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封存在记忆里的章甘雨老师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6-15 22:21
标题: 封存在记忆里的章甘雨老师
让我们痛饮甘露
——封存在记忆里的章甘雨老师
■江西   
几天前,高中同班好友沈家喜给我送来一叠材料,是章甘雨老师“弥留之际”的诗稿和“历经劫难”残留的墨迹。凝视老师的遗像和熟悉的字体,我尽力打捞甘棠湖畔出水的记忆残骸,修复出一位离开我们快半个世纪的恩师容貌。
1
人们常说,一所学校的吸引力,实际上是教师的吸引力。教师的人品和素质,是学校实力和魅力的最重要体现。上世纪50年代,或许当年学校太少,在我的记忆中,九江一中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很多老师博学多才,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激情,有个性。
1957年秋,新学年开始。我们高二(5)班的语文老师换人了。原先教了我们一年的语文老师徐声扬先生,被划为“右派”,带着新婚的妻子流落他乡了。对于徐老师的离去,学生并不理解,只是感到挺惋惜,有些难舍难分。接替徐声扬的老师叫章甘雨,据说与徐声扬齐名,在校内外均有良好的口碑。其实两人的风格迥异。
徐老师习惯剪个平头,穿对襟白褂,肤色黝黑,显现农民模样。一笔好字,飞落黑板,顿时生辉。开讲《诗经》首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凡到得意处,微闭双眼,微晃脑袋,自吟自乐。不过,他那一口方音极浓的普通话,我不敢恭维,委实让我们听得吃力。质朴、耿介且有几分“土”气的他,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英语也厉害;篮球和乒乓球打得好,是教工队的绝对主力;待人很和善。后来,他还是吃了耿介直言的亏。哎,难道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
章老师第一次上课,提前五分钟站在教室门口,毕恭毕敬地,一声不哼,一脸严肃。一股新的气场迅速传播,嘈杂的教室顿时安静,所有同学的眼光都投向教室门口。等待,两三分钟的等待,似乎很漫长。踩着上课的铃声,章老师挺胸、昂首、快步走向讲台。没有闲话,直奔主题:上课。拿起粉笔,从容飞落,行书潇洒,这与徐老师打成平手,令学生惊叹。字是征服学生的法宝之一。第一堂课讲了什么,我全忘了。不过,那浓浓的眉毛,高高的鼻梁,两只有神的眼睛,一张白皙的脸,还有那抑扬顿挫且标准的普通话,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第一印象。踩着下课的铃声离开教室,他从不拖堂。
有同学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的消息,说章老师学历可低啦,不像徐老师是中正大学的高材生,他连初中都没有毕业。不过,他天赋高,记忆力好,擅长自学,刻苦钻研,虚心问知,是个典型的自学成才的人。他没有背景,全凭自身的实力闯进一中。慢慢地,我们发现,章老师也住校。星期六晚上回市内家中,星期天傍晚返校,很有规律。当时家住城里,又有家室的中年老师住校的很少。记得教学大楼顶层,除了老师的办公室外,还有几间小阁楼。章老师住了其中的一间,十来个平方米,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书和作业本堆得到处都是。窗户朝北,冬冷夏热。章老师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也很少与师生亲密交往,除了上课和开会以外,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缩在小阁楼内,感受备课、阅读和批改作业的温情和温暖。平日里,他总是衣衫整洁,昂首阔步,目不斜视,满脸严肃,像个大知识分子,令同学敬畏。
因为他精通文史哲,阅读面广,备课充裕,所以课讲得很精彩,春乏秋困时节都没有同学打瞌睡。课堂内外,他总是鼓励学生借书,买书,读书,夯实基础。他劝导大家务必把一些名段、名句、名篇,读熟、记熟、背熟。即使暂时不理解也没有关系,时间长了,可以慢慢消化。他在课堂上,经常不是朗读课文,而是朗诵课文,带着情感,迷住一大片学生。他倡导学生去观察、比照、模仿、思考和写作,强调学生要多写,用笔促读。他重视作文,批改仔细,激情点评。我有一篇习作,他曾落墨四字:“童心可贵。”又在课堂上夸了我几句。他的激励让我窃喜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实,对老师的深刻记忆,常常不是大量的课堂教学,不是没完没了的知识灌输,离开了教室,离开了考试,这些东西很快都还给了老师。学生失忆了。但在课余时的师生接触,师生互动,会让人永难忘。晚秋的一个星期天上午,章老师带领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徒步二十多里,去探望一个生病在家的学生。