我们今天的腰鼓,不是我们在学校小舞台上演出的小腰鼓,而是在黄土高原这天地大舞台上演出的安塞腰鼓。黄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因此人们渴望在集体活动中寻找与人的沟通;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辽阔苍凉,因此造就了人们豪迈奔放的性格;黄土高原有着厚厚的黄土,因此才能承载激昂奔放的安塞腰鼓。让我们随着课文朗读,去感受安塞腰鼓那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
二、
听读我有感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师:我们来交流听读感受。
生:声嘶力竭,好像朗读者用整个身体在朗读。
生: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的耳朵似乎也在隆隆作响。
生:粗犷豪放,节奏感强。
生:我感觉到心灵在振动,生命在升华。
生:读到“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朗读的背景音乐也停了,对比强烈。
生:对啊,就像我们拍桌子突然停下来时一样,真是有一种陌生的感觉,
作者的描写真实细腻。
生:我觉得这个人沙哑的声音很适合朗读这篇文章。
师:你们听得认真,感得准确。的确,如果这篇文章由珠圆玉润的女声来朗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任何艺术,都会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接下来我们进入朗读环节,同样根据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原则,本次朗读采用小组集体朗读的方式进行,请各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
三、朗读我有情
1
、小组练习
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专心致志,竭尽全力。课堂上“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2
、小组表演。
展示中,因为进行了排演,分合、男女、抑扬、缓急都有明确的分工,朗读热烈动情。
3
、随机点评。
师:刚才第三小组读14-17段,表现不太好好,我提议给他们一次重读的机会,然后全班在“隆隆,隆隆,隆隆”处配合他们拍打桌子。
第二次朗读,第三小组终于达到了评价等级的A+,他们幸福地笑了。
师:看吧,有时候只需要再来一次,我们就可以做得更好。生活中,我们要记得,给别人也给自己第二次的机会。
师:刚才我们尽情地朗读了课文,我感觉到同学们从来没有如此投入地朗读过,我惊异于一个小组六个同学可居然以爆发出如此蓬勃的能量!
生:嗯!
师:古人朗读,讲究“高声朗读,以昌其气;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朗读是一门艺术。好的朗读,能够让冰冷的文字焕发生命的热度,能够让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而可感。学习语文,一定要重视声情并茂的朗读。
四、研读我有据
师:老师今天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课文的作者刘成章是卢老师的学生,
而且特别听话,你们看,我平常教你们写作文的方法,他在《安塞腰鼓》里都很好地遵循了。小组讨论,看看你们的师兄刘成章是否深得卢老师真传。特别要注意,你们的每一个探究结果,都必须立足文本,有文本的依据。
小组合作探究。
全班展示交流。
生: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脉络清楚,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分成击鼓前、击鼓中、击鼓后三部分,您平时一直教我们作文要条理清楚。
生:文章采用了排比段的形式,从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四个方面表现安塞腰鼓的特色。老师平常的下水作文有好几篇都用到了排比段。
师:确实,我喜欢采用排比段,省略过渡,干净利落。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注意了细节的真实。例如“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一看就知道这是北方,我们南方就没有高粱地。
生:关于细节的真实,我还补充一点。14段和15段说“山崖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隆隆地响,我觉得很真实,因为我刚才敲桌子就觉得耳朵里隆隆作响。
师:细节的真实确实是我一贯的观点,一切美的东西,首先是必须是真的。
生:老师,你总是说语言要“准确而优美”,刘成章也特别注意这点。例如“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里三个词语就不可以换动位置,和前面的词语“束缚、羁绊和闭塞”一一对应。
师:你们组的探究结果非常有创意,找找看,其他地方还有没有这样准确的表达。
生:“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语层层递进,也是不能调换位置的。
师:的确,排比本身就有逐层推进的意味。如果首先就没命了,还发什么狠啊!
生:还有一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词语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排列的。
生:老师,您经常说言为心声,三句不离本行,我觉得刘成章的语言还富有地方特色,例如“茂腾腾”,我们南方就不这样说。
师:嗬!你的知识真是渊博,解读又很细致。喜欢用叠词确实是陕北的方言特色,例如山沟沟,兰花花,羊羔羔,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你们以后如果接触到“信天游”就会更深体会。
生:我们讨论的是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言简意赅,有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师:这就是我通常所说的“音绕梁式”结尾。
生:我们组来讨论文章的修辞。老师说过,修辞是根魔法棒,点到哪儿,哪儿就亮。这篇文章用的最多的修辞是排比和反复。
举例和赏析略。
师:我们刚才细细品味了文章的排比和反复。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大量采用排比和反复呢,这同样也是出于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的需要。安塞腰鼓如此强烈地震撼着作者的心扉,使他的感情如滔滔江水波澜壮阔,非得排比和反复才能抒发胸中的感情。请同学们对照“研讨与练习三”,体会排比和反复的表达效果。
学生自学。
师:我们今天牛刀小试,用一组排比句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集体交流,总结:
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歌颂了黄土地的阳刚之美!
歌颂了承载生命的黄土地!
歌颂了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五、
疑读我有理
师:从我们今天的讨论看来,刘成章的确是一个听话的学生。不过,就像你们一样,刘成章上课也会开小差,你看,他的很多处标点符号的用法就值得商讨。再读课文,看看,你能否对课文标点符号的使用提出什么异议。
学生自主思考。
生:我觉得课文结尾应该用省略号。结尾用省略号,更能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而且,可以写出听众似乎仍沉浸在腰鼓表演中的感觉。
生:我也发现了两处应该用省略号,就是14段和15段的“隆隆,隆隆,隆隆。”这里都是用句号,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这种隆隆声在山崖之间回荡,肯定是连绵不绝的,用句号就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了。
师:完全同意。戛然而止,活学活用啊。
生:我觉得23段,“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这里四个句号都应该改成感叹号,才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生:“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把逗号改成感叹好更好,这样句子更有力。
师:同意,这样句子变短,显得铿锵有力。
生:那这里“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也应该改成感叹号。
众生笑。
生:这里本来就没有强烈的感情。
师:不要激动,更不要为了纠错而纠错,否则就会矫枉过正了。否则,师兄刘成章会不高兴的。我们在对待课文的时候,既不能迷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不能过于苛刻,这样很不厚道,也不利于我们取其精华。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问你,刘成章真的是你的学生吗?
师:呵呵!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太热烈了,被老师大大忽悠了一把。你们看课文下的注释,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那时,你们卢老师我,还在读幼儿园呢,别说没有方仲永的“指物作诗立就”的天赋,就是有,也当不了刘成章的老师啊!
生:啊……
师:书上的话不可全信,老师的话也不可全信。权威是用来挑战的,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我希望,我们课堂上开出的质疑之花,日后都结出创新之果。
教后反思:
敲得有趣,“生动”活泼;
听得有感,“自主”体验;
读得有情,“选择”最爱;
析得有据,“主动”思考;
疑得有理,“生成”“丰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8 12:05
===非常棒的[课堂实录]!非常干净明快的语言表达!赞一个!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