那年月,农村很苦,粮食缺乏,当卧病在床的同学的妈妈留我们吃饭时,章老师和我们都谢绝盛情,饿着肚子返校。我们沿着长江边上的小道,顶着燥热的太阳,越走越渴,越走越累。大约午后两点多钟,我们在路旁的一棵大樟树下,发现了一家小茶铺。章老师招呼我们进了简陋昏暗的小店,选靠门风凉一点的方桌,四人四方四条板凳坐下休息。章老师要了一壶凉茶,然后又要了八块制作十分粗糙的糕点,请大家吃。当时路边的小店很寒酸,没有什么货卖,有口水喝就不错。喝了,吃了,休息了,人有精神,眼也亮堂。无意间,我看到土砖南墙上,有一张红色褪尽且残破一角的纸条,隐约显现一行清秀的中楷:“让我们痛饮甘露。”章老师以行家的眼光鉴赏说:“这字功力不错,也有年头了。哈哈,让我们痛饮甘露,妙语!妙语!”一幅字,一句话,萌生好心情,疲劳也被驱散了。这句人性化的妙语,我至今没忘。以后几十年,在大江南北装潢华丽的茶座、茶室、茶楼、茶馆,却再也寻觅不见那家茶铺的人情味、人性美。

            2
怀揣文学梦,1959年秋,我就读了江西大学中文系。这是一座新办的学校。大学一年级劳动很多,师生自己挖泥烧砖盖房子,建新校园。老师大多是上海、南京、广州各高校支援过来的,均为中老年骨干老师。刚毕业的大学生当助教,做学生辅导员。那年月,政治热情高涨。或许源于中学语文老师的教诲,我把读书、买书、看电影、相互通信、生活感受等等,都写进日记。从入校到离校,我保留一本完整的大学四年的日记。它历尽磨难,逃过运动与多次搬迁,存留下来,成为我最珍贵的纪念之物。那可是我生命的脚印呀!
为了写这篇怀念章甘雨老师的文字,我重新通读了50年前的大学日记。居然发现有24篇日记中写了章老师,时间是 1962622196383之间。那是我读大三、大四时的事情。
1962年的暑假,我从学校返家时路过九江,便去了一趟高中母校,看望老师。那是我高中毕业后第一次见到章老师。我与他谈了很久。我跟他说,全国高校大发展,师资紧缺,外校支援有限,新毕业的高校学生又很少,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我所在的大学作出决定:自力更生,从本校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中选拔“预备教师”,定向培养,指定导师按“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运行。一边跟班学习,一边参加教师活动。我有幸成为一名“预备教师”,并跟随恩师夏延章先生,研修语言学理论。章老师听后,直夸我,并打听大学语言专业有哪些课程,使用什么教材,能否把相关的书借给他看看。还询问我的导师夏延章先生的学术兴趣与治学特点。因为章老师对传统语言学有自学计划。他还要我今后“与他多联系”,因为他很想在传统语言学方面下点工夫。
从此,我与章老师相互通信了,还托人带书给他……这些在我的日记里都有记载。有一天,我又收到了章老师的回信,便在日记里写道:“这对我又是一个鼓励。老师尚在努力,何况我辈?!晚上给他回了长长的一封信。我多么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的周围,也出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出现一种严肃而活跃的学风。我常常去争取外界的帮助,以此巩固和发展我刚刚萌芽的学习语言理论的兴趣。要使我对语言学的学习成为自觉的而不是好奇的,甚至要使自己能够这样:脱离了这门科学,便难以生活。我以为只有自己达到那样的地步,我的进步才会更快。”看来,章老师的信,对我专业思想的培育、巩固和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此后,我俩通信较为频繁,源于两件事情。一是我有幸听到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的演讲,谈现代汉语的双音节问题。事后,我先后两次向吕先生求教,均收到大师的回信,令我兴奋异常,便及时向章老师报告。二是我从报纸上得知全国招考研究生的事情,有点心动。在夏延章先生的鼓励下,我决心试试。章老师在信中也全力支持。我在日记里说:“接章老师信。得他启示,今晚我给北京图书馆读者服务处写了一封信,咨询一点资料,为考研作准备。”我利用寒假机会,专程到章老师家请教。见到我,他一脸笑容,立刻替我倒茶,视我为贵客,弄得我受宠若惊。不过,那一天,我感受到热情、平等、宽厚、虚心、平易近人的章老师。交谈甚欢,居然“谈了几个小时”。老师还留我吃了午饭。在晚上的日记里,我写下这样的感受:“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有抱负,也很勤奋。这些地方很值得我学习。”那阵子,因为讨教与施教,我们书信往来密切。日记中封存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19632月,有五篇日记提及章老师。我向他汇报了考研的经过、试题和大体感受。我还告诉他,我的学年论文《汉语借词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恩师夏延章先生的启发、指导和帮助下,已在《江海学刊》上发表。这让章老师很高兴。他在收到我的赠刊后,立即写信祝贺。
那年的3月至6月,我收到章老师的六封信。31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接章老师寄来的一块钱。”如今读到,感慨良多。为什么要寄这一块钱呢?一块钱值得寄吗?恰恰是日记里封存的这个记忆细节,更真实地显露出章甘雨老师的人品与德行。这件事,四十多年后,依旧感动学生。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我被分配到一所中学实习三个星期。怎么当老师?怎样上好高一的语文课和批改作文?我向章老师求教。前后收到老师两封长信。他告诉我:一是虚心向夏先生请教,向任课老师求教。不懂就问,不能装懂。实习就是学习,就是实践。二是备课要充分。准备是无止境的,越充分越好。只有准备充分了,站在讲台上,你的心才不会发慌。三是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件,比如学生吵架、捣乱、睡觉、说话等等,要沉着应对,有心理准备,妥善处置。师生关系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四是老师要讲究仪表、风范。衣着整洁,谈吐自如。板书规范,控制说话的节奏。如果写错了、说错了,学生纠正的话,要认错道歉,尊重事实。批改作文,首先要读懂学生的文章,遵循学生的思路,不可自以为是,乱发议论。五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学会在实践中提升素质。总之,章老师讲了初为人师应注意的方方面面,既实在又细致。读后,有“让我痛饮甘露”的感觉。
暑假,大学毕业的我,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于是,我去向老师道别。83,日记里写着:“到章老师处,他不在。”遗憾,人生的遗憾。此后我在外地忙于工作,接着十年浩劫,再也没有见到章甘雨老师的机会了。日记里也没有关于章老师的任何记载了。听人说,精力充沛、学识过人且个性鲜明的章老师,不堪羞辱,跳入平静的甘棠湖,走了。一个痛心的传闻。
1978年,我回归故乡谋事。多方打探,才知道传闻有误。老师真的走了,那是癌症所累。离世于1968年,他才47岁。好老师是不会死的。他一定活在学生的心中。他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伸。1988年清明节,我和沈家喜、胡业腾、劳德金、沈春岚等同学,在章甘雨老师的儿子章大华的陪同下,来到章老师的墓前,敬香烧纸,叩谢师恩。我们忘不了您,可敬可亲的人生导师!
         
3
夜深人静,我还在继续拜读大华兄妹送来的有关章老师的遗嘱、遗墨、遗篇和遗训,真的感慨良多。
首先,感动我的,是章老师弥留之际写下的两条遗嘱。一条是“章太炎、鲁迅的遗作片纸也得收存,了我夙愿。”“文革”中,章老师的东西被查封,家也被抄了。多年的藏书和笔记统统没了。章太炎和鲁迅是章老师的精神支柱,寻找和收存残留的“遗作片纸”,是他的“夙愿”。都病成这样,心中仍有“将来”。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一定有理想信念、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章老师是带着这笔精神财富走向天堂的。另一条是“遗体不用棺木,即时火化;骨灰即装瓦罐,即时埋下(在父母墓足下面);不起坟堆,不立墓碑,一切迷信物事统统废除。”淡生,淡死,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人死了,可以不起坟堆,可以不立墓碑,却要把骨灰瓦罐埋在父母墓足下面,表达一种心意,让自己陪伴老人,敬奉孝道,感恩父母。此乃大孝、大爱也。一种人性的本原。此外,那《抗癌杂咏十五首》,也展示着章老师淡定的人生态度。这些遗嘱和遗稿,都是章老师留给亲人、家人和学生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同时,震撼心灵的,是章老师那些“残缺”的墨迹。这是“文革”结束后,九江一中姚剑云老师在学校教学大楼内,在一张弃置墙角的办公桌抽屉里发现的。意外的发现,让章老师的儿女们既惊喜又沉痛。他们把它视为宝贝而精心收藏。日前,大华把这些原件带给我看,其中有两本发黄的练习本。征得大华的同意,我把章老师当年的遗墨全部复印,留作纪念。仔细阅读,发现其中属两大内容:
一是抄录的他人的文稿。又分两类:或章老师喜爱的古人作品。如:萧统的《陶渊明传》、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文选》古诗十九首等。或章老师喜好的今人的评论。如:章太炎的《诸子略说》、马夷初(叙伦)的《章太炎》、鲁迅的《马上支日记》、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罗常培的《中国的语言学》、杨鸿烈的《历史研究法》、钱子泉的《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刘申叔的《中国中古文学史》《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杨晦论农民文艺与知识分子的改造》。这些文字全是用毛笔书写的,漂亮极了。章老师家孩子多,经济拮据,无法大量买书。他更习惯借书、抄书,积累资料,便于教学与教研。可惜,如今能见到的墨宝太少。看看这些抄录的诗文与评论,让人肃然起敬。
二是他自拟的读书计划。从类似“文物”的两本泛黄的练习本中,我发现了章老师的短期、中期、远期的自学读书计划。据章大华推测,那应该是他父亲在50年代中期自拟的学习规划。
1.“暑期自学计划”(711起):一、每天早晨抄一两首诗读。(唐诗三百首)二、复看《语言学习》和《中国语文》,着重语法部分。三、每天看《说文解字注》一两页。四、复看《联共党史》,做笔记。五、把《战争与和平》重看一遍。六、看《别林斯基选集》。(不拘页数)暑假也就五十多天。
章老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既具体又丰富的自学内容,真的实现的话,收获肯定是很大的。章老师的自控能力特别强,说到做到是他为人处事的特点。
2. “四年自学计划”。章老师在这个练习本上,用毛笔清晰书写如下文字:“竭四年之力,熟读十书,卷少者年诵二种,多者分年治之;务祈贯达。”熟读哪十本书呢?“一、《说文解字》,二、 《毛诗正义》,三、《礼记正义》,四、《荀子》,五、 《庄子》,六、《汉书》《史通》,七、《 资治通鉴》《方舆纪要》,八、《楚辞》,九、《文选》《文心雕龙》《诗品》,十、《 杜诗》。”“《论语》《孟子》《孝经》,其要更过于诸书。源头书也。”
这里何止是“熟读十书”的自学计划?怎样阅读这些书呢?章老师自己规定的“读法”是:“熟读,诵读,背诵。读多自然晓。阅读,涉猎书。”“经学小学要有家法、师承。”“杂史要有来历有参验,翔实可据。”紧接着,他又开列了一条长长的书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嘉庆一统志》《通典》《文献通考》《隋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玉台新咏》《世说新语》《群书治要》《意林》《太平广记》《全唐诗》《全唐文》《大清一统志》《四库总目提要》《龙溪精舍丛书》《困学纪闻》《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东塾读书记》《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少室山房笔丛》等共计26种。随后,他还开列了一条长长的自己喜爱的文史学家的名字:沈曾植、柯劭忞、孙诒让、简朝亮、叶昌炽、郑文焯、叶德辉、沈家本、杨守敬、陈汉章、章钰、章太炎、刘师培、廖平、陈垣、王国维、孙德谦、严复等共计20位。仔细琢磨,不难发现,四年自学计划,全部属于中国文史范畴。这不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仅仅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何必下如此大的工夫?!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心里装着一个大理想。
3. 一个长远的宽泛的阅读规划。在这个练习本的后面,章老师罕见地用钢笔写了许多书目,其中有《和平的保证》《大学生》《巴尔扎克传》《世说新语》《全像古今小说》《第九个浪头》《达·芬奇作品选集》《轭下》等三十多部著作。
与上述“四年自学计划”比较,这个书目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属于外国著名作家的名著,二是有一些科普著作。这说明,章老师通过阅读,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真研读章老师这份书目,我甚至觉得这不是一份“阅读规划”,而是已经阅读或部分阅读过的书目清单。因为,有15种书名的后面,写了书中主人公的姓名,或者书的性质、归类,或书内观点的记录;特别是在《论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书名后,居然有几百字的要点摘抄。倘若没有阅读这本书,几乎不可能有这段文字的墨迹留下的。面对章老师如此庞杂的自学计划,面对章老师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望,面对章老师如此可贵的志存高远,学生我真的感到惊喜、惊奇、惊叹和惊醒,甚至还有几分羞愧。在人类知识的海洋里,章甘雨老师,总是“痛饮”知识的“甘露”,总是“痛饮”文化的“甘露”。难怪他的书教得那么好,受到学生的喜爱!原因在此呀!
章老师短期、中期、长期的自学计划,自我进修的规划,不是在作秀,也没有张扬。他写在一个不显眼的很粗糙的笔记本上,留给自己备忘。他还留下两行12个字:“事到头边做起,闲来书本摊开。”展示他做人做事的生活态度和一颗平常心。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